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從如一門下。明一門義中。或但入正遍知
部者指佛部也。普皆集會等者。所謂或佛部
或蓮華部等。於各各部中。普集各各眷屬而
成其部。故云或但入正遍知部乃至普皆集
會爲一三昧門也。餘三菩薩亦爾者。指除蓋
障地藏虚空等三菩薩也。隨行人心量等者。
如此普門一門但依行者心量大小廣狹而成
其不同。故云隨行人心量大小種種不同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三 一交了



妙印鈔卷第三十四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經第一二
疏第六
四從行者下。明定中邪正中。又分爲五。一明
邪觀相。二明異境現前。三明與境相應不著。
四明我慢定相。五明觀成就相
初中。行者修習瑜伽等者。修三密妙行時。若
與本觀異者皆是邪觀而非正觀也。故云行
者修習乃至皆是邪觀也
二從如於下。明異境現前中。或見日月等者。
如此等瑞相雖現。若非本所修觀者皆是邪
觀也。故云如於定中或見日月乃至皆不應
取也
三從但如等下。明雖與正境相應猶不著中。
但如常一心者。言如本所觀。以一相一縁故
雖與正境相應。爾時深修觀察十縁生句不
可生味著。故云但如常一心乃至不應味著

四從若見下。明我慢定相中。若非本所修境
而如上異境界現前時。依之不可生違順之
心。爾時依本所觀彌精進修觀與正境可相
應。然見異境界以爲殊勝而生愛慢者。此名
爲我慢定。又名慳執定。故云若見異境界乃
至名慳執定也
五從但與下。明正觀成就相中。自然得見倶
胝佛刹等者。是初法明道位也。此中佛謂等
者。色相具足百千衆事圓滿也。刹謂淨處者
密嚴淨刹華藏世界等是也。如是相應時觀
智成就初法時道現前時。未見諦時種種境
界皆悉一一次第通達不謬。故云但與正觀
乃至而無所罣礙也
五從復次下。明深行觀解中。謂於一一善知
識等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一一三密也。所謂
法門者口密。身者身密。眞實相者意密也。於
如此等三密。住一縁一境不生愛著戲論是定
也。故云謂於一一善知識乃至是等持義也。
如入阿字門者大日三昧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若使下。明結釋廣義難盡中。若使者設
也假令也。言設如來於無量無數劫説是中
廣義。不可窮盡其奧數。故云若使如來乃至
不可窮盡也。今欲以兩偈攝之者。指佛説一
切空乃至圓滿薩婆若二偈八句文也。此二
偈文雖略。義廣多故。諸三昧道究盡無餘。仍
云廣義復殊異大衆生諦聽也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如來定中。又分爲二。初明交
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佛説一切空乃至圓滿薩婆
若者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七。一明入阿
字門。二明説必定印。三明佛佛道同。四明初
心即極。五明世間三昧。六明出世間三昧。七
明大空三昧
初中。又三。初總表二種三昧道。二明引牒。三
明隨釋
初中。此中復二者。非指此兩偈中而言此中。
是即遠指此偈及經第二卷而云此中復二
也。所謂初明如來三昧印者。今此兩偈所説
三昧是也。次明三昧道中差別者。指經第二

二從偈云下。明引牒。自可見云云
三從即是下。正明隨釋中。即是入阿字門者。
謂一切諸法皆悉入阿字門不生不滅不可得
不可思議也。無有少分可得相少分定相。以
是義故以無盡法界爲一心法界。以一心法
界爲無盡法界。一相一縁平等平等名如來
三昧。故云佛説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門乃
至名爲正覺之等持也云云已然者等者。或本
作所以然者云云若出此心性者。言境智共自
心也。若不然者不出生滅無常分域。云何名
爲定耶。唯是以自心之智覺自心之境。是即
本來常住境智和融色心究竟。是故云三昧。
故云若出此心外有境界乃至故得名爲等持
也。此是正大日如來無盡莊嚴藏三昧也。若
異此者非正觀也。故云此是毘盧遮那乃至
皆名邪觀也
二從次説下。明説必定印中。次説者。言初標
中言初明如來三昧印。其次云佛説一切空
者即是入阿字門等。既説如來三昧眞言已。
是故今亦説三昧相應必定印故云次説也。
必定印者何印更問在
第四
三昧唯證心者。疏依未
會。經依治定。故云三昧證知心。所言三昧者
彼三昧耶。所謂正覺三昧耶也。彼三昧唯自
證心。非自餘三昧之所得。故云彼更無異得。
彼者彼也更問
三從次云下。明佛佛道同中。又分爲二。初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如是境界者。彼者直指一切衆生自
性清淨之體。如是者。彼自性清淨十界平等
任持如是如是境界故云爾也。如是如是境
界是五智成就如來等持。故云一切如來定
云云
二從如大下。明隨釋中。如大等者。引經顯佛
佛道同。所謂佛性首楞嚴定金剛三昧般若
波羅蜜等。皆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蓮華
三昧異名也。故云如大般涅槃乃至更無異
路也
四從若行下。明初心即極中。若行人等者。眞
言行人最初發心時。如實知自心之實相時。
直住如來大定。豈此外復經次第昇進。方至
大日如來極位乎。故云若行人乃至方至究
竟乎也
五從復次下。明世間三昧中。瑜伽行人若蒙
諸佛等者。以有相有縁加持力故覩見種種
不思議事。皆是以有相有縁故非出世三昧。
如下世間成就品所説也。故云復次瑜伽行
人乃至故名爲世間三昧也云云
六從若此下。明出世間三昧中。若此三昧現
前時等者。如上難思境界現前時。即以十縁
生句一一觀察相應見性相不可得。名爲出
世間三昧。是即如下出世間成就品所説。故
云若此三昧現前時乃至是名出世間三昧也」
七從然尚下。明大空三昧中。然尚以空病未
空故者。言雖證世間出世間二種三昧。未
遮空病故未名爲等正覺。以如實大菩提心
心自知心心自證心時。覺知如上不思議境
界皆是自心之實際。爾時不住有相亦不住
無相。雖有相無相畢竟平等。而具無量諸相。
是即阿字大空是也。是即如下三三昧品所
説。故云然尚以空乃至故名大空三昧也。住
此三昧者等者。所謂住阿字大空三昧。有無
自在無礙時。圓滿一切智智也。故云住此三
昧者即是乃至圓滿薩婆若也
  已上經第一卷竟
三從經第二下。明三昧差別中。又分爲六。初
明説諸尊本所通達三昧。二明入一體速疾
力三昧。三明説正覺三昧。四明薩埵領解。五
明甚深發問。六明佛説三昧差別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初明至經第二。後正明引牒。二文
共自可見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五。一明結前
生後。二明隨類身皆佛體。三明本通達法自
説。四明一一三昧叵盡。五明初法明道所知
 初明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三重下。明隨類身皆佛體中。三重曼荼
羅等者。上來所説三重曼荼羅所現諸善知
識皆是大日如來普門萬徳隨類一身。是故
不改一一身即如來身。故云三重曼荼羅乃
至悉名爲佛也
三從此等下。明本所通達法門各自説中。此
等一切諸佛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也。如此等
諸佛菩薩等。各於本所通達法門。自説其
三昧道句。故云此等乃至自説彼三昧道也。
若現世天乃至則説辟支佛三昧道者。第三
重示現也。或現菩薩身等者第二重所現也。
若現持金剛身等者第一重所現也云云
四從當知下。明一一三昧叵盡中。當知此中
偈頌等者。指第一卷終二偈文。所以然者。此
偈中三昧廣義皆盡無餘故。上文云今欲以
兩偈攝之使究盡無餘也。故知此中偈頌如
是無量刹塵等者。猶委細釋通彼意。令三昧
廣義究盡。故云當知此中偈頌乃至非世間
結集經卷所能具載也
五從然諸下。明法明道所知中。若深入瑜伽
境界者。指初地證得三昧也。得彼三昧時。如
此一一三昧了了通達視聽。與如來正説無
異途。是時名爲超越三時之佛日所説經教。
故云然諸行人乃至爲佛加持之日也云云
二從經云下。明一體速疾力三昧中。又分爲
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入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二。一明三昧
證知。二明普門照機不謬
初中。謂入此三昧者。言入此一體速疾力三
昧時。證知四重法界一切諸尊皆是六大法
界智體也。故云謂入此三昧乃至皆同一法
界智體也
二從於一下。明普門照機不謬中。於一念中
等者。今得此一體疾速力三昧時。於一念中
普觀察盡空法界微塵數三昧門。一一根縁
彼彼應度法并可度不可度等無量方便。皆
悉圓滿具足。故云於一念中能次第乃至故
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三從爾時下。明説正覺印中。又分爲五。初明
結前生後句。二明成佛外迹。三明菩提實義。
四明結釋生佛無二。五明起教所由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云。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菩
薩言者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二。初明結前
句。後明生後句
初中。遍觀察已了知等者。明觀察如來普門
法界一切三昧道同一體。故云爾時世尊乃
至皆是佛乘也
二從復爲下。明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初有下。明成佛外迹中。又分爲二。初明
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云。我昔坐道場乃至號名大
勤勇者云云
二從初有下。明隨釋中。初有二偈者。今所校
牒二偈是也。明成佛之外迹者。其眞成佛者
如實知自心位是也。然天人修羅不能伺其
内證眞實成佛。唯見其降魔等外迹謂爲成
佛。故云明成佛之外迹也。謂我初坐道場等
者。明唱彼外迹之成道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故云謂我初坐道場乃至然我實成佛處則非
彼等所能測量也云云
三從故次下。明菩提實義中。又分爲二。初明
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我覺本不生乃至第一實無
垢者云云
二從次有下。有隨釋中。又分爲二。初明無覺
無成。二明轉釋阿字
初中。明菩提實義者。凡祕藏奧源一宗眼目
只有此二偈八句。爰以寶鑰下云。此頌文約
義廣。言浮心深。非面難説。有智有縁人從明
師面授。甚深甚深更問故云明菩提實義也。我
覺本不生等者。本有法然成佛。故云我覺本
不生乃至而實無覺無成也。然一切衆生如
實不知如此自心本不生常寂滅相故。沈淪
生死備受諸苦。故云一切衆生乃至不能自
出也。今雖聞正法音等者。言適雖聞正法音
教。還於種種無量有爲造作事迹之中。推求
推度憶想分別不能證知自心本不生。故云
今雖聞正法音乃至冀望成佛何有得理耶」
二從出過下。明轉釋阿字中。又分爲二。初約
四字明義。二約三部明義
初中從從此已下。皆是轉釋阿字門者。言阿
字本不生妙體言語道斷。故云出過語言道
乃至意不行處也。此自證大菩提道從本際
已來解脱諸妄想分別。故云諸過得解脱者
乃至金剛之身遠離百非也。此阿字無自性
法從本際已來遠離因縁。若法界體有因有
縁是生滅去來法也。然今法從縁生即無自
性。以無自性故因縁和合時亦無所起。因縁
離時亦無滅盡。故云遠離諸因縁乃至離諸
因縁也。知空等虚空者。此阿字門清淨法界
體從本際已來畢竟空寂。自性清淨無礙自
在。猶如大虚空。故云知空等虚空乃至譬不
思議難解空也
三從如實下。且約三句明義中。如實智生等
者。此自證大菩提a字不生妙體。如實知見
之智生時。不如實之妄見皆悉除盡無餘。故
云如實智生乃至慧與虚空等也。已上約佛
部明義。已離一切暗等者。此阿字門本不生
之法。如實不知是無明。今如實覺知此本不
生體故。於普門法界無不一法覺知。故云已
離一切暗乃至無不見聞觸知也。已上約金
剛部明義。第一實無垢者。此自性清淨大菩
提心體從本際已來自性清淨無有與等。故
名爲第一實際。亦離諸妄想戲論之垢。故云
無垢。以是義故云第一實無垢乃至無復垢
汚也。已上約蓮華部明義。總如上諸句皆是
轉釋a字本不生義。故云皆是轉釋本不生
義也云云
四從次有下。明結釋生佛無二中。又分爲二。
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六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二。初正明生
佛無二。後明隨妄立種種名 初文。自可見」
後從但隨下。明隨妄立種種名中。又二。初約
衆生明義。二明擧佛同衆生立名。其義自可
云云
五從次一下。明起教所由中。又分爲三。初明
別標。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二。自可見
云云
三從謂以下。明隨釋中。謂以佛眼等者。以如
來普眼遍觀知三種世間性相。如此三種世
間種種假名復不出第一實際。故云謂以佛
眼乃至第一實際也。而諸衆生等者。言諸衆
生入道因縁種種不同。所謂有以文字言語
應得度者。或有以印契三摩地等應得度者。
如此等種種可度不可度種種知見已。而不
動實際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皆悉令得
入法界。故云而諸衆生乃至而演説之也云云
若衆生如法修行等者。若行人如法修得初
法明道時。自然知世諦不異第一實際離諸
疑網。故云若衆生如法修行乃至不異第一
義諦也云云
四從經云爾時下。明薩埵領解中。自分爲三。
初明執金剛得益頂禮。二明領解權實二智。
三明知法人功徳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
牒。自可見
二從具徳下。明隨釋中。具徳謂具足一切如
來等者。言具足自性清淨妙法蓮華臺之功
徳而開發彼萬徳。譬如蓮華盛開敷時端嚴
微妙可愛無極也。故云具徳謂具足一切乃
至端嚴可愛。執金剛亦復如是。爲自性清淨
菩提印光所照。心蓮華臺上大悲普眼朗然
開敷。内徳圓滿外用奇特。故云執金剛亦爾
乃至美暢於内彰於外容也。亦有青蓮華等
者。青蓮華是世間所有蓮華中最上第一也。
今於開敷心蓮華之人中。金剛手最第一也。
故云亦有青蓮華自開敷之相也。而説伽陀
領解前旨者。指上之菩提實義及加持力義
云前旨也。是即權實二智妙徳故也云云
二從初云下。明領解權實二智中。自分爲四。
一明正領解權實。二約花臺明義。三明廣嘆
權實。四明結成權實不思議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引牒。復明隨釋 初引
牒。自可見
後從智謂下。明隨釋中。智謂領解等者。指偈
中希有智也。是即如實覺心本不生自然智
也。故云智謂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也。方便
謂領解等者。指偈中方便也。所言方便者傳
度治定經是云權。此權者方便故。猶存梵本
云方便也。然治定經爲調五含偈云權也。領
解前偈中加持神力者。指以加持力故等之
文也
二從復次下。約花臺明義中。智謂心蓮華臺
者。指心蓮華臺上自性自然智也。具足方便
謂等者。言指第一第二第三等衆徳開敷圓
滿也。二種具不可思議者。指如上權實二種
大智大悲二門也云云
二從次云下。明廣嘆權實中。又分爲二。初明
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廣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初並表二
智不思議。二明實智不可授人。三明權智難
思 初文。自可見
二從若法下。明法佛實智不可授人中。若法
依師而得等者。夫自證自然智慧心自證心
心自覺心不從他得。譬如非其人不知其氣
味。故云若法依師而得乃至終不能解也
三從然佛下。明權智難思中。然佛者指自性
法身佛也。大方便力等者指大悲方便也。無
相法身者是即今經教主也。作種種名相加
持者指三密無盡莊嚴藏也。以因果法者指
三密修行。是且住如情之謂故云爾也。實此
三密修行本來常住三部妙體故非因非果之
法也。依此非因非果法證得不行而行不到
而到之位。故云然佛大方便力乃至證得非
因非果法也。如此法佛如來權實非十地等
覺所思量。何況於二乘凡夫類哉。故云是故
權實二慧具不可思議也
四從次云下。結成權實不思議中。又分爲二。
初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結下。明隨釋中。領解上文施設二諦
等者。指上之我覺本不生并以加持力故之
意。而結成眞俗二諦之意也。故云是結成乃
至施設二諦之意也。以知名相即實際者。名
謂十界種種假名。相謂十界種種假相。如此
等種種假名種種假相。皆悉超三世。出前後
中際離四句百非。本際不可得。本際不可得
是即法實際。以如此了知時離名相無實際
第一義諦。離實際第一義諦無名相。故云以
知名相即實際乃至而作名相也。以知淺略
即是深祕者。今此擇地造壇曼荼羅一一色
形一一行事。全體是識知無相甚深祕密曼
荼羅境界故以淺略爲深祕。又甚深無相内
證祕密曼荼羅一一色形一一行事。全體是
解了擇地造壇曼荼羅境界故以深祕爲淺
略。故云以知名相即實際乃至能以深祕爲
淺略也。以是義故離有爲造作離無爲無作。
於有爲無爲有作無作虚通無礙也。是故種
種動三業雖作利生方便。更不離本際。適止
息三業雖住寂滅涅槃。亦無捨利生方便。眞
俗不相離。猶如鳥兩翅似車兩輪。故云隨衆
生所成乃至常依二諦也云云
三從次有下。明知法人功徳中。又分爲三。初
總表其義。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二。自可
云云
二從制底下。明隨釋中。又爲二。初明釋制底。
二明結歸自心
初中。制底是生身舍利等者。制底此云功徳
聚。是即生身如來舍利在此塔故云生身舍
利所依也。以此生身舍利即萬徳圓滿如意
寶珠故。祈諸福祐者皆悉無不恭敬供養此
塔。故云是故諸天世人福祐者皆悉供養也。
若行人信受等者。今眞言行人自身即周遍
法界五輪塔婆故。是身即信解淨菩提心如
意寶所依時。自利利他功徳皆悉滿足。以是
義故堪受一切世間供養。故云若行人信受
如是義乃至供養恭敬也
二從復次下。明結歸自心中。制底與質多體
同者。其體字同故云爾也。此中祕密謂心爲
佛塔者。cete名爲塔。cita譯爲心。然其體字
同一也。是顯心即塔塔即心也。所謂行者自
心即遍周法界五輪塔婆也。於此五輪法界
塔婆。盡空法界無盡無餘曼荼羅聖衆集起
名爲心。如此義利十地等覺猶非其境界。何
況於二乘異生之族。故云此中祕密謂心爲
佛塔也。宗源在之更問如第三曼荼羅等者。言
第三重唯以白色爲外境。是即顯以一切衆
生自性清淨心爲其基本。故上文云第三重
周界但布純白一色云云以是義故云如第三
重曼荼羅以自心爲基也。自心者所謂白色
體耳。第二重此白色上加黄赤二色。第一重
及中胎此三色上加青黒二色。故上文云。於
第二重但以三色爲界也。第一重曼荼羅於
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黒色。如此白之上加赤。
赤上加黄。黄之上加青。青之上加黒故。大寂
涅槃黒色最有其最頂。故云次第増加乃至
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也。如此五色者是自
心法界塔婆五大色。此五色竪遍法界徹三
世。故云故此制底甚高也。又從中胎八葉等
者。言開自性清淨花臺己體成八葉。開八葉
爲第一重。開第一重爲第二重。開第二重爲
第三重普門隨類之身。如此四重法界唯是
自心法界塔婆所集起曼荼羅聖衆。横遍法
界盡十方。故云又從中胎八葉乃至此制底
極廣也。蓮華臺者指一切衆生自心八葉花
臺。達磨此云法。所謂此自性心蓮軌持軌則
是也。馱都此云骨。所謂舍利也。言今此四重
法界諸尊聖衆皆悉此自性清淨心蓮華臺爲
骨髓。能成三重曼荼羅肉皮。圓滿周遍法界
萬徳。成就摩訶毘盧遮那身體。故云蓮華臺
達磨馱都法身舍利也。復次達磨謂法也。馱
都謂界也。所謂法界也。是即轉釋蓮華臺功
徳。所謂法界全體蓮華臺。蓮華臺即法界。無
二無別故云法身。此法身即諸法體性故云
舍利也云云若衆生解此心等者。言如此蓮華
臺達磨馱都如實知解者即同等大日世尊無
有差別故應受世間供養恭敬。是即諸天世
人大福田也。故云若衆生乃至猶如敬制底
云云
五從經云時下。明甚深發問中。又分爲二。初
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時執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初明恐乖
至理。二明表佛照機三世鎭。三明發明二諦
同歸
初中。又分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正明恐乖至
理默然發問
初中。聞畢竟三昧印者。指普門法界總印。欲
問三昧道中差別印者。指三部聖衆各各差
別三摩地印也
二從若以下。正明恐乖至理默然發問中。若
以語言白佛等者。言若以言語奉問此四重
法界不可説不可説不可説展轉一一差別智
印。於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説劫不可有
窮盡。若不窮盡者乖至理。若乖至理非甚深
發問。以是義故默然而一心觀佛而住。是即
甚深發問至極也。故云若以語言乃至甚深
發問也
二從復次下。明佛照機三世鎭中。又分爲二。
初明簡小乘不知佛眼所照。三明如來平等
大惠不待問
初中。如常教所傳云者指諸小乘經等也。佛
於晝夜三時等者。佛隨彼聲聞情機自作如
是説。是非隨自意佛眼所照。故云如常教所
傳乃至不得名爲平等大惠也
二從以如來無相下。明如來平等大惠不待
問中。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惠等者。以般若無
知自性鈍故無相大惠不可有分別。法爾
常恒上冥下契。無時暫息。譬如大海潮無想
無念而不失時限。金剛手覺如是義利故。以
言語而不發問。默然而住也。故云以如來無
相無分別乃至不待問而後答也
三從復次金下。明發明二諦同歸無二中。又
分爲三。初明薩埵默然覺了義。二明如來演
説覺了義。三正明同歸一致
初中。金剛手了知世諦即是第一義諦者。覺
知縁起有相世俗即本有無相第一義諦。又
覺了有爲造作所行處全不異畢竟無爲處。
以是義故覺知此一一諸法曼荼羅聖衆縁起
有相有爲造作所行處之外。別又不可有三
昧差別智印故。默然而住也。故云金剛手了
知世諦乃至是故默然無言也
二從如來了知下。明如來演説覺了義中。覺
了第一義諦甚深無相即有相縁起世俗諦。又
覺悟畢竟清淨無爲常住處不異有爲造作所
行處。以是義故覺知此一一身業之動作一
一言語之演説一一意地之念慮之外。更不
可有無相無爲之法故。不待問而演説也。故
云如來了知第一義諦乃至是故廣分別説也」
三從爲令下。正明同歸一致中。爲令衆生等
者。金剛手默然發明即俗而眞行處不異畢
竟處。如來廣説令悟即眞而俗畢竟處不異
所行處。故二義容融更互發明。究竟同歸二
諦一致也。故云爲令衆生而實同歸一致也。
住心抄釋此文已云。已上説一體速疾力三
昧義云云意謂有相無相有爲無爲縁起本有
一體平等故云爾也。已上宗肝符法在之更問
六從就如下。明佛説三昧差別中。又分爲二。
初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爲二。初明總表。二明別釋
初中。略有四句者。菩薩聲聞縁覺世間是也」
二從第一下。明別釋中。又分爲四。初明菩薩
三昧道。二明聲聞三昧道。三明縁覺三昧道。
四明世間三昧道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一生補處三昧道。二明
八地菩薩三昧道
初中。又分爲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第一句云者。指菩薩三昧道云一句也」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初總明其
義。二擧顯略生。三擧今宗一生
初中。此是最上潅頂位等者。總明顯密一生
補處最上潅頂位。故云此是最上潅頂位故
先明之也
二從如餘經下。明擧顯略一生補處中。如餘
經所明者。指諸顯教所説一生補處也。此是
一生所繋等者。經天之一生次應紹佛位故
云爾也
三從今此下。擧今宗一生補處中。又分爲四。
一明釋一生補處名。二明諸位中最頂。三明
修治地業。四明引瓔珞證
初中。今此經宗等者。指眞言乘所談一生補
處也。一生者謂從一而生者。言從純一淨菩
提心而生紹大日如來無上法王位。故云一
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者。於
初法明道位中又有一生一補處之義。故云
初得淨菩提心乃至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
門也。如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中亦如此。故
云如是一一地中乃至當知亦爾也。既至第
十地悲智滿足。然猶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復
a字本不生一實境界。發生大金剛喩定。
更有一轉開明。是即補處位。故云迄至第十
地滿足乃至故名一生補處也
二從此是下。明諸位中最頂中。此是究竟發
菩提心等者。此位是至極最上發心故。於一
切三昧道中。最爲牢強精進。住佛地三昧道
將悟入究竟大牟尼位。故云此是究竟乃至
住佛地三昧道也云云
三從離諸下。明修治地業中。作謂修治地業
等者。此地以任運無作大智大悲爲修治地
業。故云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也。然非有功用
之悲智。故云以有智分別乃至故云離造作
也。知世間相等者。言如此雖離諸造作戲論。
然如實知解世間之實際畢竟不異涅槃之實
際故。捨世間而不住實際。亦動實際而不示
縁起。故云知世間相乃至悉見世間本起因
縁也。是故此地中三昧道者。以任運無作三
平等三昧。念念進趣至如來地住究竟最上
乘地。故云是故住此三昧乃至住於業地也。
然所言業地者梵本云作地。是即學如來造
作金剛事業。得無量不可思議善巧智。故云
爾也
四明引瓔珞證中。入重玄門學佛威儀者。於
入重玄門有二種。如上記。今所言入重玄門
者是等覺入重玄門也。學佛威儀者。此地菩
薩元品微焔難盡故。於前所修登之地位。一
一次第再治再修。乃至迄凡夫地再治再修。
八相作佛而學妙覺佛之威儀事業。故云入
重玄門學佛威儀也。堅住佛地等者。是即於
如來地。進趣都息希願盡息。無復可進行。故
云堅住佛地乃至名之爲住也。與前住字義
殊者。指住於業地之住也。是即等覺菩薩住
於作業地故。上等覺之住。下妙覺之住。故大
殊。仍云與前住字義殊也。如人以下擧喩顯
此義。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經云下。明八地菩薩三昧道中。又分爲
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自分爲七。一明遮伏
難。二明得度性空。三明得巧方便。四明住如
幻三昧。五明辨十與八差降。六明不説初地
所由。七明總結歸
初中。如上已説十地道者。指住心品也。若次
第而進者致伏疑也。言問若進可説佛地。退
可説九地。何故殊説第八地耶也。以一切菩
薩以下遮伏疑也。言一切菩薩初登第七地
時無上求下化之心住畢竟獨空。故云以一
切菩薩乃至於萬行休息也。依之十方佛發
起其心今得度畢竟不生大菩提心之難地故
別説八地。入此第八地自然得至九地故別
不説九地。故云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乃
至不須別説行處印也
二從從初下。明得度性空中。從初發意以來
者。指最初如實大菩提位乃至初地也。如此
初發意以來深觀十縁生句。於當位法性不
生愛慢。乃至至第八地當得度性空。故云從
初發意以來乃至離於有生也
三從復以下。明得巧方便中。復以善巧方便
者。既得度第七地已。住第八地。於如如法界
中。不動實際起普現色身時。以十縁生句復
修觀故。無邊應用彌充滿於法界。故云復以
善巧方便乃至無邊大用也云云
四從以此下。明住如幻三昧中。以如幻三昧
等者。如此以住十縁生句故。遍至十方佛刹。
修淨佛國土之行。能至十方雜染世界。行成
就衆生之事。雖然以入住如幻三昧故。更不
生乃至少分愛慢也。以是義故此菩薩世間
號爲觀自在者。故云以如幻三昧乃至故號
爲觀自在者也。是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者。
以初地乃至八地配當八葉時。第八地是八
葉正圓滿位也。故云爾也更問此中自在梵本
等者。於自在梵語有富貴義。是即無盡法財
具足圓滿已。然後復還以此法財授與於一
切衆生。皆令滿足希願。故云此中自在梵本
乃至一時給與各得滿其所願也
五從然末下。明辨十與八差降中。然未能絶
等者。如此住如幻三昧雖施無邊應用。未得
金剛喩定故分爲二印。所謂八地十地也。故
云然未能絶乃至分爲二印耳也
六從復次下。明不説初地所由中。於上品中
已説故者。於住心品中委悉説初地始終故
云爾也
七從又如下。明總結歸中。又如上所説等者。
言如此説一生補處乃八地三昧差別等。皆
約教道法門如此説之。若約深祕之意。皆是
一一法門表示即事而眞終窮也。所謂前八
地是八葉也。九十兩地大智大悲也。第十一
地此悲智平等不二位也。此事如住心品記。
若不然者何能於一生之中頓能滿足諸地
耶。故云又如上所説乃至不能頓滿諸地也
  已上疏第六了
妙印鈔卷第三十四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二日加
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經二
疏七
二從經云復次下。明聲聞三昧中。自分爲二。
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四。初明住有
縁地。二明極觀察智。三明不隨順行。四明結

初中。如阿毘曇明者。阿毘曇總有三種。大論
第二云。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
説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説三十二萬言。
三者蜫勒。略説三十二萬言。是爲阿毘曇云云
依如是阿毘曇明是義。故云如是阿毘曇明
也。九想者。一者脹相。二者壞相。三者血塗
相。四膿爛相。五青相。六噉相。七散相。八骨
相。九燒相也 問曰。不淨觀是爲除婬病。今
説此九相有何所益耶 答是復爲除婬欲重
病也。故大論問曰。行者何故觀脹相等九耶。
答曰。行者先持戒清淨。令心不悔故易受觀
法。能破婬欲諸煩惱賊。乃至九相雖是不淨
觀。依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依臭尸溺人以
得渡云云 問。若然者何故不説不淨觀耶
答。説九相而攝不淨觀也。故大論云。不淨法
九相中當廣説云云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
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捨。七念出入
息。八念死也。八背捨者。背謂厭背。捨謂捨離
也。摩訶止觀云。厭下地及自地淨潔五欲。捨
是著心故名背捨。一者内有色外觀色者。内
色謂内觀察白骨皮肉等名内有色。而外觀
死屍等不淨相。如前九相觀時。是名外觀色。
故云内有色外觀色也。二内無色觀外色者。
折骨四微知從心生心如幻化骨人自滅。名
内無色。外觀色如前已明。三淨背捨身作證
者初禪二禪非遍身樂。四禪無樂。言諦觀白
骨復無筋血。如珂如貝。故云淨背捨。四空背
謂呵色縁空更無別法。但入空定。若凡夫多
染保著空定。聖人淨心直去不迴。故名背捨。
第五若縁空多者則散。捨空縁識。名識處背
捨。第六無所有處背捨者。謂識生滅無常。虚
誑無復所縁。但有能縁。第七非想非非想背
捨。謂識處如癕。無所有處如瘡。捨識無識
也。第八滅受想背捨。謂此無想猶有煩惱。今
捨能縁之非想之受想。亦無能滅之受想也。
但由定法持身。泯然無想也云云勝處者八勝
處也。所謂能觀之心勝於所觀境處。故名勝
處。又名八勝知見。又於淨不淨之法。皆於已
心自在觀解成就。故名勝見。若勝處成時身
尚不惜。況財物他身耶。仁王經疏云。一内有
色想觀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内
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内無色想觀外色多。又
内無色想觀外青黄赤白。是前成八等也云云
一切入者。十一切處也。所謂地水火風。青黄
赤白。及空識二也。於一切處此十周遍觀察
無有間隔。故名十一切處也。三三昧者。一畢
竟空三昧。二無相三昧。三無作三昧也。名住
有縁地者。如此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
切處三三昧等是聲聞有縁觀智也。故云有
縁也。住此有相有縁之觀智。次第昇進。譬如
人進行時擧足下足皆依地而進行。故云地
云云
三從依此下。明釋極觀察智中。令其心恬然
而靜等者。依住如是等三昧故制伏諸煩惱。
身心寂靜安樂也。故云爾也。得正觀察覺世
間等者。觀察世間出世間因果也。所謂苦集
滅道也。此中正觀者指十六諦觀也云云如阿
含中廣明者。大論云。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
輪經至大涅槃。集作四阿含。増一阿含中阿
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依如
此等四阿含經作是説。故云如阿含中廣明
也。毘尼中等者。大論云。長老憂波利。於五百
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
獅子座處坐説。佛在何處初説毘尼結戒。憂
波利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説。如是我聞一時
佛在毘舍離。爾時須隣那迦蘭陀長者子初
作婬欲。以是因縁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
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増一憂波
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千部作毘尼藏云云
於如此毘尼藏中。擧要言之。今不出此一偈。
故云毘尼中擧要言之也云云諸法從縁起等
者。此一偈是文略義廣。所謂竪説十二因縁。
横明四聖諦。諸法者指世出世之一切諸法。
此諸法因縁生滅流轉無窮。名爲十二因縁。
然於十二因縁。有流轉還滅二義。其流轉
名世間。其還滅方名出世間也。復此諸法因
果集成諦理不空故名四諦。所謂苦集是世
間因果。道滅是出世因果也。從縁生法必具
足六因四縁。故云諸法從縁生如來説是因。
有縁有因者必歸磨滅。故云彼法因縁盡。諸
外道不知因縁生之法故生斷常一異之見。
唯如來獨能説是法。故云是大沙門説也云云
以知因縁生滅等者。説上之意也。如此觀察
四諦十二因縁。名爲極觀察智也。故云以知
因縁生滅故乃至故名極觀察智也
三從以能下。明釋不隨順行中。以能極觀察
故等者。次第相釋也。不倒不謬故名爲諦故
者。轉釋上之四諦。從無明等者。轉釋上之十
二因縁。如此諸法隨業因此死生彼。流轉無
窮。故名隨順。既見四眞諦之理斷生死流轉。
名爲不隨順修行因也。故云以能極觀察故
乃至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也
四從聲聞下。明結歸中。聲聞者聞四眞諦之
聲教而得道故云聲聞也。三昧者。指上釋。雖
復諸部異説者。上座部大衆部等二十部異
説故。如住心品記之。如此雖異説不同。不出
三種法印。所謂諸法無我法印。諸法無常法
印。諸法寂靜法印也。若合如此三種法印。名
爲正行。若不然者名爲邪行。故云聲聞三昧
乃至是名邪行也
三從經云下。明縁覺三昧道中。自分爲二。初
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因果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四。一明菩薩
二乘差別。二明引阿含證。三明寄齊瑜伽者。
四明二種難處
初中。因果即是十二因縁者。所謂過去二因
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如此三世相
望成因果故云爾也。如聲聞等者。聲聞以智
慧狹劣厭生死欣涅槃故。以十六諦觀證無
漏道滅。不能觀察十二因縁之微細實法故
云如聲聞極觀察智乃至十二因縁實法也。
辟支佛智慧深利故。深觀察十二因縁。見一
切諸法皆歸磨滅而得道。故云辟支佛智慧
深利乃至皆是滅法也。以如此不同故云此
與聲聞異也
二從阿下。明引阿含證中。有佛無佛法位常
住者。彼毘曇所説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之意
也。此中法位是即如之別名者。指但空之理
也。此是一切世間等者。諸外道凡夫不能解
此但空。故云最難解處也。世尊始成道等者。
初成道之砌住寂靜無言三昧不説法。是即
縁覺無言三昧者此一分也。故大論七十二
云。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説法。何以故。
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
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
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
所謂無有二法云云世尊得無礙等者。聲耳雖
得有相有縁三昧。於無上三昧而不自在。縁
覺雖證無言三昧。於言語音聲三昧而不自
在。以如來於法自在之力故一切無礙自在
也。故云世尊得無礙知見乃至是故不能演
説也
三從復次下。明寄齊瑜伽者中。辟支佛觀一
切集法乃至不知所云者。保著無爲界不能
知離言而有言説。故云不知所云也。修瑜伽
與此相應等者。眞言行者安住六大法界圓
明。不見上求下化法之位。相似此無言三昧。
故云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縁覺三昧也
四從此二下。明二種難處中。此二種三昧者。
指聲聞縁覺二種三昧。是即一切菩薩爲大
難處。就中殊於大菩提心爲極難處。故云此
二種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也。然但是所行
道中等者。言如此所行三昧道是唯種種心
相中一種心相也。於不思議法界心性。非可
有如是三乘定相也。故云然但是所行道中
乃至如是三乘定相也。是故行人等者。眞言
行者以空無相無作三種法印自印知已。當
a字本不生三種法印印可超越彼等三昧
道也。故云是故行人乃至便當直過無礙也。
若不能了知如此之但空盡滅之難處行者。
爲此難處所留礙。進趣無由。故云若不善識
知則爲所留礙也
四從經云下。明世間三昧道中。自分爲二。初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一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五。一明滅壞
三事。二明三事皆屬我。三明屬我所由。四明
空定爲極。五明空定收一切世間
初中。謂一切世間等者。總指外道凡夫所習
三昧。所謂四禪八定等也。皆滅壞因果等者。
因者六因也。果者六因所生報果也。從因辨
果時者。此因果契酬之時所有作業也。如此
三事滅壞之時。能離下地三事得生上地。故
云謂一切世間三昧乃至所有作業也
二從謂此下。明三事皆屬神我中。若生若滅
等者。妄計如此三事生滅去來皆是神我之
所行。更不解正因縁之義。故云謂此三事乃
至則謂由神我生也
三從設令下。明屬我所由中。設令不依内我
者。言適雖不計内我。而計自在天等爲一切
彼等所作。故云設令不依内我乃至自在梵
天等也
四從若深求下。明空定爲極中。若深求此中
至賾音作致
也理也
等者。言明求此三昧道中之理致。
終不知正因縁之法故。自然撥無因果。只以
證斷見空定爲至極。故云若深求此中乃最
是世間究極之理也
五從是故下。明此空定統收一切世間定中。
是故垂盡三有等者。適雖至非想之有頂。還
墮三途受難忍之劇苦。如大論第二十八云。
如經中説。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
墮地獄者如地土云云故云垂盡三有還墮三
途也。如此等斷見邪定統收一切世間三昧
道。故云雖於禪定中乃至統收一切世間三
昧道也。若行者入此心等者。言若眞言行者
入此邪定三昧時。須一一覺察。不可𥡴留彼
斷空邪定也。故云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
知也
二從經中下。釋偈頌中。又分爲二。初明交
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爾時世尊而説偈言祕密主
當知乃至爲利衆生故者云云
二從經中下。明隨釋中。自分爲五。一明分別
五種爲二種。二明世出世間得益。三明顯教
不知。四明自宗融會。五明深祕解釋
初中。經中佛説攝偈等者。今指此二偈半頌
也。就五種三昧道中等者。出世世間
故云五種也
二從出世間下。明出世世間得益優劣中。出
世間三昧皆有實益者。雖有四種憂劣淺深。
分分斷惑障證性相二空。故云出世間三昧
乃至摧害於諸過也。世間三昧但有權益者。
且假離下地苦障得上地妙離。雖然還墮在
三途。故云權益也云云
三從如餘下。明顯教不知中。如餘經所説者。
指諸顯教也。所謂諸教捨劣得勝此即未知
祕密藏故也。故云如餘經所説乃至此方便
説耳也
從就此經下。明自宗融會中。五種三昧皆是
開心等者。言眞言行者如住有相有縁瑜伽
者是世間三昧道也。了知唯蘊無我乃至極
無自性心生等皆是四聖三昧道也。此事住
心品廣明。故云如行者初住有相乃至餘如
住心品中廣明也。不同餘教等者。言以不知
今宗祕密甚深之義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
也。故云不同餘教乃至不相融會也
五從若更下。明深祕解釋中。如三重曼荼羅
者。言今此五種三昧道者是四法界曼荼羅
聖衆也。所謂以毘盧舍那普門方便加持故。
或從因向果或從果向因雖重重無盡。只是
沙羅樹王根莖花菓間雜交落。何有差別淺
深之殊異耶。然今偈中唯且就彼等自所通
達教門判説五種差別相也。故云若更作深
祕乃至流傳法教而言耳
第六從經云復次下。明具縁眞言支分中。自
分爲六。一明五種差別。二明如來眞言通相。
三明眞言別相。四明眞言如實相。五明即俗
而眞義。六明眞言教相
初中。又分爲三。初明引牒。二明總表。三明隨
釋 初引牒。二總表。自可見云云
三從大判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一總擧五
種説。二明五種合爲三種。三明問答決疑」
初中。大判眞言略有五種者。今不限大日宗。
總於兩部大經所説眞言及雜部一切眞言等
大分爲五種也。所謂一佛説。二菩薩金剛明
王等説。三二乘説。四諸天説。五地居天説。故
云大判眞言乃至或地居天説也。謂龍鳥等
者。龍謂難陀跋難陀等諸大龍王等。鳥謂孔
雀鳥金翅鳥等。修羅謂羅矆阿修羅王等。或
地神水神木神風神火神等。各各隨分有威
勢。相似天果報故。亦名爲假號天。此等名爲
地居天也
二從又前下。明五種合爲三種中。又前三種
者佛菩薩金剛二乘。此三判爲聖者眞言。若
委悉分別可有六種不同。所謂諸佛諸菩薩
執金剛大力持明王聲聞縁覺是也。然今其
大智大悲合爲一種。但空盡滅亦爲一種。故
云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眞言也。第四名諸天
衆眞言者。大判可有三種。所謂六欲四禪四
無色也。若委悉分別可有多種不同。所謂六
欲天色界十七天四空處等是也。如此等諸
天名爲生天也。第五名地居者眞言等者。如
上龍鳥修羅鬼神羅刹或地神水神等轉輪聖
王及諸刹利國王等名爲假號天也。故云第
五名地居者眞言。亦可通名諸神眞言也云云
若依大論有三種天。所謂彼論第五云。有三
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
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王天乃至有頂
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
漢是名清淨天云云復次如涅槃經者有四種
天。所謂彼經第二十云。有四種天。一者世間
天。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
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
想頂。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
住菩薩摩訶薩等。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爲
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何爲義。見一切
法是空義故云云如大論者三種天攝五種。所
謂生天假號攝二種天。清淨天攝佛菩薩二
乘也。如涅槃經者攝二種天及三乘。除佛也
云云
三從如聖下。明問答決疑中。自分爲二。初擧
疑問。後明問答 初疑門。可見
二從阿下。明答問中。又分爲二。一約隨他意
明義。二約隨自意明義
初中。又分爲四。初明諸佛所説。二明菩薩所
説。三明二乘所説義。四明諸天所説義
初中。又三。一明阿字三義。二明羅字三義。三
明諸字准知
初中。若佛菩薩所説等者。言若佛菩薩眞言
中有ara字等者。是於一字中含無量義。
何以故覺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然後所説
眞言故也。故云則於一字之中具無無義也。
且略言之者。旦略如釋阿字三義顯一實境
界。一切諸字亦如此可准知也。故云且略言
之阿字自有三義也。三義自可見。此三智其
實一心中得者。言於一體一心之大圓鏡。縁
其圓明之空理名一切智。縁其所現之色像
名道種智。縁鏡像圓明總體名一切種智。只
是爲分別令易解。於一實境界強作三種名。
是即阿字之上三義三徳。所謂三部妙用也。
故云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云因縁所生
法乃至作三種名即此阿字義也
二從又如下。明羅字有三義中。又有波羅蜜
義等者。入阿字門故塵垢即無塵垢。是即究
竟到彼岸。故云又有波羅蜜義。以究竟到彼
岸故即是本不生也。是則次第轉釋也云云
知亦具三點者。所謂塵義理也。無塵義智也。
到彼岸事也。是又三部三密三身等一切法
皆攝入。故云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
法也
三從如阿下。明諸字准知中。且於阿字羅字
判三義。如此一切諸字亦例之可知也。故云如
阿乃至皆然也。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者。
字等者。有内心未顯外相。而此字門具足無
量諸義平等故云字等。語等者。即語聲顯於
外。而此語具足多義故云語等也。大論四十
八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宗有語因語
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
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間有四十。若一切語中
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
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羅
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若
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
秦言第一義。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諸行皆
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
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云云又引本經
云。諸字無礙無名亦不滅。不可説不可示不
可見不可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虚空。
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所謂阿字義。若菩薩
摩訶薩。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聞若受若誦
若讀若持若爲他説。如是當知得二十功徳
云云已上説諸佛眞言通相也。亦同下文者。指
入佛三昧耶眞言之釋也
二從若諸下。明菩薩所説眞言義中。當知各
於自所通達等者。於菩薩總判四十一位不
同。別論有十地及地前差別。各隨其次位淺
深。可有其字義淺深不同也。故云若諸菩薩
乃至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也
三從若二下。明二乘所説眞言義中。當知只
約盡無生智等者。指但空眞諦之理寂滅涅
槃之旨。故云不生義也
四從若梵下。明諸天所説眞言義中。若梵天
所説眞言等者。彼眞言若有阿字者是出離
五欲覺觀等故云不生也。帝釋等約十惡不
生等明義。乃至龍鬼轉輪聖王等約災殃不
生等明義。其類甚多。對物觸類可覺察也。故
云若梵天所説乃至餘皆以類可知也
二從若就下。約隨自意明義中。若就隨自意
語等者。以前約隨他方便門判五種眞言差
別淺深不同。若依深祕隨自意門説之。一門
即普門普門即一門故。入一門普入一切法
界門。只是開自性清淨心爲八葉。開八徳爲
第一。開第一重爲第二重。開第二重爲第三
重。當知四重法界曼荼羅只一心之衆徳開
合不同耳。譬如金像體一。猶似水波一味。爰
以疏第六云。六趣衆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
體。但隨衆生種種妄想作種種名耳云云故知
聖者所説阿字世天所説阿字其義只一味
也。何論淺深殊異耶。如此即一門而見普門。
不動普門而見一門。又即無差而解差別。不
動差別而解普門。是即通徹二諦和融淺深
故。能識眞言實相之人也。故云若就隨自意
語乃至亦識眞言相也云云
二從復次經中下。明如來眞言通相中。自分
爲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明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一明釋言
名成立。二明引因陀羅宗爲譬。三明釋義利
成就
初中。又分爲三。一明釋言。二明釋名。三明釋
成立
初中。今且約最初等者。指入佛三昧耶眞言
也。三三昧耶中是最初故云爾也。言謂一一
字者。所言之言者言名之言也。一一字者。且
約入佛三昧耶眞言時。asametrisame等字
皆是法界通入眞言也。故指此一一字云言
也。是即一一字義究竟法界成就萬徳。所謂
a字者以本不生究竟法界成就萬徳。sa
者以無諦究竟法界成就萬徳。ma字者以畢
竟大空究竟法界成就萬徳。ta字者以如如
平等究竟法界成就萬徳。ra字者以無塵垢
究竟法界成就萬徳。故云言謂一一字乃至
摩字是大空門也
二從名謂下。明釋名中。名謂此字門共成一
名者。以句義而云名也。所謂阿云無。same
等。合而成無等名也。故云名謂此字門乃至
即是無等也云云
三從成立下。明釋成立中。成立謂藉此衆名
者。如此多名具足而成立一義。所謂asame
云無等。trisame云三等。samaye云平等本誓
除障警覺。sv@ah@a成就義也。所謂一切衆生自
性清淨大菩提心無上無比故云無等。如衆
生者已成諸佛亦爾也。如諸佛者行者自心
亦爾也。此心佛及衆生平等具足圓滿。故云
三平等。以如此三平等爲一切諸佛菩薩本
誓願故云本誓。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故斷
除四魔三障故云除障。以如此三平等之本
誓斷除三障故。驚長眠之衆生令覺三密之
明朗故云驚覺。斷三障四魔令覺三密之明
朗故。普門萬徳皆悉成就圓滿故云成就也。
如此衆名共始終調成立スルヲ無等三平等本
誓除障驚覺成就之衆徳。名入佛三昧耶眞
。是即成立義也。故云成立謂藉乃至三
平等三昧耶也。今旦約入佛三昧耶眞言釋
言名成立之義。約法界生轉法輪眞言明義
亦爾也。如三三昧耶眞言者。一切眞言亦例
可知云云復次如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謂諸行
無常等者。諸行之名無常之名是生之名滅
法之名生滅之名滅已之名寂滅之名爲樂
之名。於此一偈中有如此衆名。然只用其一
名其義未圓滿。一偈調衆名共シテ然後其義滿
足。是即成立也。故云復次以多名乃至餘皆
効此也
二從如因下。約因陀羅宗明義爲譬中。如因
陀羅宗等者。彼帝釋所造聲論中。能於一言
之中具含衆義説之。所謂如旃陀波羅夷者。
隨釋王之所用含無盡名義。此世間淺近微
薄智力猶以如此。何況於毘盧遮那如來於
法自在自證大智力用哉。故云如因陀羅宗
乃至於法自在耶也
三從諸義下。約義利成就明義中。謂如來眞
言等者。言於如來所説眞言。必定於一一言
一一名一一成立中。皆成就一切義利。且如
阿字以不生故息災増益敬愛調伏鉤召等五
種義利皆成辨悉成就。如阿字者。sava
ha字等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成就一切
義理亦復如是。故云謂如來眞言於一一言
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乃至當知即此眞言中
具足一切功用也
三從已説下。明眞言別相中。自分爲二。初明
辨本所立名意。二明名行相應用
初中。又分爲三。初明結前生後。次明牒經。三
明隨釋 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凡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二。初總明名
行相應義相。二約三部明義
初中。謂凡作眞言事業等者。言修眞言事業
時。先當辨其眞言中所立名及所爲之本意
與其部類而相應然後可行用之也。且如淨
三業眞言者。淨自他三業之垢塵以爲本所
立名。然顯得三部諸尊以爲所爲意趣故。此
眞言三部性相相應。如此觀想已。隨行者所
用用三部隨一増加之句也。故云謂凡作眞
言事業乃至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也。若眞
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者。且如淨三業眞
言者。三部名義與息災増益降伏用而雖相
應。敬愛鉤召等用與名義不相應歟。然者如
此觀想已。敬愛法所用者可用敬愛増加之
句。若鉤召法所用者可用鉤召増加之句也。
故云若眞言名義與所用乃至増加語句也
二從如眞下。約三部明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經中下。明名行相應用中。又分爲
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即可云。若唵字吽字乃至若有納摩
字及莎縛訶等者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自分爲五。一明佛頂
所用字。二明奉教者所用字。三明佛菩薩眞
言相。四明聲聞安布。五明支佛三昧分異
初中。自説名行相應之用者。佛自説故云自
説也。名者眞言中衆名也。行謂與彼衆名相
應之三密行也。有此唵吽等者。是即佛頂部
名號也
二從若有下。明奉教者所用字中。掲㗚佷拏
等者。出彼忿怒等所用字句也。其義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明佛菩薩眞言相中。如上所説
等者。言此經偈等正覺眞言等一偈半明諸
佛眞言相。次若唵字h@u@m字等二偈半説持明
王等眞言相。次若有納麼字等二偈半説菩
薩眞言相也。故云如上所説皆是諸佛菩薩
眞言相也
四從次云下。明聲聞眞言相中。又分爲二。初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聲聞下。明隨釋中。以聲聞因他得解
等者。聲聞必依他之聲教得道故云爾也。入
法性未深者。纔得空智之一分未得甚深之
法空故不能於一言含無量義。只多名句成
立成一義。是故云一一句安布也。故不能以
字義明義。亦不用増加句等也。唯以其句義
淺略明義也。故云以聲聞因他得解乃至及
増加名句也
五從辟下。明縁覺眞言相中。雖無言説等者。
雖無口輪之利益。以神通力故能利益生勝
諸聲聞也。三昧分異者。聲聞觀四諦。縁覺觀
十二因縁故也
四從經中下。明眞言如實相中。自分爲二。初
明法爾無作。二明法爾無作所由
初中。又分爲三。初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
釋 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如來下。明隨釋中。以如來身語意畢
竟等故者。如來三密畢竟平等遍滿法界海
故。常住而不流動。譬如瓶入水時其水充滿
瓶中更不動轉。如來三密亦復如是。以畢竟
平等而遍滿法界海故。更不動不流無有變
易。法爾自然無有造作。故云以如來身口意
乃至非造作所成也。若造作法者是生滅法
也。何名爲眞實語耶。以是義故非佛自作。亦
不令他作。亦設能作不隨喜。故有佛無佛性
相常爾故。名爲必定印也。所謂法爾無作心
蓮臺是也。故云若可造作即是生法乃至是
故名必定印也。此大曼荼羅所攝一切眞言。
一一言一一成立相。法爾自然如是。故云衆
聖道同乃至故重言之也
二從若如是下。明法爾無作所由中。自分爲
三。一明表其意。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若如是者則是等者。顯伏難之意也。故
經釋所由云者。擧經遮伏難也
二明引牒。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六。一明難思
利益。二明衆生法爾成就。三明不知故不出
生死。四明自悟不由他。五明悲智運載。六明
勸誡行者
初中。如來自證法體者。指自性清淨之體性
也。雖一切造作故云非佛自作等也。三世常
住雖法爾自然。以大方便加持力故能演説
自證三菩提之體鎭施利益安樂。故云法爾
常住乃至利益衆生也。然此眞言行者身口
意十地等覺不能覺知。何況於二乘等哉。故
云祕密身口意也。即是法佛如來三密無始
無初際。無終無後際。無作無作者。只以不可
思議加持力。垂如幻如陽之利益也。故云今
此眞言門乃至利益衆生也
二從如來下。明衆生法爾成就中。如來無礙
知見者。指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云無礙知見
也。一切衆生相續中者。於愚童凡夫百六十心
相續中。自然具足無有點汚。又無缺減。故云
如來無礙知見乃至無有缺減也
三從以於下。明不知故不出生死中。以於此
眞言體相者。此六大法界自性清淨之體相
用。如實不覺知故見生者滅者。有生者滅者
故往來生死輪迴六道。故云以於此眞言體
相乃至生死中人也
四從若能下。明自悟不由他中。若能自知等
者。若能如實知見自心八葉花臺實相自然
體時。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具萬
徳自然自證實相。故非一法可取非一法可
捨。取捨更無。何論造作耶。故云若能自知乃
至亦非他所傳授也
五從佛坐下。明悲智運載中。佛坐道場等者。
若淺略釋者。指如來本實成後成道外迹。所
謂成如實正覺已。還爲一切衆生施設三密
無方化用也。故云佛坐道場證如是法已乃
至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也。若深祕釋
者。佛者能知之人。即如實見者也。坐者所知
之境。即自性清淨妙蓮開敷遍法界。是即所
知之境。境既遍法界。能知之人亦遍法界。能
所和融境智相照。無所不至無所不遍。此遍
一切處身所住樓閣名爲道場。所謂法界道
場也。以如此義故云佛坐道場證如是已也。
如此成如實大菩提已。覆無縁大悲於法界。
施普現色身於十方。故云了知一切世界乃
至示悟衆生也
六從若下。明勸誡行者中。於此眞言十喩等
者。言垂如此普現色身之時。或成能或成所。
雖重重無盡不可思識。只是自心之影像而
不異幻夢陽焔。不可作實有實見之想。故云
若行者乃至則非如來之本意也
五從復次世下。明即俗而眞義中。自分爲二。
一明擧世俗文字爲所加。二明擧如來福智
爲能加
初中。又分爲三。一明表釋其意。二明引經。三
明隨釋 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世間下。明隨釋中。以世間文字等者。
言以世間文字即不異第一義諦實義。以此
義故大日如來以眞言實義而加持此世間文
字者。法性外無一法故。離世間文字無眞言
實義。亦離眞言實義無世間文字。故云以世
間文字乃至即以眞言實義而加持之也。若
言離文字有眞言實義者。皆是妄心謬誤。是
則墮於顛倒。終非眞言正意。故云若出法性
乃至即是妄心謬見是則墮於顛倒非眞言
也。都無實體等者。如此即俗而眞之體。離有
爲無爲離能造所造。都雖無實體。以如來不
思議神力故作加持。故云都無實體可求而
佛以神力加持之也云云
二從已知下。明擧如來福智爲能加中。自分
爲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已知所加持處者。指世間文字云已知
所加持處也
二從謂以下。明引牒。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以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一明言名
成立義利圓滿。二明一一徳同眞言相。三明
擧要説之
初中。謂以如來無量無邊阿僧企劫所積集
習修功徳智惠而加持此世間文字時。於一
字之處言名成立。如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功徳智惠無不一法成故。如來萬徳與一字
一文功徳同等無異也。故云謂以如來無量
乃至無不成就也
二從又此下。明一一徳同眞言相中。又分爲
五。一約阿字明義。二明迦等諸字例然。三明
於法自在相。四就通相明義。五就別相明義」
初中。又此一一功徳即同眞言之相者。且如
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所積集檀波羅蜜之功
徳者。只是與da字字相法爾自然相應。無有
少分之末等。彼檀波羅蜜以離能施所施施
物之三相故。即與般若波羅蜜和融即有到
彼岸義。今此da字亦如此入阿字門故。da
無施與故即至本不生際。然則到彼岸即本
不生際。本不生際即到彼岸故。da字字相與
檀波羅蜜功徳無二無別也。如da字者一切
諸字與一一功徳法爾相應亦如是。故云又
此一一功徳乃至非造作所成也。今且約阿
字一言者。言以阿字本不生被一切諸法。皆
悉入不生不滅不可得門。窮盡種種法門故。
一切法門無不至第一義實際。故云今且約
阿字一言乃至種種法門當自在説之也。復
次如此經初品等者。言如住心品所説約三
劫三句等明不生義。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迦等諸字例然中。如阿字不
生門者迦字無作門等者。一切諸法皆入迦
字無作門離諸造作。無有造作故至第一義
實際。第一義實際者是毘盧遮那内證眞實
境界也。如迦字者自餘一切諸字皆亦爾也。
如字義者一一名句一一多名句成立亦爾
也。故云如阿字不生門乃至皆應廣説也
三從復次下。明於法自在義中。或以一字攝
菩提心等者。言以一則一念淨心一刹那一
時一日一年一百一千一萬一法一乘一實等
無量一法皆攝盡之。或復二諦二乘二觀二
邊等無量二法門皆攝盡之。乃至百萬阿僧
祇法門復皆攝盡之。故云復次世尊乃至以
無量字攝無量法門諸名句等亦復如是也」
四從若就下。就通相明義中。如行者持一阿
字門等者。言有眞言行者持一阿字本不生
門時。隨彼根幾性欲所宜。於身受心法四念
處得淨樂我常四顛倒不生之時。自然即具
諸餘法門。一切種種法寶不求自至。如四念
處者四正斷四神足等一切法門皆亦如是。
故云若就眞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乃至不求
自至也
五從若就下。就別相明義中。如以四字攝四
念處門等者。言以四字攝四念等一切法時。
若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四念處等。
自然悟四念處等四法門而通入法界。如四
法門者。以五字攝五根五力等五法門時。若
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五根五力等。
自然悟五根等五法門而通入法界。故云若
就別相如以四字乃至如智度等廣説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 



妙印鈔卷第三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三從復次下。明以要言之中。自分爲二。一明
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校牒即可云。祕密主以要言之至開示
眞言教法者云云
二從初云下。明隨釋中。又自分爲二。一明釋
一切智智句。二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
初中。又分爲二。一明擧一切金剛智印。二明
福願得智名
初中。初云一切智智等者。指本有大智大悲
而云智智也。即是總擧十方三世如來一切
金剛智印者。上此印名爲佛菩薩印。又名爲
必定印更問以此同共加持三種世間皆性相
同一。故云以此同共加持則無所不周云云
二從又一切下。明福願得智名中。本行菩薩
道等者。淺略如常釋。若深祕釋者指本有大
悲門也。依之本有大悲發無盡大願。如此等
大願與本有大智和合。究竟同歸本無異轍。
故云皆得名言也云云
二從以如是下。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中。
以如是福願智力等者。如來以何法而加持
一切衆生耶。所謂如上以一切智智金剛智
印加持一切衆生本性故。以我功徳力法界
力如來加持力故。一切衆生種種身口意業
皆悉平等平等至一切智智果海。故云以如
是福願智力乃至皆可開示眞言教法也
六從經云下。明眞言教相中。自分爲四。一明
定判教相。二明諸字別相。三明説偈頌意。四
明薩埵領解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
經。可見云云
二從即謂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四。初明正定
判教相。二明體相不異。三明即體而觀相。四
明隨方名言皆眞言
初中。即阿字門等者。是指阿字門等諸字之
字相爲教相也
二從雖相下。明體相不異中。雖相不異體等
者。且如阿字者阿字字形。相也。不生義門
也。如此相與如此體更不相離。故云雖相不
異體體不異相也。然此相亦非造作法。是即
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不可示人。故云相非
造作修成不可示人也
三從而能下。明即體而現作中。而能不離解
脱者。不離不可得實際。而現示作其聲字。如
此一一聲一一字皆是普入法界門。故云此
聲字名爲眞言法教也
四從至論下。明隨方名言皆眞言中。至論眞
言法教者。夫眞言法教者不可有必定之相。
普門法界三種世間名字言語皆是法爾無作
眞言也。故云至論眞言法教乃至依一途明
義耳也
二從經云謂下。明諸字別相中。自分爲四。一
明説阿字。二明説迦等二十八字。三明大空
三昧字。四明三昧盡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
經。自可見
二從阿字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五。初明總爲
一切法本。二明爲衆聲母。三明爲衆字母。四
明字義五明衆生不知
初中。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者。一切諸法皆
是阿字所流所目故云爾也
二從凡下。明爲衆聲母。自可見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