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妙印鈔卷第二十七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二從凡下。明轉字法中。一一諸尊者。從始中
臺乃至天等也。皆用本種子字者。大日以a
字爲種子等。諸尊各別種子字是也。或以諸
餘部等者。三部五部乃至十三大院各有其
部主。若三部門時。即佛部通用a字。蓮華部
通用sa字。金剛部通用va字。若五部門時。三
部如前。寶部通用tr@a@h。羯磨部通用a@hbha@h字。
若言十三大院者。遍知院通用a@m字。蓮華手
院通用sa字若hr@i@h字金剛手院通用va字或h@u@m
字。持明院通用@stu字若hu@m字。釋迦院通用bha@h
字。文殊院用ma字。除蓋障院用a字。地藏院
通用ha字。虚空藏院通用@i字。外部天等院
通用hu@m字。如此等可通用其部主種子故云
等也。若恐淺行等者。如此不能通用一一種
子字并一一部主種子字者。只觀a字一字。
從此一字放無量色光照十方。而光所至處
隨其座位可觀諸尊也。故云若恐乃至即現
彼尊身也。非啻此白檀曼荼羅時。亦至潅頂
法事夜亦爾也。故云至法事夜亦皆効此也
云云
四從凡修下。明自加持觀中。自爲二。初正明
自加持。二明行人所住
初中。凡修觀行人等者。觀如上之白檀曼荼
羅位時。先令觀自身與毘盧舍那同一也。所
謂始自焚燒方便終至轉字成佛。了了分明
觀之更問故云凡修觀行時乃至中説也。即觀
自心作八葉等者。彼中八葉也。是即正以此
華臺爲大悲胎藏體也。所謂本有無染清淨
蓮華三昧也。阿闍梨言者。指疏家。是記者私
言也。汗栗駄心者。指九識清淨無分別心。所
謂一切衆生自然具足八分肉團是也。故云
状猶如蓮華。然依此蓮華開合不同凡聖亦
異。故云含而未敷之像也。此約凡人當體故
云爾也。若依如實聞知。觀此蓮令開敷時即
是佛也。故云先觀此蓮令其開敷也。故祕記
云。凡夫心如合蓮華。聖人心似開蓮華
論云。凡人心如合蓮佛心如滿月云云臺上當
觀阿字者。彼中心二本不生是也更問首中置
百光遍照王者即是a@m字也。以無垢眼觀之
者。ra@m字觀也。以此自加持者。指上件妙觀。
依此妙觀方便故。大日與我無二平等。以此
義故堪作圓壇事爲弟子成阿闍梨故也。若
不爾者阿闍梨義不成。何使應度弟子同於
法界耶。如自者。觀弟子心亦復如是。故次上
云觀弟子心亦如是也。以此義故毘盧遮那
三密阿闍梨三密行者三密三三平等平等而
無二無別也。故釋治地義云。又凡欲擇治地
時。當自觀心蓮華上如意寶珠内外明徹。彼
諦觀察時所有善惡之相悉於中現。阿闍梨
即當以惠方便而擇治之令得堅固平正。觀
弟子心亦復如是。此中深祕之趣可以意得
云云今此四行餘文是雖有當段終。以爛脱
置上治地文段末也。所以然者。從今之凡修
觀行。至無二無別六行餘文意。與彼又凡欲
等四行餘文意。全分是一也。彼明治地時住
自加持方便。此明白檀曼荼羅時住自加持
方便也。非啻此兩所。一切行事毎始。先可住
此祕密加持也。若不爾行事不成也云云更問
有何意
二從而在下。明行人住所中。而在二明王中
間者。左不動。右降三世也。住此二明王中間。
故云而在二明王中間也。名爲住於佛室者。
此阿闍梨住如上之祕密加持方便故。其三
密全同毘盧遮那萬徳莊嚴故。此阿闍梨即
佛也。此佛之所住故云佛室。所謂五峯八柱
金剛寶室是也更問至畫曼荼羅竟時者。畫此
白檀曼荼羅竟。移此座位出壇外。此佛室置
阿闍梨意樂尊等也。故云至畫曼荼羅竟乃
至金剛鐸等云云
五從至第下。明受持地法中。或降三世者。以
不動爲定説故置或言也。其義上記了云云
問隨一擧一尊應爲彼持明王。何故擧二尊
耶 答爲令發菩提堅固故用不動。爲令難
調者調伏故用降三世。故次第法疏云。爲令
行人初發菩提心守護増長。令至成佛果圓
終不退失墮在非道者即不動明王是。爲降
伏世間難調衆生故即降三世明王是也 問
若然者爲隨一用之。又爲并共用之耶 答。
隨一用之。又并用之亦得。故次第法疏云。不
動降三世各用亦得。雙用亦得云云與密印相
應者。眞言印契觀念三密相應加持。故云與
密印相應乃至加持此地也。從第三日以去
者。自第三日置瓶以去也。非獨此夜者指第
五夜。言非但此夜作此加持。於一切處一切
事可作之。故云非獨此夜應一切處用也云云
又從初日等者。此造壇作業於七日内終功
故。初日第二日第三日内留難出來可默止
也。如瞿醯云。若違此法作曼荼羅即不成就。
死墮地獄。其入彼者無利益。非但無益諸障
難起。所謂飢饉疫病亢旱。諸賊盜起國王相
諍。其弟子被魔所損。其阿闍梨必定致死。若
不依法作曼荼羅。有如是等種種難起云云
故若有如是等種種災難者可停止之也。故
云又從初日乃至當收攝停止也。若已塗白
檀位竟者。第三日以後圖白檀位竟。縱令雖
有種種留難魔事出來。精勤護持必可成就
也。故云若已塗白檀位竟乃至必使得成也。
此中兩不和合者。或師雖欲授弟子不欲受。
或弟子雖欲受師不授與。此名爲兩不和合
也 問以師弟相順故始行此事業。何故俄
有兩不和合耶 答。天魔託其心作障難。故
大論六十八云。聽者欲聞而法師心欲説。而
口不能言。現是魔事。如魔入阿難心。佛三問
而三不答云云雖師弟共相順。以魔障故俄有
兩不和合義不成法事也。所謂今此法界圓
壇事業。身命猶能捨。何況有所有財寶乎。盡
自命財以奉獻兩部海會。成就無盡福河者
也。是故阿闍梨教弟子捨所有財寶。此時弟
子以魔事故作是念。師雖讃説布施功徳。少
物不能捨。何於我爲此欺誑。是故生不和合
心。又設弟子雖投所有珍財。師以魔事故作
此念。以名聞慢心故作此布施。我不可授與。
如此以魔事故生種種不和合心也。故大論
云。問曰。弟子法應供養師奉諸所有。何以言
師不能施。答曰。弟子作是念。師少物不能捨。
何況捨身。雖讃説布施是爲欺誑。是故名不
和合。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欲知足故
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乃至亦是魔
又問曰。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羅蜜師不
與。或可有是云何師欲與法弟子不受。答曰。
如先答。弟子見師有過故不欲受法云云又云。
復次師爲利養故欲與法。弟子心則不敬師。
云何欲賣經法。弟子亦如是。爲財利讀誦般
若。非清淨心故。師知弟子心如是。則薄賎不
與故不和合如此等名爲兩不和合也。第三
日已後縱雖如此等事出來。阿闍梨是即知
魔事所致。彌精勤而作方便加護可成法事
云云餘如瞿醯中説者。此有二義。一指彼補
闕品文。所謂以違法故種種留難起。如上注
記。二指淨地品文。彼品云。次應當作是受持
地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
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云云指此文歟」
六從行者下。明奉香華中。自爲二。初明結前
生後句。後明轉用方便 初文。自可見
二從當轉下。明轉用方便中。當轉阿等者。前
自加持時觀三輪五字寶樓寶王等。上當觀
阿字。即成毘盧遮那身。我身與大日世尊無
二無別故。今爲作承仕供養。轉心王毘盧遮
那三摩地住金剛薩埵三摩地故。自身全成金
剛薩埵無二無別也。故云當轉阿乃至加持
自身也。奉塗香華等者。次第法中説閼伽塗
香華鬘焚香燈明飮食等六種供養本眞言。
并以不動印明加持之。故次第法云復以聖
不動加持此衆物也。故云奉香華等乃至廣
説也。所言等者。非但此六種供養。又奉自餘
供養具。所謂飮食衣服臥具醫藥等種種供
養也。故次第法云。及餘供養具所應奉獻者。
依隨此法則。淨以無動尊。當合定慧掌。五輪
互相叉。是則持衆物普通供養印所言及
餘者。除六種自餘供養具也。當合掌等者。以
金剛合掌爲普通供養印。眞言所謂虚空藏
轉明妃并三力偈等也。彼經明説云云故云皆
如次第法中廣説。復次皆如次第法中廣説
者。轉阿爲縛等加持方便等。并指供養次第。
故彼眞言事業品云。爾時眞言行者隨其所
應如法持誦已。復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
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衆無量功徳。於無
量衆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有資具而修供
養。供養已又當一心合掌。以金剛諷誦及餘
微妙言辭。稱歎如來眞實功徳。次持所造衆
善迴向發願云云是故云皆如次第法中廣説
云云當布列香花等者。已明香花供養如法法
則了。今當布列等者明備列香花次第儀式
也。如法供養指三密相應供養。布列香花者
指布列香花事作。故如法供養布列香花共
指供養次第法也。故云准同供養次第儀式
云云
九從然後下。明請白證明中。自爲九。一明結
前生後句。二明釋請白偈。三明持地眞言四
明持誦次第。五明悲念弟子。六明繋念安寢。
七明思惟菩提心。八明夢中所見。九明總結
初中。然後兩言爲結前句。興大悲心爲生後
句也。所言大悲心者。於所度弟子發深重大
悲心也
二從至誠下。明釋請白偈中。自爲三。一明慇
重用心。二明梵漢交擧。三釋偈意
初中。至誠者三業至誠也。慇重者慇心重法。
故次第法疏云。慇懃者如救頭燃依法念誦
云云阿梨沙偈者。大論云。阿梨沙此云聖
主。所謂以至誠慇重之心。誦請白曼荼羅聖
主之偈。故云至誠乃至阿梨沙偈也。如經文
者。指諸佛慈悲者一偈也
二從今存下。明梵漢交擧中。今存梵語者。對
經漢語故云爾也
三從此下。釋偈意中。明日者指第六日也。梵
音於存念等者指最初句。此三漫縛訶蘭梵
音中以有請赴之意故經云當降也。降與赴
其義同一。可思之
三明持地眞言中。自爲四。一明結前生後句。
二明梵語。三釋句義。四明字義
初中。其第五等十言明結前句。所謂從第三
日已來。毎日三時具種種法則了。然後必誦
不動眞言一百八反加持地也。故第三日第
四日第五日等。隨日時其法則雖改變。誦不
動眞言不易也。是故今第五夜者第五夜諸
法則周備竟。如例誦不動眞言一百八反竟。
故云誦不動眞言竟也。生後句中次當以大
日如來身者。轉縛字成阿字。當成大日如來
身也如例
更問
次第法云如前轉阿字而成大日尊。
法力所持故。與自身無異云云及作三昧耶印
者。指彼持地印如儀軌法則云云
二從彼眞言曰下。明梵語。自可見云云
三從初句下。釋句義中。又分爲二。初約淺略
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第二第三義者。薩婆怛他掲多第二句
也。此云一切如來。地瑟姹那地瑟恥帝第三
句也。此云加持而加持之。第二第三兩句合
成而成一義。所謂一切如來加持而加持之
也。意言疏家釋句意故云爾也。如彼金剛道
場者。有兩義。一指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於金
剛座上成正覺故云金剛道場也。一指大日
如來成正覺金剛道場也。道場義神力義加
持義等。如上釋之。今令此地者。今指擇地造
壇。已上淺略釋了云云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自可見云云此意
言等者。釋第四第五句意也。以一切如來等
者。次第相釋也。所謂以一切如來神力正加
持之者。第二第三句義也。令得安固不動者。
第四句義也。非但不動而已又令離一切垢
也者。第五句義也。正以第四句等者。還釋以
第四句初阿而爲眞言體也。餘文自可見。猶
如比丘作羯磨法等者。追可勘也。此即轉釋
前句等者。以本性淨義轉釋阿字義。如釋香
水眞言云。第五句義云。本性淨者還轉釋阿
字淨菩提心門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字義中。所謂sa字諦義又漏
義。所謂有漏也。入阿字故有漏即無漏眞實
諦理也。所謂淨菩提心也。va字是言説也。上
ra字。是塵垢。入阿字門故證無言説。即塵
垢不可得也。自餘可准知。恐繁不記之。故云
亦當廣分別説云云
四從時彼下。明持誦次第中。自爲二。一明持
誦八方。二明就座位持誦
初中。次往虚空眼位者。遍知院北故。是當東
北角。至彼角背檀位。面向東北誦之也。故云
次虚空眼乃至背檀位誦之也。餘准知之。一
周竟者。上一周竟者。始自東方終至北方故
云一周也。今又始自東北角終至西北角故
云又一周竟也云云
二從更當下。明就座位持誦中。又爲三。初明
自身加持。二明次第持誦。三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更當至誠作禮等者。如彼驚發地神時
運心作禮無殊異。故云更當至誠作禮也。種
種供養者。如例以香花等種種供養也。就阿
闍梨座位者。上所言佛室也。所謂二明王中
間也。向曼荼羅而座。故云東面而坐。誦本受
持眞言等者。如例始從ra字終至轉阿字成
大日也。明了觀察持誦。是即阿闍梨行住坐
臥常本受持故 云誦本三昧也更問次第法中
明説。故云皆如供養次第中説也
二從又次下。明次第持誦中。又者待自加持
故云爾也。次第持白檀位者。白檀曼荼羅八
位。始從五如來位終至降三世。次第結其印
誦其眞言。故云次第持乃至結彼印也
三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所餘八位者。加
阿闍梨位。是言總也。意別七位也。大小持之
者。大謂大呪。小謂小呪也。若更能誦者。堪
能仁者非但八位而已。又可結誦第二院第
三院上首諸尊印明也。故云若更乃至上首
諸尊。若猶堪能者可結誦自餘諸尊乃至外
部天等上首印明。故云乃至都誦諸位亦得
也。其白檀位等者。言塗泥未乾者第四日香
水漉竟後又作之無咎也。故云其白乃至即
得作之。亦不剋在第四日等者。言作如上自
加持并次第持誦等。唯不限第四日。夫第三
日從置瓶了已來。毎日三時可作此持誦也。
乃至潅頂夜亦爾也。故云亦不剋乃至可知
也。剋猶限也
五從當於下。明悲念弟子中。又二。一明極生
大悲。二明指瞿醯
初中。極生大悲等者。於所度弟子可發深重
之大悲心也。所謂可起如是心。彼自性清淨
大菩提心八葉心蓮華臺之功徳。令周遍於法
界與毘盧遮那同等無異。然而如實不知故
作種種業沈輪生死。是故我運大悲致種種
方便令離諸障難。建立此造壇。令一大事因
縁必成就圓滿。故云當於乃至憐愍之心也」
二從若下。明指瞿醯中。若瞿醯等者。彼經淨
地品云。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
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辨
事眞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眞言。
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乃稱名號。
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
弟子無諸障難云云
六從其受下。明繋念安寢中。又三。一明如法
持誦。二明遍歎諸佛。三明宴坐疲極
初中。阿闍梨如法持誦等者。從ra至大日以
加持自身更問故云如法持誦覺也
二從乃下。明遍歎諸佛中。乃至以金剛等者。
布列香花等種種供養。而以普供三力并金
剛吉祥等種種讃。普恭敬讃歎諸佛菩薩等。
故云乃至以金剛乃至菩薩也
三從宴下。明宴坐疲極中。宴坐疲極者。如此
持誦供養讃歎。漸身心及疲極之時。於阿闍
梨坐處。以三三昧并成辨諸事印明等。如法
護身結護東面而睡臥。故云宴坐乃至而臥

七從彼安下。明思惟菩提心中。心蓮華臺中
者。例自加持也更問摩字門等者。於此心蓮上
或置ma字。或置阿字。共是如意寶珠種子也
 問。何故置兩字耶 答。是兩部不二意也
問若然者可置va@m字。何故置ma字耶 答。va@m
ma其義相亘故以mava@m也 問。相亘義如
何 答。va@m字約智體。ma字約智用也 問何
故爾耶 答va@m字離言説故是約智體。ma
我不可得故。降魔醯首羅時入ma字門三摩
地故。云約智用也。故va@mma更互用之也。是故
祕記中。va@m字爲智法身種子。摩字爲化身種
子。此意也深祕有此中更問
八從彼阿下。明夢中所見中。自爲二。一明地
前所見。二明地上所見
初中。又爲二。初明吉祥。二明不吉祥除 初
文。自可見
二從若有下。明不吉祥除中。若有障礙者。於
夢中所見有種種障難魔事等相。若有不吉
障難之相。作相應護摩。所謂息災護摩也當
發大勒勇心等者。即如次上云。從初日至三
日以來。若有留難。即當收攝停。若已塗白檀
位竟。設有種種魔事兩不和合。要當勤加方
便必使得成也云云今既塗白檀位已後故。設
雖有惡夢之相。大阿闍梨發廣大慈悲。住精
勤勇猛。或作種種方便。或作除障護摩。必應
成就一大事因縁也。故云若有障礙乃至成
就也
二從復次下。明地上所見中。則於蓮華三昧
等者。指初地所證得本有大菩提心也更問
然明見等者。自然智無師智開發。常垣處於
佛會。行住坐臥與海會聖衆同其事業。於所
被機根有障無障本末因縁。明了見知。自心
本來兩部曼荼周遍法界。面面勸囑各各授
決。故云自然明見乃至所疑也。如其覺知等
者。有障無障明見故。覺知其中所有魔障也。
當以大智慧等者。所謂魔障者色心各別六
大不和故當現起故。大智慧大方便者以理
智不二六大無礙故所有魔障消滅也。所謂
燒煩惱之薪以va@m字大智之火。濕菩提之種
va@m字大悲之水。轉如此ra@mva@m二字作護摩
法要。使弟子入法界曼荼羅。故云當以大智
慧乃至休息也云云
九從復次下。明總結中。加持念誦者。自加持
并或驚發地神或加持香水或持地念誦等
也。審諦觀察者。此句向上向下讀文也。所謂
向上讀文意者。審實諦了觀察相應而可作
加持念誦。故云加持念誦審諦觀察也。向下
讀文意者。審諦觀見所造壇地之長短方圓
曲直高下等。能能可修治。故云審諦觀察乃
至修治之也。又思惟衆縁等者。此間漸漸所
可入。或寶瓶閼伽香花飮食燈明等。或青黄
赤白黒綵畫具等。如此等種種無盡具支支
分等明了思惟觀察。兼日儲置之。臨時迷惑
而不可有思案。故云又思惟乃至疑惑也。即
應規畫界域者。受持以下漸規畫四重法界
大小廣狹等界畔邊域也。布定方位者。安
定中臺八葉方角并東方遍知釋迦文殊。
南方金剛除蓋。北方觀音地藏。西方持明虚
空蘇悉乃至外部天等院等之方位也。然後
至第七日夜。可畫諸尊形像也。故云至潅頂
夜方造諸尊也。若不能速成者。若第七日夜
リニ不能速畫者。持地已去可畫之也故云若
不乃至無咎也。已上第五日事也。上來釋治
地支分了
大文第四從經次云下。明護持弟子支分中。
自爲六。一明弟子十徳。二明應度人數。三明
薩埵疑問。四明世尊答問。五明諸無礙智戒。
六明世尊説戒
初中。亦爲十二。一明分科段。二明信心堅固
徳。三明種姓清淨徳。四明恭敬三寶徳。五明
深惠嚴身徳。六明堪忍無惓徳。七明尸羅無
缺徳。八明忍辱成就徳。九明不可慳悋徳。十
明勇健菩提心。十一明要心行願。十二明結

初中。明夜者。指第六夜也因此廣辨等者。初
從驚發地神至受持地已。雖明五日衆多行
事。未辨應度弟子之相。是故因此受持地辨
之。故云此廣辨弟子應度之相也
二從偈云若下。明信心堅固中。若弟子者指
所應度弟子也。信心謂信師信法之心至骨
髓也。觀彼現在根性者。觀彼弟子惡性善性
貪性不貪性瞋性不瞋性癡姓不癡姓三毒等
分性如此等種種性欲也。故云現在根性也。
或久遠因縁者。若未見諦師者。見彼弟子現
在根性作法。推知先世業報因縁也。如心地
觀經等説。若見諦阿闍梨。於法界淨心滿月
輪中。明知見三世因縁也。於此不思議縁起
等者。指此釋地造壇曼荼羅。言非一切如情
所謂有心境界故云不思議也。縁起者自性
清淨本心爲因。具支支分爲縁。不思議法界
四重圓壇聖衆現起。故云縁起。三種祕密等
者。身之印契口之眞言心之妙觀是也。所謂
於此曼荼羅體相用而眞信無疑也。復次言
不思議縁起者指曼荼羅體相。三種祕密者
指曼荼羅用也。是故今信者。或依師教化。或
依經論説相。直信六大四萬三密之體相用
無礙不疑。聞自心是佛之妙旨不作怖畏。此
名曰信心堅固徳也。故云於此不思議乃至
乃堪攝受也。餘如師徳中説者。指阿闍梨十
三種徳中信諸佛菩薩徳也。又如瞿醯經阿
闍梨相品云淨信正念云云又彼同經擇弟子
品云。具信能忍深信三寶深信大乘云云蘇悉
地阿闍梨相品云。深心大乘云云
三從偈云生下。明種姓清淨徳中。自爲三。初
明堪能之姓。二明不堪姓。三明久遠發心人」
初中。四種大姓家生等者。所謂刹利波羅門
毘舍首陀是也 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本
宗如何 答。蘇摩呼擧外道所計云。汝是族
姓刹利之種。應須祭禮捨施自學。如斯三法
是汝本宗云云又云。汝是淨行波羅門種。汝應
自學及心教他。自受。施他。自祭天神。常爲
他祭。如斯六法是汝本宗云云又云。汝是毘
舍下賎之種。應作農田及雜産興易等務云云
又云。汝是首陀最下之種。應常供養淨行波
羅門云云生如此家業之家。故云於波羅門等
四種大姓家生也 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
共可云種姓清淨耶 答爾也。所以然者。如
此四種大姓各住世間妄分別家業。則假雖
有四種差別。若入佛家即同一佛子也。故増
一阿含經云。四姓出家同一釋子云云又蘇磨
呼云。良由世間妄分別故。假立毘舍及波羅
門。首陀若能修善當證涅槃。刹利造罪不免
惡道云云是故於四種大姓之家。名爲種姓清
淨也。又瞿醯云。族姓家生清淨無畏云云
云生種姓乃至大姓家生也云云
二擧不堪姓中。亦爲三。初明家業。二明不堪
傳法。三明結縁不簡
初中。若是旃陀羅者。四種大姓之外極惡最
下之種姓也。以家法相承等者。其家業次第
相續殺生等極惡爲業。牛馬肉食爲糧。其衣
服住所又異人。相傳如此等不清淨事業而祖
習。故云以家法乃至不清淨事故也。姓多弊
惡者。弊謂六弊。惡謂十惡也。以如此弊惡之
心地爲性故云姓多弊惡也
二從若爲下。明不堪傳法中。使流通大法等
者。指傳法潅頂所授兩部大法潅頂。繼先師
事業不斷佛種故云流通大法也。則生他輕
慢者。今此大法是大人所乘也。然如此等弊
惡最下之種流傳之故。云異學人或顯乘之
人等可輕祕藏慢顯乘。故云則生他輕慢也。
瞿醯云。生穢族作惡業事。若有此相必應遠
云云或成匱法等者。如初品記之
三從若但下。明結縁不簡。文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明久遠發心中。若久遠以來者。
於生死流轉中發一念持齊之心乃至一道極
無等之心地。皆是本有曼荼羅具體法身也。
故莫非發菩提心之因縁。以此因縁故爲生
如來種姓中也云云問。此人是見未見中何
師所見耶 答見諦阿闍梨所見也
四從偈云恭下。明恭敬三寶徳中。起淳厚謙
下之心等者。淳厚三寶致𥡴首頂禮。謙下自
身作懺悔歸依也。常好親近者。初心始行人
常不遠三寶境界而應供養恭敬尊重讃嘆
也。何以故。若不爾適雖發心修行可退墮故
也。故大論第二十九云。常欲不離諸佛者。菩
薩世世所生常値諸佛。問曰。菩薩當化衆生。
何故常欲値佛。答曰。菩薩來入菩薩位。未得
不退受記別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
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
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以是故新學菩薩
不應遠離諸佛云云此中嬰兒等多譬説之。恐
繁不書耳。是故初心行者尤可親近三寶也。
供養者。同論第三十云。菩薩既不離諸佛。當
應供養。若得値佛而無供具。甚爲不悦。如須
摩提菩薩。秦言妙意。見燃燈佛無供養具。周
旋求索見賣花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
蓮華以供養佛。又薩陀波崙菩薩。爲供養師
故賣身血肉。如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心云云
復次向三寶善三業。名供養。故同論云。善身
口意業。是爲供養。復次有事理供養。餘處記
云云尊重者。同論第三十云。知一切衆生
中徳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
長君王。利益重故言重云云讃歎者。同論第三
十云。美其功徳爲讃。讃之不足又稱揚之故
言歎云云當知是人等者。若有如此相。當知是
即先世宿福甚幸也。故云當知是人等也。如
常不輕菩薩者。如法華常不輕品所説。彼品
云。是比丘凡有所見。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
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
作佛云云彼所見者。於一切衆生身中。即一體
三寶常住。所謂佛性常住故。以是義故全不
作餘行。但行禮拜。故云是名深敬一切衆生
信佛法僧寶也。又瞿醯云。但於三寶有敬信
心。應當攝受蘇悉地云。於三寶處常起敬
云云
五從深惠下。明深慧嚴身徳中。所言深慧者。
非凡夫二乘所發之智慧。知常住佛性。名爲
深慧。以此深慧莊嚴自身故。四重五逆皆悉
斷盡心器清淨也。故涅槃經云。能知如來深
密義者。所謂即是大般涅槃。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盡五逆罪滅一闡提。
乃至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又云光明名爲智
慧。慧者即是常住云云大論云。於諸寶中。智
慧寶爲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爲最云云
諸寶中智慧第一寶也。以此第一寶莊嚴自
身。取第一慧刀以自衞護。故云慧乃至乃可
爲説也。此中等虚空無邊佛法者。虚空無垢
大菩提心是也。劣惠者。如上記之云云又瞿
醯云。具解諸論智慧具足云云
六從堪忍下。明堪忍無倦徳中。此是有所堪
能等者。以求法因縁故。堪忍種種苦事更無
懈倦也。故云此是乃至退屈之義也。然此忍
是非忍辱之忍。忍辱者。是則忍辱成就中可
釋之也云云謂求法因縁等者。或善財求於南。
常啼啼於東。或半偈投身。一偈破皮肉等皆
是以求法因縁重法怪身。於難堪忍之處能
堪忍。敢不生一念懈倦之思也。故華嚴經云。
假令有一人語此菩薩言。汝令若能入是大猛
火聚。然後當與汝諸佛所説法。聞已即歡喜
自投無有疑又同經第二十云。爲求法故爲
難得法。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
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此思
惟。我爲法故。尚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
量苦。況入人間微少火坑而得聞法。奇哉正
法甚爲易得。免於地獄無量楚毒。入小火坑
而聞正法。汝但説法。我入火坑云云至極大
乘之直説如此。誰致於疑。如此等難事一一
堪忍聞法不懈倦。故云求法因縁雖種種艱
苦之事皆悉能作也。假使一度不成者。設一
度聞之而雖不悟。不作退屈而復勤苦習修。
故云假使乃至發迹修之也。如誓挹大海者。
如大論精進波羅蜜中説。大施太子失如意
珠而挹大海因縁可思之。瞿醯云。能忍。勇猛
精進。心求大乘事。不懷我慢云云
七從尸羅下。明尸羅無缺徳中。尸羅者。此云
性善。即如大論第十三云。罪不罪不可得故。
應具足尸羅波羅蜜。尸羅秦言
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
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尸羅云云故知今淨無缺者。一切不放逸
而奉行諸善。名爲淨無缺也。謂於在家出家
律儀等者。在家謂優婆塞優婆夷。出家謂比
丘比丘尼是也。戒總有二種。如大論第二十
二云。戒有二種。有漏戒無漏戒。有漏戒復有
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今所言律
儀者。彼有漏戒中一分律儀戒也。於此律儀。
略有八十部。故大論第一百云。略説有八十
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偸羅國毘尼含阿波陀
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尼除却本生
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
解釋云云 問。於在家有幾律儀耶 答。在家
有二種律儀。所謂五戒八戒等也。若依大論。
於五戒有五種不同。即如彼第十三云。五戒
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
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
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一分行
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
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
滿行者。盡持五戒斷婬者。受五戒已師前更
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婬。是名五戒
問。在家唯局此五戒耶。將爲有自餘戒耶
答。大論云。問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餘
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目持功徳無量。問
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徳。答曰。是日
惡鬼逐人欲奪人命。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
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齊法不受八戒。
直以一日不食爲齋。後佛出世語之言。汝
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
徳將人至涅槃是故八齋戒亦是亘在家也
 問。出家律儀有幾種耶 答。有其四種。即
如大論十三云。出家亦有四種。一者沙彌沙
彌尼戒。二者式刄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
者比丘僧戒云云此中初二衆受十戒律儀。次
一衆受五百律儀。後一衆受二百五十律儀
也。於如此等諸戒。各守所受如悋浮嚢。故云
於在家乃至無有毀缺也。餘文可見。又瞿醯
云。具律儀戒。但四部衆具本戒。亦應攝受
云云
八從忍下。明忍辱成就中。又爲二。初擧經分
句。後正釋忍辱 初擧經分句。文自可見
二釋忍辱中。忍辱等者。於忍辱有生法二忍。
即如智度第十四云。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
菩薩行生忍無無生福徳。行法忍得無量智
慧。福徳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譬如人
有目有足隨意能到問。若然者何名法忍。
何名生忍耶 答。忍順違之人名生忍。忍順
違之法名法忍。故同論第十五云。云何名法
忍。忍諸恭敬供養衆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
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婬欲之
法是名法忍云云内者六根。外者六境。於此内
外十二處。能忍不作分別著相也。故智度云。
法忍者於内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
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
二相倶不可得故云云八種大風者利衰毀譽
稱憂苦樂。利譽稱樂順境也。衰毀憂苦違境
也。於如此内外違順八風。能忍不動轉。故云
於内外乃至無所傾動也。如智度等者。彼論
第十四云。復次菩薩思惟。我初發心誓爲衆
生治其心病。今此衆生爲瞋恚結使所病。我
當治之。云何而復以之自病應當忍辱。譬如
藥師療治衆病。若鬼狂病拔刀罵詈不識好
醜。醫知鬼病但爲治之而不瞋恚。菩薩若爲
衆生瞋惱罵詈。知其爲瞋恚煩惱所病狂心
所使。方便治之無所嫌責亦復如是云云又云。
復次菩薩育養一切愛之如子。若衆生瞋惱
菩薩。菩薩愍之不瞋不責。譬如慈父撫育子
孫。子孫幼稚未有所識。或時罵詈打擲不
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少愛之逾至。雖有過罪
不瞋不責。菩薩忍辱亦復如是云云論文繁多。
恐繁不抄也。餘文自可見。又蘇悉地云。常
行慈忍離諸諂誑云云瞿醯如前
九從不等下。明不可慳悋徳中。謂於所有財
法者。財謂財施。法謂法施也。夫有求財者。
乃至不慳身命。況於金銀等耶。若有求法者。
乃至往無間可與。況於來求者耶。故大論八
十八云。菩薩以二種施攝取衆生。財施法施。
何等財施。以金銀瑠璃頗梨眞珠珂具珊瑚
等諸寶物。或以飮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花
香瓔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
身給施衆生語衆生言。汝等若有所須各來
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是菩薩施己教三
歸依。教受五戒。乃至或教四念處。乃至九次
第定佛十力。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
至阿耨菩提。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
便力教衆生。財施已後教令得無上安穩涅
槃。是名菩薩希有難及法云云又云。法施有二
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爲世間法施。
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般那念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諸
餘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間法施。何等是菩
薩出世間法。不共凡夫法。所謂四念住四正
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
脱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
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百
陀羅尼門。是名出世間法云云又有二種布施。
所謂淨不淨是也。如大論第三十三云。布施
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不淨者直施而已。
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
或觀愛故與。或爲求勢故與。或死急故與。或
求善譽故與。或求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
與。或憍慢故與。少人愚賎尚施。我爲貴重大
人云何不與。或爲呪願福徳故與。或求吉除
凶故與。或求人伴黨故與。或不一心恭敬輕
賎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縁爲今世事故施。
與淨相違名爲不淨。淨施者。如經中説。治心
故施。莊嚴竟故施。爲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
心能分別爲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
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云云又依時分布
施功徳増多也。如大論第三十三云。問曰。此
布施云何増長。答曰。應時施故得増長。如經
説。飢饉時施得福増多。或遠行來時若曠野
險道中施。若常能以淨心行之。如韋羅摩
菩薩。十二年布施已。嚴飾乳牛。七寶鉢及婇
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飮食之屬不可
稱敷。又如須帝隷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
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醜婆羅
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爲大動
天爲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
其身施婆羅門。如尸毘王。爲一鴿故自持其
身以代鴿肉。又如菩薩曾爲免身自炙其肉
施與仙人。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説云云 問。
若然者如上財施法施等深位并所行。於凡
夫云何 答。大論云。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
提故得今世果報。爲波斯尼示王后。如尸婆
供養迦旃延故得今世報。爲旃陀波周陀王
云云又云。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
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云云
問。若爾者財施法施何勝耶 答。如大論第
十一云。問曰。財施法施何等爲勝。答曰。如佛
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所以者何。財施果
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
盡。故云謂於所有財法乃至廣説。餘文可見
云云又云。蘇悉地云。復離慳悋云云
妙印抄卷第二十七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七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十從勇健下。明勇健菩提心徳中。又爲二。初
明擧經分句。二正明釋勇健句初 文。自可

二正明釋勇健句中。勇健等者。如先阿闍梨
衆徳中第十三云云故云即是阿闍梨等也。種
性於行道時等者。五教章引瑜伽論云。種性
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
謂諸菩薩六處私云
六根
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
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内六處中意處爲殊勝。
即攝頼耶識中本覺解性爲種性。故梁攝論
云。聞薫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
人以此爲因。然瑜伽既云具種性者方能發
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云云既引二論
以性習和合爲一種性。故知今種性者。本覺
性與修生善習和合名爲種性也。以本覺内
薫力與修生解薫力故住勇健菩提心也。雖
遇種種可畏等者。於彼人行道之時。以魔障
放雖示現可畏鬼神惡形羅刹毒龍猛獸等形
色音聲。心更不傾動敢不作怯弱退心。猶如
師子王。故云種性於行道時乃至心不怯弱
也。如此等難忍事非一。故云乃至出生。出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