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莫不遍學。智慧謂一切智智是也。雖然更以
無高擧之心。故云亦不生高慢之心也。以大
慈愍之心。普教誘下愚之新學故云能慈心
下濟誘誨新學也。乃至卑少性等者。雖尫弱
之下賎。敢無下劣之想。故云卑少乃至嫉妬
之心。自餘可見
四約法門明義中。諸佛菩薩法門中入道者。
諸佛謂寶幢花開敷彌陀天皷等。菩薩謂四
行菩薩大悲隨類菩薩等。以中臺喩王種。以
八葉喩婆羅門種。故云猶如上族云云諸天龍
鬼等者。夫天有四種。涅槃經云。有四種天。
一者世間天如諸國
王等
二者生天四天乃至
非非想天
三者淨
四果
支佛
四者義天十住菩薩等以
解諸法義故
如此四種中生
天隨一是也。餘各所攝別也。龍鬼之類甚多。
具釋不及。此中諸天如毘遮種姓。龍鬼如須
陀種姓。故云猶如下族云云望不能作者等者。
望不能作大日如來周遍法界純白清淨三摩
地者也。猶如垢衣蕞漏者。不能作如此三摩
地而弱。作龍鬼等三昧者。如垢衣賎染而失
好色也。望之時作心王三摩地名色貌第一。
故云望不能作者猶如垢蕞漏即以此身乃至
第一也 望六根暗塞等者。龐唖盲目等類也。
對如此等者。見聞覺知名爲多聞也。故云
六根暗塞者名爲少聞。於一心中乃至名爲
多聞也。無量智慧者。指法界常住之智也。如
實不知自心爲無明三毒之愚人也。故云無
量智惠乃至名爲愚癡也。以如是諸法畢竟
等者。以三平等故三種世間諸法畢竟平等。
即如云三種無二云云故云以如是諸法乃至
故名調柔也。唯佛一人等者。如此義從初心
法則阿闍梨。六無畏十地等皆分分在之。其
中十一地爲最極畢竟善住阿闍梨法也云云
故云唯佛一人乃至闍梨法也
十一從於眞言下。明善得決定徳中。自爲二。
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
祕明義
初中。謂於造立等者。言於曼荼羅一切事
業。心無疑滯得決定心也。故云謂於造立乃
至離諸疑網也。如是護身者。以三三昧耶等
護自身護弟子等也。如是結界者。以不動
并地神等印明結地。及用地結網界等也。如
是迎請者。三部迎請并大鉤召等也。如是淨
諸供具者。淨辨諸事印明。所謂不動降三世
并軍荼利小呪普供養印明等。依物隨處不
一准。故云而以奉獻以如是眞言手印加持
也。持誦進修者。或三時或六時等持誦。并
三日念誦六月持誦也。及成悉地時亦有無
量次第法者。或置如意釼輪刀杖類是也。
具如悉地出現品等所説。故云如是備在下
文乃至不能縷説也。縷猶委也細也。若行
事時等者。言如此等一切行事等皆悉明通
達。臨時受他人難妨不可思案觀察也。故
云及他決擇違妨乃至或取本尋楡也。楡猶
未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中。以於瑜伽得決
定故者。阿闍梨於定中得決定義故。諸有所
作與彼三昧相應無違越義也。如獻花時等
者。供花時入花菩薩三摩地。於刹那之頃成
就周遍法界無盡無餘。故云即與花三昧相
應也。此中本尊明了現前者。周遍法界一切
如來同一體性中花菩薩顯現故也。自餘可
准知。如此從一花一香三昧速得入法界。故
云如是一一縁中皆是入法界門也。一一色
塵法界善知識。故云皆見善知識也。從一法
三摩地而旋轉成無盡遍法界三摩地。故云
旋轉運用皆與理相應也。如此一一三昧皆
悉通達。臨時不可流滯。故云不復臨事稽留
方始作觀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二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月十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經之第一
疏之第三
十二從究習下。明究習瑜伽徳中。又二。初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爲二。一明三種互用無礙
義。二明引善財爲例
初中。謂善修相應者。於三部妙用。能知其
精要一一通達。故云謂於三部眞言乃至應
名善修瑜伽也。又於息災等者。於三種祕密
方便各成三種也。其文義自可見。故云又於
息災乃至皆能善分別之也。種種本尊等者。
息災佛部本尊増益蓮華部本尊降伏金剛部
本尊等也。若五部時。佛部攝羯磨部。蓮花部
攝寶部也。三昧隨三部可准知。形色。謂息災
柔軟形白黄色等也。増益慈愍形白色等也。
降伏忿怒形青黒等也。字謂佛部a字蓮花
sa字金剛部va字等也。印謂塔五古蓮花
等之類也。性類謂三部性類差別無量無數
不能具記。威儀者三部聖衆行住坐臥四威
儀各別故。供養謂佛部奉白色花蓮花部奉
黄赤花金剛部奉黒色等花等也。如花。一切
香燈飯食衣服瓔珞等類皆以察之可奉獻
也成就時運心觀察者。若成就佛部時我本
來色心常住自性受用。而與諸佛衆生本來
常住自性受用無二無別。周遍法界常住不
壞也。然以十縁生句觀察如幻夢等。都無性
無住也。如此可運心觀照也。故云成就時運
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如佛部者。蓮花
部金剛部隨其成就類如此可運心觀照也。
此中障礙等者。如此作縁曼荼羅事業時。以
誓心決定故魔障氳氳而起。所謂或現父母
妻子親友知識等形。乃至現佛菩薩色相莊
嚴形致障礙。或現天龍八部夜叉羅刹鬼神
等可畏恐怖之形而致障礙。如是現違順二
境作種種留難。此時一一魔事皆悉識知已。
而以三平等妙觀可爲對治。所謂諸佛三業
魔境三業行者三業平等平等同一體性。能
障所障六大一實無二無別。依之波旬速退
散。或作此方便。所謂如大涅槃經第五云。譬
偸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覺知者即應
驅罵。汝疾出去。若不出者當奪汝命。時狗聞
之即去不還。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
應作是言。波旬汝今不應作如是像。若故作
當以五繋縛於汝。魔聞是已便當還去。如彼
偸狗更不復還。作如此方便時猶不退散者。
住降伏門作護摩方便等可對治之。故云此
中障礙乃至亦善覺知乃可傳法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引善財爲例中。如善財童子
等者。華嚴經四十六人法界品云。爾時文殊
師利菩薩建立彼比丘菩提心已。與其眷屬
漸遊南方至覺城乃至復有五百童子其名曰
善財童子乃至爾時文殊師利知覺城大衆集
已。隨其所應以大慈力令彼清淨大悲現前
乃至觀察善財童子。以何因縁名曰善財。此童
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内有七寶藏普出七
乃至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
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
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於
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乃至
爾時文殊師利説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
於此南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
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徳雲。汝詣彼
問。云何菩提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云何
具普賢行。時善財南行。彼比丘云。善男子我
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乃至
五十一徳生童子有徳童女云。但能知此幻
住解説乃至於此南方有園林名大莊嚴藏。於
彼林中有大樓觀。名嚴淨藏。有菩薩摩訶薩
名曰彌勒。汝詣彼問乃至漸漸遊行向海間國
乃至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彼嚴淨藏高大樓觀。
作如是念。此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是諸佛
塔是如來像。諸佛菩薩法寶住處。是聲聞縁
覺亦是其塔。此是衆生亦是父母。亦是福田。
此是一切法界境界。作是念已。又復等觀猶
如虚空。等觀如法界無有障礙。等觀如實際
至一切處。等觀如如來際諸虚妄無所染著。
等觀如影如夢如電如響。悉從縁起非有非
無 深心信解。隨諸業因而受果報。如是信心
成等正覺又云。爾時善財禮未起間。知法
如是。得不可思議善根柔濡身心。復作是念。
此是解空無相願者之所住處。離虚妄者之
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爲一切劫以一切劫爲一
劫者。以一切刹爲一刹以一刹爲一切刹而
亦不壞諸刹相者。以一法爲一切法以一切
爲一法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衆生爲一
切衆生以一切衆生爲一衆生而解衆生無差
別者。以一佛爲一切佛以一切佛爲一佛而
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爲一念以一念爲
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刹者。普照饒益一
切衆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容受一切世界
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
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
普爲衆生説正法藏。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徳
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善財讃嘆樓觀諸菩薩
已。合掌恭敬於門下立。欲見彌勒菩薩。爾時
遥見彌勒菩薩乃至爾時彌勒觀察大衆指善
財言。汝等見是童子問菩薩行具足一切功
徳者不乃至此童者昔於頻陀伽羅城受文殊
師利教求善知識。展轉逕由百一十諸善知
識 問菩薩行心無疲倦。次來我所。如是童
子學大乘者甚爲希有。成滿大願能辨大事
具大莊嚴。常以大慈救護衆生乃至如是之人
難得聞見。親近共住同行亦難云云第六十云。
爾時善財於寶鏡中見如來及其眷屬諸大菩
薩聲聞縁覺淨世界不淨世界乃至又復覩見
三千大千世界。悉分別知五道別異。又見無
量阿僧企諸 大菩薩行乃至又見彌勒於過去
世修菩薩行布施頭目髓腦手足支節一切身
分國城妻子種種諸物。隨其所須盡修施之
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見
樓觀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不。唯然已
見。譬如有人夢中覩見山林河池大海須彌
諸天宮殿四天下中一切像。見如是已歡喜
無量爾時善財亦復如是又云。譬如有人入
於龍宮。七日半月一歳百歳謂爲須臾。善財
童子亦復如是。入彌勒菩薩神力宮殿於百
千劫謂如須臾又云。爾時善財白言。大聖
此何法門。答言。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藏
法門。善男子一生菩薩得如是等不可説不可
説法門初從功徳雲比丘。終至徳生童子。
皆云唯知一法。是即一門知識非普門知識。
以之譬種種法界門知識。故云有種種法界
門種種善知識 如善財童子次第詢求。或於
如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餘門未能究習也。
最後入彌勒宮殿。見樓閣種種不思識功徳。
悟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法門。是即如入
普門 摩地刹那覩見不可思議曼荼羅海會。
故云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一念中具足相
應也云云
十三從住勇下。明住勇健菩提心中。又二。
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爲二。一明未見諦用心。二
約見諦明義
初中。勇健雄猛無怯弱義者。譬如勇士赴
陣之時更不顧身命故。假令雖損身失命敢
無有怯弱。故大論第十六云。菩薩爲諸衆生
一日之中千死千生。今此勇健菩提心亦如
是。爲無上菩提不悋身命。故云勇健是雄猛
無怯弱義也。所以須此心者等者勇健心也。
眞言行者等者。指未見諦阿闍梨也。當有違
順境界者。違謂種種可怖畏形色種種惡聲大
地動搖大風暴雨等之類也。故云或現種種
形色乃至現作留難也。順謂父母親支可愛
等境也。如此現違順境界作留難之時。住三
平等之心無有猶豫之思。故云爾時安心不
動無有退屈依於法教而淨除之也。見此淨
菩提心者。見大菩提心有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功徳義利。不恐生死不悋身命也。故云猶
行者見此乃至不能留礙也。又未見菩提心
時者未見諦之時也。於瑜伽中者定中所現
也。故云當有種種相現也。所謂地水等者地
變水變等也。故云色等諸異相貌也。爾時心
未明了故者。非見諦故於如此境界不識知
也。故云不能甄辨也。但作是念等者。有
如此種種異相現前者。但期見諦明心之時。
彌可精進修行。故云此事非無乃至當解了
耳。又當以十縁生句者。如此境界現前時以
十縁生句明觀達敢不可作取捨分別。故云
觀之心不取捨也。如此精進修行故速逮見
初法明道之時。往昔因縁皆悉無不辨知。故
云但當勇進乃至識本末也
二從復次下。約見諦明義中。照見心明道
時者。指初地見諦。即於無盡大願等者。於普
賢行願得大堅固力次第増多至極果。故云
乃至毘盧遮那等也。金翅鳥王等者。大論第
二十七云。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
無礙智。觀應度者説法開化。譬如金翅鳥王
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
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
衆生誰應得度。初現神通次爲示其心趣。以
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爲説法今如來心王亦
如是。俯觀法界衆生生死大海如見明鏡。此
中辨應度衆生。扇大智大悲兩翅。取兩部曼
荼羅所攝應度衆生龍。故云金翅鳥王俯觀
法界大界乃至搏天人龍也。天者天曼荼羅
所攝機故。人者人曼荼羅所攝機故。非謂但
限人天故也
十四從祕密下。明諸佛稱嘆中。又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以衆徳等者指上十三種徳。於
一一徳各具無量衆徳。故云以衆徳兼備。具
如此衆徳堪爲阿闍梨。故云即能流通密教
不斷佛種也。是名佛之眞子者。大論七十
二引本經云。經説有三種子。一者不隨順生。
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世人皆願二種子。隨
順子勝子。佛法中唯欲一種。隨順生。以無有
勝佛故今眞子義亦如此。隨順大日如來。
從心王三密生。故云眞子。又同論云。佛子有
五。皆從口生。從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
正位菩薩云云如此五種佛子皆是應佛所生
之子。故非法身所證所生眞子。故云是名佛
之眞子也。從眞言行生者。從三密行生故也。
常爲衆聖等者。指四重法界諸佛如來海會之
衆生。如大論五十五云。問曰。佛何故讃須菩
薩。答曰。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
人。師所説弟子不受。弟子所説師不聽。如凡
夫人處衆説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
我心故讃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云云今諸佛亦
爾。故云稱歎也云云若弟子者指應度弟子。見
此上人者指彼阿闍梨也。餘文可見云云稱其
名號勸發大衆等者。十方三世諸佛善逝稱
此人名號。於大衆中稱譽此修菩薩大行求
善知識等功徳。而勸發波大衆之心故也。如
釋迦牟尼等者。大論第九十六引本經云。佛
言。薩陀波崙菩薩求般若時。不惜身命不求
名利。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
是東方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飮食。
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内外。善男子。行時
莫觀左右。汝行時莫壞身相。莫壞受想行識
相。何以故。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若於
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
若波羅蜜云云故云如釋迦乃至求法因縁也。
薩陀法崙此云常啼。求般若常啼故云爾也。
又如彌勒稱譽善財求百一十知識問菩薩
行心無疲倦以來我所而勸發大衆。是
又求法因縁也云云
二從經云復次下。明攝受弟子儀式中。自
爲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六。一明分
料段。二明堪爲法器徳。三明遠離諸垢徳。四
明有大信解徳。五明勤勇深信徳。六明常念
利他徳 初分科段。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堪爲法器徳中。先別牒可
云若見衆生堪 爲法器云云此中衆生者指應
度人也。有二種者。已發心未發心二種也。所
謂已發心者發眞言最初一念菩提心也。故
云或已發菩提心乃至眞言行法也。未發心
者未發三密菩提心者也。故云或未發菩提
心也。然阿闍梨於瑜伽中見彼根縁故知彼
爲法器。故云而師自鑒乃至見彼根縁也 或
諸佛等者。見諸佛聖衆攝此人令潅頂教授。
故云或諸 佛菩薩乃至令其教授也云云如貧
里穢食等者。譬機教不順也。貧里穢食喩諸
顯教也。寶器喩眞言上乘之器根也。輪王妙
藥喩三密甘露之法。薄福之人喩諸顯網之
人也。若顯情未盡。授三密法教 還作謗仍墮
在惡趣。故云輒爾服之以不消故或能斷命
故也。須函蓋相稱等者。譬如函大即蓋大。機
根之函大故能應之蓋必又大也。故云須函
蓋相稱則授皆得其宜也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遠離諸垢徳中。又二。一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遠離諸垢者又如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弊衣垢者。如麁弊垢膩衣輒
難染色。必令洗濯除垢膩畢。然後施染色。
即易染綵。故云如弊衣乃至施綵繪之功云云
衆生亦爾者。合譬之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有大下。明有大信解徳中。自爲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別判信與信差別。二
別釋信解義
初中。謂明見是理等者。信解於一切衆生
必定有六大法界大菩提心。故云心無疑慮。
即最初發心如實菩提心也。如鑿井已等者。
法華云。如人渇須水穿鑿於島原。猶見乾燥
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不
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聞已諦
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云云此經ルヲ
開權顯實法華猶見乾燥土。聞
諦信受漸見濕土泥也。以不聞三密
上乘之教喩猶見乾燥土。以聞此教發如實
菩提心譬漸見濕土泥也。自餘文可見云云
云深信者等者。爲判有大信解之信與勤勇
深信之信不同。引入下句釋其義而判差別
也。是依事依人之信者。譬如強力之人
一身當千ナリト即可信。有弱力之人
我是言ハンハ一身當千。不信。故云依事依人
之信也。如聞長者之言等者。是出其可信之
人也。或出常情之表者。假令如有長者言。我
一日建立百丈金塔。是即出常之人所存。雖
然長者曾不妄言故諸人皆信之。若貧道之
人致如此之言。更諸人不可信。故云如聞長
者之言乃至諦受依行也。與上文信諸佛菩
薩義同者。指上十三種徳中之信諸佛徳也。
彼信者但仰信諸佛難信之法也。非大菩提
心信解也。故上文云。以此深心淨信離疑惑
故漸得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
増不可俎壞云云梵語兩名等者。梵音自元甄
別。信解云阿毘目訖底。深信云捨羅馱。而唐
音不辨淺深差別。同云信也。故云梵語乃至
同名言信耳云云
二從若人下。別釋信解義中。若人聞説如
上不思議法界等者。指上所説自然自證不
思議法界一切智智也。宿殖善本等者。非宿
福深幸猶不聞其名。何況聽聞習修信解耶。
今既信難信之境智。明知宿福不可思議。故
以決定心信難信難解大菩提心也。故云以
宿殖善本乃至決定有此理也云云
五從勤勇下。明勤勇深信徳中。自爲二。一明
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勤勇深信者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勤勇義。後明深信

初中。勤勇是精進別名者。言雖有如上之
諸徳。若不精進者還退失。故大論第十五云。
復次菩薩種種因縁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
黒雲覆諸明惠。呑滅功徳増長不善。懈怠之
人初雖少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
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徳。譬如大火燒
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徳。譬如被賊無復
遺餘。如偈説。應得而不得。已得而復失。既
自輕其身。衆人亦不敬又云。常精進一心
不放逸。如人&T016254;油鉢行大衆中。現前一心不
放逸故大得名利以如此因縁故行者尤可
精進也。譬如穿井等者。其義如法華。夫發欲
鑿井之心已。始從除一塵之上石。終至得清
涼之美水。於其中間不休息故。乾燥漸除濕
泥既現。此時増加精勤故。不久即得清水也。
故云譬如乃至得水也。鑚火譬自可見云云
以之譬眞言行者始終。發欲鑿井之心如最
初發心。漸見涅泥如五種三昧道。初得濁水
如見法明道。乃至濁氣皆盡微妙清淨如第
十一地也云云鑚火譬准之可思之。如此精進
修行莫不依信解力。故云故次信解而明勤
勇也。今經自然智慧者指一切智智。此一切
智智必依精進成就故。云晝夜四時精進修
行。此意也。故云今此自然乃至爾乃成辨也。
如佛所説血宍脂髓皆使竭等者。如大論所
説可思之。追可驗云云得是二事者定惠二法
也。一切諸法依定惠二法成辨。故法華經云
定惠力莊嚴以此度衆生。故云則衆事皆辨
也。復次精進是一切善法之根本者。一切善
法功徳非精進力不能成就也。若無精進力
先世宿福難發生。何況今世始能發道機耶。
故五根之中次信根即説精進根。此謂也。故
云能發動先世乃至何況菩提道耶
二從又先等下。明深信義中。於三寶縁深
者。先世深信三寶境界故信根深入。故云縁
深也。不可比量籌度處者。深信阿闍梨教化。
於曼荼羅事業功徳敢不疑也。故云即能懸
信也
六從是故下。明常念利他徳中。自爲三。一明
結前及利他義。二明定中所見。三明見諦中
所見
初中。發行因縁者指勤勇精進行也。便得
深信者指深信句。以深信故即等者。以此深
信故釋有成佛國土成就衆生之心也。故云
即能志求勝法乃至方可傳授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定中所見中。阿闍梨者未見
諦阿闍梨也。於瑜伽中者。未見諦故於定中
數有所見。出定時不爾也。故云於瑜伽中見
聞等也。其見聞相。在文可見云云
三從又深下。明見諦所見中。六根淨故等
者。如法華法師功徳品所説。但彼説相似功
徳。非眞中無漏六根淨。今是昇諸法明道位。
於普門法界得一切如來普眼故。於一切十
方三種世間性相無不見聞觸知。何況不見
前機之障道成道因縁耶。故云見彼無量乃
至善觀弟子也
三從經云若下。明自往勸發中。自二。初釋長
行。後釋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
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除弟子疑心。二明除
師悋心
初中。但恐無智疑悔等者。言愚癡無智之人
妄不可授之。何以故以疑謗心故。墮在惡趣
失一大事因縁故。如法華云。無智人中莫説
此經。故云是以不妄與人也。必是可傳等者。
若見衆生有應度之相貌者不可俟來請。阿
闍梨必可自往勸發也。故云必是乃至來請

二從二爲下。明除師悋心中。乃至無間等者。
自始人道。終至無間火聚。見有道機者可往
勸發也。故云乃至無間火聚中有可流通亦
當往赴也。不來求請猶如此。何況至心求請
豈不授之乎。故云況遇良縁求而不惠耶也」
二釋偈頌中。二。初總明五偈意 後別明五偈
義 初文。自可見
後別釋五偈義中。自爲四。一明爲法器當説。
二明佛佛道同。三約外迹明義。四明勸發行

初中。佛子者指應度之弟子也。我今開演
等者。明阿闍梨爲弟子開演造壇等法則也。
故云我今正乃至當正説之也
二從次偈下。明佛佛道同中。又二。初正明佛
佛道同儀式。後明道同所由
初中。如法華中廣説道。法華經證明開權
顯實之旨。引諸佛以爲證。所謂五佛道同是
也。五佛者。三世諸佛十方總諸佛釋迦佛是。
今亦如是。擧三世十方諸世尊以爲證也。故
云即是開十方三世乃至證明是事等也。即
是如來住處者。諸佛菩薩住大慈大悲之處
故也。是故法華云大悲爲室。觀無量壽經云
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云云故知諸佛無別住
所。只以饒益衆生爲住處。故云又言饒益者
乃至如來住處也
後明道同所由中。諸賢者即是如來者。賢
者者名智慧圓滿。非彼三賢等賢者也。所謂
以本有常住之五智覺本有常住之五大故。
理智圓滿悲智雙運。故云由普賢願行悉以
圓極故以爲稱也。皆由解此眞言等者。由解
眞言義故圓滿妙法體。圓滿妙法體故得大
勤勇威猛大勢。得勤勇威猛故成就一切種
智。得一切種智故坐無相大菩提也。此菩提
非三世所攝。故云皆由解此眞言乃至以示
人故也
三從次一偈更下。約外迹明義中。雖無定相
而具一切威力等者。如上無相大菩提雖性
相空寂。而具不可思議勢力故出現無量執
金剛等。將無邊大空戰具。一時降伏無量諸
魔。故云能伏諸魔。又能制伏一切邪見放逸
之類。故云制諸外道。如下文云。降伏四魔解
脱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云云滿足一
切智智故能開降甘露妙法之雨。治一切衆
生煩惱熱惱之重病。故云開甘露門轉大法
輪也。一切人天見如此降諸天魔伏外道於
一切天人修羅之中獨歩無畏故。即稱爲釋
迦師子救世者也。故云一切人天乃至當信
受也
四從次偈云下。明勸發行人中。行人者指
有應度相之人也。令求彼果者。近指法明道
位。遠指極果也。汝今幸自有心者。雖未發大
菩提心。既有種種嚴相而堪可開曉。故云汝
今幸等也。自有心者指彼本有大菩提心。所
謂六大法界也。既有此大菩提心而不失壞。
此心自然法爾具足。故云自有心也。是故如
實知此自心是證大菩提也。故云何不證之
也。但當以此妙惠者。指此自然自證一切智
智。而作成就者。以此自心智成自心妙體故
也。不久自當成等者。住如此妙住故。於現身
當成一切智智果也。上文者。指住心品云何
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等文。佛亦直
答者。指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等文。此中
直問直答者。金剛手面問。如來亦面答。故云
爾也。今此中教授義亦同者。彼薩埵問起一
切智智故如來復答一切智智也。此阿闍梨
自往勸發亦以一切智智無相大菩提令勸誘
修行圓滿也。故云然直擧無相菩提便即勸
令修證也。更無行位差別等者。今教本意。始
從最初發心。終至無上極果。但以一行一道
令修證。所謂六大法界一體速疾力三昧之
大菩提三平等妙行是也。故云可以錯於其
間也。雖前品廣明諸相等者。前住心品中約
諸心相雖示行位不同。皆是對治心外之荒
垢方便修行也。非自心自證妙行也。但直以
心自發心。心自行心。心自證心。心自證涅槃。
是故能發所發共自心。乃至能證所證又共
自心也。故上品云自心發菩提心乃至嚴淨
心佛國等。則此心也。故云作種種名字乃至
意皆如是也
第三從經偈下。明治地支分中。自爲九。一明
擇地支分。二正明治地支分。三明擇時支分。
四明驚發地神。五明薩埵疑問。六明如來答
疑。七明加持香水。八明白檀曼荼羅位。九明
請白證明
初中。自爲二。初明擇地大意。二正明擇地」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
可見
二從言下。明隨釋中。又爲三。一明結前生後。
二釋偈意。三明大意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

二從此中下。釋偈意中。此中行者字者指經
文行者之字也。梵本云眞言者等者。此行者
梵本云眞言者。然作行者字者爲成五含偈
頌。會意云行者也。故云梵本云乃至取意削
之也。下文頗有此例者。下經文所所此例多
恐繁不能具記也。故云不後煩説也。謂眞言
者等者。指能度人。以如是善法者。指自往勸
發偈中意。所謂一切智智等善法也。以此一
切智智發同體悲念。欲令行者開發自心八
葉一切智智。故云發起其心也。經言悲念心
者指此同體大悲心也。即令彼意樂等者。言
如上勸發故。彼弟子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
念利他等意樂倍倍増長。故云漸得増廣也。
知彼堅住等者。依有如上之五徳。阿闍梨自
往勸發。依勸發故令意樂増長。意樂増長信
心堅固受師教誡不敢違越也。既堅住受教
故無有餘乘轉向之心。故云不復移轉也。爲
如此人方可作曼荼羅。故云方爲作曼荼羅
也。餘文自可見云云金剛頂大本者指十萬頌
金剛頂也。未度故不能具記説 及蘇悉等經
廣説地相者。蘇悉地經釋處品廣明眞言成
就處。故云及蘇悉地。此中等者。非啻此經耳。
蘇磨呼童子經分別處所品。并瞿醯經簡擇
地相品等廣明曼荼羅應作不應作之處。恐
繁不抄之。要攬人披之耳
三從然下。明大意中。今此世界者。今此娑婆
世界高下不平故。不如十方淨土清淨而平
正也。故云自不如餘淨域坦然平等也。但隨
下文等者。如經左説。山林花果等之勝處中
擇取其平正作圓壇無妨礙處。可住此地也。
故云但隨下文所説乃至便可充事也。輒便
動作施爲等者。假令雖平正端嚴。若作圓壇
之事業時。可有其妨礙不可取之。所謂嶮崖
深窟等有其近邊而危難恐怖多之處也。故
瞿醯云。於高下。及有荊棘碎髑髏片。近岸
坑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醎鹻炭
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并髮蟲饒。如是等地
應可遠離云云如此等地皆是於造曼荼羅有
妨礙故。於此等地不可造圓壇。無如此等諸
難而平等端嚴處是即無妨礙也。堪作圓壇
事業。故云無所妨礙便可充事也云云復次今
造諸壇何處等者。是即約深祕明義。言。今案
擇地造壇本意。但爲使行者心地坦然平正
得如佛也。若雖得如上勝處。弟子心地不平
正。不堪作大悲曼荼羅。是故得弟子心地平
正者。於勝處者取少分平正處可作曼荼羅
也。故云皆得毘盧遮那乃至開出萬徳曼荼
羅也。淺深重教准前廣釋等者。指上經爲彼
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衆生故等之文也。彼
釋云。謂初發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
界昇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
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云云又云。然以解二
種義故得阿闍梨名。所謂淺略深奧分。若觀
前人未有深解之機。則順常途隨文爲釋。若
已成就利根智慧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
云云今擇地造壇亦如是。文文句句皆可有淺
深等四重義。亦如前約三劫六無畏初地乃
至第十一地等作阿闍梨。今擇地等義亦如
是。從愚童凡夫一念齊施之心。乃至第十一
地。可有淺深重重不可思議擇地之義也。以
如此等義故云淺深重數准前廣釋也云云
二從偈云下。正明擇地中。自爲四。一明擇上
品勝地。二明擇中品地。三明擇下品地。四明
問答決疑
初中。自爲三。一明山林爲上上。二明河流爲
上中。三明聖迹爲上下
初中。二。初約淺略釋義。後約深祕釋義
初中。諸勝處中者。總擧今經所説勝處也以
山林爲上等者。山是閑靜而離鬧闠。眺望而
見四方故。設雖山。而無林樹非莊嚴故。以山
而有樹林爲上地。故云最以山林爲上也。雖
重嚴等者。雖高山&MT06279;峯秀巖窟幽寂。若無諸
花果流泉。所要多闕故非人所樂之處。故云
雖重乃至不堪住。山林巖窟等端嚴殊麗而
諸名花甘果充滿流泉清水豐足。以如此等
地爲上上品勝處也 復次名花甘果莊嚴而兼
供具。流泉清水所愛而兼所要也。復次流泉
清淨而不留泥濁。流灑而不生蟲類故。殊堪
曼荼羅之所要也。故云故須有種種乃至曼荼
羅事也云云故蘇悉地經云。或有名山多諸林
木復多花菓泉水交流。或於山傍山峯頂爲
獨高臺。或於山腹復有流水。如是之處説爲
勝處云云又瞿醯云或於山頂如是等處應作
上成就曼荼羅。又蘇磨呼云或居山間閑靜
之處。如此等經皆以山林花菓流泉等地。爲
勝上之靈地曼荼羅相應之勝處也云云或行
者於三昧中等者。所言行者者指阿闍梨也
言阿闍梨於瑜伽中於如上勝處聞諸佛菩薩
等稱讃之聲等。殊爲勝上也。故云見如是勝
處乃至作之。下文例爾者。已下諸地亦如此
諸佛菩薩稱讃。并於瑜伽中見其奇瑞者尤
相應。故云下文例爾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釋義中。復次者對淺略
釋故。梵云娜伽者是山之梵語也。於此梵語
有不動義。是以多含故也。故云是不動義也。
住於四姓法中者。刹利婆羅門毘娑首陀等
也。所行善事等者。所謂奉仕師長孝養父母
等。世善是即順世八心等也。若有如此善心
萠動之相。是堪可開大悲萬徳。故云所行善
事乃至曼荼羅也。復次淨菩提心乃至能震
動等者釋山之深義。大悲方便等者釋花菓
流泉等之深義。所謂明於淨菩提心之山上
滿足大悲普門花菓流泉也云云
二從次偈下。明河流爲上中中。又二。一明淺
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不得名山者結前也。即泉水爲其次
者生後也。諸河流常無斷絶之處等者。謂大
河小河瀧キリ 。流而離鬧闠。清淨流水盈滿而無
毒蟲。故云流常無斷絶之處也。故蘇磨呼云。
亦應居止。於大河邊。或近小河及離鬧闠。其
水清流充滿盈溢。無諸水族惡毒蟲者云云
蘇悉地云。或四河邊或大河岸無諸難故。其
地方所速得悉地云云瞿醯云。諸江河邊作曼
荼羅者不須掘地云云妙音好鳥等者。即隨方
名鳥也。所謂此土鵝鴈鷹鷲白鶴百舌等類
也。如此等諸鳥常出妙聲。翔集而遊詠嚴淨
而離囂。於如此地可作圓壇也。故云妙音好
鳥乃至可作壇也。鴈非正翻等者。言彼土沙
羅鳥。此土無之故。鴈相似彼鳥故。會意而言
鴈也。故云梵本云乃至會意言耳云云雖世諦
等者。言今指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此世諦曼
荼羅即此第一義諦曼荼羅也。若無此即俗
而眞之慧解者。依何堪造作悲生曼荼羅耶。
故云雖世諦曼荼羅乃至悲生曼荼羅也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其心不滯者。不滯
有無一異。乃至不滯法愛法見等。譬如水常
流進不留滯。故云常能乃至爲水也。已上釋
大智之徳。福河不斷等者。言大悲之福河三
世流灑不斷絶。故云福河不斷名之爲水也。
以先能安心諦理者。先者猶本也。言自本安
心諦理之人萬之一也。輒所難得也。故云
以先能乃至不可多得也。譬如河常依二邊
不行中路也。但使從本淨流出已等者。此從
本有清淨心水流出故。此心水必應歸本之
。故運一切智智無礙之惠堪可作圓
壇。故云但使從本淨乃至曼荼羅也。譬如河
水源從清淨大海隨縁流注而還欲趣本大海
也。妙音衆鳥莊嚴等者。上句明性淨菩提心
中福智二嚴已。今此中是能宣揚善法之義
等者。是即彼人性淨菩提心之上備勤勇深
信常念利他等悲智滿足相故。乃至盡生死
而不趣涅槃。常運大智大悲之兩翅。住四攝
三摩地使衆生説法教化。遂令得歡喜悦樂。
依之報諸佛大恩。依報佛恩故名稱普聞十
方。譬如衆鳥水陸自在。或飛翔於虚空或遊
詠於水中。而宣揚美妙之音之時。聞者歡喜
愛樂。今此人爾。常雖翔一切智智虚空。而不
離六道生死之河水。般若與方便同際也
三從偈云正下。明聖迹爲上下中。又二。一明
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山泉乃至屬上條者明結前句也。今
此中乃至又其次也者生後句也。如西方等
者指西天。八塔者。心地觀經第一云。又此光
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大寶塔。拘那婆羅
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耶城邊
菩提樹下成佛寶塔。波羅捺國鹿野園中初
轉法輪度人寶塔。舍衞國中給孤獨園與諸
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安達羅
國曲女城邊昇切利天爲母説法共梵天王及
天帝釋十二萬衆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
閻浮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舍城邊耆闍
崛山説大般若法花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
毘舍離國菴羅衞林維摩不可思議現疾寶
塔。拘尸那國跋提河邊沙羅林中圓寂寶塔
云云此中聖衆所曾遊履自屬上修者。八聖迹
中以得道涅槃等四塔殊爲上上勝地。故蘇
悉地云。佛所得道降四魔處最爲勝上速得
成就。或於佛所轉法輪處。或拘尸那城佛涅
槃處。或迦毘羅城所生處。如上四處最爲上
勝。無諸障嬈。三種悉地決定得成此文八
塔中殊以得道降魔處轉法輪處佛涅槃處佛
所生處等四塔殊爲勝上也。故此四塔屬上
上品勝處也 問曰。以何得知以如此四塔
屬上條耶 答。彼經云最爲勝上速得成就
故知是上上品勝地也云云問曰。若然者今
以此四塔上上上中二種地中如何配屬耶
答。以菩提樹下得道降魔處鷲峯山等轉法
輪處爲上上品勝地。以跋提河邊般涅槃處
淨飯王宮生處爲上中勝地也 問曰。以何
得知然也 答。彼經最初説得道降魔處云
最爲勝上速得成就。次説轉法輪處。其次説
涅槃生處二種。故知前二種屬上上。後二種
屬上中也 問曰。若然者以轉法輪處可屬
上之中。何故屬上上耶 答。以山林爲上上。
鷲峯等既是山林故屬上上。若自餘聚落等
轉法輪處可屬上之中也云云又蘇悉地云。又
於諸佛所説勝處。復有菩薩所説勝處。佛八
大塔云云
問曰。以佛聖迹既屬上上上中已。何故今此
中説八聖跡耶 答。上以諸佛所説勝處四
種聖迹爲上上上中。今此中以菩薩所説勝
處八大塔爲勝處也云云瞿醯云。於八大塔及
大聖迹。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
云云此大聖迹者。摩竭陀國石上雙輪跡等
是也。三乘聖衆遺迹甚多等者。菩薩聲聞縁
覺三乘也。菩薩聖迹者彌勒等諸大菩薩應
現受生之處。如此等勝處甚以多不可勝計。
皆爲利益衆生大悲利物所示現聖迹也。故
華嚴經中彌勒示善財云。我於摩離國内拘
提聚落婆羅門家種姓中生。爲欲滅彼憍慢
心故云云聲聞縁覺聖迹者雪山香醉山廣脇
山鷲峯山雞足山。皆是諸大阿羅漢所住遊
履聖迹也。如此等聖跡甚多不可勝計。故云
遺跡甚多也。皆是大威徳等者。如此等聖跡
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等常恒守護故。諸惡鬼
毘那夜迦類不能親近。故於圓壇事業無障
礙也。故云皆是大威徳乃至法驗易成也。蘇
磨呼又同此説。即彼經云。或於菩薩縁覺聲
聞所住之處。如是住處諸天龍等常爲供養
及以衞護云云已佛所稱譽等者。釋經之佛常
所稱譽句。謂如仙人住山等者。未驗本文也」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自爲三。一明發菩
提心人。二總明三乘行證。三別明上乘行處」
初中。若人已發菩提心等者。釋正覺諸佛聖
跡之深義也。言若有行人發如實菩提心者。
即自心法界曼荼羅故是即諸佛生地也。此
心即一切智智故即是得道也。諸句例可思
之。亦是久住其中等者。本地舊來故云久住。
無住之住故云住其中也。住普門法界之四
攝四無量心。故云以四威儀廣利衆生之處。
故華嚴經説法身佛威儀云。復次法身佛威
儀者。遍東方如恒沙等世界以爲一歩。梵音
説法亦復如是今深祕釋意亦爾也
二從雖未下。總明三乘行證中。雖未聞祕藏
等者。明三乘聖迹之深義也。雖未聞眞言祕
藏等名字。彼本性具スルハ背惡修善之好相
哀愍衆生之奇瑞三乘行處也。共行處者。是
大品等所説共般若也。所謂三乘共聞如幻
即空之旨。同雖修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二乘
沈空。六七地止息。菩薩出假遠到佛地。故云
但得三乘共行處亦名吉祥也。謂觀察等者。
明三乘行因得果。文自可見故委細不記之
云云
三從亦是等下。別明三乘久遠行處中。亦是
種種本生經菩薩等者。所謂爲虎鷹與身爲
一偈喪命。如此從五百塵點實成實修實證
已來。於在在所所有幾難行苦行積功累徳
之處耶不可勝計。如此勝處皆是莫非大悲
薫修處故諸天常守護。故云亦是種種乃至
作曼荼羅也。復次自謂已得涅槃等者。此人
已住滅度之想不運大悲應物之心也。故云
自謂已得乃至地分也。若不得一向求菩提
人等者。發菩提心人并三乘中菩薩。顯密雖
不同。一向求菩提更不求趣寂 故云不得一
向求菩提人也。若雖非如此之人。於三乘人
以種種方便。平治滅度空寂之心地。於此中
可造圓壇也。是上品所言非大那羅延力執
金剛三摩地耶。故云即應平治此中畫作悲
生曼荼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月十三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