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悉成就也。隨又第七第八兩住心中間在之。
然非第七住心所攝事。疏家作シテ然上來等
對辨。而釋玉フコト顯然也。依之住心抄第八住
心所證引之。彼抄云。論云。復修瑜伽勝上
法人能從凡人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
者。此當此住心也。何者經文眞言門修行菩
薩行諸菩薩乃至二乘諸天親近敬禮云云
云。此歎初入眞言門菩薩功徳云云第十
住心以前皆入眞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
此釋意引菩提心論已而云何者經文。故
知菩提心論猶不分明故引今經文令同
彼論故云何者經文也。但云入眞言門
故可疑第十住心カト故。釋&MT06279;其意云。疏
此歎初入眞言門菩薩功徳者。除第十住
心以前皆是入眞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六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七月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十七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二
二從然行下。正明一道無爲心中。自爲二。一
明總問能入法。二明擧經答
初中。行者等者通顯密二機。當位顯後位密
故也。復者。對覺心不生心故云復也。言前覺
心不生心以心王自在能入此門。然問今此
住心以何等法入淨菩提心門也云云
二從故經下。明擧經答中。又爲二。一明略擧
經文。二明隨釋 初略擧經文。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爲九。一明釋空性。二明離於
根境。三明釋無相。四明無境界。五明越諸論。
六釋一切佛法相續生。七明離有爲無爲界。
八明離諸造作。九明離六根
初中。自爲二。一明直自心等性空。二明引上
文喩此心 初中。空性即是自心等者。所言
空者阿字大空也。性者a字自性。所謂無自
性爲性故。是即行者自心等虚空性也。所謂
如實大菩提心離一切妄想戲論畢竟常淨如
虚空。故上文云心虚空菩提三種無二也
二從上文下。明引上文喩此心中。上文無量
等者。上文佛答菩提心相貌偈云。無量如虚
空。不染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無
量智成就。正等覺顯現云云疏釋云。次有一
偈半。略擧答菩提心相貌。以世間更無有法
可以表示淨菩提心相者。唯除大虚空喩少
分相似。故云無量如虚空。譬如虚空。不爲烟
雲塵霧之所染污。其性常住離諸因縁。假使
八方大風吹盡世界。不能令其動。自本初以
來常自寂滅無相。非適今也。心相亦爾。從無
始以來本自不生。以本不生故無有一法能
令染污動搖。常住不變永寂無相。故云不染
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爾時行人
爲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華
敷。故云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遮
那心佛現前。故云正等顯現云云此經疏文明
説自心等虚空性相故。今引爲證也云云二從
前劫下。明釋離於根境中。自爲二。一明前萬
法唯心。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
初中。前劫者指覺心不生住心也云云
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中。又爲三。一明總
表觀心。二約顯乘明義。三約密明義
初中。今觀此心者。今此第八住心所説淨菩
提心也
二從即是下。約顯乘明義中。即是如來自然
智者。如來者指本覺如來。所謂一切衆生本
有智心故也。離造作遷流故云自然智也
三從亦是下。約密明義中。毘盧遮那遍一切
身者。指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六大法界也。是
上句擧心攝色故云自然智。下句擧色攝心
故云遍一切身。但彼宗稱境智爲色心。即如
云無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隨妄轉
不覺不知。今既聞名知陰即是即四陰身而
能成觀云云密呼色心爲六大法界。即如云一
切衆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那
平等智身云云以心如是故等者。行者己心既
如此。虚空菩提亦如此。以是義故上文云心
虚空菩提三種無二也。故云諸法亦如是也。
根塵皆入阿字門者。約内六根求心不可得
也。約外六塵求心亦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
根塵共皆入阿字門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故
云根塵皆入乃至離於境界也
三從顯像下。明釋無相中。影像不出常寂等
者。離一切境界。根塵皆入阿字門故。諸法無
相無作猶如鏡中影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取
鏡之人作。非自然作非無因作。而有鏡有面
有取鏡之人。然後面像現。以因縁生故。雖面
像現畢竟不生。以畢竟不生故。離種種戲論。
不如彼小兒見鏡中像。作實有之思生愛著
之心。失之即悲有之即喜。以如來三密淨身
爲鏡。自身三密行爲鏡中像。以不思議感應
因縁故成不思議悉地。猶如面像。然如此難
思悉地不出本有圓明光明心殿。故云影像
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相也。復次彼宗意ニテ
セハ者。鏡爲中道。明朗爲空諦。面像爲假諦。
三諦而一諦。一諦而三諦。非三非一。不縱不
横不可思議。鏡像圓融。如此不思議三諦亦
不出衆生一念常寂滅光。所謂常者中道。寂
滅者空諦。光者假諦也。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也。一中一切中莫
空假而非中道。一空一切空莫假中而非空。
一假一切假莫空中而非假。以如是等義故
云影像乃至故曰無相也
四從以心下。明無境界中。以心實相智者指
本有五智。覺心之實相者指本有五大。以此
本有之智覺本有之境。境智和融能所無二。
是則般若無智之大般若波羅蜜也。離境之
外無智。離智之外無境。故上文云心自證心
心自覺心。論云於内心中觀日月輪等。即此
意也。故云以心實相乃至故曰無境界也。復
次若常途解釋者。以境智共本有故。從本有
境發本有智。還照本有之境。名之本地無作
自受用身。永離修因感果分域。函蓋相稱。境
智皆同般若波羅蜜也。故釋云境發智爲根。
智冥境爲壽。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
如是。函大蓋大云云彼宗宗義不出此經無相
無境界兩句。所謂鏡像圓融境智相應是也
云云
五從以此下。明越諸戲論中。以此中十喩等
者指鏡像等十喩也。望前十喩者指第二劫。
復成戲論者。前劫説十喩雖喩畢竟獨空心
王自在。望此中無相無境界之十喩。還彼成
戲論妄想。故云以此中十喩乃至故曰越諸
戲論也
六從第三下。明一切佛法相續生中。第三重
微細等者。初劫爲第一重。第二劫爲第二重。
對彼第一第二故云第三重也。又第一名麁
妄執。第二名細妄執故。第三名微細。微謂極
微也。故名極細妄執也。煩惱者煩惱障也。業
者業障也。壽量報障也。如此三障復還成生
地田中之種子。故云種。然如上説住無相無
境界時。煩惱業苦體性皆悉中道一實之境
智故。不斷而斷之假號因茲而立。故云除。煩
惱即菩提故塵勞即法聚也。業即解脱故破
戒重罪即成佛事。苦道即法身故阿鼻依正
即極聖之全體也。以是義故。寶積經第六云。
隨覺無間等菩提故。隨覺無間不可思議等
菩提不可思議。隨覺無間無所分別等於菩
提無所分別。了知無間及菩提法無所得故。
彼亦不作無間差別。不作菩提平等之相。無
間菩提不作不壞不集不散。於此義中能作
業者。於此所説寂靜法門而不執著。亦不分
別諸業果報。能善了知業果平等。以平等故
不得業果。亦不分別亦不執著。何以故。彼於
煩惱及以業障。獲得輕安遠離結因。於諸法
門能得照曜。於此陀羅尼品能得光明云云
此於煩惱業苦得不思議解脱故。等虚空一
切佛法自出生也。故云煩惱業壽乃至依此
相續生也云云
七從既不下。明離有爲無爲界中。不壞因縁
等者。如華嚴經第十七云。於有爲界出無爲
界。而亦不壞有爲之性。於無爲界出有爲界。
而亦不壞無爲之性云云是即明凝然眞如不
守自性義。故云不壞因縁即入法界也云云
壞因縁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故大品經
云。不壞諸法而説實相云云故云不壞因縁即
入法界也。亦不動法界等者。不動自性法身
而縁起十界性相。敢於有爲無爲等法。不作
分別戲論也。故大論九十五云。不動者。分別
諸法時不著一異相云云當知因縁生滅等者
轉釋上兩句也云云
八從若如下。明離諸造作中。若如來出世等
者。言如上等虚空無邊佛法不壞因縁不動
法界。縁謝即滅機興即生。以離有爲無爲等
故。非諸佛菩薩作非天人修羅作。自性天然
本地無作實佛故。永離修因證得之分域。是
以經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釋云一身即三
身名爲祕。三身即一身名爲密。山家釋云。有
爲報佛夢裏權果。無作三身覺前實佛云云
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云云以是義
故云若如來出世乃至故曰離諸造作也云云
九從如般下。明釋離眼等中。一切法趣眼是
趣不過等者。一切色法趣眼時。無從來無所
去。即不過眼。故云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也。
猶如百川等者。大小諸河皆趣大海時。亦無
從來無所去。而亦不過大海。故以爲喩也。當
知眼即是第一實際等者。所謂一切法悉趣
眼時。此法亦不出過眼。故知眼即第一實際
而法盡。如眼者耳鼻舌身意亦爾也。故云當
知眼即是第一實際乃至故曰離眼耳鼻舌身
意也云云
問此住心大綱如何 答。十住心論云。若夫
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州。百會誕華胥開
一乘乎三草。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進。癡闇
黔首往而不歸。七十達者頗昇其堂。萬千羅
漢乃信金口。度内五常方圓不合。界外一車
大小不入。是故三七觀樹四十待機。初轉四
諦方等洗人法之垢穢。後灑一雨圓音霑草
木之芽葉。至如入蓮華三昧觀性徳不染。放
白毫一光表修成遍照。會三歸一讃佛智之
深多。指本遮末談成覺之久遠。寶塔騰踊二
佛同座。沙界震裂四聖一處。賜髻珠獻瓔珞。
利智鶖子疑吾佛之變魔。等覺彌勒怪子年
之過父。一實之理吐本懷於此時。無二之道
得滿足於今日。爾乃羊鹿斃而露牛疾。龍女
出而象王迎。二種行處宿身心之室宅。十箇
如是安止觀之宮殿。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
見心性。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寂而
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
像。濕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
般若即境。故云無境界。此如實知自心名爲
菩提云云
問曰。説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 答。十住心
論云。大日尊告祕密主言。云何菩提謂如實
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
至彼法少分。乃至。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
門名初法明道云云又下文所謂空性離於根
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虚空。離有爲無
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
理法身云云又住心抄云。問第八一道無爲住
亦名如實智自心
亦名空性無境心
經論文何 答。經云所謂空
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越諸戲論等同虚空
論云。復修瑜伽勝上法人。能從凡入佛位者。
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此當此住心也。何者
經文眞言門諸菩薩修行菩薩行諸菩薩行。
乃至二乘諸天親近敬禮云云疏云。此歎初入
眞言門菩薩功徳。除第十住心以前皆是入
眞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
問曰。若爾者。何故大師第九住心復引所謂
空性以下文而證之耶 答 第八第九住心是
共同權佛乘故同一劫。故向上向下引文證
兩住心。所謂向上故引此文證第八住心。向
下故亦引此文證第九住心。採佛意含容如
此引證歟。復次第九住心處ニハ。唯雖可引極
無自性心一句。爲顯極無自性義同文故
シテ而引所謂空性以下文也。仍十住心論
第九卷引此文已。然&MT06279;伏難云。無畏三藏
説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云云
疑大師御釋引證唯局極無自性心一句爲
第九住心證文。所謂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
身意等文。雖爲第八住心文證。爲顯極無自
性義同文故來耳
問若然者。般若寺釋何故第八住心從所
謂空性至于等虚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
續生引之。第九住心離有爲無爲界以
下引之耶 答。是如前向上向下之義ナリ。離
有爲無爲界以下三句文兩向ユル間如此
之。所以然者。華嚴大意以疑然眞如不守
自性義爲宗旨故。十住心論第九云。華嚴大
意原始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縁之義
云云以是義故華嚴經第七云。於有爲界出無
爲界而亦不壞有爲之性。於無爲界出有爲
界而亦不壞無爲之性云云以彼思之。離有爲
無爲之言尤相應華嚴説相。以是義故寶鑰
下第九住心玉フ離有爲無爲以下文。得
此意般若寺亦復如是引證也。又同卷第八
住心處所謂空性乃至離有爲界離諸造作
離眼耳鼻舌身意之。十住心論第九
ニハ此文證極無自性心。然者此文第八
第九隨應可得心故。無窮自在玉フ之。所謂
空性無相無境界等虚空之爲第八住
心。離有爲無爲離眼耳鼻舌身意等之言ヲハ
爲第九住心。復次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身
意之一一文言三諦三觀三身等相順之扁
第八住心也。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身意之
一一文言不守自性隨縁一多自在等相順之
第九住心也。以如此等義故。般若寺會
シテ其意云。一道無爲與極無自性住心。經
文相交難見別。意一道者佛智ナリ即佛性ナリ。此
佛性自性清淨也。故云極無自性也。譬如眞
金毎値師縁其形萬差而其性不改也云云
菩提心論旨陳段亦如是也。爾者無相違哉
三從行者下。明極無自性心中。自爲三。一明
正極無自性心生。二明佛佛道同。三明應供

初中又爲二。一明微細慧。二明轉轉相釋
初中。行者等者通顯祕兩行者。得微細慧者。
於次上一道清淨佛性妙理。生微細甚深妙
智慧。故如華嚴經第二云。是時普賢菩薩成
就不可思議方便法門海。解入如來無量功
徳海。所謂出生究竟淨諸佛土調伏衆生法
乃至自在顯現無量無邊菩薩境界法門。於
一念中知三世劫生滅法門云云又同第九云。
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云云又同第十云。一切
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於一毛孔中普見十方
刹。彼妙莊嚴諸佛菩薩會。一一如來所無量
衆圍遶云云如是等名爲微細慧也。觀一切染
淨等者。以三性三無性。觀染淨一切諸法。皆
以從縁生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全體相收
畢竟無二也云云
問三性三無性其名義如何 答。五教章中
云。三性各有二義。眞中二者。一不變義二隨
縁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
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由眞不變依他
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
異也。此即不壞末而常本也。經云衆生即涅
槃不更滅也。又約眞如隨縁依他似有所執
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即不動本而常
末也。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衆生故也。即由
此三義共前三義是不一門也。是故眞該妄
未妄徹眞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也
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是情有耶 答由二
義故無異也。一以彼所執執似爲實故無異
法。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眞中隨縁當知亦
爾。以無所執無隨縁故
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 答以此二
義無異性故。何者無異。且如圓成雖復隨縁
成染淨而恒不失自性清淨。只由不失自性
清淨故能隨縁成染淨也。猶如明鏡現於染
淨。雖現染淨而恒不失鏡之明淨。只由不失
鏡明淨故方能現於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
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
一性。雖現淨法不増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
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顯鏡之明淨。當知
眞如道理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
乃由成染淨方顯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
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全
體相收一性無二豈相違也。依他中雖復因
縁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無自性。以諸縁生
皆無性故。若非無性即不藉縁。不藉縁故即
非似有。似有若成必從衆縁。從衆縁故必無
自性。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
故無性。故智論云。觀一切法從因縁生。從因
縁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則畢竟空。畢竟空
者是名般若波羅蜜。此即由縁生故即明無
性也。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此
即由無性故即明縁生也。涅槃經云。因縁故
有無性故空。此即無性即因縁。因縁即無性。
是不二法門也。故非直二義性不相違。亦乃
全體相收畢竟無二也。所執性中者。雖復當
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
横計有故。如於木杌横有見有鬼。然鬼於木畢
竟是無。如其於木鬼非無者。即不得名横計
有鬼。以於木有非由計故。今既横計。明知理
無。由理無故得成横計。成横計成横計故方
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當知所執道理
亦爾。上來直明竟云云如是三性同異顯無
自性。或約六義爲因縁起顯無自性。或約十
玄縁起無礙法門顯無自性。或約六相圓融
顯無自性。以如是等故云觀一切染淨諸法
乃至若從縁生即無自性也
二從若無下。明轉轉相釋中。若無自性者指
遍計理無。即是本不生者指依化無性也。即
是心實際者指圓成不變。心實際亦復不可
得者指三性一際互融無礙。如五教章云。三
性一際隨一全收。眞妄互融性無障礙云云
如是義故云若無自性乃至故曰極無自性心
生也
二從此心下。明佛佛道同中。自爲四。一明前
後校量顯勝。二明擧經證因義。三正明佛佛
道同。四明住不思議解脱
初中。此心望前二劫者。此心者指第三劫心
也。前二劫者指第一第二劫也。猶如蓮華盛
敷者。初劫如蓮華初出泥中。第二劫如蓮華
初出水中未敷。第三劫如蓮華出水中之後
盛開敷。故云猶如蓮華盛敷也。若望後二心
等者。今以此第三心爲菩提心爲因句故。以
此第三劫顯教果望大悲方便二心。此果還
爲因。故云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後成種也
二從故曰下。明擧經證因義中。如是初心者
指第三劫心也。成佛因者。成初法明道之因
故云爾也
三從此中下。正明佛佛道同中。世尊以十方
等者。大日如來引十方三世諸佛以爲證故
云爾也。言以此一事等者。指如此無自性淨
菩提心爲一大事因縁。故法華經云。諸佛世
尊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欲令衆生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云云
以是義故云言以此一事因縁乃至其道玄同

四從行者下。明不思議解脱中。行者解脱一
切業煩惱時等者。以達一切諸法本源故諸
業煩惱自離縛脱故。於業煩惱中而能作大
佛事。是故大論第六云。如實巧度者。有外道
法。雖度衆生不如實度。何以故。種種邪見結
使殘故。二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何以故。
無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薩能如實巧
度。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嚢草筏渡之。一人以舫
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巧度衆生亦
如是。復次譬如治病苦藥針灸痛而得差。如
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衆疾皆愈。除
病雖同優劣法異。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
如是。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坐禪。觀苦而
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
淨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縁。文殊師利白
佛言。大徳。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
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衆生壽十萬億那由
他歳。佛以三乘而度衆生。國名千光明。其國
中諸樹皆七寶所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
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衆生聞之
心得解得道。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説法九十
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衆亦復如是。是諸
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
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衆生。得無
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
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説
不可盡。時佛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
萬歳。諸樹法音亦不復出。爾時有二菩薩比
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容儀質
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是善惡。喜根弟子聰明
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讃少欲知足。不讃戒
行頭陀。但説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
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
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
一相智。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
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
如山。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
禪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爲分別
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
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讃説持戒少欲知
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呰毀喜根言。是人説
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説婬欲瞋恚愚癡無所
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是弟子利根得
法忍。問勝意言。大徳是婬欲法名何等相。答
言婬欲是煩惱相。問言是婬欲煩惱有内耶
在外耶。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内不在外。若
在内不應待外因縁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
應惱我。居士言。若婬欲非内非外非東西南
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
生不滅。若無生滅空無所有。云何能作煩惱。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從座而
起説如是言。喜根多誑衆生著邪道中。是勝
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説便歡喜。聞
外道説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喜。聞三善
則大歡喜。聞説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
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
根菩薩虚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
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是時喜根
作是念。此人大瞋爲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
今當爲説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爲作後世佛
道因縁。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説偈。婬欲即是
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
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道。譬如天
與地。道及婬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婬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
計吾我。婬將入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
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説如是等七十
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
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是時勝意菩
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歳苦。出生
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
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爲道而復捨
戒。如是六萬二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
門。雖不捨戒諸根暗鈍。是喜根菩薩於今東
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
踰日明王。文殊師利。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
也。我觀受是無量苦。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
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
而壞瞋恚。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
利。答言。我聞此偈得畢衆苦。世世得利根
智慧。能解深法巧説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爲
第一。如是等名巧説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云云又涅槃經第五云。又解脱者拔諸因縁。譬
如因乳得配。因酪得蘇。因蘇得醍醐。眞解脱
中都無是因云云以如是義故云即知一切業
煩惱無非佛事乃至而萬像具依也云云
三從若住下。明應供義中。自爲三。一明擧應
供義引經結。二明擧喩統論三劫。三明合譬」
初中。若住此不思議等者。雖爲煩惱具依。而
能離縛脱。所謂如和須蜜多婬而梵行等。故
云不思議解脱也。即是眞阿羅漢等者。法花
經云。我等今者眞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
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云云又花嚴經第十云。
初發菩提心無量無有邊際。一切人師子皆
由初發心。如來十種力四辨無所畏無量功
徳皆由初發心。一切諸導師十八不共法。斯
等殊勝慧皆由初發心。諸佛妙色身乃至清
淨眞法身。天人所應供。甚深無礙智。如是等
功徳皆由初發心云云以如是義故云即是眞
阿羅漢乃至常應供養也云云
二從後次下。明擧譬統論三劫中。又爲二。一
總明譬意。二明珠本末因縁
初中。復次等者。上釋應受供養義已。故云復
次也。阿闍梨者指疏家也。欲明此應供義者。
指眞阿羅漢義也。統論三劫始終者。總指十
住心始終。別指始自八心萠動已來至于極
無自性心。所以然者。擧譬時。微相以前左石
&MT02502;之譬。極無自性心後明直入眞言義故。石
&MT02502;之譬指異生羝羊心。直入眞言指祕密莊
嚴心故。總指十住心始終也。統論三劫。自可
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寶珠本末因縁中。自爲九。
一明寶珠在&MT02502;中。二明別寶人見相識珠。三
明識珠故採安家中。四明置家中已去鈍石。
五明漸耎以藥消穢。六明磨瑩得光顯。七明
置高幢雨衆物。八明世人尊重。九明寶珠難
思徳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別下。明別寶人見微相識中。然別寶
者等者。世間有明寶人。能知種種伏藏。或見
金銀等微相彰於外能識寶所在故。此人名
爲別寶者也云云
三明以識珠故採安家中者。雖無譬文。於義
必定可有之。仍至合譬在之。所謂授三歸是
云云
四從先用下。明置家中已去鈍石中。先用利
鐵等者。既見微相作決定信。取此砿石安置
家中。後先用利器漸雙去鈍砿也
五從既近下。明漸耎以藥消穢中。既近寶玉
等者。既用利器雙去砿石故漸近寶玉彌顯
相。其石前漸軟。仍爲令不傷其寶質故。以
諸藥物食之。令砿穢消化也。故云既近寶
玉乃至不傷其質也
六從爾時下明磨瑩得光顯中。爾時麁垢已
除等者。既食藥令消化砿穢已。雖然尚有微
細垢故未得光顯。故以灰水洗之。以淨疊拭
之。令瑩發光顯。故云爾時麁垢已除乃至既
得光顯也云云
七從置之下。明置高幢雨衆物中。置之高幢
等者。既微垢極盡而瑩發光顯。故用此寶
珠置高幢之時。隨前人之所求。一時能雨無
量珍寶令充滿。故云置之高幢乃至普雨衆
物也云云
八從爾時下。明世人尊重中。爾時世人生奇
特想等者。大論第五十九云。得此寶珠。毒
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
衣服飮食隨意所求盡能與之。亦能除諸衰
惱病苦等云云
雜寶藏經第七云。有第一力使一切被毒之
人見悉消滅。又見光觸身亦復消毒。第二力
者。熱病之人見則除愈。光觸其身亦復得差。
第三力者。有無量百千怨家。投此珠者悉得
歡喜云云新釋仁王經下云。如摩尼寶體具衆
徳。能鎭毒龍諸惡鬼神。能逐人心所求滿足。
能應輪王名如意珠。令難陀跋難陀等諸大
龍王。降雨注甘雨潤澤草木。若於闇夜置高
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云云大論第五十九
云。是寶珠有二種。有天上如意寶。有人間如
意寶。諸天福徳厚故珠徳具足。人間福徳薄
故珠徳不具。是珠所著房舍函篋之中。其處
亦有威徳云云以如是等徳故云爾時世人乃
至能充滿所希願故也云云
九從然此下。明寶珠難思徳中。又爲二。一
明能一時雨衆財。二明寶性不思議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此衆物下。正明寶性不思議中。然此
衆物者指所雨珍物也。爲寶中先有耶者。可
有四句。所謂爲於寶中先有耶先無耶。亦先
有亦先無耶。非先有非先有無耶。然擧有無
二句攝亦非二句。又可有四句。今此衆物爲
自寶珠雨。爲自人心雨。爲心珠共雨。爲心珠
離雨。如此四句推見。終不可得。其實體難思
不可得。故云然此衆物乃至不可思議也
三從何況下。明合譬中。自爲九。一明以心
寶合&MT02502;中珠。二明以知識合別寶人。三明以
授三歸合安家中。四明以初劫斷證喩去鈍
石。五明以第二劫合藥消不傷質。六明以第
三劫心合磨瑩光顯。七明以殊異人合置幢
雨財。八明以直入人合世人尊重。九明以本
末因縁合珠難思徳
初中。何況衆生菩提心寶耶者。世間淺近業
因縁所生&MT02502;石如意寶珠猶以如此。何況於一
切衆生自性清淨蓮花臺上淨菩提心如意寶
珠耶。故經云。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
希願。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獲三昧云云
又云。虚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由
本自性常空故。縁起甚深難可觀云云論云。能
含無量種種珍寶三摩地云云故云何況衆生
菩提心寶耶也。如是一切衆生自然自證大
菩提心。以如實不知故爲三妄重障之&MT02502;
所隱。徒棄在六道生死之街路之間。愚癡闇
鈍如石&MT02502;瓦礫云云
二從是故下。明以知識合別寶人中。是故諸
善知識者。通世間出世間善知識。故云諸善
知識也。纔見衆生世間八心者。愚童凡夫纔
發齊施一念時。諸佛菩薩明以知見有可引
大菩提直道之理故。必定師子孔不捨彼情
機。猶如別寶人見石&MT02502;之外微相不敢捨此
石。故云是故諸善知識乃至鑒被情機也
三從即大歡喜下。明以授三歸合安家内中。
即大歡喜等者。以如是有リト必定可教導之
理令知見故。以歡喜悦樂令授三歸戒故。
永出外道邪見之衢路之間。始入諸佛菩薩
之室。猶如彼別寶人知有可得眞實珠之理
故攝彼&MT02502;石置家内。故云即大歡喜方便誘
進乃至置在家中也云云
四從次以下。明以初劫斷證喩去鈍石中。三
種三心者。於初劫中判三種三妄執故云爾
也。是喩爲前受三歸&MT02502;石之人。以四諦十二
因縁之利鐵。開三十七品之菩提分法。鑒去
見思之麁鑛。故云次以三種三心乃至開鑒
去其麁鑛也
五從次觀下。明以第二劫心喩藥消不傷質
中。觀無縁乘法無我性者。如上釋。如漸至
耎處等者。既以去見思之麁鑛證得無學果
位故。即備聞大法之徳不謗大小權實之法。
故法花經云。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即受教勅
領知衆物。漸已通泰成就大志云云以此義故
云如漸至耎處也。以藥物消化者。擣簁四分
三性之法藥於如幻即空。消化蛇覺繩覺之
執病於廢詮談旨。和合八不中道之甘露於
前後際斷。不シム傷心王心數之微質於境界
波浪。以此等義故云以藥物消化而不傷之

六從次生極下。明以第三劫合瑩拭光顯中。
次生極無自性心者。如上釋。灰水瑩拭者。
洗彼心王如意之微垢以三諦即是之智水。
拭此始成正覺之牟尼以本地無作之淨疊。
十箇毘盧浮海印而洗三世於一念。舊來正
覺法爾唱而拭初心於即極。以如是等義故
云灰水瑩拭使極光淨也云云
七從爾時下。明以殊異人合置憧雨財中。爾
時者。指如是極無自性心生時。是即顯乘極
果無性終窮。故云極無自性心也。然顯乘此
珠雖令瑩拭光顯。而留當位不進後位。猶如
未置高幢。今殊異菩薩三密逕路此時當
レテ。淨心寶珠安四曼幢。無盡珍寶雨法界
海。自他受用日日彌新。以如是無量無邊不
可思議因縁。應受諸天世人廣大供養也。故
下經文云。若有衆生知此法教者。世人應供
食。猶如敬掣底云云
八從若行下。明以直入眞言人合世人尊重
中。若行者等者直入眞言門修行菩薩也。得
見心寶等者。指初法明道之位也。此直入眞
言門人。以三密加持之力故。提父母所生之
身。内證毘盧遮那果位外用遍滿十方之時。
諸天世人見此外用。生寄特難遭之想。所謂
如高祖於清冷殿即身成佛之時。君后臣下
百官萬乘見聞覺知皆悉生奇特之想。而一
人三禮三公跪膝。道俗低首貴賎尊重。故
以此直入眞言門即身成佛菩薩。合世人作
奇特之想也。如仙人善呪術等者。今直入菩
薩頓極頓滿。猶如仙人見&MT02502;石之如意寶。不
用次第造作之方便。直以呪術取之即雨無
盡珍寶。故云若行者直從乃至以神力取之
也。雖巧拙難易等者。彼三劫所治之方便拙
故速疾難顯&MT02502;石之寶珠。故是拙也難也。此
眞言所用方便巧故速疾顯發&MT02502;石之寶珠。
巧也易也。雖有如此等巧拙難易遠近遲速
不同。獲得淨菩提心寶珠更無別異。故云雖
巧拙乃至終無異路也云云
九從故此下。明以示本末合珠難思徳中。故
此經者。指今此大日經也。從淺至深者。所謂
愚童凡夫一念齊施之心爲淨菩提心發足之
初。乃至以初地淨菩提心爲心續生果極。於
其中間淺深重重幾耶。故云從淺至深也。廣
明心相者。順違八心百百六十心三劫六無
畏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心相。於此間廣説
盡。故云廣明心相。然如此諸心相畢竟不生
前後際斷。無相甚深難可了知。爰以凡夫二
乘兩種外道非其境界。故疏一云。心續生之
相者。雖此心畢竟常淨猶如虚空離一切相。
而亦從因縁起有心相生。猶如大海彼浪。非
是常有亦非常無。若常有者不應風颷止息
則澄然而靜。若常無者不應風颷纔起鼓怒
相續。當知是心從縁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
而不生。無相之相相常無相。甚深微妙難可
了知。諸佛祕密之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
乘兩種外道。非但不識無生滅心。亦復不識
生滅心。故云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我今
悉開示一心應諦聽也。故知如此一一心相
甚深不可思議第一寂滅相。第一寂滅相者
a字本不生相也。a字本不生相者即淨
菩提心如實相也。然常遠諸教法相。遠離如
是等諸相而望得不生不滅無去無來之體。
仍凡夫二乘兩種外道不能知此即事而眞之
奧源故。名爲諸佛大祕密也。以如是義故云
從淺至深廣明心相乃至我今悉開衍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七
  元徳二年庚午七月三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 



妙印鈔卷第十八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二
問一道極無住心可至眞言所證初地耶 答
不爾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何故大師第八住心處引經云。
大日尊告祕密主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
實知自心乃至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
爲初法明道。釋曰。謂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
黄等言並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爲之眞理。
佛説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佛道初門。言
佛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日曼荼羅佛。又下文
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
論等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
耳鼻舌身意者。亦是理法身。無畏三藏説。行
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
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
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
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祕密。證此理佛亦名
常寂光土毘盧遮那云云既以如實菩提心初
法明道位爲一道無爲心之證。然者一道心
何不亘地上耶。又引極無自性心之誠證云。
經云。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
身意極無自性心生。等虚空無邊一切佛法
依此相續生。祕密主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
云云疏釋此文云。行者得如是微細慧。觀一切
染淨諸法。若從縁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
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
不可得。故云極無自性心生云云既本不生即
是心實際。是亦非初地所證a字本不生際
耶。明知此住心亦可亘地上如何 答。自本
所答言不可亘地上事。夫顯密宗異頓漸教
別。能説所説天地雲泥。依之大日世尊爲無
上法王。總作十重之格式。巧顯諸教之淺深。
遥遮秋霧之顯情。直示月言之日徳。龍猛大
士爲顯密元祖。明説相旨之勝義。普攝九種
之住心。獨開三摩之寶戸。時授祕藏之如意。
就中無畏三藏者。月震兩朝大阿闍梨也。懸
圓鏡於經論顯佛祖之本意。記教義於二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