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乘。二明覺心不生心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自三。一明他縁乘名
義。二明觀法無我性。三明觀頼耶知自性
初中。又二。一明竅定第一劫法體。二明擧梵
語顯二義
初中。即是明第二重等者。對初劫故云第二
重也。觀法無我性者。初劫時既離人執已。故
至此劫無論人我。但觀法無我性也。然於此
劫中。雖有他縁覺心兩住心之淺深不同。共
明人法無我畢竟不生義故合爲第二劫也
云云
二從梵音下。明擧梵語顯二義中。又二。一釋
他縁乘二釋無縁乘
初中。又五。一明所發誓願。二明行菩薩道。三
明所度堪否。四名種種方便。五明結歸
初中。所謂他縁乘者等者。以大慈悲普縁法
界衆生苦樂之相。令拔苦與樂。故云他縁。搆
六度舟車於生死之水陸。運載自他機根於
廢詮之宮都。故云乘。故大師御釋云。縁
法界有情故他縁。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
他乎圓性故曰乘云云謂發平等大誓者。總發
四弘誓願。別立大悲闡提之誓。怨親齊救。故
云平等廣覆法界故云大也。如大論第三十
四云。如提婆達多。欲令足下有千輻相輪
故。以鐵作摸燒而爍之。爍已足壞身惱大
呼。爾時阿難聞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願
佛哀救 佛即伸手就摩其身發至誠言。我看
羅睺羅與提婆達多等者。彼痛當滅。是時
提婆達多衆痛即除。執手觀之知是佛手。便
作是言。淨飯王子以此醫術足自生活 佛告
阿難。汝觀提婆達多不。用心如是云何可
度。若好世人則無是咎。如是衆生若以世樂
不得度也。乃至以是故説聞佛名有得道者
有不得者云云如是怨親平等敕齊故云平等
也。誓者具應云誓願也。然願在前。誓在後。仍
擧後誓者。前願自顯。故擧誓攝願也。適雖有
願。若無誓者悉無剋成大願。即如云設我得
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私云
願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私云
誓也
以是義故四弘誓
願中一一云誓願也。菩薩適發菩提心雖行
諸善福。若無誓願無能成大事。故大論第
七。問曰。諸菩提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
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
願。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成立。願爲導御。能
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復次
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徳不能成故要須願
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
淨世界願亦如是。福徳如牛願如御者。問
曰。若不作願不得福耶 答。雖得不如有
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徳増長 問曰。若
作願得報。如人作十惡不願地獄。亦不應得
地獄報 答曰。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
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乃至一切衆生皆
願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
無量報。罪報有量云云以此等因縁故。此教
一切菩薩先發平等本誓願也。故云謂發平
等大誓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四
  御本云元徳二
潤六月十七日點了




妙印鈔卷第十五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二
二從爲法下。明行菩薩道中。又二。一明所
爲二明能爲
初中。爲法界者。不爲一衆生不爲二衆生。乃
至不爲百千萬億那由他衆生。爲盡空法界
一切衆生而發心修菩薩道。故云爲法界也。
衆生者。其義如上釋。雖衆生無量不出三
種。所謂如大論四十五云。衆生有三分。一
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
不定。於必定者中當最大故名摩訶薩云云
二從行下。明能爲中。行菩薩道者。夫雖菩
薩行無量無邊不出四攝四無量六度等。所
謂大論八十八云。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
觀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
薩。以四事攝取衆生。何等四 布施愛語利
行同事。云何菩薩以布施攝取衆生。須菩
提。菩薩以二種施攝取衆生。財施法施。何等
財施攝取衆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金銀
瑠璃頗梨眞珠珂貝珊瑚等諸寶物。或以飮
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花香瓔珞。若男若女
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身給施衆生。語衆
生言。汝等有所須各來取之如取己物莫得
疑難。是菩薩施已教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
歸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禪。
乃至教非有想非無想定。或教慈悲喜捨。或
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或教不淨
觀。或教阿那般那觀。或相或觸。或教四念
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
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礙十八不共法大慈
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或教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乃至阿耨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
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教衆生。財
施已後。令得無上安穩涅槃。須菩提。是名
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須菩提。法施有
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爲世間
法施。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
般那念。四禪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
等世間法。諸餘共凡夫所得法。是名世間
法施 是菩薩如是世間法施已。種種因縁教
化令遠離世間法。遠離世間法已。以方便
令得聖無漏法及聖無漏法果。何等是聖無
漏法。何等是聖無漏法果。聖無漏法者。三
十七助道法三解脱門。聖無漏法果者。須陀
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菩提。復
次菩薩摩訶薩 須陀洹果中智慧。乃至阿羅
漢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惠。三十七助道
法中智慧。六波羅蜜中智慧。乃至大慈大悲
中智慧。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智
慧。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爲若無爲。是法中
一切種智。是名菩薩摩訶薩聖無漏法。何等
爲聖無漏法果。斷一切煩惱習。是名聖無漏
法果也
問。若然者。財施與法施。何等爲勝耶 答
曰。大論第十一云。問曰。財施法施何等爲
勝。答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所以者
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
界。或出三界。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
施有盡法施無盡。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轉多。
復次財施之報淨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淨
多。復次若作大施必待衆力。法施出自心不
待他心。復次財施能令四大諸根増長。法施
能令無漏根力覺道具足。復次財施之法有
佛無佛世間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當
有耳。是故當知法施甚難云云已上此中以七
種相對令校量其勝劣畢云云如布施者。愛語
利行同事。皆爲衆生捨身命修之。如四攝
者。六度萬行又皆悉捨身命修習之。如法花
經云。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
功累徳。求菩薩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
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
爲衆生故。然後乃得菩提道云云是即説顯教
修行得果也。如是等名爲行菩薩道也云云
三從乃下。明所度堪否中。乃至者。六道四
生二十五有一一次第可擧故云乃至也。諸
一闡提等者。斷善闡提。無性闡提。大悲闡
提。有如是等種。故云諸也。闡提者。涅槃經
第二十四云。一闡提名信。提名不具。故名
一闡提云云又云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善
方便不具故名一闡提云云及二乘未入位者
不定性聲聞也。彼教中談五性各別之旨。所
謂五性者。決定性二乘二種不定性一種。無
佛性一種。菩薩種性一種也。此中菩薩性不
定種性二種成佛。餘三種不成佛。故今二乘
未入位者不定性聲聞。故是可教導之機。故
云未入正位者也
問。何名決定性。何名不定性耶 答。彼教
意。決定性者。法爾自元二乘種性決定故。必
定説無餘乘轉向義衆生在之故。是名爲
決定性也。不定種性者不爾。適遇縁有轉向
大乘之義。以是義故八六四二萬十千劫等
轉向大乘者。是即不定種性也云云 問。何名
無佛性耶 答。雖有理佛性而無行佛性。適
雖發菩提心。動即退轉而不剋成也。是即無
佛種性也云云
四從亦當下。明種種方便中。種種方便雖
多。不出折伏攝受二種。所謂以四攝方便而
利益。是名爲攝受是則大慈方便門也不堪
此利益故。菩薩内壞大慈大悲之心。外現忿
怒降伏之相。折伏強剛難化之衆生。安置四
智法王之都城是名爲折伏。故云折伏攝受
普令同入是乘也
五從約此下。明結歸。自可見
二從又元下。明無縁乘中。又三。一明觀阿陀
那深細。二明了唯心三明結歸
初中。又無縁乘者等者。先他縁乘者約化他
明義。今此無縁乘約自行明義也。至此僧祇
始能觀者。先初僧祇時者不能觀阿陀那。至
此第二劫始觀之故云爾也。阿陀那此云執
持。即染法也。深細者眞如也。識者第八識

二從解了下。明唯心義中。解了三界唯心等
者唯心者即唯識也。唯觀内心識得性相二
空。故云唯識也。十住心論云。此北宗以唯
識二諦二義爲深極祕要。故略出大綱。慈恩
法師唯識義云。第一出體者。此有二種。一
所觀體。二能觀體。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
爲自體。通觀有無爲唯識故。略有五重。一
遣虚存實識。觀遍計所執唯虚妄起都無體
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
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云云
成唯識云。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
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眞
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
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
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如是等文誠證非一。由無始來執我法爲有
撥事理爲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
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
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
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證入離言法
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云云二捨濫留純識。雖
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内識有境有心。心起
必託内境生故。但識言唯不言唯境。成唯識
言。識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
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
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説唯識
言。令自觀心解脱生死。非謂内境如外都無。
由境有濫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説唯識。厚
嚴經云。心意識所縁皆非離自性。故我説一
切唯識無有餘。華嚴等説三界唯心云云三攝
末歸本識。心内所取境界顯然。内能取心作
用亦爾。此見相分倶依識有。離識自體本末
法必無故。解深密説。諸識所縁唯識所現。攝
相見末歸識本故云云四隱劣顯勝識。心及心
所倶能變現。但説唯心非唯心所。心王體殊
勝。心所劣依勝生。隱劣不彰唯顯勝法故云云
五遣相證性識。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爲相
用遣而不取。理爲性體。應求作證。勝鬘經
云自性清淨心。攝論曰。於繩起蛇覺。見繩
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知亂。此中所
説。起繩覺時遣於蛇覺。喩觀依他遣所執
覺。見繩衆分遣於繩覺。喩見圓成遣依他覺。
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染故。所
執實蛇實繩我法不復當情。非於依他以稱
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體用倶無。繩藉麻
生非無假用。麻譬眞理繩喩依他。知繩麻之
體用蛇情自滅。蛇情滅故蛇不當情名遣所
執。非如依他須聖道斷。故漸入眞達蛇空而
悟繩分。證眞觀位照眞理而俗事彰。理事既
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觀體也。能觀唯識
以別境界而爲自體云云然總遍詳諸教所説
一切唯識。不過五種。一境唯識。阿毘達磨
經云。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眞實。如是等文但説唯識所觀境者
皆境唯識。二教唯識者。由自心執著等頌。華
嚴深密等説唯識教者皆教唯識。三理唯識。
三十頌云。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
彼皆無。故一切唯識。如是成立唯識道理皆
理唯識。四行唯識。菩薩於定位等頌。四種
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五果唯識。佛地經
云。大圓鏡智。諸處境識皆於中現。又如來
功徳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
脱一切障。圓鏡智相應云云如是諸説唯識得
果皆果唯識。此中所説五種唯識。總攝一切
唯識皆盡云云以如是等故云解了三界唯心
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也
三從乘此下。明結歸。自可見
二從此無縁下。明觀法無我性中。又二。一明
無縁即法無我。二釋所由
初中。此無縁乘心即是法無我性者。此無縁
乘住心者。以觀破法執爲所詮。故云爾也
二從以行下。釋所由中。又二。一擧劣顯勝。二
正明無我觀
初中。以行者初劫等者。指唯蘊無我拔業因
種兩住心也。心沒蘊中者。雖破人執猶沈法
執故云爾也。以五種無性空門等者。以聚沫
等五喩觀破彼五蘊法執故云爾也。然望縁
生中道等者。言以前初劫空門相對今無縁
乘中道。彼猶墮對治破惑之分域。不觀有
空共不可得而不出自心。是故失般若方便
必墮斷滅空見。不異方廣道人也。如十住
心論釋遣虚存實識云。由無始來執我法爲
有撥事理爲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
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
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
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云云
二從今大下。正明無我觀中。今大乘者指此
他縁大乘。不可得空相者。觀達空有而遣有
空。空有共不可得。故云不可得空相。如大
論三十一釋不可得空云。問云。何以故名不
可得空。爲智力少故不可得。爲實無故不可
得。答曰 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又
云。問曰。何事不可得。答曰。一切法乃至無
餘涅槃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復次行者得
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
七使八邪九結十惡諸弊惡垢縛等。都不可
得故名不可得空 問曰。若爾者行是不可得
空得何等法。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
五根五無學衆六捨法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
第定十無學法。得如是等法。問曰。上言一
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
乃至十無學法。答曰。是法雖得皆助不可得
空無我者故名不可得。爲無爲法故名不可
得。聖諦故名不可得。第一義諦故名不可
得。聖人雖得諸功徳入無餘涅槃故不以爲
得。凡夫人以爲大得。如師子雖有所作不自
以爲奇。餘衆生見以爲希有。聖人雖有所得
而不以爲得。是名爲不可得空也云云以如
是等義故云今大乘不可得乃至觀法無我性

三從爲欲下。明觀頼耶知自性中。自三。一明
練磨義。二明知自性。三明六喩
初中。爲欲淨除智障等者。如入道章釋資糧
位。問云何而能進修勝行。於無上果勤求不
退。答。攝論第六。唯識第九。皆云。此位二
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
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聞無上正
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
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
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
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三聞諸佛圓滿轉依
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麁善况己妙因。練
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此三事練磨其心。堅
固熾然修諸勝行。初二意云。彼是丈夫而
能成佛。能行難行所有施等。我亦丈夫。何
乃不能修行成佛。第三意者。如世間者修微
少善小善猶感人天果。我所修行殊勝無邊。
何故不能感菩提果云云故云爲欲淨除乃至
菩薩修學也。三性者。圓成隨縁。依他似有。
所執情有也。三無性者。圓成不變。依他無
性。所執理無也。如入道章引解深密經等
云。解深密經瑜伽等言。勝義生菩薩白佛
言。世尊我常獨在靜處。心生如是尋思。世
尊以無量門曾説諸蘊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
斷。遍知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修習増
長廣大。世尊復説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
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未審世尊依何密
意作如是説。世尊答言。勝義生當知。我依
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説言一切諸法皆無自
性。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
性性。一謂諸法遍計執相。此由假名安立爲
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説名相無自性
性。意云。遍計無其體性名相無性。而言相
者依名假立。非是遍計有體相故方立爲相。
即以相無自性爲初無性故重言性。餘二准
知。二謂諸法依他起相。此由依他縁力故有。
非自然有。是故説名生無自性性。意云。依
他不以自然之法而生。名生無性。三謂諸法
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法無我性名
爲勝義。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縁名爲
勝義無自性性。意云。眞如是無我性。體即
勝義而非無性。然因我法二空所顯。從彼能
顯二空爲名亦名無性。又云。我依如是三種
無自性性。密意説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又
云。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説言一切諸法無
生滅等。何以故。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所
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滅。若無生滅乃至於中
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涅槃故。此中既言
依三無性説諸法無。明知不説成實依他亦
爲非有。成實依他而體非是三無性故。又一
切法若皆是無。如來往昔説彼爲無正當其
理。佛今何故稱爲密意邪。凡言密意不盡理
故。此即説依他等上無遍計故言無一切。非
依他等實總無矣。以是等義故云即楞伽解
深密乃至皆是此意也云云
二從經言下。釋知自性句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三界唯心等
者。十住心論云。華嚴等説三界唯心。遺教
經云是故汝等常好制之一處無事不成辨
又云。勝鬘經自性清淨心云云又入道章
云。良以有情無始執我不無。初折彼迷説我
非有。二乘由是計我爲無。妄執離心而有
實法。復除其疾總説爲空。如來説空空心外
法。有情不悟執一切空。空病既増理當除
遣。故華嚴説三界唯心。涅槃乃陳無爲我
淨。言心内有空病因除。説境外無有疾便盪
&MT06279;外道誠堪所依。又不全空。十行須習
云云如是知心自性。不見一法心外法。不見
心外法故蘊等諸法更不當情也。故云知自
性者即是知三界唯心也云云
三從如幻下。明六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六喩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雙辨有
無。二明異前劫。三明正釋頼耶名義
初中。六喩皆是雙辨有無者。如此六喩雖無
實體現可見可聞也。無實體故無也。可見可
聞故有也。以如是義故云皆是雙辨有無也」
二從明蘊下。明異前劫中。明蘊阿頼耶別縁
起義等者。就此且有三義。一謂此遍計所執
非種子生現行現行薫種子似有之依他。而
於識別體性都無&MT06279;而有。故云別縁起
二謂於阿頼耶含藏染淨諸法。現行薫種
&MT06279;別別諸法故云別縁起義云云三謂今宗不
談眞如隨縁義故。離眞如外談縁起故云別
縁起也云云已上三義中第一不可然歟。第二
第三隨意可依用也。與前劫五喩等者。指初
劫也。觀無性空者指人法二空也。復有殊異
者。彼折空也。此體空也。故云殊異。復次彼
存能所。此空能所故云殊異也云云
三從阿頼下。明正釋頼耶義中。又爲三。一明
義正兩翻。二明頼耶三義。三明引論釋如幻

初中又二。一明義翻。二明正翻
初中。阿頼耶。此云含藏。是則含藏三義故
云爾也。彼宗意。於頼耶存三義不同。所謂
奄摩羅。此云無垢。是即頼耶所含淨分也。阿
陀那。此云執持。是即頼耶所含染分也。以含
藏如此染淨二法故此識名云含藏也。此識
能蘊持無明種子令無失沒故。亦名云無沒
無明識。如此三義只是頼耶中三名也云云
問。若然者如楞伽經者立九識如何 答。彼
經以存識性故。以生滅染法爲七識。以不生
不滅如來藏淨法爲九識。以此二和合爲阿
梨耶識。是只存識性故。且以義分別三識。故
慈恩唯識疏云。楞伽經中兼識性故。或以
第八染淨別開故言九識。然識者了別爲義
故。衆生受用名爲識。所言九識者唯眞如全
非染法。何立爲識耶。全無所詮也。但以如來
藏淨法爲不生不滅者。是即不變眞如之體
也。即第八識所含染淨二法中其淨法也云云
復次大乘義章淨影立事三識。所
謂如來藏名阿頼耶識者眞如也。此阿頼耶
爲七識所計縛故云而與無明七識共倶也。
阿頼耶當體非迷妄。唯眞如也云云復次香
象意。如來藏者眞如也。此眞如與迷染共
名阿頼耶。是即生滅門中自體也云云
二從正下。明正翻義中。謂諸蘊於此中等
者。五蘊於彼阿頼耶中生滅出入。故云謂諸
蘊乃至故以爲名也
二從然阿頼下。明頼耶三義中。一者分別義
者遍計所執性。二者因縁義者依他起性。三
者眞實圓成實性也。此事上釋之畢
三從如大下。明引論釋如幻義中。自爲九。一
明法説偈。二明譬説偈。三明二諦通達偈。四
明得眞實境界。五明幻事有而無。六明幻無
而有。七明能所共無。八明問答決疑。九明總
初中。又二。一擧能説論。二明所説偈頌
初中。求眞實者。遣三性虚妄得三無性實體。
故云求眞實也
二從以離下。明所説偈頌中。又二。一正擧論
偈。二釋偈意 初正擧論偈。自可見
二從所云下。釋偈意中亦三。一釋分別。二釋
依他。三釋圓成
初中。所云離二者謂分別性眞實者。離二者
指斷常一異等之能執所執也。分別性者遍
計所執性。然情有妄計故非眞實。理無離能
取所取故云眞實也
二從迷依下。釋依他中。迷依者謂依他性眞
實者。凡夫以迷妄故。於依他似有諸法執爲
實有。故云迷依。然此依他無性故云眞實
也。由此起諸分別故者。依此似有無性依他
起遍計所執故云爾也
三從無説下。釋圓成中。無説無戲論者謂眞
實性眞實者。圓成實性者眞如也。於此眞如
有隨縁不變。然呼不變云眞實也。自性無戲
論不變眞如是也
二從次説下。釋譬説偈中。又二。一擧論偈。二
釋偈意 初如文可見
二從釋曰下。釋偈意中。又二。一釋依他性。二
釋分別性
初中。如幻師等者。幻師譬能迷。呪術力譬迷
情。木石等譬所迷依他諸法。虚妄分別者人
畜等妄見也。故云如幻師乃至爲顛倒因也」
二從又如下。明分別性中。又如幻師像金等
者。幻師如前。像者於木起種種妄見。所謂
見株杌等或作人像之想。或作天像菩薩像
佛像乃至夜叉鬼神畜類像等之想。故云像
也。金者於石亦或作金之思。或作銀銅鐵瑠
璃水精等之思。故云金等也。是即於依他木
石生如是等妄計。所謂遍計所執性也。二
迷者。有無斷常等之能執所執是也。故云又
如幻師像金等乃至二迷恒時顯現也
問曰。前法説偈何故分別依他眞實次第説
之。此譬説偈中前後説分別耶 答。前約轉
迷開悟次第。今約迷因轉計次第也
問曰。前説眞實性。今不説之如何 答。今以
幻化之譬顯依他無性遍計理無之時。圓成
中道自顯故不説之也
三從次偈云下。明通達二諦偈中。又二。一明
擧偈。二釋偈意 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釋意中。又二。一明二性無體。二
明二性可得
初中。幻者幻事等者。幻者譬依他之無性。幻
事譬遍計之理無也。故云此譬依他分別二
相也
二從又如幻下。明二性可得中。幻者幻事
者。幻者譬依他之似有。幻事譬遍計之情有

問。何意此中不論圓成耶 答。依他無性遍
計理無即是也。復次世諦第一義無礙自在。
是即圓成也。故不別論也
四從又偈云下。明得眞實境義中。又二。一明
出論偈。二釋偈意 初自可見
二從釋云下。釋偈意中。又二。一明得眞實
境。二明得眞實性義
初中。若人了彼幻事無體等者。是即了知蛇
覺無時得繩眞境。故云若人了彼幻乃至實
境也
二從若諸下。明得眞實性義中。若諸菩薩了
彼二迷等者。了知繩衆分時繩覺又無也。故
十住心論云。起繩覺時遣於蛇覺。喩觀依他
遣所執覺。見繩衆分遣於繩覺。喩見圓成遣
依他覺。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
染故。所執實蛇實繩我法不後當情。二迷者
實蛇實繩也。實蛇譬人我。實繩譬法執。所
謂了人法二執無體故。得轉依果得不變眞
如眞實義也云云
五從又偈下。明幻事有而無中。自爲二。一明
出論偈。二釋偈意 初如文可見
二從此偈下。釋偈意中。又二。一總明幻事
有而非有。二釋其所由 初文自可見
二從所以下。明所由中。有謂幻像事等者。雖
無實體。人畜等像善惡事可見可聞正顯現。
故云爾也。非有謂等者。自可見。如此有而
無。無而有。以是義故有無體無二也。有無
體無二即是圓成實性也云云
六從又偈云下。明幻無而有中。自爲二。一明
出論偈。二釋偈意 初如文可見
二從此偈明下。釋偈意中。又四。一總明幻事
無而有。二釋所由。三明合譬。四明遮遣邪小
二執 初文自可見
二從何以下。釋所由。翻前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幻即下。明合譬中。彼二影顯現者。幻
者與幻事也。是即譬依他分別。餘文自可見。
恐繁不記之
四從由此有下。明遮遣邪小二執中。又二。一
明總遮二執。二釋其所由 初中。建立者常
見也。誹謗者斷見也。邪執雖多。不出此二見
也。小乘寂滅者無餘灰斷也。小行雖多。所
期亦是也
二從所以下。釋其所由。自可見也云云
七從彼偈下。明能所無二中。又爲二。一明出
論二偈。二釋二偈意 初自可見
二從前偈下。釋二偈意中。幻像者諸幻事
像。所謂人畜等像貌也。是即所取體也。及
取幻者。於此幻事像作人畜等實執。是即能
取體也。如此能取所執全雖無體。而由迷故
二可得也。故云迷人非幻像乃至由迷顯現
故也。觀行人亦爾者。指骨&T060901;觀行人也。骨像
者。依骨&T060901;觀白骨現前。此名爲骨像也。及
取骨者指能觀行人。如此能觀所觀。其體雖
無。由觀而顯現可得云云
八從問曰下。明問答料簡中。自爲二。一明問
答能治所治體。二明重問答其義
初中又爲二。一明疏主問。二明引論答
初疏主問。自可見
二從應知下。明引論答中。又爲二。一明引二
偈答。二釋二偈意
初中。所治體謂被法迷相者。蛇覺之相也。是
即所治也。能治體念處等者。四念處乃至八
聖道等也。故云念處等也
問曰。可云三無性等是即能治法。何故指念
處等而云能治體耶 答。隨次位能治體可別
故。今且約資糧位明能治體。故云念處等也。
故入道章云。資糧位三十七種菩提分中。修
四念住四正斷及四神足云云 問曰。此之
三四何在先修耶 答。先修念住。次四正
斷。後四神足也云云 問何爾 答。無始來於
身等境作諸染淨差別之相。起於愛憎沈沒
苦海。是以創觀身受心法。此之四種以爲無
相。故中邊云。若諸菩薩於身等境。以無所
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雖觀身等四境無相。
未能除障。次修四斷斷所斷障。雖能伏障。未
能隨意所欲皆成利益事等。是故次修四種
神足云云故知擧最初發足對治也云云
二從前偈云下。釋二偈意中。如是如是體
者。蛇繩等種種相貌如是如是體也云云餘文
自可見云云
二從問曰下。明問答其義中。自爲二。一明疏
主徴問。二明引論答
初中。若諸法同如幻等者。一切諸法皆悉如
幻者。何故一爲能治一爲所治耶スル
二從譬如下。明引論答。自可見云云
九從彼論下。明總結中。爲三。一明擧論意
合今經。二明例幻餘應廣説。三明不論三喩
所由
初中。彼論者大乘莊嚴論也。了知自性如幻
者。指唯識自性。所謂廢詮談旨中道也。最
與此經符會等者。與今經之遮情意符合。故
云爾也
二從當知下。明例幻餘應廣説中。當知者。今
如此幻譬廣説。自餘亦可廣説。故云當知
也。陽焔影等者。幻陽焔如前釋云云影者。大
論第六云。如影者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
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不可得。復次如影
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遮正見光。則
有我相法相影。復次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
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後世去時
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
出。如偈説。空中亦逐去。如石中亦逐。地底
亦隨去。海水中亦入。處處常隨逐。業影不
相離。復次影空無。求實不可得。一切法亦如
是。空無有實云云 響者大論第六云。如響
者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絶澗中。若空大舍中。
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爲響。無智人
謂爲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
聲觸故名爲響云云施火輪者。大論云。如施
火輪惑人月云云委如下卷釋云云乾闥婆城
者。同論云。如揵闥婆城者。日出時見城門
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
眼見而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云云又云揵闥
婆城非城。人心想爲城。凡夫亦如是。非身
想爲身。非心想爲心云云 問曰。如幻喩觀蘊
阿頼耶了知自性如幻已。何故用多種喩耶
答如大論云。問曰。一事可知。何故以多喩。答
曰。我先答是摩訶衍如大海水。一切法盡
攝。摩訶衍多因縁故。多喩無咎。復次是菩
薩甚深利智故。種種法門種種因縁種種喩
壞諸法。爲人解故應多引喩云云又論云。大
乘深遠。是故學功亦多云云以如是義故用多
種譬喩也云云
三從前劫下。明不論三喩中。自爲三。一明折
體不同。二明有空共不明。三明有空並照」
初中。前劫五喩者指初劫所説五喩也。所謂
聚沫浮泡芭蕉陽焔幻等也。然此五喩中。陽
焔幻者以無體故可喩無性空。故此中論之。
自餘三種以有體故非無性空之譬。故此中
不論。故云前劫五喩乃至明無性空亦爾也。
然此中幻焔等者。此中六喩皆共無體故喩
無境無體法難解之性空甚便也。彼麁觀故
用有體之譬。此細觀故用無體之譬。故云然
此中幻等乃至麁相轉融故不論也。以是義
故大論第六云。一切聲聞法中無揵闥婆城
喩。有種種餘無常喩。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
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有空共不明中。行者解諸蘊
唯識等者。指此無縁乘法無我。故云即是知
法自性也。未了如是自性者。指初劫析空
觀以有無相待觀故有無共不明。有無共不
明故不能眞俗相融也。故云未了如是自性
乃至亦復見空未盡也
三從今以下。明有空並照中。今者指此無縁
乘。以如幻等門者。有體而非有故。雖見有
而不謗無。非有而有體故。雖觀無亦不謗
有。故照有空不二時人法二執盡離。故云
今以如幻等乃至乃名眞入法性悟唯識性故

問。此他縁乘大宗如何 答。十住心論云。奧
有大士法。樹號他縁乘。越建爪而高昇。超
聲縁而廣運。二空三性洗自執塵。四量四攝
濟他利行。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焔似心。於
是菩薩城竭而還滿。巨石磷而復生。三種之
練磨策初心之欲退。四弘願行仰後身之勝
果。築等持城安唯識將。征魔旬仗陳伐煩惱
賊師。整八正軍士縛以同事繩。走六通精騎
殺以智慧釼。封勞績以五等爵。册心王以四
徳都。勝義勝義致太平之化。廢詮談旨扇無
事之風。垂拱一眞之臺。無爲法界之殿。三
大僧祇之庸於是稱帝。四智法王之號本無
今得。爾乃藏海息七轉之波。蘊落斷六賊之
害。無分正智等眞常函。後得權悲遍諸取
類。製三藏法合化三根有情。造十善格式導
六趣衆生。言乘即三。談識唯八。五性有成
否。三身則常滅。百億應化同泛六舟。千葉牟
尼等授三駕。縁法界有情故他縁。簡聲獨羊
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故曰乘。此乃君子
之行業。菩薩之用心。北宗大綱蓋如此矣
云云
問。眞言教中説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 答。
寶鑰云。問此住心亦何經論建立。答大日經
菩提心論等。彼經等何説。答大日經云。祕
密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我性何以
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蘊阿頼耶。知自
性如幻陽焔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龍猛菩
薩菩提心論云。又有衆生發大乘心行菩薩
行。於諸法門無不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劫。
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
成。斯由所習法教致有次第云云住心抄云。問
第六他縁大乘住心經論證文何。答。經云。復
次祕密主大乘行乃至乾闥婆城云云論云。又
有衆生乃至致有次第等云云般若寺所引不
違大師所引也
  已上他縁大乘心了
妙印鈔卷第十五
  建武四年
五月十日
 金剛佛子明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