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財童子逕由親近一佛世界微塵等諸善知
識所得功徳。於見普賢菩薩所得功徳。百
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
及。何以故。於念念中入不可説不可説佛世
界海。得不可説不可説微塵數等諸功徳藏
云云又云。爾時善財童子能自究竟普賢所行
諸大願海。不久當與一切佛等。一身充滿
一切世界刹等身等。正覺等自在等。轉法
輪等。諸辯才智妙音聲等。方便等無礙等。
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思議法門自在等。已
上説還依文殊教値普賢所得無量得益
也。從彼經第四十六卷。至于經終。專説善
財童子値善知識所得功徳法門。也。就中
入彌勒宮殿見此已得無量勝利故。彼樓
功徳法門此中委悉説ヘシ之。仍云如善財
童子入彌勒宮殿因縁此中廣明云云
二從菩薩下。明師子座中。爲二。初明牒經。後
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上説下。明隨釋中。自爲五。一明結前
同今。二明正釋座。三明引證。四明此宗釋
義。五明依淺作釋
初中。上説金剛法界宮等者。指上受用身。是
則本地法身之所居也。次云大樓閣寶王者。
是則指説法處。先云廣大金剛智體。復云種
種間飾故。上當屬自證。下復約化他更問
同云如來身更問
二明正釋座中。今云獅子座當知亦爾者。今
獅子座亦云如來也更問本行菩薩道時等
者。淺深二義可思之
三明引證中。釋論云譬如師子等者。以佛無
量自在神力喩師子王故。彼所住之處皆名
獅子座也
四明依今此宗明釋中。勇健菩提心者指如
實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者。一得永不失故無
退崛之心。而摧破無明煩惱。故云無有怯
弱。猶如師子等者。獅子從巖崛出欲取禽
獸之時。前後左右不改其身自在無礙取之。
涅槃經第二十五文可引之。今如來心王亦
復如是。乘一體速疾力三昧而出普門法
界窟。不動身心。一念施無邊化用自在度物
也。故云即是無空之義也
五明依淺釋義中。言諸菩薩者指顯密一切
菩薩。深心敬法者。貴從佛所聞之法故。敬
能説之佛以身續佛足。是禮之中最上也。
故菩薩敬法故捨身爲佛所座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



妙印鈔卷第七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一
二從其金下。明同聞衆中。自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亦分爲四。一明竅
定同聞衆。二明問答決疑 三明釋十九執金
剛。四明釋四大菩薩。初文。自可見
二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問意可見。答
中制斷刑賞者。制非斷理刑罪賞功。故
云爾也。自餘文可見
三從虚空下。明釋十九執金剛中。自分爲二
十。初明釋虚空無垢。二明釋虚空遊歩。三
明釋虚空生執。四明釋被雜色衣。五明釋善
行歩。六明釋住平等。七明釋哀愍衆生。八
明釋那羅延力。九明釋大那羅延力。十明釋
妙執金剛。十一明勝迅執金剛。十二明釋無
垢執。十三明釋刃迅執。十四釋如來甲。十
五明釋如來句生。十六明釋住無戲論。十七
明釋如來十力。十八明釋無垢眼。十九明釋
祕密主。二十明擧上首結釋
初中。即是菩提心體者。直指本性清淨淨菩
提心。所謂a字本不生之妙體也。猶如虚空
離一切執諍戲論清淨無垢而無分別。今此
菩提心亦爾也。故以爲名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釋虚空遊歩中。自分爲二。一
正明釋遊歩義。二明生起因縁 初中。遊歩
是不住義等者。第一無垢大菩提心開發。故
發大悲萬行普遊歩法界。廣度衆生界無時
暫息。故云不住。自利利他彌増。故云勝進。三
密化用絶常情之分。故云神變。以淨菩提
心者指第一無垢大菩提心。於一切都無所
住者轉釋不住義。而常進修萬行者轉釋勝
進義。起大神通者轉釋神變義也
二從復次下。明生起因縁中。復次虚空無
垢等者智證裏書ニハ爛脱云云今有二會通。一
爲明生起因縁也云云二上智正覺世間一
ナリ。從復次下約非情世間明沙羅樹王之根
牙生起因縁。故置復次之言也。若爛脱者復
次之言無用也
三從第三下。明釋虚空生執金剛中。如萠牙
已生者明結前生後也 四大時節者。明五大
爲増上縁此牙莖滋長。所謂大空生者指曼
荼羅之生。所謂大菩提之生也
四從第四下。明釋被雜色衣中。又二。一約
沙羅樹王明義。二約智正覺世間明義上發行
金剛之
段准之
可知
初中。如萠牙増長者結前生後句也。莖葉花
實漸次滋繁者。菓實既成就已。故云萬徳開
敷也
二從復次下約智正覺明義中。以種種法界
色者。諸色雖多不出五色。法界雖廣不出五
大。故以五大色採色&MT06279;虚空無垢大菩提心
之體。成無量無邊之色。所謂大悲曼荼羅是
也。故云成大悲曼荼羅云云
五從第五下。明釋善行歩中。自二。一擧梵
語成兩義。二釋善行歩之義
初中。譬如已得果實等者。是結前生後句
也。言前被雜色衣執金剛之時四轉功徳圓
滿畢竟。從此自證圓滿位。復還成衆生得度
之種子。故云復還爲種子也
二從善下。正釋善行歩中。即是諸佛威儀者。
所謂大悲利物方便威儀也。善知時宜可度
不可度等者。如大論第二十七云。以十力四
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説法
開化。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
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
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衆生誰應得度。初現
神通次爲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
而爲説法云云又花嚴第三十七云。佛子云何
菩薩知見如來行乃至譬如金翅鳥王。飛行
虚空安住虚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
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悉令兩
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金
翅鳥王如是。安住無礙虚空之中。以清淨眼
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衆生。若有善根已
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翅搏開生死大
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
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云云種種通塞者。或
有衆生雖貪欲増多而瞋癡煩惱少。或有衆
生雖瞋恚増多而貪癡煩惱少。或有衆生雖
愚癡増多而貪瞋煩惱少。或雖空病重而有
病輕。或雖有病重而空病輕。如是等種種性
欲如來明知見。平等使通塞而開發。普逗
機根不失規矩。終悉令成佛道。故云種種通
塞。乃至故以爲名也云云
六從第六下。明釋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中。
自二。一正釋住平等。二明結上來六句
初中。謂住一切佛平等性者。所謂六大法界
體性也。因果者。四菩薩因也四佛果也。是
即非因之因非果之果也云云如此因果於一
衆生而炳然也。如一衆生者一切衆生亦爾
也。如衆生非情世間智正覺世間亦爾也。如
此因果無量無邊不可勝計。自他者。法身自
受用爲自。他受用以下爲他。復次本有爲
自。縁起爲他。復次行者爲自。衆生爲他。如
此等相對皆可有無量無邊之自他也。有爲者
指九界。無爲者指佛界。如此等一切諸法平
等一味。所謂a字不生醍醐甘露一味也。故
云究竟平等同一實際也
二從然上下。明結上來六句中。然上來五句
者。第五第六合爲一句故云爾也。所以然者。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如次因行證入四轉。a
@aa@ma@h四字也。故如次東南西北四佛也。第
五第六是中臺衆點具足AM+uH也。然於中臺有
悲智二門故。第五明彼大悲門之徳。第六明
彼大智門之徳。故云然上來五句也。然如此
五句者是如來本來功徳故。因非因之因。行
不行之行。證不證之證。入不入之入也。故因
無不滿之疵。果無滿足之徳約竪則雖似有
因行證入之次第淺深。約横則因果共同一
實際。故云皆是如來眞實功徳無淺深之殊
也。是則横即竪竪即横。横不可得竪亦不可
得。故横竪不可思議也。雖法在一心。説必次
第故作次第説也。故云爲欲分別令易解故
作次第説耳云云
七從第七下。明釋哀愍衆生界中。此哀愍亦
名救度等者。所言哀愍者哀傷悲愍苦海衆
生故。所言救度者。救濟度脱苦海衆生故。哀
愍有内心救度外儀。已住平等法性
者。指第六住一切法平等三昧。成此等正
覺故。於無餘衆生界發同體大悲。是即自
證極滿之上無方化用也
八從第八下。明那羅延力中。以發哀愍之心
者結前也。若具大勢者生後句也。經中校量
等者。彼本經未檢得。末後那羅延力最勝
者。世間人中天上力士最勝也。故云爾
也。佛生身者指應化身釋迦。如此世間最頂
大力那羅延力喩金剛智力那羅延力也。
故云故以喩法界身那羅延力也
九從第九下。明釋大那羅延力中。謂持祕密
神通力者。彼大那羅延力三業速疾難可了
知。故云持祕密神通力。今如來智印大那羅
延亦如是。三密速疾&MT06279;。而一念之頃於普門
法界度脱難化之重苦。故云如一闡提乃至
心不怯弱也。此中一闡提者。涅槃經第五
云。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縁
一切善法乃至一念之善云云又云。閻浮提内
衆生有二種。一者有信。二者無信。是故我
説治閻浮提諸衆生已。無信之人名一闡提。
一闡提者名不可治云云又同經第九云。復次
善男子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
生芽。芽若生者無有是處。一闡提輩亦復如
是。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
菩提心芽。何以故。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彼
焦種。不能復生菩提根芽云云
問。一闡提者。梵漢二音中何耶 答梵語也
 問。然者其翻名如何 答。涅槃經第二十
四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
闡提又云。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故
名一闡提故知梵語非漢語也
問。於闡提有幾數耶 答。且有二種。一者
大悲闡提。二者斷善闡提。度生願深故無成
佛之期。名爲大悲闡提。斷善不信故無得脱
之期。名爲斷善闡提也 問。何名趣向闡提
者耶 答。涅槃經第十云。純陀復問。一闡提
者其義云何。佛言。純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發麁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
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爲趣向
一闡提道。若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同知定犯
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妄發露。於
彼正法永無獲惜建立心。毀呰輕賎言多過
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復説言
無佛法衆。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云云
凡一闡提事彼經始終ケリ。恐繁不書。
嗚呼悲哉恥哉。如當世我等。如此等重罪
無一不作。可慚愧可懺悔。非如來大那羅
延力醫王之力者依テカ何治セン必死之重
病耶。此中必死之病者。彼經第九云。若聞
有是經典名字。聞已敬信所有一切煩惱重
病皆悉除滅。唯不能令一闡提輩住阿耨○菩
提。如彼妙藥雖能療癒種種重病。而不能
治必死之人云云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者。
如彼定性二乘者。灰斷之毒氣深熏&MT06279;。佛種之
命根既。爰以臺上之醫王捶手亡治法
般若之妙藥唯能療輕病。雖然此摩訶那羅
延力執金剛。以佛性常住必定師子吼之知
見故。療スルニra@m字大悲火氣。含ルニva@m
大悲之甘水。息以a字大悲之地大。起
ha@m字大悲風大。通kha@m字大悲空大。活
h@u@m字大智之識大。然則以此六大無礙之良
彼敗種灰斷之白骨。依之常住之命
根即。無盡之寶藏還ナリ。今此大醫王
療大旨如斯。故云諸佛醫王明見如是性故。
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縁心不怯弱云云
 問曰。若然者。法花涅槃等大乘猶能治
二乘闡提等。即如云闡提有心猶可作佛。二
乘滅智心不可生。法花能治復稱爲妙。如何
 答。法花涅槃分雖療之。唯是治外境未
療本藏。纔遮毒氣未復本心。今不共大醫
王能療之獨令得安穩。故云復明不共一切
摩訶那羅延力也云云
十從第十下。明釋妙執金剛中。妙名更無等
比等者。天台釋云。妙名不思議也云云褒美
之中最上。微妙之中最極。言語不及心行亦
寂。故云不思議。今言更無等比更無過上者
亦如是。無量萬徳皆圓滿。無上妙果速成
シテ更無所増。故云妙名更無等乃至無間
無雜也
十一從第十一下。明釋勝迅執金剛中。勝謂
大空者。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云大空。此
大菩提心無所不至無物不遍故云即是遍
一切處。而此六大法界名爲一體速疾力三
昧.故云能起速疾神通也。住此乘者等者。
三世十方諸佛皆住此無住無相六大法界
大菩提心速疾大乘故云住此乘者。由乘
此速疾大乘故。一念之頃即成正覺。然此
正覺者非本無今有。本來成就之覺知也。
故花嚴云舊來如此法如是故。然不行而行
不到而到之正覺故云不動生死而至涅槃
云云
十二從第十二下。明釋無垢執金剛中。即是
離一切障菩提心者。前勝迅金剛之時成
覺已故。是即修得圓滿大菩提故。離一切
障。譬如者。擧譬顯此義。其文可見。則初質
尚與微垢共住者。指第一虚空無垢大菩提
心故。彼第一虚空無垢如實之了知雖極ルト
而未顯修生顯徳之外用。故與第一異也
云云
十三明刅迅執金剛中。言來意者既
切障自證極滿。故還亦爲斷他無明煩惱
怨敵故持スル大智忿怒利刀也。一切難斷處
者名スルニ心内煩惱。難滅處者名斷心外
罪障。於十界各有難斷滅處。所謂地獄難
斷難滅者五無間業等難斷也。猛火利釼等
難滅也。乃至佛果亦有難斷難滅。所謂元品
無明是也。中間例可知云云就中難斷之中
難斷者定性二乘。難滅之中難滅者一闡提
人也。如此難斷難滅者悉能斷滅。故云一切
難斷處悉斷難滅處悉滅也云云
十四明如來甲執金剛中。如來者從如如道
如如正覺已又趣化他故云如
來。甲者。譬如彼世間勇士趣之時被
。或爲國王大臣或同類同僕捨命無顧
前後。決勝負於一時揚名顯徳。今此刃迅
金剛亦如是。成就勇健大菩提心之勢力。著
大慈大悲金剛不壞之甲胄。趣六道生死之
陣。斷滅一切衆生四魔三障之怨讎。開示密
嚴花藏門戸施作三世常恒之佛事。故云
大慈由此嚴身故攝護衆生施作佛事。被大
力金剛甲胄故四魔三障不能壞之。故云
不爲一切煩惱所傷無能降伏俎壞之者也
云云
十五明如來句生執金剛中。加如來之句義
如上。句者住所即大空者。所謂指&MT06279;六大法
界大菩提心爲句。是即諸法之住處故云爾
也。如此加持受用身者必從自證圓滿功徳
而生&MT06279;不離本源。故云諸佛自證功徳乃至
以不離阿字門也云云
十六明住無戲論中。住大空惠者如實之覺
知也。言觀達縁起諸法即本地甚深之妙
ナリト故。一切法無生無滅&MT06279;而離去來一異。
二法分別之戲論悉盡故云觀縁起實相
乃至諸戲論息也。法如涅槃者。不壞諸法
當體而不生不滅也。故云爾也云云
十七明如來十力生執金剛中。謂佛方便智
者。言自證極滿還生權方便之智。指此
權智云佛方便智也。如此權方便皆從如
來内證十智力生也。所謂十力者如常云云
次十智力者知十界平等之智力也。復次
依十地論者以十種法智教法成就衆生。
所謂一不退轉心故。二於三寶中決定恭敬
畢竟盡故。三分別觀生滅行故。四分別觀
諸法自性不生故。五分別觀世間成就故。六
分別觀業有生故。七分別觀世間涅槃故。八
分別觀衆生世界業差別故。九分別觀前際
後際差別故。十分別觀無所有盡故。有如此
衆多十智力。今既云佛方便智。故知當所
説十種法智也云云
十八明無垢眼執金剛中。即如來五眼者。一
者肉眼。二者天眼。三惠眼。四法眼。五佛眼
也 問曰。何名肉眼耶 答不縁被障細遠
之境。名爲肉眼 問。凡夫肉眼與佛菩薩肉
眼。其差別如何 答有差別。凡夫肉眼者唯
縁眼前之色塵。不能縁竹膜之隔何況於深
遠境耶。次菩薩肉眼者縁無障礙可見之色
塵。而隨位淺深有所見寛狹。如大品云。佛告
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見二百由
旬。有見一閻浮提。有見二天下三天下四天
下。有見小千世界。有見中千世界。有見三
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爲菩薩肉眼淨云云
論第三十九云。最大菩薩肉眼最勝見三千
大千世界云云又同卷云。問曰。若三 大千
世界中ナラハ。百億須彌山諸山鐵圍樹木等是事
障礙。云何復遍見。若能得見何用天眼。若不
能見。此中云何説見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不以障礙故見。若無障礙得見三千大千世
界。如觀掌無異云云次佛肉眼者。論同卷。問
曰。佛爲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見三千大千
世界。不能見多。答曰。若肉眼能過三千大
千世界復有所見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
及故。修學天眼云云已上凡夫菩薩トノ肉眼
之相。大旨如是
問曰。論云。菩薩小者見百由旬云云若然者
凡夫猶見日月宿。勝菩薩所見。如何。即如
論問曰。日月在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人
皆能見。何以不能見百由旬。見百由旬何足
稱。答曰。日月雖遠。自有光明還照其形。人
得見之。餘色不然。又日月遠故。雖見而顛
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圓五十由旬。而今所
見不過如扇大。而見小。顛倒非實。菩薩肉
眼則不然
問。何名惠眼耶 答。知諸法皆空之眼
爲惠眼也。聲聞縁覺分雖得惠眼。不能畢
竟清淨也。故大論三十九云。阿羅漢辟支
佛惠 不能畢竟清淨。故不能無法不見云云
私云明菩薩
能見也
問。何名法眼耶 答。菩薩以法眼故能知
一切衆生種種性欲種種行業。種種利鈍差
別種種得脱因縁。一切衆生出離得脱本末
因縁。名之爲法眼也。故大品經云。佛告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
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門。
是人行無相解脱門。是人行無作解脱門得
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
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斷三結。有衆見
戒取トナリ。是人名爲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
恚癡當得斯陀含。増進思惟道斷婬恚得阿
那含。増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
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脱門得五
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
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
辟支佛。是爲菩薩法眼淨云云今此文説
二乘始終本末因縁。次經有二復次。一
ニハ&T069222;菩薩自初發心已來化他始終
本末因縁。次復次ニハ&T069222;菩薩自證修行
始終本末因縁。恐繁不抄云云 如此知
一切衆生得解本末因縁教化開道&MT06279;令入佛
道名爲法眼也。故大論云。如是等一切聲
聞辟支佛菩薩種種方便門。令衆生入道。是
名法眼淨云云
問曰。何名佛眼耶 答。大品經云。有菩薩摩
訶薩。入如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爾時成
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
大悲。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
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是名菩薩得阿耨
菩提時佛眼淨論第四十云。釋曰。菩薩住
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入如
金剛三昧破諸煩惱習。即時得諸佛無礙解
脱。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
畏四礙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諸功徳。是名
佛眼云云又同八十五云。以佛眼觀一切十方
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見無法。何況有法。畢竟
空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
況凡夫顛倒有法云云又或云。佛眼種智眞空
冥寂。四眼二智萬像森然云云
問。佛所具肉眼與凡夫所得肉眼。有何差別
耶 答。凡夫肉眼所見不廣遠。佛所具肉
廣大無邊也。又凡夫隨其用。佛不隨其
用。故大論第三十九云。問曰。佛現得果報肉
眼見色。是事云何。答曰。肉眼雖生眼識。而
佛不隨其用。不以爲實云云
問以佛眼一切諸法皆悉見聞覺知。若然者
何故用四眼。有何詮耶。答。四眼因分也。
佛眼果分。因果不相離故悉皆具足。復次依
修證次第生起故必有四眼。大論第四十云。
菩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衆生受諸苦
患。心生慈悲。學諸禪定修得五通 以天眼
遍見六道中衆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
故。求惠眼以救濟之。得是惠眼已見衆生心
相種種不同。云何令衆生得是實法。故求法
眼。引導衆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云云如此菩
薩次第修證之後得佛眼故雖成四眼獨佛
眼不成也云云
問曰。論釋惠眼云。諸佛惠眼照諸法實性
盡其邊底。以是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
不知無法不識云云若然者與佛眼所照有
何不同耶 答。菩薩成佛之時惠眼轉得佛
名。得此佛眼時無法不見聞覺知。然惠
法不見聞覺知者因中説果之意。
功必歸佛眼。故大論第三十九云。問曰。佛
用佛眼無法不知。非是惠眼。今云何言惠
眼無法不知。答曰。惠眼成佛時變名佛眼。無
法不見聞知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惠眼法眼
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
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何以故 肉眼
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虚誑不實。唯佛眼無誑
法。天眼亦從禪定因縁和合生故。虚誑不能
如實見事。惠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不畢竟
清淨故。於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云云
故知四眼成佛之時失本名但名佛眼。此
佛眼無法&MT06279;不見聞知識也云云
問今宗意以此五眼配當何等法耶 答。配
當五智五佛也 問曰。若然者云何配當耶
 答。肉眼成所作智。天眼妙觀察智。慧眼平
等性智。法眼大圓鏡智。佛眼法界體性智
也。其義自可知云云
問。若然者。今無垢眼執金剛者。是唯應局
佛眼。以何故。前四眼煩惱未盡故不可云
無垢眼。然何故疏家釋即如來五眼ナリト
答今宗意者四智即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
智即四智。四智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智。故
祕經云。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之同
一體。即此身五佛云云以是義故四眼即佛
眼。佛眼即四眼。四眼外無佛眼。佛眼外無四
眼。故大論云 肉眼天眼惠眼法眼成佛時。失
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
海中則失其本名云云爲顯如此義。爾釋
也。但至四眼煩惱未盡云難者。是即顯
教一途義門也。今即不爾。五眼共本有故。合
四眼爲佛眼。分離佛眼爲四眼。是即自性天
然五眼。離諸因縁功成義。雖然癡惑所覆
故五眼不清淨。以是義故論第三十九云。
問曰。佛何以不説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
説淨五眼。答曰。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
以諸罪結使覆故不清淨。如鏡性有明照垢
故不見。若除垢則明如本云云故知五眼是
本有常住法也。以上依大論等大概抄之。
五眼義於今宗尤旨要。雖然恐繁不委悉
用攬之人披論見之耳云云
以一切種智乃至無所罣礙等者。是説佛眼
功能省被四眼也。故大論釋佛眼云。
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
法不知無法不識又云。得諸佛無礙解脱
即生佛眼云云故云。今文云了了見聞覺知
無所罣礙也云云
十九明金剛手中。自二。一明表。二明隨釋。初
表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約淺略釋。二
明約深祕釋
初中。梵云播尼者擧手之梵語也。掌持金
剛者顯ヌル&T069222;色心之持。手執義同者。顯
&T069222;色法持也。其義如上釋之云云經中二名
互出者。言如此二義令識知者隨
便與執之兩言互今經ニハ出之故云二
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等者。釋祕密主
義。此中夜叉者。鬼神中三業捷疾而勢力強
盛者也。又此夜叉食噉スル一切有情時。不
殘皮骨隨値皆悉食噉。今此祕密主夜叉
王亦如是。三密速疾而威勢熾盛ナリ。普噉食
一切衆生無明三毒之骨髓故以爲名也
二從然是下。明約深祕釋中。言夜叉者即如
來身語意密者。夜叉者ya乘不可得義。k@sa
不可得義也。言祕密不思議之神通盡
法界衆生無明煩惱之源底云夜叉。此
即本有常住金剛部之主也。身語意者指三
部之妙體。如此三密之聖衆同遍法界。無所
不遍無所不至不動堅密ナリ。故云密。復次如此
三密者非外道二乘凡夫所知之境界。故云
密也。唯是諸佛所知之境界。故云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也。乃至彌勒等者。此菩薩實於
如此境界雖通達。今日爲シテ釋尊迹化之弟
對治之道故暫致乃不識一人
之唱。實ハハ不通達如此之境界者無有
是處。祕中最祕者。祕密甚深之知見無過此
尊者故云爾也。既爲&T069222;今經發問對合衆
實有由哉。心密之主者。三部之中是金剛
部尊也。金剛部者是意密之聖衆也。此意密
之聖衆ニハ以此尊爲部主。故云祕密主
云云
二十從如下。明擧上首結釋中。自三。一明
牒經。二明梵本具有。三明釋所由。初牒經可

二從若具下。明梵本具有中。若具存梵本者
指十萬頌大經。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者。
於如上之一一執金剛之下。皆有等之言。故
云爾也
三從所以下。明釋所由中。此等上首執金剛
等者。言於一一執金剛各有十佛刹微塵數
眷屬。故云爾也。雖然擧上首攝伴。故云然
綩其綱要乃至不足爲闕也。且以如來十種
智力者。實如來智無量。雖然約滿數云十種
智力。是即如華嚴十十無盡云云
問。大本當具存耳云云然者三品中指何經耶
 答指十萬頌大本也 問曰。若然者今所
言心王心數無量無邊刹塵非譬。十萬頌大
本猶有限數。何如此諸尊一一各各無量眷
屬部類當具存耶。是故大師御釋云。理理
無數智智無邊。恒沙非喩刹塵猶小。地墨
四身山毫三密。本自圓滿凝然不變
者刹塵之墨山岳之筆難盡其名數。何十萬
頌經可盡之耶 答實如所難。但至今文者。
今經最略故。十萬頌猶明擧其上首攝刹
海之眷屬也云云
問曰。此義不然。既云此尊上首執金剛一一
皆有無量眷屬部類。聞ヘタリフト主伴具スト
指上首許リヲフト大本當具存可得心
耶 答文前後能能可斷簡也。經結云如是
上首十佛刹微塵數等。疏釋之云若具存梵
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云虚空無垢
等者。言擧上首云十佛刹微塵數等。此
十佛刹微塵數眷屬各領十佛刹微數眷屬
也。然今略經ニハ只擧十九執金剛攝盡如是
上首一佛刹微塵數眷屬等也。欲顯此義。疏
家釋若具存梵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等
也。其梵本者指十萬頌也。然此梵本猶具不
盡擧微塵數眷屬等。故云於列名下一一皆
有多聲應云虚空無垢等。故知梵本大本猶
擧上首。具不擧眷屬也。若然者大本
當具存者。上所言云若具存梵本經也。然
具存者猶指スト上首得心有何不可耶。然
者不可違宗意并祖師御釋云云所云十佛刹
微塵數者。今且應佛統領一佛土者一大三千
世界也。然者十佛刹者指十三千大千世界。
如來差別智印其數無量者。且付一佛差別
智印作一往之釋。以可察無量無邊心王
心數互爲主伴因陀羅無礙之義。若依金剛
界者。且於一佛具五智三十七尊。一一三十
七尊亦具三十七尊。如是展轉無量無邊不
可思議不可説。不可思議展轉ナリ不可説展
ナリ。設塵諦之諸佛於不可思議劫。雖説此
一佛所具之三十七尊名數更不盡百千萬
分之一。何況於一一三十七尊三摩地法門
耶。譬如方石從大至少終不離方形。今此
三十七尊亦如此。心王心數雖無量無數。終
不出五智三十七尊。故云心數心王過刹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如此三十七尊非因縁酬
答之功徳所成。非諸佛如來之造作流轉。只
是本地常心之所具。自然自覺之漫荼也。故
云法然具足薩般若。如此諸尊主伴具足。一
一色身周遍法界。互融無礙如因陀羅網也。
於如此無量無數之三十七尊心上滿月輪
之上。各有八葉九尊。從此中臺藏流出第二
重諸尊。從第二重流出第三重。從第三重流
出第四重。如此四重法界十三大院塵數諸
尊。各捧智印。於一一三十七尊心上森然
而常住ナリ。無礙自在遍滿遍滿ナリ。雖然不捨一
一表示。不亂一一三味。一而多。多而一。一
トモ呼無數爲一。多非多呼同一爲
多。一多自在平等無礙ナル&T069222;。譬如因陀羅網。猶
似十燈渉入互照無障。如此名金剛界曼
荼羅。若依胎藏界。於一佛之身中。具如上
八葉九尊十三大院之諸尊。於彼彼諸尊。亦
各具十三大院塵刹聖衆。如此重重不可思
議不可説不可説展轉之十三大院心王心
數互&MT06279;圓滿無礙無障ナリ。故云六大無礙常
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於如是重重無盡四
重法界諸尊心中。又有五智三十七尊。重重
無盡而不可勝計。如此兩部曼荼羅諸尊。彼
此渉入自他融通。猶越於帝網勝タリ於錠光。
色心不二理智不離ナリ。故云理處必有智智處
必有理。全此謂也。所言一佛者全體衆生一
念之心也。佛與衆生無二無別。而如此萬徳
無一法&MT06279;不具。平等平等&MT06279;三世常恒入我我
不可思議也。如一念者一塵亦爾也。於
一微塵之中。雖攝在如此兩部曼荼不可思
議諸尊。更不迫迮。萬徳圓滿無一徳不滿。佛
衆生器界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故經云心虚
空菩提三種無二。留心可思之。一佛一生
一塵所具萬徳。如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
可説不可説不可説展轉&MT06279;。非算數譬喩所
知。況十佛十生十塵境界哉。何況於盡空遍
法界一切聖衆一切衆生數一切刹塵之境
界哉。虚空爲紙刹塵爲墨刹海爲水。有神
智不可思議人。以速疾之手。於不可思議
劫。雖記スト。敢不可盡百千萬分之一。故云如
來差別智印乃至表衆會之數。如來差別智
印等者。如來之義如上釋。智印者四種法
身之總稱也。梵云岐若勿他羅岐若智也。決斷
分明。謂爲智。勿
他羅印也。印持
決定。名曰印也
委悉在祕記云云十種智力者。如
大論第二十四云。問曰。佛有無量力。何以
故但説十力。答。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
縁故。説十力足成辨其事。以是處不是處智
力。分別籌量衆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業報
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
障。以禪定解脱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
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衆
生智力多少。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衆
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衆生深
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衆生
解脱門。以宿命智力分別衆生先所從來。以
生死智力。分別衆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
力。分別籌量衆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
度脱衆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
雖有無量力。但説此十力云云各對一佛刹微
塵等者。所言一佛刹者。且有二義大小別
故。若依小乘等所談者。常應佛所生之土
者一大三千世界是也。若依大乘意者。以如
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所謂大論
第三十八云。佛國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三
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云云同論第九十二
云。佛土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
王等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無量
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名爲一佛土又華嚴
經第五説相亦如是。故知今所言一佛刹
者。非小乘所談一佛土。大乘所談一佛刹
也。故直指大論也。然者實此一佛刹土者盡
空法界。豈其中微塵數算數譬喩所量之境
界耶云云然此毘盧遮那内説之徳者。指如來
内證之四種法身之境界。若非加持力出現
無由。故云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
剛身云云形色性類者。形者方圓好醜等。色
者青黄赤白等也。性類者。或有智増爲性。或
有悲増爲性。或有悲智齊等爲性。如此有
無量之性類表像。故云形色性類皆表像也
云云各隨本縁性欲者。各明隨衆生本縁性
欲引攝成就也。若諸行人慇懃修習等者。明
行者得益之相。行者等者。總指眞言行人。慇
懃修習者。如即身義等所説。晝夜四時精進
修行等也。能令三業同於本尊者。明三密平
等之妙行。所謂結觀音印誦觀音眞言住觀
音本誓之時。行者所具本來常住自性清淨
妙蓮不染觀自在尊。即由此加持故速疾顯
現。已成觀音三密周遍法界。自成觀音三
密周遍法界。又一切衆生本來觀音三密周
法界。已成如今成。今成如當成。當成亦
如今成。今成亦如已成。平等平等互相渉
入。入我我入不可思議。譬如帝網。如此住不
思議加持之時。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
即從此一門通入普門法界。故云從此一門
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今且
觀音一尊略作此釋。兩部曼荼羅一一諸尊
引攝成就。類例可知耳。三平等之義具如下
記之云云
妙印鈔卷第七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十日加點畢
 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三月十八日 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一
四從次列下。明釋菩薩衆中。自有六。一明
別表。二明結前生後。三明例同。四明有内
大眷屬。五明釋四大菩薩。六明釋諸大菩薩
初中。四聖者普彌文除四也。此四大菩薩。十
地究竟非三賢之分。主掌佛身四徳。爲大悲
萬徳之上分。故云而爲上首耳
二從前明下。明結前生後中。前明諸執者指
十九執金剛等。一向是如來智印者。智慧
シテ表面現金剛忿怒相。故且云爾也。今此
菩薩義兼定惠者。如此諸菩薩内智如執金
剛。外儀示慈悲。故云義兼定惠也。前名執
金剛。今曰菩薩。故云別受名也
問。十九執金剛中已有大智大悲。何故今
云一向是如來智印耶 答。彼執金剛雖有
悲智。是即大智之家大悲故。從ヘテ勝。且云
爾也。非再往分別耳 問曰。有何故兼定惠
耶 答。定名能滅寂靜。惠名正見正知。如
涅槃第二十八云。毘婆舍那。名爲正見名了
見。名能見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
名爲惠。奢摩陀者。爲能滅曰能調。曰寂靜
曰遠離。曰能清。是名爲定云云故知非惠者
正見正知スルニ諸法無由。非定者斷滅煩
惱安住寂靜無由。是故定惠具足自利利
他圓滿。同第二十九廣説。要覽人見之云云
 又兼慈悲者。如此四菩薩是即慈悲喜捨四
無量心也。今擧二攝二也。然於一菩薩又有
具四無量心。故云兼慈悲也云云 問曰何
名慈悲耶 答。地論第二云。慈者同與喜樂
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云云私云。同
者。於違愛怨親之境平等故云同。故論第十
一云。慈心者。於怨衆生中起慈心説法故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