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已上
論文
右廣引之者。依教法出興之縁由
悉引之。此偈中。如是展轉聞者。阿難奉
從佛二十五年也。故不聞鹿苑之説教
唯展轉聞之。故云佛初説法時。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也。又論云。大迦葉語阿難。從
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増一阿
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
法藏。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了集毘尼法藏。
皆言。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
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説。佛
在何處初説毘尼結戒。憂波利受僧教。師子
座處坐説。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爾時
須隣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縁
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
八法比丘尼増一憂波利問雜部善部。如是
等八千部作毘尼藏已上
論文
此中持律第
一優波利結コトヲ戒藏。又論云。諸阿羅漢等
復思惟。誰能明了集阿毘曇。念言。長老阿
難。於五百阿羅漢中解修妬路義第一。我等
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
初説阿毘曇。阿難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説。如
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
丘。諸有五怖五罪不除不滅。是因縁故此
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諸無
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縁故今生種種身心
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
者殺生。二者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
飮酒。如是等名爲阿毘曇。作竟廣説五戒
已上
論文
此中意聞第一阿難結集修多羅
也。又論云。問曰。八乾度阿毘曇六分阿毘
曇等從何處出。答曰。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
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佛在。佛後百年阿輸
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
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性迦旃
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内外經
書。欲解佛法故。作發智經八乾度。初品是世
門第一法。後諸弟子。爲後人不能盡解八乾
度故。作鞞婆沙。有人言。六分阿毘曇中。第
三分八品之名分別世處分。是目揵連作。六
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密菩薩作。四品
是罽賓阿羅漢作。餘五分是諸論議師所作
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毘曇。
後犢子道人等誦讀。乃至今名爲舍利弗阿
毘曇。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蜫勒
乃至今行於南天竺。諸論議師皆是廣解語
乃至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毘曇。阿
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説三十二
萬言。二者六分。略説三十二萬言。三者蜫
勒略説三十二萬言。是爲阿毘曇。略説如是
我聞總義竟已上
論文
此中佛入涅槃後諸弟
子等明コトヲ集阿毘曇也。從上已來依
論等如是我聞一時五字義畢。就今宗
義可淺深二義。所謂淺略分者。如理
趣釋云。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作是也。我
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時者當説經之時云云
若就深祕明義。如是我聞者是則本有常恒
自然法爾之唱也。一時者三世常恒超越三
時之一時也
問曰。今疏言初五義者是應通序五義。何
如是我聞一時義五義耶 答。大論
明説故 問曰。云何明説耶 答。大論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シテ云五字別義竟云云
明知初五義者云如智度中故。疏家意
龍樹所判シテ如是我聞一時初五義
也。但論云五字別義。疏云五義。是則聊有
意。所謂彼智論第一卷ニハ如是我聞一時
之別義。第二卷ニハ如是我聞一時之總義
故。論五字別義畢者。第一卷彼五
字別義文也。然第二卷又釋彼總
也。故今若五字別義者。唯限一卷別
二卷總義。故疏家爲第一
第二總別兩義故。略シテ字別兩言但言五義
也。廣明之言正指彼論第二也。有
白也。要覽之人披論明而已
妙印鈔卷第四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六日加點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五 a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之餘
三從然此下。明通序有無中。自分爲三。
初明梵本闕無。二明闕無所由。三明例加
初中。然此經梵本者。指三千頌略經之梵本
也。闕無通序者。夫顯密諸經初必有五成
就。所謂一信成就。二時成就。三教主成就。四
住所成就。五衆會成就。是名爲諸經通序五
成就也。然此三千頌梵本。略不置此五成
就 故云梵本闕無通序也
二從阿闍梨下。明闕無所由中。阿闍梨者指
善無畏。是則一行私語也。阿闍梨名義如先
釋。其徳行如具縁品所説也。毘盧遮那大本
者。是則指鐵塔誦出十萬頌廣本也。彼大本
雖有通序。傳法聖者以廣博難持故略不置
之。故云以浩廣難持故也。傳法聖者者。指
龍智阿闍梨。即是善無畏阿闍梨傳教傳法
之師範也。採其宗要者。採猶取也。十萬頌
文雖廣多。肝要宗骨不出三千頌。故云文義
略周也。以非大經正本等者。彼三千頌略經
非十萬頌廣本。故云非大經正本也。正者非
待邪之正。是非鐵塔誦出之本故。且云爾

問曰。若然者今此三千頌略經。文義共
ナリキ耶。答曰。不爾。夫文雖略。於義滿足圓
滿。與大經正本毫末無異途也。所以者何。
自本今宗意一塵即法界。法界即一塵。一身
即一切身。一切身即一身。一字即一切字。一
切字即一字也。故廣則法界同體也。略
含藏一字。所謂阿字具無量義含無邊徳。故
此經開題云。如是諸字門。皆以初阿字爲本
體。所謂阿字則大日之種子眞言。此經以此
一字爲體。此經始終唯説此字義。此字具無
量無邊義。且説少分云云故知大本雖廣多。只
是説阿字字相字義。今此略經亦説此字字
相字義故。都無異途也。何況今經所説諸尊
字印形像。是十佛刹微塵數大衆上首字印
形像也。故一一眞言一一印契一一形像。各
攝在十佛刹微塵數諸尊字印形像。是則提レハ
大網網目自擧。説上首字印形像塵數眷
屬字印形像皆悉攝盡之。豈於義與廣本
異途耶。故云雖眞言行法文義略周也。略者
非廣本故。周者於義足故。周猶遍也。又普
也。彼正本雖有通序。略經梵本略不置之。故
云不題通序也
三從今以下。明例加中。今以例加者。今披
覽傳譯諸經。皆悉初安通序五義。故以諸經
例故。此經亦置通序五成就。故云今以例加
也。於義無傷者。是則非啻得例於諸經。亦
得義於十萬之梵本。故云於義無傷也矣
四從薄伽下。明教主成就中。自分爲七。一
明別標。二明論師所解。三明疏家正判。四
論經義。五明持衆徳義。六明歎徳總
稱。七正明教主體
初別標。自可見
二從論師下。明論師所解中。所謂者指佛地
論等也。師者指天親等也。具有六義者。一
者自在義。二者熾&MT03223;義。三者端嚴義。四者
名稱義。五者吉祥義。六者尊貴義也。故頌
云。自在熾&MT03223;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云云
以如是等之義故。云論師乃至六義
三從今此下。明疏家正判中。亦分爲三。初
明法説。二明譬説。三明合譬
初中。今此宗者。總指眞言宗。別指此大日宗
也。薄伽梵是能破義者。薄伽梵者是梵語也。
此云能破煩惱。故涅槃經第十六云。婆伽婆
者。婆伽者名能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
婆伽婆。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解諸法義
故。有大功徳無能勝故。大有名聞遍十方
故。又能種種大惠施故。又於無量阿僧企劫
吐女根故云云此經文正疏家之所判。兼
論師之六義。所以然者。能破煩惱義。經
與疏符合自可見。次經有能成就等之六義。
此即與論師之所解名異義同。所謂經言
大功徳無能勝故者自在義。經言又能種種
大惠施故者熾&MT03223;。經大有名聞遍十方
者稱名義。經ニ言又能善解諸法義故
端嚴義。經又能成就諸善法故者吉祥
義。經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者尊貴
義也。列文雖次於義無相違。故以配釋。
但大小義別ナリ。思度可知之
二從如人下。明譬説中。如人執持利器等
者。世人所持之弓箭刀杖等也。是即加行位
也。多所摧伏者正殺害其怨讎。是則根本位
也。其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迹故者後喜位
也。言加行根本後喜之三決定シテ稱爲
殺害人。故云如人執持乃至爲能破者
三從世尊下。明合譬中。以大智明者。大論
第七十七云。大智明者所謂六波羅蜜云云
中六波羅蜜者。前五波羅蜜是福也。所引
也。第六波羅蜜是智也。能引也。若遠離般
若波羅蜜。不得五波羅蜜之名字。不得波
羅蜜之名字故不能到薩般若。故大論八十
二云。譬如日月周行照四天下多有所益。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照五波羅蜜多有所益。
須菩提。譬如轉輪聖王若無輪寶不得名爲
轉輪聖王。輪寶成就故得名轉輪聖王。五
波羅蜜亦如是。若離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
蜜名字。不離般若波羅蜜故得波羅蜜名字。
譬如無夫婦人易爲侵凌。五波羅蜜亦如
是。遠離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壞之則易。
譬如有夫婦人難可侵淩。五波羅蜜亦如是。
得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不能沮壞。譬如
軍將鎧仗具足。隣國強敵所不能壞。五波
羅蜜亦如是。不遠離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
若増上慢人乃至旃陀羅所不能壞。譬如諸
小國王隨時朝侍轉轉輪聖王。五波羅蜜亦
如是。隨順般若波羅蜜。譬如衆川萬流皆入
於恒河隨入大海。五波羅蜜亦如是。般若波
羅蜜所守護故。隨到薩般若。譬如人之右手
所作事便ナルカ。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如人左手
造事不便。五波羅蜜亦如是。譬如衆流若大
若小倶入大海合爲一味。五波羅蜜亦如是。
爲般若波羅蜜所護。隨般若波羅蜜入薩般
若。得波羅蜜名字。譬如轉輪聖王四種兵。輪
寶在前導。王意欲住輪則爲住。令四種兵
滿其所願。輪亦不離其處。般若波羅蜜亦如
是。導五波羅蜜到薩般若。常是中住不過其
處。譬如轉輪聖王四種兵。輪寶在前導。般
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到薩般若云云
今此中擧十一喩。總説五波羅蜜離レハ般若
波羅蜜波羅蜜之名彼岸。明知
前卷説大智明所謂六波羅蜜者。是則非
但施但戒等波羅蜜。彼五波羅蜜爲般若
照同波羅蜜共到無上道之岸。福智圓
滿悲智平等ニシテ而諸波羅蜜無差別之相。故大
論同卷引經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波
羅蜜無差別相。云何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
蜜中第一最上微妙。佛告須菩提。如是如
是。諸波羅蜜雖無差別。若無般若波羅蜜。五
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因般若波羅蜜。五
波羅蜜得波羅蜜名字。須菩提。譬如種種色
身到須彌山王邊皆同一色。五波羅蜜亦如
是。因般若波羅蜜到薩波若云云是福智平
等六波羅蜜大智明也。若不得般若
力。五波羅蜜不得名爲波羅蜜。又不得爲
大。故論云。如諸異色到須彌山邊皆同一
色。不得言餘物色皆同。何以獨稱須彌爲
大。檀波羅蜜等亦如是。雖無差別。皆是般
若力故。不得言大。何以獨般若爲大云云
知六波羅蜜共大智明者。偏依
若之力也。又依十地論七種智大。所謂
一集智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
細微智大。五蜜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
道智大云云明者。且如華嚴第三十云。有十
種明。何等爲十。第一善知他心智明。第二
無礙天眼智明。第三深入過去際劫無等宿
命智明。第四深入未來際劫無礙智明。第五
無礙清淨天耳智明。第六安住無畏神力智
明。第七分別一切言音智明。第八出生無礙
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第九一切諸法眞實
智明。第十一切諸法滅定智明云云 又智者
是光明義常住義也。如大般涅槃經第十九
云。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爲智慧。智
慧者如是常住。常住之法無有因縁云云是則
本有常住智慧也。此本有常智修因證得
之分故云無有因縁。故知今智明者。從
智從用云明。體用無礙故智即明明即
智。無二無別ニシテ而不可思議。不可思議ハ是常
住不變之義也。故今大智明者。指如是常
住不可思議之理智也。凡三世十方諸佛菩
薩諸有所作莫此大智明云云一一有細釋
恐繁不抄
又佛智有二種。如大論四十六云。讃佛智慧
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菩提。二者一
切種智名薩婆若云云又同論八十四云。佛自
説一切種智義有二種相。一者通達諸法實
相故。寂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能動。以甚深
故波浪不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不
能動。二者一切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説。了
了通達無礙。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又
云。須菩提言。云何爲一切種智相。佛言。一相
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
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説。佛如實知。以是故
名一切種智。此等諸教符順之釋如是。若
直付今宗釋者。大者五大。智者五智。明
者理智圓明之徳。名之爲明。與大論文異義
同。是正指今經教主薄伽梵之智徳。所謂
如實之大菩提也。如下悉委釋之。大者發
立大行得大菩提證大涅槃。故云大也
問曰。明者無明其相云何 答曰。從本雖無
有二相。佛性常住之妙體與煩惱黒暗ナルヲ
名無相。與菩提自性倶名曰明。故涅槃經第
八云。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
諸結倶者名爲無明。若與一切善法倶者名
之爲明。是故我言無有二法。以是因縁我先
説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成
醍醐。佛性亦爾。善男子衆生薄福不見此
草。佛法亦爾。煩惱覆故衆生不見云云
問曰。若爾者所言無明者。爲有根本爲無根
本。如何 答。雖無根本。從來衆生顛倒而
不知不覺故。忽然起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故
作種種業。作種種業故輪轉三界。受種種
苦。故法華經云。忽然火起焚燒舍宅云云
大論第六引徳女經云。徳女白佛言。世尊
無明。佛言ナリ。外ニ有不。佛言
不。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佛言不。從此
世至後世不。佛言不。是無明有生者滅者
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佛
言不。爾時徳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内ニモ無外
亦無内外。不先世今世。今世至後世
亦無眞實性者。云何從無明縁行乃至衆苦
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
枝葉花菓。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
智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縁作身
口意業。業因縁作後身。身因縁受苦樂。是
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
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云
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
不。内外有不。答言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
至後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答
言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
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答言我亦聞亦見。
佛問徳女。若幻空欺誰無實。云何從幻能作
妓樂。徳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
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内有
外而無明因縁諸幻生。乃至衆苦集。如
メハ幻所作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
至衆苦集皆盡云云常途顯教之謂如此。若
今宗者。金剛頂云。爾時會中忽有一障
者。不從空生。亦不從他方而來。亦不從地
出生。忽然而現。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衆
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倶生障。自我
所生障。無始本初際本有倶本輪ナリ。時障者
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云云是即此宗所言
佛果一障也。然此障不從三世而來。不從十
方亦來。一切衆生本有倶生障也。煩惱即菩
提生死即涅槃之極説今在此經。直入月空
之夕ニハ霧即光ナレハ者無トシテ而可拂。還同金
剛之朝ニハ障體即徳ナレハ者無一障トシテ而可轉。故
云フ障體即徳不待轉除。大品云。不壞諸法
而説實相。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
住等。專此謂也
問曰。於無明其數多之。所謂住行向地所
破無明。元品無明等也。然者今所言無明
者。指何等無明耶 答曰。彼等無明是顯略
所斷無明也。非今所言無明。是即佛果之一
障瑜祇所言本有障也 問曰。若然者彼花
嚴天台等意云煩惱即菩提ニシテ而皆本有常住
之法ナリト。與今經本有障何差別耶 答
曰。遮情一偏一往雖同。表徳奧義再往大
ナリ。所以者何。彼宗等雖本有。不
部妙體法身。又只障實相中道一理
フト曼荼羅具體。今宗意不無明煩惱之
當體三部曼荼羅具體法身。如是不ルヲ
無明煩惱之衆生。如此知者如實覺
知之佛。故云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云以不
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即此意也。此等本自無
生亦無相貌者。如此無明煩惱不離a字門
ナリ。亦無相貌者。又遠離性相故也。然慧日
出時暗惑自除者。所謂慧日者。法譬並ルナリ
此慧日本來不生ナリ。意雖離隱顯出沒相
不知之偏ニ出沒。譬如世間雲上ニハ
出沒。依須彌而見出沒。惠日亦爾。三
世常住。雖去來出沒。約不知之偏
出沒。是則不出而出不沒ニシテ而沒。暗惑自
除者。生如實之時。不知之分無ルヲ
自除。是即只除其執其法體。其執
者情有理無法。故體性本都無。故此體性都
無法自無都無故。雖除不除
除不除故。以義名爲破也云云
四從釋論下。引論經明義中。自分爲三。初
引釋論。二引聲論。三明金剛頂意
初中亦分爲三。初明正引論證能破義。二明
二乘不盡。三明如來都盡 ○初文自可見
云云
二從二乘下。明二乘不盡中。雖破三毒亦不
了了盡者。二乘之人纔雖斷三毒之麁分。末
盡微細習氣。故大論等十一云。復次舍利弗
非一切智。於佛智惠中譬如小兒。經中説。佛
在祇洹住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
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
鴿上。鴿身安穩。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後舍
利弗影到。鴿作聲戰怖如初。舍利弗白佛
言。佛及我身共無三毒。以何因縁。佛影覆
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
聲。佛言。汝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
怖不除。汝觀此鴿宿世因縁。幾世作鴿。舍
利弗即得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
來。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
身。過是以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
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之已前
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
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脱。舍利弗即入願智
三昧觀見。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脱鴿
身。過是已往亦不能知。從三昧起白佛言。我
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免鴿
身。過此已往不復能知。我不知過去未來齊
限。不審此鴿何時當脱。佛告舍利弗。此鴿
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恒河沙等
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
得爲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
無量阿僧祇衆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在
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讃佛功徳。
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後於三阿僧祇行
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成佛。度無量衆生已
而入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
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我若知
佛智慧如是者。爲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
受無量劫苦不以爲難。如是等於諸法中不
了故問云云又云。復次斷結有二種。一者斷
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雖不著人天
中五欲。於菩薩功徳果報五欲未能捨離云云
又同論四十二云。復次二乘有習氣有礙有
障故。雖有無受三昧。不清淨。如摩訶迦葉。聞
菩薩伎藥。於坐處不能自安。諸菩薩問曰。汝
頭陀第一。何以故欲スル舞。迦葉答曰。我
於人天五欲中永離不動。此是大菩薩福徳
業因縁變化力。我未能忍。如須彌山王。四
面風起皆能堪忍。若隨毘嵐風至不能自安。
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爲煩惱 問曰。於
三毒有幾種耶 答於三毒各有二種。如大
論第三十四云。貪於有二種。一者邪貪欲。二
者貪欲瞋恚有二種。一者邪瞋恚。二者瞋恚。
愚癡有二種。一者邪見愚癡。二者愚癡。是
三種邪毒衆生難可化度。餘三易度。無三毒
名者無三邪毒之名
問曰。貪等十煩惱者是一切煩惱根本。何故
只擧三毒不出餘煩惱耶 答曰。慢等六是雖
爲大煩惱。尚三毒爲根本。是故八萬四千煩
惱皆從三毒出生。如大論五十九云。般若波
羅蜜多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貪
等分トナリ。婬欲病分二萬一千。瞋恚病分二萬
一千。愚癡病分二萬一千。等分病分二萬
一千云云又華嚴第三十四云。内有五百煩
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二萬一千欲行煩
惱。二萬一千恚行煩惱。二萬一千癡行煩
惱。二萬一千等行煩惱也。故知一切煩惱
三毒爲根本。三毒若盡一切悉盡。故擧三
毒攝餘也云云如盛香器等者。擧二譬比二
乘智斷。就中如盛香器餘氣故在者。故即
猶也。在猶有也。是喩聲聞一向
也。又如草木等者。喩支佛一分雖
習氣而悉不盡。故云如盛香乃至灰炭不
云云
三從如來下。明如來都盡中。如劫燒火等
者。火者燒草木。不能燒土地等。劫燒之
火能燒山河大地等都無餘。如仁王經云。劫
燒終乾坤洞燃。須彌巨海都
故以常火二乘智不習氣之灰炭
劫燒之火如來大智悉盡無明之土
。故云如來如劫燒乃至婆伽婆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引聲論證中。謂女人等者。彼
論意女人名薄伽者。於薄伽有能息義。有所
從生義。所言能息煩惱者。愛欲暫時息故。所
言所從生者。依和合因縁生子息故。又所從
生義者。西天謂薄伽梵爲下女。彼下女隨其
主君之意。經營大小諸事。刹那不違主命。猶
如薄伽梵草隨風。故云下女爲薄伽梵。奉仕
修行者猶如薄伽梵等。即此意也云云
三從金剛下。明釋金剛頂宗中。即是般若佛
母者。所言般若者指五智圓滿之大智。非常
途淺略之般若等。從此五智生兩部曼荼羅
塵數諸尊聖衆。故云佛母。所生之諸尊皆住
六大無礙之智見。故云無礙智見人。然而此
無礙智見人必經四轉至中臺。所謂其有志
求因縁者發心與修行也。志之一字發心義
也。求之一字修行義也。因縁之兩字通上
之二義也。得與相應者。理與智相應。所謂
菩提也。煩惱戲論皆悉永息者。所謂涅槃
云云 上句顯五智圓滿。下句表四徳成就
也。今文云學者當觸類思之。誠是有由哉。是
即不世間之淺名示兩部之深號。彼
聲論能息煩惱。未辨無明煩惱之
永滅。愛欲暫時雖息。還彌熾燃也。故云
如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増也。以密教
不可直宣者密謂祕密。教謂教勅。是即如來
以三密法教普被一切衆生故。今此密教十信
三賢猶非其境界。何況於凡夫二乘耶。然有憍
慢放逸之顯乘學者。不能從師受三昧耶求學
密藏。直開文心。爲師任顯情義理
功力敢無成。無成故還生謗。
生謗故得斷佛種罪。得斷佛種罪故墮
阿鼻城無量之劇苦。是故大日世尊。爲
如此慢法之者密教中直不宣説。多
隱語。是故金剛頂宗翻薄伽女人。即
此謂也。故云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隱
也。如此祕密隱語。深智學者不可不思察。
不可不覺知。故云學者當觸類思之云云
五從又薄下。明持衆徳義中。自分爲二。初正
明釋持衆徳義。二明引大論有名義
初中又分爲三。初明法説。二明譬説。三明合

初中。即帶有聲者。bha婆字是有不可得字。
此有猶持也
二從如人下。明譬説中。如人多有資財等者。
是則六種釋中隨一。所謂有財釋也
三從以如下。明合譬中。以如來等者。如來
薄伽者具衆徳故也。故上之有
持衆徳
二從釋論下。明引大論有名聲義中。亦云婆
伽等文。自可見。不能細釋
六從經中多譯下。明歎徳總稱中。自分爲三。
初正擧總稱。二釋所由。三明例證
初中。經中多譯者指顯密諸經。一切世間中
最尊最上故云世尊。故大論云。知一切衆生
中徳無過上故云尊云云然世尊者一切如
來之通號。故云總稱也云云
二從西方下。釋所由中。西方者指天竺。亦
云月氏。又云印度也。語法者。彼風俗之語
法。向尊高之人其名。先歎其徳
後呼其實名也。故云言及尊者乃至其功
也。斥猶指也。歎者讃スルニ之猶不足故重
稱揚
三從如云下。明例證中。又分爲二。初明所由。
二明能例
初中。大智舍利弗等者。五百羅漢各隨所能
之勝徳稱第一。如大論五十三云。問曰。五百
阿羅漢佛各説其第一。如舍利弗智惠第一。
目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行頭陀第一。須菩
提得無諍三昧第一。摩訶迦旃延分別修多
羅第一。富樓那説法人中第一。今舍利弗何
以故讃須菩提。於説法人中應ヘキヤ最第一
答曰。佛以佛眼。觀一切衆生利根鈍根。籌
量一切法總相別相。隨其所得法。各記第一
無錯。富樓那於四衆中。用十二部種種法門
種種因縁譬喩説。能利益衆生第一。須菩提
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説一種
空相門。勝富樓那。譬如工師多有所能。所能
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偏能一事則必盡其
美。富樓那雖多能。不如須菩提常樂行空故。
能巧説空。是人舍利弗聞須菩提巧説空義。
便讃言。但於説法人中應作第一云云
一一尊者因縁。恐繁不抄云云
二從故此經下。明能例中。此經者指此大日
經王也。例云薄伽梵等者。薄伽梵者能破煩
惱義。持衆徳義。有名聲義。如此含無量衆
。是即先歎大日如來無量功徳故。以
伽梵毘盧遮那之上。所謂先徳後名。是
西方語法也。若准此方風俗名後徳。故
毘盧遮那薄伽梵。故云今順此方文勢
或以世尊居下云云
七從經云下。正明教主體。傍説所住處中。自
分爲二。初明總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云薄伽梵住如來加持者。能住所住
。所謂薄伽梵能住教主也。住如來加
持者所住宮殿也。問曰。若然者能住所住各
表。何故一スヤ耶 答曰。爲
能住所住一法而自本無二無別也 問曰。
能住教主者是正報之身。所住宮殿者是依
報之臺。既身土異而依正別。何故云無別耶
 答曰。自元今宗意身土差別。何論
正不同。所以然者。能住之身法界同體也。所
住之宮法界同體ナリ。故只是唯一六大法界一
體速力三昧之境界也。例如彼性宗言自
受用之身土云云
二從薄伽梵即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初明
本地爲教主。二明智身爲住所。三明釋歎加
持住所
初中。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者。薄伽
梵者明別標經文。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
者。是即非ニハ毘盧遮那之本地法身。應
即毘盧遮那也即本地法身也。言薄伽
梵者即本地法身之毘盧遮那ナリト云事也。故
シテ毘盧遮那之能假名而直
毘盧遮那本地法身ナリト也。是即師資口傳耳
二從次云如來下。明智身住所中。次云
如來者。指經之住如來加持如來。是即
受用法身也。正以此受用智身本地法
毘盧遮那之加持住所故。云是佛加持身
乃至爲佛加持住處也。所言是佛等者。是
之一字受用身。佛之一字本地身
加持身之三字又指受用身。言
本地法身毘盧遮那コトヲ今經
之教主也。故云次云也。如來者。是彼本地
法身如來加持所也。次其所住處者。其
一字本地身也。所住所之三字又指
用身也。次名佛受用身者。佛之一字又指
本地身。受用身之三字ハ又指受用身也。次
即以此身者。還又指受用身也。次爲佛加
持住處者。佛之一字能住之本地身。加
持住所之四字又指受用智身也。次如來
心王如諸佛住而住其中者。上
住所住之體。然所住心王
如來云何トスコトヲ。故心王如來
自性所成眷屬コトヲ。取例證於諸佛。所
言心王如來者指本地身。如諸佛住者。如
諸彌陀阿閦等諸尊各各土自眷屬
。本地法身如來。於受用智身之光明心
殿之中。與自性所成内大眷屬而住スル也。
故云而住其中
問曰。諸佛已離我執住處。何故今論
住處耶 答曰。雖無住處。於無住之中而論
住處。如大論五十四引大品云。須菩提知舍
利弗心所念。語舍利弗言。於汝意云何。諸
佛何所住。舍利弗語須菩提。諸佛無有住處。
諸佛不色中住。乃至不一切種智中住。菩薩
應如是住。如諸佛住諸法中。非住非不住。菩
薩應如是學。我當住不住法故云云 問曰。若
然者能例所例共非凡夫所知之境界。何故
以凡夫所知之淺喩。不顯心王所住之體耶
 答。彌陀等應化諸佛。各於同居淨土。各各
其眷屬スル事。顯經中處處散説。故
有智之凡夫其土。見彼處。仰信ジテ
疑故。以此淺應化諸佛之住。顯彼深
如來之住也。復次今此諸佛住處三賢十
聖等所知之境界也。心王如來之住所全非
三賢十聖所量之境界故。以所知之諸佛境
未知之心王境界也。次既從遍一切
處乃至無二無別等者。上來既受用
知身之宮心王心數倶住。然此心
數諸尊從何出生コトシ故。此諸尊皆悉自性所成
眷屬ナル。而非始得修生之眷屬故。與
相法身無二無別ニシテ。然而心王如來入受用
智身之宮自然覺之時。心數諸尊同入
此宮殿亦成自然覺故云從遍一切處加持
力生ト。是即不生ニシテ而生スル故云即與無相法身
無二無別也。而以自在神力等者。言
心王心數無相常住ニシテ而雖無二無別。以
法自在之徳故。不無相之境界。而爲
切衆生三密化用。現種種隨類之形。説
種種所宜聞之法。施重重無盡利益三世常
ニシテ而無時暫息。故華嚴經第二十四云。能
以一身結跏趺坐。充滿十方一切世界。而不
迴進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益有情。
無時暫息
又云。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智身云云故云
令一切衆生乃至名加持處也。上卷委悉
三密化用
三從次又下。明釋歎加持住處中。自分爲二。
初明結歸。二明隨釋 初結歸。自可見
二從大謂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初釋廣大
義。二明金剛義。三釋法界義
初中。大謂無邊際者。竪徹三世無處不有。故
云大。故大論第五十二云。如佛説。四大無處
不有。故名大云云復次無與等義。無過上義
也。故地論第三云。大者有二種。一者上。無與
等故。二者無上。無能過故云云無邊際故者。
轉釋大之義。言過去際不可得。現在際不可
得。未來際不可得。三世邊際不可得故。此法
界宮亦爾。徹三世際而離三世際。故云超越
三時。廣謂不可數量故者。横盡十方無所不
至。故云廣也。不可數量者。是又轉釋廣義。此
十方法界分量邊域。非若算師若算師弟子
之算數校量之分。故云不可數量也
二從金剛下。明釋金剛義中。又分爲三。初直
明合譬。二約五字門明義。三約三部門明義」
初中所言金剛者。世間最無上利寶堅固不
ニシテ。而具衆多之徳。以喩實相智也。地論第
一説金剛藏名云。何故唯金剛藏説。一切煩
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
異名ヲモテ。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
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藏。是諸
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如金剛。亦能
生成人天道行。諸餘善所不能壞。故名金剛
藏文。故知金剛體堅固ニシテ。雖一切物
壞而能破一切。亦能生成一切物。又大
論一百云。如金剛等者。如天王所執金剛。無
憎無愛。隨所用處無不摧碎。諸佛一切智
心。此心中三昧。能斷一切結使煩惱顛倒及
習皆滅。故名爲如金剛云云金剛足如
是之徳實相自然智堅固常住ニシテ而能
破一切煩惱罪障。故云金剛喩實相智。實
相并智義。如上釋云云
問曰。若然者涅槃經第九云。譬如金剛無能
壞者。能破壞一切之物。唯除龜甲及白羊角。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悉能安置無
量衆生於菩提道。唯不能令一闡提輩立菩
提因云云故知金剛一切堅固。若然者實
相自然智體對縁之時可斷害之義歟。
如何 答曰。金剛是世間淺近之戰具。因縁
所生之事法ナリ。於世間最上。未生滅
去來故。値彼龜羊之像コト摧破勿論ナリ。雖
然於所喩之實相自然智體者。自本離
縁所生之分生滅去來之法。豈例同能喩
世間金剛耶。喩者。依涅槃經八種
如彼經第二十七云。佛言善男子喩有八種。
一順喩。二逆喩。三現喩。四非喩。五先喩。六
後喩。七前後喩。八遍喩云云若然者今以金剛
喩實相智者。此八喩中何耶 答。何雖有其
分。若從勝強第三現喩第八遍喩
 問曰。何故爾耶 答曰。彼經説相與今意
同故 問曰。經云何説。今意亦爾也 答曰。
彼經説遍喩云。云何遍喩。如經中説。三十
三天有婆利質多羅樹。其根入地深五由延。
高百由延。枝葉四布五十由延。葉熟則黄也。
諸天見已心生歡喜。是葉不久。必當墮落。其
葉即落復生歡喜。見枝不久必當變色。枝既
變色復生歡喜。是色不久當生皰。見已復喜
是不久必當生。見已復喜。是嘴不久當開
敷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光明遠照八十由
延。爾時諸天夏三月時在下受樂。善男子我
諸弟子亦復如是。葉色黄者喩我弟子念欲
出家。其葉落者喩我弟子剃除鬢髮。其色變
者喩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皰者
喩我弟子發阿耨菩提心。嘴喩於十住菩薩
得見佛性。開敷者喩於菩薩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香者喩於十方無量衆生受持禁
戒。光者喩於如來名號無閡周遍十方。夏三
月者喩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樂者喩於諸
佛於大涅槃得常樂我淨。是名遍喩云云
此中初從色黄喩于三十三天喩即雖
十喩。佛意所指不發心修行菩提涅
槃四轉也。所以者何。第一念欲出家。第二剃
除鬢髮。第三具足衆戒。已上此三句未發菩
提心第四發菩提心即加行位也。
仍合シテ第四發心發菩提之一句。第五喩
十住菩薩得見佛性。是即爲第二修行句。第
六喩菩薩得無上菩提。是即爲第三菩提句。
第七衆生持戒。第八名稱周遍。第九三三昧。
已上此三句是證菩提之上勝用也。故猶攝
第三菩提句也。第十得常樂我淨者。是第四
涅槃句也。故知此經意以婆利質多羅樹枝
葉香光始終。喩菩薩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始
。是名爲遍喩也。今亦如是。以此金剛始
。喩實相自然如實大菩提心始終。所言始
終者是即四轉也云云
問曰。以何得知。以金剛始終喩四轉始終。如
何 答曰。如華嚴三十七云。譬如丈夫食少
金剛。終竟不消。要從身過至金剛輪際然後
乃住。所以者何。以彼金剛不可消故。如是
佛子於如來所少殖善根。能壞一切有爲煩
惱。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然後乃住。所以
者何。於如來所殖諸善根不可盡故云云此經
意。正以眼金剛始終。喩發心修行菩提涅槃。
所謂丈夫食少金剛者。喩菩薩初發菩提心。
故云佛子於如來所少殖善根。此大菩提心
體一永不失故終竟不消ナリ。次要從身過
者 依六度萬行之修行分段之身質
變易之土中故。云能壞一切有爲煩惱。是即
第二修行句也。次至金剛輪際者喩第三證
菩提句也。然後乃住者喩第四證涅槃句也。
故云究竟如來涅槃智慧然後乃住云云涅槃
智慧雖前後。是即第三第四句也云云故知以
金剛始終四轉始終云云
問曰。若然者今疏文約五字門明義。以何得
知以金剛喩四轉始終。如何 答曰。五字門
是實智所證之五大ナリ。實智是能證之識大也。
故今擧六大爲所喩之法體。文顯易見。故別
不釋之。四轉者是六大法界之三世常恒
化也。文隱義顯。故作如此釋有何不可耶。五
字門與四轉同一事。上卷悉釋之云云
二從過一切下。約五字門明義中。過一切等
者。金剛具衆徳言語道斷。故云過一切言語
心行也。此金剛雖從衆生業因縁生而無從
來 故云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故
不盡不壞也。此金剛不染一切塵垢故云
離諸過罪。此金剛無改變不住地中。而至金
剛輪際乃住。其色又離壞滅之相。故云不可
變易不可破毀也。過一切語言心行ヲハva
門。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者喩ha
門。不盡不壞者喩a字門。離諸過罪者喩ra
字門。不可變易不可破毀者喩kha@m字門也。故
知今喩與涅槃經遍喩。義同一也。故上
ルト第八遍喩。是即玄顯示宗體。竊開スルナリ
密印更問
三從如世間下。約三部門明義中。如世間者
指器情兩世間。於此兩世間中最無上寶故
有三事最勝。此金剛堅固不壞喩佛部常
住不壞之體。故云不可壞故。此金剛清淨微
妙寶中之上喩蓮華部自性清淨之徳。故云
寶中之上。此金剛能摧破一切之物。喩金剛
部智斷二徳。故云戰具中勝故也 問曰。若
然者今此三部喩云何與涅槃經現喩意同一
耶 答曰。彼經説現喩云。云何現喩。如經中
説。衆生心性猶若獼猴。獼猴之性捨一取一。
衆生心亦復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
住時。是名現喩云云是即以現前之相而喩現
相故云現喩。今亦復如是。金剛不壞之相。寶
中之上之相。戰具中勝之相。皆是現前之相
也。以此現前之相喩三部聖衆之現相。故云
現喩也
問曰。約五字三部門而作喩。有何意耶 答
曰。上句六大是體也。三部是用也。故是即爲
顯下所言曼荼羅體相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
何故不喩四曼耶 答。四曼是三部聖衆之
相故。擧三部自然顯故別不喩也
問。此與釋論三種金剛三昧中喩意大同云云
然者彼論如何説耶 答。披攬彼論之處兩
其文。所謂論第一百云。如金剛等者。
如天王所執金剛無憎無愛。隨所用處無不
摧碎。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斷一
切結使煩惱顛倒及習皆滅。故名爲金剛云云
此文義玄ヘリ。雖然三種金剛三昧未
名字。但一切智前心云云既云前心。故知
後三心可之。然指此一切智初中後三
三種金剛三昧云云但此義雖然不
文。同論四十七釋スル百八三昧
云。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法入無餘涅槃
百八三昧中
當第十地
又云。金剛輪者。此三昧能破一切
諸法無遮無礙。譬如金剛輪轉時無所不破
百八中當第
二十三也
又云。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煩
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
破阿修羅云云百八中當第
四十八也
此文三種義相叶ヘリ
然者以此義爲好云云以如是等義故云如世
間乃至意大同云云 又云。問曰。三種三
昧。何以皆言金剛 答曰。初ヲハ言金剛。中ヲハ
金剛輪。後言如金剛。名字ヲモテ分別シテ佛説其義
亦異。論者釋其因縁亦異。不應致疑云云
妙印鈔卷第五
  元徳三年辛未二月十五日 一交了



妙印鈔卷第六 a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
三從法界下。明加持住處中。法界者廣大金
剛智體者。所言法界者指六大法界。是即此
智體故云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等者。轉
釋上義。所謂如來實相智身者指自受用智
身。以加持故者。理智不二故云爾也。眞實
功徳等者。是即非始得修生之功徳。本來成
就之萬徳。故云眞實功徳處。妙住之境者指
受用身。心王者指本地法身。此宮是古佛成
菩提處等者。所言此宮者指上受用智身。是
即雖非宮殿。且指智身宮殿。此本地法
身依スルカ此智身故也。古佛者。非對新佛而
名古佛。是即指本地法身名古佛。此本地薄
伽梵。必於彼自受用身之智宮正覺
成菩提處也。所謂摩醯首羅天宮等者轉
釋上文。摩醯首羅天宮者。摩醯首羅有三種。
一伊舍那摩醯首羅。是即欲界頂第六天魔
王也。隨分有自在義故。二商羯羅此云
骨璅
摩醯首
羅。是即初禪主大梵天王也。三毘遮奢摩醯
首羅此云
曲誑
是色界頂主也。此今摩醯首羅天
宮者。指毘遮奢摩醯首羅天宮也。若依入大
乘論。摩醯首羅有二種。一伊舍那天摩醯首
羅。二毘遮舍摩醯首羅前是第六天魔也。後
是第四禪天魔也云云
問。何故必今心王所住處名摩醯首羅宮耶
 答。彼阿伽尼吒天宮是色法究竟。故居
色法究竟故。色心不二平等ナリ。色心平等故理
智圓滿於法界得最自在。故金剛頂經疏云。
佛在阿伽尼吒天成道説法者。阿迦尼吒。翻
云色究竟。如此宗意者。一切色法究竟盡處。
即是心王境界。是名阿伽尼吒天云云 復次
彼摩醯首羅於三界得爲最自在之王。智慧
圓滿更無與等。故華嚴經第八云。摩醯首羅
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
於一念皆明了云云又同經第三十四云。譬如
大雲雨無有能數者。唯摩醯首羅悉能分別
云云今心王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界得爲最
大自在之大王。智慧圓滿成無上正覺。彼纔
三界スト我獨爲ント王。未免生滅無常
故。小自在ニシテ大自在。小我非大我。小智非
大智。如來心王即不如此。於盡空法界得最
自在圓滿廣大智慧故。法界常住離生滅去
來。大我獨圓滿。更無與等者也。然即事而眞
彼小我之體。現三目六臂之身。示
ルコトヲ法界之大我。是即愛染明王也更問故義
釋云。佛在法界宮者。心王自在過一切處。名
摩醯首羅天王宮云云以此等義故。心王所住
處名爲摩醯首羅天王宮也云云第四禪五種
那含住處名淨居天者。於第四禪有八天。無
雲福生廣果之三天凡聖同居。從無煩天至
色究竟五天純聖者所居也。所謂五種那含
者下中上住生也。此五種那含住所故。云五
淨居天也。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者。小乘五
種那含菩薩修三三昧觀解之分
淨居天云事也 問。若然者。論何卷文耶
答。披論未得如今之全文。但論第四十釋トシテ
法眼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
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
行。是人行空解脱門。是人行無相解脱門。
是人行無作解脱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
間三昧。無間三昧故得解脱智。解脱智故
斷三結。有衆見トナリ。是人名爲須陀
洹。是人得思惟道。薄媛恚癡當得斯陀含。増
思惟道斷婬恚得阿那含。増進思惟道斷
色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
無作解脱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
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
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爲菩薩法眼淨
云云已上
經文
釋論云。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以肉
眼見世間衆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學諸禪
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衆生受種
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
是慧眼已。見衆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衆
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衆生令入法界
故名法眼。所謂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初
入無漏道鈍根者名隨信行。是人初依信力
故得。名爲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是人分
別諸法故得道。是名隨法行。是二人十五心
亦名爲無相行。過是已往或名須陀洹。或
名斯陀含。或名阿那含。十五心中疾速。無
人能取其相者。故名無相。有人無始世界來。
性常質直好樂實事者。有人好行捨離者。有
人世世常好善寂者。好實者用空解脱門得
道。以諸實中空爲第一故。好行捨者行無作
解脱門得道。好善寂者行無相解脱門得道
云云此論意本經文。然本經文初菩薩
得法眼故説コトヲ二乘修因得果始終本末
次亦説二復次義。所謂一復次コトヲ
菩薩從初發意已來化他門始終本末。次
復次菩薩自證修行シテ始終本末。然
ニハ二乘修因得果始終本末畢。爲
シテサンカ菩薩發心修行過是已往或名
須陀洹等也。此菩薩タリ初二三果名
是即非實二三果故。此菩薩住處實淨
居天。故云過是已往等云云是即以觀解
相似之分一往施設也。十住菩薩大菩提心
開發觀解自在ナリ。華嚴經第十説初住云。一
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於一毛孔中普見十
方刹。彼刹妙莊嚴。諸佛菩薩會。一一如來所。
無量衆圍繞云云又第九説第七住云。知一即
多多即一云云如是一多自在觀智圓滿。故此
菩薩住所曰大自在天王宮云云 今此宗明
義等者。言三界主大自在天王所居故云
自在天王宮。周遍法界主大日如來大自在
天王所居受用法身智體名曰自在天王宮
也。復次如大論。觀智自在十住菩薩所居名
曰大自在天王宮。今所言摩醯首羅天宮。心
王如來所居故云自在天王宮也云云然此自
在天王宮無定處。周遍法界之智體故云
如來有應乃至在三界之表
問。今經教主者四種法身中何耶 答。雖
師傳之旨。本地法身也 問曰。若然者
本地法身者。無相凝然而離迷悟之境。寂滅
平等而出言心之分 豈應有對機説法之義
耶。故釋ニハ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
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
亦寂。乃至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
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普爲一切衆生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以
。住自證之三菩提。無菩提トシテ而可
欣無衆生トシテ而可救。平等平等無更一物。言
語不及心行亦寂セリ。是故説説法利
スルコト。若我但住如是境界等者。明スル
化度利生スルコト。故發大悲心
益門之事也。次是故住於自在神力等者。
正以加持身コトヲ三密化用也。故知
本地法身之自證。不對機説法之
。然者如何 答。不知今經之説相祕密
之宗旨故致如此疑難。先能能可知此
經之説相也。所謂於今經有三本。一恒説大
日經。二十萬頌之大日經。三三千頌之經
也。初恒説大日經者。普門法界之説。三世常
恒之談。是即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倶各説
三密之法樂也。是故今一大圓教三乘五
乘教法。乃至圍陀梵志之經書。螻蟻蚊虻之
言語。皆悉不捨一言。名爲大日經。以此意大
師判四種法身之説也。然此四種法身互
シテ暫時不相離故。三種身即自性身。自性
身即三種身也。是自性天然四重法界故。四
種皆共法身。故離修因證得之分タリ
滅無常之域。然衆生機縁品品ニシテ而於一大圓
種種解也。所謂上根上智之人
本地法身之説。三賢十地之人受用身之
。三乘五乘之族變化身之説。六道含識
之類等流身之説也。以此義故釋
四種法身之説。雖然正言ニシテ今經教主四種
法身ニハレノジテト之時本地法身也答申
此處有
別紙
猶然此自證三菩提等解釋。
消者哉。此文タリ自證者不
説法利生故。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三密之法教。何寄於自受法樂セシテ
於一大圓教之條。甚以不心事也。彼時
説時説所タシテ能化所化。只是指シテ
然常恒阿字不生之妙體。且爾計也。正
本地法身今經主證據出在何處。然
者如何 答曰。道理大旨如先。但至地論
者。就他受用以下説法利益此説也。
但夫本地身説法之義歟。所以然者。
自受法樂故。雖各説三密。皆住歡喜悦樂
是非得益乎。故不論文ニモ。次然此自
證三菩提等會通大概如先。此難又非シキ
其故總ジテ自證之體出過一切心
地心行亦寂等。是即唯大智門之方也。雖
大悲門故ニハ即説之。所以然者。大智大悲無
トシテ暫離。譬如兩輪猶如兩翼。故出過一切
心地等者大智門之方也。是故云現覺諸法
本初不生乃至況餘生死中人。説法之方
悲門也。故云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乃至
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是以下金剛手
解當品説相云。希有世尊説此諸佛自證
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云云同疏承
云。即金剛手承佛神力領解上文。由具
大方便故乃能説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云云
疏十六云。釋等至三昧。佛入此三昧者。
佛住畢竟無相寂滅之法。以大悲故住於三
昧。令一切大會及無量衆得見此大悲胎藏
曼荼羅莊嚴大會微妙之法。即是於無相中
而現有相。雖復有相。而從因縁生即不生。義
同於性淨之法云云祕密曼荼羅品疏云。今者
所願滿足。由大悲故奮迅示現而度衆生云云
是即本地法身大智大悲二徳也。然則悲智共
本有常住。不シテ本有常住悲智。於周遍法
界施普現色身妙體者也。是三乘五乘之根
機者當分當分之爲我家教主。或
常住。或無常身。雖常住猶不
曼荼之常住故。常無常共不當。然今宗意
啻本地法身ノコトニハ常住ナリト。普現色身之體
亦同常住也。所謂心王心數四重法界本有
曼荼羅故也。故云然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
佛身或語或意生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倶不
可得也。如此得心者。説不説共本地身之
能也。故取本有大智門之邊本有
大悲門之方也。次至文證云難者。更
餘處之文證。當所經疏之文也。所
謂經教主成就薄伽梵云云
ジテ云。薄伽梵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云云
シテ一時住之薄伽梵本地法身。是豈
今經教主乎。若云然者。此外何ニカ
ケル教主之體。又顯密一切諸經中一時佛
住之佛ルヤ其經之教主不乎。若云
者此義不可。然若言教主者。今經教主
亦可知之。既指シテ一時住之佛本地法
。故知無異論今經教主本地法身也。疏
十四云。但以一阿字門具一切義於無不周
圓故。名爲説。非説法之説云云此正明
身説法之説深旨在口
傳更問
六從一切下。明妙眷屬中。自分爲二。初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亦分爲二。初結前
生後。二明釋金剛
初中。次明妙眷屬者。此集會無徳不滿無智
不成。與心王同等而無トシテ至。與
同等トシテ覺。故云妙眷屬。故妙
樂釋云。分別王數是教相者。心既是妙王數
亦妙。妙而分別。故屬教相云云如來者指上
本地法身。此宮者指上受用身。是即能住之
人。所住宮也。然上來雖説能住之體所住之
宮。未此宮中有眷屬。故云爲獨處耶
有眷屬耶。已上結前句也。此中乃有無邊眷
屬等者。此中者指上受用智身。所謂中者非
對邊際謂中。是無中之中也。乃有無邊眷屬
者。本有常住眷屬。遍滿法界如胡麻故云
有無邊眷屬常所集會。如此眷屬相互心王
心數渉入無礙無動轉離散之義。故云爾
也。所謂執金剛等者。所言等者。非啻執金剛
眷屬。復有佛部蓮華部無量眷屬。故云爾
也。已上生後句也
二從梵云伐折下。明釋金剛義中。自分爲
五。一擧梵漢二音。二明辨新舊不同。三明
引應佛爲例。四明今宗密意。五明釋所由」
初文自可見
二從故舊下。明辨新舊不同中。執金剛者。金
剛名義如先釋。執者唯局手取心持
故淺也。持者。如十地論第四説持成就云。論
曰。持成就者有十種陀羅尼。一義陀羅尼。如
經得衆義陀羅尼故。二聞法陀羅尼。如經得
衆法陀羅尼故。三智陀羅尼。如經起智陀羅
尼故。四放光陀羅尼。如經光明陀羅尼故。五
降伏陀羅尼。如經善意陀羅尼故。六供養
如來布施授取貧窮衆生陀羅尼。如經得衆
財陀羅尼故。七於大乘中狹劣衆生示教利
益陀羅尼。如經威徳陀羅尼故。八不斷辯
才陀羅尼。如經得無障礙門陀羅尼故。九
無盡樂説陀羅尼。如經得無量陀羅尼故。十
種種義樂説陀羅尼。如經得種種義陀羅尼
云云此中於三業持義故。持金剛者
タルカ手心故深也。仍爲持金剛勝故。
兼得淺深二釋於義爲勝也。雖然隨
便言便。或云執金剛或云持金剛
故。云隨文便互爲其辭云云
三從若世下。明引應佛爲例中。若世諦常途
者。指今日忍界應同化儀也。所表者所示現
也。生身佛者。王宮誕生伽耶始成故云爾
也。常有五百執金剛神者。手持獨古三古等
諸器杖。故云執金剛也。大論七十三云。須
菩提阿毘跋致菩薩。執金剛神王常隨逐作
是願。是菩薩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
常隨逐。乃至五百執金剛神常隨守護。以是
故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者。不能破壞云云
又云。問曰。若爲金剛神王所守護者。菩薩
自無有力 答曰。菩薩亦自有力。復以菩薩
功徳故。能使金剛神所守護故。雖未得法
身。而功徳増益。又使天神見金剛神待衞故
益加敬畏云云依此等文故。云常有五百執金
剛神翊從待衞
四從然此宗下。明今宗密意中。是如來金
剛智印者。是即明如來無量無邊差別智印
故。云其數無量。所持智印無量故隨又能持
之人無邊。故云能持此者亦復無邊
五從所以然下。明釋所由中。心王所住之處
者。如上釋。必有塵沙心數以爲眷屬者。此
心王所住之智所成本有刹塵之眷屬
變常住也。今者心王成自然覺者。本地法身
一念住智所成時。塵數心數同入此宮顯差
別智印。依之百光遍照王中央a字無點ナル
ka等二十五字無點也。@a之時k@a字也。a@m
ka@m等也。a@h之時ka@h等也。能能可思之
更問如是智印者指上無邊智印。唯佛與佛乃
能持之者。心王住周遍法界大智印。心數亦
住周遍法界大智印。故心王心數其覺平等
而無有勝劣。雖然爲顯如來無邊之萬徳故。
成無數差別智印者也。故指心王心數
佛與佛也。約菩提義有無量無邊金剛印者。
所言菩提者智也覺也。謂覺知六大法界
智體也。金剛印トイハ三昧耶身也。約佛陀義即
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者。所言佛陀者現
六大法界實知諸法實相故云佛陀也。
如大般若三百六十五云。爾時具壽善現白
佛言。世尊如來常説佛陀。佛陀以何義故名
爲佛陀。佛言。善現。隨覺實義故名佛陀。復次
善現現覺實法故名佛陀。復次善現通達實
義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一切法如實現覺
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一切法自相共相有
相無相。自然開覺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三
世法及無爲法一切種相。無障智轉故名佛
陀。復次善現。如實開覺一切有情。令離顛
倒惡業衆苦故名佛陀。復次善現。能如實覺
一切法相。所謂無相。故名佛陀云云次以如此
等義故名佛陀也。是即色心不二妙體。所
謂尊形也。持金剛者。非啻金剛部之聖衆。又
佛蓮聖衆同名持金剛者也。如此三部聖衆周
遍法界。其數無量。故云即有無量無邊也。
由此衆徳悉皆一相一味等者。言此無量
聖衆萬徳等同無有差別。故云悉皆一相一
味到於實際也。既無一法闕減。是即集會
義。故云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
切集會也。然以自在神力等者。如此無量
無邊聖衆者依心王如來自在加持故成
金剛身滿法界。故云然以自在神力乃至
顯發如來威猛大勢也。此心王毘盧遮那
無相法身。現加持尊特身者相好莊嚴之
身。即本地法身之加持身也。非無相法
而現加持尊特之身ヲ。不無相法身之
而現加持尊特之身。故華嚴經第二十四
云。能以一身結跏趺坐。充滿十方世界而不
迴進云云又云。無動如須彌。不亂如大海云云
又大論第二十五云。佛於一切智處中智滿
故無亂。如瓶水。充滿則無聲無動云云故知
本地難思之境界而亦普現色身於三
者也。努努不各別之想。無量法門
眷屬等者。上所言心數諸尊也。顯發如來威
猛大勢者。譬如國王出御之時。百官萬乘
圍繞渇仰顯國王威勢。如來心王亦復如
是。故云爾也。譬如帝釋手執金剛者。大論
第二十一云。如人以金剛爲牢固。帝釋手
執。如人杸杖不以爲堅固云云各從一門者。塵
數聖衆皆持如來之一徳。各破壞一切衆生
煩惱之怨讐。故云爾也。所言大空之戰具
者。指六大法界云大空之戰具。故經云降
伏四魔解脱六趣云云能壞衆生無相之煩惱
者。或本云無明之煩惱。但無相之煩惱者諸
顯教住無相之極理。還本心曼荼羅
具體故。指彼無相云煩惱。故禪要云。汝初
學人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無念
以爲究竟者。即覓増長不可得也云云上來既
明通序五成就畢
第二從如來信解下。明別序中。自分爲六。一
明樓閣所座。二明同聞衆。三明群機嘉會時
法。四明感動大衆。五明轉釋莊嚴藏。六明廣
前相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
經。自可見
二從大衆已下。明隨釋中。分爲二。一明樓
閣。二明師子座
初中。又分爲七。初明結前生後。二明信解
兩言。三明遊戲二字。四明樓閣體。五明高
無中邊。六明樓閣莊嚴。七明三密化用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云云
二從信解下。明釋信解兩言中。始從眞正發
心等者。夫於發心有二種。所謂於地前凡夫
地。發如實菩提。名爲發心。亦諸法明道位
名爲發心。故大論四十五云。初發意菩薩
者。有人言。初發意者得無生法忍。隨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發心。是名初發意。名眞
發心。了了知諸法實相。及知心相故破諸煩
惱。不顛倒故。此心名爲初發心私云已上指
初地發心
人言。諸凡夫人。雖住諸結使。聞佛功徳發
大悲心憐愍衆生。我當作佛。此心雖在煩惱
中。心尊貴故天人所敬。如轉輪聖王太子。初
受胎時勝於諸子。諸天鬼神皆共尊貴。菩
薩亦如是。雖在結使中勝諸天神通聖人云云
私云已上凡
夫地發心
今所言發心者。正クハ諸法明道位
ニハ地前。所以然者既云眞正。又至
通名信解故知初地發心也。乃至者指
地已去十地已前也。成佛者指第十一地佛
果。於是中間初地十一地。皆悉名
解地。故云乃至成佛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
也。以此等義故云クハスト法明道
又於地前凡夫地最初發心之時。如實知
見自心。名爲信解也。故奧卷云。有大信
解者。謂明見此理心無疑慮。如鑒井已漸至
泥。雖未見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云云
故知信解之言地前也。從知識經卷
如實大菩提心即生智此智名爲信。故
大論七十二云。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佛能
知。衆生聞所説而信者。此中不名爲信。智
慧知己名爲信云云然而此信必聽法。聽
亦依ルニ信心故涅槃經第二十六云。
善男子。信心者因於聽法。聽法者因於信
云云所言解者依信心故生微細大智
所謂諸法明道大智圓明也。故大論七十二
云。此中説微妙寂滅智者。能知智者。必有
信先信後知云云故知於十地中一一地。皆有
信解。所謂於地地中有入住出。此入心者信
也。住出心者智也。故大論第一云佛法大海
信爲能入。又云若有信者得歡喜。初地名
之。復次爲ニハ初地地前之信智者
信也。入住心智也。出心者爲二地信也。如
是次第相續ノ昇進ス故云於是中間通名信解
云云
三從梵云下。釋遊戲二字中。梵云微吃里抳
多者。校牒シテ遊戲者梵云云云
ニテ此釋也。故學者値ハン此文
校牒也。言遊戲之梵語
微吃里抳多也。於此梵語踊躍義遊戲義
神變義。爲コトヲ如是多含而出梵語
云云所謂踴躍者心動喜踴身動喜
躍。所言遊戲者。大論第九十四云。問曰。菩
薩神通力有所作。何以名遊戲 答曰。戲
名如幻師種種現變。菩薩神通種種現化。名
之爲戲云云從初發心以來者。指最初凡夫地
發心。從此發心已來。以三密方便勤修無量
願行。故云深種善根起種種願行。如此種種
願行雖多。不出自證化他。故云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如此自證化他願行。次第倍増無
暫息。故云恒殊勝進不休息故也。即是超
昇騰躍義者。非啻自超昇。又令一切衆
ヲシテシテ九種住心騰祕密莊嚴。故云
爾也。自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如是下。明樓閣體中。自分爲五。初明
結前生後。二明如來本住三昧。三明得智寶
所成樓觀。四明於一切最第一。五明結歸
初中。如是遊戲即是菩薩自在神通者。結前
生後句也云云
二從言毘盧下。明如來本住三昧中。本行菩
薩道者。有淺深兩種義。可思之。一體速疾
力三昧者。夫諸佛説法之儀式必從三昧起
説之。爲法華經佛入無量義處。爲
華嚴佛入海印三昧。今亦復如是。爲
如來入一體速疾力三昧也。此一體速疾
力三昧者。所謂六大法界無礙三昧也。指
大法界一體速疾力者。三種世間性
相皆悉六大一實故云一體。生此大智
次第梯登。一念之頃此智能遍滿法界
故云速疾力也。復次此六大法界大菩提心
者。不一異相不動不退ナリ。故大論九十五
云。不動者分別諸法時。不著一異相云云
十地論第四云。一體不動者。入大乘衆數。入
大乘衆數者名不破壞義。此有九種。一智不
壞。二説不壞。三解脱不壞。四佛國清淨不
壞。五入大乘不壞。六神通不壞。七能解釋
不壞。八坐道場不壞。九正覺不壞云云此文
大菩提心體一體不動。今指六大
法界一體義亦如是云云供養無量善知
識者。於供養事理内外供養。至下可釋
之。以如此等事理内外供養。遍一念之
。供養普門法界自他四種法身之境。故
供養無量乃至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三從能得下。明得智寶所成樓觀中。能得如
是如來智寶之所集成者。指自受用智體。所
言得者非始得。是即本有之得也。祕密者。如
先釋之。莊嚴者萬徳圓滿故。法界樓觀
者。於三種世間觀解明朗。故云爾云云
四從於一下。明於一切最爲第一中。於一切
實報所生最爲第一者。人中天上乃至極樂
世界宮殿等。皆是實報所生也。所以然者修
因感果之分故。如此實報所生之中。今此祕
密樓閣最爲第一故也。猶如眞陀摩尼爲諸
寶之王者。此如意寶珠無徳不具。故以喩
彼大功徳聚也。如意寶珠功徳。在後可釋
云云
五從故曰下明結歸。文自可見
五從其高下。明高無中邊義中。其高無窮
者。竪無限量故。廣亦無際者。横無邊際故。横
竪之量不可思議。故中分亦無。故云以邊
不可得故亦復無中。此是者指此廣大樓閣
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者。指無相法身。能住
身既周遍法界。所住樓閣豈狹少。故云當知
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云云
六從次明樓下。明樓觀莊嚴中。猶如有人以
種種雜色金剛者。五色交色成無盡雜色。故
以此雜色金剛亦莊嚴金剛寶王故。能嚴所
嚴同雖金剛。而成無盡差別。雜色種種錯
不可思議也。故云然其體性無有差別。今
亦如是者合譬也。所莊嚴樓閣寶王者自受
用智身。是即本有常住之智體ナリ。能莊嚴
種功徳寶王者。是亦如來萬徳。即本有常住
曼荼羅之聖衆也。其體性平等同一而無
差別。同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平等
平等而遍法界。以相似ノ之被雜色飾純
一金剛。故以爲喩也。所以者何。無
トシテ是金剛性故。又無コト如來種種
功徳寶王トシテタルコト如是樓閣寶王。故云
以故更無有法出如是寶性故。但此文者影
略互顯之意也。應更無有法出如是法性
。此即指心王心數法體爾云也。又應
更無有寶出如是寶性故。是即指能嚴所嚴
樓閣爾云也。何此得ルトナラハ心者。如大
論三十七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不見有法出法性者。如是習。是名與般若波
羅蜜相應已上
經文
釋曰。無明等諸煩惱。入一切
法中故失諸法自性。自性失故皆邪曲不正。
聖人除却無明等。諸法實性還得明顯。譬如
陰雲覆虚空清淨性。除陰雲則虚空清淨性
現。若有法無明不入者。是則出於法性。但
是事不然。無有法出無明者。是故菩薩不見
是法出法性者。譬如衆流皆歸於海。如粟散
小王皆屬轉輪聖王。如衆小明皆屬於日云云
今文亦復如是故。影略互顯シテ法與法性。寶
寶性心合云云
七從然此下。明三密化用中。然此第一寂滅
之相者。指上樓閣寶王之法性也。次如來加
持神力者。心王如來以自在神力加持三
一切衆生見聞觸知三密化用也。故
令應度者乃至而入法界也。如善財童子
入彌勒宮殿等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
童子。始從文殊師利。終マテ彌勒。總
五十二智識。然而於一知識所一兩
輩知識。故云一百一十諸善知識也。所謂
華嚴經四十六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建立
彼諸比丘菩提心已。與其眷屬漸遊南方。至
喜見城東。住莊嚴幢婆羅林中大塔廟處。過
去諸佛所遊止處乃至文殊師利即於此處説
普照一切法界修多羅。有百萬億修多羅以
爲眷屬乃至復有五百童子。其名曰善財童子
乃至以何因縁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更臨
時。於其宅内有七寶藏。其藏普出七寶乃至
五百寶器自然行列。又雨衆寶滿諸庫藏。以
此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曰善財。此童
子者。已普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
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
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也。爾時善
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聞佛如是諸妙徳。專求
菩提隨從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具足菩提願 積集功徳藏 饒益一切衆
大師願度我私云以二十
四偈請之
爾時文殊師如象王迴
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
能發阿耨菩提心。求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問
菩薩行求菩薩道。善男子。是爲菩薩第一之
乃至爾時文殊師利爲善財童子。以偈頌

善哉功徳藏 能來諸我所 發廣大悲心
專求無上道私云以十箇
偈頌勸誘之
已下出諸知識名字
要攬之人披經見之。第二名功徳雲比丘。得
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第三名海雲
比丘住觀察大海三昧。第四名善住比丘。住
菩薩無礙法門。第五名彌加良醫。得菩薩
所言不虚法門。第六名解脱長者。得如來無
莊嚴法門。第七名海幢比丘。住清淨光明三
昧法明。第八名休捨優婆夷。得優憂安穩
幢法門。第九名毘目多羅仙人。得無壞幢智
慧法門。第十名苦行婆羅門。得無盡法門明
淨法王。第十一名彌多羅尼女。住般若波羅
蜜普莊嚴法門。第十二名善現比丘。住隨
順菩薩燈明法門。第十三名釋天主童子。住
巧術智慧法門。第十四名自在優婆夷。住
無盡功徳莊嚴法門。第十五名甘露長者。住
如意功徳寶藏法門。第十六名法寶周羅長
者。住滿足大願法門。第十七名普眼長者。住
念一切衆生歡喜普門法門。第十八名滿足
王。住幻化法門。第十九名大光王。住大慈
幢行三昧。第二十名不動優婆夷。住無壞
法門。第二十一名隨順一切衆生。住主一
切處行法門。第二十二名青蓮華香長者。住
善知一切諸香法門。第二十三名自在海師。
住大悲幢深行法門。第二十四名無上勝長
者。住主一切趣菩薩淨行莊嚴法門。第二十
五名師子奮迅比丘尼。住菩薩一切智底法
門。第二十六名婆須密多女人。住離欲實際
清淨法門。第二十七名安住長者。住不滅
度際菩薩法門。第二十八名觀離世間。住大
悲光明法門。第二十九名正趣菩薩。住菩
薩普門速行法門。第三十名火天。得菩薩
雲細法門。第三十一名安住地神。住不可壞
藏法門。第三十二名婆婆陀夜天。住光明普
照諸壞散衆生愚癡法門。第三十三名甚離
垢光明夜天。住寂滅示精進法門。第三十四
名喜目觀察衆生夜天。住次第觀見一切佛
刹法門。第三十五名妙徳救護衆生夜天。住
教化衆生菩薩法門。第三十六名寂靜音夜
天。住無量歡喜莊嚴法門。第三十七名妙
徳守護夜天。住甚深妙徳自在音聲法門。第
三十八名開敷樹花夜天。住無量歡喜知足
光明法門。第三十九名願勇光明守護衆生
夜天。住隨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法門。第
四十名妙徳圓滿天。住無量境界自在法門。
第四十一名瞿夷女。住分別觀察一切菩薩三
昧海法門。第四十二名摩夜夫人。住大願智幻
法門。第四十三名天王光女天。住無礙念
清淨莊嚴法門。第四十四名遍支所。住法
門不説。第四十五名善知衆藝童子。住善
知衆藝法門。第四十六名賢勝優婆夷。住
無依處道場法門。第四十七名堅固解脱長
者。住無念著清淨莊嚴。第四十八名妙月長
者。住淨智光明法門。第四十九名無眼軍長
者。住無盡相法門。第五十名最寂靜婆羅
門。住誠願語法門。第五十一名徳生童子有
徳童子。住幻住法門乃至我等二人但能知此
幻住解脱乃至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
。彼有園林。名大莊嚴藏。於彼林中有大樓
觀閣名嚴淨藏乃至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
勒。汝詣彼問ヘト。第五十二ニハ彌勒菩薩也。經
第五十云。爾時善財敬禮彼嚴淨藏高大樓
觀。作如是念。此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是
諸佛塔。是如來像。諸佛菩薩法寶住處。是
聲聞縁覺。亦是其塔。此是衆聖。亦是父母。亦
是福田。此是一切法界境界。作是念已。又
復等觀猶如虚空。等觀如法界。無有障礙等
觀如實際。至一切處。等觀如如來際。諸虚
妄無所染著。等觀如影如夢。如電如響。悉
從縁起。非有非無。深心信解。隨諸業因而
受果報。如是信心成等正覺云云已上讃樓
觀功徳
 又
云。深達縁起入諸法界。見有爲法猶如鏡
像。離有無見不生不滅。滅邪惑乃至悉知一
切從因縁生。如因印故而生印像。如鏡中像。
如電如夢。如響如幻。各隨因。有一切諸法亦
復如是。隨業受報。以善方便潤澤諸法爾時
善財記未起間。知法如是。得不思議善神柔
軟身心。𥡴首禮畢。敬遶十匝。合掌諦觀。復
作是念。此是解空無相願者之所住處。離虚
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爲一切劫。以一切
劫爲一劫者。以一切刹爲一刹。以一刹爲一
切刹。而亦不壞諸刹相者。以一法爲一切法。
以一切法爲一切。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
衆生爲一切衆生。以一切衆生爲一衆生。而
解衆生差別者。以一佛爲一切佛。以一切佛
爲一佛。而亦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爲一
念。以一念爲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刹
者。普照饒益一切衆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
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
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
而現一切世界。普爲衆生説正法者。如此樓
觀住一切功徳者之所住所ナリ已上讃能住之人功
徳并明見樓閣之得
 又云。爾時善財讃嘆樓觀諸菩薩已。合
掌恭敬於門下立。欲見彌勒菩薩。爾時遥見
彌勒菩薩。與大衆圍遶。爾時彌勒觀察大
衆。指善財言。汝等見是童子問菩薩行具足
一切功徳者不。此童子者昔於頻陀伽羅城
受文殊師利教。求善智識展轉逕由百一十
諸善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次來我所。如
是童子學大悲者甚爲希有。成滿大願。能辨
大事具大莊嚴。常以大慈救護衆生。如是之
人難得聞見親近共住同行亦難乃至善財汝
今得最大利 於無量劫難聞見者汝悉聞見
知彼功徳所謂得見文殊師利積無量徳。遠
離一切嶮難惡道安住正法乃至善財汝今獲
大善利。次第觀見諸佛眞子。隨彼自説願
行所得。從聞已皆悉具得。如是行者於無量
劫之所難辨乃至善財汝應大歡喜。不久當得
大果報故。無量菩薩於無數劫修菩薩行。汝
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直心精進力故。其欲
得如是法者。當如善財之所修學。便得究竟
諸菩薩行。滿一切願達一切法云云又云。彌勒
菩薩告善財言。汝可往詣文殊師利問諸法
門。智慧境界普賢所行。彼當爲汝分別演
説。爾時善財聞此説已悲泣流涙。文殊師利
即時申臂遥授善財花寶瓔珞。善財得已歡
喜供散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即以右手摩善
財頂。讃言。善財善財佛子。汝亦不久當知我
乃至汝得善利。人身壽命遇諸佛。得見文殊
師利大善知識。汝爲法器。善神潤澤諸佛護
念。何以故菩提心者即爲一切諸佛種子。能
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即爲良由。長養
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即爲大地。能持一
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水。洗濯一
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爲大風。一切世
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爲盛火。能燒一
切邪見愛故 私云。始從種子喩于無
上塔喩。以一百一十四喩菩提心之功
。已上説彌勒讃&MT06279;善財一百一十善
知識就無量功徳父母所生肉身
正覺。并廣説菩提心功徳云云
又云。爾時善財於寶鏡中。見如來與其眷屬
諸大菩薩聲聞縁覺淨世界乃至爾時彌勒菩
薩告善財言。善財童子。汝見樓觀諸大菩薩
不可思議自在力不。唯然已見。譬如有人
夢中覩見山林河池大海須彌諸天宮殿四天
下中一切像。見如是已歡喜無量。爾時善
財亦復如是。譬如有人入於龍宮。七日半
月一歳百歳。謂爲須臾。善財童子亦復如
是。入彌勒菩薩神力寶殿。於百千劫謂如須
臾。爾時善財白言。大聖此何法門。答言。入
三世智正思惟莊嚴藏法門。善男子一生菩
薩得如是等不可説不可説法云云已上説
財於樓閣内見不可思議功徳云云 又
云。善男子汝令得詣文殊師利。問云何菩薩
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具足成就普賢所行。彼
當爲汝分別演説。何以故。文殊師利滿足
無量億那由他菩薩願行。常爲無量億那由
他諸佛之母。又爲無量億那由他諸菩薩師
乃至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能念汝得生如來
家。是故汝應一心尊重恭敬往詣其所。何以
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修菩薩行滿足大願
得清淨門。皆由文殊師利威神力故云云 又
云。時善財童子逕百一十城到普門國一心
專求文殊師利。爾時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
界微塵等諸善知識乃至見普賢菩薩一一毛
孔放一切世界微塵等光明。普照一切虚空
法界乃至爾時善財見如是不可思議自在神
力。爾時善財見如是等不可思議自在神力
歡喜踊躍乃至即得十不可壞智慧法門。所謂
於念念中。能以一身遍一切刹。於一念中詣
一切佛所。於念念中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於
念念中得一切佛所聞持正法。得一切佛法
輪智波羅蜜門。得不思議佛自在智波羅蜜
門。得無盡菩薩智慧波羅蜜門。得般若波羅
蜜觀諦法門。得一切法界海大方便波羅蜜
門。得知一切衆生欲性智慧波羅蜜門。得普
賢所行智慧波羅蜜門云云又云。爾時普賢菩
薩即申右手摩善財頂。摩已善財復得一切
世界微塵等諸三昧門。一一三昧門各有一
切世界微塵數三昧以爲眷屬。一一三昧中見
一切世界微塵等諸如來海乃至如此娑婆世
界盧舍那佛所。普賢菩薩摩善財頂。令得
具足一切世界微塵等三昧門諸妙功徳。普
賢菩薩在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摩善
財頂。得功徳亦復如是云云又云。爾時善財於
普賢菩薩相好支節諸毛孔中。見不可説不
可説世界海諸佛充滿。一切如來以不可説
不可説大菩薩衆以爲眷屬。見彼一一如來
刹海。所依不同形色各異云云又云。爾時善
財童子逕由親近一佛世界微塵等諸善知
識所得功徳。於見普賢菩薩所得功徳。百
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
及。何以故。於念念中入不可説不可説佛世
界海。得不可説不可説微塵數等諸功徳藏
云云又云。爾時善財童子能自究竟普賢所行
諸大願海。不久當與一切佛等。一身充滿
一切世界刹等身等。正覺等自在等。轉法
輪等。諸辯才智妙音聲等。方便等無礙等。
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思議法門自在等。已
上説文殊教普賢所得無量得益
也。從彼經第四十六卷。至于經終。專説
財童子値善知識所得功徳法門。也。就
彌勒宮殿此已得無量勝利故。彼樓
功徳法門此中委悉説ヘシ之。仍云如善財
童子入彌勒宮殿因縁此中廣明云云
二從菩薩下。明師子座中。爲二。初明牒經。後
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上説下。明隨釋中。自爲五。一明結前
同今。二明正釋座。三明引證。四明此宗釋
義。五明依淺作釋
初中。上説金剛法界宮等者。指上受用身。是
則本地法身之所居也。次云大樓閣寶王者。
是則指説法處。先云廣大金剛智體。復云種
種間飾故。上當屬自證。下復約化他更問
同云如來身更問
二明正釋座中。今云獅子座當知亦爾者。今
獅子座亦云如來更問本行菩薩道時等
者。淺深二義可思之
三明引證中。釋論云譬如師子等者。以佛無
量自在神力喩師子王故。彼所住之處皆名
獅子座也
四明依今此宗明釋中。勇健菩提心者指如
實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者。一得永不失故無
退崛之心。而摧破無明煩惱。故云無有怯
弱。猶如師子等者。獅子從巖崛出欲取禽
獸之時。前後左右不改其身自在無礙取之。
涅槃經第二十五文可引之。今如來心王亦
復如是。乘一體速疾力三昧而出普門法
界窟。不動身心。一念施無邊化用自在度物
也。故云即是無空之義
五明依淺釋義中。言諸菩薩者指顯密一切
菩薩。深心敬法者。貴從佛所聞之法故。敬
能説之佛身續佛足。是禮之中最上也。
故菩薩敬法故捨身爲佛所座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



妙印鈔卷第七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一
二從其金下。明同聞衆中。自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亦分爲四。一明竅
定同聞衆。二明問答決疑 三明釋十九執金
剛。四明釋四大菩薩。初文。自可見
二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問意可見。答
中制斷刑賞者。制非斷理刑罪賞功。故
云爾也。自餘文可見
三從虚空下。明釋十九執金剛中。自分爲二
十。初明釋虚空無垢。二明釋虚空遊歩。三
明釋虚空生執。四明釋被雜色衣。五明釋善
行歩。六明釋住平等。七明釋哀愍衆生。八
明釋那羅延力。九明釋大那羅延力。十明釋
妙執金剛。十一明勝迅執金剛。十二明釋無
垢執。十三明釋刃迅執。十四釋如來甲。十
五明釋如來句生。十六明釋住無戲論。十七
明釋如來十力。十八明釋無垢眼。十九明釋
祕密主。二十明擧上首結釋
初中。即是菩提心體者。直指本性清淨淨菩
提心。所謂a字本不生之妙體也。猶如虚空
離一切執諍戲論清淨無垢而無分別。今此
菩提心亦爾也。故以爲名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釋虚空遊歩中。自分爲二。一
正明釋遊歩義。二明生起因縁 初中。遊歩
是不住義等者。第一無垢大菩提心開發。故
發大悲萬行普遊歩法界。廣度衆生界無時
暫息。故云不住。自利利他彌増。故云勝進。三
密化用絶常情之分。故云神變。以淨菩提
心者指第一無垢大菩提心。於一切都無所
住者轉釋不住義。而常進修萬行者轉釋勝
進義。起大神通者轉釋神變義也
二從復次下。明生起因縁中。復次虚空無
垢等者智證裏書ニハ爛脱云云今有二會通。一
爲明生起因縁也云云二上智正覺世間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