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舍那經指歸 (No. 2212_ ) in Vol. 58

[First] [Prev]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12
大毘盧遮那經指歸并序
 入唐求法沙門述 
竊以レハ。眞心凝寂。混染淨而同味焉。實性恬
然。篭表裏而一體矣。大坎湛湛。已無清濁
之波瀾。滿月團團。何有増減之景象。然而
池深蓮大。感應交臻。水靜月盈。影響彌密。是
故。五輪重疊架三密之臺。十知牢篭照九天
之境。無相之相。鏡懸性空。無形之形。星
心地。八萬三昧蕩二空之麁荒。五百總
持。顯一眞之妙理。遍法界而盡邊涯。亙
以無終始。迺是妙法之家最深祕處。蓮華
之海自然智龍。普門應用。彼時歸心。本地
容。此日懸眼。萬教之樞機。八藏之開
鑰。可謂斯大日經王焉。於是唐朝老宿。貶
醍醐於生蘇。本國幼童。濫甘露乎毒乳。遂
使平等淳味。混差別之雜血。久成師子同
未化之羝羊。私悲其如此。判心不息。言而
鯁戚。欲罷不能故。擧紈扇隱山之輪
碧條虚之風。冀俾兩方之學輩。知
一道之指歸
今判教相。略用二門。先出他問答。次建
自義。後總判釋
第一出他問答者。本朝叡山學徒。作難疑
曰。大毘盧遮那經一部七卷。薄伽梵住如來
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爲一切持金剛者。演
説之也。大唐中天竺國三藏輸波迦羅。唐言
善無畏譯。今疑。如來所説。始從華嚴。終
涅槃。無五時四教&T047781;。今以
此毘盧遮那經。何部何時何教攝之。又爲
華前説爲當法華後説ナリヤ。此義如何
大唐國台州天台山佛隴禪林寺傳教和上廣
修。同山國清寺傳法座主維蠲答云。毘盧遮
那。西天本號。唐ニハ翻爲遍一切處。此是三身
之一號。即法身如來也。既是法身如來所
説。經義理亦遍一切處。既一切處&MT06279;
去聲
此經所攝教必逗機。必有四種根性。於
此得悟。既有四教根機。豈不第三時
方等教。以理驗之。即知。是法華前説
八教之中並攝已上修
和上答
謹案經文方等部。被聲聞縁覺故。與
空羂索。大寶積。大方等。金光明。維摩等經
同味。具四教四土。今題毘盧遮那。於法界
説。爲法身寂光土。從勝受名也已上蠲
座主答
第二建立自義者。名匠決判難間然。海
外末學須信之。然如來逗機設三種説
謂隨他意説。隨自他意説。及隨自意説。通
一法乎三説。彼台州判。則當隨他。猶
珍服。以爲垢衣。而離隨自。無別隨他。一
物異説。義無二途。譬如陰來結水爲氷。陽
來銷氷作水。佛教亦。隨縁變改。會
唯一。但至于法身説法。理遍一切。必有
。於此得悟。事意未會。若言法身理遍
。機有四種。教具者。釋迦如來。是
毘盧遮那應身。復遍一切處故。即説法華
日應四教。縱執三乘一乘。普門妙用。
已具九乘。豈容屬阿含方等乎。若挫
佛之説生蘇味者。可劣佛之説。收
耳。今却隨他權判ルニ。以隨智實説。不
彼此。並允聖教。然而華嚴緇徒。偏貶
小乘輩。專讃己典。唯識之家。只貴
。空論之宗。好褒般若。讃眞言者。直譏
。講法華徒。獨是一經。皆乖本師。頗得
一隅。兼爲彼等。以呈九方。專引經文。傍案
疏意。略連二十七條。作巨昏之玉燭
題云。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釋云。梵音毘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
暗遍明之義也。然世間日。則有方分。若
其外。不内。明在一邊。不一邊
又唯在晝。光不夜。如來智惠日光。則
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
外方所晝夜之別。又如重陰昏蔽。日輪隱
沒。亦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
。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無明煩惱戲
論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滅。空竟諸法實
相三昧。圓明無際。而無増。以是等種
種因縁。世間之日。不喩。但取其少分
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訶毘盧遮那也。成
佛者。具足梵音。應成三菩提是正覺正
知義也。謂以如實智。知三世數。非數。常無
常等一切諸法。皆了了覺知。故名爲覺者。而
佛即是覺者故。就ケル。但云成佛也。神變
加持者。舊譯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護
。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
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
佛威神。則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
生死人。爾時世尊發大悲願。住自在神
加持三昧。示普門身。説宜法。隨彼心行
觀照門。然此應化。非如來身語意
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但不可得。縁謝スレハ
滅。機スレハ則生。即事而眞。無終盡故。
神力加持經。若據梵本。應具題大廣博
經因陀羅王。因陀羅王者帝釋也。言此經是
一切如來祕要之藏。於大乘衆教。威徳特尊。
猶如千目爲釋天之
今案。此自證三菩提。究竟諸法實相。普門
應化即事而眞。豈隔諸法乎。既是
諸佛祕密之藏。於衆大乘。威徳特尊。豈同
第三時四乘倶轉乎。據此題目。應知。一大
圓滿之教。莫末流本源
住心品云。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
界宮
釋云。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次云
如來加持。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受用
。即以此身。爲佛加持住處。如來心王
諸佛住。而住其中。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
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次又釋歎加
持住處。故云廣大金剛法界宮。大無邊
際故。廣不可數量故。金剛喩實相智
一切語言心行道。適無所依。不諸法。無
初中後。不變易。不破壞。故名金剛
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者。所謂如
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眞實功徳所
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
今案。能住所住該通法界。能説之法身。無二
無別。能説之法。亦無初中後。詎存三五七
九乘等。水鏡在此。不更惑
同品云。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大那羅延力
執金剛。妙執金剛
釋云。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者。謂住一切佛
平等性也。謂因果自他。有爲無爲等一切諸
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實際。能
此智印故。以爲名也。大那羅延力者。謂
祕密神通力也。如一闡提必死之疾。二
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見如來
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縁心不
怯弱。諸菩薩尚不爾故。復明不共一切
摩訶那羅延力。妙執金剛者。妙名更無等比
更無過上義。猶如醍醐融妙。已極不
。常不變易。無間無雜。如來亦爾。一切功
徳。悉皆無比無上。諸ユル所作。亦唯爲此一
事因縁故。名妙執金剛
今案。一切諸法。平等一味故。定姓二乘。畢
死闡提。皆得救疾。同一佛子。無間無雜。無
比無上。實是眞實究竟圓融之教。豈同第三

同品云。及普賢等諸大菩薩。前後圍遶而演
説法。所謂趣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
意平等句法門也
釋云。次明群機嘉會之時同聞法。即是
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
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
。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醎味。故云
也。句者。修如是道三平等處。故
句。即以身口意祕密加持。爲所入門。謂
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眞言。心平等之
妙觀。爲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
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身。遍一
切處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
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名爲
等句。一切衆生皆入其中。而實無能入者
亦無所入處。故名平等。平等法門。則此經
之大意也
今案。此句皎如白日只在眼前。因果兩
人。一平等身。豈有九乘差別。使四生迂廻
乎。不直路。入於險徑。瞽盲之所爲也。一
大圓教。彌應仰信
同品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彼衆會中
佛言。世尊。云何如來得一切智智。彼
一切智智。爲無量衆生。廣演分布。隨
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ヲモテ。宣説一切
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縁覺道。或大乘道。或
五通智道。或願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
乾闥婆。乃至説摩睺羅伽。若有
。應佛ヲモテ度者。即現佛身。或現三乘及八部
。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
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
釋云。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
也。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諸佛菩薩二乘八
部等四重法界圓壇。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
皆是差別乘也。如是形聲。悉是眞言密印。或
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縁故。經云皆同一味。
所謂如來解脱味也。所以爾者。一切衆生
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
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
也。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
曼荼羅已。還用開發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
嚴藏大曼荼羅妙威妙應。皆不阿字門
知。感應因縁。所生方便。亦復不阿字
。譬如大海中波涛相激。迭爲能所。然亦
皆同一味。所謂醎味也
今案。阿字如大海水。感與應如波涛。水波
相異。醎味已同。今以同味。總一切法
也。不此意。執波疑水。僞謬如何
同品偈云。善哉佛眞子。廣大心モテ利益。勝上
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

釋云。略有七義。故名大乘。一者。以法大
故。謂甚深祕藏。毘遮盧那遍一切處大人所
乘。二者。發心大故。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
無盡悲願。普濟法界衆生。三者。信解大
故。謂具足無量功遍。遍至恒沙佛刹。以
大事因縁衆生。四者。以性大故。謂
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缺減。一切衆
之。五者。依止大故。謂如是妙
乘。即法界衆生大依止處由。如百川趣海。
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
遠。出過三世。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
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故。等
虚空心。自然妙惠。亦復無邊。窮實相原底
函蓋相稱。以是七因縁故。於諸大乘
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云最勝大乘
也。無相之相。甚深微妙。難了知。諸佛祕
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
但不無生滅心。亦復不生滅心故。云
外道不能識
今案。七大之義超絶餘乘。於諸大乘。能
醍醐。何存四味。壽量長遠。出過三世。豈
本成乎。凡夫二乘。皆爲外道。豈將彼淺
此深理乎。若早除本之執。兼小之
。則應佛意
同品末云。祕密主應是了知大乘句。心
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
生句。當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
實遍知一切心想
釋云。此如幻等十喩。皆是摩訶衍人甚深縁
起。非聲聞縁覺安足之處故。名大乘句。心
之實性。更無一法可以顯示之。但深觀
時。障蓋雲除。自當證知耳。故名心句。如
來智惠。於一切法中。無譬類。亦無過上
故名無等。而心之實相。與之函蓋相稱。間
異際。故曰無等等句。諸佛以此十喩。必
定師子吼。説如來性心實相印。若有信者
設有諸魔。皆化佛身。説相似般若。亦不
易其心。使法相不是。故曰必定句
此中道正觀。離有爲無爲界。極無自性心
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句。以深觀
故。如大海漸次轉深。乃至毘盧遮那。
上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故曰漸次大
乘生句云云
今案。既非二乘安足之處。必定師子吼。説
佛性心印。上上智觀獨能盡底。豈
。渉第三時
入曼荼羅具縁品初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
白佛言。世尊説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
法界超越心地
釋云。即金剛手承佛神力。領解上文。先歎
世尊。甚爲奇特。由大方便故。乃能説
諸佛自證三菩提。所謂自心自覺不可思議
法界。出過一切心地的無所依也。如世人
趾動足。皆依於地。菩薩亦爾。依心進行
故。名此心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
正遍知。如來已度此微細戯論。進趣都息。
故名超越心地
今案。諸佛自證之法。尚超菩薩心地。何況二
乘。寔在論外。既非三乘之境界。何有彼分
齊法。有眼之士留意可耳
同文云。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於大衆會
。遍觀察已。告執金剛祕密主言。諦カニ
剛手。今説行曼荼羅行。滿足一切智智
法門
釋云。此中大會。即是法界曼荼羅所攝應度
衆生。今佛欲深密之行。爲道機
故。以惠眼觀察。即此修行。梵音娜耶。所
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此行梵音析利
耶也。且如下文云。先爲弟子。擇治心地。若
我倒凡夫。擇得一念守齊種子心。治令
平正。亦名治地。乃至爲一生補處菩薩。擇
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亦名治地。由
之則經文一一言之下治地之義。凡有
。例セハ十縁生句。皆漸次轉深。不
也。執金剛作是勸請佛還以此印
之。而後演説故。云滿足一切智智法門
今案。既滿足一切智智法門。明三乘
所渉之境。何故僻執之。同存三之教
同偈云。佛法離諸相。法住於法位。所説無
比類。無相無爲作乃至法離於分別及一切
妄想。凡愚所知。邪妄執境界。時方相貌
等。而ニハ時方。無作。無造者。彼一切諸
法。唯住於實相
釋云。夫法無性&MT06279;衆縁生。即是八心之
相。越諸戯論。故云法離於分別及一切妄
。若了知諸法本無相如是則照見心之實
相。從本初以來。常自不生。一切有相。皆住
無相故。言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
今案。以方便力。寄此曼荼羅具縁支分。令
業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即以此功
。蒙佛加持。兼觀十縁生句。能不
。遊戯於神通。莊嚴諸佛土。若一切有爲
之法。皆悉住於實相。實相之外。更無別法
詎捐本源。挹乎末流。佛語灼然莫以生疑」
同文云。爾時。金剛手祕密主白佛言。世尊當
云何名此曼荼羅。曼荼羅者。其義云何。佛
言。此名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
上味。是故説爲曼荼羅
釋云。凡有二問。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義。
名中。曼荼羅者。是發生義。今即名爲
發生諸佛曼荼羅也。菩提心種子於一切
智心地中。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
滿法界。成樹王。故以發生稱也。
次答義中。梵音曼荼羅。是攢搖乳酪
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
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爲堅。淨妙
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雜。故有聚集
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説
曼荼羅也。以三種祕密方便。攢搖衆生
佛性之乳。乃至經歴五味。成妙覺醍醐。醇
淨融妙。不復増。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
會。於眞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爲第一。是
曼荼羅義
今案。攅搖四味。已成醍醐。豈存三乘乳。亂
淳味耶。佛言極無比無過上。而却混下劣
之乘。招逆佛之重罪。甚以可
第二卷初。具縁品之餘云。爾時。毘慮遮那
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説一
切聲聞縁覺菩薩三昧道。時佛入於一切如
來一體速疾力三昧。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
菩薩言。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
解脱。遠離於因縁。知空等虚空。如實相
智生。已離一切暗。第一實&MT06279;無垢。此第一
實際。以加持力故。爲於世間。而以

釋云如來已説三空三昧印。復説三昧道中
差別印。三重壇所示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
門身。是故悉名爲佛。此等諸佛。各於本所
流通法門。自説彼三昧道。若現世天身。則
彼三昧道。若現三乘身者。則説三乘三
昧道。若現執金剛身。則説彼三昧道。當知。
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刹塵。非結集所能載
一體速疾力者。入此三昧時。則證知一
切如來皆同一法界智體。於一念中。觀世界
海微塵等諸三昧門。於一一門。各得
無量衆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爾時。
世尊遍觀察已。了知種種三昧道。同歸
。皆是佛乘。復爲執金剛。説一切三昧道
中成菩提印。我覺本不生者。謂覺自心本
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成。出過語
言道。從此已下。是轉釋阿字門。覺本不生
即是佛。佛自證法。言語盡竟不行處也。若了
本不生際。於一切過。皆得解脱。離
滅因縁。如淨虚空不變。以自性淨無分別
故。同於大空之實相。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
處。此薩婆若惠。與大虚空等也。離一切無
故。覺本不生。一切諸法無聞知。第一
實際。所謂自性清淨心。以一切暗故。佛
之知見。無復垢汚。皆是轉釋本不生義
今案。三重諸尊。皆名爲佛。曾無五乘之非
佛身。一切如來。皆同一體。皆同阿字。皆
實際遍一切處之所有諸法。悉爲佛乘
正在此文從令聾盲ナリ&MT01302;。尚可聞見。況有眼
者。詎俟煩説
同文云。復次祕密主。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
所作。不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
法如是故
釋云。經中。次説眞言如實相言。以如來身
語意畢竟平等故。此眞言相。聲字皆常。常
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
。若可造作。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則可
。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爲眞實語
耶。故佛不自作。不他作。設有之。亦
隨喜。此眞言相。若佛出世。若不世。法
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衆聖道
同。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眞言。一一眞言之
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
今案。眞言者。皆眞實語。不變不流。三重諸
尊一切眞言。皆必定印。皆常住法。若見
。僻執氷釋
同偈言。眞言三昧門。圓滿一切願。所謂諸
如來不可思議果
釋云。謂諸衆生。修此三昧門者。一切志求。
皆得圓滿。此願圓滿時。即是諸如來不思議
果也。常住之果。無師之惠。猶能給與衆生
何況世間悉地之願耶。復次。如來一一三昧
門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是故。不
即是如來本地法身。欲此施衆生故。還
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此則諸佛加
持之身。此身即能作隨類之身。無在。
遍聲字亦爾。行者一心觀此聲字。自見佛加
持身。若見此身。即本地法身。若見此身時。
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門。即是如來不思
議果。不別處
今案。一一三昧。皆是如來不可思議果本地
法身也。豈唯據方等差別不融乎。皆人見
之。幸甚幸甚
同文云。住不思議心。起作諸事業。到修行
者。授不思議果
釋云。然即是心體。故但云住不思議心
也。眞言門中。雖是不思議果徳。堪
給一國。等賜衆生。若諸衆生。不難遭想
譬如王饍盈前。無飮噉。則諸佛其若
云何。故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議果。此修
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也
今案。因之與果。倶不思議。大王之饍。豈預
第三時乎。應知。此文同彼唯一。莫
此祕密
同文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希有ナリ
世尊。佛説不思議眞言相道法。不一切
聲聞縁覺。亦非普爲一切衆生。若信此眞
言道者。諸功徳法。皆當滿足
釋云。如聲聞法。解脱之中。無有文字。而維
摩詰不文字。説解脱相故。名不思議解
。今此字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作種種聲
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故。名不思議眞
言相也。不共一切等者。此經。是法王祕寶。
妄示卑賎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
舍利弗等慇懃三請。方爲略説妙法蓮華
。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
故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即此宗瑜伽意耳。
又因補處菩薩慇懃三請。方爲説之。苟無
頓悟之機。則不其手故。不普爲於一切
衆生。亦是領解前偈中到修行地方授不思
議果。若滿足時。即是具足衆勝願
今案。既云不共二乘。豈同共教乎。壽量遠本
已與今一。強混方等。違法王勅。如釋尊過
四十餘年。説妙法華經。今大日如來説一切
意。方説*此祕要。倶是終窮圓滿之教。疏
斷甚佳。留意能思。留意能思。法王祕密寶。
寔在此典一以貫諸。尤在此句。彼久成本
地。即此法界心地。是彼非此。貴耳賎

同文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住於滿一切
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刹清淨法幢
高峯觀三昧。時佛從定起。爾時發一切
如來法界。哀愍無餘衆生界。説此大力
大護明妃
釋云。此中言出者。梵本正飜。當發生。舊
譯或云奮迅。出此廣長舌相。即是如來奮
迅。示現大神通力故。會意言之也。此三
昧。於如來廣長舌相。遍滿一切佛刹。巧色
摩尼普門大用中。最爲上首。猶如大將之
。故云清淨法幢也。如是淨菩提心。爲
行幢旗。亦復如是。住中道第一義諦山上
安固不動。又如生身佛。將誠實言時。或
廣長舌相。遍覆其面。若摩訶衍中。或示
舌相。遍覆三千世界。今者世尊將如來
平等語故。明此語輪横竪。皆遍一切法界
故。曰廣長舌相。此舌如如意珠寂然無心。
亦無定相。而能普應一切。皆令悦其心
故。名巧色摩尼。是一切眞言所出生處也」
今案。小乘佛出舌相面上。顯大乘佛
三千世界。今此祕密乘中。出舌相
方世界。無其間隙。横竪皆遍説平等法。豈
不平等之見。今佛受少之惱。痛哉痛

同文云。時薄伽梵廣大法界加持。即於
。住法界胎藏三昧。從此定起。説入佛三
昧耶持明。即於爾時。於一切佛刹一切菩薩
衆會之中。説此入佛三昧耶明已。諸佛子
等。同聞是者。於一切法而不違越
釋云。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
是諸法自體。名爲毘富羅法界。諸佛實
相。眞言實相。衆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
此更相加持。故名爲法界加持義。如
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
大悲胎藏持。無失壞故。名爲法界加
也。世尊普遍加持一切衆生。皆作平等
種子竟。即時入是三昧。觀此一一種子。皆
是蓮華臺上毘盧遮那。普門眷屬無盡莊嚴。
亦與大悲曼荼羅。等無異。而諸衆生。未
自證知故。名聖胎倶舍。若出藏時。
即是如來解脱也。佛如是觀已從定起。説
三昧耶持明。三昧耶是平等義。本誓義。除障
義。警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
時。見一切種種身語意。悉皆與如來等。禪
定智惠與實相身。亦畢竟等。故名平等。又
三世等。三因等。三業道等。三乘等。是平等
義。又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説諸法平
等義。若不先念持者不一切眞言法
也。一切佛子。既聞是已。於一切眞言法
。不敢違越。所以然者。若菩薩於衆生諸
法中。作種種不平等見。則越三昧耶云云
一切如來金剛誓戒。是故諸菩薩等。奉持此
三昧耶。如身命敢違越
今案。此平等義。遍於法界。三世三業三乘一
切諸法。平等一味。皆是毘盧遮那本地常
心。若作不平等見。違越如來金剛誓戒。彼
第三時機未熟故。未此三平等法門。末
僻執由以同彼。自今以後敬順佛戒。勿
越三昧耶罪
普通眞言藏品初。説普賢眞言。乃至一切聲
聞縁覺。菩薩天龍八部。及諸人眞言竟。末後
結句云。祕密主。是等一切眞言。我已宣説。是
中一切眞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ナリ
此一切諸眞言心。最爲無上。是一切眞言
住於此眞言而得決定
釋云。次毘盧遮那説眞言心者。以上諸眞言
等。隨一一中。則有根本眞言心眞言隨心眞
。如是等無量無邊不數。今總説
諸眞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此是諸法本不
生義。若離阿聲。則無餘字。即是諸字之母。
即一切眞言生處也。謂一切法門及菩薩等。
皆從毘盧遮那自體自證之心。爲
衆生。以加持力而現是事。能實即體不
ナル&T069222;。同於阿字之法體也。此字眞言
上妙。是故眞言行者。常當是受持也。
是故一切眞言。住於阿字。由此故。誦
即生也
今案。大日如來住阿字門。説十界眞言。説
即却攝入阿字本不生藏。一相一味。一道一
體。最在此句。詎有心眼者。更同方等不
會之教。努力努力見之見之。莫墮獄之
。損佛性之寶
悉地出現品云。復説三世無量門決定智圓
滿法句
釋云。謂於一念三世之中。無量無礙ナル
アリ。佛以種種方便斯妙法。一切衆生。各
所應智門。而得決定。其門無量。故言
量門也。佛觀大衆會。爲此普門法界趣
入之門。欲各隨本縁。而得決定。故名
定智門也。法句者。謂先觸事從事。能生
。名爲句。圓滿者。入此法門。能生法界無
相如來自證祕密之法。將欲是法。滿
足一切衆生。令空過故也
今案大曼荼羅中五百諸如來。乃至不可説
微塵數海會。非是隔法。一一皆是圓滿法句。
例如法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耳。豈與
日而言
成就悉地品云。諸佛説是更無過上句。一
切法歸趣。如衆流赴
釋云。如是甚深法性。猶如大海萬流之所
歸趣也。此萬法歸趣。正順於大般涅槃。即
是發行義也。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入於大
海之中。諸同一色一味無差別。不
如來大海亦復如是。一切萬法萬行入
此中。皆同一不思議解脱之味。無差別

今案。萬法歸阿字。如衆流赴海。證據明
日月。覆盆能應照
轉字輪品云。即時世尊諸支分ヨリ。皆悉
現是字。於一切出世間聲聞縁覺靜慮
思惟。勤修成就悉地。皆同壽命。同種子
依處。同救世者。南麼三曼多勃馱南阿」
釋云。謂遍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眞言。此阿
字門。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惠命也。
壽一字諸壽同。如上世出世間一切所作
妙業阿字。即爲彼命。如人若無命根。一切
作業皆悉棄廢。一切世出世間功徳定惠等
亦爾。若離阿字門。即不増益成就。如
死人無能爲。復阿字是開口聲也。若無
阿聲。即不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
無。是故阿字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
萬行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爲種子。若離
亦不成也。同依處者。如衆生等。若無
則無住處。此阿字門亦如是。若離阿字
即無所依處也。救度亦同者。當知。阿字門
即是一切世間之大救護也
今案。二乘及世間同一壽命。同以阿字
種子。同以阿字依處。同以阿字
者。有何怨恨。判屬方等存三之教。大罪
大罪
祕密曼荼羅品偈云。或復一切處。隨其類形
。不思議智生。是故不思議。應物有&MT01302;
智證ナリ釋云。今謂法界之色。於
一色中。即是一切色能觀之智。亦與境相應
故。欲是自在而用也。爲無智故。
種種智生。雖無量智。其實是一智。前
智。是一切智也。以一智一切智也。前
本尊形量大小。今次答之。然佛普門示
現。皆爲赴群機機既萬差。當知垂應。
亦大小無定也。至一一本尊之形。莫
量同法界。無邊際及與始終。由智有
。量有大小故。所見身各各差別。是
知。所觀本尊隨行者心大小。無定量
當明密迹
經三密事
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佛以無盡
之智。而證無盡之境。如函大蓋亦大
今案。三重海會。五百諸尊。應物異形。證智
本一。一一諸尊。量同法界。無邊際及以
始終。一切皆入大菩提心故。如此身智者
局。然則障雲早散。佛日即現。努力努力
意留意。入祕密曼荼羅品云。如是三昧
一切諸如來菩薩救世者。及佛聲聞衆。乃
至諸世間平等不違逆。解此平等誓祕密
曼荼羅。入一切法教。諸壇得自在。我身等
同彼。眞言者亦然。以相異故。説名三昧

釋云。所謂三昧耶者。是等義。謂我等於佛
佛等於我。無二無別。究竟皆等。阿闍梨者
於佛。佛即等於弟子。此弟子非但等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等一切諸菩薩。亦等
一切聲聞縁覺。亦等一切世間天仙之衆。若
是等於一切。即是毘盧遮那身也。故云
諸世間等同等同順。亦是法華皆與實相不
相違背ナリ。應是解同諸佛也。無
義也。若解此祕密曼荼羅。即是遍入
切曼荼羅也。此弟子。以同遍入一切曼荼
故。即得自在修行一切法門。無
也。佛以諸法究竟等。釋三昧耶名
三昧耶
今案。以諸法究竟等。釋三昧耶之義。法華
十如於此増曜。凡聖無異。依正一體性相
圓融。同住大日本尊之位。一切十方一相一
性。佛及衆生。倶是深玄境。非唯絶開而已
遂以開會。當機自知。不煩述。若強抑之。
即畢死人。足歎耳
受方便覺處品云。祕密主應當諦聽。吾今演
説差別道一道法門。祕密主若聲聞乘學處。
我説惠方便。教令ヲモテ成就。開發邊智。非
等行十善業道乃至菩薩修行大乘。入一切
法平等。攝受智惠方便。自他倶故。諸所作
。是故祕密主菩薩。於此攝智方便。入
切法平等。當メテ修學
釋云。謂一切法不阿字門。即是一道也。
道者。謂乘此法直至道場之道也。而言
者。此即如如之道。獨一法界。故言一也。於
此一道中。而分別種種差別。猶如無量岐
。皆至寶所。殊街同歸也。又如一阿字
。分別一切字。當知雖差別。不
字門。今此十善亦爾。隨上中下智所觀。自
種種。非一切衆生本厚戒而有差別也。
然佛爲衆疑故。亦於一道中而分別。
其差別相耳。故次言。若聲聞乘乃至非等
行者。此答其與大乘也。彼聲聞十善。但
是教令成就。猶如國王有約勅云云
是一邊之智。非中道實相之戒。是其差別也。
次明大乘十善差別相。言菩薩修行大乘等
者。言此戒入一切平等法。離於自他。而普
自他。自開一切如來知見。亦令一切
同於我。以一切平等法界。而修此戒故。
一切共也
今案令一切人入一乘道故。言差別道一
道法門。既入一切法平等。豈有差別道。已
差別。即爲一道。詎留岐街。無差即差。差
即無差。例セハ藥草品
百字位成品云。非曼荼羅異意。非意異
荼羅。何以故。彼曼荼羅一相ナルカ乃至無二無

釋云。當知彼心行者
心也
於曼荼羅。曼荼
羅不於心。以一相故也。言此曼荼羅。與
心無二無別。今此法亦如是可解也
今案。四重曼荼羅皆悉一相。三乘六道量。同
大日如來。如水流波。其相雖異。朝宗於海
鹹味一同。輒見判屬方等。如
其味
世出世持誦品偈云。當知出世心。遠離於諸
。自一相。無二無取著。不
色像トヲ於法則
釋云。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觀本尊心上
此圓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眞言字
等。即是語。今已明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
一相平等如於實相。又觀本尊三平等一相
即同於我。我之三相。亦復一相平等不
於尊。此圓明之性。不於尊。菩提心。此菩
提心不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觀字雖
不同。皆是三昧門。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
一切字之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心即法
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議字。如
阿者。一切亦爾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
此不思議三相。謂眞言相身印相。本
尊心相。不遣不立。不増益損減。當作
一切平等相觀。而達一切法。成一切智。當
此法則。勿此而作也。此即是三落叉
義也
今案。此三摩地門。唯在此祕密。自餘一
切修多羅中。闕而不書。故云大乘中王。祕
中最秘。法華尚不及。矧自餘教乎。判置
三時。譬如日爲螢。以海作渧。總&MT06279;
智停廢妄執。仰信佛語。莫蝿翼於虚

第三總判釋者。先出誠文。次通會之。先出
誠文者。釋云。又此經宗。横統一切佛教。如
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
中小乘三藏。如觀蘊阿頼耶覺自心本不
。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極無自
性心十縁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
境界。皆入其中。如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
。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
種聖言。無其精要已上
次通會者。横統之言。義如大海。如來祕密
藏。何法不備。莫常情。妄生巨容。若嫌
義之兼大小。未一切純一之教。得此大
。塵疑自解。四阿含等一切小乘。皆攝唯蘊
無我句中。説人空理故。如楞伽寶積大集
維摩央掘金光大方等一切大乘。除般若華
嚴法華涅槃外。皆悉攝入阿頼耶句。説
故。華嚴般若種種諸部。皆攝自性縁生
句中。説第一義空故。問曰。華嚴一乘是第
二七日説。何故與二十九年已後般若同攝
之。答曰。今案疏意。不説時之先後
義理之淺深。以類集之。與般若同。加
ナラス不共般若即是華嚴。又華嚴會與般若
其時隣。次又無量義云。次説方等十二部
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修行
是非指二七之説。以入法界義同故也。
此等意。攝一句中。其義無傷矣。法華涅
槃及大日等。攝如實句。或曰。佛性指大涅
。一乘指法華經。如來祕密藏即持明藏眞
言教者。此亦一見矣。今以爲。佛性一乘。不
讀爲兩句。説教次第有亂故也。法華與
涅槃。同明佛性一乘旨故。總含爲一句。如
來祕密藏眞言或立十住心。判一代教
此疏。不論耳。祕密莊嚴法界樓
觀。即如實知自心之相。豈過此外更有
耶。六波羅蜜經中建立五藏。以般若教
第四藏。以眞言教門第五醍醐。不
。符會一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佛言
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
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セシカトモ。不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
無量化佛。猶如油麻滿虚空。諸佛同聲
而告我言。善男子云何ンカ成等正覺。我
佛言。我是凡夫。未求處。惟願慈悲&MT06279;
我解説。是時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諦
聽。當汝説。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淨月
。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
如恒河沙三世諸佛。不月輪唵字觀
成佛者。無是處。何以故。唵字即是一
切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法門寶炬關鎖。唵字
即是毘盧遮那佛之眞身。唵字即是陀羅尼
母。從此能生一切如來。從如來一切菩
。從菩薩一切衆生。乃至生少分所有
善根。善男子此陀羅尼具是等不可思議
威徳功用。窮劫演説。劫數可盡。此陀羅尼
功用威徳。不窮盡已上
此文爲明鏡。更不
疑盧。無是處。最應意耳。八萬法
藏若入此字。皆是祕密甚深境界也。一
一悟入皆成佛故。是故説爲大空圓滿教。是
以就一切大小諸乘。開心實相之印。第二門
中一一釋畢。但於如實句。其有三部前後
如何法華爲初。涅槃爲中。祕密爲後。何以
之。疏云。此經横統一切教。又云。即統
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爲諸菩薩。菩提心
清淨。知識其心。如此經者。當知。一切修
多羅意皆同在此。如釋迦如來所説法者。
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縁。隨宜演
説。法無此三句法門。究竟同歸。本
異轍。又云。世尊前已廣説淨菩提心如實
。以衆生未意懸カニ。復作方便。説
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亦爲了十方三
世一切佛法故。如一切經中。或説諸蘊和
合中我不可得。或説諸法縁生。都無
。皆是漸次開實相門。彼言諸法實相者。
即是此經心之實相。心實相者。即是菩提。
更無別理也。但爲薄福衆生而不自信
作佛。自信作佛者。甚爲得故。世尊且
諸垢障。將護其心。要時義契合。然
後爲説即心之印。今經則不是。直約
其心。所以爲祕要之藏已上
今案。横統之言無該總。十方三世一
切修多羅。同歸於三句。本自無異轍。明知
一切經後。諸經猶文。此經如印。以三摩
地印。印一切諸經。爲諸佛秘藏。例如決了
聲聞小法。是諸經之王。故一切修多羅。皆悉
前。此經爲後。又漸次開心實相門。即是
法華一乘。四十餘年未眞實故。彼言諸
法實相之句。則指法華方便品也。除此之
外無唯一教。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故。
護彼情。要令時義契合。末後説之。所以
文云。未曾説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
。説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説大乘
乃至如來尊重智惠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
。此乃契合時義。待機方説。而實相心。彼
此同體更無別理也。彼經顯實相之蓮華
此經顯芬陀利之體。今此所顯常住本地。即
彼所指久遠眞如故。以法華涅槃爾前
。攝八教之判甚爲不可耳。涅槃云。能觀
心性。名爲上定已上
私謂。上定者所謂三摩
地也。故今疏云一切如來定者。如大涅槃
經明スカ。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
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
。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
言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爲如來定。豈
煩漸超四處究竟已上
私案。經所
如來定。即是涅槃上定也。三平等句名爲
。彼經粗未顯之故。判置前。復龍猛
菩提心論云。惟眞言教中ニノミ即身成佛故。是
三摩地門。於諸教中闕而不已上
三摩地速疾門。一切諸經闕而不書。斯教方
説故。爲諸教所歸之教。前後明白。若不
此釋。則闕而之言難消通矣。疏云。此諸
尊。毘盧遮那經不眞言手印。即別出
者。當彼經與眞言手印。令
經供養次第法之也已上
今案。此文冠戴一切矣。八萬法藏總在
進修證之意。諸修多羅或説字門。或説
。往往非一也。而至于諸尊圖供養行門。一
切皆悉朝宗此經。前後之義不疑。天
台止觀云。智者行法華經陀羅尼已上
所以智者大師所説四教。還攝總持。樂
説辨才是總持力。若言非者。深違。内
祕密教。外説顯教故。一切果依此門
證。諳充彼盲。更莫間然。若見異端
者。邇乖跋摩。遐違佛意。成佛無期。嗟
夫乎。煩張。寔爲瞽夫。達者得一。
多説。學於佛教事。偏執者。攅水求
蘇。鑿樹覓金。空費功夫。終無得期。余寄
言老宿。誡訓後學。聊抽愚管。敢談深妙
所謂蠡酌海者。通人擇
大毘盧遮那經指歸
 延寶五丁巳歳九月吉祥日 



大毘盧遮那成道經心目
今釋經題略有三門。謂總別及料簡
第一總釋者。大是唐翻。梵言摩訶。則一大法
界之總體。三部最深之祕處。且含三義。謂大
多勝也。正當三部。阿字不變爲深大理。娑
字離染爲廣多智嚩字離壞爲殊勝用。皆
一心非多非小。阿字之故其體大也。娑
字之故其相大也。嚩字之故其用大也。一物
異名。性相常住。總水流波之大海。苞
相用名曰摩訶。斯乃三點之祕府。五智之幽
發心于證果自行化他皆攝
其中。是約大釋也。毘盧遮那是阿字理點。
一切諸法本不生故。成佛是娑字智點。一切
諸法無染著故。神變加持是嚩字用點。一切
諸法離言説故。不生而生故現法界宮。無染
而染故具五大色。離言而言故説三三昧耶
所謂不生即是寂滅義。離染則蓮華義。離言
則金剛義。體不生故妙理無極。宗離染故眞
智無窮。用離言故化導無盡。是以摩訶之體
處不遍。摩訶之宗無法不圓。摩訶之
用無行不滿。居性寂之極地法界之體
土即身無異無相。故題呼大毘盧遮
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二別釋者。據釋下文七重義。即一經眉
目冷然可見。初三重釋約從因向果門。後四
重釋專約從本垂迹門。今先擧向果門。後
垂迹門
第一曰。由佛三昧耶故於胎藏中
&T003982;。言發毘盧遮那大菩提心運運増進。
退屈。如胎増長不&T003982;傷。由法界
故初出胎時離諸障礙。言將佛四
爭鬪。能以堅慧杵破魔障故能成佛。如
胎中。由金剛薩埵故能轉家業諸伎
。言成佛後起教化他。如彼轉家業
諸伎藝。以此託胎大出胎大轉藝大故噵
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
一重
又以入佛三昧耶持祕密中胎藏。言以
大日如來金剛利劒持九佛其心蓮
一時開敷。以身生持菩薩金剛二重
眷屬。言以法界智立如來金剛智印
十九智。具如疏釋。以金剛薩埵持種種
隨類之形。言開智後説法。利生逆順無滯。
此三種加持摩訶之具體。故言大毘
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已上第
二重
初三昧耶如蓮華藏。言八葉華藏是大日尊
内心寶藏。四智四行之府故。次三昧耶如
華敷。言智與行運運増長早至究竟成佛之
。如蓮開敷。後三昧耶如蓮華成就復還
種。言證眞竟更復起用。還如因行。以
華藏大開敷大種子大故曰大毘盧遮那成
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三重
向果門訖
復有四重。復次眞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
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言以大菩提
即時證得本地平等法身。此處微妙
寂絶出過心量。非籌度之境度人之地
故言身口意平等之身。三密平等同虚空。所
以出過籌量之境諸教中平等眞如法界
佛不衆生及唯佛一人居淨土之言乃
此句耳。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來加
持法界宮尊特之身。言證本地正體已。後更
如來加持用。於一切實報所生最爲
妙第一。法界王位局在此句。以第三三昧
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無量持金剛
而自圍遶。言本地法身爲土。尊特法身爲
身。此理與智和合一體。曾無破壞。而三重
海會自然圍遶。明鏡現形無前無後
也。以此理大智大行大故言大毘盧遮那成
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
一重
佛説初三昧耶自受用故。言法界一體
阿字本。故自受法樂寂照無二也。第二
三昧耶爲就法性諸菩薩故。言以法界
法性土。爲菩薩眞實法。故諸菩
薩能受法樂。是他受用而自他不二。第三三
昧耶爲伏攝受隨類衆生故。言淨穢土
順逆化機折攝。謂或示佛身或現忿
。是折攝意。以此受用犬成就大折攝大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
二重
佛説初三昧耶爲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羅
言四重法界圓妙之壇總括於法界海
性身。唯此無餘故第二三昧耶爲作
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言只像壇行事總在
三密。自世尊了知。正是佛事。非
餘測量。第三三昧耶爲執金剛弟子事業故。
言唯我獨知則墮慳貪。欲衆生普得
故爲弟子傳度事。以此建立大事業
大傳持大故言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
已上第
三重
初三昧耶爲加持如來眷屬故。言爲
佛部一切海會阿字門故現初誓。第二
三昧耶爲持蓮華眷屬故。言爲持觀
世音一切海會娑字門故現第二誓。第
三三昧耶爲持金剛眷屬故。言加
金剛藏一切海會嚩字門故現第三誓
已上第四重。
垂迹門竟
略以二十一種義摩訶義訖」
第三料簡釋。初三重中第一重釋約初心行
。第二重釋約究竟如來。第三重釋義通
。是事況也。以事顯理。理即事事即
後四重中初重約契理相。第二重約自他
。第三重亦約果人之導機相。第四重亦
果行。通總論文不因果及以自他。然
而非因果及自他相。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
諸佛本不生。一切諸佛本不生故一切四生
本不生。一切四生本不生故一切五大本不
生。一切五大本不生故無因果自他之相
初心眞言行者。初三重中第一番
向果之&T053529;。後四重中第一番爲證極
之軌模。除遣三妄執得三菩薩。若能得
意兩義一旨。故頻釋之。以初三昧耶
毘盧遮那中三昧耶法界自性。以
三昧耶金剛智體。逆順釋之縱横自在。
三位其相一性。本末平等無二無別。
譬如幻之父子共作幻化。密嚴海會理法身
身土宛如幻化。除此已還亦莫非幻。故
於阿字即是發心滿行位。託胎藏中
是入佛三昧耶義。觀於娑字即是遣惑成佛
之位。出胎藏故生在佛家。圓滿三業之無盡
莊嚴正在此位。身密無量印契即身無盡莊
嚴藏。口密一切眞言即口無盡莊嚴藏。意地
恒沙觀法即意無量莊嚴藏。該包凡聖
依正。此法界生義已上
止位
於嚩字即是説
法化物之位。備萬藝姿施爲故八萬四千三
昧總持悉在斯位。此金剛薩埵義已上
觀位
略行人假分止觀兩位。約本不生門止觀
一體平等不二。忘凡聖相何用止觀。更復
義者。阿字是胎内指位。在等覺已前釋。
云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減。非造作所成
故不外實飾。乃至十住諸菩薩猶因
佛神力加持身。其於常寂之體
羅穀。故以爲已上
今推等覺已前猶未胎。在羅穀中。此約
發心修行之邊判在金剛已前。非是阿字實
體之位。或不了者執初發心位一生所期
之果。幾何訛謬乎。學祕教者能留其心
此生出無明之穀網究竟之大空耳。
娑字是胎外指位。在妙覺心之四魔
佛之四智。此出胎義。局斯兩位以爲自行
我行終窮定在是位。故爲止位。嚩字是用。
一切轉法輪咸依此門。縱恣二化度十
正在是位。故爲觀位。斯止之與觀是阿
字之兩用。法身之二手。而此約位釋之示
淺略也。約本不生理諸法離慢相。有何階
位次第相耶。然彼位位一一皆具平等本誓
除障驚覺。所以名摩訶三昧耶也。此三昧
耶有二九種別。謂本地門三三昧耶。法界門
三三昧耶。薩埵門三三昧耶。向果初心三昧
耶。中心三三昧耶。後心三三昧耶。即是上七
重釋意也。行人能思自然得之。彼毘盧遮那
是本地三昧耶。成佛是法界三三昧耶。神變
加持是薩埵三三昧耶。又一一皆具二九種
。總此多種三昧耶。所以噵大毘盧遮那
成佛神變加持經總門如心別門如目。總別
差同在一法。心目二名本來同體。今眞言
門像壇行事在薩埵門。爲弟子伎藝
故。若能悟入之者昇住普照曜地。住此地
特逮見本地。此約機縁漸次分別。若約
本地三昧耶爲所依土。法界三昧耶爲
依身。薩埵三摩耶令此身土堅如金剛。又
能依爲本地。所依爲法界。理極無比。教無
上。身等大虚空。土遍法界海。説渉一切
。此之三種即體即用。即事即理。無
差異。無始無終。性相常住。遍一切處。非
心。非阿非荼。諸事理因果。本迹色心。始
終性相。體用高下等。皆以名對名。以言對
言。佛意未周。聖旨未盡。事理本迹乃至高
下元來寂絶。是本不生至極之義。捨筏之意
限在此焉。乃是眞言要趣。大日心目也。又疏
中云。自證之地微妙寂絶無説法度人之
。故以流出三重壇位者。凡自性身爲
他受用身爲加持身。諸如此文皆約
釋。細而推之。始中胎佛于鬼畜象
一一皆三方便。所謂三三昧耶。由初三
昧耶五百諸尊皆自性身。由第二三昧耶
加持身。由第三三昧耶皆金剛薩埵身也。此
三方便身本來是一體。經上三句與此三密
無二無別。三身五智平等不異。具足無闕。
事理隱顯其位雖別。平等妙義融通無減。若
此釋則曼荼羅名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之
文甚不用耳。末學或言本地。或執渉
小乘。如是邪執不車。嗟子謗法之罪
報在無間擇披世出世疏。即時獲正路。不
愍然。聊折梗概。開智之人更採擇耳
  日本國上都比叡山延暦寺眞言唱業内供
奉沙門圓珍遊天台次屈於鎭西府城山
四天王院本經釋述之
一交了
應安元年戊申五月五日重以他本令校點
即直文字誤了
貞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於東寺觀智院
以或本書寫了
先師在世之日雖借請或人本寫功于今不
遂可愍可愍 權律師賢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