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經疏傳通記 (No. 2209_ 良忠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耶。平等覺經云。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
往生。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
施常信受佛語。往生佛國者可得智慧勇
猛。佛言。其人奉行施與。然後中復悔。若心
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
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
雖爾其人續念不絶。暫信暫不信狐疑佛
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
淨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於城中五
百歳乃得出。往至無量清淨佛所。聞經心
不開解。是故爲第二中輩略抄又説下輩
云。五百歳竟乃得出。至無量清淨佛所。其
人聽聞經心不開解。意不歡喜。智慧不明。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
虚空中。復去無量清淨佛。亦復如前第二
輩狐疑者。其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
已上略抄。大阿
彌陀經亦同之
璟興云。今即疑佛五智。中下・下
上二生所攝。由此帛・謙後之二輩皆言在
城。於五百歳不得見佛聞法見聖。故若
三輩若九品。皆無寛狹攝往生盡已上答。
異譯經中大經爲最。願數整足符合智論。諸
師作釋皆崇此經。此經而改三輩之外別説
胎生。信者・疑者二類各別。何云一類。但舊
兩本信疑雖異同在彼界。故知。以胎生且
置二輩。況中下輩中同云五百歳。準望九
品。中下何齊。大經往往皆五百歳不分階
位。知彼兩本義不正耳。例如法華佛云。妙
正二本同一梵文。乍可信羅什而寢於法
已上因問。胎經懈慢國・大經邊地同異
如何 答。異也。彼胎生者在極樂内。懈慢國
者近此界故。胎經二云。西方去此閻浮提
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作倡伎
樂。衣被服飾香華莊嚴。七寶轉關床。擧目東
視。寶床隨轉。北視西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
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而皆染著
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
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已上先師
云。彼懈慢界縱令雖言娑婆邊土。不可屬
於極樂胎生云云十因云。又非唯有胎生邊
地。亦於道中且有化城。謂懈慢國已上大悲
菩薩者。觀世音也。開華三昧者。菩薩威神有
開華徳。從徳立名。故云開華云云又理趣
釋云。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
性自性清淨。光明赫奕。一切惑染所不能
染。又由觀自在菩薩加持。離垢清淨等同
聖者。爲顯是自性清淨之義。手持蓮華已上
有云。菩薩濟度衆生皆是首楞嚴定之作用
也。彼定施用而應含華之衆生故。從徳立
名。此乃首楞嚴定異名。例如百八三昧之
中開華三昧。觀音以楞嚴用。而破二十五有
含華之闇。名入開華三昧。更勸辨知邪正
者。此居當段。預顯後意。既覩滅罪往生等
益。故次更勸辨觀邪正。此則兩段生起意也。
有云。擧疑屬邪。不疑爲正 問。邪正之言
全同次下邪正文言。有何意趣屬疑不疑
 答。斯乃等文挍上觀利益四段。今邪正者。
即當第四不得雜疑。故知。疑與不疑名爲
邪正。六辨觀邪正中。前日觀中已説者。彼
文云觀日見日。心境相應名爲正觀。觀日
不見日。乃見餘雜境等。心境不相應故名
邪也。以此言之。觀地見地。心境相應名爲
正觀。觀地不見地。乃見餘雜境等心境不
相應。故名邪也。水觀釋云。境現失・不失・邪
正等一同前日觀也。像觀經云。令與修多
羅合。若不合者名爲妄想。若有合者名爲
麁想見極樂世界。釋云辨觀邪正之相。此
約所現境以判其邪正 問。看經文相。約
能觀智以明邪正。所謂經云作是觀者。專
觀當觀境。若他觀者。應是雜觀餘事。故靈
芝云。雖是佛教大小觀法。若非往生淨土之
觀竝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見之邪已上此約
能觀。符合經文。群疑論云。般若・觀經倶是
聖教。相無相觀竝非凡言。互説是邪深有
旨趣已上此論亦約能觀如何 答。經云妄
想。亦言他觀。亦名邪觀。言觀想時雜愛見
等妄想者。至境現時妄境即現。故雜妄觀
名爲邪觀。亦名他觀。經釋何乖。但感師等
邪正義廣。意樂別故。不須和會
觀經定善義傳通&T047368;卷第一


觀經定善義傳通&T047368;卷第二

 釋良忠述 
本曰四就下至寶樹觀竟
釋云。上來第三料簡地觀已竟。自下第四
解樹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一分文。二
斯乃下總述大意。分文中文自爲十。二重
牒觀名。教儀則中二言等者 問。若準餘
文。應云二從觀寶樹下至行樹想已來。正
明重牒觀名生後觀相正教儀則。如何
答。當文應立開合二科。謂一一下不爲別
科。是顯合意。上文不牒即顯開意。寶樹寶
林豈以七行爲量者。此破他義。但大師已前
古師中未見其義。然璟興云。彼國寶樹除
道樹。外無有孤生或六或八。故云七重。即
擬七覺支之樹也。又靈芝云。次示行數。周
迴七重匝繞彼國。或云。處處皆有七重已上
蓋大師預鑒當來謬解設此破文。今言七重
等者。此述自義。所謂竪有根莖枝條葉華
果七。非横七行。四十九重者。重顯非七行。
彌陀經義者。彼彌陀義未來此土。未閑眞
觀要藉假想者。觀成名眞觀。觀想名假想。
不同此方相似境相名假。彼方眞實境相
名爲眞也。三明樹體量中二。先體後量。體
中佛心無漏故其樹亦無漏者 問。大乘對
法論・攝大乘論等。明十八界中十五界有漏・
八界無&T047368;。若爾佛身土等應是有漏 答。佛
智通等一切功徳道諦所攝。唯識論云。四
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諦攝故無漏攝。謂
佛功徳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種姓所生。有漏
法種已永捨故。雖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
惱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道諦所攝已上
知。佛心是無漏故所變身土皆亦無漏。次引
天親讃云出世善根生即此意也。但對法等
論前十五界有漏等者。佛地・唯識兩論同以
三義會之。佛地論云。有義十八界通有漏
無漏。皆有善性。然據二乘境界麁相相似。
説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無&T047368;此當唯
識護法

有義淨土定心所變。雖有色等似十界
相。非十界攝。非諸世間五識所得。如遍處
所縁青等皆是自在所生色ナルカ故法界所
攝。是故淨土雖用色等爲其體性是無漏
善。亦不相違。若爾菩薩五識不縁受用土耶
雖依彼力自識變爲。然相麁妙不相似故
非五境攝。如來五識可不縁耶。佛縁事心
作用相似。假名五識。實非五識。恒在定故。
若爾不從五根生耶。如來五根及色聲等
相同根境。假名五根及色等境。定心變故。
實是法界自在生識。若爾四智應不同時。
無有一時一類多識一身起故。許亦何失
此同唯識
第二所説
如實義者。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
有非無。非是有漏。亦非無漏。非善非惡。
亦非無&T047368;。非蘊界等法門所攝。但隨所宜
種種異説。餘處説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
&T047368;等。但就二乘異生等境。麁相分別。不
就諸佛諸大菩薩甚深境界。故餘處説如來
非實蘊界處攝。所有善等皆是示現。乃至廣
此同唯識
第一所説
問。彼土可有漏。凡夫生處。何
偏云無漏耶 答。群疑論云。問曰。極樂世
界既許凡夫得生。未知爲是有漏土。爲是
無漏土。釋曰。如來所變土佛心無漏土還無
漏。凡夫之心未得無漏。依彼如來無漏土
上。自心變現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若約如
來本土而説。則亦得名生無漏土。若約自
心所變之土而受用者。亦得説言生有漏
土。雖有漏以託如來無漏之土而變現故。
極似佛無漏。亦無衆惡過患已上委細分別
法相之時應如所引。但大師釋無一處述亦
有漏義。處處皆云唯無漏土。和尚本意暗以
難知。若依此教。要在述如來他力本願。故
判無漏。正道大慈悲等者。是性功徳。性即體
故引證樹體。正道者正體智。大慈悲者後得
相應大慈悲也。此智無漏功徳故稱出世善
根。故合佛心無漏之義。生者彼土從佛二
智而生。故名爲生。斯乃引通而證別也。後
二句者形相功徳同文故來。或預證下樹光。
次量中樹高三十二萬里者。此約四十里爲
一由旬。靈芝云。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繕
那。西竺驛亭之量。經律所出遠近不定。諸家
多取四十里爲準。戒度云。初出由旬梵號。
而無正翻。義取西土郵亭傳舍。以爲準則。
經律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多取下品爲用。八千由旬計有三十二萬
里也已上西域&T047368;二云。舊譯所傳四十里。西
方風俗三十里。聖教所載唯十六里已上
無老死等者。文集云。老枝病葉已上無有枯
悴名無老死。無始終短小名無小生。無初
小後大名無漸長。起即同時等者。佛成覺時
依報倶生。無有前後。四明樹異相中。雜嚴
雜飾者。形色莊嚴名爲雜嚴。經其諸下至具
足是。顯色莊嚴名爲雜飾。經一一下至映
飾是。經衆寶者。靈芝云。寶色與光五色相
間。瑠璃碧色出黄光。玻瓈青色出紅光。碼
瑙赤色出白光。硨磲白色出緑光。若準大
本。琥珀・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銀・瑠璃・玻
璃・珊瑚・碼瑙・硨磲等樹。或有二寶三寶乃
至七寶轉共合成。廣如彼説。戒度云。瑠璃具
云吠瑠璃。此云不遠。以西域有山。去波羅
奈城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玻瓈正云
宰波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色有赤白
者。碼瑙梵云摩婆羅伽隷。寶色如馬之腦。
因以爲名。硨磲梵云。此云
青白色寶。尚書大傳云。大貝如車之渠。
渠謂車輞。經云緑眞珠。亦有赤者。佛地論
云。赤蟲所出故珠體赤。珊瑚智論云。海中石
樹也。述異&T047368;云。珊瑚樹碧色。生海底。一株
數十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小者
尺餘。琥珀似玉顏色紅潤。或云千歳松脂
化作。經云衆寶。故引大本而轉釋之。彼
云。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
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乃至
云。或有寶樹紫金爲本。白銀爲莖。瑠璃爲
枝。水精爲條珊瑚爲葉。碼瑙爲華。硨磲爲
實等。文廣不録已上又讃云彌陀淨國等者。
上所引論偈總明器界種種事及妙色莊嚴。
是用通以證別。今讃別明寶樹莊嚴。是
亂句讃。例在於經。金剛能斷般若經隨笈
多譯
云。
若我色見若我聲求邪解脱行不我見彼人法
體佛見應法身彼如來法體及不識不彼能
已上天衣挂繞者 問。經無天衣説 答。
經云一一樹上有七重網。網名天衣。天台
云。天衣爲座出勝天王。而彼經云。復有高
行諸大菩薩。見八萬四千天子敷八萬四
千大師子座。衆寶合成七寶衆網彌覆其上
已上今亦同之。寶雲含蓋者。寶雲覆樹其形
如蓋。故云含蓋。他方聖衆等者 問。他方
本國彼此聖衆倶可聽響見形 答。實如
所問。今文但是影略互顯。故大經上云。其
聲流布遍諸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目
覩其色。耳聞其音乃至一切皆得甚深法忍
已上又今言能人者聖衆也。五明樹上空裏
莊嚴中。經如梵王宮者 問。下界之人不
見梵宮。何爲比類 答。餘聖教中處處
廣説上界相故。衆會皆知梵王宮殿。是聖
教量。何不比知。例如諸經説他淨土皆
云亦如西方極樂。經釋迦毘楞伽摩尼寶
者。知禮云。釋迦毘楞伽此云能勝。摩尼
正云末尼。此翻離垢。言此寶光淨不爲
垢穢所染。又翻増長。謂有此寶處必増其
威徳。舊云翻爲如意隨意。此皆義譯也
靈芝・戒
度同之
疏抄云。法炬陀羅尼經如意珠有三。
一名威光。二名釋迦毘楞伽。三名寶精。毘
楞伽者。純眞金色。善根所生自然彫瑩住於
梵宮。菩薩從閻浮提生都率天。寶自然生
於篋中。壞滅諸怖毒事。寶精者。補處菩薩福
力所感。生身常用爲莊嚴具。作諸佛事已上
寶篋經云。毘楞伽寶在帝釋頸。遍照三十
三天。一切所有皆悉照現已上經其摩尼光照
百由旬者。疏抄云 問。一日尚照數萬由
旬。況如百億日。何但百由旬 答。被餘光
蔽不照遠耳。如月雖明對日不照已上
明林樹華實中。不從内出者。華果同時非
從華内出生果實。永觀云。春秋無隔。有華
有果。寒暑不改。不温不寒已上七明華葉
色相中。借喩以顯等者。靈芝云。百種畫即葉
上痕脈。如天瓔珞者。状其文也已上經閻浮
檀金者。靈芝云。州邊有樹。海底出金。光色
無比。置於闇中其暗即滅。知禮云。閻浮檀
金。閻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近
閻浮捺陀樹。其金出彼河中。此則河因樹
立稱。金由河得名已上色比天金者 問。經
云作閻浮檀金色。釋何云天金耶 答。經
説佛身云夜摩天閻浮檀金色。釋云正明
顯眞佛之身相踰天金之色。準彼思今。亦
應天金。八明樹果徳用中。自然涌出者。果
不從華生。故云自然。上文即云不從内出。
亦此意也。經如帝釋缾者。妙宗鈔云。釋論第
十五云。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
滿十二歳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
而問之曰。汝求何等 答。我求富貴。欲
令所願皆得。天與一器。名曰聽缾。而語之
言。所須之物從此缾出。其人得已應意所
欲。無所不得龍興
同之
問。缾爲喩華。爲喩
果 答。豈不前言。涌生下明樹果。故
云借喩以標果相。非是喩華。華爲第七
段。果爲第八段。故白蓮&T047368;云。華如閻浮
檀金色。果如帝釋缾。靈芝云。涌生下三明
樹果等。戒度云。今以果相状如此缾。未
測大小。以葉度之亦可見矣已上如此三
師符合今解。然知禮云。今以妙華涌出諸
果。如彼天缾出種種物。故以喩之。如湛云。
亦以華喩缾。果喩所須物已上問。果有何
徳以喩天缾 答。缾出所須以喩果光成
幢旛等。但戒度釋似喩果状。經映現三千等
者。初明現娑婆佛事。次明現十方淨土。群
疑論云。如寶蓋之中現十方淨土及此穢國
也。靈芝云。映現有二。大千佛事一也。十方佛
國二也。示生唱滅。説法度生。皆名佛事。慧
心云。或寶樹寶蓋得見釋迦一化乃至從淨
飯王都至跋提雙樹。從誕生童子時可盡
八十年。或云。映現三千者。現極樂依正二
嚴也。十方佛國者。現他方淨土也已上又此
樹量等者。總歎寶樹徳用以勸行者。於中
量高指第三文八千由旬。華果衆多標於四
六七八段文。亦兼第五空裏網。空即是華果
莊嚴故也。神變非一即擧第八段文。彌高者。
玉云。彌甚也。大也。遍也言縱廣者。枝條四
垂前後左右其量齊等。故云縱廣彌闊。法華
經云。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
旬。慧暉釋云。南北云縱。東西云廣已上一樹
既然者。或本云一一樹然。彼本不正。九明
觀成中。一明結觀成相者。於觀成位始見
寶樹名觀成相。即指經見此樹之文。所言
結者指經已字。謂見樹已更可重觀。待後
重觀即名結也。二明次第觀之等者 問。
二三兩段有何差別 答。第二段意者。明思
惟粗見之位於根等事。一一觀之不得雜
亂。第三段意者正明正受了了見位見根等
事皆令明了。第三段中言一一次第觀之
者。爲顯正受成相。更擧先段思惟相也。總
述中網簾空殿者。羅網似簾。故云網簾。光
明映徹。内外相見。網簾如無。故云空殿
本曰五就下至寶池觀竟
釋云。上來第四料簡樹觀已竟。自下第五
解池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文自爲七。一
牒前生後中一從等者 問。次當想水之文
唯生後也。何云牒前 答。以有生後推
知牒前。此例甚多。經次當想水者。或本云次
當想池。各有其理。謂經結云八功徳水。故
知。水本標結符合。又次下云有八池水。水即
池水。是故大師雖依水本猶名池觀。然擇
瑛師刻本云。是依古印本。天台疏文亦云池
觀。即顯簡異前之水觀不應有兩水觀
也。兼下二處經文皆結云寶池。又擧池其必
含水。擧水未必是池已上此依想池本也。
一爲不空世界等者。初釋意者。行樹中間若
無池水其地空曠。故有寶池。次釋意者。彼
土莊嚴非唯寶樹。寶池亦爲依報莊嚴。宛
如此方勝地即有水樹爲先。二明池數及
出處中。經有八池水者。八功徳水所成池故
名八池水。上總標云正明池數者。池有八
徳之數也。次池有八數之名者。池中備有清
淨不臭等八徳名也。次八池之水者。八徳池
之水也。故次下文列八徳名。經一一池水者。
非是指上有八池水即云一一。只是彼國
界中八徳寶池無量無數。指彼多池名云一
一也 問。上云有八。下云一一。即知指上
云一一也。答。池數無量。不能擧數。其實
池多。是云一一。如云衆寶國土一一界上。
又如上云下有金剛七寶金幢。幢無數故。經
不説數。故釋或云量出塵沙。或云地下寶
幢無數億。今亦如是。此乃彌陀淨國廣闊無
邊。寶池豈以八地爲數。今言八池者。清淨
等八也。是故經文首標云有八池水。尾結云
八功徳水想。標結符合。所言八者。即是徳數
而非池數已上
相傳
問。有云。今八池者此明池
數。既云八池。明非徳數。例如大品説衆
香城。一一園中皆有八池。彼經第三十
薩陀波
崙品
云。一一園中各有八池。一名賢。二名
賢上。三名歡喜。四名喜上。五名安穩。六名
多安穩。七名遠離。八名阿鞞跋致。其池成
就八功徳水。香若栴檀。色味具足。輕且柔軟
大般若三百
九十八大同
又龍興一義即依大品。又靈芝云。
初擧數。一國八池渠道相通法常
大同
此義云
何 答。以彼狹衆香城。不例廣大極樂。今
釋既出功徳八數。何云池數。諸師異解不
足會通。故疏抄云 問。廣大無邊國界之
内。何但八池 答。龍興云。説有不同。或説。
四方・角各一。大品經中具出八名。稱讃經
云處處皆有七寶池者。池實有八。而是七
寶也。或説。八池水者。八功徳水所有池故。或
説。不定。或淨土有八八數。有淨土有七七
數。或有無量數。如兩卷等。講堂精舍宮殿
樓觀内外左右有諸俗池。或十由旬乃至百
千由旬等。雖有三説。第三爲勝。私云。經結
文云是爲八功徳水。故第二説善也已上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者。水雖純白。池岸七
寶映池水故成七寶色。故釋云寶光映徹
等。戒度云。初中水性柔弱故非七寶莊嚴。
但由塘岸寶色相映使之然也已上經從如
意珠玉生者。戒度云。世典尚云。山蘊玉則
草不枯。淵藏珠則水不竭。況佛境乎已上
問。珠在何處能出寶水 答。今家無判。靈
芝云。毎一池心各有珠玉。泉從珠出。流
落池中。常時盈滿已上問。珠出池水。而無
流至其水何故不滿彼界 答。佛境難思
各不妨礙。八功徳者諸説少異。今文大同成
實論説。論云。輕・冷・軟・美・清淨・不臭・飮時調
適・飮已無患已上但論約四塵。今對五塵
淨影・天
台同今
又倶舍論十一云。一甘。二冷。三軟。
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飮時不損喉。八飮
已不傷腹已上清淨潤澤是色入攝者。清淨
水徳。潤澤水體。但稱讃經澂淨潤澤開爲二
徳。倶舍・成實不擧潤澤。眼見清水故名色
入。不臭即是香入攝者。不臭即是好香故也。
輕冷軟即是觸入者。十一觸中三觸故也。
言十一者。謂堅名地。濕名水。煗名火。動
名風。可稱名重。翻此名輕。柔軟名滑。麁
強名澁。食欲名飢。飮欲名渇。煗欲名冷。冷
飢渇三是心所欲。非正目觸。因有三觸發
此三欲。故冷飢渇是觸家果&MT06279;而非是觸。今
言觸者。從果爲名。美是味入攝者。六味中
甘。故稱讃經云三者甘美。倶舍論云一甘。極
樂莊嚴安養國者。觀經・小經同名極樂。無量
壽經名爲安養。言極樂者。無有衆苦但受
樂故。言安養者。淨業&T047368;云。安樂養育衆
生。義寂云。安心養身已上菩薩徐行等者。
此因寶池廣讃嚴儀也。隨機讃歎寶宮等
者。棟梁椽柱等表無量種種法門。菩薩隨
機讃歎其徳。三明池分異溜中。經分爲十
四支者。於寶池邊有十四渠。水旋池渠常
恒流注。而無雜亂故。云池分異溜旋還
無亂。謂對池心水。以支水名溜。溜玉云。力
救切。水名也。爾雅云。小水之流。又池即
十四支。溜者小水。此水旋繞十四支池水無
絶。對湛池邊旋轉名溜。故靈芝云。毎一池
心各有珠玉。泉從珠出流落池中。常時盈
滿已上此釋意者。於池中心有如意珠。以出
寶水。其水流有十四支也。二明一一渠岸作
黄金色等者 問。渠岸作金色者。指黄金爲
渠文。渠下底沙雜寶色者。指渠下皆以等
文。何不牒釋一一支七作寶色文 答。分
文有所闕。其義難明。但試會者。上言一一
支作七寶色者。總標渠岸渠下二嚴。黄金爲
渠下別明二嚴。渠岸黄金。渠下雜色。皆
七寶攝。故不相違。又戒度云。上約池塘
則具七寶。今論水渠。但云黄金已上經雜
色金剛以爲底沙者。於一金剛即有雜色。
靈芝云。金有五色。又精剛者已上今金剛者。
且約一池。大經所説底沙非一。四明水有
不思議用中。即有其五等者 問。四五大段
分文難思。即可料云四一一水下至十二
由旬已來明渠水蓮華。五其摩尼下至相好
者已來。明水有不思議徳用。池渠華數華
量三文是尋常事非不思議。何與水用合
爲一段。水上下及説法倶是水用。何爲兩段
答。一一水下總明水用。華從水生。雖非
難思猶是水用。故置一段。池水説法彌以
難思亦有大益。爲別大段尤有所以。經一
一水中者。釋指渠名云一一水。然靈芝云。
一一水中即上八池各六十億已上問。今家
何故不説本池蓮華 答。本池有蓮理在
絶言。故不別説。又十四支外別無本池
故。經七寶蓮華十二由旬者。凡説華相三
經不同。靈芝云。小本經中四色四光。今言七
寶。故知多別。一一下明量。十二由旬計四百
八十里。小本經但云大如車輪。擧其極小
者耳。戒度云。二挍異。小本車輪者。彼疏
云。車有大小。難爲定準。此間極大不過數
尺。可依輪王車輪爲量。十住婆沙云。轉輪
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輞。瑠璃
爲轂。周圓十五里。準此未及半由旬。亦約
小者耳。所以二經不同者。慈恩云。華有
大小。彼據極大。此約最小。今準大本池
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則知。大小
不一皆是隨宜趣擧。不必以此較經優劣。
又璟興云。小經云池中蓮華大如車輪者。
即譯家之訛。故奘法師本云量如車輪。由
此經云團圓正等十二由旬。義不相違。車
輪雖小。圓滿正等可譬彼華故已上上下無
礙故名如意水等者 問。上云從如意寶中
出即名如意水。今何相違 答。如意水名通
此二義。是故無失。經尋樹上下者。今釋可
見。妙宗鈔云。三其摩尼下明隨心。論其寶
水稱適人情。自然上樹然後流下。故上生
經明。兜率宮有水。游梁棟間。與此同也
如湛
同之
但靈芝有異解。彼疏云。尋樹上下。尋猶
循也。樹即莖也。言水循華莖。上入華中。旋
轉發聲。却從莖下已上五明水有不思議
徳中。即有其二等者。華間曲尋樹音合稱
其聲。故分爲二。或説衆生苦事等者。如玄
&T047368;。六明摩尼多有神徳中。天樂無以比
方者。大經擧六天樂挍量淨土音聲。文云。
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
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已上佛是衆生無上大
師等者 問。三寶如次以屬大師・良藥・福
田。似有參差。謂若以佛名大師者。亦應
法爲所學。僧爲同學。若法名良藥者。亦應
佛爲良醫。僧爲瞻病人。若僧名福田者。亦
應佛・法名福田。如何 答。三寶其徳廣多無
量。故且擧一互顯之耳。四事者依般舟經。
飮食・衣服・臥具・醫藥也。五乘依果者。五乘
所得功徳名爲依果。華嚴三十八云。爾時普
賢菩薩。告普慧等諸菩薩言。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有十種依果。何等爲十。所謂菩提心
依果。究竟不忘失故。善知識依果。隨順
和合故。善根依果。長養諸善根故。諸波羅
蜜依果。究竟修行故。一切法依果。永出生
死故。諸願依果。長養菩提故。諸行依果。廣
修習故。菩薩依果。一生補處故。供養佛依果。
信心不壞故。一切如來依果。正教離顛倒
故。佛子是爲菩薩十種依果。若菩薩住此依
果。則得如來無上智依果已上八味之水者。
八徳之水飮時皆成味入。故指八徳云八
味也。請觀音經云。池迴八味水 問。樹・
池何無滅罪 答。疏抄云。至總觀説故

本曰六就下至寶樓觀竟
釋云。上來第五料簡池觀已竟。自下第六解
樓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文自爲十一。初
標中言先擧者。此指衆寶國土一句。以次
下云總擧觀名牒前生後故也 問。衆寶國
土是標所歸。非標寶樓。何云觀名。亦屬牒
前生後 答。此有三義。一衆寶國土總標
彼土。彼土即有地樹池樓。樓是當觀境總中
取別以爲觀名。牒前三生後樓。其義可
知。二經有隱顯。若具可云池觀成已次觀
寶樓衆寶國土等。若解具文。衆寶國土句
可爲第二段。今對略本。故取此句以爲觀
名牒前生後。所以且取此一句者。此觀首
故借云觀名也。三具説可云次觀衆寶國
土寶樓。釋存此意。屬觀名等也。三明樓閣
數中。經樓閣者。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樓
櫓城上屋。麻果云。樓正樓通重屋也。爾雅
云。四方而高曰臺。狹而脩曲曰樓。孫愐云。
樓閣也。顓頊所造重屋也。玉云。樓重屋也。
準之。或樓與閣別。或樓即閣也。五明樓外
莊嚴中。經如天寶幢者。起世經説善法堂
云。有一寶柱。高二十踰闍那。於其柱下。爲
天帝釋置立一座。高一踰闍那。廣半踰闍那。
雜色可觀已上雖有此説。未解喩意。寶幢
自鳴更勘餘文。又同經五説修羅宮寶柱云。
自然而有寶所成柱。高二十踰闍那已上
之。天寶幢自然而有淨土樂器自然亦有。故
以爲喩。非喩自鳴。又靈芝云。又下三天樂
懸空。如寶幢者。言其量也已上無思成自事
者。梁攝論曰。譬摩尼・天鼓無思成自事。如
此不分別種種佛事成。釋曰。譬如如意寶
無有分別。能作如衆生所願求事。譬如天
鼓無人扣撃。能隨彼衆生所欲之意出四
種聲。謂怨來・怨去・受欲・生厭。諸佛亦爾。已
離分別能起種種利益衆生事。利益事有
二種。一化身利益。如如意寶。二説法利益。猶
如天鼓已上六明樂説法中。樂雖無識等者
 問。識者心王。思者心數。心數心王同時相
應。何成自事別云無思。説法之下唯云無
識 答。由思造作能調甲乙宮商緩急。故
擧思有便。由識了別能説佛法僧等法門。
故擧識易明。各擧其一實有以耶。七明觀
成中。經粗見極樂世界者。非是思惟。即指
正受猶名粗見。未見本質。而見影像且
云粗見。如彼像觀正受名麁。又至後觀時
見前觀境。其境彌勝。故望後見正受名粗。
故知禮云。樓觀成四事都現。是故至此得總
觀名。雖云總見。若望後觀此猶約略。故曰
粗見如湛
同之
然靈芝云。言粗見者即思惟也。下
文若見此者。即正受也。此釋不然。樓觀
成時亦見前境。雖是正受。即望後見方説
粗見。豈是思惟。況若見此下別説滅罪益。何
乖文相屬正受見。自上莊嚴總現者 問。
於當觀中亦觀地樹池三境耶 答。經釋
倶明唯觀寶樓。不云廣觀前三種境。但總
現者。樓觀成時由前觀力四境都現。故知禮
云。二此想下結成總觀。最初繋念。且寄此
土落日及水以爲方便。次觀彼國地樹池
樓。應知。此四得後後者必得前前。故樓觀
成四事都現。是故至此得總觀名已上問。
於當觀中可觀四境。云總觀想故。如云
地想等。故淨影云。下第六門。是其總觀。
文別有四。一辨觀相。二總結之。三明觀
益。四辨觀邪正。初中有四。一觀寶樓。二樹。
三地。四觀寶池。就觀樓中。初正觀樓。次觀
樓上及虚空中多諸音樂。後結成相名爲粗
見ト嘉祥・天台
等亦同之
答。經明觀想中。都不擧餘境。
纔至觀成始出四境。諸師所判大違經文。
何離經説恣成義道。地樹池樓前後別觀。
何至于此重觀前境。不如依經信證定
疏。餘蘭菊義人情而已。但總觀想名通攝四
觀。文在於此。義通上二。前三雖非當觀。樓
觀成時同見四境。由此義故名總觀想。今
解釋中名寶樓觀。不言總觀良有以耳。應
佛本心者。滅罪往生即稱彌陀本願意。兼應
釋迦發遣教意也
本曰七就下至華座觀竟
釋云。上來第六料簡樓觀已竟。自下第七
解華座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一分
文。二總述大意。分文中文自爲十九。一
明勅聽許説中。勅聽令之諦受者。即指
諦聽句。正念修行者。即指善思句。此乃
上大科中只云勅聽不云修行。故至子段
細擧其二。經除苦惱法者 問。爲是佛身。
將爲華座。若言華座者。經文生起可佛
身觀。所謂釋迦許説除苦惱法。彌陀應聲
住立空中。夫人見之亦起未來見佛之請。
佛答韋提即云欲觀彼佛者等。明知。除苦
惱法者。是佛身觀也。若言爾者。釋云三
明佛爲説華座觀法。但能住心縁念罪苦
得除。如何 答。除苦惱法。指華座觀。所
以知者。觀觀先擧即擧觀名。當觀先擧正
當除苦惱法之文。故釋定判。何勞苦諍。但
佛現者欲證往生。夫人見佛證無生忍。即
請佛觀。此則爲後觀由。何及難乎。又文
雖局座。意通佛等也。二明勸發流通中。
觀法深要者 問。所言觀法者。爲局華座。
爲通佛觀等 答。此指華座。諸觀勸持局
當觀故。又文雖指座。義通佛等。謂座是佛
觀一具故。深要之言可通佛觀。故下文云。
十三觀中寶地寶華金像等觀最要已上但最
要中座・佛・彌要。今文此意也。三明二尊許應
中。娑婆化主等者。指上許説流通。安樂慈尊
等者。指彌陀佛來應之文。言知情者。知夫
人情。言許應者。釋迦許説彌陀應現。或本
云計應。言隱顯者。釋迦彌陀各有隱顯。若
就釋迦言説爲顯。不説爲隱。謂前六觀則
名爲隱。未説座故。華座已下則名爲顯。已
説座故。若就彌陀來現爲顯。不現爲隱。又
彌陀爲隱。不出娑婆故。釋迦爲顯。出現
閻浮故。釋迦如來出穢土者。爲化二門
之機故也。彌陀如來卜淨土者。爲迎重障
之人故也。故云正由器朴之類萬差 問。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是示顯相。釋此事云
隱顯有殊。最可云顯。何還屬隱 答。隱顯
之言從本而釋。非論暫時之影現也。言器
朴者。器是曲木。玉云。祛&T047368;切。器皿也。皿明
丙切。説文飯食之器用也。朴是直木。玉云。
普角普木二切木名。以喩如來不捨萬機。
帝範上云。明王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
者以爲轅。曲者以爲輪。長者以爲棟梁。短
者以爲栱桷。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王
之任人亦猶如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
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愼。無愚智勇
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君無棄士
已上佛之化物亦猶如是。佛如良匠。定機・
善機即如直木。散機・惡機即如曲木。二尊
許應隱顯隨宜化善惡機。如彼良匠以曲
直木而爲輪轅。言郢匠者。郢謂郢人。匠
謂巧匠。以喩釋迦彌陀善巧。莊子云。莊
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
堊墁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斵之。匠石運
斧成聽而斵之瞑目
恣手
盡堊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
試爲寡人爲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斵之。雖
然臣之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
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已上言説是語時乃至
其七者。釋迦如來説告勸時。彌陀世尊亦
來應現。爲顯此義。阿難述云説是語時。
文有前後。其實同時。説是語時一句之内含
下六段。故牒此句即云意中。二明彌陀應聲
即現者 問。無量壽佛一句未云應聲即現。
既至下文有來應説。若爾何故二三兩段不
爲一段 答。初標彼佛。次云住立。知擧彼
佛顯應聲現。而開爲二段者。應現未必住
立空中。然今來現即住立故。爲顯此義。別
爲一段。證得往生者。證謂證契。得謂成就。夫
人已見住立三尊。得成決定往生之機。故
云證得。非言已得往生也先師又證即證
誠。謂彌陀現證誠韋提成於決定往生之機。
或彌陀應現雖被夫人。佛意廣證一切衆生
正念願生可成淨機。竝是證機。非證法
也。是故永異小經説耳。立即得生者。即顯
速疾往生之義。問曰佛徳尊高等者 問。上
述住立之由。何重難問耶 答。上雖釋所
表。重致難問者。四威儀中以坐爲首。故
以坐難立也。答意者委釋上所表相。謂佛
來此爲急救生。設雖坐勝。局今來應最
可立撮。不捨本願者。可來迎願。平生・臨終
其時雖異。來應之儀彼此同故。來應大悲者。
來謂來現。應謂酬應。佛來機前報大悲故。
故云來應大悲。何故不端坐等者。造像功
徳經上云。王今造像。應用純紫栴檀之木
文理體質堅密之者。但其形相爲坐。爲立。
高下若何。王以此語問諸臣衆。有一智臣。
前白王言。大王當作如來坐像。何以故。一
切諸佛得大菩提。轉正法輪。現大神通。降
伏外道。作大佛事。皆悉坐故。是以應作坐
師子座結跏之像已上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者
生等八苦數責身心。無時順情。故云動成
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者。六賊有怨詐來
親附。愚癡之人謂爲實親。内心愛著。被奪
聖財。故云詐親含笑。三惡火坑等者。如上
&T047368;。若不擧足等者。爲救衆生墮惡趣苦。
周慞急來。故云立撮。三尊身心圓淨光明踰
盛者。佛身光明從智慧生。淨土論云。如彼
如來光明智相。故云身心 問。所現佛身爲
報。爲化 答。義推報佛。今所現身眞身觀
由。故知。報佛。如彼光臺所現國土即爲依報
六觀由致。先現後説。彼此一同。故嘉祥云。所
以佛菩薩現其人前者。爲觀之境。彼將欲
作無量壽佛及二菩薩觀。是故佛及二菩薩
現其人前。作觀之境界也。靈芝云。前文光
臺現土。令韋提見以爲依報發請之端。故
云以佛力故見彼國等。今三聖共臨以爲正
報發請之由。故云因佛力故得見佛等已上
佛身光明朗照十方等者 問。光明熾盛既
通三尊。何至不可具見之文唯局佛光
答。因果光明有勝劣故。唯局佛光云不可
具見。況以次下文云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
然準下佛亦云閻浮檀金色。故知。六七二
文同説佛光色。但光明熾盛文雖通説三尊。
不可具下自通之別。獨歡佛光色也。四明
接足作禮相中。聖力冥加者。是釋迦力。以
次文云因佛力故得見等故。得蒙稽首者。佛
徳尊高。垢凡女質非容輕觸。然佛願力而故
赴機令致稽首。故名爲蒙。準西域&T047368;。西竺
之法凡有九禮。問訊爲初。稽首爲終。稽首
即是禮之極也。謂舒兩手。掌接佛足以表
恭敬。故云接足。唯識疏一云。稽者至也。首
者頭也。以首至地。故名稽首。光云。稽之言
至。首之言頭。以己之尊接佛之卑。故稱敬
已上玄應音義云。稽至也。首頭也。言以頭
至地也已上斯乃序臨等者。爲述見佛得忍
之相。亦標光臺現國之事。前見依報歡喜
餘身。今見正報心開得忍。今乃等者。正述
得忍。言正覩者。是指眼見。言心開者。即心
眼開。初散心見。後心眼開即得無生 問。韋
提心無見佛要期。亦無觀想。何發三昧
答。夫人即是不待時機。由前六觀定機頓熟。
不待説教正覩彌陀。三昧頓發悟無生忍。
已見依報可欣正報。經不説者無口陳故
也 問。得忍只是見佛之益。應非是定益
 答。夫人定機即請定法。定善文中所得無
生。非定益者如何。序正經釋分明屬於定
益何致狐疑。凡諸經説聞經得益。皆是依
教修行之益。然而諸經未宣修行行相。今經
亦如是。凡在世機根性利故不須漸行。教
下得益也。五明領荷恩相中。生於後問者
 問。今領佛恩。爲物生問。與示觀縁若佛
滅後等請。同異如何 答。上則正請依報。亦
兼正報。今則別請正報。更無兼意。又上約
所求。亦顯去行。今偏請問去行。即其異也。
六明爲物置請中。置者借致音。如序分義
云置惑也。七明總告許説中。總者廣通正
報諸觀。故名爲總。此義具如日觀已述。問
曰夫人置請通己爲生者 問。夫人已得無
生。置請應偏爲物。何云通己 答。定善門
戸詮次之法。初淺後深。設雖得忍豈無重
觀重益之義。由此理故可通己也。答曰佛
身等者。佛是慈悲主不請師。設不別請何
不説耶。是以欣淨縁中。夫人請云教我。顯
行縁中佛廣開云亦令未來世等。今文請云
未來衆生。佛説何默。故云文略 問。經云
欲觀彼佛者。者字應含未來衆生。何云文
略故無 答。者字雖通辭之與人。今者則
辭。所以知者。若擧未來者。如日觀初文。可
云汝及衆生。今文不爾。直告夫人説欲觀
等。故非人者。八明教觀方便中。問曰衆生
盲闇等者 問。如今問答者。一切凡夫以
自力心修定善時。終不發定耶。若云不
得者諸教中云凡夫修得九次第定。況無
得定者。都無上二界果報。其理豈爾 答。
凡夫自力得定者。唯見有漏天。亦生有漏上
二界天。何足爲奇。此經定善唯以凡心直
見聖境。自非佛加此義永無。今問答意即
此義也。聖力遙加者。正屬彌陀。以下文云
仰屬彌陀等故。經云然彼如來宿願力等。兼
通釋迦及以諸佛。請佛之文擧釋迦諸佛
故。佛佛意同故。至心懺悔等者 問。經無懺
悔文 答。修觀之人先修懺悔。是常途式。
見以不見皆是佛恩者 問。不見何佛恩
答。觀佛經云。念白毫相者見以不見。皆除
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罪已上滅罪同故
倶云佛恩。見以不見滅罪同義如觀念&T047368;
想彼寶地者。爲觀華座先想寶地。座所依
故。經云七寶地上。即此義也。方寸一尺等者。
定善作法自小之大。爲令知此意。先勸方
寸等 問。前六觀機與華座機爲一機。爲
別機 答。看經釋意。前十二觀是一機觀。故
前六與當觀是一機也 問。前六與座是別
機義有六所以。一釋迦光臺現國。夫人即請
云何當見極樂世界。依此請故佛説依報
六觀。彌陀住立空中。韋提亦請當云何觀無
量壽佛及二菩薩。依此請故佛説正報六觀。
見・請二重説相不濫。故知。別機觀也。二前
六觀及後五觀中。皆有結前生後之句。此等
一機次第觀故。即有此句。樓座及普雜中間
更無結前。故知。別機。三地觀滅八十億劫
罪。樓觀滅無量億劫罪。此乃依觀初後。地
少樓多。今至座觀滅五萬劫。像觀等中滅
無量劫。此亦初觀淺故滅罪數少。後觀深故
除罪多劫。若次第觀。更有何意座觀滅罪少
於前觀。故知。別機。四日座二觀倶修懺悔。
若一機者。何更重修。五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若一機者。何更重教。六初想寶地恐亂想
故。唯觀方寸等。若前成就寶地觀者。何作
此釋。故知。佛説本意前後二機 答。總看文
相。前十二觀一機始終。唯有第十三觀。是別
機也。所以爲二機者。十二廣觀。雜想略觀。
鈍者帶惑不堪廣。故令修略觀。故總讃
云復有衆生心帶惑等。明知。前十二唯約一
機。何背解釋。存別機義。但會初難者。所
以見・請有二重者。是爲分別依正二別。
非謂住立三尊爲別機而現。韋提亦爲別
機而請。會第二難者。結前生後有無非必
由機一二。若云別機故無此句者。雜想觀
初云結觀生後。既有生後。何無結前。如池
觀云次當想水。雖無結前。釋云牒前生後。
況樓觀中經文雖幽。猶判牒前生後。若約
此義。當觀何無結前等意。勅聽許説義當生
後句。所以不釋其義者。曲釋勅聽。不暇
別云結前生後。故略不解也。會第三難
者。凡滅罪多少佛智難知。故諸師所解其義
非一。或云但可信奉。或云由境寛狹。今
云。一一行者其數多故。所有罪體隨亦無量。
各約一邊機。説一觀滅罪。地觀人中可有
滅五萬者。座觀人中可有滅八十者。若
不爾者。有八十滅罪之外不滅無量罪之
咎。若許爾者。地觀行人不可得生。有無量
罪故。若云雖有重罪猶往生者。無有是
處。又如下上品。滅五十罪尚得往生。即
以五十之外無八十罪故。下中品八十亦復
如是。即以八十之外無十箇八十億罪故。
以此驗知。毎一一觀各約一機。説一滅罪
也。當觀雖説五萬滅罪。猶得往生。何有餘
罪許往生益。況璟興・知禮依有經本同云
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五萬滅罪更非定量。
會四五難者。懺悔・坐法應在觀觀之初。且
約日座二觀勸懺悔・坐法。日是依正總。擧
初令通諸觀。座是佛座故。擧初顯正報
觀。會第六難者。定善作法自小之大。爲令
知此意。先勸方寸等。不必由觀成不前後
作此釋也。總而言之。今雖解次第觀行相。
而有別機。始自一觀可入觀故作此釋
也。此意應在諸觀。何局當觀。例如諸觀滅
罪不同。何以通餘之一解。偏屬別機觀耶。
此亦擧一例同諸觀。身口意業常與定合者。
修觀行者出定之時。三業四儀不忘定中
所見境界。謂身常學象王行歩。口誦經文。
意想境相。常如此故觀法易成。喩之失意
聾盲癡人。法眼者。定若成就見彼淨土。得
法勝利名爲法眼。或先有明相現者。得定之
者或先見光明。或先見寶地等。隨者不同。
一者想見者。即是思惟。有知覺者。如地觀已
辨。内外覺滅者。梁攝大乘釋論九云。散亂有
五。一自性散亂。謂五識。二外散亂。謂意識
馳動於外塵。三内散亂。謂心高下及噉味等。
四麁重散亂。謂計我我所等。五思惟散亂。謂
劣下心菩薩捨大乘思惟小乘已上準二
三散亂。意識馳動五塵名爲外覺。亦動内
境即名内覺。九明寶華莊嚴中。此令行者
等者 問。上於當文立三子段分經科畢。
此外無文。何故重釋出葉間衆寶寶蓋珠網
寶幢寶幔珠光等耶 答。下觀成中説此等
相。故以觀成比知觀想。以下經文亦顯觀
想也。十一明華葉莊嚴中。經華葉小等者
 問。華葉已下爲説觀成。爲説觀想。若云
觀成者。局第十文唯云觀成。華葉已下應
非觀成。若云觀想者。何觀成後更説觀
想 答。華葉下至施作佛事。皆明觀成所
見相也。但至觀成局第十文者。既云了了
下辨觀成想。不云所至。故下諸文皆屬觀
成。於觀成中有多相故開爲別段。經縱廣
二百五十由旬者 問。第七座量若望第九。
其量狹小。若望第八。其量廣大。何乖二邊
 答。座・像・佛三次第觀故。前淺後深。座小
佛大。約機淺深。如寶樹量不稱佛身。華座
本意説眞佛座。故座量廣。觀道未成。不順
佛量。第八像佛其量難定。嘉祥云。前作丈
六身觀。次百丈身觀。名爲像想觀已上
知。像身亦初小後大。可有順座像佛。設第
八座無有其妨。十二明臺上莊嚴中。經蓮
華臺者。靈芝云。次華臺中三。初明臺體。即
蓮心也乃至於下三臺上寶幢又三。初明幢
體。即上臺面四向立柱。上&T016254;網幔以覆佛
頂。戒度云。釋臺體中。即蓮心者如梵網云
方坐蓮華臺。華嚴云華在下&T016254;。天台戒疏
云。臺者中也。驗是蓮心非別臺座也已上
甄叔迦寶者。靈芝云。甄叔迦寶此云赤色寶。
戒度云。甄叔迦寶者。西域有樹。其華赤色。
形大如掌。此寶顏色似樹之華。因以名焉
已上十三明幢上莊嚴中。經如夜摩天宮者。
祖師云。四柱寶幢以喩須彌。故幢上幔喩夜
摩天。謂幢上横張寶幢。似須彌山上有夜
摩天言。又靈芝云。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
彼天華光莊嚴最勝。故多取爲比。戒度云。具
云須夜摩天。此云善時。以天光明無晝夜
別故得斯名。以天比幔。一取廣大。二取
莊嚴。此即佛頂幔也已上十四明珠光徳用
中。經異種金色者。金有多種。色亦不同。謂
閻浮金・紫金・黄金等也。華雲寶樂遍滿十方
者 問。經文不説寶樂莊嚴 答。水觀既
説無量樂器以爲莊嚴。八種清風鼓樂演
説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準之。此亦可有寶
樂。又彼演説苦空與今施作佛事全以相同。
十六明華座得成所由中。經願力所成者。第
三十二願云。自地已上至于虚空。宮殿樓觀
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
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
已上此願中攝一切依報。華座亦在此中。又
靈芝云。初推本因。阿彌陀佛昔爲國王。遇
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法名法藏。發四十
八願。彼國依報境界・身壽光明・種種莊嚴・一
切果相皆願所成。豈唯華座。寄此點示使
知淨土即佛願體。願由心發即佛心體。故
知。願力理絶言思矣已上十八明結觀成
相中。經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者 問。地觀
滅八十億劫罪。樓觀滅無量億劫罪。何故還
至座觀纔除五萬劫罪 答。璟興云。華座
縱小應勝寶地。滅罪亦多於寶地觀。故今
之所存除障必多。以有經本云除五萬億劫
生死之罪。而云五成萬劫者。蓋脱億字也
已上知禮云。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者。華座
中云除五萬億劫罪。前地觀除八十億劫。然
其滅罪多少之數。皆是佛智如量言之。非
是初心所能思議。但可信奉而已已上靈芝
云。八十億劫或云無量劫。或云五萬。或
云五十億劫。隨宜不定。非凡所測已上
興云。如經中説。地觀除八十億劫重罪。總
觀除無量億劫重罪。華座觀除五萬劫重罪。
諸餘觀悉無量。而日水觀及三輩觀皆無除
障。此有何意 答。有説。地觀等是初學觀。
劣故除罪少。總觀是寶地觀後。微精熟故滅
罪多。此恐不然。以後後觀觀觀既轉勝。除
罪亦應多。而不定故。今則地觀等唯縁一
境。境少故滅罪亦少。總觀縁多境。境多故滅
障亦多。華座觀其座。觀境極少。小寶地等
故滅罪最少。佛菩薩觀雖觀小境。而是正報
故滅罪多。像觀觀境極多。故除障轉多。其三
輩觀不言滅罪者。蓋爲略矣已上疏抄云。
總觀是觀地樹池樓。廣觀依報。故滅無量。
地是別指一依報。故劣總觀也。華座別指
少分依報。故又劣也。觀音觀等是正報故。其
功無量也已上此符璟興義。今云。所以觀觀
滅罪有不同者。地觀行人唯有八十億劫
罪。乃至座觀行者唯有五萬劫罪。佛隨彼罪
多少云八十等。非是觀力必有差別也。但
樓觀説除無量罪。合明樹池樓滅罪故。無
相違過
本曰八就下至像觀竟
釋云。上來第七料簡座觀已竟。自下第八
解像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一分文。二
總述大意。分文中文自爲十三。經所以者何
者 問。此句不收前後科段。有何意耶
答。今此一句若開之者。可爲一段。問答各
別故。不收第二段。若合之者。可爲等二
段。問答一雙故。今約合意爲十三段。若約
開意。此句爲一段。可爲十四段。攝屬不
定。不收兩段意在於此。故淨影云。第二
段中所以者何。徴問起發。佛身出情。所以
勸想。下對釋之。佛法界身。入於一切衆生
心中。故勸想之已上此師屬第二段。二明
諸佛應現中。韋提上請者。指華座觀未來衆
生當云何觀等請也。欲顯諸佛等者。此擧
諸佛法界身徳。顯於彌陀同有其徳。是故
不違韋提請問。此乃三身同證下明佛自
證。端身一坐下明佛利他。指此利他身即
名法界身。法界身三義中。心遍故解法界者。
佛大悲心等觀衆生猶如一子。能知法界
衆生心念故名解法界。身遍故解法界者。若
有見佛機即現其前。能知法界衆生見佛
機熟故名解法界。無解礙故解法界者。佛無
礙智餘縁不礙。能知機熟名解法界。所言
法界身者。即解法界機熟之佛身也。言法界
者所化境者。法謂軌持。軌生物解能持自
性。界謂種族。種類多故衆生名界。又有事
理二種法界。今取其事。若想念中若夢定中
等者。修觀行者定中見佛。故云想念中。若
在夢中見所念佛。故云夢定中。修定者
夢。故名夢定。此異不修而夢見境。故加定
字。經云入心想中。即此義也。三明結勸利
益中。經三十二相者。如無量義經説。八十
隨形好者。如同經註釋 問。所言三十二
相等者。爲報。爲化 答。看上下文即是報
身。上文則云見此事已次當想佛。下文亦云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想佛・彼佛名法界身即
指此身名三十二相。豈非報身 問。若爾
應云八萬四千相好 答。報身亦具三十
二相。八萬四千用四八相。以爲本故。故釋
大衍論明報身具三十二相。又金光明・十住
婆沙亦作此説。以爲其證。明王院云。大日
道場觀中。則觀三十二相。而大日者即是法
身。設雖隨順顯教。而不可出他受用身。故
知。法身・報身亦具四八相也。言是心作佛
者依自信心縁相如作者。作猶造也。謂行者
起信心縁佛相。此思想位漸作佛相。是故
縁相似造作佛。故云縁相如作。是心是佛
等者。謂依縁相佛身即現。心不想佛佛即
不現。心想佛故佛身即現。故離心外全無
佛現。故云是心是佛。此乃是心作佛明其思
想。是心是佛明其見佛。作意不作意常能遍
知者。若依性宗。諸佛利生無時不遍。何論
作意及不作意。此文即是隨順小乘。如智度
論中明如來六時照機。亦隨三藏。況次下文
云常能遍知。其實應無作意也。若依相宗。
圓・平二智常恒相續而不作意。妙觀察智亦
不作意而有間斷。謂入滅定此智不現。成
所作智一向作意而有間斷佛地
論意
而觀機者
觀察智力。何言作意。縱準相宗。今文即是
隨轉理門耳。或有行者將此一門等者。義當
淨影等三師。淨影云。云何名作。云何名是。
兩義分別。一就佛觀始終分別。始學名作。
終成即是。二現當分別。諸佛法身與己同
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
名心是佛望己當果。由觀生彼名心作佛
天台
同之
嘉祥云。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即是應身。
是心是佛。即是法身。是心作佛。即明二
身因也已上此三師解倶當唯識法身之觀。
自性清淨佛性觀者云云二種觀義出占察
經。彼經下云。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眞如實
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
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乃至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
修學唯心識觀乃至想見内外色。隨心生。
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界。亦復如是。
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乃至若學習
眞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
見聞覺知。求離一切分別之想。乃至廣
已上所言唯識者是智。眞如者是理。若智
若理。竝非事觀。故今斥之 問。弘決第二
引彼經云。唯識歴事事眞如觀理已上而今何
云竝非事觀 答。彼歴事者。對於唯理釋
事。不同今之指方立相事相也。既言想像
乃至有身而可取者 問。言想像者。此土形
像。三十二相亦化身佛。設雖他師何屬法
身。唯法界身方屬法身。若爾今破似不極
成答。此文總判罪濁凡夫不堪理觀。何故
經文更參理解。由此理故。總簡理釋。然諸
師意以法界身即屬法身。今則不爾。法界
身者。現機前身。三十二相即是身也。此乃
形像爲本。觀法界身。法界身現名三十二
相。云假云眞。偏是色身。寧可得言無相法
身 問。定散機中定勝散劣。然上中品尚解第
一義以爲受法。最勝定機何不修行無相離
念答。上中品者只是解信而非證悟。所解雖
理猶求事土。不作理觀。故無違害。定善行
者行成爲期見事依正。故不可修無相理
觀。居空立舍者。維摩經上云。譬如有人造
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苦依虚空終
不能成。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
説諸法實相已上四明展轉相勸中。如前所
益者。此指上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文。此乃見
佛以爲所益。是可觀由。如示觀縁。擧勸勵
修展轉相教者。上説結勸利益。今更勸於觀
想。文義展轉。故云展轉。經多陀阿伽度等
者。淨影云。佛號無量。略擧四種。佛是佛號。
義如前解。多陀阿伽度。是如來號。乘如實
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阿羅訶者。此名應
供。佛具智斷合可供養。故名應供。外國語
中三名相通。一阿羅訶。此云應供。二阿羅
漢。此云無生。亦云無著。三阿盧訶。此云殺
賊。今擧初義。三藐三佛陀。此翻名爲正眞
正覺。三之言正。藐之言眞。三復名正。佛陀
名覺已上五明牒前生後中。想彼佛等者
問。想彼佛者者。牒前。先當想像者。生後也。
何以上句爲牒前生後。以下句云定所觀
境耶 答。合此二句爲第五段。故有下句
生後之義。生後句中亦有定境之意。別擧
下句即此義也。六明觀成相中。一明身四
威儀等者。初見金像開目之見。即是眼見。
閉目想像是思想分。未及祖見。二明既能
觀等者。明佛坐處。三明想見等者。明入正
受定。四明心眼等者。明正受所見了然無礙。
一二之文觀成方便。是思惟故。三四之文正
是觀成。心眼開故。隨終名觀成。具如地觀
&T047368;。經坐彼華上者 問。經上文云欲觀彼佛
者作蓮華想。彼佛謂眞。華即其座。今説像
坐。豈不相違 答。第七華座雖眞身座。觀
道未成。故應華座小於眞身。觀道若熟。相
應大身華亦隨大。今想像身令坐彼華。華
亦小故彼此無妨耳 答。當觀即想此土形
像此土形像設其量大。何冥彼座 答形像
雖窄觀想漸増。至觀成時佛身長大應其
華座。問。觀道未成故。座即狹小者何云眞座
 答。像觀之時觀道漸成。至第九觀更見六
十萬億相海坐如虚空蓮華。故知禮云。因
像見土。像觀既成心眼開發。廣見依報地
樹諸相。應知。樹等出過前樹無數倍也。何
者以今寶像必稱華座。座像高勝樹合覆
之。皆由妙觀轉深故。使所觀愈勝已上
觀像住心等者。第六段中雖兼觀想。未説
相好及逆順觀。故重釋也。又佛身及華座等
者。上明逆順源出觀佛三昧海經。今準彼
經。上從佛頂下至寶地。名爲順觀。下從寶
地上至佛頂。名爲逆觀。故云必須上下通
觀。謂經文云見一寶像坐彼華上。又云於七
寶地上作蓮華想。故約佛・座・地。必須上下
通觀。然十三觀中等者。簡出要觀。勸人教
修。所言等者等取眞佛。言一法者。指上
四觀。四觀強異。佛觀一具總名一法。餘觀
自然了者。若成地華金像等觀。自餘樹池樓
自然即了耳。七從見此等者。以結前文推
知生後。八明二菩薩觀中。正明成上三身觀
生後多身觀者 問。當文正明二菩薩觀。何
云成上三身觀等 答。上者當段。對下多
身當文名上。説三身時有生後義。故云生
後多身觀也。對此生後。以正明文且云結
成。今此釋意預取下文。居上釋成結前生
後。經如前蓮華等無有異者。靈芝云。如前蓮
華者。即佛所坐者。據菩薩身計應須減
已上九明多身觀中。正明結成上多身觀生
後説法相者。準上應知。十明説法相中。經
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者。如日觀&T047368;。十一明
辨觀邪正相中。經令與修多羅合者。今家
無釋。天台云。令與修多羅合者。觀行之時令
與教法相應。故言合也。又解。與十二部經
教合。入定是修多羅。出定之時心與定合。
故云與修多羅合也。妙宗鈔云。疏有二釋。
初須定與教合。二須散與定合。初義者。謂
出定憶持定中聞法。須與經中所説符契。
故云令與教法相應。次意者。謂心雖出定
對彼五塵。須息愛憎淨乎身口。三業若爾
雖不住定。亦聞法音故云出定入定常聞
妙法。言與十二部經教合者。以十二部總
稱修多羅。同名爲經。三藏分之。經詮定學。
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故名經爲定。與修多
羅合。是與定合。經若不合者名妄想者。若定
不合經。若散不合定。皆是發於魔事已上
靈芝云。所聞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已上
經名爲麁想見極樂世界者。知禮云。若已合
名麁想見極樂世界者。謂以經驗定無差。
出定與在定相似。得名麁想見彼國界
問。見此妙事那名麁想 答。以像望眞。
須分麁妙。此想乃是佛觀方便。豈可全同
眞佛觀耶。淨業&T047368;云。麁想者。出定雖想成
麁。亦望下眞觀。靈芝云。違教即妄。合法猶
麁。對下三昧以分麁妙已上十三明觀利
益中。經得念佛三昧者。即指觀佛名爲念
佛。以釋文云剋念修觀現蒙利益故也
問。所言念佛三昧者。八九兩觀中何耶 答。
此指第九佛身。經云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故。釋云現蒙利益等故。此乃顯示當觀爲
方便。現身遂得成第九觀也。知禮云。三作
是下明修觀利益。像想若成眞觀可獲。故
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靈芝云。像觀若成
眞身必見。故云現身即得也已上
觀經定善義傳通&T047368;卷第二


觀經定善義傳通&T047368;卷第三

 釋忠良述 
本曰九就下至眞身觀竟
釋云。上來第八料簡像觀已竟。自下第九
解眞身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一分文。
二斯乃下總述大意。分文中文自爲十二。二
明眞佛身相中。經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
檀金色者。擧天所有金。顯眞佛色相。故云
身相踰天金色。淨土私&T047368;云。如集萬億天
已上符合今疏。又靈芝云。百千萬億夜摩
天喩其大也。閻浮檀金言其肉體也。正觀
&T047368;云。如夜摩天即身也。閻浮檀金即色也。喩
其大者。夜魔即欲界第三空居天。一天已是
廣大。況百千萬億。此乃通取爾許天宮横廣
之量。以喩佛身也已上問。可喩第六天金
 答。縱使雖擧第六天金。何足比校。今且
約於空居天初。而擧第三天也。但閻浮檀
金在於人間。此金勝故。借此金名名彼天
金。閻浮金者。長水首楞嚴疏云。閻浮檀金
正云染部捺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樹。
其金出彼河。此則河因樹名。金因河稱也。
或云。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
爲金也。其色赤黄兼帶紫焔故也。觀經疏
云。閻浮檀金超過紫磨金色百千萬倍已上
長水
大寶積經三十七云。贍部捺陀金。音義云。舊
曰閻浮檀金。起世因本經云。此贍浮洲大海
岸下水中有此金。岸上陸地有贍浮樹。轉輪
聖王出世。役使鬼神取此金用。是故人間
往往有此金。最上殊勝勝一切金也已上
明總觀身相中。經白毫如五須彌山佛眼如
四大海水者 問。毫相眼量何小佛身 答。佛
身毫眼説其數量。皆顯應大。只是分喩。何強
拒難。靈芝云。佛身無量機見有殊。文中所
擧。假以數量顯非數量。欲彰佛身不可定
故。即下文云。如前所説。無量壽佛身量無
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又云。或現大身滿
虚空中。擧此證前。知無限量。蠡盃酌海。丈
尺量空。是可得乎。喩可見也。正觀&T047368;云。世
人多謂。眼量太窄。不稱身量者。其義如何。
當知。經中以山喩毫。以海比眼。乃是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