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經疏傳通記 (No. 2209_ 良忠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因縁人復號汝爲婆羅留枝。我聞是已心
愁憤。而復不汝説之。提婆達多以
是等種種惡事教令父。若汝殺父我
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問一大臣名曰
雨行。大王何故爲我立字作末生怨。大臣即
爲説其本末。如提婆達所説無異。善見聞
已即與大臣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
而守衞之。韋提夫人聞是事已。即至
。諸守王人遮不入。爾時夫人生瞋恚
。便呵罵之。時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
夫人欲往見父王。不審聽不。善見聞已復
瞋嫌。即往母所。前牽母髮。拔刀欲斫。
爾時耆婆白言。大王有國已來。罪雖極重
女人。況所生母。善見太子聞是語已。
耆婆故即便放捨。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飮
食湯藥。過七日已王命便終。善見太子見
父喪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復以種種惡邪
之法而爲説之。大王一切業行都無罪。
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言。大王當知。
是業者罪兼二重。一者殺害父王。二者
須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無能除滅者
善見王言。如來清淨無穢濁。我等罪人。
云何得見。善男子我知是事故告阿難。過
三月已吾當涅槃。善見聞已即來我所。我爲
法。重罪得薄獲無根信已上涅槃等經與
今疏文互有具略。聖僧指授三昧證定定有
深意 問。父王爲子所害。爲是由宿世業
現業 答。今釋之意偏屬現業。龍興
二意。初引涅槃經。似宿業淨影
次引
照明經。似現業。涅槃第二十文雖
王往昔殺仙人。文相未過現。故人師存
異義歟。或今疏判現因。偏準照明經歟。
元本父王無有子息者。奈女經中雖耆婆
スト。而非夫人之所生子。故言無子。是故
照明菩薩經云。往昔洴沙王后無太子
繼祀者。繼是紹繼。祀是祭祀。謂紹繼王位
祀宗廟也。是兒非女者 問。奈女經云
一女兒池中。慈恩通賛云男子女兒
此等説。兒是女何 答。人師異説。或名
。或名女子。故聞持&T047368;云。女云嬰。男云兒。
大般若音義云。嬰者女子。兒者男子。弘決八
云。嬰兒者。嬰頸飾也。蒼頡篇云。男曰兒。女
嬰。今言嬰者通男女也。故釋名云。人始
生曰嬰兒。胸前曰嬰。抱之嬰前而乳養之
故曰嬰兒已上勿令人承等者 問。上云
有所損吾亦無畏。今何墮將死 答。上述
相師聞。今明心中計。故非相違 問。父王
既是佛之檀越。定受五戒。況影堅王初果聖
者。何殺仙人及王子耶 答。行殺等故知。
定是未佛受五戒時也。聲亦不露者。聲
謂名也。露者顯也。謂惡名不顯也。此乃十善
主殺王子王法故也。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一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二

 釋良忠述 
經調達惡友者。依今家意及璟興疏。調達即
惡友也。又龍興云。隨順調達惡友等者。調達
即是惡友ナルカ故。亦可調達惡友ナルカ
已上此師後義以雨行等惡友也。提婆達
多者。嘉祥云。提婆達多此云天熱。天熱者。其
ヤシ室中大熱。是阿鼻之相。其人作三逆罪
廣如釋論及律中所辨。靈芝云。調達具云
婆達多。此云天熱。生時諸天心皆熱惱。知
彼出世必破三寶已上今經及法華等亦
調達。涅槃經説調婆達多。増一阿含及智
度論只稱達兜。梵音少異。翻名惟同。但新譯
天授。故光&T047368;立世經云。釋迦如來於
第九住劫出世。天授造無間業於地獄
第十盡方一中劫。然天授於第十住劫減
四萬歳。來生人中獨覺菩提。是故
天授中劫不滿已上又提婆達多是權者也。龍
&T047368;入大乘論云。如婆羅樓志於本行
經中説偈。提婆達多者大仙之同伴乃至
汝言逆罪但是菩薩善權方便。如是逆罪名
五。而實有三。破僧害佛世間所無。提
婆達多是大賓伽羅菩薩。爲衆生起
故。現三業於地獄已上又引涅槃
云。提婆達者。實非聲聞縁覺境界。唯是諸佛
之所知見已上法華&T047368;八云。報恩經云。若有
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
是處。大雲經云。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修
行業同於如來已上父王是佛檀越者。涅槃
經二十九云。善男子我初出家。未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頻婆娑羅王遣使而言。
悉達太子若爲聖王。我當臣屬。若不家。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願先來至此王
舍城。説法度人。受我供養。我時默然已
彼請已上檀越者。淨業&T047368;云。檀越此
施主。四分律云。依檀越隔生死已上
銀七寶名衣上服百味者。金銀七寶總別標
之。微妙嚴麗衣服名爲名衣上服。一切衆味
名爲百味。智論九十三云。或有菩薩。以
養諸佛及僧。有人言。能以百種羹
養。是名百味。有人言。餅種數五百。其味有
百。是名百味。有人言。百種藥草藥果作
喜丸。是名百味。有人言。飯食羹餅總有
。有人言。飮食種種備足。故稱爲百味已上
阿兄者。大兄也。又阿敬也。史&T047368;傳云。阿衡
阿者敬
義也
阿難遂即喚等者。於學通文總有
。一學騰空通。二自身入色境通。三山河
等入自身通。四大小自在通。其相可
問。法華&T047368;二引増一云。有一比丘。名修陀
。頭陀乞食。達兜往彼。頭面禮足。願教
。比丘便教。次從學已上今何相違 答。
今依智論。論十四云。是時斛飯王子提婆達
多。出家學道誦六萬法聚。到阿難所
神通。是時阿難未他心智。敬其兄故。如
佛所言。以授提婆達多已上經論異説不
和會。或前後學也 問。阿難但是初果聖者
故未神通。何教達多 答。初果聖故未
欲界惑。故未通其義實爾。但教神通
於調婆達者。阿難從佛學知軌則。唯以
之而已。故智論云。如佛所言以授
已上問。提婆達多起逆加行。何得神通
神通者依四本定。得四本定
故 答。智論二十六云。亦以提婆達剃頭法
服似如聖人。内無慧命故名死人。如
人種種莊嚴轉轉爛壞終不活。提婆達
亦如是。佛日日種種教化惡心轉劇。惡不善
法日日轉増。乃至作三逆罪。以是故名爲
死人。潄唾人者。提婆達貪利養故 問曰。
提婆達得禪定已離欲。云何復嗽他唾
答曰。是人惡心亦深。其根亦利。離欲故能變
化。嗽唾時便失。利根故。求時便得已上
&T047368;云。異生位中種姓未定。雖六種似而
眞。由似非眞。雖是利根亦容退。若
聖位種姓決定。是眞非似。故六種姓前
五有退。第六不退已上倶舍論十九云。毘婆
沙師釋彼經義。起見時暫退。如提婆達多
已上因此破僧等者。此明提婆造逆之相。言
破僧者。倶舍頌云。苾芻。見。淨行。破異處。愚
夫。忍異師道時名破。不宿。論曰。能破
僧者要大苾芻。必非在家・苾芻尼等。唯見
行者。非愛行人。住淨行人。非犯戒者。以
犯戒者言無威故。要異處破。非大師。以
諸如來不輕逼。言詞威肅對必無能。唯
異生。非聖者。以諸聖者證法性故。
有説。得忍亦不破。爲二義愚夫
。要所破僧忍師異佛。忍佛説餘聖
。應僧破在是時。此夜必和。不
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壞
僧和合已上此論文即有五段。一明
破人。必大僧也。必見行也。必淨行也。二明
破處。必異處也。言異處者。謂羯闍尸利沙
山。此云象頭山。山頂如象頭。故以名焉。在
鷲峯北可三四里。同一界内。提婆住彼而
僧故。非大師。三明所破人。必是異
生。四明破僧。謂所破僧忍彼邪師
提婆異佛世尊。亦忍佛所説八支聖道
餘聖道。提婆達多作是言。我是大
師。非沙門喬答摩。五法是道。非喬答摩
所説八支聖道。所破僧忍異師異道。應
僧破在是時。言五法者。正理論云。一
者不用乳等。二者斷肉。三者斷鹽。
四者應不截衣服。五者應聚落邊寺
乳等者等
酪等四味
又婆沙一百一十六云。一者盡壽
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食。三者盡壽唯
一坐食。四者盡壽常居逈露。五者盡壽不
一切魚肉血味鹽蘇乳等已上五明破時
。謂不宿也。眞諦師云。日將暮時破僧。
夜三更還復和合已上故言此夜必和不
經宿住 問。於何時分破法輪罪。亦諸
佛出世必有此事 答。倶舍頌云。初・後・皰・
雙前・佛滅・未結界。於是六位破法輪
。論曰。初謂世尊轉法輪未久。後謂善
逝將般涅槃時。此二時中僧一味故。於
戒・見皰未起時。要二皰生方可破故。未
止觀第一雙時。法爾由彼速還合故。佛滅後
時。無眞大師爲敵對故。未結界時。無
界中分二部故。於此六位破法輪。非
破法輪諸佛皆有。必依宿業此事
&T047368;云。皰謂瘡皰。謂邪戒邪見名爲二皰。邪戒謂説
法是道。邪見謂撥佛八正非道。已上 未立止觀第一
雙時者。諸佛法爾而有定慧一雙弟子。此定慧未立時
破法輪。無能還合人故。謂目連依定起通。身子
慧令所破僧還復
故。餘文應
世尊年老等者。増一八云。
爾時提婆達兜惡人便往至婆羅留支所
王子言。昔者民萠壽命極長。如今人壽不
百年。王子當知。人命無常。終不位中
命終者不亦痛哉。王子時可父王命
領國人。我今當沙門瞿曇無上至眞等
正覺。於摩竭國界新王新佛トナラハ亦快哉。
日貫雲靡照。如月雲消衆星中明
爾時婆羅留支王子即收父王鐵牢中。更
臣佐領人民。爾時衆多比丘入羅閲
乞食。便聞提婆達兜教王子父王。著
鐵牢中更立臣佐。是時衆多比丘乞食已。還
歸所在。攝擧衣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
世尊曰。朝入城乞食。聞提婆達兜愚人
王子。使父王著牢獄。更立臣佐
復勸王子言。汝殺父王。我害如來。於此摩
竭國界新王新佛トナラハ亦快已上三明
王囚禁中。經頻婆娑羅者。天台云。頻婆娑羅
此云模實。亦曰影堅。嘉祥云。此云顏色端
。其得須陀洹果靈芝釋同
二師
經七重室内
者。龍興云 問。涅槃經中閉之城外。十誦律
中繋在牢獄。今此經云七重室。相違如何
 答。作七重室即牢獄也。既是獄故置
城外。是故三文並不相違已上璟興云。室雖
一外七重墻。室一墻七。故云七重室已上
所爲既重等者。闍世行殺所爲是重。逆及親
父。故云非輕也。宮閤者。樂府云。百
。廣韻云。閤古合切。爾雅云。小閨謂之閤
已上嚴制者。國王制禁名爲嚴制。如先格
後府嚴制重疊。四明夫人進食中。經國大夫
人者。龍興云 問。先言夫人。後大夫人。有
何差別 答。王諸婇女通名夫人。但王太后
大夫人。是世王母吠提夫人已上先後者指
十誦律
又新華嚴經音義云。夫人者。案梵本
。此翻女天。案鄭玄注禮云。諸侯之妃曰
夫人。玉篇云。呼婦人夫人者。亦所以崇
之稱也。又夫者男子美稱。婦因夫以成
人。故名夫人也。西域呼王妃第脾。呼
男夫第婆已上經韋提希者。靈芝云。此翻
思惟。先受此名。即爲今日請觀之讖。龍興
云。韋提亦名毘提希。印度正音吠提希也。
唐云思惟已上香湯滲浴者。經云澡浴。經異
本歟。天台・淨影・龍興同云滲浴。靈芝・戒度
等云澡浴。澡玉云。子老切。洗手也。治也。滲
玉云。色蔭切。滲漉也。浴洒身也已上經酥蜜
者。梵語勘文云。伽里多此云酥。摩頭此云
蜜。和名曰。陶隱居曰酥音與
同俗音曾
牛羊乳所
也。唐本曰。牛酥勝羊酥已上麨者。廣韻云。
糗也。糗音去久反。乾飯屑也。禮註曰。糗搗
熬穀已上經用塗其身者 問。十誦律云。
後王夫人盜持食入。王噉得活。過數日已。
王復問言。大王活耶。答言活。云何活。答言
王夫人。來與飮食。王即勅獄官。莫
人入。有大夫人深念大王。以食塗衣。更
上衣到獄中。脱衣與王。令食得
龍興
律文塗衣。與今相違 答。龍興會云。
實如律。而敬王。故先滲浴身。後服
。更服上衣。爲身持非餘器持故言
已上今釋不爾。如經塗身。經律相違不
和會。經諸瓔珞者。白蓮&T047368;云。西梵瓔珞
其二別。一者華瓔。以線貫其時華。串
於身項。有此方簪華頭上。二者寶瓔。作
種種珍奇。妙寶以線貫之。有此間古
俗金銀珂子之類。今夫人乃是寶瓔。即同
法華無盡意菩薩解頸衆寶珠瓔珞價値百
千兩金。持獻觀世音菩薩已上況既盛蒲桃
漿。知寶瓔珞也。蒲桃漿者。廣雅云。蒲桃有
白黒黄三種。本草云紫葛倭名衣比
加豆良
大觀本草
云。蒲萄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湿痺。益氣倍
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
老延年。可酒。逐水利小便已上
事鈔下云。舍樓伽漿謂蓮華根擣取
汁澂清者
今蒲萄漿應
准知也。問曰諸臣奉勅等者 問。阿闍世勅
唯局群臣夫人。何致此問 答。禁父
本意欲父王餓死。是故勅雖臣而通
夫人。故致此問也。宿縁業重久近夫妻等
者。本縁可勘。又可義推。如彼儒童瞿夷薄
師金色女等縁也。五明父王請法中。經漱
口者。經音義云。所溜切。説文漱盪口也已上
玉云。漱所又思候二切盪也已上目連在俗是
王別親者。嘉祥云。目連是王舍城人王種。故
論中云。目連與身子周旋。身子極智故。目
連最高爽。並在王舍城住。故目連與王爲
親也已上戒是小縁者 問。戒是度生死海
般筏。何云小縁 答。戒行雖是出離要法
王八戒弟子能堪。小事因縁。故云
。佛徳尊故不戒請也。問曰如來戒法
等者 問。父王既是元佛弟子。前受五戒。故
始請於五戒。亦未俗網。故不
十・具戒。王所受唯在八戒。何云
請餘 答。欲八戒用心細急此問答
必定存餘戒。或是父王八十具三
皆可請。由細急故唯請八戒。恐退犯
故不餘戒。若受餘二出家何難 問。若
爾還成八戒勝餘。十・具二戒豈劣
答。機根異故。持犯別故。由細急故。八戒
勝。受而犯故餘二爲劣。若持不犯十・具
勝。今約父王唯堪八戒餘二。王
己機唯請八戒餘也 問。父王何
以不菩薩戒 答。璟興云。大王之迹既
預流。欣趣小果。故不薩薩戒已上
如餘佛經者。是十善戒經。彼經云。八戒齋
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爲在家人
家法。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
者不妄語。五者不飮酒。六者不坐高廣大床。
七者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八者不著香熏
衣。九者不過中食已上在家人持出家戒者。八
戒齋中一二四五通於道俗。餘四與齋唯局
出家。故在家人一日一夜持出家戒也。唯
限一日一夜作法即捨者 問。八戒不
法捨。何云作法即捨 答。今作法者作法
受得。非作法捨。故一日一夜作法之文連續
限字。謂一日一夜之作法也。或可
一日一夜之作法而捨也 問。八戒
持節有延促耶 答。十誦・毘曇云・無延促
唯一日一夜。四分・成實及大乘等許延促時
又優婆離授於八戒。爲獵者夜戒。爲
晝戒。又智論云菩薩必生都率天。其
壽延促不定故。如八戒齋時節延促不定。今
十善戒經今經日日如是。既云日日
知限一日一夜。故靈芝云。八關齋戒唯局
日一夜故。逐日別受。即多宗所計。若準
成論延促不已上如諸佛不殺生等者。彼
本經云如諸佛及阿羅漢。今擧勝攝劣耳
問。倶舍等論齋入八數。今別爲齋相違如
何 答。異説不同。各有其理。今依十善戒
。故云八戒齋也。成論・智論其意亦同。若
倶舍等合莊嚴處。止八無餘。故云八齋戒
合中。婆沙一百二十四云。離塗飾香鬘與
離歌舞倡伎。同於莊嚴處轉故合立一支
倶舍論十四云。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
梵行。四虚誑語。五飮諸酒。六塗飾香鬘舞
歌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
又雜心論十云。若説九支者不然。何以故。
離高大床・塗身香華共立一支。倶莊嚴處起
故。如老死立一有支已上八種勝法者。十善
戒經云。持此受齋功徳不地獄。不
。不畜生。不阿修羅。常生人中
見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値
佛出世。請轉法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已上一不獄。二不鬼。三不畜。四
修羅。五常生人中出家得道。六生
欲天上。七恒生梵天。値佛請法。八得
也。又前五與後一前。六若生天上
梵天。七値佛請法也 問。齋戒散善。何
梵天 答。涅槃經云。孝養父母報在
等。涅槃經疏云。數人明散善力。發
昔修定故生上界。論人散善直生上界
數人者薩婆多宗。
論人者成實宗也
超過二乘者。八戒雖是在家
小戒。八勝法中有菩提。故云超過。六明
請蒙聖法中。經如鷹隼飛者。璟興云。如
鷹隼者。即有二意。一悲愍大王幽閉重室
拔苦情急故。二於諸聖衆唯有目連。神足
第一故。能屈伸臂頃授王八戒已上然目連
通力等者。倶舍論二十七云。論曰。依毘婆
沙所説理趣。神名所目唯勝等持。由此能
神變事故。諸神變事説名爲境。此有
。謂行及化。行復三種。一者運身。謂乘
行猶如飛鳥。二者勝解。謂極遠方作近思
。便能速至。三者意勢。謂極遠方擧心縁
時。身即能至。此勢如意得意勢名。於此三
意勢唯佛。運身・勝解亦通餘乘。謂我世
尊神通迅速。隨方遠近心即至。由
世尊作是説。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意
勢行唯世尊有。勝解兼餘聖。運身并異生。
化復二種。謂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處。除
聲。若色界化唯二。謂色・觸。以色界中無
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種。謂屬自身他
別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種。在色亦然。教
總成已上如賢愚經具説等者。彼經四云。
爾時目連猶如猛鷹銜於小鳥騰虚空
目連神足亦復如是。身昇虚空伸臂
已上山不厭高等者。本文更檢。但後漢書
云。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
細流。故能成其深。準此等文此釋
歟。然富樓那於聖弟子中最能説法者。法
華五百品廣説其相。不具載。又法華疏
云。富樓那翻滿願。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
滿江梵天子。正値江滿。又夢。七
寶器盛滿中寶母懷。母懷子。父願獲滿。
請遂願。故言滿願。母名彌多羅尼。此翻
慈行。亦云知識。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
此爲名。尼者女也。通稱女爲尼。通稱
男爲那。既是慈之所生。故言慈子。増一
云。我父名滿。我母名慈。諸梵行人呼我爲
滿慈子。此從父母兩縁名。故云滿慈子
是人善知内外經書。靡知。就知滿
故復名滿。増一云。善能廣説分別義理。滿
願子最第一。下文云。於説法人中最爲
。第一者説滿字也。欲本國利益。佛
言。彼國弊惡。汝云何。答我當忍。若毀
我我自拳歐。拳歐時自幸
木杖。木杖時自幸刀刃。刀刃時自幸
五陰毒器。是爲行忍滿。故名滿。七車喩
經中説。爲大智舍利弗所稱歎。一切梵行人
皆當衣頂戴於汝。若見汝者得大利益
是爲歎滿。故名滿已上經爲王説法者。璟
興云。以法潤心。令加行之道已上私推
業報難遁也。莫濫恨闍世。生死無常
也。勿愚貪國位。速離貪恚早出欲城云云
七明父王多日不死中。經經三七日等者。龍
興云 問。涅槃經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飮食
湯藥。過七日已王便命終。此經云何過
七日 答。就實而論。應四七。所以知
者。既此經云麨飮漿。受戒聽法。如
時間經三七日。涅槃經中遮斷飮食
終。此文明知。前三七日未段食。後一
七中方斷段食。彼涅槃經約段食後一
七日。故言七日。此經爲麨及法勢。但言
前三後一。若約始終。過四七日方命
終者。不已上或經經異説不
 問。何故今經不父王命終相
答。無要故不説。龍興引十誦律云。過數日
已王復問言。父王活耶。答言活。云何活。答大
夫人來縁食活。王言。莫大夫人入。父
王在獄中遙見耆闍崛山佛僧舍利弗目連
阿那律等上山下山。大王得遙見佛及僧
歡喜故活。過數日已復問。父王活耶。答言
活。云何活。答
王勅障隔莫見。諸
佛常法有大因縁。入城時現是神力
種種神力
云云乃至
諸衆生得利益。爾時佛入城。右
足踏門閫種種瑞應。時瓶沙王曾見
。知佛當城。即從樓閣向孔間立看
佛入城。王得聖道。見佛及僧歡喜故活。
數日 已復問。王今活耶。答言活。云何
活。答言如上
事白
王言以利刀脚底皮。急繋
東西
削繋
王以是故臥日就羸篤
多時奉食乃至失苦亡憂者。饉食名飢。饉
水名渇。因飢生食欲。因渇生飮欲。是故
麨蜜除飢。漿以除渇。目連授戒。滿願説法
故。戒法内資。又飮食資身失苦。戒法養
憂。身心不悦名苦憂故也
本曰三就下至禁母縁竟
釋云。上來第二釋禁父縁已竟。自下第三
禁母縁中三。即標・釋・結。釋中文自爲八。
一明闍王問父音信中二。一直釋。二問答。
初中水食不通二七等者 問。經云經三七
 答。此文難會。今試會者。先定句逗。次
文意。定句逗者。水食不通二七
餘命應終也
文意者。二七者恐誤。
三七。缺三一點。水食不通已經三七
必有王餘命應終也。故下文云。父王以
三七計合命斷無疑。前後二文其意分明
也。或云。二七有餘爲一句。七字不正。應
二十有餘。三七即二十一日故。或云。三七
中除初日。初日應水食不通之義故。次
問中七日即死者。扁鵲八十一難經云。人
食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有
穀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
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
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飮七日而死已上
此約大都。不必一概。人根不定故。次答中
意密問者。心標死。口問在。如意許比量
但以萬基之主者。主上一日有萬基政。基
者一天四海天子爲基。故孝經註云。安危在
本。治亂在已上本是基故名萬基主。擧動
者。孝經云。徳誼可尊。容止可觀。動作有文。
言語有章。禮&T047368;云。動則左史&T047368;之。言則右史
&T047368;已上不可隨宜者。治世之代可宜。亂
世之時不宜。受禪即位是隨宜也。奪
位爲帝不宜也。今立逆徳臨帝位
宜明也。但不字上頗有雖意。成次句
故。謂奪父坐處宜。而奪父命
猶重譏過。故致意許問也。天性者。孝經
云。父子之道天性也已上天性自然也。内心
標死口問在者 問。心標死口問在。即僞
言也。諂佞之語全以非義。誰容此言。存耶
之勅彌招人嘲 答。一切禁閉未必死罪
逆名在。有以奪位。不必害先王
瑠璃奪位不匿王。雖心中標死。朕若
在者守門定奏死竟。故云意密。二明
家以事答中。一切和密不可久行者。和是和
睦。密是隱密也。東觀漢&T047368;云。楊震爲東莱
。道經昌邑。昌邑令王密故震所擧秀才
也。夜懷金與震云。夜無人知。震曰。天知・地
知・子知・我知。已有四知。遂不已上即此
類也。三明世王瞋怒中。分疏者。諸經要集
南山云。行人向王分疏具如
上引
云。詞集序云。而
卿相。法華&T047368;云。疏者通意之辭。亦&T047368;也。
玉云。疏通也。理也。分也。檢書也。不密也。罵
父母爲賊等者。此約闍王意樂而判逆惡
謂於父母殺心罵。故屬五逆。亦罵
更無害心。故屬十惡 問。設有殺心
罵詈。執劍未殺業。何名逆耶 答。此
義更檢。但試會者。既發殺意樂。及行近方
便。且名身口逆。斯乃因中立果名耳。次釋
意者約父母。方便爲惡。根本爲逆。此順
性相云云賊之伴也者。正觀&T047368;刊正&T047368;云。
父王儻存恐奪我位。故名爲賊。母以佐助
故名賊伴。又誾師云。經曰我母是賊與賊爲
伴者。此明口業逆。以夫人盜獻麨蜜
。同情故云與賊爲伴。名父爲賊。道母爲
伴也已上四明二臣諫中。國之輔相者。二臣
倶大臣。助天子之政。故云輔相。釋迦譜引
賢愚經云。舍衞國王有一大臣。字曰須達
輔相已上立政之綱紀者。二臣是作政之大
綱也。楊子法言曰。君子爲國張其綱紀
其教化。註云。網之有綱紀君之有股肱
也。綱紀張則網目正。股肱良則庶事康。白
虎通云。綱張也。紀理也。大者爲綱。小者爲
紀。所以疆理天下齊人道也。孔安國
云。肱臂也已上昉習者。玉云。昉甫往切。明也。
適也。勃逆者。勃蒲沒切。卒。又音背。註文選
四十四云。悖逆之罪重也。註云。悖亂也。玉
云。悖蒲突切。逆也。亂也。又蒲輩切。廣韻云。
蒲沒切。逆也。排也已上今文意當悖字也。犯
顏設諫者。孝經諫爭章註云。事君之禮値
其有非。犯嚴顏道諫爭。三諫不納奉
以退。有匡正之忠阿順之從良臣之節
也。若乃見諫而不諫。謂之尸位。見
退而不退。謂之懷寵。懷寵尸位國之姦人
也。姦人在朝賢者不進。茍國有患則優俺
侏儒必起議國事已上勸學&T047368;云。忠道有
三品。道覆君而化之大忠。以徳調而輔
次忠。以言諫非而怨之下忠也已上宗密疏
云。三亦孝亦順。謂有隱無犯。三諫而隨
孝順四句
中第三句
靈芝&T047368;云。禮&T047368;云。事親有隱而無
過幾
諫不
君有犯而無隱顏直諫
其得失
師無犯無顏容得失。事
是恩。事君是義。師即恩・義之間
三諫隨者。禮云。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
則號泣而隨已上大臣者彰其位也者 問。
大臣是官。何云彰位 答。今文非是分
官位。但官名位也。耆婆亦是父王之子者。奈
女耆域經云。又有衆華。綵色鮮明。披視華
下有一女兒。梵志抱取歸養長之。名曰
。至年十五。顏色端正天下無雙。宣聞遠
。有七國王。同時倶來詣梵志所。求
以爲夫人。梵志大恐怖。不知當以與誰。
乃於園中一高樓。以奈女上。出謂
諸王曰。此女非我所生。自出奈樹之上
其夜缾沙王從付竇中入登樓。就之共宿。
日月滿生一男兒。顏貎端正。兒生則手持
藥嚢。將此小兒還付奈女。名曰耆域。至
八歳。聰明高才學問書疏云云天台云。耆
婆此云固活。生時一手把藥嚢。一手把
。昔誓醫能治他病。從徳立號。菴羅女
子也。是國賢臣。賢臣去必國亡也已上龍興
云。遂至年八聰明越倫。與小兒遊輕諸小
。諸兒罵曰。無父之子。婬女所生。何輕
我等。耆域愕然便還問母。母曰。汝父缾
沙王也。在羅閲祇國。去此五百里。即出
金鐶印。此汝父印也。耆域奉金鐶。往徑入
王門。到王前禮。王見印鐶即覺知之。愴然
之以爲太子。歴二年後阿闍世生。耆域
白曰。我初生時手把醫器。應當爲醫。今已
嫡子生。便應尊嗣。我願學醫。王則聽
已上戒度云。固活固亦作故。正因引奈女
云。耆域生時既執針・藥。其母惡之。即以
衣裹棄于巷中。無畏王子乘車遙見。乃問
傍人。答言小兒。又問死活。答説故活。王子
勅令取而乳養。後還其母等。言昔誓者。奈
女過去供五百尼時。故活爲貧家子。其尼
疾。奈女常使故活醫治。所治悉愈。乃發
誓曰。願我後世爲大醫王。常治人身四大之
。所向皆愈等云云問。耆域・耆婆爲同爲
異 答。二人各有二名。具如疏抄。忽見家
兄第者。闍王雖是舍弟而讓以爲太子。故
家兄。奈女經云。今已嫡子生。便應
已上經毘陀論經者。涅槃經第二十一云。
一切外道經書四。毘陀論・毘伽羅論・衞世師
論・迦毘羅論已上戒度云。梵語毘陀亦名
韋陀。此翻智論。有四不同。一億力毘陀
事火
懺悔法
二耶受毘陀布施
祠祀法
三阿他毘陀明一切
鬪戰法
四三摩毘陀外國
鬪戰法
龍興云。毘陀論經者。正
音吠陀。有四吠陀。婆羅門學。一壽吠陀論。
謂養生繕性。二祠吠陀。謂享祭祈祷。三平吠
陀。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術吠陀論。謂
異能技數禁呪醫方。今臣所引第三平論已上
言不關典君子所慚者。左傳并孝經文也。暴
逆者。暴是麁。逆是亂。上罰下云義兵。下
上云亂逆。今太子禁父王。故云暴逆。但
法聰云。經云諸惡者。此總明非禮纂逆人之
一。故云諸也已上又宗韻云。纂初患切。奪
也。逆也已上史籍良談者。指毘陀論而言
。是梵天説。故稱良談。寄歸傳云。薛陀
是明解義。即其意也。又良者長。古今不改。
故名良談。廣韻云。良長也。増韻云。久也。永
已上四姓者。靈芝云。西竺四姓攝一切姓
刹帝利・婆羅門二爲尊貴。毘舍・首陀二爲
下賤。刹帝即王者姓。戒度云。四姓者刹帝
利君臨奕世。王種也。婆羅門守道居貞。淨
行種也。毘舍貿遷有無。商賈種也。首陀勤
身稼穡。農種也。此四貴賤逈異。婚嫁不
通。王今害母。大逆常情辱王種。故云
汚也已上經臣不忍聞者。淨影云。殺母眼見。
何得聞。謂不世人傳説。璟興云。無
道之至。我尚不名。何能接事也。又
戒度云。經云不忍聞者。以聞況眼見已上
宗親者。涅槃經云。孝養父母。供養宗親。又
云。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
人惶怖莫依救。法華經云。聚落田里爲
父母宗親法華經。準此等文。父母等親
人所尚故名爲宗親。經旃陀羅者。靈芝云。
此云殺者。即此間魁膾之類已上言不宜住此
者即有二義等者 問。二義差別如何 答。
二義倶是擯出闍世。但初近擯。第二遠擯
也。法聰云。此有二義故。一者王今造惡。
風化。京國神州豈遣旃陀羅爲王。此
出宮城意也。二者王雖國辱我宗
。故須遠渉他邦永絶無聞之地。故云
宜住此也。龍興云。汝既作此旃陀羅行。不
此刹利王位。亦可汝是旃陀羅者。我
等不於汝國。亦可擯出他方已上法聰
二釋同於今文。龍興三釋初後二釋亦同
。又天台云。欲他國。故云不住。淨影靈
芝・龍興第二義同天台。京邑神州等者 問。
西域&T047368;云。天竺南洲中心神州當印度東北
南海傳云。予在神州自言明律。今見
僧威儀反如迷人。南山業疏云。此方赤縣。
靈芝&T047368;云。赤縣即震旦之別名。河圖云。崑
崙東南方五千里號曰神州。亦稱赤縣。顯戒
論云。北天南海之郡純是小乘。神州赤縣
之郷意存大教已上此等諸文皆以震旦
神州。今釋何以摩竭陀國神州
答。神州之名亦通印度。弘決三略立五番
用甄老子之與如來邪正云。重耳誕形居
陳州之苦縣。能仁降迹出東夏之神州已上
問。何不旃陀羅爲國主 答。涅槃六云。
我從昔來未曾聞見旃陀羅種而爲王也。
若旃陀羅治國理民。無是處已上魁膾之
類何治國也。問曰諫辭麁惡等者。此明
劍却行而退之意。問意可見。答意以二道
身。謂麁諫王爲害母。其實
君臣義。況復闍王瞋毒未除。故危
己身。以此二意故自按劍却行退也。又天
台云。按劍現威以息王忿也。靈芝云。二大
臣下三諫已欲去。按劍却行示威令已上
五明闍王生怖中。經惶懼者。今釋可見。法
聰云。經惶懼有二意。一惶失位。二懼臣叛
靈芝云。闍王驚懼賢臣去國社稷必危。戒度
云。賢臣者。國以賢臣輔。得失繋其安危
故也已上經汝不爲我耶者。此明闍王不
臣意。謂臣有忠。爲是爲我。爲父王
故今釋云不知等也。淨影云。告耆婆等。口
言問也。恐彼背己親向父王。故今問之。不
我也。又嘉祥云。爲助也。不我也。靈
芝云。爲猶佐也已上古人云等者更堪七明
王受諫中。經懺悔求救者。淨影云。懺悔求悔
前愆也。謂悔向前欲害之愆。求彼二臣
已上今意同。本匣者。或劍鞘。
或劍匣。八明世王餘瞋中。經内官者。事
之官人也。左傳云。宿有妃嬙嬪御焉。杜
預曰。妃嬙貴者。嬪御賤者。皆内官已上又如
屈支國奇特寺縁云云私云。如和朝中宮大
夫亮中納言等也。又有人云。此間武官有
府六府。謂左右衞門・左右兵衞曰之四府。亦
外府。更加左右近衞。曰之六府。此中近
衞名曰内府。内府云内官
本曰四就下至厭苦縁竟
釋云。上來第三釋禁母縁已竟。自下第四
厭苦縁中三。謂標・釋・結。釋中文自爲四。
一明夫人幽禁中。禍哉今日苦等者。此明
擧上欲害之意以愁禁閉之難。我母是賊名
之爲喚。執劍欲害名爲利刃。欲害時節名
中間。結閉意耳 問。見經文相先罵
已。次即欲害。然何云喚利刃中間 答。口
罵身害。其實同時。説必次第似前後。經
愁憂憔悴者。釋載三義。其意可見。法聰擧
六所以。謂彼&T047368;云。憂悴者心不悦樂名爲
愁憂。身無光澤稱爲憔悴。夫人憂悴備有
六意。一與大王生死永絶。二與眷屬恩愛
情離。三厭斯穢境。樂樂土。四自捐女質
專求勝報。五遙心請佛。恐聖不應。六自惟
妙因。不上果。具此諸事。故心身
已上守當水泄者。言閉深宮。内官守護。
音信不通無水可漏也。當者。玉云。任也。底
也。泄者。廣韻云。私列切。漏泄也。歇也。亦洩。
又餘制切已上二明夫人請佛中。一明父王
乃至遣慰問也者。此明在昔有兩意。謂初解
禁父已前而論昔義。後解即就禁父已
而辨昔義。在昔之言通遠近故。玉云。昔
久也。往也。昨也已上法華經云。昔所聞法
今皆當聞。九品義云。犯惡之昔雖
落之火。念佛之今忽遇清凉之風已上因縁
斷絶者。即無往詣請佛因縁。謂在禁故斷
往詣之因縁。絶請佛之因縁。因即縁也。或可
機爲因。佛爲縁。彼此情乖者。彼即父王。此
即夫人。二人倶是見佛情乖也。或可佛爲彼。
機爲此。謂佛即能應情乖。機亦能感情乖也。
經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者 問。夫人
別請二聖何意 答。今家無判。淨影云。韋
提何故求目連及與阿難。良以目連是家
門師。阿難佛侍。先恒往來。故偏求見。又復
夫人居住深宮。偏求一其相不便。故竝
見。求見何爲。韋提内心厭此惡界。求
淨土。欲二人傳意請佛。所以求已上
三加致請者。三請即是致請之法。故法華等
多致三請。例如三禮三羯磨等。叩頂者。大
國之法憂喜切時即叩頭也。安樂集云。時
月蓋長者。爲首部領病人。皆來歸佛。叩
頭求已上漢武内傳云。漢武皇帝求
生術。七月七日洒掃宮掖。燒百和香。陛下
仙。于時群仙乘雲駕龍各降掖庭。天
姿腌藹靈顏絶世。堂上門前磬香芬烈。隨
位昇座。王母命侍女等。調宮商。奏絲竹
鳳音沖天。鐘鼓動地。武帝不耐下地叩頭。
取意又智論云。地獄罪人恐怖叩頭求哀。願
慈悲少放被已上&T050232;者。廣韻云。跱除
里切。跱躇不前。玉云。跱止不前。&T050232;徒古切。
足不已上三明世尊來赴中。此沒彼出者。
是六通中神境通攝。神境通相如上已辨
問。何故不二聖從耆山沒 答。具足應
阿難目連從耆山沒從空而來。佛亦山
沒從空而來於王宮。是影互顯耳。璟興
云。今即乍觀似如別往。審察同從空來故。
從山沒者。非是從山地中沒。言於王宮
者。亦非宮地中出。佛捨徒衆空入宮。
彼衆不世尊崛山沒。宮中忽呈妙相
亦言於王宮出已上又二聖直乘空來不
沒。故守門亦云從空而來。不沒明矣 問。
阿難未通。何乘空來 答。乘佛力故。況
乎大佛頂經中。佛在世得羅漢。寶積中在世
天眼。各是一途云云問。何故父王願
目連即遣目連。夫人願二聖如來自來
答。今疏無釋。天台云 問。前頻婆請
意在如來。今夫人亦請弟子意在佛。何
故前請遣弟子。今請自往耶 解有二義。一
闍王與調達父。如來若躬赴恐世王起
怨嫌心。爲彼故不自往。二者佛法寄
在國王。頻婆定死闍世當國王。如來若
往者王得國主佛法不行。故不往。夫人
此諸事。如來自往。淨影云。韋提向前求
弟子。如來何故自身亦去。淨土之化非
佛不開。傳説難盡。故須身往。道誾云。授
人八戒五衆皆得師。是故遣使赴其所
説淨土因果小乘知識所知。是故
如來自往赴已上經世尊釋迦牟尼佛等者。
靈芝云。釋迦翻能仁。即應身。牟尼翻寂默
即法身。上冥下應報在其中已上法華疏云。
釋迦文此翻度沃焦已上問。今經教主是
何身耶。坐百寶華所表耶 答。如來化
儀隨宜非一。今坐寶華。定有所表。釋無
其判。安輒解乎。能座佛三身具足之化身。智
論八云。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
世俗。故於寶華上結跏趺坐説六波羅蜜
已上然佛化身以形輪王。報身以形梵王
云云簡異餘佛等者 問。夫人向山遙禮
。應念則現。有何疑慮別言釋迦
耶 答。得上下意其疑。直言
安無疑慮。故結集者爲識置簡異
。釋顯此義。故云簡異。經目連侍左阿
難在右者。目連無學。是故侍左。阿難有學。
故在右也。經釋梵護世者。法華疏云。釋提桓
因因陀羅或云旃提羅。此翻能作。作忉利
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四面各八城。就
喜見城合三十三。共居須彌頂。須彌此翻
安明。四寶所成。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此
是欲天之主。故前列。雜阿含四十云。有
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爲人時
於頓施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何故
富蘭陀羅。本爲人時數數行施故。何故
摩伽婆。本爲人時名故。何故名娑婆羅
本爲人時此衣布施故。何故名憍尸迦。本
人時姓故。何故名舍脂鉢低。舍脂是婦。
鉢低是夫。何故名千眼天。本爲人時聰明
一時坐。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名千眼
何故名因提利。爲三十二天主。又云。梵者
此翻離欲。除下地繋昇色界。故名離欲
亦稱高淨。又云。四大天王者。帝釋外臣如
武將也。居四寶山。高半須彌廣二十四萬
里。東提頭頼吒此云持國。亦言安民。居
黄金山二鬼。揵闥婆富單那。南毘留勒
叉此云増長。亦云免離。居瑠璃山
。薜茘多・鳩槃荼。西毘留博叉此云非好
。亦云惡眼。亦云雜語。居白銀山
。毒龍・毘舍闍。北毘沙門此云種種聞。亦
多聞。居水精山二鬼。羅刹・夜叉。各
二鬼人。故稱護世已上問。釋
梵護世何不次第 答。法華列雜衆亦先列
釋王。然彼疏云。此是欲界之主。故先列。淨名
疏云。帝釋地居天主故。請轉法輪主故。
佛檀越故別列已上玄賛要集云。智論得
。後得第三果。大品經云。得首楞嚴定
賢劫後二千二十四劫。當作佛
著世尊。故初列也已上問。法華疏云欲界
。淨名疏云地居主。云何會通 答。忉利
已上非釋統領。就地居天欲界主。故
相違 問。若爾夜摩已上四天可
耶 答。可來也。例如法華不夜摩・都率
二天。然彼疏云。而不列略耳。何者下天鈍
上天著樂尚知來集。況不著不鈍而不
已上問。二禪已上諸天來耶 答。可
也。若依倶舍。雖梵王但在初禪二禪已
上無其王。若依大乘。何止初禪。故仁王説
十地華報。四禪各有其王。法華同聞列
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光
明等者二禪已上。故今疏云梵者即是色界
梵王等也云云問。今經密化。諸天何來
答。天非王屬。故佛不隱。天有本念。何不
。言本念者。法聰云。普雨天華持用供
養者。瑜伽云。由七因縁釋梵諸天來
佛所。一爲供養。二爲聽法。三爲決疑故。四
翼從故。五爲益他。六敬重佛教故。七
會故已上四明夫人見佛傷歎中。經自
絶瓔珞者。今釋可見。淨影云。自絶瓔珞
擧身投地。身業懊惱。白世尊下口業怨傷
已上此同今意。只是忽見如來。羞慚自絶而
已。又靈芝云。挽斷項瓔持用獻佛。投身于
以竭其誠。妙宗鈔云。自絶瓔珞擧身投地
號泣向佛。即三業供養。絶瓔投地是身。號
泣是口。以二顯已上此二師意供養瓔珞
然經不供養。故難依用。鉤帶者服
之具也。我自一生已來等者 問。初殺
仙人。次欲闍世。生墮地。殺業尤重。何云
一生未造大罪 答。殺仙墮地即王之計。夫
人不殺生意樂。故云未造。徑路者廣韻
云。徑直也。堅也。是山之直道也。經世尊復
有何等因縁等者 問。世尊何故不因縁
 答。夫人始於二人怨甚深。而終厭穢。
但恨二人即爲厭穢之端。不宿業
要。是故不佛答。即請淨土。佛既知
故無其答也。又天台云。此經不答。餘經説
之。昔於錠光佛時。釋迦爲摩納。就珍寶仙
學。學習既成念欲報恩自惟貧乏。于
耶若達欲女。時有須摩提。求女婿。聰
明有智而形貎醜。摩納遇見論議。須摩提屈
言下。耶若達歡喜大賜珍寶。以女妻之。
摩提生忿。發誓。未來世世常惱。爲此因縁
常觸惱也已上佛之伯叔有其四人者。問。父
兄云伯父。父弟名叔父。然師子頬生四飯
。白淨是長而生悉達。若爾佛有三人叔
。何云佛之伯叔有四 答。佛及提婆釋魔
男等相竝而論。故云伯叔。今但云佛是言略
耳。佛者即是白淨王兒等者。智論三云。師子
頬王有四子。淨飯・白飯・斛飯・甘露飯。有
。名甘露味。淨飯王有二子。悉達・難陀。白
飯王有二子。跋提・提沙。斛飯王有二子。提
婆達多・阿難。甘露飯王有二子。摩訶男・阿
泥盧豆。甘露味有一子。名施婆羅已上從義
補註五云。佛本行經云。調達四月七日生。佛
四月八日生。難陀四月九日生。阿難四月
十日生。調達長一丈五尺四寸。佛長丈六。
難陀長丈五四寸。阿難長丈五三寸。去迦毘
羅城遠有城名天臂。有一長者。名曰
。生八女子。一名意。二名無比意。三名
。四名無邊意。五名髮意。六名黒牛。七名
痩牛。八名摩訶波闍波提。時淨飯王迎娶八
。即以第一・第八而自爲妃。以其六女
其三弟。故佛姨母乃是摩訶波闍波提。佛
指闊二寸難陀既長丈五四寸但短佛三指
耳。今文乃云佛四指。若短四指是則難
陀但長一丈五尺二寸耳。又下文説。阿難乃
是四月八日佛成道日生。而本行經乃云
月初十日生。經論異同非獨此已上故名
内眷屬者 問。智論云。一給仕眷屬。車匿
等。二内眷屬。瞿夷・妻子・阿難等也。三大眷
屬。舍利・目連・普賢・文殊等也。相違如何
答。内外分別所望不同。何必一準 問。時韋
提希下至共爲眷屬已來。屬厭苦縁其理
明。文意止憂禁閉專恨二人。然愁憂
之者未必厭穢。厭穢之者未必有憂。故此
文意猶在禁母。何屬厭苦。厭苦之文正在
不樂閻浮提等以下如何 答。致恨於二人
是厭苦元。怨恨之辭雖二人。意總厭
穢土依正。故下文云。闍王既是親生之子。上
父母於殺心。何況疎人而不相害。是
故夫人不親疎。總皆頓捨已上但憂與
具不具者。隨機雖異而今由憂即厭苦。故
今家分判尤有其理。次不樂閻浮提等者。雖
是厭苦明文而在欣淨後。故欣上厭也。欣厭
交互故屬欣淨。欣淨以前雖厭苦明文
而推其理闍王逆。意在厭苦。至欣淨
厭苦相。只是口陳前厭心
本曰五就下至欣淨縁竟
釋云。上來第四解厭苦縁已竟。自下第五
簡欣淨縁中三。謂標・釋・結。釋中文自爲
八。一明所求苦界中。通請別標者。
所求廣請十方淨土。故云通請。所厭狹局
閻浮濁惡。故云別標。然今厭苦總有三重
初厭二人。次厭閻浮。後厭娑婆。欣淨即有
二重。初請十方。後請西方。此乃厭苦自
廣。欣淨自廣之狹。思之應知。此聞
佛説淨土無生者。此指下正説。謂我今請
當生淨土。佛當我説此眞要。爾時遂
望。故云此聞等。或指已説諸淨土經。謂夫
人昔聞淨土教門。今値逆苦昔聞。若
前聞何請淨土。一云此聞等。經閻浮提
者。靈芝云。閻浮提或云剡浮・贍部。此翻
勝金。從樹爲名。以樹半臨海水。水底有
金。光色映樹故爲名。提或云檀。此翻爲
洲。即別指南洲也。今據通指娑婆大千
且從近論令解耳。或可閻浮於四洲中
濁惡最甚。故特標已上經濁惡者。靈芝云。
濁謂五濁。即見煩惱等。五皆不淨故總稱
濁。亦名五滓。惡即十惡。即殺盜等已上
所厭境中。經地獄餓鬼畜生者。淨影
云。地獄外國名曰泥梨。雜心釋言。不可
樂故名爲地獄。地持釋言。増上可厭名曰
。此皆約就厭心以釋。非是當相。當相論
之。地下牢獄。是彼罪人受報之處。故曰
地獄。言畜生者。雜心釋言。以傍行故名爲
畜生。此乃辨相非名義。名義如何。蓋乃
主畜養名。一切世人或爲驅使。或爲
噉食養此生。故曰畜生。言餓鬼者。雜心
釋言。以多求故名爲餓鬼。此亦辨相。非
名義。正解名義。飢渇名餓。虚怯多畏。
之爲已上問。鬼畜前後異説不同。有
何由耶 答。若約利鈍畜後鬼。若約
鬼後畜。約利鈍者。光&T047368;云。卵・濕生
類性多愚癡。鬼多黠慧。故非卵・濕已上
受苦者。諸經論中説鬼畜苦。鬼重畜輕。或
義云。若六道之時鬼重畜輕。若五道時以
阿修羅鬼道。故鬼輕畜。謂阿修羅攝
鬼天中。婆沙評家攝鬼爲正故。娑婆亦皆遍
有者。此明一南閻浮提有三苦聚。娑婆
界中百億南洲皆有三途。故云遍有。淨影
云。三千刹土同有此惡。故曰盈滿已上
者法華疏云。娑婆此翻忍。其土衆生安
於十惡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爲忍。
悲華經云。云何名娑婆。是諸衆生忍受三毒
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雜。九道共居
已上經多不善聚者。今家意者約衆生類差別
不同以述多義。文相可見。又淨影云。多不
善聚。惡道因也。無人不起故名爲多。又常
現行亦名爲多。殺盜婬等違理損物説爲
。積集稱聚。以此濁世具有向來不善因
所以不樂。靈芝云。多不善聚者。即上惡
趣共聚此處。或可別指人中。少良善。如
下所願不見惡人。怨親逆順無不善。闍
王調達豈善聚乎已上經云等者更檢大乘顯識
經云。識爲業障所纒。報盡命終猶如滅定阿
羅漢。又云。報盡分離隨業受已上
大師所覽。永隆元年譯故。業能莊
識者。識通因果。業能莊嚴因果二識也。業
因者。造業之時心王隨業有善惡異。故
業能莊識。業莊果者。善惡二業感苦樂
。其果報識隨業亦有苦樂貴賤賢愚等殊
故云莊識。又心作業因心亦感果。故倶舍
契經云。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如
心一法皆自在隨行已上對面不相知者。此述
隔生即忘之義。昔雖父母今獵爲食。昔雖
兄弟今責爲奴。般舟讃云。父母妻兒百千萬
是菩提増上縁。念念相纒入惡道。分
報不相知已上樂天云。野禽山獸誰辨
已上眞心徹到者 問。爲是三心 答。不
爾也。言三心者。心行相須之心故也。夫人
曾措心觀行。焉是安心。但具行時此心展
轉應三心 問。經無眞心徹到之文
答。當文雖無看前後意。上云悲泣雨涙。下
厭穢欣淨。其厭欣心定是慇懃。心致眞實
口陳願我。豈不徹到乎。生死之元者煩惱
及業。即是生死之根元也。若生淨土長別
有流。故絶生死之根元也。首經四云。經
千劫常在纒縛。唯殺・盜・婬三爲根本。以
因縁業果相續已上經不聞惡聲等。今釋釋意
者調達等名名爲惡聲。調達等人名爲惡人
又淨影云。以閻浮提有其惡行其惡人
所以不樂。宿世罪行今逢惡人。罪行名字
名爲惡聲。願己不聞。尚不聞。況復更造。
未來所逢阿闍世等造逆衆生名爲惡人。願
更不見。亦可如彼阿闍世等所作逆罪名
之爲惡。惡逆名字名爲惡聲。願己不聞。尚
聞。況復逢値。造逆之者名爲惡人。願
己不見。靈芝云。五濁三界五逆十惡皆是
惡聲。其中衆生造是業盡號惡人。極樂
世界尚無惡道名。即無惡聲也。諸上善人
倶會一處即無惡人已上三明夫人懺悔
中。餘愆者。此述我宿何罪生此惡子意。言
女人雖多未必生於惡逆之子。然酬宿罪
今値此難。若有餘殃當來亦然。故恐餘愆
而須懺悔。故淨影云。韋提何縁知過有
今求懺悔。釋言。韋提今生惡子之幽閉
果驗因。明過有罪。恐此罪業現償不盡。
當更受之。故須懺悔已上經五體投地者。淨
影云。兩手二足及與頭頂是其五體。五輪設
禮爲敬法爾故云投地已上經懺悔者。淨影
云。懺摩胡語。此云悔過。胡漢竝擧。故云
。靈芝云。梵云懺摩。此翻悔往。今言懺悔
華梵竝擧。或云。懺即斷後。悔是恥已上
四明夫人請去行中。經教我觀於等者
問。韋提請去行。何唯局定善 答。經釋無
文。輒以難解。但義推者應二意。一夫人
定機故。二定強散劣故。五明光現淨土中。
化作金臺等者。此以須彌高四方形。以喩
光臺高四方也。廣韻云。臺土高四方曰
問。經云如須彌山。不法譬合相。恐應
臺量。何云喩形。故靈芝云。光臺高聳喩
須彌。戒度&T047368;云。擧山喩臺。此乃分喩。十
方國土皆於中現。豈止如須彌已上答。
彼山之形腰細上濶。故喩金臺。經文不説
法喩合相。何知高四方形。諸師意樂
倶是人情。何以彼師此師乎。況聖僧傳
仰而信 問。須彌山是縱廣八萬。何云
細上濶 答。倶舍頌云。妙高層有四。相去
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論曰。三
十三天住迷盧頂。其頂四面各八十千。與
下四邊其量無別。有餘師説。周八十千。別
四邊各唯二萬。光&T047368;云。論曰至其量無
者。此師意説。既言下四邊其量無別。
此妙高形如方座。外出層級。或如下闊
。何妨亦似鼓。有餘師説至各唯二萬者。
此師意説。其四層級漸次却入侵山體成。
第一層兩邊共有三萬二千。第二層兩邊
共有一萬六千。足前成四萬八千。第三層
兩邊共有八千。足前成五萬六千。第四層
兩邊共有四千。足前成六萬。故説山頂面
各二萬若據周量八十千。婆沙・正理皆
兩説。竝無評家已上今腰細者。同或如
下濶處何妨亦似鼓之義。經或有國土等者
 問。經文所擧四種土中有極樂否 答。
今家無判。何辨攝・不攝乎。但他師解不同。
謂靈芝云。現土無量。不具擧。略示
以云可觀。七寶成者。言其尊貴。純蓮華
者言其潔淨。如天宮者言其快樂。玻瓈鏡
者言其明瑩。若論諸土。莊嚴極衆。經文從
簡各擧一相。欲極樂具兼諸美此述
攝之義
又如湛淨業&T047368;云 問。光中四土安養當何
 答。約文約義。言約文者。則七寶合成是
安養相。言約義者。此經正明安養。集經者
後説。既最初云七寶合成。知是極樂
已上源清顯要&T047368;云 問。光中四土安養當
何 答。大本第三十一願云。我成佛國土光
明徹照諸佛世界如鏡現像。即當玻瓈鏡
已上淨土私&T047368;云。純是蓮華者。是西方蓮
華輪世界。佛號阿彌陀已上三師述
攝義
此中如
湛似明文。經云七寶國土一時動搖。是
極樂界之異名也。若存彼義此文。經
七寶者。行事鈔中二云。金・銀・摩尼・眞珠・珊
瑚・硨磲・碼瑙已上智光淨土論疏云。言七寶
者如契經言。一金・二銀・三吠瑠璃・四頗胝
迦・五赤眞珠即是珊瑚。六阿濕摩掲拉婆即
是碼瑙也。七牟沙洛揚拉婆即是硨磲已上
經玻瓈者。靈芝小經疏云。玻瓈亦云頗胝
。此翻水玉。或云水精已上大經説
玻瓈樹即頗胝迦。具如下釋。如來密意
者。此顯説而現即有甚妙利益。謂若對
於全不聞闇。雖聞是明。而對眼見聞是
闇故。猶應疑。若殘疑者何選一土。若
選請何設教益。故佛密意對彼眼前。隨
心令選。故云密意。廣開淨土之門者。此
韋提請廣開極樂之門。謂夫人致
如來廣開淨土之門。若不現而説諸佛國土
莊嚴無量。説不盡。復夫人心迷惑不選。
是故方現現量令西方一土耳。七明
人感佛恩中。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者
問。上品淨土凡夫難入。是知。經言雖復等
者捨勝淨土劣土。故嘉祥云 問。佛
普現十方淨土。夫人何意願西方阿彌陀
耶。解云。如華嚴所辨百萬阿僧祇品淨土。
西方彌陀最是下品。既是下品。何故願往生
耶。解云。始捨穢入淨。餘淨不階。爲
是因縁唯得生西方淨土已上答。凡
三經意。十方淨土中西方最尊。謂法藏於
二百一十億諸佛土中。捨麁取妙莊嚴極
。然韋提希十方諸佛淨妙土中願西方
更有何意彌陀因行成勝妙土。夫人眼前
劣淨土。加之人之情欲捨劣取勝。何故
夫人捨勝願劣。但嘉祥意且依華嚴
耳 問。本難未避。今經不甄。華嚴顯明。
彼經二十九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
劫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刹一日一夜。安
樂世界一劫於聖服幢世界金剛佛刹
日一夜。聖服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
世界善樂光明清淨開敷佛刹一日一夜
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
佛刹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
界師子佛刹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
善光明世界盧舍那藏佛刹一日一夜。善
光明世界一劫於超出世界法光明清淨開
敷蓮華佛刹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於
莊嚴慧世界一切光明佛刹一日一夜。莊
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覺月佛刹
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
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首佛
一日一夜。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
其中已上若言極樂勝諸土者。何會此經
但本願者智論云。寶積比丘薄福徳故不
餘方勝妙淨土。但見西方下劣土故已上
知。本願凡夫往生下品土中取勝妙故。且
選擇也 答。經經異説竝逗機縁。各有
利益。何須和會。況智論云。得六神通。與
量衆生共觀十方清淨世界。而自莊嚴其
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
導遍至十方清淨國。令擇淨妙之國
以自莊嚴其國已上此文全同大經本願。即
知。智論亦許西方勝餘淨土。然竹谷云。華
嚴通説一切淨土極樂爲劣。凡夫生故。淨
土經中極樂爲勝。於凡夫生土中極樂勝
故。所望不同。故不違妨。今云。此義未盡。依
同性及倶絺羅經。彌陀即是初地能化。若
爾華嚴經以二地已上所見佛土於極樂
故説極樂淨土劣。智論文亦準之可知。
淨土經意即於同位報土之中極樂最勝。故
超諸佛刹。斯乃於彼二百一十億土之中
選取國故。四十八願莊嚴土故。又先師云。
若約自力極樂爲劣。若約他力極樂爲勝。
故勝劣説各有利益。謂華嚴等爲菩薩斷
證増進。隨機上下土優劣。淨土經意直
凡夫。而説佛本願強縁以得
勝妙淨土。自力他力旨趣既異。勿一鑰
諸藏矣。故云我今等者 問。第六段中
何結第七段文 答。六七兩段有開合意
今從合意而進結之。雖者未盡之言若不
結下意尚未盡故也。所以開者。且爲
別通別二土也。問曰十方諸佛等者。問意云。
一切諸佛所證平等無別意。然淨土者是
佛所現。佛若平等土亦可齊。何有優劣也。
答意云。化他淨土有優劣別也。文中有二。
一佛是下至望存化益。明諸佛本土有
。二或可下明釋迦影現土有優劣。初釋
亦二。一佛是下至所知。釋諸佛現優劣土
凡所知。佛是法王者。即通於彌陀諸佛
優者極樂。劣者諸土。如禮讃云超諸佛刹最
爲精。二隱顯下至望存化益。釋諸佛本土隨
機不同。所謂自證本土雖是一種。然現
他淨土之時。或隱優而不現。唯現劣土。或
劣而不現。唯現優土。倶是爲衆生
故。云望存化益。次釋或者簡異前釋。前約
本土優劣。今約影像優劣。謂
釋迦意密爲使夫人獨選極樂。隱餘優土
唯現劣土。現比極樂於餘劣土。更無亂想
極樂。謂之故隱 問。應偏述釋迦所
現淨土相。何亦申本質優劣 答。影像必
本質。是故問中超問本質。答亦並答
質影像。七明夫人選所求中。經我今樂生
等者 問。光臺中依正倶現耶。若云倶現
者。當文但云現諸國土正報。至第七
正報三尊住立空中。故下釋云。序臨
喜歎無以自勝。今乃正覩彌陀。更益心
開悟已上明知。不正報。若言爾者。身
土相稱。見土之時可正報。故韋提向言
我今樂生彌陀佛所。加之上云光變爲臺影
現靈儀。靈儀之言豈非正報 答。經釋倶
唯現國土。但大術在於世尊。見者非
境界。而今現意答國土請。何現不請之正
耶。我今樂生極樂彌陀者。經後序耳。若不
爾者設見佛身爭知彌陀。諸佛身相彼此
同故。然其極樂阿彌陀者阿難言也。法華經
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不思議經云舍利子
等五百聲聞皆是他方極位菩薩。是其例也。
又靈儀之言可依正。其義如上。彌陀本
國等者。彼佛本願所成國故名爲本國。又對
十方世界隨宜所現名爲末國。以極樂國
本國。故智論云。彌陀佛有如恒河沙淨土
穢土。即此意也。又光臺所現爲末。本質極樂
本。又他佛淨土名爲他國。彌陀淨土以
本國。故觀經云還到本國小經
亦同
禮讃亦云
本國他方大海衆云云問。攝淨土願唯局
三十一二兩願。何故總云彌陀本國四十八
願等耶 答。分別攝衆生等三願時實如
所問。又總以四十八願皆屬淨土。禮讃云
四十八願莊嚴起。瑞應傳云四十八願莊嚴
淨土華池寶閣易往無人。往生論中以正覺
器世間住持功徳。以淨華衆亦屬
界莊嚴。即此義也 問。韋提可本願所
成之義耶 答。不知也。今文只用比丘
願力所成等文。以釋選取意。非韋提所
。如下文顯已通得引用也。因行果報
等者。四十八願名爲勝因。六度萬行目之爲
行。十地習果以名勝果。妙覺極位名爲
。又天台玄二云十如
下文也
果即一念相應大
覺。朗然無上菩提爲習果也。報即大般涅
槃果。果斷徳。禪定三昧一切具足。是報果也
已上問。彼佛成道依正化他必應同時。何
依報感成等耶 答。理實如然。何有
。今文且釋正報成時依報隨成之義
問。依智可悲。何依悲起智耶 答。悲智
前後只是一往。約自證邊實無前後。且論
化他大悲爲先。是説必次第。實在一念也。
廣開甘露法潤普益者。甘露即是不死之藥。
以喩常住涅槃之法。極樂淨土是甘露門。故
廣開。言法潤者。如來因行果法消滅三
界火宅故云法潤。有此等重重因縁。故
佛令夫人選也。八明夫人請別行中。四
種莊嚴者。依正二報各有通別。故成四種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二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三

 釋良忠述 
本曰六就下至散善顯行縁竟
釋云。上來第五解欣淨縁已竟。自下第六
散善縁中三。即標・釋・結。標中散善顯行
者。世・戒・行三其體散故名爲散善。以此散
往生行。故云顯行 問。正宗分中定
前散後。序中何故散前定後 答。欣淨已下
三縁鉤鎖前後宛然。何者韋提雖定善。佛
更觀機廣逗諸根。先開散善。謂千鈞弩不
鼷鼠機。佛化不輒。何因獨被夫人
定善。此乃機亙在世滅後。行通定善散
。欲萬機。因定善自開散善。而顯
定散倶生之義。此義顯已先可方説所請定
。是故示觀縁中勸修得シメ益正説十三定
。定善已周當散善。是故次説三輩散
。文如連火。義似鉤鎖。定散前後次第必
然也。次釋中文自爲五。一明父王得益中。
經微笑者。智論云。笑有種種因縁。有人歡
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人而笑
異事而笑。有羞恥而笑。有
方異俗而笑。有希有難事而笑。今是第
一希有難事。諸法相不生不滅眞空無字無
名無言無説。而欲名立字爲衆生説令
解脱。是第一難事已上之。今則歡喜微
笑也。歡喜意者夫人能請所求・去行。即稱
釋迦佛意。又顯彌陀願意。依此二請廣開
淨土之門定散皆往。所以微笑。解釋分明也。
又天台云。何以不直答其土因。而復放
微笑耶。解有二。初爲道。次欲使
夫人光相見。王既覩光増道。知
實。視死如眠。夫人見王無憂。觀法成
果也。微笑如釋種被誅如來光色益顯。正
如來善達因縁業報無差對至叵避。王
死而獲道迹。夫人幽縶即是現淨土
之縁。有此多縁。所以致笑也。妙宗鈔云。惡
業之報害命縶身而爲獲果及淨土縁。如
來心了善惡因果交互萬差。欲内心。是
故微笑。靈芝云。後獲果中初如來現土正意
茲。機感相投潜通密應。故佛微笑已上
有五色光等者。觀佛經云。爾時世尊入遍淨
色身三昧。從三昧起即便微笑。諸佛笑法
五色光。時五色光化五百色。從佛口
父王頂已上問。韋提致請稱佛意故佛
微笑。若爾應夫人。何唯照王 答。夫
人被禁絶王音信。進食失處。憂憔彌盛。依
之夫人雖淨土。尚恨父王身命早亡。故
今益王則兼將護夫人之意。故龍興云。韋提
厭求本由王。是故如來先益影堅
那含已上此乃父王本有歸佛之心。夫人更
戀王之愁。因縁和合則有照益。然佛光隨
身出處必皆有益者。華嚴二十九云。是菩薩
大蓮華上。即時足下出百萬阿僧祇光明
十方阿鼻地獄等。滅衆生苦惱。兩膝上
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畜生。滅除苦惱
臍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餓鬼。滅除苦
。左右脇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人。安穩快
樂。兩手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諸天阿修羅
。兩肩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聲聞衆。項放
若干光明。照十方辟支佛。口放若干光明
十方菩薩乃至住九地。白毫放若干
光明。照十方得位菩薩。一切魔宮隱蔽不現。
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
。照於十方諸佛大會。遶十匝已住於虚
。成光明網。高大明淨供養諸佛已上又佛
光隨其入處益不同。大論三十三云。若
&T047368;地獄光從足下入。若&T047368;畜生光從&T050509;
入。若&T047368;餓鬼光從髀入。若&T047368;人道光從
入。若&T047368;天道光從胸入。若&T047368;聲聞光從
入。若&T047368;辟支佛光從眉間相入。若&T047368;得佛
光從頂入已上問。何故今文無天益
答。未所以。恐是文略也。若光從眉間等
者 問。此義在上文。何重解之 答。上眉間
出廣益大乘之人。今入佛頂唯授菩薩&T047368;
耳 問。父王見光見佛。爲是心眼。爲當眼
 答。見光眼見。見佛心眼。故經云心眼
無障。釋云父王蒙光照頂心眼得開。障隔
多自然相見。又璟興云。因佛加力。雖
肉眼光見佛。非牆所障故。眼尚如是。
況亦心益已上障隔雖多者。七重室内重重牆
壁名爲障隔也 問。父王可今經
答。經釋無文。豈輒解之。但靈芝云。據此頻
婆見佛得果。應夫人同聞觀法。後結益
中但叙韋提五百侍女。乃知。頻婆證果即歸
滅矣已上正觀&T047368;云。經文不叙。則知。證果即
滅。如向所引涅槃經云七日已王便命
是也已上非意所期者。父王處禁只期
。音信永絶見佛望罄キヌ。然因光照遙覩
。非是心所期也。經成阿那含者 問。涅
槃經云。耆婆白王白。如是業者罪兼二重
一者殺害文王二者殺須陀洹已上阿育王
傳第一云。頻婆娑羅王聽法得見諦處。亦
是八萬四千天王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處。亦
是無量婆羅門及居士得須陀洹已上相違
如何 答。父王本是初果聖人。進證那含
此是密益。耆婆不知。故無相違。故淨影云。
王先須陀。故今増進成阿那含。嘉祥云。王本
初果。何以知然。出大論。太子踰城學
時。至王城僮僕飯。無量人觀看。王
兒結誓云。太子得道前當我受我請。後
成佛時王則將八萬四千人佛。佛爲説
法。於路得須陀洹果。故本得初果。今蒙
進得那含已上即超證第三之果者 問。
王前初果。今證那含。是次第證。何云超證
凡言超者本在凡地。以有漏智欲六品
九品及下八地。更入見道。至道類智
本斷分。或得二果。或得三果。是超證也。然
王本不思證初果已。始斷欲惑以證
不還。豈無六品斷二果位。是次第證。何屬
超越 答。聖教所談義門非一。何致偏執
倶舍等論不聖後超。但論本斷超。彼述
一途。大乘教門義相博淵亦立聖後超。謂
唯識十云。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爲一聚
九品別斷是類聚斷。
中二果
廣章云。極七反有容
次第・超中二果兩類人也。家家一間唯是次
第。以少分斷更無超故。憬興彌勒下生經
疏云。超次取證者有二。一漸。二頓。頓即初
果超中二果羅漢。漸即凡夫倍離及全
離欲見道中二果。寶師釋云。大乘對
法論中有初果超取羅漢。又止觀六云。
一本斷超。二小超。三大超。四大大超。本在
凡地非想定。今發無漏第十六心滿即
阿那含。本在凡地。或得初禪二三四禪
今十六心滿亦是阿那含。本在凡地。欲界九
品隨世智之多少。第十六心滿隨
果皆名本斷超。若凡地未禪。十六
心滿超能兼除欲界諸品或三兩品者。即是
家家一種子等即是小超。本在凡地。聽
善來羅漢者即是大超。如佛一念
正習倶盡。此名大大超。弘決六云。如神通
人及常人行遲疾不同。豈無里數已上然影
堅王本是初果。故知。非本斷超。又類聚斷既
超中一果之義。故異今超。今超只是速
疾爲超。如彼止觀釋大超耳。又父王本是
凡夫。而今見佛得第三果。故云超證更不
倶舍等説。今經釋全不初果。涅槃
經等説自是一途。以彼異説之。況
今釋云。餘戒稍寛時節長遠。恐畏中間失念
轉生死。又云。仰憑八戒。望欲積善増高
來業已上此等解釋明見凡夫 問。縱
使初果聖者何不亦云流轉生死擬資來業
耶 答。初果聖者感善處生。何強恐之。
況依犯戒罪業彼果報。又擬資來業等
者。若聖者既離惡道生。人天生亦不求自
感。若望得二三果等。何仰散善八戒功
。彼果必依有漏無漏定力證故。若爾來業
。何況大師釋前三果聖人深嘆其徳
乎。故知。頻婆本是凡夫。而今見佛超證三
耳。又疏抄證眞云。經大王成阿那含者。疏
云。第三不還果也 問。若證那含何生
 答。興師云。有云。是阿那含向非果。婆
沙云。影堅王聞目連説多聞宮微妙食。時
命生彼天。作太子最勝尊。又造像功
徳經云生天。未生怨經云王即得道上
天上。明知非果。有云。生天後成第三果
二生合説成阿那含。故未生怨經云。王即
其日斯須息絶。擧國臣民靡擗踊。即
道迹。有云。涅槃經云。王今殺父及須陀
。故今應増成那含。然著阿字執筆錯
也。如涅槃經。若更受身名爲那含。不
者名阿那含云云那含向下皆名那含。今經
初果一來向。彼涅槃經約住果。故殺
須陀洹。此經約向。故言進成 問。師子月
佛本生經言。頻婆王聞波須密多菩薩本地
佛懺悔成阿那含。此經亦著阿字。又彼
時既成那含。此經復成耶 答。一既有錯。
多錯何疑。斷六品内皆一來向。向非一品
前後何怪取意
略抄
私云。諸經結得道都無
二向那含也。只是經教異説。此經不
欲界天。故不那含果也。又須達
長者・優婆毱多並是第三果還生欲界。隨自
意三昧得第三果。得無生法忍已上二明
來答夫人請中。始有此文者 問。設無
而結集時何無此文 答。阿難再説
父等縁。一還耆山説。二結集時説。今從
故云始有。寫文字者雖結集。其言同
故讓功於初也。亦非是無時佛語者。此是
義推釋也。所以推者佛現深宮。夫人號泣
而有所陳。當時佛定可慰誘。非出要
故。經家略之也。例如上云父王在禁已來
數蒙世尊遣阿難來慰問我之言。爾時世尊
告韋提等者。今釋異常。再牒此文。謂上牒
文正明答前夫人等者。略釋文意。次此明下
廣釋其義。而辨佛語有無。故重牒
其義也。經去此不遠者。此有三釋。第一
分齊不遠者。十萬雖遐而望無量猶是邇
故。故云不遠。淨影云。十萬億刹名爲不遠
此似今義。第二一念即到者。約第九門。或
須臾。或云彈指。豈非是近。第三自然常
見者。此約觀成。天台云。安樂國土去此十
萬億佛刹。一一刹恒沙世界。何言不遠。解
云。以佛力故欲見即見。又光中現土。顯
佛頂。一念能縁言不遠已上欲見即見意
今釋。又群疑論六有異釋云云攀縁者。攀
謂攀附。縁謂所縁。心心所法託境而轉。終
日無息。故云攀縁。釋摩訶衍論云。我我所
轉盛攀縁思慮更増。終日無已上安心住行
者。繋念名安心。諦觀名住行。謂正觀時繋
心於境。雖安心是三心也。經諦觀彼
國淨業成者者。今釋意以淨業成句修觀
。故從國字觀字。謂觀彼國者即淨
業成也。若依淨影意者。從者還觀。謂諦觀
彼國與淨業成者。故淨影云。總勸觀中。汝
觀彼國勸依報。淨業成者勸正報
謂佛菩薩及與三品往生人等名業成者
此明機縁未具等者。今雖所請定善
而閣定善更開三福。此於當文預述下意
其例蓋多。佛更觀機者。此明如來更鑒
。凡觀機有三重。一諸經之中皆有觀機
謂如法華入定・今經化前及當縁等是也。二
道樹觀機。謂如法華説於三七日中思惟
如是事。智度論第七云。釋迦文尼佛得道
後五十七日寂不説法。自言。我法甚深難
解。難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能解者
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
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爲諸衆生
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奈鹿林
法輪已上三法身地照機。謂如
本地眞因初住已來。遠鑒今日乃至未來大
小衆機。又佛六時照機。智論九十二云。
佛常晝三時夜三時以佛眼遍觀衆生。誰
善根。誰善根成熟増長。誰善根成熟
得度。見是已以神通力所見
衆生。心隨逐外縁。得隨意事則不
。得不淨無常等因縁則不貪欲等諸
煩惱已上經廣説衆譬者 問。定善何名
 答。今文不釋。淨影云。廣説衆喩顯
説相。下以此方日水等相。并以此方佛菩薩
。類度彼方名爲衆喩法聰靈
之亦同
問。從
便微笑廣説衆譬。不散善縁。所
者佛現微笑意通定散。廣説衆譬許
定故如何 答。此文則是散善自開由來。是
故偏屬散善縁。解釋有在。三明勸修得益
中。經亦令未來世等者 問。散善往生爲
未來 答。定散往生倶通在世未來衆生。但
今經文且對當機韋提定機。以未來機
也。亦非是無機根多少佛意傍正。又靈
芝云。亦令未來者。正彰本意。非止當機。所
謂千鈞之弩豈特爲鼷鼠而發機乎。戒度&T047368;
云。亦令下釋經未來。非止現在兼爲末世
故云亦也。魏誌云。千鈞之弩不鼷鼠
機。萬石之鐘不莛撞而起韻。三十
斤爲鈞。鼷即小鼠。如來設教如一人。衆
多亦然也已上四明修三福行中。一者孝
養父母即有其四者。文言總略。具足應
者孝養父母等。二者受持三歸等。三者發菩
提心等。若開三福即有其四。一言孝養父
。今牒一者孝養父母。而略二者三者
。經文明故。次即有其四者。更標開義。後
一言孝養父母者者。四中初也。二三四段
起盡可見。然經合者菩提心等倶大乘故。釋
開即是心行別故也。一切凡夫皆藉縁而生
等者。此明受生必託外縁。於中有二。一
初至如經廣説。總明四生生縁。所謂父母・
香・處名爲藉縁。謂胎卵生即縁父母。濕生
香。化生縁處。如倶舍云。倒心趣欲境
濕・化染香・處已上二但是已下別擧父母外
。此乃自總之別顯父母恩也。又通四生
各有父母。化生父母如六欲天。濕生父母
頂生縁。卵生父母如五百卵及世邏等。今
藉縁者父母縁也。四生各有四生者。菩薩處
胎經二云。菩薩以神通天四生。入地獄
四生餓鬼四生畜生四生。於四生中胎化二
生盡漏疾。濕生卵生盡漏遲。化生胎生是利
根人。濕生卵生是鈍根人已上此文
疑滯。更檢餘文。又安樂集上引智論云。
於人中或張家死王家生乃至南閻浮提死
西拘耶尼生。如閻浮提餘三天下亦如是。
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死忉利天
生。忉利天死生餘上四天亦如是。色界十八
無色四天此死生彼。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獄
阿鼻地獄死生餘輕繋地獄。輕繋地獄死生
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餓鬼道中。餓鬼道中死
或生人天中。如是輪迴六道。受苦樂二報
生死無窮。胎生既爾。餘三生亦如已上
今準此文。始約人胎輪迴之間具有四生
卵濕化生亦輪迴之間備具四生也。若無父
者能生之因即闕等者。父子白渧成骨爲因。
母之赤渧成肉爲縁。又能生之言通於父
。所生之語唯局於子。故知。父母倶是能生
之因縁也。然上下句爲其言能所
也。能生之因者。能生即因。持業釋也。然言
之者是語助也。所生之縁者。所生屬子。縁
即是母。所生之縁。依主釋也。故言之者。
是隔法也。父母精血爲外縁者 問。上文以
父爲因。以母爲縁。今何父母同爲外縁
答。所望不同。上父母相對以論因縁。今業識
父母相對以論因縁也。母懷胎已經於十月
者。弘決四云。如阿難問經。佛爲難陀
胎相六趣不同。兼辨六趣中陰等相乃至
父母精血互有無等成不成相及精血淨相不
淨相等。初入如風雨入舍等諸相不同。有
母腹而命終者。以蘇油楡皮汁手。挾
薄刀子手入。割死兒身片片而出。又母
胎諸患種種相貎而不入胎入已若不壞者
七日一變。初七名柯羅邏。如薄酪。二七名
浮陀。如厚酪。三七名閉手。如短小藥杵。四
七名伽那。如溫 石。五七名波羅奢呵。五皰
開張。六七現膝相。七七現手足相。八七手
指相。九七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相。十七堅
實有風門。吹嚢。十一七七孔開徹。母
性改常。十二七生大小腸絲綖。有三支
節一百孔穴。十三七生飢渇相。母食資潤。
十四七生九脈交絡纒繞。十五七生二十
。一邊各十。又四十脈派八萬名。十六七氣
息通。十七七眼得光。十八七諸根明。十九七
諸根具。二十七生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
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膚。
二十五七血肉長。二十六七生髮。二十七七
業力故分別端醜。男居母左。女居母右
男面向内。女面向外。皆手掩面蹲踞而坐。
二十八七生八種想。謂座榻園林等。二十九
七生光潤五色別異。三十七長髮爪。三十
一七至三十五七人相具足。三十六七生
心不樂。三十七七生穢獄想。三十八七
風力所轉。頭向産門。申兩臂産門。毎
於一七各有一風。吹令變異。風各有名。
具如彼經。生已八萬戸蟲從身而生。縱横飮
噉。左右各五百諸節 。各有若干蟲戸。長大
衰老常與蟲居。是則三十八七。計日成
百六十六。計月成九月。所以少四以
故 問。世教及經竝云十月。何故唯九
答。九即十也。何者經渉十故。如月初一日
受胎者則定唯九月。二日已去日數滿時即
跨至已上盂蘭盆經新&T047368;云。然人受胎長
短不定。如羅云六年・生死苦比丘六十年
即脇
尊者
老聃八十年亦有五七月者。故知。十月
多分爲已上又倶舍論九云。且諸有情若
福微薄入母胎位起到想解。見大風雨毒
熱嚴寒或大軍衆聲威亂逼。遂見己入密草
稠林葉窟茅閭樹牆下。住時見己住在此
。出位見身從此處。若福増多入母胎
位起倒想解。自見己身入妙園林。昇華臺
殿勝床等。住出如已上福田者。此所施
境也。植布施種功徳果。優婆塞戒經云。
世間福田凡有二種。一功徳田。二報恩田。又
律名句云。八福田。一佛田。二聖田。三和尚田。
四闍梨田。五僧田。六父田。七母田。八病人田
已上施果多少其義廣多。具如倶舍業品及諸
餘文説也。然佛在世時遇値時年飢儉等者。
此因縁出五分律也。見佛顏色異常似有飢
相者 問。佛有常得上味適悦之相。何有
顏色飢相 答。此示現相。故云似有。智論
第九明佛有九惱。一梵志女孫陀利謗。二旃
遮女繋木盂腹謗佛。三提婆達多推
佛。四迸木刺脚。五毘樓璃王殺釋子
頭痛。六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
七背痛。八六年苦行。九乞食不得而還。復
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寒。
又患熱阿難扇已上又興起行經總明
上卷説六縁
下卷説四縁
一孫陀利女謗。二耆彌跋謗。
三頭痛。四骨節煩疼。五背痛。六木槍刺脚。
七提婆達多擲石。八婆羅門女旃遮謗。九馬
麥。十苦行。又舍利弗請問經説七縁。此等皆
是示現相耳。故唯識論十云。雖示現作
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道諦
已上釋籤二云。現有煩惱有爲有漏
塵土坌身。實無生死煩惱。似生死煩惱
畏。如成論云。如經云。善來比
丘隨順我法。我則歡喜者此似已上
者。此盛飯具。西天之法飮食不箸匙
也。三衣者三種袈娑。袈裟此云不正色。亦
壞色。謂青・黒・木蘭三如法色。是不調
貪愛也。一安陀會。是五條。二欝多羅僧。
是七條。三僧伽梨。此亦有九品。謂九條・十
一條・十三條・乃至二十五條也。六物圖云。一
梵云僧伽梨。此云雜碎衣條相
多故
用則
入王宮聚落衣乞食説
法時著
二欝多羅僧。名
謂財直當
二衣之間
用名入衆衣禮誦齋
講時著
三安
陀會。名下衣最居下故。
或下著故
用名院内道行
雜作衣聚隨
則不
又云。四分云。三世如來
並著是衣。僧祇云。三衣是賢聖沙門標
音志雜含云。修四無量三法衣。是則慈
悲者之服。十誦云。以刀截故知是慚愧人衣。
華嚴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四分云。懷
於結使袈裟。賢愚經云。著袈裟
生死疾得解脱。章服儀云。括其大歸
苦海之舟航。夷生涯之梯隥也。
以須三者。分別功徳論云。爲三時故。冬
則著重。夏則著輕。春則服中。智度論云。佛
弟子住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形無

白衣多貪重著常見
故。已上
我不消此飯等者
 問。泛論福田聖勝凡劣。縱使父母其恩雖
重不佛。何故如來自不飯而讓
 答。如此施設悉檀赴縁。只是爲
知父母恩重。受三歸依即能消此食者。凡以
僧物俗人者。遮名汚家。有佛家
故也。然有開義。謂病人・懷姙女・父母。此
施與。若父母無三寶者少與。盂蘭
盆疏&T047368;云。僧祇律云。父母不三寶即少
供。信即恣與已上一夏者。安居有三。四月十六
日結夏名初安居。從四月十七日五月十
五日。二十九日間隨ナリ&MT01302;結夏スルヲ皆名
安居。五月十六日結夏名後安居。初後唯以
一日結夏日。中二十九日也。初中後雖
異滿九旬。後各行自恣。謂初安居者至
月十六日滿九旬自恣。乃至後安居者至
八月十六日滿九旬自恣。古迹云。雨際蟲
多。令人譏謗。故制安居已上此明教示禮節
等者。此明教導恩重。於中有二。初二句者
世間師恩。孝經云。夫孝徳之本也。教之
由生也。同註云。孝道者乃立徳之本基
也。教化所從生也。徳者得也。天地之道得
則日月星辰不其序。寒燠雷雨不
。人主之化得則群臣同其義。百官守
。萬姓悦其惠。來世歌其治。父母之恩得
則子孫和順。長幼相承。親戚歡娯。姻族敦
睦。孝道之美莫于徳已上教示者。師之
授也。學識者。資之所受也。成徳者。依
而成道徳也。次二句明出世師恩。其義
了。又上二句通世出世師。下二句局在
出世師。出世禮節者戒福也 問。奉事師長
唯局世間師。言世善者。不佛法
善根故。故玄義云不遇佛法之人雖行孝養
亦未有心悕求出離。散善義云第一福即是
世俗善根曾來未聞佛法 答。世福雖是舊
醫之法。已入佛法亦不之。設入佛法
而除戒行二福。以外孝養等善應世善。餘
處解釋且從本云不遇佛法也。師長者。親
承名師同伴之中勝者及以家兄名長。故論
註云。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徳之人及兄黨
已上但今釋意師即長也。故靈芝云。父母生
育恩。師長教導恩已上師之善友力者。摩訶止
觀四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縁。所謂化導令
佛。阿難説。知識得道半因縁。佛言。不
爾。具足全因縁。知識有三種。一外護。二同
行。三教授。若深山絶域無資持。不
。若修三種三昧勝縁。夫外護者不
白黒。但能營理所須。莫過。莫觸惱
稱嘆。莫帆擧而致損壞。如母養兒。如
虎銜子。調和得所。舊行道人乃能爲耳。
是名外護。二同行者。行隨自意及安樂行
必須伴。方等・般舟行法決須好伴。更相
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瑳琢磨。同
心齊志如一船。互相敬重如世尊
是名同行。三教授者。能説般若道非道
内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決了。善巧説法示
教利喜。轉破人心。於諸方便自能決了可
獨行。妨難未諳不捨也。經言。隨
善師學得恒沙佛。是名教授已上問。父
母師長其恩何重 答若外典中師準伯叔
故父母恩重。若佛家談師恩深重。舍利弗
問經云。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於膝
。莫以報生長之等。以生育恩深
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
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
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徳財
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已上大般若經中出家人師恩重父母。在
家人父母恩重師恩云云經慈心不殺者
 問。爲是十善中不殺不。若云十善第一
者。經文別擧修十善業。故知別也。故淨影
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敬上行也。慈心不殺
慈下行也。修十善業是其止行天台
亦同
若云
十善外者。不殺之體彼此不異。何云別乎
 答。諸師異解不會通。今家所判不殺勝
故。上別擧之。非別體。故以後二句
慈下行。又第四卷釋慈心不殺云。最上
勝妙之戒也已上知屬十善戒。又靈芝云。上
二句報恩行。父母生育恩。師長教導恩。下二
句離惡行。不殺爲十善之首。故特標
已上問。今文上解慈心不殺。不十善首
次釋修十善業。明不殺列初。何必上句不
殺即十善攝 答。今文雖幽第四卷釋攝屬
分明也。經云一切等者。十善戒經云。一切
受生者無身命。過去來今佛一切智
所説。恕己可喩。勿殺。勿杖。若見
生者クセヨ刀刺。涅槃經十云。一切畏
刀杖。無壽命。恕己可喩。勿殺。勿
已上若準本經怒字恐誤。應是恕字
故經音義云。仁心度物曰恕也已上和名云。
恕惠也。量也。今應量訓。已下九惡等者
問。下九品中無九惡九善之相 答。下
有故讓之。雖讓而亦略之。言其惡者。
下上品云作衆惡業。釋云十惡輕罪。下下品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言其善者。上上品
慈心不殺。雖不殺總含世福。故通
。中下品云行世仁慈。亦説十善。故今
釋讓此等文處也。世善輕微感報不具者。此
世・戒二福勝劣。謂世劣戒勝。爲此義
世雖報不戒果。故云不具 問。如
戒勝世。戒行相對亦有戒劣行勝之義 答。
戒有大小。小戒望行戒劣行勝。大戒望
各有一能。故無勝劣。又靈芝云。既是三世
佛因。明知。菩薩大行。第一共凡夫業。第二
二乘業。第三大乘不共業已上戒徳巍巍
者。廣韻云。巍居韋切。高大貎也。菩提果
者。三乘菩提。第二戒福通大小故。所感菩
提亦通三乘也。經受持三歸者。此翻邪三歸
也。故今釋云淺至深先受三歸。故靈芝
云。二中三句。上句即翻邪三歸。凡夫無始
屬於魔。作法歸投希求救護。若但受
善無戒。若受衆戒必兼三歸已上問。
翻邪非戒。今屬戒福。故今三歸應是五・八・
十・具戒縁而非翻邪 答。經文別説三歸受
。是故今家・靈芝並屬翻邪三歸。但攝
福中者。翻邪三歸雖正戒。而爲受戒哢
。若不翻邪戒故。若剋體者非
是戒善。戒善發支。翻邪三歸不七支。故
處中善也 問。若云三歸非戒福者。何故
下云戒有多種或三歸戒或五戒等 答。彼
即非是翻邪三歸。五・八・十・具各以三歸
縁得戒。是名三歸戒也。此乃能發所發各別
擧耳。復淨影云。受持三歸在家戒也。此亦即
是沙彌十戒天台
亦同
經具足衆戒者。今家意通
道俗大小。天台云。具足衆戒者。道俗備受
。不犯威儀者。三千悉皆不缺也。靈芝云。
下二句即受戒法。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
衆戒。受持無缺故云具足。威儀亦戒。輕
細難持。人多陵犯。故特標簡。又淨影云。具足
衆戒不犯威儀。出家戒也。不四重
衆戒。離餘輕過説爲威儀。又離性罪
衆戒。謂離一切殺盜婬等。離餘遮過
犯威儀。謂離一切飮酒過等已上五戒者。準
律名句。一不殺生。二不偸盜新云
與取
三不邪
新云欲邪行。不
非境非道非處非時等
四不妄語新云
誑語
五不飯
酒也。此戒在家二衆所受。名近事戒。光&T047368;
云。梵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索是男聲。舊
優婆塞訛也。言近事者。婆沙一百二十
三云 問。何故名鄔波索迦 答。親近修
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故名
波索迦。有餘師説。親近承事諸善士故。復
有説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廣如彼釋。梵
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釋名如前。斯是
女聲。舊云優婆夷訛也已上法界次第云。佛
提謂等在家弟子三歸。已即授五戒
優婆塞。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梵忌也。若
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違五嶽。在
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臟。如是等世間
違犯無量。若約出世間。犯五戒者則破
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
大小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更受
大小乘戒已上八戒者列數如上。在家亦
此戒。是名爲近住戒。光&T047368;云。梵云
婆婆沙。唐言近住。言近住者。婆沙一百
二十四云。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以
此律儀學彼故。有説此近盡壽戒住。故
近住。有説此戒近時而住。故名近住
已上十善戒者。準律名句。一不殺生。二不偸
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綺語新云
穢語
六不惡口新云
惡語
七不兩舌新云
間語
八不貪欲。
九不瞋恚。十不邪見。此亦在家戒也 問。十
善戒是世福。何爲戒福 答。十善雖是舊醫
所制。今入佛化即成客戒。此顯世福受
邪三歸。已始成戒福也。二百五十戒者。
五篇成也。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提舍尼・
突吉羅。其數具如戒本。不&T047368;。此戒比
新云
苾芻
所持也。五百戒者。亦如戒本。是比丘
尼所受也。沙彌戒者。於八戒中塗飾香鬘・
歌舞觀聽開爲二種。復加不受畜金銀等寶
依倶舍。即
八戒十戒
又加不促金銀生像・及不過中
此依成論等
即成八・十戒
此名勤策戒。勤爲大僧所
故。文闕沙彌尼沙彌戒。又略正學戒
正學戒者。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飮
酒・不過中食也。三聚戒者。一者攝律儀
正因法身
此止惡也
謂防護身語意。七種律儀戒也。二者
攝善法了因報身
此修善也
謂修習一切善事力無畏等
一切佛法也。三者饒益有情縁因應身
此大悲也
又瓔珞
經云。攝律儀謂十波羅夷。攝善謂八萬四千
法門。攝生謂慈悲喜捨化及衆生
云云十無盡戒者。梵網十重禁是也。心無
盡故戒亦無盡。故云無盡。何等爲十。一殺
戒。二盜戒。三婬戒。四妄語戒。五酤酒戒。六説
四衆過戒。七自讃毀他戒。八慳惜加毀戒。九
瞋心不受悔戒。十謗三寶戒此依
天台
又一快意殺
生戒。二劫盜人物戒。三無慈行欲戒。四故心
妄語戒。五酤酒生罪戒。六談他過失戒。七自
讃毀他戒。八慳生毀辱戒。九瞋不受謝戒。十
毀謗三寶戒此依
古迹
等者。等取四十八輕及正
學戒諸經所説戒行等也。少分戒等者。若約
五戒其相者。持一二戒名爲少分。持
四戒名曰多分。具持五戒名爲全分。優婆
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五戒
優婆塞。若受三歸持一戒。是名一分
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
持三戒已。若一戒。是名無分。若受
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持五
。是名滿分已上此經文。有五分戒。一一
分戒一戒
受持
二少分戒二戒
受待
三無分戒三戒
已破
四多
分戒四戒
受持
五滿分戒五戒
受持
問。何故三受一
破名無分戒 答。受三故非少分。破一故
多分。不多少二分。故名無分 問。何
故三戒不多分 答。文略耳 問。何故
略耶 答。此五分中一二三四五其文具故。
三戒 問。無分戒中應多類。所謂
二受一破。三受一二破。四受一二三破。五受
一二三四破等也。何故經擧三受一破。明
分戒 答。擧中顯初後也。以釋望經。今
少分者。經一分・少分也。今多分者。經多分
也。今全分者。經滿分也。今不無分者。未
破時即多分。已破時即少分。故無分一不
多少。釋義最巧。其義可知 問。五戒少
分等義可然。亦出優婆塞戒經故。而八・十・
具無分持義。何云一一戒品中等 答。言
一一者且約五戒・十無盡等。何必通諸戒
乎。或是則言總意別耳。三言發菩提心等者。
 問。行福四句中何以菩提心開爲別章
 答。菩提心是大乘綱要。佛道根源。是故開
別段。故要集云。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
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
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
有輪。總謂之願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
衆生心。別謂之四弘誓願。此有縁事生・法・
縁理無縁。設不行猶須發願。其益無量。
調達誦六萬藏經猶不那落。慈童發
念悲願。忽得兜率。則知。昇沈在心非行。
何況誰人無一稱佛。無一食施。故願行相
應何爲虚願。如優婆塞戒經。若人不
生死咎涅槃樂。雖復惠施持戒多聞
得脱。若厭生死涅槃徳。雖復少施少
戒少聞即得解脱。又止觀引寶梁經云。比
丘不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況受人供養
若在四向僧數。修七科僧業。得四果僧利
是人能受供。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者。不
數。不業。不利。能受供養。衣敷
。食若須彌。亦能畢報施主之恩。當知。小
極不大乘之初心取意
略抄
唯願我身等
者。初我身者。總指五陰假我之身。身中色
法即同虚空。身中心法亦齊法界。此是總
菩提心相。身同虚空者。非是身量廣大無
。只是濟度無分別。慈及一切
相譬虚空也。次我以身業等者。更約
以釋菩提心之相也。後我發此願下。還
身心所作如虚空。又言等者。上明
提心之相状。今釋菩提心之名義也。言
者。此翻云道。淨影云。菩提是道。佛果圓
通説爲菩提。靈芝云。菩提翻已上問。第
四卷所釋菩提。與今爲同。爲異 答。彼此
菩提心體雖差別。彼別局淨土菩提心
此總通二門菩提心。然淨土門菩提心者。發
願於此土。修行於彼土。故有願而無行。智
論云。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發心
願生淨土已上若聖道門菩提心者。發願於
此土即修其行。故願行具足。菩提心論云。
人貪名官者發名官。修名官
。若貪財寶者發財寶。作營財
。凡人欲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
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
提行已上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者 問。何標
二種因果。不出世因果 答。次下釋讀誦
大乘勸進行者之文。出世因果義自顯故令
省略也。又讓正宗故。印壞文成者。涅槃經
師子吼品云。如蝋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
文成。而是蝋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
處來。以印因縁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
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爲中陰五陰。中陰五陰
亦非自生。不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
蝋印印泥印壞文成智論
開發智慧等者
 問。設雖誦大乘經文。而不慧無
者。可讀誦大乘行耶 答。設雖
智慧。有厭欣心單誦文字亦成
。但今文者即明如説讀誦相也 問。今釋
既云經教如鏡數讀數尋開發智慧等。又下
文云法即熏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加之
天台云。讀誦大乘明修解也。行能運通。説
之爲乘。餘二不及。是言大也。靈芝云。三即
大解。教詮本智。因誦發生已上此外何處
更釋無智讀誦亦往生行 答。機分萬品
行有千差。仰信如來。偏讀經典。經典即是
如來金言。故言音下成無盡善。修多羅章句
功徳難思若爾誰疑無解讀誦即成往業。苦
法如毒惡法如刀等者。此明化行者之意
謂生死有失。菩提有徳。須失取徳。故
勸也。於中有三。初則示生死失。次今既下
菩提徳。後欲使下正釋勸理。苦法如毒等
者。苦是生死果。惡則生死因。於苦果身
我我所。戀著自身復造惡業。惡業招苦。如
是展轉生死無窮。涅槃經二十三云。凡夫
若遇身心苦惱種種惡。若得身病。若得
心病。令身口意作種種惡。以惡故輪
五趣。具受諸苦已上又苦法如毒者。煩惱道。
苦謂苦果。法謂三毒。三毒煩惱名爲苦法。苦
之法ナルカ故。依主釋也。惡法如刀者。是業道。惡
之與法同屬業因。惡即是法ナレハ持業釋也。流
轉三有者。是苦道即有漏果報也。謂由惑造
業。由業感果。流轉無窮侵害衆生也。善
如明鏡等者。善是善業。翻上惡故唯達
以終歸眞。故云鏡即照正道等。法是理
法翻上苦故。譬甘露故。法名雖萬法
而今理法名法。上以苦法毒。次以法譬
甘露。明其義相翻。非理何謂。下言甘露即
注法雨者。法界等流之義而已。總而言之。
前諸善是自行。今一業是化他。此乃同以
行化他往業耳。故靈芝云。四即修大行
誘修行退墮。上三自行。後一化他
已上問。三種淨行爲一人行 答。今家釋
單行複行具行之義。具如下文。又嘉祥
云。此之三種攝世出世。攝大攝小。攝
切善盡。故明此三種也。然此三善得
三人。得是一人。三人。者如向。得是一人
者。始從凡夫任運修習此善。次入佛法
三歸五戒。乃至從小入大乘。始終一人具足
此三善也。妙宗鈔云。此三種業得前前
者不後後。得後後者必得前前。又靈芝
云。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觀行人合
事業。非觀無以導其福。非福無以成
。有觀無福則闕於莊嚴。有福無觀則
於異趣。闕莊嚴則獲報非勝。牽異趣
則往生莫由。二法相資無往不已上此非
今意。經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者。璟興云。有説。
三世諸佛皆以此三福成佛因。故云
世諸佛淨業正因。靈芝云。三世果徳藉此而
成。故曰正因已上此符引聖勵凡之釋。斯
乃引果徳行凡往生。諸師異解恐繁不

本曰七就下至定善示觀縁竟
釋云。上來第六解散善縁已竟。自下第七
簡示觀縁中三。即標・釋・結。初標中定善
示觀者。十三觀門其體定故。名爲定善。以
此定善往生觀。故名示觀。次釋中文自
七。此七段中。前五段即如來正説。後之
二段是夫人領解・請問也。一明勅聽許説
中。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者 問。何故顯行
縁中唯告夫人。示觀縁中雙告二人耶 答
上縁中無勸持文。故唯告請人。當縁中有
流通語。故雙告二人。斯乃請法・傳持其人
別故各告其二也。經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者。
今家釋之即約阿難・韋提二人。約阿難
汝好傳持莫令遺失。好者善也。言傳持者。
即思念也。莫令遺失總擧傳持之用也。約
韋提汝好審等。言思量者。即善思也。言
諦受者。即念之也。莫令錯失亦是用也。言
好審者。以經善字聽等上。互聽・思・念
也。故淨影云。諦猶審也。善是好也。又天台
云。諦聽令聞慧。善思思慧。念之修慧已上
如來已許者。指顯行縁告命許説。故言
。今就乃至方便者。上文雖定善。而更自
散善。故止不定善。今至示觀縁時。正
所請之法。故云正欲等也。正欲之言對
顯行縁之許説故。言正受者。即是定行。依
教修定。故以十三定善教門。名爲入定之
方便也。此乃因縁乃至始説者。定行是因。教
門是縁。以此因縁而得往生。故云極要。此
上云正受方便。言利益者。近約無生。遠
往生。曠劫等者。衆生無始恒居三道。於
中誰無聞法種子。三世諸佛悉説觀經。何但
今説。然而聞法結縁其功微弱。故如聞。
往生時熟。故名希聞。釋迦啓運。今爲韋提
及未來世一切凡夫即説淨業。故云始説
如來臨化者。指此經化。以經説爲未來世
釋云偏爲常沒故也。經爲煩惱賊之所害者。
六識相應貪瞋等惑名爲煩惱。故今釋云
夫障重妄愛迷深。賊者六賊。六賊即六塵也。
故今釋云六賊知聞競來侵奪。斯乃境如
。根如人舍。識如内人。識境相因劫凡夫
。故云煩惱賊所害也。言所害者。凡夫善
根爲煩惱賊所侵奪故。故云失此法財。涅
槃經二十三云。如六大賊欲人時。要因
内人。若無内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
是。欲善法。要因内有衆生知見常樂我
淨不空等相。若内無是等相。六塵惡賊
則不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無是相
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不
善護故爲其所劫。護者名慧。有智之人能
善防護。故不劫。是故菩薩觀是六塵如
六大賊等無差別。又云。如六大賊若入
。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好惡。令巨富
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
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
一闡提已上問。凡夫善根所害有智善不
者。何名有智 答。同經次下云。如六大賊
能爲人民身心苦惱。是六塵賊亦復如是。常
衆生身心苦惱乃至六大賊者夜則歡樂。
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處無明闇則得歡樂
是六大賊唯有諸王乃能遮止。六塵惡賊亦
復如是。唯佛菩薩乃能遮止乃至是六大賊
諸王其手足。猶故不其心
。六塵惡賊亦復如是。雖須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善法。如
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賊。諸佛菩薩亦復
是。乃能摧伏六塵惡賊已上之。有智人
者。佛菩薩也。三果聖者未所害。況於
。所害之言豈非此謂 問。如經説者凡
夫・三果未賊害。然大師意即許今典專
具縛。何免賊害 答。彼經説約自力聖
。凡夫・三果不賊害。今經意約他力淨
。凡夫亦有賊害。爲被害者
故。然望怯弱下機。聖道自力修行難成。
是故云失此法財。如般舟賛云。瓔珞經中
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説
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スレハ佛。命斷
須臾生安樂。一入レハ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
無生。萬劫修功實難續。一時煩惱即百千
間。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貪瞋
即是輪迴業。煩惱豈是無生因。驗此貪瞋火
燒苦。不走入彌陀國。又如傳云諸餘行
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已上起信
論修行分勸此土眞如三昧難成往
極樂 問。六賊知聞競來侵奪等者。勸
用心。謂勤心淺雖善法。爲六塵境失
徳財。愼守六根就功徳。何恣云聖道
難行淨土易修 答。六賊知聞等文即
凡夫當體。更不用心緩急功徳
財失與不失。經文明説爲煩惱賊之所害者
説清淨業。清淨業者雖是定善許説。意通
土一門。故爲怯弱下劣之機。嫌聖道門
淨土門 問。今文何必總勸淨土門。恐應
是於淨土門中。嫌散善行失法財。唯局
定善清淨業 答。佛意廣欲淨土門
寧捨散善。既雖韋提請定。如來自開散善
豈云散。況散中有稱名。何云失法財
 問。可雜行以爲失法財之義耶 答。
經釋無判。以義推者縱容不定。若對聖道
不失。若對念佛失財云云三惡
火坑等者 問。鬼畜居在人間。何云三惡在
 答。鬼畜種類雖是散住。今約三途本
住處。故云在足下。謂此地下五百由旬有
魔界。是鬼本處。龍王居海。是畜本處。雖
地下而海底故尚屬足下。經清淨業者。此
二釋。一云。懺悔滅罪名清淨業。謂入觀
前方便更用懺悔方軌。二云。依下觀門
心念佛。謂十三觀觀佛色相名爲念佛。故
像觀云。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釋彼文云。
剋念修觀現蒙利益。第九觀云。以見諸佛故
名念佛三昧。此是第九觀成相也。凡念佛義
觀稱。當文既是定善許説。故局定善
清淨業義雖十三定善。釋且從勝。故云
專心念佛也。又念佛者廣通十三。如觀念門
十三觀以屬觀佛三昧。此乃彼土依報皆
佛故。又約經元意稱名也。今家念
佛是稱名故 問。初釋不明。今經中無懺悔
故 答。罪是定障。故先懺悔。是以日座二
觀釋中明懺悔法。經無者略。況乎夫人對
求哀懺悔。彼既懺悔罪愆。未來定機何不
爾耶。三明勸持勸説中。經汝等受持等者
 問。正宗未説。何預流通 答。此教凡夫得
度深要。故因許説當説法急勸流通已。
除口過等者。妄語等四名曰口過。因果經云。
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趣。若生人中
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恒爲
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趣。若
人中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
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
惡趣。若生人中二種果報。一者常聞
。二者所有言説恒有諍訟。綺語之罪亦令
衆生墮三惡趣。若生人中二種果報。一
者説正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説不
已上倶舍論十七釋十惡業等流果云。虚
誑語者多遭誹謗。離間語者親支乖穆。麁惡
語者恒聞惡聲。雜穢語者言不威肅已上
此等文。總而言之。通口四過。別而論之。正
綺語 問。外道及以五惡性人雖
而不信行。何云一切聞者生信 答。今
生信。此就佛道修行之機而所論也。外
道惡人不之者。此是彼過全非佛過。華
嚴經云。清淨慈門刹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
一一諸相莫然。是故見者無厭足已上
相既爾聞説亦爾。又佛及弟子兩説相對。
佛所説自然生信。聞餘人説
。亦此義也。四明勸修得益中。貪欣極樂
者 問。貪生三有苦果。何云貪欣極樂
答。安樂集云。凡相有二種。一者於五塵欲
。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爲
縛。二者愛佛功徳淨土。雖是相
名爲解脱。何以得知。如十地經云。初地菩
薩尚自別觀二諦。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
則無相。以漸増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
相心始息。入其八地於相求方名無功
也。是故論云。七地已還惡貪爲障。善貪
治。八地已上善貪爲障。無貪爲治。況今
淨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
功徳生。豈是縛也。故涅槃經云。一切衆生有
二種愛。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唯
愚求之。善法愛者。諸菩薩求。是故淨土論云。
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類事起
行願取佛土味・畢竟住持不虚作味。有
等無量佛道味。故雖是取相非執縛
已上&T047368;六云。薩婆多師縁無漏貪是善法
已上此等文。今言貪者。即是善貪也。經
以佛力者。此通彌陀・釋迦二佛。彌陀力者。
宿願力。護念冥加令觀成就。故下文云。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觀
念門云。以佛願力見彼國土已上釋迦力者。
説教力。入觀住心。神力加被必得見佛
次下文云。有異方便。異方便者指十三觀。故
玄義云。十三觀以來盡名異方便。淨影云。由
佛教力并由神力。故得已上凡佛力
之言亦通諸佛念力。觀念門云。諸佛同體大
悲念力加被令見。又法聰云。言佛力者。一
釋迦説力。二彌陀願力。三十方諸佛護念力
已上此中彌陀願力文理最親而已。衆生業障
乃至何由得覩者。此擧凡夫肉眼不障外
境界。而況聖境非凡夫分。於中有二。一初
兩句總標衆生業障不聖境。此顯凡夫
肉眼對於聖境生盲也。二指掌已下正
肉眼不障外。況釋聖境非凡夫分。於
中亦二。一指掌下至踰之千里。正明肉眼
障外。二豈況已下正況釋耳。又大意如
上。分文有二。一衆生下至踰之千里。此爲
釋聖境非凡夫分。先擧凡夫肉眼不
障外。言生盲者。凡夫肉眼不障外
也。二豈況凡夫已下如上。竹篾者順シタカフカ
和名云。篾竹加和邊。千里者宗鏡録二十四
云。解則十方一心中。迷則方寸千里外。若能
是正解圓通。則十方世界&T016254;掌中。四海
波瀾吸歸毛孔。有何難哉。可謂密室靜坐
成佛不久矣已上但彼約理性。今約佛力。因
茲喜故即得無生者 問。定善初心可
。未至捨受。若入捨受定境時何生
 答。瑜伽・唯識意許初二近分亦屬
。第三近分亦屬樂受。若依此義。未至及
初二猶喜受故不歡喜文。今經定善夫人
等初心所修。故知。未至及初二禪可
。故云喜故得忍。不餘地時非喜而
忍。言無生者不退之義。忍者慧也。謂得
無生之慧。故名無生忍也。亦名喜忍等者。
心歡喜故名爲喜忍。廓然大悟。故名悟忍。其
位十信名信忍也。此乃玄談未標得處者。預
遠擧勸正説之益。故云玄談。當文雖
無生忍。未何處。故云未標其得處者。若
夫人第七觀。若約未來則不定。
此乃衆生機不同故。依正二觀中隨ニモマレ
機熟時至可忍也。多是十信中忍者 問。
少分通深位忍 答。不爾也。只
是經文不其位。諸師亦釋深位忍故。且
恐慮之言而已。淨影云。三應時下由
心喜得無生忍。由彼國從心而現
無法。故得無生。無生理也。慧心安理名
生忍具如
上引
天台云。即得無生忍。是初住初
已上問。今家定判十信無生。有何文理
 答。任經大旨以作此釋。謂夫人是貪瞋
具足凡夫故。初得無生。豈非淺位哉。又此
經説凡夫往生。令凡夫行定散二善。其中
定善行成之時。所得無生若屬解行已上忍
者。甚違此教本意故也。五明他力見中。
衆生置惑者。應癡惑。置者借音耳。又致
惑也。釋籤一云。應開謂開其問端。應遮謂
其所問。亦開置同席。故成不定已上
之。致有置訓。置亦可致訓。夫人是聖非
凡等者 問。韋提夫人爲是權者。爲是實
。若言實者。韋提既是一經發起。鑒機知
時。是以諸經發起之衆悉是内鑒冷然。韋提
何獨實者。若言權者。經云汝是凡夫。遮
者執。如何 答。權實難知。若準他經。應
權者。心地觀經列同聞衆云。復有十六大
國王夫人韋提希夫人乃至殊勝妙顏夫人而
上首。已能善入無量正定。爲衆生
現女身。以三解脱習其心。有大智慧
福徳圓滿。無縁大慈・無礙大悲。憐愍衆生
如赤子已上之會今經者。爲凡夫
誣屬凡夫能引若權。所引何不此疑。故
必生怯弱。佛爲疑故云汝是凡夫。安樂
集云。韋提大士。淨影云。韋提夫人實大菩薩。
此會即得無生忍。明知不小。示化爲凡。
靈芝云。大權引實故示同凡。又一義云。經
汝是凡夫。釋述實是垢凡。般舟讃云。韋
提即是女人相。貪瞋具足凡夫位已上故應
。但發起者。今經偏被善惡凡夫。説相義
門既異他經。不例同。韋提縱雖實者。如
來冥加令極樂。發起一經何咎。證定疏
中都無一處屬權者。末學何立無文情
。心地觀經安知。非是同名異體。諸師所解
用否任情。或經經異説耳云云經未得天眼者
問。所言天眼爲是似位。將爲眞位 答。
今釋只擧肉眼穢土被障之色。況顯
淨土之義。未天眼眞似之別
但諸師意多約眞位。妙宗鈔云 問。阿那律
天眼最勝但見大千。豈有天眼者越
萬億土安養乎 答。此語分眞菩
薩天眼。非二乘也。故大經二十二云。菩薩
所得清淨天眼異於聲聞縁覺所得。以是異
故一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大論亦同
此説。靈芝云。天眼六通之一。障内障外無
徹見。凡仙小聖雖天眼。遐方淨刹何
亦能觀已上經有異方便者。善巧方便也。止
觀四云。方便是善巧也已上方便有二。一修
觀爲正受見方便故。故上文云十三觀
已來盡名異方便。二佛力。聖力加凡見
故。故今文云自非聖力加冥彼國何由得
。故天台云。異方便者即十六觀。非直觀
方便。以佛力故見彼國者亦是方便也
已上異方便解二師符合。但天台意十六爲
定。今家即以十三定。以是爲異 問。
方便者對眞實説。何以定善見佛妙術
方便耶 答。方便義廣。不一準。如
天台三方便中能通是假説。以三權
。以一實所通故。法用・祕妙非
。謂法用以當分益名爲方便。祕妙即
而實。故不對實。加之淨土論云。依方便門
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
故。註云。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
愍一切衆生。依己故遠離供
敬自身已上此是善巧方便。亦可
法用方便也。六明夫人領解中。如上光臺
等者 問。凡示觀者。顯示定益以勵修行
是故經中正説三文皆明定見。一經云韋提
未來觀於西方當得見彼清淨國土。釋云
人衆生入觀住心凝神不捨心境相應悉皆顯
。二經云見彼國土得忍。三經云有異方便
令汝得見。如是三文皆説定見。況異方便者
十三觀。如是鉤鎖相連三文云見。皆約
定行。然欣淨縁佛答所求去行。夫人
所見專在散心。肉眼所見。若爾夫人領解何
正説解光臺 答。見有二種。一散心
眼見。如光臺見。去行未成名所求見。二定
中心見。去行已成名去行見。夫人聞定見
即領解云。去行見尚他力。況光臺散心見哉。
故云以佛力故見彼國土。依此領解故發
悲心。寄於未來全不見機。以致若佛滅後之
。夫人所請雖未來。如來答説廣被
。故日觀初云汝及衆生。佛知請意
未機也 問。彼釋既云總領所現感荷佛恩
何云佛開示而始領解光臺亦佛恩
答。佛恩有二。一光臺現國佛恩。故云感荷
佛恩。謂由佛現故。己能見見是夫人自見。
故云己能何見。二入定見境亦是佛恩。故
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故上下恩其義
遙異。七明夫人爲佛致請中。如來減永生
之壽等者。法華壽量品云。我成佛已來甚
大久遠。常住不滅。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
滅度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
徳之人不善根。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
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已上
又攝論云。化身滅度有六因。一事究竟故。二
樂倒故。三令輕慢故。四爲
故。五爲身精進故。六欲速成熟已上
周章縱横者。此明此死生彼流轉。謂從
彼趣。故名縱。於一道中種種身
故名爲横也。經濁惡不善者。如今釋者濁
即惡不善。以濁者體非是善故也。倶舍
論云。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
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
滓穢故。説名爲濁。由前二濁其次第。壽
命・資具極被衰損。由次二濁善品衰損。以
欲樂自苦行故。或損在家・出家善故。
後一濁損自身。謂壞自身身量・色・
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光&T047368;云。壽濁以
命爲體。言劫濁者。劫者謂時。時無別體
法以明。以五蘊體。又解。若泛出
。以五蘊體。此中劫濁以色爲體。故論
資具衰損。煩惱濁以五鈍惑體。見濁
五見體。有情濁者。有情離法無
。以五蘊體。又解。以惡業體。劫減
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説名爲濁。由
壽濁起故。壽命極被衰損。乃至十歳。由
劫濁起故。衣食等資具極被衰損。以此故
知。劫濁以色爲體。由次煩惱濁・見濁起故。
善品衰損。以煩惱濁耽欲樂故。起貪損
善。以見濁自苦行故。起戒取善。或煩
惱濁損在家善。見濁損出家善。由後有情
濁起損自身。身量短小。色白令黒。力強
劣。正念正知令邪念邪知。勤 勇令懈怠
無病令有病。以此故知。有情濁以五蘊
體 問。如婆沙一百一十三云。有情衰損
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廣博嚴淨。多諸淳善
福徳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至劫末時
唯餘萬人。準彼婆沙。損諸有情其漸少
何故此論説自身。解云。婆沙據多令
少。此論據自身。以實而言。皆通兩種
倶有情故已上又淨影云。濁・惡・不善明
。濁謂五濁。何等爲五。一者命濁。命報短
促。二衆生濁。無其人行。三煩惱濁。諸結増
上。四者見濁。謂謗不信。五者劫濁。所謂飢
饉疫病刀兵。此五同能濁亂淨心。故名爲
濁。惡者五惡。殺・盜・邪婬・妄語・飮酒。是其五
也。不善是其十不善業。身三口四及意三
邪。是其十也。亦可五惡通説以爲濁惡不善
又天台云。濁者五濁。不善者十不善已上自身
衆惡總變爲善等者 問。言見濁者。廣通
五見以爲其體。然今釋何似見取 答。
今文非唯擧見取見。可五見等也。謂正
見者無誤。分別自他是非。邪見之者他是
非。自非爲是。如是計廣通諸見也。又見
取見者。於諸見劣勝。故擧能執一見。即
所執諸見。所執之中雖非見之法。而
見勝故唯名見取。故倶舍云。於劣謂勝名
見取。有漏名劣。聖所斷故。執劣爲勝總
見取。理實應見等取名。略去等言
見取。光&T047368;云。言見取者。縁見起取。見
之取ナルカ故名爲見取。依主釋也已上當今劫末
衆生等者 問。煩惱濁者。五鈍爲體。何局
貪瞋 答。擧二攝餘。非二也。多行殺
害者 問。爲是前業。將爲現業。答。今文多
現業。依見・惱濁短命故。大經下云。尊
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
窈冥爲妄興事。違逆天地。不人心。自然
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爲其罪極。其壽
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已上亦可
順生等業也。經五苦所逼者。如今釋者八
苦之中除三苦也。又淨影云。五苦所逼明
苦果。如大經説。五痛五燒是其五苦。何
者五痛。有人造作殺・盜・邪婬・妄語・飮酒。現
危難王法刑罰。是其五痛。何者五燒。即
前五惡當墮三途。受諸苦毒。名爲五燒。又
天台云。五道非樂。故云五苦。或是五惡五
痛五燒已上問。今師四苦加愛別苦
者有何證耶 答。四苦常談。此經出離
於愛別。故任經旨此釋也。此五濁五
苦八苦等通六道等者 問。五濁於六道中
人。於四洲中唯在南洲。於南洲中
壽二萬歳已下也。法華&T047368;云。準悲華經。八
萬至三萬亦未濁。至二萬歳五濁
已上故知。五濁全不餘處餘時五苦
八苦云何亦通三界六道 答。今六道者。且
欲界。言通受者。應是義立。謂有爲世即
是劫濁。有漏凡夫是衆生濁。五利五鈍見惱
二濁。生者必滅即是命濁。四相遷流生等四
苦。同類前去是愛別苦。求不得義皆通諸趣
五陰果報是陰盛苦。遇違境名爲怨憎苦
皆名苦者通三苦故。例如法華文句判
煩惱等五體通三界。謂彼文云。煩惱・見在
凡夫。餘三通凡聖。命短劫長。餘三通長短
劫但是時。命帶法論時。劫通内外。命但在
内。三小害人不物。三大害物不人。
小劫但在人。大劫通色界。命通五道三
。劫是共濁。四各各濁。小劫是劫濁。大劫
濁不濁。從八萬十歳小劫。八十返
大劫已上&T047368;云。煩惱下凡聖門。煩惱在
凡者。謂諸凡夫定有故耳。然見必在凡。煩
惱通聖。如具縛聖者及羅漢向。言三通者。
劫減有佛。劫増唯凡。又減則有佛。増通
餘聖。又増與減各通有無。以大小乘不同
故也。豈華嚴淨滿待劫減耶。常在靈山此
之謂也。衆生之名具通凡聖。命有凡聖。報
命不同。命短下長短門。一劫之中數數生故。
故長短別。此乃約人及以欲天見佛處説。
若論初禪即劫・命等。二禪已去劫短命長。
乃至無色準説可知。三通長短者。煩惱在
故長。在聖故短。諸見在餘凡夫故長。在
根外道故短。亦可在餘凡夫故短。在鈍根
外道故長。亦可在小故短。一生斷故。在
故長。留惑潤生入生死故。又見前盡爲短。
煩惱後盡爲長。今分別濁生死者不
濁。衆生準説。劫但下帶不帶門。命是不
相應行法須陰法長短時。餘並屬法。
時。非親帶故但在於法。劫通下
内外門。大劫害器。故名爲外。小劫害人。故
名爲内。或可四濁聚時。時通内外。三小下
害不害門。物即外器。大劫起時人已上生。隨
三不同三禪處。小劫下五道三界門。準
別論。三五相參。故合明之。通色如前。
命通者。亦應餘四通於三界五道。命
通具如倶舍中明五道壽別。人間五十年等
亦應於四生。四生各有長短故也。劫
是下共別門。次小劫下通別門。從八萬下釋
大小劫已上又五濁等通六道受者。非
道若一有情悉受五濁五苦八苦。於此五濁
等中全無者。故云未有無者也。若不受
此苦者等者 問。五苦八苦及劫・命・生三濁
亦通聖者。何云非凡數攝 答。凡夫具受
五八等苦。聖人非全故云非凡數攝。又小乘
意雖聖苦。大乘不爾。所謂地上證法性
。而非分段有漏色身。故離諸苦。何云
人受諸苦乎。但群疑論許十地有五蘊等
。若準之者。彼雖苦或輕苦故。或少分
故屬無苦
本曰初明下至明序分竟
釋云。初立二序。今結三序。二序・三序開合
異也。此乃今經化儀正起惡逆。佛在耆山
遙觀其機。觀機發起既是各別。故爲三序
又佛觀機王宮起逆。夫人請我。由此請故。
我時應此希奇法。此是今經遠發起序。故
二序。是故二・三不相違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