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經疏傳通記 (No. 2209_ 良忠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槃果。果斷徳。禪定三昧一切具足。是報果也
已上問。彼佛成道依正化他必應同時。何
依報感成等耶 答。理實如然。何有
。今文且釋正報成時依報隨成之義
問。依智可悲。何依悲起智耶 答。悲智
前後只是一往。約自證邊實無前後。且論
化他大悲爲先。是説必次第。實在一念也。
廣開甘露法潤普益者。甘露即是不死之藥。
以喩常住涅槃之法。極樂淨土是甘露門。故
廣開。言法潤者。如來因行果法消滅三
界火宅故云法潤。有此等重重因縁。故
佛令夫人選也。八明夫人請別行中。四
種莊嚴者。依正二報各有通別。故成四種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二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三

 釋良忠述 
本曰六就下至散善顯行縁竟
釋云。上來第五解欣淨縁已竟。自下第六
散善縁中三。即標・釋・結。標中散善顯行
者。世・戒・行三其體散故名爲散善。以此散
往生行。故云顯行 問。正宗分中定
前散後。序中何故散前定後 答。欣淨已下
三縁鉤鎖前後宛然。何者韋提雖定善。佛
更觀機廣逗諸根。先開散善。謂千鈞弩不
鼷鼠機。佛化不輒。何因獨被夫人
定善。此乃機亙在世滅後。行通定善散
。欲萬機。因定善自開散善。而顯
定散倶生之義。此義顯已先可方説所請定
。是故示觀縁中勸修得シメ益正説十三定
。定善已周當散善。是故次説三輩散
。文如連火。義似鉤鎖。定散前後次第必
然也。次釋中文自爲五。一明父王得益中。
經微笑者。智論云。笑有種種因縁。有人歡
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人而笑
異事而笑。有羞恥而笑。有
方異俗而笑。有希有難事而笑。今是第
一希有難事。諸法相不生不滅眞空無字無
名無言無説。而欲名立字爲衆生説令
解脱。是第一難事已上之。今則歡喜微
笑也。歡喜意者夫人能請所求・去行。即稱
釋迦佛意。又顯彌陀願意。依此二請廣開
淨土之門定散皆往。所以微笑。解釋分明也。
又天台云。何以不直答其土因。而復放
微笑耶。解有二。初爲道。次欲使
夫人光相見。王既覩光増道。知
實。視死如眠。夫人見王無憂。觀法成
果也。微笑如釋種被誅如來光色益顯。正
如來善達因縁業報無差對至叵避。王
死而獲道迹。夫人幽縶即是現淨土
之縁。有此多縁。所以致笑也。妙宗鈔云。惡
業之報害命縶身而爲獲果及淨土縁。如
來心了善惡因果交互萬差。欲内心。是
故微笑。靈芝云。後獲果中初如來現土正意
茲。機感相投潜通密應。故佛微笑已上
有五色光等者。觀佛經云。爾時世尊入遍淨
色身三昧。從三昧起即便微笑。諸佛笑法
五色光。時五色光化五百色。從佛口
父王頂已上問。韋提致請稱佛意故佛
微笑。若爾應夫人。何唯照王 答。夫
人被禁絶王音信。進食失處。憂憔彌盛。依
之夫人雖淨土。尚恨父王身命早亡。故
今益王則兼將護夫人之意。故龍興云。韋提
厭求本由王。是故如來先益影堅
那含已上此乃父王本有歸佛之心。夫人更
戀王之愁。因縁和合則有照益。然佛光隨
身出處必皆有益者。華嚴二十九云。是菩薩
大蓮華上。即時足下出百萬阿僧祇光明
十方阿鼻地獄等。滅衆生苦惱。兩膝上
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畜生。滅除苦惱
臍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餓鬼。滅除苦
。左右脇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人。安穩快
樂。兩手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諸天阿修羅
。兩肩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聲聞衆。項放
若干光明。照十方辟支佛。口放若干光明
十方菩薩乃至住九地。白毫放若干
光明。照十方得位菩薩。一切魔宮隱蔽不現。
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
。照於十方諸佛大會。遶十匝已住於虚
。成光明網。高大明淨供養諸佛已上又佛
光隨其入處益不同。大論三十三云。若
&T047368;地獄光從足下入。若&T047368;畜生光從&T050509;
入。若&T047368;餓鬼光從髀入。若&T047368;人道光從
入。若&T047368;天道光從胸入。若&T047368;聲聞光從
入。若&T047368;辟支佛光從眉間相入。若&T047368;得佛
光從頂入已上問。何故今文無天益
答。未所以。恐是文略也。若光從眉間等
者 問。此義在上文。何重解之 答。上眉間
出廣益大乘之人。今入佛頂唯授菩薩&T047368;
耳 問。父王見光見佛。爲是心眼。爲當眼
 答。見光眼見。見佛心眼。故經云心眼
無障。釋云父王蒙光照頂心眼得開。障隔
多自然相見。又璟興云。因佛加力。雖
肉眼光見佛。非牆所障故。眼尚如是。
況亦心益已上障隔雖多者。七重室内重重牆
壁名爲障隔也 問。父王可今經
答。經釋無文。豈輒解之。但靈芝云。據此頻
婆見佛得果。應夫人同聞觀法。後結益
中但叙韋提五百侍女。乃知。頻婆證果即歸
滅矣已上正觀&T047368;云。經文不叙。則知。證果即
滅。如向所引涅槃經云七日已王便命
是也已上非意所期者。父王處禁只期
。音信永絶見佛望罄キヌ。然因光照遙覩
。非是心所期也。經成阿那含者 問。涅
槃經云。耆婆白王白。如是業者罪兼二重
一者殺害文王二者殺須陀洹已上阿育王
傳第一云。頻婆娑羅王聽法得見諦處。亦
是八萬四千天王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處。亦
是無量婆羅門及居士得須陀洹已上相違
如何 答。父王本是初果聖人。進證那含
此是密益。耆婆不知。故無相違。故淨影云。
王先須陀。故今増進成阿那含。嘉祥云。王本
初果。何以知然。出大論。太子踰城學
時。至王城僮僕飯。無量人觀看。王
兒結誓云。太子得道前當我受我請。後
成佛時王則將八萬四千人佛。佛爲説
法。於路得須陀洹果。故本得初果。今蒙
進得那含已上即超證第三之果者 問。
王前初果。今證那含。是次第證。何云超證
凡言超者本在凡地。以有漏智欲六品
九品及下八地。更入見道。至道類智
本斷分。或得二果。或得三果。是超證也。然
王本不思證初果已。始斷欲惑以證
不還。豈無六品斷二果位。是次第證。何屬
超越 答。聖教所談義門非一。何致偏執
倶舍等論不聖後超。但論本斷超。彼述
一途。大乘教門義相博淵亦立聖後超。謂
唯識十云。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爲一聚
九品別斷是類聚斷。
中二果
廣章云。極七反有容
次第・超中二果兩類人也。家家一間唯是次
第。以少分斷更無超故。憬興彌勒下生經
疏云。超次取證者有二。一漸。二頓。頓即初
果超中二果羅漢。漸即凡夫倍離及全
離欲見道中二果。寶師釋云。大乘對
法論中有初果超取羅漢。又止觀六云。
一本斷超。二小超。三大超。四大大超。本在
凡地非想定。今發無漏第十六心滿即
阿那含。本在凡地。或得初禪二三四禪
今十六心滿亦是阿那含。本在凡地。欲界九
品隨世智之多少。第十六心滿隨
果皆名本斷超。若凡地未禪。十六
心滿超能兼除欲界諸品或三兩品者。即是
家家一種子等即是小超。本在凡地。聽
善來羅漢者即是大超。如佛一念
正習倶盡。此名大大超。弘決六云。如神通
人及常人行遲疾不同。豈無里數已上然影
堅王本是初果。故知。非本斷超。又類聚斷既
超中一果之義。故異今超。今超只是速
疾爲超。如彼止觀釋大超耳。又父王本是
凡夫。而今見佛得第三果。故云超證更不
倶舍等説。今經釋全不初果。涅槃
經等説自是一途。以彼異説之。況
今釋云。餘戒稍寛時節長遠。恐畏中間失念
轉生死。又云。仰憑八戒。望欲積善増高
來業已上此等解釋明見凡夫 問。縱
使初果聖者何不亦云流轉生死擬資來業
耶 答。初果聖者感善處生。何強恐之。
況依犯戒罪業彼果報。又擬資來業等
者。若聖者既離惡道生。人天生亦不求自
感。若望得二三果等。何仰散善八戒功
。彼果必依有漏無漏定力證故。若爾來業
。何況大師釋前三果聖人深嘆其徳
乎。故知。頻婆本是凡夫。而今見佛超證三
耳。又疏抄證眞云。經大王成阿那含者。疏
云。第三不還果也 問。若證那含何生
 答。興師云。有云。是阿那含向非果。婆
沙云。影堅王聞目連説多聞宮微妙食。時
命生彼天。作太子最勝尊。又造像功
徳經云生天。未生怨經云王即得道上
天上。明知非果。有云。生天後成第三果
二生合説成阿那含。故未生怨經云。王即
其日斯須息絶。擧國臣民靡擗踊。即
道迹。有云。涅槃經云。王今殺父及須陀
。故今應増成那含。然著阿字執筆錯
也。如涅槃經。若更受身名爲那含。不
者名阿那含云云那含向下皆名那含。今經
初果一來向。彼涅槃經約住果。故殺
須陀洹。此經約向。故言進成 問。師子月
佛本生經言。頻婆王聞波須密多菩薩本地
佛懺悔成阿那含。此經亦著阿字。又彼
時既成那含。此經復成耶 答。一既有錯。
多錯何疑。斷六品内皆一來向。向非一品
前後何怪取意
略抄
私云。諸經結得道都無
二向那含也。只是經教異説。此經不
欲界天。故不那含果也。又須達
長者・優婆毱多並是第三果還生欲界。隨自
意三昧得第三果。得無生法忍已上二明
來答夫人請中。始有此文者 問。設無
而結集時何無此文 答。阿難再説
父等縁。一還耆山説。二結集時説。今從
故云始有。寫文字者雖結集。其言同
故讓功於初也。亦非是無時佛語者。此是
義推釋也。所以推者佛現深宮。夫人號泣
而有所陳。當時佛定可慰誘。非出要
故。經家略之也。例如上云父王在禁已來
數蒙世尊遣阿難來慰問我之言。爾時世尊
告韋提等者。今釋異常。再牒此文。謂上牒
文正明答前夫人等者。略釋文意。次此明下
廣釋其義。而辨佛語有無。故重牒
其義也。經去此不遠者。此有三釋。第一
分齊不遠者。十萬雖遐而望無量猶是邇
故。故云不遠。淨影云。十萬億刹名爲不遠
此似今義。第二一念即到者。約第九門。或
須臾。或云彈指。豈非是近。第三自然常
見者。此約觀成。天台云。安樂國土去此十
萬億佛刹。一一刹恒沙世界。何言不遠。解
云。以佛力故欲見即見。又光中現土。顯
佛頂。一念能縁言不遠已上欲見即見意
今釋。又群疑論六有異釋云云攀縁者。攀
謂攀附。縁謂所縁。心心所法託境而轉。終
日無息。故云攀縁。釋摩訶衍論云。我我所
轉盛攀縁思慮更増。終日無已上安心住行
者。繋念名安心。諦觀名住行。謂正觀時繋
心於境。雖安心是三心也。經諦觀彼
國淨業成者者。今釋意以淨業成句修觀
。故從國字觀字。謂觀彼國者即淨
業成也。若依淨影意者。從者還觀。謂諦觀
彼國與淨業成者。故淨影云。總勸觀中。汝
觀彼國勸依報。淨業成者勸正報
謂佛菩薩及與三品往生人等名業成者
此明機縁未具等者。今雖所請定善
而閣定善更開三福。此於當文預述下意
其例蓋多。佛更觀機者。此明如來更鑒
。凡觀機有三重。一諸經之中皆有觀機
謂如法華入定・今經化前及當縁等是也。二
道樹觀機。謂如法華説於三七日中思惟
如是事。智度論第七云。釋迦文尼佛得道
後五十七日寂不説法。自言。我法甚深難
解。難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能解者
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
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爲諸衆生
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奈鹿林
法輪已上三法身地照機。謂如
本地眞因初住已來。遠鑒今日乃至未來大
小衆機。又佛六時照機。智論九十二云。
佛常晝三時夜三時以佛眼遍觀衆生。誰
善根。誰善根成熟増長。誰善根成熟
得度。見是已以神通力所見
衆生。心隨逐外縁。得隨意事則不
。得不淨無常等因縁則不貪欲等諸
煩惱已上經廣説衆譬者 問。定善何名
 答。今文不釋。淨影云。廣説衆喩顯
説相。下以此方日水等相。并以此方佛菩薩
。類度彼方名爲衆喩法聰靈
之亦同
問。從
便微笑廣説衆譬。不散善縁。所
者佛現微笑意通定散。廣説衆譬許
定故如何 答。此文則是散善自開由來。是
故偏屬散善縁。解釋有在。三明勸修得益
中。經亦令未來世等者 問。散善往生爲
未來 答。定散往生倶通在世未來衆生。但
今經文且對當機韋提定機。以未來機
也。亦非是無機根多少佛意傍正。又靈
芝云。亦令未來者。正彰本意。非止當機。所
謂千鈞之弩豈特爲鼷鼠而發機乎。戒度&T047368;
云。亦令下釋經未來。非止現在兼爲末世
故云亦也。魏誌云。千鈞之弩不鼷鼠
機。萬石之鐘不莛撞而起韻。三十
斤爲鈞。鼷即小鼠。如來設教如一人。衆
多亦然也已上四明修三福行中。一者孝
養父母即有其四者。文言總略。具足應
者孝養父母等。二者受持三歸等。三者發菩
提心等。若開三福即有其四。一言孝養父
。今牒一者孝養父母。而略二者三者
。經文明故。次即有其四者。更標開義。後
一言孝養父母者者。四中初也。二三四段
起盡可見。然經合者菩提心等倶大乘故。釋
開即是心行別故也。一切凡夫皆藉縁而生
等者。此明受生必託外縁。於中有二。一
初至如經廣説。總明四生生縁。所謂父母・
香・處名爲藉縁。謂胎卵生即縁父母。濕生
香。化生縁處。如倶舍云。倒心趣欲境
濕・化染香・處已上二但是已下別擧父母外
。此乃自總之別顯父母恩也。又通四生
各有父母。化生父母如六欲天。濕生父母
頂生縁。卵生父母如五百卵及世邏等。今
藉縁者父母縁也。四生各有四生者。菩薩處
胎經二云。菩薩以神通天四生。入地獄
四生餓鬼四生畜生四生。於四生中胎化二
生盡漏疾。濕生卵生盡漏遲。化生胎生是利
根人。濕生卵生是鈍根人已上此文
疑滯。更檢餘文。又安樂集上引智論云。
於人中或張家死王家生乃至南閻浮提死
西拘耶尼生。如閻浮提餘三天下亦如是。
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死忉利天
生。忉利天死生餘上四天亦如是。色界十八
無色四天此死生彼。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獄
阿鼻地獄死生餘輕繋地獄。輕繋地獄死生
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餓鬼道中。餓鬼道中死
或生人天中。如是輪迴六道。受苦樂二報
生死無窮。胎生既爾。餘三生亦如已上
今準此文。始約人胎輪迴之間具有四生
卵濕化生亦輪迴之間備具四生也。若無父
者能生之因即闕等者。父子白渧成骨爲因。
母之赤渧成肉爲縁。又能生之言通於父
。所生之語唯局於子。故知。父母倶是能生
之因縁也。然上下句爲其言能所
也。能生之因者。能生即因。持業釋也。然言
之者是語助也。所生之縁者。所生屬子。縁
即是母。所生之縁。依主釋也。故言之者。
是隔法也。父母精血爲外縁者 問。上文以
父爲因。以母爲縁。今何父母同爲外縁
答。所望不同。上父母相對以論因縁。今業識
父母相對以論因縁也。母懷胎已經於十月
者。弘決四云。如阿難問經。佛爲難陀
胎相六趣不同。兼辨六趣中陰等相乃至
父母精血互有無等成不成相及精血淨相不
淨相等。初入如風雨入舍等諸相不同。有
母腹而命終者。以蘇油楡皮汁手。挾
薄刀子手入。割死兒身片片而出。又母
胎諸患種種相貎而不入胎入已若不壞者
七日一變。初七名柯羅邏。如薄酪。二七名
浮陀。如厚酪。三七名閉手。如短小藥杵。四
七名伽那。如溫 石。五七名波羅奢呵。五皰
開張。六七現膝相。七七現手足相。八七手
指相。九七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相。十七堅
實有風門。吹嚢。十一七七孔開徹。母
性改常。十二七生大小腸絲綖。有三支
節一百孔穴。十三七生飢渇相。母食資潤。
十四七生九脈交絡纒繞。十五七生二十
。一邊各十。又四十脈派八萬名。十六七氣
息通。十七七眼得光。十八七諸根明。十九七
諸根具。二十七生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
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膚。
二十五七血肉長。二十六七生髮。二十七七
業力故分別端醜。男居母左。女居母右
男面向内。女面向外。皆手掩面蹲踞而坐。
二十八七生八種想。謂座榻園林等。二十九
七生光潤五色別異。三十七長髮爪。三十
一七至三十五七人相具足。三十六七生
心不樂。三十七七生穢獄想。三十八七
風力所轉。頭向産門。申兩臂産門。毎
於一七各有一風。吹令變異。風各有名。
具如彼經。生已八萬戸蟲從身而生。縱横飮
噉。左右各五百諸節 。各有若干蟲戸。長大
衰老常與蟲居。是則三十八七。計日成
百六十六。計月成九月。所以少四以
故 問。世教及經竝云十月。何故唯九
答。九即十也。何者經渉十故。如月初一日
受胎者則定唯九月。二日已去日數滿時即
跨至已上盂蘭盆經新&T047368;云。然人受胎長
短不定。如羅云六年・生死苦比丘六十年
即脇
尊者
老聃八十年亦有五七月者。故知。十月
多分爲已上又倶舍論九云。且諸有情若
福微薄入母胎位起到想解。見大風雨毒
熱嚴寒或大軍衆聲威亂逼。遂見己入密草
稠林葉窟茅閭樹牆下。住時見己住在此
。出位見身從此處。若福増多入母胎
位起倒想解。自見己身入妙園林。昇華臺
殿勝床等。住出如已上福田者。此所施
境也。植布施種功徳果。優婆塞戒經云。
世間福田凡有二種。一功徳田。二報恩田。又
律名句云。八福田。一佛田。二聖田。三和尚田。
四闍梨田。五僧田。六父田。七母田。八病人田
已上施果多少其義廣多。具如倶舍業品及諸
餘文説也。然佛在世時遇値時年飢儉等者。
此因縁出五分律也。見佛顏色異常似有飢
相者 問。佛有常得上味適悦之相。何有
顏色飢相 答。此示現相。故云似有。智論
第九明佛有九惱。一梵志女孫陀利謗。二旃
遮女繋木盂腹謗佛。三提婆達多推
佛。四迸木刺脚。五毘樓璃王殺釋子
頭痛。六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
七背痛。八六年苦行。九乞食不得而還。復
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寒。
又患熱阿難扇已上又興起行經總明
上卷説六縁
下卷説四縁
一孫陀利女謗。二耆彌跋謗。
三頭痛。四骨節煩疼。五背痛。六木槍刺脚。
七提婆達多擲石。八婆羅門女旃遮謗。九馬
麥。十苦行。又舍利弗請問經説七縁。此等皆
是示現相耳。故唯識論十云。雖示現作
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道諦
已上釋籤二云。現有煩惱有爲有漏
塵土坌身。實無生死煩惱。似生死煩惱
畏。如成論云。如經云。善來比
丘隨順我法。我則歡喜者此似已上
者。此盛飯具。西天之法飮食不箸匙
也。三衣者三種袈娑。袈裟此云不正色。亦
壞色。謂青・黒・木蘭三如法色。是不調
貪愛也。一安陀會。是五條。二欝多羅僧。
是七條。三僧伽梨。此亦有九品。謂九條・十
一條・十三條・乃至二十五條也。六物圖云。一
梵云僧伽梨。此云雜碎衣條相
多故
用則
入王宮聚落衣乞食説
法時著
二欝多羅僧。名
謂財直當
二衣之間
用名入衆衣禮誦齋
講時著
三安
陀會。名下衣最居下故。
或下著故
用名院内道行
雜作衣聚隨
則不
又云。四分云。三世如來
並著是衣。僧祇云。三衣是賢聖沙門標
音志雜含云。修四無量三法衣。是則慈
悲者之服。十誦云。以刀截故知是慚愧人衣。
華嚴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四分云。懷
於結使袈裟。賢愚經云。著袈裟
生死疾得解脱。章服儀云。括其大歸
苦海之舟航。夷生涯之梯隥也。
以須三者。分別功徳論云。爲三時故。冬
則著重。夏則著輕。春則服中。智度論云。佛
弟子住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形無

白衣多貪重著常見
故。已上
我不消此飯等者
 問。泛論福田聖勝凡劣。縱使父母其恩雖
重不佛。何故如來自不飯而讓
 答。如此施設悉檀赴縁。只是爲
知父母恩重。受三歸依即能消此食者。凡以
僧物俗人者。遮名汚家。有佛家
故也。然有開義。謂病人・懷姙女・父母。此
施與。若父母無三寶者少與。盂蘭
盆疏&T047368;云。僧祇律云。父母不三寶即少
供。信即恣與已上一夏者。安居有三。四月十六
日結夏名初安居。從四月十七日五月十
五日。二十九日間隨ナリ&MT01302;結夏スルヲ皆名
安居。五月十六日結夏名後安居。初後唯以
一日結夏日。中二十九日也。初中後雖
異滿九旬。後各行自恣。謂初安居者至
月十六日滿九旬自恣。乃至後安居者至
八月十六日滿九旬自恣。古迹云。雨際蟲
多。令人譏謗。故制安居已上此明教示禮節
等者。此明教導恩重。於中有二。初二句者
世間師恩。孝經云。夫孝徳之本也。教之
由生也。同註云。孝道者乃立徳之本基
也。教化所從生也。徳者得也。天地之道得
則日月星辰不其序。寒燠雷雨不
。人主之化得則群臣同其義。百官守
。萬姓悦其惠。來世歌其治。父母之恩得
則子孫和順。長幼相承。親戚歡娯。姻族敦
睦。孝道之美莫于徳已上教示者。師之
授也。學識者。資之所受也。成徳者。依
而成道徳也。次二句明出世師恩。其義
了。又上二句通世出世師。下二句局在
出世師。出世禮節者戒福也 問。奉事師長
唯局世間師。言世善者。不佛法
善根故。故玄義云不遇佛法之人雖行孝養
亦未有心悕求出離。散善義云第一福即是
世俗善根曾來未聞佛法 答。世福雖是舊
醫之法。已入佛法亦不之。設入佛法
而除戒行二福。以外孝養等善應世善。餘
處解釋且從本云不遇佛法也。師長者。親
承名師同伴之中勝者及以家兄名長。故論
註云。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徳之人及兄黨
已上但今釋意師即長也。故靈芝云。父母生
育恩。師長教導恩已上師之善友力者。摩訶止
觀四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縁。所謂化導令
佛。阿難説。知識得道半因縁。佛言。不
爾。具足全因縁。知識有三種。一外護。二同
行。三教授。若深山絶域無資持。不
。若修三種三昧勝縁。夫外護者不
白黒。但能營理所須。莫過。莫觸惱
稱嘆。莫帆擧而致損壞。如母養兒。如
虎銜子。調和得所。舊行道人乃能爲耳。
是名外護。二同行者。行隨自意及安樂行
必須伴。方等・般舟行法決須好伴。更相
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瑳琢磨。同
心齊志如一船。互相敬重如世尊
是名同行。三教授者。能説般若道非道
内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決了。善巧説法示
教利喜。轉破人心。於諸方便自能決了可
獨行。妨難未諳不捨也。經言。隨
善師學得恒沙佛。是名教授已上問。父
母師長其恩何重 答若外典中師準伯叔
故父母恩重。若佛家談師恩深重。舍利弗
問經云。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於膝
。莫以報生長之等。以生育恩深
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
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
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徳財
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已上大般若經中出家人師恩重父母。在
家人父母恩重師恩云云經慈心不殺者
 問。爲是十善中不殺不。若云十善第一
者。經文別擧修十善業。故知別也。故淨影
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敬上行也。慈心不殺
慈下行也。修十善業是其止行天台
亦同
若云
十善外者。不殺之體彼此不異。何云別乎
 答。諸師異解不會通。今家所判不殺勝
故。上別擧之。非別體。故以後二句
慈下行。又第四卷釋慈心不殺云。最上
勝妙之戒也已上知屬十善戒。又靈芝云。上
二句報恩行。父母生育恩。師長教導恩。下二
句離惡行。不殺爲十善之首。故特標
已上問。今文上解慈心不殺。不十善首
次釋修十善業。明不殺列初。何必上句不
殺即十善攝 答。今文雖幽第四卷釋攝屬
分明也。經云一切等者。十善戒經云。一切
受生者無身命。過去來今佛一切智
所説。恕己可喩。勿殺。勿杖。若見
生者クセヨ刀刺。涅槃經十云。一切畏
刀杖。無壽命。恕己可喩。勿殺。勿
已上若準本經怒字恐誤。應是恕字
故經音義云。仁心度物曰恕也已上和名云。
恕惠也。量也。今應量訓。已下九惡等者
問。下九品中無九惡九善之相 答。下
有故讓之。雖讓而亦略之。言其惡者。
下上品云作衆惡業。釋云十惡輕罪。下下品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言其善者。上上品
慈心不殺。雖不殺總含世福。故通
。中下品云行世仁慈。亦説十善。故今
釋讓此等文處也。世善輕微感報不具者。此
世・戒二福勝劣。謂世劣戒勝。爲此義
世雖報不戒果。故云不具 問。如
戒勝世。戒行相對亦有戒劣行勝之義 答。
戒有大小。小戒望行戒劣行勝。大戒望
各有一能。故無勝劣。又靈芝云。既是三世
佛因。明知。菩薩大行。第一共凡夫業。第二
二乘業。第三大乘不共業已上戒徳巍巍
者。廣韻云。巍居韋切。高大貎也。菩提果
者。三乘菩提。第二戒福通大小故。所感菩
提亦通三乘也。經受持三歸者。此翻邪三歸
也。故今釋云淺至深先受三歸。故靈芝
云。二中三句。上句即翻邪三歸。凡夫無始
屬於魔。作法歸投希求救護。若但受
善無戒。若受衆戒必兼三歸已上問。
翻邪非戒。今屬戒福。故今三歸應是五・八・
十・具戒縁而非翻邪 答。經文別説三歸受
。是故今家・靈芝並屬翻邪三歸。但攝
福中者。翻邪三歸雖正戒。而爲受戒哢
。若不翻邪戒故。若剋體者非
是戒善。戒善發支。翻邪三歸不七支。故
處中善也 問。若云三歸非戒福者。何故
下云戒有多種或三歸戒或五戒等 答。彼
即非是翻邪三歸。五・八・十・具各以三歸
縁得戒。是名三歸戒也。此乃能發所發各別
擧耳。復淨影云。受持三歸在家戒也。此亦即
是沙彌十戒天台
亦同
經具足衆戒者。今家意通
道俗大小。天台云。具足衆戒者。道俗備受
。不犯威儀者。三千悉皆不缺也。靈芝云。
下二句即受戒法。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
衆戒。受持無缺故云具足。威儀亦戒。輕
細難持。人多陵犯。故特標簡。又淨影云。具足
衆戒不犯威儀。出家戒也。不四重
衆戒。離餘輕過説爲威儀。又離性罪
衆戒。謂離一切殺盜婬等。離餘遮過
犯威儀。謂離一切飮酒過等已上五戒者。準
律名句。一不殺生。二不偸盜新云
與取
三不邪
新云欲邪行。不
非境非道非處非時等
四不妄語新云
誑語
五不飯
酒也。此戒在家二衆所受。名近事戒。光&T047368;
云。梵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索是男聲。舊
優婆塞訛也。言近事者。婆沙一百二十
三云 問。何故名鄔波索迦 答。親近修
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故名
波索迦。有餘師説。親近承事諸善士故。復
有説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廣如彼釋。梵
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釋名如前。斯是
女聲。舊云優婆夷訛也已上法界次第云。佛
提謂等在家弟子三歸。已即授五戒
優婆塞。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梵忌也。若
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違五嶽。在
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臟。如是等世間
違犯無量。若約出世間。犯五戒者則破
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
大小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更受
大小乘戒已上八戒者列數如上。在家亦
此戒。是名爲近住戒。光&T047368;云。梵云
婆婆沙。唐言近住。言近住者。婆沙一百
二十四云。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以
此律儀學彼故。有説此近盡壽戒住。故
近住。有説此戒近時而住。故名近住
已上十善戒者。準律名句。一不殺生。二不偸
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綺語新云
穢語
六不惡口新云
惡語
七不兩舌新云
間語
八不貪欲。
九不瞋恚。十不邪見。此亦在家戒也 問。十
善戒是世福。何爲戒福 答。十善雖是舊醫
所制。今入佛化即成客戒。此顯世福受
邪三歸。已始成戒福也。二百五十戒者。
五篇成也。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提舍尼・
突吉羅。其數具如戒本。不&T047368;。此戒比
新云
苾芻
所持也。五百戒者。亦如戒本。是比丘
尼所受也。沙彌戒者。於八戒中塗飾香鬘・
歌舞觀聽開爲二種。復加不受畜金銀等寶
依倶舍。即
八戒十戒
又加不促金銀生像・及不過中
此依成論等
即成八・十戒
此名勤策戒。勤爲大僧所
故。文闕沙彌尼沙彌戒。又略正學戒
正學戒者。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飮
酒・不過中食也。三聚戒者。一者攝律儀
正因法身
此止惡也
謂防護身語意。七種律儀戒也。二者
攝善法了因報身
此修善也
謂修習一切善事力無畏等
一切佛法也。三者饒益有情縁因應身
此大悲也
又瓔珞
經云。攝律儀謂十波羅夷。攝善謂八萬四千
法門。攝生謂慈悲喜捨化及衆生
云云十無盡戒者。梵網十重禁是也。心無
盡故戒亦無盡。故云無盡。何等爲十。一殺
戒。二盜戒。三婬戒。四妄語戒。五酤酒戒。六説
四衆過戒。七自讃毀他戒。八慳惜加毀戒。九
瞋心不受悔戒。十謗三寶戒此依
天台
又一快意殺
生戒。二劫盜人物戒。三無慈行欲戒。四故心
妄語戒。五酤酒生罪戒。六談他過失戒。七自
讃毀他戒。八慳生毀辱戒。九瞋不受謝戒。十
毀謗三寶戒此依
古迹
等者。等取四十八輕及正
學戒諸經所説戒行等也。少分戒等者。若約
五戒其相者。持一二戒名爲少分。持
四戒名曰多分。具持五戒名爲全分。優婆
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五戒
優婆塞。若受三歸持一戒。是名一分
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
持三戒已。若一戒。是名無分。若受
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持五
。是名滿分已上此經文。有五分戒。一一
分戒一戒
受持
二少分戒二戒
受待
三無分戒三戒
已破
四多
分戒四戒
受持
五滿分戒五戒
受持
問。何故三受一
破名無分戒 答。受三故非少分。破一故
多分。不多少二分。故名無分 問。何
故三戒不多分 答。文略耳 問。何故
略耶 答。此五分中一二三四五其文具故。
三戒 問。無分戒中應多類。所謂
二受一破。三受一二破。四受一二三破。五受
一二三四破等也。何故經擧三受一破。明
分戒 答。擧中顯初後也。以釋望經。今
少分者。經一分・少分也。今多分者。經多分
也。今全分者。經滿分也。今不無分者。未
破時即多分。已破時即少分。故無分一不
多少。釋義最巧。其義可知 問。五戒少
分等義可然。亦出優婆塞戒經故。而八・十・
具無分持義。何云一一戒品中等 答。言
一一者且約五戒・十無盡等。何必通諸戒
乎。或是則言總意別耳。三言發菩提心等者。
 問。行福四句中何以菩提心開爲別章
 答。菩提心是大乘綱要。佛道根源。是故開
別段。故要集云。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
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
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
有輪。總謂之願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
衆生心。別謂之四弘誓願。此有縁事生・法・
縁理無縁。設不行猶須發願。其益無量。
調達誦六萬藏經猶不那落。慈童發
念悲願。忽得兜率。則知。昇沈在心非行。
何況誰人無一稱佛。無一食施。故願行相
應何爲虚願。如優婆塞戒經。若人不
生死咎涅槃樂。雖復惠施持戒多聞
得脱。若厭生死涅槃徳。雖復少施少
戒少聞即得解脱。又止觀引寶梁經云。比
丘不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況受人供養
若在四向僧數。修七科僧業。得四果僧利
是人能受供。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者。不
數。不業。不利。能受供養。衣敷
。食若須彌。亦能畢報施主之恩。當知。小
極不大乘之初心取意
略抄
唯願我身等
者。初我身者。總指五陰假我之身。身中色
法即同虚空。身中心法亦齊法界。此是總
菩提心相。身同虚空者。非是身量廣大無
。只是濟度無分別。慈及一切
相譬虚空也。次我以身業等者。更約
以釋菩提心之相也。後我發此願下。還
身心所作如虚空。又言等者。上明
提心之相状。今釋菩提心之名義也。言
者。此翻云道。淨影云。菩提是道。佛果圓
通説爲菩提。靈芝云。菩提翻已上問。第
四卷所釋菩提。與今爲同。爲異 答。彼此
菩提心體雖差別。彼別局淨土菩提心
此總通二門菩提心。然淨土門菩提心者。發
願於此土。修行於彼土。故有願而無行。智
論云。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發心
願生淨土已上若聖道門菩提心者。發願於
此土即修其行。故願行具足。菩提心論云。
人貪名官者發名官。修名官
。若貪財寶者發財寶。作營財
。凡人欲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
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
提行已上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者 問。何標
二種因果。不出世因果 答。次下釋讀誦
大乘勸進行者之文。出世因果義自顯故令
省略也。又讓正宗故。印壞文成者。涅槃經
師子吼品云。如蝋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
文成。而是蝋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
處來。以印因縁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
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爲中陰五陰。中陰五陰
亦非自生。不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
蝋印印泥印壞文成智論
開發智慧等者
 問。設雖誦大乘經文。而不慧無
者。可讀誦大乘行耶 答。設雖
智慧。有厭欣心單誦文字亦成
。但今文者即明如説讀誦相也 問。今釋
既云經教如鏡數讀數尋開發智慧等。又下
文云法即熏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加之
天台云。讀誦大乘明修解也。行能運通。説
之爲乘。餘二不及。是言大也。靈芝云。三即
大解。教詮本智。因誦發生已上此外何處
更釋無智讀誦亦往生行 答。機分萬品
行有千差。仰信如來。偏讀經典。經典即是
如來金言。故言音下成無盡善。修多羅章句
功徳難思若爾誰疑無解讀誦即成往業。苦
法如毒惡法如刀等者。此明化行者之意
謂生死有失。菩提有徳。須失取徳。故
勸也。於中有三。初則示生死失。次今既下
菩提徳。後欲使下正釋勸理。苦法如毒等
者。苦是生死果。惡則生死因。於苦果身
我我所。戀著自身復造惡業。惡業招苦。如
是展轉生死無窮。涅槃經二十三云。凡夫
若遇身心苦惱種種惡。若得身病。若得
心病。令身口意作種種惡。以惡故輪
五趣。具受諸苦已上又苦法如毒者。煩惱道。
苦謂苦果。法謂三毒。三毒煩惱名爲苦法。苦
之法ナルカ故。依主釋也。惡法如刀者。是業道。惡
之與法同屬業因。惡即是法ナレハ持業釋也。流
轉三有者。是苦道即有漏果報也。謂由惑造
業。由業感果。流轉無窮侵害衆生也。善
如明鏡等者。善是善業。翻上惡故唯達
以終歸眞。故云鏡即照正道等。法是理
法翻上苦故。譬甘露故。法名雖萬法
而今理法名法。上以苦法毒。次以法譬
甘露。明其義相翻。非理何謂。下言甘露即
注法雨者。法界等流之義而已。總而言之。
前諸善是自行。今一業是化他。此乃同以
行化他往業耳。故靈芝云。四即修大行
誘修行退墮。上三自行。後一化他
已上問。三種淨行爲一人行 答。今家釋
單行複行具行之義。具如下文。又嘉祥
云。此之三種攝世出世。攝大攝小。攝
切善盡。故明此三種也。然此三善得
三人。得是一人。三人。者如向。得是一人
者。始從凡夫任運修習此善。次入佛法
三歸五戒。乃至從小入大乘。始終一人具足
此三善也。妙宗鈔云。此三種業得前前
者不後後。得後後者必得前前。又靈芝
云。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觀行人合
事業。非觀無以導其福。非福無以成
。有觀無福則闕於莊嚴。有福無觀則
於異趣。闕莊嚴則獲報非勝。牽異趣
則往生莫由。二法相資無往不已上此非
今意。經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者。璟興云。有説。
三世諸佛皆以此三福成佛因。故云
世諸佛淨業正因。靈芝云。三世果徳藉此而
成。故曰正因已上此符引聖勵凡之釋。斯
乃引果徳行凡往生。諸師異解恐繁不

本曰七就下至定善示觀縁竟
釋云。上來第六解散善縁已竟。自下第七
簡示觀縁中三。即標・釋・結。初標中定善
示觀者。十三觀門其體定故。名爲定善。以
此定善往生觀。故名示觀。次釋中文自
七。此七段中。前五段即如來正説。後之
二段是夫人領解・請問也。一明勅聽許説
中。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者 問。何故顯行
縁中唯告夫人。示觀縁中雙告二人耶 答
上縁中無勸持文。故唯告請人。當縁中有
流通語。故雙告二人。斯乃請法・傳持其人
別故各告其二也。經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者。
今家釋之即約阿難・韋提二人。約阿難
汝好傳持莫令遺失。好者善也。言傳持者。
即思念也。莫令遺失總擧傳持之用也。約
韋提汝好審等。言思量者。即善思也。言
諦受者。即念之也。莫令錯失亦是用也。言
好審者。以經善字聽等上。互聽・思・念
也。故淨影云。諦猶審也。善是好也。又天台
云。諦聽令聞慧。善思思慧。念之修慧已上
如來已許者。指顯行縁告命許説。故言
。今就乃至方便者。上文雖定善。而更自
散善。故止不定善。今至示觀縁時。正
所請之法。故云正欲等也。正欲之言對
顯行縁之許説故。言正受者。即是定行。依
教修定。故以十三定善教門。名爲入定之
方便也。此乃因縁乃至始説者。定行是因。教
門是縁。以此因縁而得往生。故云極要。此
上云正受方便。言利益者。近約無生。遠
往生。曠劫等者。衆生無始恒居三道。於
中誰無聞法種子。三世諸佛悉説觀經。何但
今説。然而聞法結縁其功微弱。故如聞。
往生時熟。故名希聞。釋迦啓運。今爲韋提
及未來世一切凡夫即説淨業。故云始説
如來臨化者。指此經化。以經説爲未來世
釋云偏爲常沒故也。經爲煩惱賊之所害者。
六識相應貪瞋等惑名爲煩惱。故今釋云
夫障重妄愛迷深。賊者六賊。六賊即六塵也。
故今釋云六賊知聞競來侵奪。斯乃境如
。根如人舍。識如内人。識境相因劫凡夫
。故云煩惱賊所害也。言所害者。凡夫善
根爲煩惱賊所侵奪故。故云失此法財。涅
槃經二十三云。如六大賊欲人時。要因
内人。若無内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
是。欲善法。要因内有衆生知見常樂我
淨不空等相。若内無是等相。六塵惡賊
則不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無是相
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不
善護故爲其所劫。護者名慧。有智之人能
善防護。故不劫。是故菩薩觀是六塵如
六大賊等無差別。又云。如六大賊若入
。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好惡。令巨富
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
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
一闡提已上問。凡夫善根所害有智善不
者。何名有智 答。同經次下云。如六大賊
能爲人民身心苦惱。是六塵賊亦復如是。常
衆生身心苦惱乃至六大賊者夜則歡樂。
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處無明闇則得歡樂
是六大賊唯有諸王乃能遮止。六塵惡賊亦
復如是。唯佛菩薩乃能遮止乃至是六大賊
諸王其手足。猶故不其心
。六塵惡賊亦復如是。雖須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善法。如
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賊。諸佛菩薩亦復
是。乃能摧伏六塵惡賊已上之。有智人
者。佛菩薩也。三果聖者未所害。況於
。所害之言豈非此謂 問。如經説者凡
夫・三果未賊害。然大師意即許今典專
具縛。何免賊害 答。彼經説約自力聖
。凡夫・三果不賊害。今經意約他力淨
。凡夫亦有賊害。爲被害者
故。然望怯弱下機。聖道自力修行難成。
是故云失此法財。如般舟賛云。瓔珞經中
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説
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スレハ佛。命斷
須臾生安樂。一入レハ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
無生。萬劫修功實難續。一時煩惱即百千
間。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貪瞋
即是輪迴業。煩惱豈是無生因。驗此貪瞋火
燒苦。不走入彌陀國。又如傳云諸餘行
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已上起信
論修行分勸此土眞如三昧難成往
極樂 問。六賊知聞競來侵奪等者。勸
用心。謂勤心淺雖善法。爲六塵境失
徳財。愼守六根就功徳。何恣云聖道
難行淨土易修 答。六賊知聞等文即
凡夫當體。更不用心緩急功徳
財失與不失。經文明説爲煩惱賊之所害者
説清淨業。清淨業者雖是定善許説。意通
土一門。故爲怯弱下劣之機。嫌聖道門
淨土門 問。今文何必總勸淨土門。恐應
是於淨土門中。嫌散善行失法財。唯局
定善清淨業 答。佛意廣欲淨土門
寧捨散善。既雖韋提請定。如來自開散善
豈云散。況散中有稱名。何云失法財
 問。可雜行以爲失法財之義耶 答。
經釋無判。以義推者縱容不定。若對聖道
不失。若對念佛失財云云三惡
火坑等者 問。鬼畜居在人間。何云三惡在
 答。鬼畜種類雖是散住。今約三途本
住處。故云在足下。謂此地下五百由旬有
魔界。是鬼本處。龍王居海。是畜本處。雖
地下而海底故尚屬足下。經清淨業者。此
二釋。一云。懺悔滅罪名清淨業。謂入觀
前方便更用懺悔方軌。二云。依下觀門
心念佛。謂十三觀觀佛色相名爲念佛。故
像觀云。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釋彼文云。
剋念修觀現蒙利益。第九觀云。以見諸佛故
名念佛三昧。此是第九觀成相也。凡念佛義
觀稱。當文既是定善許説。故局定善
清淨業義雖十三定善。釋且從勝。故云
專心念佛也。又念佛者廣通十三。如觀念門
十三觀以屬觀佛三昧。此乃彼土依報皆
佛故。又約經元意稱名也。今家念
佛是稱名故 問。初釋不明。今經中無懺悔
故 答。罪是定障。故先懺悔。是以日座二
觀釋中明懺悔法。經無者略。況乎夫人對
求哀懺悔。彼既懺悔罪愆。未來定機何不
爾耶。三明勸持勸説中。經汝等受持等者
 問。正宗未説。何預流通 答。此教凡夫得
度深要。故因許説當説法急勸流通已。
除口過等者。妄語等四名曰口過。因果經云。
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趣。若生人中
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恒爲
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趣。若
人中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
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
惡趣。若生人中二種果報。一者常聞
。二者所有言説恒有諍訟。綺語之罪亦令
衆生墮三惡趣。若生人中二種果報。一
者説正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説不
已上倶舍論十七釋十惡業等流果云。虚
誑語者多遭誹謗。離間語者親支乖穆。麁惡
語者恒聞惡聲。雜穢語者言不威肅已上
此等文。總而言之。通口四過。別而論之。正
綺語 問。外道及以五惡性人雖
而不信行。何云一切聞者生信 答。今
生信。此就佛道修行之機而所論也。外
道惡人不之者。此是彼過全非佛過。華
嚴經云。清淨慈門刹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
一一諸相莫然。是故見者無厭足已上
相既爾聞説亦爾。又佛及弟子兩説相對。
佛所説自然生信。聞餘人説
。亦此義也。四明勸修得益中。貪欣極樂
者 問。貪生三有苦果。何云貪欣極樂
答。安樂集云。凡相有二種。一者於五塵欲
。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爲
縛。二者愛佛功徳淨土。雖是相
名爲解脱。何以得知。如十地經云。初地菩
薩尚自別觀二諦。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
則無相。以漸増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
相心始息。入其八地於相求方名無功
也。是故論云。七地已還惡貪爲障。善貪
治。八地已上善貪爲障。無貪爲治。況今
淨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
功徳生。豈是縛也。故涅槃經云。一切衆生有
二種愛。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唯
愚求之。善法愛者。諸菩薩求。是故淨土論云。
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類事起
行願取佛土味・畢竟住持不虚作味。有
等無量佛道味。故雖是取相非執縛
已上&T047368;六云。薩婆多師縁無漏貪是善法
已上此等文。今言貪者。即是善貪也。經
以佛力者。此通彌陀・釋迦二佛。彌陀力者。
宿願力。護念冥加令觀成就。故下文云。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觀
念門云。以佛願力見彼國土已上釋迦力者。
説教力。入觀住心。神力加被必得見佛
次下文云。有異方便。異方便者指十三觀。故
玄義云。十三觀以來盡名異方便。淨影云。由
佛教力并由神力。故得已上凡佛力
之言亦通諸佛念力。觀念門云。諸佛同體大
悲念力加被令見。又法聰云。言佛力者。一
釋迦説力。二彌陀願力。三十方諸佛護念力
已上此中彌陀願力文理最親而已。衆生業障
乃至何由得覩者。此擧凡夫肉眼不障外
境界。而況聖境非凡夫分。於中有二。一初
兩句總標衆生業障不聖境。此顯凡夫
肉眼對於聖境生盲也。二指掌已下正
肉眼不障外。況釋聖境非凡夫分。於
中亦二。一指掌下至踰之千里。正明肉眼
障外。二豈況已下正況釋耳。又大意如
上。分文有二。一衆生下至踰之千里。此爲
釋聖境非凡夫分。先擧凡夫肉眼不
障外。言生盲者。凡夫肉眼不障外
也。二豈況凡夫已下如上。竹篾者順シタカフカ
和名云。篾竹加和邊。千里者宗鏡録二十四
云。解則十方一心中。迷則方寸千里外。若能
是正解圓通。則十方世界&T016254;掌中。四海
波瀾吸歸毛孔。有何難哉。可謂密室靜坐
成佛不久矣已上但彼約理性。今約佛力。因
茲喜故即得無生者 問。定善初心可
。未至捨受。若入捨受定境時何生
 答。瑜伽・唯識意許初二近分亦屬
。第三近分亦屬樂受。若依此義。未至及
初二猶喜受故不歡喜文。今經定善夫人
等初心所修。故知。未至及初二禪可
。故云喜故得忍。不餘地時非喜而
忍。言無生者不退之義。忍者慧也。謂得
無生之慧。故名無生忍也。亦名喜忍等者。
心歡喜故名爲喜忍。廓然大悟。故名悟忍。其
位十信名信忍也。此乃玄談未標得處者。預
遠擧勸正説之益。故云玄談。當文雖
無生忍。未何處。故云未標其得處者。若
夫人第七觀。若約未來則不定。
此乃衆生機不同故。依正二觀中隨ニモマレ
機熟時至可忍也。多是十信中忍者 問。
少分通深位忍 答。不爾也。只
是經文不其位。諸師亦釋深位忍故。且
恐慮之言而已。淨影云。三應時下由
心喜得無生忍。由彼國從心而現
無法。故得無生。無生理也。慧心安理名
生忍具如
上引
天台云。即得無生忍。是初住初
已上問。今家定判十信無生。有何文理
 答。任經大旨以作此釋。謂夫人是貪瞋
具足凡夫故。初得無生。豈非淺位哉。又此
經説凡夫往生。令凡夫行定散二善。其中
定善行成之時。所得無生若屬解行已上忍
者。甚違此教本意故也。五明他力見中。
衆生置惑者。應癡惑。置者借音耳。又致
惑也。釋籤一云。應開謂開其問端。應遮謂
其所問。亦開置同席。故成不定已上
之。致有置訓。置亦可致訓。夫人是聖非
凡等者 問。韋提夫人爲是權者。爲是實
。若言實者。韋提既是一經發起。鑒機知
時。是以諸經發起之衆悉是内鑒冷然。韋提
何獨實者。若言權者。經云汝是凡夫。遮
者執。如何 答。權實難知。若準他經。應
權者。心地觀經列同聞衆云。復有十六大
國王夫人韋提希夫人乃至殊勝妙顏夫人而
上首。已能善入無量正定。爲衆生
現女身。以三解脱習其心。有大智慧
福徳圓滿。無縁大慈・無礙大悲。憐愍衆生
如赤子已上之會今經者。爲凡夫
誣屬凡夫能引若權。所引何不此疑。故
必生怯弱。佛爲疑故云汝是凡夫。安樂
集云。韋提大士。淨影云。韋提夫人實大菩薩。
此會即得無生忍。明知不小。示化爲凡。
靈芝云。大權引實故示同凡。又一義云。經
汝是凡夫。釋述實是垢凡。般舟讃云。韋
提即是女人相。貪瞋具足凡夫位已上故應
。但發起者。今經偏被善惡凡夫。説相義
門既異他經。不例同。韋提縱雖實者。如
來冥加令極樂。發起一經何咎。證定疏
中都無一處屬權者。末學何立無文情
。心地觀經安知。非是同名異體。諸師所解
用否任情。或經經異説耳云云經未得天眼者
問。所言天眼爲是似位。將爲眞位 答。
今釋只擧肉眼穢土被障之色。況顯
淨土之義。未天眼眞似之別
但諸師意多約眞位。妙宗鈔云 問。阿那律
天眼最勝但見大千。豈有天眼者越
萬億土安養乎 答。此語分眞菩
薩天眼。非二乘也。故大經二十二云。菩薩
所得清淨天眼異於聲聞縁覺所得。以是異
故一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大論亦同
此説。靈芝云。天眼六通之一。障内障外無
徹見。凡仙小聖雖天眼。遐方淨刹何
亦能觀已上經有異方便者。善巧方便也。止
觀四云。方便是善巧也已上方便有二。一修
觀爲正受見方便故。故上文云十三觀
已來盡名異方便。二佛力。聖力加凡見
故。故今文云自非聖力加冥彼國何由得
。故天台云。異方便者即十六觀。非直觀
方便。以佛力故見彼國者亦是方便也
已上異方便解二師符合。但天台意十六爲
定。今家即以十三定。以是爲異 問。
方便者對眞實説。何以定善見佛妙術
方便耶 答。方便義廣。不一準。如
天台三方便中能通是假説。以三權
。以一實所通故。法用・祕妙非
。謂法用以當分益名爲方便。祕妙即
而實。故不對實。加之淨土論云。依方便門
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
故。註云。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
愍一切衆生。依己故遠離供
敬自身已上此是善巧方便。亦可
法用方便也。六明夫人領解中。如上光臺
等者 問。凡示觀者。顯示定益以勵修行
是故經中正説三文皆明定見。一經云韋提
未來觀於西方當得見彼清淨國土。釋云
人衆生入觀住心凝神不捨心境相應悉皆顯
。二經云見彼國土得忍。三經云有異方便
令汝得見。如是三文皆説定見。況異方便者
十三觀。如是鉤鎖相連三文云見。皆約
定行。然欣淨縁佛答所求去行。夫人
所見專在散心。肉眼所見。若爾夫人領解何
正説解光臺 答。見有二種。一散心
眼見。如光臺見。去行未成名所求見。二定
中心見。去行已成名去行見。夫人聞定見
即領解云。去行見尚他力。況光臺散心見哉。
故云以佛力故見彼國土。依此領解故發
悲心。寄於未來全不見機。以致若佛滅後之
。夫人所請雖未來。如來答説廣被
。故日觀初云汝及衆生。佛知請意
未機也 問。彼釋既云總領所現感荷佛恩
何云佛開示而始領解光臺亦佛恩
答。佛恩有二。一光臺現國佛恩。故云感荷
佛恩。謂由佛現故。己能見見是夫人自見。
故云己能何見。二入定見境亦是佛恩。故
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故上下恩其義
遙異。七明夫人爲佛致請中。如來減永生
之壽等者。法華壽量品云。我成佛已來甚
大久遠。常住不滅。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
滅度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
徳之人不善根。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
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已上
又攝論云。化身滅度有六因。一事究竟故。二
樂倒故。三令輕慢故。四爲
故。五爲身精進故。六欲速成熟已上
周章縱横者。此明此死生彼流轉。謂從
彼趣。故名縱。於一道中種種身
故名爲横也。經濁惡不善者。如今釋者濁
即惡不善。以濁者體非是善故也。倶舍
論云。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
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
滓穢故。説名爲濁。由前二濁其次第。壽
命・資具極被衰損。由次二濁善品衰損。以
欲樂自苦行故。或損在家・出家善故。
後一濁損自身。謂壞自身身量・色・
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光&T047368;云。壽濁以
命爲體。言劫濁者。劫者謂時。時無別體
法以明。以五蘊體。又解。若泛出
。以五蘊體。此中劫濁以色爲體。故論
資具衰損。煩惱濁以五鈍惑體。見濁
五見體。有情濁者。有情離法無
。以五蘊體。又解。以惡業體。劫減
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説名爲濁。由
壽濁起故。壽命極被衰損。乃至十歳。由
劫濁起故。衣食等資具極被衰損。以此故
知。劫濁以色爲體。由次煩惱濁・見濁起故。
善品衰損。以煩惱濁耽欲樂故。起貪損
善。以見濁自苦行故。起戒取善。或煩
惱濁損在家善。見濁損出家善。由後有情
濁起損自身。身量短小。色白令黒。力強
劣。正念正知令邪念邪知。勤 勇令懈怠
無病令有病。以此故知。有情濁以五蘊
體 問。如婆沙一百一十三云。有情衰損
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廣博嚴淨。多諸淳善
福徳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至劫末時
唯餘萬人。準彼婆沙。損諸有情其漸少
何故此論説自身。解云。婆沙據多令
少。此論據自身。以實而言。皆通兩種
倶有情故已上又淨影云。濁・惡・不善明
。濁謂五濁。何等爲五。一者命濁。命報短
促。二衆生濁。無其人行。三煩惱濁。諸結増
上。四者見濁。謂謗不信。五者劫濁。所謂飢
饉疫病刀兵。此五同能濁亂淨心。故名爲
濁。惡者五惡。殺・盜・邪婬・妄語・飮酒。是其五
也。不善是其十不善業。身三口四及意三
邪。是其十也。亦可五惡通説以爲濁惡不善
又天台云。濁者五濁。不善者十不善已上自身
衆惡總變爲善等者 問。言見濁者。廣通
五見以爲其體。然今釋何似見取 答。
今文非唯擧見取見。可五見等也。謂正
見者無誤。分別自他是非。邪見之者他是
非。自非爲是。如是計廣通諸見也。又見
取見者。於諸見劣勝。故擧能執一見。即
所執諸見。所執之中雖非見之法。而
見勝故唯名見取。故倶舍云。於劣謂勝名
見取。有漏名劣。聖所斷故。執劣爲勝總
見取。理實應見等取名。略去等言
見取。光&T047368;云。言見取者。縁見起取。見
之取ナルカ故名爲見取。依主釋也已上當今劫末
衆生等者 問。煩惱濁者。五鈍爲體。何局
貪瞋 答。擧二攝餘。非二也。多行殺
害者 問。爲是前業。將爲現業。答。今文多
現業。依見・惱濁短命故。大經下云。尊
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
窈冥爲妄興事。違逆天地。不人心。自然
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爲其罪極。其壽
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已上亦可
順生等業也。經五苦所逼者。如今釋者八
苦之中除三苦也。又淨影云。五苦所逼明
苦果。如大經説。五痛五燒是其五苦。何
者五痛。有人造作殺・盜・邪婬・妄語・飮酒。現
危難王法刑罰。是其五痛。何者五燒。即
前五惡當墮三途。受諸苦毒。名爲五燒。又
天台云。五道非樂。故云五苦。或是五惡五
痛五燒已上問。今師四苦加愛別苦
者有何證耶 答。四苦常談。此經出離
於愛別。故任經旨此釋也。此五濁五
苦八苦等通六道等者 問。五濁於六道中
人。於四洲中唯在南洲。於南洲中
壽二萬歳已下也。法華&T047368;云。準悲華經。八
萬至三萬亦未濁。至二萬歳五濁
已上故知。五濁全不餘處餘時五苦
八苦云何亦通三界六道 答。今六道者。且
欲界。言通受者。應是義立。謂有爲世即
是劫濁。有漏凡夫是衆生濁。五利五鈍見惱
二濁。生者必滅即是命濁。四相遷流生等四
苦。同類前去是愛別苦。求不得義皆通諸趣
五陰果報是陰盛苦。遇違境名爲怨憎苦
皆名苦者通三苦故。例如法華文句判
煩惱等五體通三界。謂彼文云。煩惱・見在
凡夫。餘三通凡聖。命短劫長。餘三通長短
劫但是時。命帶法論時。劫通内外。命但在
内。三小害人不物。三大害物不人。
小劫但在人。大劫通色界。命通五道三
。劫是共濁。四各各濁。小劫是劫濁。大劫
濁不濁。從八萬十歳小劫。八十返
大劫已上&T047368;云。煩惱下凡聖門。煩惱在
凡者。謂諸凡夫定有故耳。然見必在凡。煩
惱通聖。如具縛聖者及羅漢向。言三通者。
劫減有佛。劫増唯凡。又減則有佛。増通
餘聖。又増與減各通有無。以大小乘不同
故也。豈華嚴淨滿待劫減耶。常在靈山此
之謂也。衆生之名具通凡聖。命有凡聖。報
命不同。命短下長短門。一劫之中數數生故。
故長短別。此乃約人及以欲天見佛處説。
若論初禪即劫・命等。二禪已去劫短命長。
乃至無色準説可知。三通長短者。煩惱在
故長。在聖故短。諸見在餘凡夫故長。在
根外道故短。亦可在餘凡夫故短。在鈍根
外道故長。亦可在小故短。一生斷故。在
故長。留惑潤生入生死故。又見前盡爲短。
煩惱後盡爲長。今分別濁生死者不
濁。衆生準説。劫但下帶不帶門。命是不
相應行法須陰法長短時。餘並屬法。
時。非親帶故但在於法。劫通下
内外門。大劫害器。故名爲外。小劫害人。故
名爲内。或可四濁聚時。時通内外。三小下
害不害門。物即外器。大劫起時人已上生。隨
三不同三禪處。小劫下五道三界門。準
別論。三五相參。故合明之。通色如前。
命通者。亦應餘四通於三界五道。命
通具如倶舍中明五道壽別。人間五十年等
亦應於四生。四生各有長短故也。劫
是下共別門。次小劫下通別門。從八萬下釋
大小劫已上又五濁等通六道受者。非
道若一有情悉受五濁五苦八苦。於此五濁
等中全無者。故云未有無者也。若不受
此苦者等者 問。五苦八苦及劫・命・生三濁
亦通聖者。何云非凡數攝 答。凡夫具受
五八等苦。聖人非全故云非凡數攝。又小乘
意雖聖苦。大乘不爾。所謂地上證法性
。而非分段有漏色身。故離諸苦。何云
人受諸苦乎。但群疑論許十地有五蘊等
。若準之者。彼雖苦或輕苦故。或少分
故屬無苦
本曰初明下至明序分竟
釋云。初立二序。今結三序。二序・三序開合
異也。此乃今經化儀正起惡逆。佛在耆山
遙觀其機。觀機發起既是各別。故爲三序
又佛觀機王宮起逆。夫人請我。由此請故。
我時應此希奇法。此是今經遠發起序。故
二序。是故二・三不相違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三
















































觀經定善義傳通&T047368;卷第一

          釋良忠述
本曰從此下至應知
釋云。上來第一料簡序分義已竟。自下第二
正宗中三。一從此下至應知。總標正宗
立序正分際。二就初下至下輩一門之義
。正解正宗。三前明下至正宗分竟。總結
正宗。今則初也。於中有三。一初至預顯。總
正宗有其十六。二今定立下至其正宗
十六觀是正宗分。三從日觀下解日觀已
前屬由序。不勞預顯者。古師文前多列十六
觀名。今讓下觀門。故不標列。勞者煩也。預
懸也。玄二云。若先無後事相師不
&T047368;。若後無先事相師不&T047368;已上今定立
正宗與諸師不同者。嘉祥云。時韋提希見佛
世尊下。三段初章竟。今則第二正説。淨影云。
唯願爲我説無憂下是其正宗。天台云。爾時世
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正説當機
益分已上此三師解異。故云諸師不同。又
龍興・法常・誾師同嘉祥。靈芝同天台也。今
直以就法定者。法謂經法。以法故不
古人。此乃涅槃法四依中第一依也。言四依
者。白蓮&T047368;用欽云。大經中明四依三。一
法。二人。三行。今指法四依。彼云。一依法不
初令法。不
人廢
二依義不二揀
。不

三依智不三揀依義。不
情破
四依
不了義四揀依智。不
權嫌實。已上
日觀已上文
勢由序者。夫人歎恨方請定觀。即是定散之
濫觴。謂顯行縁首雖定善。止不顯説
次爲攝機雖開散。而未機。示觀縁中
觀益。未行相。只是觀修得益相故
皆屬序也 問。三福與九品即散善廣略。
示觀與十三觀是定善廣略。然諸經中有
略説。諸師皆屬正宗。何故限今略説而屬
序分。況諸師解各有其理。謂嘉祥意者總別
淨土。而各有問答悉屬正宗分。見佛號
泣雖是經家之語。只是夫人發請之端。故猶
正宗分。淨影意者。通請通現・別請別顯悉
正宗。天台意者。放光現土是佛答故。自下
請文悉屬正宗。此外今釋有何深意 答。道
理如前。雖三福尋廣説。而説觀益
示觀縁文未觀相。何屬略説。故異諸經
廣略二説。但諸師解各任其情。蘭菊擅美。
然而不六縁屬序。十六觀門爲正宗
妙談也。況諸經中非此例。不空羂索經
序品中。説根本陀羅尼。最勝王經序品中。
許説文云云
本曰就初下至廣明日觀竟
釋云。上來第一料簡辨立序正分際已竟。
自下第二解正宗中二。一解十三觀。二解
九品。初文有四。一就初日觀下至雜想觀
。正解十三觀文。二上從下至兩句。明
三觀答前思惟正受二請。三總讃下至西傾
偈讃歎。四又就前請已下總結。正解中文
自爲十三。謂十三觀。今則初也。於中有三。
一初至其五標。二一從下至已下總結釋。
三上來下結。已下諸觀三分準之。標中擧辨
結者。佛告下至西方。是爲先擧。云何下至
明了名曰次辨。是爲已下則後結也。已下諸
文準知。釋中文自爲五。初明告勸中。總告
總勸者。爲日等諸觀。初告夫人。故云
。想於西方之言勸下諸觀。故云總勸。餘
觀告勸唯局當觀。故不總也 問。今言
總告總勸。恐是於日觀内總別名。斯乃
初云想於西方。故名爲總。次説細想
別。何超當觀更對他別。而立總名。況云
何者徴上想於西方。若言想於西方通
者。云何之問亦通諸觀。若爾諦觀於日之
答不問言。知上告勸局當觀也 答。最
初告勸必定可已下諸觀。西方之言何亦
日。云何之問自寛之狹。偏起日觀。凡嘉
祥等亦對別觀總觀義。謂嘉祥云。佛告
韋提希下第七重告韋提希。令心作
量壽觀彼國也。云何作想下第二正
無量壽觀。此中凡作十六觀。則應
六段。今開爲二。第一有十三觀。作無量壽
。第二有三觀。作九輩觀。天台云。第一日
觀示令繋心。佛告下略明繋念。總勸修觀
云何下明日觀。靈芝云。初總標示繋想
之處。云何下別列十六觀法。淨土私&T047368;云。繋
念一處者是總觀。十六是別觀已上問。若言
今告勸通下諸觀者。爲十三。爲
 答。通十三觀。謂思惟正受之請既通
依正。今之告勸何局前六。況十三觀同是定
善。想於西方之唱豈不正報觀乎。是故
諸師多對下十六別總觀義也 問。思
惟正受唯請依報。所謂光臺現國之儀・觀於
西方之説・歡喜得忍之益・若佛滅後之請。專
國土。未正報。故今告勸唯局前六。然
後夫人見住立尊。初請正報。故答文云欲觀
彼佛者等。釋云正明總告許説之言。此告命
正報諸觀。故置總言。凡此經化儀先見後
説。一化説相不見豈請 答。若約夫人見
者。雖唯請依報六觀。而約佛意廣通
。謂極樂界中有依有正。今依此請
依正。故知。思惟正受廣通十三。況復文云
有異方便。異方便者指十三觀。所請何局
依報之觀。但佛開散善後勸定益。依此夫
人重請當見。亦見正報重請三尊。故知。後
二請不思惟正受請意。是以總結文云
三觀答思惟正受兩句。此豈非兩句
十三觀耶。此明韋提前請等者。指
淨縁終請別所求別去行。如來當時即許爲
説者。指顯行縁始廣説衆譬。但以等者。指
散善自開之文。又如來重告等者。指示觀縁
告命流通。此明始從定善終至勸發流
。定善生起由來已更續今告命之意。次佛
告等者。正解今告勸義也 問。佛告韋提希
者。即是總告。汝及衆生已下四句即是總勸。
而今何故牒初二句告勸文 答。理實
如然。但今釋者應當已下雖尚總勸。而後三
句有細意故。爲別牒釋且擧初句。以釋
勸意也。衆生散動乃至相續注心者。六識散
動遍奔六塵。喩之猿猴渉梢。普賢觀云。心
根如猿猴。無暫停時已上但以等者。境即
所縁。六境不同。故云非一。擧色顯餘五境
貪而顯諸惑。故云觸目起貪。六識念念
境。貪瞋相續亂心。故言亂想安心。捨
境縁名爲捨縁。住於靜心名爲託靜。又息
諸縁務名爲捨縁。閑居靜處之託靜。具
摩訶止觀方便章。一身一心等者。不
餘事唯作於西方之身名爲一身。唯欣
西方名爲一心。唯迴極樂一迴向。唯想
極樂名爲一處。唯觀地等一境界。處總
境別。其義可知。唯相續修西方行業
相續。唯歸彌陀本願他力一歸依。唯縁
西方憶念不誤名一正念。於八一中トノ
所觀境界之異。釋經一處。自餘六
觀行者身心之別。當經專心也 問。八一即
經之專心想於西方。即是思惟。何云
 答。此明八一具足想成終得三昧。非
八一即正受也。此世後生隨心解脱者。滅
罪觀成見佛得忍名此世益。往生淨土逍遙
無爲是後生益。又如五増上縁前三後二
也。二明所觀事中。示正念之方者。多境
想。一境得定。故以西方正念方。又方
者方法。釋經云何作想文故。下云入觀方
便此意也。總牒前意等者。前總勸西方
次反問言云何作想。後云凡作想者。是牒
總勸反問。故云牒前。顯方便者。入觀之前先
落日名爲方便。經自非生盲者。生聾等
者雖亦不堪。而今見日爲要。是故且云
餘也。又生盲者不餘觀。不
色相故。經擧初觀後觀也。觀日三意
者。初義知方。次義知障。後義知光。初知
者。春秋二際中各取晝夜停等之日。故云
東出直西沒 問。東西二洲人可
耶 答。或可日。雖初意後二
故。或不日。違方處故。更可思擇。指
方有在者。言有別由。法華經云。付屬有在。
隨願經云。專心有在。弘決一云。前代未聞斯
言有已上二知障者。經證未勘。證者所判
定有深意。自得定誰辨此相。文字法師
敢判釋耳。跏趺正坐等者。弘決二云。結
加者。先左後右。與兩髀齊。大論第九 問
云。有多坐法。何故但令加趺坐耶 答。最
安穩故。攝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故
偈云。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加趺
魔王亦驚怖。不俗坐。及異外道翹立
也。字書云。加趺者大坐也。故知。此方未
坐法。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結。二
趺相加。故云結加已上右脚著左髀上等者
 問。觀念門云左足安右髀上等。何與
違。手印亦爾 答。先坐法者。璟興大經疏上
云。結加趺者。即伏魔之坐。坐有二相。一降
伏坐。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我今
魔意想成佛。故作吉祥坐。加者重也。
即交重足而坐。有跏者不所從已上
次手印者。左右上下各有其理。右是掌慧。
左是掌定。定慧相應無復勝負。故先慧時
右安左上。若先定時左安右上。無慧則定
成。無定則慧不立。片輪何馳。隻翼
豈翔。故釋摩訶衍論八云。四者手累事。兩手
相對右手爲下左手爲上。左手爲下右手爲
上。經一日已互相變易不忘失已上又令
觀身四大等者。五大空觀出在禪經及雜心
 問。初空五大何所以 答。爲
觀心明了先空色法。非是無相觀也。是故
但空色不識。即以識大能觀慧。諦
彼國依正境也。空身四大中。内外者。皮
毛等爲外。筋骨等爲内。散向者。自身作意
析四大。是名爲散。分離自身滅本方
故名爲向 問。東是方始。何西爲首 答。
四大中地爲首故。以地配西先空之也
問。若依四大前後者。風火何逆次 答。西
北東南自爲次故 問。何故以地配西。乃
至以火配南 答。水火配北南是擬五行
也。言五行者。木是東方寅卯春也。火是南
方已午夏也。土是中央丑辰未戍即土用也。
金是西方申酉秋也。水是北方亥子冬也。地
風如次配東西者。攝論云地界金土。地有
金故地配金方。又土生金故配相生方。次
千金方云。五行中木・五大中風主已上
青龍主東。然釋論云。風水龍王從尾末
已上龍所出風龍方。又孝經序云。虎
嘯風起。寅卯辰東故。以風配東也。身之空
大即與十方等者。空大者。門窓口鼻之竅隙
也。十方虚空者。太虚空也。若空四大已無
四大。故空大即同太虚空。故云一合。五大
皆空唯有識大等者。識大如圓鏡體。五大皆
空如鏡光照内外。言内外者。識大自明。譬
之鏡内照。識明縁境。譬之鏡外照 問。所
依色身是空。能依心法安存 答。只是勝解
作意。非實滅色陰也。黒黄白三障者。如
重次輕罪。以次上云業障輕重之相故。謂
若有重罪者。即現黒障所現日。如世黒
雲障日。若有次罪者。即現黄障所現
。如世黄雲障日。若有輕罪者。即現
所現日。如世白雲障日。此日猶雲障
等者。此釋譬意。謂此世日猶雲障。故不
也。衆生已下即合譬也。現在一生者。此
慇懃應懺悔。謂若極鈍日月年等無
罪障生命也。如觀念門云畢此一生
。又現在者。即對過去。言一生者。亦對
。謂令念無始罪障今生懺滅。非必一
期長時應懺。要在罪滅以爲所期也。無始
已來等者 問。五逆唯是順生受業。何有
始未酬五逆 答。今言五逆是現業。非
即有無始未酬五逆。既云無始已來。已
來之言攝現在故。故下文云曠劫已來及以
今生具造十惡五逆等。又觀佛經三云。日月
徳長者所生五百子不正法。遇病將死。
父哭教言。可毘婆尸佛名。子敬父故稱
南無佛。其子命終以佛故生四天所。天
上壽盡前邪見業墮大地獄云云此經者。
謗法罪尚不直墮獄先生天上。重謗法罪尚
順後。況輕五逆豈但順次。凡大乘意無
定業。遇勝縁時滅而不受。況轉順生
五逆決定業者只是小乘一途性相耳。但未
文。更可思擇。如前三障乃至利根人也者。
滅三障總有二機。一頓滅。二漸滅。今則
頓滅。一懺即滅名爲頓滅。是頓機故名利根
。但置或言漸滅。或一懺但除乃至
名頓滅者。釋漸滅相。此有三相。一者三懺
三障機。謂第一懺但除黒障。第二懺但
黄障。第三懺但除白障。二者二懺除三障
機。謂第一懺但除黒障。第二懺合除黄白二
。三者亦二懺除三障機。謂第一懺合除
黄二障。第二懺但除白障。而今文唯合黄白
黒黄。爲黒黄故置等言。上
來就具有三障成其義。或有唯白障
黒黄。或有黄白不黒障。若重必具
輕。若輕不重。理數必然。滅障次第準
知 問。重障可機鈍。何利根人具
耶 答。根之利鈍・遮之輕重互有差別
謂有根利遮重。如提婆・鴦掘等。有根鈍遮
。如槃特等。有根利遮輕。如身子等。有
鈍遮重。如常世人。今三障頓滅者應是根利
遮重者。如止觀中作根遮四句。既自識乃至
始除也者。此明總擧上頓漸機以勸懃須
懺悔。所謂修三時等懺悔中。若利根人一懺
頓滅三障。不三時等。若鈍根人具經
時等。可懺悔。但憶得下不利鈍。憶
急懺名上根人也。譬如下明譬簡懈怠
不修人。次合法者。時是曜宿。處是靈場。縁
是資縁。人是知識也。三識知光明中。依正光
明等者。入觀以前先見日輪。自作思想。彼
土光明超此照曜。伴此想已。方入日觀
觀未成。四儀禮念憶想不絶。是故不久即
定心也。見佛淨土快樂莊嚴者。見日即
彼莊嚴一分。謂所現日中合集地樹等光
及三尊光。如日輪眼前。故指觀成日
快樂莊嚴云云一云。即得定心者。非日觀定
。以次下云見彼土莊嚴故。經云見日
餘境故。一云。即得定心者。指日觀定
。見彼莊嚴者。指後觀見。謂日觀時得
故。定力自在更移後觀彼莊嚴也。白
&T047368;云。所以先令落日。落日觀成即念
念定繋彼方。故此一觀爲下諸觀之標
已上三正教觀察中。經状如懸鼓者。今家無
釋。靈芝云。日沒近地。雲散光收。瑩如鼓面
住空中。戒度云。日之將沒必落於西。光
影銜山似如近地。雲霞四散愈見光輝。無
以比状鼓懸空。專觀落日想西方。龍
興云。如世間人竿頭懸鼓。在下仰射高三
四丈。故曰懸鼓已上四觀成中。經即見日已
者 問。觀成所見日者爲無漏境。爲此土日
 答。一云。所見日者彼土光明而非假日。文
云。念念不移淨相了然而現。又云。三障盡除
所觀淨境朗然明淨。準此等文言淨境者。
無漏境。又云。於此明上即自見業障輕重
之相。又云。衆生業障障蔽淨心之境已上若此
土日者何現業障。又假必表眞。設思想位雖
日假。至觀成位眞境。淨境了然
意在於斯。故知。觀成所見之境應無漏
像觀觀成見彼土佛。又水觀所見水氷不
觀成。此土水故。至下地觀觀成
問。文云觀日見日心境相應名爲正觀觀日
不見日乃見餘雜境等心境不相應故名邪
。如此文者見日是正。見餘即邪。若見
豈非邪耶 答。所見日者。思想之位觀
故。依此觀想彼光明。猶如日輪。心境
相應。何云邪耶。初依此假日。後見光明。何
餘雜境。一云。所見日者。見此土日。經釋
唯云見日。但淨相者。雖是有漏日光赫奕。
故名淨相。又雖假日。而現業障何妨礙
骨鎖觀見鮮白光。且見此日以爲方便
然後爲彼光明之端。有何相違。但像觀
成同觀相好。不例同。先想影像。後見
國佛故。次水觀者。地觀別假觀故。雖
觀成。此日觀者。依正總假觀故。觀
成見日爲後觀方便也。今云。前義順文理
何至觀成其本意。猶見假日。又從骨放
光。彼骨不眞彼光猶是假。不例。諸
師多分未日觀有觀成。故見此土日。永
今家許觀成。但用欽&T047368;觀成。設
眞境餘境。唯見光故可諸觀標
也。經閉目開目皆令明了者。上見日者正明
觀成。今言閉目開目等者。次説定用自在
行相。謂得定已定散自在。開目住散猶見
定境。是故勸機令守明見也 問。入定之
位應定境。何通散心亦見定境 答。以
定力之餘勢故。住散心時猶見定境。故
像觀云。出定入定恒聞妙法。白蓮&T047368;云。耳聞
中説法憶持。節經爲二。但初在定中聞。
後乃出定不忘。亦由定恒聞故。靈芝云。
唐高僧大行。於泰山庵修淨業。未
七日瑠璃地心眼洞明。至後得疾其地
復現。乃曰。吾無觀想寶地復現。豈於安養
縁哉。即日終于所居已上問。散心見
者。爲唯意識縁。爲眼識縁。若言
者。定境即是法處攝色。眼識唯縁色境。何
定境。若言唯意識縁者。普賢觀云。説
過患悔罪者。此人現世見釋迦牟尼佛
乃至眼根乃至多寶佛塔從地涌出。釋迦
牟尼佛即以右手。開其塔戸多寶佛已上
此説眼根眼識。見聖境。今之定境亦
然也。又靈芝云。眼見勝境。耳聞妙法
已上此亦似如許眼識縁 答。五種法處攝
色唯意識縁非眼識縁。設雖散心縁定中
。應是唯意識縁定境眼識。但普賢
觀初心眼開見聖境。後得六根。是故眼
根清淨直見聖境。不今經根未淨故。不
眼根直見聖境。又靈芝言眼見耳聞。如
眼耳見聞。故且云眼耳。非實眼耳。今準
此道理。又相傳云。定力深微&MT06279;出定之
時。以定中境更移色境。眼識縁耳。大乘道
理意趣難知。淨土境界非凡所測。標心見
日者。指經諦觀於日之文。制想除縁念念不
移者。指經令心堅住專想不移之文。淨相了
然而現者。指經既見日已之文。此乃述
觀想今觀成也。又行者初在定中乃至
上貪心者。此明所觀境上貪也。
内心外身名爲内外。融通潤液名爲融液。謂
心明靜柔軟安樂名内融液。依身調和血脈
塞。増長養色。令痩成肥名外融液。若起
貪心心水即動者。觀成定心即是淨定。淨定
無間味定自起。故云若起貪心。味定若起淨
定即滅。故云心水即動。此乃淨定與無貪善
相應。故住此定時分明見境。味定則與
染汚愛貪相應。故住此定淨境即失。淨境
失住味定故。猶見青黄等境移動。故云
不得安定。見此事時者。此明味定失
淨定。倶舍論二十八云。初味等至謂愛相
應。愛能味著。故名爲味。彼相應故。此得
。光&T047368;云。初味等至謂愛相應。愛能味著淨
。故名爲味。等至與彼相應故。此等至得
味名已上又論云。淨等至名目世善定。此無
間滅彼味定生。縁過去淨深生味著。爾時
所味定。於能味定名爲入。光
&T047368;云。淨等至名目諸世間有漏善定。與無貪
等自性善諸白淨法相應起故。此等至得
。即是第一味相應所味著境。此淨定無間
滅彼味定生。縁過去淨定。深生味著。不
現在。以必不自性等故不未來。未
故。過去曾領故。偏説過去。爾時雖
所味定。於能味定名爲已上問。若起
貪心心水即動者。應散相應貪起故動滅所
得定。何云淨定滅味定起 答。散地貪心不
上地定境而隨増義。故知。淨定無
間味定現起味著淨定。出彼淨定此味
。故名爲動。非是散心也。已下諸觀邪正
得失者。心境違順名爲邪正。貪不貪心名爲
得失。得失指上。邪正在下。此居中間
後意。例同諸觀也。觀日不見日等者 問。
若修日觀寶地等猶屬邪耶 答。若見
彼土地樹池樓即利根人不待時機。今言
餘雜境等者。是則魔事。故屬邪也。斯乃等
者。文雖第四段。意述當觀大意 問。日
水兩觀有滅罪耶。若言有者。經釋無文。滅
罪縁證不日水。地觀釋云。因觀無漏之寶
地能除有漏多劫罪已上日水假依。云何滅罪。
若言無者。行者繋心淨土。爲彼土光明
初想日輪定觀既成。眼之開合明了見日。
此觀力何不滅罪。是故識知業障文云。
明相現時自見業障輕重之相。若無滅罪
輪安現。水觀亦爲彼寶地。意在淨土。何
滅罪 答。此有二義。一云滅罪。謂此二
觀意在淨土。或心眼已開。或思想漸成。依
此觀力何不滅罪。至夫少沙彌打頭愚
老比丘已證四果。事同キスラ劇戲猶得聖果
何況假觀標心眞境。豈無滅有漏罪愆
經釋無文眞觀多滅。故説滅罪。假觀少除。
故不除。地觀釋者設雖假觀。至觀成位
即見眞故。不相違。或約眞觀滅罪
故。且作此釋。所以滅罪縁不引者。經無
故 問。若日觀力有滅罪者。何故復更須
懺悔耶。知見業者雖日觀力。而除障者懺
悔力也 答。散心懺悔若滅罪者。定觀蓋
滅。故止觀引妙勝定經云。若除禪定無懺
重法已上故知。散觀二心之中正滅罪障。是
日觀力。故五會讃云。世尊爲説初觀日。意
想向西方。智者必須此觀。曠劫塵
沙罪滅亡已上但至罪滅已後復須懺悔者。
罪障蓋多。機類非一。故初觀日滅罪。境現
猶有罪故。更須懺悔。此有何失。如普賢
觀云。普賢菩薩教其憶念十方諸佛。隨
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眼東方佛。見
已復見一佛。如是漸漸遍見東方一切
諸佛。心生歡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
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諸佛。雖
猶未了了。閉目則見。開目則失。諸佛世
尊常在世間。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
見。説是語已復更懺悔。懺悔清淨已普賢
菩薩復更現前。行住坐臥不其側已上
諸佛力雖罪障。尚須懺悔亦滅罪障。今
亦如是。二云。不罪障。謂無明文故。想
有漏境故。地觀釋明故。觀念法門不
即此意也。故法聰云。日水二觀既在
。借爲後觀之方便故不滅罪。靈芝云。
前二觀止是此方之物。以爲發觀之端。及
寶地心達彼方。定能脱苦破障除疑。
重囑轉教。意見于此。戒度云。前之二觀是
此方物。境界既劣觀力未深。且爲由漸。豈
能脱苦。地觀乃是彼土所依。境觀倶勝方獲
大益已上但如天台日觀下釋似滅罪。地
觀釋判水觀無滅罪。謂彼疏云。教令
疑心。大本所明以疑惑心諸功
。生彼國者落在邊地。復受胎生。故作
除疑惑也。障者。大本云唯除五逆誹
謗正法。故須觀。五逆重罪除六十劫生
死罪等下輩自論已上地觀釋云。前水是想不
滅罪。地觀是實。故能除斷也已上知禮釋
云。經云。不佛智則生疑惑。疏云故作此
觀令除疑惑。即顯此觀能了佛智。若其不
一心三觀落日者則迷佛智。那名
觀能除疑惑。日觀既爾。餘觀例然乃至障者
下滅障。即五逆重罪也。彼經散善力弱。故逆
謗不乃至若依今經正觀者下至
。即能滅除五逆重罪。是知。逆罪得生必
修觀。下輩自論者。下品下生觀云除八十
億劫生死之罪。今言六十者。恐六字誤。又
地觀釋云前水是想者。蓋託此方水成
。表彼寶地。但是假想。故名粗見。今成
實見彼地則名實觀。言假想不
。斯是大師順經策進。令其行者速成
。非是假想全不滅罪。何以知然。日觀尚
下品下生滅罪之數。豈粗見地全不愆。
已上疏抄證眞云。教令正觀爲除疑心者 問。
日想除疑心 答。禮云。日想既爾。餘
想例然。私云。此文總標十六觀。非只日想
也。五逆重罪除六十劫罪下輩自論者 問。
日想觀不滅罪。何除逆罪 答。今文意
云。若有逆謗等罪障。修此日想等觀
也。如下輩明五逆已上知禮會
觀釋。疏抄會日觀文。今看文勢。日觀易會。
地觀難通。況復日水兩觀作三觀釋。天台釋
中更無此義。若云水觀不滅罪是策進言
者。何故日觀中無策進言哉。已上二義先義
相傳。後義疏抄義。但滅罪義今所用也。選擇
云。或一觀之力能祛多劫之罪愆。或具憶之
功終得三昧之勝利已上
本曰二就下至廣明水觀竟
釋云。上來第一料簡日觀已竟。自下第二
水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文自爲六。初
中總標地體者。總對地下等三種別。標謂標
顯。顯地總體。非釋結。標顯名標。如
音觀中云。此菩薩身長下至皆於中現已來。
正明總標身相。言地體者。於當文中
水氷。且從所期故云地體。經見水澂清
亦令明了者。所言亦者。對上日觀皆令明
而云亦也。但彼觀成。此則思想。觀成・思
想其位雖異。明了義同故云亦也。又言
者。非日觀皆令明了。以此思想先眼
。而云亦等。所謂上云見水澂清。即是眼
澂水本質。然後心中亦明了思想此水影
也。又言亦者。非是對眼見。亦非
觀皆令明了。此對日觀見日欲沒状如懸鼓
斯乃日水二觀倶假觀故。眼見日水心觀
。此義同故對彼思想而言亦也。經既見
水已等者 問。水觀有觀成耶。若言無者。
日水倶假。何故日觀説觀成相。水觀不説。
況乎餘觀皆有觀成。水觀何獨無觀成耶。
是以經云既見水已。又云此想成已。應
水觀説觀成。若言有者。今釋無文 答。日
是總表彼土光明。不一觀。故當觀内以
見日位方屬觀成。水觀則是假眞轉觀終至
地觀乃立觀成。故不同。此乃水觀意者
地爲懷。是故不水等觀成。速轉觀地。
故無觀成。餘非轉觀亦不例。但經文者
思惟名見。非正受見。如見瑠璃地。又思
想名成。如地觀云此想成時 問。若云
觀無觀成者。今釋文云欲觀水以取定心者
。信知。觀水當體即取定心。應是觀成。又
椀水喩下云水靜境現者即是能縁之心無
亂所縁之境不動。所言境者。應是水境。又
境現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觀也。此文
既例同日觀觀成相。明知。水觀亦有觀成
 答。上問端云問曰既教水以住心。轉
水以成氷。轉氷以成瑠璃地者。云何作法
而令境現。案此問意。若自水氷轉以成
者。以何方便而爲作法。可寶地境現
耶。今以此問答文意。欲水觀。還
相似之境而爲方便。思惟想成至
三觀寶地。故云觀水取定。次所縁之
境不動者。此指第三寶地之境。非是水觀
故今文云内外恬怕所求之相顯然。言所求
者。即是第三寶地。次境現失不失等者。今明
轉觀。故於水觀文中預標地觀境現失不失
。此亦符上問端也。但至既見水已文同
日觀觀成文者。日觀直觀日輪。非是轉觀
水觀不爾。假眞轉觀至第三觀。見地爲懷。
故思想位總觀水地。觀地尚不定心。想
水氷時何得定心。上觀・今觀意樂別故。言
同義異。經作瑠璃想者 問。所言瑠璃爲
假。若云眞者。既云此想成已見瑠璃地
故應是假瑠璃。天台云。一作水想。二變
氷。三變氷爲瑠璃。四觀瑠璃以成
。内外映徹淨影
若言假者。今釋以氷對
瑠璃地。亦不假瑠璃 答。是假瑠璃。但
今釋者以水表可平地。以氷表映徹地。氷
瑠璃同映徹故合氷不表。經氷映徹不
瑠璃。別擧瑠璃以顯彼地極映徹想。故
玄義云。言假者。即日想水想氷想等是其假
依。所言等者。等瑠璃也。問曰前教等者。先
問中言知業相等者。等言廣取知方等三
答中唯擧光者。假觀本意必對相似。然日觀
三義中。知光即表彼土光明故。以日光相
即類水表可平寶地也。示斯可平之相
等者 問。今經文無水對可平之説。但表
内外映徹。何作此釋 答。水觀所表若非
可平更顯何義。映徹之相是氷所表。故水能
可平相也。況彼瑠璃地者。況謂譬也。法
華玄云。況意乃多。略擬前後合成六譬已上
曠劫等行無偏者。萬行等備圓滿無偏也。地
輪者。輪有三義。一團圓義。二摧破義。三分
齊義。今取分齊。如五輪。云何作法而令
境現者作法有二。一者身作法。二者心作法。
若住身等者。明身作法。又欲觀水等者。明
心作法。於中有二。初總標住心作法。二行
者等於靜處等者。正明作法。於中亦二。一
初至水動故也。此正明椀水之相。二言
椀下至不住也。此明椀水及白物
動不動相。初明椀水中四。一初至更莫
異縁。略明椀水白物。二又水下至
湛然也。廣明椀水自動波浪大起不
。後波漸息白物明現。此表内心煩惱以妨
定心。三又行者下至明闇之相也。此明
行者水動不動。知自心境現不現相
四又待水下至水動故也。此明更投米等
水即動故白物隱沒。此表外六塵境以障
。第二以椀水等心動不動中三。初至
顯然。此明上波息見白物。二又細想下
即動。此明上米等動水故白物不現。
三又行者下至不住也。此明亦勸行者
水動不動。知自心住不住相上標
起盡
問。椀水作法出何經論 答。未其證。又
證者所解可勤而達。勿所據。還須對相
似之境而觀者。當觀行者觀水境故。還須
似此水椀水。令心動不動即易
定。又水似心故。還須心水。令心水
動不動也。亦未須取亦不須妨者。此是靜
故實。所謂若欲見。若欲見者。倶障靜心
是故勿見。亦勿欲見。更無異縁
正念故。漸漸水性湛然了了見白物也。即
喩心器等者 問。今用椀水者是行者作法。
何云喩耶 答。自修作法。而喩自心即知
動靜也。彼止觀中更用象魚風之三喩。以
内・外。竝起三障。今用行者作法。以況
心動靜也。止觀一云。或先起非心。或先起
是心。或是非竝起。譬象魚風竝濁池水。象
外。魚譬内。風譬竝起。又象譬諸非自
而起。魚譬内觀羸弱爲二邊所動。風譬
外合雜穢濁混和已上縁之心無亂等者。所
言心者。此是定心。謂於散心中椀水動
不動相。預知定心住不住相也。内外恬怕
者。能縁爲内。所縁爲外。能所不動寂靜名
恬怕。細想麁想者。内心動轉也細塵麁塵
者。外境麁細也。細境若現細想微動。麁境若
現麁想轉動。米譬細塵。棗譬麁塵。豆通譬
麁細。所望不同故。觀彼世界相等者。上兩句
是清淨功徳。通後十六。下二句是量功徳也。
別局地量。引此二文合地量。設雖量廣
清淨者不徳。故引證之。勝過三界
道者。梁攝論明方處圓滿云。論曰。出過三
界行處。釋曰。三界集諦爲行。三界苦諦爲
處。淨土非三界苦集所攝。故言出過三界
行處。此句明處圓淨已上佛地論云。超過三
界所行之處。非三界自地諸愛執爲
。所縁・相應二縛隨増。是彼異熟及増上果
是淨土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二縛故。
彼異熟増上果故。如涅槃等超過三界
異熟果地云云究竟如虚空者。梁攝論明
量圓滿云。論曰。大城邊際不度量。釋曰。
徑度爲度。周圍爲量。一一佛淨土邊際。非
凡夫以由旬等數能度量。此句明量圓
已上問。無邊際者。爲實無際。爲凡量
無邊際 答。非凡夫量無邊際。故天
親云。非凡夫以由旬等數能度量已上
佛地經明受用土云。周圓無際其量難
已上佛地論有二義。述一義云。如來受用身
土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遍法界
地上菩薩及諸如來亦不其量邊際
無邊故如無始時。又述正義云。二他受
用。謂諸如來爲地上諸菩薩衆受大法
修勝行。隨宜而現。或勝或劣。或大或
小。改轉不定。如變化土。如是淨土以有邊
故。地上菩薩及諸如來皆測其量。但就
不能測已上此同天親且就凡見
無邊際。往生論亦不梁釋論。一師造
云云經瑠璃地者 問。大經云其佛國土
自然七寶合成爲地。彌陀經云黄金爲地。與
今相違 答。彼國自然莊嚴無方。故彼此説
各顯一邊。但今經意觀水以表可平之地
氷以顯映徹之相。由此便故説瑠璃地
其實彼土何限一寶。然略&T047368;云 問。觀經云
璃瑠地。何故今言黄金 解曰。思益經説
來須彌燈王佛國土云。以閻浮金瑠璃
地。準彼思之。黄金不映徹。瑠璃非金色
彼土金色亦應映徹。故倶得名。又觀經云。
瑠璃地上以黄金繩雜厠間錯云云二寶合
成。故亦倶名已上疏抄云。慧心云。黄金映徹
瑠璃已上一往會通也。彼土七寶爲地。
或以雜寶。各擧一邊耳。如善導云。或以
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銀地。
百寶作乃至或以千萬寶地。二三寶作
道。如是轉相間雜。轉共合成乃至行者等莫
但有金道而無餘寶作道也已上二明
地下莊嚴中。幢體等是無漏金剛者。金剛之
言顯無漏義。謂無漏亦名出世間。言世間
者。可破壞義。有二種壞。一四相壞。二對治
壞。滅諦中無此二種壞。道諦中雖四相
。而無對治壞。故倶名爲出世間。然彼寶
幢齊無漏故。金剛堅固以譬寶幢。故下文云。
金剛者。即是無漏之體也。戒度&T047368;云。金
剛即是幢體。不破壞。故名爲已上問。
淨土論云得入蓮華藏世界。若爾應
&T016254;世界。故攝論云。世間世界地輪依
。水輪依風輪。淨土以大蓮華王依止
已上嘉祥釋蓮華藏世界相云。以寶蓮華&T016254;
世界故名蓮華藏已上今經何云金幢&T016254;
 答。此義難決。且試會者。言蓮華者。明
總相。金幢&T016254;者。説其別相云云表非圓相
者。表是顯義。幢有方楞。故云非圓。量出塵
沙者。此明寶幢數量。讃云。地下莊嚴七寶
幢。無量無邊無數億。般舟讃云。地下寶幢無
數億。方楞具足盡暉光 問。經文不寶幢
數多 答。彼國寶地廣闊無邊。&T016254;地寶幢何
但一耶。但經無文者。幢數出言談。故不
數。如衆寶國土一一界上界數。況
乎今師證者。具見彼土。豈迷幢數。光周無
邊之際者 問。無邊際者。自他界中是何
答。無邊際者。先明自界。以異色照他方
故。準論云廣大無邊際故。又無邊際者。指
他方界。謂第五段即明光明所至分齊。第六
段即明其光作利益。下所引攝論云周遍
一切處。下釋周遍義普照無量世界。準
之。光周無邊應一切界。色照他方等者
問。經文不光周無邊及以色照他方利益
 答。寶出千光・光多異色正述經文。而此光
明可所至及利益事故。先色照他方者。
梁攝論明顯色圓淨云。論曰。佛世尊在
遍光明七寶莊嚴處。釋曰。一金。二銀。三瑠
璃。四。五阿。六因陀羅尼羅
。此一一寶光明皆周遍一
切處。此處以七寶莊嚴。佛住其中。論曰。
能放大光明普照無量世界。釋曰。此明
寶光明所照之處。釋周遍義。此兩句明色相
圓淨已上佛地論意亦復如是。準論得知。淨
土衆寶所出光明。普照周遍。次作利益事
者。經云演説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釋云光變
樂音轉成説法之相。又大經云。一一華中出
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
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
千光明。普爲十方微妙法。如是諸佛各
各安立無量衆生於佛正道已上地上莊嚴所
出光明既成利益。地下幢光何不爾耶。新往
者覩之卒難周悉者 問。經文只云不可具
。不新舊 答。舊生可知道理必然。八
方八面者 問。方即是面。何似重言。若爾應
八方八楞。是故經云八方八楞 答。百
寶莊嚴專在方面。故不楞。面在八方。故
重言。西方寂靜等者。彼土體是一法句故。
動轉故名爲寂靜。無造作故名爲無爲
有爲苦。故名爲樂。依正莊嚴快樂無窮名
畢竟逍遙。圓成實故離有。依他起故離
無。大悲熏心等者。彼土聖衆後得大悲熏
故。身遊法界利物平等。故云無殊。或現
神通等者。正明利物相。此擧説法入滅二
兼顯餘相。故言或也。變現莊嚴等者。明
淨土菩薩往他方界。以大悲心現種種
莊嚴之相。利益衆生。今此文大悲熏心等讃。
法事讃菩薩歎徳文耳。歸去來等者。是亂
句讃。總讃亦有歸去等亂句。寶樹觀中同有
此例。又智昇諸經禮讃引此文云。歸去來。
魔郷輪迴不已上問。始生淨土。何云
歸耶 答。先師云。此約能化也。私云。悟從
本自。迷是常他。故從穢土他國歸淨土
本國也。六道盡皆經等者 問。上二界中無
憂苦。何云唯聞愁歎聲耶 答。淨穢相
對淨樂穢苦。謂穢土中無一念眞實樂
故。故言愁歎。此乃三界苦樂總屬愁難。有
漏皆是苦故。況成實意許上二界有憂苦受
釋籤四云。苦樂隨身至四禪。憂喜隨心至
有頂已上問。今讃地下。然西方寂靜等二讃
文總頌彼界。不地下 答。當段雖是地
下莊嚴。而今始説眞依報故。任教本意
往生。因茲上讃總擧彼界種種妙徳。下
讃正令厭穢欣淨。三明地上莊嚴中。依持
圓淨者。十八圓淨中第十八是也。謂攝大乘・
佛地論明他受用有十八功徳。眞諦攝大乘
釋論十五云。論曰。能放大光明普照無量
世界。釋曰。此明七寶光明所照之處。釋
遍義。此兩句明色相圓淨。論曰。無量妙飾
界・處各各成立。釋曰。此莊嚴希有無等。故
妙飾。有衆多妙飾。故言無量。所遊行
界。所居地爲處。一一界・一一處莊嚴具
足故言成立。此句明形貎圓淨。論曰。大城
邊際不度量。釋曰。徑度爲度。周圍爲量。
一一佛淨土邊際。非凡夫以由旬等數
能度量。此句明量圓淨。論曰。出過三界行・
。釋曰。三界集諦爲行。三界苦諦爲處。淨
土非三界苦集所攝。故言出過三界行處。此
句明處圓淨。若非苦集諦攝。以何因生。
何法體。論曰。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
釋曰。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以上乃至佛
地名出出世。出世法爲世法對治。出出世法
出世法對治。功能以四縁相。從出出
世善法功能起此淨土。故不集諦
因。此句明因圓淨。何者爲出出世善法。無
分別智・無分別後得智所生善根名出出世
善法。論曰。最清淨自在唯識爲相。釋曰。菩
薩及如來唯識智無相無功用。故言清淨。離
一切障退失。故言自在。此唯識智爲
土體。故不苦諦體。此句明果圓淨。論
曰。如來所鎭。釋曰。如此相淨土如來恒居
其中。最爲上首。故言鎭。此句明主圓淨。論
曰。菩薩安樂住處。釋曰。自受行正教。教
行正教安樂。菩薩於淨土
道。具此二事。故名安樂住處。此句明助圓
。論曰。無量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緊
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行。釋曰。淨土中
實無此衆生。欲空故。佛化作如此雜
。此句明眷屬圓淨。若有此衆生。諸菩
薩等皆何所食。論曰。大法味喜樂所持。釋
曰。大乘十二部經名大法。眞如解脱等爲
味。縁此法味諸菩薩喜樂。長養諸菩薩
五分法身。此句明持圓淨。餐此法味
等業。論曰。一切衆生一切利益事爲用。釋
曰。凡夫二乘名一切衆生。隨其所能爲説
正教。令説修行離四惡道。離生死。離
乘自愛行一切利益。此句明業圓淨。若
菩薩於衆生此業。能行及行處得
利益。論曰。一切煩惱災横所離。釋曰。三界
集諦名一切煩惱。三界苦諦名一切災横。此
二悉離能行・行處。此句明利益圓淨。若離
此法餘怖畏不。論曰。非一切魔所行
處。釋曰。淨土中無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故
一切怖畏。此句明無怖畏圓淨。若淨土中
一切怖畏。六根所受用法悉具有不。論
曰。勝一切莊嚴如來莊嚴所依處。釋曰。非
惟是有一切所受用具最勝無等。是如來福
徳智慧行圓滿因所感。如來勝報依止此處
是故最勝。此句明住處圓淨。淨土中以
出入路。論曰。大念慧行出離。釋曰。大
乘正法名大法。於大法中聞慧名念。思慧
慧。修慧名行。此三於淨土是往還道。故
出離。此句明路圓淨。若有此路
。論曰。大奢摩他・毘鉢舍那乘。釋曰。大乘
中五百定等名奢摩他。如理如量智名毘鉢
舍那。以此二乘。此句明乘圓淨。若有
何門入。論曰。大空・無相・無願解脱門
入處。釋曰。於大乘中三解脱門一體。由
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若至此門
淨土。此句明門圓淨。世間世界地輪
水輪。水輪依風輪。淨土爲何法。論曰。
無量功徳聚所在莊嚴。大蓮華王爲依止。釋
曰。以大蓮華王大乘所顯法界眞如。蓮
華雖泥水之中泥水所汚。譬法界
眞如雖世間世間法所汚。又蓮華
性自開發。譬法界眞如性自開發衆生若證
皆得覺悟。又蓮華爲群蜂所採。譬法界眞
如爲衆聖所用。又蓮華有四徳。一香。二淨。
三柔軟。四可愛。譬法界眞如總有四徳。謂
常・樂・我・淨。於衆華中最大最勝。故名爲
王。譬法界眞如於一切法中最勝。此華爲
無量色相功徳聚所莊嚴。能爲一切法
依止。譬法界眞如爲無量出世功徳聚所
。此法界眞如能爲淨土依止。復次如
來願力所感寶蓮華。於諸華中最大最勝。故
王。無量色相等功徳聚所莊嚴。能爲
依止。此句明依止圓淨已上唐論及佛地
論倶明依持圓
滿七寶池林等是能依等者 問。攝論云。世
間世界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淨土以
大蓮華王依止。準之。地樹池等皆可
能依所持 答。依持能所之義所望不同。
故今隨義轉用。地爲所依能持。池臺樹等以
能依所持也。帶惑疑生華未發者。對
觀人疑心失。故地觀云心得無疑。帶
者方受胎生。故大經云。以疑惑心
功徳。生彼宮殿。十住論云。若人種善根
則華不已上問。經云宮殿。何云含華
答。帛謙兩經同。云即於七寶池蓮華化生
已上今依異譯及十住論。九品義云。彼經云
宮殿者。是望内相。此經云蓮華者。
是約外相。謂於華中於多時。彼便謂
廣大宮殿。又往生者或居宮殿。或在蓮華
人人不同。彼經取宮殿。此經擧蓮華。各據
一邊。通二違已上之。華與宮殿更非
鉾楯。但御廟及璟興胎生屬九品。鸞師等不
然也云云内受法樂無微苦者 問。大經云
五百歳中受諸厄也。何云無微苦 答。經下
文云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今依
此文無微苦。但受諸厄者。下文云不見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功徳以此爲苦。故龍興
云。彼受樂如忉利。而云受諸厄者。不
聞三寶已上菩薩徐徐授寶衣者 問。
彼國者由本願故。應法妙服自然在身。
何授寶衣。又菩薩者何菩薩乎 答。自然衣
上令上服。此賞新生菩薩故也。言菩薩
者。法事讃云法侶將衣競來著。禮讃云觀音
勢至與衣被。明知。菩薩法侶是二菩薩也。光
觸體得成三忍者。此明菩薩光照行者
三忍。三忍者。大經云。見此樹者得三法
。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已上彼樹者既得三忍。觸菩薩光豈不
忍 問。三忍何位 答。異釋雖多。案
家意。伏忍三位名爲三忍。法事讃云。法侶將
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此同今文。璟興
大經疏云。伏忍三位名爲三法忍。瑜伽亦説
勝解行地有下中上品三忍已上此亦同
今。瞻仰尊顏讃善哉者。新生菩薩能讃
。上品中生即下金臺讃嘆世尊即其類也。
又地涌菩薩讃佛偈云。善哉善哉。大雄世
尊諸衆生等易化度已上上方梵王讃
云。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已上經以
黄金繩者。彼土金道似此土繩。謂道正直
繩也。又靈芝云。初地面華紋金繩七
寶互相間錯如世華塼已上四明空裏莊
中。即有其六等者。問。當文立六子段
配文之後重云又明地上等。又以如華如
月文與於臺兩邊等文。而別牒解有何意
耶 答。又明等者。爲曲知虚空莊嚴相
直釋其相。如華等者。以喩顯其相。故別
牒釋也。喩華意者。光自地昇空。如落華飄
風而昇空。故喩之華。喩月意者。光臺停
暐曄明照。故喩之月。是故上云上涌空中作
一光臺等。靈芝云。其光從地昇空。故如華。
上照下。故如星月已上今意同。次牒
釋於臺等文者。重牒經文。挍釋其文也。五
樂音説法中。經八種清風者。今家無
天台云。八種清風者。彼處實無時節。若寄
此八。謂除上下餘四方四維。故云八。亦可
用對八卦已上問。經指上樂器
此樂器。故知。八種已下猶是虚空莊嚴。故玄
義分亦屬虚空。若爾八種已下應猶屬第四
。何爲別段 答。所問實爾。但爲嚴儀・
説法有異。且爲別段耳。四倒四眞恒沙
等法者 問。經文唯擧苦等四眞。何云
倒恒沙等法 答。若有能治必有所治。故
靈芝云。苦空等法即四念處。觀身不淨。觀
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此四法
破四倒。文中空字且對觀身。知倒計亡。非
空何謂已上戒度云。四念處者。蓋由衆生計
身爲淨。以苦爲樂。無常計常。無我計我。
佛以四法反而破之。一觀身不淨。二觀
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四智是念
四倒是處。初觀色陰。二觀受陰。三觀識陰
四觀想行二陰及餘一切諸法。究而言之。不
色心爾。此乃大小聖賢入道初門也。經
不淨而謂之空。疏約計亡以釋。執淨之
計纔亡。則知此身當處空已上次恒沙等
者。準下池觀。不四眞。廣説諸波羅蜜。及
相好等。故云恒沙 問。大乘國土何
小乘四倒四眞 答。如玄義&T047368;。安樂國
清淨等者。此引菩薩説法讃佛。而顯依報
説法讃佛。隨義轉用而已 問。論云讃諸
佛功徳。何云讃佛諸功徳。況準下句意。應
讃諸佛。謂淨土菩薩以巧妙辯才
佛徳。雖淨土如來。不淨相。雖
土世尊。不雜穢。以法等故忘優劣心。故
無有分別心也。若爾應讃諸佛徳
答。任所覽本。故云讃佛。設無諸字佛是通
號。何違下句。諸功徳者。諸佛各有諸功徳
故。上下句意不相違耳。六結文中。廣明水
觀者 問。當觀之中具想寶地。何故唯結
水想耶 答。水・氷・地三是轉觀故總屬
水觀。更捨水氷獨觀寶地。齊此名爲寶地
也。故知。三種莊嚴兩觀通用。置於一處
兩邊也。若不爾者結文難會。故天台
云。第二水觀。初作水想者。擧所觀境界。從
見水徴清下正起觀行。是爲水想下結觀也
乃至第三地觀文有四。一漸想觀從若得三
下第二實觀。佛告下明利益。作是觀下
觀邪正已上問。見瑠璃地下正觀寶地
何屬水觀。故玄義云。日想・水想・氷想等是
其假依。從瑠璃地下是其眞依已上答。玄
文約義。剋體而論。水假地眞故。今文約行。
修觀行者合觀水・地故 問。今所觀地與
第三觀復有何別 答。相帶水・氷想
者。從初屬水。第三觀地不水氷。直
寶地獨屬地觀。故知。見瑠璃下義兼兩
向。上説下略只云此想成時。重顯寶地
此義爲正。
是相傳義
復有一義。第二觀有水氷地中。
唯局水氷而屬水觀。瑠璃地下屬第三觀
故玄義云。日想水想氷想等是其假依。從
璃地下是其眞依已上故嘉祥云。第一有
。別觀。第六一觀總觀乃至初復爲二。第
一有一觀半。作觀方便。第二有三觀半。正
觀。今則第一作觀方便乃至此想成已下
第二正作於觀。以水想及瑠璃想。則見
彼瑠璃地已上靈芝云。第二水想正爲地。
所觀境二。初觀水三。初正想水。次變水成
氷。後觀氷爲瑠璃。齊此已來當觀文畢。此
想已下屬後地觀。次地觀中大分三節。初地
體明徹。二地下幢&T016254;。三地上莊嚴。結文可
知。第三地觀所觀之境備在前文。故此第
三但有前結勸而已。文有四節。初思惟
中。一一觀者。指前總別相也。二正受。三彰
益。四辨邪正略抄但結文者行者必須三境
轉觀。爲此義故。於水氷下
。更至觀想觀成中間且置結文。今釋守
經結文總屬水觀也。又淨影云。第二觀中文
別有四。一辨觀相。二是爲下結。三此想成
下顯其成相。四如此想者名爲粗見下結
分齊乃至第三觀中文別有五。一辨觀相。依
三昧見名爲地想。二是爲下結。三佛告下
勸持勸説四若觀下明觀利益。五作是觀下
觀邪正已上
本曰三就下至廣明地觀竟
釋云。上來第二料簡水觀已竟。自下第三
地觀中三。謂標・釋・結。標中先擧者。指
想成時句。以釋屬於結前生後故也。次釋
中文自爲六。一明結前生後中。經此想成
時者。此句總結前觀。成時二字兼生後義
此想者。指瑠璃地三種莊嚴也 問。準
自餘觀。總指前觀以爲結前。更不文。而
水觀具觀水氷地。故此想者總可上水氷
地三 答。上説水氷瑠璃相已。然後結云
此想成已。今亦説三種莊嚴已。然後結云
此想成時。故知。今文但結寶地三種境也。
又此想者。總指前觀。但上文言此想成者。
別約假觀。今此想者。總指三境。所言成者
思想分成。非正受觀成。此乃雖思惟分
。猶不地觀粗見。況了了見乎。二明
中。有六子段 問。今此六段爲倶屬
 答。二・三・六段正是觀成。自餘三段觀
成方便。謂得觀成容易。故恒憶粗見即
觀成正受方便。是故中間綺説方便。初
極令了了。次云閉目開目。倶雖觀成
。上取明了。下取不失。故非繁重後云
得三昧等者。説觀成相。故從初後觀成
也 問。解釋既云觀成有六。何餘三段
觀成耶。今案文意。思惟粗見・正受了了
倶屬觀成 答。六段總云觀成者。恒憶粗
見以爲方便。覺念頓滅即得三昧正受。見
彼微妙境界。欲此義其方便。何以
前方便通屬觀成。故玄義云。言思惟者。觀
前方便。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縁慮竝亡。次
下文引當文二見。以合思惟正受之義。何
前方便而爲觀成位 問。像觀釋云。閉
目開目下至如觀掌中。正明觀成已上然心
眼得開正明正受。爾前二文雖是思惟
觀成。故知。思惟亦屬觀成 答。彼文亦
心眼得開正屬觀成。彼第一云似現目
。未粗見。彼第二云像即須有坐處。亦
粗見。彼第三云心眼即開。此正觀成。但
前二文明其方便。謂得正受容易。故先
前二觀方便。彼文約終名觀成相
問。群疑論引今二見云。想成粗見爲欲界
聞思心也。得三昧明見。爲色界修慧心
已上既以二見同云想成。故知。二見同屬
 答。今師意以思惟方便。何屬觀成
彼論想成人師意別。又彼總見境名云想成
今何同 問。閉目開目之見通思惟正受
耶 答。日觀當文屬正受見。以今文云
境既現心故。像觀文者説思惟想位。以
文云似現目前故 問。了了見之文通思惟
正受耶 答。了了之言唯在正受。日・座・像・
觀音・今文二處皆屬正受故。經唯除睡時
者。有本云唯除食時。今依睡本。有道理故。
謂憶想不斷以爲其要。何除食時。擇瑛法
師刻本後書云。此本食時作睡時。一依昇法
師所録天親五念門。二依善導和尚十六讃
。出大藏英字函。其間所期西方行法儀稍
精當。修淨業人不看也。況二師皆唐
時高僧。古經本是睡字。兼昇法師大明
經教。作經目録。爲世所崇。善導深修觀行
是彌陀化身也。其必不謬。食字大無所以
已上問。靈芝云。除食時者。開暫間也。有
別本改爲睡時。尋諸古本竝作食時。且
凡夫睡時任運自息。豈待除耶。或云。大小兩
乘各有食觀。故此除之。此局道衆。亦非
。今謂。餘諸觀法不時處。此觀聖境。理
虔恭。對食起想。義乖尊敬。故觀佛三昧
經觀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時。除便轉時
一切時中恒見佛像等。斯爲明據。不
已上此義何通 。答。凡夫行人欲三昧
何故自廢忘觀想乎。但任運自息者。爲
睡外常恒憶想。説除睡時何過乎。又棄
食欲佛觀志切。還是敬愛之極。何乖虔恭
又觀佛經大聖對機開遮隨時。何必一同。
又觀佛經明佛前佛像故。不飮食
不淨等時。今經廣明入出時心影像遠浮
樂境故。不強論身淨不淨也。猶有覺想者。
覺謂尋求。想謂取像。斯乃尋求作意取大小
像及青黄等名爲覺想。此之覺想至思惟
微細猶有。即比量知而非現量。玄義言
縁慮者是覺。言想心者即想。今文合云
。若至正受覺想即滅。雖縁青黄等及大
小境通餘。直附境事。而無比度。只是
現量。故演祕云。雖青等。各附自體。而不
餘。得是現量已上靈芝云。二正受中三
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云等持。想成
地。不作意任運契合見境分明。如
射初生後熟發無中。言思叵及。唯證
方知。故云不可具説已上地廣無邊等者。地
廣無邊總擧地體。寶幢非一是標地下。衆
珍曜彩即是地上。轉變彌多虚空莊嚴。此明
思想具觀三種。故觀成時具見三種也。恒
如對目者。有本云對日。禮讃云常對目。近
縁云現在目前。普觀釋云常如眼見。故目
正。四勸發流通中。二明勸持佛語乃至
地之益者。此第二段雖汝持佛語一句。然
以持者即爲説也。爲此義預釋
下意。如示觀縁中。第六重牒前恩下預釋
七段若佛滅後意。此例甚多。不惜身命者。是
能化志耳。不惜之義雖能所。今釋文言正
能化。斯乃未來弘通之人不身命。爲
信行者觀地法也。梵網義&T047368;云。大士當
身施教人已上不欲直令乃至人天樂者 問。
五乘教中有人天乘。何云不欲受人天樂
答。今人天者世間人天。文云人天之樂等
故。五乘之中人天教者。佛道哢引。非今所
斥。但彼尚非佛出本意。故天台云。三乘根性
佛出世。餘不已上諸佛本願者。指
也。清淨覺經云等者。彼經下云。佛語
難阿逸多菩薩等。其世間帝王人民善男子
善女人。前世宿命行善所致相祿。迺當
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我代之喜。佛言。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
歡喜。一時踊躍。心意清淨。衣毛爲起拔出者。
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
。其有人民男子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
佛者。不佛經語。不比丘
。心中孤疑都無所信者皆故從惡道中
來生。愚朦不宿命。殃惡未盡。未
度脱。故心中孤疑不信向大阿彌陀
經同
問。設
人天來。若無宿善。不信向。設惡趣來。若
善縁。何不信受 答。理實如然。今從
其非機。惡趣應善因故也。機有
。不一概 問。一切往生者。爲必由
宿善 答。値遇本願必由宿善。遂往生
本願力。大師往往皆云上盡一形十念。不
往因。若宿善者。第十八願順次直因有名
無實。信知。本願一世念佛不宿善。故
大經云。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
佛國快樂無極已上珍海引此文。以
無宿善往生證
覺經亦説
遇本願宿善也。悲喜交流身毛爲竪
等者 問。若無此義者不往生耶 答。
經説惟多。不一概。群疑論二云。一如
讃淨土經云。五濁惡時男子女人聞
是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説。如教修
行。是人命終定生西方。二如清淨覺經云
若人聞淨土教門。身毛爲拔出
定得解脱。三如賢護經云。衆生學得諸佛
現前三昧。聞彼阿彌陀佛名號。而能繋心相
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覩彼佛。因此三昧
佛故。遂請問言。成就何法而得
佛刹耶。爾時彌陀佛語言。若人發心求
此者。常當繋心正念相續。阿彌陀佛國便
生也。行者等自觀。於此三經隨與一經
相應。即知淨土略抄五觀利益中。因觀
無漏等者。惡業依止虚妄之心。依於虚妄境
而造。觀法依止無上信心。依佛眞實功
而修。一虚一實。故觀地法滅多罪也。具
論註。雖得往生含華未出等者。此擧疑心
往生之失。以勸地觀無疑之得 問。往生之
人必具信心。若起疑心何生淨土。故禮讃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答。經論多明疑心
往生。今釋依彼。此乃衆生機類萬品。雖
猶生。所謂此人或時懷疑。或時生信。暫信
不信心不決定。彌陀願力最強盛故。攝
信因以作強縁。致使往生。譬如大龍若得
小水洪霔八埏。彌陀本願接引此人。令
淨土亦復如是。他力難思信而可信。疑心
尚生。況不疑乎。大經下云。以疑惑心
功徳暫不信猶信罪福習善本暫信大阿彌
陀經云。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人然後
復中悔。心中狐疑不分檀布施作諸善
後世得其福。不阿彌陀佛國。不
生其國。雖爾者其人續念不絶。暫信暫
不信意志猶預無專據。續其善願
故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
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
復言。但心中勸喜踊躍意念言。我悔
益齋戒作善今當生阿彌陀佛國。其人即
心自悔過。悔過者小差少無復及。其人壽
終命盡。即往生阿彌陀佛國。不前至
阿彌陀佛所清淨覺經
十住論云。若人種
。疑則華不已上略論云。經中但云疑惑
不信。不以疑。尋不了五句。敢以
對治乃至疑有四意。一者疑。但憶念阿
彌陀佛。不必得生安樂。何以故。經言
道如秤重者先牽。云何一生或百年。或十年
或一月。無惡不造。但以十念相續便得
。即入正定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
隔耶。若爾先牽之義何以取信。又曠劫已來
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繋屬三界。云何不
三界結惑。直以少時念阿彌陀佛。便出
耶。繋業之義復欲云何。對治此疑。故言
不思議智。不思議智者。謂佛智力能以
多。以多作少。以近爲遠。以遠爲近。以
輕爲重。以重爲輕。以長爲短。以短爲長。
是等佛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已上但若少
一心等者。語其全無。既有暫信。何云
耶 問。胎生與三輩同。爲異 答。彼此
不同。所以然者。三輩信者往生。以經説云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故。胎生疑者
往生。以經説云此人宿世無有智慧疑惑所
故。三輩生佛前。胎生處邊地。故今釋云
或生邊界或墮宮胎。言邊界者。簡其佛前
墮宮者。對其昇進。既云邊墮。知非
。況復三輩所勸。胎生所嫌。二文水火。不
一同。故略論云。又有一種往生安樂
三輩中。謂以疑惑心諸功徳已上
問。帛・謙兩經中下二輩同説胎生。何云
耶。平等覺經云。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
往生。當經戒。無虧失。益作分檀布
施常信受佛語。往生佛國者可智慧勇
。佛言。其人奉行施與。然後中復悔。若心
狐疑不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
無量清淨佛國。不生其國中
爾其人續念不絶。暫信暫不信狐疑佛
。復不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
淨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於城中
百歳乃得出。往至無量清淨佛所。聞經心
開解。是故爲第二中輩略抄又説下輩
云。五百歳竟乃得出。至無量清淨佛所。其
人聽聞經心不開解。意不歡喜。智慧不明。
所居舍宅在地。不舍宅隨意高大在
虚空中。復去無量清淨佛。亦復如前第二
輩狐疑者。其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
已上略抄。大阿
彌陀經亦同
璟興云。今即疑佛五智。中下・下
上二生所攝。由此帛・謙後之二輩皆言
城。於五百歳佛聞法見聖。故若
三輩若九品。皆無寛狹往生已上答。
異譯經中大經爲最。願數整足符合智論。諸
師作釋皆崇此經。此經而改三輩之外別説
胎生。信者・疑者二類各別。何云一類。但舊
兩本信疑雖異同在彼界。故知。以胎生
二輩。況中下輩中同云五百歳。準望九
。中下何齊。大經往往皆五百歳不
。知彼兩本義不正耳。例如法華佛云。妙
正二本同一梵文。乍可羅什而寢於法
已上因問。胎經懈慢國・大經邊地同異
如何 答。異也。彼胎生者在極樂内。懈慢國
者近此界故。胎經二云。西方去此閻浮提
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作倡伎
。衣被服飾香華莊嚴。七寶轉關床。擧目東
視。寶床隨轉。北視西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
發意衆生欲阿彌陀佛國者。而皆染
懈慢國土。不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
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已上先師
云。彼懈慢界縱令雖娑婆邊土。不
於極樂胎生云云十因云。又非唯有胎生邊
。亦於道中且有化城。謂懈慢國已上大悲
菩薩者。觀世音也。開華三昧者。菩薩威神有
開華徳。從徳立名。故云開華云云又理趣
釋云。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
性自性清淨。光明赫奕。一切惑染所
染。又由觀自在菩薩加持。離垢清淨等
聖者。爲是自性清淨之義。手持蓮華已上
有云。菩薩濟度衆生皆是首楞嚴定之作用
也。彼定施用而應含華之衆生故。從徳立
名。此乃首楞嚴定異名。例如百八三昧之
中開華三昧。觀音以楞嚴用。而破二十五有
含華之闇。名開華三昧。更勸辨知邪正
者。此居當段。預顯後意。既覩滅罪往生等
。故次更勸辨觀邪正。此則兩段生起意也。
有云。擧疑屬邪。不疑爲正 問。邪正之言
全同次下邪正文言。有何意趣疑不疑
 答。斯乃等文挍上觀利益四段。今邪正者。
即當第四不得雜疑。故知。疑與不疑名爲
邪正。六辨觀邪正中。前日觀中已説者。彼
文云觀日見日。心境相應名爲正觀。觀
日。乃見餘雜境等。心境不相應故名
邪也。以此言之。觀地見地。心境相應名爲
正觀。觀地不地。乃見餘雜境等心境不
相應。故名邪也。水觀釋云。境現失・不失・邪
正等一同前日觀也。像觀經云。令修多
。若不合者名爲妄想。若有合者名爲
麁想見極樂世界。釋云辨觀邪正之相。此
所現境以判其邪正 問。看經文相。約
能觀智以明邪正。所謂經云作是觀者。專
當觀境。若他觀者。應是雜觀餘事。故靈
芝云。雖是佛教大小觀法。若非往生淨土之
竝是偏邪。非外道邪見之邪已上此約
能觀。符合經文。群疑論云。般若・觀經倶是
聖教。相無相觀竝非凡言。互説是邪深有
旨趣已上此論亦約能觀如何 答。經云
。亦言他觀。亦名邪觀。言觀想時雜愛見
等妄想者。至境現時妄境即現。故雜妄觀
名爲邪觀。亦名他觀。經釋何乖。但感師等
邪正義廣。意樂別故。不和會
觀經定善義傳通&T047368;卷第一


觀經定善義傳通&T047368;卷第二

 釋良忠述 
本曰四就下至寶樹觀竟
釋云。上來第三料簡地觀已竟。自下第四
樹觀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一分文。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