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已上准此昔維摩等實教中雖説如來藏性等。
而以不兼權故。未會權小機冥同性海。今法
花開會小乘理行果。既窮盡竟。是故所入一
乘即是花嚴別教。故法花理事無礙。是名同
教。即此同中必有別義也是三總以上三義
故。抄云今辨一乘別有法門。又云實體不立
皆屬法花也。但其所開示之如來知見。即是
昔藏性也。所宗尚之理事無礙全同維摩等。
故今抄四下及彼大抄共釋昔今同者是也
問。大品經第二十四云。若智若斷智是菩薩
無生法忍已上全同法花云汝等所行是菩薩
道。爾者豈實亦兼權哉 答。法界品本會判
爲十分。第六擧失顯徳分中。先説聲聞人不
見法界佛果。不見法界菩薩竟。後明其不見
之所由中。亦先説因時不修見因。後説果
時絶無見分。探玄記第十八云。問。如有經
言。聲聞縁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既亦是菩薩所得。何故此中而言總無。答。二
乘是菩薩法忍。非菩薩是二乘所知。問。若
爾何故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耶。答。由迴
心故。是漸悟菩薩道。非是頓圓。此約頓圓
故非彼分等文 更有數重問重。最
肝要也。尋讀可知
准此案云。但是
約法以開會之。非謂爾時會座二乘如是開
悟故。即是昔實不兼權也
抄。謂共日雖有大乘問。今云大乘亦説
如來藏性等者。通指諸大乘經所説凝然常
住之眞理歟。爲當別指實教大乘之所説歟
 答。別指勝鬘法鼓淨名等所説隨縁不變
具分融通之如來藏性也 問。此義不爾。抄
主爲成此義。下引叡大釋中云。如般若諸
云云明知不局實教。通指權實諸大乘經
云事。如何 答。圓覺大抄二上云。問。釋約
法花已前。但是三權。若法花中乃至涅槃但
是一實。進退推求皆無四義。光宅疏主何立
四乘。答但於一代時教。權實相對立有四
乘。何必同時以昔三權對今
一實即爲四會
況法花之前亦有一
實。謂對一類頓説如來藏性眞常之理。又諸
般若及淨名之類等文如
上引
謂對一類頓説者。
有一本云。謂對一類頓利根説如來藏性。是
即全依今抄。如是釋成明知今云昔日大乘
亦説如來藏性等者。別指爲頓大利根者所
説之實教大乘也。但於叡大釋者。彼亦准此
大抄釋。思之可知
抄。一乘三乘則昔權今實一乘權實者。昔
日一乘不兼權故。今日一乘兼權故。云昔權
今實也。三乘權實者。昔執三乘眞實不能進
趣。則方便門閉故。佛説三乘本意未顯故云
權也。今悟三乘是方便。即進入一乘故。方
便門開。是時佛説三乘本意已顯故云實也


演義抄二下纂釋第五自下會
解第六

疏。二陳隋二代問。天台南岳兩師倶經
二代歟 答。南岳者。陳宣帝大建元年六月
十二日入滅故。今二代者天台也。故會解
云。三帝門師者顗師也已上問。傳叙天台
云。春秋六十有七。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
四日。座蛻於天台山石像前已上依紹運圖
云。隋有三主。謂一高祖文帝。二煬帝。即文
帝第二子也。三恭帝。即煬帝孫也。文帝御
宇有二年號。開皇二十年。仁壽四年云云
説云。有三年號。鏡常一年。開皇十九年。仁
壽四年云云爾者不及煬帝。應云陳隋二代
二帝門師。今何云三帝乎 答。煬帝爲晋王
之時受戒故云爾也
抄。陳朝一帝陳有五主。謂高祖武帝文
帝臨海王宣帝後主也。一代總經二十三年

抄。煬帝爲晋王煬帝未即位之前。進爵
爲晋王也。例如通眞記上卷云。大唐者河東
晋陽。是唐虞舊封。主李氏高祖神堯。初受
周封爲唐國公。至隋進爵爲唐王。入隋受恭
帝禪位始。號唐國已上初受周封者。編年通
論第十云。唐高祖。諱淵。字叔徳。姓李氏。世
爲周隋題官。襲封唐公已上周是後周也。身
不賤徳秀世名望無隱之官人故。云顯官也。
既未受帝位之前。進爵爲唐王。今云爲晋王。
亦例云爾。然云王者。諸侯王也。公者諸侯。
公侯伯子男五等中第一等也
疏。此教明生滅因縁法花玄義第三三明四
諦境
云。所言生滅者。迷眞重故。從事受名○迷
眞輕故。從理得名。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
道不二相。滅無生相。又應苦空三亦如是。又
無生者生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
道。集道不生即無苦滅。即事而眞。非滅後
眞○無量者。迷中重故。從事得名。苦有無
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煩
惱不問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大
經云。知諸陰苦名爲中智分別。諸陰有無
量。非諸聲聞縁覺所知○無作者。迷中輕故。
從理得名。以迷理故。菩提煩惱名集諦。涅
槃是生死名苦諦。以能解故。煩惱即菩提名
道諦。生死即涅槃名滅諦。即事而中。無思
無念無誰造作故名無作。大經云。世諦即是
第一義諦。有善方便。順衆生説有二諦。出
世人知即第一義諦。一實者無虚妄無顛倒
常樂我淨等。是故名爲無作四聖諦已上
籤第三云。然後聖行中明四諦義。兼含大
小。若解生滅及以無量其久。則顯無生無作。
久稍隱略。具如止觀第一記○次無生者○
從界内理以立名○次無量四諦者○從界外
事以立名。又無量之名從竪從横。具如後説
○次無作者○從界外理以立名。爲對前之
立當分義故。界外理云實全指界内生死煩
惱是也○以迷理故。菩提是煩惱。即理性眞
智菩提何者是耶。界内見思是也。生死涅槃
例此可解。次即事下略結。煩惱生死是事。菩
提涅槃是中無指時來任運而然。非久思非
暫念。無有四年主故云無誰。性本自然故無
造作。是故此四倶名無作已上
 私云。因文便故。倶引之。下釋四教毎段。
 以四諦爲所詮。得此所引文意。可消彼義
 也。又玄義云。又應苦空者。相應于苦空
 也
抄。既即四種諦問。四種四諦者。何經論
所説乎 答。勝鬘經説有作無作。涅槃經第
十一十二説有量無量也。演義抄八上四諦品
云。依常所釋但有其二。或名有作無作。或名
有量無量。有作有量即是小乘。無作無量即
是大乘。今以義開故成四四諦已上問。苦集
滅道何名聖諦乎 答。大疏三上云。四聖諦
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諦有二
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言諦實者。此約境
辨。謂如所説相捨離故。眞實故。決定故。謂
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虚妄。不可差失。言審
諦者。此就智明聖智。觀彼審不虚故。凡夫
雖有苦集而不審實。不得講諦○故瑜伽九
十五云。由二縁故名諦。一法性故。二勝解
故。愚夫有初有後。具二故偏説聖諦已上
八上云。諦通二義。聖字唯屬審諦○故瑜伽
下引證二義。法性是諦實。勝解是審諦已上
抄。苦以逼迫爲義疏三上云。逼迫苦即
有漏也。時増長者集。即業煩惱寂靜名滅。謂
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此約相説。通
大小乘。智論云。三是有相。滅是無相。大乘
四諦皆是無相已上抄釋意云。四諦各二句。
初句釋名。後句出體也。此約相説。等者結
屬生滅四諦。智論云。下引證亦是結前生滅
生後無生也云云問。釋苦集等名義者。通別
圓之三教亦是同歟。爲當異乎。若云同者。會
解云。鈔言滅以累盡爲唯據之説。故成實等
説滅者。譬如燈滅則膏明倶竭。若大乘非唯
滅惑而已。實乃法身常住滅。謂本來滅故已上
滅義既隨教而實。餘苦等義亦而不同歟。若
云異者。縱生滅無生等是不同。於苦集等之
得名何云異乎。如何 答
疏。通者問也問。通教有當通有他通。今
云通者同也者何乎 答。會解釋下解妨難
云。正釋并引證是當教得名。故疏云通者同
也。今此通妨。是約通前後名通也已上餘義
至下可知
抄。從縁生法無性抄八上云云。何言無
生四諦。從縁無性空故名之爲無。非斷無
也。滅雖無爲。因惑滅顯。亦曰隨縁○苦集
滅道以爲空筌。其猶筌蹄以求魚兔。無相
空理即爲眞兔。得魚忘筌。是悟空旨便成大
乘。非離四外別有大也。如非離筌而得魚矣
已上
疏。謂解苦無苦涅槃經第十三云。解苦
無苦等云云全如今文
疏。正爲菩薩傍通二乘問。通教者。三乘
同禀此教故。知三乘倶是正機也。不可有傍
正。故大品經。欲得三乘果者。當學般若之
文證三乘同禀之義。今何云正爲菩薩等乎。
況案般若經大意。專遣蕩鹿園證果聲聞之
有執。而兼不妨蕩下位菩薩之有所得心。故
知却應云正爲二乘傍通菩薩乎。是以深密
三時中。以般若經爲第二時。了義燈第一
云。爲對漸悟。即説三時。若對頓悟。無三時
已上既云爲對漸悟即説三時。明知第二
時般若經專爲不定性聲聞等也。今何云傍
乎 答。會解云。疏傍通二乘者。然此教雖
許三乘同學。而乘分達二空爲成己見故云
傍也已上准此於二空理菩薩深達進大乘道。
故名正爲。二乘分達而却成已見。故名傍通
爲言但於大品經者。總明三乘同學之旨。不
可遮有傍正也。次以般若經爲深密第二時
者。傳教大師不許此義云云縱又雖深密第
二時。專爲不言。何妨天台所立通教正爲菩
薩哉。諸師意不一准。何必一概哉
抄。當聲聞學無生問。圓覺以從縁生之
由成諸法無生之宗。爾者聲聞亦以何因由
成諸法空寂之宗哉 答。通教三乘。同得巧
度一切智。故下通相料揀中。抄云。謂一眼
色從八微生。柝至極微○此名析法。不須柝
破○有通教起也已上准此因縁所生即無自
性之義。雖三乘同得此巧度智。而縁覺殊觀
十二因縁故。偏云知從縁生等也
抄。通則上通別圓問。上通別圓者。三乘
倶通接歟 答。釋籤第三云。接義本在法花
經前。於中仍是菩薩。今借得去之語以證
菩薩。迴心據教而論不論必皆去已上意云。
若約迴心。前進得去仍是菩薩也。是利機
也。若約鈍機。則不必前。前進得去故。云不
論等也 問。凡今云通上下者。其義如何
答。會解云。以此教於菩薩中有二類機故。謂
利與鈍。則但見偏空。不見不空。止成當教
果頭佛。行因雖異。果與藏教故。今云下通
二乘。若利根菩薩非但見空。兼見不空。即中
道分二種。謂但中不但中。若見但中。別教
來接。若見不但中。圓教來接。故言上通別
通別圓。只由此義故立通名。不名共也已上
問。抄云下通二乘者。此通當教二乘故云爾
也。會解何釋云果與藏教齊等乎。況彼宗意
釋通義但有通通通圓之三義。全無藏之義。
又通別通圓既是祕接故云通。若藏者。亦可
有接藏哉。然既無接藏。何有通藏哉。故玄
義第三云。七種二諦○別接通五也。圓接
通六也。圓接別七也。問。何不接三藏。答。三
藏是界内不相即小乘取證根敗之士故。不
論接。餘六是摩訶衍門。若欲前進亦可得
去。是故被接已上釋籤第三云。次問何不接
三藏者。問三藏二乘永入滅者。答中云界内
小乘根敗故取證故是昔教二乘人也餘六是
摩訶衍等者。此置二乘約通菩薩等於法花
前有接義故。云餘六三藏。菩薩非但教拙。以
未斷惑故。接義不成。故一教倶廢。所言廢
者。二乘之人。於法花前。生滅度想。菩薩後轉
成行中人等文既三藏中三乘倶無接義。何
有下通三義藏哉 答。案會解意。今抄云上
通別圓者。正約別圓來接。是利機前進得去
也。但下通二乘者。非謂鈍機退下。以藏教
來接。只約二教齊等。名爲可通故會解次下
云。六位通從乾慧等○四教儀云。一乾慧地
○與藏教五停心。總別等三位齊二性地○
與藏教四善根齊。三八人地四見地此二位
○與三藏教初果齊等文五與彼二果齊。與
彼三果齊。七與彼四果齊云云四教儀者。是
彼第一卷也。如解釋者。下通藏教故。可名
通教云事明鏡者歟。准此今云下通者。且約
位通之一義歟。更可尋彼宗匠。一義云。案
鮮演師意。今云上通別圓者。只是約法未必
約利機前進得去歟。謂通教正明因縁無性
當相即空之義。爲此教玄旨。然別圓中亦有
此義故。云通別圓。更非約機見深理増進後
教也 決擇云。鈔上通別圓等者。問。若據覈
其定實唯成當教中義。云何通別圓耶。若據
互有名通者。餘之三教亦應名通。皆互有
故。又違前文云退。非二乘柝法非別圓。此
是三獸渡河之意等。今謂。通云。但以無性
空義別圓亦有各用。當教餘義揀之故。無相
濫。如彼教事理無礙。圓教亦具但以事事無
礙揀之成別。又解別圓教中所有通義。皆屬
通教故。餘雖互有。各隨増強以立異名已上
抄。又言皆通者問。今案。又言者對前。儲
別釋歟。爲當如何 答。會解云。又云皆通
者。下牒疏釋也。上抄所辨通上通下。是疏意。
今正約法揀之已上意云。上總述大意。下牒
釋疏文也。問。正見抄牒釋。但顯當通之義。又
唯通於淺。不見通深之義。何大意與牒釋忽
成相違乎。加之上解妨難。專依上通別圓故。
立通稱不名共教云云然如今抄牒釋。正是共
般若意。全違疏云八字皆通淺深乎。如何
答。會解云。疏意以此八字。通至彼二教故。
云通淺深。如下二教亦明此八字。隨教釋義
不同。然皆通是此八字故。下結云。通義雖八。
因教方知故名通教。餘例知。別教云別。義
雖八。乘教方知圓教唯唯此非約下釋八字
是通深也。思之 已上
抄。巧度一切智問。巧度者如何 答。會
解云。大品三智中即一切智也。而言巧度
者。藏教拙觀柝色。通教巧觀體色。故名巧
已上圓覺略抄一下云。然據大品等經。具
有三智。謂一切智。道種智。初是聲聞。次是
菩薩。後是如來已上演義抄十三下釋一切智
智云。上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後得智。
此二無礙名一切種智已上
抄。四斷通者會解云。以此教與前藏教
倶是界内教故。所斷不斷界外塵沙。與二乘
同斷見思也。但能斷之智巧拙與前教異爾
已上問。鈔上文云。二乘人同學二空。既學法
空。何不斷界外塵沙哉 答
抄。五行通者問。三乘如次修諦縁度。所
修是別也。何云行通乎 答。會解云。雖諦
縁度不同。而入見修位中。通是無漏行故。則
通前有漏各別也已上四教儀第八云。後次三
藏教約生滅四體十二因縁六波羅蜜三法分
三乘。今明通教。則如此三乘同觀無生四諦
見第一義。而分三乘之別者。事如前解。三
乘同體假入空觀十二因縁。見第一義而分
三乘之別者。事如前釋。三乘圓觀六波羅
蜜。見第一義而分三乘之別者。如前分別。如
此豈同三藏之三乘也。問曰。菩薩可修六度。
二乘何得亦同修六度耶。答曰。涅槃經云。福
徳莊嚴有爲有漏無漏是聲聞法。何處有慳
貪聲聞破戒瞋恚放逸散亂愚癡羅漢譬支佛
也。但二乘之人不能偏行其事成就衆生。何
曾不同修六度第一義諦無説道而斷結也
已上意云。行諦縁度。有事修有理修。且如六
度。若暦事相施財受戒等。是有爲有漏也。若
觀六度從縁無生即見第一義。是無漏也。然
今二乘人雖不能遍行其事成就衆生。而觀
六度見第一義故。今抄云見修無漏行同也。
已上愚案也。追可尋明師
抄。六位通者抄十九下離世
間品
云。天台引此
立於通教通少通大通淺通深○大品云。菩薩
從初乾慧地至菩薩地。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
地。亦學亦證云通三乘位也○乾慧地者。三
乘初心通名乾慧。大乘即是三賢之位。小乘
即是五停心等○總觀無生四眞諦理故。乾
慧之意云未故定水故。二性地者。若用總想
念。成三十七品。初發有漏善。入煗法頂法
恩法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成内九故。三八
人地者。謂信行法行二人體見假心發眞。斷
見惑在無間道。即八人地。四見地者。即是
三乘同見第一義之理。同斷八十八使盡也。
五薄地者。發六無礙。斷欲界六品惑。證第
六解脱。欲界煩惱薄也。六離欲地者。謂斷欲
界五下分結盡。離欲界煩惱也○七已辨地
者。即發眞無漏。斷五上分結。八十八使修惑
盡斷。三界事究竟故。言已辨地○八辟支佛
地者。縁覺功徳力大故。能侵除習氣故。九菩
薩地者。從空入假。道觀發流。深觀二諦。斷
習氣色心等無明。得界外法界道種智。遊戲
學佛十力等故。十佛地者。大功徳力資於智
慧。一念相應慧觀眞諦究竟。習氣究竟盡也。
故智論云。聲聞智慧力弱。如火燒木。雖然
猶有炭在。縁覺智慧力強。如大火燒木。木
改炭盡。餘有灰在。諸佛智力大。如却燒灰
炭倶盡。亦如&T072933;馬等喩。問。菩薩佛地名異。二
乘何得言通。答。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得
二涅槃。共歸灰斷證。果是一名義不殊。是名
同義究竟倶同也。廣如天台四教已上會解
云。問。今鈔何故唯齊辟支耶 答○後二地
非二乘所證故。齊第八也等文問。何故此
十地名位通哉 答。會解引四教義云。一乾
慧地與藏五停心等三位齊。二與後四善根齊。
三四二位與後初果齊。五與後二果齊。六與
後三果齊。七與彼四果齊。但斷正使不能侵
習。八辟支佛地更侵習氣已上
取意
抄。七因通者問。行位等皆是因也。今亦
云因者何乎 答。會解云。取非總一地九品
各有一無礙道正斷惑也。以前八地惑與聲
聞伏斷不同唯此因通也。八果九解脱者。即
解脱親證果時也已上前八地惑與聲聞伏斷
不同者。聲聞根鈍以一段智力。隨斷其分
惑。彼觀智用勢力盡故。作蘇息想方出觀故。
此處立果名。即有四階也。然縁覺利菩薩最
和故。共一座斷惑證理亦窮。都無出觀蘇息
等事故。不立四果也 問。若爾何立見地等
名哉 答。比擬聲聞別立地名。而至斷惑彼
此異也
疏。無量四諦 問。無量四諦者。其相如何
答。前引玄義第三可見。又大疏三上四諦
云。又二乘雖知苦相。不知無量故。大經云。苦
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縁覺所知。瑜伽説。苦有
一百一十。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
名必召實故。無量四諦義也已上抄八上云。疏
文有三。初躡上立理前。不見法空苦性故無
眞實。此不知無量者。見相故。亦非見實。前
即理智。但即生空。不及菩薩。此即量智知
麁相。不及菩薩。二故大經云下。引文證成
○善男子。知聖諦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
上。中者聲聞圓覺。上者諸佛菩薩。善男子。知
陰爲苦名爲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
諸苦。非是聲聞縁覺所知。是名上智○言瑜
伽説苦有一百一十者。即四十四論増數明
等文問。玄義云。苦有苦無量相。十法界果
不同故已上與今引瑜伽之苦有一百一十及
指花嚴四諦品所説如何。會同乎 答。玄義
約麁分故。但云十界。瑜伽等約分故
疏。四圓教圓以不偏問。抄一下釋圓融云。
圓滿能通准之圓是滿義。又四教儀以明
妙滿足頓五義釋圓義。今何云不偏乎 答。
會解云。不偏即滿義故。證以圓滿經而四教
儀云。圓明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雖
以五字釋之。皆此不偏。則不明偏則不妙等
也。此則不偏是通釋名。明妙等是別釋名也
已上今四教儀者。高麗諦觀法師撰。有一卷

疏。不思議因縁行願疏云。第二辨教宗
旨者。統論佛教二諦因縁。隨經不同。所宗
各異已上同記第二云。二諦者。中論説佛常
依二諦而爲衆生説法因縁者。即簡外道執
其自然也。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約其教
門。要假像顯。則亦因縁故○是故佛教從淺
至深。不出因縁二字○乃至此宗圓融別教
之意。事事無量。重重無盡。法界中不思議
大縁起也已上但今云不思議者。三諦相即
圓融自在。離言絶慮故。云不思議。即如抄釋
可知
抄。略無作四諦大疏三上云。又究此四。
非唯但空。便爲眞實。今了陰入皆如。無苦
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
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無
集無苦。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
取不捨同一眞諦已上今云陰入皆如等者。正
是事理無礙門之所談也
抄。即一而三止觀第一云。一切諸法即
空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一二三是
遮。而一二三照。一二三無遮無照直入中。皆
究竟清淨自在。同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
非廣而意有勇。是名圓信已上
疏。事理具足問。天台圓教可談事事圓
融之義哉 答。圓覺略抄四下云。問。天台一
境三諦空假皆中。豈異此耶 答。三諦融即
方成下三重中第二事理無礙觀也。事事無
礙重重無盡尚未顯著已上是即擧天台三諦
法門。授合自宗三重法界也 問。五教章釋
天台立教中。云四名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
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花
嚴是也已上既云無盡法門一即一切等。豈
非事事圓融哉。又今抄釋別教中。云不能一
徳一切徳等。豈非體圓教談一徳一切徳因縁
果海等哉。此等並約事理無礙。非是事事圓
融也。大疏八下釋十因品於一法中解多法。
於多法中解一法之文云。二約圓融復有三
義。一以理從事故。説相即如馬頭之巾不異
足巾。説頭即足故。一即多等○二以理融事。
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爲頭。以巾
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故。云一中解多等三
約縁起相由力等文抄十八上云。初一事理
無礙。二以理融事。下兩門事事無礙義。前
門即法性融通門。第二即縁起相由門已上
故知依事理無礙門。亦談一即一切等義也」
抄。義則大同名有少異問。晋經五十五
中長行云。圓滿因縁修多羅偈頌云。圓滿經
唐經七十三中長行云。普照因輪修多羅偈
頌云。法燈普照修多羅。准此兩經所説之經
名大異。何云少異乎。大疏十下云。言普照
因輪者。謂令知善惡各自有因。罪人惡因招
太子善因當滿故已上准此普照因輪者。非
圓滿融通義。何云義則大同乎 答。貞元疏
第八云。普照圓滿因者○普照者能證智也。
圓滿者所證理果也。因者能證行也。圓滿行
因。成菩提智。證深法界。擧一全收。即是花
嚴之類也已上
抄。一教別謂恒沙決擇云。鈔一教別。謂
恒沙佛法者。謂詮恒沙俗諦理之佛所設教
法也。言藏識有恒沙俗諦理者。謂阿梨耶九
相六染五意等上約多少故。抄云別教多約
俗諦。即其義也已上
抄。四斷別者彼台宗意。於五住地中。見
思名通惑。以三乘通斷故。塵沙無明名別
惑。以准菩薩別斷故。然今云界外見修無明
斷者。彼宗意。見思有二。一界内見思。即前
名通惑者是也。二界外見思者。一無明有二
用。初約迷眞理。是名爲見。約資感變易生
死報則是名思。故云。違理由見。感報由思
已上然此違理感報只是一體二用故。亦名
同體見思也。疏記第七釋化城
喩品
云。論云初地
見道二地入修道者。應知地前是伏別惑。登
地是斷同體見思已上此引唯識論歟
抄。塵沙無知會解云。塵沙無知者。即不
染無知也。此乃所知障。以不招生死故曰不
染汚。於一切種冥故曰無知。即界内迷事惑
也。言界外見修者。揀界内惑。將塵沙無知
分見修之二道斷故也。言無明者。即迷理
惑。總塵沙無明通名別惑也已上問。此會
解云。將塵沙分見修二道斷云云此釋不爾。
抄既云界外見修無明斷。定知就無明分見
修者也。何云將前塵沙分見修哉。況自判云
塵沙不招生死。爭得通修哉。又既云迷事
惑。豈通見哉 答
抄。六位別者天台義集云。問。此等位行
相如何。答。外位在十信用柝觀。内凡位在十
住十行十迴向。於十住中用體空觀。此柝體
二法是空觀成就破見思惑。十行假觀成就破
塵沙惑。十迴向修中道觀伏無明也。分聖位
者。從初地至等覺。分破無明分證中道○極
聖位獨在妙覺。破無明惑。斷變易生死。是
他受用報身七寶屋成道已上又私尋有人。答
云。天台意。別教十信伏見思。是外凡也。三
十心名内凡。然十住中初住斷見。從二住至
七住斷思。後三住斷上品塵沙也。十行斷中
品塵沙。十迴向斷下品塵沙。十地無明也云云
圓教中觀行即伏見思。即當別教十信。是外
凡也。相似即斷見思塵沙伏伏無明。即圓教
十信是内凡也。謂初信斷見。從二信至七信
斷思。得三信斷塵沙也。分眞即斷四十二品
無明也云云但具彼宗章疏。并可尋明匠也
問。南岳天台何位人乎 答。會解引南岳傳
云。或諮師位應是十地思四非也。吾是十信
鐵輪位耳已上是圓教中位故。相似即六根
淨位也。又引天台傳云。吾不領衆。必淨六
根。爲他損己。如是五品位耳已上
疏。又此四教問。教相觀心其門是異。何
由三觀立四教乎 答。會解云。疏又此四教
由三觀起等者。科云。立教所因。據止觀第
四。智者師事南岳。南岳惠文禪師。文師用一
心依釋論。是龍樹所説。付法藏中第十三
師。智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驗知龍樹。是高
祖師也。是則智者已前但傳觀而已。依觀立
教。智者方周故。但云天台四教也已上
抄。對小説大方等並説四教。是則爲彈
呵小乘故。擧藏教並對説後三大乘。故云對
小説大。此非對機之對也
抄。對小説大狹帶小機説後三大乘。爲
洮汰彼小故。帶小説大也
抄。法花無後兼決擇云。問。法花云三界
無安猶如火宅世皆不牢固如水抹泡焔。即
藏教也。我等同入法性。即通教也。金色三十
二十力諸解脱同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大
非少分。即別教也。何故言唯説圓教 答。皆
是叙昔之義而非所取 問。三草二木不同。
豈非是別。答。一地所生一雨所潤故。屬圓
教也已上
抄。是身無常決擇云。此約生老病死四
相配之。縁會初起名生。本無今有故無常也。
老大奪盛色故無強。爲疾所侵。是無力。死來
滅壞故無堅已上約麁事無常也。亦云一期
無常速朽之法不可信也者。此約細無常也。
亦云。刹那無常。若悟無常。可得四沙門果
已上問。若以無常等義判爲小乘者。大乘菩
薩不可作苦無常觀歟。諸法。花嚴第八十住
云。第三修行眞佛子。應如是觀。諸法無常
苦空無堅固。無我無主不自在。一切諸法不
可示。無作虚僞不眞實等文又同十地品
抄。無以穢食問。何以此文證別教義乎
 答。會解云。富樓那爲諸比丘説法時。淨
名責云。唯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説法。無
以穢食喩如
小法
置於寶器喩大
根也
無以瑠璃喩小同於水
喩大
乘人
乃至淨名入定令諸比丘自識宿命皆
發大意等。正別教也已上
抄。不斷婬怒癡會解云。斷婬怒癡乃聲
聞也。與怒癡倶乃凡夫也。大士了達。怒癡
即是涅槃。所以不斷不倶言不壞於身而隨
一相者。以聲聞人由滅諸身見見方同無相
故。大士達身見空即是一相也○聲聞人以
癡障智。要滅智以方明。以愛繋心。因深愛而
方脱。大士了達癡愛性空。即是脱也。皆圓教
義者也已上
抄。般若部中問。深必兼淺。縱雖般若何
無小乎。況昔般若中有二乘。豈非小乘乎。
故抄四下釋自宗五教云。如一維摩則具五
教。若等亦具五教已上彼天台意。例亦可
爾。如何 答。會解云。以般若談覺破有故。
無藏教之有。其昔般若中有小乘。乃名通教
已上但於抄釋者
抄。始從鹿苑問。依高麗諦觀法師四教
義。五時五味中但三時三味總名漸教。即阿
含方等般若也。判妙經云。開前頓漸。會入
非頓非漸。今何云始從鹿苑終至雙林三乘
一乘並講爲漸乎 答。玄賛第十云。漸教相
者。如涅槃十三云。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
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
出般若。從般若出涅槃。如此等意即是漸教
相也。又始自人天二乘菩薩佛道亦此漸也。
又中間次第入亦是漸也已上釋籤第十云。次
漸教者。又三初約始終共名爲漸。次始自下
約人在教以判爲漸。三從方等之初至○法
花前皆名爲漸。前文多處及止觀等用中間
之漸○今先引大經通明一代漸教之相。此
明敷設教。明出沒利物故。用斯漸。次始自
去始自人天終至佛乘。亦名爲漸。此是約人。
雖在於諸味漸禀而得益深淺。始自人天次
第入實。此如止觀。初破三途。後達常住。此
人不經花嚴。但從鹿苑之前初禀人天。後漸
深入。言中間者。或復初從方等般若。後漸
深入。皆如前説。並名爲漸。以鹿苑後皆有
人天乃至實相故也。此等漸人初未在花嚴。
後不至法花教。雖經漸或得頓益。其未入者。
若來至法花。被開會竟。又漸頓自是別途。非
全名漸已上初釋意者。一代時教五味調練
次第相生。通名漸也。凡此三釋細思可知。然
今抄釋者用次釋意歟。但於諦觀法師釋。云
爲簡別所開會之漸頓判能開之法。名非頓
非漸。是約所説法門非理。非化儀之漸頓
歟。又會解云。問。彼云化儀四教收經盡否。若
許收盡。此頓漸祕密不定。皆不收法花涅槃
由四教儀 後二教
亦但收前四時故也
若收不盡。那云五時八教判
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耶。又既屬五時
五味。安得不漸也。又法花純圓且云非頓非
漸。涅槃具四教。非祕密不定耶已上又檢彼
釋。始未判頓漸不一准。雖花嚴名頓教。亦
有名漸。故會解證云。問。花嚴爲乳。既在初
時。當於頓教。自不名漸。何五味皆名爲漸
耶。答。智者云。初頓之後次開於漸○約次第
故通云漸也。問。亦可法花會於漸機皆爲授
記。自不名漸。答。亦有此義故。文句云爲鈍
根開頓説漸三藏方等等般若而調伏。亦令
此人今聞法花入於佛惠。據此法花時置會
漸入頓。然此亦約所説法門故作此説。若取
般若。彼説法花會權等次第。即漸收如須。雖
在初由與餘味相生次第故。五味並構爲漸
已上花嚴是正屬頓教。約五味相生次第
則。亦攝漸中。又法花開會漸機皆爲授記。故
名頓也。意云。開頓説漸故。會此漸須置入
頓。既漸是所會。法花是能會。故知法花非
漸。但此約所説法門。非謂約化儀時非漸教
也。餘次下可引
疏。若互相知玄義第一云。此座説頓。十
方説漸説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
座。或十方説頓説不定。此座説漸。各各不
相知聞。於此是顯。於彼是密。或爲一人説
頓。或爲多人説漸。説不定。或爲一人説漸。爲
多人説各各不相知。互爲顯密。或一座默。十
方説。十方默。一座説。或倶默或倶説。各各不
相知。互爲顯密已上釋第一云。若爾何妨法
花亦與諸教十方一席互爲顯密而云法花是
顯非祕密耶 答。十方容有一席定無。言容
有者。何妨餘方。未宜開權廢近等説。則彼不
知此。若此間法花席中初發心者及人天被
開。豈可盡知十方世界開不開。然已聞法花
本門。施化非適一世。縱不現見亦可比知。開
不開相義當於知。況同居分身寂光地踊覩
已咸信一道無偏。不同花嚴云是眷屬大集
亦無分身之言。般若但云問者。加説名字感
同。故知此經與餘經異。顯密之意別思之可
已上
 同居分身者。寶塔品云。我分身諸佛在十
 方世界説法者。今應當集已上寂光地踊
 者。踊出品云。是諸菩薩○在此娑婆世界
 之下。此界虚空中住已上文句第九云。住
 處者常寂光土也。下方者法性之淵底玄
 宗之極地。故言下地已上
問。且准此師等釋以言之時。花嚴亦是顯露
非祕密可云歟 答。彼宗師不可許。但探玄
記第一釋所被機云。一正爲者。謂是一但乘
不思議乘菩薩摩訶薩説○又舍那品云。非
餘境界之所知。普賢方便皆得入。又普賢識
衆云。普眼境界清淨身。我今演説。仁諦聽。如
是可知○以盧舍周遍塵方。普應法界一切
群機。若彼別機稱自根器。但各見己所見聞
自所聞。皆聞一切所聞皆盡盧舍那能化分。
能化分齊故云普眼境也已上皆盡等者。晋
經第三舍那品毛光讃徳分云。普賢自在亦復如是
盡盧舍那本願底故已上今云普賢者兼可攝
一切圓機。故大疏一上釋説經處中云。此猶
約器世間説○一一佛身支節毛孔皆攝無盡
重重也。刹普賢衆生一一皆爾已上抄一下
釋云。又擧普賢。即攝一切菩薩也已上准此
案云
抄。是故以化儀問。法花名漸圓又名漸
頓者。彼宗師釋中有其種哉 答。法花玄義
第一云。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此
頓説○此如花嚴。約法被縁。縁得大益。名頓
教相。約説次第。名從牛出乳味相。次照幽
谷○此如三藏○約法被縁名漸教相○日光
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測影不縮不盈。若低
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具如
今經。若約法被縁。名漸圓教若約説次第醍
醐味相。當知花嚴之譬與涅槃義同○皆先
菩薩。次及二乘。後則平等凡聖已上
 淨名方等及大品般若並云。約法被縁猶
 是漸教。又約説次第則方等名生蘇。般若
 名熟蘇云云以文繁故略不引之。如此釋
 者。五味中乳味名頓。餘四味通名漸也。華
 嚴之譬者。日照高山等譬。與涅槃五味義
 圓也爲言
釋籤第一云。次譬法花中土圭等者累土也。
故字從具足土謂之爲圭○若約法被縁名漸
圓教者。此文語略。具足應云。鹿苑漸。後會
漸歸圓故云漸圓。人不見之。便謂法花漸圓。
華嚴爲頓圓。不知華嚴部中有別乃至般若
中方便二教皆從法花一乘開出。故云於一
佛乘分別説三。故疏云。一佛乘開出帶二帶
三。今法花部無彼二三故。云無二亦無三。又
上結云華嚴兼等。此經無後兼但對帶。此非
難見。如何固迷已上
 私云。此釋甚非也。天台既釋華嚴云。約
 法被縁名頓教相。其餘四時教並云約法
 被縁名漸。何至法花方略乎。妙樂私加
 語。誰信受乎。況汝以法花涅槃二經同爲
 醍醐味。爾者涅槃亦不可云漸圓歟。但汝
 妄加語。而清涼直如天台所釋以法花爲
 漸圓故。云大師本意判教如此。何致難
 哉
玄義第一云。如前分別。但約顯露明漸頓五
味之相。若論不定義則不然。雖高山頓説。不
動寂場而遊化鹿苑○雖五人證果。不妨八
萬諸天獲無生忍。當知即頓而漸即漸而頓
○今法花是顯露非密。是漸頓非漸漸。是合
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定。如此分別。此
經與衆經相異也已上
 祕密教者。如上引之
釋籤第一云。次明今經○今法花是顯露等
者。對非祕密故云顯露。於顯露七中。通大
集而言之。並非七色別與言也。但非前六。何
者七中雖有圓教。以兼帶故不同。此約部
説也。彼七中圓與法花圓其體不同故。但簡
六。此約教説也。次言是漸頓非漸漸者。具
如前判。今法花經是漸後之頓。謂開漸顯頓
故云漸頓。非法花前漸中之漸。何者前判生
熟二蘇同名爲漸。此二經中亦有圓頓。今法
花圓與彼二經圓頓不殊。但不殊但不同。彼
方等中三般若中二此之二三名漸中之漸。
法花異彼故云非漸漸耳。人不見之。便謂法
花爲漸頓華嚴爲頓頓。恐未可也等文
 私案云。前文云若約法被縁名漸圓教。今
 亦云今法花○是頓故。清涼依此等明文
 判法花云漸圓漸頓。即結釋云。大師本意
 判教如此也。然妙樂妄加私語強會明文。
 自作穿鑿而返詰云人不見之等。頗似世
 俗之無理者僻歟
抄。今初出之所據圓覺大疏上云。故
智論詺爲三藏。成實亦然已上同大抄三上
云。疏故智論下二通特違聖教失也。既出三
藏名之所據。則兼證非濫渉大乘之失。謂大
乘論同立此名故。濫渉之失不在於己。又亦
通得不定之失。即三難皆通也已上問。清涼
意。以三事迨然不同實彼三教故。無不定失
云云圭峯何以出其所據即通不定之失哉
答。今別釋藏教難文有四節。初出所據即通
特違聖教濫渉大乘之二難。次立三藏所以。
即通不定之失。然抄釋彼文云。即由此義。諸
部多明三藏。從多立名。非不定失已上是即
通約諸部多明之所據以通不定之失
抄。謂大小乘論同立此名意云。諸論同
立此名。若有濫渉失。則其失可在諸論。不
可在天台也爲言次隨宗語等者。一義云。自
宗者小乘也。他宗者大乘意也。智論中。隨
順小乘自宗。則立小乘名。隨順大乘他宗。則
立三藏稱。以大乘正有三藏故。令小乘圓大
乘也。意令下符順上也。非大乘共許有三藏
稱故。云非共名也。意顯小乘自宗無三藏稱
故下。返詰云。成論是小乘。而自名三藏。豈
是隨順大乘他宗乎。圓覺大抄三上全寫今
抄。文而不載若有難等之二行餘文即如次
上引。次云以羅什等者。通特違聖教難也。意
云。智論召小乘云三藏故。今譯妙經爲欲成
文。二言雙擧爲言
抄。謂狗牛等抄十一下十藏
云。十住毘婆
沙論第三明穢土中。多諸外道有持牛戒者
鹿戒者狗戒者象戒者。釋曰。此皆外道所持
惡禁戒。通由二因生此妄計。一由天眼見有
衆生從鶏狗等即生天上故。二由非理尋思
妄生此計。婆沙一百一十四有二外道。一名
布刺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頼羅儞
迦。受持狗戒。二人異時往詣佛所。種種愛語
相慰問已。時布刺拏先爲他問。栖儞迦受持
狗戒。修學已滿。當生何處。世尊告曰。○諦
聽。受持狗戒。若無欠犯。當生狗中。若有欠
犯。當墮獄○婆沙又問云。何受持中牛戒狗
戒名無欠。一如牛法。一如狗法。名無欠犯
已上
抄。正戒者謂十善抄十一下十藏
云。然世
間戒等自有二義。一者外道共有十善等戒。
四種等定世智之惠脱下地惑。於中知見二
者。正教之中亦説十善五戒四禪八定。無見
慢欣厭之惠脱下界縛了見分明。而是有漏
故名世間故已上
抄。曉八種術決擇云。言曉八種術者。一
知病體。二智病因。三知病相。四知病處。五
知病時。六知病藥。七知治者。八知林三者
已上
抄。五種得戒會解云。五種得戒者。一善
來即言下得戒。二見諦得戒即定共
道共戒
三云歸得
戒。四八敬得戒。五羯磨得戒已上問。凡云
五種得戒者。並依別解脱戒而論之。今何釋
見諦得戒云定道乎 答
抄。即依八背捨即八解脱也。問。抄十九
離世
間品
云。解脱有八種者。一内色想觀外色
解脱○第二内無色想觀外色解脱○第三淨
解脱身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爲次四解脱各
能棄背下地貪欺。名爲解脱。第八滅受想定
解脱身作證具足住棄背受等名爲解脱○初
三解脱無貪爲體。近治貪故○初二解脱。依
初二禪起○第三解脱。唯依第四禪起○四
無色定解脱。以善定爲體已上既八背捨中
有滅盡定。何故會解記云。八背捨者即八解
脱。言九次第定八解脱定外。加滅盡定爲九
已上八解脱九次第定所建立是別也。何云
依八背捨入九次第定乎 答
抄。身邊二見六十二見兩記共釋之。又
疏四上發心
抄十下疏四下十藏
抄十一下廣釋
之恐繁不引
抄。成十一智會解云。成十一智者。即法
類集滅道他心世俗盡無生如實智也
抄。故法句經云決擇云。彼經六度皆有
其偈。布施偈云。説諸布施福於中三事空
等文
疏。所以不名小乘教者問。自宗五教中
既名小乘教。豈無大乘菩薩乎 答。決擇云。
問。藏教之中説大乘故。天台不名小乘。以
爲順理者。清涼立作豈不違耶。答。天台但據
所説有大乘故。清涼却據能説唯小乘故。且
如佛説經談外道義。不名佛教耶。彼既不隨
所説。但就佛説名爲佛教。此何不爾已上
説唯小乘者。此指發智六足等造論者歟。但
此釋甚非也。若爾阿含等經僧祇等律正是
佛説。亦可以能説是大乘故名大乘哉。故知
非也。今案云。控玄記第一。釋小乘教名聲
聞藏云。問。等但是下何故獨名聲聞藏。答。以
縁覺亦有出無佛世無教者故。聲聞不爾故。
偏得名。問小乘教中亦有詮示菩薩乘法。何
不名菩薩藏耶。答。以彼宗菩薩所斷所證所
入涅槃亦與二乘無差別故。又以菩薩唯一
不多故。亦不説已上解釋明鏡也。思之可

抄。謂三僧企耶問。於何位經三祇修六
度乎 答。一義云。會解云。皆是有漏者。以
三祇六度滿望聲聞位。方當下忍位。次入補
處生兜率天托胎出家降魔安座不動爲中
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皆是
有漏
故云未入見道
已上折薪記一義云。五教章時分義私記下
義聖
律師
云。五停心觀別想念處觀總想念處觀。
此三位逕三無數切修四波羅蜜竟。更百劫
修相好業。然後生兜率天。從天沒已生中印
度國。而出家苦行。修煖等善根。乃至菩提
樹下成正覺也。問。以何得知○答。倶舍光疏
第十二云。若轉向佛乘經三無數及百劫已。
起彼煖等轉向憐角。經百劫已起彼煖等。皆
一座故云云既言經三無數及百劫已起彼煖
等。明知初三位逕三無數劫已。後百劫修相
好業。而方修煖等善根也。答。若爾以何得
知○ 答。倶舍説佛獨覺修煖等善根。既言
一座成覺故。明知從天沒已出家苦行修煖
專善根也已上
抄。以無常狼會解云。言以無常狼等者。
明是伏惑也。此約喩顯法。如毘奈耶雜藏事
云。昔有王號○重輿曾於一時欲試諸臣誰
有智慧。便以談羊人輿一口勅令看養。肥盛
其肉。不得有胎。諸臣無智皆養人之肥。時
有一臣。名爲大藥。頗有智能與羊飮食。食
令其飽。然彼刻木以爲豺狼。時來恐怖。羊雖
得食而肥怖。故乃無胎也已上
疏。三十四心問。下八地惑者。於何位斷
之乎 答。決擇云。三十四心云十六心中。八
思正三界分別煩惱。兼斷下八地倶生煩惱。
於中八智證彼所顯擇滅無爲○非總一地。一
地九品倶生煩惱無上可拆。世道不伏前十
六心。不能斷除別起。故九無間道斷惑。九解
脱道證理已上此釋者十六心中兼斷下地倶
生煩惱者。全同了義燈第七明獨覺斷惑也。
故彼云。問從凡趣入獨覺。見道及起修道。斷
惑如何 答。隨彼練根及不練根倶先世道
伏無所有。入見頓斷。唯非想地九品別斷。得
成獨覺大乘未見正文。唯有部説。必無出見
八十一品斷修惑者。以利根故。不別果故
已上更有一義。非正見故略之。既云入見頓
斷。明知見道前以世道漸伏。無所有已下八
地修惑故。今入見道斷見惑時。合斷先所伏
之修惑也。一義云。會解云。唯倶舍婆沙意。
謂下八地修惑初修禪時先已斷。已唯非想
一地九品見思全存故。入無漏見諦時。與見
惑一時頓斷也。唯有三十四心八忍八智。如
常此斷見餘十八心。唯斷非想一也惑也已上
初修禪時者。最後身出家已後。修有漏四禪
四無色定。斷下八地煩惱也 問。兩記既異
説。爾者彼台宗意如何 答。智論意。小乘
菩薩因位唯伏未斷。果位方斷一切見思。故
天台引彼論明藏教菩薩。即止觀第六云。論
因則指釋迦。論果則指彌勒。遍行四門道法
伏薄煩惱龍樹難云。薄即是斷。如斯陀含侵
六品思名爲薄地。汝既不斷。那得稱薄。故
知但是伏道論薄耳三十四心方乃稱斷已上
遍行四門者。次上文廣明空有等四門觀行。
故云道法也。弘決第六本云。龍樹難云等
者。大論二十七。問。觀諸法實相及修慈悲令
三毒薄薄故能集清淨功徳者。如離欲人斷
下地結。猶有上惑故名爲薄○如是等義薄
即是斷。汝何未斷而名爲薄○倶舍云。因時
已斷八地惑者。既未斷有頂。但用有漏故。大
論沒前有漏之名。至樹王下。方云用三十四
心斷三界見修之惑○今文且以大論所片立
三藏菩薩義故。且存之名爲伏道已上玄義
第四云。此佛與三藏佛亦同亦異。同者。八
十年同入眞灰斷也。異者。三藏因伏果斷。通
佛因果倶斷已上此佛者通教佛也。以通佛
則於八人地等斷見思故。云因果倶斷也。藏
教佛若斷下八地修惑者。令同通佛因果倶
斷。然既云因伏果斷。明知因位唯伏未斷故。
下八地惑亦用三十四心方斷之爲言爾者全
同決擇釋歟 問。倶舍
抄。雖説歴別階位法門問。既許雖説歴
別與實相相應故非別教者。華嚴亦説圓融。
縱雖有別。爭屬別教乎。彼師所判豈非偏顯
乎 答。決擇云。言雖説歴別等者。此意縱
圓教中有行布義。奪滿圓融。但屬圓教。不
屬別教。若爾何故次段鈔云迷其行布謂爲
別教。但取圓融以爲圓教。答。彼師本意。帶
圓融行布。奪滿圓教單行布義。判屬別教。華
嚴一經具行布。地前行布帶彼圓融。地上行
布不帶圓融。判滿別教故已上法師功徳品
云。諸所説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已上故今云無不與等也
疏。但判華嚴大疏六上云。問。何爲地前
顯圓融徳。地上行彰淺劣耶。答。顯一乘故。云
何顯耶。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圓融。今
一乘位。地前地上倶有行布圓融。若倶雙
辨。則前後不異。若地前行布地上圓融。則
令同三乘前淺後深。又似行布圓融各別教
行不立法性。教行非即非離故。於地前但顯
圓融。已過三乘地上多明行布。以顯超勝。
勝相云何。謂賢位始終已圓融自在。登地以
去則甚深。深之言所不主。若不寄位。何以
顯深。不包三乘。何以顯廣。故虚空鳥跡。跡
跡合空。大海十徳。徳徳皆海。地地之中具
攝一切諸地功徳。文文之内皆云若以殊勝
願。後過於此不可數知故。剛藏俟五請而方
説。世親以六相而圓融。意在斯矣已上探玄
記第九同之
 今釋地上超勝。總有七義。一今經是根本
 法輪故。爲顯包含諸乘故。寄位顯廣。是
 名地上寄位行布也。二十地品許説分齊。
 擧虚空邊迹喩。意顯地地悉冥同果海也。
 三引同品地影像分。謂彼品廣説十地竟。
 重擧四喩。更明十地體相。是名地影像
 分。其第三海喩者。擧大海十徳。以喩十
 地。意顯菩薩十地之地之内悉有佛果。如
 大海十徳十徳同海。豈非因縁果海果徹
 因源哉。同第二喩唐經第
三十九
云。佛子。菩薩十
 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如因大地有十山
 王○所謂雪山王香山王乃至須彌盧山王
 ○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
 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已上大疏八上云。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
 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恐繁不
 引。豈非因果圓融哉。四引妙嚴品歎衆海
 徳云。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徳已上
 五十地品毎地説四果中。願智果者是圓
 融故。云若以殊勝願也。六引請分中。三
 乘五請超過一代。以顯超勝也。七引六
 相。文可知
抄。迷其行布問。天台指華嚴十地。判爲
兼一別教。尤有其謂。故探玄記第九云。問。此
會何故無昇天集衆等序耶。答。爲表此會證
法無二。不可以事相標其玄趣。此則前麁後
細故。二爲地前攝一乘別教普賢之法故。有
昇天集衆。表勝方説地上寄位同於三乘故。
隱沒自在之相同餘經説。此則前細後麁故
已上既云同於三乘故隱沒自在之相同餘
經等。豈非別教哉。即決擇釋云。地上行布
不帶圓融。判滿別教已上尤有其理歟。如何
 答。上引大疏。以七義釋地上超勝。探玄
記亦有彼釋。故今所引玄記問答。准彼可
知。又決擇釋者。且述彼師意。既彼師不曉
地上超勝之深意。誤作妄判。何足爲難哉是一
凡三賢十聖之行位。是一機修之始終也。若
執地前圓融爲圓教。地上行布爲別教者。圓
機退下却別教歟。若不爾者。圓機無地上修
證。別機無地前解行遂致。華嚴一經中令無
圓別二機行位始終周備。豈非大誤哉。若彼
救云一經中含多教。是自他共許。既吾許華
嚴兼一別教。縱雖地前地上配屬圓別。有何
過哉者。彼淨名經迦旋延等諸章所説。各別
非一機經歴之始終。故別配四教。尤有其
謂。然今四十二位之階級。則解行願證之次
位故。必是一機可經歴之始終。不可一位而
欠。何別判爲圓別哉。又釋籤釋殊不可爾。次
下引之。彼亦准此可難是二又釋籤第十云。
始從住前至登住來。全是圓義。從第二住至
第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別義。於七住中又辨
一多相即自在。次行向地又是次第差別之
義。又一一位皆有普賢行布二門已上既上擧
住行向地次第差別之義竟。下云又一一位
等。明知彼師意許地上亦有圓融義。何故決
擇云不帶圓融乎是三然妙經藥草喩品云。漸
漸修學悉當成佛已上三周聲聞授記作佛。並
明經多功徳歴修諸行之旨。如汝所判者。正
是別教之行相也。妙經中何品何文明説一
行一行一切行等圓融無礙之義哉。豈如華
嚴會會品品文文句句悉顯圓融無礙義哉。
其文不遑毛擧。略如疏上文明教起因縁中
顯果徳彰地位等諸門自引。且唐經第六十
三説。海雲比丘所受持讀誦之善根契經。以
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之。一品中一門
乃至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云云
行願記第一釋此文云。少分者即一字也。以
能詮一字全即所詮法界故。即無盡。不同諸
宗能詮定非所詮也已上大疏一下云。然此
經文富義博勢變多端。況一義一文包攝法
已上故知今圓經一文一句悉含圓融意。況
會會品品哉。抑如法花經一部八卷。於何品
中有少分相似此之文義哉。凡法花名妙者。
方便品皆有知見。壽量品明久遠實成是也。
此等正當終教分齊。然尚堅執爲圓教。何於
不加詞之内經明文却致謗意哉。故抄二十
下誡觀天台師云。善須得意勿輕釋經已上
思之是四大疏三下釋賢首品宗趣云。於信
門中。成普賢行徳○貫通始終。該攝諸位。以
爲其宗。令起圓融信行。成位徳用而爲意趣
已上抄九下云。疏令起圓融信行成位徳用
而爲意趣已上抄九下云。疏令起圓融信行等
者。天台智者依此一品立圓頓止觀。止觀第
一云。此等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
圓功徳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衆生等文
准此釋籤之始從住前者。即指此賢首品歟。
凡此賢首品正説十信成滿勝徳難思。天台
依此品立圓頓止觀。既許此十信菩薩聞圓
法起圓信等。即此菩薩次第所増進十住乃
至十地等。豈歴別不融哉。何況玄義第十難
古師五時教中。難法花名圓歸教不名常住
云。若言常住語少者。如天子一語可非勅耶。
又云。世間相常住。又云。無量阿僧祇劫壽
命無量常住不滅○三佛宛然常住義是等文
廣引
法花論并妙
經處處文
萬行萬徳以信爲本。既許賢首品
説圓法信等。何不是爲天子一語均融一經
始末哉。況於圓經會會品品盛説圓融義哉
問。唐經第六十法界
云。諸大聲聞舍利弗
大目揵連。皆悉不見如來神力○亦後不見
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大會○何以故。善
根不同故等文是別一道出離逈超二乘故。名
別教之義也。誰謂不然乎是一又普財所逢
五十五知識。皆云我唯知一不知餘法云云
正是別教隔歴不融之意也。若諸知識授善
財於圓融相即之源旨者。何云不知餘法是二
又晋經第六十云。爾時善財童子經由親近
一佛世界微塵等諸善知識所得功徳。於是
普賢菩薩所得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
算數譬喩所不能及已上若約圓融門。則六位
相收上下皆齊。何得諸友與普賢有勝劣哉。
今既許功徳有多少。豈非別教隔歴之意哉
是三
疏。大圓天台但合別圓圓今四教中指何
教。釋大圓又判但合別圓乎 答。會解云。但
合別圓者。以天台以花嚴兼別。今曉公以花
嚴總名爲滿。即總是圓滿義也。其梵網名一
乘分。是曉公新加故。云大圓也已上意云
抄。然後於邪正中問上雙擧邪正。下但
云分其大小者何乎 答。既云大小等。明知
等取六師十一宗等也。例如疏云西域分内
外及六師等。而抄釋云等者。等取内教之中
分大小等云云思之
抄。九流七經會解云。古以易書詩禮樂
春秋爲六經。至秦焚書樂經亡。今以易書詩
禮春秋爲五。然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曰三禮。
春秋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通爲九經。今云
七經者。應開三禮爲三。合三傳爲一故。有七
經也已上
抄。成十宗等會解云。言成十宗者。應云
十一宗。以合九十五種外道。通爲十一宗也
等文抄四下具列釋之。謂數論勝論等也
抄。言六師者
疏。又依涅槃問。自下破文。其意如何
答。抄意云。破彼三教乃有二義。初以一分
難滿字。謂第三教名眞一分滿教。既但説不
變一分。則非滿故。次云又涅槃半滿等者。以
不空難二空。謂涅槃經既雙明空不空。是名
大涅槃。即此大涅槃正名滿字。故知但二空
猶可半字。豈但明生空爲半。具顯二空爲滿
爲言鈔云。若約第二義者。後三教中第二即
是四教中第三教也。問。若爾唯難第三教。何
通云破後三教乎。答。決擇云。顯破第三影兼
餘二。謂此分滿之名。不立餘二分滿之名。豈
成又所對分滿二名。不立能對半滿兩號。存
科破後。三教誠不虚矣已上意云。實唯難第三
教。而影略顯之也爲言一義云。會解云。言但
彼三者。謂此中但破依涅槃立半滿。爾以二
空亦是半字。彼定立爲滿字。既後二教皆之
滿字。並目二空。此既涅槃亦以不空爲滿。則
失涅槃本意故。彼云二教滿字。皆失第二教
同生空爲半字。半字局在生空。而涅槃既亦
約二空爲半。則不合定半字爲第二教。故彼
三教皆非故。云破後三教已上問。抄既云若
約第二義等。又云。一分之言意在第三教。豈
非疏云滿。又云。一分但約第三教而論之。不
約第二第四之兩教乎。如何 答
抄。唐言朋友高麗印本並同作朋字。而
依或波頗此云光智之翻名者。須並日月。以
作明歟。會解云。接傳云。波羅迦羅密多羅。唐
言作明知識。或可云波頗波頗。此云光智。中
天竺人也。鈔云。唐言朋友。具翻云作明知
識。作明即朋。知識即友也。言附材傳身等
者。據杲之無竭傳。登葱嶺度雪山下有大江
水。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繋索爲橋。十
人一過到彼岸已。擧煙爲幟。彼人見煙。知
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所暴風吹
索人墮江中此云擧煙
召侶也
行經三日。後過大雪山。
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戈孔。處處
相對。人各執四戈。先拔下戈手擧上戈。展轉
相代三日方過。乃到平地。至罽賓國此云附材
傳身也
上傳説。曇無竭往西域。今叙自彼而來故。先
附材傳身。度雪山而下。次過索橋也。言冒
氷霜等者。據法顯傳云。葱嶺冬夏積雪。有惡
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又云。自長安
西度流沙。屡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今波
頗自彼而來□過葱嶺次度流沙也已上
取意
抄。貞觀元年問。會解引傳云。然鈔引般
若燈論序云。貞觀元年即武徳九年改貞觀
也。鈔云。十一月二十日。傳云。十二月。且
通擧耳已上
抄。娵觜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卷第一云
十二次日月交會圖云。寅析木十月會此。卯
大火九月會此。辰壽星八月會此。已鶉尾七
月會此。午鶉火六月會此。未鶉首五月會
此。申實沈四月會此。酉大梁三月會此。戌降
婁二月會此。亥娵訾正月會此。子元枵十二
月會此。丑星紀十一月會此已上會解云。言
娵觜上子于切
下咨字
爾雅云。娵觜之口。營室東壁也。
注云。室東壁營室即室合是壁宿也。在室
宿之東故。云營室東壁也
星四方似
口。因以爲名。其年壁宿直歳即亥年也云云
抄。又三與四但法喩問。但法喩之別者。
其意如何 答。刊定記第一云。第三第四是
一義。謂不眞如幻引喩顯空。眞空理性就法
説空。法望於喩。豈二門也已上今抄全用此
釋。思之應知 問。縱雖古師。何得如是全非
理哉。是以復古記云。耆闍法師○第三不眞
等○但約俗諦説諸法如化。第四約眞諦説
空理眞實已上如彼天台四教。約事生滅立
藏教。約理無生立通教等。既無過者。今耆
闍法師約俗諦眞諦分爲三四。兩宗有何違
失哉。爾者今能破難思。如何 答。欲捨則吹
毛求瘡。欲取則授手添力。抑此三四兩宗之
依憑者是一經歟。爲當別經歟。思之
抄。前四名即衍公四宗





































































































































演義抄三上纂釋第一自下決擇第五
會解記第六後半

疏。即今性相二宗問。今性相二宗原出
彼方爾者現行流傳之諸宗中。指何宗名
今性宗哉 答。愚案云。香象大師對日照三
藏面受西域二大論師所立兩宗義旨。於中
智光第三時教明一乘一性之義故。今清凉
指此香象所傳名今性宗也。意爲簡天古等
上古諸師故安今宗也。但以此所傳反照前
代所立一乘一性之義不可妨。冥同西域所
立之妙義也
問。准法界觀注案自宗濫觴。源起杜順。智儼
流傳。清□圭峯未見自西域相承之旨。若云
香象對日照面受之者。以香象爲震旦之初
祖可云乎。爾者杜順等之相承如何可得乎
又次下即所擧日照所傳之戒賢智光者。是
法相破兩宗也。全非性相二宗故。元朗法師
起信論疏集釋記同宗
第四
云。戒賢者即法相宗
主也。智光者即破相宗主也已上又云。然大
經論説之有三。一法相宗。唯識等。二破相
宗。般若等。三法性宗嚴涅槃等經。寶性起
信等論。戒賢智光所立者但是前二。然認法
性經論成立自宗之義故。疏主立教中。前二
倶是始教中攝。尚未説於終頓。豈況圓教。
便擬以此二宗定斷一代之教惑之甚也已上
准此兩論師所立並是始教故。智光所立即
當空門始教。爭云性宗乎。是以正見起信疏。
擧兩論師義畢。更作四宗教之時。以智光之
宗師并所依經論爲第二。別擧馬鳴堅惠爲
第四宗。若許智光所立即其性宗者。何不擧
龍樹等爲第四宗師乎是二又探玄記明立教
差別略題十類中。第三述西域。即擧今兩論
師所立義。第四會相違即述無會無不會等
義。第五明現傳中云。第五明現傳者。當今
諸徳於大乘中自有兩説。一立三乘大乘。二
立一乘大乘等云云准此今疏云今性相二宗
者。正當彼第五門。即現今所傳性相二宗
等。既西域兩論師之外別明現今所傳三乘
一乘之論。明知。今疏云今性相二宗者非智
光戒賢也。只是當今諸徳於大乘中自有兩
説者源出彼方爲言如何 答。昔自佛法傳
漢以來。但有空性二宗都無性相之諍論故。
杜順等立五判一代全無三乘一乘之諍論和
會也。然玄奘歸胡之盛立五性各別之宗義。
破昔來所傳之一性宗。於是宗大師親問日
照三藏。雙傳戒賢智光之所立宗義。其戒
賢立三乘眞實一乘方便。智光述一乘眞實
乘。故知。自西天至東夏。對法相宗諍論
權實。但是智光所心境倶空平等一味之一
性宗也。源出護法清辨流及智戒賢。然玄奘
偏承法相一宗。香象雙傳兩宗義旨。今述
香象所傳性相兩宗義旨故。云今性相等也。
故圓覺大疏卷上云。二西域者。即今性相二
宗。元出彼方。故云。西域唐初中天竺日照三
藏云。近代天竺那爛陀寺。同時二大徳論師。
一曰戒賢。二曰智光等文上云。即今性相二宗
等下即云唐初等。豈非解釋明鏡哉。又今抄
下云。若藏和尚義分齊云。法藏於明年中
云云思之可知。但於自宗濫觴。源起自杜
順等之難者。此難不爾。若今述五教相傳等
者。尤可有此難。又別可有其沙汏。但今述
西域二論師立教。其二論師立教者。上古諸
宗高僧。未有雙傳兩宗。但賢首大師方始傳
之。今清凉以彼所傳爲依憑述性相二宗對
論之趣故。云今性相二宗等。爾者於此一段
之相傳者。以香象爲震旦初祖。有何難哉。但
今非論其師資血脈故。不足會通也是一次於
智光是當始教中空門云難者。破第二時法
相大乘有所得等。立第三時心境倶空平等
一味之宗義故。是名破相宗。亦云始教中攝。
然其倶空所顯之平等一味眞理者。全同終
教等無□□眞理。其平等一味者。即定性無
性皆成佛道之一理也。依此□邊則亦屬性
宗故引法花。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之爲
證據也。故決擇云。疏二智光論師至無相大
乘爲眞義者。問。准此所明空教性教合爲一
種。何故圭峯性空宗分成十異私云。具引
禪源詮十異
此上所明十異歴然二門炳。豈得二宗合爲
一教。今謂。通云。會不會故既師宗各□。何
須會釋。或總對相教小教合爲一宗。今別分
破相性開成二教故不相違。如通論大小二
乘合作聲聞乘。□實共爲菩薩藏。大小各開
如名可知。以彼例此居然易見。□□但於集
釋記釋者。彼記次下云。無相大乘者。即所
顯空理。一切諸法皆同眞性。方名了義。即
智光立也已上若約空理則其破相宗。而一
切諸法皆同眞性。豈非性宗乎。又於疏四宗
教廢立者。初三宗是全戒賢意故。龍樹等
爲第二宗師。是故至第四宗不再擧龍樹等。
別取馬鳴等爲宗師也。雖然其第四宗者。正
是智光所立第三時也。次於探玄記中。西域
兩師之外。別擧現今所傳三。一一諍論之難
者。彼意云。若直約二論師是西域也。若約
日照傳來親授賢首大師是理傳也。然若述
西域。戒賢智光之外別有理。今所傳性相二
宗者。何故今疏云。第二叙西域者。則今
性相二宗原出彼方故名西域。謂爛陀寺
同時有二大徳等乎。圓覺大疏如上引。豈非
智光戒賢所立宗義。即名現今所傳之性相
二宗乎。問。起信疏四宗教以智光三時爲
第四宗云事不可然。且彼集釋記云。然智光
中第三時了教。當戒賢第二時不了義教。戒
賢第三時了教。當智光第二時不了教。二宗
所□者只爭此二也已上明知。就彼四宗教
中。初三宗於第二第三前後之諍論也。於
第四宗兩論師倶不潤其分歟。抑□。參兩
論師三時教作四宗。更不加餘義者。依憑在
何乎是一次於今疏及圓覺疏者。彼圓覺大
疏次下即云。然大乘教總有三宗。謂法相破
相法性如下宗趣中説護法清辨各立互破。但是前
二而傳襲者。皆認法性之經。成立自宗之義。
今將法性對二宗料揀即爲二門。一對法相。
二對破相已上護法清辨。既如次相破相也。
宗師而倶非法性宗。智光是清辨之門弟。何
屬法性宗耶 答。探玄記第一第八教前
後門中
云。
然深密妙智既各聖教。不可取一捨一。是故
合此二經總有四門。一初時小乘二經同説。
第二時唯大乘唯深密説。第三時具三乘。此
是深密第三妙智第二。第四時唯一乘。唯妙
智第三時説。是故當知。妙智經在深密後説
已上彼起信疏准此可知。又起信疏云。二
此世根不定故。堪可進入一乘位者。則初
聞小乘爲不了聲。次通三乘亦非了教。後唯
説一乘方爲了教。智光所引當此意也已上
此等解釋。以智光第三時即判爲四宗教中。
第四唯一佛乘教云事分明也。何於屬法性
宗之義強爲難哉
抄。然眞諦笈多問。何故今擧眞諦等三藏
乎 答。此通伏難也。謂探玄記云。第三述西
域説者。眞諦三輪。笈多四教。波頗五説。並
如別説已上起疏亦指此等諸師所立。屬西域
中。然今疏序。此方中擧眞諦三輪。波頗五
教故。此會通也。其意應知 問。上序此
方中不叙笈多。何云屬此方乎 答 解云。
前不叙此師。今所以指者。以下立宗中叙故
已上
抄。那爛陀者 問。翻爲施無厭有何意乎
答。諸傳異説不一。唯且續高僧傳第四云。那
爛陀寺。唐言施無厭也。贍部州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五王共造供給倍隆故因名焉。其
寺都五院。同一大門。常住僧衆四千餘人。外
客道俗通及邪正。乃至萬數皆周給衣食。無
有窮竭。復號寺爲施無厭也已上會解記云。案
玄奘傳者全同之。即指此文歟 問。大佛
頂首楞嚴經注疏第一上長水沙門
子璿集
云。那爛
陀此云施無厭。即龍名也。西域記菴沒羅園
有池。池中有龍名施無厭。寺近彼池故以標
號。佛滅度後。六帝緝興。遐踈紺宇。園林普
合都建一門。主客萬僧。持増峻。印度名寺
莫先於此已上唯此施無厭者。即龍名也。又
云。六帝緝興。何云五王乎。既引西域記説。豈
非擧玄奘三藏親見之事乎 答。寺名施無
厭因縁非一。諸傳各述一隅故不相違。彼約
龍池。此亦一後之假説。其實如來修菩薩行
之往事。次下引西域記可見之。次於五王六
帝之相違者。愚案云。總有六帝中。初五帝
者父子相嗣。後一帝者是別種族。非前五帝
之子孫故。或處總標之。或處別擧之。此亦西
域記中見此義故。西域記卷第九唐掲
陀國
下云。
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故。稱王舍城也。城
南門外道左有窣堵波。從此北行三十餘里至
那爛陀唐言施
無厭
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
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伽藍因
取爲稱。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爲
國王建都此地。悲愍衆生。好樂周給。美其徳
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爲稱。佛涅槃後未
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逸多唐言
重曰
敬重一
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
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
覺護
繼體承統聿遵勝業。
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呾掲多毱多王唐言
如來
篤修前緒。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迭多
唐言
幻日
王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功
成事畢福會稱慶。其王之子伐闍羅唐言
金剛
位之後。信心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藍。其
後中印度王。於此北復建大伽藍。於是周垣
峻峙同爲一門。既歴代君王。繼世興建已上
案云。准此等文。施無厭者。正約實義論之。
是如來往昔悲愍衆生。行檀施無疲厭之處
故名施無厭。彼龍居此處之池中故。亦得
此名歟。自爾以來。現今君王立伽藍供給無
厭寺也爲言是則雖源由如來因行得此名。而
後歴代連續有可施無厭之因縁故。旁名施
爲言
抄。然案唐三藏傳問。今云三藏傳者指何
文乎 答。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四云。南
印度王灌頂師老婆羅門名般若毱多。明正
量部義造破大乘論七百頌。諸小乘師咸皆
歡喜。因取示王曰。我宗如是。豈有大乘
人能難破一字者。王曰。弟子聞。狐行鼷鼠
之群自謂雄。於師子及其見也。則魂亡魄散。
師等未見大乘諸徳所以固守愚宗。若一見
時。恐還同彼。彼曰。王若疑者。何不集而對
決是非。王曰。此何難。即於是日發使修書。
與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法師。法藏得書集
衆量擇。乃差海惠智光師子光及法師爲四
人。應王之命。其海惠等咸憂。法師謂曰。
無諸部三藏。玄奘有本國。及入迦涅彌
羅已來。遍皆學訖。具悉其宗。若欲將其教
旨能破大乘義。終無此理。奘雖學淺智微。當
之必了。願諸徳不煩憂也已上今指此文也
問。雖云差海惠等。而未必云戒賢弟子。何況
今所引次上傳文云師子光立中百論宗破瑜
伽義云云何有師賢之儀乎。具如次下引之。
況既移住菩薩等不居同一處。豈同時在那
羅陀寺乎 答。會解記引此傳文云。時戒賢
差弟子海惠智光師子光及奘應命而已上
現行本無弟子言。而今加引之定有異本歟。
但於所立宗旨不同者。今抄云。或是師資。
所宗復異。即准此可知。次於不居同一處云
難者。彼師子光雖初居那爛陀寺爲玄奘
詰難。不能會通故。懷慚愧。移住菩薩寺云云
具如次下引之。況雖師子光移菩薩寺。而不
見智光等亦移住乎
抄。或恐名同人異 問。今此兩釋者爲一
向推釋。爲當有依憑歟 答。會解云。又按
傳説。那爛陀寺大徳師子光等。立中百論宗
破瑜伽等義奘曰。聖人作論終不相違。但學
者有向背耳。因造會宗論三千頌。以呈戒
賢諸師稱善。評曰。據此奘師在彼時。子光
等已立中百論宗。既宗云師子光等。必智光
亦在其中。奘師雖爲會通。應後時智光中
百論宗盛行故。與賢同時在那爛陀寺弘宗
也。若今舒兩楹未定斷。准此傳文而作兩釋
也 問。慈恩傳第四云。那爛陀寺時。戒賢
論師遣法師爲衆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
時大徳師子光。先已爲四衆講中百講述其
旨。破瑜伽義。法師妙閑中百。又善瑜伽。以爲
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惑者不能會
通。謂爲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開於法也。
愍其局挾。數往徴詰。復不能酬答。由是學徒
漸散而宗附法師云云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
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
光不能善悟見。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
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所以毎形於言。法師爲
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十頌。
論成呈戒賢及大衆。無不稱善。並共宣行。
師子光慚&T049543;遂出往菩提寺。法師聲譽益其。
初師子光未去前。戒日王行次烏茶國。其
國僧小乘學不信大乘。謂爲空花外道非佛
所説。南印度王灌頂師老婆羅門等文如
次上引
此傳正文。唯師子光立中百論宗。又傳但云
師子光而無等言。何故會解記妄加等言強
等取智光等乎
抄。或是師資 圓覺大鈔二上云。若案唐
三藏傳。似智光乃戒賢弟子。而今云同時者
或恐名同人異。或先覺戒賢宗教。後改業學
清辯等宗。如荷澤和尚。先似北宗。六祖
大通和尚後往曹溪承禀南宗。據戒賢年百
二十歳。八十餘夏號正法藏。即在世日久故。
得智光習空宗成就弘傳。戒賢尚與同時無
所妨矣已上
抄。又准無行禪師盡 問。今無行禪師盡
者何乎 答。此事未詳。且檢一文云。西域
求法高僧傳下卷義淨撰云。無行禪師者。荊州
江清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
惠天
叶性虚融。禀
質溢雅。初霑法侶。事大福田寺惠英法師
爲鄔波駄耶唐云親教師。
和上者訛也
斯乃吉藏法師之上
足。可謂蝉聯碩徳固乃世不乏賢。與智弘爲
伴。東風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禪師後
向那爛陀。聽瑜伽習中觀。研味倶舍探求律
典。後往羝羅茶寺。去斯兩驛彼有法匠。善
解因明。屡在芳筵。習陳那法稱之作者。莫不
漸入玄關頗開幽鍵。毎唯杖錫乞食。全躯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曾因閑隙譯出阿笈
摩經。述如來涅槃之事略爲三卷。已附歸唐。
是一切有部中所出論。其進不乃與會寧所
譯同矣已上同上卷云。智行法師者。愛別人
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
惠天
汎南海諂西天已上
瑜伽習中觀。明知。西方二宗並行之事。又
譯出阿笈摩經。附歸唐之便。宜其時定有作
盡遣唐歟。例如寄歸傳。爾者今指彼盡歟。更
可尋之
抄。玄颷纔擧會解云。龍猛持赤幡五天
立論無有勝者。今云。玄颷恐是斯類已上
付法藏因縁經卷第五云。時南天竺王甚邪
見。承事外道毀謗正法。龍樹菩薩爲化彼故。
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經歴七年。王始怪問。
汝是何人。在吾前往。答曰。我是一切智人。
王聞是已其大驚愕。而問之言。一切智人
甚爲希有。汝自言。何以取驗。龍樹曰。王欲
□□宜當見問。既説之後乃可證知。與諸
外道廣共論議。□愚短者。一言便屈。少有
聰惠極至二日詞理倶盡。皆悉降伏已上
抄。無著牽左傳第十一云。十二年春楚
子圍鄭旬有七日。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
復圍之三月克之。鄭伯肉祖牽羊以逆肉祖
牽牛
示服爲
臣僕也 已上
會解記引此文云。宣公十二年

抄。翎羽暫施 會解云。翎羽即羽扇也。此
用諸葛武秉日羽扇指揮三軍。今龍樹宗論
義亦然已上三軍者。論語第八注云。鄭玄曰。
萬二千五百人爲軍已上諸葛武者
抄。陳那亂轍 魯與齊相戰。而魯負時。亂
車轍退散。故云亂轍也。左第三云。十年春齊
師伐我不書侵伐齊皆蔇
之盟我有辭也
公將戰曹劇請見曹劇魯人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
視車
迹也
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
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
而襄。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
測也。懼有伏焉恐詐
奔也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
靡故逐之旗靡轍
亂怖處 已上
抄。又案西域記
抄。法藏於文明年中 問。探玄記第一
第八部類
傳譯門
云。於法界品内。從摩耶夫人後至彌
勒菩薩前所缺八九紙經文。今大唐永隆元
年三月内有中天竺沙門三藏地婆訶羅。唐言
日照。至此缺文譯出補之已上今何云文明
年中乎。抑此文明年中者何帝代年號乎
答。大唐二十二主中第三高皇帝御宇。永隆
元年譯出法界品之脱文。至弘道□甲申歳。
則天皇后即位之後一年中有兩度改元。謂
弘道二年八月改爲文明副聖元年。其九月
亦改爲光宅元年。其明年亦改爲垂拱元年。
今問西域諸徳爲教是文明年中之事故云爾
也。故探玄記第一明立教著別中述西域記
云。又法藏於文明年中等云云全同今所引也。
兩處解釋。各依一事故。指時節是不也。圓覺
大鈔二上云。藏和尚教義分齊云。法藏於文
明年中。幸遇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訶羅。
唐言日照。於西大原寺翻譯經論。法藏騰慈
恩寺三藏所立教相親問也。有憑矣已上
疏。一名戒賢 會解云。有室商佉王。威
行海内。酷虐無道。摧滅釋權。拔菩提樹絶
其根苗。選名徳三百餘人沈坑中。其餘並爲
奴僕。時戒賢將沈坑中。而賊&T016254;出潜淪草莽。
於是戒日王因至菩提樹坑發願云。若我有
福力統御海内。必興佛法。願菩提樹從地而
生。作此言已。尋視菩提樹萌坑中上踊故。率
軍兵誅殺商佉王。増邑十城科税以入。戒賢
以其所得。於那爛陀廣主寺廂當玄奘見時。
戒賢年一百六歳云取意問。圓覺大師大鈔
云。據戒賢年百二十歳。今何云一百六歳乎
答。有人云。玄奘三藏唐貞觀三年進發。同
六年壬辰歳。到中天竺摩訶陀國那爛陀寺。
時戒賢一百六歳也。今文明年中日照三藏
對宗家大師時。戒賢年當百二十歳故云爾
云云自貞觀六年壬辰歳至文明元年總經
五十三年故□五十八歳。何云當百二十歳

抄。護法難陀未有得至 解云。決擇云。准唯
識論樞要云。護法菩薩臨終之日。天樂霄迎
悲聲動域。寨中響報婆羅門曰。此是賢劫千
佛之一佛也。評曰。若爾乃權菩薩也。就迹
而言。亦當時英彦爾已上問。佛滅度後經幾
年歳護法清辯等出世乎。答。圓覺大鈔二
上云。至佛滅後千一百年。清辯護法二宗論
師。便與鬪淨。各執空有展轉流傳。至於震
旦。後學不知根源者。隨學即黨故有異同。故
佛地論第四説。聲聞藏佛世百年已後。即分
多部。而菩薩藏。千載已前清淨一味無有乖
淨。千年以後乃興空有二種異論。是故説
言。如來正法但經千載已上此約大數。但
云千一百。其實千一百年已後故。或唯識述
記第一本云。千一百年後已上或西明云。千
二百年也。了義燈第一云。護法菩薩千一百
年後。方始出世造此論釋及廣論釋。此時大
乘方諍空有。西明師云。至千二百年。清辨
依般若及龍樹宗等文但如來入滅時代有多
異論
抄。此有兩重 問。此兩重者。爲疏文中具
會之。爲當鈔家別意歟 答。唯會解意云。疏
文具含也。謂第三時教。疏云。具説三性。若
但取此一句。望前第二時教。疏云。依遍計
所執等。則是初中約依他説有故。疏云。説有
爲法皆從也。是爲一重也。若雙取疏云。具説
三性三無性等之二句。顯前二時。則第二時。
三性皆空。第一時三性皆有也。是爲第二重
也 問。影顯者爲文中兼含之。爲文外別含
之 答。文中兼含之。謂第二時教。疏云。依
遍計所執等。若約三性門。則唯遍計之一性
也。若約三無性門。則後二無性。亦約所執
説空無性故。此之一句具含兩重意也 問。
付初時教之兩重釋倶有疑。若云初時唯依
他者。豈小乘教不説滅諦無爲理乎。若云初
時説三性皆有者。何故疏但云説諸有爲法
等乎。若決擇云。鈔初時約依他説有者。四諦
之中滅諦。是圓成故。七十五法中三無爲亦
圓成故。但從多分故作是説已上准此可知。爾
者初時亦約多分故云諸有爲法等也。一義
云。今兩重釋倶佛意歟。圓覺大疏上本云。唯
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已上即次下注云。
就佛意即通。就言教即隱故。宗習之者。隨
言執理。隨相執體。造論弘傳相承不絶已上
同大抄三上云。注就佛意即通下釋疑之云。
教佛説何以不了。此釋云就佛説有之時。元
是即空之幻有。即眞理之隨縁故云通。然以
隨機故。名言之中即含隱而説也。隨言執理
者。如十地論遮云。隨聲取義有五過失。言
隨相執體者。如聞説乾城水月等名便謂實
已上
抄。然二宗義別 問。今以幾義判三時
了不了乎 答。抄云。且就深密略有四義
付之不明正見。次下疏文各別會釋二宗中。
廣擧十義。故知。不可局四義乎如何 答。會
解釋此疑云。十重猶約宗通論。四義專在深
密。望前□□説也已上意云。彼十義者。通
就法相之一宗廣盡其義相。今四義者。別就
深密經望前二時論之也爲言 問。彼宗意廣
盡法相論其依憑。源出深密經法相品。然深
密經既局有四義者。彼宗何廣有十義乎
答。廣論法相宗之依經依論。具有六經十一
部論中深密是其隨一也。何彼宗所立之法
相可局深密之一經乎。何況彼深密中三時
相望論了不了時。或云依諸淨道清淨者。或
云相生勝義無自性等。但可有三性等四義。
爭有唯心眞妄等別乎思之
抄。一約三性三無性問。今四義者爲疏
文已具之。爲鈔家建立 答。疏文具之。謂
前正顯所立。及今明了不了中。雙含初二義
故。鈔云此中且約等也。次下各別會二宗中。
雖通標列十義。而但釋一乘三乘與一性五
性兩別。前後影略隱顯而出故。鈔云隱顯而
出也 問。前正顯所立中。但云三性三無性。
今明了不了中。亦但云有邊空邊。豈含心境
空有義乎 答。兩記意不同也。決擇云。鈔
此中等者。指當段疏義。當鈔中四門之内。第
二約心境空有論了不了也。遍計唯境。依
圓通心。前第三時等者。指前段正顯所立疏
也。即是鈔中四門之内第一門也。而言含者。
初時不云約三性故有。次時不云約三無性
故空。唯第三時方言三性三無性故云含也
已上意云。此明了不了中。且約心境空有。
以遍計唯境。依圓通心故。鈔云三性空有也。
前正顯所立中。約三性三無性。雖是約第三
時。而含前□故。鈔云含約等也爲言但智光
中心境空有與三性空有別擧之。次會解云。
此中且約三性空有論了不了者。正釋疏中
遍計空。依圓有。對前二時論了不了也。言
前第三時合約三性三無性論者。顯今但約
三性中。自論空有明了不了。不同前正立中
約三性三無性合論故有本云。屬第三時含約三性
三無性論者。是後人不曉鈔
意。改前字爲屬。
改合字爲含也
次下智光正立約心境空有。戒
賢正立約三性三無性。若互相影取各有二
門。若單相望共有初二門故。餘之二門在別
會中。隱顯出之具四門義也已上意云。雖今
明了不了中但約三性。前正立中。合約三
性三無性有此異。但是當抄四門之内第一
門也。下智光正立中。約心境空有。今影取
之爲鈔四門之内第二門也爲言若依此義者。
今疏云三性三無性等者。等心境空有歟。思
之。唯次下智光處之抄科釋可見之
疏。二智光論師問。無著親承彌勒故。尤
可云遠承彌勒無著。然未見龍樹面受文殊
之經論。今何云遠承文殊龍樹乎 答。會解
云。祖云。文殊諸經中説法。多顯般若旨趣。而
龍樹造智論中論正中般若旨趣故云遠承也
已上
疏。近禀青目青辨 問。探玄記・起信疏共
云近禀提婆清辨。今何改提婆爲青目乎
答。會解云。近禀青目清辨者。賢首本云近
禀提婆清辨故。無行盡亦云龍提樹婆也。
今所以改之者。龍樹第十三。提婆第十四
二十八
祖中
今遠近不可以提婆爲近禀故。又提婆
造百論。今取青目清辨護法難陀等皆是注
家故。今改作也已上問。既龍樹提婆憐次
面受。何故探玄記等中。龍樹爲遠祖提婆屬
近祖乎 答。十二門論疏云近禀青目清辨
已上清凉今釋全寫此文。故知。宗家亦存
改作之意。但探玄等以提婆爲近禀者。爲
顯遠近相承共是面受之義故。龍樹爲遠祖
之終。提婆爲近禀之始也。思之
抄。小乘聞空 問。小乘教所明空理者。爲
無物空爲當無性眞空 答。抄云。小乘聞空。
謂無物爲空。付之不明凡人法二空者。是於
一眞理上以義分之。縱雖小乘教既明人空
之一分。何云無物空乎。況抄三下云生空
所顯是小乘教理。二空所顯是始教理已上
豈以無物空爲生空所顯乎。若云生空所顯
之理尚是無物空者。二空所顯亦可無物乎。
如何 答。小乘所證滅諦無爲是無物空者。
源出楞伽經・寶性論等中。且寶性論第二云。
又復若依被聲聞道所得滅諦。彼亦無物。猶
如燈滅。唯斷少分諸□□苦。若如是者則
是無物。若無物者云何爲他之所歸依。偈言
無物故已上又四分律羯磨疏第二下引薩婆
多論云。謂滅諦體。即三諦所無之處是也
已上
同濟縁起大智律師釋云。由斷故無。無即滅諦。出
世之品滅即涅槃寂滅之理。此所歸法體也
又云。苦集病三修道藥遣二執已破空理現
前。即三諦無處。是聖所證已上
抄。經云寧起有見 問。空有妄見其過是
可齊。何□見奪空見乎 答。決擇云。良以
空有二見雖皆是病。毀因果輕重逈異故此
云爾已上意云。空見者撥毀因果故。有見者
信存因果故。云存毀等也
抄。不存依他空遍計也 意云。第二時存
依他。但空遍計。第三時不爾故云不也。即
今下文云。法相宗中無於遍計。無即是空故。
但空遍計。法性宗中。則依他性上無遍計
性故。依他即空。空即無之理。無性之性。即
是實性已上今二三兩時之意。准此可知
疏。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 問。般若燈
論作者。諸師釋不一准。謂今疏云智光等者。
全寫起信疏。亦探玄記第一全同之是一又楞
伽心玄義第九明義
理分齊門
云。清辨論主造般若燈
及掌珍等論已上因明疏上慈恩了義燈第一
泗州開元録第七智昇十住心論第七弘法
大師
辨造也是二然現行十五卷般若論第一卷撰
號云偈本龍樹菩薩。釋論本分別明菩薩已上
如文應知已上良賁仁王經疏云世親菩薩
般若燈論云云 是四如是異釋如何會通哉
答。古有二義。一義云。智光與分別明如釋。
應清辨與分別明亦是一人也。故辨正論第
法琳撰
云。佛滅度後七百年間。有出家
菩薩。厥名龍樹。深達實相得無生忍。爲報
佛恩開演中論。凡五師注釋。分別明菩薩即
一人也。此菩薩多聞總持。智深志固。以本
願力不捨群生。住修羅宮待見彌勒。乃讃
述龍樹偈文爲茲般若燈論已上大乘三論師
傳□云。婆毘吠迦。此云清辨。燈論云分別
明。別西域記云。清辨論師住阿素羅宮。待
慈氏成佛之時也已上又云。清辨造中論釋
名般若燈論已上准此等釋。三名但是一人
也。故宗家十二門論義疏第三立教
分齊門
云。此
三教次第。智光法師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
妙智經所説已上第六所詮
定趣門
云。清辨所造般
若燈論及掌珍論等已上一疏前後。擧般若
燈論作者。二名互出。豈非智光即清辨哉。但
於良賁釋者。問。清辨與護法是同時也。然
智光與戒賢亦同時也。時代既不同。豈謂清
辨即智光哉 答。一義云。智光與分別明者
抄釋分明也。不可及異論。但清辨非是智光。
且如十二門疏者。擧智光則云般若燈論釋。
擧清辨則但云般若燈論。而無釋言。准此案
云。清辨造般若燈論。智光重釋彼燈論故
云爾歟。處處釋中。若指本論則云清辨造。若
指釋論則云智光釋。何爲相違哉已上皷阪
義趣也
問。此義不爾。智光與分別明是一人者。實如
抄釋是勿也。然依辨正論等。清辨與分別明
全是一人者。亦是更無疑者歟。爾者清辨智
光。豈亦非是一人異名哉是一次依釋言之
有無如是料簡云。因明疏上云。清辨菩薩般
若燈論釋有四義。謂發端標擧簡持指序已上
既云清辨菩薩般若燈論釋。豈是智光釋哉
次般若燈論序法琳
云。般若燈論者。一名
中論。本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作也。借燈
爲名者。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擧中標目
者。鑑亡縁觀等離二邊也。然則燈本無心智
也亡照□□平等中義在斯。故寄論以明之
已上會解云。若據此論□□即中論則名故。
序云。般若燈論者引序
全文
評曰。此論十五卷。
既是分別明菩薩釋故。全以所釋目能釋也。
故雖中論異名。正目能釋論也已上准此今
疏云般若燈論釋者。初四字即指中論。下釋
一字。方是指今十五卷論也。何謂初四字
爲清辨所造。下一字爲智光能釋哉是三
會解云
抄。言無不會者 問。上釋無會云。各各
爲人悉檀。聖教隨縁益物。下釋無不會亦述
各據一門之旨大意是同。何成二義乎 答。
若約機則各執不同故不可會。若約法則各
據一門故無不會也。是則約機約法二義也。
故今抄下文云。約初門則法相宗爲了等云云
此正釋會通之相也。又探玄記云。是二説各
據別門互不相違等云云五教章云。色即是
空。情辨義立空即是色。護法義存已上並是
約一法上之門別會通之也 問。今疏下文
云。上約二宗各別所據則互相違反。若會釋
者亦不相違。謂就機則三。約法則一已上准此
雙約機法而會通之。今何偏配乎 答。上云。
約機則各執不同者。深密妙智兩經所被之
機。即如護法清辨等者是也。今疏云。就機則
三等者。意云。爲引機故假説三乘。是開方
便門也。約法理無二故。實説一乘。是不眞
實相也。此並約法以會通也。餘如起信疏教
理抄。問。凡會相違者全可會同一義。若云
各據別門者。彌顯相違之義。豈成會通乎
答。師云。實如來難四。此末學料簡亦不一
准。且一義云。今戒賢依深密故。以攝機廣爲
了義。以言教具爲深奧。更不見益物大小理
淺深之義門。又智光依妙智故。反上可知。然
則戒賢若□妙智亦可以一切皆成爲了義。以
心境倶空爲深義。智光若依深密。准上可知。
故云各據別門也。法理雙具二門兩經各説
一勢故。如是會通之時。云各據一門即不成
相違也。然其當機各執一勢捨餘義故。約機
則不可會也。是以集釋記元朗造。是起信疏末書
也。圓宗文類第四引也
云。總結中各依一勢者。若智光依賢同戒
賢。戒賢若依智光。即同智光。即依一勢故
不相違已上准此可知
抄。今觀賢首之意 問。正見起信疏。擧
二論師立教竟總結云。是故聖教各據一勢
云云未必見明何師。今何云多明法性乎。何
況起信疏擧二宗立教竟。次隨教辨宗中。智
光之宗師。并所依經論爲第二教。戒賢之宗
師。并所依經論爲第三也。准此明法相宗
如何 答。會解云。今觀賢首意等者。約文
尋意則有二意。皆以法性宗爲了義已上探玄
記云。戒賢所判亦有道理。又云。智光所判
其有道理。既云。亦云。其探玄文意。則明智
光之義分明也。何況探玄明教前後中。探密
第三時。爲妙智第二時。更以妙智第三時
爲第四。如上具引。可見之
抄。何者有二義故 問。今二義者其相如何
 答。會解云。初意以二宗各二義中。初義
對初義。次義對次義。明性宗爲了。第二意。
只就法相宗。二義約第二第三時對論意。取
第二時爲了。以深密第二時爲了。即是妙智
第三時了義也已上上決擇云。則四不了。皆
屬前宗等四不了義。一攝生寛化雜
類故
二言教具
無稽
言故
三益物少通三
乘故
四顯徴眞未
令故
四種了義。一
攝生狹唯菩
薩故
二言教闕□□三益物勝咸成
佛故
四顯
理増盡縁
相故 已上
抄。何者如攝生中 問。深密第二時與妙
智第三時爲同異。答。淺深不同。不可混亂
也。兩方。若云同者。深密第二時。但空遍計。
是空但是空無也。妙智第三時。明心境倶空
平等一味。即是依他似有即空之義也。是空
即是眞空。非空無之空。何云同乎。若依之
云異者。見今抄之一段釋破戒賢云。第二時
唯攝大機。唯説一乘爲不了之義竟。次云。是
故應云唯攝大機爲了。又云。唯説一極方爲
了義。即總結云。後二又成法性是了。又云。四
種了義皆在法性。並是述深密第二時爲了
義。亦爲法性實義。同妙智第三時之旨。是以
會解云。以深密第二時爲了。即是妙智第三
時了義也已上又抄四下云。大乘則有八宗。
七名勝義倶空。八名應理圓實。即以法相爲
應理。問。實法性爲勝義倶空。今迴七爲第
八。八爲第七。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以
付法性又加後二以顯甚深已上明知。深密
第二時。即是妙智第三時云事
抄。言皆闕典 古文孝經卿大夫
章第四
云。非先王
之法言弗敢道法言謂孝悌忠信仁義禮典也。此
八者不易之言也。非此則不説也
已上又云。非法弗言。非道弗行必合典法然後
乃言。必合道
誼。然後
乃行也 已上
抄。雜以無稽 會解云。尚書云。無稽之言勿
聽。弗詢之謀勿庸。注云。無考無信不詢專獨。
終必無成故。誡勿聽用也 問。彼依深密等
立此三時。何言雜以無稽耶 答。以彼引勝
鬘證一乘。是密意破句讀文。引楞伽。證五性
不□性之義成立趣寂聲聞便判法花論錯。
此等皆老之失。據並無稽之言故云雜以也
已上意局執勝義生菩薩一往領解之片文。以
爲定量不考勘。法性宗甚深經論故云一乘。
方便等即是無稽之義也
抄。上二本是法相 會解上二者。謂深密
二了也。言後二者。謂二不了也已上
疏。然欲會二宗 問。上既會釋二經意竟。
何更別會釋乎 答。會釋云。疏然欲會二宗
下。約宗對辨。此宗計者。所宗非一。其義寛通
上。約二經對辨。但約二經之意各別爲機。其
自局不可雷同也已上意云。上但局二經各別
爲當機。其義是狹也。今約宗對辨。則不局二
經。各盡所宗之經論。其義廣通。故更各別
會通也爲言問。爾者會解意。今約宗對辨者。
西域論師之宗計歟。爲當此方現傳之宗計
歟 答。疏下文云。明知。深密三時可見之義如
前説已上抄釋云。義如前説者。如前叙西域
中等文。會解云。問。今豈非叙西域中也 答。
今會二宗。乃是此方現傳故。指前爲序西域
已上准此可知。圓覺大疏上卷。會二宗有
三重。一約無著龍樹等本祖。二約護法清辨
等末師。所謂前四門了不了是也。三約此方
轉承末計廣會通之。即今十對是也。繁故不
引。會解意頗順此釋歟
疏。次一向成 問。深密經第二時教。爲
許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之義。爲當明五性各
別之旨歟 答。抄云。第二時中唯説一乘一
切衆生皆得成佛付之不明。次上疏釋
第二時□依憑經云。即諸部般若等經。而般
若經中宣説如來境之時。具明五性各別之
旨。又述般若功能廣被之義。欲得聲聞果者。
當學般若等云云又已得二乘正性離生之後。
終無迴心作佛者般若之常談也。明知。般若
經意。正立諸乘性差別。不許一性皆成之旨
云事。爾者深密第二時教例亦可爾乎 何
況以深密經中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
乘不成佛故者別祖一同之解釋也。然今判
唯説一乘等。非唯背依憑之經説。抑亦招
自語相違之過者乎如何 答。第二時中唯
説一乘者。即是存三之一乘也。即彼經云依
諸淨道清淨者。唯依此一乘第二故。於其中
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已上但今所令引
難之諸文者。且擧存三之邊故不相違歟
問。若是存三之一者何云唯説一乘哉 答。
大般若經一部六百軸。皆以畢竟空爲詮要。
難信解品歴八十餘科法相。悉以清淨貫攝
之。圓覺略抄四下之空與清淨皆絶相義已上
縱雖兼含存三之義。專明畢竟空以爲正意
故云唯説歟。一義云
抄。言初皆不成者 問。既許佛一人有大
覺性。何云皆不成乎 答。五教章種性義云。
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餘一切人皆不
説有。若三乘始教中。以漸異小乘故説多
人有性已上意云。若能化佛無大覺性。則不
可成佛。若無成佛誰爲能化乎 故知。縱雖
小乘教意。佛有大覺性者。不可及所論。其
餘一切人皆不説有也爲言問。小乘經中明彌
勒受記。又□友菩薩具佛種性豈非能化
佛外亦有大覺性乎。答。決擇云。問。如何會
中亦與彌勒授記若爲會通。答。部執不同故。
或雖授記不明顯故。或多分説獨佛一人有大
覺性已上此作三釋。初云。部執不同故者。若
依薩婆多意者。彼六種性中。不動種姓亦有
三品。上者是佛種性云云此上品之一類衆
多有情。皆悉具佛性。雖然不可有多人同
時成佛故。云獨佛一人有大覺性。但經量
部。許多人同時成佛故。倶舍論第十二云。有
説。餘界定無佛生。有餘部師説。餘世界亦
引有佛。出現世間。所以者何。有多菩薩。現
倶修習菩薩資糧故。無邊界中有無遍佛現
已上此雙擧薩婆多經部兩宗云云又案佛性
論。分別部亦許多人成佛歟。又入大乘論下
卷云。如阿含枯樹法輪及餘諸經説。是經時
有六十比丘。漏盡意解。倶得羅漢果。菩薩亦
然。而行齊等同成佛。當知十方有無量佛。而
汝經中自作此説。況摩訶衍辨明諸佛無量
無邊已上准此等論判。初時小乘教。亦許多
人同時成佛。但西天東夏小乘教者。多分
出薩婆多義故。今亦云。小乘中説獨佛一人
有大覺性等也已上 初釋意也第二釋應知。第三
云。或多分説等者。二十部小乘中。除經部
等餘多分説獨佛一人有大覺性爲言
抄。而三論附出 問。三論者何乎 答。會
解云。集玄決擇皆云。莊嚴瑜伽地持也已上
決擇云。第四二論附。第五復一論附。即地持
已上問。正檢疏文云。無性瑜伽亦同此説
已上亦指無性攝論。故知。可云四論。何云三
論哉。又依開元録。地持名經編入律藏中。
今何云論哉 答。決擇云。疏無性瑜伽亦同
此説者。無種性義。瑜伽亦同説故。瑜伽合
爲一論前但云三已上故知。非指無性攝論
也。次於地持名經云難者。會解云。據開元
録云。菩薩地持經十卷。亦名菩薩戒經。亦菩
薩地持論。今編入律中。存其經名除其論
録故。今在律藏中名地持經也。今抄引者名
論爾已上准此可知 問。於下疏文決擇會
釋不可然。既云無性瑜伽。豈非雙指無性攝
論瑜伽論乎。有何所釋如是會釋乎 答。疏
下文標善戒地持。而合引善戒經善行性品。
地持論種性品之二處文。是撮略引之。然次
云。但以人天善根等者。此非善戒地持之文。
是瑜伽文故云爾也。會解云。善戒經即善
行性品。若地持論即種性品。其但以人天善
根而成就之。此祖師義用瑜伽意非善戒地
持正文故。連次疏云無性瑜伽亦同此説。
即上引云無種性者。以善趣而成就之是也
已上上引者。此記次上引瑜伽論第三十七
文故云爾也。意瑜伽説無性有情云。但以人
天善根而成就等。亦同善戒等説也
疏。雖未已入 問。般若經意。聲聞見道
已後。可有迴心向大之義乎 答。不可許此
義也 問。今云雖未已入等者。文意云雖入
見道已後可迴心向大。而依般若經故。未入
見道前皆發菩提心爲言豈非許見道已後之
迴心乎 答。大般若四百二十五帝釋品第二
十五
云。諸有已入聲聞獨覺正性離生不復能發
大菩提心。何以故。憍尸迦彼於生死已結界
故。此中若有能於無正等菩薩發心趣者。我
亦隨喜。何以故。諸有勝人應求勝法我終不
障他勝善品已上同第四百九十八第三分天
帝品第四云。彼於生死流已作限隔故等文
如是餘卷處處廣明此義。故知。般若意不許
入聖已去之迴心也。但於今雖未已入等文
者。相傳一義云。不定性二乘人。修行成
滿當得自地無漏。而雖未證入自乘見道。以
性不定故。聞此般若已發菩提心。是則欲顯
般若經之功用故云雖未已入等。非許入聖
已去之迴心也云云從離生可讀雖字也。一
義云。未證聖性離生之時。於三乘性不定故。
雖可趣向二乘道。而聞般若故。皆發菩提
心不墮二乘地也爲言從性不定者可讀雖字

抄。至下更釋 問。至下更釋者何事指讓
何處哉 答。離世間品第五十
七住
説。第四焔
惠地。行中有十種離生道。謂一遠離諸見。二
不念一切相。三超過三界。四永離煩惱等
云云即大疏九下云。而前三地。寄同世間有
見等惑。如生食在腹。四地寄同出世對治清
淨。能離彼生□有爲行故。得無生故。顯行
純熟離生澁故。廣如婆沙已上今遙指此等
文歟
抄。六處殊勝 決擇云。鈔六處殊勝者。言
總意別故。内外六處中唯内六處。内六處中
唯第六處。第六處中有八識。八識中有第八
識。内四智佛種有爲無漏故名殊勝已上了義
燈第七。法花攝釋第一有細釋。要者
抄。二即第二三即第三 問。師釋妙經
無二亦無三之文。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
爾者清涼大師可許此義乎 答。不可許此
義也。兩方。若云許此義者。守護國家章
中云山家救曰。無第二第三。竺道生并
嘉祥舊義。但加梵本言以爲強難。雖然法
護本正法花契經。羅什本妙法花契經。以
及多本添品法花契經。法豐本論。流支本
論。合五譯文都無第二縁覺。何況第三聲聞。
五度三藏。豈劣於基公哉。是以不足爲據
已上他宗先徳之難破。尤有其謂。明知。今
亦不可許之也。若依之爾者。今抄擧諸師異
釋竟。即結判之。任情去取。豈非一分許取用
哉。答。既五度所譯之經論。全無文亦無義。
尤如先徳之所難全不可許也。但於今抄結
釋者。此是一往縱與之詞也。全非決定取用
之文。是以次下更出自義云。若望經意等
思之可知 問。法花玄賛藏俊文集第七十
九云。疏主慈恩勘梵本經文云無第二無第
三。既有第字。要可三乘證。然最澄云五度三
藏豈劣基師哉者不爾。梵夾有第字云事。爲
汝信不。若言信者。設五箇三藏。不依梵
本不可爲證。設雖慈恩一人。既依梵夾足爲
證。何難之。若不信者。汝不勘梵本。何偏知
梵夾之人哉。況經中唯一佛乘者。明佛乘也。
尚無二乘者。明第二獨覺乘。何況有三者。擧
第三聲聞也。若何況有三文明菩薩乘者。便
不順文。凡論擧況者。擧勝以況劣。若言第
三是偏行六度菩薩乘者。昔三乘中佛乘爲
勝二乘爲劣。若爾乃應擧三。況餘二。如何擧
二況第三耶。明知。從勝至劣以爲次第云事。
加之遍學三藏・慈恩大師・淄州大師・撲揚大
師・竺道生・嘉祥大師・惠靜師・憬興師・崇俊
師・法清師等。如此義解人師。豈劣於五度三
藏耶已上藏
俊記文
此有三難。一梵夾有第字等。二
擧勝況劣等。三遍學已下諸師可超勝五度
三藏云云且第二難尤有其理歟。妙法花普
門品。説觀音應物所現三十三身中別佛身・
辟支佛身・聲聞身等。正法花卷第三藥草品云。
佛亦如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五道衆生菩
薩縁覺聲聞已上准此等經文。可列三乘次
第實彼方便品云。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者。應是唯有第一佛乘。無第二縁覺亦無第
三聲聞之意若不爾者。如彼所難。擧勝況
劣之義不可成歟。如何 答。且梵本有第字
者何依憑哉。若云遍學三藏傳記者。五度三
藏並親持梵本自翻譯之。若梵本有第字者。
何無一人加第字者哉。何況法花論云遮者。
如經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無二
乘者。謂無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來證大
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非諸
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已上
兩度所譯全同無異。是即天親論主釋尚無
二乘文。云無聲聞辟支佛二乘涅槃者。論
文分明也。若經梵本實有第字者。論主牒釋
何雙無聲聞辟支二乘哉。又遮異見章上云。
羅什等言無二者。無聲聞縁覺。無三者。無
聲聞縁覺及大乘中偏行六度獨善菩薩已上
然藏俊文集擧此釋即難。又羅什三藏云。無
二者獨善菩薩云云准此什公且隨自所解。略
第字翻無二無三已上
俊記
若如此所難者。今
亦通難云。遍學三藏。豈非隨自所解私加
第字哉。例如譯婆沙論。已爲遮寶師難故。追
加一十六字。思之。然則准五度三藏所譯
及天親論釋。明知。梵夾亦無第字之事。次
於擧勝況劣之難者。凡擧況之相不可一准。
若約勝劣相對者。尤如所立。但若約多少相
對。則擧少況多。有何難哉。即如正法花第
三。佛道唯一。未曾有二。何況於世而當有
三。除人中上行權方便以用乘故。開化説法
已上此文無諍擧少況多若如所立加第字
者。此文尤難會者乎。但於普門品等文者。菩
薩現身次第不定。如同經妙音品。聲聞爲初。
縁覺爲第二。菩薩爲三。佛爲第四等。不可
局執。次於第三難者。不足會通。自思可知
問。文句云。何處經論以聲聞爲第三等文如下
具引
此釋如何 答
抄。若天台等意 妙經方便品云。如來但
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二若
已上文句第四云。從但以一佛乘者。光宅
爲因一。今言教一。圓頓之教。名一佛乘。故
序品云。説大乘經即是教義也。自別教已去。
皆名有餘之説。即不了義非佛一乘。光宅
云。無縁覺聲聞之二。無偏行菩薩之三。又有
人云。無菩薩縁覺爲無二。無聲聞爲無三。若
作此解。只是無三藏諸乘存於遍乘。何
一佛乘耶。有人云。無縁覺爲無二。無聲聞
爲無三。存於菩薩大乘。若爾只無三藏中二
乘。不無三藏中菩薩。此存餘。何*開一佛乘。
何處經論以聲聞爲第三。既無此次第。都是
妄説。若依汝解。無二是無縁覺。無三是
薩。第一是聲聞應不被無。若如此者。則
大倒亂。今言但一佛乘者。能説佛法之圓教
乘也。無餘乘者。無別教帶方便有餘之説。無
二者。無般若中之帶二。無三者。無方等中
所對之三。如此二三皆無。況三藏中三耶
已上天台意云。五時教中般若説後三教。方
等具説四教。其三教四教中圓教。並與法花
圓無別故不無之仍今如次但無二三故云無
般若中之帶二等也。問。若爾今抄何云天台
等意無二者無有聲聞縁覺之二乘等哉 答。
文句廣擧光宅等諸師異釋故。今云天台等
者。等取光宅等歟。又天台意。若約四教則雖
云般若帶二等。而若約彼經所明之乘門。則
應是聲聞等故。如是總相而釋也
抄。趣擧二三 問。趣擧者何乎 答。決
擇云。言趣擧二三者。趣者意也。或是向義
已上正法花所説大同抄主釋意。如上引
可見之。又會解云。言趣擧二三者。恐是措字。
傳寫之訛爾已上龍龕云措倉故反擧
也投也
抄。關中云如稻自生 問。關中云何乎
答。會解云。言關中者。即禹貢雍州之城東。
自同華略河而北西。自岐隴原會于北垂。盡
其地。漢書云。漢興都關中是也此取關中四
聖種也 已上
抄。二果種性 問。抄十三上十地
云。法
花雖諸佛智及下廣説。但示因門等文既云但
示因門。明知。不説果性云事。今何釋佛種
性言云果種性哉 答。此難不爾。今云果種
性者。一切如來因圓果滿。成等正覺。是
名佛報。如是佛報佛佛道同三世不改云性。
説法度人皆悉相似故云種。如是佛種性縁
眞理趣故云佛種從縁起爲言全非謂衆生在
心中直具出纒之果性故。地品抄云但示因
門不可爲相違也 問。若爾何故今抄云此中
知法常無性偈全同出現等。即引一成一切
成之文指同之哉。明知。在纒衆生直具已成
之果智。即指此果智名果種性云事 答。所
引出現品文。初正明宗法。次皆同一性下明
因由。然今別指明因由中云知一切法皆無
性故之二句文云全同出現。非謂總指同宗
法也。抄次下云。准下經。以知無性。尚得一成
一切皆成。況不説一乘而度脱之已上
意應知
抄。大悲相續 抄一下釋稱性益之處所
引探玄大疏可見之
抄。後偈云是法住法位 問。清凉大師引
妙經世間相常住之文。爾者爲攝相歸性之
義爲文。如何 答云云兩方。若云攝相歸性者。
既云相常住。明知。當相即眞之義也。何必
可待泯攝諸相歸一性乎。是以起信論云。因
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
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
法即眞實性故已上同疏釋云。常住一心者。
會相同體已上筆削記第三云。論常住一心
者。有二意。一者以一切法常依一心而住故。
得不出不入不失不壞也。二則諸法當體常
住唯是一心。一心之外無有一法。何爲出入
失壞也。故經云相常住。此義中前義爲爲
正。以下有論自釋成故疏文可知已上准此
等釋。攝相歸性與當體常住二義。遙別謂□
□歸性者。會攝諸法之相差別。泯歸一味
眞性之義也。常住者。諸法相貎差別。歴然
而無爲常住之義也。然妙經云世間相常住
者。是當體常住。非攝相歸性也爲言又圓覺
略鈔第二下云。心境空寂者。此有二意。一約
唯識釋境。唯心變心外無境故空。既不執境。
即無攀縁故寂。二約三性釋。謂約遍計即心
境倶空故。若約依他即心境倶寂。擧體即圓
成。如鏡中影。不從外入。不從内出。見時不
是新生。不見亦非滅去故云寂也。故法花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世間相常住。
此皆非空無之義也。故經云。一切空寂法。是
法寂不空已上准此等釋。非攝相歸性義歟。
若依之爾者。既前偈云知法常無性。後偈重
釋成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豈非攝相
歸性義乎 答
抄。皆眞如異名 抄十一上十行
廣引大
般若・思益・大品等經。佛地・攝論等論委出百
名。要者可見
抄。涅槃經況之二鳥 涅槃經卷第八
性品第
四之五
云。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鳥有
二種。一名迦隣提。二名鴛鴦遊也。共倶不相
捨離。是苦無常無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
離。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苦無常
無我如彼鴛鴦迦隣提鳥。佛言。善男子。異法
是苦。異法是樂。異法是常。異法是無常。異法
是我。異法是無我。譬如稻米異於麻麥。麻麥
復異豆粟甘蔗。如是諸種。從其萠牙乃至葉
花皆是無常。果實成熟。人受用時。乃名爲常。
何以故。性眞實故。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如是等物。若是常者同如來耶。佛言。善男
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説。何以故。若言如來
如須彌山。劫壞之時須彌崩倒。如來爾時豈
同壞耶。善男子。汝今不應受持是義。善男
子。一切諸法。唯除佛性涅槃更無一法而是
常者。直以世諦言果實常。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善哉善哉。如佛所説。佛告迦葉。如是
如是。善男子。雖修一切契經諸定。乃至未聞
大般涅槃。皆言一切悉是無常。聞是經已。雖
有煩惱如無煩惱。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
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爲常。以是因
縁。異法有我異法無我。是名鴛鴦迦隣提鳥
已上
抄。所謂解脱相 問。解脱相等者何乎
答。案決擇意。今抄主自作兩釋歟。謂抄云。
一解脱者等者。是約四徳釋。但擇初一相影
顯後三相也。次又云。常寂滅相下。約四涅
槃釋。亦但釋後一相影取前三相也。故決擇
云。言所謂解脱相等者。如次即是我樂淨
常四徳也。言離諸苦縛者。苦即苦諦。縛即
集諦言。又云常寂滅相即性淨涅槃者。重釋
前經作涅槃解。言解脱相者。有餘依涅槃也。
解脱□故。言離相者。衆住處涅槃也。遠離
二邊故。言滅相者。無餘依涅槃也。身智皆
滅故。抄指一種影取前三。學者應思已上
抄。眞解脱也 問。眞解脱者何乎 答。案
決擇意。指四徳中我徳名眞解脱我是自
在義。離諸繋縛故名眞解脱歟 問。成唯識
論第一云。斷煩惱障證眞解脱已上演祕第
一云。明無住處名眞解脱已上准此無住處
涅槃名眞解脱歟是一又唐經第二稱揚讃
徳分
衆海徳行云得於諸佛解脱之門已上大疏二
上云。二得於明分得果用言解脱門者。佛
果障寂大用無礙故稱解脱。眞脱者。即是如
來通智遊入故號門也。然總別圓融。因果交
徹。重重無礙方爲眞解脱門故。下或欲以果
徳。或欲因行。或約天等所得欲影顯故已上
六上云。工如總具別別亦具總。則一解脱中
有一切解脱門等。思之已上准此今抄云一
切解脱即眞解脱豈非總別圓融等之義
是二如何 答
抄。是人於何而得解脱 唯識了義燈第
一云。今二乘人不能證彼眞理體。但能悟此
眞理體上離煩惱障染覆義邊名證解脱。以
二乘人不能證悟法空眞理但能悟得生空一
分。雖得生空。又不知親證。但名解脱非眞解
已上此釋肝要也。必可暗誦之。准此三乘
教中菩薩於一眞法界圓融無礙。實義未信
解。隨順悟入故。但能纔悟此一眞法界體上。
離煩惱所知二障染覆之義邊。未能證悟一
眞法界者。唯思可知
抄。畢竟有二種 決擇云。抄畢竟有二種
者。因種之別名也。以對果法立畢竟名。言
莊嚴畢竟者縁因也。言究竟畢竟者正因也。
言世間畢竟者。有漏種子也。言出世間畢竟
者。無漏種子也。又解。唯彼涅槃疏釋云。望
小大極故名畢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種因。能
嚴果欲曰莊嚴。果徳窮滿稱曰究竟。世及出
世。約位分異。十地已還通名世間。皆是變
易世間攝故。佛名出世是也已上
抄。甘露以喩涅槃 問。何故甘露涅槃乎
答。會解釋云。是長生不死之藥故也已上
決擇云。夫甘露陰陽精氣天地靈液。其色潤
白其味甘滑。食之則資色身而延壽命。其涅
槃者。九流交歸。衆生冥會。纖瑕必去。片善
無遺。證之則因法身而堅惠命所以云爾已上
法進梵網經注云。甘露梵音。此翻爲不死藥
已上道璿云。甘露名不死藥。天上之食已上
香象大師梵網疏云。甘露是仙藥。服者長
已上


演義鈔三上纂釋第二

 問。妙經復有弟子 學無學何乎
 問。生滅度相 有餘無餘中何乎
 問。生滅度相者不定性有餘迴心歟
 問。還生已後可居何土乎
 問。智論受法性身者何乎
 問。智論迂迴稽留者無餘時歟。還生已後
  之時歟
   四種聲聞事
  味著三昧樂文三部異説
 問。三昧者九次第定中何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