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貎必依二諦。謂假時方人等方有説法乃至
教記十因十縁等。正是如來説法常依二諦
之義也
疏。解脱勝處問。八解脱與八勝處其相
如何 答。倶舍論頌疏第二十九云。前修解
脱。唯能奇背貪心。不能制境。後修勝處。能
制所縁。隨所樂觀惑修不起。能制伏境。心
勝境處。故名勝處已上又梁攝論第十四釋
八解脱八制入之不同云。異八解脱心能制
境 使境從心。故名降伏已上八制入者。八
勝處歟。意云。八解脱者。唯能奇背貪心。未
得於境自在。今此八勝處者。能制伏境令隨
心得自在迴轉也。此論説佛具八解脱八制
入十一切入之三徳也。凡此二種之別相委
如會解記第四折薪記第四頌疏第二十九釋
之 問。五教章斷惑章
抄。無諍三昧金剛仙論第四云。然如來
五百大弟子皆得三昧。乃多少不同而各得
第一之名。如舍利弗得十千三昧。智慧第
一。目連亦得十千三昧。而神足第一。須菩
提得六萬三昧。於弟子中無諍三昧最爲第
已上又云。所以名無諍三昧者。以須菩提
能善作心防護習氣。自於衆生不起貪瞋癡
心。復不令衆生於已起貪瞋癡心故已上
云。其餘羅漢不能善達五塵體空故。所得三
昧中多有錯謬。如目連記其日當雨。爾時天
竟不雨。以彼聲聞人智慧微淺觀心不徹。爲
前境所閡故。當分所得三昧中不清淨故
已上
抄。四隨會解云。四隨出於禪經。一隨樂
將護彼意
稱悦其心
二隨宜附先世智
令易受行
三隨治觀病輕重
設藥多少
四隨
道機時熟
聞即悟故
亦名四悉壇。初則世界悉壇。二則
爲人悉壇。三則對治悉壇。四則第一義悉壇
已上
抄。無量蘊相應語即是八萬四千教法
也。故抄四上教體
引雜心論第一云。偈云。廣
説諸法蘊其數有八萬。戒等及餘法悉是五
蘊攝。長行釋云。八萬法陰皆色陰攝。以佛
語語業性故。有説。名性者行陰攝。又戒陰
色陰攝。定慧等行陰攝已上准此可知
抄。結集法者攝取聖語薩婆多毘尼婆沙
第一云。問曰。佛云何一切説。爲應時適會
隨宜説耶。爲部黨相從而説法耶。答曰。佛
隨物適時説一切法。後諸集法藏。弟子以類
撰之。佛或時爲諸弟子制戒輕重有殘無殘。
撰爲律藏。或時説因果相生諸結諸使及以
業相。集爲阿毘曇藏。爲諸天世人隨時説
法。集爲増一。是勸化人所習。爲利根衆生
説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説種
種法。是雜阿含。是坐禪人所習。破諸外道
是長阿含已上准此且如小乘三藏中四阿含
等者。未必有別設一會。純説一經一論。只是
如來一代五十年之間隨機隨時處處散説。
故南山拾毘尼義抄上毘尼
大綱
云。如來始從鹿苑
終至鶴林。隨根制戒乃有萬差已上五教章
決擇前
得意
云。或有衆生。於此世中小乘根性
始終定者。則見如來從初得道乃至涅槃唯
説小乘等文並是此意也。然結集者以類撰
之等。如今薩婆多論問答釋成應知
抄。下有異名大疏四下十藏
云。修多羅
者。此云契經。廣如初卷○然更有異名。異
名有四。一法本。二倶名經。三直説。四聖
教。言法本者。遠公以五義釋之。一教爲
本。二經爲論本。三總爲別本。四初爲後本。
五略爲廣本。以彼立三修多羅故總相等文
直説者。一言直説未有展轉細釋故。即是當
略相也。繁故不引
 三藏翻名之書者探玄記第一之類集抄之
 第一可見之
 于時康暦二年九月十七日於東大寺戒壇
 院上坊書之
             比丘覺乘


演義鈔二上纂釋第四

  第二毘奈耶藏
疏。調練通於止作問。抄云。毘膩多此云
已調伏。當其滅義已上滅者止意也。雖已之
言無有不同。而調伏是義一也。何故疏云通
止作。而抄云當其滅義哉 答。雖調伏是一。
而由加已言其意大異。至下抄引東塔釋之
處如會解釋可知
抄。准刊定記云義翻問。今双引刊定及懷
素。爾者清涼依用何師乎 答。會解云。准刊
定等者辨異翻也。雖擧此欲令人知。然不取
此正依素律師也已上問。刊定記釋是諸師
一同之定判歟。且南山行事抄中一云。初言
昆居或云昆大耶
或云毘那耶
此翻爲律號或以滅翻信功能
號爲方終正譯故以律翻之乃當正義已上
智律師濟縁記三上以義翻名等四句中云以
名翻名律翻昆尼已上意云。以震旦亦有俗律
故。即成敵對翻名也。是則以律爲正翻。故知
調伏是義翻也。若云捨刊定取素律師者。可
許調伏是敵對翻乎。若爾者諸師一同之解
釋有何過失可棄捨之乎。如何 答。實如來
難。雖難思而且一義云。凡敵對翻者。於所因
之事物兩土全同。是名正翻。亦可言以名翻
之名。然於昆尼藏者佛出世後方始制之。餘
類非所知。縱雖此方有俗律令。只是流類
也。非全體一物。故知刊定記云若敵對譯正
稱爲律者。不可依用。故懷律師雖出調伏與
滅之二翻。不擧律稱。今疏家全依用之。是
以筆削記第一云。第二律藏者。梵語毘奈耶。
或云毘那耶。義翻爲律。以明持犯則軌度有
如此方條法之制取此類也。古翻爲調伏。謂
調練三業制伏過非。調練則通於上作。制伏
則唯明止惡。或翻爲滅已上意云。律與調伏
及滅並是義翻也。其中翻律者。取此方
法之制名律爲其類例爲是但於事科釋者。就
義翻中更論正不歟。次於濟縁記釋者。以一
類例而同名故云以名翻義歟。雖然非如仙
陀婆翻爲鹽器水馬尼&T025632;律陀樹翻爲楊柳。
即全體是一物故體翻故成義翻也。大宋高
僧傳第一義淨
傳云
如西域尼&T025632;律樹即東夏之楊
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已上准此可知。或
一義云。抄主双引二師倶依用之。謂初引刊
定顯漢音之義翻敵翻。次引懷素明梵語之
訛略正名。何必取一捨一哉云云問。若爾
何故疏釋名中有二段。初正釋中但云此翻
爲調伏而不云翻爲律。後辨異名中全不擧
之哉
抄。若素律師疏問。素律師意以何梵名
爲正音哉 答。抄云。正曰毘奈耶問。圓
覺略抄二上云。二毘奈耶。此云調伏。調伏
○亦名毘尼東塔疏爲毘尼。毘
奈耶傳譯訛略也
東塔者即懷素
也。況爲簡異疎文。以毘奈耶爲本名以毘尼
異名之義故。如是注釋之。明知懷素意以毘
尼爲正音。以毘奈耶爲傳譯訛略云事。是以
南山行事抄以毘尼爲本名以毘奈耶毘那耶
倶爲異名。如次上引。素律師意例亦可爾
歟。如何 答。毘抄注釋實以難會。雖然一
義會云。文言簡略應具云。東塔律疏云。名
爲毘尼者是毘奈耶之傳譯訛略也爲言即得
此意可讀文點也。意云。毘奈耶是正音也。而
傳譯訛略呼爲毘尼也爲言即今抄云。毘尼
亦是毘奈耶略稱已上文相全同也。一義云。
爲毘尼。於毘奈耶之傳譯訛略如是
讀之
倶於南
山釋者
抄。東塔又云問。東塔者何乎 答。然公
大徳云。西崇福寺有東西兩塔。東塔是懷素
律師所居。西塔是滿意律師所住。今此二師
倶是道成律師弟子也。賢首國師是滿意之弟
子。故所立律義正承西塔兼通南峰東塔。新
章亦有所兼云云故知今東塔者是懷素故
云東塔又云也 問。若今東塔即上懷素者。
懷素者何引東塔釋異即云若依此釋與毘
奈耶調伏之義有乖乎 答。會解云。鈔言調
伏之義有乖者乖異也。謂調伏。則心境現行
時練制伏也。然已調伏爲滅。則已後對治諸
惡已滅爲言也。約此義故。滅與調伏異也。今
疏合取二説即素師與東塔也
東塔即素公爾
故抄云含其調伏
與滅二義耳。故疏云毘尼或翻爲滅也或是
不定
辭故不可
定取也
此釋意。若但云調伏。則心境正現行
時敵對調伏故。廣通止作不可局滅惡也。若
加已言云已調伏。則已後調練制伏。異諸惡
已滅之義故唯當滅義也。既是一師釋而前
後釋似有乖異。然展轉推之。毘尼毘膩多毘
奈耶是一梵語輕重不同。故總而言之。可含
其調伏與滅二義。故疏云毘尼或翻爲滅意
顯上翻爲調伏亦是毘尼中一義。以毘尼下
安或字則顯毘尼或翻爲調伏之義故。爲簡
別二釋不同。上云素律師下云束塔。故會解
雖云素律師與東塔也。然是一人故亦云東
塔即言素公也 問。清涼大師受律於誰人
乎 答。佛祖統記第三十云。法師澄觀○十
四後度。乾元中學律於捿霞濃師。受南山
行事於曇一。受菩薩成於常照已上大宋高
僧傳第五云。乾元中依潤州捿霞寺醴律師
學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已上相部
者此勵律師疏也。本州者越州會稽也。大乘
傳第四云。釋滿意經論旁通專於律學武徳
未所遇鄴都法勵律師作疏解曇無徳律遂往
摳衣明其授受○乃傳付觀音寺大亮律師。
亮方授越州曇一已上
抄。律中有犯毘尼律明五篇七聚之犯
法。此是名犯毘尼。言覓犯事之四諍以七藥
除滅之。是名諍毘尼也
鈔。増戒學大智律師資持記上一上云。
増戒學者。出世正道増上勝法。非謂漸増而
言増也定慧
亦爾 已上
非謂犯者破他師也。大覺律
師抄批云。増戒學者。始於外凡專加護持。悟
達生空理解資成。戒品牢固善勝於前。故曰
増戒學已上
疏。或名尸羅○此云清涼問。起信疏云。
毘尼古翻名滅○或云清涼。以能息惡炎熾
故。今翻爲調伏已上如何會通乎 答。毘尼・
尸羅・波羅提木叉之三名並就戒律隨宜之
異名故互擧。一梵號對釋衆多漢語也。若梵
漢各別對釋之者。全如今疏。故探玄記云。二
毘奈耶。此云調伏○或翻名滅○或名尸羅。
此名清涼已上問。諸經論中出六度梵名中。
戒度名尸羅波羅密。即知尸羅翻爲戒。故南
山行事抄中一云。二言尸羅。此翻爲戒。即
六度所説良證可知已上大智師資持記中一
云云此即經論常談故通指耳已上又同師
濟縁起三上明翻譯四句中。以名翻義者。以
戒翻尸羅於云云既云以名翻名。明知以戒
翻尸羅是敵對譯名也。今何云此名清涼乎。
 答。正釋戒疏事抄等釋並有二科。初翻名
中云尸羅。此翻爲戒。然後重轉釋善戒義之
時有多異説中。或名清涼云云明知南山亦
存尸羅翻爲清涼之義也。但於諸經中戒名
尸羅之難者
疏。離熱惱因決擇意云。離熱惱者。即上
釋云。一滅業非二滅涅槃者是也。彼清涼果
者。亦上釋云三後滅果者是也云云
抄。毘尼以止善爲宗問。既云通止作。何
但以止善爲宗乎 答。南山業疏二下云。所
言戒者。謂約止善爲宗。雖有作用終須謹
攝。有越常規無非制約故云止也。有人云。防
非禁惡爲戒者非無一相。然佛有戒未必防
非。戒通善惡。不可偏解。如別解已上濟縁
記二下云。次釋戒中。初示今義。禁約言通
止善名局。以局簡通。即知善戒由止成善。故
云止善雖有等者。會通作持。依此離過還歸
止。攝則知止善通收二持有下行古解。初引
古非無一相但彼義故然下正片上二句防非
戒必防非人何有犯。故知須假行人隨中嚴

鈔。等起者謂無知故抄十六上引倶舍論
第十三云。等起有二種○一因等起。二縁等
起。發業前人名因等起。在先爲因故。與業
倶以名刹那等起同刹那故○解曰。今取業
前無明即因等起也。故遠爲助已上准今云
無知者。亦是業前無明也。餘放逸等並在前
心引起犯罪。故下總結云而犯諸罪也。頌疏
十三可見之之問。何故名等起哉 答。頌疏
十四云。思名等起。思與心等能引起身語業
已上
抄。還淨者謂由意樂會解云。還淨等者。
上二約犯此下結治也。謂由意樂不由治罰
者。此如吉羅中責心義也。律抄云。若不動
身口則輕。責心即滅。若動身口則重。對人
方滅○言如受律儀者。次引梁論云如本受
持對治。則如本受戒時受持由責心即對治
已上遺教經云。念所受法勿令忘失者即
此意歟
抄。出離者有七種問。七種者其相如何
 答。第一悔。曰提舍尼。以此翻云向彼悔
故。二者如僧殘罪請二十行別住尸那埵等。
三者如僧殘戒制故弄陰失精後有比丘夢中
漏失後開云除夢中等。會解云。律中先等制
有後有妨害餘事後開者極多故云有妨害
已上四者如曠野中多比丘遊行於布藏白當
下過集一處白二羯磨結小界説戒即別立止
息也。説戒已還作白二羯磨解小界而去。即
還捨所制也。諸餘結界等准此可知。五者若
轉男根以爲女時捨不共罪等也。六者會解
云。上五約事云離。今六七兼理觀證道也○
諸行相觀者應是五停心等。此在道前七方
便也。七由法爾得者。即見道位任運出離諸
罪也已上凡就滅罪有行除有報除。又有伏
有滅又性罪遮罪懺滅不同。並如南山業疏
四下委細釋之。要者可見
抄。法嗢柁南大疏二上云。然頌總有四
種。一名阿耨率覩波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
數字滿三十二即爲一偈。二名伽陀頌。此云
諷頌或名不頌。不頌長行故。或名直頌。謂
直以偈而説故。三名祇夜。此云應頌。四名
溫駄南頌。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
施他誦持故已上意云。集苦無常等法教人
令觀。謂四諦十六行相等之修行也。此外或
名鄔陀南或名優檀那者並是別事也。不可
混亂。並如大疏四上明法
抄十下廣引諸經論
委細釋之。且如疏云。鄔陀南者。寂靜是無
爲法標相已上抄云。地持第八亦名優檀那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諸法無我涅槃
寂靜○諸牟尼世尊展轉是名優檀那已上
云。然嗢陀喃此云集施。應與鄔陀異。今論
亦云嗢陀喃或譯云少功已上
抄。復有四義。一補特伽羅第一是諸戒
縁起也。且如婬戒。以須提那子與其故。二
行不淨爲縁起等。第二即正結戒也。是名戒
本。第三結戒之後廣解戒相也。是名廣解。第
四即廣解中境總分別四句五句等是也
抄。然明了論 二十二明了論正量部陀多
罪多法師選
云。偈曰解小・隨小・非小戒。釋曰。佛世尊立
戒有三品。一小戒。二隨小戒。三非小戒。小
戒者。僧伽胝陀沙等隨小戒者。是是彼不具
分罪。非小戒者。四波羅夷。次小戒者。諸戒
中自性罪。隨小戒者。諸戒中所有出罪。非
小戒者。四波羅夷等已上不具分者。方便罪
也。第二釋中小戒是自性罪者。餘四篇中性
罪而非四波羅夷之性罪故云小也 問。今
抄何但擧小與隨小不擧非小戒乎 答。前
七種中第七但云後無小隨小罪故。今亦但
擧二種點釋之也
鈔。謂二種方便罪問。南山戒疏一下云。
第三諸篇方便○令依明之論彼解之○初之
二篇立三方便。下諸篇聚立二方便○一者
遠方便。如行婬時先起欲心未動身口止不
作責者即滅。二者次方便動身就彼口陳欲
作此勒人滅通名吉羅○三者近方便。至彼
人邊或欲摩觸。身未交前。是偸蘭遮已上
宗記一下云。遠方便責心滅者。且依論出。今
須對首了論宗正量部大同空宗故結意犯。若
約有部未入犯科。次方便中初文言對人者。
此明動色業麁故重已上彼解者眞諦疏解
也。爾者彼論立三種方便。今何云二種哉
答。此事實難思。若今且約下諸篇歟。或又
位雖有三階。而遠次二方便通是吉羅一品
故。含一種對近方便偸蘭即成二種歟。或以
餘部意釋之歟。或疏又云。若准十誦多論。此
則初篇遠方便偸蘭○故彼文中初二兩篇各
有遠近方便也。行宗記云。彼宗但立兩方便。
動色爲初故云遠也已上問。彼南山意會通
此等律論異説如何成立自義哉 答。案戒
疏等。方便階位於初二篇立三義。於下三篇
立二種者。正依了論。但初二篇次近二方便
令結蘭罪者。准十誦等也。謂本律云。發心
作猶吉。全同了論遠方便。又云。不成者何
蘭正同。十誦云。初二篇各有二方便皆結偸
蘭。故知階位立三二全用了論。制罪體者依
本律意參用了論十誦文也。故資持記中一
上云。准持犯中三罪則依了論。遠者重吉。此
據本宗。次近二蘭全取十誦已上初二篇次
近二蘭有三階之義。及下諸篇二方便通結
一品吉罪之義等可知之
抄。小謂性罪問。付明制性二罪。且性罪
者。分別倶生二種煩惱中何煩惱之所發云云
答。決擇云。抄小謂性罪等者。一云。佛未制
時世人已知是罪名性。佛制已後方知是罪
名遮。或分別煩惱所發三業過非名性。倶生
煩惱所發三業過非名遮。是故三乘見道已
去遠離性罪已上問。行事抄抄中四持犯方
軌篇
云。無學誤犯故輕。三果故犯爲重已上資持
記中四上云。無學見思已盡故犯事習未亡
故容有誤。三果殘思未盡容有故心上二但
犯遮戒
 初二兩果欲惑未盡故心犯。性但不造他復
不結不受總報。與凡爲異須斯二尼怨逼
受樂如受戒行 已上
行宗記一下云。初二兩果故心犯性須斯二尼
怨逼受樂
三果故心犯遮。四果誤心犯遮已上准此見
道已去亦犯性罪。今何云法爾無小乎 答。
唯識述記十本云。世親釋攝論説。此二地性
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擇護戒○何故初果已具
性戒極喜地中當言未具。仍有誤犯微細過
失。又論。性戒初地已離。入地菩薩更又不
同初二果者。猶有妻拏性罪必無犯。但遮罪
猶有誤犯。今第二地悉能永離。餘論皆同
抄。有答云理實。問。有答者誰人乎 答。
始自問詞至古來同此者。全是刊定第一上
文也。今但加有之二字之初也
  第三阿毘達磨藏
疏。是善是常問。善常之二義爲局勝義
法爲當通法相法歟 答。局勝義法見 問。
成唯識論第十釋不思議善常之頌文云。此
又是善因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安隱
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何便故。二種皆有
順益相故。違不善故。倶説爲善已上又云。此
文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
變易故説爲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
故亦説爲常。非自性常已上唯此縱雖法相
法何無善常之二義乎。今何局勝義法乎
答。唯識正種二轉依之極果云善常故。即今
勝義法也。思之可知
疏。相者性也状也問。相與性二義大異
也。何以性釋相哉。故抄六上云。法若性空
相不空故。若云相空性又不空。以性相異
故。猶如畫火無有熱性。而似火相。如木中
火。不見其相而有其性○性主於内相據於
已上今何云相者性也乎 答。會解云。下
云。體性有同有異異者相據於外性主於内。
體者性相之通稱則寛狹不同。然今性是體
性故名相也已上
疏。一者對向問。對向對觀之二義者共
通因果二智歟。爲當二智各對各局歟 答。
對向約因智。對觀約果智。二智各局也
問。此義不爾。縱雖果智何不自證涅槃果哉。
縱雖因智何不對觀四諦境哉 答。且就滅
諦涅槃眞理。若因智所趣向之處是名爲果。
不可云境。若約果智所窮證之處但名爲境。
不可云果。故疏下云由對果對境分二對名
者是也。但於疑難者。探玄記第一云。一對
向。謂因智趣向涅槃果故。二對觀。謂果智觀
證涅槃滅故。雖因智亦有對觀。然以仰進修
故倶名對向。世親攝論云。此法對向等文
下引
解釋明鏡也。應知又疏頌第一如下引之
疏。二者對觀問。對觀者通四諦歟。局滅
諦歟 答。疏云。觀前四諦問。若爾何
故探玄云果智觀證涅槃滅哉 答。彼爲簡
別因果二智之行相殊擧一箇滅諦涅槃以顯
趣向觀證不同。然則其涅槃滅者。略擧四諦
中滅諦非遮餘三諦。亦觀證爲境故彼釋二
對竟即引別證云。世親攝論云。此法對向無
住涅槃能説諸諦菩提分等諸妙門。故此約
因智説已上
疏。其能對者問。付釋對法藏。且能對
者。爲局無漏爲通有漏 答。疏云。其能對
者皆無漏淨慧付之正檢倶舍論有二種阿
毘達磨。謂勝義阿毘達磨。是無漏淨慧。世
俗阿毘達磨。是有漏修慧聞思生後慧云云
既對法義通有漏。豈其能對者局無漏乎
答。倶舍頌云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
慧論已上初淨者論釋云。慧謂擇法。淨謂無
漏。淨慧眷屬名曰隨行已上此之一句正顯
對法。下云及能得此等者。雖此亦名對法。非
眞實對法。是對法之資糧故假名對法。故頌
疏第一云。及能得此諸慧論亦名對法故言
及也。言諸慧者。慧有四種○言説論者。謂
六足論等○無漏淨慧是眞對法。有漏慧論
非眞對法。言對法者。謂與無漏作資糧故亦
名對法○言資糧者。先因論教次有生得。從
生得後方有聞慧。從聞慧後以起思慧。從
思慧後始生修慧。從修慧後起無漏慧。故諸
慧論是淨慧資糧也已上然今疏云。法有二
義。又云。對亦二義者。別就勝義阿毘達離
分對法二字釋其名義。更非可通世俗阿毘
達磨也。頌疏光記可見之
疏。由對果對境一云。前言對向。以因對
果。因即淨慧果即涅槃。後言對觀。以心對
境。心即淨慧境即四諦已上今疏上云法有二
義等下云對亦二義等。全同頌疏。故知今云
對果對境者。亦是以因智對涅槃果。當同探
玄并頌疏。此義既無違。故知以心對境者。
亦以果位心智照知四諦境也
疏。自共相等抄五下云。論云。三妙觀察
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
○釋曰○自即色心等別。共即無常等同。又
攝論云。圓成實性爲共相。依他起性爲自相
已上
抄。廣如十地疏明問。今十地疏者。指何
處哉 答。未見廣釋文。且大疏六上許説分齊
門明義説
二大
又諸法自相皆不可説諸法共相。皆是可
説此通一切法已上抄十四上釋云。此依因明
論。謂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
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若分別心立一
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爲共
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
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如第十唯識疏説已上
又大疏七上第五
云。自相是俗。共相是眞
已上此釋經云覺法自相共相故之文也。抄
十五下無釋。但第十唯識疏諸説者。唯識論
第九云。猶明與闇定不倶生等云云述記第
十本釋此文時具引佛陀論第六明佛知共相
否有三師異説之文。今抄釋當彼第三師説。
故指廣讓彼也
抄。論有七例頌云抄十三上廣引論文具
釋之。今取彼意略抄之。第一論體有六。一
言論言音言調也。二尚論。謂諸世間隨所應
聞所有言論也。三諦論。謂依欲情等所起會
論也。四毀謗論。謂懷謂懷憤發所起言論
也。五順正論。謂隨順正行及解脱之言論
也。六度道論。謂教可修三學等之言論也。第
二論處所者。亦有六。一王家。二執理宗。三
大衆中。四賢哲前。五善解法義者。六樂法
義者前也。第三論所據有十。謂所成立有
二。一自性。二差別。能立有八。一字。二因。三
喩。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法量。八正
教量也。第四論莊嚴者有五。一善自他宗。二
言具圓滿。謂聲具不鄙輕易等五徳。三在大
衆中無所怖畏。四待時方説不纔纔。五言詞
柔軟等也。第五論負有三。一言我論不善汝
論爲善等。二爲所局伏故或説餘事或現憤
發或默然等。三雜亂麁獷等也。第六論出離
有三。一觀得失者。我立論將無自他損否。二
觀時衆邪正。三自觀察我於論體等爲善巧
否等。第七論多所作。此有三一善自他宗。二
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由有此三能善酬
答。故名多所作法耳云云
抄。此法能伏諸説世親攝論云。亦名伏
法。由具足論處所等能伏他論故已上准此
今諸説者即他論也。立破二能者。破他異論
立自正義也。正説者論體也。依正者論處所
也。等者等取論莊嚴等五例也。方便者總收
上七例也。一義云。正説等者別擧三支。謂
正説是宗也。依止等者合擧因喩也。故隋譯
論云。伏者阿毘達磨。是伏他法。能伏他論。由
具立宗等已上准此可知。一義云。三支比量
總名依止等方便。此論藏中能説此義故云
正説也。得此等意可讀文點
抄。迦多演尼子造倶舍論第一云。然佛
世尊處處散説阿毘達磨。大徳迦多演尼子
等諸大聲聞結集安置。猶如大徳法救所集
無道品等鄔柁南頌。毘婆師傳説如此已上
記第一云。論直意朋經部。於本所學心生疑
惑。所以於此倶舍頌文往往置此傳説之言
顯非親聞也已上前引薩婆多論第一。全同
此倶舍也。問。結集安置者何時代哉 答
云云可尋之。頌疏第一云。言説論者。謂六
足等。一舍利子造集異門足論。二大目揵連
造法蘊足論。三迦多演耶造施設足論已上
三論佛在世造。佛涅槃後一百年中提婆設
磨造識身足論。至三百年初尊者世友造品
類足論。又造界身足論。至三百年末迦多演
尼子造發智論。前六足論義門稍少。發智一
論法門最廣。後代論師説爲足發智爲身。後
代論師多宗發智。大毘婆沙依之而造已上
抄。有云亦是彼説瑜伽八十一攝釋分
之上
定記第一本。大乘法園林章第二本並委釋
之。如起信疏教理抄第二具引之
疏。一者剋性問。於此剋性兼正等義諸
祖解釋相違。如何會通乎 答。會解記云。起
信古疏云。一克性門。則各詮一學。二兼正門。
如雜集論第十一云。後次開示三學名素怛
覽。開示慧學名阿毘達磨。今疏克性即古兼
正。今疏兼正中正義即古克性。此故何耶。今
謂。古疏恐傳寫之訛爾致。如古兼正門中論
唯詮慧。何有兼正。故以今疏爲正也 問。今
克性門三藏何詮法多寡不同 答。以三藏
自性寛狹不等故。鈔引論釋已上且依此師
意餘處爲誤今疏爲正也 問。方軌第一云。
第二明藏攝分齊○一曰修多羅○即詮定教
也。二毘那耶○即詮戒教也。三者阿毘達磨
○即詮慧教也 問。若然者何故攝論云爲
説三種修學別立修多羅爲成依戒依心學故
立毘那耶。以此文驗。即經詮三行。戒詮二
行。慧詮一行 答。有二義。一剋性門。二兼
正門。剋性如前説。兼正門有二義。一本末
義。經爲本教。餘二次第末也。二者兼正門。
經中定爲正戒慧兼也。律論亦爾。唯可知
已上剋性如前説者。次上以經律論如次
配屬定戒慧。故今指之。故起信疏云。若依剋
性門如前各詮一已上既於剋性門至相香象
兩師全同也。豈爲誤耶。但方軌於兼正門更
分本末兼正二義。而起信疏云。若依兼正門。
則如集論説。以經寛故具三。律次具二。論
狹唯一。亦是本末門。謂經是本。餘二次第
末也已上是則通標總門之兼正名別釋細分
中本末。一義即結屬也。以兼正心本含本末
與兼正之二義。故標總門。而別釋一義。不
可爲相違。如是料簡之。則至相香象兩師全
同。故起信疏爲正。今大疏爲誤者文理倶分
明也。今何返云起信古疏爲誤乎。但於古兼
正門中論唯詮慧。何有兼正之難者
疏。二約兼正決擇云。問。既約兼正通詮
其三。何故剋性三二一別耶。答曰。望義別
故。何者經詮三學倶盡其玄。律詮三學二盡
其意。論詮三學一盡其玄。故此云爾。又解。經
多詮三律多詮二論多詮一。所尚不同。又分
兼正已上
鈔。謂尸羅即無悔等意云。若犯戒則必
致後悔。心有追悔不寂靜故不得定也。若堅
持戒則反此故云爾也。探玄記十一云。由多
作罪因縁故臨欲終時見地獄相。心雖生悔
不能集彼正見對治故名墮邪見也已上行願
記第五云。如寶積經説。最後捨壽之際。心極
明了。一切善惡皆悉現前。畏喜心生即便往
趣也已上問。等者等取何等哉 答。會解云。
謂具尸羅則無悔。等取眠尋伺。此四即四不
定法。今由尸羅無此四不定故得三摩地也
已上愚案云等取悼擧歟。故大疏四下十行品
第二饒
益行云。纒謂八纒。即無慚無愧悼擧惡作惛睡
慳嫉。初二障戒正障律義。次二障止。次二
障觀。後二障捨已上次二障止者。悼擧惡作
也。惡作是追悔也。止是定也。今既云無悔
等。明知等取掉擧也
鈔。教其半字問。上就喩中字滿字者何
哉 答。五十要問答下云。論自引悉曇章阿
等十二聲迦等三十六半字。以音加半字展
轉相宗成一切滿字。其字音仍不離本字音
已上准此三十五體文名半字。體文加十二
摩吒即名滿字也 問。何故十二摩吒不名
半字哉 答。摩吒者點也。非字體故云爾也
 問。毘伽羅者何哉 答。慈恩傳第三云。印
度梵書名爲記論。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毎於
劫初梵王先説傳受天人。以是梵王所説故
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云毘伽
羅論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應云毘奈邪
羯頼論音女
感反
此翻名爲聲明記論。以其廣記
諸法能詮故名聲明記論已上會解云。毘伽
羅論者此云字本。然上云半字此云滿字。毘
伽羅即滿字也。然寄歸傳云。五天梵書等文
具引
本文
應知
南海寄歸傳第四云。夫聲明者。梵云攝
柁苾駄○即五明論之一明也。五天俗書總
名毘何羯喇拏。大數有五。同神州之五經也
舊云毘伽羅
論音訛也
一則創學悉談章○斯乃小學標章
之稱。倶以成就吉祥爲因。本有十九字。共
相乘轉成一十八章。總有一萬餘字。合三萬
餘頌○六歳童子學之。六月方了。斯乃相傳
是大自在天之所説也。二謂蘇呾囉。即是一
切聲明之根本經也○有二千頌。是古博學
鴻儒波尼儞所造也○八歳童子八月誦了。
三謂駄都章。有一千頌專明字元功。如上經
矣。四謂三棄攞章○則意明七例。曉十羅聲
述二九之韻。言七例者。一切聲皆悉有之。一
一聲中各分三節。謂一言二言多言。總成二
十一言也。如喚男子一人名補嚕灑。兩人名
補嚕藉蘇。三人名補嚕沙。此聲有呼噏重輕
之別○會云更有細釋。十
羅聲二九韻等略之
十歳童子三年勤學方
解其義。五謂苾栗底蘇呾羅。即是前蘇呾釋
也○十五童子五歳方解。神州之人若向西
方求學問者。要須知此方習餘如其不然空
自勞矣已上
鈔。可名爲藏 決釋云。藏者慳祕也。故法
花云。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人我則墮慳貪。此
事爲不可已上
疏。即唯十藏抄問。十藏者何乎 答。決
釋云。疏則唯十藏。抄者非是十藏。品中十
藏但取十種玄門以爲十藏。故疏釋云。具足
主伴顯無盡故。十玄之中擧初及後影中間
故 問。十玄是義。十藏是教。豈相愜當
答。上疏云。以義揀教。此意用十玄義揀能
詮教。將教從義故名十藏。如彼三藏亦是以
教從三學義故名三藏。言教融故者。亦答前
難以義從教。但號十玄以教融義通稱十藏。
又解。亦是此經十藏品中十藏所攝。故綱要
云。若經此經十藏品中自明信等十藏。十藏
爲異攝於此經已上此有兩釋。如文應知
問。初釋不爾。探玄云。或是下文十藏所攝。
以主伴具足顯無盡故已上今疏全寫此文。既
云下文十藏。明知定指十藏品也。何云十玄
爲十藏哉 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