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境異境。但取處同時異耳已上次同異時處
一人頓見者。此含二類故疏三上云。九或一
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
於同異倶時處見一切人所見。以是普眼機
已上抄云。言同異交互時處者。謂同時異
處異時同處名交互時處。然同時異處即是
第五。而要是多人。異時同處即是第六。通
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頓見前故○十或一人
所見者。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名同異倶
時處。既是一人時該多時處。見通諸境。故
是普眼機也已上唯此今通指此九十二類名
同異時處。即一人頓也。然今云等者。彼十義
中第一云多機異處各感見一。第二云同處
各見等。即指此等也
抄。一身圓滿即是眞身問。探玄云。丈六
遍於十方等文
如上引
大疏八下全同之。是專明
丈六應身周遍圓滿之旨。今何云一身圓滿
即是眞身哉。又彼云。法報不分。即權恒實
等。故知圓滿及全現並可通法報權實。今何
頻分眞應哉。若別判眞應者。是即今相門之
所談。全非無礙門之玄旨乎。如何 答
疏。一切不能思故決擇云。問。下抄明
見佛通局叙此宗云。不論凡聖通見十身。又
云。非唯見丈六化質亦徹見法界身雲。今此
不見。豈不相違 答。此約盡窮佛徳云不
見。彼約分覩佛身云見。又云。此約偏根云
不見。彼約圓根云見○又此約拂迹云不見。
彼約寄跡云見。又此約自利功徳證道境界
云不見。彼約利他業用教道約上加於下承
佛神力云見已上下抄者二下也。又云者
抄。兼對約人爲難問。疏但云一切菩薩
不能思。何以此義對約人爲難哉 答。前徴
難中以人天同見即難云可非眞身。以大菩
薩見即難云可非應身。故今明唯佛境界故
通遮前人天菩薩之二見以破難者之執見故
云爾也。抄次下結釋云。既云菩薩不思明唯
佛境已上
問。若如此文句所引像法決疑經者。釋迦毘
盧舍那及盧舍那三名各別擧之。經文分明
也。何故願記偏判古徳説哉 答。彼經全無
誠文。乃是天台加義意引成。今引全文自可
知之。像法決疑經云。佛在跋提河邊沙羅雙
樹間度須跋陀羅竟。諸大菩薩聲聞弟子○
一切衆微然不敢。爾時世尊告諸大衆。大般
涅槃已度説竟○善男子。今日座中無央數
衆各見不同。或見如來入般涅槃。或見如來
住世一劫。或見如來住無量劫。或見如來
丈六之身。或見小身。或見大身。或見報身
座蓮花世界海爲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説心地
法門。或見法身同於虚空無有分別無相無
礙遍周法界。或見此處沙羅林地悉是土地
等文私云。本經正文如是。然則經但云或見
法身同於虚空等。而指此文云或見釋迦爲
毘盧遮那。又經正云或見報身座蓮花藏等。
而指此文云或爲盧舍那。故知經但云法身
報身。智者以自意別立毘盧遮那等名也。豈
非彼師之義説哉
疏。一身圓滿皆全現故探玄記第十五
云。佛不思議品○三辨定。此文者○一切約
佛自徳圓融無礙不可説也。二就機出現。復
有二門。一分相門。謂化身爲化地前現染
土等。報身爲化地上現於淨土。此約三乘差
別機現二無礙門。謂報化不分即權恒實。如
樹王下現十佛身丈六遍於十方八相該於法
界。諸根毛孔各無限量亦不礙限量。是則限
無限無礙。此約一乘圓機説。今抄及意至下
可記之


演義鈔二十纂釋第二

  第四開章解釋
疏。玄十身者自有二義 孔目章第二第十
迴向
生成佛徳
差別義章
云。若一乘義。所有功徳不離二種
十佛。一行境十佛。謂無著等。如離世間品
説。二解境十佛。謂第八地三世間中佛身衆
生身等。具如彼説已上二種佛名解境行境
者。出自此師。今釋當世學侶用此二名擧別
召之
抄。明前十身各有十相 問。正見經文。唯
國土身如來身有十相。其餘衆生身法身但
有五相。業報聲聞獨覺菩薩之四身並但云
假名差別。而不明別相。智身有十一相。虚
空身有六相今何混云各有十相乎 答。實
如來難。而大疏通此伏疑云。然其類例應
各有具十。文或闕略。且從顯説已上 問。文
或闕略者。爲金剛藏所説本自闕略。爲結集
者及翻説者之闕略 答。抄五下釋隨其本
會科云。據實合有十會表圓。或經來未盡。且
案文釋耳已上彼疏云。文或闕略。即抄釋
云。或經來未盡。准此可譯者之缺略歟。又
疏十下釋善財童子於金剛藏道場奉遇普賢
之義云。然此經體勢應具十會。以順無盡又
始覺場義應歸本故已上抄二十下可見之。
如是經來未盡之事是多也
抄。而名異彼亦會釋 疏九上離世
間品
云。一示
成正覺故。即前菩提身。二願生兜率故。與
前全同。三萬行因感故。即前相好莊嚴身。四
自身舍利住持故。即力持身。五涅槃佛。化
必示滅故。即前化身。六法界佛眞無漏界
故。即前法身。七依唯心故。即威勢身。雖光明
亦能攝伏心最勝如慈心降魔等。八常在定
故。即福徳身。定爲福之最故。九了本性故。即
前智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皆本有故。故下
云明了見。十隨所欲樂無不現故。即意生身。
故普經云如意佛。然佛。就内覺。身多就相故。
立名不同已上抄十九下云。疏一示成正覺
故即菩提身者。但唐梵云。異言了本性故
者。非約所了。所了即法界故已上更無殊釋
 問。本性佛即前智身云云爾者直指本性
名智身歟。爲當擧所了之本性取能了之智
名智身歟 答。即具有其二義也 問。抄既
云非約所了。明知唯取能了之智名智身。不
可有直指本性名智身之義乎。如何 答。疏
以二義見本性佛。初擧所了取能了。即指前
智身。次智性本有故智身名本性佛。即引下
十種見佛中文爲證也。大疏九下離世間
品餘
本性佛佛明了見之經文云。九平等性智了
本性故。本覺眞性性本了故已上抄十九下
云。九平等亦二義。先能所合明。後本覺下
唯就理説已上准此可知。但於抄非約所了之
釋者。且約今後釋歟 問。此疏抄釋能見之
明了見。何開所了之智智身乎 答 問。本
性佛即前智身云云爾者今此本性佛爲通四
智爲當圓鏡平等二智歟 答云云 兩方若
云通四智者 疏云。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皆
本有故已上會解記云。智身是四智故義通
三身。若取配本性佛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亦本有故唯法報也已上雖智身本性佛是同
體異名。而智身通四智通三身。本性身局二
智局二身。既簡除妙觀成事之二智。明知不
通四智也。若云局二智者。抄五下云。今即
四智是本覺智。修生之四非別有體。如金成
像金像不殊故已上同十七上第八
云。能證
四智智身攝故已上況又十地論釋智身廣通
妙觀成事云云如何 答。若約修性無別體。
則修生四智無別。始起皆是本覺隨染作故。
應皆名本性佛。不可有一智所簡除也。但約
内證外用別論。則圓鏡智平等二智共是内
證眞性智也。圓鏡智應知於平等性智者。且
如唯識第十云。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
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等文述記
釋云。此在因中有我執故自他差別。今我執
無故自他平等已上演義抄八下問明
云。因中
有漏唯縁我境。因中無漏縁於第八及縁
眞。如果三許縁一切法故已上准此等文冥
契眞性之義尤親切。故別取爲本性佛。就唯
識第十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品善
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等文又云。成所
作智相應品。謂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
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等文故知妙觀
成事二智即外應機縁之智也。冥同本性之
義疎遠故。不取爲本性佛也。但此等一性以
論之。非謂示別定爾。即如抄五下等釋。可

抄。所謂安住世間 大疏九下云。此中所
見即前十佛亦八地十身○然此中明見。皆
稱彼佛而見。如如無著自屬正覺。非謂菩薩
於彼不著。若菩薩於此不著。下下九豈當著
耶。是知皆是就所見明見○一無著者。安住
世間故不著涅槃。成正覺故不著生死。乘無
住道示成正覺。故名無著。攝此而見是見正
覺皆傚此○此即總句。下九皆此別義。二乘
願出生故。上文云佛願力故無不現○三報
即相好。莊嚴身業即萬行之因。而能深信爲
首。信爲首云深信見○四隨順衆生。何持舍
利等故○五涅槃即是化身。化身示滅故名
涅槃。深入見者深見涅槃故。能示現滅深入
生死故。示滅非眞。六法身充滿於法界故。法
界爲佛體故。七湛然安住眞唯識性。是佛心
故。八寂然無依心。言語絶即三昧義。觸類
皆然。故三昧無量。九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本
覺眞性性本了故。十隨自他意無身不受故
已上抄十九下云。十隨自他意下即意生身。
然有三義。如意速疾。二隨自意成。三隨他
意樂。今用後二釋。隨樂言。隨自所樂普受
法身。隨他所樂欲受何類已上餘文廣故略

抄。然無著等後各十義 問。此十義者。其
相如何 答。大疏九下亦有此釋。彼抄云。結
成包含即汝未意云云但此十義等於諸品中
散在説之。且初無著見者。離世間卷第五
十三
云。
有十種無著。何等爲十。所謂於一切世間無
著○衆生○法前作○善根○受生處○願○
行○菩薩○於一切佛無著已上問。此十無
著者。述十住中法王子住自分無著。何爲果
位無著佛之十義乎 答。抄十九下釋此伏
難云。此十雖因。徹於果位一切無著。而不
思議等十種離過清淨亦果無著已上十種離
過者在第四十六卷。次出生見者。不思議
卷四
十六
有十種念念出生智。次深信見者。即
不思議十種最勝無上莊嚴及十藏信藏。十
義等具彼抄引釋之
疏。一用周無礙 問。初二無礙有何不同乎
 答。會解云。疏用周無礙○一重平通次科
方互相遍也已上問。相遍無礙之相字者。去
平二聲中何乎 答。會解云。疏相遍無礙者。
相字平聲呼。謂於前無邊用中互相攝而通
也。故云。於三差別用各攝一切業用也。抄
釋甚明 問。抄云。母胎一相八相皆具。萬
徳斯圓故云相遍。據此相字合從去聲呼耶
 答。若但明八相互遍。可作去聲呼。如四
儀。三乘五道等互攝相遍。須從平聲呼也。義
亦甚明已上問。用周無礙可通三乘教哉
答。不可通也 問。縱雖三乘教意何不許周
遍十方法界。或現攝生威儀或示八相等義
乎。故目蓮不盡應身之語聲。梵天不見丈六
之佛頂。非用周無礙乎 答。疏一下云。法身
善遍。智所同依故。智身證理。如理遍故。色
身無礙。亦同理遍。並是圓遍而非分通。謂一
切世間一纖塵等處佛皆圓滿。總著示現。別
著亦現。又國土等即是我身土等。體外無別
我故已上抄五下云。先隨好各別遍。二圓
融相攝遍。今初且寄三身以明○今明法身
本體遍。智身修成如體遍。色身即體之用
遍。法身如虚更遍。智身如日光遍。色身如
月影遍。並是圓通下別示遍相○言並是圓
通者。若大若小皆圓滿故。非分遍者。非是分
折散布令遍○總著示現者。遍法界唯一佛
佛身充滿於法界故。言別著亦現者。別向一
一土一一塵中皆見全身故。又國土等即是
我身下。二圓融相攝遍。謂前明能遍三身非
所遍土。今明能遍即是所遍。能所互融故。又
明一一身相融和雜遍故。又上約佛身三十
身○今明三世間無礙之十身已上唯思可知」
抄。又如前現八相遍者 問。今引嵐毘尼
林神説。全是前用周無礙義也。何引此文爲
相遍無礙之證乎 答。相遍無礙義者。於上
攝生威儀等差別用中更互相攝。是名相遍
也。外更無別義故。欲明相遍義先引業用周
遍之文。後正明相遍義。如文應知。初明攝
生威儀。次明現八相。次三乘五道等。並躡
第一無礙明當門無礙也
鈔。嵐毘尼林神 唐經七十四之文也。嵐
毘尼國林有神名妙徳圓滿故云爾也。寄善
慧地云云
鈔。如三十一經云 問。何品説何義之文
乎 答。十迴向品説第九無縁無著解脱迴
向位滿大用之文也
抄。又離世間品云 問。今所引文於彼品
中明何義乎。又既有十相。何證八相乎。又
可云母胎一相具七相。何云具八相乎 答。
彼品説六位行中明妙覺果有十相。謂住天
相・示沒相・入胎相・住胎相・初生相・在家相・
出家相・成道相・轉法輪相・入涅槃相也。然今
所引是明住胎相之文。即當第五十九卷也。
大疏九下云。第四彼細趣。即明住胎相十
事。初一通現地位。次八明現七相。以處胎爲
胎爲能現故。童子屬處宮相故。後一總結。多
門並一相同時齊現。深密難知故名微細已上
 問。見今所引文正有十一相。何標有十種
乎 答。正檢本經文云。在母胎中示現苦行
往説道場成正覺已上而今離分即加在母胎
中示現之六字故成十一。即知傳寫之加増
耳。除却之則成十種也
疏。三寂用無礙意云。前二科皆用中自
明無礙。今於前用皆正用故。恒寂正寂時常
用故云爾也 問。寂用無礙義是談教常談
也。故維摩經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何爲
不共之玄旨哉 答。前二科明用既異諸教
故。即用之寂豈非異哉
抄。所以無心於物 問。今既用無私隱之
私。何釋以無心於物乎 答。會解云。抄中
亦以無心於物下却作無思見相故。喩摩尼
天鼓等。此取義顯釋也
疏。四依起無礙問。依起者名義如何
答。既決擇云。所依能起海印定也。能依所
起寂用故已上會解云。此有二義。一前始寂
用但要無心成事。別無所依。今明前科。正
無心頓現無別所依時。即是全依海印定力
而起。故云依起無礙。此是疏家正立。故疏
云無心頓現。是擧前科海印力。故正明今
義。故抄釋云。雖寂用無心不妨皆依海印之
力。二前科寂用無礙明攝初二科云用同依
一寂此意依字即躡前寂字起字。方是海印之用也。若
前意依起二字皆海印定。前寂用但無心頓現之
今明正依寂時即頓起用。以皆海印定之力
也。故抄云。又正依定即起用故。并次引經。
皆是次意也已上意云。初一義則疏抄共爲
正義。次一義是抄家別義也爲言准此抄次
意云。依定者寂名定也。非是海印定歟
問。上云。寂用寂是定也。故上抄云。常在
三昧爲云云所引經文並此義也。而今亦云
正依定即起用。豈非繁重乎 答。決擇二
釋。初云寂用無礙。是則定未定。今依起無
礙即總定本定。故別定對總定作能所依也。
次釋云前望云定。意顯無心成事。非爲所依
定故。今方論所依定也取意
疏。五眞應無礙 問。眞應無礙義可通三
乘終教。何爲圓經不共也玄旨哉 答。會解
云。以此宗理智合爲眞身亦名法身故云同
法○當同教義亦通實教義。但此同中眞身
即是十身舍那故異餘也已上抄三下云。即
同中必有別義。如事理無礙必即事事無礙
已上即此意也 問。此眞應無礙佛者三身
中何哉 答。既云眞應無礙。定是三身相即
圓融無礙之佛也。疏初文云眞身寥廓等。見
其抄可准思之 問。若爾何故筆削記第二
云眞應無礙自受
用身
超於菩薩所見他受用身故
已上如何會通哉 答。一義云。三身相即圓
融無礙之義。是不二之至極佛徳之淵源也。
故唯佛智證窮之。非餘聖境界。例如自受用
身。唯佛與佛之境界。故注云自受用身歟。或
又彼云眞應無礙之應字是報身也。彼起信
疏釋智淨相中云云故今隨染本覺之心還即
還源成淳淨圓智成於應身始覺義也已上
筆削記。問。四五兩門次第生起如何。答。會
解云。已上四科約體用也。法皆以後成前方
畢。第五下皆約人就佛身以分次第已上又云。
從五至下。前局後寛謂五
疏。六分圓無礙初四門約法體用中初三
尚通餘教。第四云海印力者。唯局今經歟。又
第五下約人。就佛身中第五尚通餘教。第六
下多局今經。謂此亦雖業用通餘教。而徳相
義邊唯局今經。彼總持教云佛眼佛頂者。全
同今云一一身分即分即具全身也。即抄云
如來眼等皆通法界者。正是此意也。餘可
准思
疏。八依正無礙 抄指上説因中也。又抄
釋即情即非情作三釋。會解記釋之。次下引
之。可見之 問。説因中第五顯果徳有依正
無礙。今全用之者因縁何分哉 答。會解
云。前約果徳。是所顯之法。是佛所爲故云
因也。今明依正。乃目説主故云縁也已上
疏。九潜入無礙 問。今云入者如彼水中
投入木石等。此佛身穿入衆生心中歟 答。
爾也。但彼即能所別體。今即能所不二。如
彼十玄中相入門可准知之 問。今抄釋此
潜入義云隨衆生感萬類殊形文。是即佛以
大悲垂應跡於生死界中隨類佛身現衆生
前是名入見タリ故一下云。成所作智曲成無
遺。即隨入義已上如何。答。若如來難者。衆
生外有佛身全非衆生中有佛身。今所擧之
喩并轉喩等又引證之經文悉不符合。明知
今云入者。即是事事無礙之義。全如彼相入
門。故會解記釋今疏所擧之喩云。此理事無
礙喩事事無礙也已上大疏一下明佛智有體
用證理四種遍云。又下經云。佛智廣大同虚
空普遍一切衆生心中。故成事事無礙也。但
於今抄釋者。見下引證文可知其義。即抄具
引之乃至云但隨衆生心行異故等云云大疏
九上釋今所引經云。事三大海潜益喩。喩佛
體均益。生智即雙釋前依及出生義。謂與衆
生心同體故。義曰潜流。穿鑿自心得智慧
時。即是見依佛智。是曰依之出生。又由體
同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亦是流入已上前依
及出生者。彼有十大喩。第一虚空無依爲依
喩。即疏釋云。諸乘之智依佛智生已上第二
法界湛然喩。即疏釋云。喩佛體無増減智。即
轉釋前依○雖出諸智亦不減少等文如是次
第轉釋故云爾也。又與衆生心本來同體。非
今始流入故。云義曰潜流也。是即約徳相釋
故云爾也。若約業用。則可示今始流入之相。
 問。今明佛身有十門中。餘門悉可爾。然
此潜入無礙有何所要立爲一門哉 答。有
二義。一義云。今此十門總辨佛身無礙。然
上來雖明眞應分圓因果依正等無礙。未明
生佛無礙故。今立此門別明之也。即是生佛
迷悟眞妄染淨並皆無礙方爲佛身也。一義
云。大疏三上云。入有二義。一以智身潜入
密益衆生。二以色身現入顯益衆生已上
此今亦以密益衆生爲當門之所要歟。即引
大海潜益之經文以爲證據。又抄釋。隨衆生
感萬類殊形等。又云。今所引者正取潜入之
義耳並存其意歟 問。若爾者密益衆生
之相如何 答。起信論云。又爲諸佛菩薩慈
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
善根。以修善根成就故。則値諸佛菩薩示教
利喜已上筆削記第四云。然此段文有二種加
義。初以慈悲等是冥加。由冥故起信修善。次
以修下是顯加。謂現身諸法由願加故進行
證果已上前所門大疏云入有二義等。准例
可知。又花嚴問答下卷引潜用成門中經委
釋密益之相。其義至要。又甚深也。可見之
疏。入衆生界 問。抄釋云。明佛入衆生
爾者能入之佛身爲局智身爲當通色身歟
答。抄云。此以智身通證佛身等云云不局智
見タリ又疏引經云。衆生心中有佛成正
此成正覺之身可通十三量等身也。又
明衆生入佛云。在一毛孔。又云。觀佛一毛
孔。以毛孔是色身故通色身云事分明也。
問。若爾准前大疏三上釋亦可有色身現入
顯益衆生。今何遍云潜入密益哉 答。顯益
唯屬根欲性純熟之大機。密益廣通熟未熟
之萬類。今則捨局取通故云爾也。或又雖色
身是潜入故
抄。若轉以喩顯者 問。既以衆生眞心名
如來藏。即是法説也。何以此屬喩説乎。更
亦轉用水波喩有何意乎 答。會解云。引喩
者以實教義喩別教義也。言轉喩等者。以眞
如隨縁作衆生不失自性唯尋常皆約法説。
今既以此爲喩。猶恐難見故轉以海水成波
不失濕性喩明也○此以理事無礙喩事事無
礙也已上
鈔。此智身通證佛身 問。以出現品文別
釋智身潜入。此外更云佛身隨他文處等者
指何身乎 答。會解云。佛隨他文處蓋多者
如云普現一切衆生佛身
隨化
而恒處此菩提座隨他
而不失
自性
又如云如來於一成正覺身普現一切
衆生數等身成正覺等○皆其文也。今取潜
入義故。取佛智爲智身之別義通證前眞身
入生界也。若疏次云衆生心中有佛成正覺
等。則正通約佛身入生心也已上准此今云潜
入無礙者。但智身可通二種十身故云通證
佛身等歟
疏。又即此一應爲多應 問。上既釋此一
處應即多處應。何更云此一應爲多應乎
答。上既云即是全體不定義。今則云爲是相
作之義故不同也已上
抄。一以法性身土問。抄法性身土融無
二故爾者爲別教不共之義爲當通餘教歟
 答云云兩方若云別教不共義者。唯識論
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
而屬佛法相性異故已上准此法相宗尚許法
性身土體無差別。況於終教等哉。何云別教
不共乎。若依之爾者。今十種無礙共是別教
不共之玄旨。豈於圓通無礙中即依即正之
一義可云通餘教乎。故會解云。三中二義。初
義即法性融通故云融無二。故前第二抄釋
約體四句中通同別義。今唯約別教也。次義
約融三世間説已上先徳解釋尤有其謂歟。如
何 答
鈔。非情者同色性故 此有三釋。會解云。
初約性同。次約相同。三約體同體通事。體
非唯約性 已上
 問。相同體同有何異乎 答。會解云。二以
有情此非情河池等也○此約無情即是佛身
也。三以非情之法是有情佛體也已上意云
抄。即源即廣者 問。此二釋不同如何
答。會解云。初身同空無相故深。同空包色
相故廣。此存更以明深廣也。二身同空量故
廣。離空相故深。此約不住空方爲致深也
已上
抄。若以佛身上 問。疏一下釋教主難思
之經文。則約十徳別顯十身。一菩提身。二
威勢身。三福徳身。四意生身。五相好身。六
願身。七他身。八法身。九智身。十力持身。如
是科釋意次總結云。上約十身。若約三身
者。則初三段皆名報身。而恒下他身。身遍
十方下法身。就報身中。前一自受用報。後
二他受用報。故云處菩薩衆已上而恒下者
是第四意生身。已下四身也。身遍十方下法
身者。經云身遍十方下第八法身已下三身
也。又抄五下云。十身望三有通有局。菩提
爲總亦是他身。餘九中願・他・力持此唯他身。
意生・威勢通他受用及與變化。福智・相好通
於二。報及變化身。法局法性已上同云。又
顯十身五體五用。謂威勢・福・智・法・相好此
五體。餘五爲用。體即是眞。用即是應。二身
融爲一味已上處處解釋各成矛盾。如何會
通乎 答。決擇會此難云。良以此宗圓融無
礙隨攝無故。前後門隨應配攝已上問。五
教章施設異相義云。彼説三身此説十身云云
抄一上云。以是十身無礙佛説非三身故已上
 今何頻爲會通融哉 答。自宗意。以無障礙
法界爲旨趣故。縱雖二身三身不融攝之。不
可成遮那佛融大法界爲其身之義故。法界
中所有法皆融攝之故。今抄下文云。若不知
三即是十爲不融。前權卯立實故失經意已上
 是則該攝門意也。若依分相門尤如來難。
故大疏一下教主難思之餘配屬十三身竟
次云。十身爲正。三四義兼已上難知三即是
十爲顯權實有異故遂分兼正也
鈔。餘六通法化 餘六者。衆生身至菩薩
身也。法身體故者。起信論云。從本已來色心
不二等文如常
以色性爲國土身體。以智性爲
衆生等五身體。以色性智性本無二故云法
身也。隨物應國土故者。第八地明十身相作
正。約業用故云隨物等也 問。抄上文釋。即
非情有三義中。今即當二兩義。爾者第三云
非情即佛體故 今餘六身不可有此義歟
 答。此義亦可有也。唐經第二十三兜率偈讃
品星宿幢

薩偈
云。如來無所住。普住一切刹。一切土皆
往。一切處咸見已上大疏五上云。第九下方
菩薩解佛遍應法界之身而不離法性。若彼
星宿燦然罪具不可傳著故以爲名○初偈約
處顯身云遍。謂法性身則無所住。約自受用
則無所不住名爲普住。約他受用及變化身。
有感則往故。云一切土皆往。若約十身。無
處非佛故。云一切處咸見已上抄十二上云。
此初一偈三句約四身説遍。第四句約十身
説遍。此十身正説衆生國土等十身故。則有
虚處即虚更身。有國土處即國土身等。無非
佛身矣已上此第四句説十身遍正約徳相。今
故今亦可准用 問。若爾今抄何偏云隨物
等而不擧此義哉 答。今欲配釋三身故且
擧業用一邊。以彼三乘教不知衆生國土等
本來實是毘盧舍那正覺之體故。彼教所説
三身中不可配攝此義也
鈔。即以無障礙法爲體 決擇云。問。既彼
佛身含四法界故。抄釋云未有一法非佛力
也。何有所遍時處也 答。佛門取之一切皆
佛時處取之皆是時處令此全彼無障礙已上
若依探玄記第六十行品中第
九善法行
云。二別釋十身
作五門。一辨體性者。以淨法界及根本智并
後得智三法爲體。如文可知。又總唯境智
爲性。又境智爲性。又智雙融唯一法界爲性
已上准此今又約理智無礙法界故云即以無
障礙法界爲體歟
鈔。一會起信唯識等 問。起信唯識等之
二論者。權實遙異。性相宗別。今何混同會通
之哉 答。決擇云。上所引文相宗自報實
成。終教他報示成。寄示成以顯實成故今雙
已上意云。抄十三下明成佛有三種中。第
二就相顯實者。以攝報身在色究竟示機於
成佛。是他報也。然其内證實所成者便通法
具如
下引
今約此義以會二論歸一致歟。一義
云。起信云示成。唯識云實成。二論意今異
雖不可會同。而倶約攝報説其義大同故。雙
擧爲一位也
鈔。一者現報利益 問。現報後報之名義
及其體相如何 答。凡此現後二報之相者。
諸經論之所説義理深廣。自他宗之所談互
説不同。今依圓經明文宗祖定判可述愚意
之趣。謂先現報益者。唐經第三十説法雲地
中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識
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
○如是等如是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
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
在前時。有大寶蓮花忽然出生。其花廣大量
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爾時菩薩座此蓮座
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
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増益一切智神通。無數
光明以爲眷屬○普照盡虚空遍一法界一切
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示現
種種莊嚴之事。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
入○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光所得百萬三昧名
爲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
佛數已上大疏八上云。第二佛子菩薩摩訶
薩以如是下明三昧分彰最後名者將説受位
分故。一切智者佛無分別智也○第三此三
昧現在前下明受位分○初光名即益業益一
切智令成佛故○入順者若約他相上收於下
也。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爲智頂。成果在已
並爲光入○佛光入菩薩頂果收因也。亦因
收○入佛境者所證同也。具十力者行徳同
也。墮佛數者。如始出家便墮僧數已上如是
第十地菩薩受佛職位者・即於因位現生身
有益相未改因位故云現報也。後報益者。最
後身菩薩爲其花報生淨生。淨居天即爲此
益相。然名後報者。最後身故云後也。生淨
居天。是第十地攝報果故云報也。探玄記第
九釋十地論文云。十地終以受佛職相云受
佛位故。如法雲地受位分説在因位中有此
益。相位不改因故云現報別益○二轉此因
位至成果之處故云後報利益。此是十地菩
薩攝報果處。便於此處成報身佛已上此釋
中初現報可知。次釋後報中云轉此因位等
者。如唯識論第七云。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
色界後引生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
在宮得菩提故已上彼論約實成自受用身。探
玄約寄攝報示成他受用身。雖有此別。例唯
可知。即今疏云。或説報身在色究竟等。抄
雙引唯識起信者是此意也。此事至下更委
記之 問。此義不爾。抄十三下云。十方諸
佛現身灌頂名爲受記。故是現報已上准此
雖以受位爲此益相。而約能化諸佛示現身
相名現報見タリ何云菩薩現生身受此職位
故名現報哉是一次後身菩薩所受云攝報果
名後報之事不可爾。且探玄第二云。又依智
論第九云。第四禪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
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云。由此當知淨
居之居有四種。一約報純淨。此通凡聖。二
約過凡。此唯那含等。三約因。如云有十住
菩薩菩薩即是十地。十地中是第十地攝。四
依報果。謂此中有三果中報身淨土故立此
名也。又准智論。八天外受更有別十住菩
薩天也已上准此第十地菩薩爲其花報所受
王身。是名攝報果。其生在處超五那含天
別有一處。是即第十地菩薩當地自分之依
正二報也。即今四種中云四依報果等是也。
故知前所引探玄第九云轉此因位至成果之
處者。轉捨約因之攝報果處移至依報果之
報身淨土。是名後報利益爲言爾者凡菩薩
轉成佛時。以前攝報身轉至此報佛土故。後
報之字是報身之報也見タリ何云攝報果名
報哉是二如何 答。先於科釋者。經但云十
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等文如
上引
全不
見示現身相之義。故知今云現身灌頂者。十
方諸佛令此菩薩現生身灌頂受故云爾也。
抄標一成現報益。如是釋成即此意也。次於
探玄第二釋者。大疏一下云。智論第一。過
五淨居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
天王。又云。三乘中立此爲淨土。是報身所
居。約實但是第十地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
三耳已上智論第一者傳寫之誤。應是第九
也。意云。三乘教中過五淨居亦別有淨居。即
此爲報佛淨土。然其約實但是第十地菩薩
於攝報過處。以彼天王身即示成菩提時。此
攝報果處轉名報佛土爲言故探玄第九云。此
是十地菩薩攝報果處。便於此處成報身佛
已上又起信疏身卷引地論後報利益文即釋
之。何故他受用報身在此釋者○第十地菩
薩要當此天王。即於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
天也已上唯此等釋明知攝報果處與成佛處
全是同處也。但於淨居之居有四種等釋者。
彼第三第四雖約因果分兩種。而於所居全
非別處也 問。攝報果處是第十地菩薩花
報。其分量纔齊一大千界。然約報佛土則周
圓無際。故抄十三下云。實報顯實在色究竟
便遍法界等文如
下引
分量既寛狹不同。何云同處
哉。何況探玄第二云。淨居之居有四種等云云
解釋分明也。何強設會釋哉。加之此攝報果
處是第十地菩薩有漏第八識所變。彼報身
土即無漏淨識所變。爭得同處哉。是以他宗
人師了義燈
第六
十地經論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
生故者。據十地初往而説。第十地滿欲受佛
位。所居之土非必住在自在宮處已上第十
地初往者。初受花報往色究竟天也。以此
花報身將成菩提。彼宗約實成故云欲受佛
此事至下
委可記之
今約示成雖有此別。而於所居之
土非必住自在宮處之解釋者。尤可爲潤色
者歟。如何 答。彼四種淨土中。三四約因
果分異。既云約因果。故知有寛狹及漏無漏
等不同自本所存也。但以此花報身直出其
花報土即示成佛。更非移往餘處。又雖不立
去當處。而約成佛云後也。所居則不可好
寛狹等別。故抄十三下云。然論成佛通説有
三。一寄化顯實。在閻浮提即周法界。二寄
報顯實。在色究竟便遍法界。三就實顯實。妙
出三世不可定其時處身相。今就中義已上
起信論略探記太賢
云。等覺菩薩將成佛時。
往色究竟天上座大寶蓮花成正覺故。已得
此土既成佛已。土便無邊更無別處已上
釋分明也。且云。次於了義燈所居之土非必
住在等之釋者。彼宗就此事有數條論義。可
見同學抄等 問。演祕第六引十地論即釋
云。行滿今生即證佛果名爲現報。以前諸行
但爲遠因所以佛位不名後報。菩薩後身地
前諸行業感故名後報。聖者不造招後業故
已上此釋如何 答。既云行滿今生。明知因
位現生之利益。故云現報益。又彼順現順生
等之四報中。此菩薩最後身是順後業之所
感故名後報者。雖與今不同。而最後身菩薩
生自在宮名後報益之義者。彼此是同也
問。地論云。現報利益受佛位故爾者受佛
位之時即究竟證佛果歟 答。不爾。如上所
引圓經并大疏釋可知。但依法相宗。則如心
地觀經所説非但致受位之儀。其實斷證究
竟名受佛位。如下引可釋之。抄十三下云。然
汎明受位略有三種。一唯就相。如彌勒等示
居長子已窮聖位授記當來次佛所。二就顯
實。如向所引。三唯就實。十地行滿衆果
永寂法身之相顯自心源名爲後位。雖有三
義今依第二故云現報已上如向所引者。即
指前所引十方諸佛現身灌頂等文也 問。
現報利益受佛位爾者於何處受佛位哉
 答。五十要問答上云。若三乘受職依理天
處成已上三乘受職者。如就相顯實及唯識
論等所説。若依唯就實及一乘等不可爾也。
可見彼廣釋。又土義燈第六云。就自在宮
受佛位處居他受用土。處所不定。何以得
知。唯十地經云。是時菩薩現前時等文略引
圓經文
 餘如上引。法相宗爲一箇論義。可見同學
抄。尋思抄已上現報後
報之大綱説
問。現後二報者何爲前
爲後哉 答。經論異説先徳所存亦不一准。
且依肝要抄可云現報在前後報在後。故十
地論引現報後報。起信論意亦同之。愚案云。
此事可有分別。且十地論科釋法雲地經文
爲八分。大疏八上云。第二正説論分八分。
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爲方
便滿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徳
無量偏擧受識之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
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四入大盡分。是地
滿行○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滿足已。妙用
自在。形前無上形佛劣故等文此全寫探玄記
也。此第六分中前依地論意亦開六種。第六
大勝分中經文云。菩薩住此地兩多作摩醯
羅天王等文此中廣説調柔等四果。若依此
經文説相八分次第。則受職位在正住地。受
王身者在地滿位。故肝要抄御安立實順此
等文相者歟。但大疏六下釋初地挍量勝分
中果挍量云。有四種果。一調柔果。二發起果。
三攝報果。四願智果。釋此四果。略啓四門。
第一釋名○要者
可見
二明分齊。初二是其行修
方便。後二是其報行。純熟行修非在地滿。報
所有作用説爲願智。又初二後一此地定。有
攝報一果有無不定。容有不作故云多作。而
定能作故亦定有已上探玄第十一亦同之。准
此受職局在正住地心。攝報廣通三心。若初
住地受生身之類至正住地心方受智職。豈
非後報在前現在後哉是一何況要問答云。受
職在天處成云云明知後報利益智處生之後。
方始可有現報利益受佛位也是二又了義燈
第八如前
已引
受位及所居之處雖及異論。而前
生天後受位者。諸師共許歟是三又心地經以
後報爲前。如下引之。可爲例證。但於十地論
等所列者。同十地論云。任放辨才説不待次
已上思之 問。受職在正住地心者。此事不
爾。抄十三下云。纔證十地得離垢三昧乃至
十方諸佛現身灌頂等云云既云纔證等。豈非
入心哉。又探玄云。十地終心受職相。了義
燈云。第十地滿欲受佛位並如
前引
此等解釋符
合心地觀經。爾時菩薩入金剛定證得菩提
名現利益。故知在正住地心者旁以不可等
倶。於大疏八上等釋者。地論雖科爲八分。而
不配屬三心。有何所見如是定判哉。次於攝
報果通初住地心之釋者。此亦不爾。正見十
地經。於地地末後並説十王花報。即符順心
地觀經説後報云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
竟天。如何。答。抄十三下釋者。指後三昧分
故云纔證也。准前所引大疏可知之。次於探
玄十地終心之釋者。正住地行對初入心故
云終心歟。或又凡第十地攝前九地總爲方
便。滿此地故通約十地指第十地正住地行
名爲終心歟。次於地地末後説十王花報云
難者。彼十地經於地地中並前説地行後説
地果。其地果者即四果也。若云末後説故局
終心者。攝報果有二。一在家果。即受王身。
二出家果。如初地菩薩現百身二地現千身
等是也。然入住二心有何障礙不能受王身。
又不能現身自在哉。思之可知 問。筆削記
釋現後二報云。義説二相時。無前後等文如
下引
然今頻成前後之義有何意哉 答已上現後二
報之前後記
 問。現後二報者。因果二位之中何位之所
後哉 答。受佛職生智處並是因位利益也。
准法雲地八分經文可知之 問。筆削記第
六云。疏現報等者。即以此身成正覺故。即
自受用身功徳圓滿也○疏後報等者。依前
報體闕方便起。此故即他受用身功徳亦圓
滿也。然其因窮因滿但義説二相時無前後。
現後二報亦同時。譬如夜盡即曉。豈分前後
已上現後二報如次配當自受用他受用。豈
非果位益哉。況彼起信疏引地論後益文即
釋云他受用報身已上正判果位益者哉
答。案列祖意。受職名現報生天名後報。此
是正雖因位。而其二益之意懷如次表顯果
位二身。是爲二益究竟成辨也。初現報益
者。抄十三下云。然汎明受位略有三種等文
如前引
此三種中第一唯就相者定是因位。第三唯
就實即是果位。就第二名就相顯實。其相者
即同第一。其實者全是第三。故知諸佛放智
入菩薩頂等之儀或正是因位益。故探玄記
云在因位也。如是事儀偏表成果在已。如前
所引。大疏八上可知之。又搜玄方軌第四
云。光入頂有三。一約事入頂。二約行入行
頂。三約實當果現入行心也。可准之。如論
應知已上故知此受位益所表顯所究竟正當
自受用報身。故筆削記等云果位益也。次後
報益者。大疏六上云。智處亦二義。一摩醯
首羅。智自在故。二攝報。智滿成種智故已上
抄十三下云。言二攝報智滿成種智故者。此
有二意。一約未成佛。但是十地攝報。居彼智
度已滿故云攝報智滿。二就彼天上得成菩
提具足種智名爲智處。然論成佛通説有三
○今就中義已上具
如前引
此抄初二意之第一後三
説之中義並約攝報正是因位也。以今但至
成果處爲此益果位益也。起信疏釋云他受
用報身者即此意也。前所引探玄第明釋此
旨。何更致疑哉 問。如所立者。現後二報
正是因位益。而約所表所成故通果位云云
若爾者何故起信疏釋現報云因位窮。釋後
報云果位彰哉。此引地論成起信意。彼論
意實如是見タリ明知現報局因位後報局果
位歟。如何 答。各擧一邊。非謂互局。准上
來所引大疏抄等可知之已上因果分
別之大綱記
問。釋後
報中。探玄記云。便於此處成報身佛。大疏
云。後成菩提具足種智。爾者自受用報歟。他
受用報歟 答。起信疏既云他受用身。何更
疑之哉 問。心地觀經第二云。其受用身有
二種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身。三僧祇劫
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衆生已。十地滿心運
身直經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座無
數量大寶蓮花。而不可説海會菩薩前後圍
繞。以無垢繒繋於頂上。供養恭敬尊重讃
歎。如是爲名報益。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
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如是抄果名現利益。是眞報身○二
者如來他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眞淨
土説一乘法已上現後二報直就自受用身説
之。經文實分明也。會解記引此經竟即云。評
曰。天親論意全取此經意也已上爾者起信
疏何釋地論云他受用身哉是一又此經雖非
香象大師之所覽而於清凉者彼經御製序
云。詔京師義學大徳罽賓三藏般若等八人
翻譯其旨已上憲宗皇帝御製也。大宋高僧
傳第三云。釋般若○至元和五年庚寅○譯
出經八卷號本生心地觀已上會解記第一引
妙覺塔記云。因答憲宗法界帝爲鑄全印遷
國師統已上元和五年清涼大師年齒七十三
也。入彼義學中否。縱雖不入。而既是般若
所譯豈不見哉。既天親論主全取此經意。清
凉釋地論何違此經哉。明知大疏云得成菩
提具足種智者。是可自受用也。如何 答。今
抄云一會起信唯識等文。即引起信同疏引
地論即釋之文竟。更人餘義云。四智圓滿。
唯識即實報成佛。此示高大身即他受用已上
起信云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之示字。雖是
一字。深意思之可知。又唯識云彼必生在淨
居天上。花嚴經十地品説地之攝報果皆云
多作。抄十三下釋大疏六上云。二成後報
益○高大二義○二約三乘。此成報身位極
普周故云高大之文云約三乘者。以一乘中
唯説攝報多作此王亦不必作而其實成妙
覺。不局於處不定於天。於閻浮成亦成眞
佛。故指三乘。而三乘意亦就攝報身爲彼
王。於彼成佛即周法界學人便謂報身之佛
在色究竟則令報身報土皆成局劣故指三乘
便爲展周法界已上意。就攝報果一乘三乘
所談不同。若依三乘。則凡求佛果者定色界
後引生無漏故。彼必生在淨居天上。以彼王
身唱實報成道故。後報亦屬自受用身。若依
一乘。則如抄所釋。應知既不必作。縱有作
者偏爲利他。不要自證故。自證故示成道是
他受用。起信論云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者
是也
鈔。釋餘義云二即問。上指云云而下云二
即等。文相不云二即等也。一義云。雖天宮抄
釋云云無量與無所可取故。清涼自釋餘義
云二即等云云一義云。今所揲者是高麗印
本也。但宋本云。天宮抄釋餘義乃云亦即四
智圓滿等云云爾者高麗本是傳誤歟
抄。疏亦今據二文之意 問。二文者何乎
答。抄上文云。一會起信唯識等文。又今釋
餘義中。云唯識即實報等者唯識論也。次
云此示高大身者起信論也。當段專據此二
論意故云二文也。一義云。宋本云二公故。會
解釋云。言今據二公意者。即賢首與天宮
也。有本云。二文意亦同也已上但次下云及
十地經文。明知上云二文者同可指經論之
文。若是賢首天宮者。何得十地經文別通之

鈔。及十地經文通之 且如晋經第二十三
卷十地品加分正辨加相中初口加之文云。
於一切佛得受記故。得一切世間高大身故
已上十地論釋此文時。配屬現後二報也。會
解釋今抄云。十地經文通之者○是一乘實
三乘攝報果故。説得一切最高大身也。故結
云。故約攝報果説也已上
 康應二年庚午三月十三日於神戸坂原入
 野中屋坊大概令書寫了。老筆無極之間。
 越度定其數多也。依難省雖爲惡筆染短
 筆了
          右筆重榮生年七
十二歳


演義抄二上纂釋第三

抄。高貴徳王難云若有菩薩 今經第五
明品。文殊問賢首云。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
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衆生。衆事
種種不同。所謂世界衆生界。説法調伏若
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菩
提者。賢首答云。文殊常爾等文如
抄引
此高貴徳
王難問大同之。大疏三上云。第三無有下。結
成前難。謂若諸佛於因行法有具不具。可有
刹等不同。今皆同具。刹等那別。同具即是
一道。第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異。果徳亦
同。而見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何
者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
也。將此同因。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機之
果是異因也。由此異因感差別果。由上同因
同感眞應身土等果。是則約佛。即同能隨異。
約機同處而見異。以生就佛。雖異而常同。以
佛就生。雖同而見異。以佛望佛。能異之必
同。其猶錦窠常同常異已上
抄。唯作非事會解云
抄。第三通梵網等經問。等經者。等取
何經乎 答。會解云。等取仁王經等也已上
問。梵網經所説蓮花台上。於三界内寄何
處説之乎 答。一義云。界外淨土故。不可
有寄界内處説之義也 問。縱雖蓮花胎藏世
界。而若許他受用身淨土。云何無寄攝報果
處説之義乎。是以起信論云。於色究竟處。
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此論文約法性宗
之時。於色究竟處。立報身土。令成他受用
身之正覺 
況梵網疏上卷云。以花台上
佛亦是隨他受用身故。今釋此佛。諸聖教中
總有五説○二若依入大乘論等説。摩醯首
羅天上。有一實報成佛已上又探玄記第三
云。蓮花藏莊嚴世界海有三種。一蓮花胎藏
世界雖遍法界。對地上菩薩機。現有増減。寄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