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T025632;盤國請得之云事分明也。若依之爾者。玄
第一云。五下本者。有十萬頌三十八品○西
域記説。在于闐國南遮&T025632;盤國山中。具有
此。六略本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是。彼十萬
頌中前分三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八翻
譯者。有東晋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此三
萬六千偈經。并請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薩
禪師已上准此。異本經在遮&T025632;盤國山中。略
本經者在于闐國。故彼國請得之故綱目
云。爰有東晋沙門。名支法領。從于闐國得此
三萬六千偈。并請得大乘三果菩薩禪師已上
解釋明鏡者歟如何 答。一義云。准纂靈記。
從遮&T025632;盤國得前分三萬六千偈云云此可爲
定判歟。但於玄記等釋者。四分律葉流濟縁
記四上云。于闐即高昌。近於東度。與月支
等皆土蕃耳已上准此。從晨旦至遮&T025632;盤國。
近過此于闐。到彼國。故擧中途所經之近處
即於闐
國也
隱究竟所到之遠處即遮&T025632;
盤國也
故但云于闐
歟。即開皇三寶録云。其于闐國東南二千餘
里。有遮&T025632;盤國等者。此意也。更有餘義。如
綱目見聞集中記之
疏。此經收入龍宮 問。佛滅後經幾年歳
收入之哉。又龍樹菩薩入龍宮。誦得花嚴經
者。有何證文哉。又龍樹傳得花嚴者。爲但暗
誦傳得。爲當將來貝葉之本歟 答。如綱目
見聞集中記之
抄。則東晋朝會解云。言即東晋朝所譯是
也者。始用法領請至爾。後因秦沙門智嚴至
罽賓。請覺賢至此土。至東晋安帝義熙十四
年。方於道場寺譯之也已上
抄。法領半珠 御製序云。然一部之典纔
獲三萬餘言。唯啓半珠。未窺全寶已上法花
玄義第五云。此五番明妙。從因至果。以辨
自行妙。半如意珠竟已上釋籤後半第六云。半
如意珠者。迹十妙中以釋五竟。十法共成如
意珠法。言珠法者。祇是妙法十中居半如意
珠。若大經十三。即以羅刹半偈名爲半珠。彼
經半偈詮於半教。今之半珠即是全珠。何者
自行因滿已滿。是故今文以自望他。闕化他
邊名爲半珠已上
抄。妙旨淪湑 龍龕云湑涓相居反。落也。
又露貎也
疏。其色與非色 問。清涼大師意。樹形等
世界出世之佛。可有言聲説法哉 答
 于時永和元九月二十九日。於東大寺戒
 壇院光明臺。書寫之畢
 願以此功徳。先師澄玄律師并二親等之
 志聖靈。出離生死頓證菩提乃至法界平
 等利益
           小比丘覺乘之


演義抄四下纂釋第五

  第二品會差別已下
抄。總爲説法之端倪莊子大宗師篇云。
反覆終始不知端倪端緒也。倪畔也。反覆猶往來
也。終始猶生死也。既決忘其形
墮體黜聽。故能去來生死。化倶往。化又
無極。故莫知端倪已上
抄。如來長子 行願品云。一切如來有長
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已上同疏云。言長子者。
最尊勝故○若表法者。既表法界。先萬物生
無過此。故如有偈言。普賢眞身遍法界。能爲
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
虚空。既無有始。則是長義。不捨因行。故爲
佛子已上
抄。先陳如來依報 問。初會名擧果勸樂
生信分。何必先但擧依報果。而略正報果哉
答。第二會別説十信法門中。先明如來三業
正報。爲所信境。爲顯影略互具依正。倶爲
所信境故。各説一果。而依正自備也
抄。故足輪放光照事警物 大疏三上云。光
明覺品第九○釋名者。一開。二合。初開者。光
明體也。覺者用也。此二各二。謂光有身智
二光。覺有覺知覺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覺有
能覺所覺。如來放身光。照身法界。令菩薩
覺知見事無礙。文殊演智光。雙照事理。令衆
覺悟法之性相。二合者。以事理倶融。唯一
無礙境故。得一事即遍無遍而不壞本相。身
智無二唯一。無礙光故。涅槃經瑠璃光菩薩
處云。光明者名爲智慧。知悟不殊唯一平等
等文抄八上云。而二光中各有兩重能所。
謂如來放身光。能照也。照事法界。所照也。令
菩薩覺知。能覺也。見事無礙。是所覺也。所
覺即照所成益。上即長行中事。二文殊演智
光。即能照也。雙照事理。即所照也。令衆覺
悟。即能覺也。法之性相即所覺也。所覺亦
照所成益。即偈頌中意。疏二合中○文有六
節。一合二境。即前所照。若事理不融。餘皆
不合。故先明之。言故得一事。即遍無邊而
不壞本相者。即前所覺見事無礙。二身智無
二唯一無礙光者。合二光也。引涅槃證者。瑠
璃光菩薩放身光。文殊乃云。光明者名爲智
慧。則知。二光不別。即第二十一經。三知悟
不殊下合二覺也○知事即理。二覺合也○
二種能所一時雙合。則能照所照能覺所覺。
皆性融故。擧一全取○上開多約相。合多約
性。即開即合不壞性相。故云光明覺也等文
今抄雖文少。具有開合二義。而意難見。故廣
引本品疏抄。委見可知
抄。歴境造修 大疏三下淨行
云。文中總有
一百四十一願。菩薩大願深廣如海○此益
示於體惑。餘皆倣此。又非無表。一百者。十
信圓融一一具十也。四十一者。即四十一位
也。此諸位所有惑障由此能淨。所有勝行由
此能行故已上且如第一願之菩薩。在家當
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適迫已上大疏云。然
此諸願句雖有四。事但有三。義開爲六。言
事者。謂初句願所依事。次句願所爲境。後
二句是顯成益等文既毎願皆以衆生爲所以
境。故云悲智雙運也
抄。顯住體深玄 大疏三下云。須彌頂上
偈讃品第十四初來意者○將演住門。先陳
體性。性即佛智。先讃如來。故品來也已上
又云。三宗趣者○又顯佛徳爲宗。令知住體
爲趣已上問。何以佛智爲住門之體性乎
答。大疏三下昇須彌
頂品
云。三天説法各有偈讃。
欲顯三賢。皆依佛智有差別故。離如來智無
自體故已上
抄。得正定心 大疏三下十住
云。惠住於理。
得位不退。故名爲住已上位不退名正定聚。
故云正定心也
抄。故現十種境 梵行品大有二段。初説
明淨行之因。後明因。所成果。初中亦二。初明
自行清淨。即離相之戒成。後明利他行淨。即
無縁四等也。初自行淨者。現十種境離相絶
慮。謂一身。二身業。三語。四語業。五意。六意
業。七佛。八法。九僧。十戒也。今抄雖文少。而
含此等諸意。思之可知
抄。後後過前 問。發心品云。初發心菩薩
即是佛故已上彼疏釋云。若約圓融。此彼更
無別佛已上今何云後後過前乎 答
抄。説於明門 凡此果中。先精進慧菩薩
問云。發求一切智心。欲生無上菩提究竟之
處者。於佛教中云何修習等云云法慧菩薩
答云。修行護持衆戒。淨菩提心。乃至樂衆善
等十法。則住不放逸。更得十種清淨。謂如説
而行念智成就等云云然名明法界者。大疏
四上云。統有四義。一法慧智慧於能所詮進
趣行法。分明照了故。即明所知法。二明是
能詮。以能顯行故。法是所詮。可輒則故。此
則詮旨合目○三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
境智合説。倶是所詮○四所修行法體離無
明。亦唯所詮已上私云。問中云於佛教中云
何修習等故。約能所詮釋之歟
抄。若四河入海 十地品具説十地竟。後
以四喩通顯十地行相。是名地影像分。一者
池喩。唐經第三十九云。譬如阿耨達池出四
大河。其河流遍圓浮提○乃至入海○佛子
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
乃至入於一切智海已上大疏八上云。法中
始從歡喜終至法雲。名次第行相。次第既具
入智海已上二者山喩。經云。佛子菩薩十地
因。佛智故而有差別。如因大地有十山王○
雪山王○須彌盧山等文次下以十山。如次
喩十地也。三者海喩。經云。譬如大海以十種
相得大海名○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
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
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
切破戒屍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
明。當無厭足故已上四者珠喩經云。譬如大
摩尼殊有種性出過衆寶○一者從大海出。二
巧匠治理○十者能隨王意。雨衆寶物。必衆
生心充滿其願。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
十種事。出過衆生○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
持戒頭陀正行明淨○十者受佛智識墮在佛
教。能爲衆生廣作佛事已上問。此四喩次第
有何意哉。又用隨一之喩。何不足而用四
喩哉 答。大疏八上總料揀此四喩。有諸
門分別。初依地論意。釋云。池喩修行功徳。
即諸地中起修行之。二山喩上勝功徳。即依
修成徳。徳作高出故。三海喩喩難度。能度大
果功徳。即修所成徳能至大果故。謂大海難
十徳皆遍。故名能度。大海難由攬十徳能成
智海。故云大果○四珠喩轉盡堅因功徳。謂
從初地轉至法雲。障盡證堅故已上准此可
知 問。若爾。今抄列四喩。何違此次第哉
答。釋此四喩有多義門。大疏云。又十地有
三。一是修地。因前果後故。初二喩顯之。二
是成地。隨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喩顯之。三
是地就佛智法開之爲十。故海喩顯之。以後
一融前二。無有障礙已上修是能成之行也。
成是所成之徳也。法是修成所顯之法體也。
故抄十七下云。第二修顯分別。以修成法三
而收四喩。前二是修故亦是教。後一是成。亦
順於證。三是法地。順佛果海故。以海喩融
前二也。前二即是修成。含池山珠之三喩
已上今抄所列正存此意歟。故前擧所融
之三喩。後擧能融之海喩。故不同經所列
也。但所融之三喩中。分能成之行修布列初
後。以所成之徳安中間。則顯徳是修之所成

抄。十徳該通 有二該通。抄十七下云。今
以海喩十徳互遍故喩證徳已上又云。然下
論隨文釋中○釋第三海喩云。因果相順故。
云十徳遍海。即因順於果。海攬十徳。即果順
於因已上准此等釋。十徳互該通。又徳與海
互該通。可含此二義歟
抄。十地勝進立等覺名 問。晋經脱十定
品故。置而不論且十通晋名
十明
十因等五果明等
覺法門者。香象大師存此義歟 答。探玄記
十五云。十明品第二十三○通論次下五品
來意。謂前顯證位成滿。自下明其勝進行因。
又前是位體。此辨行用。又前位内行。此位
後行。又前本智證滿。今辨後智大用。由斯
四義。是故來也。古人亦有配等覺妙覺。此經
中不辨斯義。況前法雲地終心。已顯等覺之
已上不許配等覺之義歟 問。上四義中。第
一云勝進行用。第三云位後行。若非等覺行
者。何位修行哉。況離世間品説二千行法。探
玄記十七云。其別行度世經。彼中別作六翻
問。還作六翻答。古來相傳皆依彼文用科。此
經即爲六假○十位行○十住行○十行住
位○十迴向行○十地證行○因圓果滿究竟
位中行已上第六因圓果滿行中。有五百一十
句法門。故探玄記配釋云。初三百二十句明
因圓究竟行。亦是等覺位相似○一百九十
明現果圓滿行。亦是妙覺位相似已上既自作
此釋。何云依此經中不辨斯義哉 答
抄。故須歴數至不可説 此指長行所説十
大數也。經云。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
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説・不可説
不可説已上又云。阿僧祇阿僧祇爲一阿僧
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爲一無量○不可量
轉不可量轉爲一不可説。不可説不可説爲
不可説轉。不可説轉不可説轉爲一不可説
不可説。此又不可説不可説爲一不可説不
可説轉已上凡此僧祇品有長行。有偈頌。大
疏八下云。先長行明能數之廣多。後偈頌顯
所數之無盡已上
抄。積不可説以至十重 此指偈頌初更説
能數多。亦有十重之文也。經有四行半。今
准疏釋。取意抄之。謂積不可説不可説轉。至
不可説不可説轉是一
如是所積成。亦有不
可説不可説轉是二
即此諸不可説。一一是
爲一刹。皆碎爲塵是三
即此一一塵有不可説
是四
此諸塵中刹一念遍碎爲塵是五
如是
念念碎塵。復盡不可説劫是六
如是所碎塵。
復有多刹是七
即此多刹復碎爲塵是八
以多算
數。經於多劫。數上諸塵是九
以上諸塵數劫
一塵有十萬偈。不可説不可説轉劫。如是重
重無盡無盡是十
抄。三十一阿僧祇所説 大疏八下云。壽
量品第三十一○上品彰其實徳。此品以辨
隨機。雖積少至多。顯時無不遍。即前多徳
之一故粗廣之○染淨土之報壽。隨機見之
分限。以顯無盡之命無限之量已上准此疏
釋及今抄意。云上品所明能數所數之廣多
無盡者。通論一劫時與法。亦是彰實徳。然今
壽量品別時劫無際限。亦別明佛壽隨機。説
脩短無限量爲言
抄。念劫圓融 彼品偈頌大分爲二。前明
普賢徳廣説不可盡。得明佛徳深廣普賢窮
究。初明普賢徳中亦二。初明能數多。即今
云念劫圓融等者是也。彼明所數廣。即今云
塵刹該攝等者是也。初能數多者。如上抄
之。所數廣者。經云。爾劫稱讃一普賢。無能
盡其功徳量。於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説。諸
普賢一切毛端悉亦爾。如是乃至偏法界已上
問。若云今念劫圓融等言。即指彼明能數
多之文者。彼文云念劫者。但爲明塵數廣
多。故擧碎塵之時分。不爲必明念劫圓融。今
若指彼明能數多之文者。何可如是釋哉。明
知。可指他處之文也。如何 答。自宗意。作
隨文就義兩釋故。若隨文釋。則約圓教。尤如
來難。若就義釋。則依別教意。縱擧碎塵之時
分。而亦圓融有何難哉。文相起盡可檢能數
多之文。不可指他處歟
抄。如來壽量品 問。十定等六品辨等覺
法門云云然今壽量品但明如來壽量。豈非
妙覺哉 答。大疏釋僧祇・壽量・住處三品云。
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薩徳。次品正顯佛
徳。兼明菩薩。後品唯明菩薩。所以爾者。
亦是等覺亦名佛故。位後普賢是佛菩薩故
已上又壽量品經有三段。初別擧十刹相望。
謂始從娑婆世界。終至鏡光明世界。並以先
刹之劫。爲後刹之日也。次擧略顯廣故。經
云。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
已上後擧其玄極云。最後世界一劫。於勝進
蓮花世界賢勝佛刹。爲一日一夜。普賢菩薩
及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已上大疏云。擧
普賢等充滿。明極位所居。由此名爲兼顯菩
已上准此等經釋。可知之
抄。上就實説 問。若依品次第。則今云上
就等者。應指壽量品。而彼中不云塵塵是諸
佛菩薩所居。今何如是結先生後哉 答。阿
僧祇品云。一微塵中能悉有不可言説蓮花
世界。一一蓮花世界中。賢者如來不可説。乃
至法界悉周遍。其中所有諸微塵世界。若成。
若住壞。其數無量不可説○一一刹中有如
來壽命劫數不可説等文
抄。即次下三品 探玄記十五不思
議品
云。此下
三品果法亦有諸徳。將配三身。謂初法。次
報。後化。恐不順。以此品中廣顯八相等用。
豈唯法身乎。亦有將配佛體相用。後二品可
然。初品有妨。以此品中亦有相用。今謂此
品總顯佛徳體用殊勝。次相海品別顯勝徳
之相。後小相品別辨勝徳益用已上大疏云。
有將此三。配體相用○今依賢首。初品總顯
佛徳體用等文今抄亦正依賢首意釋之也
抄。離世間品探玄記十七云。此品名離
世間。亦有四義。一約妄執爲世間。即空爲
離○二約縁起爲世間。無自性故名爲離也
○三約行。謂常在世。而非世故云離也。四約
位。人天是世。二乘爲離。二乘爲世。菩薩爲
離。菩薩分段變易倶爲世間。佛果究竟方以
爲離。今此所辨六位行相故。因果二位倶即
世而非世。故云離也已上大疏九上約法行
位之三種。廣釋之竟。總結云然此今文中
抄。多聞闕疑論語文也。如抄上文云縱
言愼習之處已引之
疏。二明流類謂修慈經等 問。今分支流
類兩門者。爲清涼新加。爲當依用古徳所立
歟 答。抄云。古徳見今經所無。將爲流類
云云准此。依古徳所立付之。正見探玄
記云。九支流者。謂此大經隨力受持分成多
部等。次下擧兜沙經乃至羅摩伽經。依八會
諸品配屬之。次列修慈分等三經。次擧八十
花嚴經竟。總結云。並大經支流隨器分流已上
明知。香象大師但立支流一門。不立流類義
也。是以纂靈記云。支流第九兜沙經一卷
是花嚴
名號品
大方廣花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或疏釋
方廣字
大是隋北天竺三藏闍那崛多此言
智徳
或言
共笈
多譯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失譯人。大
方廣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大周于闐
沙門實叉難陀譯。右二經同本異譯。並云在
普光法堂説。大方廣佛花嚴境界分經一卷。
唐載初年。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
境界經一卷。實叉難陀譯。右二經同本異
譯。並是菩提樹下説。大方廣普賢所説經一
説佛身内有不
可説世界事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花嚴
修慈分經一卷。提雲般若譯。右已上不思議
境界等經。現本花嚴内雖無此等品。然勘梵
本。並皆具有固是。此經別行品會。爲梵品不
題品。次不編入大部已上此亦但題支流。而
判不思議境界等諸經並是此經別行。全同
探玄記云。並大經支流隨器分流之解釋也。
爾者。鈔主今解釋。依憑在何處乎 答。會解
記先引探玄記竟。即次下注釋云。據此則古
徳既謂並大經支流。則知。探玄意不將爲流
類。次科謂古徳流類。唯是花嚴傳意也已上
引纂靈記竟。次下即釋云。據鈔云古徳見今
經所無將爲流類者。正取爲梵品不題品次。
不編入大部。故云將爲流類以纂靈記者。依九會
收兜沙等經。次方辨
此經等。故清
涼是流類也
若據上引探玄并傳記。云固是此
經別行品會。則古徳意自謂爲是支流也。但
古徳不作清涼明分支流流類二科。仍判去
取唯在清涼爾已上今案此釋。有三意勢。一
云。探玄記不立流類。花嚴傳中分支流流類
二門也。二云
抄。多是隨方之人 花嚴傳第一論釋
第五
云。法
師大原晋楊人也○乃頂載此經。入清涼山
清涼寺。求文殊師利菩薩哀護攝受。冀於此
經義解開發○時後巍熙平元年歳。次大梁
正月。起筆於清涼寺。敬造花嚴論○至二
年初徙。居玄瓫山嵩巖寺。注釋同前。時孝
明帝靈太后胡氏。重道欽人○安置法師乾
殿樓上。准前修論○法師與弟子雲源。候時
緝綴。忘寢與食。神龜三年秋九月。其功畢。略
經廣論。凡一百卷。首尾五年。成就十祑已上
會解釋如次下引。可見之
抄。故取太原當處明之 問。取太原當處
明者。爲釋彼論序云於懸瓮山等之意。爲當
釋傳云在清涼之義歟 答。二卷清涼傳上
云。山在長安東北一千六百餘里。代州之所
已上又廣清涼傳上大花嚴寺
妙濟述
云。此山磅磚
數州。綿五百里。左隣常岳。右控洪州○北
臨朔野。限虜障之闕。南擁汾陽。作神州之
勢勝已上正見佛祖統記第三十三東晨旦地
理圖。五臺在代州内。五臺南有北岳佛祖統記
云五岳○
北岳常山
在眞定府 已上
此北岳南有太原也。傳云。常岳
者。即此北岳也。故知。今會通論序意也。故
會解云。抄況傳中所明經歴數方終百軸者。
謂清涼寺懸甕山嵩巖寺。并洛陽東栢堂微
音殿式乾殿樓上首尾五年。方足百卷。故清
涼謂。序但云懸甕山嵩巖寺感應而造。美其
當處也已上
抄。苗裔或邊國云邊裔也
抄。從祖祖父之兄弟云從祖也。例イト
コヲ從父兄弟云也。其故父之兄弟名從父。
其子名兄弟。即イトコニ當。右傳第十宣公
云。注云。穿趙肖之從父。昆弟子也已上從父
昆弟之子者。イトコナリ。或又イトコヲハ
但云從弟。故涅槃經三十一云。從弟阿難已上
准此等文。可知之
抄。知其已證不還果 高僧傳第二譯經
篇中
云。
常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國。同處積年。
達多雖服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後於密
室。閉戸坐禪。忽見賢來。驚問何來。答云。暫
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
人。未測深淺。後屬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
知得不還果已上
抄。振維僧徒振興廢跡。維繋絶也。振字若
振動之時。他聲也。若振興之時。平聲也云云
抄。渉路○鳥道躋雲有本云。邊字者。誤

抄。毎清暉啓曙 有人云。清暉者。日光也。
啓曙者。夜明也。意云。晝則潜伏幽林。夜則奔
波永路。此則由憚人目故歟云云此義不爾。花
嚴傳具文云。清旭許玉反。日
始出時
啓旦。則崎嶇凌
險。潜晷告昏。則枕廗氷雪已上准此。晝則凌
險渉路。夜則枕氷而臥爲言問。若依唐本。云
皓月良霄及奔波永路已上良霄者。晴天無雲
之夜明月也。意云。縱雖夜而若明月時不逗
留。奔長途爲言何云告昏則枕廗氷雪乎 答
抄。乃崩波永路波大皷クツレカカルカ
如。夜夜旅行イソク意歟。但如唐本者。可作
奔歟。
抄。資糧時絶花嚴傳云。難途萬數。糧用
中竭。分粒繼喰。爰憑聖祐。僅而得濟已上
祐者。下引劉謙之傳中云。心祈妙徳以希宜
已上准此可知
抄。常怏然不足志不滿之貎也
抄。八俊之二 會解云。言八俊者。即道
生・僧肇・道融・叡景・影・惠嚴・惠觀・道憑已上
抄。以希聲初啓 花嚴傳云。大教濫觴業
之始也。以希聲初啓。未遑曲盡。但標擧大致
而已已上今抄云。時月淹久等者。釋上云。少
見本者之由也
抄。瑑玉成器 禮記第十一學記第
十八
云。玉不
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已上
抄。屬玄奘○東歸花嚴傳云。承沙門玄
奘傳教東歸。思慕玄門。留情晨旦。既而占風
聖代。杖錫來儀已上
抄。十大徳 問。十大徳者。以賢首爲其數
歟。爲當賢首之外別有十人歟 答。此事難
思。且續古今譯經圖紀智昇
云。沙門地婆訶
羅○譯方廣大莊嚴經一部一十二卷○大方
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凡一十八部
合三十四卷。沙門戰陀般若提婆譯語。沙門
惠智證梵語。勅召名徳十人。助其法化。沙門
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等。證
義。沙門思玄・復禮等綴文筆受已上正列十人
中。不擧賢首。而但列九人。未知其一人。然今
疏云。大徳道成○大乘基法師等同譯等文
知。以基法師加爲十人也 問。法界無差別
疏云。有于闐國三藏法師提雲般若。此云天
惠○於垂拱年内屈至神都○安置魏國東
寺。令共大徳十人翻譯經論。仍令先譯花嚴。
余以不敏猥蒙徴召。既預翻譯○沙門法藏
筆受已上如此釋者。以賢首爲十人之隨一云
事分明也是一況基法師者。永淳元年壬午
一月十三日入滅。明年改元爲弘道癸未又明
年改元爲光宅甲申又明年改元爲垂拱乙酉
於此垂拱年内。所令共譯之十大徳中。加基
法師哉是二如何 答。定置十大徳。隨時不定。
但日照翻譯之時。必可以基師加用之。如次
上抄之。然於永淳元年入滅者。探玄記第一
云。永隆元年三月内○日照。有此一梵本。法
藏親共交勘。至此闕文。奉勅與沙門道成・復
禮等譯出補之已上即此永隆但得一年庚辰
其明年改元爲開耀辛巳又明年改元爲永淳。
故永隆年内翻譯之時。基師亦預譯場。無妨
也。但於無差別疏釋者。編年通論第十四。弘
道元年帝崩。中宗即位。數月天后廢爲虚淩
王幽于房州。天后臨朝稱制。是爲則天。明年
七月沙門十輩詣闕。上大雲經。感稱則天。當
即晨極。則天大悦。賜十沙門紫方袍已上
崩者。高宗也。明年者。光宅元年也。准此。則
天改先帝十僧。別置十沙門。故無差別疏
云。沙門法藏筆受。沙門復禮綴文。沙門圓
測惠端弘置等證義已上既此惠端弘置非
前日照譯場所列之人數。明知。隨時不定
也。但於賢首者。此時亦非十人數内。是加請
歟。故佛祖統記第三十云。法師法藏○則天
朝爲沙彌筆名字禁。通天元年詔於太原寺。
開花嚴宗旨。感白光皇然自口。而出須臾蓋
萬衆歡呼。都稱奏其事。則天有旨。命京城十
大徳爲授滿分戒。賜賢首戒師。詔入大遍空
寺。佐實叉難陀譯花嚴經已上又編年通論第
十四云。萬歳通天元年。詔沙彌唐法藏。於太
原寺開花嚴宗旨○私云。自下全
佛祖統記
及儼去世藏
以巾幘説法。於是京城耆徳連名抁表。乞度
爲僧。凡藏落髮受具。皆則天時旨已上若依
此統記通論之兩説。則日照譯經之時。賢首
年三十八。猶是童形而奉勅也。提雲般若・實
叉難陀之譯場。爲沙彌。預徴召。證聖元年
乙未有實叉難陀翻譯。其明年改元爲通天。
此通天元年以十大徳受滿分戒。故知。賢首
非十大徳人數也
 已上 依兩傳所説。
且如是抄之
一義云。會
解記抄。賢首餘如列傳者。若雀志遠其詳討
尋未得具本。依纂靈記宋僧傳等略叙。纂靈
云云即今抄引三度光者。是其餘云。及儼
將去世。賢首尚居俗服。語諸徳云。此賢者蓋
無師自語。願假餘光共成佛事。大法興藏其
唯此人。至感享中諸徳連状以聞。因之削染。
未進具戒
抄。後梁王武三思 花嚴傳云。後因梁王
所奏。請置伽藍。勅圓注名香山寺已上
抄。月殿淩&T073661; 有云。月殿是佛殿歟。高聳
淩雲。宛如月雲。故云爾歟云云有云。莊嚴
映徹如月殿。故云爾歟。波涵者。池也。景者。
日月星宿等也。意云。天象之影沒入池水中。
故云。倒景也。玉篇云。涵下淊切。
沒也
龍龕云。涵
胡感反。水入船也。
又胡南反。水也
抄。弘景禪師有表進上國王之書云表也。
會解云。言弘景有表。其文在玄宗文表第
一卷已上
抄。七曜垂象景麗於三明 會解云。言七
曜者。即題七字。親題如七星垂象。麗於三光
之明也已上
抄。八體成文 會解云。即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
摹書。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也。亦
恐是書字有八法。即八法成體。如永八畫。備
八法之體也。一默爲側。二横爲勒。三竪爲
拏。四挑爲趯。五左上爲策。六下爲掠。七右
上爲啄。八下爲磔。ゝ此爲側。側者側也。不
得平直其筆。一此爲勒。勒如錐戛石。不得臥
筆。丨此爲竪。竪牽爲弩。不得有直。直則無
力。亅此爲挑。挑爲趯。須存鋒勢而出。&MT05947;
爲策。斫筆背發而仰收。丿此爲掠。筆鋒左出
而須和。&MT06281;此爲啄。次疾爲之。乀爲磔。不得
疾而不得遲。此八勢能通一切字也已上&T021906;
抄。光敷於五義 會解云。五義未詳已上
抄。法寶分行而錯落凡長行名散花。以
是散説故。偈頌名貫花。或四言。或五言等。
文字定數。如貫珠故。但今云。淨花者。注維摩
經第七僧肇
佛道品云。布以七淨花已上注云。
什曰。一戒淨。始終淨也○心淨三乘制煩惱
心。斷結心。乃至漏盡心名爲心淨。三見淨法
眞性○四度疑淨○五分別道淨。善能見是
道宜行。非道宜捨。是名分別道淨。六行斷
知見淨○七涅槃淨也已上
抄。故經序云甘露抄五上云。序遂得甘
露流津等者。三感徴也。十四日是辛酉。庚申
即十三日。壬戍即十五日。先後一日各有感
徴。謂則天於十三日夜。夢見遍天之内皆降
甘露。十四日纔開譯經。十五日天降甘露
已上
抄。斯乃如來降躋 意云。呈祥摽異。並是
如來降臨應躋。以令符同九會之文理。豈朕
庸虚感如是之應哉爲言有本云。膚虚
抄。三端 有云。舌端・筆端・釼端並取決斷
利疾之義也云云可尋本文
抄。利如星釼
抄。託病在床令喚世親 婆藪槃豆傳眞諦
云。阿僧伽法師住於丈夫國。遣使往阿踰闍
國。報婆藪槃豆云。我今疾篤。汝可急來。天
親即隨使還本國。與兄相見。諮問。兄答云。
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天親又問云。何
賜由。兄云。汝不信大乘。恒生毀謗。以此惡
業。必永論惡道。我今愁苦。命將不全。天親
聞此驚懼。即請兄爲解説大乘。兄即爲略説
大乘要義。法師總明殊有深識。即於此時。得
悟知大乘理。應過小乘等文
抄。世親即讀花嚴問。正見傳文。不云別
讀花嚴。如何 答。槃豆傳云。捨是就兄遍
學大乘義。後如兄所解悉得解了已上次上
文云。彌勒菩薩教無著法師。修日光三摩
提。如説修學即得此定。從此定後。昔所未解
悉能通達○花嚴等諸大乘經。悉未解了。彌
勒於兜率陀天。悉爲解説諸大乘經義。法師
並悉通達已上今取此等文意。如是引釋歟
抄。造十地論 問。世親論主見具本花嚴。
廣造一部經之論釋歟 答。大疏一下云。世
親纔見十地。即爲論釋 問。槃豆傳云。阿
僧伽法師殂歿後。天親方造大乘論。解釋諸
大乘經。花嚴・涅槃・般若・維摩・勝鬘等。諸大
乘經論悉是法師所造已上花嚴傳第一云。又
別傳云。天親造花嚴經論。既未獲具本。此
十地或見隨得翻之已上准此。見具本經。廣
造一部經之論釋清涼纔見十地之解釋。豈
不違此等論文文哉。如何 答
抄。答曰皆不得 問。世親菩薩者。何位菩
薩哉 答
抄。良爲造大乘論 問。天竺論師釋花嚴
經。但天親歟。爲當通他師歟 答。花嚴傳第
論譯
第五
云。近問西來三藏梵僧。皆云金剛軍
菩薩造十地釋論。有一萬二千頌。翻可成三
十餘卷。又堅惠菩薩亦造略釋。並未傳此
土。于闐國見有其本。實叉歸日已附信索。如
得亦擬翻出。又瑜伽菩薩地中。住品内廣寫
此經十地品文。次第兼釋。良以此經三賢十
聖位分最廣。既爲諸部之龜鏡。是以造釋者。
非一聞已上
抄。有閹官龍龕云。閹英廉反。男無精者
也。又於檢反。閉門
人也 已上凡大國囚官令守中禁者。幼稚時切
其卵。髭鬢共不生。全如女人。然今由經力。
髭鬢悉生。男根忽出。故云復丈夫相也
抄。歳次大梁大梁酉也
抄。後魏安豐郡王 此與中山之二王。並
是諸侯王。非天子。北澗文集云。古諸侯今知
云云知州者。國司也。延明與元熙者二王
之名也。宗室英靈者。後魏一屬之中拔群之
人。故云英靈
抄。樹諸穀楮有本作穀字者。誤也。無
ナントナクシテ
イクバクナシクテ
抄。爽有親故暴死 親故者。親屬之故人
也。論語第四泰伯
第八
云。君子篤於親。則民興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偸苞氏曰。興起也。人君能
厚於親屬。不遺忘其故
舊。行之者也。則民皆化之。起
爲仁厚之行。不偸薄之矣也 已上
蜀葵
抄。郷閭異之 周禮第三地官司
徒第二
云。五家爲
比。五比爲閭二十
四家
四閭爲族一百
五族爲黨五百
五黨爲州二千五
百家
五州爲郷萬二千
五百家 云云
抄。爲立孝門 孟蘭盆新記云。國家凡於
州縣。有孝行者。即賜旌表。榜其門閭。斯亦
勸奬之意已上
抄。弘文館工書張靜 太宗・高宗之兩代
立弘文館。安置十三經等。如上抄之。工書
者。書筆有善巧者也。即今時云能書也。張靜
者。張即之先祖也。張之漢朝張顛ナント
云ヘル
皆是
一族。並能書也。今屈請此張靜令書花嚴經。
故云爾也
抄。樊玄智 此是居士也 問。花嚴傳云。
樊玄智徑州人也已上今何云安定人乎 答」
抄。途經㶚橋 㶚是水名也。經此水之橋。
故云爾也
抄。漱以灰水 燃藁爲灰
抄。即般若彌伽薄 唐本無薄字。但花嚴
傳云。于闐國有一沙彌。名般若彌伽。薄有戒
行。毎誦花嚴等文如此釋者。薄只是語字
也。如云於是歟。此花嚴傳初標列中。但云
般若彌伽。而薄字也
抄。被摧衂 醫書云。鼻䘏云云龍龕云。衂
音内鼻於血也。又
女六反。折挫也
抄。寶輅 龍龕云。&MT03792;俗於
高反
&T051470;正音路車也。
古天子所乘
之車
&T051470;
抄。對波勁敵○潰散
抄。詢求定捨
抄。慨茲獨善 自利修善名獨善也。求法
高僧傳下卷云。貞固律師○遇善導禪師。受
彌陀勝行。當爾之時。交望棄索訶之穢土。即
欲趣安養之芳林。覆思獨善傷大士行。唯識
所變何非淨方。遂往峴山恢覺寺澄禪師處。
創蒙半字之訓。漸通完器之言已上
抄。本州都督和國大宰府云都督。即是
九州大守也。然今但一州大字云都督也
抄。餘廣如傳然或花嚴傳云。諮承教海。
日盈三百○其坊字褊隘露坐者多。遂使瓶
鉢繩床。映滿山谷○然足不出寺。乘五十
年。學成禪學者將餘八百。自外希風景。漱波
瀾復過乎數信矣。余毎尋傳記。多見古人。雖
衡岳惠思。十信顯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標
其盛烈。至於奬訓門人。使成其羽翼者。未
有如斯之衆也。若非行位超絶俯迹同。凡必
是妙徳加持。助其弘誘耳。又恒岳之西清涼
東南名之大黒山。有清信女。先來盲目常獨
在山中坐禪。口忽聞空曰。五台佛光山内。文
殊師利菩薩在彼教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
○其間險阻二百餘里。盲女抁手先登。初無
引示。脱見之驚起即受深宗。據斯以言。脱或
大聖之權迹耳等文又云。端然坐化。時年八
十一。貞觀十六年也已上
抄。依衍法師出家花嚴傳云鄴&T009025;大莊嚴
寺衍法師也。休遠二法師者。惠休・惠遠歟。謂
幹曰。爲我等者。傳云。謂幹曰。汝與我諸弟
等文
抄。初學五明諸論花嚴傳云。本婆羅門
種。初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呪術靡
不該博。後遇見阿毘曇雜心。尋續驚悟深崇
佛法○及受具戒。博式通三藏。須之辭小乘
師。進學大乘師等文准此傳文。可見今抄也」
抄。博文瞻學有人云。瞻字可作贍歟。ニ
キワウ
抄。尤明禪性諸本多云禪性。而花嚴傳
云禪法也
抄。意神理標峻意者。寶意也
抄。忽有持笏執名者龍龕云。笏音忽忽忽也
一名手板
已上有人云。文選注。笏忽也。言備其忽忘云云
意云。人出仕時。其日内所有事。臨時恐忘却。
頸書書付板手持也。故和國公家出仕人皆持
之。但日本笏ヨメリ。然玉篇云。笏呼骨切。珽
也。手執者
知。シヤクトヨム誤歟。執名者。唐土法賓客
行他所時。非但以語告某甲來。簡書已名。遣
亭主方。其簡名贄。故出行之時必持此贄。故
云執名也。橘州文集云。漫贄在手已上意云。學
無常師。在在處處遍參。故此贄染汚由云也」
抄。京兆杜陵人也問。續高僧傳第二十
或通
云。釋法順。姓杜氏。雍州萬年人已上
今何相違乎 答。會解云。准傳記云。姓杜
氏。雍州即西京
京兆府
萬年人也西京郭下兩縣謂萬年。長
安今和尚本住啓夏門外
數里杜光村。屬萬年縣
界。杜光村即杜陵也 已上
抄。居山將種葵問。續高僧傳云。甞引衆
驪山。夏中栖靜地。多蟲蟻無因種菜等文
抄。因詣南山續高僧傳云。因行南野將度
黄渠。其汎溢厲渉。而度岸。既峻滑雖登。還墮
水忽斷流。便隨陸度。及順上岸。水尋還復。
門徒目觀而不測其然已上今抄云南山者」
抄。別傳云是續高僧傳載于感通篇。而
不云文殊化身
抄。年十七○太白山佛祖統紀第三十
云。藏年十六詣四明阿育王舍利塔。錬一指
誓學花嚴已上今云。太白山者。終南山
抄。奉庭闈 嚴親云庭闈。故親教訓云庭
訓也。但親名庭者
抄。姓王失其名問。胡幽貞感應傳云。垂
拱三年○時塵律師報藏公云。今夏賢安坊
中郭神亮檀越。身死經七日。却蘇入寺。禮拜
見薄塵。自云等文懶庵樞和尚心地法門卷
上云。賢首國師謂塵律師云。賢安坊中郭神
亮。暴亡七日方蘇等文又唐本抄云。姓王名
明幹。何爲正乎 答。會解云。抄纂靈記云。京
兆人。姓王。名明幹等。若花嚴傳乃云。文明
元年京師人。姓王。失其名云云事同今抄。若
胡幽貞一卷傳乃云。垂拱三年四月中。賢首
於大慈恩寺講花嚴。後散講謁大徳成塵二
律師。報賢首云。今夏賢安坊中郭神亮。身死
七日後蘇入寺。禮拜薄塵。自云。入冥僧令誦
偈曰。若人欲了知云云○評曰。賢首自叙乃
云。亡其名。苑師修記乃云王明幹。而胡幽
貞纂惠英所記。乃云郭神亮。今據花嚴傳
云。永隆年中雍州長安縣人。郭神亮梵行清
淨。因忽暴終。諸天引至兜率天宮。禮敬彌
勒。有一菩薩。語亮云。何不受持花嚴。對曰。
爲無人講。菩薩曰。有人現講。何以言無。亮後
蘇具向薄塵法師。論叙其事。以此而詳。賢首
之弘轉法輪。亞迹參聖徴矣此傳
據此乃塵公
爲賢首流。乃郭神亮入天宮之事。而胡幽貞
叙作入冥之事。叙事不實。此可見矣。然花嚴
感應事。若記人不同。説有二三後人讀之。豈
肯信之爲實耶。當以今抄引者爲正。必苑師
後詢得其名故也已上今引花嚴傳。其王氏
之事在第四卷諷誦部。郭神亮之事在第三
卷智儼傳末。故今云亞迹參聖徴者。賢首續
智儼之遺迹爲言所引符合現行之傳文。但
會解記所揲之抄本云。姓王。名明幹。而現行
之抄本并纂靈記共云。姓王。失其名。全同花
嚴傳。又會解記上文。釋鐵圍山間結集之事
云。今指纂靈記。未見其本已上既不見其本。
何必苑師詢得其名之義可決定哉。明知。彼
所揲之本是後人妄加也。須以今現行之抄
本爲正也
 于時永和元年九月二十四日。於東大寺
 戒壇院光明臺。書寫之畢
            小比丘覺乘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