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亦約化儀亦約化法。不同諸師偏約化儀但
約化法等。謂漸頓約化儀。圓教約化法。故
今對圓教一種亦約化法故。指漸頓二種者。
亦約化儀也。例如彼有無等四句中雙亦之
句。准思可知。折薪記第二云。然此漸頓皆
約化儀者。由圓教亦化法故。言亦也已上
問。隋延法師所立漸頓約機以立。齊朝劉虬
約化儀及時等云云明知今對彼劉虬可云亦
約化儀。何對自所立之圓教哉 答。抄至自
釋成之。何及所論哉 問。抄下釋吉藏三法
輪中云。光統三教。二約化儀。一約化法。三
皆對根。今此師立唯約化儀。准此可有亦約
機根故云亦之義哉 答。准次下會通刊定
記漸頓不分等三難。可知之
抄。此師所立義多唯理問。此師所立義
多違理。何云順理哉。謂漸教者。先説無常。
後説常。空不空等亦爾。准前五時之難。亦
違勝鬘等在初時明常住。又違涅槃之時有
小乘之釋是一又三教中二約化儀一約化法。
豈無立教之過乎是二又漸頓中大乘可
有權實。今不分之是三又雖約化儀立頓漸。
而猶立教中不顯權實義是四准難已前諸師。
此等諸難尤是多。今何云義多順理乎 答。
前代諸師雖立教是多。未立圓教。況不顯花
嚴經説如來無礙解脱圓極祕密自在法門。
何況簡別漸頓圓之三類機乎。然今殊指圓
教。云爲於上達分階佛境之者。正是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之機類也。又此等妙義非私所
立。承習佛陀三藏。實是可信也。尤可依用。
故至相大師搜玄記中盛依用此立教故。云
多順理也。既云多順。明知有小違云事。即
今所擧諸經是也
疏。意明今時堪受頓者禪深詮下廣明悟修
漸頓竟
云。然上皆只約今生而論。若遠推宿世。則
唯漸無頓。令見頓者。已是多生漸熏而發現
等文
鈔。其第三亦約化法揀異前決擇云。此
釋妨也。應有 問。言第三亦約化法。何不
疏亦約化法 答。有二意。一頓漸二名恐濫
延師。以化儀揀之。故偏云耳。第三圓教前
無師立無相濫。故不云化法。二從多分説。文
顯可知已上一義云


演義鈔二下纂釋第四

疏。三隋末唐吉藏問。吉藏法師立幾教
判一代諸教乎 答。疏云。吉藏法師立三種
法輪付之不明。今此三轉法輪出妙經
涌出品。彼且別爲一類滯小之人作此説。更
非欲會通一代聖教。是以撿吉藏師法花遊
意云。佛教雖復塵沙。今以二義往收。則事
無盡。一者赴小機説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
説稱爲大乘已上此則以小乘大乘之二教可
判一代聖教今何違彼師所立出判教之相
乎 答。實如來難。雖難思。且任清涼大師定
判。撿彼法花遊意云。問。三種法輪具幾種
耶。答。一往則花嚴爲根本法輪。自花嚴之後
法花之前爲枝末之教。此經則屬攝末歸本。
然法花結束一代該羅頓漸。則具足三輪已上
既云結束一代。豈非以三法輪判一代乎。今
抄釋全寫此遊意之文。何違彼師所立乎。但
於所出難之解釋者。此且將化法判一代之
解釋也。今亦非不存之故。疏云據法但有大
小者。即指此等釋歟。然今就約化儀結束一
代之定判。如此難破之處也 問。法花遊意
中十門分別。一大意門。二旨歸門。三釋名顯
門。四辨教意門等云云初大意門亦有十門。一
欲爲諸菩薩説菩薩行故説是經。乃至第六
云。欲説三種法輪故説此經云云即引信解譬
喩涌出之三品。以釋三法輪。次至第四辨教
意門擧南方五時北土四宗竟。更述自義明
二藏教。開大小兩乘。是則爲顯説經之因縁。
明三法輪。全非爲判一代説教。何況既案一
往之言。彼師亦許不盡理。何強難之乎。故知
彼師意以二藏教攝盡一代。故遊意云。第四
辨教門。南方五時之教。北土四宗之論。無
文傷義。昔已祥之。今略而不述也○問。若
爾者即大小無分。淺深渾亂。何得論明聲聞
菩薩兩經開大小二種乘耶 答。佛教雖復
塵沙。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
小機説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説稱爲大乘。
而佛滅度後結集法藏人。攝佛一切時説小
教名聲聞藏。一切時説大乘者名菩薩藏。即
大小義分淺深教別也 問。何以得知唯有
兩藏 答。中論云。前於聲聞法中説十二因
縁。後爲習行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説因縁
相。智度論云。阿難迦葉結集三藏彌勒阿難
文殊結集大乘藏。地持論十一部經名聲聞
藏。方等名菩薩藏。而大品思益法花涅槃此
四部經。皆對昔小稱歎今大。即知一代始終
倶明大小二教也已上既辨教意門中破南北
立教竟。正擧自立教云。佛教雖復塵沙。今
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又云。一化始
終倶得大小二教也解釋明鏡也。何違彼
師所判釋三轉法輪判教之旨乎 答。實如
來難。其義尤爾。但今諸師判教自一教至五
教。廣列二十家。若有所立同者。更不別立。擧
一師指類之。然嘉祥所立二藏教。全是曇牟
讖所立半滿二教。其二教順違則前已明故。
今不可重擧。然彼三法輪判教。且約化儀結
束一代。正是彼師所存也。頗得下總相會通
中依本起末攝末歸本兩門之意。又法花有
誠文。故殊擧此判教以明順違也。爾者彼遊
意釋何爲相違乎
疏。二除先修習問。吉藏師意。三法輪中
枝末法輪者。局小乘教歟。爲當通般若等諸
大乘經歟 答云云若云局小乘者。彼師正
自判自花嚴之後法花之前爲枝末之教。豈
非通指中間諸大乘經哉。若猶強云不通者。
可有三法輪所不攝之經教。爾者法花結束
一代該經頓漸之解釋。豈非招相違哉。又無
量義經云。四十餘年未顯眞實此諸大乘經
已顯眞實歟。未顯歟。若云已顯者。違無量義
經。若云未顯者。豈非枝末哉。若依之爾者。
經但云學小乘者。可局小乘如何 答
疏。攝末歸本法輪問。吉藏師付立三轉
法輪。且攝末歸本法輪之所歸本者。即是法
花一乘歟。爲當指第一花嚴歟 答云云
方。若云即是法花一乘者。案三法輪之得名
及次第。初名根本。次名枝末。後名攝末歸本。
若云攝末之末即是指第二枝末者。所歸之
本豈非指第一根本哉。若依之爾者
疏。據法但有大小問。抄釋枝末云。花嚴
已後法花已前皆爲枝末已上准此者。花嚴
法花並爲一乘。此二經之中間大小乘經皆
名枝末爾者可云據法有一乘大乘小乘。今
何云但有大小乎 答。會解云。據法但有大
小者。由枝末法輪唯指學小乘者。今以此
判。於法花已前。諸經應皆小乘。故致違理
故。今對彼所立特云據法但有大小也已上
鈔。法花別爲一類問。下於執三疑一執
小疑大之二類。何但標一類乎 答。會解記
云。法花別爲一類滯小之機者。如下立十門
化儀。此但攝末歸本門中一類機爾。此一類
機雖歴前二三等時。然皆滯於小見。而云執
三疑一者亦由小見不除故。執三乘爲了。三
若爲了。則存小乘故成彼小見。今皆顯實。小
見方除也。若不執小見者。在前二三時中冥
得大益。則非法花所會也。而天台亦然。根
鈍後熟。今入佛慧。故知法花唯爲一類鈍
根爾。若根稍利。自不到法花也。故今云。明
知經意不指般若等爲枝末也已上
鈔。下開宗立教之中問。撿下開宗立教
中。全不見三法輪義。爾者指何文乎 答。會
解云。若孝之下文。正是總相會通中。依本
起末門攝末歸本門中收之。初門先大後小。
即今根本法輪後起枝末也。次門先小後大。
即今攝末歸本也。今云開宗立教中收者。恐
失對會故爾已上問。吉藏法師意。成道已後
何年月日時説三法輪教乎 答。刊定記第
云。四唐吉藏法師立三法輪
疏。一梁朝光宅法師問。依天台法花玄
義等。共震旦國諸師立教。南朝三家北朝七
家。然笈法師宗愛法師惠旻法師柔法師次
法師惠觀智藏法雲等並是南朝之法匠也。
此等諸師通立三教。而於漸教開合不同。總
有三家。是名南三。謂或分爲三時爲四時
爲五時。並如今疏前等引。然開善寺智藏光
宅寺法雲。同用惠觀所立五時教也。爾者光
宅法師亦立三教。若立五時歟。今何云立四
乘教哉。答。實如來難。其義尤爾。又光宅法
花疏中無有一處立四乘教攝判諸教。雖然
廣明三車四車權實。是即任運成四乘教。故
彼疏第四云。三種寶車即是羊鹿牛車。即譬
昔日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乘學人究竟
果。珍寶大車平等一種。無三種差別。即譬
今日法花經中爲衆生化同得佛果已上又釋
經云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
遊戲之文云。明長者示諸子三車處内。合如
來示三乘人果處。三車既在門外。然三乘人
盡無生智在三界外。若同斷三界正使煩惱
盡。出三界外證盡無生智。故言不車處也已上
又釋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云。即譬上方便品
中第八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諸無上
道。明如來爲三乘人説法花○初言各賜諸
子等者○内合明如來今日平等爲三乘人説
大乘經令同得圓極妙果也已上此等文中廣
明三車大白牛車三乘一乘。總成四乘教。故
探玄記叙光宅四教已云。具釋如彼法花疏
已上是則昔三乘今一乘。昔今合論總成
四乘。故知約時以判也。故今疏云。前三是
三乘。後一是一乘也。但凝然大徳云。此約化
儀成此次第云云
鈔。四衢即四諦問。四衢與露地爲同爲
異 答。會解云。文句云四衢道中者。舊云
四濁障除如四達路。更得一濁除。如露地坐
以經云於四衢道
中露地而坐故也
今不爾。五濁直明垢障之法。
未論治道。不應譬衢道。衢道正譬四諦。四
諦觀異名爲四衢。四諦同會見諦。如交路
頭。見惑雖除思惟猶在。不名露地。三界思
盡名露地。住果不進故云而座。故今用之以
譬四諦也已上舊云等者。光宅疏第四也。五
濁中四濁是横故喩四衢。却得是竪論時分
故。除此濁別喩露地也。又嘉祥義疏第五云。
増一阿含云。四諦譬四衢。斷四諦下惑盡通
達四諦。如路之四達爲衢。露地者。既斷四
諦下正使盡亦無蓋纒故。稱露地已上意云。
先約見惑盡四諦理顯故云四衢。後約思惑
盡無擁蓋故云露地也。若依天台文句意。斷
見惑證四諦理名四衢等。如會解記所引可
知。今疏抄等無細釋。例准可知 問。今明
光宅立教。何不依彼疏而判四衢即四諦哉
 答。玄賛第五亦云。四衢道者四諦理也
等文諸師一同之定判也。又光宅所釋尤非理

抄。羊鹿虚指出門不上車問。羊鹿牛與
三種車。爲合喩一法。爲離喩各別法。若云
離喩各別法者。今抄上云羊鹿虚指。下云不
上車。只是文之綺互更不見喩別法。故五教
章云。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徳。餘不見
羊鹿牛體與三種車體簡別之釋義。今抄亦
云。丈六權智是是牛車體。全不簡別牛與車
乎。若云合喩一法者。玄賛第五云。唯取後
智名車。本智名牛已上又云。一白牛體即根
本無別智。導行種智車名牛。引車故已上
釋化城云。此中不説解脱道中正證生空擇
滅。眞智名爲世間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
車體已上意云。二乘解脱道中正證生空擇
滅眞智。是名羊鹿。從彼根本觀起後生有
漏。假解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是名車體也。
准此等釋。羊鹿牛如次喩聲聞縁覺菩薩之
根本智。三種車如次喩三乘之後得智。以根
本智在前而起。後得智在後而起故也。道理
尤可爾。今家豈不許此義乎。如何 答
鈔。丈六權智問。權智者何乎 答。圓覺
大抄二上云。丈六佛智是牛車體決擇云。言
丈六智等云云問。色釋四智。豈非牛車褥。
 答。且據三乘其信故作此指。或就寄化顯
報作如是説已上
鈔。諸子皆索明皆無體問。付明索車義。
且聲聞縁覺菩薩之三人者。索自乘之羊鹿
牛歟。爲當索一乘之白牛歟 答。可索一乘
之白牛也 問。正見經文云。羊車鹿車牛車
顯時賜與。但索自乘之三車。全不見索一乘
之白牛。如何 答。決擇云。言諸子皆索故
者。問。喩中索權故經云羊車鹿車
牛車顯時賜與
法中索實一乘
根發
根宜扣聖
義言索
若爲通會。答。喩就能索故分其三法。
從所索故爲其一已上意云
鈔。三乘三根問。三乘三根者。爲三乘即
三根。爲三乘中各有三根 答。會解云。言
三根者身子爲上根。第一周法説即解故。四
大聲聞須菩提迦旃延
迦葉目連也
爲中根。第二周喩説方
解故。富樓那五百聲聞等爲下根。第三周宿
世因縁説始解已上准此三乘及聲聞乘中三
爲言問。聲聞既有三根。餘二乘何不爾
哉。謂法花三周説一乘中。初周身子受記之
時。同名菩薩共蒙一授記。是爲上根。如攝
論十義一乘中。二意樂亦有二義。第二義者
是也至抄三上
委可記之
初周既如是。餘二周亦可爾。豈
非菩薩亦有三根皆求法求記哉。今會解意。
何三根求記偏約聲聞哉 答
鈔。乃無有二豈令有三實以爲一問。文
意如何 答。無有聲聞縁覺之二乘。豈令有
第三菩薩乘實爲一乘。又界内聲聞縁覺菩
薩同各殊走出而至門外。則聲聞縁覺別得
一乘。菩薩猶住本乘所獲是異乎。即違等賜
之義。故如是責也
鈔。初以三車誘引諸子問。此經文者。正
違四車義。全順三車。謂上標初以三車。下
云然後但與大車者。凡云但者抑上之詞也。
意云。雖初雙以三車誘引諸子。而後但與三
中大車爲言若謂下云大車。非上所言之三
中大車者。但之言尤難消乎。是以法相宗以
此文爲三車之正證乎。如何
疏。則抑諸般若問。准自他宗之立教。多
以般若經判有餘不了義之教。謂深密第二
時南中諸師五時中第二無相教自宗五教中
空門始教並指般若經也。縱雖一經中含多
數。故實非局判。然取多分配屬之並許此義。
答爾今亦判般若爲權教。有何難乎。何況見
次下疏抄明會共三歸今一中。引用叡公釋。
述般若等諸經以實體不立故皆屬法花之
旨。今破光宅。豈非成自害乎 答。凡法花者
開三乘五性顯示一乘一性。是其大意也。然
法花已前諸經中或有五乘人。根性各別。其
所説之性相亦隔暦。是即乘法倶權。謂深密
等經是或有乘尚是權而説一實相法是即眞
實了義之所攝。謂般若等經是也。或有乘法
倶了義。謂勝鬘密嚴等是也。然法花但會乘
法倶權之經教。不會了義實教。今光宅不辨
此義。偏判唯法花爲實故破之也。決擇云。疏
則抑諸般若及諸大乘了義之經者。般若亦
法了故。已有抑實之過。諸大乘了義之經攝
花嚴勝鬘等乘法倶了故。成抑實之過也已上
乘者三乘五乘之人機也。法者一乘一性之
法理也。思之可知。但於一經中含多教等難
者。此是自宗之所判。非光宅之所知。以光
宅約化機約時判教故。今既執唯法花爲實。
指法花已前悉爲權故。此亦約時判四乘故。
如是難也。次於次下云實體不立等釋者。今
辨順違總有四科。初二兩科就彼所立直辨
順違。第三會通教旨者。清涼以自意樂正會
通經宗。却顯辨順違不染之由。故抄云。三會
通教旨顯違順之由也。前辨吉藏順違中。亦
有此例。可見之。故知會通教旨中。諸門建
立並是清涼之實義故。云實體不立等。全非
隨轉光宅述教意也。至下可抄之
疏。是知共大亦有權實探玄記第一云。
一乘三乘有存有泯。諸説不同。或聞唯破二
乘。即謂唯約不定種姓。或聞無二亦無三。即
謂大乘實教亦破。或聞不破大乘。即謂大乘
權教亦存。今釋有二位。一約事破二乘實滅。
二約教亦會大乘權教。大乘權教許入寂二
乘不成佛故。但深破二乘即是破三。是故破
二破三皆不相違已上此釋肝要也。須得此
意見今疏一段之趣
疏。法花但會昔權抄上文云。法花別爲
一類滯小之人等文意云。法花經廣約法譬
因縁。三周説於一乘。悉明二乘成佛。以爲
正宗。彼昔三乘中菩薩雖權實有異。並信知
自身當作佛。然正暦事都滅身智實歸灰斷
者。唯是二乘也。於是實教菩薩雖見此灰斷。
既悟定性無性悉當作佛之旨故。即謂只是
化城全非永滅。故今疏云。共實不滯方便
也。然權教菩薩堅執五性法爾各別。不知定
性無性同具平等大慧皆當作佛故。今法花
約平等大慧之實性。但深破二乘實滅。則彼
權教菩薩五性各別之堅執亦自被破。即如
上所引。探玄記釋應知。故今疏云。法花但
會共權也 問。疏次下云。昔三既別實不兼
已上又抄云。實體不定皆屬法花已上
非法花所開會三乘中通攝實教哉 答。集
成記第一云。問。何故抄云一乘三乘昔權今
實實體不立皆屬法花等耶 答。法花但會
昔日權教歸今一乘。不會昔實。昔實本是一
乘故。元同此體不假會之。如轉識成智之時
不轉識體識體本淨是無垢識故。妙引此義。
誰人得知取要而言之。但可將今家始教爲
權後三爲實配彼一乘三乘昔權今實已上
同一體者。昔日實教如來藏性。與法花如來
知見。其體全同。但昔實不兼權故。至法花
決了之故。云皆屬法花。即引轉識成智。以
令准例。彼不轉識體如此所歸之實即昔實
故。不可云會。又彼成智如此不兼權。至法
花決了之故。云皆屬法花也 問。若深密等
權教亦説法身眞常之理。須同法花佛知見
故。不可云會。如何 答。權教以有爲無漏法
爾種子爲三乘性故。不論定性無性。具佛種
姓。何同法花説定性等豈具佛知見皆當作
佛哉。又彼所説法身理者。凝然不變事理體
別之理。何同法花事理相即之妙義哉。故至
法花説定性無性。齊具平等大慧之佛知見
皆當作佛。則權乘菩薩法爾無漏之有爲種
子亦隨被破。故探玄云。深破二乘即是破三
也。故知不可以轉識成智時不轉識體爲例
准也。然密嚴勝鬘等實教直指本覺靈知名
如來藏。即與法花佛知見全體同也。又許彼
藏性隨縁全作諸法。豈非理事相即哉。又許
定性無性同備本覺悉當成佛。全不滯方便。
凡以法花名妙。更不可超此義。爾者有何過
可破之哉。但勝鬘密嚴等昔實教者。別爲一
類菩薩。而不兼二乘權機。然法花會直對舍
利弗等正説云。今爲汝等説最實事。汝等所
行是菩薩道等云云即是名決了聲聞法。亦
可謂實兼權。即是法花不共之玄旨也。彼勝
鬘等雖無如是決了。而既不滯方便故。不可
屬所開會
鈔。此是光宅之意問。文意如何 答。決
擇云。此是光宅之意者。此是依光宅意難清
涼也。言若作北宗難者等者。上假作光宅
難。是南宗立教意。今作北宗即唯識宗也。故
天台然師云。今時言北宗云謂倶舍唯識據
此。然師與清涼同時則北宗正是唯識宗也
○以彼宗正立三中大乘爲實故。有此難。有
本云此宗者誤矣已上
鈔。故約會取昔小問。自下抄文釋疏何
文乎 答。疏有兩科。謂今云若開權顯實等
者。會三爲一也。次云若廢立實等。會三歸
一也。今抄有三段。一上來直科判疏文。二
自下總明兩科大意。三今疏先明會三爲一。
下別釋初科也。且自下總明大意中亦三。初
約會廢二字略釋兩科意。二然開廢等言下。
約通別二義廣釋開廢等相。三言若開三顯
一下。會解記作兩釋。初釋意。默抄上文。後
釋意。約上通義明今疏意云云具如下引
鈔。然開廢等言問。上釋科意但云會取
共三歸今一。又云廢昔三立今一。全無開字。
今何云開廢等言乎 答。會解意云。會中合
開謂約理則開三顯一。約行則會三爲一。以
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合名會。而不妨細分
時約理行區分之廢中含會歸。謂約教則廢
三立一。約果則會三歸一。以教是虚設果亦
虚指故。總名爲廢。而不妨細分時約教果區
分之。是則會通理行廢通教果也。但今明通
局。則分開會廢三。於會中有會爲會歸之二
故。還成四義。以對教理行果也。又圓覺大
疏上改會爲名攝爲。謂廢立開顯攝爲
會歸之四義。如次配教理行果也云云
鈔。約教則廢三立一圓覺大抄二上委注
釋之。故彼釋覆於一極云。各以所證爲眞實。
則無由見圓通法性已上次釋一極自影云。能
所倶泯。眞性圓現已上次釋三乘之行等云。
既達眞理。人天施戒尚皆佛因。況三乘行耶
已上次釋圓歸一果云。全性之果無別新生
次釋三乘之果非究竟故云。二乘之果但是
三昧權教。大乘之果但擧之以爲所忻。作起
行方便。究竟無實。故花嚴中。説修因契果
行相方名生解已上
抄。若約通者問。若廢一種唯約教者。何
成通義乎。又開會等言可通教乎 答。圓覺
大疏上又廢立局教。餘三通三以上同大
抄二三云。又廢下通也。初句猶局。謂三乘教
是虚設名言。己宗一向須廢。不可開會。唯
立一乘令證入故。次句方通也。言餘三者。開
顯攝爲會歸等也。言通三者。理行果也已上
次下廣釋通三。可見之。准此可知。但今云
並通四種者。兩記共云四字誤也。應作三字
云云
鈔。唯廢一種問。上抄云。約教虚設果亦
虚指故並廢也已上下釋諸聲聞等皆非滅度
之文云。是廢小果。明知果二種並約廢也。
今何云唯廢一種則約於教哉 答。會歸與
會爲聊不同也。謂若會取昔三爲今一。則正
約理行。若會通昔三歸今一。則正約教果。然
今正科明會三歸一故。前後抄文順正科意。
以理行屬爲故。釋教果並廢也。但今云唯廢
一種則約於教者。雖果法正約廢。而兼通開
會等。故今爲顯兼通義故。於開會等中攝
果。仍於廢中唯出教除果也 問。若爾何故
抄云若約通者乃至今疏從此哉。如此者。廢
偏約教。開會等通行果。此判疏正意何況
圓覺大疏全同之。如何會通哉 答
鈔。言開三顯一則問。自下揲釋疏文歟。
爲當如何 答。會解作兩釋。初釋意者。自揲
釋抄次上通義中開顯義通理行果三法。故
圓覺大抄二上云。次句方通也○私云如
上引
理行
果也。開顯通三者。如上説。謂昔説三理謂
各別證。今不法身是同○佛云全寫今
抄故略之
心生歡
喜。自知作佛。則實相顯矣。其攝三會三文
雖各異。義意不別。思之可知。不能一一揲
已上次釋意云。亦以此釋疏也。謂以疏云
開權顯實等。權即此三。實即此一。而此中
權字含理行果故。今分釋云若約理者等也。
故抄上釋通義意。即云今疏從此也。然下方
揲科名云。今疏先明會三爲一而不解釋者。
以前已含釋故云云
取意
問。今抄唯明開顯義通
理行果之旨。何無結例會歸等亦通三之釋
哉 答。自可例知故。略不言也。上所引圓
覺大抄云其攝三會三等。准思應知
疏。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問。疏引妙經文
云汝等所行等。爾者指過去本發菩提心時
修行熏習之種子歟。爲當退菩提心已後之
所修小行歟 答云云兩方。若云退大已後
所修小行者。法花論下卷菩提
流支譯
釋妙經明十種
無上義中云。一者示現種子無上故。説兩譬
喩。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
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
指過去本發菩提心時所修善根種子若依
之爾者。抄釋疏云。引藥草喩品。證小行即
是佛因明知退大已後所修小行名汝等所
行也。如何 答。小行名汝等所行也。若大行
者。何上牒今爲汝等説最實事。即下云汝所
行等哉。是即爾前所經但説二乘行各證自
果。未説是菩薩道。而今欲明小行即是佛因
故。先牒今爲汝等説最實事。明知汝等所行
者指小行也。但於法花論者。自宗列祖中未
見會釋此論文。然餘宗人師多釋此文。且如
嘉祥法花論疏下云。初揲草種子無上即是
菩提心。花嚴云。菩提心者。是十方三世諸
佛種子。三世諸佛菩提心由成正覺故。説雲
雨譬下。第二示經處○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下。第三釋經○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叙
聲聞人有三時。一者過去本發菩提心時。二
者中間退菩提心時。三者聞法花經還發菩
提心時。今即取前後菩提心爲種子無上故。
取此文而釋之也。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
果故者。過去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中間雖退
而菩提心種子不滅○同後得果者。初發菩
提心同後重發菩提心得成佛果故也已上
云。初發菩提心與還發菩提心。互相初成同
得佛果。是故中間小行亦成菩薩道。其故
者。若不迴心向大之時。小行不自作佛因。爭
得説菩薩道哉。明知初後菩提心種子與力
助成方得佛果之時。中間所修之小行由大
心所引即成菩薩道爲言已上任盡意記之。但
解釋之深旨。可尋彼宗明匠也。依此釋者。偏
指過去本發心時之大行。云前所修行也。一
義云
鈔。餘不引 問。餘者何乎 答。會解云。以
正明中義通理行果三。今引證中二文皆證
三行皆佛因。是約行中開權顯實故。今云餘
略不引也已上
疏。若廢權立實問。權實中各有教理行
果四法。今廢何等立何等乎 答。決擇云。疏
廢權立實等者。廢彼三乘。權教即不廢也。立
此一乘實法理行果也
即等意也
能廢能立一乘教即法花
經也
鈔。前中有法喩合問。今明取昔廢共之
意中有二段。上來明會三爲一。則是會取昔
三之義已釋成竟。又自下明會三歸一。則是
廢昔三立今一者也。然今亦明會昔成今之
旨。豈非兩科混亂故 答。決擇云。問。前會
三爲一當取昔義。故疏云。則三是一更無別
一。此會三歸一當廢昔義。抄云。三外無別
一實之法。有何別耶。答。前約理行果故取。此
約教故廢。故不同也。或前約三乘有體一乘
無體。當取昔義。此約一乘有體三乘無體。當
廢昔義已上此有兩釋。初釋意如文可知。前
別約理行果。今別約教爲言或此釋意前後
兩科共通四法。謂今約教則理行果亦廢之。
前約理行果則教亦會取之。是則就所約分
會爲會歸。就所顯義共通四法歟。若無所
詮義。則能詮教不立故。離理行果不可有
教。若無能詮教。則所詮義不顯故。離教不
可有理等。是故約教。則理行果亦廢之。約
理行果。則教亦取之爲言但前抄云。唯廢一
種則約於教云云全無教會取之文。故此義
不可爾歟。後釋應知。一義云。前云會三爲
一者。不動昔三。全取爲今一。如彼理行法
體全是一實體是也。今會昔成今者。三乘差
別相全是虚設。故廢彼差別虚相。則此一實
自顯故。云三外無別一實之法。亦云會昔成
今也。又廢虚設之別相歸一實之總相故。云
但三爲別一爲總耳。亦云會三歸一也。故知
前科約體。當門約相歟。一義云。前云會三
爲一者。偏約所會之權乘理行。如云汝等所
行是菩薩道者是也。今云會昔成今者。且就
昔實不兼權。今會廢彼二乘權。會歸今一
乘實故。云會三歸一。然其所歸之實是昔實
故。云會昔成今也。准下所引圓覺大抄可知

鈔。故彼經云摩訶般若大疏九上出現涅
槃章
云。今以義求不出三法。即摩訶般若解脱法
身以爲其體○然此三種不離一如。徳用分
異。即寂之照爲般若。即照之寂爲解脱。寂
照之體爲法身。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
即解脱。圓體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
故此三法不縱不横不並不別。如天之目。如
世之片。名祕密藏。爲大涅槃已上抄見如下
引。今所引經文中。初云摩訶般若乃至亦非
涅槃者。明不縱不並也。次云三法若異等
者。明不横不別也
鈔。至出現品大疏如上引。同抄十九上
云。涅槃第二云。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及以我
子四部之衆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
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爲祕密之藏。猶
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
摩醯首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默若別亦不
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來
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
異。亦非涅槃○薦福釋云。並將喩類法。喩
文不足。以法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等。喩中
應云。唯一一盡不成伊也。以解脱等三有
一一不成故。夫證涅槃須有能證身。須有智
慧火煩惱等滅。此三法合名證涅槃。若唯身
亦非涅槃。唯般若亦非涅槃。唯解脱亦非涅
槃。此三各別未有斷證。亦非涅槃。喩別亦
不成。若智者意。四義名殊。東西日横南北
日縱。云即竪也。謂若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後
得解脱。即是縱義。以經生越世彌亙淨穢
故。如縱三默水。横者三法異體同時如三列
火。並乃合爲一體。列乃名居一處。即但用一
法。今摩訶般若亦非涅槃等。是合縱並竪明
此三。曰縱擧一攝二。曰並故云般若非也。擧
般若中已攝二故。三徳若異。亦非涅槃即雙
合横別。一一異體即合於別。異體同時即合
於横。故云。上云三默若別亦不得成。已含
横別也。亦可横即是並。對縱爲横。對別爲
並。故經但有三句。於義成四。而總釋云三。倶
不思議焉可縱。倶不思議焉可横。倶不思議
焉可並。倶不思議焉可別。意云。即一而三。即
三而一。非三非一。雙照三一。焉可作一三
等思。若作體一用別而明。尚未免於並別
也。然有云。伊字如品字。有云。如倒品字。後
義爲正。由此釋異。古徳解義取捨不同。或
一徳在上。二徳在下。或謂二徳在上。一徳
在下。並不得意。西方伊字。二默在上。天目
之喩。不可二目在一目上。如來恐人誤作此
解故。以天目轉喩伊字。則不得定一二上下。
但取不可縱横及並別耳。若定説言一上二
上。非唯義理不得圓妙。致令二喩自互相違。
謂梵字樣者i。此西方伊字三目之一當於
眉間IMAGE此其状也。諸公何惑已上決擇云。
此意時則同異無礙。處則合離聞滯。體則一
異莫拘。言思叵寄故云爾耳已上下天台立
教中云三徳之果不縱不横等。其外前後諸
文擧涅槃三徳故。今具引之
疏。實不兼權問。實不兼權者。其義如
何。又昔實與法花實同異如何 答。圓覺大
抄二上云。又諸般若及淨名之類。皆密約實
理彈前二乘。但以機聞各殊不兼權教故。迦
葉自責云。譬如根敗之士。其於六根不能復
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獲益
自知不
成佛也
○今法花三根聲聞皆與授記○則是
聞權會權唯是一實。法花云妙。妙在於此。然
所歸之實即昔實也。但以昔未會今會之。而
爲妙矣已上意云。密約衆生本有之佛性一
理無隔生佛不簡自他之實理。以得前二乘
自調之局見。而未直指小機所修證之行果。
以開會之故。迦葉等自責。或譬根敗。或類
敗種。故云機聞各殊。是即不兼權之義也。但
其所説之實理全同法花。故今抄四下云。以
一事理無礙宗内統法花維摩涅槃等故已上
彼大抄云。然所歸之實即昔實也已上即此
意也 問。若爾何故今抄次下云。昔日雖有
大乘等文是即昔日如來藏性與法花如來知
見可全別若今所歸之實即昔實者。何云
昔所未説等乎 答。昔日對菩薩密雖説定
性無性皆當作佛。而未直對小機顯説汝等
一切衆生皆悉具有如來知見等故。云爾也。
非謂藏性與知見有異。即大抄云。密約實理
彈呵二乘。今抄云。未曾顯説等。思之可知
是一然今直對小機顯説汝等一切衆生皆有
如來知見。則彼小機小心等修證之行果悉
成佛行佛因。豈非昔所未説而今説之哉是二
又義苑疏第一云。泊乎法花。理事既圓融。冥
同性海。其猶百川洪蕩同歸于海。海無異
味。故屬於別。演義云。即此同中必有別義
已上准此昔維摩等實教中雖説如來藏性等。
而以不兼權故。未會權小機冥同性海。今法
花開會小乘理行果。既窮盡竟。是故所入一
乘即是花嚴別教。故法花理事無礙。是名同
教。即此同中必有別義也是三總以上三義
故。抄云今辨一乘別有法門。又云實體不立
皆屬法花也。但其所開示之如來知見。即是
昔藏性也。所宗尚之理事無礙全同維摩等。
故今抄四下及彼大抄共釋昔今同者是也
問。大品經第二十四云。若智若斷智是菩薩
無生法忍已上全同法花云汝等所行是菩薩
道。爾者豈實亦兼權哉 答。法界品本會判
爲十分。第六擧失顯徳分中。先説聲聞人不
見法界佛果。不見法界菩薩竟。後明其不見
之所由中。亦先説因時不修見因。後説果
時絶無見分。探玄記第十八云。問。如有經
言。聲聞縁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既亦是菩薩所得。何故此中而言總無。答。二
乘是菩薩法忍。非菩薩是二乘所知。問。若
爾何故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耶。答。由迴
心故。是漸悟菩薩道。非是頓圓。此約頓圓
故非彼分等文 更有數重問重。最
肝要也。尋讀可知
准此案云。但是
約法以開會之。非謂爾時會座二乘如是開
悟故。即是昔實不兼權也
抄。謂共日雖有大乘問。今云大乘亦説
如來藏性等者。通指諸大乘經所説凝然常
住之眞理歟。爲當別指實教大乘之所説歟
 答。別指勝鬘法鼓淨名等所説隨縁不變
具分融通之如來藏性也 問。此義不爾。抄
主爲成此義。下引叡大釋中云。如般若諸
云云明知不局實教。通指權實諸大乘經
云事。如何 答。圓覺大抄二上云。問。釋約
法花已前。但是三權。若法花中乃至涅槃但
是一實。進退推求皆無四義。光宅疏主何立
四乘。答但於一代時教。權實相對立有四
乘。何必同時以昔三權對今
一實即爲四會
況法花之前亦有一
實。謂對一類頓説如來藏性眞常之理。又諸
般若及淨名之類等文如
上引
謂對一類頓説者。
有一本云。謂對一類頓利根説如來藏性。是
即全依今抄。如是釋成明知今云昔日大乘
亦説如來藏性等者。別指爲頓大利根者所
説之實教大乘也。但於叡大釋者。彼亦准此
大抄釋。思之可知
抄。一乘三乘則昔權今實一乘權實者。昔
日一乘不兼權故。今日一乘兼權故。云昔權
今實也。三乘權實者。昔執三乘眞實不能進
趣。則方便門閉故。佛説三乘本意未顯故云
權也。今悟三乘是方便。即進入一乘故。方
便門開。是時佛説三乘本意已顯故云實也


演義抄二下纂釋第五自下會
解第六

疏。二陳隋二代問。天台南岳兩師倶經
二代歟 答。南岳者。陳宣帝大建元年六月
十二日入滅故。今二代者天台也。故會解
云。三帝門師者顗師也已上問。傳叙天台
云。春秋六十有七。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
四日。座蛻於天台山石像前已上依紹運圖
云。隋有三主。謂一高祖文帝。二煬帝。即文
帝第二子也。三恭帝。即煬帝孫也。文帝御
宇有二年號。開皇二十年。仁壽四年云云
説云。有三年號。鏡常一年。開皇十九年。仁
壽四年云云爾者不及煬帝。應云陳隋二代
二帝門師。今何云三帝乎 答。煬帝爲晋王
之時受戒故云爾也
抄。陳朝一帝陳有五主。謂高祖武帝文
帝臨海王宣帝後主也。一代總經二十三年

抄。煬帝爲晋王煬帝未即位之前。進爵
爲晋王也。例如通眞記上卷云。大唐者河東
晋陽。是唐虞舊封。主李氏高祖神堯。初受
周封爲唐國公。至隋進爵爲唐王。入隋受恭
帝禪位始。號唐國已上初受周封者。編年通
論第十云。唐高祖。諱淵。字叔徳。姓李氏。世
爲周隋題官。襲封唐公已上周是後周也。身
不賤徳秀世名望無隱之官人故。云顯官也。
既未受帝位之前。進爵爲唐王。今云爲晋王。
亦例云爾。然云王者。諸侯王也。公者諸侯。
公侯伯子男五等中第一等也
疏。此教明生滅因縁法花玄義第三三明四
諦境
云。所言生滅者。迷眞重故。從事受名○迷
眞輕故。從理得名。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
道不二相。滅無生相。又應苦空三亦如是。又
無生者生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
道。集道不生即無苦滅。即事而眞。非滅後
眞○無量者。迷中重故。從事得名。苦有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