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對上三句下通對三句明智境無礙決擇
   對初句冥眞體理也體
也境也
生第四句常靜止心
   對初句萬化之域事也用
也境也
生第四句周鑒觀心也
   對第二句顯徳相事也
生第四句周鑒
   對第二句重玄之門理也
生第四句常靜同前
   對第三句用繁興事也
生第四句周鑒
   對第三句以恒如理也
生第四句常靜
 三若別對三大下別對三句明境智無礙准前
可知
   二若作三觀下別約三觀釋三
 初約三觀釋智周鑒三字二
   初約別鑒三大以釋智字
   二三諦下約齊觀三諦以釋周鑒
 二對此觀下約三止以釋常靜二字
 三三止三觀下止觀總融歸一心而對前三
 大境心境雙融
 大境爲心境雙融
問。何故以相大配中道哉 答
鈔。三止三觀決擇云。問。一心之中分止觀
諦九法歴然行相云何 答。如依一鏡











演義鈔一上纂釋第五

   鈔旨趣玄微中融眞妄文科分三會解
記意
 初言交徹者下略釋義
 二若依下出文意二
  初示文
  二今云下出意二
   初以法就義
   二又凡下顯益離過
 三然其下廣釋文二
  初標擧三
   初標五箇所以
   二然或下標六句交徹
   三此義下徴示二義二
    初正明二
     初總盡他義二
      初徴起
      二約下列釋二
       初標唯識法性義
       二二者下標空空義
    二今且下別示疏意
   二設淨下通難
  二如唯下依釋二
  初隨他宗擧義配前六句三
   初唯識宗二
    初配初句
    二若染下配第四句
   二若涅下約法性宗配初句
   三若依下約空宗四
    初配第二句
    二若隨下配第三句
    三若約下配第六句
    四若約下配第五句
  二言並下起本宗六句交徹二
   初遮他標今交徹
   二如約下對他示今理趣三
    初對唯識以示二
     初示初句
     二若染下示第四句
    二若約下對涅槃以示二
     初引他論以總證
     二此經下引今經以別證二
      初明倶有
      二生死下明倶空
    三若依下對空宗以四
     初示第二句二
      初牒彼義顯今
      二故影下引宗師證二
       初正引彼文以影義四
        初定有無所在又雙離有無
又眞空妙有又雙離有無
        二眞故下彰有無體相又不壞
有無又亦有亦無又非有非無
        三雖有下彰有無之徳又明二諦
相即又非有非無又離亦有亦無
        四乃至下跨有無離過
又離過又總明離過
       二即眞下顯今用處二
        初總結四對
        二眞故下擧一例餘
     二若約下示第三句
     三眞妄下示第六句
     四若觸下示第五句

  三問眞下假問徴起示前五所以
鈔。故如來不斷性惡問。性惡者其相如何
 答。決擇云。言如來不斷性惡者。小乘有二
義。一佛前十五界是有漏。起他惡法故。生無
比之貪。引央掘之嗔。二云。示現愛語羅呵調
達故。始教亦二。一云。眞如昔日與惡而爲實
性。今至果位惡法雖斷。惡性常存故。二云。示
現同前小教。終教亦有二義。一云。昔日眞如
隨縁以作諸法。今至果位無明既斷惡相。雖
無隨縁。眞性仍存故。如依靜水隨風成波。風
停波息。成波之性恒存故○二云。惡具二義。
一者不壞相。異眞義當緣生
相有也
二者稱性。即眞義
當無性
體空義
今據後義故云不斷。頓教云。惡相本盡
更不待斷。惡性本現。非所斷故。圓教云。稱性
之惡如鏡中火。現而常虚。非所斷故。雖通之
教。正取能同終教事理無礙。故下鈔云如來
不斷性惡者。善惡同以心性爲性。若斷性惡
則斷心性。性不可斷。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已上
下抄云十九上也。又同十一上夜摩偈
讃品
云。以善
惡二法同以眞如而爲其性。若斷惡性即斷
眞如。眞不可斷故。云性惡不可斷也已上是即
處處並約事理無礙釋性惡不斷義。以會通
圓經文。故云正取能同終教等也 問。圓教
稱性之惡等者。其義如何 答。終教中擧水
波之喩。圓教中用鏡影之喩。委思可知。又探
玄第十八方便命波
羅門之處
云。上下文中總有三類。一
此位同邪見。二滿足王同嗔恚。三婆須密同
貪愛○然有四義。一以當相即空○二約巧
攝生。説爲佛法。非謂即是。三約留惑潤生長
菩薩道。説有佛法。非謂即是○四約當即是。
不同前三。此極難解不思議故。如此文是也
已上又云。此火聚刀山即是法門更無表示。若
爾何故有刀火相。解云。即以此相即是法門。
知甚深解者是此文意已上私問。即是法門
更無別表示者。文意如何 答 探玄第八
如相廻
向品
云。問。不善等法既非眞用。應離如體。
答。申違眞故不離眞。由違眞故非如用○是
知罪違於眞。入如則滅。善順於眞。入如則廣。
故不齊也。此則遍興染淨順用非違。此上約
始終教説。又別隨縁通一切法。總是眞用。具
帝網微細。重重無盡。自在圓融。即相不待會。
即性不待隨。如此百門約圓教顯耳已上准此
縱雖惡不善等法。而總是非託此刀火相。別
表顯異理。故云更無別表示歟。委曲難盡。略
引兩三文。圓經玄旨大途應知 問。性惡者
惡之性歟。爲當性之惡歟 答。若依終教者。
惡之性也。若依圓教者。性之惡歟。並見上所
引之諸文。細思可知 問。性惡之名目者。經
論之所説歟。爲當祖師之義立歟 答。大疏
四上夜摩偈
讃品
云。心佛與衆生體性皆無盡。以妄
體本眞故。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
斷性善已上同抄十一上云。從以妄體下出妄
無盡之由。是以如來下引例誠證。此即涅槃
經意。天台用之。以善惡二法同以眞如等文如
上引
問。性惡之惡者。局染分依他貪嗔等歟。爲
當通遍計所執倒心妄境歟 答云云若云局依
他者。凡以惡之性不可斷故。名性惡不斷。縱
雖遍計。既以情有爲相。以理無爲性。其理無
者性宗意許眞理。豈非遍計以眞性爲性哉。
爾者以此性不可斷故。何遮約遍計亦有性
惡不斷之義哉。若依之爾者。今云善惡同以
眞如爲性者。眞如爲因所生之善惡故。云眞
如爲性。即以水波爲喩者是也。然遍計所執
迷眞而生。如願記第一云。迷本無因横從空
等文故知不可云從眞而生。即復私問云許
妄從眞生此妄安可止者是也。既不從眞生
者。何謂以眞性爲性哉。既不以眞性爲性者。
性惡之惡不可通遍計云事分明也。何況圓
教之稱性之惡。如鏡中火現而常虚云云起信
論説性淨本覺中。因熏習鏡唯現依他。似法
不現遍計實法。既不現者。何云稱性之惡哉
 答 問。今性惡不斷與彼煩惱即菩提者。
彼此全同歟。爲當如何 答云云若云同者。
凡煩惱即菩提者。是妄體即眞之義也。然大
疏上云妄體本眞。下云是以如來不斷性惡。
彼抄釋云引例誠證。既云引例。明知非全同
也。若依之爾者
鈔。今約有不壞相決擇云。一約不壞行布
相。行布門中衆生可具其佛如鑛具金。
&T027269;具玉
佛不可
具衆生如熟金而非鑛
似淨玉而非&T027269;
二約不壞行布教相。聞凡
即佛。於凡有益引生
趣求
佛即是凡。令人妄解引生
例解
已上准此釋。今約等六字通貫下兩釋
鈔。不離一心故問。自下有幾所以哉 答。
會解云。文有六故合爲六所以。以二三合故
但有五也。前三順明。後二反顯已上若依決
擇分。爲六所以。謂一不離一心者。十因中唯
心所現故也。二妄攬眞成等者。自下約事理
無礙法界一門也。三眞隨妄顯等者。事能顯
理門也。四眞妄名異等者。眞理即事門。事法
即理門也。五眞外有妄等者。返釋理遍於事
門也。六妄外有眞等者。返釋事遍於理門也
云云問。若爾此兩師義以何爲正乎 答。抄
至次下自釋
鈔。設淨分之事會解云。設淨下通難。恐有
難云。若俗諦爲妄者。染分可爾。淨分依他約
佛果徳。既俗諦攝。豈亦妄耶。故爲此通。所以
妄未盡者。如經云。言妄顯諸眞妄眞同二妄。
對待未妄故云未盡已上對待未亡者。如今
抄下文云若無有妄對何説眞是也。一義云。
決擇云。無漏依他緣生幻有故。金剛經云。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下鈔云。謂如眞如現依
他時。設有淨分亦名爲染。如鏡現像不簡淨
穢皆非鏡體故。唯能現得名爲淨。所現皆染。
即其義也已上意云。始覺修生義門有爲故。
云非鏡體也。下鈔者第九上問明品之處也。
然有人云。報化二身隨轉機緣故云妄未盡
云云此義不爾。既問明品抄自釋此義。何勞
妄會乎。況他受用且可爾。自受用豈非淨分
依他所攝哉。又有人云。約翻對妄染則始覺
淨法有染義。故起信疏云。大乘雖淨相用必
對染成已上此義大同會解記釋
鈔。如唯識論問。唯識宗意許眞妄交徹之
義哉 答。不爾也 問。且約遍計亦許情有
理無。豈非交徹哉。加之。彼宗既云三性非即
非離。正是交徹之義哉。如何 答。情有理無
實雖無二。而非眞妄交徹之義。其故者。彼宗
但依圓名眞。其遍計理無但是空無。即是事
無而非圓成眞理。以此空無所顯之理方名圓
成故。如云空爲門故入於眞性者是也。是以
抄八下問明品云。然法相宗亦非即離多成不
即○由不即空遍計。是空但是空無已上同十
十住品云。若法相宗遍計依他所明二義。唯約
於事。圓成二義方是於理。今法性宗遍計理
無依他無性。即是於理徹於事。有即非有。即
事徹於理等已上
鈔。若依三論問。今依三論所明眞妄空有
之義者。五教中爲局始教。爲當通餘教歟
答。會解云。有四義。説二諦空有。皆三論意。
以彼宗大分爲空亦含性宗義故。疏主云。三
論宗四諦品前以空遣有。四諦品中以空立
有。乃至三觀齊驅三諦無礙。豈獨空耶。故有
云。學龍猛宗墮惡趣空。斯言可怖已上疏主云
等者。今抄四下釋也。然今撮略引之。具文可
見彼也。又云彼宗大分爲空者。大疏四下十行
品第
五行云。約所持法門明無癡亂○有十五法。一
所證理體大分深義。所謂空故即事眞故已上
抄十一上云。疏大分深義所謂空故者。即
十二門論但改彼也字爲故字耳已上既即事之
眞是名空。故知不同始教。但空之空也。又凡
三論宗大意者。香象十二門疏云。通論三論。
總以二諦中道爲宗起已上即明中道有多種。
可見之。此外抄三上終教段。明三性空有之
即義。二諦空有之即義。又頓教段等可見之
問。十二門疏又云。彼評云。百論廣破外道。
十二門論廣破小乘。中論具破内外。智論解
釋大乘文勢如此也已上准此三論但以破邪
遮情爲大宗。未必見以表得門中道妙有爲
宗。故云大分深義所以空也已上何判中道爲
宗哉 答
鈔。若約隨俗説問。妄有尤可通空。眞是妙
有。何云空哉 答。決擇云。妄法無性故空。眞
法無相故。或眞妄相待方有眞妄名生。如彼
長短故名倶空已上
鈔。若約眞妄通二諦決擇云。一云。在俗諦
眞妄倶有。幻有實有故。在眞諦眞妄倶空。性
空相空故。二云。在俗諦眞妄倶空即前隨俗説二
諦則眞妄倶空
在眞諦眞妄倶有故下抄云。眞妄皆眞。
則本末一味交徹已上
抄約宗以
約花嚴本宗以明也。問。唯識等宗不得
交徹者。可等取涅槃三論乎 答。一義云。可
等取也 問。涅槃以二諦無礙爲宗。三論以
二諦中道爲宗云云正是交徹之義。何云不
爾乎 答 兩説意不同也。決擇云。彼論彼
經雖説交徹。非正所宗。今我花嚴正以無障
礙爲宗故已上私云。非正所宗者。十二門論
疏云。彼評云。百論廣破外道等文如
上引
故知三
論專破内外邪執以爲正宗。故雖有時明二
諦交徹之義。非所宗爲言或又雖具明眞妄空
有等義。未必以交徹爲宗爲言又會解云。涅槃
雖是二諦無礙宗。然上引文空是生死不空
爲涅槃。生死妄空。涅槃方有。二義對論故。
摘此爲不交徹也。三論中中論雖談中道。今
此別約雙非説。既非空有。無可交徹。今約圓
宗法性義説。具前五所以故方得交徹已上
經論雖正以交徹爲所宗。而傍明不交之一
義故。今約彼傍義。一往簡別之。又雖正明交
徹之旨。而不如今圓宗具前五所以。故爾云
云云問。此兩記中何爲正哉 答。會解爲
正。故下抄引用中論并影公釋。爲今正義之
證據。故知今且約彼傍義。一分或約不具五
箇所以。故云爾也。故會解釋下抄云故中論
下引證同前等。於三論宗不得交徹。今此引
證何還擧中論一分倶非義。此是二分無礙
義故。疏主言空者。是三觀中一分空義。例此
前是一分倶非義。今約具分義以證也。以中
論三觀齊驅故也已上
鈔。故經云有諍問。此經明何義哉。又今指
此經文即爲倶空倶有交徹之證。其意如何
答。唐經第十
須彌偈讃品。智慧菩薩十偈。總
明示迷啓悟之義。其示迷中。今文及下所引
若逐假名字等。即此二偈共明執世出世法。
大疏三下釋二偈云。一立理。二起執。初中上
半假立。謂○煩惱名諍。觸動善品。損害自他。
故名爲諍。此有漏法諍隨増故。名爲有諍。有
彼諍故。故生死者有漏爲體。無彼煩惱故稱
涅槃。下半雙非。謂生死涅槃倶因煩惱假立
其名。何有眞實。又二互相待故倶空等文案云
上半假立是倶有也。下半雙非者倶空也。故
今抄指此文。云倶空交徹義也
鈔。故影公云 會解云。即曇影法師乃什公
弟子。即八哲之一數。此即彼所作中論序也
疏。事理雙修問。事理雙修者。爲但修生行
中事理雙修。爲當本覺名理修。始覺名事修
歟。又本智佛智有何別哉 答。決擇云。上標
下釋也。依本覺理智釋理
修也
求始覺事智釋事
修也
已上
會解云。上句標下句釋。依本智則修理。求佛
智則修事○本智即佛境知。經云。非識所能
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衆生。性
本清淨。本智也。佛智即佛境界智。經云。諸佛
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惠境界。平等如虚
空。佛智自在求則得之。亦名權實二智。亦根
本後智。亦如理如量。亦始本二覺也已上
此等釋。依緣本覺智名理修。名依本覺智。修
起覺智名事修。名求佛智。此中大意云。因果
並通本有修生。故抄十八上云。依本信徳而
起信心。依本解徳而起解心。如起信云。以知
法性無慳貪故。隨順檀波羅蜜故。一一修
起皆帶本有倶成至果。無間道中一時頓圓。
解脱道中因果交徹。名爲歸果等文今正明此
義故。云事理雙修等也。即抄云須以隨順法
性等。思之可知。又會解所引經者。問明品也。
非識等偈者。開示本有知見於衆生也。諸佛
智自在等者。是説妙覺之佛智也。大疏三上
云。五啓智門。上半權智○下半實智等文問。
正見抄文云。執法則須記事有行如此釋
者。簡去眞如三昧等定惠入理之行。別指壇
戒等緣事之行。名爲事行何修起始覺智通
名事修哉 答
鈔。亦由惑者執禪圓覺略疏第一云。五所
被機宜者○謂樂著名相以文爲解者。繋滯
行位高推聖境者。情尚於空觸言賓無者。自
恃天眞輕厭進習者。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
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已上略抄二下
廣釋其相。初二者可知。情尚於空等者。後云
賓客也。客皆向主。今立本無之人言皆趣向
於無。爾雅云。賓服也。情中賓服於無也。故説
非有之義。亦但云是。亦云是無。意云。無亦
無名非無。故知觸言賓無也○疏自恃天眞
等者。天眞是自然之義。意云。我自然是佛。何
用更求佛。煩惱自然元無。更何所斷。即此經
中任病也○疏固執先聞者。且四弘誓云。法
門無邊誓願學○若先聞權後聞實。便執先
權説不信後實説。失大利也。如人先誓麻後
遇金藏。力不能總誓。又借前功。不能棄却不
取金也。是故經云。所未聞法聞之不疑。是又
希有已上今云泯二相者。即當情尚於空者也。
執禪者全是自恃天眞者也。執法者即似繋
滯行位者歟。凡此五種非器並豈是今所遮
之執者所攝歟
鈔。鏡本自明六祖壇經上卷二悟法
傳衣門
云。心
所見。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
&MT10773;拂域。莫使染塵埃○惠能偈云。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二物。何處有塵埃
已上今且約執此惠能偈意之一類禪者故。云
惑者執禪也
疏。則一多緣起之無邊之字可訓是也
門。一多縁起者。十因中縁起相由之因歟。爲
當如何 答。會解云。一多縁起宗法。故經云。
菩薩善觀縁起法。於一法中解衆多。衆多法
中解了一等。此直擧無礙之法也。若別約十
門以顯縁起。此屬義門故。以此爲所以。今通
擧法故。正明事事無礙也。若爾何故抄云猶
是理事無礙耶 答。此亦上句依理成事。爲
理事無礙。故抄云。依理成事故。一與多互爲
縁起。即由上句所以。明縁起正宗也已上
抄云初一對明無礙所由。此一對下句云千
差入而無礙者。正擧無礙之宗法也。爾者上
云一多縁起之無邊。豈非同擧宗法哉
鈔。亦分爲二會解云。亦分爲二者。有二意。
一由上理事無礙分二故致亦言。二由下周
遍含容分二。一正辨玄門。二徳用所因。故今
亦分二。以前科爲所因。以次科爲正辨已上
鈔。初一對明無礙所由問。今此一對明無
礙所由。爾者上下二句共爲一所由。爲當二
由歟 答。會解云。上句異門因。下句當門因
云云異門因者。亦名展轉因也。意云。凡依理
成事。是猶事理無礙。非謂直由此事理無礙
義門即得事事無礙。而其能成之理有融通
徳故。致令所成之事彼此渉入。故知縱事理
相望有無礙義。若其理無融通徳。則不可有
令多事渉入之義。是則正令事事無礙者。全
由法性融故。是名當門因。即今抄釋下句云
正辨等者是也。又縱雖理性有融通徳。而無
望事久無礙徳。則亦不可有令多事渉入之
義。然此事理無礙但有遠來事事無礙之徳
故。名異門因。亦名展轉。故今抄釋上句云躡
前起後等者。意云。躡前事理無礙門。起後法
性融通因也爲言或又云起後者。事事無礙義
也。問若上句異門因者。何抄釋云而得無礙
者以理融事故哉。全同下句云以理融事等。
故知一對内上下二句不可配釋二因也。如
何 答。雖躡前事理無礙以兼明異門因。而
實但爲起後法性融通因。是故先總釋大意
時。只云以理融事故也。正釋上句時。方云依
理成事故等。其意應知
鈔。唯主伴一門問。今指説儀中者。爲指果
主果伴等三義。爲當指説處重重遍遍義歟

鈔。今古名異問。名義倶異。何但云名異哉
 答。一義云。上例十玄。亦但列名未釋義理。
故今且云名異。非謂義同也。一義云。名異而
義同也。清凉會取二師意云至相名純雜者。
稱性故云純。不壞相故云雜。賢首改名廣狹。
則亦稱性故云廣。不壞相故云雜云云故今但
云名異也。餘如抄三下廣狹門之處委&T047368;
鈔。第八地者 菩薩第八地淨土分者。初地
發十願中有清淨土願。今至第八地成就彼
願。大疏七下云。淨土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
是所淨之果。此有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
以行業爲因。謂直心等。二自在淨果。謂三世
間圓融等。以徳業爲因。謂淨土三昧等。今約
後對。然淨土行業。始起在凡。滿在十地。淨
土徳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文分三別。一器
世間自在行。二衆生世間自在行。三智正覺
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後是能化
已上即今所引者。覺智正覺世間也 問。何以
此十身名智正覺哉 答。大疏云。遠公云。若
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
覺。智於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
以所。以十身皆是毘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
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
初明第一義智等文
鈔。此菩薩遠離一切大疏云。文中二。初
明第一義智。後此菩薩下明世諦智。今初上
句離妄。下句住實。自身他不分別故住於平
等○二明俗諦智中有三。一總知十身。二此
菩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此菩薩知
衆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自在○所以相作
得無礙者。廣如懸事。事隨理而融故。此章初
先明勝義。二者縁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
晋經偈云。菩薩因縁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隨
意爲現於佛身。今經略無此偈。論主但釋。抄
十七上云。疏所以相作下。出其所因。以經文
中但云隨衆生心之所示故。則唯是業用門
而無徳相故。具出所以。例前可知。則經文中
但有第三義。即第一略無。第二引晋經文證
有。第二因縁和合是縁起故。上顯相作之因。
論主但明相作之意。然隨衆生示通因通意。
意欲攝生故是意也。能隨意能作即業用因
已上
鈔。知衆生身國土身問。且衆生身者。爲實
類爲化現 答。決擇云。一云。但取變化衆生。
若取我等妄染衆生。應無所化。但作能化十
身故○二云。但取我等妄染衆生。何知論三
分中是染分故。三世間中衆生世間故○常
作能化不礙爲所化故。就能悟門取衆生身。
作自菩薩身爲能化。就迷門取衆生不作菩
薩身爲所化○三云。上二双取。引證同前已上
一義云。融三世間十身中。衆生身者是實類
也。若化現衆生是可如來身有十身中化身
所攝。故佛地論第七説成事智之化相中。廣
攝盡一切非佛形之類。故知化現衆生是可
身所攝也。又探玄記第四賢首
云。於他身無礙。
此有二義。一菩薩化現彼身轉變速疾。二菩
薩既具三世間身。則以一切衆生實報之身
作自身故。是故現彼身入此身出也。而彼遍
計衆生不覺不知。除應度者已上今云三世間
身者。即融三世間十身也。既釋他身無礙中。
以化現彼身別爲一義。其外更約融三世間
身時。即云一切衆生實報之身。頗符合今案
云云問。如來身有十身中。化身可攝非佛
形之類云事。不可爾。大疏七下第八地云。釋
如來身之十身中云。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
後猿鹿馬等化故。云應信即王宮生身○五
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身。唯局三十二相之
佛身。相好莊嚴亦局報身八萬四千之相好
者。論文解釋並分明也。如何 答
鈔。乃至虚空問。虚空身之相作者。其義如
何 答。大疏七下云。別顯相作。略有四翻。云
何法智虚空得爲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
自己身故。令於虚空忽見故名爲作。作餘亦
已上鈔十七上云。疏云何法智虚空得爲自
身者。此假問也。法中理法。理法無形。智體虚
空皆無形質。不可作身。云何言作。答。意云。
智證於法自然應現。即是作義。亦猶體理成
智。理寂無相而成有智故。令於虚空下通虚
空作自。此三作自既爾。自作此三亦然。冥同
理智乃虚空故已上
鈔。言歴然者不壞相問。今云不壞相者。圓
融門中中參而不雜之義歟 答。決擇云。歴
然即是不亂。不亂抄指即是行布。驗知不壞
相行布義。非圓融中體癈相存也已上問。此
釋不爾。抄既云其猶芥納須彌本相如故。明
知圓融中體癈相存之義。如何 答。抄下云。
不亂即行布云云例准可知
鈔。言六位不亂與更收者問。六位者何乎
 答。抄釋云。六即三賢等云云問。若爾下云
十信攝於諸位等。豈非十信爲六位攝乎
答。會解云。言六位者。從信滿勝進分上。即於
六位併約因果分六位也。不同前抄説六位
之因。前開十信。後合等覺爲六也已上
鈔。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決擇有委細釋。
必可見。一宗大義輒難記之
鈔。第二廣狹自在問。廣狹自在者。廣法狹
法如此二法相望無礙故。名廣狹自在歟。一
法上具廣狹二義不相違故。名廣狹自在歟
答。雖有異義。且一義云。一法上廣狹也。故今
抄引經云。至大有小相等。又云。能以小世界
作大世界等云云疏下文釋廣狹門云。普周
法界而不壞本位云云並是一法上廣狹也。委
如抄三下處抄之 問。若爾何故今廣大身
刹與無内塵無。二法相對而論廣狹哉 答。
實如來難。既有此濫故。抄主揀云。雖有即入。
意取廣狹云云意云。既二法對論。雖是即入
二門。而今取身刹塵無上各有廣狹二義也。
謂狹少塵無包納廣大身刹。如是對明之時。
捨一塵無上。有廣狹二義。約不壞相門。則狹
少塵無。是狹義也。約稱性門。則包納身刹。
是廣義也。若不對身刹。則二義難顯。故今約
大小二法即入。以顯塵無上有廣狹二義也
爲言
鈔。無外謂大決擇云。門。塵無具二義。不
壞相故狹。稱性故廣。可爾。無外身刹不壞相
故廣。豈稱性故狹名無礙也 答。亦不壞相
故狹。稱性故廣。故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
漚發。空尚如漚。何況身刹已上經云等者。佛
頂首楞嚴經
鈔。至大有小相問。至大有小相者。指所含
之金剛圍山歟。爲當如何 答。能含之一毛
端也。稱性故云至大。不壞相故云有小相也。
意云。稱性之一毛端故。安置金剛圍山。故知
能安置之一毛端是至大。而不失小相也爲言
故結釋即廣狹無礙也 問。經文并解釋全
不見其義。有何所見如是料簡哉 答。今疏
下文義理分
齊中
釋法無定性中。先明無定性之相
竟。後述以此因成無礙宗之義云。是則等大
虚之微塵。含如塵之廣刹。有何難哉。舊經十
住品云。金剛圍山數無量等文全
同今引
抄三下云。言
有何難哉者。以小塵有大相如大虚。廣刹有
小相如小塵。乃成大塵含於小刹。故無難也。
疏舊經十住品者二引證也等文准此可知。是
則縁起相由門。法性融通門中。亦明以今因
成無礙之宗之義故。今釋法無定性之時。亦
擧當因釋成無礙之宗也
鈔。微細相容安立門問。下云一多相容不
同門。彼相容言與今同異如何 答。不同也。
今必以一爲能含。以多爲所含。謂微細具三
種中。能含必可微細故。即抄釋云一能含多
即曰相容者此意也。下門明力用交徹彼此
相入之旨故。一多互作能所含。故抄釋云互
渉入是曰相容也 問。今門若無一多互作
能所含者。何名相容乎 答。抄三下會此伏
難云。法法皆爾故云相容云云意云。以一爲能
含。以多爲所含之義。萬法悉爾故云爾也
問。三種微細者何乎 答。且如阿僧祇品云。
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説刹次第入。毛孔
能受彼諸刹。諸刹不能遍毛孔已上一微細毛
孔。是能含微細也。諸刹不能遍毛孔者。是所
含微細也。此理甚深難可思議。是名難知微
細也。如三下釋可見
鈔。如八相中離世間品説妙覺果有住天
示沒入胎住胎十相中。説住胎相卷第五
十九
云。
有十種微細趣。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
提心。乃至灌頂也。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
○初生○童子地○處王宮○出家○苦行往
詣道場。成等正覺○轉法輪○般涅槃。在母
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
自在神力無理差別門。是爲菩薩摩訶薩。在
母胎中十種微細趣已上第九迴向之文 問。
正見經文。住天等十相雖皆具十相。而不必
約八相。且如住天者。爲欲界諸天説厭離法。
爲第一所作事。色界諸天説入出諸禪脱三
昧。爲第二所作事。身放光明遍照三千。隨衆
生心。以種種言而爲説法等。爲第三所作事
等云云
全不明具八相。但此住胎一相如是説
之。今何云一一相内即具八相哉 答
鈔。經云一中解無量唐經第十三光明覺
品。全如所引。大疏三上釋云。上半標門。即
十玄門中一多相容不同門也。次一句釋所
由。即十種所由中縁起相由門也。竝如義分
齊中○縁起法界理數常爾稱斯。而見何所
畏哉已上若依晋經。上半全同也。下半云。展
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已上探玄第四釋云。初
二句標。次一句釋。後一句益○釋中略擧二
因。以釋一由展轉生故。二由非實故。初門者
總攬如此盡窮法界差別之縁。成一縁起○
二非實故者○一事是不實。以無性故。無無
性眞理既無分限○一事無性即攝眞盡○餘
一切法既不礙存。而即眞故。同理倶在一事
中現多事。亦爾准之已上
鈔。祕密隱顯倶成門問。隱顯倶成者。以此
隱法對彼顯法。二法相望明倶成歟。爲當一
法上有隱顯二義不相違故。名倶成歟 答。
凡此一法。爲能成之邊有力有體故名爲顯。
爲所成之邊。無力無體故名爲隱。此二義倶
時成就故名倶成。其理甚深故名祕密。若二
法相望。何名祕密乎 問。會解云。鈔喩成有
二義。初喩隱顯並立故曰倶成。次喩隱顯互
具故曰倶成。如東方下變喩二義已上決擇云。
抄而明下有晦等者。上明異處文理胎然已上
實如兩記釋。今抄文可通二義何強云一法
上隱顯倶成乎 答。若能成所成二法相對。
辨隱顯倶成。何稱秘密乎。況即入等諸門。
並是能所成倶時成立故。得相即相容也。今
何立別門乎。但於抄文并兩記釋者。若二法
相對不辨能所成倶時成立者。一法上隱顯
倶成之義不可顯故。先明隱顯二門異處並
立者。正是爲影一法門處隱顯互具故也
鈔。如八九日月決擇云。鈔而明下者有晦
等者。上明異處。下辨同處。文理昭然已上
案云。抄有兩釋。初釋意以一箇月輪半隱半
顯。即喩一法上隱顯同時也
鈔。如東方入正受決擇云。此意一菩薩全
在東方入定。而不妨同時全在西方出定。是
謂難思 問。何故入定爲明。出定爲晦耶
答。在定親根審法名明。出定渉有化生名晦。
是故在定復得顯加。出定倶感冥加。明晦之
義昭然可悉。或約但見入定不見出定故已上
探玄記第四賢首
云。以四重無礙釋之
鈔。亦如兩鏡互照問。兩鏡對照則但可有
二重。何得重重渉入乎 答。決擇云。如瑩一
圓鏡在東。瑩一方鏡在西。兩鏡互入同相入
門。一往而入似微細門。今帝網門則不如是。
如東圓鏡内現西方鏡影全盡。無不盡之失。
其方鏡常入而不入。還在本位。其西方鏡内
却現東圓鏡影并圓鏡内方鏡之影全盡。亦
無不盡之失。其西鏡并所現影。已有三重。其
東圓鏡常入而不入。還在本位復作能現。現
西方鏡并彼二影。亦無不盡。其東圓鏡并彼
三影已有四重。其西方鏡常入而不入。還在
本位復作能現。現東圓鏡并彼三影。無不盡
失。其西方鏡并彼四影已有五重。後後作法
准此可知已上
鈔。十世隔法異成門抄三下云。三世區分
名爲隔法。而互相在即是異成已上又引離世
間品文。委解釋之
鈔。莊生一夢莊子第二
鈔。託事顯法生解門問。何故此門名生解
乎 又既云隨一事名多法門。全同相即門
歟。如何 答。餘門並融他法婦一法時。有彼
此無礙義。若不融攝他事。則無此義。今則不
爾。雖不融攝他法。而直就此一法上。作人法
解。即是人法也。生依正解。即是依正也。只
隨生解。悉得其法。不待融他法。以此一法本
具一切法故。委如抄三下處記之。又決擇云。
鈔以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者。問。與相即門
何別。答。但是相即門四句中。一即多之一句
義也。同微細門是相入門中一攝多之一義
也。或不同相即。彼行布門一與多異。圓融門
中廢一同多。今託事門行布門中。體是一法。
是一法圓融門中。便是多法。非是廢一同多。
故不同也。如託一人便顯六親。非廢一人。方
即六親。況生其解。尤異相即已上此有兩釋
中。後釋云。行布門中體是一法等者。准志可
依用之。又徒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
性故。以心智之所照解。即顯境事上所具之
法義。以智性即色性故。以境事上之差別。還
成心智之所照解。所謂隨有舍林池山等事。
皆是法門。如舍表慈悲林表萬行等。既色心
不二故。定知隨其一事。如心智之所照解。則
是無盡法門故。云託事顯法生解門也。此義
深祕。留意思之。彼諸經論所説之表法。約今
經宗。則皆是當門所明託事顯法之意也。即
事而眞之深義。思之可知。探玄記十八釋法
界品末會中覺城東大塔廟處處文云。若餘
教中託處表法非處即法。此圓教中所託之
處即是所表之法名義即事義也已上五教章
十玄義釋當門。其意同之。又今疏下文明徳
用所因中云。六如影像者。一切萬法略有二
義。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
別所現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爲能現。由後義
故爲所現。故一切法互爲鏡像。如鏡互照而
不壞本相已上此是雖通明十玄門之所因。而
今色心不二亦心境互顯之義。准此鏡像互
爲縁之義。可知之歟
鈔。如下經云兜率天宮品文也。抄三下具
引經文。委釋成之
鈔。意明一切因此約縁起相由門。以明即
此一事本具一切法之旨也。既一事具一切
法故。隨生解即是其法也。更不待融化法故。
云非是託此等也
疏。萬行芬披萬行名諸藏者。第四會有四
品中。十行品十藏品云云大疏四下釋十藏
品來意有五義中云。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
行故已上是即行名藏也。又云。二釋名者。藏
是出生蘊積之義。謂一藏内體含法界故。攝
徳出用一一無盡。寄圓顯十已上
鈔。設如菩薩大悲問。今釋意正明大悲與
萬行同時倶修純雜無礙之義。何云不成事
事無礙乎。爾者全同下云如一施門等。何分
爲別義哉 答。一義云。菩薩皆有悲智二門。
以大悲故。窮未來際不捨因門。常修菩薩行
無成佛時。故云唯見悲行餘行如虚空也。以
大智故萬行圓備。可示成菩提故。云萬行倶
修也。此是三乘教之常談。即二門別論者也。
故云不成事事無礙也。會解云。初意有二義。
初濫理事無礙。設如下濫單約事説已上








演義鈔一上纂釋第六

  第七成益頓超
抄。若泰華倚天岷峨拂漢泰山華山岷山
峨眉山之。四箇山也。四分戒本行宗記一上
云。此方有五嶽。東嶽泰山兗州南嶽衡山衡州
西嶽華山華州北嶽恒山恒州口口
鎭山定州
中嶽嵩山洛州
已上
泰華二山者五嶽内東西兩嶽也
抄。論語云彼第五子罕
第九
云。子見齊衰者冕
衣裳者與瞽者苞氏曰。冕者冕冠也。丈
夫之服也。瞽者盲者也
見之雖少
者必作。過之必趨苞氏曰。作起也。趨疾行也。此
夫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人
云也顏淵喟然歎曰喟然歎
聲也
仰之彌高。鑚之彌堅
言不可
窮盡也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言忽慌不可
爲形像也
夫子循
循然善誘人循循次序懇也。誘進也。言夫子正
以此道勸進人有次序也。已上
注有
喪者齊衰者也。在位者冕衣裳云也。餘可知。
但齊者論語第五郷黨
第十
云。攝齊升堂○弘安國曰
○衣下曰
齊。攝齊者
樞衣也已上
又冕者。同第八衞靈公
第十五
云。服周之冕
苞氏曰。冕禮冠也。周之禮文而備也。
其取黈纊寒耳。不任視聽矣已上
抄。或時聞已決擇云。鈔不信不解不須不
入者。如次配教理行果四法也已上
抄。如來家故疏九上云。一以如境爲家。無
性攝論云。生如來家者。謂佛法界。於此證會
故名爲生。二以行
疏。見聞爲種問。令見聞者。解了上之見聞
歟。又當雖不解了而只見聞則熏堅種歟
答。決擇云。地獄天子昔聞經時。不信誹謗。不
善心中云何得熏成佛堅種○有云。其不善
心但熏惡種招地獄報。其花嚴經熏成堅種
作成佛因。良以在纒本覺爲本性住種姓。經
聲入耳熏彼本覺用増勝故。名習所成種姓。
本新相合共爲堅種。故法花云。佛種從縁起。
是故説一乘○今謂通云。聞經之心具二種義。
一先神解義。二暗鈍義。由神解義解得花嚴
語義。内心爲因。經聲爲縁。因縁和合熏成堅
種。由暗鈍義誹謗花嚴語義。内心爲因。經聲
爲縁。因縁和合熏成地獄種。一念中齊熏二
種實不思議。如謗不輕云。我等何用如是虚
妄授記。由解彼言記自成佛。熏金剛種。由不
信故熏地獄種○儻若不解得堅種者。無一
衆生無堅種故。准諸法顯義體無有一法非
花嚴故。豈有不見聞耶。若皆有種。何故抄云
由昔無因。解曰。文中但云見聞爲種。何須要
解。今復通云。若不解時不名見聞。如舍利弗
等在逝多園。所見世尊即是無盡身雲佛。所
見祇園即花藏界。所聞言教即是花嚴。但未
了解不名見聞。又云。見毘盧佛身。眼得清淨。
現今所見一切境界。無非毘盧十身。何故一切
衆生眼得未清淨耶。由此得知。未能解得並
是佛身不名爲現。如人見金解作其鐵。外人
問曰。汝見金耶。彼人答曰。我不見金。但見其
鐵。應知不解不名見聞。應知見聞必作其解。
由解心故順本覺性。由順本覺熏成堅種。於
理甚妙已上疏下釋教起因中云。令得見聞爲
堅種故已上決擇第三亦有問答委細釋之
問。神解暗鈍二義者。出何經論哉 答。釋摩
訶衍論第四云。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一
者根本無明。二者業相。三者轉相。四者現相。
五者智相。六者相續相。七者業識。八者轉識。
九者現識。十者智識。十一者相續識○相識
兩字何差別故。更加其數別建立耶。甚大別
故。云何差別。謂一切諸眷屬染法。皆悉各各
有二義故。云何爲二。一者神解義。二者暗鈍
義。神解義者。據從本覺流轉邊故。闇鈍義者。
據從無明流轉邊故。依初門故建立識名。依
後門故建立相名○所識者解了義故。順於
本覺。所言相者背本義故。順於無明已上
信論説拔末不覺中。明三細六麁並立相名。
説生滅因縁中。明五種意並立識名。故如是
釋也。今決擇師全用此釋論。又以至要故
是引之 問。決擇所擧有人釋亦有其理。所
謂且如梵網四十八輕戒中云。若見牛馬猪
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
已上大賢古迹云
疏。八難超十地之階問。於八難處即超十
地歟。爲當出難處後生善處方超十地歟
答。一義云。決擇云。此意但説八難見聞花嚴
熏金剛種。非謂八難現身證聖。是故地獄轉
報生天方登十地。故鈔云。皆容見聞爲種之
義。未見明文種八難身得入見道。若許入見。
何得名難。復違論説極忻非上二極慼非三
途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云但障權教
見道名爲難者。劣道尚障。何況勝道。別教十
地證竟。但是因家住爾八難未至。別教三賢
豈許得證圓教初地。又准天台止觀。乘急戒
緩許三途身而得聖道。更宜思審已上此有兩
釋。初釋意則出難處生善處後方超十地爲言
論説者顯揚論第十六也。如下具引。第二釋
准天台止觀。於難處即超十地爲言又會解云。
言皆容聞經爲種之義者。似在難中方下種
子。實由昔有聞種今方難處獲聞堅種既成。
出難證入矣。故地獄衆生遇光。出地獄已方
於天宮。天子身上頓證十地也。以望來處在
於難中。地獄既爾。八難皆頓超也。以八難聞
經成種。正約難中。八難皆得頓超。即約出難
後説。若爾何故抄云阿鼻地獄尚得頓圓耶。
此望來處在地獄蒙光出已頓證。頓證由於
蒙光故云爾也已上兩記意云。初地經雖在難
處。而堪受此法必得聞經。隨好品以宿因故
得蒙光觸。由此聞經及光觸熏成堅種。纔以
此堅種爲因故。出難處後生善處。忽超十地
之階。不經三祇之劫數。於一念間得三熏頓
圓。是併由難處所熏成之微種故得爾也。仍
爲圓經不共之法力也 問。大乘法苑第一
云。提謂經説○三百龍王得信忍已上依仁王
經。則初二三地也。又南山戒疏二下無□
房戒
云。
就犯縁中。初明隨開造房○遂斫神樹○多
見二論云。樹神兒子遊戲上下。遂斫兒臂。神
大瞋怒。將加夜往佛所。聞偈得初果已上多見
者。薩婆多論・善見論也。龍是畜生趣。神是餓
鬼趣。既並得聖道。是則餘經論許八難處直
得三乘道果。豈得圓經却不許此義乎 答。
依餘經論意。則彼龍鬼等見諦得果。是據化
現説。非實類也。今具引正文。自可知之。顯
揚論第十六成現觀
品第八
云。復次何處現觀。頌曰。極
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處欲界人天佛出世
現觀。論曰。於惡趣中不起現觀。苦受恒隨極
憂慼故。不能證得三摩地故。色無色亦無現
觀。欣棹重故。厭羸劣故。具故二界三趣不起
現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
已上唯識論第九云。菩薩起此煗等善根。
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
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惠
厭心非殊勝故已上了義燈第二云。經中亦説
龍鬼聞法見種得果。豈許實耶。許即違論。不
許違經。故知經中據化相説入見諦等已上
判等並分明也。准此可會通。故知圓經意亦
可然歟 問。此義尚不明。行願記第一云。若
准諸説。八難障於聖道。今明以圓教力故。障
難之凡尚入。況無難之凡耶。況賢聖耶。即知
此經功力超於諸教。昭然可見已上又云。此八
難有情不能入佛法中來。諸經論中無不此
説也。若約花嚴。圓教之力亦得入佛法中進
修證果已上既無難之凡及賢聖外。別云障難
之凡尚入。豈非直以八難凡身即入聖道哉。
若出難處生善處後方超十地者。即可無難
之凡等所攝故也。又若今圓經全同顯揚等。
不許以八難凡身見諦證果者。何擧諸經論
簡別不同哉。既云。此八難有情○若約花嚴
○進修證果已上解釋明鏡也。更不亙餘義歟。
如何 答。案大小乘之教相。若今生即身可
斷惑證果。其乘種純熟者。必是可善趣之依
身。所謂若依小乘。則忍不墮惡趣故。忍位已
後見諦入望之依身。豈是惡趣之生哉。若依
大乘。則且如起信論云。如凡夫人覺知前念
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已上彼疏釋云。未
入十信之前。廣造身口惡業而不覺知。今
入信位能知惡業空根苦報。故言覺知。能止
後念令不起者。觀利益已上善導散善義云。若
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已上又圓經
賢首品云。信於法門無障礙。捨離八難得無
已上探玄記第四釋云。正信之人不生八難
已上准此等文。不論權實。若深信決定乘種純
熟。即於此生可斷證者。定不可生八難處。故
知於惡趣中不起現觀者。應是大小偏圓共
許之定判之也。但於行願記釋者
抄。長壽天難大疏六上加請
云。案智論等。
通上二界。除五淨居。皆長壽難。今不取初禪
者。以彼有梵王多好説法。有覺觀聞法障輕。
又正亡燒故不説之已上抄十四上云。即智論
三十八○等言等取梁攝論及成實論已上
論五有四彼説也云云但初云非想非非想處
等者。是諸明共許故。只是三師異説也。學者
之諍論不可輒定
抄。佛會神鬼會解云。鈔即隨好及初地等
者。引據也。以此輕八難容聞。唯此二文。問。
若據此二文。唯攝地獄畜生并長壽天。何故
便以此通八難耶。答。此由天親論。以海水爲
畜生。即惡趣。劫火爲長壽天。即善趣故。説但
取此義通八難容聞也。何者。如下云論經偈
云。雖在於大海。及劫盡火中。決定信無疑。必
得聞此經○今經堪受即決定義。此中大意
云。若有信有機爲堪受者。無問惡道善道難
處生。皆得聞經。以難不障聞故言難也已上
記問答。爲消當文尤大切也。委可思之。故知
今擧聰辨小州等。只是准例釋之。非謂經有
明文也
抄。阿鼻地獄極苦衆生問。兜率天子由先
世何惡業隨阿鼻乎 答。今抄四上教所
被中
云。地
獄天子或由謗故墮於地獄。法花謗常不輕
菩薩○畢是罪亡方受不輕教化已上意云。由
謗法業故墮地獄問。小相品説轉報生天
益云。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來所種諸
善根。往昔親近衆善知識。毘盧遮那大威神
力。於彼命終成生此天已上又正説觀教中云。
但由於汝顛倒惡業愚癡纒縛。生地獄身已上
只云顛倒惡業。未必見謗正法。然有何依憑。
釋或由謗故乎 答。實如所難。不明説其業
相。而如法花經。増上慢四衆種不輕菩薩所
説皆當作佛之旨故。難墮地獄。而畢是罪已
還預教化。今別准彼。尚不可定指故。云或由
謗故也。會解記第八云。以經不出墮地獄之
因故。今兩楹而言故云。或由謗故。故下疏
云。此略無墮獄之因。謂雖修乘。戒行寛故
已上私云。梵網十重配三毒之時。謗三寶戒
爲愚癡業。今云愚癡纒縛。可准思之
抄。爾時諸天子大疏八下云。後爾時下。正
辨當機益。於中二。先一重益。後其諸香雲下
展轉益。前中亦二。先得法益。後以衆生下見
佛益。今初皆有故字。義似牒前爲因則見佛
爲益。而前來未有得十地等處。爲何所牒。是
以晋經皆無故字。應言聞説普賢廣大迴向
故便得十地。獲諸力莊嚴三昧。上句得位。下
句成行。分得十力爲莊嚴。二明見佛益中三。
一明見因。二即見下正明見佛。三爾時下敬
心興信○上所持中有香蓋等故下。見香見
蓋並皆成益已上
抄。以衆生數等三業唐經具文云。以盡法
界衆生數等身。以盡法界衆生數等頭。以盡
法界衆生數等舌。以盡法界衆生數等善身
業善語業善意業。悔除所有諸障已上私案云。
衆生數等之等字當處。捈其大疏。雖不簡別。
而准兩師共釋出現品十三量等身之等字。
其義甚深歟。抄上釋海印三昧中。私具引大
疏可見之。探玄第十六云。謂得能同一切衆
生身之身也。等猶同也。又釋。等猶遍也。即遍
以一切衆生而作自身故云也已上准此今者
衆生數等之等字。亦以可爾。然則以如是盡
法界衆生數等之三業。悔除諸障。即是一斷
一切斷之義也。又依第二釋。遍以一切衆生
而作自身懺滅諸障。豈非一切衆生業煩惱
通合一斷一切斷哉。故知今天子等不滯五
位不經三祇。頓得十地。正由此義也。五教章
斷惑義云。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
一斷一切斷者是也 問。探玄十五云。大疏
八下正釋今文。全無如是釋。何以餘處釋輒
成此義故。從雖章云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
而彼指門品中聞香益云八萬四千煩惱了知
如是悉是虚妄之文也。如何 答。今抄一下
之言滅障益者。即一斷一切斷。如隨好品天
鼓教。以等法界三業悔過等文。可
見之
抄。此即第一重問。今明三重益中。以聞香
益可攝何重乎 答。且今抄文有異本。若依
唐本。取此結文安以下云香幢雲自在光明
清淨善根之文下。故會解記釋云。若攝聞香
見益皆是轉益。第一重。地獄天子合止經中
以散佛上之文。今兼聞香益者。以聞香得香
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此爲益相。清涼准
瓔珞經配義。上第九地此進非同第二重輪
王得十地。退非是第一重天子得十地。以但
是轉益未得十地故。攝入第一重。即第一重
十地後轉化義爾已上意云。今但約得十地位
擧展轉益故。第九不別立之。故八下云。此品
總有三重。皆得十地。故名展轉益。一諸天子
聞鼓説法得十地。二此天子無孔出花蓋雲。
見者得轉王位。即是十地。三輪王放光過去
後得十地。此三位皆齊等同時頓成已上問。
若爾現流布鈔意。可攝入第二重乎。其故者。
引第一重經文結此即第一重竟。次引聞香見
蓋之兩段文結此即第二重得十地故也 如
何 答。爾也。下疏釋當機益科爲二。一者一
重益。謂地獄天子益也。二者展轉益中亦二。
初天子供佛香蓋。聞香者得九地。見蓋者得
十地。二見蓋得益者身放光明。觸其光者亦
得十地。此聞者見蓋二類之得益。雖有淺深。
同第二重位。故合攝第二也。一義云。轉益之
隨一故擧之評也。未必爲論三重攝不也。思

抄。種清淨金網輪王問。仁王・瓔珞二經。
並以鐵銅銀金四種輪王。如其次第配屬十
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然今云金網者即金輪
也。爾者亦可爲十迴向。何釋云得十地哉。又
一恒沙善根者。此輪王所種之善根歟 答。
大疏八下委釋此事云。准晋經云。種一恒河
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所謂白淨寶網輪王
等。是則多箇輪王。非一輪王之多善也。梵本
亦爾。而言清淨金網者。准瓔珞上卷。金輪
在十迴向。初地已上皆是琉璃輪。而増寶
數爲別。是知舊釋爲寶網者。勝金網也。故
彼經云。歡喜地百寶瓔珞七寶相輪○寶數
一一増至第七地。十三寶相輪。八地但云
大應寶相輪。九地云白雲寶相輪。十地云
百萬神通寶光瓔珞無畏珠寶相輪。若順晋
經白淨之言。則是九地。即前香幢雲自在光
明。若然彼但是所等則金網無失。若取十地
爲清淨金網。正當十地。以無畏珠爲清淨義。
又攝化分齊。與上第十地攝報果同。則證十
地明矣。故下此王放光。遇者亦登十地。言一
恒沙者。謂從九地已還。乃至十住銅輪。以此
十地所化分齊。比前如恒沙矣。故晋經云。寶
網轉輪王等。等取前也已上抄十八下解釋廣
轉也。可見之。凡會今經總有二義。一准瓔珞
經成晋唐兩經。謂准瓔珞經。第九地即白雲
寶相輪王也。故知晋經云白淨。前聞香益云
香幢雲。合此白雲二字。則同彼第九地也。若
剋指十地。則可云瓔珞無畏珠輪王。然今云
白淨寶網轉輪王等者。從九地向下通等取
前諸位功徳。總爲第十地所具之善根故。晋
經云種一恒沙轉輪王所植善根等者。不擧能
具之第十地輪王名字。而但擧所具之前地
諸輪王并所植善根也。故一恒沙輪王者。第
九地白淨雲乃至十信鐵輪王等故。且擧第
九地。向下通等取前諸位故。云白淨寶網轉
輪王等也。爾者今唐經云金網者。即擧當中
之十廻向。亦通收前後諸位也。故知今云一
恒沙等者。多箇輪王多善根也已上一
義也
又一義
云。抄釋疏文云。言若取十地爲清淨金網正
當十地者。下直須今經一轉輪王多善根義。
以三義證成。一以無畏珠爲清淨義。二以又
攝化分齊同十地義。即次行經○三故下此
經下以轉益文證成○則金網非所等。正是
十地。但其金字瓔珞雖無。餘經或有故。金剛
頂經廣説金輪佛頂已上問。且初義意。何以
得知擧所具乎 答。抄十四下故十地總有
三處總集方便。謂初地八地及與十地已上
撿三處經文。自可知之抄十七上
亦有釋
抄。餘諸菩薩經於無量大疏十下云。第四
法仁者餘諸下明速證超權。以依實教等文。如
下引
又發大歡喜不久當得大果報故。無量菩薩於
無數劫修菩薩行。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
直心精進力故。其有欲得如是法者。當如善
財之所修學便得究竟。諸菩薩滿一切願達
一切法○善財當知。戒所願説。皆是普賢菩
薩所行。應當了知。近善知識過去諸佛。專求
菩提修習此行。於無量劫諸法有爲中受無
量苦。猶不値遇過去諸佛。不具是行。善財汝
今皆得成就。聞諸佛法行菩薩行已上如此文
者。雙擧權乘中因人果人。以對簡之。又其有
欲得如是法者等文。實以主要也。探玄第二
十云。直心者。心中不雜異念故。趣入猛盛故。
精進者。稱心而作故已上
抄。於一生内大疏云。明速證超權。以依實
教修行故。謂即凡身一生亦解行生故。千年
之烏不及朝生之鳳。普賢生位互融攝故已上
抄二十下云。疏即凡身一生者。約圓融説。
亦解行生者。約行布説故。千年之烏下成第
一凡身一生之義已上問。解行生位爲經長遠
之時劫。將又如何 答。貞元疏第十釋普賢
知識明位滿齊佛之文云。此即義當等覺。以
等佛故。因位既滿○斯則一生頓成因果。行
布亦足。非唯理觀初後圓融已上大疏十下至
成位益中可引之。此事輒難盡。但威光太子
經多生否。如次下記之 問解行生菩薩可
有利鈍不同哉 答
抄。威光太子問。威光太子窮解行益者。一
生成滿歟。爲當經多生歟 答。抄云一生也
 問。正見遮那品。威光太子於初劫中逢十
須彌山塵數佛之内。今經文但説値四佛出世
聞法悟解然後命終生忉利天之旨。豈非此
死生彼而經多劫哉。如何 答。彼地獄天子
尚一生内三重頓圓。況今遮那之圓因。豈
不一生成辨哉。是以今抄下引七十八經善
財於一生内圓滿諸行諸願之文竟。次下云。
威光太子亦是一生等。解釋尤分明也。但於
命終生天者。十地品説地地攝報果中。初地
云多作閻浮提王。二地云多作轉輪聖王。三
地云多作三十三天王。乃至第十地云多作
摩醯首羅天王。准此今遮那品云。威光命終
爲忉利天王已上即當第三地攝報果也。然經
云多作者。抄十三下釋云。多作此王亦不必
已上意爲異唯識第七云彼必生存淨居天
上故。云不必也。故知一乘教意不必作彼等
王。而有可度之機縁時示現受彼果故。云命
終爲忉利天王也。攝報果等事。至今抄二上。
更可有沙汰也 問。五教章等。解行生人其
身當白淨寶網轉輪王云云今何云爲忉利天
生乎 答。圓教菩薩一身本具五位法。隨機
所宜令物見之。何攝第三地之人法也。故威
光太子且應同第三地門之機縁故。云爲忉利
天王。更不可遮解行因滿第十地花報相當
彼輪轉王也。探玄記第十八云。問。此善財何
位菩薩。答。經無正斷。位相難明○依圓教宗
有其三位○若爾善財定是何位。謂是何位。
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歴五位。隨
在即彼位遍一切故。如普賢位已上太子所得
之行位。准此可知。一義云。徳用自在示現受
生也。且如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夜神
是第八不動地。知識所授善財法界法門。名
菩薩教化衆生令生善根解脱引。彼夜神自
説。得此解脱門。修行増進云。乃往過去善光
劫中。寶光世界有一萬佛出世。其最初佛號
法輪音虚空燈王如來。彼佛説普照因輪修
多羅。爾時吾名善伏太子。聞法解悟得此解
脱門。即於此佛所出家學道。五歳中淨修梵
行。我於爾時命終之後作轉輪王。値法空王
佛。承事供養。次爲帝釋。値天王藏佛。次爲夜
摩天王。如是六欲天王八部神王等。受無量
生。毎受生皆値佛親近供養。乃至總結云。如
是次第有六十億如來出興於世。我常於此
受種種身。一一佛所親近供養。教化成就無
量衆生。次下更説偈頌中云。三世所有諸佛
海。一一明見盡無餘。亦能示現其身相。普詣
於彼如來所○又於十方無量刹。示現種種
諸神變。一身示現無量身。無量身中現一身
等文
已上
唐經七十三取詮引之。准此今威光太子
値十須彌山塵數佛之内。値四佛之後。命終
生忉利天等。是即示現自在之受生也。何謂
業力結生。堅疑經生多少哉。又第七十九經。
彌勒菩薩言。我爲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
○而生於此閻浮提界摩羅提國拘吒聚落羅
門家○我爲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於此
命終生兜率天已上學者多疑故具引之
疏。圓曠劫之果問。今云果者。沒同果海之
果歟。爲當如何 答。兩記不同。且依會解云。
賢首云。約報明位但有三生。如約善財明三
生者。一見聞法位○二解行位。頓修此五位
行法。如善財此生所成其普賢位是。三種入
生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善財來生是也。清
凉云。此解甚順經宗。但更有一理。謂歴位而
修得見普賢。一時頓具。據此則一生歴諸位。
是解行生普賢身中頓證法界爲證入生。不
必要沒同果海也已上清凉云等者。大疏十上
也。彼正云。此之一解甚順經宗等。抄二十上
云。此之一解下疏辨順違。於中先正許順理。
後但更有下疏正其釋。以向古釋後伽違前
故。謂前之三生。今生但是解行而非證入。及
至後釋即言寄地。即是地位。豈非證耶。故今
云一時頓具。即是第三證入生故。亦成頓漸
得交徹故已上一時頓具者。今抄下明成位益
中所引經云。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
普賢菩薩諸行願海等云云即此一時頓具者
義同妙覺故。爲證入生。即大疏分別五相中
云。其後四相亦得同稱爲寄位。前三義同等
覺○普賢義同妙覺已上具如下引。善財逢普
賢知識之時。或云。義當等覺。或云。義同妙覺。
兩釋不同也。至下抄云。至見普賢便得因圓
等之處。委可記之。既是寄位。以普賢寄妙覺
爲證入生故。云不必要沒同果海也。一義云。
決擇云。三生之義各在何位。准賢首説。長流
凡夫見聞成種。名見聞生。四十四位十地聖
人眞解眞行。名解行生。妙覺如來因圓果滿。
名證入生。准清凉義。但取十地爲證入生。餘
同賢首已上問。此釋不爾。正違抄二十上云
一時頓具第三證入生故之文。如何 答。今
抄意。以兜率天三重頓得十地等爲證入生
故。云三證入生即下二句決擇意正順此
釋。但於大疏釋者
抄。三證入生即下二句問下二句者何乎
答。決擇云。言即上二句者。見聞爲種并解行
在躬。言即下二句者。超十地之階與圓曠劫
之果已上准此可知 問。此釋有疑。上二句者
總指上見聞解行兩益。下二句者亦總指下
頓證超權兩益。今何但就見聞解行兩益各
有二句疎文。別論上下句乎。決擇所判恐不
順文相歟 答。會解云。又此經家下○恐有
難云。若上二明速證。何殊第三頓證耶。故別
分三生。前二雖有速證。意成見聞解行之益。
故第三科方是正明證入義也。然此三科皆
下句是速證益三生不同爲門別也已上既但
就上兩益疏文生伏難故。如是判也。意云。雖
上兩益中各下句是證入義。而各約上句爲
門別故。殊第三頓證益也爲言
抄。第三頓證益法界品。佛入師子奮迅三
昧。現三種縁起法界徳相。更放毫光。即令衆
海尋智光爲能證以證入此三昧境界法門。
故云頓證益也。下具引之
抄。入師子嚬申三昧問。嚬申者。梵漢中何
乎 答。疏九下法界
云。言嚬申者。有人云。梵
言訛略。具正應云毘實廩多。此翻爲自在無
畏。如師子群獸之中自在無畏等文有人者刊
定記主也。次下廣引涅槃等經破之。疏主依
賢首意存是漢語之義。如下引。可見之 問。
若爾疏主意。嚬申之義又其梵語如何 答。
疏云。故依古徳用此方言釋之。嚬申奮迅。倶
是展舒四體通暢之状。總釋者。即用之體寂
而造極。則差別萬殊無非法界。即體之用不
爲而周。故小大相參縁起無盡。名曰嚬申自
在之義。差別解者○以同時大悲爲身。以増
上大悲爲首。以即智大慈爲眼乃至總取四悲
爲足。依此意故。以法界三昧爲窟。所入證故。
以無縁大悲爲窟門。入出由此故。以體用無
礙爲嚬申。舒展自在故。以演法界法門爲哮
吼。決定演説一切衆生本與如來同法界故
已上其義如此。但於梵語者 問。師子者梵漢
中何乎 答。光顯抄
抄。晋經云奮迅會解云。言奮迅之義就師
子説其義便者。以奮躍迅起即自在舒暢之
貎。正宣師子自在之状。嚬呻語通故。下婆須
密和亦云見我嚬呻也已上問。如今晋唐兩
經辨別祖解釋者。於一三昧上。或譯爲奮迅。
或翻名嚬申。然大般若經五十二初分辨大乘品
第十五之二
云。世尊云何名爲師子奮迅三摩地。善現。謂
若住此三摩地時。於諸垢穢縱任棄捨。如師
子王自在奮迅○世尊云何名爲師子嚬申三
摩地。善現。謂若住此三摩地時。起勝神通自
在無畏。降伏一切暴惡魔軍○世尊云何名爲
師子欠呿三摩地。善現。謂若住此三摩地時。
引妙辯才。處衆無畏。摧滅一切外道邪宗已上
如此經文者。各別三昧如何 答
抄。普賢開發後疏九下云。就本會中。長科
十分。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相分。四遠集新
衆分。五擧失顯得分。六偈頌讃徳分。七普賢
開發分。八毫光示益分。九文殊述徳分。十大
用無涯分已上今所引經是第八毫光示益分
故云後也
抄。如來眉間自下所引經者。是毫光示益
分也。今云衆海頓證於林中者。即指此文意。
故抄具引之。故唐經六十一云。爾時世尊。欲
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廣大三昧故。
從眉間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
法界門等文大疏九下云。大文第八爾時世尊
下毫光示益分。令尋智光爲能證故○二從
眉間下至光體用。表即法界中道無漏正智
方能證前所現之法界故。三世見相相即法
界。法界體用互爲其門。又通皆爲門。若見法
界之性相即入三昧之體用故已上此是如來
入師子奮迅三昧也。即欲令衆海同證入此三
昧故。放毫光令尋智光爲能證智。由是衆海
即沒同如來所證之法界法門也。其法界法
門者。次下所引經文云。或入法身。或入色身
等。十種所入是也。然疏前所現之法界者。前
三昧現相分。經云。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其逝
多林忽然廣轉。與不可説佛刹微塵數諸佛
國土。其量正等等文疏釋云。然此現相云何酬
前諸門。令其因撃可現證故○一嚴重閣。二
嚴園林。三嚴虚空。從略至廣。説有此三表三
縁起。謂嚴閣顯自體縁起。嚴林表有爲縁起。
嚴空表無爲縁起已上抄二十上云。法界體上
縁起萬徳。依此自體有爲無爲故。此三縁起
即光統意已上私云。光統受于佛陀三藏也。
又兩卷旨歸上云。第八會説入法界品法界
門中稱法界明因果用覺他備圓滿十方者。
序中如來入師子奮迅三昧祇桓廣博明有爲
淨土。虚空莊無爲淨土。重閣廣博無二淨土
已上凡今經説五周因果者。證入因果者。即
指此頓證益。故具引示之 問。今毫光示益
中。十種所入與前三昧現相中三種縁起。爲
同爲異。准前所引大疏釋。衆海頓證於林中
者。通指此兩種。如何 答
抄。時逝多林菩薩毫光示益分有四段中。
初毫光普示者。即前私所引文是也。自下所
引文是第二依光見法也。菩薩大衆者。疏云。
通新舊衆第三顯見因縁者。今抄不引。即
經云。其有見此佛神力者。皆是毘盧遮那如
來於往昔時善根攝受等文疏云。頓爾證見無
非宿因○皆是如來所攝受故已上見因證因
各別説之。第四明其得益中二。初略顯。二廣
明。初中初明所入者。即抄次下所引是故皆
得入於如來等文是也。即是今所言頓證也。
次説十能入云。彼諸菩薩以種種信解種種
道種種門乃至種種三昧。入如來等十不可説
佛刹微塵數佛神變海方便門已上


演義鈔一上纂釋第七

抄。第四超權益問。大疏十上釋末會中云。
通有三會。一比丘會。顯小入大故。二諸乘人
會。顯通收諸權入一實故。三善財會。顯純一
乘機一生成辨故已上准此若是攝諸乘人會。
則可云超權益。然今指攝比丘會名超權益。
有何意哉 答。五教章下迴心
云。問。如一乘
攝方便中迴心與三乘中迴心所得法門分齊
云何。答。若三乘中迴心即入十信已去○次
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因及○
隨惠比丘等六千人。於文殊師利邊迴心。即
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義當即是
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已上是即一乘三乘同
雖明迴小入大。而一乘實教所明迴小入大
之義。超過三乘權教所説故。今云超權益也
會解
意也
故抄下文云。有十通用皆圓益也已上問。
今經明迴小入大中。有證果二乘迴心同大
歟 答。一義云。不可有也。大疏云。又前二會
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財信終可入證故
已上又唐經六十一云。此六千比丘。是舍利
弗自所同住。出家未久已上大疏云。自所同
住者。同居權小故。同住法界故。出家未久者。
未證實際易可迴故。信心尚微須誘化故已上
既以未證實際及信心尚微爲迴小入大之
由。明知局未證果之小乘。不可通已證果二
乘云事。又十地品卷第三十四請分
中不堪有損止
云。然有其餘
劣解衆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
長夜中受諸衰惱已上大疏六上云。劣解之人
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已上抄十四上云。
凡即地前。小謂小乘。等取權教菩薩。此中無
小。何以揀之。謂此會中亦有小心之衆生故。
亦可不欲廣被。即名爲小。此雖揀之。激令起
心即爲所被已上准此等釋。不可有證果二乘
也 問
抄。六千比丘會大疏十上云。六千者表六
根清淨。可入法界故已上會解云。言六千者。
疏云。而言六者。前之六信。不可退故以第六
名不退
本自六根清淨故。十表無盡該果海故已上
抄。比丘興願比丘奉見文殊。設敬興願。爲
後正説之由。次文殊攝益中有二門。初令發
十種無疲厭心。即是授自分法。後爾時文殊
師利下。授勝進法。初中亦正授法。謂十種無
疲厭心也。謂一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二
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厭。三求一切佛
法。四行一切波羅蜜。五成就一切菩薩等云云
次得無礙眼三昧故。得四種定用也。謂悉見
十方等者。正明天眼用也。次及亦聞彼下。天
耳用也。次亦能觀察下。化心用。次亦能憶念
下。宿住用也。大疏云。一眼具斯四用故稱無
已上次又即成就下。通顯多門也。後爾時文
殊下。授勝進法中。大疏云。亦二。先教勸。上但
明大心無疲。今令廣住行願。進趣普修。後以
成就下。明展轉獲益已上上來所授自分勝進
益。並是無礙眼三昧中所得圓益也 問。十
通用是等覺得益也。今何辨乎 答。疏云。然
此顯圓教攝機創立大心乃得十地之後。十
通之用以始攝終故。如發心功徳品等辨已上
是故今抄亦云一三昧中有十通用等者。即
此意也
疏。啓明東廟會解云。毛詩云。東有啓明。
爾雅云。明星謂之啓明。注云。大白星也。晨見
東方。爲啓明。昏見西方。爲大白。據此今啓明
即東方明星之名也。今順福城東。又啓發善
財智明故。特云啓明也。下云。東爲群方之首。
亦啓明之初。十八問答云。表初起智明故。信
心創立故。今云啓明也。廟者劉熙釋名云。貎
也。先祖形貎所在也。今塔中即見世尊形貎
所在故云廟也已上
疏。智滿不異於初心行願第一云。最初在
福城東見文殊。表信智。今又見文殊。表證智。
意明信證雖説始終智體元來不別。所以皆
是文殊。如第二十信會在普光明殿説第七
因圓果滿。重會普光亦表證極不離初心○
故大疏云。啓明東廟智滿不異於初心也已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