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也。但清凉要有所表故。約不壞相門。以判
初七日説前五會。第二七日説十地等。八年
已後方説第九會。其所表者。如次下引大疏
一下。故自非融後説者。不可有初成頓演九
會文之義也爲言賢首意不爾。依地論云初
七日思惟時故。總不説法。以花嚴是根本法
輪故。如來稱本而説不遂機宜故。如須在初
時勝處説之。何有前已説半。中説餘經。後時
更讀説法界品乎。正約不壞相門之所談也。
全非九世相融等義。但有顯法等所用故。唯
令身子等融現於二七時中。以成今海會事
儀云許也。云爾。謂説經亦在後時。令取之融
現今初時也。是則兩師不同也。然清凉欲掩
是非故。寄共許之法相。而顯自意之所存。故
今抄云。賢首旨歸云○則在後時無過等也。
貞元疏釋准此可知。次彼後時中身子等隔
見聞之時分説經。則非今法界品。但身子其
時不見聞者。如我等當時不見聞。未必初取
爲顯法衆。今身子等不被用彼時之説經之
海會事儀。亦以可爾歟。若亦欲用。則非所遮
之 問。若如所立義者。旨歸云初唯一念者。
成道最初一念歟。若許爾者。何故探玄云初
七定非説耳耶 若不爾者。大疏云三約實
圓融釋皆在初成一念之中者。正用旨歸今
文。故抄釋云即藏和尚意。如何 答。旨歸云
初唯一念二盡七日者。初云唯一念。而殘餘
念餘時。故次云盡七日。文相憐次尤明鏡者
歟。故知彼文意者。依十地論。於第二七日。別
分唯一念與盡七日也。但於大疏抄釋者。彼
依不壞前後相釋。許初七説法故。約初成一
念。以明圓融義。雖所依時實有異。而所顯圓
融義是圓故。云即藏和尚意。是即隨義轉用

鈔。約所表故疏一下云。常恒之説不妨後
故。雖能頓説。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願最在
初故。故皆云不離道樹。第六會因地證位。居
其次深故等文。如
抄所牒釋
抄五上云。第二遮伏難。總
有四難。一云。花嚴教旨。時處圓融。要歴三
時。豈通其趣。故此釋云。常恒之説説無息時。
後時不説。豈名常説。二有難云。如來圓音一
言頓演。何要三節方盡幽微。故此通云。雖能
演。表法淺深故須三節。三有難云。若表三節。
三七日中。一七一節足得成表。何要後時。故
此答云。三七未有聲聞。不得顯於不共。故須
後時。故疏云。亦顯二乘絶見聞故。四有難云。
處歴穢土。時不相融。豈順花嚴圓融之旨。故
此答云。正爲融於異時及與穢土。即一刹那
即是清淨故。故疏云。雖異時別處。亦不相離
已上問。今抄云分於三時約所表故。又下
云又分三時者以法就機故者。兩釋有何別
哉 答。初約行布圓融。二門對論。後約機縁
徳。二人對論。其所表者。共是前五會信解行
願最在初故等。如疏一下所釋






演義抄一上纂釋第四

  五所被衆  自下決擇第二
疏。盡宏廓之幽宗決擇云。盡字是教餘皆
義。宏者大也。即是廣義。通收五教。若巨海
遍納於百川。廓者空也。即是深義。別揀九宗。
同天地獨具於十徳。或宏者事法界。廓理法
界。二字相含者事理無礙法界。幽宗事事無
礙法界。或四字相含同詮一眞無障礙法界
已上
鈔。眞應權實○又不可思故會解云。以眞
應權實之類。例上深廣説之。應言即眞而應。
不可作眞思。即應而眞。不可作應思。即權而
實。即實而權。皆不可思故也。亦可。眞應權實
之外。更例因果本迹之類故。曰類例多端已上
問。大疏一下釋衆海雲集。總啓十門中。第
五權實門云。諸教所明穢土之中。雜類菩薩
聲聞皆通權實。地前是實。地上是權。法身無
生生五道故。淨土菩薩唯實。實報生故。雜類
聲聞是權。攝論云。欲令淨土不空。化作雜類
衆生故。若依此經。同生異生皆通權實。海印
定現實徳攝故。隨縁隨位而示現故等文此外
更無眞應門。今何權實之外云眞應乎 答。
決擇云。眞應權實者。智冥一理故曰眞。悲赴
萬根曰應。或本高而迹下。或本下而迹高名
權。本迹相稱名實已上准此但就權實門中。更
分別眞應權實之二義也
鈔。略列四十二衆問。疏一下云。都序之中
有四十一衆。謂同生有一。異生有三十九。師
子座中一。若兼取前菩提樹中所流及宮殿
中無邊菩薩。總有四十三衆。此四十三遍於
九會。第一會中有二衆。謂新集十方衆・佛眉
間衆。添成四十五已上雖有四十一・四十三・
四十五之三種。全無四十二之義。今何云列
四十二衆乎 答。決擇云。四十二衆者。謂同
生衆有一。菩薩也。異生衆有三十九。執金剛
神乃至大自在天王也。座内流出衆・眉間流
出衆故四十二。以配四十二位故已上會解意
全同之。是即除去兼取之二衆及新集十方
衆也。其故者。既云兼取。明知不可正取爲海
會衆故。新集十方衆是口光所召。以次下別
出故。除去之也
鈔。況口光所召唐經第六現相品云。世尊
即於面門衆齒間。放塵數光明。普照此花藏
界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世界海。彼世界海
一切衆會。蒙佛光明。各共來詣此花藏界。其
諸菩薩身毛孔中。各現十刹塵數光明。一一
光中悉現十刹塵數菩薩。此諸菩薩悉能遍
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彼一一塵
中皆有十佛世界塵數廣大刹。一一刹中皆
有三世諸佛世尊。此諸菩薩悉能遍往親近
供養。於念念中以夢自在示現法門等。開悟
塵數衆生等云云 取意
鈔。本即圓音抄二下云。一音但是教本。非
即是教。教乃在機。隨機不同已上兩釋共用此

鈔。落落者疎遠之聲問。老子經下云。不欲
琢琢如玉。落落如石。注云。琢琢喩少。落落喩
多。玉少故見貴。石多見賤。言不欲如玉爲人
所貴。如石爲人所賤。當處其中也已上依此
釋者。落落是衆多之義也。今何云疎遠乎

鈔。十刹者謂樹形會解云。言刹者單梵語。
具刹摩。此云土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已上
問。經列二十者何乎 答。決擇指三文。一云。
唐經第八花藏品
之一
説最中央香海所持世界。竪
列二十重。一最下世界名最勝遍照。其状如
摩尼寶。二種種香蓮花妙莊嚴世界。其状如
師子座。三其状八隅。四其状如摩尼蓮花。乃
至十三世界名娑婆。其状如虚空。第二十世
界名妙寶焔。其状如寶莊嚴具云云此二十重
中不見樹形。但次下類結所餘中。列形状云。
十佛刹微塵數迴轉形世界○江河形○旋流
形○輪網形○壇墠形○樹林形○櫻觀形○
尸羅幢形○普方形○胎藏形○蓮花形○佶
勒迦形○衆生形○佛相形○圓光形○雲形
○網形○門闥形云云如是列已。次下結歸
都數云。如是等有不可説佛刹微塵數已上
列十八種。並云十佛刹微塵數。故今云結有
十佛刹塵歟。二云。同卷次上云。彼一切世界
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或作諸莊嚴具形。如
是等若廣説者。有世界海微塵數已上具列二
十種。其中間十八。全同前所引十八種。故今
略之。三云。同經第七卷世界成就品。説世界
形相中。列圓形方形樹形等十種竟。結文云。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已上今案云。此三文中。
後二文總結中。共無十佛刹塵之言。況成就
品但列十種。殊違今抄云經列二十之釋。明
知偏依初釋。不可用後兩釋。故會解唯擧初
文也 問。今指舍那説經處處該十刹。尤廣
指花藏刹海所管十不可説佛刹塵數世界種。
以通可該攝彼世界種所持同異類之諸刹
委如下明説經縁有十
縁。第二依處中記之
今何但別擧最中香海所管
二十重。又局攝樹形等異類刹哉 答。經中
具説最中一海所管之二十重。以令類諸餘
故。今亦爾也。意顯該法界十刹而令頓周。故
經云。花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已上即今抄下
文云法界十刹無所不聞者。猶如云花藏十
刹也。思之可知。但今抄云樹形等異類之刹
者。疏下文釋依處云。略顯十刹。初此閻浮七
處九會而周法界○二周百億同類一界亦遍
法界○三遍異類樹形等刹等文可見。抄一下
釋第三云。然異類言雖通花藏。言總意別已上
彼處雖可言總意別。而今即取通花藏之義。
謂別雖擧最中一海之所管。而廣可令類通
花藏也
鈔。圓音之義疏九上・抄十九上。釋出現語
業中。廣擧三師義。委釋其義。故云下廣當
説。又彼是專依十科章中圓音章。要者可見
疏。主伴重重問。示化儀而何必釋主伴重
重等哉 答。決擇云。此意云。説主伴重重疊
疊。盡十方界一時宣暢花嚴經也。揀異隨宜
之教。或有國土説。或有國土不説故已上
云。諸佛菩薩隨一爲主法界。諸佛菩薩咸爲
其伴○既主伴無數重重疊疊。遍於法界。主
既説經。伴必隨説。那有一方不説花嚴已上
十地品云卷第三
十四
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
來不説此十地者已上餘會餘品並云已説今
説當説。故知三世十方諸佛菩薩無有一方
一佛一菩薩不説花嚴云事。是併由主伴重
重極十方而齊唱者也。故科云別示説儀也
問。今主伴者。説法者名主。聽法者名伴歟。
爾者何云主既説經伴必隨説乎 答。一義
云。決擇云。有力自在説法名主。無力不自在
説法名伴。但是説法之中分成主伴。非爲聽
法得名爲伴。夫主伴者必同作事。主既説法。
伴必説故。何以得知。下釋成云極十方而齊
唱。唱者顯示果主因伴之謂。遮那處普光堂。
東方十佛刹塵數世界外。有金色世界。文珠
而來爲伴。應問彼云。第二會文珠爲伴。爲説
經耶。爲聽經耶。若云聽經。違下經故。下經正
明文珠説第二會故。若云説經者。何云聽經
名伴。由此得知主伴雖殊。同説經也已上
義云。會解云。三句皆約説者爲主。聽者爲伴。
既因人果人皆通爲主邊則皆爲能説。爲伴
邊皆爲所聽。雖皆通説聽。而主伴不雜。故下
疏云。然主主不相見。伴伴不相見。主伴伴主
則互相見○所言齊唱者。亦約重重互爲主
邊。同時遍法界故。得十方齊唱也已上已上
兩説引文立理。各有其謂。任情取捨
鈔。七別示説儀會解云。問。七科皆云説儀
周普。何故此科獨得説儀之名 答。前由六
科辨所依之定。能應之身。所説之處。所歴之
時。所被之衆。能演之言。皆周法界方成。此科
主伴重重。極於十方故。前六通叙。此爲別叙。
皆儀周普也已上
鈔。此一亦名輔翼鈔三下云。若以餘經望
此。但爲眷屬。不爲主伴。今言眷屬者。約當經
中事以爲眷屬。眷屬即伴已上會解記第八云。
應作四句。一有唯主伴非眷屬。如此方十住
法門爲主。餘方爲伴。以非附本相從起故。不
名眷屬。二有是眷屬非主伴。謂如餘經但與
花嚴爲勝方便故稱眷屬。不與花嚴倶時相
帶圓融而起。不稱爲主伴。三亦主伴亦眷屬。
謂法界修多羅起時。攝塵數契經同起。與法
界經爲輔翼故名眷屬。而主伴起故復名爲
伴。四非眷屬非主伴。謂餘經相望。或外典等
此依集
玄已上
鈔。不名因主果伴決擇云。問曰。十玄門中
主伴門云。隨擧一法爲主。餘一切法爲伴。今
何不爾。答曰。據義不同。彼約稱性實義。此約
教相軌儀故。如臣作主。不可君爲參佐也已上
私問。若約教相軌儀不名因主果伴者。唐經
第一列普賢等塵數菩薩竟。歎勝徳云。此諸
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
薩行已上大疏一下云。云何共集。互爲主伴故。
主伴有三。一迴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
主伴。故稱共集已上鈔五下云。疏主伴有三者。
迴向主伴。所修善根互相迴向故。今成佛遞
爲主伴。二同行者。同修禪戒等行。三二倶稱
性居然相取已上准此舍那與菩薩互爲主伴。
豈無因主果伴之義乎 答。決擇正會此難
云。彼昔時同修善根互相迴向。今隨一成佛餘
作菩薩而爲其伴。故云互爲主伴。非是因果
互爲主伴。又解。此約化儀。非因主而果伴。彼
據稱性故。因果而遞互已上問。上明説處説時
等。並約稱性。今示説儀。何不約稱性乎。況所
居之處既圓融能居佛菩薩。 豈不擧一全收
是一又下旨趣玄微列十玄中。主伴一門讓
當段不重立。彼約稱性立爲玄門。既彼此指
同。明知今亦可約稱性云事。如何 答。今三
句中。初二句全約稱性應知。今此第三句雖
正約化儀。而有兼約稱性之義。即如鈔下云
如佛佛既爾佛主菩薩伴亦然者是也。下引
決擇。可見之。疑難之趣。准彼可會通
鈔。言隣次相押決擇云此界附近名憐次
若主若伴互遍名相押已上
鈔。阿閦如來問。唐經第八十卷。歎佛徳明
主伴嚴處攝生同中云。或有見此三千界種
種莊嚴。如妙喜阿閦如來住在中。及如香象
諸菩薩已上如此文者。阿閦如來住在此三千
界中如何 答
鈔。如佛佛既爾決擇云。問曰。諸佛與遮那
互爲主伴。可云既爾。菩薩與遮那既無遞互。
何云然。答曰。約人即無。隨界乃有。何者。應
云此界佛爲主。餘界佛爲伴。餘界佛爲主。此
界佛爲伴。即是果主果伴遞互也。此界佛爲
主。餘界菩薩爲伴。餘界佛爲主。此界菩薩爲
伴。豈非果主因伴遞互義也已上
鈔。如長空明月問此喩意如何 答。決擇
云。注如長空等者。此釋主移伴亦移也○問。
爲但移人。亦移界耶。答。人界倶移。鈔文甚
已上會解云。如人以十錢等者。星月印川
喩。雖明主伴不分而遍於十方。然隣次相壓
其義未顯。今以壓錢喩。以示其相也已上兩記
意有少異。思之 問。決擇如何釋下十錢喩
乎 答。彼云。星月喩中未彰主佛周遍伴刹。
故此重明已上兩記同歟
鈔。如人以十錢布地會解云。吾祖以喩顯
法。講者反迷喩旨。多説不同已上私云。今時
學侶亦爲難明。且愚案云。先以錢心爲主。刹
是娑婆也。以刹縁爲伴。刹是十刹也。付之十
錢相壓時。上下兩錢其所表大異。謂上錢縁
通喩能遍十刹。下錢別喩所遍之一刹。如是
如是次第相壓。乃至十錢。即表十刹向東上錢
移一刹移二刹下錢
等之義。其故者。能遍者
毎遍通十刹。所遍者毎遍唯一刹故。以十錢
布地。毎十錢其上能押之邊。即表能遍。其下
所押之邊。即表所遍。以顕主伴重重相壓之
義也

IMAGE會解云。下錢爲中。上
[IMAGE]錢壓之。則開元通寶
[IMAGE]遶下錢一縁之地已上
[IMAGE]如此圖者。下錢開字
[IMAGE]爲上錢元字所押故。
  不可有開元通寶遶下錢一緣之義歟
IMAGE愚案云。以錢心喩主
[IMAGE]刹故。以上錢心押下
[IMAGE]錢開字時。方成上錢
[IMAGE]開元通寶遶下錢一緣
[IMAGE]之地。喩主佛倒東一
  刹時十方菩薩圍繞也。餘可准知
鈔。如第一會決擇云。問。普光忉利等
鈔。若四十八會會解云。若四十八會者。下
疏云。下本經十方偈四十八品。即以一品爲
一會。故四十八會也已上
鈔。意生身鈔五下云。隨意受生者。即意生
身。然意生有二義。一者是喩。猶如意去速疾
無礙故。二者是法。自有二義。一隨自意。二隨
他意。總謂隨意速疾而成已上
鈔。即力持身唐經第一説教主難思中云。
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一
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所共圍繞已上
疏一下釋云。力持身能持自他依正已上上四
句持正報。下四句持依報也。又鈔七下云。即
力持身爲龍留影力持不滅已上
鈔。名不全昭著會解云。集玄云。謂説處配
意生身。此擧所依處。顯能依身。又説經時。
擧所持時顯能持身。又被海會。擧所被衆顯
能被身。如是身處既非直顯故。云全不昭著
已上

  自下會解記第二
鈔。言該本末私云。言者能詮言教。即指今
經也。本末有二。初事理相對者。所詮義中有
本末也。二諸教相望者。今疏下文第三義理
分齊門
云。語其横收全收五教○前之四教不攝於
圓圓必攝四准此圓教爲本。前四爲末。今
經既收五教故。云該本末。又前四教不攝於
圓故末乖於本。圓必攝四故本不乖末
鈔。一事理相望問。鈔四下云。如一事理無
礙宗内該法花維摩涅槃等故既此等經具
明事理。可云言該本末乎 答。會解云。圭山
約教有六句。約宗有三句。故彼云。一小乘唯
相即
末也
二頓教唯性性即本也
下皆准此
三法相宗相多性
少。四終教相少性多。五空宗中非性非相。六
圓教全相全性。今當第六句。故該本末也。約
宗三句者。彼云。法性宗本廣而末略。小乘末
廣而本略。大乘也法相本末倶略。而中間廣。
例此今圓宗言該本末也。故此圓教語廣名
無量乘。語深唯顯一乘已上故知如彼法花等。
雖事理無礙爲宗。而相少性多。是名本廣而
末略。何云該本末乎。況彼云會三歸一。故知
會事末可之歸理本。豈同圓教全事即理即
末全本之該乎。此義如鈔二下釋印法師屈
曲平道二教中委明。會解記第五可見之
鈔。亦是遮於伏難會解云。恐不了者以本
末相乖爲難故。今初對上句縱其空無朕迹。
下句奪其定不乖相。下對上句縱其理本無
言。下句奪其不礙言也○鈔難意。以無相無
言之本。難有相有言之迹。答意。以要由相故
方顯無相。要由言故方顯無言故也○言則
心絶動搖言忘戲論者。即大般若那伽室利
分中等文
鈔。夫大象無形老子經下上士聞道
章第四十一
云。大
方無隅大方正之人若
無委曲廉遇
大器晩成大器之人若九&MT03765;
璉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聲大音猶雷&MT03766;待時而
動喩常愛氣希言也
大象無形大法象之人
質朴無形容
也 
已上
論語第三公冶長
第五
注云。苞氏曰。瑚璉者黍
稷之器也。夏曰瑚。殷曰璉。周曰簠簋。宋廟器
之貴者也已上又雷&MT03766;者。玉篇云。&MT90361;爾雅云。疾雷
&MT90361;。蒼頡篇
云。霹
靂也
又。希聲者。老子上天地章
第五
云。多言數窮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
開舌擧。必有禍患也
不如守中不如守徳。於中育
養精神。愛氣希言
也 
已上
又無形者。此亦不事容飾之義也。非謂全
無形相歟 問。今伏難意。全撥無形言。何用
此老子語爲難勢之端乎 答。今但借用彼
文言。非用彼實義也
鈔。希微絶朕老子經上視之不見
章第十四
云。視之
不見。名曰夷無色曰夷。言可無綵色
不可得視而見之也
聽之不聞。名
曰希無音曰希。言可無音
聲不可得聽而聞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無形曰
微。言
可無形體不可
搏持而得之也
此三者不可致詰三者謂夷希微也。不
可致詰者。夫無色無
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
以靜。求之以神。不可強詰問而得也
故混而爲一
也。故合於三。名
之而爲一也已上
鈔。故今釋云自下有二段。初爲通伏難。廣
引諸文。總明本末不相乖也。後今疏文中但
略明。下正釋疏文也 問。上句云空空絶迹。
下句云湛湛亡言。各約法喩。如何分別之乎
答。會解云。空空絶跡含於法喩。湛湛亡言。
湛湛約喩。亡言是法已上意云。空有事空理空
故含法喩。海水澄停是名湛湛。故但約喩。既
澄停而不小波鼓動。故喩無言也。決擇釋
鈔。法性本空今釋空空中有三重。謂一約
圓成實。謂法性本空者空也。空無諸相者空
空也。二約依他起。謂縁生等者空也。復有何
相者空空也。三約遍計。謂借空遣有者空也。
有去空亡者空空也。下引淨名・中論。准此可

鈔。經云無中無有二唐經第十六須彌偈讃
品十四
無上惠菩薩歎佛勝徳有二。謂内勝徳及外
化徳也。今所引二文者。歎内證徳有六偈中
後一偈。與歎外化徳有二偈中初一偈也。故
相連引後偈也。大疏三下云。後偈拂前無二
之跡。言無二者。但言無有二。非謂有無二。若
在無二之見。則還成二。以無二必對二故遣
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故云三界一切空。空
謂第一義空。諸佛同見。後二外化徳中。前偈
正顯令住無住之覺。後偈釋成已上今疏云拂
前無二者。前偈云。於法無所著。所念亦無染。
無住無處所。不壞於法性。此中無有二。亦復
無有一。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無中無有
等文。如
抄引之
故知今云無中無有二者。無相眞法
性中無有人法内外等一切二也爲言
鈔。三界一切空成眞空也問。如今鈔釋者。
空空之外別立眞空。爾者疏云空空絶跡。空
空之言是所絶之跡歟。若是跡者。豈非妄空
乎 答。先於今鈔釋者。准彼疏三下釋可知
之。既拂前無二之跡。即云無中無有二等。何
上三句尚謂妄空。至下句云三界一切空。方
始成眞空乎。明知今鈔云成眞空者。意明上
三句正顯眞空。下句結成也爲言例如彼疏釋
外化徳二偈。云前偈正顯後偈釋成也。爾者
上配屬三句於空空者。即是今所結成之眞
空也。故今疏云空空絶跡者。空空故絶跡爲言
爭謂空空之言是所絶之跡乎 問。若爾何
故鈔次下云。以空空遣空。空空亦迹也
何 答。鈔上文云。有去空亡故曰空空
下文云。以空空不礙於相。正釋疏文其意如
是。更不可及異端也。但於空空亦迹之釋者。
鈔主重爲顯絶迹之義故。別約機情所謂之
有無等。次第明拂迹之相。故云謂若有有可
乃至有所得故如鳥履沙等。是即鈔主別
明拂迹之相。全非牒釋疏云空空等之文言
也。一義云。疏云空空絶迹。其空空之言。是
所絶之迹也。故決擇云。言若無所得當句即
絶者。謂空空二字分能所遣。迹終不盡。今言
絶迹。性本自空。更不待遣方符至理。若爾上
云空空。應無其用。有能所遣如鳥履沙故。若
許無用。何須言之。今謂通云。衆生悟法難。便
造玄先須由漸故資遣拂。如彼眞空絶相觀
三句九門。揀情顯解。方云泯絶無寄令契眞
空法多如是。學者准知已上初心始學之觀行。
從淺至深。且如起信論眞如門所明隨順得
入。故彼疏云。雖在於彼言念等中。觀此念等
常無能所。雖未能離念。而順於無念。故名隨
順。此釋方便觀也。久觀不亡。即能離茲妄念。
契彼無念眞理。故名正觀。得入者觀智契入
已上三句九門者。即此方便觀也
鈔。如鳥履沙一義云。鳥飛空則無迹。此喩
若無所得當句即絶之義。鳥履沙必有迹。故
喩有所得故皆名住相之義。次下引出現品。
正明此旨也。故知立義引證影略互顯也。一
義云。譬如海濱有鳥生子。覆在海中。恐人取
故。爲隱足跡不令人知。重跡上則跡上重跡
其跡不盡。今以無遣有。無即是跡。以空空遣
空。其空空亦跡。如跡終不盡故。云如鳥履沙

鈔。謂依出晴空意云。義天者第一義空。是
上空空也。又即本也。星象者教相所詮之法
門。即是末也 問。此法門者爲局事法。爲通
眞理 答。心境因果依正人法等。通名法門。
不可必局論事理也
疏。湛湛亡言決擇云。上句直因無言理本
也。下句即因言之事末也。教海佛音本質教
也。波瀾根聞影像教也。或分教義而有異故。
又解。上言湛者遣言也。復云湛者遣無言也。
恐未兼亡故。致亡言以遣能所遣也。意全當
句即絶也。教海者即上亡言理本也。波瀾即
因言之事末也。若爾何云教海耶。答。言音實
相即法輪故。第十教體海印炳現故已上此有
兩釋。初釋湛湛總喩無言。以海水澄停無波
動鼓踊之聲名湛湛故。教海波瀾更作兩釋。
應知。次又解下後釋也。湛湛二字如次。別遣
言與無言等。應知
鈔。下經云雖復不依注維摩經第六七千卷藏
録下卷云
四註維摩
經者是也
觀衆生品第七云。時維摩詰室有一
天女什曰。無宅無神。隨宅主有優劣故神有精麁。未曾
有室故以天女爲神也。生曰。外國亦以神爲天也。
夫有福之家必有福神附焉。是以
菩薩託爲之矣。是入生死事者也
見諸大人聞所説
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什曰。梵本
云幾久也。
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肇曰。將明第一無久近
之義故。以解脱爲喩。解
脱即無爲解
脱也。三重問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肇曰。解脱之道
無形無相。逆之
不見其首。尋之不見其後。眇莽無朕。謂之解脱。若止此
猶解脱久近不可知者。乃大久也○液曰。身子未諭答意
故重問。四
天重問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肇曰。逆問其
所得令自悟
也。耆年所得無爲
解脱。寧可稱久也
舍利弗默然不答生曰。既言解脱
無久。跡爲實無
也。解脱苟以無爲實者。言亦實有
也。有無相乖。豈可得以言解脱
天曰。如何耆舊大
智而默○生曰。默然似
有所不達故爾也
答曰。解脱者無所言説
故。吾於是不知所云肇曰。向聞如解脱。謂始終難
知。説以爲久。而解脱相者。非
心所知。非言所及。將順解脱無言之
旨。莫知所云焉。生曰。不知其會也
天曰。言説文字
皆解脱相肇曰。舍利弗以言久爲失。故默然無言謂順
眞解。未能語默齊致觸物無礙。故天説等解
以曉其意
也○已上
鈔。則文殊攸讃鈔三上云。然淨名第二入
不二法門品○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
切法。無言無説。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
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我等
各自説已。仁者當説。何等是入不二法門。時
維摩詰哩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爲眞入不二法門已上
問。如經文者。但云默然無言。何云不礙於言
乎 答。同鈔下文云。初文殊以言顯無言。次
淨名以無言印無言。後文殊以言印無言。三
段二人共顯言絶之理已上既以言印無言。明
知淨名不礙於文殊之言句云事。一義云。決
擇云。問曰。淨名默住以絶言頓理。何云不礙
言耶。答曰。但絶生滅虚妄言説。不礙眞門如
義言説。問曰。如義言説爲理爲事。若云事者。
違自眞門事相本盡故。若云理者。復違此段
理本不礙事末故。今謂通云。文雖用彼。義乃
稍別。是則用淨名之文。成花嚴之義。妙之至
已上
鈔。演大藏於龍宮唐本云。法本非説。演大
藏於龍宮已上尊勝院高麗印本。闕法本非説
之四字
鈔。至趣非遠決擇云。至趣者。無言無相理
本也。非遠者。不礙言相事末也。心行等者。以
滯迹心行取得之。則叵窮邊際。故云甚深也。
次言象者。有言有相事末也。非近者。不礙無
言無相理本也。虚懷等者。以無漏眞智契證
之。則爛然可觀。故云目撃也已上彼以注釋
也。今欲易見。以麁字連書也。目撃者。鈔四上
云。言目撃以之存道者。即莊子中事。夫子欲
見温伯雪子。久而不見。及見寂無一言。子曰。
若斯人者。目撃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者矣
已上
鈔。融常心言決擇云。下疏云即凡心而見
佛心。融常心也。下經云能令三界所有聲
聞者。皆是如來音融常言也已上
疏。若乃千門潜注 決擇云。此經所詮無障
礙法界。具無邊異義。但以前之四根未堪具
受故。我世尊隨彼根宜。於無障礙法界中。分
四諦等義。以爲小乘等教已上五教章下心識
云。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是故聖者
隨以一門攝化衆生已上問。此等釋義。於本
經中有依憑哉 答。祖意難知。而十行品云。
平等法界一具足無量義等云云具如上引。思
之可知。又義苑疏第二云。五教之義出自花
嚴。本於此也。故總顯云花嚴一乘教義已上
和本章下卷題云。花嚴經中一乘五教分齊
委細如別
鈔。如海潜流唐經五十一。出現意業有十
門中。第三大海潜流喩文也 問。彼經合法
云。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衆生心中。
若諸衆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
但隨衆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已上
此佛智者即當是所詮之義也。何引此文而
釋成花嚴爲諸教之本源哉 答。決擇云。此
借出現品喩義證教也已上
鈔。九流決擇云。正理云。漢藝文志云。一
儒流述唐虞之政
宗仲尼之道
二道流陳堯舜揖讓之徳
明南面爲政之術
三陰陽
順天暦象
敬授民時
四法流明賞勅法
助禮制也
五名流正名列位
言順事成
墨流清廟淨祀
養老惠施
七縱横流受命使手
專對權掌
八雜流知大國
體事無

九農流勸勵耕桑
備陳食貨
出釋氏六帖已上會解記第
五委細注釋。如抄二下纂釋第一引之。裏
云 問。九流於是乎交歸約本有法位歟。
約修生徳行歟 答。晋經三十七離世
間品
云。於一
切善根。生菩提種子想已上探玄記十七云。
凡小等悉皆堪成佛。故云種子已上大疏九上
云。一毫微善皆是佛因。故法花中。擧手低頭
皆已成佛已上又釋於一切法生佛法相之經
文云。諸軌儀法皆佛所流。涅槃云。外道之法
亦如來正法之餘故已上准此九流所作之善
事。皆終成佛因。故云交歸歟。下句云衆生等
者。約人開會也。如觀經説孝養父母等皆爲
往生業。故知古文孝經
鈔。故地論云無不從此法界流梁攝論十
智差別
勝相第十
云。由如來昔時學三乘十二部
經。後成佛時。各觀一切法無不從此法身生。
無不還證此法身故。一切法門同一法身已上
今疏下文明教起因緣中。引此論文。雙證開
漸攝末之二種本。彼抄有釋。可見之 問。本
文云法身。今所引何云法界哉 答。同論十
五云。欲顯法身令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於
文具如抄上文云。第三明法界類別之處。引
大疏九下。本論既以如是。今亦轉用也
鈔。爲遮異釋問。異釋者刊定記序文也。爾
者有何過失強遮之乎 答。會解云。由刊定
記叙。叙説三大。但各別顯相。所以彼各別叙
者。由徳相唯淨業。用通染故。彼叙體即通
於事。叙相則無相入相作。叙用方有入作義。
爾斯義吾祖破云。使相徳而無相入相作。即
用之體不成。徳相不通染門。交徹之旨。寧就
今叙三大互在正遮彼別説已上意云。依彼所
立。則三大歴別不得融即。謂徳相唯淨業。用
通染故。相用二大歴別不融。又徳相既無入
作故。即用之體不成。則體與用不融即也。故
知三大並歴別不融也 問。縱雖徳相無入
作。何必即用之體不成乎 答。一義云。體上
之徳是名徳相。故起信云性功徳。然若但用
大有入作義。相大無入作。則彼用大非即體
之用。體大非即用之體。以體與相全無二。而
用與相不交徹故也。又今會解云吾祖破等
者。抄一下釋也。至彼更有餘義可知之 問。
三大互在者。是事理無礙之義。然彼師亦許
此義。何爲所遮異釋乎 答。決擇答此問云。
非彼不許。但文中不説爲所遮故已上一義云。
彼師雖許。而約三大別説。其事理無礙之義。
尚未極成。但今正遮三大別説。而不可妨自
遮事理無礙之義歟
鈔。其爲體也決擇云。昔人將四不義所顯
一理爲體大。一微細帝網二玄爲相大。以神
通自在相即廣狹十世隱顯等玄門爲用大○
二種玄門約本具義。自餘玄門約新現義。故
此云爾理實互通已上
鈔。其爲相也同異類者。總指彼所立所依
體事中色心時方等十種也。會解云。言微細
之理難見下。但牒文指喩。其義可知已上故知
更以喩釋前二玄非別義也 問。今云重現
之理易影然有本云易觀如何 答。會
解云。若作易觀。解意云。欲得重觀之理易
觀。須以帝網爲喩已上
鈔。言顯徳相決擇云。問曰。此言徳相爲相
大與十所因中
鈔。勝徳之相勝者體大也。抄五上云。涅槃
第二十五亦云。所言大者。名不可思議。以體
絶常境故。言如人最長者。謂無一法先法界
故○一廣故名大。二勝故名大○於常義中
已含深勝。如人最長即是勝故已上願記第三
同之
問。三家釋者爲同爲異 答
鈔。上體相用三自下釋疏智周鑒而常靜
文中。今先結前生後也 問能證能觀者。其
證觀二字有何別乎 答。決擇云。止爲能證。
爲能觀或地上止觀爲能證。地前止觀
爲能觀。或果中止觀爲能證。因中止觀爲能
已上
鈔。若當句明自下正釋二○會解
記意

   初直約止觀釋三
 初於當句直配止觀無礙二
   初正配止觀
   二亦權下別配權實
 二對上三句下通對三句明智境無礙決擇
   對初句冥眞體理也體
也境也
生第四句常靜止心
   對初句萬化之域事也用
也境也
生第四句周鑒觀心也
   對第二句顯徳相事也
生第四句周鑒
   對第二句重玄之門理也
生第四句常靜同前
   對第三句用繁興事也
生第四句周鑒
   對第三句以恒如理也
生第四句常靜
 三若別對三大下別對三句明境智無礙准前
可知
   二若作三觀下別約三觀釋三
 初約三觀釋智周鑒三字二
   初約別鑒三大以釋智字
   二三諦下約齊觀三諦以釋周鑒
 二對此觀下約三止以釋常靜二字
 三三止三觀下止觀總融歸一心而對前三
 大境心境雙融
 大境爲心境雙融
問。何故以相大配中道哉 答
鈔。三止三觀決擇云。問。一心之中分止觀
諦九法歴然行相云何 答。如依一鏡











演義鈔一上纂釋第五

   鈔旨趣玄微中融眞妄文科分三會解
記意
 初言交徹者下略釋義
 二若依下出文意二
  初示文
  二今云下出意二
   初以法就義
   二又凡下顯益離過
 三然其下廣釋文二
  初標擧三
   初標五箇所以
   二然或下標六句交徹
   三此義下徴示二義二
    初正明二
     初總盡他義二
      初徴起
      二約下列釋二
       初標唯識法性義
       二二者下標空空義
    二今且下別示疏意
   二設淨下通難
  二如唯下依釋二
  初隨他宗擧義配前六句三
   初唯識宗二
    初配初句
    二若染下配第四句
   二若涅下約法性宗配初句
   三若依下約空宗四
    初配第二句
    二若隨下配第三句
    三若約下配第六句
    四若約下配第五句
  二言並下起本宗六句交徹二
   初遮他標今交徹
   二如約下對他示今理趣三
    初對唯識以示二
     初示初句
     二若染下示第四句
    二若約下對涅槃以示二
     初引他論以總證
     二此經下引今經以別證二
      初明倶有
      二生死下明倶空
    三若依下對空宗以四
     初示第二句二
      初牒彼義顯今
      二故影下引宗師證二
       初正引彼文以影義四
        初定有無所在又雙離有無
又眞空妙有又雙離有無
        二眞故下彰有無體相又不壞
有無又亦有亦無又非有非無
        三雖有下彰有無之徳又明二諦
相即又非有非無又離亦有亦無
        四乃至下跨有無離過
又離過又總明離過
       二即眞下顯今用處二
        初總結四對
        二眞故下擧一例餘
     二若約下示第三句
     三眞妄下示第六句
     四若觸下示第五句

  三問眞下假問徴起示前五所以
鈔。故如來不斷性惡問。性惡者其相如何
 答。決擇云。言如來不斷性惡者。小乘有二
義。一佛前十五界是有漏。起他惡法故。生無
比之貪。引央掘之嗔。二云。示現愛語羅呵調
達故。始教亦二。一云。眞如昔日與惡而爲實
性。今至果位惡法雖斷。惡性常存故。二云。示
現同前小教。終教亦有二義。一云。昔日眞如
隨縁以作諸法。今至果位無明既斷惡相。雖
無隨縁。眞性仍存故。如依靜水隨風成波。風
停波息。成波之性恒存故○二云。惡具二義。
一者不壞相。異眞義當緣生
相有也
二者稱性。即眞義
當無性
體空義
今據後義故云不斷。頓教云。惡相本盡
更不待斷。惡性本現。非所斷故。圓教云。稱性
之惡如鏡中火。現而常虚。非所斷故。雖通之
教。正取能同終教事理無礙。故下鈔云如來
不斷性惡者。善惡同以心性爲性。若斷性惡
則斷心性。性不可斷。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已上
下抄云十九上也。又同十一上夜摩偈
讃品
云。以善
惡二法同以眞如而爲其性。若斷惡性即斷
眞如。眞不可斷故。云性惡不可斷也已上是即
處處並約事理無礙釋性惡不斷義。以會通
圓經文。故云正取能同終教等也 問。圓教
稱性之惡等者。其義如何 答。終教中擧水
波之喩。圓教中用鏡影之喩。委思可知。又探
玄第十八方便命波
羅門之處
云。上下文中總有三類。一
此位同邪見。二滿足王同嗔恚。三婆須密同
貪愛○然有四義。一以當相即空○二約巧
攝生。説爲佛法。非謂即是。三約留惑潤生長
菩薩道。説有佛法。非謂即是○四約當即是。
不同前三。此極難解不思議故。如此文是也
已上又云。此火聚刀山即是法門更無表示。若
爾何故有刀火相。解云。即以此相即是法門。
知甚深解者是此文意已上私問。即是法門
更無別表示者。文意如何 答 探玄第八
如相廻
向品
云。問。不善等法既非眞用。應離如體。
答。申違眞故不離眞。由違眞故非如用○是
知罪違於眞。入如則滅。善順於眞。入如則廣。
故不齊也。此則遍興染淨順用非違。此上約
始終教説。又別隨縁通一切法。總是眞用。具
帝網微細。重重無盡。自在圓融。即相不待會。
即性不待隨。如此百門約圓教顯耳已上准此
縱雖惡不善等法。而總是非託此刀火相。別
表顯異理。故云更無別表示歟。委曲難盡。略
引兩三文。圓經玄旨大途應知 問。性惡者
惡之性歟。爲當性之惡歟 答。若依終教者。
惡之性也。若依圓教者。性之惡歟。並見上所
引之諸文。細思可知 問。性惡之名目者。經
論之所説歟。爲當祖師之義立歟 答。大疏
四上夜摩偈
讃品
云。心佛與衆生體性皆無盡。以妄
體本眞故。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
斷性善已上同抄十一上云。從以妄體下出妄
無盡之由。是以如來下引例誠證。此即涅槃
經意。天台用之。以善惡二法同以眞如等文如
上引
問。性惡之惡者。局染分依他貪嗔等歟。爲
當通遍計所執倒心妄境歟 答云云若云局依
他者。凡以惡之性不可斷故。名性惡不斷。縱
雖遍計。既以情有爲相。以理無爲性。其理無
者性宗意許眞理。豈非遍計以眞性爲性哉。
爾者以此性不可斷故。何遮約遍計亦有性
惡不斷之義哉。若依之爾者。今云善惡同以
眞如爲性者。眞如爲因所生之善惡故。云眞
如爲性。即以水波爲喩者是也。然遍計所執
迷眞而生。如願記第一云。迷本無因横從空
等文故知不可云從眞而生。即復私問云許
妄從眞生此妄安可止者是也。既不從眞生
者。何謂以眞性爲性哉。既不以眞性爲性者。
性惡之惡不可通遍計云事分明也。何況圓
教之稱性之惡。如鏡中火現而常虚云云起信
論説性淨本覺中。因熏習鏡唯現依他。似法
不現遍計實法。既不現者。何云稱性之惡哉
 答 問。今性惡不斷與彼煩惱即菩提者。
彼此全同歟。爲當如何 答云云若云同者。
凡煩惱即菩提者。是妄體即眞之義也。然大
疏上云妄體本眞。下云是以如來不斷性惡。
彼抄釋云引例誠證。既云引例。明知非全同
也。若依之爾者
鈔。今約有不壞相決擇云。一約不壞行布
相。行布門中衆生可具其佛如鑛具金。
&T027269;具玉
佛不可
具衆生如熟金而非鑛
似淨玉而非&T027269;
二約不壞行布教相。聞凡
即佛。於凡有益引生
趣求
佛即是凡。令人妄解引生
例解
已上准此釋。今約等六字通貫下兩釋
鈔。不離一心故問。自下有幾所以哉 答。
會解云。文有六故合爲六所以。以二三合故
但有五也。前三順明。後二反顯已上若依決
擇分。爲六所以。謂一不離一心者。十因中唯
心所現故也。二妄攬眞成等者。自下約事理
無礙法界一門也。三眞隨妄顯等者。事能顯
理門也。四眞妄名異等者。眞理即事門。事法
即理門也。五眞外有妄等者。返釋理遍於事
門也。六妄外有眞等者。返釋事遍於理門也
云云問。若爾此兩師義以何爲正乎 答。抄
至次下自釋
鈔。設淨分之事會解云。設淨下通難。恐有
難云。若俗諦爲妄者。染分可爾。淨分依他約
佛果徳。既俗諦攝。豈亦妄耶。故爲此通。所以
妄未盡者。如經云。言妄顯諸眞妄眞同二妄。
對待未妄故云未盡已上對待未亡者。如今
抄下文云若無有妄對何説眞是也。一義云。
決擇云。無漏依他緣生幻有故。金剛經云。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下鈔云。謂如眞如現依
他時。設有淨分亦名爲染。如鏡現像不簡淨
穢皆非鏡體故。唯能現得名爲淨。所現皆染。
即其義也已上意云。始覺修生義門有爲故。
云非鏡體也。下鈔者第九上問明品之處也。
然有人云。報化二身隨轉機緣故云妄未盡
云云此義不爾。既問明品抄自釋此義。何勞
妄會乎。況他受用且可爾。自受用豈非淨分
依他所攝哉。又有人云。約翻對妄染則始覺
淨法有染義。故起信疏云。大乘雖淨相用必
對染成已上此義大同會解記釋
鈔。如唯識論問。唯識宗意許眞妄交徹之
義哉 答。不爾也 問。且約遍計亦許情有
理無。豈非交徹哉。加之。彼宗既云三性非即
非離。正是交徹之義哉。如何 答。情有理無
實雖無二。而非眞妄交徹之義。其故者。彼宗
但依圓名眞。其遍計理無但是空無。即是事
無而非圓成眞理。以此空無所顯之理方名圓
成故。如云空爲門故入於眞性者是也。是以
抄八下問明品云。然法相宗亦非即離多成不
即○由不即空遍計。是空但是空無已上同十
十住品云。若法相宗遍計依他所明二義。唯約
於事。圓成二義方是於理。今法性宗遍計理
無依他無性。即是於理徹於事。有即非有。即
事徹於理等已上
鈔。若依三論問。今依三論所明眞妄空有
之義者。五教中爲局始教。爲當通餘教歟
答。會解云。有四義。説二諦空有。皆三論意。
以彼宗大分爲空亦含性宗義故。疏主云。三
論宗四諦品前以空遣有。四諦品中以空立
有。乃至三觀齊驅三諦無礙。豈獨空耶。故有
云。學龍猛宗墮惡趣空。斯言可怖已上疏主云
等者。今抄四下釋也。然今撮略引之。具文可
見彼也。又云彼宗大分爲空者。大疏四下十行
品第
五行云。約所持法門明無癡亂○有十五法。一
所證理體大分深義。所謂空故即事眞故已上
抄十一上云。疏大分深義所謂空故者。即
十二門論但改彼也字爲故字耳已上既即事之
眞是名空。故知不同始教。但空之空也。又凡
三論宗大意者。香象十二門疏云。通論三論。
總以二諦中道爲宗起已上即明中道有多種。
可見之。此外抄三上終教段。明三性空有之
即義。二諦空有之即義。又頓教段等可見之
問。十二門疏又云。彼評云。百論廣破外道。
十二門論廣破小乘。中論具破内外。智論解
釋大乘文勢如此也已上准此三論但以破邪
遮情爲大宗。未必見以表得門中道妙有爲
宗。故云大分深義所以空也已上何判中道爲
宗哉 答
鈔。若約隨俗説問。妄有尤可通空。眞是妙
有。何云空哉 答。決擇云。妄法無性故空。眞
法無相故。或眞妄相待方有眞妄名生。如彼
長短故名倶空已上
鈔。若約眞妄通二諦決擇云。一云。在俗諦
眞妄倶有。幻有實有故。在眞諦眞妄倶空。性
空相空故。二云。在俗諦眞妄倶空即前隨俗説二
諦則眞妄倶空
在眞諦眞妄倶有故下抄云。眞妄皆眞。
則本末一味交徹已上
抄約宗以
約花嚴本宗以明也。問。唯識等宗不得
交徹者。可等取涅槃三論乎 答。一義云。可
等取也 問。涅槃以二諦無礙爲宗。三論以
二諦中道爲宗云云正是交徹之義。何云不
爾乎 答 兩説意不同也。決擇云。彼論彼
經雖説交徹。非正所宗。今我花嚴正以無障
礙爲宗故已上私云。非正所宗者。十二門論
疏云。彼評云。百論廣破外道等文如
上引
故知三
論專破内外邪執以爲正宗。故雖有時明二
諦交徹之義。非所宗爲言或又雖具明眞妄空
有等義。未必以交徹爲宗爲言又會解云。涅槃
雖是二諦無礙宗。然上引文空是生死不空
爲涅槃。生死妄空。涅槃方有。二義對論故。
摘此爲不交徹也。三論中中論雖談中道。今
此別約雙非説。既非空有。無可交徹。今約圓
宗法性義説。具前五所以故方得交徹已上
經論雖正以交徹爲所宗。而傍明不交之一
義故。今約彼傍義。一往簡別之。又雖正明交
徹之旨。而不如今圓宗具前五所以。故爾云
云云問。此兩記中何爲正哉 答。會解爲
正。故下抄引用中論并影公釋。爲今正義之
證據。故知今且約彼傍義。一分或約不具五
箇所以。故云爾也。故會解釋下抄云故中論
下引證同前等。於三論宗不得交徹。今此引
證何還擧中論一分倶非義。此是二分無礙
義故。疏主言空者。是三觀中一分空義。例此
前是一分倶非義。今約具分義以證也。以中
論三觀齊驅故也已上
鈔。故經云有諍問。此經明何義哉。又今指
此經文即爲倶空倶有交徹之證。其意如何
答。唐經第十
須彌偈讃品。智慧菩薩十偈。總
明示迷啓悟之義。其示迷中。今文及下所引
若逐假名字等。即此二偈共明執世出世法。
大疏三下釋二偈云。一立理。二起執。初中上
半假立。謂○煩惱名諍。觸動善品。損害自他。
故名爲諍。此有漏法諍隨増故。名爲有諍。有
彼諍故。故生死者有漏爲體。無彼煩惱故稱
涅槃。下半雙非。謂生死涅槃倶因煩惱假立
其名。何有眞實。又二互相待故倶空等文案云
上半假立是倶有也。下半雙非者倶空也。故
今抄指此文。云倶空交徹義也
鈔。故影公云 會解云。即曇影法師乃什公
弟子。即八哲之一數。此即彼所作中論序也
疏。事理雙修問。事理雙修者。爲但修生行
中事理雙修。爲當本覺名理修。始覺名事修
歟。又本智佛智有何別哉 答。決擇云。上標
下釋也。依本覺理智釋理
修也
求始覺事智釋事
修也
已上
會解云。上句標下句釋。依本智則修理。求佛
智則修事○本智即佛境知。經云。非識所能
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衆生。性
本清淨。本智也。佛智即佛境界智。經云。諸佛
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惠境界。平等如虚
空。佛智自在求則得之。亦名權實二智。亦根
本後智。亦如理如量。亦始本二覺也已上
此等釋。依緣本覺智名理修。名依本覺智。修
起覺智名事修。名求佛智。此中大意云。因果
並通本有修生。故抄十八上云。依本信徳而
起信心。依本解徳而起解心。如起信云。以知
法性無慳貪故。隨順檀波羅蜜故。一一修
起皆帶本有倶成至果。無間道中一時頓圓。
解脱道中因果交徹。名爲歸果等文今正明此
義故。云事理雙修等也。即抄云須以隨順法
性等。思之可知。又會解所引經者。問明品也。
非識等偈者。開示本有知見於衆生也。諸佛
智自在等者。是説妙覺之佛智也。大疏三上
云。五啓智門。上半權智○下半實智等文問。
正見抄文云。執法則須記事有行如此釋
者。簡去眞如三昧等定惠入理之行。別指壇
戒等緣事之行。名爲事行何修起始覺智通
名事修哉 答
鈔。亦由惑者執禪圓覺略疏第一云。五所
被機宜者○謂樂著名相以文爲解者。繋滯
行位高推聖境者。情尚於空觸言賓無者。自
恃天眞輕厭進習者。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
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已上略抄二下
廣釋其相。初二者可知。情尚於空等者。後云
賓客也。客皆向主。今立本無之人言皆趣向
於無。爾雅云。賓服也。情中賓服於無也。故説
非有之義。亦但云是。亦云是無。意云。無亦
無名非無。故知觸言賓無也○疏自恃天眞
等者。天眞是自然之義。意云。我自然是佛。何
用更求佛。煩惱自然元無。更何所斷。即此經
中任病也○疏固執先聞者。且四弘誓云。法
門無邊誓願學○若先聞權後聞實。便執先
權説不信後實説。失大利也。如人先誓麻後
遇金藏。力不能總誓。又借前功。不能棄却不
取金也。是故經云。所未聞法聞之不疑。是又
希有已上今云泯二相者。即當情尚於空者也。
執禪者全是自恃天眞者也。執法者即似繋
滯行位者歟。凡此五種非器並豈是今所遮
之執者所攝歟
鈔。鏡本自明六祖壇經上卷二悟法
傳衣門
云。心
所見。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
&MT10773;拂域。莫使染塵埃○惠能偈云。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二物。何處有塵埃
已上今且約執此惠能偈意之一類禪者故。云
惑者執禪也
疏。則一多緣起之無邊之字可訓是也
門。一多縁起者。十因中縁起相由之因歟。爲
當如何 答。會解云。一多縁起宗法。故經云。
菩薩善觀縁起法。於一法中解衆多。衆多法
中解了一等。此直擧無礙之法也。若別約十
門以顯縁起。此屬義門故。以此爲所以。今通
擧法故。正明事事無礙也。若爾何故抄云猶
是理事無礙耶 答。此亦上句依理成事。爲
理事無礙。故抄云。依理成事故。一與多互爲
縁起。即由上句所以。明縁起正宗也已上
抄云初一對明無礙所由。此一對下句云千
差入而無礙者。正擧無礙之宗法也。爾者上
云一多縁起之無邊。豈非同擧宗法哉
鈔。亦分爲二會解云。亦分爲二者。有二意。
一由上理事無礙分二故致亦言。二由下周
遍含容分二。一正辨玄門。二徳用所因。故今
亦分二。以前科爲所因。以次科爲正辨已上
鈔。初一對明無礙所由問。今此一對明無
礙所由。爾者上下二句共爲一所由。爲當二
由歟 答。會解云。上句異門因。下句當門因
云云異門因者。亦名展轉因也。意云。凡依理
成事。是猶事理無礙。非謂直由此事理無礙
義門即得事事無礙。而其能成之理有融通
徳故。致令所成之事彼此渉入。故知縱事理
相望有無礙義。若其理無融通徳。則不可有
令多事渉入之義。是則正令事事無礙者。全
由法性融故。是名當門因。即今抄釋下句云
正辨等者是也。又縱雖理性有融通徳。而無
望事久無礙徳。則亦不可有令多事渉入之
義。然此事理無礙但有遠來事事無礙之徳
故。名異門因。亦名展轉。故今抄釋上句云躡
前起後等者。意云。躡前事理無礙門。起後法
性融通因也爲言或又云起後者。事事無礙義
也。問若上句異門因者。何抄釋云而得無礙
者以理融事故哉。全同下句云以理融事等。
故知一對内上下二句不可配釋二因也。如
何 答。雖躡前事理無礙以兼明異門因。而
實但爲起後法性融通因。是故先總釋大意
時。只云以理融事故也。正釋上句時。方云依
理成事故等。其意應知
鈔。唯主伴一門問。今指説儀中者。爲指果
主果伴等三義。爲當指説處重重遍遍義歟

鈔。今古名異問。名義倶異。何但云名異哉
 答。一義云。上例十玄。亦但列名未釋義理。
故今且云名異。非謂義同也。一義云。名異而
義同也。清凉會取二師意云至相名純雜者。
稱性故云純。不壞相故云雜。賢首改名廣狹。
則亦稱性故云廣。不壞相故云雜云云故今但
云名異也。餘如抄三下廣狹門之處委&T047368;
鈔。第八地者 菩薩第八地淨土分者。初地
發十願中有清淨土願。今至第八地成就彼
願。大疏七下云。淨土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
是所淨之果。此有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
以行業爲因。謂直心等。二自在淨果。謂三世
間圓融等。以徳業爲因。謂淨土三昧等。今約
後對。然淨土行業。始起在凡。滿在十地。淨
土徳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文分三別。一器
世間自在行。二衆生世間自在行。三智正覺
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後是能化
已上即今所引者。覺智正覺世間也 問。何以
此十身名智正覺哉 答。大疏云。遠公云。若
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
覺。智於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
以所。以十身皆是毘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
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
初明第一義智等文
鈔。此菩薩遠離一切大疏云。文中二。初
明第一義智。後此菩薩下明世諦智。今初上
句離妄。下句住實。自身他不分別故住於平
等○二明俗諦智中有三。一總知十身。二此
菩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此菩薩知
衆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自在○所以相作
得無礙者。廣如懸事。事隨理而融故。此章初
先明勝義。二者縁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
晋經偈云。菩薩因縁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隨
意爲現於佛身。今經略無此偈。論主但釋。抄
十七上云。疏所以相作下。出其所因。以經文
中但云隨衆生心之所示故。則唯是業用門
而無徳相故。具出所以。例前可知。則經文中
但有第三義。即第一略無。第二引晋經文證
有。第二因縁和合是縁起故。上顯相作之因。
論主但明相作之意。然隨衆生示通因通意。
意欲攝生故是意也。能隨意能作即業用因
已上
鈔。知衆生身國土身問。且衆生身者。爲實
類爲化現 答。決擇云。一云。但取變化衆生。
若取我等妄染衆生。應無所化。但作能化十
身故○二云。但取我等妄染衆生。何知論三
分中是染分故。三世間中衆生世間故○常
作能化不礙爲所化故。就能悟門取衆生身。
作自菩薩身爲能化。就迷門取衆生不作菩
薩身爲所化○三云。上二双取。引證同前已上
一義云。融三世間十身中。衆生身者是實類
也。若化現衆生是可如來身有十身中化身
所攝。故佛地論第七説成事智之化相中。廣
攝盡一切非佛形之類。故知化現衆生是可
身所攝也。又探玄記第四賢首
云。於他身無礙。
此有二義。一菩薩化現彼身轉變速疾。二菩
薩既具三世間身。則以一切衆生實報之身
作自身故。是故現彼身入此身出也。而彼遍
計衆生不覺不知。除應度者已上今云三世間
身者。即融三世間十身也。既釋他身無礙中。
以化現彼身別爲一義。其外更約融三世間
身時。即云一切衆生實報之身。頗符合今案
云云問。如來身有十身中。化身可攝非佛
形之類云事。不可爾。大疏七下第八地云。釋
如來身之十身中云。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
後猿鹿馬等化故。云應信即王宮生身○五
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身。唯局三十二相之
佛身。相好莊嚴亦局報身八萬四千之相好
者。論文解釋並分明也。如何 答
鈔。乃至虚空問。虚空身之相作者。其義如
何 答。大疏七下云。別顯相作。略有四翻。云
何法智虚空得爲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
自己身故。令於虚空忽見故名爲作。作餘亦
已上鈔十七上云。疏云何法智虚空得爲自
身者。此假問也。法中理法。理法無形。智體虚
空皆無形質。不可作身。云何言作。答。意云。
智證於法自然應現。即是作義。亦猶體理成
智。理寂無相而成有智故。令於虚空下通虚
空作自。此三作自既爾。自作此三亦然。冥同
理智乃虚空故已上
鈔。言歴然者不壞相問。今云不壞相者。圓
融門中中參而不雜之義歟 答。決擇云。歴
然即是不亂。不亂抄指即是行布。驗知不壞
相行布義。非圓融中體癈相存也已上問。此
釋不爾。抄既云其猶芥納須彌本相如故。明
知圓融中體癈相存之義。如何 答。抄下云。
不亂即行布云云例准可知
鈔。言六位不亂與更收者問。六位者何乎
 答。抄釋云。六即三賢等云云問。若爾下云
十信攝於諸位等。豈非十信爲六位攝乎
答。會解云。言六位者。從信滿勝進分上。即於
六位併約因果分六位也。不同前抄説六位
之因。前開十信。後合等覺爲六也已上
鈔。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決擇有委細釋。
必可見。一宗大義輒難記之
鈔。第二廣狹自在問。廣狹自在者。廣法狹
法如此二法相望無礙故。名廣狹自在歟。一
法上具廣狹二義不相違故。名廣狹自在歟
答。雖有異義。且一義云。一法上廣狹也。故今
抄引經云。至大有小相等。又云。能以小世界
作大世界等云云疏下文釋廣狹門云。普周
法界而不壞本位云云並是一法上廣狹也。委
如抄三下處抄之 問。若爾何故今廣大身
刹與無内塵無。二法相對而論廣狹哉 答。
實如來難。既有此濫故。抄主揀云。雖有即入。
意取廣狹云云意云。既二法對論。雖是即入
二門。而今取身刹塵無上各有廣狹二義也。
謂狹少塵無包納廣大身刹。如是對明之時。
捨一塵無上。有廣狹二義。約不壞相門。則狹
少塵無。是狹義也。約稱性門。則包納身刹。
是廣義也。若不對身刹。則二義難顯。故今約
大小二法即入。以顯塵無上有廣狹二義也
爲言
鈔。無外謂大決擇云。門。塵無具二義。不
壞相故狹。稱性故廣。可爾。無外身刹不壞相
故廣。豈稱性故狹名無礙也 答。亦不壞相
故狹。稱性故廣。故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
漚發。空尚如漚。何況身刹已上經云等者。佛
頂首楞嚴經
鈔。至大有小相問。至大有小相者。指所含
之金剛圍山歟。爲當如何 答。能含之一毛
端也。稱性故云至大。不壞相故云有小相也。
意云。稱性之一毛端故。安置金剛圍山。故知
能安置之一毛端是至大。而不失小相也爲言
故結釋即廣狹無礙也 問。經文并解釋全
不見其義。有何所見如是料簡哉 答。今疏
下文義理分
齊中
釋法無定性中。先明無定性之相
竟。後述以此因成無礙宗之義云。是則等大
虚之微塵。含如塵之廣刹。有何難哉。舊經十
住品云。金剛圍山數無量等文全
同今引
抄三下云。言
有何難哉者。以小塵有大相如大虚。廣刹有
小相如小塵。乃成大塵含於小刹。故無難也。
疏舊經十住品者二引證也等文准此可知。是
則縁起相由門。法性融通門中。亦明以今因
成無礙之宗之義故。今釋法無定性之時。亦
擧當因釋成無礙之宗也
鈔。微細相容安立門問。下云一多相容不
同門。彼相容言與今同異如何 答。不同也。
今必以一爲能含。以多爲所含。謂微細具三
種中。能含必可微細故。即抄釋云一能含多
即曰相容者此意也。下門明力用交徹彼此
相入之旨故。一多互作能所含。故抄釋云互
渉入是曰相容也 問。今門若無一多互作
能所含者。何名相容乎 答。抄三下會此伏
難云。法法皆爾故云相容云云意云。以一爲能
含。以多爲所含之義。萬法悉爾故云爾也
問。三種微細者何乎 答。且如阿僧祇品云。
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説刹次第入。毛孔
能受彼諸刹。諸刹不能遍毛孔已上一微細毛
孔。是能含微細也。諸刹不能遍毛孔者。是所
含微細也。此理甚深難可思議。是名難知微
細也。如三下釋可見
鈔。如八相中離世間品説妙覺果有住天
示沒入胎住胎十相中。説住胎相卷第五
十九
云。
有十種微細趣。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
提心。乃至灌頂也。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
○初生○童子地○處王宮○出家○苦行往
詣道場。成等正覺○轉法輪○般涅槃。在母
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
自在神力無理差別門。是爲菩薩摩訶薩。在
母胎中十種微細趣已上第九迴向之文 問。
正見經文。住天等十相雖皆具十相。而不必
約八相。且如住天者。爲欲界諸天説厭離法。
爲第一所作事。色界諸天説入出諸禪脱三
昧。爲第二所作事。身放光明遍照三千。隨衆
生心。以種種言而爲説法等。爲第三所作事
等云云
全不明具八相。但此住胎一相如是説
之。今何云一一相内即具八相哉 答
鈔。經云一中解無量唐經第十三光明覺
品。全如所引。大疏三上釋云。上半標門。即
十玄門中一多相容不同門也。次一句釋所
由。即十種所由中縁起相由門也。竝如義分
齊中○縁起法界理數常爾稱斯。而見何所
畏哉已上若依晋經。上半全同也。下半云。展
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已上探玄第四釋云。初
二句標。次一句釋。後一句益○釋中略擧二
因。以釋一由展轉生故。二由非實故。初門者
總攬如此盡窮法界差別之縁。成一縁起○
二非實故者○一事是不實。以無性故。無無
性眞理既無分限○一事無性即攝眞盡○餘
一切法既不礙存。而即眞故。同理倶在一事
中現多事。亦爾准之已上
鈔。祕密隱顯倶成門問。隱顯倶成者。以此
隱法對彼顯法。二法相望明倶成歟。爲當一
法上有隱顯二義不相違故。名倶成歟 答。
凡此一法。爲能成之邊有力有體故名爲顯。
爲所成之邊。無力無體故名爲隱。此二義倶
時成就故名倶成。其理甚深故名祕密。若二
法相望。何名祕密乎 問。會解云。鈔喩成有
二義。初喩隱顯並立故曰倶成。次喩隱顯互
具故曰倶成。如東方下變喩二義已上決擇云。
抄而明下有晦等者。上明異處文理胎然已上
實如兩記釋。今抄文可通二義何強云一法
上隱顯倶成乎 答。若能成所成二法相對。
辨隱顯倶成。何稱秘密乎。況即入等諸門。
並是能所成倶時成立故。得相即相容也。今
何立別門乎。但於抄文并兩記釋者。若二法
相對不辨能所成倶時成立者。一法上隱顯
倶成之義不可顯故。先明隱顯二門異處並
立者。正是爲影一法門處隱顯互具故也
鈔。如八九日月決擇云。鈔而明下者有晦
等者。上明異處。下辨同處。文理昭然已上
案云。抄有兩釋。初釋意以一箇月輪半隱半
顯。即喩一法上隱顯同時也
鈔。如東方入正受決擇云。此意一菩薩全
在東方入定。而不妨同時全在西方出定。是
謂難思 問。何故入定爲明。出定爲晦耶
答。在定親根審法名明。出定渉有化生名晦。
是故在定復得顯加。出定倶感冥加。明晦之
義昭然可悉。或約但見入定不見出定故已上
探玄記第四賢首
云。以四重無礙釋之
鈔。亦如兩鏡互照問。兩鏡對照則但可有
二重。何得重重渉入乎 答。決擇云。如瑩一
圓鏡在東。瑩一方鏡在西。兩鏡互入同相入
門。一往而入似微細門。今帝網門則不如是。
如東圓鏡内現西方鏡影全盡。無不盡之失。
其方鏡常入而不入。還在本位。其西方鏡内
却現東圓鏡影并圓鏡内方鏡之影全盡。亦
無不盡之失。其西鏡并所現影。已有三重。其
東圓鏡常入而不入。還在本位復作能現。現
西方鏡并彼二影。亦無不盡。其東圓鏡并彼
三影已有四重。其西方鏡常入而不入。還在
本位復作能現。現東圓鏡并彼三影。無不盡
失。其西方鏡并彼四影已有五重。後後作法
准此可知已上
鈔。十世隔法異成門抄三下云。三世區分
名爲隔法。而互相在即是異成已上又引離世
間品文。委解釋之
鈔。莊生一夢莊子第二
鈔。託事顯法生解門問。何故此門名生解
乎 又既云隨一事名多法門。全同相即門
歟。如何 答。餘門並融他法婦一法時。有彼
此無礙義。若不融攝他事。則無此義。今則不
爾。雖不融攝他法。而直就此一法上。作人法
解。即是人法也。生依正解。即是依正也。只
隨生解。悉得其法。不待融他法。以此一法本
具一切法故。委如抄三下處記之。又決擇云。
鈔以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者。問。與相即門
何別。答。但是相即門四句中。一即多之一句
義也。同微細門是相入門中一攝多之一義
也。或不同相即。彼行布門一與多異。圓融門
中廢一同多。今託事門行布門中。體是一法。
是一法圓融門中。便是多法。非是廢一同多。
故不同也。如託一人便顯六親。非廢一人。方
即六親。況生其解。尤異相即已上此有兩釋
中。後釋云。行布門中體是一法等者。准志可
依用之。又徒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
性故。以心智之所照解。即顯境事上所具之
法義。以智性即色性故。以境事上之差別。還
成心智之所照解。所謂隨有舍林池山等事。
皆是法門。如舍表慈悲林表萬行等。既色心
不二故。定知隨其一事。如心智之所照解。則
是無盡法門故。云託事顯法生解門也。此義
深祕。留意思之。彼諸經論所説之表法。約今
經宗。則皆是當門所明託事顯法之意也。即
事而眞之深義。思之可知。探玄記十八釋法
界品末會中覺城東大塔廟處處文云。若餘
教中託處表法非處即法。此圓教中所託之
處即是所表之法名義即事義也已上五教章
十玄義釋當門。其意同之。又今疏下文明徳
用所因中云。六如影像者。一切萬法略有二
義。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
別所現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爲能現。由後義
故爲所現。故一切法互爲鏡像。如鏡互照而
不壞本相已上此是雖通明十玄門之所因。而
今色心不二亦心境互顯之義。准此鏡像互
爲縁之義。可知之歟
鈔。如下經云兜率天宮品文也。抄三下具
引經文。委釋成之
鈔。意明一切因此約縁起相由門。以明即
此一事本具一切法之旨也。既一事具一切
法故。隨生解即是其法也。更不待融化法故。
云非是託此等也
疏。萬行芬披萬行名諸藏者。第四會有四
品中。十行品十藏品云云大疏四下釋十藏
品來意有五義中云。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
行故已上是即行名藏也。又云。二釋名者。藏
是出生蘊積之義。謂一藏内體含法界故。攝
徳出用一一無盡。寄圓顯十已上
鈔。設如菩薩大悲問。今釋意正明大悲與
萬行同時倶修純雜無礙之義。何云不成事
事無礙乎。爾者全同下云如一施門等。何分
爲別義哉 答。一義云。菩薩皆有悲智二門。
以大悲故。窮未來際不捨因門。常修菩薩行
無成佛時。故云唯見悲行餘行如虚空也。以
大智故萬行圓備。可示成菩提故。云萬行倶
修也。此是三乘教之常談。即二門別論者也。
故云不成事事無礙也。會解云。初意有二義。
初濫理事無礙。設如下濫單約事説已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