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 (No. 2196_ 願曉等集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沼後説云。人
畜百穀爲三世間
准知不正。莊後。沼初。義合今
也。三一頌明皆由人王。本云起如是等無量
惡事。皆由人王愛著眷屬縱之造惡捨而不
治。有三。半牒上諸惡。半明由人王。半釋由王
祥皆
取之
今擧初後即顯中也
由諸天下。二十六頌第二善化國成。有三。
初一頌半明國王行善。二有二頌半人民作
惡。三有二十二頌明國王治祥皆
取之
初有三。
初半明爲天守護。次半明不作諸惡。後半明
能修諸善
第二有五。一半明人民作惡。二半明由王縱
捨。三半明諸天瞋惱。四明乖反正論。五半
明非是孝法。以反先王法故非孝子
若於自下。第三治罪有二。初十七頌半正明
有罪須治。後是故汝下四頌半結不應縱捨。
初有三。初六頌通誡惡勸善。二害中極下三
頌半。偏明作惡土壞。三以善化下八頌。偏明
行善國成。初中有五。一一頌半偏明滅惡。二
有一頌偏明生善。三有一頌合明滅惡生善。
四有一頌偏結生善。五有一頌半偏結滅惡」
第二有三。初半標。二二頌半釋。三半結。釋中
有三。初出壞土之惡。二一頌明作惡土壞。
三一頌明諸天瞋惱
第三本六。今略第二人民依敎作善。彼云正
法治國。人多行善。常以善心仰瞻國王。有五。
一二頌半明以善化民。二有二頌增長諸天。
本云能令天衆具足充滿。三有一頌半諸天
守護。四有一頌四緒調和。五有一頌國土豐
樂。莊云。如出家王經説。大王當知。王功徳者
略有十種。即翻前説十種過失興即取之。
沼影本也
是故汝下。第二結不應縱有二。初三頌結因。
後一頌半結果。就初有三。初半頌結止惡。次
一頌結行善爲二。上半利他。下半自利沼影
取之
後一頌半合結行善止惡亦二。先半自利。本
云於自眷屬常知止足等。後頌利他。第二結
果亦三。初半頌結果。二半頌更擧因。本云隨
諸人民所行惡法。應當調伏如法敎詔。三半
頌更結果
爾時下。品第三大段。大衆喜奉有二。初聞法。
後喜奉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第九
  寶曆三癸酉年九月十五日日中奉書寫了
  始筆于七月九日
 閑人寶生堂成慶六十
病床記 
同四年三月七日再校了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第十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先引他行詔誨學者。今
擧自行勸勵時會。故此品來。二則云。令識先
王法故。先引正論令知世間法。今擧善生令
知出世法。世間是本。前品已陳。出世由生。此
品應辨。又爲機宜
二釋名者。善生即本云善集。之義即是釋迦
本身。寶冥即是阿閦往行。品中明此善生王
事。仍以爲名祥即取之。法華疏云。所行有利他符理。
淸昇感樂之義目之爲善。生者義顯。沼
云。梵云倶舍羅此云善。嗢婆婆此云生。舊云善集義翻非
正。興云。蘇三跋婆羅闍。此云善生王。即釋迦昔請寶冥
弘經之名。修菩薩時由十善
報生弘經福。故名善生等
故知沼不正者非也。先
由十善。次得輪王。後能弘經。豈非善集。故
曉云。能集諸善後能弘經。故爲品目
三問答者。問。輪王必出增劫之中。何故今言
佛後出耶。答。從多説之。亦有此義。故法華云
轉輪聖王至。又沼云。問。第二僧祇劫逢寶
髻佛。云何此品云佛涅槃善生王出。答。寶髻
佛多。又復非必第二劫初善生王出。是餘時
故。准此知之
爾時至因縁下。第二正明釋迦弘經。大文本
二。初長行標。次頌正歎祥曉
取之
今加第三大衆
奉持爲三莊沼
初也。今謂有二。一結前。二復
告下生後。則云。欲令廣通遍告大衆
即於是下。第二正歎。三十二頌爲二。初二十
五頌明行因。後應知過下七頌明得果祥莊
興依
因有二。初二頌明行檀。後二十四頌明聞法。
祥云。初福徳。後智慧興即
取之
就初爲四。一捨國
城。二捨珍寶。三捨眷屬。四捨身命。則云。雖
有諸行且陳初施。前頌外物。後頌内身興即
同之
又於過下。第二聞法有二。一九頌明聞法縁
起。二有十五頌正明聞法祥即
取之
初中又二。初
二頌出聞法之人。後七頌明人所得夢。初有
二。初半頌明能化之主。後一頌半明所化人
有三。初半出名。次半歎徳。後半明處。本云其
王有城名水音尊。於其城中止住治化
夜夢聞下。第二有三。一一頌夜中感夢。二有
五頌覺已推求。三有一頌得見讃請。初也。又
三。初一句聞佛。次半頌見僧沼云。梵云羅呾娜
此云寶。倶他此云
積。舊云寶明寶
冥者竝訛也
既非梵音。何得知訛。若約翻者。
寶者法寶。明者慧明。由持經寶智明如日。故
言寶明。此意顯然。冥亦准之。然本以明屬於
經者。即互顯故。無相違也。後一句聞法也」
爾時彼下。第二覺推有三。初半頌明覺後歡
喜。二有一頌半明出城尋訪。三爾時寶積下
三頌至比丘處。有五。初一頌明比丘行解。二
有半頌明至比丘住處。三有半頌歎比丘容
儀。四有一句示比丘名字。五有三句明比丘
持經
時王即便下。第三讃請有三。初半頌恭敬。二
一句讃歎。三一句勸請。唯願之言。本屬請文。
今付讃嘆者。轉勢爾耳
寶積法師下。第二正聞法有四祥興
取之
初五頌許
可。二有四頌爲説。三有一頌得聞生解。四
于時國主下有五頌報恩。初中有八。興即
取之
半頌比丘許説。二半頌諸天歡喜。三一頌嚴
拭道場。四一頌敷舒法座。五一頌天神雨花。
六半頌大衆雲集。七一句比丘出定。本云是
時寶冥尋從窟出。八一句諸天供侍。言天華
者。本云以沙羅花供養奉散
是時寶積下。第二爲説亦八。初三句往説法
處。二一句敬所説法。本云合掌敬禮是法高
座。三半頌諸天雨花。四半頌空中作樂。五半
頌登於法座興云。結跏趺者。即諸佛不共外道之
坐。端身正念降魔之儀。以左押右即降
伏坐。以右押左即吉祥坐。吉祥坐者即
説法故。加者重也。有爲跏不知所從
本今諸本皆
作跏字。此爲所從。六半頌念諸佛。七半頌悲
衆生。八半頌正爲説法
王既聞下。第三得解有四。一句聽法。一句隨
喜。依本讃嘆。一句悲哀。一句歡喜莊影
取之
于時國下。第四*五頌報恩有三。初半明所
報之法。二半標能報之心發。願等者。本云爲
諸衆生發大誓願。三有三頌出所報之事又
四。一半發願雨寶。二半以寶利他。三一頌如
願寶出。四一頌以寶供養。言咸供養等者。本
云於寶勝佛遺法之中以用布施供養
應知過下。第二七頌得果有三。初二頌明修
因得果之人。二四頌明修因得果。三有一頌
合結祥興
取之
初有二。一明善生。二明寶冥。本先
於師。理實然也。今謂。二中各二。初中。先半
得果。後半修因。後中。先三句修因。後一句得
果。今謂。又可此初總略標也
以我曾下。第二修因得果。此後別廣説也。爲
二。初有三句修因。後有三頌一句得果。初中
又二。初句擧上聞經。後一句擧上行施興云。
聞經
智因。施寶福
因。述祥如上
獲此最下。第二得果有四。初一頌一句得佛
東果。言百福者。則云。謂一一相百福莊
嚴。智度第五凡有七解。乃至最後云。是福不
可量不可譬喩。唯佛能知。又由百心故成百
福。如涅槃經二十四説。云何菩薩謂淸淨身。
菩薩修不殺戒有五種心。謂下。中。上。上中。
上上。乃至正見亦復如是。是五十心名初發
心。具足決定成五十心。是名滿足。如是百心
名百福徳。具足百福。於一切相如是展轉具
足成就三十二相名淸淨身。婆沙百思。義有
小別。不能具叙。好者應見。二有一頌得人
中報。三有半頌得天上身。四有半頌得値諸

我昔聞下。第三合結有二。初半結行因。後半
結有果。今謂。菩提如文。得法身者即是涅槃
體。有遍照法界義故言眞妙智。不同三乘理
智別體。故花嚴云。無有一衆生不具眞如智
慧。乃至涅槃第一義空名爲智慧。即同本云
如我所願。成就菩提。正法之身。我今已得」
爾時下。第三大段大衆奉持
  諸天藥叉護持品第二十二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此有近遠。近者。前明説
徳聽功既成佛位衆皆願持。今明行軌。遠者。
序品以來廣説説聽之利。未顯彼儀。今即説
之。故言其聽法者應除亂想。乃至法師處其
上如大龍坐等。故此品來。二前明仁君求法
之行而勸修之。今辨四衆聽經之事以敎學
之。又爲機宜
二釋名者。有於勝善天神所護。故從受名
祥即加云。四衆聽受有勝善爲神所護。故從受名。興即
取之。則云。天與神護人持法。經陳此事。品以爲名
三決疑者。文初既明説聽之軌。何故唯言天
神護持。答。欲擧護益以勸其心。又擧後兼前。
問。既言此品正勸今衆令行學者。何故但有
天神護持。不説四衆及修行耶。答。沼云。文
影略故。前標告云即爲諸天及諸大衆。後云
天等聞説歡喜。歡喜即含修行義也。問。何偏
告耶。答。則云。欲明福祐偏告吉祥。有善男女
欲求福智。福謂修妙供。智謂了行處。諸行雖
衆二門可收。即述本義。故説身子之修因云。
供養諸神以植福。奉持正法以修慧興云。前六
品中。吉祥
在中。欲顯此品通成品弘經
之行。故告吉祥以兼前後
若爾辯天亦在中首。何
不告耶
爾時至奉獻下。第三四衆聽受。就品宜云。大
文有三。一長行略勸。二偈頌廣明。三大衆奉
莊沼
同之
就初有三。此初擧供養諸佛
二及欲下。擧諸佛行處
三是人下。勸聽此經。聽此經即是供養佛。即
能知諸佛行處也。則云。欲成前二種嚴修此
二行。所謂演説及與聽聞。或復此中但勸聞
法。雖擧演説意成聽聞。隨演説處令聽聞故。
頌文甚顯。舊本亦云。是人應當畢定至心隨
有是經乃至至心聽是妙經。意勸初修唯聽
非説沼即
同之
世尊即下。第二偈頌廣明。七十九頌。依本准
今對前有三興即
取之
初二十三頌勸四衆聽受。二
有三十四頌天神守護。三有二十二頌具諸
勝果。初有二。一有二頌勸人聽受。二有二十
一頌歎法力大。力大故勸聽之祥興
皆取
初也。二
頌即頌上三事。初半行頌第一。次半行頌第
二。後一行頌第三
此經難下。第二歎經力大爲三。初有七頌歎
經力大。二有一頌半勸沒命聽。三有十二頌
半聽受獲利莊影
初也。爲二。初一頌拔苦惱。
後六頌生福慧。初又二。上半明力大。下半拔
苦惱
後又二。初二頌歎力大。後四頌生福慧。初
又二。初一頌法説。祥云。初中後者。戒定慧三
是也。亦可序正流通爲三。後一頌擧譬。
又二。初二頌生福慧。後二頌生福徳祥興
皆取
又二。初一頌明得理。本云若入是經即入法
性。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後一頌明見佛。祥云。
前明證法身。後見應化身。後又二。初一頌生
後果。後一頌生善因
假使大火下。第二沒命聽受有二。初一頌己
身忍苦。後半頌聽受此經
能滅於罪下。第三明聽受獲利中有三。初七
頌半見於勝相。二有三頌招於妙報。三有二
頌得於美名。初也。又二。初一頌半明滅惡相。
惡重等者。本云五星諸宿變異災禍。後六頌
明見善相祥興
相中有二。初二頌明有人弘經如前品中請主説
主。前頌別明。上
半請者軌。下半説者軌。後
頌總該説故。聽者軌如文
後四頌明聽者感見。此
中又二。初三頌半相起。後半頌相滅。初中又
二。初有一頌總標。後二頌半別列。言或見希
奇相等者。本云及諸形相。即是小乘雜形。
今即准之。就相滅中。覩容儀者。上諸相儀故。
本云見如是等種種事已。忽然還不現者。本
云尋復滅盡如前無異。此有二義。一前無此
相。後時見此還滅與前無時不異。二初二
見諸相生。後二見諸相滅。故云如前無異
祥取
前説
今亦同故云還不現
成就諸吉下。第二得妙報中三頌。爲二。初一
頌一句生善事。後一頌三句滅惡事。初中又
二。初一頌外被稱揚。本云成就如是諸功徳
已。而爲諸佛之所讃嘆。今准之知。後一句内
有威徳。本云威徳相貌無量無邊有大名稱。
今擧終兼始。後中有三。本今轉勢。初三句除
外惡。二二句滅内惡。三二句還總結也
於此瞻部下。第三外得美名爲二。初半頌外
名流布。後一頌半勝事具足。又有三。初滅
外惡。二半生内善。本云遠離諸惡修集諸善。
今准悉之。三半還結外
梵王帝釋下。第二三十四頌明守護有四。初
三頌半明供養。二有三頌半明恭敬。三有二
頌明讃嘆。四有二十五頌正明擁護祥即
取之
也。有二。初二頌半別明供養之人。後一頌正
明供養之事
恒生勸下。第二又二。初半頌内心歡喜。後三
頌身到法所。今謂有三。一頌天衆共議。一頌
當生天所。一頌現到法所
憐愍於下。第三又二。一頌歎現徳。後一頌
歎法行
是人曾下。第四又二。初一頌總標護意。後二
十四頌別列護人。就初本二。一勸聽受。二標
守護。故本云如是衆生常爲無量諸天神王
之所愛護。今略有初
就後弘經人有九衆。皆就擁護之神分之。今
謂。且初二頌天王衆護。二二頌天神衆護。三
二頌藥叉衆護。四一頌金剛神護。五二頌鬼
王衆護。六五頌諸神衆護。七二頌龍王衆護。
八二頌修羅衆護。九六頌鬼女衆護。護者雖
九。弘人唯三。一持説。二聽聞。三供養。後人
文略。而准前例。理即無疑。下有讀誦而攝持
説者。故爲三類各有三品。今九衆者蓋恐此
歟。能護天神應有品故。然本多護聽經人者
欲勇初學。今多持者爲重久修。各有其由故
皆相氏成。此即初也。有三。初頌標列。一句
總擧。三句別列。二半歎徳。初句眷屬。後句歎
徳。三半守護
日月天下。第二有三。初頌別列。二半歎徳。三
半擁護。宜云。明九神護持。一日天。二月天。
三帝釋。四風神。五水神。六火神。七吠率。八
大肩莊合。一云。那羅延天之異名。沼
初取之。後又形大故名大肩
更應審之。下
別列那羅延天故。九閻羅辯才。若大辯。上已
説也興取。曉云。此名靜息王。止息業報相違諍故。加
云。名法王。引導衆生令出苦惱故。即辯才義也
本云閻摩羅王。風水諸神。乃至大辯天神。准
此異也。蓋大辯之所有屬歟。主初既標。今列
衆故。下亦雖擧其類非一。故無妨也
大力藥下。第三藥叉衆護有三如上。宜云。明
五種大神護。屬四天王。一大力。二那羅延。三
自在天。本云那羅延等摩醯首羅。問。本上文
云大辯天神及自在天。何有重列。摩醯是自
在故。答。准法花等自在有二。故不相違。四正
了爲首。五二十八部。正了神屬。名上已明
意謂。第一
大力藥叉
本云二十八部諸鬼神等。散脂爲
首。百千鬼神。准此及今正了知品。應言四正
了爲首二十八部。五餘百千
金剛藥下。第四衆護有四。一主。二族。三徳。
四護
寶王藥下。第五鬼王衆護有三。准上。宜云。明
五大神護。一寶王。本云摩尼拔陀大鬼神王。
二滿賢。本云富那拔陀。三曠野神。四金毘羅。
興云。名孔非孔纂決云。
此云眞樂
五賓頭羅此善取。此
神黄色。故
以爲
本云黄頭
彩軍乾下。第六諸神衆護。初三頌雜神守護。
後二頌山神守護。就初宜云。明十四神護屬
無熱龍。一彩軍乾闥婆。莊云。以彩色嚴軍
沼影此云。以着
彩衣爲軍衆
二葦王。常戰勝。沼云。諸草神王。
三珠𩒐。以珠負*𩒐神。四靑*𩒐。頂*𩒐靑神。
五勃里沙。興云。此云雨沼云。勃里沙婆此云
牛。牛神王也。頌文窄故
略去
*婆字
此釋不審。何者。若爾略去幷字。應存婆
故。六大最勝。七蘇跋拏。沼云。蘇此云好。跋
拏云金。雞舍云髮。是好金髮鬼也興即
取之
八半
之迦。此云五。即五神。神足似羊。九大婆伽。此
大威徳小渠之神。十小渠幷護法。十一獼猴
王。十二針毛。十三日友。十四寶聖。今謂。准
上既有幷言。或可小渠與護法也。故十五神」
大渠諾下。山神守護。五神。一大渠諾&T025632;羅。
莊云。此樹神沼云。此云鼠狼。神名。興云。大渠
諾者功徳。拘羅者族。即功徳族也
栴檀中勝。三舍羅。莊云。山名沼云。此云屋。山
名。神依彼山。以
山爲
四雪山。五沙多山
阿那婆下。第七龍王衆護有三。一列。二徳。三
初也。有六龍王。一無熱王。二娑揭羅。則
云。醎海中龍。即護國品中大海龍王沼同。故
云。此云

三目眞。本云目眞隣王。沼云。此云解脱。四
翳羅葉。本云伊羅鉢王。即舊伊蘭樹。五難陀。
六小難陀。本云難陀跋難陀。具如本法花疏

婆稚羅下。第八修羅王護有三。如前。明八神
護。一婆稚。法花疏云。此言縛。是修羅中前
鋒。與帝釋鬪被縛。因誓得脱。故以爲名。具如
彼。又翻最勝沼云。此
云團圓
二羅睺羅。此云覆障光。如
羅睺障。又云吸氣。正法念經云。修羅有鬼有
畜。羅睺是師子種。月是帝釋軍前鋒故。以手
障之。具如彼。三毘摩質。此云嚮高。已其於大
水中出大音聲自唱言我是毘摩質多故云嚮
高。亦名種種疑。又云穴居。最是海下住。具如
法花疏沼云。此云綺畫。興云。即吠摩質
呾利。此云綺畫。以文其形也
四母旨。沼
云。此云好。五苫跋羅。此云食。亦非天名。亦
云飮食神興云。苫跋羅量。此云
河。從河名。耳大之神
六大肩。七歡喜。
八餘蘇羅王
訶利底下。第九鬼女衆護。此有五類。一鬼子
母類。二諸藥叉女。三辯才所領。四吉祥眷屬。
五堅牢地神。初也。宜則指此爲金翅護。蓋攝
論之鳥鬼別故
旃荼旃下。第二諸藥叉女。明三神護。一旃荼
旃荼利。沼云。旃荼男聲呼藥叉。旃荼利女聲
興云。旃荼女
者。即主竈神
二藥叉旃稚女。三毘帝拘。本
云鳩羅鳩檀提。沼云。即齒長包者是也興云
高峻
亦名
積𧂐
上首辯下。第三衆護
吉祥天下。第四衆護
此大地下。第五地神護。本云地神堅牢。今謂
有二。初頌標列。後頌喜護
見有持下。第三段勝果有二曉即
取之
初二十一行
頌別明。後一行頌總結。初有八事祥興
皆取
一一
頌增色力有六果。如文
二一頌除災禍有三。一天災。二地厄。三内惡。
初句次句後半如文
三三頌出地肥有三。初自利。次利他。後利
際。三頌如次。言六十八億者興云。前言厚十六
萬八千踰繕。而今
亦云六十八億。蓋兼火沙金剛際而是
其間。若不爾者。可准萬倍三重三數
何更致勞。則
云。厚六十八億。謂迴文未盡。又以萬爲億。
應言十六。八億應言萬八。即十六萬八千
由旬。與前經文義無乖害。況於舊本。此處亦
深十六萬八千由旬。理必應然。無煩致惑」
四由聽此下。二頌生快樂。今謂爲二。初頌蒙
利。後頌離衰。言衰相者。興云。即大小五衰
相。廣如婆沙
五於此南下。四頌生百味。初一頌内喜。後三
頌外利。有三。一頌果實成。一頌香氣遍。一頌
甘味滿
六於此贍下。二頌出妙花。本云生種種花。優
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則
云。鉢頭摩者赤蓮花也。分陀利者白蓮花也。
若即擧前應言赤白。若擧殘者應説靑黄。舊
本四花借陳梵目。依斯可説靑黄二花兼上
赤白。四花具故
七由此經下。六頌放色光。有六。一頌空淨。一
頌光淨。則云。千光明者。起世經説。五百傍
照。五百下照。餘義甚廣。應觀彼經。一頌宮
殿。贍部金者。賢梵網經古迹云。梵云贍部。此
云勝金。如阿含經閻浮提品。閻浮樹下有金。
厚三十由旬。號曰勝金。金中勝故。即閻浮檀
金也。一頌遍照。一頌花開。一頌味熟
八由此經下。二頌調陰陽
若此金下。第二一頌總結諸師
取之
有二。上半結
因。下半結果
爾時下。品第三大段大衆奉行
  授記品第二十三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前善生正論等雖明得
果之人。未是親蒙記別。今正明人得記興即
取之
二夫勝法者非但弘經廣善之人取成。亦兼
結縁少善之類得立。因此勸物。故此品來。又
爲利宜。如樹神等
二釋名者。祥云。授者云與。記者云決。亦云
*別也。於九道内分決此人定當成佛。故云決
也。*別義亦然。遙説來事以授前人。故名授
記。前人領受故云授記。具如四卷及法華疏
莊沼興則皆取此也。興云。梵云毘那佶梨那。
此云授記。釋字及義即取本故。加云。記者識
三問答者。問。三聖廣行得記無疑。結縁少善
同授記者。昔天自在光王既助流水共濟魚
命。今何樹神不與菩提記耶。答。若同萬天是
初行者應共與記。樹神此是上地應作。先既
蒙記。何假與矣。問。若爾三聖不應記耶。答。
若以此義良如所問。但今欲勸時衆弘經之
心故記。故沼云。妙幢已入八地。先蒙記故。今
勸持經故復重説。問。若爾何故前不與記。謂
夢見品或喩讃後。如法花會三周説法。周周
之後各各與記。不在後故。答。依此應知必有
所以。沼有二釋。初即如前。後云。又解應前與
記。此方記者含多義故。一爲成前。又前十千
時未赴會。亦顯一聞皆得作佛況久修學不
得佛耶。故此時記一言多益。故無過也。問。准
法花經。聲聞授記既有六義。今菩薩記意趣
何耶。答。今亦然也。准彼知之。問。大論云。法
花祕密明阿羅漢受記作佛。今明菩薩作佛
非祕敎耶。答。義亦思知
爾時至提記下。下四品。第二明上三人弘經
益有二。初一品正明得果。後三品擧因成
得果義。果即得記。得記必由勝因。故後三品
廣示往行祥興取之。沼即取此爲來意。故云。與記者
明行必得果。果定因成。故護持後有授記也
此即初也。大文有四。一諸天衆集。二佛爲授
記。三樹神懷疑。四如來解釋。今加第五樹神
領解以爲五也興即
取之
初有三。初明衆集所爲。
二正明諸人衆集。三明到敬如來。初也。依
今有二。初結前。後生後
時有十下。第二文。今謂有二。初總唱數。後
別明主。在初時字莊沼屬上。興付下云。衆集
有二。一天來所以。二時有十千至聽佛説法
衆集欲聞。本云是時即有十千天子故屬上
者。即違此也。主名。本云威徳熾王而爲上

倶從三下。第三文也。又二。初敬相。後聞法。
則云。天子先來而於今説爲引授記。若謂始
來便違聞法
爾時佛下。第二大段佛爲授記又三。一授妙
幢。二授二子。三授十千。此授記義。法花疏
云。一乘要義衆經大宗。今略釋之宜開七門。
一來意門。二釋名門。三能授人門。四所授人
門。五階位門。六料簡門。七同異門沼總取此撮
爲四門。謂
取初後二門合爲初授記所由門。釋名如上。三四
即取爲第五授記差別門。第六略之。披對應見
今略
述之
一來意者。此有四義。如前第一即是初意。又
三聖萬天依經淨心則悟無依中道正觀。行
與佛應。故授佛記沼云。三義
即開此也
餘准如彼
二釋名者。此有三釋。如前是初沼等
取之
具如彼

三能授人者。此經授記凡有二人。一佛授記。
二菩薩授記。此二別者。佛即具授通別兩記。
言別記者。如來者具三達智。知此人當成佛
久近。故與劫數之記。如此三聖萬天記等。故
名別記。言通記者。如辯天等皆云聞經一念
修行速出生死不退菩提。而不記劫數久近。
菩薩居因三達未圓。但與通記不得授別
沼取此二云總別記。
是第五門中義
四所授人者。凡得記人自有三種。一凡夫。二
二乘。三菩薩。今因此經備與三種。以此三人
皆有佛性必當成佛。故幷記之。文處可知
沼云。授記所由三義中。二三在此中故。然云。所記有
四。一種性位。二發心位。三不定二乘。四菩薩。此據顯
了。若隱密記及平等意樂。
亦通定性及無性者也
非但違佛顯了授記四
種聲聞。亦謗世親佛性妙旨。廣折如別
五階位門。經論不同。或説一種授記故。
名授記經。或説二種。如涅槃説遲記速記。此
有三義中云。善根熟者授以速記。若未熟者
授以遲記。又有二種。總記別記。如上釋之。大
論説三。一自知他不知。爲利自故不爲利他。
二他知自不知。爲利他故。三自他倶知。倶利
自他故。首楞嚴四種授記。一未發心受記。此
有二人。一都未發心而與授記。如鳩鳥等。二
雖已發心而未成立名未發心。二已發心授
記。亦有二種。一初始發心即與授記。二發心
成立名爲發心。即十信位。三不現前受記。謂
三賢菩薩未得無生忍故。未堪現前與無生
記。四現前受記。初地已上得無生忍堪現前
授無生記。地持論有六種授記。四文同前。明
少異。第五時量時定。謂劫數有限。第六
時無量時不定。謂劫數無限。此二猶上總別
記耳。具如疏辨沼取後二敎説授記加云。寶雲同首
楞嚴。莊嚴六種亦同瑜伽。又説六
種。謂刹土等。則引頌同。刹土及名號。
時節與劫名。眷屬幷法住。記復有六種
即祥八果中
之六耳。今於六中但有三種。所謂時節刹土
名字。若據前者。一種可知。二種記中即是速
記。或通總別。三中第三。四中第四
六料簡門。法花論明六種授記中。經有五無
怨略之。妙幢等記即別記也。五十億僧及萬
天子同記。若望前即後記。若行經者皆爲不
退。是通行記。既是一乘。即具因也興八卷疏第
一。准法花
論爲五。意少異
故。如彼辨也
更以四句釋之。一同時得記成
佛有前後。如萬天子。二同時得記同時成佛。
如五十億諸比丘也。三前後得記前後成佛。
如三聖是。四前後得記同時成佛。義應有之。
又有大小相對四句。具如文也。問。經中既訶
受記。如淨名破彌勒。三世間中即無受記。無
生法中亦無受記。今何故説有受記耶。答。爲
破有所得。言人爲能授法爲所授。如來爲能
授菩薩爲所授。故破受記。今爲對聲聞人言
羅漢不成佛。是故與其成佛之記。又彼不見
能授所授故即得記。今明記無所記。故云受
記。二經不違。又佛法有二諦。如來常依二諦
説法。依世諦門説法故有受記。依第一義門
説法故無受記也
七同異門。問。授二乘記。與諸菩薩有何異耶。
答。法花論云。二乘有佛性法身故與之授記。
非修行具足故與記。若菩薩有佛性法身。又
修行具足。是故與記。故大小受記不同也
沼授記所由三義
中。此爲初也
問。授聲聞記。與縁覺記何異耶。
答。大開四句。一在三界内聞經得記。謂縁覺
及聲聞因人。二在三界外聞經得記。縁覺果
人。三亦内亦外聞經得記。羅漢有二。一値佛。
界内聞經得記。二不値佛。如法花化城品中
明佛後羅漢。生三界外聞經得記。此三句大
判爲言後句略之。
義可知故
問。何以得知縁覺界外聞
經。答。花嚴云。菩薩將欲下生。以天眼觀世
界。若有縁覺放光照之。若覺知者即取滅度。
不覺知者移往他方。既三界内不値佛。故知
三界外聞經方得記也。若有縁覺値佛者。前
有界内聞經得記此義少
就初妙幢授記有二。初對機。後正記。初也。問。
先授如意通告梵王。今授妙幢何別告耶。答。
互顯其文。又欲開妙幢廣行之跡。所以別告。
欲廣發時衆求佛之心。故通告也
汝於來下。後正記也。准法花就文二。初明修
因。後明得果。初也。彼云。汝過無量劫供千萬
佛。奉持正法具菩薩道。初明修因時節。後明
修因。因中初明供佛以植福。次持正法以修
慧。後具諸行祕結行成。今意准之。故擧初後
以兼中也。終言已者即顯結成。意謂。妙幢過
此多劫種修福智二嚴既已。故言已也。無量
劫者。莊云。即依日月歳數無數劫説。非大劫
無數。何者。大劫無數要經三無數。非無量劫
故。乃至廣説。即取本義。故大乘玄涅槃義云。
無量阿僧祇是小劫。三十三阿僧祇是中劫。
三阿僧祇成佛是大劫。沼述意云。然劫有多
種。如法花論有五種。謂晝夜月時年。或説飢
饉等爲三劫。或説一增一減爲一劫。如二十
住劫等。或説八十增減爲一劫。即火災劫。或
説七火爲一劫。即水災劫。或説八七火一七水
爲一劫。即風災劫。或説無量風災爲一劫。即
三大僧祇劫。或説二八十劫爲一劫。如此賢
劫。或説多八十劫爲一劫。即星宿劫等。盡彼
千佛出世時量總名一星宿劫故。如法花經
中説劫數。多約晝夜月時年等。如説十住等
位各經爾許劫者。即風災等劫。今此云過無
量等者。即過增減或風災等。非大僧祇。修行
成佛不過三故則同。故云。無量等者謂依大劫。非
標無數。不爾妙幢已居八地。但一
無數即成菩提。寧復更過無量等劫。
乃至三無數劫。是決定理。具如彼也
問。根有利鈍。行有勤墮。如何定説三大劫
耶。答。莊沼則意同云。唯取作意極精進時。非
是通取修不修時作不作意。故雖勤*墮根性
不同。倶説三祇。問。若爾何有超過人耶。答。
則云。有極精進許少超越。而諸經言實無小
法。佛得菩提。復有經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初依遣相。實無可得。後依發心故可初成。五
菩提中有發心故。廣如智論。非初發心便得
無上。若執此理甚違諸敎。今依瑜伽尚許分
超。若案起信全無超者。如彼論説。唯爲開導
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
爲怯弱衆生故。或説我於無量僧祇當成佛
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
可思議。而實菩薩種姓根等。發心則等。所證
亦等。無有超越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
阿僧祇劫故。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
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上來二義各
有所憑。化導之宜應隨取捨。故涅槃云。
難成與速授記。説佛易成與遲授記。然今且
許分超之義。如能仁佛望慈氏尊。初發心時
曉四十劫。但由精進遂得超越。超越之相應
結頌云。於布髮翹足。飯虎求法時。如次超
八九。十一十二劫。此四縁起廣如諸敎。沼云。
若爾八地已去。無漏觀心一切時續。如何説
有超劫事耶。如釋迦佛第三劫初逢燃燈佛
布髮掩埿超於八劫。第三祇滿修相報初逢
勝觀佛。亦云弗沙。翹足讃歎超於九劫。答。有
二解。一云。或有一類住遊觀心多。或耽滅定
久。對此有超。若爾如何復云八地已去刹那
刹那轉增進耶。答。據八地上住出已後長時
而説。若爾如何云初地已上入住出心各各
齊等。答。據不作意即功力齊。不同地前。
設作意時力用不等。若執皆齊。如何得説
智增悲增及於煩惱怖不怖別。一云。悲增智
增怖不怖類。地地各齊。然説超者以智增
望悲增者説超。若爾智增望悲增者自得成
超。何須説彼布髮等耶。答。此等超增。是
故偏説。或是化相方便説超。非是實爾。何以
故。八地已上他受用土中。何處有泥須髮掩。
何有名窟作佛安禪。若爾僧祇於智悲增何
者而説。答。據智增者。問。上位然耳。下凡亦
有。故涅槃云。有旃陀羅一發心於此賢劫成
佛。今妙幢等何故云過無量劫耶。答。就敎則
釋久近時。約悟無生亦久近隨意。以悟無生
不見久近相異。亦不見成不成異。故經云。無
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無來無積聚。而現諸
劫事。則知了悟久近不二。亦未曾久近。如大
品云。生死道長。衆生性多。菩薩應如是。正幢
念生死邊如虛空。衆生性邊亦如虛空。是中
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脱者。故知久近非久近

於金光明世下。第二明得果。依莊嚴論有六。
如上。准法花經凡有八果。一化主果。二國土
果。三敎門果。四時節果。五眷屬果。六壽命
果。七紹繼果。八住持果。具應如是。今略有
二。謂國土果及化主果則意有三。
如上引之
此即初也
當成下。第二化主果。號有通別。十方爲通。
此即別號。准大論釋往生品。明千天子見佛
土莊嚴而發淨心。得記之時名莊嚴王。今悟
金光法寶山王得成佛故。以立此號。下亦准

時此下。第二釋二子即以爲二。各略修因但
明得果
是時十千下。第三授諸天記有三。初明得記
所以。二正與其記。三結興即
取之
初也。今謂有
二。初聞法。後根熟
爾時下。第二也。有二。初知行成。後正授記。記
中又二。此初修因
於最勝下。此後得果又二。准前。因陀羅者。沼
云。梵語。此云帝興云。主也
王也帝也
如是下。第三結也
爾時菩下。第三樹神生疑有三。一略標疑。二
廣釋。三結請祥即
興影
初也。則云道場成佛其神
獨請。舊本具言名等增益。故云爾時道場菩
提樹神名等增益。白佛言等。今謂有二。初序
來因。後云何下正疑
世尊我下。第二廣釋又二。初擧無行疑。後引
有行釋。二中各二。初中二者。初總陳。後別列。
後中二者。初擧廣行。後顯得記。文處可見
世尊。是諸天下。第三結請又二。初擧疑。後唯
願下請斷。以何因縁等者。本云何因何縁修
行何等勝妙善根莊云。三問。
沼即影之
今謂。本今合論
四問。准答知之
佛告下。第四如來釋有三。一總。二釋。三結
祥沼及興
皆取此科
初也。則云。應言告樹神。筆誤爲地字。
請既是彼。告寧在地。舊本正云告樹神也。皆
從等者。本今轉勢。本云皆有因縁有妙善根
已隨相修因是十信。縁是十解。妙善根是十
行。隨相修是十迴。有信有解有行有迴。故得
記也。祥云。因縁者。天子内有修行善因。外有
如來本願之縁。故名因縁。又聞經生淨心善
因。依聞大士授記之縁。故得授記。已隨相修
者。謂六度等行。此天子已於過去隨縁相造
修行也
此諸天下。第二釋。言捨五欲樂者。即十信除
闡提。二故來下明十解除身見。三既聞下十
行除聲聞。四復得下明十迴除縁覺。聞他作
佛故生迴向興云。有説。因縁者十信乃至除四障故。
若爾修四十心應非初劫。故今勝妙因縁
者標過去善。以答何因縁修何勝行。妙
善根者擧現修行。而答種何善根也
既由四事除
四障故滿初劫行。何執非耶。又因縁者非但
過去。通問二世。謂問過現世中有何勝行因
縁。准答文及祥釋知之。種善根者非是現修。
別問過行。今既言種。豈謂種日即得實耶。故
本云已隨相修。今云勤苦修已。如祥釋也。亦
由過去久修等者。本云亦以過去本昔發心
誓願因縁。如後兩品所明事也
是故下。第三結答也
時彼樹神下。第五樹神信受也
  除病品第二十四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上略斷疑。今即廣明授
記因縁以遣上疑。有二。初品正明弟子得記
之因成授記品。傍顯釋迦修行成壽量品。後
捨身品正明釋迦之因成壽量品。傍顯弟子
修行成授記品曉莊影取。宜則
略取。興即取之
初復有二。此品
明得記遠縁。謂顯釋迦爲物除病報恩作善
故今得記。即上品云。又以往昔誓願因縁。後
品明得記近縁。謂與食與水。聞法報恩亦爾
祥皆
取之
又此三品即明釋迦三品之慈。除病明下
品慈。流水明中品慈。捨身明上品慈也曉莊
即取。
沼云。義雖可爾。文勢稍疎。壽量之因。前已廣明十度等
訖。何復明耶。同一生修。何分遠近爲下中上。義明不
妨。或既勝劣勢力分遠近亦復不違。
然判以爲正壽量因。即文疎遠也
若爾懺悔之行
夢見廣明。何故滅障復廣説耶。答。晝夜別故。
不例者。十度通明菩薩之行。捨身別正擧自
行因。通別既異。豈非説耶。又一生内既有前
後。何無遠近。既有文依樹神疑。顯記縁中
聞佛名等近縁無疑。除病初云。十千天子本
願因縁今爲汝説。此爲何縁。入文自云。二品
第二廣明十千得記因縁有二。此品明得記縁
起。流水正明得記因縁。既是本意。又此中遠
近非據隔生。何者。除病即是濟人。何預助魚
而爲縁者。前治民病即王歡喜。後隨與象仍
濟魚命。故云我爲大王國土人民乃至濟彼
魚命如我與諸病人壽命。故知據生取遠近
者深爲疎遠。又許勝劣。文無此意。若有示之。
何勝何劣。又壽量云。釋迦無量劫中常以乃
至骨髓亦持施與令得飽滿。況餘食。此事不
説者。時衆何以得知。此下三品今正説之。故
曉莊興皆依此意。而獨好異。言疎遠者還指
自過。總言欲顯得記遠縁。又下品慈。又爲時
宜。如樹神等。故此品來
二釋名者。祥云。此明釋迦昔日大悲治病。故
名治病曉莊則取。沼云。諸大違
損云病。藥能對遣曰除
三問答者。興云。此三品既辨因成果。有何異
義。答。前二正辨弟子果以兼釋迦之果。後一
正申釋迦之因成壽量之果。以兼弟子修行
成授記之意。此即本意。如上悉之。問。若爾。
沼云。前品菩薩思惟。如來行長壽因慈悲不
害。云何命短唯八十年。前雖云壽無邊。未釋
慈悲不害之行。今此三品正明此行。何非正
宗。答。妙幢但疑行因應得長壽。不疑長壽由
昔何因。此品又云十千本縁今爲汝説。不云
爲説長壽因縁。又流水品云由聞佛名等今
得授記。不云由此得壽命長。故在流通非正
宗耶。答。此釋應審。誰言妙幢疑長命果由昔
何因。正所疑者。因果不合。行因既大。得果何
少。是即以因疑果以果疑因。曉莊宜興皆取
此意。如上既述。子獨求異。假令但疑果不疑
因。非所疑故。設今雖説而非宗者。前十度等
即非所疑。應非正宗。又彼品云説十度等。不
云爲説長壽因縁。何許壽因。又不云由此十
度等得壽命長。故應流通。若言不顯而義顯
者。十千縁與藥與食。即前所標。常以飮食施
一切等。文義既顯。豈非正宗。若以顯言爲正
宗者。喩讃品云。夜夢常聞妙鼓音。晝則隨應
而懺悔。因斯當見釋迦佛。記我當紹人中尊。
金龍金光是我子。共受天上菩提記。發願既宗。
正記何通。故以授記爲流通者大違此文也」
佛告至念之下三品。第二廣明授記因縁以
遣上疑。有二。如前祥興
取之
初又二。初一品明
得記遠縁。後一品明得記近縁沼興即取。沼文
如前。興云。初辨
授記之遠因。後
顯授記之近因
初文有二。初誡許。後正述。初有
二。一誡聽。二許説曉莊沼興
皆取此也
初也。善思念者。
本云善持憶念
是十千下。第二許説
善女天下。第二正述有二。初述本生。二時
王國内下述本事興即
取之
就初有二。初明本生時
處。後正明本生祥興
皆取
初也。有二。一時。二處。此
時。有二。一佛在時。二佛滅時
有王下。第二處亦二。一明王名。二明王徳
依此沼云此明國界。
但見略意。細旨如今
是王國下。二正明本生有二。初父本生。八術。
沼云如下興云。一知病。二知病因。三知病相。四知病
後。五知病時。六知藥。七知藥治。八知藥禁
後善女爾時下出子本生。兩中各二。一出名。
二歎徳。諸論。莊云四吠陀等論也
時有國内下。第二明本事有二。一盡偈明慈
悲之體。二偈後長行起慈悲之用。初有五。一
國人有疾。二思惟欲救。三請問醫方。四父王
爲説。五聞説得解祥興
皆取
就初有三。一人民疫
疾。二衆苦所逼。三起悲念心興取
初後
作如是念下。第二思惟欲救亦三。一思衆生
有疾。二思父醫已老。三今有無量下。思無能
救者
我今當下。第三請問亦三。一思惟欲去
二時長者子下。正至父所
三即以下。請問醫方。今謂有二。此初長行序」
慈父當下。此後偈頌諸。本四。今有五頌爲二。
初有一頌求哀請敎
後有四頌正問醫方。此有四事。一一頌問病
因縁。二一頌問病食飮。三一頌問病藥治。四
一頌問病時節祥曉
興取
初也。故本云云何當知四
大諸根衰損代謝而得諸病。病因縁者。一因。
二縁。因是四大。今言諸大。四大有二。一内。
二外。外即地水等。内即肝肺等。外風火不調。
内肝肺傷損。則令有病。諸根者如肝惡眼病。
腎惡耳聾。今總攝言身衰壞也。故請觀音言
眼如血隋云。眼之有
病。興即取之
舌噤無聲。兩耳出膿。鼻中
流血等。若五臟一二壞易治。三四壞難治。若
肝肺脾腎心五種皆壞不可治。而觀音能治
之。次縁有六。一多行。二久坐。三多倚。四多
眠。五多語。六多婬。多坐多眠生痰。痰病宜多
行。多行多倚多語生風。風病宜多眠。多坐生
熱。須四事等。若偏多則病發。多婬生一切病。
即等分也祥有二説。初即取之。後下火多火少等義。
興取本義。加云。四大不調肝肺傷損。諸根
有病。即内因故。乃至觀音能治。内因必待縁。縁即威儀
疲極。故問在何時。時亦有六。一多行等。莊沼同云。上
半問得病因。下半問病生時。宜
即同之。則云。一頌問病時也
下既問時。答中亦
發動四時。無別答此。治云。病有四下二頌
正答。此者約文勢疎。彼是正答第四問故。至
處應知故。正如本也
云何取下。第二明病食飮有六。一過量食。足
而不止。二少量食。未足而住。三過時食。飢方
得之。四逆時食。未飢强與。五妨礙食。如食肉
竟飮乳等。六不曾食物而食之。如南人飮漿
北人飮蜜。又蘇蜜等分服之即殺人。又食肉
食魚服乳令人病癩。故大本云。如人飽食魚
肉而復飮乳。當知是人生死不遠。又取苦菜
興云
苦參
合蜜食。令人不能男。又脂興云
膏煎白鷺
肉食。令人發惡瘡癩。此是相妨礙食。又風
病冷澁味令人龜背。若熱病飮酒食小麥
牛肉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冷不得食
甜肥酸鹽。令人&T005753;鼻多汁滯祥興皆取。曉
云。飮食時節者。
淩四時飮食得病。又
有六時飮食。即取今也
言火勢不損者。本云身火
不滅。一火少。二火多。三火或多或少不定。四
平等平等無有病也。若火少痰多。火多熱多。
若風多吹火即多熱。風吹痰即少熱祥取此爲
病又縁也
若風火痰等。故無病也。冷有二者。一風冷。二
痰冷。風冷則痩。痰冷則肥。肥冷不得多眠多
坐。風冷不得多倚多行。行倚增痩。眠坐增肥。
言身中火熱不損者。一言食後身内之火不
能消滅此食。二言食已熱煩不止故言滅。三
言食時熱病暫息。食消已後熱病更生而不
永滅。故言食已身火不滅。應言食已風痰等
病不滅。下文似如後釋。今意准之曉云。令火
熱不損者。
即六食中之初也。食過量也。火不能消。
以此成病故。且擧初一也。興即取之
痰者。本云
水過肺病者多水損。肺即是痰病。地火通四
時也
衆生有四下。第三問治病類有四。如文。總集。
本云等分。釋言一切即等分病。此四種各三
品。一可治。二恒治不差。三捨而不治。初即新
病。四大猶强。次是久病。四大過弱。後即已見
惡相必死。若論治藥如醫方説。不可具明。下
文亦略釋也祥興即取。興加云。
下者即答文也
何時風下。第四問病時節。四月五月是風生
時。六月七月風起時。八月九月風滅時。次六
月七月熱生時。八月九月熱起時。十月至正
月熱滅時。次十月至正月痰生時。二月三月
痰起時。四月至七月痰滅時祥興取之。興加云。
今問此事。沼云。前
問初起時。此問病已發動時節。則同。故云。
四問束二。前二防未病。後二療已病也
問數已未。
雖影本義。而得問旨。失同沼故。但如莊云。答
五問中。三月是下四行。答第二時問也。剋性
此亦將答四問。先定時節。未必正答。依今應
言初一頌總問。上半問病因縁。下半問其時
節。後三頌別問。三問如次
時彼長者下。第四答有二。此初佛序時事
我今依下。第二正答祥興即取。
曉莊沼影
本十七頌。今
三十二行頌答之。諸師皆云有三。初之一頌
標許。次三十頌正答。後之一頌結勸。初也
三月是下。第二正答有二。初有四頌先定時
節。後有二十六頌正答治病之方祥曉取之。曉
云。初總明時
節。後別
答四問
土寄王四等季。故名爲等。故後問動病
中。亦不問地火。地火通四時故依此則云。風由
風增。熱由火
增。痰由水增。總集倶增。無地增
者。彼爲本故。設令增者無病起故
就初爲二。初三頌
半開雨時不同。後半頌總結。初又二。初一
頌半明四時。後二行頌明六時。初又二。初一
頌正分四時。後半頌釋。三三數之則有四時。
春秋冬夏也
二二下。第二明六時。今謂。對前又二。初半頌
正分六時。後一頌釋。二二數之則有六時。
以陰陽合爲一時。十二月爲六故。相續解脱
經言二六十二。提謂經言有六時也。如正月
建寅二月建卯。卯陰寅陽也。三月建辰四月
建已。後去亦爾
既知如下。第二總結。此有二義。一約定時。二
約授藥。上句結定時。下句結授藥。就初本云
三三本攝。二二現時。初句結四時。後句結六
曉即
沼影
言三三本攝者。此有五釋。一一春有
三時。正月孟。二月仲。三月季。若孟有現在。
仲季在未來。若仲現在。則孟過去。三月乃不
同在一時。而三月併屬一春時。攝以春爲本。
春有三月既爾。餘時三月亦然。故言三三本
攝。二上三是三月。下三是孟仲季。三兩種之
三皆屬一春時攝也。乃至五土寄四季。故云
三三本攝。如寄王於木爲木徳攝也祥有二説。
初中又二。
取此初二意爲初説。依第五説以爲第二。後佛法義。本五
加此即六種釋。皆具如彼。曉取祥初中第二意兼本土義
合述意云。謂依五行以本攝末故立四時。又約二氣以現
時差別故立六時。言五行者。正月二月木王。三月是季土
王。四月五月火王。六月是季土王。七月八月金王。九月
是季土王。十月十一月水王。十二月是季土王。此中孟仲
是本。季是其末。今以四行之本而攝四季之末。故成三三
以本攝也。興即取此釋前三三別説之義。沼略依之
言二二現時者。對前又有五釋。一二時有二
月。初一月在現。後一月亦屬初時。後一月現。
初一月亦屬初時。具語應言二二現時亦爾。
一月爲一時。一時中後有陰陽之二。故
言二二。乃至五二二相隨。即有六時。時中有
閏屬之亦爾。隋取五中第三釋故。即云。四
時有諸三皆屬年通攝之。六時有諸二亦爾。
若戒律三時簡賊住。此中明時依俗法治四
大也祥有二説。皆亦准前。曉亦述云。言二氣者所謂陰
陽。大分一歳不過陰陽。前六月陽氣用。後六月陰
氣用。二氣各有三時差別。謂正月二月陽氣始秀。三月四
月陽氣中用。五月六月陽氣終成。是謂陽氣三時差別。七
月八月陰氣初起。九月十月陰氣中用。十一十二月陰氣
終成。是爲陰氣三時差別。依是二氣現三時別。故二二月
以現時也。興即取此及本釋前二二爲一節等之義。加云。
陽始名華。陽中名熱。陽終名雨。陰始名秋。陰中名寒。陰
極名氷雪。即相續解脱經中二六十二。然花時亦熱際。秋
時屬雨際。氷雪還寒際。開合不同故。不違諸論三際各有
四月之義。由此眞諦。正月後半二月前半名熱初月。諸解
中勝之。義既顯也。期云。四時三月雖同漢法。然彼印度
黑月爲初。謂從正月十六日爲初。又彼
月號各從星名。如西域記第二述之
當隨此下。第二正答二十六頌。准本爲二。初
有二十五頌答隨四時之病。後一頌明違時
之病。初有七別。初一頌答上第二病食飮問。
二一頌答上第一病因縁問。三兩頌答上第
三治病藥問。四二頌答上第四發病時問曉多
影之
五二頌重答上第三治病藥問。六一頌重答
上第二病食飮問。七既識病源下十六頌。重
答上第三治病藥問。所以三過重答治病藥
問者。初一示未病之前以藥將護。次一頌明
正得病時以藥治之。後一明病退之後以藥
補食興即取之。
見下應知
所以兩過答第二者。初一答明
隨時食能資身無病。後答明違時食飮損身
有病。依文取之竝可明也。祥皆取之。非次第者。
謂結集者或筆受家隨
語便説。沼云。因答第三食飮將護。乘
便即明發動時節。故答與問次第不同
初也。本云隨是
時節消息飮食。是能益身。醫方所説。謂本草
諸藥方中。多明食飮時節有宜不宜。可依之
祥即曉云。如春木王其味是酢。酢不宜食。損肝成
病。夏即火王。其味是苦。苦不依宜。損心成病。秋
即金王。其味是辛。辛不宜食。損肺成病。冬即水王。其味
是淡。淡不宜飮。損腎成病。四季土王。其味是甜。甜不宜
食。損脾成病。能隨此時稍息飮食。
即能答身而無病也。興即取之
節氣若下。第二文也。本云隨時歳中。諸根四
大。代謝增損。令身得病。言代謝增損者。四時
來去令增損也祥云。四時去來。四大增損。曉云。春
即水謝木代。木增土損。木主於肝。膽
爲其腑。夏即木謝火代。火增金損。火主於心。小腸爲
*腑。秋即火謝金代。金增木損。金主於肺。大腸爲*腑。
王即金謝水代。水增火損。水主於賢。三焦爲*腑。四季土
冬。土增水損。土主於脾。胃與膀胱以爲*腑也。興即加
云。隨此增減無藥
資身。必生病也
醫人解下。第三文也。今謂爲二。初頌總明。後
頌別解。言六節者。本云六大。是即六*腑胃
及五大。祥云。一大腸。二小腸。三膽。四三焦。
臟。六膀胱曉云。*腑大於
*臟。故名六大
身七界者。則
云。經文自列。一味界。二血界。三肉。四膏。五
骨。六髓。七腦界。味界所謂飮食消時。分爲二
分。一分成便利。一分成血肉。成血肉者名爲
味界莊云。梵音阿羅沙。此云味界。謂飮食入腹在胃
分爲二分。一去&T052129;即成大小。二味界即變成血肉
分。沼即
取之
病有四下。第四文也。今謂爲二。初頌牒上病
勸知發時。後頌正對病別解發動時。春時
動水故肺病起祥影。興即。曉云。肺是主金。爲
木之賊。故春木時。其勢增劇也
日毛孔開通。外風得入引内風動祥曉
興即
毛孔皆。熱伏内不得流行。故於内發祥興即
取。曉云。
熱是火氣。爲金之賊。
故秋金時其熱發動
總集冬發者。春時動水。肺
病不差。至夏動風。風病不差。至秋動熱。熱病
不差。至冬倶動一切病也祥興即取。曉云。等分
是土。於寒熱氣無偏增
故。又能等引風熱等故。土爲水賊。故冬水時其熱增發。
沼云。兩頌答第二問。明病體數幷生時。乃至亦兼答第五
問中初四時問。食後病
由癊下一頌。答第五問
病體數者非是所問。先已
知故。故自標擧正問治時。今爲答此。先牒病
數。何答體數。既正答彼四時發動。何執兼耶。
又設許五問。第五問中無有二問。何存二答。
又食後下一頌正答第五問者。何故無總集
問耶。凡執角爲方者皆由求異。當知此中答
問之義。三藏盡理。不可異者
春食澁下。第五答治病藥。今謂又二。初頌別
明。後頌總結。本云肺病春服肥膩辛熱。服肥
膩者塞毛孔令水不入。熱辛燋水寅通。故能
治肺祥即取之。曉云。肺病無由水過所成。水性是冷。
故以熱治。辛是金味。肺既主故相助。肺虛致病
故以膩
補也
夏膩熱鹹酢者。本云有風病者。夏則應
服肥膩鹹酢。及以熱食。夏月毛孔開通。宜以
肥膩塞之令風不入。鹹酸性熱消水令結身
堅實。故治於風病。熱食流汗引風令出曉即
取之
又治虛冷風不得進。秋時冷甜膩者。本但冷
甜。即是石蜜。石蜜冷能治熱具如涅槃第二十
五。祥云。冷甜蘇
乳等也。曉云。冷與熱反。故相對治。甜味
多冷。故亦治熱。而秋服者遮其發時也
金主肺白
色。大陽爲*腑。南方火主脾赤色。小陽爲*腑。
東方木主肝靑色。膽爲*腑。北方水主腎黑
色。三焦爲*腑。中央心主土黄色。膀胱爲*腑
曉上取之。興取本也。四時五行成相。
五方五戒等義。廣如提謂經上辨之
冬酸澁膩甜者。
本云等分冬服甜酢肥膩。除風曉云。甜對熱分。
酢對風分。膩對
肺分。興釋。前三即取本義。後
一依曉加云。故治總集病也
食後病下。第六答上病食飮問。肺既增水。食
飮既多。腸胃盈滿。則發肺病祥興即取。曉云。
肺在胷上。飮時乃

食消發熱病者。始食埿閏。熱病則伏。食消
無潤四大枯樵。煩熱還發祥興即取。曉云。消
時火增。故發熱也
消已後轉就虛疎。風入體故發風也祥曉及興
即皆取之
准時須識病者。本云如是四大。隨三時發。言
如是三時者。飽時生水。消時生熱。消後生風
曉云。等分是地。通三時發。肺病是水。熱病是火。風是風
大。故言四大三時發也。興即取本。至此加云。既飮時發
水。消時生熱。消後由風。
故准三時以須識病
既識病下。第七重答治病藥問。此明差後補
損方法興云。對病之藥雖復已答。病愈之後宜藥補
養。故今重釋。沼云破藥補藥。即此意耳
略以二頌半明之。今廣有十六頌答也。分五。
一四頌敎授藥。二二頌知治術。三五頌半觀
病性。四二頌半驗相。五二頌明藥種。初中有
三。初一頌標。次二頌釋。後一頌結。初也
風病服下。釋也。本云風病羸損。補以蘇膩。風
病虛疎。宜補蘇膩祥興
取之
本云熱病下藥。服呵
梨勒。熱勢未盡蕩除心腸。故服下藥祥興即
取。曉
云。熱氣内結。
故下利蕩除
肺病帶風水須除痰。除宜吐藥也
祥興取之。曉云。鬲
上有痰。故吐以遣
總集。本云等病應服三藥。
所謂甜辛及以蘇膩。辛燋水。膩除風。甜除熱
祥興取之。曉問如上。興加云。總
集既有三無故。即取前三藥
如是觀下。結也
復應知下。第二治術有二。初頌標。後頌釋。則
云。八述。一針刺莊云。謂針剌等。沼
云。療被針刺法
二傷破打墮
傷破
皮肉骨等類。沼
云。療破傷法
三身疾。謂諸大有違謂風熱病等。
沼云。療身疾。
即前
四病
四鬼神。謂外邪所害謂善惡鬼等。
沼云。鬼損也
五惡毒。
謂藥物所中謂毒藥等。
沼取之
六孩童。謂嬰兒拘疾
孩病。沼云。療孩童。興
云。孩者兒孩。童者童子
七延年延年
法也
八增力。應
知八中初後各二能善救方。中間四種妙知
病本。或復作種皆爲病本。遇針刺傷破能生
病故。欲延年增力養成疾故
先觀彼下。第三病性有三。此初一頌總標
乾痩少下。三頌別解
既知下。半頌總結
驗其無下。第四死相。莊云。死相有八。一根倒
境。二尊起慢。三親生恚四左眼白。五舌色黑。
六鼻梁欹。七耳輪殊。八唇垂下則意
同之
訶梨勒下。第五藥種有二。初一頌明一種。後
一頌擧雜藥。初也。莊云。六味。甘辛苦酢鹹
淡。彼西域法。於諸藥中皆著此菓宜則同之。
沼云。涅槃
第四六味。乃至西國此藥最爲其上。應是經説毘涅縛
藥。興云。本音訶梨荼迦。而言訶梨勒者。不正之言也
又三果下。擧雜藥也。莊云。三果。一訶梨勒。
二阿無羅迦。舊言羅者訛也。三仳徳迦。似阿
無羅而大沼即取之。但第二云。阿摩洛迦。亦
云阿無羅迦。舊云菴摩羅果者訛
訛者應
審。興云。訶梨勒。阿摩羅。鞞醯勒迦。是爲三
菓。則云。三果即是三勒。言音不同。何守一
矣。言三辛者。一干薑。二胡椒。三卑鉢沼則取
之。興
云。畢鉢里摩哩。&T003971;胡室唎 二合
盈迦必羅。干薑。是名三辛
自餘諸下。第二一頌治違時病。上半設藥。本
云若風病等。違時而發。應當任師籌量隨
病。飮食湯藥已上令師隨時逐病形相。准前
消息之。故今總云隨病可增加也。下半生心。
如文應知。若依五行釋。五月水受氣。六月治
養。七月水生。八月沐浴。九月冠帶。十月臨
官。十一月王。十二月衰。正月病。二月死。三
月墓。四月絕。故肺由水。水十二月入春節而
可治也。十一月火受氣。十二月治養。正月火
生。二月沐浴。三月冠帶。四月臨官。五月王。
六月衰。七月病。八月死。九月墓。十月絕。故
熱病是火。火至秋宜治也。八月木受氣。九月
治養。十月木生。十一月沐浴。十二月冠帶。正
月臨官。二月王。三月衰。四月病。五月死。六
月墓。七月絕。風屬木故。夏月治之沼即
取之
我已爲下。第三結勸。上半結前説。下半勸後

善如天下。上來明慈悲體。今是第二大段起
慈悲用爲物治病有三。一明善言慰喩。若病
輕者聞之即差。病輕故怠來更增疾。故言菩
薩往救之。二病重者與藥乃愈。三合結是良
祥興
取之
初也。有三。一慰喩。二善天下歡喜。
三以此因下病除
善女天下。第二病重詣請亦三。一來求救。二
時長者下與妙藥。三皆下病除愈
善女天下。是合結也
  長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前章既明得記遠縁。今
顯近縁沼興
則影
又開釋迦中品慈悲。又爲聞宜。
故此品來
二釋名者。本云流水長者子品。釋迦前身能
與萬魚淸流。後有長人之徳。又亦長養萬品
以爲名。今即標文以彰徳。指子以明行。故言
長者子流水品曉興取本。莊有二説。初問故云。長者
謂父名爲持水。子名流水。父母立名。
後取先本。故云又以水渡魚名爲流水。沼取二也。興云。
梵云尸禮他弗遠羅 二合 遮羅婆訶 上聲 那。此云
長者子流水。
義如經説
三決疑者。問。二品皆同救苦。何分下中慈耶。
答。有四異故。一前於同類人道生慈。此中異
類畜道生慈。二前易行之慈。此難行之慈。三
前除身病慈。此除心病慈。四前明世間慈。此
明出世慈祥略第二而取三也。興云五對。此四更加醫
術呪術。對彼醫方救。此亦神呪。故爲第
而言前遠後近者有二義。一治病在前。救
魚在後。二治病有上四義故遠。救魚有上四
義爲近也
爾時至平復下。第二明得記之近因。大文有
三。一歎已有治病之徳。二明後能救十千魚。
三會古今祥曉
興依
初又有二。一明長者治病。
二明衆生報恩興即
取之
初中又二。一除病苦。二
得快樂初也。受安下得樂也
時諸衆下。第二報恩有三。一修福。二恭敬。三
讃歎祥興釋文
皆取本故
初也。以除病故廣修福業
即共下恭敬也
作如是下。讃歎。祥云。以報恩故有五。一歎增
功徳。二歎能與壽命。三歎是大醫王。四歎能
除病苦。五歎是大菩薩
善女天下。第二大段有二。一明長者救濟。二
是長者子下明諸天報恩。就初有二。初出本
生。後明本事。就初有二。初明夫妻。後明二
子。初也。本云妻名水空龍藏
有其二下。明二子也
是時下。第二明本事有二。初起慈悲之心。後
時此大池下行慈悲之行。初中有二。初長者
見魚。後樹神勸救興釋品文皆取本
故。更不示之
初也。有五。
一與子同遊。二見諸下共見禽獸。三時長者
不追尋處所。四於此池下値遇諸魚。五流水
下生於悲念。隋云。魚是虎狼等善友。虎狼等
是流水善友。見長者而往魚所令救之
時有樹下。第二樹神勸救有四。一樹神勸
救。二長者疑問。三樹神酬答。四長者悲
念。文處可見。隋云。此中正明三義。一長
者是人。二諸魚是畜。三樹神是鬼。初一説
法。次一聽法。後一請法。神依樹者。如迹依
本。本有覆蔭之能如樹。現半身者。女神形
醜。又理中是法身應作此迹。迹形本是一半
曉興取之。曉加云。女神形醜。故隱下半。就實論
之。大權菩薩隱本現迹。爲表此義。故現半身
時此大下。第二明慈悲行有二。一明施財。二
明施法。就中有三。一與蔭凉。二與水。三與
食。初有二。一魚求救護。二長者與涼。初又
二。此初將入死門。見是下。後求長者救
時長者下。第二與涼有二則即
取之
一覓水不得。
二復望下與作蔭涼
復更推下。第二與水有五。一求不見水涼
二得一大河。今謂有三。一得河。二決水。三
難補
三時長者下。還家覓象又三。一請白象。二王
聽許。三臣奉勅
四是時流下。就河取水又三。一得象二借嚢。
三盛水。本云從治城人借索皮嚢。此擧總處。
今指別家。故不相違
五象負下。以水救魚又三。一負象。二瀉池。三
水滿。隋云。池水説法善功徳資養。始行菩薩
如魚。決水者如惡知識壞菩薩善。象體平正
多少如實。如皮嚢借得。如權解因他故有。菩
薩自行也。菩薩象者離二邊過。二我出眞俗
也。就王借象者。由諸佛有之。治城人者。護戒
菩薩。秉運此解以化他。如入水説法。一示
慈悲之至。二令魚分明解之。閻浮二人。一深
信大乘。二毀呰者。毀呰即是決水惡知識。爲
化此人故。入水示慈悲於物令彼學之
善女天下。第三與食有二。一魚求食
二時長者下。長者。施與有五。一知魚須食。
二時長者下子還取。三爾時二子下子得食
來。四是時下見子歡喜。五遂取下以食與魚」
便作是念下。第二明法施有二。一思惟欲
施。二作是念已下正爲説法。初有七事。一
思已與財。二思應説法。三思昔經語。四思
十二因縁。五思佛名號。六思國中有信不
信。信者受也。七時長者子不思入水説法」
作是念下。第二正施法中有二。初説佛名
號。後説因縁理沼取加云。亦即未信令信。已信令
解。興云。信大乘者如治城修行之
屬。興毀呰者如決水惡友之者。毀呰者令信。信
者令增。亦法施之所利故。竝即隋意。准上應知
初有三
一明名。二明號是十
號也
三明徳
爾時流下。第二説因縁理亦三。一釋迦總標。
二長者正説。三説意還家。初也。大士所
具足十不。故名甚深。義如常也莊云。由五種甚
深故。縁起法名
爲甚深如如。雜集第四云。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
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具如彼述。沼即取之
此有故下。第二正説。依今有二。一明因縁義。
二明相應呪。本在初也莊則意同。沼云。初顯説。
後密説。或初説法令離。後
説呪
爲護
初中。莊云有二。初明雜染縁起。後明淸
淨縁起興則略依。沼云。初明雜染即依流轉生死次
第。後明淸淨即依還滅斷除次第。然二類縁
起各有順逆二種觀行。此各依順説彰影二逆觀。則云。
有順無逆。諸經多然。沼云。雜染逆者。依安立諦説有二
別。一七十七智。二四十四智。乃至淸淨逆觀者。謂由誰
無故老死無。由誰滅故老死滅。乃至由誰無故行無。由
誰滅故行滅。此依得果究竟位觀。
逆次第説令成就故。具如彼也
即法花疏云。
明説十二因縁者有二種義。一廣上四諦義。
廣苦集爲十二相生。廣滅道爲十二還滅。仍
即亦知。今擧十二兼四諦義。然中論疏以此
還滅雖名逆觀。且對流轉不同。從果起觀爲
逆。故不相述。此因縁義。八門分別。一釋
名辨體。二開合廣略。三約時分別。四界地
分別。五三性分別。六淺深分別。七就人分
別。八約智分別。今且略開三門釋之。初
釋名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諸
業集起名之爲行。識者即以了別爲義。心
從詮自故號爲名。自形質礙稱之爲色。生
識之處名之爲入。觸對前境目之爲觸。領
納名受。染境名愛。前愛增上取著境界故
名爲取。現在行業能有當果故名爲有。來
報始起説名爲生。衰變爲老。盡壞爲死唯識
等同
故曰老死。此之十二從前生後。故名因縁。或
名縁生。或名縁起。婆沙云。因是縁起。果是縁
瑜伽意同。
如則疏辨
本性可起待縁而起。故名縁起。
又一切衆生從此縁起。故名縁起。又有二種
四句。初者。一縁起非縁生。未來世法。二縁生
非縁起。過現羅漢最後死五陰。三倶是。除上
二世羅漢死五陰餘二世法。四倶非。無爲法
也。後者。一縁生非十二。謂羅漢五陰。二十二
非縁生。謂未來十二。三亦十二亦縁生即凡
夫。四倶非。虛空也。如涅槃迦葉章説。二辨體
者。依涅槃經中諸疏等。過去世中一切煩惱
悉爲無明。爲發業故。行者身口意三業行。
亦罪福不動等三行。識是受生最初一念染
汚心也。無色四陰即爲名色。六入即是六根。
謂六根生六識爲識所入之處。諸根已能爲
觸所依。未別苦樂及火蛇等是爲觸也。苦受
第三爲受。以五種愛爲愛。四方追求即是四
取。又戒見欲我四取也。後世三有以爲有支。
生是識支中受生。識又是生相。老死是前名
色六入等也。又是異滅兩相。三決疑者。問。
唯識論云如是十二。一重因果。施設兩重實
爲無用。答。七寶臺涅槃疏十二云。此言兇悖。
指斥三世諸佛説無用故。破新論云。以正爲
邪用邪爲正。失中之失。廣如彼辯。意謂。既斥
華嚴法花涅槃等經。十地智度瑜伽中邊等
論故。又基唯識疏第八説五種因果。第三異
熟非異熟因果。即是兩重。問。隨轉理説。故不
相違。答。若爾可言隨轉理門。何故基云。十地
論第八卷十二縁生。乃至經三世縁起同小
乘者。此翻譯謬。乃至今三世者。此翻譯人意
也。問。設何妨。答。若爾六十花嚴譯主佛陀
跋陀羅等。八十經實叉難陀等。涅槃無讖。縁
起經瑜伽中邊玄奘。十地留支。智論羅什。皆
是謬歟。爲破眞説還取自害。具如別抄。問。若
依毘曇。又有四種十二因縁。一無始十二。謂
始不可知。二連鎖十二。謂展轉三世相縛。三
刹那十二。明一使起時與諸趣共起。一刹那
中具十二也。四分段十二。謂過去二。現八。來
二。若准雜集第四。有三縁生。一無作縁生。二
無常縁生。三勢用縁生。於何説此染淨觀耶。
答。通得無違。問。據初可爾。就後沼云。初二
縁生通一切有爲。第三縁生約有情法。若爾
初二應通内外。何皆得耶。答。設使許通。觀行
何妨。問。觀十二縁有幾種耶。答。約三乘人即
成三品。故大論明三品。一下品。即凡夫順十
二因縁河。二中品。謂二乘逆十二河。三菩薩
是上品。悟十二縁不生不滅非逆非順故。異
彼聖凡名獨菩薩法。廣如法花疏九。中論疏
十。淨名玄第五。大義章四。十二因縁義。明
相生中爲二。一標。二釋。初也。有此故彼有
者。有此無明因故有彼行果。故言*有此故彼
有也。准論十二因縁品知。然論第一云。有此
事故有此事者不然者。是標定性。非約不動
眞際而建立諸法也莊云。如雜集言。此有故彼有
者。顯無作縁生義。唯由有縁
故果法得有。非縁有實作用能生果法。沼取加云。此爲破
諸外道橫執大梵神我有實作用能爲物因。故云非縁有實
作用能生果法。亦破外道無
因妄計。故云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者准前
常縁生義。非無生法爲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沼即加
云。此破外道常法爲因能生諸法。亦遮未來。化地部等
執。有十二縁起支無
爲能令縁起生無雜亂
此今一意。故論疏云。問。十
二因縁云何破除十使。答。説此十二正除身
邊二見。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破其常見。若是
常者豈從因生。現在三因未來兩果破其斷
見。既現在有因生未來果。云何斷耶。現在八
支但是衆縁。故無有我。倶破十使者。十二既
是因果故破邪見。戒取謂苦爲道。十二皆苦
故非是道。疑有苦無苦。既有十二則因果皎
然。故破疑心。倚此身慢他。既此生死法。何足
自高。是生死法不足可貪。是故破貪。准應速
滅十二。何故生瞋
所謂下。第二釋。經文存略。具如中論。無明縁
行等者。中阿含第十二云。依無明有行。乃
至縁生有老死。令即准之莊云。顯勢用縁生義。
雖復諸法無作無常。然
不隨一法爲縁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諸法功能差別
故。具如雜集説。沼即加云。諸有爲法因縁別故。各有勢
用故。
對法等
疏云。憂悲苦惱。此四於老死支中離出
故不別立支。經云。將死之時戀生畏死名之
爲憂。發聲啼哭目之爲悲。五根相對爲苦。意
根相對爲惱沼取加云。十地經第八説。又大般若
愁苦憂惱。廣如瑜伽八十八
此一切衆生一切時一切處有立支。病非皆
有。如薄拘羅云我年過八十未曾頭痛。欲界
中尚有無病。況上二界耶。故病不別立支也。
問。若爾婆沙云。欲界具十二。色界有十一。除
名色支。無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又羅漢不
起三因故無二果唯有前七支耶。答。此一途
説。正如評家。三界皆具十二。具如疏辨。今多
約凡。以聖不在論之限也
此滅故下。第二明還滅觀有三。一標。二所謂
下釋。三如是下結。初也。此滅故彼滅者。論
云。以是事則不生。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
無明因滅故。行果即不生。故云此事滅故是
不生。論大意明十二。由癡惑生。智者不爲。故
知非是眞實。非是實故所以即空。如是正觀
便入眞諦名爲正滅。廣如長行釋也
結云苦蘊。是苦聚義
説是法下。第二明相應呪亦二。一如來正説。
二大衆讃説。初又二。初結前。後復爲下説

爾時世尊下。第二大衆讃説又二。初結前標
後。後諸人下大衆喜讃有二。一大衆總歎。二
四王別讃又二。初讃前説。後我等下説呪護
又二。初願呪護。後正説呪
佛國天下。第三説竟還家
是長者下。第二明報恩有三。一生於天上。二
下報恩。三國王覺悟祥即
取之
初本有五。一明時
節。二明現瑞。本云爾時其地卒大震動。三捨
魚身。四生天上。五共思惟。今略第二。具如本
也。問。唯寶勝佛名能如是。餘佛非耶。答。由
本願故。曉云。如佛不退轉徳經云。諸佛之
法見聞不虛。阿難當知。若有衆生已聞今聞
當聞釋迦名者。是諸衆生皆於阿耨菩提不
退轉。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無虛妄故。何況
今日現於我前能以一花散我上者。若有衆
生。我涅槃後舍利能持一花以供養者。如是
衆生亦於阿耨菩提不退轉。若有畜生聞釋
迦名者。皆種阿耨菩提種子因縁。所以者何。
諸佛如來其有聞者必不虛。是故諸佛言無
有二。譬如尼拘陀樹陰五百人。其子甚少。而
得地水火風虛空衆生而得生長漸次廣大。
如是衆生善根種子漸次增長。當得菩提而
不腐敗。所以者何。以不住一切法作種子故。
乃至廣説。故知諸佛之名。隨其所應其有聞
者皆有勝利
便相謂下。第二報恩有四。一明知恩
二是故下。欲報恩
三爾時下。從天下
四正報恩有三。一報人恩。二報地恩。三還天
上。初中有二。一天子報恩。二長者覺悟。初有
三。一下寶。二雨花。三作樂
令瞻部下。第二覺悟有二。一人民覺。二長者

是時下。第二報地恩有二。一報國土沼云。以
王借象復
護佛法令
我得聞
二報生處
便於此下。第三還天上有二。一還天。二受

天自在下。第三人王覺悟有三。一國主生疑」
二大臣奉答
三王告臣下顧問長者有五。一喚長者。二時
長者下國王顧問。三長者言下長者奉答。四
王曰下遣人檢驗。五王聞是下信還知實
爾時佛告下。品第三大段結會古今。依今有
二。初結會。後信解。初有二。初結會。後勸學。
初又二。初會人。後因我往昔下會法。初也。本
會四人。略父長者。今加會五。一會父長者。二
會子長者。三會兩兒。四卷及八本云長子水
空今羅睺是。次子水藏今阿難是。四會天子。
五會國王。本云今時樹神現半身者今汝身
是。問。何故如是。答。諸徳未釋。今謂。聖迹無
方。即具二義。蓋恐本今更擧一歟
因我往下。第二會法也。則云。由昔有因故今
獲記。正答所問。是品後意
善女天下。第二勸學。則云。我昔已學。汝今當
修。因己勸他故文有二。初
引己。後
爾時下。第二解信。初悟解。後喜奉。如文
  捨身品第二十六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上來兩章既明弟子得
記之因成授記品。今此一章第二正擧釋迦
苦行之因以成壽量之果祥興
取之
又顯如來上品
慈故莊影取之。曉合取
二。具如疏
又爲時機。故此品來
二釋名者。曉云。如來往修菩薩道時。知身命
時財皆如幻夢。不惜貴體救下危命。是正成
彼壽量品果。品廣明之。故云捨身。即三藏意
興取加云。捨者施也。身者
根塵積聚之義。具如彼也
三決疑者。問。此捨身行。於三祇中何劫事耶。
答。釋迦一僧祇劫捨身。此爲最後之事。隋即
成云。故下文我於往昔無量劫中捨所重身
沼得此云。未見正文。傳云。第三僧祇中。以初劫中行
猶劣故。不能行此捨身命故。准此應可通後二僧祇
問。
依斷結經。釋迦修行第五住時捨身飢虎。今
同彼耶。答。興云。未見聖説。義之應異。何者。
彼慈氏柔順爲友。此以慈氏吉祥爲友。假
使柔順則吉祥故不成證者。則違經云無數
劫中捨所愛身。故眞諦云一僧祇捨此爲最
後。義亦近也。問。准瑜伽等。第三僧祇定受變
易。何有捨身及餘骸等。答。沼云化身。問。若
爾何故舊金光明云。捨身飼虎超十一劫。答。
亦是化也。問。若爾云何佛藏經等云彌勒佛
在釋迦前四十劫發菩提心。賢劫經等云釋
迦由精進故超過彌勒四十劫在前成佛。答。
如前授記中辨沼今品疏又有三釋。初云爲所化生根
熟前後故。二菩薩説有超劫。後二及
餘義如
彼也
問。沼又釋云。此品非成壽量之果。是擧
苦行勸勉持經令修自利。又准前妙幢不疑
壽長修何行得故不須成。此亦何耶。答。諸佛
説法必離四非。顯經勝利應成勸持。如法花
云。持此經者不須造塔寺供僧等。擧自苦行
何勸持經。義成不便。又准前疑等者。既如治
病中破。又本此品初云。爾時道場菩提樹神
復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過去修菩薩道
時。具受無量百千苦行捐捨身命肉血骨體。
唯願世尊少説往昔苦行因縁。爲利衆生受
諸快樂。此豈非預妙幢詣山具白上之事
座得聞乃起問耶。若聞餘者。此敎命初既有
明説。何勞求他。故正如舊。不可好異
爾時至因縁下。第二擧釋迦苦行以成壽量
之果。品文本二。初問。後答祥曉
取之
問文如前。今
即轉勢。興依本云。決釋壽量品果有二。初結
前生後。後正申長壽之因。初也。今謂有二。初
結前。後起後。初又二。初經家總結
後復告下。如來別結
乃至亦下。第二起後又二。初示昔行。後如是
下勸衆觀
爾時至圓滿下。第二正申長壽因也。有四。一
先現寶塔及示舍利。二復告阿難下。説此塔
及舍利因縁。三時衆聞之得益。四結酬上問
祥曉及興
總略爲三
初有二。一現寶塔。二現舍利。初又二。
一現寶塔。二佛作禮。初有三。一示神通。二現
寶塔。三衆歡喜。初中依今轉勢有三。一詣塔
處。二勅敷座。三現神力。初文三。此初顯敎

二將諸苾下。將眷屬
三至般遮下。詣塔處。沼云。此云總集。亦
以籠。籠師子等名般遮羅。即此處人捕師子
等以籠籠故。因立此名。人所聚居名爲聚落。
落亦庭院。准西域記。在呾叉始羅國。是北
印度境。當迦濕彌羅國西北。此捨身處在始
羅國北界。渡信度河東南行二百里。度大石
門。薩埵王子於此捨身飼餓虎烏兎。其中
土地洎諸草木微帶絳色。猶血染也。人履其
地若負𥫱刺。無云疑信莫不悲愴則同。加云。
記第三文也
問。本云爾時樹神復白佛言。乃至世尊即現
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種震動。於大講
堂衆會之中有七寶塔從地涌出已上 不言
詣他。今何超界往他處耶。答。諸師未辨。今
謂。如言從來不來。今者乃來。此即本據本地
説之。今約迹論見聞機宜利故。是謂神通不
思議矣
佛告下。第二勅敷座。則云有三。此初勅敷。阿
難侍者。故偏告之。二時阿難下奉旨。三爾時
下正坐。跏趺坐者示降魔等。如上記之。端
身正念者。此顯入定義。如天親般若論也」
告諸苾下。第三現神力又三。此初佛垂問
二諸苾下。衆奉答
三世尊下。現神足又三。此初神足。本云世尊
即現神足。曉云。神力滿足故名神足。又神足
者脚足之足。寄喩立名。如有足者隨意所至。
有神通力當知亦爾。意所欲爲無不至故名
神足也。今按地者以此知之
于時下。第二地動。六震動者。則云。略有三
義。一依長阿含説六時動。入胎出胎出家成
道轉法輪入涅槃。今於六中可當第五。擧總
名別亦不相違。二依大般若説六方動。東涌
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
沒。邊涌中沒。三又大般若説六相動。所謂動
涌震擊吼&T031459;。搖颺不安爲動。鱗龍凹凸爲涌。
隱隱有聲爲震。有所扣打爲擊。碎磕發響爲
吼。出聲驚異爲&T031459;。此各有三名十八相。所謂
動。等動。等極動。乃至&T031459;。等*&T031459;。等極*&T031459;。但
爾小動名之爲動。諸處遍動名等動。遍大傾
動名等極動。餘皆准釋。神境通中有變與化。
變有十八。略説頌云。振熾流示轉。往卷舒
衆同。顯隱自在制。辨念樂光明。廣如瑜伽三
十七説。今此乃當最初振動興云。則六方動。所
謂十八變中之振動
也。如勝思惟經論云。有七因縁。一驚怖諸魔。二令
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自覺悟。四令隨順問正義也
即便下。第三開裂
七寶下。第二現寶塔。言制底者。本云塔也。則
云。若別相説。無舍利者名爲制底。有舍利者
名窣堵波。若通相説。有無皆兼兩種名義。制
多供養中有窣堵波故。今依後義互擧二名。
不爾此中便非制底沼云。梵語通目佛之堂塔。若
別目者。佛堂云制底。此云靈
廟。舊云支提者訛。塔云窣堵波。此云高
顯。舊云佛塔。塔婆。輸婆等。竝訛也
訛者如常
大衆下。第三衆歡喜
爾時世尊下。第二佛禮塔。依本有三。一佛禮
塔。二樹神問禮塔因縁。三如來釋。今轉。後二
超有下。故唯有初也。初次如本沼云。其由餓鬼
鞭死屍諸天禮
枯骨。此意令衆
修因。故報昔恩
告阿難下。第二現舍利中有三。一佛命取舍
利。二佛命將舍利。三佛命衆頂禮。三中各兩
此中莊沼文故勞繁。曉則
六文。意出於本。應知
此初二也。一佛命。二阿
難往取。依今二中各又有二。初中二者。一命
開戸。二奉旨開。後中二者。一命開函。二奉旨
開。白如珂雪等者。則云。謂色皎白而帶微黄。
&T025632;物頭華是黄色故。若依舊本。其色紅白
沼云。表理性淨非
物所染如白蓮花
所表爾耳。白蓮違文。既黄華

佛言下。第二兩。一佛命。二阿難將來
世尊受已下。第三兩。一佛命。二大衆頂禮。今
轉各三。此初三也。一敎觀徳。本云是舍利者
乃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徳所熏。二勸禮敬。三
此之下釋禮所以沼云。五分法香。擧三例二。戒即
別脱。定道無表。定慧如名。解脱
即勝解數。解脱知見即縁無
爲慧。廣如雜集大莊嚴等
時諸下。第二大衆禮又三。一大衆依敎禮敬。
二阿難問佛禮由。三如來釋禮塔因縁。初也」
時阿難下。第二問也。問。本問樹神。今何故云
阿難問耶。答。授記以來樹神對揚。本此品初
樹神致問。文即如前。今命初云復告樹神。准
下結答即對樹神。理應如本。若通論之。此品
對揚即是兩聖。本今互擧。故不相違
復告阿難下。第二段説舍利因縁也。有二。
初説舍利因縁。後菩薩捨身時下説寶塔因
縁。向先現寶塔。塔成舍利。今前明舍利。舍利
在世故起塔耳。初中有二。初長行。後偈頌
則取。故云。文有兩
重勢。經應頌也
初又有二。初經家標
後吾今下。如來説。依今莊云有三。一勅聽
二敬諾
三阿難陀過下正説。則云有二。一叙昔。二會
今。初中依本有二。一本生。二本事。初有二。
一父。二子。初也。又二。一名。本云摩訶羅陀。
二徳
誕生三子下。第二明子也。又二。一徳。二名。
太子本云摩訶波那羅。次二同也。則云。三子
之名。頌中自譯
是時大王下。第二本事。依今有二。一捨身行
施。二起塔供養。初中依本有三。一捨身縁起。
二爾時王子下正明捨身。三爾時第一下眷
屬悲苦。初中有三。一遊山。二見虎。三思惟
祥興
取之
就初有二。此初同行沼云。問。既言王遊觀。王
子隨從。何故聞子捨身云
在宮。内答。准舊所譯。但王子出。略不論父。此捨周旋
略無還駕。據實隨從。王在前還。故聞捨身在宮無爽
有此説。准今及本。偈但三子不言父王。猶應
如本。今頌云三人同出遊。漸至山林所。本
云三人同出至一空山
第一王子下。第二共議。今又二。初別議。則
云。三子言志分三。此初爲孟。第二王子爲仲。
第三爲季。後時諸下總結也
次復前下。第二見虎有二。一見虎
二第一王子下。共議有三。一哀傷飢渴。二共
議所食。三時諸王子下悽傷捨去。初也。産來
七日者有二釋。一揣食所資唯至七日。過此
便死。而虎飢如此。故知窮是第七日也。一于
時應有鬼神導之。但經家不出耳。又如下
將身時發願。亦無人見聞。後方天神述
之。例如樹神*導十千魚數也。隋有四説。一
如山海經曰虎母額上有七點故。二見子眼
始開。後二如本祥興四義。沼取本二。
興取隋初及第四説也
隋云。七子
況七方便。母如正觀。初生始習方便。還噉
子者。方便資正觀。正觀成方便滅也
薩埵王子下。第二共議食物。則云有三。此初

二第一王子下答
三第二王子下議。中三子爲三。此初仲
二第一王子言下孟
三薩埵王子言下季有二。一發言。二起念。初
也。今謂有二。初責自無能。後推他有能。莊
云。由二因縁不能益物。一愛戀己身。二無智
沼取。但增爲三因故。一有
貪著。二無大智。三無大悲
准本前勝。故云我等今
者以貪惜故。於此身命不能放捨。智慧薄少
故。於是事而生驚怖。然有上下。第二推他有
能又二。准前
復作是念下。第二起念。今又爲二。初思無益。
後念興利。二中各二念如文。如損洟唾者。沼
云。捨無常色獲常色等
時諸王子下。第三悽傷捨去。初悽念。後捨去」
爾時薩埵下。第三思惟有三。一標捨身至。
二正思惟捨。三發遣二兄祥興
取之
初也
何以故下。第二有二。一思惟捨身修涅槃因。
二思惟捨身求涅槃果祥興
取之
就初有二。一思此
身有於過患。二捨此患修涅槃因。初有四。一
明苦。二供給敷具下明無常。此下二文。本今
轉勢。隨便分之。三復次下明無我。四可畏下
明不淨祥沼取之。沼加云。准解脱道論爲十不淨想。
一膨脹。二靑瘀。三爛。四棄擲。五鳥獸食噉。
六身肉分張。七斬斫離散。八赤血塗
染。九蟲臭臭。十骨想。此十唯不淨
同大論也
我於今日下。第二修涅槃因又二。此初自行。
二於生死下化他
復作是念下。第二捨身求涅槃果有二。一
思此身有於過患。二捨此身求涅槃果。初
中有四。一明苦與無常。二是身下明不
淨。三不堅下明無我。四諸蟲下更明不淨
祥沼皆取。沼云。然彼論説。身自性
六十間有八萬蟲。故云諸蟲可集
是故我今下。第二求涅槃果有二。一自證。二
化他。初中有三莊沼及興
皆影取之
一求解脱。二以定慧。
下求般若。三圓滿下求法身。本云具足成就
微妙法身百福莊嚴諸佛所讃。祥加爲二。初
總求涅槃。後永離下別求三點。即取此也。今
即准之
即證得下。第二化他有二。此初解上得佛
果。二施諸衆下明下利衆生
是時王子下。第三發遣二兄有三。一心内勇
猛。二恐兄留難。三發遣令還
爾時王子還入山林下。第二正明捨身有二。
一王子捨身。二爲虎所食。初又二。一捨身。二
現瑞。初有三。一至虎所。二發誓願。三正捨身
祥影
取之
初也
脱去衣下。第二發願兩頌。爲二。初半頌標。後
一頌半釋。前又二。初一句標化他。後一句標
自利。釋中亦二。初一頌釋自行。後半頌釋化
沼影取之。莊云。初行自利。
後行利他者。疎文故
本文分明。具如彼也」
是時王子下。第三正捨身。有三。一以身與
虎。二虎不能傷。三菩薩見已下王子自害。又
四。一登山投下。二知虎無力。三四向覓刀。四
以竹自刺
是時大地下。第二現瑞有二。一空中現瑞。二
諸天歡喜。初中有三。一大地動踊。二百光
陰蔽。今略。本云日無精光如羅睺羅阿修羅
王捉持障蔽。則云。與天共戰。天以日月而爲
前鋒。彼羅睺王以手執日。由斯薄蝕。今以爲
喩。即述祥説。如前述之基云。梵云羅怙羅。此云
執日。舊云羅睺羅翻爲障
蔽。非
既許得正。三藏還依前翻。又樓炭云。以
指覆日月等。具如正法念經。故知非者唯指
自可。三天雨花香
爾時虛空下。第二天歡喜有二。一口業讃歎。
二頌爲二。初一頌歎下化衆生。後一頌歎上
得佛果沼云。初兩句雙讃。菩提
涅槃依三種常倶得名常
意謂。菩提是其
無常。既言眞常。豈得惑耶。不久當獲等者。本
云不久當證無惱無熱淸淨涅槃沼即
取之
是時餓虎下。第二虎噉食。可見。而留骨者。爲
起塔也
爾時第一王子下。第三眷屬悲哀有三。一二
兄悲哀。二侍從悲哀。三父母悲哀祥莊沼興
即取此也
也。有二。一説偈推求。二心生悲慟。初中。則
云有二。此初長兄定説
二第二王子下。次兄疑言也
時二王子下。第二悲慟。則云有三。此初尋

二見已悶下悲歎
三時二王子下捨歸。此言捨去下同起塔。准
頌中説遇親更來
時小王子下。第二侍從悲哀。本云時小王子
所將侍從各散諸方互相謂言。今者我天爲
何所在。准今有二。一諸方推覓。二共懷悲歎。
今即准之。又此中雖略。而下頌既云王子諸
侍從啼泣心憂惱。故云悲歎
爾時國下。第三父母悲中有二。一母。二父。初
有五。一夢中得相
二地動下。覺已憂愁
三時有下。内人還報
四時彼下。心生悲苦
五至大王下。以事白王
王聞語下。第二父悲有二。一内心悲苦
二悲鯁下。發言嗟嘆。本略。依今有二。此初
自嗟
二即使下。慰他。則云有三。一出求。二得信。
三往見。初也
未久之頃下。第二得信有二。此初臣又二。初
聞言
二王聞是語下。悲歎又二。此初父王
二夫人聞下。夫人也
次第二臣下。第二有五。一大臣驟至。二父
王亟問。三大臣悲噎。四夫人催答。五大臣具

王及夫人下。第三往見有二。此初見而悶絕」
二時大臣下。蘇已咨嗟有二。一父王
二爾時夫人下。夫人。沼云有二。初經家叙。二
悲泣下夫人陳又二。初二頌述悲傷。後二頌
叙惡相
爾時大王下。第二起塔供養。依今有三。一盡
哀哭。二瓔珞下收舍利。三爲於下起塔供
阿難陀下。第二會今有二。此初正會
二復告下。因讃今又二。此初難昔行。謂居凡
地尚能如是
何況下。第二揚今能。況今證聖豈不能耶。此
即以自勸物修學
爾時世尊下。第二偈重頌。隋云有二。一長行
經家標。二偈頌如來説。本經一向四字爲句。
而有九十三行偈頌。今文三重。五七五言。總
有六十三頌。准上有二。初有六十頌頌上長
行説舍利因縁。後有三頌頌説寶塔因縁。就
初爲三。初有二頌總明捨身大意。次有五十
四頌正頌長行。後有四頌結會古今祥興取之。
莊沼及則
雖求異言不離本
義。見文知之
初中本二。一頌捨身。一頌捨物。
今轉。初一頌明時位。後一頌顯行願。行即捨
身。興云。斷結經中捨一萬身。飢虎經中捨
一千身。如是等也。二各有二。初二者。上半
時。下半位。後二者。上半行。下半願
昔時下。第二頌長行有二。初一頌半本生。後
五十二頌半本事。初有二。初半頌父本生。隋
云。略頌名不説徳。後一頌子本生。先誦小子
名徳。二兄誦名不誦徳。則云。摩訶薩埵名大
勇猛。今順頌結。略無大字。今謂。上求佛道恒
無疲倦。下救群生不惜身命云大勇猛
三人同出下。第二頌本事。准上有二。初有五
十頌半捨身行施。後有二頌起塔供養。初有
三。一一頌半頌縁起。二有三頌捨身。三有四
十六頌悲苦。初中有四。一半頌遊山。二一句
頌見虎。三一句頌上思惟。本云時勝大士生
大悲心。我今當捨所重之身。四半追頌上共
議也
大士覩下。第二捨身有二。初一頌頌正捨身。
後二頌頌上現瑞
二兄怪下。第三眷屬悲苦有三。初五行頌二
兄。次一行頌眷屬。後四十頌父母。就初上長
行中有二。一説偈推求。二心生悲慟。今雖轉
勢而猶頌之。初二行頌推求。後三行頌悲慟。
下皆准之
王子諸侍下。第二侍從哀歎。上中有二。今總
頌云以水灑者。本云互以冷水共相噴灑
菩薩捨身時下。第三父母悲哀有二。初十一
行頌母。後二十九頌父。就初有三。初有一頌
明眷屬聚會
次一頌半王妃憂苦
後即白大王知下。八頌半向王處説。依本有
二。今開第三以爲三段。初二頌半説晝日愁
苦。次有四頌明夜中所夢。後有二頌述悶絕
失依。三中各二。初二者。一一頌半明生大苦。
二一頌述見惡相。次二者。一二頌述見惡夢。
二二頌請王覓子。後二者。一一頌夫人悶
絕。二一頌侍女憂惶
王聞如是語下。第二頌父有二。一略。二廣。就
初四頌有三。初半頌父王悲苦。次半頌大臣
悲苦。後三頌人民悲苦。就此本五。一驚愕。二
訪問。三讃徳。四推求。五悲惱。今略第三有餘
四故。初半初也。次有一頌訪問。次半推求。後
有一頌後也
爾時大車王下。第二廣中二十五頌有二。初
二行頌妃請覓子。後二十三行頌王出推求。
就初本廣有十二行。分四。一以水灑妃。二妃
問覓子。三更生悲苦。四推尋夢事。今有二頌。
如次初二。而略後二。准上長行應如本也
王告夫人曰下。第二王出推求有三。一有二
頌王慰喩妃。二十七頌第三子。三王問如是
説下四頌喚二子。還初如文也
王即與夫人下。第二有四。一一頌大王自去
二一頌群臣隨從
三半頌四向覓子
四十四頌半信人還報又四。一見一人悲泣
而來表子已亡。二見一人道子猶在以釋王
憂。三見一人道子已死是大善事使王生喜。
四見一人道二子尚存令王自慰初一下位。
後三大臣
也。二頌如文
初有一下。第二兩頌初臣
王復更下。第三七頌半以大臣奏亡增悲。則
云。與前長行互有廣略。今謂。有二。初五頌半
奏聞。後有二頌悲號。初又二。初有一頌總啓。
後四頌半別申。別中又二。初半頌二兄存。後
四頌小子亡又二。初半總標亡。後三頌半述
由。由中又二。初二頌捨身求道。後半頌虎噉
餘骨。此即頌上長行捨身及虎食也
時王及下。第二悲號有二。初頌君悶絕入死。
後頌臣灑人令活
第三大臣來下。第四使來啓存慰憂。則云。長
行闕之。今又分二。初二頌兄存苦。後一頌
戀弟亡。初又二。初兄悶死。後臣灑甦。二頌如
次。後又二。初半悲號不勝。後半戀弟功徳
王聞如是説下。第三喚有六。一明小子亡。二
恐二子復死。三思母致命。四前進尋求。五見
二子還。六相見悲苦。初也。今二。初一頌父母
號咷。前後文中。本唯王出。妃留在宮。今倶出
城追覓王子。然無違也。後有半頌愛子已亡」
餘有二下。第二三句恐兄復死又二。初半雖
存恐失命。後有一句速往迎還宮。初本又二。
一存被憂火。二爲是失命。今即擧初以兼後
也。本云其餘二子今雖存在。而爲憂火之所
焚燒。或能爲是喪失命根。我今速下。第二又
二。一速往山。二迎還宮。今亦擧初以兼後故。
本云我宜速往至彼林中。迎載諸子急還宮
殿
安慰令下。第三一句。思母致命。本云其母在
後。憂苦逼切。心肝分裂。或能失命。若見二
子。慰喩其心。可使終保餘年壽命。今謂分二。
一頌憂苦失命。一頌慰心保命。二中各二。初
中。上半憂苦。下半失命。後中。上半慰心。下
半保命。今以一句總攝述之。或通前句。護
子命故
即便馳下。第四半頌前進尋求又二。一句嚴
駕。一句詣岸
路逢二子下。第五半頌見二子還又二。一句
中路行啼。本云號天扣地稱弟名字。一句
胸失容
父母見下。第六半頌相見悲苦又二。初視抱
憂悲。後倶往山處。本今轉勢。披對見之
既至菩薩下。第二兩頌上起塔供養。今又有
三。初半盡哀哭。次半收舍利。後頌起塔供。大
論偘疏第八云。立塔廟得梵福徳者。經説有
四種人得梵福。若人於未曾起塔處以如來
舍利起塔。是名初梵福。若人於未曾起聖衆
精舍處起精舍。是第二福。若如來弟子衆破。
令還和合。是第三福。若人能修四梵住法。是
名第四梵福。此梵住者。如下述也
復告阿難下。第三四頌結古今。依今有二。初
三頌會古今。後一頌結勸學。初也。此有五事
可見。今謂。一會小子。二父王。三妃。四二兄。
五虎母七子。隋云亦七事者。即開二兄及虎
母子以爲七也。王是父淨飯者。本云輸頭檀
王是。宜云。十二遊經云。悦頭檀王。此云白
淨王。其父昆弟四人。兄白淨王有二子。兄悉
達太子。弟難陀。皆出家也。此處有菩薩母名
摩耶是。健闥婆王白大王曰。有婦女其形微
妙端正無比。爾時大王即尋得之便爲大后。
生兒菩薩七日命過則云。具足應云摩訶摩耶。
唐言大術。舊云大幻
陀母名瞿曇彌。羅睺羅母名妙香。長者女子
名月現。本字耶輸多羅。又菩薩子名善星。母
名耶若達。婆羅門女名瞿夷。此有同時常相
行之今擧兩女。具論太子有三夫人。
此加鹿母。廣如法花疏第一辨
惟羅閲國。一
云迦毘羅。有八城。合有九百萬戸故。癸丑年
七月十八日夜託陰。一云七月七日。此是實
言摩耶夫人胎。以甲寅年四月八日在迦毘
羅國林微園畢利叉樹下從右脇而生。當周
昭王二十四年二月八日生也。釋迦菩薩强
違父母剃除髮著袈裟捨家入非家。時菩薩
漸漸遊行從摩竭國往至羅閲祇城於彼止
住。明日著袈裟持鉢入羅閲城乞食。時摩竭
王在高樓上。諸臣前後圍繞。遙見菩薩入城
乞食端正。從行至班荼婆山。彼止宿時。王語
太子言。今可於此住。當分半國。菩薩不從。王
重語。可作大王。我今擧國爲臣。復不從之。王
言。若成無上道者。先詣此城與我相見。菩薩
報言可。爾時王座起禮菩薩足遶三匝去。乃
至外學苦行成道受樂。及難陀婆羅女等乳
縻受四王鉢度五人等。具如彼辨。次子。本
云今調達是。諸師未釋。宜云。今文殊也。今謂
准前。阿難羅云見聞不同。本今互擧。故不相
違。大施主者。本云瞿夷是則取故云。謂佛姨
母。梵音摩訶波闍
波提七子如文
結勸應知
菩薩捨身時下。第二説塔因縁。本長行。今偈
頌也。轉勢有二。一明王子立誓。二明眷屬起
塔。初也。本云願我舍利於未來世過算數劫
常爲衆生而作佛事。然捨身時既無人見。而
知立誓者。于時或題竹林。後人見之。今出經
者序其事。或天神道之
此是捨身處下。第二起塔有二。初有半頌正
明起塔。後一頌半釋隱顯意。則云。雖經成壞
仍存處塔。精感之至其跡難泯。如大乘天問
布髮處。老僧善對。餘處皆同。或此勝迹不隨
劫壞。如諸敎説。結僧藍界至後壞劫獨存土
臺。此亦應然。無用生惑
爾時世尊下。第三時衆得益。今謂有二。一聞
法。二得益
復告樹神下。第四段結酬上問有二。一結酬
上問。則云。請雖云侍者。標乃告樹神。故叙縁
説須結告彼。然舊本説是樹神請。故知如本。
准前知之。二神力隱塔也
  十方菩薩讃嘆品第二十七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近接前生。無數劫中捨
身命財修行求法皆爲我等。既依聖徳難聞
得聞。十方菩薩悲喜揄揚。故此品來。二嘆
説主者。欲傳法燈又宜聞故
二釋名者。依曉十方菩薩既讃佛諸功徳。此
中辨之。故言名也
三決疑者。問。本合一品。何故今開爲四品耶。
答。沼云。今依梵本。四人讃歎各別書記。故分
四品。舊人以見同是讃佛故合爲一。又舊脱
記。且如讃嘆。今有四人。本無大辯。故開合
異。後釋非也。若爾本有前三人讃。何不開耶。
故知如初。問。本云爾時無量諸菩薩衆從此
世界至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爲佛作禮而讃
嘆曰。此即他方菩薩讃他方佛。後乃此土大
士讃此土佛。今他方衆來讃此佛。何故如
是。答。有此兩者。他方菩薩來此受化。承彼佛
力故還彼讃。此土大士受此佛化故讃此佛
祥云。何故彼此各歎者。欲
顯能説人徳彼此無異故
此佛後讃者。釋迦是一
化之主。説經既竟。結功在後。以還其人
興即
取之
然讃他方應有多佛而但擧此一者。正言
信相後時成佛名金寶蓋山王如來。字同欲
示此經興由信相。故偏讃之曉引三説。初即
取之。餘如彼也
若爾沼云。舊錯今是。何者。是處聞經合讃此
佛。又准上來即有十方菩薩。何故倶往金寶
山國讃彼佛耶。若云説經由其信相。信相後
時當得成佛名金寶山故往讃彼者。此亦不
爾。何者現寶山佛非信相身。彼佛又非説授
之主。又復不云即此諸菩薩從彼土來。如何
得言承彼佛力。故請雖由妙幢。能説即釋迦
佛。聞法來此亦倶釋迦力。復妙幢師故讃釋
迦。新文爲正。答。此雖徴曉而出於本。若如子
執。今敎既違四及八本皆云詣彼國讃彼佛。
豈無衆本相違難耶。又凡何輒得判邪正。先
諸三藏據無眞文。豈得自作佛名等耶。審此
理耳。既云承力來此聞經。故推功讃。何勞准
上又引非説授之主矣。又以字同影顯敎興。
誰言現寶山王即信相身。又今文云。十方界
有無量菩薩各從本土詣鷲峯山。既言各從
本土至此。明知亦從寶山國來。故不得執。不
云此諸菩薩從彼土來等者。今謂。本經約加
違之功。今文取説授之徳。各據一義。故不
相違
爾時至菩薩衆。下五品。第三流通也。爲二。初
四品歎能説人。後一品弘所説法隋初亦云勸發
流通。後即同
也。此即讃嘆付屬流通。
意如上辨。興宜取之
就初有二。初一品他方菩
薩讃。後三品此土大士讃興宜取之。則依來意二
義。四品即分爲四。初意
四者。一滅罪生福行。二具相滿好行。三剋成妙智行。四
圓契至理行。剋因剋果。生身法身。能證所證有差別故。
後意四者。一讃敎法。二讃色相。三讃法身。四讃利物。
雖有互説所宗各殊。説法現身立己濟他有差別故。具如

就初有二。初長行出能讃之人。後偈頌出
所讃之事。今即准之。初有四。此初明衆數。二
各從下明處所。三五輪下明致敬。言五輪者。
本云五體投地。宜云。是五肢體。曰五輪者。是
人譬車。若車行時轉兩輪行。若人行時用五
肢體而歩往也。謂車載好惡物。人亦懷善惡
業也。四一心下明發言。既聞經竟從此還彼
方有此品。又説捨身竟佛入於定。是知此屬
流通也
佛身微下。出讃事。准樹神讃文段有二。初
菩薩讃。後如來述。就初有十一頌爲二。初十
頌半讃嘆。後有半頌迴向祥曉
莊取
初有二。初三
頌半歎化身。後六頌半歎應身祥沼
興取
初有三。
一二頌歎色。二一頌歎聲。三半合結祥曉
取之
中有三。今轉勢之。一一頌歎色身。若蓮花者。
本云如金蓮花。隋云有三。一金色。二光明。三
淨軟。三中各二。謂法喩也。本分明之。二半頌
歎相好。初句三十二相。後句八十種好。三半
頌成相好。梁屬次聲。義者雖通。文勢似强。故
且依隋以分文耳
其聲淸下。第二歎聲又三。一半遠徹。二一句
高大。三一句妙巧。言八種者。本云六種。一大
悲觀世音。乃至六大梵天音。隋云天人丈夫
祥曉
取之
今八種者。沼云。三經不同。依梵摩喩
經。一最妙聲。二易了。三深遠。四濡軟。五不
女。六不誤。七尊慧。八調和。此即本義。如仁
王疏。二中陰經云。一非男。二非女。三非長。
四非短。五非貴。六非賤。七非苦。八非樂。三
依十住斷結經云。一不男。二不女。三不强。四
不軟。五不淸。六不濁。七不雄。八不雌。初二
小乘。後大乘經。見聞異故興取初經。而釋義
云。一聲哀妙故。二言
辯易故。三大小得中故。四聲軟故。五言無錯失故。六聲
雄明故。七言有威嚴故。八聲深遠故。則引十住斷結兼擧
初二
言迦陵頻伽者。則云。唐言好音鳥沼即
取之
鳥聲和雅。佛又超勝。等者等取於孔雀聲。本
云迦陵頻伽孔雀之聲
百福妙下。第三合結。言百福者。如大本徳王
中説。十善有上下品。皆爲五戒莊嚴。上下各
五十。故成百福。曉云。次第百倍。故言百福。
如無上依功徳品言。阿難。若十方一切衆生
倶行十善。如是功徳更百倍增。以此業縁唯
得菩薩一毛之相功徳。更百倍增。然後能得
菩薩一好。入一切好功徳更百倍增。然後能
得菩薩一相。乃至廣説。今此頌中以略言顯
百倍功徳。故言百福興即取之。沼云。准大婆沙一百
七十七。百思名百福。乃至若
依大乘。雖未見文。傳有二釋。如十善業互相資即爲百
業。又如一一業各有十種。一自作。二敎他。三慶慰。四
隨喜。五少分。六多分。七全分。八少時。
九長時。十盡壽。故爲百業。具如彼也
本各別結。結
聲中云淸淨無垢威徳具足。結色終云光明
遠照無有齊限。今即一句總攝結之。准文顯

智慧澄明下。第二歎應身有二。初半頌歎内
徳。次歎外化。初也。有二。初句歎智慧。後句
歎功徳。二中各二。謂法與譬即取故。
下皆准之
圓光遍下。第二外化有二。一一頌半略標。二
二頌半廣釋。三二頌半合結。初也。有二。初半
頌明慈悲之體。後一頌明慈悲之用
常爲宣下。第二廣釋有二。初半頌明拔苦與
樂之能。後二頌示拔苦與樂之事。初本有三。
一明佛説此經。能拔苦。三明經能與樂。今
有二句。即擧初後以兼中也
佛説甘下。第二明事亦三。初半頌出上説此
經之事。次頌出上與樂之事。後一頌出拔苦
之事。言安隱路者。本云安住正道。仍沼云。即
八正道名安隱路
如來徳下。第三合結有三。一一頌明佛徳無
量。二一頌明不能具説。三半頌明略言少分」
迴斯福下。第二迴向
爾時世下。第二佛述。今二。初總讃。後別成。
如文。則云。有修習聽聞皆滅罪生福。樹神讃
品。聖主明言
  妙幢菩薩讃歎品第二十八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他方既竟。今此讃揚。故
來此品。又蒙深恩難聞得聞。妙幢歎揚。又宜
聞故
二釋名者。則云。妙幢菩薩請。能仁爲記。因而
讃歎。遂作題名沼云
謬等
既如前
三決疑者。問。妙幢荷恩宜失歎徳。何後他方。
答。興云。客主然故
爾時至白佛下。第二此土大士讃揚有三。一
妙幢讃。二樹神讃。三辯天讃。本略後也。就初
有二。初出讃人。後明讃事。初也
而説讃下。第二明事。准下有二。初菩薩讃。後
如來述興即
依之
初中有八頌半爲二。初有五頌總
歎。後三頌半別歎祥興
取之
得知爾者。前文語通。
後文語別。初有三。一四頌歎化身。二半頌歎
應身。三半頌結之。初又二。初二頌明體。後
二頌明用祥興
取之
初又二。初半頌略。後一頌半
廣也。今謂爲三。一半視人無厭徳。二半光明
熾盛徳。三半諸色分明徳。三中各二。法喩如
文。言紅白者。擧二攝三。故本云其明五色。靑
紅赤白。瑠璃頗梨。如融眞金
亦如金山下。第二明用中二。初一頌略。後一
頌廣。今謂。又二中各二。法喩。紺靑色者。本
云猶孔雀頂。集妙花者。本云集在蓮花
大喜大捨下。第二歎應身有二。初歎。後皆具
下結也。四無量義。廣如義章第十一也
衆妙相下。第三總結爲二。初句結化。後句結
應。此道品義。廣如大論及大義章第十三

如來能下。第二別歎又二。初一頌別歎應身。
後二頌半別歎化身。初中有二。一半外化。二
半内徳
如來光下。第二別歎化身又二。初有一頌外
化後一頌半内徳。初又二。初半歎光明。後半
歎福徳祥皆
取之
隋云。初歎明了。後歎示現
如來金下。第二内徳又二。初有半頌歎齒。後
一頌明毫相
佛告下。第二佛述也
  菩提樹神讃嘆品第二十九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聖衆先説。天神同讃。
二屢爲對揚特悟妙旨喜不自勝。三爲機宜。
故此品來
二釋名者。本云道場菩提樹神沼云。准西域傳
云。樹本名畢鉢
羅樹。在金剛座上。其座昔賢劫成與大地倶起。據三千大
千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歩。賢
劫千佛坐即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畢鉢羅樹。佛
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黄白。枝葉靑
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毎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
頃之復故。大地菩薩現爲天女作此樹神。即主菩提樹之
神。依主
釋也
三決疑者。問。不明餘神耶。答。如則釋云。屢
有對敷。因爲讃歎沼云。最先見佛
故。常不離佛故
問。此與地
神同異何耶。答。沼云。有説是一。有説是別」
爾時至尊曰下。第三樹神讃嘆有二。一明能
歎之人。二出所歎之事。初也
敬禮下。第二歎有二。一樹神歎。二如來述
祥興
取之
就初有十一頌爲三。初八頌合歎應化二
身。二二頌別歎法身。三有一頌合結祥即
興影
又二。一有五頌正歎二身。二三頌明其渴仰
祥即取之
莊沼影之
初又二。初二頌歎應化身之體。後三
頌明應化身之用祥沼即取
莊興影之
初本有三。謂標釋
結。今轉無違。標也。本云南無淸淨無上正覺。
沼云。總讃。智圓名淸淨慧。乃至故舊經云
南無淸淨無上正覺甚深妙法。故淸淨慧通
法身也。具有四説。如彼辨之
敬禮常求下。三句第二釋。本四。一歎具智。
二歎具斷。三歎作佛。本云獨拔而出成佛正
覺。四歎照理。今略第三。如次三句即三義也。
初句。本云甚深妙法隨順覺了。次云遠離一
切非法非道。祥云。非法者邪法也。非道者邪
道也。今擧非法兼非道也。後云知有非有本
性淸淨。祥云。知有者知世諦。非有者知眞諦。
本性淸淨者知一實諦也。故今總言無分別
慧也莊云。四句如次圓鏡等四智也。興取逆
配。則有二説。後即取之。初如彼也
希有下。和三一頌結。本今轉勢而文有三。一
一句法。二二句譬。三一句合
希有調下。第二歎二身用有二。初有一句總
結應化希有
後有二頌三句出希有事沼意
影之
有二。初三句歎
説此經。後二頌歎照此理。祥即述云初外化
徳。後内證徳。初也。又二。初一句歎能説之
人希有。釋種等者。本云釋迦牟尼爲人中日
沼云。此種姓希。日灸
種生世尊。故明逾日
正取釋種中明超日兼得性
耳。後二句出所説之法
牟尼寂下。第二兩頌照理有二。初一頌歎能
照之智。後一頌歎所照之境。祥云初明能證
智。後明所證理莊興及則
皆取此故
初又二。初半明智能。
後半明智用。隋云初半智後半定。智能。本云
善哉如來。諸根寂滅。而復游入善寂大城。
祥云。諸根寂者。於諸根中煩惱不起。是數滅
無爲。善寂大城者大涅槃。即是徳滅無爲。就
用本云無垢淸淨。甚深三昧。入於諸佛所行
之處。甚深三昧者謂禪定也。入諸佛行處者
謂智慧也。此定智慧即是菩薩徳也
兩足中下。第二歎境有三。一二句明聖道空。
二一句明萬法空。三一句明衆生空祥興
取之
言兩足等者。本云兩足世尊。行處亦空。祥云。
大乘之道是如來行處。此道亦空。身皆空者
二乘道空也。次體性者謂性相也。故本云如
是一切無量諸法。推本性相。亦皆空寂。眞實
依他離性故空。分別無相故相亦空。後空可
沼云。上二頌讃自利用。化相住寂入涅槃等故。以言
牟尼及聲聞弟子故。或通受用自利之用。言諸根定
住等持等故。然眞諦三藏
云讃法身者。文勢稍疎
准上此據本智本定。理
智相對歎揚實徳。非約化相。故莊同云。初一
行能證。後一行所證。初中有三。一根寂入
涅槃城。二等持門。三深寂靜境。謂眞如性。後
即所證寂靜興云。此歎實徳。此初歎智。四句如次。
成事智等乃至歎境。空爲境故。則云。讃
所證如。將陳妙境先擧深禪。於中四句。護根獲
果。依空察境。有差別故。後頌即顯境中二空
諸徳
如是。況下述云。汝能於我眞實法身宣揚妙
相。而言疎者。目迴山迴豈非此耶
我常憶下。第二三頌明其渴仰有二。初有二
頌明彼渴仰。後有一頌明佛慈悲。初又二。初
一頌半明彼三業之善。後有半頌明彼有憂愁
之苦。隋云初願佛爲生。後願佛爲滅。就初有
三。一半口業。二半意業。三半身業興即
取之
第二
有二。初一句明我有苦。本云我常渴仰。欲見
於佛。爲是事故。憂火熾然。後一句請佛爲除。
本云唯願世尊。賜我慈悲。淸冷法水。以滅是
火。今即准之
唯願下。第二明佛有慈悲有二。初半明佛慈
悲於彼。後半明佛慈念一切。本云世尊常護
一切人天。是故我今渴仰欲見。今即准之
佛身本下。第二二頌別歎法身有二。初一頌
歎法身深遠。後一頌明物不能知祥取
下准
初中依
今轉勢爲二。初半内證體。後半外化用。初依
本二。上句明法身眞實。本云如來行處。淨如
瑠璃。祥云。法身之體離於萬相。故爲淨。即
是三無性理。下句明生死虛妄。本云聲聞之
身。猶如虛空焰幻響化。如水中月。衆生之
性如夢所見沼取。故云。本淨如空法身。如
幻等受用變化身。興即取之
故如幻
等即有二義。一應化假有義。二生死虛幻義。
本幻生死。今合二義。故置亦言。後中又二。上
句説法。下句與樂。本云能與衆生無量快樂」
世尊所有下。第二明物不能知又二。初半明
惑者未了。本云如來行處。微妙甚深。一切衆
生無能知者。後半明智者不知
唯願如下。第三一頌合結。依今有二。初半結
三身。後半結三業。初依本二。上句法身。下句
應化祥即
取之
後中又二。上句所修。下句所證
爾時下。第二佛述。本爲二。初明佛出定。故云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以微妙音。而讃嘆言。二
述其所説。今即准之。初也。佛常在定出入不
二。故本今文互顯此義
善如天下。第二述説。本云汝於今日。快説是
言。法身深遠。生死虛幻。凡聖不測。汝能歎
之。所以快也。今總云宣揚妙相等也
  大辯才天女讃嘆品第三十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地神既揚。天神何止。又
爲尊法又宜聞故
二釋名者。准前可知。今明彼讃故立名沼云。
具四
辯才名大辯才。有自
在故名天。現爲天女
三決疑者。問。説人競揚。四王何闕。答。彼品
既訖故。隋云。讃勸流通或在中或在後。義不
定故不別也
爾時至恭敬下。第四辯天歎揚。准前有二。一
明能歎之人。二出所歎之事興即
依之
初又二。初
擧人。後明軌
以直言下。第二正歎又二。初天女讃。後如來
述。初中又二。初讃嘆。後迴向。初中對前讃應
化體有三。謂標釋結。初也。直言詞者。沼云。
不以頌讃云直言詞。今又以捷智辯而正歎
故。言南謨者。義如前也
身眞金下。第二釋也。宜云。有三。一讃三業。
二讃二利。三合讃之。此即本意。准上可知。初
歎三業即爲三段。初讃身。則云。八相如文」
所有言下。第二讃口業。則云。口業之用示門
開路。此三解脱門義。廣如廣百及義章第二
也。三菩提者三乘菩提。義如常也
心常淸下。第三意業。今謂有二。初明心淨。離
八迷故。後明境淨。八不境故。又顯四淨。如
則辨也
離非威下。第二讃二利。初自利。則云。行住坐
臥皆無失故。六年苦下利他。則云。六年苦行
爲伏外道。如本行集廣明其事。又釋迦六年
方證明極尊高。彌勒即日而成表聖智敏疾。
動皆爲物。事豈虛然。如法花智勝佛十劫坐
道場。是行無上義。三轉法輪。義如常釋
身相圓下。第三合歎又二。初歎三業徳。拘陀
樹者。則云。似柳而大。其樹圓滿可喩佛身。舊
曰尼拘陀。新云諾瞿陀也
具一切下。後歎二利徳又二。此初利他。於釋
種下。後自利也
我今隨下。第三總結有二。初法。後譬
願以此下。第二迴向
爾時下。第二佛述又二。初總讃。後別成有
三。一歎昔行。二述今事。三明當果。在文可

  付囑品第三十一
略開三門。初來意者。此有三義。一群生不窮。
大悲無限。欲化來際故有付囑。二衆生於菩
薩有重縁。今其弘法敎化物故。三二種六十
倶胝大衆。聞佛付囑旨則重法情深。既有改
常之念。定得分外之
二釋名者。隋云。付囑亦名囑累。法花疏云。囑
謂付囑。累謂馮累。此有二種。一以法付人。謂
以妙法付諸菩薩。如此中等。二以人付人。二
世衆生付囑四依。如般若論以根未熟菩薩
付囑根熟菩薩。今具二義。故言付囑。具如彼

三決疑者。問。法花如來既動三業三反付囑。
謂意欲付。現大神力以手摩頂。發言正付。今
既略體豈無別耶。答。准七卷本。此經亦同。但
總略故。具如隋釋。問。若爾法花分身倶成。今
經理須四佛共付。何故闕耶。答。亦准前也」
爾時至大衆下。第二弘所説法。即付囑流通
也。八十兩本文義大同。七卷異者如前應思。
此品准本大文有三。一如來付囑。二大衆奉
行。三如來讃成。初中。隋云。一告勸。二正付。
初也。示將付囑故普告也
汝等當下。第二正付有三。一付菩提法。二付
勸發流通。三結付囑流通。初也。依今有二。初
明已説。後求當持。初也。本云汝等善丈夫輩
誰能守護此諸如來阿僧祇劫集成菩提。欲
顯付囑菩薩識尊卑之故言丈夫。今即准之。
諸佛集成即是釋迦本。今本顯故稱我也
汝等誰下。第二求當護持人也。欲令勸發重
情故。此有二義。一誰能守護諸佛法身眞覺
果徳。二誰能守護佛無數劫眞修因徳。故曰
誰能。眞護法性修行至理。本有自性護故必
得。故曰守護
我涅槃下。等二付囑勸發流通。本云於我滅
後。亦有二義。一於我化身滅後。二於我應身
寂滅之後。於此法門等者。本云以此本當作
廣現。以者用也。今於此法法性經王當處處
移揚廣顯三寶。問。云何廣顯三寶。答。菩薩敎
化衆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開示
甚深諸妙法藏。分別解説十二縁起。是故能
令法寶不斷。具足受持威儀敎法行六和敬
讃一切衆。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如是行者則
能興隆三寶永使不絕
能令正法下。第三結付囑流通也
爾時衆下。第二大衆奉行。今謂。有二。一總標
護持。二別陳護持莊沼
同之
隋云。有三。一凡聖衆
數。二略説受囑。三正明領受。初也。言倶胝
者。曉云。此云億也。如先述之
異口同音下。第二明受屬。依眞諦七卷本云。
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如是三
佛涅槃下。第三正領。言後時者。於像末二時
弘通也。問。諸經多付阿難。何故此經偏付菩
薩。答。梁云。此經不付囑阿難。示諸經中王故
付菩薩也。隋云。餘經雖明外護。爲成内護故
付阿難。今此雖明内護。宗爲外護故付菩薩。
明道託時興。自非菩薩威無宜得顯故問。文
既普告。
領中亦有迦葉阿難。何故梁隋作此釋耶。答。經有
體用。今據體用倶付論之。又約別義付。准下可知
又佛
説不畏甚深難信之法。阿羅漢人雖在佛邊
而不聞。或有聞而不能信用。故付菩薩。問。若
爾何故大品令阿難流布耶。答。*般若有二。
一共聲聞説。二但爲十地菩薩説。非九地所
聞。九地非八地所聞。乃至初地各各不聞。況
新行者。今付菩薩即體菩提經。及用經倶付。
但付阿難用。敎受持經卷下失。阿難即有三
種。一阿難陀持小乘藏。分知中上。二阿難陀
跋陀。此名歡喜賢。付中乘。分知上下。三大乘
經藏付阿難婆伽陀。此言歡喜海。具持三
藏。故言丈夫輩。又付囑有二。一通及四輩弟
子。二別付付對不付凡。又二。一付大不付
小。二敎付阿難義付菩薩。問。一受則足。何以
七卷同聲至三。答。文中略無三反付授。令菩
薩等深愛經王。故三受也。問。若敬佛語何限
三耶。答。諸佛常説不過三故。若三不從。執
金剛神以杵擬之。又一説猶緩。過三大魚。
故三白也
爾時諸大下。第二別陳護持。隋云爲二。初讃
歎住持。後大衆外護讃各説讃歎。初中
又二。初長行標。後偈頌陳。初也。問。本云爾
時世尊説此伽他。今言菩薩。何故如是。答。
弟子語者必承佛説。本據根本。今取其末。故
不相違。問。若爾下衆亦應同耶。答。同雖得
旨。彼別稱我。故不例也
世尊眞下。第二偈頌。問。此偈爲釋迦讃。爲是
四方佛伽陀耶。答。經兩本付囑品不同。尋眞
諦三藏付囑品。云十方諸皆大歡喜讃美持
法者。即是四佛囑累。今按此品文。直是釋迦
從三昧出説此歎十方諸佛。四方有斯經持
徳用。及大菩薩諸天王等守護建立。我釋迦
亦爾。此明釋迦爲欲付囑寅弘委付有在。大
衆頂戴。故共對面餘韻和雅作如是説。同其
伽陀乃至説伽陀者。是婆羅門音。此土名讃
嘆。佛亦以不可説無數微塵身首口業供養諸
佛讃嘆法及菩薩。八頌爲四。一一頌歎三寶。
二一頌歎慈悲。三一頌歎福慧。四五頌歎制
邪。謂降魔伏外道興即
沼影
初也。有四。一一句是
五佛故。本云諸佛是實語。即佛寶。二一句法
身。法身智即法寶。三一句。本云彼等實住故。
彼等是菩薩衆。即僧寶。四一句結歎。益本
云此經增住持。謂得此經分住世間。敎法流
行利物不絕。猶諸如來大悲神力内護外加
令不永滅名僧住持。如今出家俗式三衣鉢
盡法用太子舍利經劫不滅。佛出世從地湧
出。竝是佛願之力住持也
大悲下。第二歎大悲大慈有三。一一句歎大
悲。二一句歎大慈。言慈悲者。著忍辱鎧拔苦
與樂。常以忍施慈於他人。不以嗔恚加報也。
三兩句結
福資下。第三歎福慧有三。一一句歎福聚。五
波羅蜜即禪定也。本云福聚爲鎧甲。鎧者是
悲。甲者精進。二一句歎智慧。即從前五波羅
蜜生依此莊云。謂十度中初三福資糧。後七
智資糧。又初五福資糧。後五智資糧
三兩句

降伏下。第四歎降魔有三。一降魔。二歎内外
護。三譬結。初也。有三。一一句伏諸魔。二一
句破外道。三兩句結護也
護世下。第二三頌歎内外護。准本爲二。初一
頌半歎八部外護。後一頌半明諸佛内護。今
隨文勢。初有二頌歎外護。後有一頌明内護
也。初也。地上等者。是諸天女故。本云地住
及虛空所有諸天女。謂具威力諸天。及天女
衆。堪能流通住持像末二世。佛力加故
四梵住下。第二内護諸佛護持正法有二。一
敎行住持。二證行住持。初一句明敎行。後三
句明證行。四梵等者。敎行相決同淨性故。大
論偘疏第八云。四梵住者是四無量莊同。則
云。瑜伽
五十
八爾
四諦嚴者。本云四實已莊嚴。菩薩證得四
徳。福田經云。與八式水長養四寶果證。即
四因尋思四如實智。四魔如常。略論魔王有
一千子。左有五百助父不敬於佛。右五百敬
信佛。天魔持刀殺佛亦曰殺者。佛擧手自摩
頂。波旬見佛手中刀現遂却退咸無餘。修得
曰得。還映飾性得法身也
虛空成下。第三譬説無有改轉有三。初兩句
譬。二一句合。三一句結。就初本云虛空若作
色。或色作非色。言空作色者。現應化二身履
空如地。或色作非色者。衆像名或。改滅衆
色像現虛空身。履地如虛空爲佛事也。又除
却形廓然無像。令其宅心虛靜累相自滅。又
虛空若作色者。寧説虛空作無常相。或作非
色者。乃可説大地萬物悉皆空無。不可説佛
法眞道理有動壞相興即
取之
又佛菩薩能轉淨土
以爲穢土。穢爲淨土。善爲惡惡爲善。男爲女
女爲男。乃至六道爲非六道不可思議。是下
地所不能知也。合結可知
爾時四大天下。第二大衆外護。即有十衆。分
爲二類。初略擧七天子各説讃歎明外護流
通。竝是欲色二界天子。文中列位上下不次。
後略擧三聖各説讃歎。弘讃流通明内護。竝
是大乘小乘衆也興即
取之
則云。凡衆中有動不
動。又動衆中順違爲二。順中復有地居空居。
地居更分股肱元首。此初四王股肱衆也。各
有九十一子弘護。今謂。有二。初長行序。後偈
頌述。下皆准之。初中有二。一聞法起心。二同
聲發言。第二偈頌。兩頌爲二。初頌弘法。後頌
護人有二。上半持益。下半護事
爾時下。第二天帝護。元首衆也。文亦如前。初
又二。初儀軌。後發言。後頌又二。初頌諸佛説
意。後頌我亦隨行。沼云。佛昔聞法得成菩提。
爲報經恩爲菩薩説。我今得聞亦應報恩受
持流布
爾時下。第三覩史天。此空居衆。中分樂慧習
定。此樂慧衆。文同。偈中。初頌明持益。後頌
明宣揚
時索訶下。第四梵護。此習定衆。初頌説意。即
護所由。後頌擁護。由有利故
爾時下。第五魔子護。此違衆。中父子爲二。此
魔子衆。初頌持益。後頌正護
爾時下。第六魔王護。此魔父衆。初頌護持者。
後頌護説者。二中各二。上半明益。下半明

爾時下。第七妙吉護。此四禪不動衆。本云善
徳天子。初頌明益。後頌明護。二中各二。初中
上半法徳。下半人徳。後中上半護法。下半護

爾時下。第八菩薩護。此大乘衆。言慈氏
云此方召。彼云彌勒。過去値彌勒佛發願名
彌勒也。仙人經云。昔作仙人故名慈也。氏
者本因。初頌護人。後頌護法。言不請友。本云
不請之朋友。即親友也。不待勸而往。往必與
親。如慈母起嬰兒也興影
取之
又同一法門曰
朋。同一心志曰友。捨身命者。本云能捨於自
體。謂一切佛身皆從兜率天退。於人間受父
母生身。不受法身也
爾時下。第九迦葉護。此小乘衆。中有小欲多
聞。此小欲衆。二十臘曰上座。三十臘曰大徳。
十臘中座。文殊問經翻爲大龜。摩伽陀國之
大姓也。父母禱祠天神。有梵天降託生。如餘
經説。十八部論疏云。迦葉波者是具足語。乃
至具如前釋。於佛弟子頭陀少欲第一。佛重
共同床坐。昔有貧女。於糞中得一金珠。得已
心許打作薄用莊佛像。即雇金師不取作價。
金師捨命生梵天。報終還人同生。生來無婬
欲。父母與嫂妻不肯受禮。即鉢金作女。世若
有女人似金女方可取。父母見合右容立
特金女他國訪覓。衆生都見。金女即言。
我似金容。阿姑遂妨得。金女少婬亦如迦葉
也。就偈爲二。初頌護法。後頌護人。二中各
二。如文
爾時下。第十阿難護。此多聞衆。本云命者阿
難陀。事如前述。初頌法勝。後頌宣通。二中各
二。如文。宜云。大迦葉促袈裟待彌勒。羅睺
羅護佛舍利居都鉢旦證大乘法事。賓頭盧
證小乘法事未入涅槃
爾時世尊下。第三如來讃成。依今有二。初讃
勸。後喜奉。初中又二。初讃成。後結勸。初又
二。此初總讃
汝等能下。第二別成又二。此初印現衆
若有下。第二勸當機。沼云。十法行中略擧四
種。一供養。二書寫。三流通。此三施他。四解
説。即開演也。聽聞。披讀。受持。諷誦。思惟。修
習。皆恭敬攝。由恭敬法故聽聞等
是故下。第二結勸也
爾時下。第二喜奉。則云。依天親釋伽耶山頂
經。勸歡喜奉行總有三義沼云依文
殊問經論
一説者淸
淨。以於諸法得自在故此意以無染者。
得説自在故
二所説
法淸淨。以實證知淸淨法體故。三所依説
法得果淸淨。以得淸淨妙境界故此意以依所説
證入眞理得涅

是故皆大歡喜奉行
    今依師説釋敎王 若有微契聖心者
    願以此福遍五性 同入一乘共成佛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第
  長承元年冬以東南院僧都覺樹本寫之
 權律師寛信 
  寛延三年依洛西常樂院才覺以御自
奧書
之本成慶校合此寫本亦以御本
  寫本云
元祿第十一戊寅歳夏六月依書肆而需得
此書矣自長承元年數歷五百六十六歳
 求法沙門伯映泰印 
願曉─聖寶─延&MT02497;─觀理─法縁─澄
心─濟慶─有慶─慶信─覺樹─寛信
勸修寺法務
  于時寶曆三年癸酉十一月朔旦寫功了
 始筆九月十六日
同四年三月十六日再校
 寶生院閑僧成慶六十
九齡
 
最勝王經玄樞全部十卷。乞求龍松院藏中
新寫本。始筆於去歳寶曆二壬申正月元旦。
至于今日漸漸書寫功了。向寛延三年春。與
洛西常樂眞慧闍梨談話。幸借得伯映所持
古本。與龍松藏本對校。全以無異。斯之古本
奧書雖寛信法務眞蹟無紛。一部文字草書
紛紜衍脱寫誤甚多。今不恐愚訂正之。或考
本書悉傍注了。殊第二卷亂脱之多。所不及
皆記下審。重得他本可校正焉。以此功徳現
世安穩當證菩提矣。恒天龍衞護神明資益。
而天長地久國家安全
皇帝陛下聖化無窮。將軍幕下武運鞏因。寺
門繁榮僧寶久住。正法興隆伽藍堅固。南都
安全快樂自在。且以餘力及于法界。普共衆
生成於佛道。災禍速滅萬福即生耳
  寶曆三年龍集癸酉十一月朔日沙門成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