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 (No. 2196_ 願曉等集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諸戲論深明實慧。法身大士所得智慧卽爲
極淨。故曰極淸淨慧。志求佛道其心堅固三
業不懈。故曰堅固精進。諸法無分別想如淨
虛空。故曰心如虛空。見善同善見惡改惡。心
願不斷普攝有故。曰不斷大願。能施法藥破
諸煩惱。如施良藥能除患病。故曰施藥。菩薩
光明除煩惱病。故曰療諸煩惱病也。善知病
藥自在療治。故曰醫王。見菩薩德令人欣悅。
彼諸衆生進修高行令得自在。故曰歡喜高
也。世記非上。得菩提記卽爲上也
下二十一菩薩大雲。以喩歎德也。慈悲爲大
雲。智慧爲淨光。謂雲中有光必雨甘水潤澤
糓菓。旣有悲慧說法度人令得道果。故曰大
雲淨光。以大悲心能持佛法敎化衆生。故曰
大雲持法。以慈悲心乃至爲衆生能施名稱
皆令喜樂。故曰名也。所起慈悲非一種故。
化度之稱亦無邊故。曰大雲現無邊稱也。乃
對天魔及衆外道慈心無畏能說佛道如師子
吼。以前悲心勸化一切如牛王吼。以慈悲心
行善心欣進修如念寶也。慈心而照如日藏
照。慈心能除煩惱炎勢如月藏照。慈心說法
時隨機緣多種說法亦多如星光照。慈心智
火安溫衆生如火光也。慈心對破怨惡之敵
如電。明慧照除諸見之闇如光。故曰大雲電
光。慈心吐法音能滅邪見惑。如雷音也。慈心
說法能長善芽法音普聞。故曰大雲惠雨充
遍。慈心能淨衆生煩惱。自能說法無礙自在。
故曰大雲淸淨雨王。大戒如樹定如榮花。若
得花樹其菓自成。若得戒定明慧自在。曰大
雲花樹王。戒香定花行得菩提。我旣得道。衆
生同我。故曰大雲靑蓮花香。能除煩惱不淨
臭令得淸淨法身香。其珍如寶栴檀香也。除
生死熱體感無生妙身。故爲淸涼身也。智慧
光明照除衆生無明闇。故曰大雲除闇。以智
慧之妙術破生死之重翳。故曰大雲破翳菩
薩。此中諸聖欲顯慈悲爲行大綱。故以大雲
爲結絡也
如是至衆第五結歎基云。肇公云。此皆菩薩無生。
無生者無處不生。故言無生。
無生故塞三界内。無
處不生故乘形云道
有六。如前。佛法之尊不出三
敬。今敬三尊故曰三匝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第二
  寶曆二年壬申五月十四日寫得功了
 閑人寶生院成慶六十八齡 
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再校了以愚案亂脫
文筆誤傍注了後見人訂正之矣
 成慶六十九 
寫本古本共別而此一卷多亂脫等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第三

  序品之餘
復有至童子經三明人衆也。童子者外國歎
稱。謂位隣窮學當補極位。故曰童子。有四。此
初總表通號。梨車毘此云細骨。亦曰傳參
王政。即是王種。卽義記釋。亦言妙皮色。此王
皮色滑妙。具如下述
五億八千。第二唱數
其名至童子。第三列名也。能伏衆獸猶如師
子。放無畏勢伏諸外道。以智慧光除邪見闇。
曰師子光。諸佛如來所行之道。自能修行。
亦他授行。故曰法授。因陀羅授此云總持。自
能持法。亦授他人。故曰因陀羅授沼云。從天
帝乞。帝所
授與名因陀羅
授。卽取莊釋
定慧之光遍照一切無不利益。故
曰大光。以大乘心勇猛精進而修佛道。故曰大
沼卽
晝夜恭敬如來請護卽諸佛護。故曰
佛護沼意
生死長夜勤修善法。法力所護
剛故曰法護。修行大乘要因善友。所求善諸
菩薩僧。故僧力護。金剛護者是護持三寶之
童子。乃爲金剛密威神力護。故爲名也。虛
空諸天夜叉神護。故曰虛空是無相。諸法亦
無相。吼諸虛空無相法。故曰虛空吼。夫萬
善之行如衆寶之藏。故曰寶藏。具衆功德微
妙之藏令人得福。故曰吉祥妙藏
如是等第四結也。此中疏略。准前有六。
結也。法華疏第三云。統御之義爲人。意
謂。此十四人統攝自餘五億七千餘衆修行。
乃至詣佛所。故云上首。二歎德。有二。一安
住菩提。二信喜大乘莊卽
同也
如大品說五種菩
提。論有二釋。初說如彼。第二釋云。一發心菩
提。乃至五無上菩提。廣如義章第十二五種
菩提義。今此皆云無上菩提。異二乘故。言大
乘者。法華疏云。十二門論以六種義釋大
乘。一出二乘之上。故名大乘。乃至地持七義
釋大。一法大。謂大乘經。乃至七果大。謂大菩
提果。故云大乘。廣如疏第二及義章第十二
七種大乘義。聖迹無方。是諸人中或應住初
乃至或住無上菩提。是故宜云。皆悉安住等
者。菩薩有二種。一已成佛法身。如觀音等。已
住無上菩提。故深歡喜。二未成佛菩薩。如彌
力等。隨分得見佛性。故諸行人卽爲喜悅。
此意引例釋成前義。童子衆中義亦同故。
來時。四詣所。五致敬。六就
復有至天子。第四明天衆。大論第五說有三
種。一假號天。謂輪王等測云。等卽等
取諸小王
二生天。
謂從四大王天乃至有頂天。三淨天。謂佛法
身菩薩辟支羅漢。第七。同第二十二。天有四
種。一名天。如今國王名爲天子。二同前。三淨
天。謂人中生諸聖人。四生淨天。三界中生諸
聖人。是依舍利弗問經。護天諸神名爲天也。
三四種中。宜云。今欲界天子。八部中所列故
沼同。故云多是三
十三天及四王天
文有四段。此初二也。謂擧數
及表名
其名至天子。第三列名。三尊之善。隨喜見衆
修行相美。故云喜見。諸菩薩修無上道。自行
喜悅。故曰喜悅。智光如日破生死闇。故曰日
光。以說實慧除煩惱熱如月。一切衆生所應
頂受如髻。故曰月髻。外道之慧猶不明了。故
歎佛慧爲明慧故。得此明慧。故曰明慧。有漏
之慧不淨不明。今無漏之慧乃爲淨明慧。故
曰虛空淨慧。恒行無漏慧除諸煩惱。故精進
功德能制自他。故曰吉祥也
如是等下。經四結衆。有六如前。此結。二歎
有三。一發弘願。二護大乘三紹隆法沼意
同也
法卽如夫人經說攝受正法。廣如寶窟沼同。
如彼。
又引寶雨經第十說十種攝
受正法。具如彼。卽莊說也
餘段可知
復有至王。第五明龍王衆。法華疏第一云。龍
是畜生。劣於餘道。次天列者凡有四義。一其
力最大故。五不思議中龍爲其一。乃至四護
持千佛經藏。故次天也。說文云。龍是有鱗。蟲
中之長。能小能大。能幽能明。春則昇天。冬則
入淵。廣雅云。有鱗者爲蛟龍。有翼者爲飛龍。
有角者爲虬龍。無角者爲蠄龍。佛法中明有
四生龍。卵生金翅鳥能食卵生龍。胎生鳥食
胎卵二龍。濕生者能食三。化生者具食四也
測深密疏云。龍有四種。一天龍。持天宮殿令不墮落。二
人龍。興雲致雨。三地龍。持地及海。四王龍。守王寶藏
文四。如前。此卽初二。然疏。此下三衆之文。
略云三段。今猶准前。順文及契本疏故
蓮華下。第三列名。是蓮花池中住龍王。故曰
蓮花。迦葉佛時有一比丘。住伊羅鉢樹下坐
禪。時風觸枝。而起瞋心。卽墮龍中。釋迦佛時
不脫龍身。彌勒佛時方脫此身。亦名伊羅鉢。
故曰醫羅葉沼云。醫羅。此云樹。鉢拏此云葉。
依此樹葉住。或食此葉。卽善住龍王
有大力勢將諸衆故曰大力。大吼法音令向
佛道故曰大吼。若行水中但起小波而行故
曰小波。能持諸水令澤人民曰持駛水。恒自
面對金頑佛處故曰金面。珠載於頂如意雨
寶。故曰如意
是等下。第四總結歎德。有六如前。此結。略說
八王衆首。皆擁所領。是實如本疏辨。二歎德
有三。於大乘法常受持者。大乘根性也。常樂
受持是聞慧。發深信心思慧。稱揚擁護修慧。
如是龍王雖墮傍生。具足三慧而求佛道也」
復有至衆下。第六明藥叉衆。此云殺害測云。
舊云夜
叉。眞諦翻爲輕捷鬼。玄弉翻爲暴惡。亦名勇健。亦名
可畏。其類有三。一在地。二在空。三在天爲天伶使
四如前。一擧數。二唱通號。三列別名。初表
首。後列伴。菴婆者此菓。似桃而非桃也。此神
住菴婆園。故曰菴婆。所住樹華菓持以上佛。
故曰持菴婆。花有含菓以喩行因。智慧光明
照諸神闇。如此衆德皆備如藏。故曰蓮花光
藏。心淨無染猶如蓮花。發慚愧善面目。故曰
蓮花面。厭離神途欣樂佛身。故曰嚬眉。令人
怖畏趣向佛德。故曰現大怖
此神身藥叉。第四總結。有六如前。初結。二
歎。悉皆愛樂等者。小乘機性。深心等者。精勤
不退。若依大雲。言如來者阿閦佛也。故彼經
云。復有三萬六千夜叉神王。其名曰毘沙門
鬼王。乃至如是等鬼王。隨順阿閦如來道行」
復有至王。第七明揭路荼衆。有二。初別列。後
總結。初中有二。初別明鳥王衆。後總明雜類
衆。初中有三。一擧數。二唱通號。此云金翅
鳥。法花疏云。以其翅頭有金色故以爲名。海
龍王經翻爲鳳凰。經云。兩翅相去三百三十
六萬里。閻浮上容其一足測云。舊云。迦樓羅爲金
翅。今云妙翅。鳥翅種種
寶色莊嚴。餘同具如彼。莊同今翻。菩薩處胎
經說。身長八千由旬。左翅各長四千由旬
香象至首。三指別名。戒香能趣佛土。運化衆
生。如象勢力。衆善之本如王。故曰香象勢力
王揭路荼。此釋契旨。故大雲云。復有四萬九
千金翅鳥王。其名曰力等香象金翅鳥王等。
故知。沼云鳥象類別卽香象王衆者非也。彼
經五趣諸王雖集。而無香象王衆故
及餘至男女。第二總明雜衆。宜云。有四。一八
部衆。二神仙衆。三國王衆。四四部衆。准大雲
經。亦此等衆各別列之。今總可五。王與中宮
等衆別故。故彼明十六大國王已云。復有末
利夫人。與一萬六千諸夫人等。此卽初也。揵
闥婆者此云嗅香。亦作樂神。本疏云。此云香
陰。以其淸虛喰香。又身唯恒出香。故名香陰。
大論十云。名童籠摩。此云香樹。居在地上十
寶山中。諸天作樂時。身有異相。卽飛上天。與
緊那羅番休上下也。又屬鬼道。又屬修羅道
也。阿蘇羅者。此云無酒。亦曰非天。本疏二
釋。一云。集諸花釀海爲酒不成。故云無酒。言
非天者。言非善戲。諸天以善法戲。其多作不
善戲測云。行多諸計。無
實天行。名曰非天
卽本疏説。大論三十云。
是天受樂小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廣
如本疏。緊那羅者。此云人非人。亦執樂器。本
疏亦云疑神。其形似人而頭有一角。疑云人
耶非人耶。遂以爲名莊卽
取之
名屯崙摩。彈琴歎
佛。乃至迦葉不能自安。莫呼洛迦。此云胸行
陸地也莊云。摩睺此云大。洛名腹。伽名行。此卽蟒神。
亦云地龍。菩薩處胎經。胸臆神。沼興幷云。蝦
蟇蟒蛇等。皆
此所攝也
皆有神力。變現人身。而集會也。測
深密疏第一云。舍利弗問經云。世尊。八部鬼
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常聞正法。佛言。以二
種業。一以惡業生於惡道。二以善業多受快
樂。此八部皆曰人非人。天者。先身以車輿等
供養三寶父母賢勝之人。猶懷慳儉誑嫉。故
受此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龍者。先世修建
德本。廣行布施。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此
身。如摩尼光龍王等。夜叉者。先世好大布施。
或先損害然後饒益。隨功勝負。故受此身。乾
闥婆者。先世亦有瞋恚。常好布施。以靑蓮花
自嚴。作衆伎樂。今爲此神。常爲諸天奏諸伎
樂。因名樂神。阿修羅者。志强不隨善友。所作
淨福。好遂幻僞之人。作諸邪福。依傍邪師。甚
好布施。又樂觀他鬪訟。故受此身。迦樓羅神
者。先世修大捨施。常有高心。以陵於物。故受
此身。緊那羅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
志。逐諸邪師。故受此身。摩睺羅神者。亦布施
護法。性好瞋恚。故受此身。問。此等皆是三界
所攝穢土無疑。超過三界淨土之中何有此
等。加深密經及佛地等。十八圓滿淨土之中。
眷屬圓滿。答。梁攝論第十五云。於淨土中實
無如此天龍等衆。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
雜類。佛地論意亦同。具如彼也。山林下。第二
明神仙衆。有二種仙。一内道幷得五通也。幷
諸下第三明國王衆。十二遊經云。南閻浮提
有十六大國。十千中國。八萬四千小國序疏少
異也
此中。大國王者。是輪王及十六大國王及諸
眷屬也。中宮下第四王内衆也。淨信男女。第
五明四部衆也
及天至雲集第二總結有六。此初結也。人者
卽前國王等也。天者前明鳥王等也。咸願等
者第二歎德。是諸人天。皆護佛法。爲擁行人
也。疏略。准前龍德具足三慧莊亦
同故
然今別顯
三業二行。咸願等者意業。讀誦受持口業。書
寫流布卽身業也。非但自行。亦令他行。各晡
時者第三來時。日有三時。謂日出時譬佛年
少之時。日中譬佛中壯之時。日晡時者譬佛
後老之時。少時說四諦十二因緣。中時說抑
揚無相敎。後老時說一乘常住敎。此經是第
三時敎。第四詣所。第五致敬。有三品禮。一上
以足戴頂。二中以面接足。三下以頭禮前。今
上禮也。佛法之尊不出三敬。今敬三尊。右繞
三匝終歸一道。故就一面。卽第六也。問。准
論俗人客故聽坐。聲聞菩薩旣是弟子。何就
坐耶。答。法花疏第一云。今總結衆集儀則。故
云坐也
如是至妙法。第二總結大衆。有二。初明雲集。
後各各下結威儀。故法花疏第二云。法花論
云。從此訖讃歎猶結衆集。爲威儀如法住成
就。明上大衆天龍雲集。威儀者卽前後圍繞
乃至尊重讃嘆。今明。若望前卽屬第六同聞
衆攝。若望後卽開發正經序攝。所以者何。由
四衆雲集興三業供養。卽是渴仰欲聞。是故
如來爲說法也。初中。先擧衆類。聲聞菩薩及
以人天總言大衆。龍神可知。言八部者前鳥
王等。意爲言約皆攝取也。衆有四種。一影向
衆。謂在座默然。二發起衆。謂發起佛教。如
妙幢陳如等。三當機衆。正禀敎領悟。四結緣
衆。聞未卽解。但結遠因緣。今正二三。兼取餘
也。後結正集。後中。先明儀軌。三業供養。言
至心者。下文及法花云。一心卽是意業。合
掌等者身業。法花疏第二云。合掌表形無異
用。一心明意無他緣。上云。謙遜畏難爲恭。推
其智德爲敬。同第五云。瞻仰尊顏者。以仰瞻
尊顏思候可言之時也宜云。觀佛相好。起信樂心。
故瞻仰等。意謂。目覲奇容。
起信樂心。故瞻尊相。唯住
正觀。亦無他見。故目未捨
法華具明三業供養。今
擧二業影顯口業。讃嘆也。所以明衆集恭敬
者。如大論第三說。疏卽影云。大衆圍遶則使
佛德益尊。旣尊其人必受其道。故明圍遶。其
由諸梵之繞梵王。忉利之繞帝釋。檀林師子
義亦類然興取此云。諸聖圍繞。法王定有超群之
德。故𣵀槃云。檀林檀林繞。師子繞也
叙願聞。謂此法母。卽第四大衆現前欲聞法
成就
爾時至而起下。第二別序。金剛疏云。別以異
爲義。衆經各異。或父母遺書。或長者獻蓋。或
天雨四花。或塗行乞食。故名別序。此經起定
觀機。略開經宗。爲別序故。亦名發起。以起定
等發正經故莊卽
取之
問。依大論等。諸佛四儀無
非是定。故法花等住定觀機。何故此中出定
照緣。答。法花疏第二云。略明十義。一根緣所
宜。謂出入適緣。動靜應物。乃至。十三密利
物。謂意密入定。身密放光如下四佛
放光等也
口密說
法。又卽寂而用爲出卽用而寂爲入。此是寂
用無礙故。有出入之名。具如彼也依此莊云。佛
一切時無不定
心。而順世間示現
出入。故不相違
此卽第五時至成就。文中有
三。此標化主。二明化時。卽前總標言爾時也。
准上是時大有五義。初。一欲說時。二正說時。
三説罷時。二。一過去時。二未來時。三現在
時。此破外道但有去來無有現在。今示現時
有聽有說。三。一下種時。二成就時。三解脫
時。四。一有正師時。二有正敎時。三有正學
時。五。一如來欲說時。二大衆請聽時。三心無
高下時隋取初及第三。祥依第五。但
後加云。大衆心無高下時也
今時可知三
起定。即前法性定也。興云。即第四靜慮中。最
勝王之定。欲標如來說此經時。已過住世之
中。故日晡時從定而起。肇公不云乎。重爲輕
本。靜爲躁基。今佛入定。意亦在之
觀察大衆。第六依正說因成就。觀機欲聞。卽
說因故。而說頌下。第七如來略聞成就。依今
爲二。此初經家長行檀也
金光至境界下。第二如來偈頌序也。法花疏
第三云。偈有二種。一首盧偈莫問長行與偈。
倶三十二字名首盧。二結句偈。莫問四言乃
至七言。要以四句備足爲偈。故𣵀槃云。四句
爲偈。是名句世。世間流布以四句爲偈也。句
世有二種。一伽陀。謂孤起偈。亦名不等頌。二
路伽。謂頌長行偈。外國稱祇夜或名偈夜。今
略夜字直稱爲偈。此翻爲句也頌也。有言。偈
此間語。以其明義竭盡故稱爲偈興意
依後
准此今
卽伽陀偈也莊云。梵音伽陀。此云頌。善讃美言。沼。
梵音同。然云。訛故云偈。頌。歌美之義。
卽此諷誦。前未長行。
卽作誦故。興亦取之
本有四言二十七偈。今爲五
言二十四頌。大分爲二。初十五行序正說。後
有九行序流通。就初有二。初五行爲壽量下
經體九品作序。二衆生身下七行。爲觀察人
天下十六品經力用作序。欲示此經之王。具
明因果及道力用大也。初中又二。初三行合
序壽量三身二品因果。果是修得。因是性得。
果是四德是體。三身是因。煩惱隱故。顯則是
果。因不異果。只是隱顯有異故。亦是體也。第
二二行序緣。戒定慧異。故各序也。就初有
二。初一行序所說之法。法具修性。異餘經
之法。二二行序能說之人。合有五有佛異餘經
之人
就初本三。一序經體。體深餘經。二序經名。名
爲經王。異他經名。三嘆經德生四見解祥卽
取之
准今經體。以二住義在同聞衆之前旣訖。故
隨文勢轉次明之。初半行名。次一句德。後一
句體。此初序經名也。𣵀槃以果立名。波若以
道立名。華嚴正以法身之因立名。此法身因
能爲衆行之本。如花嚴。𣵀槃偏遣二乘斷見
隋云。偏遣二乘斷見。
故盛談四德是常
般若正遣 凡夫著有正遺凡
夫著有。
故唯論諸
法無相
華嚴正化始行菩薩正化始行。故
示心等行位
此經
具明三義。具機最大而居花嚴波若之後。法
花𣵀槃之前。圓機成就在於此時。今始堪聞
也。金喩法身。光況般若。明證佛果。總表三種
之三義。故名金光明祥卽取之。此中
興徴。如下破之
妙者微妙。
因曰微。果名妙。下云道前性得。因幽寂故言
微也。道後果體。窮精曰妙。軌則名法。王領諸
經故言最勝。明法身攝花嚴。明四德攝𣵀槃。
明般若攝大品等。故言王也
甚深難下第二漢經德也。又顯歎法。意兼美
人。故本雙云若有聞者則能思惟無上微妙
甚深之義。初句生聞慧隋云。離散
亂如仰器
十信至二地。
初地聞敎行檀。二地聞敎持戒。次句生思慧
能尊重離放
逸。如完器
三地至七地。三地思十二門禪。四
地思惟道品。五地思十二因緣應釋六七養。
恐落歟。至三身品
疏知
之耳
後有兩句生修慧能攝念。離顚
倒如淨器
八地已上照
如如窮也。故言無上祥卽
依之
又十解爲聞。十行
爲思。十囘學一諦如如曰修也。無上有六。一
聞。二見。三學。四念。五供養。六利益。如三身
品釋也。微妙如前。第一義諦。衆理之極。故云
甚深非三慧
境故
今卽翻擧修聞二慧以兼思慧。故
云甚深難得聞也
諸佛之下第三序經體也。甚深法性旣佛行
處非餘境界。如前釋之。下文亦云。是佛境界
不共他故言諸佛之境界也。如是三義卽有
次第故。隋云。體旣如如境。智是本有。非天
人修羅所造。是自性淸淨法身故。先序經體。
有體必有名故。次序經名字。此體此名。有勝
功用故。第三明經德業有勝功能。從法身流
出般若。般若卽應身。從般若流出慈悲。慈悲
卽化身。從慈悲流出十二部經。卽化身慈悲。
兩屬應身。從末屬化身。亦應亦化。從十二部
經生一切衆生聞思修慧。故云若有聞者乃
至之義也。此據從體起用門說。今約攝用歸
體明之。思准可知
我當至鼓音兩行。第二序能說之人。含有五
佛。異餘經人。故須明之。此表極果一大法身
及四德故沼云。四佛爲彰四德。幷釋迦。卽顯佛果所
有五法。謂四智眞如。又表五智。所謂法界
正智。乃至成所作智。
不同三乘生滅智故
爲二。初一行總明法王。後
一行別列名字。此卽初也。上半序釋迦許爲
說。我者。釋迦有二義故。一釋迦是一土之主。
得眞言我。二四方方中之極。示法界法身遍
滿無處不卽釋迦旣表自在法身。是故經云
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自在義
故直稱爲我。如是經者卽此經典。故下及本
云。如是經典典領衆經隋云。是主領義。
主領衆經也
衆經皆
從此中而出。爲衆經之母。卽地持論明摩德
勒伽藏。此言法母藏也。近指壽量三身品也
曉云。總指壽量。所以此品不
別序者。當說最近。故唯總序
三身准之。故不別序。
總言如是經也興云。是三身品。或觀四佛現室說
壽。謂此四德序壽品不可存也
佛壽旣有明文。不可存者。所依何耶。違事甚
多。思之可示
下半明四佛幷我説。幷者共也。猶如兼幷
共及義也。意謂。五佛共說此經。四佛非但
加護。亦與釋迦共說。故云幷四方四佛等。
問。壽量妙果。五佛共說。約三身釋迦
說。何得共耶。答。恒共說之。故本云如是
經典常爲四方四佛世尊之所護持曉云。常
爲四佛所
護持者。以四佛能說壽量護諸難能宣通故。非此處此
時能說。遍於餘時餘處能通。爲顯是能。故言常爲
旣言常故。佛者覺義。是智慧也。世尊者是慈
悲。慈悲世間故他尊重。今言佛者衆德之主。
故擧此號。如是四佛同因一事同成佛時。共
說此經。觀佛三昧海經第九云。四佛言。我念
曾昔定光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爲同
學。習學三世諸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受持。
多不善業。空中聲言。汝四比丘。定光如來雖
般𣵀槃。入塔觀像與佛無異。我從空聲入塔
觀像。眉間毫相在世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
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
從此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
見十方諸佛。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
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有國名妙喜。佛名
阿閦。即初比丘是。南方有國名歡喜。佛名寶
相。卽次比丘是。西方有國名極樂。佛名無量
壽。卽次比丘是。北方有國名蓮花莊嚴。佛名
微妙聲。卽後比丘是。表四德故不五不十祥卽
取之
四德有二種次第。一破病次第隋云修學次第。
末向本。下云修
得因
淨我樂常。淨破闡提貪生死不淨十信除闡
提貪著不
淨卽得
大淨
我破我見外道十解斷外道
我見得大我
樂破聲聞厭
苦。取斷滅之樂十行斷聲聞無
常生死得大樂
常破緣覺厭喧鬧
樂獨處之常十向斷緣覺不愛生死得大常。初二地
斷闡提習氣離方便得大淨。三四五
地斷外道我見習氣離因緣生死得大我。六地七地斷聲
聞習氣除有有生死得大樂。八地已上斷緣覺習氣除無
有生死
得大常
二本常起況次第從本
向末
常我樂淨。法身
無始無終此中旣明極果四德。四德無優劣。不應詮次
第。意欲表從法身出應。卽證流義。從法身
出般若。般若還照法身。般若是常。從般若出慈悲。慈悲
不見他見。復能出化身。卽是我。從慈悲出大定。大定由
慈悲而有。卽是大樂。從大定發神通。神通由於大定。神
通是化身。化身說法除衆生煩惱。令得大淨。化身卽是
大淨。此是證義。下三身疏。有三次第。初二卽此彼爲
化物及相生次第。三相對次第。常樂我淨。具如彼也
後別列名。東方阿閦隋云。阿閦毘耶。此云無動。
亦言難動不可動。皆其義
表常。南方寶相柯賴耶云寶。枳外云相。下云。卽
是如意寶珠自在王領。興卽取之
自性方圓本色無變。況我自在。非天人所造。
自性故表我。西無量壽阿彌陀多婆。此云無量壽。
若阿彌多。云無量光。下
云。取其之受妙樂稱心。祥
云。安樂國故。興卽取之
北天鼓音云微妙鼓聲。
祥云。聲無穢
濁。興卽
取之
表淨沼總依之
興別取之
隋云。四佛顯德者。有三
義。一示離愚人法。此有八過。一自讃乃至八
作功德爲生死果。二明諸佛一體。此佛卽彼
佛。名相雖異法身常一。四佛卽釋迦。旣其一
體。竟何所在。三示諸佛道同互相影。不如世
間心懷彼此更相嫉妬。不相成㢡。今明三世
十方諸佛其弘一道。使妙理宣通。故來影響。
共弘一化本疏
依之
具如彼也
我復至莊嚴兩行。第二序緣門七品。有二。初
一句總標。後一行三句別釋。此卽初也。懺悔
等中所明衆法皆無上故總言妙法。故本經
云懺悔等法所生功德爲無有上。如前六種
無上。又生十地定慧及佛。故曰無上故稱妙

後別釋中。初句序懺悔品。次能滅下六句序
下六品沼得此總
卽別配品
就文有三。一生因中善。二成
果地德。三合結。准新結文在第二也。處中貫
結前後義故。三中各二。此初生因中善。卽序
懺悔品也。於中二者。一生善。二滅惡。此初生
善。故言吉祥。爲得圓果行懺悔者懺中無上。
故言勝也。半行。第二滅惡。序滅障品。以四對
治滅諸故。一切罪者。本云諸苦。界外四種
生死。諸惡業者。本云不善業。界内皮實隋云
諸苦
是惡家之果。先須急除。不善是苦家之因。
後滅也。祥云。此二無行不備。無過不盡也
及消衆下
半行。第二合結。又二。初句結因中拔二生死
此結離過
淨地品。能滅二十二無明等故。後句結果地。
與菩提𣵀槃二種
樂故。此結德備
卽序蓮讃金勝二品。由讃佛德
及佛母持得妙樂故。一切智下半行。第三成
果地德。有二。初句生智慧。本云一切種智
隋云。種智是空慧。能生有解故。名空爲種。一切卽是有
解。有解差別不同。故云一切。祥云。一切種智。亦以懺
悔等法
爲根本
序顯空品。空性卽一切智本故。廣如
沼疏
句生功德祥云。其餘功德。亦是懺悔等法所莊嚴也。
卽是功德智慧二種莊嚴也。宜云。智是心莊
嚴。福是身莊嚴。以
此二嚴是經之德也
卽本淨名疏第一釋。此序滿
願。依平等行圓二嚴故。又解。依隋。及消衆下
半行利他。下化衆生。一切智下半行自利。上
歸佛果。具如彼釋
衆生至捨離下十行。第二序四王觀察下十
六品經力用。有二。初六行序上第二正論訖
捨身七品。弘經之人得此經力隋云。所
護經力
後四
行序上第一四王訖僧愼九品。明經力大勸
人弘宣能護
天神
此中欲示由弘經故天神守護。
後正說中示由守護故得弘經祥總結云。故序正
中前。後不同
初中有二。初三行半明所滅之法隋云。卽
是三障
二行半。明能滅之行是聞思修
三慧也
初中又三。初一
行是報障。明能滅苦生樂。次一行明業障。滅
惡生善。後一行半是煩惱障。滅惑生解祥卽
依之
此卽初也。有二。上半正報。身不具者。本云諸
根不具宜依此釋。
莊沼同也
下半依報前後諸文。列明諸章。
此中梁隋但有總序故。
祥及沼亦同隨之。今謂。此爲王法
論序。若依正論。王民倶滅苦生樂故
親友壞下。第二明業障。本云親厚鬪訟。王法
所加。各各忿諍。財物損耨。此具三業。初句口
業。次句身業。次句意業。意業不和曰諍。後
句。祥云。業煩惱緣。故依二德爲二。初三句明
業。後一句明緣。今卽准之此序善生。此王能滅惡
生善故。旣不失財。令
國故。今卽翻
顯。前後准之
惡星下。第三明煩惱障又二。初一行是癡。癡
生怖。後半行是嗔。嗔生惱。不明貪。貪由好生
耳。隋云。嗔由違境而生。生於苦受。癡由不可
而生。因癡不可生大愁怖。貪由好境而生。能
生樂受故。今不明也祥同。總意。初二行因現事生
愁。後一行半因未現事生惱。
凡世間惡事不過現與未現。故以此二攝一切也。乃至。
珍財散失。是業煩惱緣。惡星是天上怪。蠱是鬼神怪。惡
夢是夢相怪也。宜云。呪咀毒藥等。妖怪皆邪蠱也。莊
云。邪謂邪呪禱魘。蠱謂毒藥所害。興云。說文。蠱腹中
蟲也。謂行蟲毒也。今邪蠱者。害物斯同。此序護持品。
由天神護。卽能滅惑生解故。文云欲解三世諸佛甚深行
處等
是人至除滅兩行半第二明能滅之行隋云。
卽依經
生三慧。合序授記等四品也。授
記等行。能滅三障。生三慧故
有三沼卽
取之
初半行明
聽法方便。次一行明聽法正體。隋顯意云。
初一句擧所修之敎。敎卽一乘。後三句辨能
修之爲智。智卽三慧。本依順次明聞思修。今
卽轉勢。初句修慧。次句思慧。專心思經更無
他緣。故言專注心無亂也。後句聞慧。大論第
三十三云。聞而奉行爲受。文文不失爲持。餘
卽可知。有攝念故無顚倒有修慧。文卽言甚
深佛所護本云甚深佛行處此序授記。授記
唯佛之所行故
尊重故無放逸有思慧。文專注等序除病品。敬
問尊醫救衆生
有一心故無散亂有聞慧。文讀誦等沼有二
釋。初卽
取之。後云三學序流水
品。一心求助衆魚故
後一行明聽法力用。隋顯
意云。總結惡滅善生功由經力。上半是能滅
之善。下半是所滅之惡今見文勢。初一句能滅之
善。後三句所滅之惡。宜
云。上外諸災。今顯
内患。滅身患也
前中威力。本云威德。外有伏
物之能爲威。内有過人之法爲德。德卽力故。
後文。除滅。本云寂滅。永不復生。故稱寂滅
卽序捨身。由此高行
能滅衆惡生萬善故
此六行明惡滅善生。卽爲所
護法作序。意護善法令未生者生。已生者增
長。護惡法令未生不生。已生者治令速滅。此
卽四正勤也。故善惡二法。通是所護法也」
護世至不離四行。第二序四王觀察下九品。
有二。初三行別明。後一行總結。此初有五。
沼取
別配
一有半行四王護。則爲四王觀察。護國。
無染。寶珠品序宜云。四王各領八
萬四千藥叉也
二有半行惡
鬼護。卽爲僧愼品序又釋。莊云。此開無染。如意寶
珠。由此二陀羅尼力。藥叉守
護故。正取曉義。沼興意同。興云。乃至表吉祥二品。
多聞姉故。卽違次文。卽擧上首辯才以攝諸女天也
有一行善神護。爲大辯品。吉祥天品。增長財
品。地神品序。宜云。大辯者依山而住。是神仙天女。尼
連河神此云有金河。是河之神也。又云。
不樂著也。興顯義云。佛在其邊爲衆說法。令諸大衆聞
法厭惡五欲樂故。訶利底者。往昔於迦葉佛時有乾迦羅
王。有女名訶利底母。心性侫惡諂曲邪僞。生五百子。墮
鬼神中。佛以神力化入佛道。莊云。此云靑色。舊云鬼子
母神。有五百子。皆大勢力。守護三寶。
及救護天下小男小女。沼卽取之
四有一句諸
天護宜云。初禪梵王帝釋。是
欲界三十三天主故
五有三句雜類護。此
等幷爲四王已下乃至僧愼九品作序。推之
可見。依此故知有二釋也。故先鬼神品序。改
爲上總持序。以此一行爲鬼序曉莊依之。
沼興意同
問。
若爾文中何故不見如是意耶。答。旣云雜類
護。曉云。於中河神乃至修羅王等。序散脂品
二十八部。如是下一行。第二總結也
我當至難逢下九行。第二爲流通五品作序。
有二。初八行序流通因果門二品。後一行
通緣門七品依此今謂。初爲嘆佛四品作序。常住三
身卽是人故。後爲付囑一品作序。三學
法故不明流通四王已下經力用者。本由流通
經體故有用耳。明八部所敬。諸佛護持。善生
人趣。卽是用也祥卽
依之
就初有四。一有二行明
弘通。二有三行明生福。三有二行結弘通。四
有一行結生福。隋云。因果微妙理絶名言不
可弘故。先擧法以致勸之。大功深故。第二明
弘通得利益。利益事大不可不行故。第三重
結前勸。若能依勸奉修。功用彌廣。第四重結
生福深厚也。初中又二。初一行明所弘法。後
一行明能弘人。隋云。法爲根本。須先擧法。非
人不弘。故後明人。是正勸也。此卽初也。有
三。初一句。擧三身四德之體隋云。壽量
三身二品
我者
亦是釋迦自稱。卽上言是時如來也。次二句。
本云諸佛世尊甚深祕密微妙行處。卽明此
經體甚深最勝第一。過三慧境故曰甚深。卽
上法性。隋云。十方三世諸佛之所遊居。故云
行處。言諸佛者法身。世尊者應身。又諸佛者
智慧。世尊者慈悲也。世尊有十義。如仁王記
也。祕有衆聖愛惜隋加云。授必得人。不
授非器。故言祕也
密者四
見難可得見唯至見
所知
道前性得因理幽寂曰微。
道後果體窮精曰妙。今擧祕密兼微妙也。後
一句嘆甚難値。千萬劫者。此有二義。一億百
千劫時一聞見此經文。二三十三僧祇行行
方至見理也。言難逢者。一此經難聞。二十信
十行始信。十向始修。十地始證。佛地始至也
初二十心始信見。十迴向至七地以還。猶曰比度方知。
八地以上曰始證見。如來地乃至見。又十信至二地始聞。
三地至七地始思。八地以上方證見修。譬若
河中求寶未足爲難。歷劫聞經眞戊不易
若有至供養一行。第二明能弘人。有四種弘
經。一聽聞。二宣說。三隨喜。四供養。初句自
自行弘通。卽是一心聽正法。
離散亂覆器。有聞慧能受
次句化他化他弘通。卽
是爲他。廣說正法。以我所解傳授前人。使勝理宣
通。妙解遍滿。方是自能正門。此是不礙他聞也
次句
明勸成上第二明勸助流通成前第二化他之義。明非
止爲他廣説而已。亦復種種方便。或
四攝事三業劬勤令彼同聞。此
卽成不障事聞義他化乃是也
後句成上第一成前第
一自行
流通。明非止端身靜聽而已。亦復三業修處施設供養。
或復於一句未曾聞法。假說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盛火。爲
求法故能從中過。復打骨體刺血灑地。爲欲重摩訶般若
故。此乃三地菩薩之所能爲。旣是思慧位。尙未及修。故
知前三種法皆聞慧位也。若就事言應須手足供養捨頭
目等。或復頂禮拜。或爲求四事不辭疲苦。同費三兩金。
未足爲
多也
如是至恭敬下三行。第二生福卽是弘
通有利
爲三。一
爲天神至敬。二能生功德聚。三爲衆聖護持。
此三次第相生。卽初也。言龍神者。本云八部
所敬
此福聚下。第二明福報難思。言福聚無量過
恒沙者。非但過數。亦超思議故。本云得不思
議無量福聚。此有五義卽下文云。是身因緣境界
處所果依本。難思議故
一因緣。生死之中有法身之理。令衆生知修
聖道求𣵀槃作緣由有本有法身。爲厭苦求樂之因
緣。卽令衆生背生死向大𣵀槃也
二境界。爲道作境。使得斷惑。三處所。爲滅障
作處爲滅諦
作處所
四果。由道前因得道後果。五依
本。生死作本也爲生死𣵀槃作
依止及根本也
不思議者。法身
無相。若有此五義則成有相。若無相者五義
則無故不可思議而可思議者。以法身不定
有無故有五義也。如三身品釋祥云。八部所敬
衆聖護持者。外
護之果。得無量福
聚者。内心正報也
亦爲十下。第三爲衆聖護持。言十方尊者。准
前可言十方世尊。是應身尊。又慈悲也
供養至功德二行。第三結弘通隋云。成第一
勸弘之事
二。初一行勸住養生福德。後一行勸尊重生
智慧。此初捨外道事日事火無明。言慈心者
有三義。一慈心。爲衆生故生供養。二慈軟之
心。三別而論之。下事上曰孝。上念下曰慈。通
而言之。下事上亦曰慈。如言慈鳥識養勸慈
心供
養。不爲自身名聞利養。富貴安樂。有爲果報。伎能勝人。
如此等事故弘通也。但爲自利利他。歸無上果。救苦衆
生。成就菩提白淨果報報正法恩故弘護不斷。使佛種相
傳化化無盡也。祥同。故云。爲衆生與樂心供養此經云
慈心供養。如淨名中爲菩提起慈心。供養有三。一利供
養。二恭敬。三修行。此中唯是後二供也。宜卽取之
若欲下。第二勸尊重生智慧。是除散亂放逸
顚倒生三慧也勸淨心慇重。所求之果。旣甚深微妙
能感之因。理須皎潔離散動免放逸顚
倒衆諸穢惡。不如外道於非處行。謂是正道等希有難
得。豈復不是道。應須勸喜悅其所得。快哉獲己利。遇得
金寶
若以至苦難下一行。第四結生福悅卽是重明
弘通利大
言聽聞者。耳識聽語。意識聞法也耳識聽聲。
意識領解。
名意識作聞。若由耳識聽聞音聲。意識不得作解。若耳
直聞聲。意識不能解者。亦非是聞。由耳識聞意識解故。
說解爲聞之正體。宜云。
尊重心者。起信之厚也
善生人趣等者。本云善得
人身人道及以正命。一人身是果。人道是因
因能得果。
稱之爲道
以善自活故言正命。二人身是人中
報身此語
爲別
人道是六道中人道此言
則通
言善得者。
以於人身人道中。得聞此經故。是善身善道。
善謂好也。正命是智慧也。祥同總言人身者。
別於餘身。人道者。別於餘道。正命者。別於
邪命。聞經供養。卽福慧。具足超於餘人。故言
善得。於人身道復得聞經。可謂善道於人身
人道最尊勝。卽是好身好道也。離五種邪命
自活常以善法資神故名正命。邪者。隋云。道
俗各有五事。道人五邪命者。一覆藏罪失。二
讃他求利。三現相求利。四受使隣國。五小物
餉他望得大報。俗人有五邪命者。一賣人。二
賣林。三酤酒。四販宍。五賣毒藥。通道俗復有
三十二種邪命。身四。一殺。二盜。三婬。四非三
所攝。口四者。一妄語。二兩舌。三惡品。四綺
語。合八種。四八三十上。若爲貪故。一誓自
作。二敎他作。三發心隨喜他作。四親行其
事。名三十二種邪命也。翻此卽成三十二種。
若從無貪善根生四種八。一自誓不作八。二
不敎他作八。三不發心口隨善讃嘆他作八。
四境現前處所隱屛應作而能不作八。合成
得三十二種淨命。通一切人悉皆能得。若從
瞋癡所生各三十二。合六十四種。自屬邪業。
對翻從無嗔無癡二善根生。六十四種。自屬正
業。此中不論前八。若以正中當具三辨。又解。
正命是佛果。三惑併除。八生淨盡。道後如如
淸淨心王中實妙覺。是眞正不邪。故稱正命
也。總顯意云。依經旣得好身正命則離苦難。
故云善生於人趣遠離諸苦難宜云。八苦八難。
八苦如常。八難
者。三途爲三。四長壽天。五鬱檀越。六
佛前佛後。七世智辨聰。八諸根不具難
彼人至法一行。第二流通縁門七品。本云若
聞懺悔執持天心。是上善根。諸佛所讃。善根
熟者謂上善根。卽蓮花讃。金勝。顯空。滿願四
品明慧也。衆行之上。故上善根。聞是經者。卽
淨地品明定也。總持義故。執持在心。懺悔法
者。卽懺悔滅障二品明戒也。改妨衆非故云
懺悔。行此三行諸佛讃也。又釋。懺悔等品皆
是上善。諸佛通讃人行之也。旣言懺悔。仍知
翻主梁隋三藏妙得經旨。賜此正釋。諸師異
見。或爲遣疑。或爲勸等。皆如執象莫師心也。
但明流通正體。不辨流用功者。功梁說如
上隋有二釋。一以能信正因正果。而修緣顯
體。若自就有功用也二上以明弘通利益果
報難思。四王八部競來擁護。三世十方密共
覆育。卽是當有功用。故但略序流通開宗理
體。不復廣陳經力用也
  壽量品第二
法華此品四門分別。然化城喩疏云。今以三
門釋之。一來意門。二釋名門。三決疑門基沼
三門。
卽此
意也
今且依此下皆准之。言來意者。略有三
義。一爲顯諸佛本意。謂三世佛出世大意。一
切衆生皆成佛道。故下文云。爲欲利益此諸
異生。乃至速得無上菩提。乃至𣵀槃云。如來
去來現在。畢竟演說三乘法者。無有是處。二
欲令群生欣樂妙果。謂含識極愛唯命與身。
一切求常。皆斯畏死。不死常安。豈若佛命佛
身故梁釋云。開經體中有三。初奪量品明果。
卽四徳是。今正顯之令勤求故。三利益時機。
謂此瞻部及三千界所有衆生得十勝利。妙
幢斷疑卽得極喜。三萬二千及無邊衆生皆
發無上心。是故命初此品起也
二釋名者。如來如前。壽者受義。父受曰壽。
量者。應身量同衆生。衆生無量。應身壽亦無
量。隋有三釋。一同上。故云。壽者受義。父受
妙樂稱之曰壽。壽論大期不斷。命論念念
連持。此中正明法身常住量同虛空。故名品
也。二如來法身。本來常住。如以無量爲量。
故言爲量。三格量佛壽有量無量義。故言壽
量品祥依中說。欲言無量爲量。眞如實相。以無相爲
相。實際以無際爲際。曉。莊。取云。如言實際無
際爲際。宜取初說。故今總說三種如來常住果體。故曰
如來。壽卽受也。謂受依正兩果。殊勝萬德。故云壽也。
量者度也。如實度量如來長壽。故曰量也。沼後釋同。初
云限量。此取曉釋。此等廣如法花疏也。又准彼疏。梵云
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莊同。又云。阿庾婆。此云壽命。
羅跋拏。此云量。興云。跢他云如。伽怛云來。阿瑜悉跋
云壽。羅摩加云
量。具如彼也
三決疑者。問。旣明佛常何故不言常住品耶。
答。信相正疑應身八十。應身非湛然常。壽量
之名。生在應身。應身在品初故。又如大經長
壽品。亦明應身。又非定常。故彼文言。雖非常
住。非念念滅。初地見如如遍滿。問。𣵀槃言壽
命品。法花及此。云壽量品。有何異耶。答。通
論無異。倶顯三身之常住故。別言。大經初明
應身。金剛身品下明法身。法花此敎。同顯三
佛。問。壽與命何。答。此亦例前。通同別殊。故
曉云。付法藏云。摩訶迦葉。乃至便捨命行。唯
留少壽。長阿含言。佛告波旬。是後三日當
入滅度。卽於塔中。定意三昧。捨命住壽。此二
異論。若依此釋。先業所引曰命。現緣所引曰
壽。金剛般若論云。一報命根不斷住故。名命
者相。命根斷滅復生六道。名壽者相。此意局
論。一期相續曰命。通談。三世流轉曰壽。或就
通門。命壽無別。但隨語便而名壽量莊興取
之。沼
亦同云。
壽卽命也
爾時至善根。下有二十五品。第二大段正說
分也。大分爲二。初有九品開經體開宗
略說
後十
六品歎經用辨宗
廣說
先章正開因果及道故是體
先辨修得果因
與緣故正體
後明修行者有利益故是用。後修
行者。
有大利益。
故是功用
初中有三。初壽量明果。次三身明
因。後七品明緣修。果是四德。因是法身。緣修
是道。道爲三。初懺悔。滅障品明戒。淨地明定。
後有四品明慧。隋總攝云。若略爲言。不過福
慧。廣而作談。不過三法。卽戒定慧義次第故。
三法收羅則無行而不盡。故明此三也。就慧
爲三。初蓮讃及金勝品修福德卽是有聞智慧。
金勝總持。雖具
二嚴。先說福
故從初攝之
次空品學智慧有業智慧。卽
因中福慧
後滿願
合結慧。不有不無是一法界之理故不有不無。
卽是平等

隋總攝云。果相顯然易可悟物。故第一明
四德之果。果必由因。第二明法身之因。因不
自顯。藉緣乃遂。故第三明緣自成次第也。亦
是爲除疑解生進道故在初明果。遣信之慧
旣息。未逹深因。故第二廣爲說因因旣本有。
非緣不顯。故第三爲說緣令轉因作果故也。
又三身金義。懺悔下七品明光義。壽量品論
明義。後四王下十六總明三用興云。而檢經文。
無可作此解
三身之因。本有如金。文旣分明。若燒練者其
光顯現。如懺悔等。旣打練已光明彌遠。如修
證已。壽量無窮。體用殊妙。天神宗仰當知梁
說妙契文義。就後有兩。初九品出所弘之法。
明經力大。後正論下七品出能弘之人。得此
經力。初又兩。初有四品。菩薩諸天加護四王
兩品。
銀主。如
意四品
次有五品。神鬼利益明八部
同利益
有四。一與
四辯大辯一品。與
說者辯才
二與財物功德天兩品。
與說者飮食
三與食
地神品。與
說者衣服
與智慧散脂一品。與
說者智慧
生起可
知。隋卽*顯云。夫欲爲人有所護說。若口不
宣以則人所不喜。非謂巧說。故第一大辯天
先與辯才。卽是巧說辯也。雖有巧說辯才。若
無飮食資養四大。壽命不得扶持。辯才無從
而出。則巧說之心不暢故。第二明功德天與
說者飮食。雖有飮食資身養神。若衣裳弊壞。
則容儀不整。不起俯望。故經云。淨洗身體著
淨潔衣。所以第三堅牢地神與說者衣服。雖
辨飮食衣服等。此乃是外緣具足。若無内因。
有乖快契。則說無根本。不可承用。故第四大
將菩薩*與其智慧。則釣深致遠。探頥幽微。
若具此四。自行旣圓。化他亦足也。後七品亦
兩。初正論下三品。出得益之人出得經
力人
後授
記下四品。明人所得益之事明人得
此經力
初卽爲三。
一正論品明妙幢弘經。二善生品明釋迦弘
經。三諸天品明四衆弘經。一是請主。二說人。
三是聽衆也。隋云。妙幢卽請主。釋迦卽大師
能說之者。諸天卽是聽衆。受法之也。卽成
上正說所明辨義。由弘經護法爲因緣。方得
四德之果。豈非辨宗廣說之義。後四品爲兩。
初三品。正明弟子得此經力事由釋迦。隋云。
正明弟子得經力。兼顯釋迦弟子從所化。衆
生由聞經而得記。故云正明弟子得經力。能
化菩薩令已成佛。故言兼顯釋迦也。後捨身
一品正奉釋迦得此經力。能行因得果兼成弟
子。意現下文。我過去捨身得今常樂我淨。汝
等若如我過去行因。亦如我得常樂等果。故
云擧釋迦顯弟子也。隋云。正顯釋迦得經力
兼成弟子。所言正顯釋迦得經力者。卽成上
正說。釋迦由得經力故能己身棄命成前四德
果。亦成因緣義。豈況弟子今日聞經如說修
行。而當不階極果者乎。卽是廣正說因緣義。
卽兼顯果也。非上爲法身湛然而已。復有應
化不滅也。就初爲兩。初授記一品正明由經
力故得佛。後除病流水二品釋成得記所以。
昔作醫王救病以水救魚。今報我恩故得授
記。故明顯釋迦過去行此因救衆生事。又除
病明釋迦下品慈。流水明釋迦品慈。捨身
明上品慈。隋又加云。進取授記一品。卽成四
無量心。此是應身慈悲智慧。今日能說丈六。
自是化身方便利物。法身故所不論。在因未
成佛。已自具三身。至果旣圓。圓豈不備四德
者耶。群八十之疑至此都淨也。問。壽量一
品正明釋迦之果。三身一品通辨二家之因。
懺悔等六明弟子之道。此三何故體而非用。
善生捨身明釋迦之道。授記流水明弟子之
果。此二何故用而非體。答。前文直明佛常。未
明此常由經而得。又正明修道之方。未明此
道由經而成。故體非用。後文正明由於弘經
得常成道。故用非體。問。何不先明釋迦道而
先明弟子道。何不前弟子果而先明釋迦果
耶。答。先解他果次知他我因是三身。後自修
我因方得我果。我果由現在修行故得。釋迦
亦如此。由過去修行故得。故擧捨身等來故
方後明也。先解佛果是常。次識他我同有正
因。後修我道方得我果。我果由現緣。如釋迦
之果。由於性行故。擧捨身以成壽量。此卽初
明釋迦果也。此品准本及四卷疏。大文爲三。
初序說。次正說。後得益宜依
此意
就初有三。一妙
幢疑念而感。二四佛降室是應。三申疑請佛
令合明感應功用。初又二。一能疑之人。二所
疑之法。初也有五。一時。二處。三位。四名。五
行。初序時節略有三義。一釋迦口意。二密思。
三下善根種子時。故言爾時也
王舍下指處所也。本釋如上。興云。瞻部洲中
雖有四方。東方爲首。以日出故。於東方中雖
有諸國。摩伽陀國其間最勝。摩伽陀中王舍
城勝。有十二億家故。佛滅度後至未怨。人
民轉少捨其本城。城邊更作小城。廣長一由
旬。名波羅利某多羅。當大諸城。況亦本城。故
云大城
有一下顯階位也。摩訶薩者十向位也。又菩
薩發心求一切智明智慧。摩訶薩攝受一切衆
生嘆慈悲。隋云。菩薩此言覺智。摩訶言大。薩
埵言士。卽大覺智士。具如彼疏及上述也。名
曰下&T047667;名字也。本云。信相旣過十行。信見
已滿而見未眞。因信生解故。言信相者見如
如遍滿相也隋卽加云。比見未眞。因信生比
故。祥云。於理決定。故名爲信
莊云。
鴝嚧只囉此云妙。鷄頭是彗星名。古譯爲幢。
又梵耶瑟致。此云相。而此經中無相言。舊云
信相者訛。沼卽耶云。乃至信性是淨。妙義
相似。幢者高顯。故謬云相。此解非也。若此經
中無相言者。何故淨地品云師子相。此卽吉
迦夜三藏譯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云。師子幢
無礙光耀天問十地義。又序壽量及滅障云
南方寶相佛。金勝及財物品云南方寶幢佛。
此亦謬矣。仍宜云。今言妙幢者卽信相義也。
興云。梵云*鳥質耶兼信
微妙
鷄頭總相
幢故
此云妙幢。
故知。相幢其義一也。況復此諸三藏生知梵
音。准前悉之。當問之時位在十向。答。竟登初
地位。故下文云。信相深心信解。解是證見。信
是現見。又云踴躍歡喜。歡喜地也曉云。有說
十向。有說
十地。故方廣經。信相菩薩問三寶義。佛讃問言。非一地
等。唯有十地法雲大士。乃能問佛如是大事。皆有道理。
但應仰信。興依梁說。莊八地
已上。則同此義。宜取十地
已於下明德行。過五僧祇。准下咸一僧祇
者。凡位及四十心爲五劫。依夢見疏知之。大
意如仁王下說也隋云。過三大阿僧祇劫也。曉云。
如智論云。十百名千。十千名萬。
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億那由他名頻娑。千
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今此文中。百千爲一。
數至億那由他故言億那由他。百千爲顯是數。非凡所
量。故言無量。莊取之。沼云。花嚴億億爲一&T025632;梨。是倶
胝音。乃至倶舍十萬爲一億。大論千萬爲億。花嚴萬萬
爲億。此數有三。謂大中小。倶舍。智論。花嚴。如次依小
中大數。今此不定。興云。如智論云。乃至依花嚴。百千
百千名一&T025632;梨。&T025632;梨名一不變。不變不變名一那由他。
乃至阿僧祇轉阿僧祇轉名一無量。論顯隨轉門。經盡眞
實門。故今依經。言無量者卽彼第五之大。那由多者卽
彼第四之名。百千者卽彼初數故。妙幢已曾供無量佛爲
一至億那庾多。億那庾多爲一至百千數。過去諸佛攝福
資糧。殖智資糧。資糧已備。堪
默請之。取嘉祥義。如下述之
問。何故不同。答。觀
音品疏云。此立萬萬爲一億。大論千萬爲一
億。蓋是風俗不同也。問。旣云無量。梁說何
通。答。彼五僧祇非凡所量。亦名無量。故不相
違。承事養者。法花疏云。或財法二種。或身口
讃歎。總名供養也。此卽總攝十種供養。一身
供養。乃至十至處道供養。具如法花疏第十
二。及義章第十三十種供養義。殖者即種。故
本云種諸善根沼依此云。
殖謂種也
十信下種。次三十心
成熟。能生眞智隋加云。初地
是解脫時
小乘義。體毘梨
上座
明八萬四千劫行行入十信。大乘義
過八萬四千劫。減一僧祇不滿一僧祇。准法花
疏。初說。八萬四千諸
波羅蜜爲諸善。以此衆善作菩提根。故稱善根。大士
奉敎修行目之爲殖。後釋。如彼四卷疏云。此人曾供諸
佛。深殖善因。故能承佛
三密冥加。疑佛八十
是時至八十年下。第二所疑法。有二。初擧果
疑因。後以因疑果曉莊及宜。卽取
此說。沼興略取
初也。今果旣
短。昔因應雜隋云。昔
日應短
文應常住。云何卽時壽
八十年。若小乘釋。佛二十年在中陰。侍母先
生。母年二十。方生如來。佛母二十二死。父母
先亡。若大乘義。先有父母出世。佛方託生。如
來一念在中陰中。欲示生義具足非幻化也。
若理論。衆生於法如如上於如如
佛母上
作摩耶夫人
解。以何因緣者。本云何因何緣。因是煩惱。緣
是業也。何業煩惱使佛八十。此正疑化身。所
以八十者有三義閻浮上壽百二十年。
但八十者。此有四義
一示無老
少。百二十中。前四十無老。中四十非少一示
如來
常說中道常行中道。故取中壽。二欲
示去前佛不遠後佛不近居兩楹中間
二示有爲諸法
不定。不可使保百二十年示物無常無有決定。本
應得長。而今遂短唯得
八十。故知無常之
理。理不可怗也
三生衆生慕仰。臨𣵀槃衆生方
知。如來在世八十。爾前未有此言令衆生生悲
慕心。若同
世間。年百二十。自然應何足可嗟。反其心。謂衆生因此
得生變仰。本言佛應百二十歳未滅。那忽只得八十年耶
問。今經何時說。而妙幢聞佛八十。答。如告魔
王却後三月當入𣵀槃。應是此時妙幢生念
依。故云未𣵀槃前九十日說。所以知然。從如來出世
至於法花。未有八十之語。說法花已後對於魔王。唱言
却後三月𣵀槃。此時衆生方知正八十年。以此可知於九
十日說。曉同。但加出阿含經。興取祥說。加云。所以八
十年𣵀槃者。捨第三分壽
而利衆生故。義如大集
問。若爾此經。法花之
後。文義旣定。何故隋云此經而居花嚴般若
之後法花𣵀槃之前圓機成就在於此時。今
始堪聞法花疏云。金光雖會法。而未會於人。法花人
法倶會。意謂。法花是最勝後。翼足依
答。當時且說。正如梁釋。文義定故
復作至命長第二以因疑果。昔因旣勝。今果
那短。有二。初擧佛說以章門。後釋章門。初
又二。一總標。二別列。初也
云何至飮食。此別列也。一切善皆得長壽。今
取相似因果故但出二種。不殺旣令他内命
相續文施食旣與他外命。佛昔旣具此二。應
得長壽祥云。不殺是長壽正因。如生母。施食是緣因。
如乳母也。沼依梁義。故云准此經及𣵀槃第三。
長壽因緣萬行皆是。得三身故但擧二種。此通衆生壽命
因緣。故偏擧問。恐生見佛壽八十年便疑。不殺及布施
食非感長壽。欲令依身長道接物便宜。故也。興取本釋。
故云。不殺施食出其長壽。如其次第正助二因。卽同世
間生養二母。
故偏説之
然釋至善道下。第二釋章門二。初釋不殺又
二。一明不殺。不損内命。二具十善。不損外
命。此明止善隋云。一正釋。二興況。非
止不殺而已。亦具行十善也
釋迦牟
尼。下云。牟尼此言知。知一切法。釋迦此言能
度一切衆生。前是智慧。成就佛法。後是慈悲。
成就衆生。隋云。此翻甘蔗。甘蔗種此國語。外
國名一切。劫初有天三人下。一甘蔗種白象
多。二日灰種。金寶多。三漠種。人民多。若
言日炙種。是波斯。非婆羅門。劫初時。有
草王及后。年老時入山修道。依巢而住。爲獵
師射。王及后二人一時著箭傷。以已各出一
渧血。其血入地變生甘蔗一雙。一莖生男。一
莖生女。互爲因緣共爲夫婦。世世相生相續
生四子。初名甘蔗。乃至師子頬王生斛飯王。
淨飯王生太子悉達。故曰釋迦大乘云總云。釋
迦姓名。又土姓
也。中論疏第十云。瞿曇此云泥土。卽是姓也。有二因
緣。一釋迦先祖爲王。厭世出家。事瞿曇仙人。時人呼帥
爲大瞿曇。以資爲小瞿曇。卽從師姓。二小瞿曇被害以
後。大瞿曇。以上和其血分爲兩分。還遂各生男女。因是
已來。有瞿
曇姓也
牟尼。號曰善身口意。又曰能人。人
者身口意滿。如下更解。下同梁也莊云。釋迦
此云能。謂
姓也。牟尼名寂。如來本姓。是刹帝利。此云田主。次名
喬答彌。此云甘蔗種。亦名日種。復名釋迦。具如佛本行
百千等者。如前論說。猶過迦他名阿僧祇。
此云無數。劫者時也。法花論說二種。故云。示
現過阿僧祇劫不可得故。復五種劫。一夜。二
晝。三月。四時。五年。示現無量無邊劫故。疏
云。一明阿僧祇劫不可說。以有無量阿僧祇
故。二五種劫。明時不可說。問。日夜等云何亦
名。答。外國稱劫簸。此翻爲分別時節。故劫
是時之通名也。但經中取天地始終者。立其
通稱名之爲劫。日夜月等受其別名。法花疏
第二云。地持明劫有二種。一日月歳數不可
數名小僧祇劫。菩薩能超之。二大劫不可數
名大劫。菩薩不能超也。故知今取曠劫修行。
此旣非凡之所測量。故云無量莊云。智論四云。
乃至劫者。梵音
劫婆羅。此云長時。非愚夫等之所測量。名爲無量。又阿
僧祇有其二種。一日月歳數可無數故。名阿僧祇。今依
前故。名爲無量阿僧祇。非大
劫無數。大劫無數。唯經三故
十善道者。如中論疏
及大義章。己身等者。釋迦菩薩。過去世中。或
時爲救鳩割身肉。或爲濟虎捨命等
常以至飮食。第二釋施食。前無量者通貫施
食故。本云飮食惠施不可限量。梁云。亦應云
於無量劫。但道不可限量者。此横論所施之
人無量。互擧一邊隨云。所施者多。互擧
一邊。欲相顯發也
此亦有
二。一擧施食與他外命。二擧捨身與他内命。
此是行善初擧施食之輕。後況捨身之重。此意。
正疑修得應身常無常義。不疑法身
大乘
三十三阿僧祇劫行行。而言無量者。此合數
三中時也大乘三十三阿僧祇得佛。而言無量百千億
那由他阿僧祇劫者。從十信至金剛三昧三
時合
論也
問。何故不疑法身之常無常義耶。答。隋
云。不疑法身有三義故。一法身本來是常。不
勞歷疑。二二乘未解生覺不敢有疑。三衆生
唯見應身八十。正可疑故也
時彼至念時下。第二四佛應現有三。初標時
節。二明佛現妙幢室。室心少鄙須變也。三於
此下總結。初也。於世尊所者。釋迦尊所也。本
云至心念佛。念釋迦也。作是念時者。本云思
是義時。思果之理時也。初明時者。欲明妙幢
疑念時四佛便現嘆時有二義。此初總標。欲
明信相疑念之時四佛卽現
凡有
二義。一嘆智慧不逆時現。二嘆慈悲不過時
現也此後
別解
慈悲恒欲化物。云何有疑而過時不
現。智慧見於機宜。云何未念而逆時現耶。故
當妙幢念時而應現也若未有疑而佛先現。則成逆
時。若今日有疑。明日方應。
則成過時。故言時。彼菩
薩於世尊所作是念時
以佛至淨下。第二明佛應。有四。一現淨土。有
事有理隋云。四階
顯事表理
事者有四。一有淨土。二土
中有座。三座上有佛。四佛出利物。就理者。
現淨土。爲表法身本地淸淨作相。除闡提
表理上有四階。乃至能
除闡提貪生死不淨心
二現師子座。爲本地無
畏自在之我十力無畏
八自在我
作相。除身見心能除外道
身見心
三現四方四佛。爲本地法身遍如如滿空常
義作相。除緣覺心能除緣覺不
利益他心
四放光利物滅
苦與樂。爲本地樂用妙樂作相。除聲聞不能修
破空定與衆生樂能除聲聞怖
畏生死心等
初也。有二。一現
淨土。示法身淸淨表本地法身自性
淸淨。興卽取之
二出妙香。滅
闡提臭穢香還薰飾淨土。無量法身能流出般
若及慈悲。一切衆德還自莊嚴法身
初也。
又二。初以佛威力者。示能變之人宜云。明四
佛威力
後其室下明所變之土。有三。一叙廣淨。二明
莊嚴。三如佛土。初嚴淨者。宜云。卽室廣博。
如淨名方丈室也。祥云。何故變小室令廣博
嚴淨。密顯短而卽長。猶如此室穢而卽淨也」
二莊嚴中。種寶者。是七寶也。大論第十云。
金。銀。毘瑠璃。頗梨。車璖。馬腦。赤眞珠測深
密疏
第一云。同稱
讃淨土經
測云。眞諦釋云。弗師羅伽。
此云黄色寶。卽是金也
旃陀羅乾
多。此云
白色寶。
卽是銀也
毘瑠璃者梵音訛也。正吠瑠璃。或云瑠璃者
略吠音也。眞諦梁論記云。是靑色
寶。燒不可壞。唯有鬼神有神力者。
能破爲器。或可。是金翅鳥卵也
頗梨。論云。過千
歳氷。化爲頗梨珠也頗胝迦。此云黄綠色。佛
地論云羯鷄怛諾迦寶
娑洛揭拉婆。眞
諦釋云。是紺色寶
馬瑙阿濕摩揭拉婆。眞諦釋云。
是赤色寶。無性攝論云。是
帝靑大靑等寶。解云。帝靑者。是帝釋
靑色寶。大靑者。是帝釋勝靑色寶也
赤眞珠者佛地
論云。
赤蟲所出。或珠體赤。名赤眞
珠。眞諦釋云。卽無價寶珠也
又大論云。寶有三種。
謂人寶。天寶。菩薩寶。人寶力少。唯有淸淨光
色。除毒除鬼。除闇及飢渴寒熱等苦。天寶亦
大亦勝。常隨天身。可使共語。輕而不重。菩薩
寶勝於天寶。能兼有人天寶事。又能令衆生
知死此生彼因緣本末。又能出種種法音。乃
至廣說。問。是諸珍寶從何處出。答。金出岩沙
赤銅中。眞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龍珠出
龍腦中。珊瑚出海中石樹生。貝生蟲甲。銀生
燒石。餘瑠璃頗梨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
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爲如意
珠。譬如過千歳氷化爲頗梨珠。如是等諸寶。
是人中常寶。佛所莊嚴一切國土。是最殊勝。
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從大功德所生故大業
論云
七寶皆是
石所攝故
今文言帝靑瑠璃者。七中第三。三中
天寶沼云。是天帝釋靑瑠璃
寶。寶中勝故偏擧之
問。若准無性。是應馬
腦。論文如上。何取第三。答。帝釋應有靑色馬
腦。論據彼說。今取天帝靑瑠璃寶。故本經云
天紺瑠璃。故不相違。問。若依大論。旣有聖寶
最勝諸天。論文如前。何取天寶。答。假近令
知。據實聖寶。准香應知。故次香云過諸天香。
依法花者。瑠璃是地體也。衆寶卽地莊嚴。故
法花云。瑠璃爲地金繩嚴等。此本旣云天紺
瑠璃。種種衆寶。雜厠間錯。以成其地
三如佛土者。就事明妙幢之室如如來所居。
就理。此相表眞實法身之上。煩惱不能染。智
慧不能淨。故言如佛淨土隋云。表眞實法性之
本。有二別。一則能出
生萬德。二爲十方諸佛初之所遊處。亦爲生死𣵀槃二
種行之所依栖。故名爲土也。爲衆聖之所栖託也
有妙至充滿。第二出妙香。有二。初出香體。後
明香用。初香體者。隋云。有妙香氣過諸天香。
旣表道後衆德果極最精。故有妙香氣。天
有四種。一世天。卽人才貴。二生天。卽六欲
天。及十八梵等。三淨天。從須陀洹乃至十地
菩薩。四第一義天。卽道後佛果。如如境智。體
備衆德。高出累表。最尊最勝。卽是第一義諦。
故云過諸天香。芬馥充滿。本云烟雲垂布遍
滿其室。此出香用。隋云。卽是慈悲降赴蔭覆
衆生。故云垂布。卽芬馥也。有緣斯感。亦是其
事。無礙而不通。故言遍滿其室宜云。以香作佛
事。如衆香世界
也。興取本意。
釋云香雲垂布
於其至其上下。第二明土中有座。又二。一明
現座。示無畏之我隨云。現無量座正表地般若相。
或不侵。高出群外而能遣蕩衆
累卽是大
自在我
二有妙花。除身見。自性之計不由因
座有妙花。花生座上。亦是因座有花。能光顯瞙發。
還修飾此座無量。因性般若生衣身智慧。應身智慧
還顯性般若。譬無量花能顯發於樹。復能生果結實。
内譬應身智慧。眞實是道。能通自德於極果也。故知表
我之顯
體也
此卽初也。有三。一座體。二莊嚴。三敷
具。言座體者師子座也。大論第八云。佛爲人
中師子。佛所坐處若林若地皆名師子座。譬
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師子座。又王呼健人名
人師子。人稱國王亦名人師子。又如師子四
足獸中獨歩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
十六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師子法花疏第七
云。宜就内
外二德釋。外德者。花嚴云。處蓮花藏師子之座。内德者。
一乘以中道正觀爲體。不受斷常故云無畏。具如彼也。
莊依論說。故云。如師子坐處皆名師子座。如是如來人
中師子。乃至非師子爲如來座。亦非師子形。興
卽取
故知。沼云。四寶以成。如師子王之所處
故者。非也。但所表云。座四者表四生皆成佛。
本義之流。故法華子漸還向。譬中四方者四
生也。以三義故生善成佛。具如彼辨宜云。明
高座勝妙
以作佛事。如須彌
燈王佛國高座也
四寶成下顯莊嚴也。如前七
中前四所成莊云。東西南北。如其次第。金銀瑠璃頗
梨所成。沼卽取之。加云。表四無畏。卽
梁義同。如
前悉之
今謂。興云。淨信。波若。大悲。空定。名
爲四面。對治四障得四德故如四寶成。此卽
本義。具如重牒。以天衣下明敷具也。隋云。衣
能遮身弊醜。成身之用。莊嚴人相。威容端正。
令其勉暫離羞。令人意氣雄武。心神鸗俊。欲
表我德十力無畏。幹用綽然。自在轉變。行藏
卷舒縱任者。宜云。明寶衣細軟。如安養
界天衣敷座柔軟無比也
故言天衣
敷其上也
復於至顯現。第二座有妙花。有三。一出花體。
二莊嚴。三稱用。言花體者妙蓮花也。由花有
實。除自性執。隋云。花譬應身智慧之道。具如
上述宜云。嘆蓮花臺。
如蓮花藏世界也
種種下莊嚴也。本云衆寶
合成。隋云。三十三大阿僧祇。具行十波羅蜜。
萬行爲因。今日始感得此果。衆善普會。萬德
所成譬若𣵀槃。是大成就樂也。釆布已滿無
所闕失。故言衆寶合成。卽是道後佛果。量等
下稱用也沼云。寶座稱身
故量等如來
非但稱身。花能稱合
諸佛身心。故云量等如來。故本云是妙座上
各有諸佛所受用花。隋云。十方三世諸佛。同
以應身般若契眞會無爲。卽是與本相應義。
十方諸佛亦同用此應身波若遣蕩生死還源
本淨。同用八自在我令物觀見也。沼云。不由
妙幢之力。故言自然顯現宜云。種種乃至顯現。
明衆寶雜飾。如衆寶普
集世界衆
德成就也
於蓮至鼓音下。第三明座上有佛。有二。初明
四佛。示法身遍滿。二明自然而坐。示是自性
眞實之常。四佛口同說一理。故下云。時四如
來告妙幢言隋云。通論。四佛通譬一常德。別語各表
一德。何以故。示理乃無始終。事中有本
末。常德是本。三德是末。本一常德。三德猶常故。別開
四者。本末合說故。二意中。初明四佛降室。通表常德。
常德遍滿無處不有。譬如四佛同在一室。後明自體處座。
譬如四佛處於四座。若談四佛同處一室。取其遍滿之義。
共表常德。若取四佛各異義邊。卽表四德。四德是
末故。後各處一座。相好分明方域有在。具如彼也
此卽
初也。於蓮上者。爲六義故。坐蓮花座。故大論
第八云問。諸床可坐。何和蓮花。答。床爲世
界白衣座法。蓮花莊嚴。妙法座故。乃至復次
劫燒盡時。一切皆空。衆生福德因緣力故。十
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上有一千頭
人。二千手足。名爲韋紐。是人齊中出千葉金
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倶照。花中有
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
王。此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
王於諸婬瞋心盡無餘故。若有人修禪淨行
斷除婬欲。名行梵道。佛轉法輪或名法輪或
名梵輪。是梵天王坐蓮花上。是故諸佛隨世
俗故。寶蓮花上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聞此
法者畢至阿耨菩提。具如彼也。隋云。蓮花通
譬道前道後性淨法身。不論其常無常。正取
法身有能生四德之用。若以蓮花含果實也。
有四佛者。卽譬法身之上有四德故。東方佛
土名妙喜。佛號不動。南方佛土名歡喜。佛號
寶相。西方佛土名安養。佛號無量壽。北方佛
土曰莊嚴王。佛號天鼓音。本云微妙聲。四方
是世界之極。欲示法界法身圓極之體遍一
切處。又示四德義如上莊沼宜興
皆取此義
具如隨釋
是四至而坐。第二明自然而坐。隋云。正表別
四德。亦有通別。通是極果。倶昇無爲。同離
四謗。幷出虛妄之域。等濟四流。高越生
無異。別者。各自體而坐師子座上也。跏趺坐
者不共坐也。大論第八有三種義。法花疏第
二釋云。問。坐法不同。何故結跏趺坐耶。答。
作此坐者。不同俗人。又異外道等常立或翹
足。身旣不端。心則不正。結跏趺坐。是諸佛常
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心正。將欲靜心故端
身。又作此坐取道則易。魔生怖心。故跏趺也。
具如論說。沼云。准智度論。爲降魔。乃至無
著波若論云。唯寂靜坐者。能覺諸法故。此住
定儀。坐相順故。爲示能覺諸法。能說諸法。要
由得定。得定由坐。此釋入定有十義中第六
義故。如前引也
放大至國土下。第四利物隋云。神通利物。卽是
如來三輪敎化。通表第
四樂
有二。初現瑞相明神通
現瑞
後明利物明衆生
蒙益
也。問。卽應說法。何須現瑞。答。法花疏第二
有六義。第三義云。率爾而說。不生尊敬。須驚
耳目方乃渴仰。餘具如彼。瑞相有三。一放光
色。表般若。二雨妙花。表法身。三奏天樂。表
解脫。初光表四佛開於衆生常住慧光之解。
此是道内般若也。二雨花表法身正因能得
佛果。此是道前之花。能前得果。三奏樂。此
表道後之樂。亦說解說雪然自在也。隋卽
*顯云。三瑞皆是神力所爲通表樂德。樂德
卽是慈悲。從慈悲出大定。由大定起神通。神
通之事最是末用。末用就顯。是耳目所見。若
從末尋本者。大定有神通。神通卽大定爲體。
由慈悲有大定。大定還指慈悲爲體。由般若
有慈悲。慈悲還指般若爲體。由性淨般若有
智慧。智慧還指性淨般若爲體。由有如如之
境有如如智。如如境卽是法身。如如智卽是
波若。波若亦卽應身。所以應身還指般若爲
體。般若還指法身爲體。卽是應身還指法身
爲體。乃至又此三事通是神通。神通是化身。
化身說法能令衆生離苦安樂故。神通是樂。
別論。卽表三身三德。表三身者。放淨光表修
得應身。卽是波若。二雨妙花。有含養生之力。
譬道前道後性得法身。能爲修得法身作因
緣。由有道前法身爲因爲緣。感得道後法身。
通道前道内法身。卽是淨因之因也。道後法
身卽是證得。亦爲般若慈悲等作因也。法身
旣通爲二處作因。故取花能生果爲喩。法身
旣非因非果而卽因卽果。非因故非前非後。
非果故卽因卽果。卽前卽後故處中間。三奏
天樂。樂表化身。化身卽是解脫德。化身說法
令物識歸依處。從苦得樂。正是化身之因。能
拔苦與樂。與樂拔苦。卽是脫其苦諦果能解
其集諦因縛。若通言之。十信得禪定。伏皮煩
惱肉惑。故自不生。卽是離皮肉得解脫樂。稍
出三界。離五陰怨賊。豈非得解脫耶。問。三身
三德。如前可見。四德爲論。淨德屬何耶。答。
有通有別。通論。三身三德幷無惑穢。卽是淨
德。淨德該通在三身三德之中。別言。淨卽皎
潔之名。與法身自性淸淨義相映故。淨德入。
在法身中。樂之爲用。本主和心。聚衆怡慮。
解體悅神。開懷引衆聚會近遠。譬如化身逗
機適性。名稱所宜。爲欲引物歸宗使其還源
本淨也。准法花疏第二釋者。瑞雖有三。義門
唯二。初一正果瑞。又身業現瑞。後二依果瑞。
又意業現瑞。此卽初也。有三因緣放大光明。
故大論第八云。有人見佛放光。信心淸淨恭
敬。又欲現智慧光明初相故。又一切衆生常
著欲樂。五欲中第一者色。見此妙光心必愛
著。捨本所樂令其漸離。然後爲說智慧莊說
八因。
初三卽是。餘如彼也。沼云。准伽耶山頂經。
論有本義。彼一二義卽同此也。具如彼辨
問。大品。
眼耳乃至手足十指。兩踝兩&T050509;及足下等。各
放六百萬億光明。今從何處。又何定耶。答。彼
言三昧王三昧者。此法性定。准亦應同。故云。
問。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依何禪定中放此光。
答。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
四禪中第四禪放此光明。第四禪中火勝處
火。一切入此中放光莊云。一切有部根本律云。若
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
傍生事。光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
從膝上入。若說力人王事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從
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從口入。若說
獨覺事從眉間入。若說阿耨菩提事從頂上入。今放大
光。欲說如來壽量常住。
應知彼光從頂上入
大論云。問。火相上炎。水
相下潤。風相傍行。是光明火氣應上去。云何
遍滿三千界及十方國土。答。光明有二種。一
火氣。二水氣。日珠火氣。月珠水氣。火相雖炎
上。而人中身火上下遍到。日火亦爾。是故夏
月地水盡熱。故知火不皆上。又佛力故遍至
十方。問。何以先照東方。答。以日出東方爲上
故。佛隨衆生意。先照東方。又倶有一難。問。是
光遠照。云何不滅。答。光明以佛神力爲本。本
在故不滅。譬如龍泉。龍力故水不竭。具如彼
法花疏云。光有二義。一能顯物。喩此經顯一乘之
理。二能滅闇。表此經能滅斷常之惑。亦契前述三
藏釋
同遍照耀等者。宜云。擧所照處。初照王
城。次照大千。後照十方。此是從近至遠也

大千等者。大論第八云。雜阿含說。千日千
月千閻浮提乃至千大梵天。是名小千國土。
名周利。以周利千國土爲一。一數至千。名二
千中國土。以二千中國土爲一。一數至千。名
三千大千國土。土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
千。大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
是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
三千大千國土。是一時生一時滅。有言。住時
一劫。滅時一劫。滅時一劫。還生時一劫。是
國土大劫。亦三種破。水火風。小劫亦三種破。
刀病飢。此土在空。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
人。須彌山有二天處。四天。忉利天。餘夜摩
等。福德因緣七寶地。風擧空中。乃至大梵天。
皆七寶地。皆在風上。是三千大千國土。光明
遍照。照竟餘光過出。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
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問。閻浮
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何以常言恒河沙
等。答。恒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恒河是佛
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爲喩。復次佛出
閻浮提。四大河北邊出。入四方大海中。北邊
雪山中有阿耨婆達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
寶蓮花。大如車輪。阿耨婆達多龍王。是七住
大菩薩。是池國邊有四水流東方象頭。南方
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子頭。東面象頭出恒
河。底有金沙。南方牛頭出辛頭河。底亦有金
沙。西方馬頭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
子頭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
山。恒河出北山入東海。辛頭河出北山入南
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
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乃至故恒河爲喩。
不取餘河。問。恒河中沙。爲有幾許。答。一切
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
數。具如彼也莊一
依之
雨諸天花。第二雨妙花。法花疏云。天雨者。雨
花處也。據事而言。旣說非常之法。致感諸天
供養故。文殊偈云。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約理而談。天者淨
也。四衆封執之心旣淨。故得聞經成佛。今亦
准之。妙幢封執之心旣淨。四生六趣聞經得
佛。初義顯也興云。卽智論云。天花百葉是也。天者自
然之稱。欲表衆生所有理性。從如說行。
而作成佛
之正因故
奏諸天樂。第三奏天樂。准前就理。卽第一義
天之樂也。據事可知興云。天樂者。不鼓自鳴。而應
諸天之意故。表佛宣妙音。衆
生隨類
各解
問。此二瑞相。何通力耶。答。皆准前知。
興云。放光者變。雨花者化。如智度
論。依第四禪聖如意通之所現也
爾時至乏少下。第二利物。有二。一明生樂。二
明滅苦。菩薩之行。能與樂拔苦。異於聲聞也
隋云。欲表果地法身體。精用顯不比二乘及菩薩。或有
得一得二用。利益之事不過與樂拔苦。慈能與樂。悲能
拔苦。明如來慈悲有
名實有體。體有實用
此卽初也。以佛威力者。五佛
力也宜云。爾時下擧所化衆生。以佛
威下正明利益。初總表利益
若身至淸潔。第二大悲拔苦。世間之苦無過
六根不具。故拔此苦。隋云。備擧三障。但業與
煩惱是苦家之因。因能感果。因義非果。自屬
集諦所攝果報。六根不具。正是苦諦。於事交
切故。略擧之中。諸六根具足。理而爲論。能令
衆生得六根淸淨具六神通。故名具足也。通
而爲言。能令六道諸衆生具足信念五根。故
言諸根具足。別而爲言。三惡八難等諸衆生。
出三惡道。上生人天。離八難處。得信等諸根
具足也。若惡衆生。出生人天。得淨妙果報。是
事中諸根具足。復親近善友。聽聞正法。
自正思惟而住。得四辯輪。能生三惡。亦是
諸根具足之義也宜云。別釋有九。一身根具足。二
能視。三得聞。四能語。五得智。六
得本心。七得衣服。八人所敬。九身淸潔。沼數雖同。
取文未善。開合互違。又總表結入九中故。對文知之
論第九云。問。云何先世重罪。而今生盲等耶。
答。若破衆生眼。若破正見眼。言無罪福。死墮
地獄。罪畢爲人。衆生而盲。又盜佛塔及羅漢
等塔中火珠及諸燈明。如是等緣故失眼也。
九十六種眼病。闍那迦藥王所不能治。唯佛
能令先得視。後後得智慧眼。先世師父敎訓
不受不行。又截衆生耳。又盜佛塔等楗椎鈴
具及鼓故聾。先世截衆生舌。或與惡藥令不
得語。或聞師敎父母敎勅斷其語等故啞。先
世破他坐禪。破坐禪舍乃至善心轉薄。隨逐
不善故心亂。乃至先世破他身。或截其頭。截
手足。破諸身分。或破佛像賢聖等像。故形不
具。廣如彼也莊沼
取之
於此至顯現。第三總結。隋云。總結嘆。明神
通利益。其事難思。不可具說。示其大要。有前
所明四雙八義。若具序者。人天六道。所謂善
因樂果。皆由本有性淨法身。有根本因緣。乃
至依持建立。卽是前明是身因緣境界處所
果。依本難思量故也若前九種。幷此
結益。卽成十利
問。光旣遍
照。據利何故不及十方。答。略而不明。皆應倶
益。問。大品令得世出世利。故彼經云。若有衆
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菩提。乃至盲者得視。
乃至形殘者得具答。此亦准前
爾時至之相下。第三默請佛隨云。申疑致請。
卽是感應道交
二。初明能請之人明身心相扶。即
欲聞之形儀
後出所請之
申疑以請決。
欲問之形儀
此初有二。一外覩瑞相。言希
有事者。如前現瑞利物也。二内懷歡喜。歡喜
有二。一内生歡喜。准法花疏第五由有二義。
一見前。三瑞。二觀後二利。是故歡喜。此二喜
是喜中之極。故稱踊躍。又准注釋。瑞利外現。
喜心内發。不覺舞蹈。是故踊躍。二外起恭敬。
法花疏第二云。合掌表形無異用。一心明意
無他緣。夫喜敬交集。實合渴仰之情。異瑞幷
興。疑有非常之說也。瞻仰諸佛。本云向諸世
尊。謂向四佛也法花疏第五云。以仰瞻
尊顏思。候可言之時也
殊勝相者。
同疏云。有所表彰稱相。意謂。四佛妙相圓滿
表彰分明。云殊勝相。本加云至心念佛。念釋
迦不應八十。又云。念四佛遣疑也。今卽准之。
故莊云。合掌乃至之相。釋曰。至心念佛
亦復至功德下。第二明所請事。有二。一標
能疑之心隋云。明懷疑在心。依
此沼云。有二。初心疑
二別出所念之事
正問。沼云。後言請。卽取曉義。加云。相好等同諸
佛。情不生疑。壽命異彌陀等。故言唯於壽命生疑
此不
正意。昔因今果不相稱合。此正疑也。莊云。
且如造無間業。受地獄壽一中劫。修非想業。
受八萬大劫。三阿僧祇。具修六度。唯八十
年。非是類餘佛壽生疑。況彌陀等。是他受
用。猶約眉間如五須彌非但命別相好亦殊。
豈同異耶。此初有二。初嘆佛德無量。二疑壽
命短促
云何至八十年。第二別出所念事。衆生執無
常心堅。若釋迦獨説。多不信故。四佛共説常
果。若事中四佛現瑞。理論亦是釋迦耳。三身
因釋迦獨説者。本起意爲果短故。擧因果從
來修因爲易。故獨説也
爾時四佛至菩薩言下。第二正説。有言。猶屬
序分。下云欲説等故。今謂。下明將欲更廣説
耳。此中旣止妙幢八十之短。明壽長遠。衆生
不測。唯佛能知隋云。卽是正
説。顯常義也
就文有三。一爲妙
幢説迹常義。是應化二身無盡身。二爲陳如
説本常宗。是法身不有不無常。三總結本迹
一身常義。是𣵀槃相。梁以品末四佛歸本而
配此也。今依轉勢取𣵀槃文。旣約三身合論
𣵀槃以成上説。故爲結顯本迹一常。據義無
妨。初中有二。初四佛説常。後釋迦述成。初本
有三。一略開常宗。二廣明常相。三偈後長行。
時衆領解。今有初二。後下有故。初又二。一明
能答之人。二明所答之事。此初也。本云爾時
四佛以正遍知告信相言。今文略也。正遍知
人明佛是常必可信也。四佛口密。共出一言」
善男至長短下。第二明所答事。又二曉卽
取之
隋云。
總誡止
二釋所以重解
此初也。善男子者。有
四義也。如下三身品疏辨。法花疏云。花嚴稱
爲佛子。餘經多云善男子。有紹繼義。故名爲
子。綱幹之能。故稱爲男。所行有利他符理淸
昇感樂之義。目之爲善
何以至知者。第二釋所以。何以故。止汝八十
之言耶。衆生不測。唯佛知。應化二身有限量
故。此中有四衆。染。淨。但。修也此亦不釋別
事。隋亦略也
花第三云。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
間。疏云。智慧人有二分。出家爲沙門。在家爲
婆羅門。匡山𣵀槃疏第八云。沙門名息。八正道分能息
煩惱。故云沙門。婆羅門者此名淨行。三十七
品能治煩惱。故云淨行。
梁釋沙羅門如下也
天有二分。欲天主爲魔。
色天主爲梵。此天人以外稱爲餘也意謂。曉
云。諸天者
總擧天趣。世人者總擧人道。魔衆梵衆者撮取天上勝衆。
欲界邊際故。語行邊際故。沙門婆羅門者撮取人中勝者。
出家修道故。在家淨行故。
莊意取之。具如彼疏
准此四衆染淨修者。蓋
是二類各二衆歟。染淨顯也。等者。衆師不釋。
今謂。内等非外等。故本無等字。又解。等者。
既撮擧主。等取各伴。言人及非人者。法花第
一。兩處不同。先長行云人非人。疏云。八部鬼
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法故。云人非
人也。此釋卽同舍利弗問經云。八部鬼神皆
曰人非人也。後偈云人及非人。卽同此經。曉
云。次言人者。除上二衆諸王長等。及非人
者。除上二天餘天及神等莊有三釋。一云。結顯
上衆。二人非人者。謂
顯似人鬼神衆。若爾。及言應成無用。第二取曉。測深密
疏第一有三釋。初卽取本。又云。人者總攝一切人。非人
者總攝一切非人。此曉公義。又云。人非
人者。疑云爲是人爲非人也。亦本義故
如是一切世
間勝衆。無一能知釋迦壽量。故言我等乃至
齊限。唯佛能知無限之量。故言唯除正遍知

時四至壽量下。第二廣明常相。今文有二。一
廣明常相。二釋現短意。初又有二沼卽
取之
初神
力集衆。後正爲廣説隋云。有縁之者應同時受悟
故。第一以神力召集。有縁旣
集。第二正
爲解釋
就初有三。一標集衆之時。二別明衆
集之體。三明衆集之處曉卽
取之
初也
以佛至摩訶薩。第二明衆集體。有三曉卽
依之
諸天。是苦道衆隋云。明
諸天衆集
二龍鬼。是染淨衆
部衆
三大士。是證道衆明大士衆集。沼宜意云。是
集八部衆菩薩衆。莊云。有
十衆。一欲天。乃至十菩薩衆。大判爲
二。謂異生衆。及聖者衆。具如彼也
隋云。旣上根應
悟。不明有四衆小道之人興*顯此云。有説。此經
唯爲深行菩薩説。故無
聲聞衆。卽違下文説諸衆生聞佛壽量發菩提心故今
四佛説佛壽量之意。爲利中根不攝聲聞。故不説之
言衆生不云聲聞。有何違耶。還違自意。不中
根故。不預佛壽量之利者何入。下説衆生聞
壽發菩提心。又何必爲利中根者。未明文故。
今謂。佛常非二乘宗。當知三藏欲對勝機以
顯敎深意。如法花但爲化菩薩無聲聞弟子。
不同三乘立定性等
悉來至室中。第三明衆集所處。隋云。併在信
相室中。法主及徒衆。皆是化身受道。偃性急
來。神力自在。大小相容。修短縱任。十方天人
倶處方丈。無異淨名之室常爲八不思議借
座燈王請飯香土等事也曉宜興德
皆取此義
爾時四佛至頌曰下。第二正爲廣説隋云。對前
是廣。待後
猶略
有二。初經家標起。後如來正説。此卽初

一切至壽量下。第二如來正説。八頌爲三。初
五行明佛壽長遠。答前第一佛果疑因。二二
行明不止八十。答第二以果疑果。三有一偈
結訶上疑隋云。結
勸斷疑
就初有二。初四行擧譬。後
一行法説。就初四行譬四徳。水淨。山我。地
樂。空常。水性本淨。可以渧知數。應身淨徳無
盡無能知者。卽破闡提不曉有二釋。初卽依
之。故云。水況淨
徳所成之壽。以離闡提謗法
之垢。如水性淨復過彼故
須彌山。四寶所成。妙
高名。王言自在。可知斤兩。應身之我無盡。不
可得知。衆生盡方盡。此破身見外道山況我徳所
成之壽。以
出外道著我之障。如
山高出後過彼故
大地是衆生依報。因之而
出。言是樂可盡可知。應身之樂不可算也。
破聲聞樂。地況樂徳所成之壽。以離聲聞居狹心。廣
大安樂。有如大地長遠之壽。過塵數故
虛空無邊表常。尙可盡邊。應身之常不可計
也。破縁覺常空況常徳所成之壽。以除縁覺忌他促
心。無盡常住有若虛空。妙通之徳超虛
空故。如是報身四徳壽命。萬行所感。二縁所得。第二釋
云。此顯佛四種身壽命。一化身。二應身。三亦應亦化。
四非應非化。四行如次具辨如彼。沼卽取此二説。興
云。四行如次顯大圓鏡智乃至成所作智。具如彼也
沼興徳雖有此勞皆不經旨。今顯法身眞常
彼還執智生滅無常。豈得證會理智全爲常
住宗耶。總顯常義如四卷疏
若人至壽量一行。第二法説也
不害至如是二行。第二明不止八十。答第二
以因疑果。有二。初一行明勝因深遠。後一行
明妙果無窮果。此中。本經具有三義。故云
無量無邊亦無齊限。今擧無邊際該前後意
也無量者無有短長。無邊者無有窮盡。無限
者無有劫數
妙幢至數者一行。第三。結訶也
爾時至短促壽量下。第二釋示短命所以。此
段梁略。隋云。有四。一問。二答。三總結。四明
四佛及侍者隱沒。初也。有二。初序已解壽長。
後問示短所以。如文顯也
時四至之時下。第二四佛答也。爲三。一略擧
四種衆生。標佛出五濁惡世之意。二妙幢略
牒問更重諮審。三四佛解釋。初也。此五濁義
如下別釋。本云釋迦如來五濁世時出現。卽
同法華諸佛出於五濁惡世。疏云。文二。初總
標諸佛出五濁世。後別列五濁名。准此曉善。
故云。文中有三。總標。別解。後還總結莊沼興
師皆取

此初總標佛出世時
人壽至常見等。經二別釋五濁。此與法花。及
瑜伽説五濁。十地論立六濁。薩遮尼犍經。有
十二濁。且隨今文。法華疏第三云。命濁者。近
三小劫短命衆生。衆生者。毘尼母經。亦云業
濁。卽身口意三種惡業。見濁者諸不善見。煩
惱濁者是三毒等。劫濁者謂惡時也。三小劫
時。大威徳陀羅尼經云。嚩婆訖利沙吒隋云
濁也
花疏云。濁是不淸義。譬如濁水不知見物。衆
生心濁不知一乘理。故名濁也。具如彼辨
瑜伽。意大同
也。興意略取
彼此次異。隨時宜故。初句命濁也。
禀性下劣等衆生濁。本云於下信解衆生少
善根衆生。隋云。四種衆生。一下信解者卽解
行人。二少善根者卽二乘人。三闡提。四外道。
又下信者新發意人。少善根者未有初地功
徳。闡提外道著我。逆對今文曉云。立根根下劣名
下信解。少三善根
名少善根。
宜卽取之
多有我見等。是見濁。宜云。八見。廣如大論第
三十五。今且依文。隋云。陀那執。意識於一一
陰計有人相自性名我見義章第六。金剛疏第三
云。於五陰中起我我所。
故名爲我。瑜伽意同。故莊云。八十
三云。於五取陰我我所見現前行故
問。若爾。我見與
我我所有何異耶。答。如廣百論破我品説。然
下疏云。若言一陰是我四陰是所。若言五陰
陰皆我身外爲我所。若離五我爲我。外皆爲
所。故義章云。我及我所。是義不定。若異五陰
別計有我。則名五陰以爲我所。若取五陰以
爲我人。於五陰中隨取何陰以之爲我卽名
爲我。餘陰爲所沼云。今此文旣別説我我所見。卽總
別異。瑜伽據總。此通總別。此言我
見。卽無
我我所
准此悉之。人見。章云。計有神主。能行
人法。故名爲人金剛疏意。命亦爲人。莊
云。新譯經論言有情見
衆生。隋
云。陰身積聚不壞章云。計爲我人。依於五陰和合
而生。故名衆生。金剛疏云。不斷
不絕相續住世。名爲衆生。莊云。釋衆生者。梵音補
伽羅。此云數取趣。如説。數取諸趣無厭足故。沼卽取之
本。養育之後列富伽羅見。隋云。此云多事人。
此人多能分別於諸邪見事妄想自在。有能
著見事曉云。此云數取趣。計有一神數取諸趣。此當
金剛疏云外道計有神我。死此生彼。經遊六
道故名
壽者
准後譯敎。補特伽羅無我。此云人無我
者。前反合也。今謂。二義亦無異也。壽者。本
云命見。隋云。衆生識命報相續不絕章云。計
有我人。
命根成就。住有分限。故名壽者。金剛疏云。計有一根之
命不斷。猶有我故。稱爲命者。莊沼興同。論云。命者。與
壽和合現存活
故。意同前也
又云。命者。見六識相續。命根斷
滅。還生六道章云。我衆生等命根成就。故名命者。依
天親波若論。總計三世五蘊差別爲我
見。見身相續不斷名衆生。此計五蘊從前際來相續不斷。
故名衆生。一報命根不斷住。是故今者此計現在現有命
根斷已復生六道名壽者。此見未來
生壽更起故。此依五蘊總別異故
養育。隋云。從嬰孩長大。乃至童子少年盛壯
衰老事也章云。計有我人似藉衣食而得增長。故名
養育。莊有二釋。後義依之。初云能增長。後
有業故。沼
卽取之
此上三見。新略見字。本有。但據養
育略之。具如義章第六。十六神我義也
邪見。章云。謬執乖正。故名邪見。謗無因果一
切法也。五見皆邪。然謗無偏名邪見者。此見
重故中論疏第十云。邪見有二。謂通及別。通卽五見皆
名邪見。別卽唯取撥無因果稱爲邪見。擬無因果
其過旣重。獨受邪見。餘小經。更立稱。
具如邪見品疏。莊卽依之。沼取別邪
我我所見。本
云我我所執。本釋如上故莊亦云。重釋我見差別
故。沼云。謂依五蘊起十五

斷常見者。是邊見也。章云。斷常乖中。故名
邊見。一切法中取斷計常皆名邊見。有五釋。
廣如義章十使義也中論疑云。執我斷常名邊見
者。第三釋也。莊沼同云。斷謂
七斷滅見等。常謂四
遍常等。亦不離本
等卽等取煩惱濁及劫濁也。
興卽取之。宜云。上擧八
見。今等者六十二見
如法花疏第四。中論疏第
十。義章第六。六十二見義沼云。等取見。戒取
見。及隨煩惱。略無
劫濁。以其外境非所化故。
非惡體故。略不擧之
此卽法華疏云。煩惱與
見正是濁體意也。宜云。劫濁者。總説三劫。乃
至以五濁攝諸煩惱諸見也。故知。曉説勝也。
問。以何對治此五濁耶。答。興云。智論説四悉
檀。悉檀曰宗。廣如彼論。劫濁衆生濁。世間悉
檀治。識器生界悉能虛幻。厭怖修道而永離
故。命濁以各各以人治。必由善業修持淨戒。
以不殺等命漸長故。煩惱見濁。對治檀治。修
習如應對治之道令不起故。由三悉檀破五
濁故。入第一義證會眞宗。問。何故釋迦出五
濁世。答。莊云。由本願故。如悲花經。
爲欲利至菩提。第三總結。諸異生者。本云諸
凡夫衆生。前無信等沼云。簡諸入
地大菩薩衆
衆外道者。本
云尼乾陀婆利婆闍迦等。隋云。同是鐵鍱腹
外道等。事摩醯首羅天亦求出世。離生死修
不得名邪。不會眞理名外。謂梵天宮爲淨土
𣵀槃。四韋陀爲正經。邪徒衆爲僧遊行。五通
過未世八萬劫中事。殺羊祠神。又觀此羊
八萬劫來常生羊中。於祠中死而得生天。不
知此羊八萬劫前有生天業。濁智見近不見
遠。言天祠殺羊羊得生天。遂行此殺謂爲福
徳長於邪見。曰婆闍迦等中論玄云。至妙虛通云
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
前我見等興卽
同也
總意。前四種衆生也
是故至壽命。第二妙幢略牒問重更諮審。此
段曉屬前結。觀今文勢。屬前妙好也。順文便

善男至短壽下。第三四佛解釋。本文有四。准
今初段略故爲三。一明入𣵀槃有益。二明不
入𣵀槃有損。三明譬説損益。初也。卽福徳上
之勤習正法。求無上法身。就文爲三。一
釋入𣵀槃。二歎傷釋。三結釋。初也。言衆生者
前四種衆生。見𣵀槃已者化身息用。生滅滅
已。寂滅樂也。生難遭下。第二歎傷釋有二。一
歎傷惻。二歎勤習行也。初也。本有四想。故云
發生苦想。希有想。未曾有想。憂愁想。離遭想
者。是希有想。慈悲之父暫現一滅更逢無日。
憂者憂愁想。一切時憶。違本心也。苦者苦
想。内心悲動鳴呼難可忍。等者未曾有想。義
同希有。故不釋之。曉云。苦想者。如𣵀槃言苦哉苦
哉世間虛空。希有想者。謂當來
難値故。未曾有想者。謂過去不遇故。憂愁想者。憂今不
久住故。愁常無救護故。先一總句。後三別句。由是四想
離慢緩心。故能受持
所説經寶。乃至不謗
於佛世尊下。第二歎勤習行。
言經敎者卽此經等。速當受等者。本云速當
受如是等修多羅當持續誦當不毀謗。准此
三義。一速當受者。敬戀情深仰樂勝法。二持
讀等者。於文理句義持不失。三當不謗毀者。
尋思文理。理文不二。如理修行。可悟法身不
二離四謗也。依新又加爲人解説。如次卽對
前四想故。前後合八。故知此經由彼八義。諸
佛化身入𣵀槃耶。與法花同。若依花嚴。有十
種義示現𣵀槃。具如沼疏。宜云。三義如彼辨
之。是故下。第三結釋。現者。示於王宮生。現
鶴林滅。言短壽者。釋迦化身。若疑釋迦應身
壽量。則不如是也
何以至重故。第二明不入𣵀槃有損。卽徳薄
下品之人不種善根也。文亦爲三。一釋不𣵀
槃。二歎不傷惻。三結釋。初也。衆生如前。若
見等者。化身雖復悲願恒住。而於衆生無利
益也。不生恭下。第二歎不傷惻有二。一歎應
傷惻不傷。二歎應習行不習行。初也。不生恭
敬者。本有三不生想。今擧二影。外道染著
妄見執斷滅。闡提無信。現見外聞。謂釋迦常
在。不生難遭想者。二乘及始行菩薩。不能純
直心正念法身。惟增妄解也。如來所下。第二
歎應習行不習行也。亦不受者。懈墮障弊。輕
人薄法。不樂正法。亦不持讀等者。愚冥自覆。
法本輪息。所以下第三結釋。善男至常想
故下。第三明譬説損益。問。法説旣顯。何須譬
説。答。法花疏第五有二義。後云。震旦言多約
法。天竺語多引譬類。佛出天竺隨彼風俗。故
立譬喩也。譬者喩也。眼目異名。亦得異義。譬
者類也。喩者曉也。假借近事以況遠理。曉諸
未悟謂之譬喩。注説如彼。經論釋此四句不
同。一假近喩遠。如法花長者卽如來。乃至四
以遠喩遠。如大品明。云何實際。謂如性大。
經喩有八種。今是法後。故後喩也。文三。一丈
夫富家譬依今應言有人富家譬。
然依本説。義無違故
明貧苦不恒貧
苦。二丈夫貧家譬依今
准前
明富樂不恒富樂。三優
曇跋花譬。初譬有二。一譬。二合。初譬有三。
一譬説。二歎傷知足不傷惻。三結譬。初也。有
人者四種衆生莊。興。卽取。
沼略依之
父者大智度。母者
如如方便。卽摩耶也曉莊沼興意皆依
之。故云佛也
多財等者。
大願如意具足之用自在也沼興
取*也
便於財下。
第二歎傷知足不傷惻。言便於財物者。本云
然彼丈夫諸子知財聚已。不生希有想未曾
有想。言丈夫諸子者。一三界善人。二聲聞。
三縁覺。四菩薩也。知財聚已者。人天已知三
歸五戒八齋。二乘分知無我俗異眞。菩薩修
二空而未圓證也。不生等者。慢怡無情。染著
虛境。生死妄樂未曾放捨。不生難遭難遇也。
所以下。第三結也
善男至常見故。第二舍譬有二。此初合也曉云。
彼衆
生者合有人也。若見等者合財豐
盈。由常見故者合父物常想故
所以下。第二結合」
善男至乏少下。第二丈夫貧家譬。明富樂不
恒富樂。有二。一譬釋。二合譬。初中有四。一
父母譬。二王臣譬。三歎修行勝進。四結譬。
此初也。有人同前。父母者般若方便。貧窮等
者。大願法樂財寶未隨意也
然彼至盈滿。第二王臣譬。彼貧人或詣者。彼
上四種衆生各出離也。王家等者。法身佛。法
身菩薩家興云。或者不定義。家者所依之處。大小乘敎
是所詮義之所止處。故曰家舍。如來一音説
法。衆生隨根各聞大小之敎故。大乘敎如王家。小乘如臣
舍。聞之如詣。根欲旣異。飡聞亦別。故云或也。取曉説故
見其倉庫種珍滿者。本云見滿倉庫種種衆
寶。見者進入初地見法身。滿倉庫者。習氣鄙
穢生死煩惱未盡種種珍寶者。如如性徳。能
生一切智慧法財也倉庫者因。以所依故。珍財者
果。以所有故。見者解義。卽諸
衆生於諸敎處信解所説
因行果徳。取曉意也
生希至勤無怠。第三欲修行精進。有二。初生
希有難得想。後爲得勤劬如文
所以至故。第四結譬
善男至等想下。第二合譬有二。初善男下正
合譬。見佛𣵀槃便生渴仰思戀之心。於物感
傷有益也曉云。若見乃至等
想。合父母貧窮喩
言乃至者。寶窟云。
是到窮之辭。准今擧難遭之想到希有等故
莊云。乃至者。謂欲
攝希有愁悲等想
又解。非但四想。餘追戀苦亦
是無量。皆欲窮到。故言乃至
後於無量時下。結合。以下合資
財乏少喩
如烏至現下。第三烏曇跋花譬。有三。此初明
烏曇花。不可恒現。世間難見也。法花疏第三。
河西云。此言靈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樹。
而無其花若輪王出世。此花卽現。明衆生若
應聞一乘敎。成法輪王。諸佛如來乃至出於世。
故靈華爲輪王之相。金鼓爲成佛之徴興取加
云。其
菓初卽縁色。熟便大赤。至遂輪
王而始出。故諸經中以爲喩也
彼諸至毀謗。第二合譬明諸佛亦如是。世間
甚難愚於優曇。應當勤勇自勵速起聞思修
學也。本有總別二合之文。初別正合烏曇花。
云如是如是諸佛世尊於無量時乃當出世。今
卽略之。此總合也曉云。合也。意卽此喩釋。彼丈夫
貴家喩。義非別立故。故云。次言
彼等。若遇如來敬信者合詣王及大臣家。聞説等者合於
家中見倉寶滿。所有經典等者合於生希有心乃至無怠。
諸師
取之
文勢順也
善男至𣵀槃。第三結譬。明捨世間。於生有益

善男至衆生。第三總結。成前義也結中二句。
前結釋迦速
滅。後通結諸佛道
同也。興即取之
爾時至不現。第四明隱沒不現有二。此初四
佛及侍者隱沒往山也
爾時至衆生下。第二妙幢與同行衆詣山。此
卽第二釋迦述成也。先明妙幢。後明四佛。就
初爲四。一進發。二到佛所。三修敬。四陳説四
佛所釋。此初也。億者。本云倶致。義如先述。
餘文顯也。頂禮足者。大論十一云。人身中第
一貴者頂。五情所著最在上故。足第一賤。最
在下故。以所貴禮所賤。貴重供養。又有三禮。
下揖。中跪。上頂禮足。是上供養。一面立者。
法花疏第一云。大論云。俗人是客。來至佛所。
是故聽坐。聲聞菩薩。位居弟子。是故侍立。此
後説也。初云。爲來故不應行。爲恭敬供養故
不應臥。坐者於供養不重。立者恭敬供養法。
興取
此也
問。若爾。何故序品皆坐。答。旣如先也
時四面坐下。第二明四佛隱沒往山。有六。一
隱沒不現。二到山出現。三告侍者。四令進發。
五敎勅。六奉命。今取後五。初屬前故。然隱現
者卽是開覆義。有三時。一王城妙幢室中雙
開實身實壽。此是無闇覆時。二爲凡夫二乘
隱實身壽説方便身壽。卽是隱蔽在闇地覆
時。三靈山發方便身壽顯實身實壽。卽隨空
地踊現時。妙幢亦有二時。具如疏辨。問。何故
四佛與侍者同隱沒同顯現耶。答。爲明隱顯
無二體故。隱沒顯現倶佛性倶法身也。菩薩
是因性。佛是果性。問。隱名佛性。顯名法身。
何須縁因耶。答。如種子爲正因水土爲縁因
故芽生。佛性是中道種子正因。慈悲護法是
縁因故。法身芽得生。廣如彼也。此初四佛到
山現也
告侍者言。第二文也
善男至佛所。第三令進發
爲我至行不下。第四敎勅相問。宜云。有二。一
致問訊。二請説法。此初。致問訊者。大論有五
義。一諸佛法爾知而故問。隨世間故。餘如彼
也。少病等者。論有二釋。一有二種病。一外。
二内。寒熱飢渴兵刃等患名外爲惱。飮食不
節臥起無常四百四病名内爲病。如此二病。
有身皆苦。故問少病少惱耶。人雖病差未得
平服。故問起居輕利。有人病差雖能行。於坐
起氣力未足。不能造事施爲携輕擧重。故問
氣力。安樂不者。有人雖病得差能擧重携輕。
而未受安樂。故問安樂。若依此釋應問氣力。
又具問者如法花也。二有二種問訊法。一問
訊身。二問訊心。若少病惱乃至氣力問訊
身。若安樂者是問訊心興卽
取之
内外諸苦名爲身
病。婬欲嗔等九十八結五百纒等名爲心病。
是二問訊。故言少惱乃至安樂。若依此義。總
二問也。問。何以不問無病惱耶。答。法花疏第
十一*顯論意云。凡有三句。一無病無惱。二
多病多惱。三少病少惱。不問無病惱者。衆生
未得免病。佛何由得無病耶。衆生若都不從
一乘之化。可言病惱多耳。復有受化故不得
稱多病惱耶。此據所化。具如論也
復作至法要下。第二請説法。有二。此初請説
善哉善哉。法花疏第八云。大論云。再言善哉
者。喜之至也
爲欲至隨喜。第二所爲。除飢准等准上拔苦。令
得樂者卽是與樂。前中有内外苦。後有世出
世樂
時彼侍者下。第五奉命有六。一進發。二到佛
所。三修敬。四陳説相問。五釋尊讃述。六説常
無常偈答。此初也。二三如文。今客佛使。故就
坐也
倶白至安樂。第四陳説相問。文改准先
爾時至正法。第五釋尊讃述
爾時至頌曰下。第六説常無常。有二。此經
家序
我常至經寶下。第二釋迦正説。此兩行偈。通
述成上四佛影響爲信相釋疑示現𣵀槃有利
益之意也。曉云。二頌有二。謂初半頌述上八
頌壽量長遠之説。後一頌半述先長行示現
短命之意。此卽初也。我常等者。本云我不離
此山。隋云我樂自在故。不離如如。又昔初得
一念聞熏習已來。乃至未證法身山已前時。
相續生起何曾斷絶。今至法身更無異趣。故
曰不離曉云。山處卽淨土故。如法花云常在靈鷲山。
乃至論云。報佛如來眞實淨土。第一義諦之所
攝故。興卽取
之。沼意同也
宣説經者。淨智圓故恒説法。又平
等大悲普爲衆生説正法寶。能以一音令彼
衆生隨類得解。故曰常説
後述示短壽意。有二。初半述先速滅有益。
法與合也。成就衆生故者。用大悲心常隨衆
生行依根性利益如犢逐於母。故曰成就。示
現般者。由方便智令凡夫二乘等歸信大乘
修行如如。名曰示現
後一頌述次久住無益。法喩與合也。凡夫起
邪見不信者。二乘曲見曰不信。愚夫貪欲曰
邪見。又外道染著見名邪見。闡提貪欲獄縛
曰不信。爲成等者。凡聖二衆皆究竟至新佛
舊佛。化縁周盡故不住世也
時大會至授記下。第二爲陳如説法身之本。
不有不無常義沼云。此中問答人及所説法。與大方
等無相大雲經第四説同。彼能請人名
善徳。能答者名一切衆生
樂見。具引經文會釋如彼
就文有四。一陳如就跡
執舍利是有。二利車就本明色身是無。三陳
如拂迹自申已解。四大衆歡喜讃嘆。就初有
五。一陳如自申欲請二王子問彼請意。三陳
如出請所以。四王子示可請法。五從勸進請。
就初有三。一標請人。二明請相。三出請法。
就初有三。一請人。二聽衆。三法主。具此三義
理方可信。初本有七。一時。二處。三徳。四性。
五身罷時。二通明五義。如先説也隋就此後時
云七義。一
大衆靜聽時。二如來爲説時。三下種成熟解脱。四心不
高下堪聞法時。五於三世中是現在時。此破外道計有去
來無現在世。今明是在現在分明可説可聞。過去已謝。
未來未有。無聞無説。六欲示於十二月時。三十日中一日
時。十二時中之一時也。是上所請
人。聽衆法主之時。時不離上法也
大會中者處所也。
於大衆説故法可信。會者符合義。如來理敎
與衆生機合。故名爲會。事深廣故稱大也

有婆羅門者明徳也。此言淨行莊卽
取之
有二。一
世俗。除邪惡是凡夫。二眞實。除煩惱是聖人。
即是徳行也。姓憍陳如者明姓也。言火器。是
外道種。事火爲行。秉火在心故曰火器曉莊
及興。
皆取
此義
名曰等者出名也。本云聖記。莊云。達摩
此云
阿闍梨耶此云師。興云。
伊耶阿梨云師
仳伽囉耶此云記。興
云。毘耶云
授。伽羅
耶云記
名法師授記。舊云聖記者。謂此菩薩。
位在第九地。授大法師記。從徳標名。又父母
立名宜云。謂以聖義。卽爲法師。於記字上而加授父。故
曰授記。沼云。法師是佛。與其授記彰徳位勝。故
立此名。在第十廻向。於此位中得法師授記故。又入十
地故。眞諦本云。如是之義。我已聞知。爲請如來廣開分
別眞實之義。故求舍利。開方便門。旣云我
已聞知。明是已悟。但爲利樂。故居斯請
故知本今
互相顯也。言聖記者。有正行故。聖人懸記得
果也隋云。聖者有二義。一二乘三十心過三界。
二菩薩如來化衆生。正主具此二義曰聖也
有四
種授記。一未發心時受記。十信之前。如言凡
有心皆當得菩提。二發心竟受記。如言汝已
發心不久成佛。下云十信。此二記幷未定時
節。三現前受記。如言汝阿逸多次當作佛。下
云補處受記。十地十心中後三心。四默然受
記。如來不語。令衆生聞與彼記。此可通前三
也。下無前以補處爲第四義然第三云。無生
法忍記。十廻記。上時定也記者有三義。一時節。
二修行。三究竟。初中
有三。一遠因。謂道前。一切衆生皆有如如之性。去道後
遠也。二近因。十迴向去道後近也。三至因。初也已上得
如如理也。修行記亦有三義。一下種。十信。二成熟。三
十心。三解脱。初地已上。後究竟果記有四。一作佛。二
處所。三大衆。四説法。又有四種授記。卽先梁説。又聖
記者有四。一凡夫。二二乘。三菩薩。四佛。佛是至聖之

六七應有故。本云在於衆中諦心安坐也。
在於下明解也。本在衆中。表其已解應化二
身修得之常欲示大衆中。已聞四
徳。未解無相法身也
諦心有三。一離
散亂覆器。二離放逸漏器。三離顚倒穢器。散
亂障聞慧。放逸障思慧。顚倒障修慧。安坐者
明位。坐有三義。一違坐。如共作非法。二暫時
坐。如説外典及二乘理。非長久理。三安坐。是
佛若菩薩。今明此人説大乘理無人能破也」
與無量下。第二聽衆。此明他未解令解。有二。
此初列數
婆羅至佛已。第二嘆徳有三。一圍繞是聲聞。
聽法之相。二恭敬是修行。三供養是宣説。
恭敬是受持。又修行供養
是利物。此明自利利他也
今略初二擧後攝之。宣
説讃歎。故曰供養。法花疏第十二云。地持有
十種供養。一身供養。供養於佛身。乃至十至
處道供養。供行順果。名處道供養。佛果是所
至之處。供養之行能至彼處。名至處道。維摩
經名法供養。地持名行供養。於中有三。一財
供養爲至處道。二隨喜供養爲至處道。三修
行供養爲至處道。於佛旣十。法僧略同。精檢
藥王具十供養。今亦准之。具如彼也莊沼意同。
然莊。別引
寶雨經第十説十法供養。沼。
莊嚴論十大願等。檢文知之
時法主文。本今略也。而梁隋云。釋迦下。第三
明法主。釋迦此云知。乃至欲示五佛倶在信
相之室。故適言釋迦也觀七
卷本
聞世尊至𣵀槃下。第二明請相。有三。初明外
聞佛滅。二明内生悲苦。三明身心致敬。此初
也。言入般者。新文言重故。如本云應般𣵀槃。
又上多云不入𣵀槃。今上文云不般𣵀槃。次
云不入𣵀槃故。法花疏第二云。般之言入。卽
入𣵀槃也統略
同也
𣵀槃。小乘言滅度。大乘言大
成就樂。大對菩薩。菩薩成就而未大。成就對
二乘。二乘安而未成就。樂對凡夫。凡夫苦而
無樂也。前文已説應身長遠。此中猶言八十
者。示現入滅隋云。化身八
十。要應滅也
涕淚交流。第二内生悲苦。此有二。一仰戀如
來。二願佛酬請隋加第二欽慕勝法以爲三義。沼云。
如涅槃第一説悲苦等相。鼻所流爲
涕。目所出爲淚。
兩相雜落爲交流
前禮佛足。第三身心致敬。有二。初列致敬之
隋云。明
請法
今文略也。此第二明敬之義。明敬
人也
此有二。一前者是起。故本云倶從坐起。明重
法。以請法方起耳。二頂禮佛足。明敬人。人受
今禮也。起有二義。一内不著樂。二外無諸過。
初有三。一不著睡樂。二不著臥樂。三不著倚
樂。後亦三。一不空失時節。二究竟修行。三勤
求請法。第二頂禮敬人。禮有三事。卽三業。
三業禮有二義。一示三業皆修等敬。二有眼
無耳身禮。有耳無眼口禮。無眼無耳心禮。又
他心者意禮。天眼者身禮。天耳者口禮也
白言至慈悲下。第三出所請法。有二。一讃所
請之人。二申欲請之意。由佛有慈悲之徳。故
欲讃也。初有二。一讃如來昔日因中爲利衆
生修於三身。二讃如來日今果地以三身。利
物。初有三。初別明化身。二合明應法二身。三
合結嘆三身。初化身又三。一拔苦與樂。二滅
惡生善。三擧本意。此卽初也。大慈與樂。大悲
拔苦沼卽
取之
又悲於凡夫。慈於聖人也
憐愍利益。第二滅惡生善。言怜愍者滅惡。言
利益者生善。又怜愍令他自利。利益令彼化
他人。又怜愍卽現在利。利益者未來利。又怜
愍者除業煩惱因。利益者除六道果也法花疏
第五云。
怜其無樂。愍其有苦。又怜愍據
内心。准此可言利益據外身也
令得安樂。第三擧本意。本云欲令皆悉得大
安樂。謂令凡及聖皆得佛位。言令得安樂者。
明昔因中之意也
猶如父母。第二合明應法二身。父者法身。是
本能生。母者應身。是末能長也隋云。母是禪
定。禪定伏皮。
得安樂生人天。智慧除宍。得解脱出
三界。慈悲除心。得一切智化衆生
餘無等者。第三合結嘆三身。本云最上無等
及無等等也。不與三乘共位曰無等。佛與佛
共曰無等等。又無等者不可譬類。無等等者
於不平等境而等觀之。又但佛眞實曰無等。
如如無二曰無等等。更無二如而相等也
能與至依處下。第二讃今日以三身利物。卽
爲三。此初法身。本云爲世間作歸覆護也。以
法身無生無滅。是歸依反本之處。歸者反本。
依者安立。覆者生善。護者息惡。今文准之
第二明化身文。本云令諸衆生快樂淸涼。今
即略之。化身有與樂除苦之用。曰快樂淸涼。
快樂時與樂。淸涼無苦。又斷惡道果曰歸依。
除惡業因曰快樂也
如淨滿月。第三應身有二。一慈悲如月光明。
二智慧如日出世。此初也沼云。如𣵀槃月愛三昧
能作淸涼。又尸羅此云
淸涼。淸涼卽𣵀槃。由戒能爲淸涼𣵀
槃因。故名淸涼。故以月喩𣵀槃徳等
以大至初出。第二智慧。言照明者。本云光明。
能遣*或曰光明興卽
取之
日初出者。本云如日照
於優陀延山。是日初出處。是正法念經第十
八云。羅睺修羅王眷屬衆行於海。上見常遊
憂陀延山頂行閻浮提也
普觀至羅怙羅下。第二申欲請之意。有三。初
擧佛慈悲平等。二正請佛欲求舍利。三如來
默然。此初也。羅睺羅者釋迦之子。故知信相
之室有五佛也。此兒初生啓日。菩薩嘆言。我
欲修道。此兒障我。如羅睺阿修羅王。此言不
善揵兒。若直修羅。此言善揵兒。羅睺羅此言
覆障。覆障日月故。似日此兒爲羅睺羅也
興云。梵云易羅怪羅。此云障
月。羅怙非天捉月輪時而得生故
唯願至一願。第二正請也。願者二義。故本
云施一恩徳。恩者諸佛舍利。下云令得如如
解脱。徳者求未來果也
爾時至而止。第三如來默然。夫佛默然有六
事。一請事未見。二大衆未靜。三大衆已知。四
默然不聽。五默然而受。六令弟子答。今佛默
然在後二也曉有二義。初此第六。後云佛前三月滅
度。今答無滅。交犮前故。興卽取之。沼
有五意。三四取此。餘
亦影本。准上知之
許其舍利而不發言者。示舍
利非是定有。彼求世間樂請舍利。佛與出世
樂。是故默然。示如如之理無言無相也
佛威力故下。第二王子問其請意。有二。一出
能問之人。二明所問之事。初有三。一明姓。二
出名。三嘆徳。今加初承佛力爲四。此初也。本
云承佛神力。一知佛心。二藉佛力也
於此至童子。第二出姓。梨車毘是總國。舍衞
等十六是別國。梨車毘。此言滑皮色。亦言妙
皮色。此王皮色滑妙興卽
取之
名至喜見。第三出名也。一切喜見者。恒在空
觀。空觀令色形可愛興卽
取之
第四嘆徳。今略。本云具足辭辯。善能問答。
也地具四無礙解。如如已窮也依此莊云。眞諦
三藏云。九地菩
薩。興云。雖有
此語。未見聖説
若爾妙幢得入初地。亦無明文。
一信一謗。豈異屈蟲。本文旣明。不得□也。
善問答者。答有四種。一決定答。如佛是一切
智等。二分別答。如問死後更生以不。應分別
答凡夫死更生。羅漢死不生。三隨問答。如言
天人護勝。答言若問果報天勝人劣。若問入
道人勝天劣。四置答。如言五陰與我定一定
二等不可定答也
語婆至言下。第二明所問事。本文亦三。准今
初承佛乃上了。故有次二。一求何恩徳。問
彼所請。二許彼所問如意。初也
我能與汝。第二文也。□如來有時不自答有
四義。一衆生直爾如化老母。二示如來有智
威力。以弟子尙能善解問答。如來智力理自
高遠。三欲避四惡人法。一毀他自讃。二隱自
惡揚自善。三於好惡人心不平等。四心念口
説於他有恩。今於四中爲譬。後一以陳如就
佛求一恩故。四欲明八種依。一等依法不依
人。若佛説非法須捨。凡説正法須依。二正法
中了義取。不了義不取。三取義不取語。四取
智不取識。邪正合八種也莊云。法師請佛。佛應
自答。何故加喜見而
令答耶。答。佛前自言三月當滅。而答
無滅。違前語故。使喜見答顯無滅義
婆羅至童子下。第三陳如出請所以有三。一
領上許。二答上問。三釋所以。初也。今略。本
云善哉王子。義准前也
我欲至子許。答上問也。隋云有二。一供養舍
利。爲欲求福。二今從下。求請舍利。爲求福
故。言舍利如芥子許者。興云。梵云舍利。此方
云身。身有三類。一者全身。即慈氏滅後形同
在。更無滅相。二者分身。卽慶喜亡後折身四
分。三者碎身。卽釋迦滅後碎身八斛。今依碎
身。故如芥子。卽取曉説。故知。舍利弗者。依
本應言身子莊云。梵言室利羅。此云身。
而言舍利者歎順舊故
何以至帝釋。第三釋所以也。隋云。有二。一修
因。二是人下得果。莊云。舍利有三分八分。如
菩薩處胎經第四説。爾時八大國王。優塡王。
頂生王。惡生王。阿闍世王。四大兵馬主。最豪
兵馬主。容顏兵馬主。熾盛兵馬主。此八大王
共諍舍利。我應獨之。有一大臣名優婆吉。諫
言。諸王莫諍。佛舍利應當分之普共供養。何
爲興兵共相征罰。爾時天帝卽現爲人。語諸
王言。我等諸天亦當有分。阿耨達龍王等語
八王言。我等應有分。若不見與。力足相伏。
時優婆吉言。諸君且止。宜共分之。卽分爲三
分。一分與諸天。一分與龍王。一分與八王。金
瓮受石餘。此臣密以蜜塗瓮裏。以瓫量卽分
舍利。諸天得舍利還於天上。卽起七寶塔偸
婆。龍得舍利還於龍宮。亦起七寶塔偸婆。八
王得舍利各還本處。亦起七寶塔偸婆。臣優
婆吉。著金瓮舍利三昇幷瓮。亦起七寶塔偸
婆。灰及土四十九斛。起四十九七寶塔偸婆。
當經行處。亦起七寶塔偸婆。高四十九仭。香
花供養。懸繒幡蓋。終日竟夜音樂聲不絶。佛
之威神令諸七寶塔各各有光明。或夜放光
明與晝無異。或晝放光明與夜無異。諸護善
神各各來營護。不令惡人有觸犯者。問。起塔
供養舍利得幾許福。答。得福無量不可稱計。
如無上依經上説。阿難。娑婆世界碎爲微塵。
以此次第數。著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漢辟支佛。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盡形
壽供養。若滅度起塔供養。於意云何。是善
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阿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𣵀槃後取佛舍利如
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刹如針大。露
槃如菜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功徳。前所説
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
喩所不能及。阿難。若此功徳不迴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此功徳聚所獲福報。盡娑婆世
界微塵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乃至三
十三天王。況復餘轉輪聖王。今此經中引昔
所聞處經等。故云如我所聞。乃至廣説
加云。密迹力
士。西域傳等
是時至報者下。第四王子示陳如勝請之也
隋云。勝
請之法
有四。一臨所求。二誡諦聽。三示勝法。
四結勝。初也
應當至王經。第二也
於諸至殊勝。第三也。有三興卽
取之
此初明徳廣。
言最勝者。是經王故。故本云諸經之王
難解難入。第二嘆理深。難解者。過二乘及始
行菩薩。難入者。本云難思過凡夫法花疏第三
云。始不能
知爲難解。終
不悟爲難入
第三明力大。今略。准結應有。故本云福報無
窮。修道有二分。一得果報。二得解脱。解脱是
福。果報是報。果故示此經能致福報二義。舍
利但報無福也隋云。理深故二乘不知。力大故生無
量福。徳廣故攝華嚴大品𣵀 槃。故曰
經王
聲聞至不能知。第四結勝有二。一別結。二總
結。就初又三。此初結理深准法花疏。出
不能之人也
此經至果報。第二結力大准前
知之
乃至至菩提。第三結徳廣。徳廣攝持三經也。
結不次者。轉勢説故
我今至事。第二總結。此中略明有三身義。後
三身品。廣分別也
婆羅至不能知下。第五陳如得示從勸進請
隋云。依
示讃請
有四。一嘆王子所説理是。二自悟陳
如所説義非。三更問王子請非之意以成第
二。四進請所示爲是之理以成第一。初也。言
甚深最上者。領上徳廣。領力大者今略。本云
功徳無邊也。含在徳廣。難解等者。領上理深。
難解者凡夫俗智。難入者二乘及始行眞俗
智。又十地無分別智曰解。佛智曰覺。覺卽今
云入也
何況至安樂。第二文也。言邊鄙者。見法身定
有定無墮二邊也興卽
取之
如芥子許者。示因少福
多。置寶函中者。本云置小塔中
云何至爲我。第三文也。本云汝今云何而不
願樂供養舍利求此報耶。見何過失而不求
舍利也
從明至語已。第四進請所示爲是之理以成
第一。本云我今從佛欲求一恩。言一願者。進
求如如不有不無恩也。今從童子求之。而言
從明行足者。以彼承佛旨。卽是佛意也興云。
明行
足者。第五之名。明者三
明。行者遮行。廣如瑜伽
此上二段。今卽總含。如
文知之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第三
  寶曆二年壬申六月三十日奉書寫此卷了
  始筆于
  一校旁注愚案了 寶生閑人成慶六十
八齡
寶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再校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