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生淨土。韋提希夫人。五百侍女。生極樂。聞經
生淨土。卽其證也。一乘法華。如說修行。力往
生利益不難。淨土論等。談報土邊也
問。聞今經。如説修行。女人生安樂世界云云
爾者女人者。指修因位歟。將生彼界受女身
歟。兩方。若如先者。大師對法抄。破有人云修
因通女。生彼皆男之義。以女身生。不爾。殊勝
妙顏事。如何通耶云云若*由之爾者。西方要
決中。女人生彼皆轉女成男云云通賛疏。觀
經淨影疏等。皆以同之。加之平等覺經。雙觀
經等。生極樂皆成男子云云如何
會云。諸經説彼世界。皆無女人及惡趣云云
尙不聞其名況有其體哉。西方要決等。皆無
異義。但對法抄等者。依鼓音王經説。破他師
偏執也。彼經。又説一機所見歟。難爲淨土本
相矣
  此事又有義。如別抄
有人云。此品旣有盡。是女人後不復受。文如
說修行女人。卽往安樂世界者。至後生改女
身云也
經云。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歳中。若有女人聞
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卽往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遶住處。生蓮華中寶
座之上等云云
問。釋尊滅後。正法幾年歳耶。兩方
。經文病卽消滅。不老不死云云顯何事耶。
答。以攝釋多釋可會之
攝釋云。問。經病卽消滅。不老不死者。問。夫
有漏者。皆有病老死。云何凡夫聞今經。離病
老死。答。古有多釋。一云。由聞經已。要至老
方死。無中夭者。云不老不死。又云。百八煩
惱。名之爲病。得聞彼經已。能斷煩惱故云
病消。不起六十二見。名爲不老。不失慧命。名
爲不死云云由聞此經。知老病死。本來寂靜
故云不老病死。又云。由持經故得好顏色故
不老。得延命故云不老。不病可知云云
問。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讃宿王花菩薩言等
云云説何事耶。答如文付之二佛同坐初。衆
會皆致瞻仰。何不云多寶如來讃宿王花。煩
云於寶塔中耶恐似他宗義
勢。如何
會云。多寶如來。本居塔婆中。出聲讃菩薩。不
云於寶塔中讃言善哉。初多寶如來者。正擧
能讃主。何依塔婆開閉決文言順違。但疑難
範法師不言佛讃證意歟。淄州大師。述其不
可云。雖開寶塔。佛無在中。今言。多寶在寶塔
中。讃言善哉。不言塔讃云云若夫藥王以下
品。塔婆閉戶故。不直擧佛名者。妙音品時。多
寶佛。吿妙音言文。如何會之。爰知。他師所
證。不叶經現文
義決云。二不言佛讃證不可。藥王菩薩本事
品云。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讃言。善哉善哉。
雖開寶塔。佛無在中。今言。多寶在寶塔中。讃
言善哉。不言塔讃。云非佛讃證不可言云云
義疏云。多寶如來下。第四多寶稱歎。前雖閉
塔。而猶稱歎。則不滅義彰云云
正法華云。於時衆寶如來。讃言。善哉善哉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二十四
成身院房坊務
料紙圓禪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以筆功之微善生極樂見佛聞法而證菩
提利無邊群生臨修正念魔障遠離矣於
松屋書之
永祿三庚申年十二月三日
 筆主春信淸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仲春下浣以寫本一交畢
 筆者玉手國枝 



法華經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五

  妙音品
1 今品示現敎化衆生行苦行力歟
2 以白毫相名大人相歟二方
3 十六種三昧何地益耶
4 汝莫輕彼國二方
5 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
6 問佛來不證不可
7 唯願世尊示我令見
8 妙音大士見多寶歟
9 妙音現幾種類身耶
10 妙音現凡聖身可説今經耶
11 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三昧
12 妙音大士來此界禮分身諸佛歟
  已上十二帖
法華經第七卷開示抄妙音品
  ◎妙音品
。今品中。可示現敎化衆生行苦行力耶。玄
賛引法華論。示現行苦行力云云付之見一品
上下。明妙音來至相。説現身説法事。全無
示現行苦行力之文。論主由何云示現敎化
衆生行苦行力耶
會云。敎化衆生行苦行力者。勸衆生令修苦
行故。玄賛或云勸他苦行。或云敎行苦行。而
妙音現十八類身。爲諸衆生流通一乘。其所化
衆生。若行苦行。是可妙音之敎化衆生行苦
行力。但經實雖無令修苦行之文。論主旣云
行苦行力藥王品妙音品示現。經文雖隱。弘
經智慧。深探實義。强不可疑之。智證大師云。
今爲敎化。入諸難處。以爲苦行云云嘉祥亦似
之。此等師意者。妙音同藥王。自修苦行云歟。
而玄賛。開自他二種。其旨如前前。論云。行苦
行力者。藥王菩薩品。示現敎化衆生故。又行
苦行力者。妙音品。示現敎化衆生故云云
玄賛云。來意者。論云。敎化衆生行苦行力
者。妙音品。示現妙音。現在東土。密在此方。
本傳法華敎行苦行。今放光招集以示衆人。
勸發勝心。弘通經法。故此品來云云
又云。解妨者。何故須召妙音以爲此品。答。藥
王此方苦行。自勸衆生。未有他土上人他方
勸説。故召妙音。遠方行法。勸他苦行故。須召
云云
義疏下云。釋行苦行力。凡有二品。問。藥王
可是苦行。妙音品。如何是苦行。答。妙音分
形四生六道。爲物弘經及救濟諸難。亦是苦
云云
&T047368;第十云智證
大師
論敎化衆生行苦行力者。
妙音示現○敎化衆生。以爲苦行。經云。諸有
地獄餓鬼及衆難處。皆於救濟出苦難。不言
説經者。一是苦重。二是障深故。但明救濟。前
品燒身以爲苦行。今爲敎化。入諸難所。以爲
其別云云
。經文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
明等云云爾者。以白毫相。可名大人相耶。兩
方。若名大人相者。見經文。放大人相肉髻光
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云云明知。唯以肉髻光
明。名大人相云事。加之大論中。以肉髻無間
頂相。立大人相畢。離此更無別可得故云云
由之爾者。大人相者。大人所具之相也。
何不互白毫相耶。是以正法華云。卽從眉間
大人相。演百千光云云如何
會云。大人相名。可通白毫相也。故上生經云。
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云云依文案
之。大士面上。有此勝相。光明昭耀表尊貴德。
尤可云大人相。但於經文者。肉髻白毫。俱雖
大人相。肉髻有最上。超餘相故。且以通爲別
歟。佛放此光。召他土大人。故殊指一相歟。
或大人相名。通令被下二相。意者。大人相之
中。肉髻及眉間相也。次瑜伽論文者。三十二
相中。以烏瑟膩沙。合無見頂爲一種。不立別
所以釋。故云離此更無別可得故。不云大人
相無無見頂相外。況上文。旣表如是一切三
十二種大丈夫相。寧限肉髻一相哉。凡或云
大人相。或云大丈夫相。是同名也。而大丈夫
相名。通三十二相云事。本論文分明也。其中
論勝。肉髻白毫之二相也。二相中。猶無見頂
相最勝也。餘人全不見。故隨應可會諸文。
准天台釋。可知之歟
經云。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
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
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云云
&T047368;云。問。釋尊爲召妙音。放大人相肉髻光
明。何故此無名大人相耶。答。玄賛不釋。有師
釋云文句大人相者。大相海也。遍體善功
德。不及一好功德。衆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
諸相功德。從下向上。展轉相勝。不及白毫功
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故是大人相也
云云
瑜伽論四十九云。如是一切三十二種大丈
夫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用淨戒爲因。能感
得○當知。此中其頂上。現烏瑟膩沙及以如
來無見頂相。合立一種大丈夫相。離此更無
別可得故云云
問。經文放大人相肉髻光明云云爾者。大師
如何釋之耶。釋云。放肉髻之光。彰召大人之
云云付之見經文。放白毫光。召妙音見。況
爲集分身諸佛。放白毫光。召妙音之時。何用
肉髻光明耶。是以人師釋云。一乘妙理踰空
有頂。故放肉髻光明云云此釋可爾。准上
可會之。就中肉髻相者。大人相中最上故。以
彼光明。召他方大人。眉間相者。表一乘中道
故。此德可知。嘉祥釋。雖無別疑。恐猶不如
之歟。或又二相俱召妙音無過
經云。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爾時
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云云
玄賛云。經爾時釋迦至白毫相光。賛曰。品文
分四。一神光往召。二妙音來至。三事&T047368;還國。
四時衆得道。初文有二。初放光。後所至。此初
也。放肉髻之光。彰召大人之相。放眉間之光
表爲此經故命云云
&T047368;云。○問。經文旣云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下文唯云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不言肉髻。
云何得言白毫照國肉髻照身耶一難又召分
身佛。唯放白毫光。不放肉髻光。分身諸佛。豈
非大人二難答。佛放二光。非無所表。故下經
文。不言肉髻。能得義意。慈恩釋云。肉髻之
光。彰召大人之相。水抄亦云。肉髻光明照菩
薩身。豈非聖身遮初難又分身果位。見一毫
光。應知。二趣故放一光。菩薩因位。若非二
光。不知召我。亦復不知爲一乘召。故放二光
遮後難
云云
義疏云。○所以放二光者。一乘妙理。踰空有
之頂故。放肉髻光明。極知不偏。能簡中道之
照故。又放眉間光也。又頂光表一乘爲尊。衆
聖所重眉間。明一乘不偏中道圓正。欲以此
法。付屬其人故。放此二光。以召之也。又上品
云。法華第一持經之人。亦復第一。今表其人
行高故。佛放頂光。表其人解稱正故。放眉
間光云云
。今品中。列妙幢相等十六種三昧。爾者。此
等三昧。何位菩薩所得耶。玄賛第十地菩薩
所得也云云付之無縁三昧者。滅盡定也。身
證不還及漸悟菩薩。地前得之。集一切功德
莊嚴三昧者。集福王定也。地地皆修之。若
爾者。十六種三昧。皆第十地所得云事。不可

會云。妙音第十地菩薩也。所得三昧。定可勝
前九地。但出難二三昧者。自本不可遮下位
初得歟。次以前地地可得云難。恐不當。成就
功德有初中後。初得設雖在前地。得自在。
至圓滿事在後地。佛地論。於無生忍。如出初
地八地二位也。是以。玄賛攝釋。處處以今經
文。多有其例。可勘之
經云
玄賛云。經得妙幢相至諸大三昧。賛曰。四等
持已滿有二。初列十六等持。後結無量。一妙
幢相者。如幢高顯。衆得莊嚴。二法華者。逹一
乘理。三淨德者。斷彰染得勝德。四宿王戲
者。宿謂星像。王謂自在。戲謂遊。樂謂得自
在。能現衆像。猶如星宿。常入遊戲。以利衆
生。五無像者。謂滅盡定。無縁定離攀縁故。六
智印者。謂眞如空理爲智印故。或以智爲印。
刊定是非眞妄故。七解衆生語言者。發詞無
礙解定。八集一切功德者。謂集福王定。九
淸淨有。能生七淨九淨四淨等故。四淨者。所
依淨所故。淨心淨智淨。十神通戲者。能起大
神通故。十一惠炬者。照明眞俗諸境界故。
十二莊嚴王者。能具內外二莊嚴故。十三淨
光明者。放神光故。十四淨藏者。含衆德故。十
五不共三昧者。不共二乘得故。十六日旋者。
如日明朗。巡照四生故。此皆第十地菩薩之
所遊履。多第四定以殊勝故云云
燈七云
。經文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云云説何事耶。
答。東土妙音。來此界時。淨華宿王智佛。呵
彼菩薩。於娑婆世界莫生下劣想云此文意。
付之妙音深位大士。久離稱量之慢。設雖不
蒙如來呵。何生下劣想哉。恐寶塔涌現。分身
來會以降。隱土石諸山。變純淨土終。妙音對
何生下劣想乎
會云。娑婆世界。穢惡充滿。設雖三變土田。以
淨覆穢。本土無去。妙音深位菩薩也。上見下
故可知穢土本相。是故彼佛誡。莫生下劣想
也。故玄賛第一由此本穢。恐妙音兼本土穢
相。而生議毀乃至上見下故云云妙音來詣之
時。非此土不淨。彼分身命侍者。文殊自海中
出。有詣靈鷲山之詞。皆是雖淨土。依本名山。
云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指本土相亦如此
問。他宗意。引當品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文。
證屬累經中義。自宗可許之耶。答。不許也。
付之餘師意。屬累品時。分身歸本土。多寶閉
塔婆。三變土田。淨土忽復穢土畢。是故妙音
來此界時。本土佛。呵彼菩薩也。若猶純淨土
者。本土佛設不加呵嘖之語。妙音何生下劣
想耶。玄範師穢土非淨證。尤似有其理。自
宗如何可難之耶准上可
會之
經云。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吿妙音菩薩。汝莫
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
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
衆。其形亦小云云
玄賛一云。七淨穢有殊難。又以妙音被誡。便
非淨土。故知。分身已還國者。分身佛集之日。
何故各命侍者。手捧蓮華竝詣靈山。持散佛
上變淨土時。諸山皆無通爲佛國五道亦盡。
何有靈山詣佛持散。又文殊海會。將至此間。
預在靈山。忽有花現。八衆喜乖情難。○但先
放神力。故現淨土。由此土本穢。恐妙音兼見
本土穢相。而生譏毀。所以被誡。非妙音至。分
身已還而土唯穢。如雖淨土還見靈山。變不
唯淨。兼見穢故。上見下故云云
攝釋一云。疏文殊海會至華現者。此引文誤。
誤引妙音來此之文。文殊又云。爾時文殊師
利至詣靈鷲山。意取詣山以爲證也。設取妙
音。何非爲證。答。他説妙音來此之時。此已成
穢土。合有山何得爲證。故不取也。疏上見下
故等者。問下根不知上根之力。變土旣佛妙
音何見。豈可佛下妙音爲上。答。穢土爲下。本
爲二乘及凡夫等。隱劣爲淨。所以妙音得兼
見本。若爾。何故言。爲分身及爲淨土。答。爲
警二乘。令其忻慕。若不爾者。何恒居淨。何須
變乎云云
義決云。四穢土非淨證不可。若以妙音被誡。
土還穢者。亦應化佛使往靈山。土應非淨。若
云雖云詣山。據本相説談土實淨妙音見穢
類亦如是。若云雖變淨土。靈山尙存。故不爲
例者。靈山非穢變淨猶存。旣土石山。如何得
在。故言在者。據初時説。如文殊從海涌出。猶
言詣耆闍崛山。時會竝以昇空。詣山欲何爲
故。雖詣空寶塔。據本尙言詣山處地。遣使持
華詣山。故知。據本非淨土內可有耆山。下文
云。時我及衆僧。俱出鷲山。亦據本處説。若
云。經云。唯留此會衆。亦留人山者。不爾。衆
令聞法。本爲可留山。不聞經留之。何益。故
云穢土非淨證不可云云
義疏云。問。前云初分經。在穢土中説。後分
經。在淨土中説。妙音來時。正遊淨土。何故誡
之。答。此經始末土有三異。一者初分經。在穢
土中説。二者後分經。在淨土中説。三從藥王
品來還。在穢土中説。所以知。爾者。爲集分
身。是故變淨土。分身已散故。土還復穢。妙音
來時。正遊五濁故。佛誡之云云
問。經文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云云説何事耶。
答。説淨華宿王智佛身量也。付之所化菩薩
身量。多能化佛身半也。妙音身量。旣四萬二
千由旬也。能化佛身定可八萬四千由旬。不
爾者。能化所化身量。豈稱可哉。依之正法華
所化身量四萬二千由旬。能化身八萬四千
由旬云云會云。淨土中。能化所化之身量。不
必半減。彼阿彌陀佛身量者。六十萬億那由
他由旬。觀音身量者。八十億那由他由旬也
者。觀無量壽經説也。佛身超過菩薩幾許。何
況諸本多分身量。有恒河沙字。若依此本。亦
以不定■量。然者妙音身量。雖不及半分有
何過。如此事。隨時示之。未必如本土説會
座機意。可欣樂之分歟。彌陀身量。皆其類

囑累義私&T047368;下云。問。第二十二妙音身量。經
俱云四萬二千由旬。淨華宿王智佛身量。妙
經云八十萬由旬。正經云八萬四千由旬。以
何爲正耶。答。上來序品正宗二經相。悉云正
經之誤。此一事。同以正經可爲誤也
問。正經云。菩薩身四萬二千。佛身八萬四千。
菩薩半減於佛。順世間義。妙經云。六百八十
萬由旬。從人之見。客塵猶微少。亦不世間相
違之失耶。答。師子之身量淨土穢土。其義可
殊。何者觀無量壽經云。彌陀身量六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觀音身量八十億那由
他由旬。淨華宿王智佛土。旣淨土。與阿彌陀
佛國。其義等同也
問。彼觀無量壽經疏。恒河沙。是譯者誤。旣云
眼如四大海之量。二萬由旬。都合八萬由旬。
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眼甚深云云何爲
准釋耶。答。此疏師未見正法念處經也。彼經
云。四別外海其味鹹過此。有山人民住。其
外有海以醍醐爲水。如是至于日光不照之
云云豈亦八萬由旬乎。故正經。准娑婆穢
土。所譯猶爲誤也。問。何故穢土之佛菩薩。其
身相准。淨土之佛菩薩。不相准耶。答。世界之
形量。不可計度。華嚴經。説種種世界之中。或
以一切世界語言音聲爲體。或世界衆生。横
住名倒世界。或世界仰住名覆世界。如倒
懸。如是等世界。出於度量之外者也。以音聲
爲體之世界。思量難及也。又覆世界衆生之
臥住。亦不可思議也。想像彼世界以落可思
昇之。今者穢土佛菩薩之身量。不可相准。然
爲難者。此是習於穢土佛菩薩之身量。不知
彼世界風俗也云云
。他宗意。引當品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
聽法不文。證屬累經中義。宗家可許之耶。答。
不爾。付之妙音大士。來此界。旣問多寶世尊
來不。寶塔開戶。二佛同坐者。妙音問訊似無
用。若爾。他宗問佛來不證。能叶經文
會云。今疑者。範公問佛來不證也。義決會
云。問者爲傳佛言乃至非妙音自問。故爲不可
云云意者。他方佛命侍者致問之時。不現前
事。故問靈山儀式。妙音傳其詞。不言見佛身。
而謂非妙音自問。故取爲證。不經本意歟
義決云。五問佛來不證不可。何者文殊請見
妙音。釋迦如來云。多寶如來。可爲汝等而現
其事。多寶佛。吿妙音言。善男子來。文殊師
利。欲得相見。來承佛召。如何假問。問者爲傳
佛言故。經云。淨華智佛。問訊世尊。又問多寶
如來聽法不。非妙音自問。故爲不可云云
。經文唯願世尊示我令見云云意何。答。妙
音來至此土時。令我見多寶如來云也。付之
妙音來此土。依多寶召命。自可見彼佛。何請
釋尊加被耶。加之如此文者。囑累品云還
如故。可寶塔閉戶之義。若爾。他宗儲欲見多
寶證。似有所據
會云。今難他師欲見多寶證意也。義決述其
不可云。菩薩下人。如來上果。加被令見可得
覩尊。若未加被若不得見。希望佛加故請
欲見。且妙音將至。文殊尙請佛加。妙音旣現
處。因得見。要須佛力故。雖同坐。請已方見。
非是請見卽證塔閉故爲不可云云意云。分上
下位。勝劣遙異。在下知上。必待上聖加被。妙
音欲見多寶。尤可請其加。文殊欲見妙音。
求釋尊威力。俱在因位。猶以如此。況於妙音
多寶哉。凡大聖有隱顯神通。隨時宜。或隱或
顯。而多寶初隱其身。令妙音不見故。請示我
令見也。故玄賛云。多寶釋迦。雖同塔坐。神力
映蔽令其不見故。請見之云云若如他宗者。
塔婆閉戶故。妙音請見。囑累品已後。永閉不
開。妙音請空而可止。故知。經塔婆自本開。暫
時隱多寶身。故依請遂顯。令見妙音者也。但
妙音來此界事者。後雖有多寶命。始依釋迦
放光。妙音何不請釋迦加被耶
重尋云。若下位見上。必依加被者。妙音何輒
見釋尊。不待其加哉。答。釋迦敎主也。本在此
土。諸衆同親近供養。又現在佛故。其身不隱。
多寶他方客。佛久滅佛也。令他見不輒。故妙
音來時。於二佛不見不聞也。問。以文殊請見
妙音爲例。不契文字。故經云。唯願世尊。以神
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云云文殊只請令來
妙音也。若來必可見故請來至。因示可相見
也。文殊位居等覺。寧不堪見妙音哉
答云。彼菩薩來。云令我得見。兩事俱所請也。
不然何置令得二字哉。但依實。以自力雖可
見。如來施爲難測。故乞佛加也。此設雖示現
相准彼。思見多寶。實必可依佛力爲言
。妙音大士。來此界時。可見多寶世尊耶。兩
方。若見者。見經文釋尊語多寶。云是妙音菩
薩欲得相見。多寶僅讃善哉善哉。不言爲現
其身。或説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或
述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以知。釋尊
直瞻仰佛身。多寶只見寶塔云事。若依之
如此者。他師敬塔非佛證。請見唯聞證。自
宗不許之。如何。
會云。義決釋請見唯聞證不可云。文殊請見
妙音。經不讃妙音來至。文殊得見。文殊亦應
眞不覩妙音。若已請見。來卽得見。何須說者。
妙音請見。當卽見。何要文中說得見。故爲不
云云還案此意。大聖三業。皆離非有益。十
地已去。漸具其德。況於等覺哉。妙音旣出言。
啓佛乞見多寶。豈雖欣樂。遂無聽許乎。若以
文不説。定不見者。無文殊見妙音之文。豈覺
母雖請。妙音遂隱哉。此事旣不然。彼亦可

重尋云。智積菩薩。啓多寶雖請當還本土。多
寶不還至經終。大聖所言。必可爾者。多寶
何不速去哉
答。正宗旣畢。故智積請還。非無所表。然而釋
尊旣吿且待須臾。文殊引海會。顯經威力速
疾。彼彼諸品。次第生起。多寶多有作證明。然
者智積雖假請。多寶猶留。皆有所由。又有誠
文。於妙音請見多寶者。全無不見之由故。不
可爲相例
問。妙音還本土。但云見塔。於此難全未遮如
何。答。釋迦現在佛。故不居塔婆。多寶已滅度
後。遺身舍利。住塔婆涌出故。此事異常也。還
本土。尤可啓其事。居云但見多寶佛。不見塔
者。恐似不盡事。付中妙音來此土。傳本土佛
問訊詞。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
云云還本土之時。尤可啓寶塔有無。凡囑累
經中。家國土再還穢。多寶空閉塔婆。而住如
此。種種安立。皆文外加義。故勞生分別。自宗
能契文義。故。汎爾云多寶塔。或又稱佛號。皆
無相違歟
玄賛云。經世尊我今至示我令見。賛曰○。多
寶釋迦雖同塔坐。神力映蔽。令其不見故。請
見之云云
決擇&T047368;云。疏多寶釋迦至見之者。此釋請見
所由也。又劉云。妙音求見多寶者。文殊求見
妙音。資多寶而獲遂。妙音請觀多寶由釋迦
而得通。將明非寂不能彰動。非動不能顯寂
云云
水抄云。問。二佛同坐一塔。何故妙音見釋迦。
不見多寶佛耶。答。因果有殊。佛神力故不令
見也云云
義決云。六欲見多寶證不可。若云二佛同坐。
卽令俱見。何須請佛。我今欲見多寶佛者。菩
薩下人如來上果。加被令見可得覩尊。若未
加被。卽不得見。希望佛力。故請欲見。且妙音
將來。文殊尙請佛加。妙音旣現。處因得見。要
須佛力。故雖同坐。請已方見。非是請見卽證
塔閉。故爲不可。七請見唯聞證不可。若以請
見。經但稱云讃。不說見身。卽明正不見多寶。
且文殊請見妙音。經不説妙音來至。文殊得
見。文殊亦應眞不覩妙音。若已請見。來卽得
見。何須說者。妙音請見當卽見。何要文中說
得見。故爲不可云云
。經文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説法云云爾者。
現幾種類身耶。釋云。現十八類身云云付之見
經始終。總有二十類身。所謂天身六種。人身
十一類。八部三惡趣及王宮女身也。何云十
八類耶
會云。見經文。現種種身。處處爲衆生説是經
典。或現梵王身乃至人非人等身。而説是經
者。明現十八類身云事。諸有地獄。乃至變爲
女身而説是經者。爲別段明三途及王宮。説
此經云事也。上諸類。皆有或現言。後段無其
文。知。三途等能化。卽前所擧身所攝也。況述
變爲女身。不離上類。仍無過歟
經云
玄賛云。經華德汝但至無所損減。賛曰。下第
四廣行利行有二。初在此方後在十方。此初
有四。一標現身説法。二別顯現身説法。三結
成化者。四智慧無損。別顯現身説法中有二。
一隨宜現十八類身説法。二爲拔苦難。現身
説法云云
水抄云。言十八類者。初六類天身○次十一
類人身○次八非人。然合爲一非天攝故。然
十八類但依身字而數也云云
。付妙音大士現身説法相。且此界及他方。
俱現凡聖身。可説今經耶。兩方。若俱通凡聖
身説法者見經文。此界現凡身説此經。他方
現聖身説三乘法。若由之*如此者。自界他方
根機亙不定。菩薩化宜。何異凡聖。一乘三乘。
可依所化根熟。大士説法。寧隨處定哉
會云。自界他方化儀俱廣。知。隨應皆可現
凡聖身也。經文者。影略互顯也。故嘉祥會此
文云。此欲明凡聖廣略互顯也云云
經云
義疏云。上一土化中廣現凡夫。十方化中略
現聖身。此欲明凡聖廣略互顯也。又前凡身
中亦有五類。今聖身中亦有五身。問。前凡中
五類。何故云説法華。今但稱説法。答。説法語
通。欲以通別互顯故也。又上正明弘通法華
故。明説一乘。若有衆生不信一乘。別説五乘
之法。同上囑累品中。佛令菩薩知大小二機
云云
興疏云。前利此土中廣現凡身。此化他方略
示聖身者。卽凡聖廣略更顯也。又前遂囑累
品中。信有衆生爲説一乘故。利此土中。別
言説是經。受佛付囑中。有不信者。爲説餘
法故。化他方中。總云説法。總而言之。顯智信
狹以至廣。身自劣至勝。法以深而至淺。皆適
時而已云云
。經文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
及陀羅尼云云可爲今經現證利耶。若不爲現
證利者。此界菩薩。得三昧總持事。旣由今經
力。何不取現證利。彼妙音所從八萬四千菩
薩。得此三昧。此土四萬二千天子。預無生法
忍益。旣爲現證利。例此可爾。若*由之爾者。
餘卷玄賛。出今經現證利不擧之。如何
會云。經有現文。雖須取現證利。疏主不擧
之。豈無所以耶。末學自無知。不如守祖師付
玄賛案經文。妙音還本土語娑婆事。雖擧
見二佛及文殊等。幷八萬四千人得三昧之
二事。不云三昧陀羅尼得益。是一奇也。又説
此品時。此品得益下擧二類。何先立上別出
二類耶。以之推之。上二類。若非現座益歟。
又依妙音敎化得此益。不釋尊敎化之益故。
不出之歟。例如文殊海中所化不爲現勝利

經云。説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
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
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云云
玄賛云。經説是妙音至及陀羅尼。賛曰。明
化行中。第五時衆獲益。由聞化行。曲獲勝利
云云
經云。説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
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云云
玄賛云。經説是妙音至法華三昧。賛曰。品第
四段時衆得道。都聞一品。遂獲勝益云云
同一云
。妙音大士來此界時。可禮分身諸佛耶。進
云。經不説禮分身。付之自宗意者。至説經終。
寶塔開樞。二佛同坐國土純淨。分身未歸。妙
音何唯禮二佛。不禮分身。況涌出菩薩。旣禮
分身諸佛。東土妙音。何不爾耶。抑不許妙音
禮分身者。他宗妙音闕敬證也。如何可會之

會云。妙音來詣之時。禮分身諸佛云事。經文
不説之。知。不禮也。菩薩意樂不定。何責而令
齊等。但他師以此事證分身已去者。例難在
傍。彼文殊自海中出。雖禮釋迦多寶。不禮分
身。其時分身未還云事。兩宗共許。彼旣不
禮。妙音亦爾。故義決云
義決云。三妙音闕敬證不可。以下方涌出遍
禮分身。妙音不禮。卽證已去。亦應文殊不禮
分身已去。提婆品亦云。至二世尊所修敬已
畢。往智積所不言遍禮。豈化佛去。故爲不可
云云
尋云。今論初師
問。付十地能化他受用身。且一地中入住出
三。能化佛身可有大小不同耶。若有者。初地
能化百葉臺上佛身。二地三地千葉萬葉之
事。處處有其文。未見於一地中。三□□大
小云事。若由之爾者。三時道各別。斷障異也。
爲彼所説身。何無大小□□□□□
答。可有大小也。但初地見百葉臺上身。於其
身入住出三心。見之有大小。非是葉數有多
少也。諸敎依大意分十身舍那。不云十地中
有差別也。故佛地論明他受用土。述十地菩
薩所見有大小勝劣。於地地中。初中後等亦
復如是。文准上思。身亦可有大小。資糧三十
身。能化可准之
  以寫本一交之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二十五
料紙圓禪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三年庚申三月五日於松屋東向書
 淸 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仲春二十七日夜以寫本
一交之
 玉手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六

  普門品
1 以今品可爲此經流通分耶
2 觀音大士可利不念衆生耶
3 紹繼無量壽
4 有性者有盡時歟
5 無盡意菩薩大悲闡提歟
6 決定應受業
7 依未解脫者建立定受業
8 未入僧祇位轉定業歟
9 經是論錯
10 觀音成道實成道歟
11 觀音可現菩薩身耶
12 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13 無盡意出家菩薩歟
14 敬塔非佛證不可
15 二分不齊證不可
16 示現生死𣵀槃平等
17 今品偈頌可有梵本耶
18 添品法華中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云云
無盡意答歟皆是普賢
19 自在之業
  已上十九帖
法華經第八卷示抄普門品
  ◎普門品
。以今品可爲此經流通分耶。爾也。付之流
通有三。讃重。學行。付受是也。是皆説法華勝
德。或歎人法可尊可重。或學弘此經正行助
行。或示相付囑。稟命流通。而今品中説觀音
大士名因化行功德。全無法華名字。何爲流
通耶
會云。玄賛釋今品來意云。觀音救未發心衆
生難。令離衆苦。發心持經云云卽引論證云。
救護衆生諸難力者。謂觀音陀羅尼品示現
若遇苦難無暇持經。若不發心無望修習。
依大士方便未離苦之者。助令離其苦。未發
心之人敎令發菩提心。弘通之道。職而由茲。
賛又云。又觀音念人救難。陀羅尼誦法救難
乃至若不加以易救之力。恐難修持經之業故。
以易功助成難業云云
栖覆云。夫念觀音。一則免苦。二者觀音名
字在法華經中。念著觀音。便是持經之行等
云云大旨同玄賛。密宗意。觀音卽法華經也
付我宗。竊有此趣。勘而可知
玄賛云。來意者。論云。救護衆生諸難力者。謂
觀世音陀羅尼品示現。觀音救未發心衆生
難。令離衆苦發心持經。陀羅尼救已發心持
經者難。令離苦持經。又觀音以天眼天耳他
心三通。護持經者難。陀羅尼二聖二天十神。
以明呪護持經者難。又觀音念人救難。陀羅
尼誦法救難。持經之力。已離衆難。若不加以
易救之方。恐難修持經之業故。以易功助成
難業。以勸持經。故此品來云云
鏡水抄三十五云○又此品來意最難。一部
經中。只有此品。不説法華經字也。縁世尊説
經時。衆生未發心。有苦逼身交念觀音。一則
免苦。二者觀音名字在此法華經中。念著觀
音。便是成得持經之行故。以易功助成難業
故。論云。護未發心衆生難。意言。若能持經
者。必能離苦。良以持經之業難可修習。未成
之間。若不助之。令功行不成。由是加助方法。
助成難之業云云
玄賛云神力品來意有三。一者三流通中。此
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囑。禀命行故。神力
囑累付囑令行。餘之六品。受命流通○二者
依第二科中。上來初一品是序分。次十九品
爲正宗訖。自下八品是流通分。神力囑累勸
信付受。後之六品。禀命流通。勢與前同。下更
不述云云
。觀音大士可利不念衆生耶。進云。玄賛不
利不念衆生。付之平等慈悲周遍法界。何簡
不念衆生耶。若待歸念施利益者。寧普門示
現德哉。是以賛主自釋觀音大士名。作不請
云云此乃依無量義經。故彼經中擧觀音
等。是諸衆生不請之友云云加之見經文。百
千衆生値羅刹難之時。一人稱觀音名。諸人
皆得解脫云云是豈非不念人乎
會云。因果道理以因感果。衆生招福免苦。皆
是自業之力也。若不念觀音。以何爲因蒙其
利益。三寶利衆生。皆是助縁也。尋其正因。有
情於三寶歸依稱念。供養精勤之三業修行
也。不念衆生。已無自業因。爭蒙引攝助縁。就
中凡夫與聖者。有漏與無漏。互隔不通。漸近
遂融。耳聞口念。卽其初門也。不及歸念。利益
難有故。玄賛云。生無心而佛救大聖之所不
通。自發意而怖縁。群生之所同範。先因自業
後方藉緣。自旣不修緣何所作。故待歸念方
始救之云云但普門示現者。平等慈悲不擇。自
在威德無滯之義也。能化力雖堪。所度因緣
不備。自本所不遮也。不待生功。如願施益。
一人大聖。早可利一切衆生。誰漏其益。于今
留生死。次作不請友者。談菩薩意樂也。或雖
修稱念等行。愚癡未解其可免苦之方便。菩
薩依念卽成善友。能示免脫方便。非未念前
作師友。故玄賛。設雖自修。未解方便。要假良
友示苦方滅云云
玄賛云。問。菩薩大悲觀苦卽救。何故待念後
方垂愍。答。生無心。而佛救大聖之所不通。自
發意而怖縁群生之所同範。先因自業。後方
藉緣。自旣不修緣。何所作。故待歸念方始救
之。設雖自修。未解方便。要假良友示吿方滅
云云
經云。佛吿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
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
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卽時觀其音聲。皆得解

又云。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瑠璃硨
磲瑪瑙珊瑚琥珀眞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
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
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
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縁名觀世音云云玄賛
下文云。經若有持是至是觀世音。賛曰。下第
二。別顯有厄稱名皆脫。有七段分二。初三火
水風三災。後四雜災。此初也。○風中有四。一
求寶遇風。二善人敎念。三免災難。四結名因
云云
水抄云。經言。其中若有乃至一人。一船有百
人二百人。於中有一人。稱觀世音名者。此人
亦是先曾有人敎念。所以解念。所以疏言善
人敎念也云云
玄賛次上云。正義應云觀自在。諸三業歸依。
必六通垂化。無暇厄苦飛輪摧拔。作不請友。
爲應病藥。攝利難思。亦名觀自在云云
水抄云。言作不請之友者。衆生不解諸佛説
法。菩薩與請名作不請友也云云
無量義經云
同經疏上玄測云。三不請之師德。不待求請而
利他故云云
無垢稱經一云。爲諸衆生不請善友。紹三寶
種。能使不絕云云
同疏大師云○不見身外有定衆生。衆生卽己
故。行慈悲爲不請友。譬之父母撿救於子。
不待請故。已前諸位。或待他請方救濟之。
未能任運爲不請友。此皆任運慈悲深故云云
問。以觀音大士名觀自在有何故耶。進云。紹
繼無量壽佛。當作寶光功德山王佛故云云
之設紹繼無量壽佛。何得觀自在稱耶。彼彌
勒補處于釋尊。勢至紹繼觀音等。未立此號。
至觀音大士名號。何獨用此故乎
會云。玄賛有二段文。本願不同。利事別故者。
先釋獨得此名之故。紹繼無量壽佛。當作寶
光功德山王佛故偏擧之者。重釋別擧此菩
薩由也。故見幽賛。釋心經觀自在菩薩句。有
具悲智。偏行慈悲。紹隆淨刹。俯救穢方。機感
相應故唯標此云云玄賛云故偏擧之。幽賛云
故唯標此。其意全同。若爾。紹繼無量壽等
者。多菩薩中。偏勸觀音之本縁也。賛問云。一
切菩薩。皆有此能。何觀音獨苞彼號云云
謂一切菩薩。皆有此界。何故世尊獨擧彼體
爲言今玄賛所解。則通此伏難也
  修南院法印依悲華經得玄賛意。逐可&T047368;

玄賛云。問。一切菩薩皆有此能。何故觀音獨
苞彼號。答。本願不同利事別故。紹繼無量壽
佛。當作寶光功德山王佛。故偏擧之云云
幽賛上云。有具悲智。偏行慈悲。紹隆淨刹。
俯救穢方。機感相應故唯標此。或處上位。諸
具大心妙惠成就。皆觀自在云云
問。經文爾時無盡意菩薩云云爾者無盡意名。
大師何釋給耶。賛云。衆生未盡。菩薩之意
無盡故名無盡意云云付之
問。玄賛中釋無盡意菩薩名。衆生界未盡。菩
薩意未盡。故名無盡意云云
爾者具三乘種性人。爲有盡時。爲當如何。兩
方。若無盡期者。三乘種性內催。諸佛化縁外
助。衆生設雖無盡。何無其盡期耶。若乍備種
性。無滅度期者。與無性人有何差別耶。是
以佛地論云。前四種性雖無時限。然有果竟
得滅度期。諸佛慈悲巧方便故云云若由之爾
者。大師樞要中。以衆生界無盡時故。無性有
情不成佛故云云是以有性不盡。無性不成佛
爲二故也。就中有性人皆悉得度者。最後成
道佛。爲誰現。利他佛身。爲誰説三乘聖法

會云。有性衆生不可窮盡。所以者何。不可説
不可説微塵數世界海中。各有不可説不可
説微塵數衆生。一一衆生煩惱業苦無有盡
期。寧皆發心修行。悉歸寂滅耶。聖敎中多不
許此事。如華嚴普賢行願品等説。若夫以有
種性。遂可盡者。無始以來。旣經無邊劫以
前。何不滅盡。但以理所責。實雖難遁。盡與不
盡俱是道理也。二理中不盡爲實。諸法功能。
自本雖具。若有違縁不必顯現。談能指實。多
以如此。彼如來智惠。遍縁諸法。須横盡十方
竪窮三世。若許爾者。何處爲世界極。何時爲
衆生始。不知其至極者。何稱正遍知。然而無
始無邊佛亦所許也。如此疑難。凡智未決。就
中凡夫本來迷故。設雖無始。諸佛各有發心
師。前後相繼。何無彼最初佛。彼旣無始。此何
有終。一一有性雖須得果。無縁無願自然流
轉。是又法爾道理也。次佛地論文。且付有
性假許盡期解。殊擧無性欲顯無窮。與奪
之意。多以如此。樞要以二故成大悲闡提不
成佛義。准彼可知。畢竟無性於佛出世不聞
不見。若爾。最後佛化身猶無所化。況於報
身耶。無數佛土。悉皆滅盡。世界空虛者。指何
時耶
玄賛云。無盡意者。阿差末經説。行六度四攝
等種種行。誓度衆生。衆生界盡。菩薩之意乃
盡衆生未盡。菩薩之意無盡。故名無盡意。十
地經中。以十界盡句成諸大願。一一切衆生
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界盡。四法界盡。五𣵀
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
所縁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界轉法
輪智轉界盡。且如衆生界盡我願乃盡。如是
衆生界不盡。我願亦不盡。乃至第九佛智證
入一切境界都盡。第十轉法輪。智轉諸法盡。
我願亦不盡。無垢稱經云。雖得佛道轉於法
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名菩薩行。故此菩
薩名無盡意。雖諸菩薩願行皆同。諸號有殊。
願各別故云云
佛地論二云。受用變化二身功德雖性無常。
無斷盡故。故無盡究竟。一切如來。本發弘願
爲有情故求大菩提。若諸有情。盡得滅度。爾
時諸佛有爲功德。何不斷滅。諸有情界。無
有一切盡滅度時。故佛功德無有斷滅。所以
者何。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
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獨覺種性。三如來種性。
四不定種性。五無有出世功德種性。如餘經
論。廣説其相分別建立。前四種性。雖無時
限。然有畢竟得滅度期。諸佛慈悲巧方便故。
第五種性無有出世功德因故。畢竟無有得
滅度期。諸佛但可爲彼方便示現神通。説離
惡趣生善趣法。彼雖依敎勸修善因。得生人
趣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必還退下墮諸惡趣。
諸佛方便。復爲現通説法敎化。彼復修善得
生善趣。彼還退墮受諸苦惱。諸佛方便復更
拔濟。如是展轉。窮未來際。不能令其畢竟滅
度。雖餘諸經中演説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
性。皆當作佛。然就眞如法身佛性。或少分一
切有情方便而説。爲令不定種性有情。決定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故。由此道理。諸佛利樂
有情功德。無有斷盡。此利他德等云云
同論三云。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續中平
等有故。説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來藏。一
切有情。皆有佛性。爲引不定種性有情。令心
決定趣大乘故。就有如來種性有情。説如是
言。一切有情皆當作佛。如有説言。一切無常。
一切皆苦。如是皆説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
不爾者。便違所說五種種性。諸佛功德。應當
有盡。無所度故。則違所說。如來功德。常無斷
盡。不應無益常住世界。本期度生求佛果故
云云
。無盡意菩薩爲大悲闡提。爲當如何。若闡
提菩薩者。見有經説。此菩薩是東方不眴世
界普賢如來一生補處大士也云云旣是補處
菩薩。定可有當作佛義。況玄賛釋此菩薩名。
引無垢稱經難得佛道轉於法輪文。而玄賛
下文。雖得佛道者。果位成道。准之非大悲
闡提菩薩也。若由之如此者○經説此菩
薩願云。衆生未盡。菩薩願未盡云云豈非闡
提願哉
會云無盡意者。闡提菩薩也。賛引阿差末經。
述無盡意名云。衆生界盡。菩薩之○意乃盡。
衆生未盡。菩薩之意無盡云云十地經中。以
十無盡句。成諸大願。是皆闡提相也。普賢文
殊觀音淨名等。皆雖有闡提願。過去未來成
正覺。何獨疑不眴世界補處乎
  隨大悲闡提成不成佛二義。以權實可會

玄賛云。如次上
。稱念觀音者。可轉決定應受業耶。玄賛有
二釋。以轉云釋爲正。付之旣言決定應受業。
設雖觀音稱念之力。何輒轉之耶。若强許轉
定業者。與不定業有何差別。是以十一面經
中。唯除決定惡業應熟云云准之觀音威力猶
不轉定業。何況鴦堀摩羅之至無學。猶感
火。五百釋種之得初果。不免瑠璃王害。定
業難轉。以之可知。如何
會云。定業轉否。玄賛有二釋。判初説爲善。取
轉云釋。瑜伽論云依未解脫者建立定受業。
𣵀槃經説未入佛法名決定業。若入佛法名
不定業。阿闍世王作逆罪。雖無間定業。聞大
乘法得懺除。剩得柔順忍。有文有證不可異
求。就中伏道斷道。能消滅惑障。若於定業都
無轉義者。流轉之衆生。可無得聖果期。但
鴦堀摩羅者。依玄賛意者。受業果時。猶住
凡位。或有初二果。今身決定可得羅漢故。隨
當立其名也。或無學聖者。化現業果。非實
惡果。迦毘羅城釋種。初果聖者也。受實果無
過。是則別報業初果未除。又不聞大乘。無深
心悔愧故。猶受業果也。十一面經者。擧心微
者。若至誠受持。可一切不受。玄賛會釋大般
若述此旨。准彼可知
重尋云。會十一面經猶有疑。諸經之習。讃歎
勝利令人信受。殆帶密意雖顯希持。於實有
益全不可祕。而説唯除定業決定應受。法力
不及故也。何輒會之。云説心微者哉。十地對
法等大乘論藏決判性相。述作業決定受果。
決定諸佛威神所不能轉。明知。大乘實義不
轉定業云事。何況伽毘羅城爾許釋種。旣證
聖果盡三界見惑。爲世尊之親族引攝超他。
目連尊者。以大神通欲施三種救濟方便。佛
問目連曰。汝能轉定業哉。尊者顧實三反有
退。方知。定業旣熟不依聖果不拘佛力。般若
威力神呪功能。皆無轉之。諸位性相證果賢
聖。其道不奪。但阿闍世王是可權人。其證非
一。若爲菩薩示現。不足爲證
答。依惑作業。依業感果。威力尤大在分別惑。
而小乘初果。猶斷三界一切見惑。見惑相
應惡趣業永斷無殘。五百釋種等皆斷之。若
定業力不及治道。豈可永斷乎。自餘諸業。准
之可知。又資行加行菩薩。名損力益能轉位。
是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
故也。漸頓伏二障種有何定業。必招苦果乎。
二乘忍位已上。猶不墮惡趣。況菩薩哉。設雖
未入僧祇。漸可有懺悔力歟。闍王設雖權
者。付示現分猶皆稱性相。諸經除定業力者。
爲勵勇猛心。或除憍慢想歟。對法論論者。談
業勢力。是未懺悔之相也。釋種被害。雖佛在
世。猶住小果。未入大乘故也。自餘諸難。准之
可知
玄賛云。瑜伽第九説業有二。一定異熟業。謂
故思業。若作若增長業。二不定異熟業。謂故
思已作而不增長業○或先增長業。由追悔
等名不增長業。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長
業。追悔已後名不增長業。第六十說依未解
脫者。建立定受業故○卽同𣵀槃經未入佛
法名決定業。若入佛法名不定業○故念觀
音良縁滋潤。自心悔愧苦惱皆脫。亦有釋言。
其不增長及不定業可得轉滅。其三時決定
業及報定時不定者。但能令輕非全令滅盡。
金剛般若云。先生罪業應墮惡道。由持經力
故爲人輕賤。先世罪業卽爲消滅。當得菩提。
不云全滅。又賢愚經鴦掘摩羅經。雖得阿羅
漢。爲現業有果故。爲火所焚。又説。迦毘羅城
除一童子。自餘男女。盡是初果聖人。不應爲
彼瑠璃所殺。其決定造業。佛尙未排。況受果
乎。在解脫人名不定者。依不定業説。此亦不
然。若得阿羅漢。一切不善盡。何業受果耶。
在初二果不善未盡。不障彼果。何妨亦受。般
若經中不説滅盡。擧心微者。至誠懇切受持
彼經。一切不受。若不爾者。五無間罪皆決
定業。未生怨王如何悔。已一切不受。十地論
云。一感報定。二作業定。諸佛威神所不能轉
者。説自不發悔愧之心。不入聖道者。業果決
定非悔愧已可名定業。法句經言。非空非海
中。非入巖穴間。無有他方所脫之不受難。亦
據不逢佛菩薩等起悔愧心而入道者決定業
報。由此業報差別經說。若業增上心。作無
慚無愧。作已更作無心改悔。是業決定。若業
非增上心作。雖作惡業常懷慚愧。是業不定。
但知諸業非悔非道之處損伏。可有受果被
損。便無受果之義。然經説指鬘及阿羅漢猶
受業果者。時猶住凡。或初二果。今身必定得
阿羅漢。從當爲名。非受果時名阿羅漢。又遇
良縁。要自發心悔愧入聖道。罪業方排。雖遇
良縁。無心悔愧。亦不入聖乃至諸佛亦不能
轉。迦毘羅城釋種被殺。雖得初果。別報業在
初果不排。又非聽聞大乘悔愧懇切深心故。
受先業。若聞大乘。勵懇深悔亦不被殺。得
阿羅漢。一切不受。設有被殺非業果故。不爾
指鬘殺人滿千。唯少於一。云何得聖。又無悔
愧及伏斷滅諸罪業者。有情便無得受聖期。
由此故知。初説爲善。應同𣵀槃瑜伽爲正
云云
十一面經云。我亦不見。以此神呪隨所住處。
若遠若近結作界已。有能越之來相嬈害。唯
除決定惡業應熟云云
又云。世尊我此神呪有大威力。若誦一遍。卽
能除滅四根本罪及五無間。令無有餘。況能
如説而修行者云云
。玄賛中引瑜伽論。依未解脫者建立定受
云云爾者指何位名解脫耶。玄賛云。言解
脫者。謂世道伏斷乃至得聖成無學等云云
之有漏世道對治力尤劣。何轉決定應受業
耶。瑜伽説已解脫。定可聖位斷道。是以大師
略纂釋彼文作二釋。或云。得有餘𣵀槃已去。
名已解脫。或得無餘𣵀槃已去名已解脫云云
准之以資糧加行等有漏道。屬未解脫
會云。瑜伽論未解脫已解脫相對論定業有
無。可有多重。初全不發道。名未解脫。發世
出世對治道云已解脫。次世出世二道相對。
次有學無學相對。故玄賛云。言解脫者。謂世
道伏斷乃至得聖成無學等文。其中取世道
者。三業資糧加行漸頓伏二障故也。旣名損
力益能轉。何無轉定業力。若不爾者。地前菩
薩可不生淨土。知。本論意。已解脫義通凡
位也。瑜伽抄二釋者。俱依極位論。玄賛成無
學等意也。强不相違。玄賛云。第六十說。依未
解脫者建立定受業故。言解脫者。謂世道伏
乃至得聖成無學等云云
鏡水抄云。言第六十説等者。三依人辨異。依
未解脫。建立定業。依已解脫。建立不定業。解
脫者卽是若世道無漏道。若斷若伏皆名解
乃至得聖。聖有學無學卽羅漢等也。乃至
兩字中間攝慚愧懺悔也。謩云。依未解脫者。
且據顯相説。據定未解脫者。亦有不定業
云云
。付轉決定應受業之義。且未入僧祇位。可
有轉定業之義耶。兩方。若有此義者。未入僧
祇位。未起世出世道。由何轉定業耶。初二果
聖者。已得聖道。猶不免宿惡。況乎於未發心
異生耶。是以𣵀槃經中。若入佛法名不定業
云云已入佛法之位。當已發心耶。依之釋依未
解脫者建立定受業文。世道伏道已去名已
解脫云云樞要中釋損力益能轉。有轉定業之
云云知。已前無此義云事。若由之爾者。大
乘懺悔。威力難思。設雖未發心人。至誠懺悔
者。何不轉決定業耶。就中觀音救未發心衆
生難。令解脫衆苦。而玄賛釋若有百千萬億
衆生受諸苦惱乃至皆得解脫文。轉決定應受
業云釋爲正。知。許未發心衆生轉定業云事
如何
私云。未入僧祇轉不轉輒難定。瑜伽嫌未解
脫。𣵀槃經除未入佛法。論擧勝兼劣。經表初
許後。付經文入位又有諍。大旨當內凡。內凡
又及二釋。但爲位相轉者。可僧祇以去。正名
損力益能轉。若論少分以前何無之。則今品
玄賛解釋之趣。誠如難中推知。若全嫌之。恨
於末代難資大乘妙力歟
玄賛云如意
問。轉重輕受事。唯識尋思抄十卷&T047368;
問。就諸業配立有多論議。依爲傍論略之
。經文說稱觀音名號功德。■量六十二億
恒河沙菩薩。爾者法華論所牒受持六十二
億恒河沙諸佛經文。大師如何釋之耶。答。玄
賛作二釋。一云。經是論錯。二云。依論亦無爽
云云問。先付初釋。見餘經説。以觀音稱念功
德。■量百千俱胝諸佛。准之論說不錯。加之。
或大乘論引今經文。同天親優婆提舍。等六
十二億諸佛功德。付中宗家難掘多笈多翻
譯。破囑累經中之謬。皆以論爲定量。自許有
錯者。他師之嘲難遁。付次釋。因果二位。其德
如雲泥。誰擧若干果德。等一菩薩功德哉。是
以正法華。添品法華亦同妙經■量菩薩。二
釋中以何爲正
會云。見行經■量菩薩。論牒經■量諸佛。一
經本遂不可相違。欲取一捨一之中。以菩薩
■量諸佛。其理有疑。不如以因位比因位故。
云經是論錯也。於囑累前後者。衆本與一本
於有相違。自宗意。付衆本捨一本之時。量以
釋論普賢及後品文○助難經中品也。只相
對論經。非取經捨論。四本違三難亦准之。次
釋意者。觀音旣久成佛也。設雖■量諸佛。亦
應無過。此釋意。忽不及取捨。道理難知云也。
二釋意如此。但付初釋亦不嫌一切。仍以餘
經不可爲難。付後釋論。以信力畢竟知故。自
會疑難有多難。皆不重疑
玄賛云。本論■量六十二恒河沙佛。此經復
云六十二恒河沙菩薩。此有二解。一云。經是
論錯。菩薩菩薩而爲比■。何得以佛比量菩
薩。只如十輪經中。但以地藏比量彌勒文殊
觀音。亦不比量諸佛。若不爾者。應佛功德少
於菩薩。二云。依論亦無爽。觀音久已成佛。不
捨菩薩行故。示爲菩薩。何得不比如來。只如
觀音成佛功德國土。勝無量壽。一切佛身豈
勝劣乎。故知。但是勸信之語。難經比■菩薩。
論解設比佛亦無過咎。二俱無失云云
私云。又説解。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及受
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佛名號。彼功德平等
者。有二種義。一者信力故。二畢竟知故。信力
者有二種。一者求我身如觀世音。自在無異。
畢竟信力故。二者謂於彼生恭敬心。如彼
功德我亦如是。畢竟得故。畢竟知者。謂能決
定知法界故。言法界者。名爲法性。彼法性者。
名爲一切諸佛菩薩平等法身故。平等法身
者。謂眞如法身。初地菩薩乃能證入是故。受
持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名號。受持觀世
音名字。所得功德無差別云云
玄賛次文云。論解成中有二釋。一信力。二畢
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世音。畢竟信
故。謂求我六十二億恒河沙佛身。與觀世音
信心無異。所求聖敎。多少雖殊。功德無別。因
心等故。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畢竟
得故。謂如彼觀音久已成佛故智惠功德。我
六十二億恒河沙佛。亦畢竟得此諸佛功德。
信佛菩薩功德不異故。此二是信力。初不觀
境多少勝劣。但信心以等。後觀境多少雖殊
功德無別。恭敬信心亦無有二。故福無別。第
二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此由觀音已得
畢竟知法界故。與佛無異。能證法界平等無
二故。成福等。法界卽法性。入初地菩薩。能證
一切佛菩薩等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眞如
法身。況十地滿。是故受持觀世音名。與六十
二億恒河沙佛功德無別。不爾菩薩豈勝佛
耶。且將爾許讃勵發心。十輪第一卷説。假使
於彌勒妙音吉祥觀音普賢之類。而爲上首。
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
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
念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
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又復如是。末代衆
生。於諸有縁所宜聞故。所以偏讃。不爾。菩薩
亦應勝佛等位。菩薩應有勝劣云云
興疏八云。問。經云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如
何論云六十二億恒河沙佛。答。有説。經是
論非。不可將佛■量菩薩故。有説。論亦無
爽。觀音久已成佛。學菩薩行故。對佛■量。復
何咎。若不爾者。觀音成佛。功德國土勝無量
壽佛。佛有勝劣故。佛有勝劣故。經論各就一
門皆無違也。雖有二解。勝者前也。觀音雖已
成佛。經旣云菩薩。六十二億恒河沙佛菩薩。
論如何解辨。言菩薩而言佛耶。如十輪經云。
假使於彌勒妙吉祥觀音普賢之類。而爲上
首。殑伽河沙等諸大菩薩。於百劫中至心歸
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速得滿。言
雖復經言發心。究竟發心爲難。將佛與菩薩
量勝劣未之有也。論之佛者。不亦違耶
云云十一面無云。若有稱念百千俱胝耶由他
諸佛名號。復有暫時於我名號至心稱念彼
二功德平等云云
同經疏云。經世尊○平等者。第三授量功德
也。佛與菩薩旣因果殊。如何稱名其功平等。
解云。有二義。一云。他方諸佛是他方有縁。此
土無機。觀音菩薩此有緣故二功德平等無
異。一云。以不二之者。諸佛於他方有縁故功
德多。觀音菩薩。此土有緣故福多也。以不二
者。諸佛是法身體一。是菩薩亦爲法身體一
故。平等平等也云云
  件疏自東塔院傳得云云而淄州疏在東塔
院之由。載東塔傳燈錄。若淄州御作歟
。玄賛中。觀音久已成佛云云爾者觀音成
道。實成道歟。兩方。若實成道者。智度論。云
爲衆生故久往生死不取阿耨菩提畢。重出
其體擧觀音文殊等。以知。過去成道。非實成
道。況三世唱覺。知。化現事也。若非實成道者。
見玄賛具文。觀音久已成佛。不捨菩薩行故。
示爲菩薩云云成佛爲實。菩薩爲示現之旨分
明也。況第二釋。以觀音■量六十二億恒河
沙佛之義也。成此義久成佛故。等若干諸佛
云也。若非實成道者。所成難立。兩方不分明
如何
會云。見玄賛意。實成佛故。爲會論之由也。故
又云。觀音久已成佛。不捨菩薩行故。何得
不比如來云云若化現者。不足爲證。況旣云
示爲菩薩。知。成佛爲眞實。菩薩爲示現也。但
智度論。談大悲門。述闡提願也。過現中。以先
可爲實成道。後後化現也
若依大悲闡提不成佛義。會玄賛。可云餘註
旣有說觀音久已成。准又今經。■量佛德無
爲言若論實者。二經帶密意。不違大悲不
成義歟
玄賛如次上
。就觀音大士現身説法義。且可現菩薩身
耶。兩方。若現者。經文雖列三十三類身。不説
菩薩身。通玄賛十九種身。合爲八類之中。
聖身有三云云若現菩薩身者。何不言聖身有
四耶。若不現者。普現三昧力。隨機現身。若有
見菩薩身可得度者。何不現之乎。況妙音大
士。旣現菩薩身。觀音寧不爾耶。依之正法華
中。或現菩薩形像色貌。説經開化云云
會云。應聖有三者。三乘之實身也。若於大乘
分因果二類。現菩薩身有何妨。正法華及妙
音品。卽開因位意也。今品以因合果歟。或
觀音自菩薩故。本身外不云別化現歟。旁無

義疏云。今欲辯三乘之義。菩薩身攝入佛乘
故。不説也云云
正法華十云。觀世音菩薩所遊世界。或現佛
身。而斑宣法。或現菩薩形像色貌。説經開化。
或現縁覺○云云
妙經妙音品云○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
薩形。而爲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卽現佛形。
而爲説法云云。問。經文應以辟支佛身得度
者。卽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云云說何事耶。
如文付之權必引實。是常相也。而縁覺全
不説法。何現彼身説法耶
  藥王品抄畢
。無盡意菩薩。所獻瓔珞。財施法施中何。進
云。經云。受此法施珍寶瓔珞云云付之對機
説法。是名法施。如云法施謂如實無染辨經
等也。而瓔珞是依力莊嚴。何爲法施耶
會云。玄賛述法施故云。施順道理故。眞正行
故。求菩提故。名爲法施云云依此釋雖施財。
如法所作。亦有名法施之義歟。故決擇&T047368;。此
如法施。名爲法施。非説法也云云
鏡水抄云。問。何故珠是財施。而名法施耶。
答。疏言。施順道理故。問。何名順道理。答。疏
言眞正行故。問。名眞正行故。答。疏言。求菩
提故。名爲法施。於此展轉解善。諸抄云云
相當也云云
經云
玄賛云。施順道理故。眞正行故。求菩提故。名
爲法施云云
決擇&T047368;云。疏施順理至法施者。如有問言。瓔
珞是財。如何名法施。故此答之云。順理眞正
行。求菩提故。此如法施。名爲法施。非説法也
云云
。無盡意菩薩。在家出家中何耶。若在家衆
者。在家菩薩。必爲供養事。而𣵀槃經中。無盡
意菩薩。不列供養衆中。以知。非在家菩薩云
事。若由之爾者。旣以瓔珞奉觀音。定可在
家菩薩。出家菩薩。無瓔珞等莊嚴具故也
會云。崇俊師有二釋。一者是出家菩薩也。奉
獻瓔珞。雖出家不拘少節。二者在家也。𣵀槃
經入無供養衆。非娑婆舊住故。不將來供具
云云。引嘉
詳釋
決擇&T047368;云。藏問。無盡意。是出家菩薩。云何有
瓔珞。答。雖是出家。不拘小節。又云。是在家
菩薩。𣵀槃云。入無供衆列者。此是他方在家。
本非娑婆舊住故。不將供來也云云
𣵀槃經一云
。經文一分奉多寶佛塔云云顯何事耶。進
云。觀音受無盡意所獻瓔珞。分作二分。其中
一分。奉多寶佛塔云此文意也。付之分身來
會。寶塔開戶以來。二佛同坐。衆會瞻仰
何於二世尊。釋迦指佛體。多寶云佛塔乎。若
爾。他宗存囑累經中之義。云寶塔閉戶。專順
當品經文。自宗立經末義。如何會敬塔非佛
之疑耶
會云。寶塔涌現。多寶住中。或處指能居佛。或
處擧所居塔。何必以之知塔婆開閉。況他宗
意。藥王以下諸品。唯云塔不擧佛故。今品則
云説多寶佛塔者。何妙音品中。云此久滅度
多寶如來尙爲汝等而現其相乎。爰知。雖呼
塔名。其佛皆現云事
義決云。八敬塔非佛證不可者。若以妙音敬
塔。不云敬佛。卽證塔閉亦應。普賢來日。不言
敬塔。塔亦應無。不得言塔此時已去。文無遣
塔之處。雖不敬塔。不妨塔有。不言敬佛妨見
佛。又如塔開之後。一切總在虛空。文殊海會。
云詣靈山。豈可不知佛在寶塔。以本山故言
詣山。以本在塔故云敬塔。非不指空及親禮
佛。又如塔云謹書之下。未必安於脚膝下。
但是敬辭。此亦應爾。又准正法華。觀音奉瓔
珞。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不
言奉塔。明塔未閉。妙有得見。今言唯閉故
爲不可云云
。觀音大士。以無盡意菩薩所獻瓔珞。可奉
分身諸佛耶。經文不獻。付之分身旣在樹下。
觀音何不分瓔珞。是以他宗意。存囑累經中
義。分身還歸之後故。唯獻釋迦多寶云云
義能順經大意。自宗如何可會之耶
會云。供養等義。隨時宜。何必責之。況分身
無數也。以少分瓔珞。如何供養爾許諸佛。若
又以不供養證分身去者。龍女以珠偏獻釋
尊。豈多寶佛塔。不在會乎
義決云。九二分不齊證不可。若以多寶但爲
二分。不奉化佛。明無化佛。亦應龍女但奉釋
迦多寶。亦應以去。又文殊不禮多寶。多寶不
無。觀音不奉分身。何得卽云以去。禮敬齊故。
爲不可云云
。觀音以無盡意所獻瓔珞。分爲二分。奉釋
迦多寶。表何義耶。攝釋示現生死𣵀槃平等
云云付之二分殊合爲一者。尤可表生死𣵀槃
平等之義。旣一瓔珞分作二分。何顯平等義
耶。況寶塔品時。二佛同坐。已顯生死𣵀槃平
等畢。此品時。何重示現此義耶
會云。釋迦者生身也。假示生死。多寶者已滅
也。能顯𣵀槃。於彼二佛。一念同時供瓔珞故。
示現生死𣵀槃平等歟。不以分爲平等。雖一
箇平等。再示有何過。彼乘平等。八品示現。況
於兩度乎
攝釋云。經觀音受珠。分作二分。奉多寶等者。
有義云。更有二意。一上順佛旨。二下愍群生。
欲展轉生於至福故分爲二分。示現生死𣵀
槃平等。但奉二尊。又釋迦生而爲智德。多寶
滅入卽是斷德。爲顯智斷爲福因故。又顯二
佛俱受。明二如來不滅也云云
問。今品偈頌。可有梵本耶。兩方。若有者。法
護所譯正法華中。普門品無偈頌。知。無梵本
云事。是以餘卷玄賛。設無亦何違理云云
之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之頌者。如來答
歟。若夫云爾者。文勢甚不順。又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之頌。恐異餘聖敎。若*由之爾
者。賛主昔問慈意妙大雲義。於三藏大師。大
師勘梵本。正云梅坦頼耶末那。應言慈
准之可有梵本。會云。此品重頌。在梵本故。
上卷玄賛云。曾問先師慈意妙大雲義。大師
勘梵本。旣具此頌。正云梅坦賴末那。應言
慈意。非慈音。故定有之云云三藏大師在世
之時。親勘夾竺。云旣具此頌。云故定有此。
何及疑問。但餘處。設無亦何違理者。有人依
還著於本人文。疑佛説有無故。疏主會之。取
喩成義。初雖有損後必爲益云畢。頌旣不乖
宗設無亦何違理云云以假説一往之詞。何
亂分明解釋乎。次具足妙相尊等文者。疏云。
此乃經家結集爲偈云云引勝鬘經爲例
玄賛一云。又云。觀音普門品。本皆無頌。或有
安者。後人添足。俗每疑云。若佛説者。云何頌
言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此乃經家結集
爲偈。如勝鬘經云。卽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
等。從前偈後乘便爲偈。以生後偈。中間文短。
長行不便。理亦應通。又有疑云。若佛説者。何
故。偈云呪咀諸毒藥還著於本人。豈佛世尊
返害生命。昔亦致惑。曾問先師慈音妙大雲
義。大師勘梵本。旣具此頌。正云梅怛賴耶末
那。應言慈意。非慈音也。故定有之○云云
法華疏&T047368;天台
湛然
云。文後偈頌。付什公不譯。
近代皆云。梵本中有。此亦未測。什公深意續
僧傳中云。偈是周那堀多所譯。今從舊本故
無所釋。還著於本人者。具如止觀第八&T047368;
問。添品法華中。莊嚴幢菩薩。對無盡意。問觀
音名因云云爾者。無盡意菩薩。以偈頌可答
之耶
。添品法華中。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等
云云爾者。今偈頌。無盡意菩薩答。歟。將如來
答歟。兩方。若無盡意答者。正見彼經。具足妙
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等云云明知。
世尊答云事。若*由之爾者。大師餘處引彼
經。無盡意。遍觀觀音過去願海。吿莊嚴幢。而
説於偈云云
玄賛一云。又隋時所添經。莊嚴幢菩薩。問無
盡意觀音名因所由。無盡意菩薩。遍觀觀音
過去願海。吿莊嚴幢。而説於偈。若爾。云何偈
言世尊妙相尊。我今重問。彼具足妙相尊偈
答無盡意。文旣相違。故知差舛云云
鏡水抄六云。長行經云。爾時莊嚴幢菩薩。白
無盡意。以何因縁名觀世音。是時無盡意菩
薩。遍觀觀音過去願海。吿莊嚴幢菩薩偈答
云。卽合噵具足無盡意偈答莊嚴幢。乃至偈
中。却是世尊答無盡意云。具足妙相尊偈答
無盡意。能問人不同。能答人不同。文旣相違。
故知。無殊意噵。文旣相違。莊嚴幢文。不合
有也。更有人解云。莊嚴幢菩薩。問無盡意。無
盡意菩薩。傳聞世尊。世尊便吿無盡意。亦不
妨有此道理也云云
  添品法華或本事
一本云。爾時莊嚴幢菩薩。問。無盡意言。佛説
觀世音名號所由及威力。其義云何。無盡意
遍觀觀世音過去願海。及隨所問。吿莊嚴幢。
而説偈言。世尊妙相具○具足妙相尊。偈答
無盡意云云
答。餘處玄賛。見此本。難先後相違。初標云無
盡意答。偈中云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如
來答見
一本無世尊妙相具乃至偈答無盡一行半
偈。汝聽觀音行爲頌始也
一本全同妙經無盡
意問世尊答也
。經文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云云
自在中。説何等自在耶。答。進云。神力自在也
云云付之自在之業。當第四業自在。神通力
者。可第八神力自在。何偏云神力自在耶
會云。經旣云普門示現神通力者。何不神力
自在。第四業自在者。隨時受報故云云業報
相望論其義。全不當今説耶
玄賛云。言自在者。攝論華嚴皆説十種○四
業自在隨時受報故○八神力自在示現一切
神變故○今此卽是神力自在。普示諸門故
云云
  以寫本一交了
  〔奧書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全部二十八帖之
內第二十六
于時別會常如院坊務
紙者源乘房五師沙汰之
永祿三年庚申正月二十五日松屋丑寅
角房參籠書之
 春信敬白 
  〔朱書云〕
寬政七年乙卯二月二十九日以寫本一
交之願以此功滅罪生善心中所願決定
圓滿        玉手國技謹白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七

  陀羅尼品
1 呪總持體
2 陀羅尼通心不相應歟
3 陀羅尼有所詮義歟
4 爲得法義辨才詞無礙解
5 法義二種總持配經何文歟
6 今品説無生忍總持歟
7 今百由旬內
8 四十二億諸佛所説
9 四天俱説神呪歟
  嚴王品
1 餘品中亦說功德勝力歟
2 當品題目不云諍藏淨眼有何故耶
3 淨眼是藥王
4 今在七寶菩提樹下
5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他受用身歟
6 法眼淨益
7 今品示現乘平等歟
  兩品已上十六帖
法華第八卷開示抄陀羅尼品
嚴王品
  ◎陀羅尼品
。當品說陀羅尼功德。爾者。以定心所可爲
體乎
答。玄賛念惠爲體云云
付之依自在定力。令神呪威驗。總持體。何不
取定心所乎。是以瑜伽論中。明呪總持。謂諸
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乃至令彼章句悉皆
神驗云云隨大師呪總持。以定爲體云云
會云。四種總持之中。法義二種。唯以念惠爲
體。呪忍以念惠定三法爲體。瑜伽論卽此意
也。若無定力。以何加持諸呪章句。令有神
驗。是以略纂云。呪陀羅尼以定爲體。依定持
呪令不忘失。以神呪爲境也云云但玄賛等。
依通四總持擧念惠。瑜伽抄以異法義。擧定
兩處各略。依實言之。或二或三。法數不同

或可云。四總持皆同以念惠二法爲體。呪持
以定力。雖令有神驗。正總持功德者念惠也。
瑜伽論。卽令彼章句。悉皆神驗之能。以定爲
體故。擧等持自在也。不標正體。或子島訓云。
獲得如是等持自在云云不等持是憶持自在
也。故見上文。獲得如是念惠力持云云以下
指彼力持云。持自在。法義二持。種類有異。法
隨一也。又有種種故云等也。重意云。於法義
總持得自在人。加持諸呪章句。全有神驗爲言
上未説等持。指何云如是歟。末學於子島訓。
謂不順文章。豈又恐不顧文相首尾也
玄賛云。梵云陀羅尼。此云總持。念惠爲體。以
小略密無義文字。神力加持。威靈莫匹。摧邪
法惡。樹正揚善故。名陀羅尼云云
理趣分疏中云。陀羅尼者。此云總持。以念惠
爲性。此有四種法義及明呪。能得事忍云云
瑜伽四十五云。云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
薩。獲得如是念惠力持。由此力持聞未曾聞。
名句文身之所攝錄。次第錯綜。次第結集無
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云何菩薩義
陀羅尼。謂如前說。此差別者。卽出彼法無量
義趣○云何菩薩呪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
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持。能除有情災
患。諸呪章句。令得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