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九月十五日 春信淸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歳二月二日夜以寫本一交
之畢滅罪生善卽證菩提
 玉手 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五

  法師品
1 當品幷持品爲正宗分耶
2 當品中可說法力耶
3 持力者攝修行力歟二方
4 法師品得名
5 一念隨喜
6 不說施他等四行
7 受持爲二讀誦爲一義可有哉
8 謗人謗法罪輕重
9 須臾聞之卽得究竟
10 成就自然智
11 藥王今吿汝
12 法華最第一
13 必知得近阿耨菩提
14 大慈悲爲室
 已上十四帖 
法華經第四卷開示抄法師品
  ◎法師品
。以當品幷持品可爲正宗分乎。答。不爾。付
之。玄賛云。雖此品及持品漸有八部比丘比
丘尼等授&T047368;。因言總&T047368;。非更說一乘。逗令修
學而與&T047368;故。皆是流通分云云
問。當品中。可說法力乎。兩方。若說者。玄賛
云分別。隨喜。法師三品法力示現。不出今品。
若不說者。法華論云如法師品。安樂行品。勸
持品等。廣說法力乎。引當品其心決定知水
必近文。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故云云
會云。修行力有七種之中。法力法師品中不
說之。是以論示現法力。五品中不擧之。持
力有三品之擧之。故知。此品不示現法力。玄
賛解釋。深任論文。但論廣說法力等者。此以
持力說法力云也。故見論具文。持力有三種
法門示現。如法師品。安樂行品。勸持品等
上旣表持力。名義無諍。何忽持力中明多法
力乎。是以於法能持今云廣說法力。非三種
中法力之名言也。故嘉祥作二釋之中云。一
者出所持之法。故言法力。實是持力也
玄賛又有此心。釋持力三品云。初法師品。
總明能持人之與法云云取能持邊。雖名持
力。又有所持邊故。云廣說法力歟。嘉祥後釋
幷興法師釋。可思之
論云。自此已下示現法力。持力。修行力。應
知。法力者五門示現。一者證門。二者信門。三
者供養門。四者聞法門。五者讀誦持說門。四
種法門。彌勒品中示現。一法門者。常精進菩
薩品中示現。○持力者。有三種法門示現。如
法師品。安樂行品。勸持品等廣說。法力如經
應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經。得佛
性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云云
問。疏下嘉祥云。廣說法力者。問。應云廣說持
力。云何乃言法力耶。答。有二義。一者出所持
之法。故言法力。實是持力也。二者此是三品
中。指法師品爲法力。何以知之。以次此文卽
釋法師品經故也。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此
第二別釋。法師品中語也云云
玄賛云。第十示現勝妙力無上故。餘殘修多
羅說。卽是論云已下。示現二種力。一法力。二
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
法。五讀誦持說。初四俱彌勒品。卽分別功德
品及隨喜功德品。是俱吿彌勒故。後一常精
進品。卽法師功德品。是吿常精進故。修行力
有七。一持力。二說力。三行苦行力。四敎化
衆生行苦行力。五護衆生諸難力。六功德勝
力。七護法力。持力有三品。法師。安樂行。持
品。初法師品。總明能所持人之與法云云
。今品中持力示現云云爾者持力者。爲修
行力所攝將何。若修行力所攝者。見法華論。
列法力。持力。修行力云。持力有三種法門。
修行力五門示現云云明知。持力修行力外云
事。若由之爾者。玄賛表修行力有七。出持力
說力等。如何
會云。玄賛引論表二種力。一法力。二修行力
修行力七種中。持力爲第一。見行論示現
法力。持力。修行力云云隨標別擧持力有三
種法門。修行力示現五門。其中不說持力。兩
本各別。猶總標別釋首尾相應。方知。古來
或本也。但玄賛主。旣如文作釋。處處亦同
也。學者須成其意。法力者。正法功力。修行力
者。勝人行業功力也。不過法與人二種故。先
分爲二門。持力卽修行初門也。故爲第一。說
力以下。其德漸勝是皆修行力所攝也。但修
行力爲七種者。見行五種之外。加行力爲一。
行苦行力中。分行苦行力及敎化衆生得苦
行力爲二。初自行門苦行。後敎化門苦行。二
種雖異。俱是苦行也。是故見行論合爲一種。
依實言之。兩說無相違
問玄賛違論。何輒爲或本耶。答。賛文正標論
云。引其文不只義釋。載文分明也。依之攝釋
以下。諸師未會此相違。就中。荊溪妙樂。雖引
慈恩釋。未云違論。明知。唐土流行本。多分同
大師所覽歟
問。就十無上中第十勝妙力無上。且修行力
有幾不同乎。進云。修行力有七種云云付之
見法華論。修行力五門示現。說力。行苦行
力。護衆生諸難力。功德勝力。護法力也云云
若爾者賛主判修行力有七。似違論現文
  如上會
論云○如次上修行力者五門示現。一者說力。
二者行苦行力。三者護衆生諸難力。四功德
勝力。五者護法力云云玄賛云如次上
。就當品題目。且法師者。唯限人法師歟。將
通法法師歟。進云。玄賛義通爲勝付之法
師者。行法之人。可軌可範之義也。法不師何
攝之。是以餘卷玄賛一義名中。從人爲名。出
法師提婆等四品。若通人法者。何不入決定
名中乎。隨攝釋中。然觀經意。取人法師。故不
入彼不定數內
會云。法師品題目。唯依人可立之。故攝釋雖
有二義。爾經意者。取人法師故。不入彼不定
數內但經中爲二段。人法法師竝說之。爾
而人法師其義分明。經文專欲說之。其故者
正宗八品。所說皆法也。今爲彼流通。欲勸人
修行。知。此品意。以人爲先。攝釋云雖有二
義。雖許所明廣。正立題目事。取法師云也。次
玄賛義通爲勝者。此品中通說義爲勝也。非
題目六種釋
問。經旣說二種者。題目何不兼之。依之玄賛。
此法爲法師。此人法師。此品廣明名法師品
解釋意。明以二擧名。結言義通爲勝者。嫌
狹意也。答。若如此難者。一名言。一時通有財
持業二釋歟。比例未聞。攝釋取人法師。卽六
種釋。不亙二故也。若爾。此品廣明名法師品
者。只如前會
問。不定名者。一名通二。不定一義故也。彼安
樂行品者。安樂卽行。卽安樂之行。經俱有其
意。通二爲不定名也。見寶塔品。亦以如此。若
爾。如經文令通二義。可爲不定名。何唯限二
義耶。答。不定名者。二義難定。故或釋爲持
業。或釋爲依主等也。若此品可爲不定名者。
捨人法師。偏取法之法師釋可有歟。此義旣
無道理。依之疏爲一義名。不攝不定名也。安
樂行品。以果爲安樂。以因爲安樂者。其道理
齊等。互無勝劣。見寶塔品。名亦以如此。法師
異彼。不可爲例
玄賛云。釋品名者。可軌可持名之爲法。可習
可範目之爲師。此數可軌。此理可持。雙名爲
法。此法可習名爲法師。故𣵀槃云。諸佛所
師。所謂法也。遺敎經言。波羅提木叉。是汝
大師。此品之中。讃經可重。法卽是師故名法
師。此法爲法師。此人法師。此品廣明名法
師品。品下雙說法及學者。竝名法師。能學法
者。可爲模範。訓近群物。有法之師。名爲法
師。義通爲勝云云
水抄云。言義通爲勝者。破故人唯取人法師。
不取法爲師。疏主不同故人故。言義通爲勝
云云
玄賛一云。於諸品總爲四例。一義名有十五。
二義名有十。二義名有一。不定名有二。一義
名有十五中。復爲四例。○從人爲名有四。法
師品。提婆逹多品。常不輕菩薩品。妙音菩薩
品。其法師品有法之師。從人名中。法卽是師。
以法爲師。依法名中。隨應可悉。○不定爲名
有二。一安樂行品。二見寶塔品。安樂之義通
因果。其故其見之義。通見現故。安樂在因。見
者現也。卽一義名中。若安樂在果。見者見也。
卽二義名中。思准可悉云云
攝釋一云。疏其法師品等者。問。旣通依主持
業二義。何不入彼不定名乎。答。雖有二義。然
觀經意。取人法師故。不入彼不定數內云云
決擇&T047368;云。○引攝釋或云。雖依人法。然論其
體。皆是一義。故可但在一義名中。彼安樂
等二義。或一二故名不定。此不如是故。一
義中攝云云
。經文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
喜者云云今此隨喜者。中邊論自作勸他等四
行中何乎。玄賛讃嘆云云付之隨喜者欣悅
義。讃嘆者稱美義也。其行旣殊。何相卽乎。
況四行中有慶慰。其義當今隨喜。何不同彼
行乎
會云。以今經隨喜義。對中邊論四種行。自作
勸他慶慰三種。其義不相當。於讃嘆足相攝。
其中今所疑。可攝慶慰云事。不可然慶慰
者。對他人可有之。彼人若有慶者。感荷令稱
慶。若有憂者。慰誘休其心。是皆對人事也。而
今經云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
一會隨喜者。聞經隨喜法也。不對人故。不相
攝慶慰也。次於若人若法。心欣喜言有讃嘆。
讃嘆旣能法。故今經相攝也
經云
玄賛云。辨中邊論有十法行。於一一行。皆有
四行。一自作。二勸他。三讃嘆。四慶慰。今隨
喜者。卽是賛嘆。擧一例餘云云
水抄云。言辨中邊論等者。一一行中。皆有四
行。一自作。二敎化。三讃嘆。四慶慰。慶者慶
荷。慰者慰喩。有喜卽賀。有感卽慰喩也。言今
隨者。隨喜卽賛也云云
問。隨喜今經一字。得授&T047368;者可有乎
  如隨喜功德品抄
。今品明人法師。唯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供養六行。不說施他聽聞思惟修習四行。有
何故乎。玄賛云。受持等六行。易故說之。施他
等四。難故不說之云云付之經所擧六行中。
解說者開演也。尤可云難修行。所不擧之四
行中施他。聽聞。其行易修。何云難乎。是以餘
處開演爲上品行。施他聽聞易行云云
會云。今賛意云。十法行中。前八聞惠。第九思
惠。第十修惠也。思修二惠勝聞惠。多故爲
難修。聞惠行中。更有難易。聽聞難得好師故
爲難。旋他難發利他心故爲難。餘六種對之
易。但以解說爲上品釋。必具智惠辨才。
逗機可解說。故尤爲難。今賛自分解難尤易。
其意可思。開演難易。旣有二邊。仍下玄賛
不相違
  法師功德品幷普賢品可見合之
經云。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寫妙法華
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
花。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幡蓋。幢幡。衣
服。妓樂。乃至合掌恭敬云云
玄賛云。經若復有人至合掌恭敬。賛曰。下明
正行六地師。○六法師者。一受持。二讀。三
誦。四解說。五書寫。六供養○十法行者。謂書
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讀誦
及思惟。此擧易行且說。六種。其餘四種。施他。
聽聞。思惟修習。應皆行之。難故不說。於經
卷云供養。餘五於一偈者。互影彰故。輕重異
故。易難別故云云
水抄云。言此擧易等者。通妨。問。旣十種皆法
師。何故經文但言六種耶。答。疏言此擧易行
等。章敬云。但是六例顯餘四。不爾施他聽
聞豈難於開演諷誦耶云云
玄賛十云。據實法師總有十種。此略說五。一
持。二讀。三誦。四說。五寫。例餘供養。施他。聽
聞。思惟。修習亦皆法師。初三易而不論。後二
難而不說。擧中五種。例難易故云云
三身章云。雖十法行皆能爲因。受持自利。演
說利他據十行勝。略不說餘云云
問。經文若復有人受持讀誦云云爾者受持爲
二。讀誦爲一義可有乎。進云。玄賛一受持。二
讀。三誦云云付之大乘論從他得名受。自淸
淨心修名持。開受持爲二。況天親論主受持
爲二。讀誦爲一。有三種法行云云隨大師如
此釋乎
會云。今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云云
賛意。爲六種法師。受持爲一。讀誦分二。餘三
易知。此據中邊論。故彼偈頌云。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云云
旣披讀爲第五。諷誦爲第八。若開受持爲二
者。可成十一。慈尊偈頌旣以分明也。玄賛解
釋實爲龜鏡。但開合義道隨宜。設開受持合
讀誦。非無其理。天親解釋卽述彼一門也。攝
論智度論又分受持。依信力受。依念力持故
也。然而其列十法行。廢立分明者。不如中邊
論。若不受又不可持故。以受屬持爲一歟。讀
誦又雖似之。或有披讀而不誦。或有聞時卽
誦。得而不披讀。其義旣異也。何不云二行。興
法師釋同玄賛。引他破之可勘
玄賛云如次上
興疏云。有說。舊云五種法師。合受持爲一故。
*然智度論解受持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卽受爲其初。持爲其後。久而不失乃是持義
故。今分受持爲二有六法師。若加憶念者。
卽七法師。多少適時無定數也。雖有此解。恐
未盡理。何以故。若言受持。各有異義。故非
一。法師者。供之與養義亦有異。不應合一。
若許爾者。不可言加憶念者卽七法師。應成
八故。又若分持有六法師者。亦可十法行中
開受持爲二法行。幷卽違中邊論合爲一行
旣受持讀誦爲十法行。定知。彼解理敎
相違。故今解六法師者。一受持。二讀。三誦。
四解說。五書寫。六供養云云
道榮疏云○此文中有七。一受。二持。三讀。
四誦。五解說。六書寫。七供養云云
  廣引文釋之。須見也
付當品中明人法法師。且以謗人對謗佛。
如何判罪障輕重乎。進云。謗人法師勝謗佛
云云付之如來已到果滿。持經者纔居四善
根。因果凡聖等。其德猶如雲泥。設妙經受持
威力雖難思。須臾加惡言之罪。何勝誹謗諸
佛之業乎
  玄賛釋彼輕重有多故如文
經云。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切中現於佛
前。常毀罵佛其罪尙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
在家出家讀誦法花經者。其罪甚重云云
玄賛云。經藥王至其罪甚重。賛曰。二毀者罪
過佛。惡世損多故。大集經云。毀罵犯戒比丘
過出萬億佛身血。大般若勝天王會云。殺大
千界極微塵數佛得罪尙輕。毀謗此經罪過
於彼。永入地獄無有出期。今毀讀誦者亦復
如是若損害佛不損二利行。佛不生惱故。損
讀誦者。損二利行生煩惱故。又雖毀佛。佛
無愛憎。不廢說經。利益彌廣。若毀讀誦者。爲
有怨親。廢其習修。又罵佛甚爲難。罵讀誦者
甚以爲易誡其易爾故作是說。又佛在時。衆
生根勝。雖有罵佛不退善心雖自損深損他
淺故。佛無已後。衆生垢重毀持經者。一切聞
已多退道心。自他損重。故作是說○又佛滅
後。依法讀誦甚爲難有。能爲惡世衆生善友
故。毀罵者罪過罵佛云云
問。經文須臾聞之卽得究竟阿耨菩提云云
何事乎如文付之萬行輒難備。遙經三祇曠
劫。大果頓不證。必酬地位修因。何依須臾聽
聞之力。忽證阿耨菩提之果乎
會云。菩薩因行必經僧祇。性相近定。諸論皆
同也。設雖一乘妙力。何亂五位階級。爰以玄
賛會經云。故說此時須臾得聞。當得究竟大
菩提也云云於得有二。當得已得也。今文指當
得事云得菩提也。但卽言難會。一當得之義。
須臾卽定故云卽得。或因果相望。因卽得果。
卽者便也。不離之義爲卽。非卽時義
尋云。先玄賛改經卽言置當字。今何幷成卽
當之二字意乎。答。經旣云卽。疏主爭可棄之。
故許卽義。卽得二字中間加當言也
問。會卽二義俱不明。若於時許卽。猶聽聞卽
時可成菩提。若當得者。卽言顯何義乎。次非
時節云義。大不順文。何況玄賛此法華經最
深密故云云此經勝餘敎故。有速疾功能云也。
若因果不離之義者。爲佛果因之德。豈皆云
卽得究竟乎
答。初義意。須臾聞經。其功力卽時決定成菩
提因爲言以卽言屬須臾故。卽時義也。然而
得果別時也。玄賛此會釋若別時意趣歟。次
義意者。以聽聞因望所得菩提。不卽不離也。
不離邊卽此因能得無上佛果。能得所得相
卽不同各別法。是亦妙經大功力也。若非妙
法者暫時觸耳。何必爲佛果正因乎
問。依此文立卽身成佛義者。有何過强會之

答。卽身成佛者。諸宗各異也。可當何宗意
哉。天台。華嚴。眞言等之所立之卽身成佛不
當之歟
  追可尋之
問。自宗意。今文所說者。何位人聽聞耶。答。
或僧祇以後歟。或未入僧祇十信歟。或最下
凡類歟。三義皆有由。問。初二義者旣非希奇
似失經功力。第三義者極難信。依之法華論
釋乃至童子戲文。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
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諸凡夫及決定聲聞
云云准之知。未發心凡夫須臾聽聞。無卽得
究竟義歟
答。且對第三義會云。一乘妙法能發智惠。聚
沙爲塔等事相之少善也。不同聞此經。依之
釋一句隨喜當得菩提義。智景創暉遂有斷
癡之勢。慈悲肇興帶蔭群生之氣日光
玄賛云。經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賛曰。此釋
所以。由此法華最深密故。不付阿難。唯付藥
王等。極祕密故。譬如用毒爲藥大醫所堪。小
師不能。故付菩薩不付聲聞。化聲聞故。故說
此時。須臾得聞。當得究竟大菩提也。言契眞
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云云
  同第十卷可注之意同此義之
智度論三十四云。問曰。此經言聞諸佛名卽
時得道。不云聞已修道乃得。答曰。今言卽時
不言一心中。但言更無異事聞之故言卽時。
譬如經中說修慈心時卽修七覺意。難者言。
慈三昧有漏。是緣衆生法。云何卽時修七覺。
答者言。從慈起已修七覺。更無餘法故言卽
時。卽時有二種。一者同時。二者雖久更無異
法。卽是心而得修七覺。亦名卽時云云以之
可例之
。經文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云云自然智
者。其體何物乎。玄賛二空眞理云云付之旣
云自然智。定可有爲智。況餘品云自然智。
旣有爲智也。此何不爾。依之餘師意。有爲智
云云
會云。初頌中云成就自然智。次頌云一切種
智惠。上下所說旣異也。是可顯各別智。然下
一切種智者。後得也及智惠者根本智也。知
說智性云自然智也。而自然者任運義。卽不
待因縁。自然常住智也。故玄賛略文如下餘卷文
者。說有爲智無重言失。何同此文乎。經云。若
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
華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
幷供養持者云云
玄賛云。經爾時世尊至幷供養持者。賛曰。初
一頌得任運智。卽眞智性。二空眞理。後一頌
得眞智相。一切種卽後得智及智惠。卽根本
智分爲二故云云
水抄云。言自然智者。卽二空眞理智也。智之
性故名自然智。理性本有。不從修生。今由持
經及供養任運得。名自然智也。言後一得眞
等者。經言。一切種智慧。卽智相。此分二智。
一切種智後得智。慧之一字是根本智○糅
云。前行自然智。是根本智。後行一切種智慧。
是後得智。前解善云云
玄賛十囑累品云。能與佛智種智也。如來智一
切智也。此二任運無師而得名自然智。或前
二有爲智。後一無爲智。名自然得云云
問。經文賛嘆持經者。其福復過彼云云顯何
事乎
准上可問答之
。經文藥王今吿汝。我所說諸經等文說法
法師歟
玄賛說人法師云云付之旣云我所說諸經。說
法花最第一。尤可云說法法師乎
玄賛云。經藥王今吿汝至法華最第一。賛曰。
第三大段顯法勝故人成可尊云云
問。經言。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云云說何
事乎
答。釋尊所說諸經中。法華爲最第一云也。付
之釋尊所說中。以最勝王經可爲最第一。不
爾何立最勝王名言乎
法華遊意曰。問。般若但明菩薩作佛。未明
二乘作佛。則*般若敎劣。法華明菩薩作佛。
復明二乘作佛。法華爲勝。何以得知。智度論
釋問業品引十種大經。法雲經。大雲經。法
華經。如是等經中。而般若若最大。旣稱最大。則
法華爲劣。前後相違。云何會通。答。法華波若
互有勝劣。若爲聲聞人明二乘作佛。則法華
勝波若爲劣。若爲菩薩明實慧方便慧。則
*般若勝法華劣。所以爾者。*般若六十六品
辨於實慧。無盡意品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
慧。此二惠是十方三世諸佛法身父母。故乃
淨名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初諸
導師無不由是生。旣廣明法身父母。故於一
切方等經中。最爲深大。餘經不正明此二義。
故不及波若。又波若廣明實相。故於衆經中
最爲深大。所以然者。三乘得道及以斷惑幷
懺悔重罪。此之三義悉依實相。而波若正
廣明實相。故三義得成。餘經不正明實相。故
有劣波若。是以兩經互有優劣。故龍樹前後
有於二文云云
私云。諸大乘經各稱第一。不獨法華經。又不
限最勝王經。花嚴。深密。般若。𣵀槃等各有
其言。可云互爲主伴。又一體而無二。又無相
而離一異勝劣等之相。但且依此經者開方
便門示眞實相。一大事因緣都無比類。最勝
王名者。自門之中對他所立
問。經文必知得近阿耨菩提云云佛果菩提歟。
玄賛云。初地菩提云云付之阿耨菩提者。無
上正等覺也。尤可云佛果菩提。强云初地菩
提有何由。是以見偈頌。不聞法華經。去佛智
甚遠○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
云云准之長行云阿耨菩提。定可指佛果菩
提。玄賛云。經藥王譬如至知水必近。賛曰○
水者。論云。喩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卽敎所詮
之理性。初地菩提云云
法華論釋一生八生菩提。初地菩提也云云
准彼可會。如第六卷抄
。經文大慈悲爲室云云有空觀中何。進云。
玄賛有觀。付之起平等慈悲者。住空觀不見
自他愛憎故也。若爾者今云大慈悲爲室。定
可空觀。是以玄賛上文慈悲空觀。隨淄洲大
師餘處引今經文空觀云云加之無垢稱經以
空爲室云云例此可爾
會云。佛菩薩之慈悲總有三種。所謂有情縁。
法縁。無縁也。前二者縁有爲事相。後一者證
法性眞理。如次有空二行也。然而以拔苦與
樂爲慈悲相。多是有之中所作也。何況今品
者。說衣座室三種。衣座二者。如次生法二空
觀也。以慈悲尤可配有觀。慈悲猶空觀者。諸
法空爲座文。豈不繁重耶。故玄賛云。大慈
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云云維摩經意者。說
自利究竟處故。以空寂爲舍。今經者說利陀
舍。與彼異也。如玄賛會之。玄賛上文者。釋與
如來共如來宿文。於慈悲於勝義竝釋共宿
義也。不慈悲卽勝義。故彼文云。六佛共宿。同
住慈悲心思空勝義舍故云云設又雖攝空觀。
不同此文。空有不相對故。最勝疏者。室衣座
三如次結之中。慈悲說法他害不嗔者。釋慈
悲室也。遭苦能受深理能印者。如來衣也。安
受苦忍。諦察法忍也。方能相續觀三事空
者。諸法空爲座也。此釋還有觀證也。何爲
難乎
玄賛云。恒常安處。寢息身心於慈悲故名爲
室。維摩以空爲舍。理究竟處。自利舍故。此明
於事。說法利陀舍故。前第二卷漸次遊行。遂
到父舍。以中道大乘爲舍。以中外相形名之
爲舍。彼是敎舍。此是行舍。彼用自利舍。此明
利他舍。亦不相違。心行調順堪耐心勞苦。名
柔和忍辱衣。外物不假故。耐怨害安受苦。如
次配之。崇賢善拒惡法。三乘通行。以慚愧爲
上服今說惡人苦境不撓大乘別行。故說和
忍爲衣。亦不相違。又柔和之體卽慚愧故。安
身心於空境觀三事以漭然。名空爲座。維摩
以四靜慮爲床。彼據智所生依。以靜慮空爲
床。今據智所縁依。以法空爲床。亦不相違。大
慈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謂生空法空。衣
座如次依十住毘婆沙說。法處師子座有四
法。一先應恭敬禮拜大衆。然後升座。二衆有
女人。應觀不淨。三威儀瞻視。有大人相。顏色
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
於惡言問難尙行忍辱。復有四法。一不輕自
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爲利養。對
法。顯揚。瑜伽等中。皆有問難說法等相。應廣
如彼云云
決擇&T047368;云。疏大慈悲至如次者。若作慈悲要
觀衆生爲方便。與樂拔苦故。是有觀。衣爲
空觀者。若執彼身爲實爲我。於苦於怨則不
能忍。今旣能忍。明卽能爲無我觀也。此空觀
法空卽座可知故。室衣座三合成三觀云云
玄賛上文云。其人法師復成七勝德○六佛
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勝義舍故云云
最勝疏五云。如法華經第四法師品。有三種。
一入如來室。二著如來衣。三坐如來座。如來
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
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取法之
心。欲與衆生樂拔衆生苦故起慈悲。慈悲說
法他害不嗔。遭苦能受深理能印。方能相續
觀三事空。無染無著方能實益云云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十五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十月七日
 執筆春信淸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二月五日以寫本一交之
畢 玉手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六

  寶塔品
1 今品示現身平等云云如何釋之耶
2 淸淨國土無上文殘歟
3 多寶如來說今經歟
4 見言有現見二義歟
5 未迴心二乘生變化淨土歟
6 寶塔涌現者始在此品歟
7 平等大惠今經別名歟
8 其佛本行菩薩道時
9 初權後實所作同故
10 分身來時變淨土故
11 分身諸佛三度可坐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