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寫本云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寫本云
永祿二年己未三月十四日於春日社松
屋東向房奉書寫之滅罪生善滅罪生善
  淸胤春信敬白
一校畢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六

  譬喩品上
1 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
2 七喩正機誰人耶
3 七喩十無上俱非句指何品哉
4 以三平等對七喩可名殘耶
5 以上根授&T047368;疑爲別品哉
6 斷諸疑悔
7 我本著邪見
8 世尊知我心
9 我昔敎如志願佛道
10 舍利弗遇馬勝唯聞苦諦歟
11 過無量無邊
12 華光如來名號
13 今經舍利弗與華嚴第八會舍利弗同歟
14 華光如來國土有二乘機歟
15 末法可有行證二義哉
16 釋迦正法唯五百年
17 華光如來正像末劫數
1 8 舍利弗授&T047368;時同名菩薩同得授&T047368;
1 9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2 0 火宅喩五門於三乘如何分別之耶
 已上二十帖 
法華經第二卷開示抄譬喩品上
  譬喩品
。玄賛中。明今品來意。引法華論爲七種具
足煩惱性衆生說七譬喩之文。爾者七種人
者。爲通有學聖者。爲當限凡夫歟。進云。雖有
二釋。以唯凡夫釋爲正。付之有學聖者。猶具
煩惱。何不云具足煩惱人性乎。依之餘處玄
賛。此是有學及凡夫云云凡夫外擧有學。豈
非聖者歟
會云。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者。唯凡夫也。攝
釋有二釋。一云。凡夫。以具足煩惱性文爲證。
若有學聖者。不得說言煩惱具足。二云。亦通
有學云云議曰。前正。後謬。何以驗之。論云。
第一人者。而求人天妙境果報故云顚倒。豈
有學聖而求此耶云云意云。諸聖有學。不共
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而求勢人。顚倒
求人天五欲。定可不聖位。是以義決。起慢之
人。正關凡夫。攝釋議曰。則任淄州解釋也。但
玄賛云有學及凡夫者。攝釋四會云。凡夫有
二。求趣名學。未求爲凡。故云及取心無過。論
云。次爲七種具足煩惱染性衆生。說七種譬
喩。對治七種增上慢心云云
玄賛云。其七喩者。謂凡夫有學。名有煩惱。有
七種增上慢。爲對治此。說七譬喩云云
攝釋云。論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者。略有二
釋。一云凡夫。文言具足煩惱性故。若有學
聖者。不得說云煩惱具足。二云。亦通有學。有
學之人。何名具足。答。是具足有二。一約界
*言。二約惑數體*言。若據界*言。前二果人。
欲界有斷。不可云具。約體。言之。下界煩惱。
未全除故。故亦名具。議曰。前正後謬。何以驗
之。論云。第一者。而求人天妙境果報故名顚
倒。豈有學聖而求此耶。又前二果分別全無。
第二果人俱生定缺。初果不定。或旣有闕。云
何說之*言。約體名具。故知謬矣云云
玄賛八云。論又云。第五人者。顯示過去善根
令憶念。敎入三昧故。此是有學及凡夫。未得
定心。執二乘敎以爲究竟。不知過去大乘善
云云
攝釋四云。問。七種染慢皆是凡夫。何以復言
是有學。答。雖。言有學。亦凡夫攝。若爾。何故
置及字耶。答。凡夫又有二。一學求趣得有學
名。二不求趣。但得凡稱。或可。修習久近不
同。故云有學及凡夫也云云
義決
。今經中。說火宅窮子等七喩。爾者爲誰人
說之乎。答。進云。論云。爲七種具足煩惱性
衆生說七喩云云付之今經一乘對三根聲聞
說之。何云爲具足煩惱性人說乎。是以見經
文。由舍利弗請說火宅喩。若爾可云爲無學
聖者說七喩。何不然耶
會云。義決設問同今難勢。自會之有二釋。初
釋意。破四大聲聞昔執。法華會上。雖至應果。
正起此染慢之時者凡夫也。譬喩所遣。旣凡
夫過失故。論云具足惱惱性衆生也。故義決
云。談本說權。本爲凡夫。今以喩顯故。云爲具
足煩惱性。卽談昔意故不相違云云攝釋
有二釋。一爲中根。佛叙昔爲說二乘意者。則
同義決今釋。後釋意者。有傍正二機。正機
雖無學。傍被凡夫。論指傍機也。故義決云。
二云。准聲聞請。正爲無學。傍備有學。據傍
云凡夫。無學文顯。論略不釋。不爾此經宗明
一乘。如何藥草喩品云。令知乘異說種種
乘。故約有學聲聞令趣於大云云攝釋云。二
爲現在凡夫之類。耽世樂者。說彼三界名爲
火宅。令厭出離。今昔兩人。皆是顚倒求勢力
云云
尋云。後釋引藥草喩品。其意*如何。二釋之
中。以何爲勝。今云。二釋俱無重難。然而依
經大旨。後義可勝。是以不爾。此經宗明一乘。
云何藥草喩品等云云。以經宗旨還責前釋。
則以雲雨喩爲其證。意云。三草二木。顯種種
乘者。破乘一執也。是無學聲聞。旣信一乘。謂
無別聲聞辟支佛乘故。破其執說種種乘也。
現座二乘凡夫。聞法華後亦起乘一執。兼破
之。雖不遮悟解一乘。後能信五性。可此喩本
旨。故引彼事成被無學之旨也。重案。於無學
人。昔凡位今應果。俱有乘一思。昔者前佛法
中。凡位聞法華。暫有起此執。後退此修二乘
行時。執實有二乘。今又聞法華。還執乘一。前
執煩惱也。後法執也。此外現座傍機凡夫。又
起此執。猶如無學昔日。若不辨此三重者。甚
難思之
問。義決引藥草喩品者。不證無學事。是爲顯
有現座傍機也。一乘宗者。正機唯信一乘故。
不可有乘一執。故知。雲雨喩所破者。當時凡
夫。謂無別二乘之人也。是則頓悟也。今於漸
悟菩薩種類。甚不順文相。答若起乘一執之
體。唯頓悟者。*如何義決攝釋二義。俱許破
昔執乎。舍利弗等。凡地起此執。豈不漸悟所
起乎。以之知。今現座執。雖不遮頓悟。其中可
有二乘凡夫。始信一乘之類也。次義決後釋。
會論云。傍機者具足煩惱性體也。許有正機
無學之意者。經所破者。無學以後法執也爲言
何必云此人昔執乎。初釋唯限無學機故。具
足煩惱言難會。故抂云指昔。後釋者。兼二
義故。會論具煩惱云現座凡夫。依經本意
云無學。無學則當座信一乘破法執。何於此
釋。勞云昔執乎。然而昔又不嫌。故總云有
三重也
問。若爾後釋者。七喩皆以無學爲正機歟。求
勢力人等。豈無學今事耶。答。此事難定。設七
喩皆被無學者。於喩有多意。三車之中。羊
鹿無體義捨權取實。故正被無學。破顚倒者。
以現座凡夫爲本歟
論云
玄賛云。七種具足煩惱衆生者。第一求勢力
人。起第一顚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間煩惱
熾然。而求人天妙境果報。爲此說火宅喩
云云
又云。今爲對治求勢力人。顚倒求功德增上
慢。說此車喩云云
攝釋云。疏今爲對治至說此車喩者。問。經中
正爲中根說之豈此中根名求勢力。答。此之
七喩。皆有二意。一爲中根。佛叙昔爲說二乘
意。二爲現在凡夫之類。耽世樂者。說彼三界
名爲火宅。令厭出離。今昔兩人皆是顚倒求
勢力也。非望中聖名求勢力。故無追失云云
義決云。問。火宅譬喩舍利弗等請。爲千二百
人。卽皆無學。何故論釋。云爲有學具足煩惱
性衆生。答。有二解。一云。談本說權。本爲凡
夫。今以喩顯故。云具足煩惱性。卽談昔意故
不相違。二云。准聲聞請。正爲無學。傍備有
學。據傍云凡夫無學文顯論略不釋。不爾此
經宗明一乘。云何藥草喩品。云令知乘異說
種種乘。故約內。有學聲聞令趣於大。文顯可
知。故具不引云云
。就七喩十無上相對四句分別。俱非句者。
指何品耶。進云。攝釋授&T047368;。人&T047368;。法師。天授
四品云云付之第十勝妙力無上中。持力一分
法師品示現云云何故以彼品爲俱非句。是以
見今玄賛。二十一品。明十無上中。擧法師品。
加之彼品玄賛。云示現持力云云
會云。俱非句。可除法師品。說持力一分故。玄
賛釋。如難出。況第二有無上非喩。十五品中。
旣有法師品。何還爲俱非句哉。故俱非句
五品中。誤不輕爲法師也。譬喩已下二十六
品。四句中可悉取。不輕品。若非第四俱非。攝
何句乎。故知。文誤也。加之平等無上對望四
句之中。第三俱句有四品。謂五百。法師。寶
塔。勸持云云案上下意。法師品。明無上之旨
分明也
攝釋云。第二。七喩對十無上以爲四句。一有
喩非無上。有二品謂譬喩。信解。二有無上非
喩。有十五品。謂寶塔。涌出。第十無上有十四
品。除安樂一。三俱有。有五品。謂藥草。化城。
五百。安樂。壽量。四俱非有四品。授&T047368;。授學。
法師。天授云云
又云。第三平等對無上以爲四句○三俱有。
有四品。謂五百。法師。寶塔勸持○第四上
下二殘。相對以爲四句○二有下非上。有十
三品。謂法師。勸持。分別。隨喜。法師。功德。神
力。藥王。妙音。觀音。陀羅尼。莊嚴。普賢。囑累
云云
玄賛云。餘殘修多羅。是第十無上。謂餘十四
品。竝是第十無上於中有二力。一法力。二修
行力○修行力中。復有七力。合十一品。一持
力有三品。一法師。二安樂行。三勸持云云
。以三平等對七喩。可名殘乎。答。不名殘

問。爾也。論中不立殘名。付之。三平等法。
旣在七喩後。何不名殘。例如十無上。望喩名
殘*如何
會云。七喩者。對治七種具足煩惱衆生染慢。
三平等者。對治三種無煩惱人染慢。同破所
治病。授能治藥。其旣相似。何以三平等。爲七
喩殘乎。十無上無別所治。七喩之文殘義殘
故。論主名餘殘修多羅也。攝釋云。喩與平等
俱云治病。爲意相似故不名殘。無上意別。得
名殘稱云云翼賛同之。重意云。喩與平等。正
治凡聖障。其德重故。俱以爲本。無上法門。
無別所治。故屬七喩三平等名殘歟
玄賛云。復十無上。是初七喩三平等殘。名爲
上殘。故本論中。解七喩三平等已云。餘殘
修多羅明無上義。第十無上。是前九種無上
之殘名爲下殘。故本論中。解第十無上云。十
者勝妙力無上。餘殘修多羅說云云
攝釋三云。問。詮平等經。亦在喩後。何不名
殘。答喩與平等俱言治病。爲意相似故不名
殘。無上意。別得名殘稱○云云
。付三周說。且以上根授&T047368;段。可爲別品耶。
答。不爾。付之不明。當成佛&T047368;別事旣○鄭重
也。尤可爲別品。例如中根四大聲聞之&T047368;
名授&T047368;品。下根中。高名非高名二類授&T047368;。如
次爲弟子人&T047368;之二品。上根超中下。何略而
用之乎
會云。玄賛會此疑有二意。中根授&T047368;。文廣義
長。所以別開。鶖子不爾。故寄此說者初釋也。
第二周者。曉喩。領解。述成。授&T047368;各爲一品。
皆文義廣博故也。初周領&T047368;。略少故不及別
開。序品。玄賛。領述授&T047368;文少略故。亦此意
也。第三周。例可准知。又因鶖子領&T047368;啓請。方
陳喩說。故在此初。寄顯領&T047368;者後義也。第
二周譬喩同舍利弗領&T047368;啓請說之。故二周
雖殊合爲一品也
玄賛云。三問中根領&T047368;。別標信解。上根領&T047368;
理應別開。何故此品之初。寄明鶖子領&T047368;
事。答。中根領&T047368;文廣義長。所以別開。鶖子
不然。故寄此說。又因鶖子領&T047368;啓請。方陳喩
況故在此初。寄明領&T047368;云云
同一云。上根領悟。佛重述成。方有授&T047368;。應有
領述及授&T047368;品。良以鶖子獨頴。不可孤明領
述授&T047368;。文少略故。譬喩品初。寄其&T047368;述。及
爲授&T047368;云云
。經云。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云云
說誰人事乎。答。說身子事也。付之疑是分別
起煩惱悔。又離欲捨法也。身子得無學果。豈
始除之耶
會云。於疑煩惱法執其類相分。入見已去。雖
無煩惱疑。異熟生疑法執之類。故二乘無學
猶有起之。如羅漢之疑黑鹽也。身子設雖應
果何無法執疑。故玄賛云。煩惱之疑。預流卽
盡。法執之疑異熟生疑。云何羅漢疑黑鹽
之輩。於事之疑云云次今此悔者惡作也。離
欲已後。非無厭惡不云有煩惱伴類悔故。玄
賛曰。煩惱伴悔。離欲已除乃至豈離欲已而不
厭惡云云或法執之類
尋云。法執疑者。煩惱同體所知障疑歟若
爾漸悟身中。法執染汚也。何云異熟生乎
答。非煩惱同體疑。彼疑黑鹽之類非實障。是
障種類故名異熟生。實疑設雖法執。於諸諦
理猶預爲性。若不至初地。不可斷其種。設
雖伏現行。猶可在資糧滿心四善根位。今舍
利弗疑自身成不成。不及於三寶四諦等
之深重疑歟
玄賛云。問。疑生分別。入見卽除悔多憂。俱離
欲卽捨如何。鶖子今二方除乎。答。煩惱之疑。
預流卽盡。煩惱伴悔。離欲已除。今法執之類。
異熟生疑如阿羅漢疑黑鹽之輩。於事之疑
惡作名悔。未爽於理。此惡作體。卽是善愧。輕
拒暴惡故。或卽是厭惡惠俱無貪之一分也。
亦卽省察心心所故。但是悔相性必麁動故。
離欲捨離欲。有悔必是惡作。以悔名說。從果
爲名。豈離欲已而不厭惡云云
攝釋云。問。法執事疑。初地初斷。八地永捨。
鶖子云何言永盡乎。答。昔疑己身不作佛等。
此疑永盡。非云一切事疑皆盡。又但伏盡。名
爲斷。非斷斷也。未得無漏法空智故云云
玄賛次下云。此中憂者。憂不作佛。一云。卽是
法執之憂。離欲不捨。如畢藺陀筏蹉麁惡語
習。法執不斷捨故。同前疑悔隨應亦爾。二云。
實是憂者卽惡作。俱厭賤捨受。以憂名說。或
法執類。無&T047368;善憂。離欲不捨。憂相應煩惱。卽
憂悔。非悔非煩惱也
。經文我本著邪見爲諸梵志師云云說何事

答。身子昔發邪見爲梵志師云也。付之夫身
子者。智勝如來。當初發深固大心。至十住第
六住。旣得信不退。還何發邪見耶。依之玄賛
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後不退生邪見故云云
況十住第四住。伏外道著我障。何第六住已
後。入外道邪見家哉
會云。十信第六心。伏闡提不信障。於因果理
永住不退心。設雖退位乘。何生撥無邪見。玄
賛自後不退生邪見故。釋則述其位以去決
定相也。但經文者。付外相自毀責之詞也。未
必眞實。是以或經云。舍利弗與目連本爲親
友。師珊闍耶。每相語云。此非究竟之理。未能
究盡苦際。應別求明道文廣若隨彼說生邪見
者。豈云非究竟之理乎。依之閔忠寺詮明法
師。引此文云。以此驗之。於彼邪宗尙未信伏。
未起邪見。今據其相言我著邪云云或依鏡
水抄者。身子不從佛前起邪見。會信不退云。
有三品發心。上品心更不退生邪見。中下心
有退也。不妨鶖子當時發中下品心云云或退
位乘後。旣無能退治伏道。依何不起前所伏
惑障。故經說舍利弗事云。退入外道。作大邪
見及五逆罪。無惡不造云云
  具如唯識抄
經云。我本著邪見。爲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𣵀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云云
玄賛云。本事珊闍耶。外道領一百門徒。後歸
佛出家。證人空理。得阿羅漢稱梵志師。名爲
拔邪得證空法云云
會古通今抄云。疏本事珊闍耶等。大抄問
云。鶖子昔修大乘。已過十信得信不退。云何
今說本著邪見。今爲答云。餘聖敎說。舍利弗
與目連少爲親友。相共厭世。又未遇佛。遂師
珊闍耶焉。每相謂云。此非究竟之理。未能究
盡苦際。應別求明道。若先嘗甘露。必同其味。
後時鶖子遇馬勝。聞法解悟。後與目連同詣
佛所。以之驗之。於彼邪宗尙未信伏。未起邪
見。但以尊者才辯過人。便依彼宗化門徒等。
今據其相云我著邪。爾亦不違得信不退。未
遇佛故。於彼邪宗。未信伏故云云
。經云。世尊知我心。拔邪說𣵀槃云云意何。
答。此身子自說昔事也。意云。釋尊知我心。拔
邪說𣵀槃云也
付之舍利弗尊者。聞馬勝說三諦偈得初果。
何云佛依說𣵀槃證果乎
會云。馬勝者如來弟子。三諦卽佛說也。推功
歸本。無不佛敎化。故攝釋云。元是佛敎。推功
歸本。亦無過失云云或佛知身子機熟。豫勅
馬勝。寧不如來所度乎。或加被說也。或彼
偈末云我師大聖主。是義如是說云云或應果
隨佛故。總論始終
。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初證初果云云
爾者唯聞苦諦法證果歟。將聞三諦證果歟。
若唯聞苦諦證果者。見智度論。馬勝比丘。爲
鶖子說偈云。諸法從因緣生。是法緣及盡云云
初句說苦諦。第二句明集滅二諦。知。聞苦集
滅三諦也。是以攝釋初句苦諦。第二集滅。雖
有三諦。正明𣵀槃云云若由之爾者。義林章
中。旣聞苦諦便得初果云云兩方難思
會云。馬勝逢舍利弗。說四句偈明三諦理。所
聞旣廣。得果何依一諦但章釋者。於四諦十
六行相。初雖廣觀。減行減緣。終至苦諦一行
一行證果。故俱舍頌云。上唯觀欲苦。一行一
刹那。世第一亦然攝欲界苦諦。以空非我
二行中隨一斷惑。仍云旣聞苦諦便得初果

經云如上
攝釋云。經世尊知我心拔邪說𣵀槃等者。問。
鶖子初因馬勝入道。捨邪歸正。云何今云佛
知拔邪乎。答。按。智度論云。頞鞞將入王城乞
食。佛語之曰。汝今日若見非常之人。勿廣
說法。果逢鶖子。卽是世尊知其心也。時頞鞞
爲說偈云。諸法因緣生。是法緣及盡。我師大
聖主。是義如是說。此偈之中。而明三諦。初句
苦諦。第二集滅。雖有三諦。正明𣵀槃。雖頞
鞞說元是佛敎。推功歸本。亦無過失。問。何
不說道。答。說所治證。顯必有彼能治證道。
理准可知故。不具說。故智度論十八云。此
偈俱說三諦。當知。道諦已在其中。不相離故。
譬如一人犯事擧家受罪云云
。經文我昔敎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云云
說何事耶。答。釋尊者敎身子令行大道。汝今
悉忘失爲言
付之方便品。身子請世尊說一乘文云。世世
已曾從佛受化云云准之。身子憶念昔受如來
敎化。何云汝今悉忘乎。會云。玄賛會經上
下文有四釋。一約大乘小乘。二約初時後時。
三約他身自身。四約自力加被。言悉忘者。大
乘。初時。他身。自力之四門也。言憶念者。小
行。後時。自身。加被之四門也
經云。爾時。佛吿舍利弗。我昔曾於二萬億佛
所。爲無上道故。常敎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
學○舍利弗。我昔敎汝志願佛道汝已悉忘。
而便自謂已得滅度云云
玄賛云○前卷請中。世世已曾從佛受化。今
云忘者。此中有四解。一自憶。從佛修小。佛
說敎大悉忘。二佛說初敎大乘。今忘自憶中
途學小從化。三鶖子自憶他人不憶。今寄之
說他人。故云悉忘。四前說佛加故憶。今談自
心故忘。亦不相違云云
攝釋云。疏汝今悉忘至有四解者。第一釋中。
先小後大。有憶不憶。復不約時。第二約時。先
大後小。故二別也。細思方悟云云
經一方便品云。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
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
長夜安穩。多所饒益云云
。經文說花光如來因行劫數。過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劫云云爾者成佛以前劫盡說之
歟。進云。玄賛僧祇以前劫數付之見經文。說
舍利弗尊者授&T047368;。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當作佛云云明知。成佛以前劫數悉說之云
事。況無學迴心所經劫數。不過二萬劫。豈云
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乎。故偈頌云。過無
量劫已。劫名大寶嚴云云知。過彼劫卽至成
佛時云事
會云。經說舍利弗授&T047368;。初明時劫。次說供佛
等時。劫者依玄賛意者。劫者未入僧祇所逕
也。供佛等者。入劫以去所行也。其僧祇以前。
又有二位。所謂二萬劫及十信也。過無量無
邊不可思議劫者。彼迴心已後。僧祇以前時
劫也。依晝夜等劫爲無量無邊。故玄賛云。未
入十信。尙二萬劫。況起心後時節應遠故。此
第一先說劫多。方遇諸佛得入大劫。持正法
云云今*言十信者。瓔珞經所說。十住已前
名字十信也。況起心後者。彼相似發心以後
也。二乘迴心人。不如始業初心之頓悟故。以
前經二萬劫。其後同頓悟初心。經十千劫等。
始入僧祇。修發心住所攝之十信也。但經文
可說成佛以前三祇云事。一經難勢可然。攝
釋則存此道理。兼又依偈頌過無量劫已之
文。然而玄賛依實道理。所謂宗家意。僧祇以
去。正立菩薩位。四依供佛皆深固大心以後
也。依之三周得&T047368;供佛多少。所作行業等。專
可說入劫以去事。至于迴心以後時分者。其
量廣大故。經文且談僧祇以前歟。故玄賛云
先說劫多。述方遇諸佛也。次偈頌文者。說最
初究竟之二時。略中間歟
尋云。迴心以後六二萬。正至十住之劫數也。
何其後更經十千劫耶。凡宗家名十信者。是
發心住所攝也。未入僧祇名字輕毛之行。旣
不名爲位。何稱十信。又非深固大心。何云況
起心後。依之次下文。引𣵀槃經八萬劫等到
菩提心處之文云。故知。經爾所劫。方到十信
初心。始入初地云云明知。上下十信者。皆大
初也
答。疑難之趣。宗家一釋也。二種生死章作二
釋。其中廣引證立理者。同玄賛也。言其證
者。所前出本論。不如始業文也。證聖果者。厭
苦欣寂。其心深重。設雖迴心。動催熏習。起
自調下劣之心。大乘指之爲放逸位。豈同直
往初心乎。況若緣覺迴心十千劫。直至十住
者。與頓悟十千劫有何差別。但玄賛次下文
者若是一釋意歟。或又同今玄賛。以何知之
者。引菩薩地云。迂迴修行。不如初心始業
以之爲證等。由此今云。無量劫。方
始供養若干千萬億佛。行菩薩道云云對過
字云方始。文勢大同今玄賛也。若爾始入初
劫者。十信後。更入初地歟。指付玄賛猶及
異論。恐不順文相。未入十信者。指發心住所
攝十信。況起心後者。僧祇大心者。何云先說
劫多。方過諸佛。得入大劫持正法等。指劫
多云前說。對之云方遇諸佛。知。無佛後事
也。得入大劫者。供佛初爲入劫也。況攝釋述
賛意。經二萬劫方至十信。況從起彼大乘心
後。不逕多劫卽遇佛耶。此故過無量劫後。初
過諸佛方入大劫云云玄賛文不分明之處。加
言顯義。不可異求。況表今助釋所述卽疑難
意趣也。知。玄賛釋。總無異義也。加之合僧
祇以前所供佛。三十六恒及熙連河數也。爾
而諸處常云三十六恒佛。是偏云僧祇以後
爲菩薩位。云供佛云所行。不顧未入僧祇也。
今玄賛以無量劫。爲供佛等前。深存此理也。
而無量劫。若迴心已後乃至成者。供佛持
法。亦可通未入僧祇。豈自宗義乎
經云。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
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
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云云
玄賛云。經舍利弗至所行之道。賛云○此初
文有四。一時節過無量劫。二外遇良緣値若
干佛。三奉持正法。四具行利生。要因行滿果
方成故。未入十信。尙二萬劫。況起心後。時節
應違故。此第一先說劫多。方遇諸佛得入大
劫。持正法故云云
攝釋云。疏未入十信至得入大劫等者。此意
說云。羅漢發心。經二萬劫方至十信。況從起
大乘心後。不逕多劫。卽遇佛耶。由此故過無
量劫後。始遇諸佛方入大劫。今助一釋。*言
無量劫總談從初盡得佛時。於中而行供養
等事。故下偈云供養無數佛。乃至過無量劫
已劫名大寶嚴等。故知。通說至佛果時。若不
爾者。凡夫未發大心之時。尙數逢佛。況無
學聖。後發大心。經歷長時。不覩諸佛。更思
云云
玄賛次下文云。𣵀槃經*言。須陀洹八萬劫
到。乃至阿羅漢二萬劫到。辟支佛十千劫到。
所云到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知。經
爾所劫。方到十信初心。始入初地。菩薩地云。
迂迴修行。不如初心始業菩薩。耽寂滅味極
深重故。由此今言過無量劫方始供養若干
千萬億佛。行菩薩道等云云經偈頌云。供養
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
道。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云云
二種生死章云。謂迴心後。經八萬劫乃至十
千。爾乃至十住位中初發心住。或有說言。至
十信初雖已迴心。而樂寂心不能捨故。經八
萬劫乃至十千。於修加行放逸不進。經爾許
劫後方覺悟。進修加行至十信初。故瑜伽論
八十卷云○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趣菩提。
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𣵀槃故。不如初心始
業菩薩。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薩
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
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解云。樂
𣵀槃故。於遍遊行及修資種。放逸時者。卽是
經八萬劫乃至十千劫時也。彼覺悟已不放逸
者。卽是發心進修之時。直往菩薩。雖具煩惱
○八萬十千劫。至十信故。云遲鈍。不如始
業。上來辯迴趣人云云
問。舍利弗尊者成佛時。名花光如來。有何故
乎。答。玄賛云。目覩雨花放光。耳聞法花智
光。付之三周得&T047368;聲聞。皆有此義。若如此故
者。皆可得花光稱哉
會云。玄賛有二釋。目覩雨華放光。耳聞法華
智光者。初釋也。寄眼見耳聞之兩事。釋華光
二言。次外飡祕法。內發智光者。依聞法發智
二門。解成佛名因。俱有其理。自餘名號隨宜
立之。何必一准。故次下文云。且如釋迦彌勒。
因覩彼佛以爲名。鶖子最初假見聞而立稱
云云名因不同。玄賛皆所許也
玄賛云。目覩雨華放光。耳聞法華智光。又外
飡祕法。內發智光。因斯二義故名華光。夫&T047368;
佛名理非一准。且如釋迦彌勒。因覩彼佛以
爲名。鶖子最初假見聞而立稱。智度論云。三
百比丘。脫衣上佛。擧手爲相。&T047368;名大相如來。
又千天子。見佛土莊嚴而發淨意。名莊嚴王
佛○如是等類。不可一准。或此皆最初所逢
佛。後遇此緣因符往願云云
尋云。依後釋者。舍利弗。前逢華光佛發心故。
今遇此瑞云歟。退大以前事。何爲佛號之正
因乎
。今經時。得&T047368;別舍利弗者。爲卽華嚴經第
八會所列舍利弗。爲當云何。答。玄賛云。卽此
中授&T047368;者云云付之入法界品所列舍利弗。聞
文殊十法。旣發菩提心畢。今得&T047368;別身子。在
此經會座。始發大心。以知。各別人也
會云。花嚴經時。聞文殊十法。靈山會上受初
周&T047368;別。俱是五百聲聞之中大智舍利弗。退
大聲聞。實類人也。若爲實人者。不可有二體。
定同人也。故玄賛云。後入法界品。舍利弗將
六千弟子。從自房出。文殊師利爲說十法。乃
發菩提心。卽此中授&T047368;者。故非應化也云云
但再發菩提心事。淺深有次。故攝釋云。彼發
信有菩提之心。非發求趣菩提心也。此發趣
求故。與彼別云云意者華嚴第八會。雖鹿苑
後。大乘根機未及純熟。僅信有菩提體。法華
經四十餘年之說。開權顯實。正授成佛&T047368;。故
華嚴發信解之心。法華發趣向之心。同雖發
心。非無差別也
別作助釋云。華嚴會所文殊加之。令發信心。
而蓋傍被。爲後法華趣求之漸云云此釋者華
嚴會信解。猶不自力不長時。以大聖文殊之
加被暫發其心云歟
別尋云。華嚴經初說有舍利弗。是應化者。指
彼經何處乎。若入法界品中。分初釋歟。將前
七會歟。若於入法界品指初分者。見經文。先
同聞衆中。列舍利弗等。佛現不思議境界時。
如聾如盲。不覺不知也。其後。文殊出會往南
方時。舍利弗。從自坊出。引六千弟子指文殊
取經意任文相。初後舍利弗。是可同人。依
之上生經疏云。故華嚴會舍利弗。如盲如聾
不聞不見。文殊師利。引出會已。方始知見
云云若爾第八會中。全無應化舍利弗。若依
之指前七會名初說者。廣勘經文。以前七會。
全無聲聞。何況前七會。是成道第二十七日
之說。鹿苑法輪未轉。證果聲聞無有。權必
實類無世。何有應化聲聞。設雖化比丘
形。何舍利弗得度前。現其名體乎。加之華
嚴香象於入法界品。分本末二會。玄賛云初
後者。卽可彼本末。旁不明。云何。古有二義。
一云。於入法界品分初後二時。同香象釋。本
會者佛會也。末會者菩薩會也。如次如來文
殊爲其敎主。舍利弗等五百聲聞。初在佛所
時。其身各有權實二邊。以何知者。能化佛身。
一時通報化。海會大衆。亦在二士。故佛地論
釋佛地經云。受用變化二土同處也。聽法從
衆。所聞雖同。所見各異云云准彼可知。爰以
佛會舍利弗有權實二身故。指其報土邊云
初說。有舍利弗是應化也
問。應化二土一時雖竝。地上菩薩通在二土。
故其身實可有權實。地前菩薩。二乘異生。唯
住化土。何有二類耶。依之華嚴會五百聲聞。
皆如聾瘂。嚴淨國土微妙境界。都隔知見。若
報土邊有聲聞者。何如此乎。何況文殊等菩
薩。在報土在化土。皆同名同身云事者其理
可爾。聲聞設通二土。淨土聲聞是可化。菩薩
所現與穢土身子等。彼此別人也。何以之爲
一體權實之證。名號亦可異。況報土中。某甲
應化聲聞。其身亦可有化土。所謂滿慈阿難
等也。何舍利弗。報土應現可有耶。答。疑難之
旨。非無道理。爾猶異一門。大聖所作。應現無
盡。有一菩薩報土中化聲聞形。自稱舍利弗。
與實類舍利弗又卽不離。一會一時。能助
佛化。有何過乎。就中汎爾報化二土。其相大
異。不必相屬。所謂釋迦出濁世閻浮提。舍
那往臺上華藏界。云身云土云敎云衆。大小
勝劣。彼此不混。徒衆多少。都不相似。報土設
雖有應化比丘。未必名身子目連等。而化身
佛說華嚴深密等大乘深法之時。化土爲本
卽兼報土。所說之經。能化之衆。俱通二方。
名之一質異見。非常途事。如此時者。二土大
衆。同名一體也。身量形相。雖有勝劣。其形是
一。其名亦同。今所解者後類也
問。若爾華嚴會舍利弗亦通二類。玄賛何云
初說有舍利弗是應化。不許初時亦有實類
乎。答。玄賛意者。他師不知實類舍利弗。以諸
敎所說舍利弗。皆爲應化。賛主爲破彼義。引
法華論四類聲聞。此經得&T047368;。舍利弗爲實類。
於他師義有縱有奪。華嚴經初說有舍利弗。
是應化者。縱也。從入法界品舍利弗乃至
此中授&T047368;者故非應化也者。奪也。於初時有
二類時。其實邊雖須奪之。有應化邊故且縱
之。於後時一向奪之。其意可知
一義云。初說者。前七會也。此義有深旨。如唯
識尋思抄。玄賛云。應化聲聞者。有人云。卽舍
利弗四大聲聞上根。五百中根。學無學下根。
今解不爾。華嚴經初說有舍利弗是應化。後
入法界品。舍利弗將六千弟子。從自坊出。文
殊師利。爲說十法。乃發菩提心。卽此中授
&T047368;者。故非應化也。舍利弗。獨是上根聲聞。四
大爲中。五百等爲下。准下經*言富樓那等。
是法華一會應化者也云云
攝釋云。疏後入法界至非應化者。問。彼已發
心。云何此會復云迴趣。答。彼發信有菩提之
心。非發求趣菩提心也。此發趣求故。與彼別。
或謂。華嚴經非一座說。舍利弗發心。未必
卽是法花會前。議曰。前釋理通後解不可。雖
非一座。無文有說。在法花後。縱*言有會。在
法華後。此已發心。彼何更發今助一釋。華嚴
會所文殊加之。令發信心。而蓋傍被。爲後法
華趣求之漸。今正爲說而重令彼生決趣心。
授佛位等。爾如善現。於般若會而云發心。皆
今漸也云云
決擇&T047368;
水抄云。言華嚴等者。如來成道後第二七日。
說華嚴經賢首品。第一會一箇舍利弗是化。
經未化聲聞故云云
問。華光如來國土。二乘機可有耶。兩方。若有
二乘機者。見經文。其國土中。以菩薩爲大寶。
故知云云無二乘人云事。加之經云。以本願。
故說三乘法云云若對三乘機說三乘法者。何
其故闕本願乎。是以淄洲大師。餘處引此文。
爲菩薩說三乘法云云若由之爾者。今玄賛彼
佛國土。有二乘如何
會云華光如來國土。有三乘機。以本願故說
三乘法若無機說法者。施何利益。故玄賛云。
調伏二乘說三乘法云云又云。雖有三乘。菩
薩類多故名大寶云云此顯文明其實義。
但以本願說三乘法者。不同釋迦五濁惡世。
設雖無初權後實方便。所化皆堪得度。而以
本願力。淨土猶有二乘爲其說小法也。如彼
極樂淨土中品三生歟。或無二乘機。經不說
故。若有之者。如富樓那等土。何不說之。雖非
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之文。有法無機之
旨。佛自通伏難。薄德少福者。厭苦欣寂故。初
設權方後開實敎。淨土之中。其義不應。但
玄賛云調伏二乘者。爲菩薩授三乘法。調伏
當來所化二乘慢心也。如菩薩等立相見道。
次云雖有三乘者。借彼名說
經云。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敎化衆生。舍利弗。
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
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
以菩薩爲大寶故云云
玄賛云。經舍利弗至說三乘法。賛云。此釋所
以。華光如來願意普資。所以唯稱本願。如此
欲令衆生知彼佛時無惡衆生發願生彼。順
本所習。調伏二乘。說三乘法。非化惡生初權
後實云云
同下文云○雖有三乘。菩薩類多故名大寶
云云
水抄云
。玄賛於如來正像末三時。明敎行證有無。
爾者末法可有行證二義耶。玄賛五云。若佛
末法唯有敎在。行證竝無云云付之安樂行品。
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云云末法
有行。又唯識疏。末法有入現觀者云云旣有
證況於行乎
會云。衆生機根。實千品也。設雖未法。何無少
分行證類。末法之中有王。聞破戒比丘說
法。有證聖果。大師餘處解釋。卽指彼等事也。
行證竝無者。論多分談顯相也。後五百歳。許
大乘如說修行。不只此經。諸敎多同。第五五
百歳。則末法內也。如普賢行者五品修行。旣
入四善根。亦得六根淨。豈不名行乎。密機
證聖。亦不可遮之
玄賛。若佛。正法敎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
法唯有敎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敎在。
行證竝無。禀敎行行證果不同云云
。付釋迦正像末三時。且正法唯爲五百年。
將如何
兩方。若五百年者。佛地論幷智度論釋迦正
法一千年云云若由之爾者。許女人出家。不
敬比丘故。千年正法。減五百年者。是律說也。
玄賛云由度女人正法減半。又此意也
會云。正法時分。本有二說。一云千年。一云五
百年。今品幷藥王品玄賛五百年義也。般若
賛述又同也。勸發品玄賛千年義也。其中勸
發品疏。依於大乘。正法一千年云云五百年
者。多分可小乘餘部說。依之佛地論云。而菩
薩藏千載以前淸淨一味。千年以後乃興空
有二種異論。是故說云如來正法但經千載
云云龍猛提婆。開演眞空。慈氏無著。弘宣中
道。皆正法千年之內也。說空說中。其詞似異。
淸淨一味兩宗無諍。及千一百年。護法淸辨。
始諍空有。是像法初也。親光指之以爲正法
千年誠證。宗家用此說也。但許女人出家時。
千年正法雖減五百歳。令尼衆修八敬法故。
更增五百載復本。法澄師引有經云。由大愛
道等。能行八敬法。正法不減。遂共像法爲一
千年爾者今玄賛。且以初減未復之時。對
華光佛國土。辨其差別歟。或又一說也
尋云。大乘宗意。正法千年者。唯指大乘正法
歟。將小乘諸部。又猶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歟。
若大小法俱千年爲正法者。何佛地論。別云
而菩薩藏千載已前乎。況小乘法。百年以後
分二部三四百年內至二十部。彼皆諍論。可
不正法。若又小乘正法早減者。俱舍論云。
旣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云云
親造論。在九百年。彼時有部經部正法未減。
知。於小乘猶千歳云事
今假會云。諸部學者。自以千年若五百年等。
爲正法時分。大乘宗。以百年爲小乘正法。兩
部分出以後。爲像法歟。或大小二乘俱任經
說同定其時分。但小乘法。雖諍論。猶正法也。
諸部之中。皆有敎行證得四果者。分出以後。
其數多故也。不同大小乘法。龍猛無著證初
地等。唯有千年內。空有諍論以後。無入地人
歟。是不付顯相可論實。爭無證入大乘。機
根自在之故也。玄賛云。釋迦佛正法短。像法
長。不度女人。正法各一千年。由度女人。正法
減半云云
金剛般若賛述云。釋迦滅後正法五百年。像
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未度比丘尼前。正法
一千年云云
賢劫經十云。正法存在。立至五百歳。像法
存立。亦五百歳云云
。經文說舍利弗尊者成佛事。爾者正法像
法住世劫數。大師如何釋之耶。玄賛云。正
法時節。晝夜月時年爲劫故云云付之花光如
來淨土。唱覺正法像法所經劫數。定可長時。
若以晝夜月時年爲其劫數者。住世尤可短
時。釋迦出五濁末世。正法像法各一千年
也。華光如來。居純淨土。寧不及之乎
會云。華光如來正像法之劫量。雖難知。玄賛
旣云此頌。正法像法時節。晝夜月時年爲劫
故。天親釋論。依五種小劫解此經。故任論
作釋。非無依憑。但若三十二年等者。實不應
淨土相。攝釋解華光壽命劫有三釋。論據
多分。或雖云年。非要一年卽爲一劫。百千億
年而爲一劫。亦不失年義。或但談今法華時
事。如涌出品等。所經之劫。據月年等云云
覆取初釋爲正。年者同第二釋。路府意。年
名雖同。長短各別。如人間壽一千六百年。
始當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穢土尙爾。況華
光佛。居淨土耳云云詮明因之
尋云。攝釋三解之中。初後二釋。非今玄賛意。
第二義者。若取多歳爲劫者劫旣無定量。晝
夜月時年五類。世間本有其定時分。名劫
可爾。隨事以爾許年數。恣爲一劫云事無道
理。又非論意*如何
今云。變化長時淨土安立。對穢土可知其同
異。三災時有壞不。如何。玄賛釋。由此而起

玄賛云。經佛滅度之後至像法三十二。賛曰。
此頌。正像法時節。晝夜月時年爲劫故云云
攝釋次上文云。疏今華光至不滅正法等者。
問。按法華論。斷此經中所說劫者。晝夜月時
年。以爲其量。華光世勝。人之與法。俱合修
長。三十等年。一何短促。答。論據多分。或雖
云年。非要一年卽爲一劫。百千億年而爲一
劫。亦不失年義。或但談今法華時事。如涌出
等所經之劫。據月年等。非有違也云云
文句第五云。大論四十八云。舍利弗正法三
十二小劫者。三災飢病刀。滅衆生者名小
劫。又直是時節名小劫。如說法華經六十小
劫。亦是時節數耳。非三災滅外物爲小劫也
云云
義疏三本云。是華光佛滅度之後下。第八明
住持果。大論云。佛法凡有四○問。旣是淨
土。云何有小劫耶。答。今但論淨土時節分量。
准當二十小劫。非謂刀兵等三災劫云云
。今品中。佛爲舍利弗尊者。授當作佛&T047368;
爾者同名菩薩。同可得授&T047368;耶。兩方。若
&T047368;別者。見經文。鹿苑證果舍利弗。雖得當
作佛&T047368;別。未見同名菩薩預成佛&T047368;。更依何
文。云得授&T047368;乎。若依之爾者。天親論主。同
名菩薩。同得授&T047368;云云如何
會云。世親攝論云。謂彼衆中有諸菩薩。與彼
名同。蒙佛授&T047368;云云無性攝論云。又此會上。
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得授&T047368;別故。佛一言含
二種益云云同名授&T047368;。論家解釋分明也。今
按其意。法華會上。於不定性引攝一類。任持
所餘。引攝者。三周得&T047368;聲聞也。任持者。小菩
薩也。是則先佛世。雖聞法華迴心。其機劣故。
當座不預授&T047368;。至後佛時。含聲聞授&T047368;。待
次得&T047368;。釋迦一代。在會而漏&T047368;之類。待彌
勒等又爾也。若不爾者。釋迦所化作佛小
聖。豈限千二乎。況滅後弟子中。不定性誰
人授&T047368;別。知。是後佛世得&T047368;也。同名&T047368;別如
此之人歟
問。三根外。猶有聖果迴心云事。未見詳釋。設
有其體。何不授&T047368;。設雖有餘類以總&T047368;可足。
何至後佛始受&T047368;
答。三根大弟子。是退大人也。先至菩薩位。大
乘熏修不失。故於聲聞中。其德超他。&T047368;劫國
名號。殊勝事故。僅限舍利弗四大聲聞及千
二百對。不及餘類。法師品總&T047368;廣故。自餘漸
悟。雖生歡喜。其心未決。所謂未敢卽便
之類也。若現當諸佛永不授&T047368;者。猶預心難
除。雖讓餘經。漸悟&T047368;。偏在法華會故。但
法華得&T047368;外。無漸悟迴心者。如何。玄賛云非
不定性皆是退類。亦有昔日未求於大。今者
但從小果趣大不定性耶乎。聖位迴心。雖無
永退。下劣宿習難止故。動發退心得分明&T047368;
後漸漸可遮其心
問。設雖有後佛授&T047368;。可隨機成熟。何待同
&T047368;乎。若經同名者。豈默止乎。答。今云同名
&T047368;者。且示一類也。經文包含。佛化自在。論擧
一隅。令知自餘歟。玄賛四云。攝大乘云。爲引
攝一類○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此中十
因○第八二乘。於佛得同自體意樂。同名菩
薩。得授&T047368;別故。謂於此會。佛與二乘授佛&T047368;
別。爲令其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
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因得&T047368;
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二乘者。得同佛自體
意樂及諸菩薩。得受&T047368;云云
世親攝論十云。爲引攝一類此中二頌。辯
諸佛說一乘意趣。○得二意樂故者。得二種
意樂故。一攝取平等意樂。○二法性平等意
樂。謂諸佛聲聞。法華會上。蒙佛授&T047368;。得佛法
性平等意樂。未得法身。由得如是平等意樂。
作是思惟。諸佛法性。卽我法性。復有別義。謂
彼衆中。有諸菩薩。與彼名同。蒙佛授&T047368;。由此
法如平等意樂故。說一乘云云
無性攝論第十云
。經文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云云
顯何事乎。答。四衆八部。見舍利弗尊者。受當
作佛&T047368;別。脫衣供養佛說也。付之夫三衣者。
三世諸佛應法之服。資身長道爲之最要。出
家之人常隨其身。如鳥二翼不許暫離。若爾
比丘比丘尼衆。脫所著三衣供佛者。豈不犯
離三衣戒乎。依之。龍樹大士。釋大品般若。三
百比丘脫衣上佛云文。佛十二年前。未制戒
故。雖脫衣不犯戒云云今經。四十餘年之後
說也。專可犯戒。如何
會云。攝釋有二意。一云。旣聞一乘悟解正法。
故得正法戒離衣。乃是息世機嫌。故捨衣云云
無罪云云大乘之行專先德重。不顧過輕。旣得
正法之勝戒。何拘離衣之機嫌。二云。經文之
中而有總別。心喜踊躍。四衆皆爾。脫衣以奉。
別屬於俗云云四從歡喜之中。在家二類。脫
衣奉佛。文言雖總。實義隨應。栖覆引此解。言
總意別云云更加一解。當日劫得。不經宿不
犯。四衆在佛前。雖脫衣各歸所止。當日帶三
衣。旣不經一宿。何及犯戒乎
攝釋云。經各各脫身所著上衣等者。問。比丘
奉衣雖成檀惠。離衣犯禁。豈不招辜。故大
品經中。三百比丘。脫衣上佛。而論釋云。十二
年中未制戒。故不犯衣戒。今法華會。年已四
十。固應成犯。答。略有二釋。一云。旣聞一乘
悟解正法。得正法戒。離衣乃是息世譏嫌。
故捨衣無罪。二云。經文之中而有總別。心
喜踊躍。四衆皆爾。脫衣以奉。別屬於俗云云
四分律抄批八云。離三衣宿戒第二。先明制
意。所以不聽離衣宿者。夫三衣者。蓋是三世
諸佛應法之服。資身長道爲要。理須隨身。如
鳥二翼。許無暫離。常願奉持。今置衣在此。身
居異處。寒暑怱起。兼須難得。又闕守護。容
成失衣事。惱不輕。是故聖制。人衣異處曰離。
賓叙。西塔每云。人衣異礙者。好以其染。限期
一日。過則犯故曰
。玄賛釋火宅喩。總有五門。爾者於三乘云
何分別之乎
答。玄賛云。五中初三。唯說中大正門。體卽一
乘之敎行故。後之二門。中邊大小。正側之
門。竝名爲門。體卽三乘之敎行故云云付之
見經文。云是舍唯有一門。不許五種無分
二類。知。前後所說之門戶。其體是一云事。何
況所燒之門。若大乘敎行者。何云與煩惱猛
火所燒。狹少之門。又不應一乘寬廣之相。可
謂。皆是三界火宅之門也。知。不顯無漏敎行
云事
會云。火宅喩中。說門名在五个處。指說所云
總有五門。未必有各別五種門。賛主分之爲
二。一中大正門。唯一乘敎行也。二邊側門。
唯二乘敎行也。唯有一門。所燒之門。狹小之
門。此三種說大正門。今在門外。以佛敎門。
此二處兼中邊大小正側之門。但說唯有一門。
故不可有二門云難。實以可爾。然而今經從
初歎二深。總至于三周。昔之三權。今之一實。
相對明之。遂歸一乘。不以爲相違。其中釋所
燒之門云。第二佛從所燒之門。安穩而得出。
不從二乘敎行中出意易知。所燒之門」
玄賛會云。一乘敎行。多諸怨嫉。誹謗不信。障
難破壞。煩惱所礙。名所燒之門。則以下猶多
怨嫉等文。爲此義證。若偏屬三界。云何爲如
來出離之所以。次第三狹少之門者。玄賛云。
不容二乘故云云述法喩云。譬如大海雖寬無
量。不宿死屍。亦名爲窄。一乘因行。雖廣無
邊。不容二行。故名狹少云云玄賛云。經財富
無量至唯有一門。賛曰。○六唯有一門。
者出宅之所因。此長行中。於喩及合。總有五
門。一此中所說唯有一門。二所燒之門。三狹
小之門。四今在門外。五以佛敎門出三界苦。
初四門在喩內。後一門在合中。門有二種。一
中大正門。唯一乘敎行。二邊小側門。唯二乘
敎行。五中初三唯說中大正門。體卽一乘之
敎行故。能出三界變易宅故。所以初門名之
爲一。不名爲三。第二。佛從所燒之門。安穩而
得出。不從二乘敎行中出。第三。而復狹小不
容二乘故知。初三門。唯一乘敎行。第四。三
車俱在門外。豈是二乘亦出一乘敎行之外。
第五。見諸衆生以佛敎門出三界苦得𣵀槃
樂。然後等與大車。卽是二乘俱已出門。以
此故知。後二通於中邊大小正側。俱名爲門。
與前不同。所望義別。亦不相違。餘文之義。至
彼文中一一當釋。今說二利行圓寬容出二
死處。故門稱一不說餘二。此說出三界之戶。
非入淨土之門。彼以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
所入門。所望別故。此以敎對理。以因對果。
名之爲門。彼以智對境。名之爲門。又此望
三界。名之爲出。若望淨土。亦名爲入。體是一
故。此明出三界門。不明入三界門。入三界
門。煩惱及業所望異故。亦不相違
同下文云。所燒門者。一乘敎行。多諸怨嫉。
誹謗不信。障難破壞。煩惱所礙名所燒門。故
下經云。此法華經。多諸怨嫉。我昔因位。依一
乘敎觀二空理。修二理行。證二眞智。出分
段生。入不退地。名於所燒門安穩得出。已乘
寶乘至道場訖云云攝釋云。疏所燒門者。一
乘敎行。復有義。此名三界限域爲門故後文。
云今此三車皆在門外。復云燒門。故知。三界
以之爲門○云云
云。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
云云
玄賛云。是二種死。三界之舍。唯有一箇大
乘正門爲出之處。菩薩大性。能具行之。二乘
之性。現熟不能。依大經出。設爲彼說。彼不能
行。不容彼行。名爲狹小。不容獨覺者行名狹。
不容聲門者行名小。譬如大海雖寬無量。不
宿死屍亦名爲窄。一乘因行。雖廣無邊不容
二行。故名狹小云云
攝釋云
 以寫本一■了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三月二十六日於松屋丑
寅角房書之滅罪生善生善
 執筆淸胤春信敬白 
  朱書云
寬政六甲寅歳臘月十九日
以寫本一■了
 執筆玉手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七

  譬喩品下
1 衣裓机案明二乘因行歟
2 二乘人可乘羊鹿二車耶
3 羊鹿二車體無漏後得智歟
4 中小二子求羊鹿車歟
5 菩薩大子可索車
6 牛車體理智中何耶
7 三車四車
8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9 是𣏓故宅屬于一人
10 聞有人言義
11 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12 乃至不受餘經一偈
法華經第二卷開示抄譬喩
品下
  ◎譬喩品下
。經文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
舍出之云云爾者今此文。明二乘因行歟。兩
方。若明二乘因行者。衣裓机案長者思惟也。
雖思未用。若二乘因行者修得果。豈云不用
乎。是以見合喩文。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
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免濟諸子火宅之
云云知。非二乘因行也。依之玄賛示大不
悕喩。有四喩中。此文明大乘果化喩云云
由之爾者。玄賛釋行妙法云。二乘之因。悲智
所誘。名衣裓机案。隨宜出處故云云無垢稱
疏。義林章等。其意同之。明知。二乘因行云

會云。衣裓机案者。佛果神通智惠之德也。非
二乘因行。故玄賛於示大不悕喩。分四種之
中。初思大乘果化。二念大乘因化。其中是
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
机案。從舍出之者。大乘果化也。故玄賛云。佛
作是思惟。我悉具足此二勝德。二乘種性衆
生。雖無修行大乘。求出宅意。當以智惠之用
机案。頓授中根衆生圓覺。以神通之用衣裓。
頓拔下品衆生衆苦。抑逼衆生。從三界舍
出而救度之耶云云以机案○爲智惠之用。以
衣裓爲神通之用。机案者。智身之力。頓出
緣覺中子。衣裓者。通手能速拔聲聞小果。
皆是如來長者威力也非二乘自行。是以經
云。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云云若舍利弗
等。自乘因行者。正說三乘喩爭。出火宅文所
說也。豈不用而止乎。但行妙法中云。二乘
之因悲智所誘者。樸揚會云。此叙古釋。非
疏主意乃至疏主解彼衣裓等文。云果化喩。
故知。此處非疏主意。又復本師。親承疏主。
相傳不謬云云栖覆云。淄洲云。此不是疏主
解。叙古人義云云唯識章表有說載此義。則
光宅寺雲法師也。處處解釋。皆准可會
光宅意云。門外三車者。三乘果位也。大子從
門出。中子乘机案出。小子以衣裓出。三乘因
行在界內故。無喩門外三車。若不用衣裓机
案者。以何爲三乘因行乎乃至賛主御意。門
外唯有牛車。無羊鹿體。三子求車出門外。大
乘凡位。二乘有學凡聖。皆屬宅內。經爭出火
宅文。攝二乘因行故。玄賛云。心各勇銳。心精
進也○爭修行業名競馳走。齊希免苦。亦爭
出宅。前二思惟。不正用之。故衣裓机案。不
喩二乘因行。佛果智惠神通之功力也。於此
亦有二義。子島意者。設若用衣裓須爲二乘
因行。或可云偏果德也。設雖用。何是二乘
因行乎。疏主因行釋者。古人義也。不可混

經云。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
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云云
玄賛云。經舍利弗至從舍出之。賛曰。第二示
大。不悕喩有四。初思大乘果化。二復更思惟
下。念大乘因化。三作是念已下。隨示大乘行
化。四父雖怜愍下。無悕取大之化此初也。諸
佛智惠神通。名大乘果。敎所詮故。佛果德故。
○身有力者。謂二眞智佛以智爲體。故手有
力者。謂六神通外作用故。佛作是思惟。我悉
具足此二勝德。二乘種性衆生。雖無修行大
乘求出宅意。當以智惠之用机案。頓授中根
衆生圓覺。以神通之用衣裓。頓拔下品衆生
衆苦。抑逼衆生。從三界舍出而救度之耶云云
同一云。行妙法者○譬喩品云。我身手有力。
當以衣裓机案從舍出之○二乘之因。悲智
所誘。名衣裓机案。隨宜出處故云云
攝釋一云。疏悲智所誘名衣裓等者。問。譬喩
品。云當以衣裓從舍出之。復更思惟。乃至當
設方便等。准彼經文。不以衣裓。衣裓若是二
乘因行何○不用乎。答。此叙古釋。非疏主
意。此亦不爾。豈有過者便指古人。答。疏主解
彼衣裓等文云果化喩。故知。此處非疏主意。
又復本師。親承疏主。相傳不謬云云
水抄五云。章敬明云○諸抄云云多解。淄洲
云。此不疏主解。叙古人義。攝釋亦云。若是疏
主解。卽合前後相承。今旣前後相違。故知。不
是也。又淄洲。親承疏主之後。相傳不謬云云
決權實論云。又我日本國元興寺攝釋未來
時。或師偏見疏。以衣裓机案爲二乘同乘。
後攝釋來時。諸寺古德等。改先未了。皆順
攝釋義
諸乘章云。法花經中。果爲三乘。一乘因稱門。
唯有一門。復狹少故。二乘因。稱衣裓机案。
隨宜而出。非依門故云云
無垢稱經疏云。法華經中。衣裓机案。唯有一
門。出處雖殊三乘
因行
離諸災難及取牛車之因是
等文
唯識章云。法花有說。唯依果智但說三車在
門外。故宅中者。名衣裓机案及門。不與乘
名。理亦不然。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乘此寶車。
直至道場。故通因位云云唯識義私&T047368;四云」
。二乘人可乘羊鹿二車乎。玄賛不乘云云
之爲息疲倦設化城。二乘旣入彼城。爲出三
界設二車。二乘寧不乘彼乎。此中。二乘旣
得生空無漏智見。是豈非乘羊鹿二車乎。例
如彼菩薩以後得種智爲車。以根本智爲牛」
會云。羊鹿二車乘否之義。經論相違。文理紛
紜。但勸學寺上綱。會此事。若依經者。不乘羊
鹿。若依論及玄賛者。二乘乘二車。經隱不說
云云是以見論文云。第一人者。以世間中種
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云云玄賛云。說此
世間三昧善根。與令遊戲故。二乘執此以爲
二車。實非車體云云旣云方便令戲。云與令
遊戲。得車乘之旨分明也。然而以種智。數可
爲實車。二乘雖遊三昧。未得一切種智。故云
實非車體所以經亦不云乘車也。義決解
意同之
問。論及玄賛乘車者。若是二子。從父索車之
時。與之令乘歟。答。不然未迴心前。自乘三
昧等成就云乘車。此雖得凡位所求之果。非
無學以後所求車。故義決云。此世間心。實不
能了一切法故。出門不得。可須臾修。義云索
云云自乘所得世間定心。嫌非車云出門不
了。更云索車。明知。所求之車者。非以前
所得功德乎。問。今求車者。未迴心前歟。將迴
心以後歟。若未迴心前者。自分旣乘車。何更
求。若迴心後者。豈求羊鹿乎。所求大行是牛
車故。答。未迴心時。索羊鹿二車也。所求車
者。若惠解脫羅漢者。求入根本定得勝神通。
若俱解脫者。更求種智。於黑鹽等。猶懷疑
心。況於四諦無量相。不能廣知。故云索車。或
二乘自心。雖求羊鹿。不知所求。自當牛車

經云。而吿之言○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
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
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爭出
火宅○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
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
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云云
玄賛云。羊鹿二車。有名施設。不見不登故。此
乃以二乘小中種智爲體○有名不見。亦不
名登遊。不能分別證諸法故。又顯彼有假𣵀
槃。說云已入。隱彼有生空菩提智。不分別法。
不與車號。不與登名。惑苦已滅故。智障未斷
故。彼所證得世間禪定。虛指爲車。名得出門。
爲漸入大乘因。證大𣵀槃位故。本論云。第
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
戲。後令入𣵀槃故
同上文
決擇&T047368;上文云。疏此中不說至應解者○
*然大意云。說異種智。名爲二車。所以虛指
世間三昧假解。名之爲車。爲引彼故。如來
示黃葉。以爲其金。誘於小兒黃葉實非是
金。以彼二乘無種智故。二車不上故。曰也
云云
水抄二十二云。問。二乘者旣有三智。云何不
許登羊鹿車。答。雖有三智。不能了一切法故。
旣無種智。故不登車。加行後得。雖緣於事。過
未只知八萬。現在不越三千事。有黑鹽之疑
喩。違燋穀之靑。故非種智也
義決云。若定性人。羊鹿二車。卽彼生智。所
說化城。卽二𣵀槃。彼究竟故非暫息。彼不
趣大。故不同不定云云
  攝釋同之。如次下
。羊鹿二車體。爲無漏後得智。將如何。若取
無漏後得智爲體者。論說二車體。世間種種
善根三昧功德云云知取有智云事。況對二
車。說化城。羊鹿二車。若無漏智者。化城是可
眞理。何云諸禪三昧城。若如此者。三車出
火宅在門外。而有漏智三界所繋也。何云門
外。是以經法喩合文云。自在無繋無所依求。
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
等。而自娛樂云云知取無漏智
會云。羊鹿二車體者。二乘有漏後得智也。二
乘無漏後得。多緣諦理。於事相中無勝功
能。今車云者。自分種智也。可施廣緣用。知。
非無漏智也。故義決云。又復二乘無漏後得。
不能起通了知諸法。何名令戲云云但經文者。
義決會云。彼是此乘莊嚴具故。又無漏身中
所證諸法。亦名無漏云云
玄賛云。羊鹿二車。有名施設。不見不登故。
此乃以二乘小中種智爲體。○若以二乘所
得生空無漏智爲車體。彼亦已登。云何言不
得。故知。虛指二乘所得。有漏後得智世間三
昧。名爲種智。稱二車體有名不見。亦不名登
遊。不能分別應諸法故。又顯彼有假𣵀槃。
說云已入。隱彼有生空菩提智。不分別法。
不與車號。不與登名云云
攝釋云。疏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等者。問。且不
定性必能迴趣得於種智。自生空智。可不名
車。定性人。竟不趣向。亦無種智。豈全無車。
若爾。無者。何名自運名聲聞乘。答。今此偏依
不定性說。若對定性。自生空智。亦得爲車。不
爾卽有前之過矣
玄賛上文云。論云第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
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後令入𣵀槃。故此中
不說解脫道中。正證生空擇滅眞智。名爲世
間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車體。從彼觀後
入世間定。觀前所證。以心麁故。不見正智及
生空如。乃見惑業後苦不生。心便變作𣵀槃
想解。正智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下名化
城。不說假觀所變爲城不息苦故。今說後時
後得智位能變想解。名爲世間善根三昧。經
安喜樂種種功德。假名羊鹿車。假名種智。與
之遊戲。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實
非種智。說羊鹿車有名不見登。說此世間三
昧善根。與令遊戲故。二乘執此以爲二車。實
非車體。如二乘者。所起四顚倒。正觀不然。後
方想解。緣此起執。化城亦爾云云
攝釋云。疏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者。
略爲二釋。一加行後得。如次前後。二根本後
得。以爲前後云云
義決云。問。羊鹿車體。正取何法。答。准疏家
釋。取二乘無學解脫道後世間定心。虛指此
爲種智之車。引子令出此世間心。實不能了
一切法故。出門不得可須臾修。義言索車。
故論云。第一人者。與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
德。令其遊戲。後令入大𣵀槃故。若爾云何下。
合喩云。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等。
而自娛樂。答。彼是此乘莊嚴具故。又無漏身
中。所有諸法。亦名無漏。若爾。牛車亦應如
是。答。彼究竟故。是實德故。此虛指故。非究
竟故。問。若爾有漏豈名出宅。答。出分段故
爲出宅。又釋。卽指無學果位所得無漏生智。
爲羊鹿車。下言自在無繋無所依求無漏根
等故。若爾。云何出門索車。以得智故。答。以
指此智假爲種智。此不能了一切法故。當更
修故。義云索車。若爾。云何名爲世間。答。緣
俗事故。以劣智故名爲世間。若爾。對車說城。
應取眞理。云何論云𣵀槃城者。初禪三昧城
𣵀槃。旣取禪三昧城。菩薩何故取後世間智。
又後二乘無漏後得。不能起通了知諸法。何
名令戲。故前說善云云
一乘義私&T047368;上云。問。如論及玄賛者。二乘有
漏後得智。假名羊鹿車。與之令遊戲云云
何經中。不說與羊鹿車。答。此義可設劬勞。謂
二乘人。離分段生死名爲出宅。專於佛所。求
證種智。名求羊鹿。其所得種智。實非種智。有
名無體。不見不登故。故經中不說與羊鹿也。
談其實者。二乘有漏後得智中。心便變作𣵀
槃想解。是名世間三昧善根。執此善根以爲
二車。故云方便。與之遊戲。是未迴心之前事
也。然經中隱不說。與二車以名施設。無其
體故。若實亦與。故論中說方便令喜也。故玄
賛云。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化城亦爾
云云○然經下。云各賜諸子若一大車乃至
本所望等者。是明已迴心之後也。問。三子出
宅。請與三車。其父亦與等一大車。二子何時
得羊鹿車乎。答。經中隱不說此事故。論中顯
出此義。法華論旨。多分如此。細以可悉云云
。中小二子。可求車耶
問。付中小二子索車義。爾者求羊鹿二車歟。
將索牛車歟。若求羊鹿者。羊鹿二車體。是二
乘所得有漏定心。俱解脫人已得之。而舍利
弗及四大聲聞。皆俱解脫聖者。如序品歎其
德。何更求已得德乎。依之。義決索牛車見。若
由之爾者。中小二子。欣羊鹿出門外。出已所
求。豈非羊鹿乎。是以經文羊車鹿車願時賜
云云明知。小子求羊車。中子求鹿車也。依
之玄賛釋此文。諸子索三云云下文云。隨三
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義同於
父各索其車云云
會云。求車之義實以難知。但二乘人迴心以
後。未入初地之前。定可求牛車。義決下文。則
意也。於未迴心前。又可有求車義。玄賛
所述。卽當其時歟
重案。未迴心時。求羊鹿者。法華以前大乘經
座。舍利弗等信解大乘輕自乘故。前雖謂我
得種智。今聞大乘。知己所得非實種智指此
時云求車。不直求牛車。又不正求羊鹿。然
羊鹿位故。玄賛云求羊鹿也。以義言之。又求
羊鹿也。若夫自乘中。有種智。其望雖可足。其
體不可得故。求而不得。於羊鹿上求故。分
齊是雖似二車。其體旣超過故。自當牛車故。
義決云。世間定心。實不能了一切法故。出門
不得。可須更修。義言。索車者。深顯此意。此
義決上段文也。又下段云求牛車者。是已迴
心後
又案。未迴心前。實求自乘羊鹿。得果之後。惠
解脫人求根本定神通等。疏指此義云。三子
各求自乘妙智也。次已迴心後。前所得定心
等。不實種智。故更求車。義決上下。此意也。
經求車文。兼彼兩種。論及疏。與令遊戲者。前
所求羊鹿二車也。經文。且求車之中兼羊鹿。
乘北車之中。偏說牛車。影略互顯。其意可知
經云。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
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云云
玄賛云。經時諸子等至願時賜與。賛曰○初
中有四。初諸子索三。二父但與一○此初也
○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
義同於父各索其車。二乘之人。離分段死已。
得解脫證於四諦。入於化城已名出宅。專於
佛所。聞思修習種智。了逹求證諸法。名索羊
鹿云云攝釋云。疏隨三乘至索其車者。問。此
中二乘爲迴趣者。爲未迴心。若已迴心。但
令趣牛。何求羊鹿。若未迴心。自界已漏。云
何疏云皆於佛所專意希求。答。爲二釋。一
云。未迴心者。練根修定。及餘功德亦名希求。
故疏次云。求證諸法名索羊鹿諸法師。卽彼
禪定等也。二云。佛指種智名之爲車。出宅
不得故。專意求先所許智。名爲希求。希求
種智。冀證諸法。議曰。順疏上下。此後釋善
云云
水抄云○問。二乘之人。旣出宅了。無學果
滿。更索何車。答。惠解脫羅漢求斷定障入根
本定。求勝神通。義同索車。若俱解脫。雖得神
通。更求種智。廣分法。以彼俱解脫羅漢黑
鹽之事疑。猶自帶迷。但總知四諦。不能廣知
四諦有無量相。亦索車。辯云。定是未迴心
前。順如來。聽聞法敎。欣求種智。義同索車。
疏意佛在鹿苑說二乘法。令各修行。得自乘
果名父先許。二子得果。居敎行外。各出分段
宅門。而於諸法猶不能知。名不見車。故於佛
所三惠修習。求所未悟名願時賜與。意言。二
乘自心。求自羊鹿。不知所求但牛車。牛車卽
是父先許者。意說二乘不斷智障。智障不斷
不知諸法。卽名無車。令求了逹諸法故。但是
索牛車也。是此中意云云
義決
。就諸子求車之義。菩薩大子可求車乎。義
決有二釋。一云。三乘俱索。二云。菩薩不求。
先付初釋。離分段名出宅。出宅已後可求車。
而一切菩薩。入初地皆得種智車。何索車。地
前菩薩。雖求種智。未出宅內。不可名求車。
爾。菩薩索車。其義難思。若依後釋者。違
經及玄賛。經云。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玄賛云。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
妙智。義同於父各索其牛車云云又云。已伏
煩惱出分段死○求佛妙智。亦名於父索其
牛車云云此等文。菩薩大子亦求車
會云。義決云索云不索。雖有二釋。初釋中。云
舊德說故。引他師義。隨又述文理甚略。於
後釋者。廣成道理。往復硏尋。似爲自義。而玄
賛。分明云菩薩索車頗以相違。今見其大意。
義決於因位種智。論得不得。云初地已上得
種智車故不須索。云初地已上得眞所以菩
薩不索是也。玄賛求佛果種智。故云索。述求
佛妙智亦名於父索其牛車是也。若爾。經云
願時賜與者。求佛智也。義決不會經。以不說
求因位寶車。無相違故不及會釋也
尋云。義決全不許求車。何同玄賛耶。答。義決
亦許菩薩求車。文云若以修學。卽名索車。十
地皆修。故恒常索云云問。若爾。何故云唯二
乘索。非菩薩耶。答。二乘出宅。未得大乘無漏
種智故。以不乘車實求之。菩薩者。頓悟漸悟
智增非增。出宅之位。無不乘車。故作此釋。但
雖分得。未得後後勝車。以之許求也。義決
二釋意趣。全不得故。求車義。通菩薩否之二
釋也。初釋。古師四車義歟。或嘉祥三車中異
義歟
重尋云。義決云若以修學等者。返詰詞也。此
釋。自本菩薩已乘車。不求車故。以後後修學
不名求索。若以之名求者。豈經云乘車耶
何以此文云義決許索乎。答。義決若引玄
賛外別釋者。如今難。料簡亦無失。若實不違
玄賛者。可知。玄賛擧求佛果車。實兼因位求
車。義決則此意也。若玄賛*意。願時賜與文。
唯限佛果者。不可然。背經文故。所謂經先求
車時。長者與之。遂乘車也。爰知。地地皆先求
後乘也。若爾。義決不違玄賛者。必可許此。意
也。是以玄賛。分明於牛車分因果二位。於四
智論其體。云乘云求之二問。玄賛義決互皆
可許之也。但他師。出宅之初。未乘車。宗家。
大不許此義。地上自最初必得分種智故也」

玄賛云○菩薩之人。依此本論。初地已上。
雖離分段。未證解脫。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
入有餘。不說菩薩入化城故。入無住𣵀槃。亦
息分段死。縱名入城。未乖道理。若爾。亦應許
上羊鹿。故知。但如初解爲善。已伏煩惱出分
段死。亦證四諦。亦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
智。亦名於父索其牛車云云義決云。問。門外
索車。爲三乘人竝悉索車。爲唯二乘。答。有二
解。一云。通三乘索。文無簡故。舊德說故。說
諸子故。二云。唯二乘索非菩薩。何以故。宅喩
分段。得出分段名爲出宅。三乘出宅得無學
果。菩薩出宅在於初地。二乘無學。未得種智。
當能修學。名爲索車。初地已上得種智車。
故不須索。若以修學。卽名索車。十地皆修故
恒索。若爾。卽應菩薩無不上車。何得說言乘
車遊戲。又論云。爲令入不退地。示與無量智
業。初地已上。卽得智業。雖知修業。經不云索
說遊戲。故二乘出宅。未得種智。未至初地。可
能修學。義名索車。又論云。其第一人。與世間
種種善根三昧功德。令其遊戲。後令入大𣵀
槃城。以與人天世善未得其眞。可須去索。菩
薩不指羊鹿。初地已上得眞。所以菩薩不索。
或者說云。初機虛指故。車須索。或云。宅內
聞三。門外見一。不知誰一。是故須索等。皆非
實說云云
水抄云。問。菩薩種智。已得之。應卽登車。何
要云索。答。菩薩雖然分得。尙未成滿。望其
足位。索之無爽。據實十地每地皆有欣求果
智義。從初出宅以索標名也。出分段死。亦證
四諦。卽是依三性三無性。觀四諦通行法輪
名索也云云
七喩義私&T047368;
。付當品中說火宅三車譬喩。且牛車體者。
理智之中何耶。答。玄賛云。一切種智。無漏五
蘊爲此車相云云付之大乘萬德。名之牛車。
因果理智。何物不其體。彼下根寶所。旣取大
𣵀槃。中根牛車。何可嫌眞理乎。依之釋論
中。後令入大𣵀槃故云云
會云。初周。對上根鶖子。廣說因果理智一乘。
第二周。爲中根述因智說牛車。第三周。爲下
根迷果理示寶所。體用單重三段不同故。玄
賛云。前一大事。雖取理智。本智後智。總爲一
乘。今者唯取後智名車。本智名牛。不說於理
以爲車體云云義決中。對古師取𣵀槃。取智
爲正釋。論本經引多文爲證。所謂正指法體。
究竟令得一切種智云云顯功能云其疾如
風。嘆莊嚴云根力覺道。明敎云其敎無量。何
況我今爲汝造作此車之文。顯殊化城。故義
決云。理喩寶所。先有非作。有爲修生。說造作
云云但於論文者。初乘種智車遊戲。後入
𣵀槃。不車體直爲𣵀槃。故論云。第一人者。以
此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遊戲。後令
入大𣵀槃云云云種種善根。云方便遊戲。
車體者。有爲也。後令入𣵀槃者。白牛所至也。
不牛車體也。牛車以因智雖爲本。實兼果智。
故玄賛云。佛果牛車。以四智中一切種智爲
性。卽後得智因車。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二
智中種智爲體云云
又七喩私&T047368;云。言索車者。約不定性。具三
種性故。一人名三子。皆各索自乘果種智。漸
大乘根熟。思疑大乘。約己無分。名爲索大車。
然義決云。不索者。約頓悟大乘。初地卽得不
乞車。義決乖今疏。故二說竝可取云云玄賛
云。佛果牛車。以四智中一切種智爲性。卽後
得智因車。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二智中種
智爲體。雖五智惠皆是一乘。今此但取菩提
相中種智爲體○前一大事。雖取理智本智
後智。總爲一乘。今者唯取後智名車。本智名
牛。不說於理以爲車體。後化城中。以眞對化。
乃說假擇滅以爲化城。說大𣵀槃眞如妙理。
而爲寶所。各據一義名爲一乘。事乘理乘有
爲乘無爲乘別故○若同𣵀槃及勝鬘說。唯
取眞如以爲車體。如何各賜諸子一車。又寧
說諸別德嚴相。如何牛駕。其疾如風。如何可
言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
各各與之云云
義決云。問。三車門外出此車體。有多不同。古
解卽是𣵀槃。今說卽取後得正智。取𣵀槃爲
車體。經論明文。經合云。欲速出三界。自求𣵀
槃。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於火宅。論云。後
入𣵀槃故。取後智而爲三車。復何文據。答。亦
經論明文。羊鹿說爲後得智。論云。第一人
者。以此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
戲。後令入𣵀槃故。旣云種種善根三昧功德。
明非𣵀槃。合牛車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
無師智。如來知見。愍念安樂等。明非𣵀槃。
問俱有誠文。云何取正。答。取慧爲正。若爾。
前文云何會釋。答。𣵀槃相故名爲𣵀槃。又求
羊鹿爲𣵀槃。故不以𣵀槃合於羊鹿若爾。他
亦釋云。知見性故。三昧性故。名知見等。理實
𣵀槃。此復何爽。答曰。違多文故。合鹿車云。
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合牛車云。慇發安
樂度脫天人。又云。我以無漏根力樂而自娛
樂又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當
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若是𣵀槃。豈言無
數各各與之。若云。眞如雖一。然說七種。或十
四等。據能詮說。云有無量及各各等。此卽何
過者不然。說智爲車。理爲寶處。此有何違。總
說爲理。若唯取理卽闕菩提。今者取智。智斷
具足。況復前第一云。究竟令傳一切種智。又
論令入不退地。亦與無量智業故。又經云。如
其所得法。定惠力莊嚴。又云。佛種從緣起。又
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又云。乘是寶車遊於
四方。又說根力等諸功德法故。又云。我今爲
汝造作此車。故理喩寶處。先有非作。有爲修
生。說造作等。不可說言化城。雖理亦說造作。
彼但造名無實體。故牛車同彼子應捨之。若
取實理。不說造作。廣有多證。繁不具引。故以
寶所喩理。車喩智勝云云
攝釋
問。當品中。說羊鹿牛三車。爾者。宅內門外牛
車。其體爲別將何。答。自宗意。其體一也。付
之披一品上下。思牛車同異。宅內所許。只云
牛車。露地所與。更名大白。知。宅內牛車。誘
引方便。門外白牛。眞實所乘云事。是以見經
文。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云云門外不與別牛車者。何云非本所望乎。
加之。廣見三周說。皆順四車旨。如云於一佛
乘分別說三。述於一乘道隨宜說三也。何況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文。佛以方便力示
以三乘敎說。三乘俱爲方便見。自宗所立。似
背一經大旨。如何乎
會云。今經者。於三乘中簡二。破二。會二以
爲一乘。三周之中。皆會二乘。無會三文。所謂
初周。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云云第二
周。云密遣二人云云第三周。云息處故說二
云云乘旣三乘也。車何四車哉。是以譬喩品
云。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云云宅內所
牛車者。則門外大白牛車也。若露地所
與。異宅內所許有四車者。經何云初說三乘
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乎。於初
三車。羊鹿有名無體。但與牛車故。云但以大
乘也。若不爾者。但字對何。言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者。不三乘皆權。是二權一實之*意
也。若執此文者。前所出三周。皆以一對二之
文。如何得會。但大白牛車者。詞廣也。不體
異。宅內對三子。總許所好之車故。僅示羊鹿
牛三名。無別嘆牛車。若具分勝劣者。中小二
子。何求羊鹿至門外。正與一車之時。莊嚴相
狀。一一顯之。宅內略示。門外廣說。實有深
故。非本所望文。准之可會。地前在火宅。想觀
猶幽。地上於露地證入惟新。初得無漏種智。
是乘微妙淸淨第一。遙超凡位所期故。云非
本所望也。或言總言別也。言總雖擧諸子。
意別表中小歡喜。或不定性聲聞身中。具有
三乘種姓故。名三子。聲聞人非本所望。名三
子非本所望也。或示歡喜想。云得未曾有
非本所望。非別體義。次無二亦無三者。賛
主。正勘梵本無第二第三云云旣有第字。知。
無第二獨覺。言無第三聲聞爲言還是自宗
誠證也。凡天台花嚴四車宗者。於菩薩機猶
分權實。實勝權劣。譬如天地。法相大乘。不許
義。一切菩薩。皆具大乘二種性。法爾種
性。都無勝劣。頓悟漸悟。同期無上大果。智增
悲增。俱有廣大之意樂。僧祇已去三賢十地
所修之行。所斷之障。能證之理。同位相望。
實無差別。依之大乘諸敎。說菩薩地位。名
義多同。四依諸論。決判性相。其*意。不背。而
天台立四敎。華嚴開五敎。輒會敎文。猶如
反掌。義解雖似自在。恐多違聖敎。故起信論
云。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
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逕三阿僧祇
正文馬鳴龍樹者諸宗通祖。尙背彼說。況
於深密等經。瑜伽等論耶
羊乘象乘。日月神通乘。如來乘四乘旣異。
如來成道時。或見坐草座。或見座蓮花。或見
坐天衣。或見坐虛空。皆是四敎差別也。大品
說乾惠等十地。有宗執三十四念成覺佛。是
通敎三藏敎也。楞伽三乘外別立一乘。梁
攝論等其*意亦同加之瑜伽論說四車。此等
相違如別抄
經云。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羊車鹿車
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爾時諸子聞父
所說○爭出火宅○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
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
高廣衆寶莊嚴○駕以白牛云云
又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各各與之不宜
差別○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
所望云云
又云。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
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
說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云云
偈頌云。吿諸子等○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
在門外。汝等出來云云
方便品云。說佛智惠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
事實。餘二卽非眞云云
信解品云。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
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者云云
化城喩品云。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唯有一
佛乘。息處故說二云云
方便品云。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
云云
又云。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尙無我二乘。何況有
云云
又偈頌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
無三。除佛方便說云云
信解品云。於一乘道隨宜說三云云
化城喩品云。但是如來方便力。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云云
法華論云。與授&T047368;者。有六種應知。一者未聞
令聞。二者說○說者○所謂三乘。彼三乘者。
唯有名字章句言說。非有實義云云
又云。遮者。如經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尙無二
乘何況有三。無二乘者。謂無二乘所得𣵀槃。
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意滿足一切智惠。
名大𣵀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𣵀槃法。唯
一佛乘故云云
又云。第二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云云
玄賛四云。破別故名一者○本論末後亦云。
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不說破三等。
或有說*言。破三執故。非唯破二。如薩婆多
執佛化身以爲眞佛。今說爲化故破三執。此
亦不爾。法花但以自修所得一乘爲宗。會破
彼乘令入於一。非以所知一身爲宗會破彼
身令入一身。又無執彼化身爲極趣求至彼。
更不趣餘身。今破彼執令求一身故。但破執
二乘爲極。不破執彼二身極也云云
一乘義私&T047368;中卷云。章云。或有說言○故破
三執云云心何○答。是叙故師義也。卽天台
等師義也云云文廣可見之
又玄賛四云。亦有解云。聞昔說三。執三皆極。
今說一極故破三執。此乃地前菩薩起故。若
破執大極。還爲說一乘。更增其病。何名爲破。
又未出宅。許以牛車。旣亦破大。後出宅與是
何等車。若言與白牛車棄本黃牛故。旣爾卽
應捨頓學漸。黃白牛相因行何殊。旣還本牛。
明不破大。若執一極不違趣大。何須破之。執
二爲極不趣大故。可須破也。若隨位得卽執
爲極。未見趣大乘。因中有此執。設爾許亦破。
卽應破無究。由此但破執二爲極○由此勝
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言得四智及
𣵀槃者。是佛方便。此亦云。唯此一事實。餘二
則非眞。密遣二人息所說二。羊鹿非眞不說
三言。從勝至劣。數佛第一。獨覺第二。聲聞第
三。無第二獨覺。無第三聲聞。非無三乘之中
大乘體極。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今翻之略
故。云無二亦無三也云云
一乘義私&T047368;中卷。云。問。章云。亦有解○地
前菩薩智故云云意何。答。是亦叙古師義也。
嘉祥師等義也云云可披見
諸乘章云。問。經自說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卽是破二破
三而明一乘。何故乃言三五乘別。答。依梵本
說。經頌應言無第二第三。數三乘中。獨覺爲
第二。聲聞爲第三。爲引不定任持餘故。方便
言第二第三非眞故也。法華自云唯此一事
實餘二卽非眞。終不以小乘濟度於衆生。若
破三者。何故乃言餘二非眞不以小濟。亦應
云不以大乘濟度。經旣但言餘二非眞不以
小濟。明知。大乘非所破也。彼經又言。尙無二
乘何況有三。二謂第二。三謂第三非謂二乘
三乘名爲二三。勝鬘經云。聲聞辟支佛乘者。
卽是大乘。又云。大乘卽是一乘故。但會二
不定性乘。亦非會彼定性二乘。何況大乘。又
無三乘顯卽一故。非破大乘別有一乘。斯理
何爽。若會破三者。三之中大卽火宅內所許
牛車。出門等賜皆亦牛乘。若破前牛後別與
牛。二牛何別。又三中之大卽是頓悟。會令入
一。豈令頓悟成漸悟乎。又大乘一乘解行何
別。而言捨三而趣於一。新發意菩薩疑網除
者。卽十義中任持所餘。未說一乘。恐於精進
且壞起疑將退。今聞一乘除其疑意。此乃捨
下位而趣上階。非捨大乘而入於一乘不爾
十地捨下趣上階。應亦名破三歸一。又亦應
云餘三非眞。何獨言二。勝鬘又言。若如來
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卽是大乘無有二乘故。
會二乘入於一乘者。方便說非眞。實理。經雖
說云開方便門顯眞實相故。說有不定性二
乘者。是方便門。還令入眞故。今說一乘令趣
極果。名爲眞實。非謂都無二唯有一名眞故。
法華言。密遣二人眇目矬陋。不言三人。又云
息處故說二不云三故。若云迂迴入於大
位。名爲大乘。若直往者所入大位名爲一乘。
經論一乘實爲不定。今此所釋未爲典據。未
見誠文。法華一乘豈由直往。今二行位有何
差別。故知。方便隱無二乘而說一乘。化一會
中所宜聞故云云
一乘義私&T047368;下卷云
諸乘章云。有說。執佛三劫滿已猶是凡夫三
十四念成菩提位。今破此執故說一乘。亦是
破三者不爾。此乃佛滅已後小乘曲見。豈是
佛在世有作此佛執以爲眞。而說破故但破
云云
周&T047368;云。此乃佛滅已後小乘曲見等者。問。如
佛在世諸小乘等咸云。王宮是最後身。執丈
六身以爲眞佛。又發智等佛在世時作。亦說
三十四念成佛。此卽佛在世有此執。何得云
佛滅已後小乘曲見乎。又佛自說。於無常色
獲得常色。餘蘊亦爾。據此一邊能執之者。說
破於大亦何失乎。答。彼本意昔學大*乘者。
執大爲極。今破於彼名爲破三。今佛在世無
大乘人執化身以爲極者。理實佛在世小乘
亦執化身以爲極。然廣建立施設差別。今佛
滅後據增相談亦無失。應撿發智。阿含等經。
有明三十四念文
智度論云
必定不必定入印經云
大般若云
瑜伽論四十六云
同遁倫&T047368;云。鹿牛馬象者。有釋。鹿居山藪故
喩獨覺。牛遲馬疾。喩彼聲聞有鈍有利。象喩
菩薩。基師云。喩四𣵀槃。象喩無住。無餘三無
道。今方以義准。謂鹿始終常在山靜。喩本來
淨。牛有角故喩有餘依。馬無角故喩無餘依
云云
。經文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云云
爾者此四智賛主如何釋給乎。玄賛云。一切
智者觀空智也。三乘同有。佛智者觀有事智。
唯佛獨成。由自覺生此二智。故名自然智。不
待他緣名無師智。付之一切智名。唯可在佛。
何云三乘同有乎。大般若經說一切智。知蘊
處界三科名一切智○何云觀空乎。又佛果
智三祇間歷仕諸佛所得也。如何名自然智
無師智乎
會云。觀空名一切智。空遍諸法故名一切。三
乘同得生空智。不是後得一切智智。但大般
若者攝釋會云。此一切智諸敎不同。疏擧一
邊亦不違也云云次由自覺生此二智故名自
然智者。內證自覺對覺他云自然智歟。或雖
從因生不因分齊。故云自然。如自然得戒。
不待他緣名無師智者。佛果圓極待誰敎誡。
不同因位菩薩二乘小果。彼以佛敎化成悟
解故
玄賛云。或智性名自然智。智相名無師智
云云
攝釋云。疏一切智至三乘同者。問。三乘同有
理卽無違。言觀空者。有虧聖敎。大般若三百
六十三云。佛言。善現。一切智者是共聲聞及
獨覺智。何以故。一切智者。謂五蘊十二處十
八界。二乘亦能了知。准此三科名爲一切。能
知之智名一切智。豈緣三科名觀空乎。答。此
一切智諸敎不同。疏擧一邊亦不違也
。經文是朽故宅屬于一人云云一人者誰人
乎。玄賛云。喩佛菩薩也云云付之三界火宅
者。衆生爲主。何以分段穢土屬大聖乎。加之
佛與菩薩因果旣異。何云一人乎
會云。三界爲火宅。如來爲長者。今云。一人者
則長者慈父也。衆生是諸子也。豈以凡愚稱
宅主一人乎。屬者攝屬。智悲攝受義也。故玄
賛云。屬謂攝屬。三界皆是佛之所有。說佛爲
主。竝屬佛故云云以佛菩薩爲一人者。水抄
云大乘人故或因位菩薩果位如來卽一人
也。又玄賛云。不由外道。唯由佛法故云一
云云以佛法對外道總云一也
經云。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
間。於後宅舍忽然火起。四面一時其焔俱熾
云云
玄賛云○屬謂由屬。意說○亦猶主在宅中
嚴治修熾勗勵子息。災難不生。主若離家無
人修飾。旣無勗勵。子息放逸。災起宅崩故。三
界宅由佛若在災難不生。由佛若無災難斯
起。故云屬于一人。喩佛菩薩也。不由外道唯
由佛法。故云一人。又○屬謂攝屬。三界皆是
佛之所有。說佛爲主竝屬佛故。其人近出入
𣵀槃。隱離三界生。名爲近出。如宅無主忽然
火起。喩諸煩惱損敗身器如火損舍云云
。見苦悲生喩中。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
遊戲。來入此宅云云爾者聞有人言義。大師
何釋乎。玄賛云。亦聞他三世佛所傳說云云
付之如來道眼親知見三有苦患。何云傳聞。
是以當品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
方便品偈頌述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何
至此文假他佛傳說耶
會云。玄賛引二文對此文。會相違有二義。一
自他影彰。不但自見衆生沒苦。亦聞他三世
佛所傳說。親疎相顯。二眼覩苦生親故名見。
法待機濟疎與聞名。初文影略互顯也。實
自見傳聞兼二邊也。後義眼見耳聞之中。各
說一邊。聞者不寄他佛傳說。只待機說法。疎
故云聞也。後義若釋迦爲他說敎義者。不叶
經文。若先佛說法令悟釋迦義者。與前何異。
尤不審。鏡水抄若爲他說法。事須待根熟方
而說此。爲停留故却疎也云云似前義歟
經云。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
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者聞已驚入火

玄賛云。聞有人言至歡娛樂著。賛云。此喩
聞衆生處難。前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方便
品云我以佛眼觀。今言聞者有二義。一自他
影彰。不但自見衆生沒苦。亦聞他三世佛所
傳說。親疎相顯。二眼覩苦生親故名見。法待
機濟故與聞名云云
水抄云。經言聞有人言等者。安國云。卽是釋
迦過去二萬佛時。聞二萬佛說。諸子入宅名
聞。有人言。&T075577;國云。於三七日思惟時。聞十方
佛時。卽是聞有人言也。方便品經云。作是思
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喩我○云云文廣
可見
。經文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云云說誰人來入

答。說三乘諸子來入火宅也。付之。無始以來
本在宅內。前未出何初云來入乎
會云。三根諸子。往昔依王子敎化。修解脫分
善。以爲出義。捨大乘行退流五道名爲來入。
因惑業感苦果。背理乖眞。以義名來入。入者
處之義也。非先出後今始入。鏡水抄有三義。
第三正說似此意歟
今云。玄賛有三義歟。受三界苦果。名來入此
乃至義名來入者。初釋也。因果相對。依因
至果云來入。次入者處義非先出故今始名
入者。第二釋也。此意者不例來入義。長時住
處云入。次彼修解脫分卽名爲出良爲不修
故名爲入者。第三釋也。於舍利弗等修行爲
出。退流云入。文雖幽義非無歟
經云如次上
玄賛云。無始已來放縱馳流。起煩惱分別。
名先因遊戲。受三界苦果。名來入此宅。從無
始來。因惑業故感於識等。背理乖眞義名來
入。入者處義。非先出故。今始名入。彼修解脫
分卽名爲出。良爲不修。故名爲入云云
水抄云。問。本來何處去來。今云來入答有多
說。一相國云。諸三根子等。於大通時發大乘
心。後二萬佛時。持法華修大乘行。求種智車
娛樂己情。故名遊戲。遊戲者卽是求牛車。經
云。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
只緣因此遊戲後卽却大乘心。却求人天妙
境。故名先因遊戲。來入此宅。因者因由之義。
二云。約無始來最初一念來有情時。身中法
爾有無漏種子。有漏種子。當時初發菩提心
時。修行卽得無漏種子爲因也。只緣當初一
念。背敎違理。有漏種子生現行。只此有漏
種子名先因。起惑造業名遊戲。背正違眞。
名來入此宅也。已後無漏種子。初地門中生
起現行。有端現行不名遊戲。遊戲者閑行也
。經文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
爲說云云顯何事乎。答。爲但樂大乘不受小
乘經一偈之人。可說今經云此文意也。問。見
經上文。爲一切智四方求法云云若不受小乘
經者。何得一切種智乎。是以餘大乘經菩薩
於日日中一分學大乘。一分學小乘云云經文
有何意乎
會云。玄賛引善戒經云。此中全不許學餘經
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修云云
經云。若有比丘爲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
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乃可爲說云云
玄賛云。經若有比丘至乃可爲說。賛曰。下
有五頌。復能求法。重法分二。初二頌半。專求
大乘。後二頌半。諦求大乘。此初有二。初一頌
求法頂受。後一頌半不求餘經。餘經者小乘
經也。善戒經說。內學大乘未究竟。不得學餘
乘餘四明論。若內究竟.於日日中二分。一分
學大乘內明。一分學餘經。此中全不許學餘
經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修云云
義疏六云。問。旣爲一切智四方求法。復云不
受餘經一偈。云何成一切智乎。答。如大品
經云。雖遍學諸道。而不取證。以遍學諸道
故。成一切智。而不取證。如不受餘經一偈也
云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以寫本一交畢
永祿二年己未五月二十四日松屋百日
參籠之間書之奉祈斷迷開悟者也
 春信淸 胤 
  朱書云
寬政六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戌剋子剋
迄以寫本一交畢 筆主玉手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八

  信解品
1 爲對治何執說窮子喩耶
2 亦信亦解
3 須菩提等四人中根歟
4 於菩薩法
5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6 中還見佛喩
7 退流生死喩
8 幷會親族國王大臣
9 以四大聲聞領解可爲三時證文耶二方
10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11 令得無漏無上大果
 以上十帖 
法華經第二卷開示抄信解品
  ◎信解品
。法花論中爲對治七種增上慢。說七譬喩
云云爾者爲對治何執。說窮子喩乎。玄賛引
論對治我乘與如來乘無異一向增上慢云云
付之聞法譬一乘已悟初權後實旨之人。云
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何是顚倒增上慢
乎。是以攝大乘論中。以十因說一乘之中。
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何是顚倒增上慢
乎。是以攝大乘論中。以十因說一乘之中。
不定性授&T047368;別令起與佛同體意樂。爲第八
一分。今何爲增上慢乎。加之見經文。今我
與汝便爲不異云云父子遂不異。何以此喩破
乘同執
會云。等無差別慢者。二乘凡夫聞說三乘同
座一解脫床。以自小乘對佛。謂等無差別。
其過重故說窮子喩。二乘如窮子。如來如長
者云也。令得同自體意樂者。不定性身中有
佛種性。因行果德遂可同諸佛。而三根聖者
於大乘生懸崖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與其
授成佛&T047368;別。令得與佛同意樂。是故進趣大
乘。付長者家族。則其根熟無學也。起等無差
別慢者。具足煩惱性衆生。是二乘凡夫根未
熟時也。若爾下乘上乘。凡位聖位。未熟已熟。
其相遙異。不足爲疑
論云。二者聲聞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自言。
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如是倒取。對治此
故。爲說窮子譬喩。應知云云
玄賛云。二云。論解。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有
七增上慢。爲對治此說七譬喩中○此品
爲第二求聲聞解脫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
與如來乘無別。以如是顚倒取。對治專求聲
聞解脫。爲此說窮子喩云云
攝釋云○問。求二乘者。豈不知佛與二乘
異。答。據斷煩惱。解脫生空而爲同也。便執總
同。其實不同。不同謂同。故名顚云云
義決云。問。窮子譬喩對治一向增上慢。我乘
與如來乘等無差別。若言我乘與如來乘無
差別。卽是與如來相似。乃是攝論說聲聞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