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益云事況以初二益猶屬此土者。寧出世成
道之土全無得益之者耶。是以當玄賛中。彼
界得益也云云若依之彼土益者。大師餘處。
以四類益。同爲今經現證利。若非此界得益
者。何爲現證利哉。況此土衆生。見無垢界動
地相。已得發心授&T047368;益。例又可有聞法悟解
益耶。會云。玄賛上下各設別釋。經文難定故
也。然而屬此土。猶順文相。若彼土益者。普
爲十方一切衆生演説妙法之下。可案無量
衆生聞法悟解得不退轉無量衆生得授道&T047368;
文。中間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乃至心大歡
喜者。似隔越。是故悉遙敬禮與無量衆生聞
法悟解者。文句相憐。又自得授道&T047368;返于
敬禮者。娑婆菩薩聲聞。何敬無垢界初心耶。
若悉遙敬禮。與無量衆生別段。上明此界衆
敬禮。下出他方悟解。移他界闕表詞。無垢
世界六反震動下。更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
大衆敬禮之下。豈不表異界耶。但彼土益者。
必然也。非希奇故略不擧之歟
經云。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
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爲時會人天
説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衆生。聞法悟
解。得不退轉。無量衆生。得受道&T047368;。無垢世界
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衆生。住不退地。
三千衆生發菩提心而得授&T047368;云云
玄賛云。經爾時娑婆至悉遙敬禮。賛曰。下
時衆獲益有四。一喜悅。二得益。三無垢界動。
四衆會信受。此初也。經無量衆生至得受道
&T047368;。賛曰。彼土衆生得益也云云
同一云
攝釋一云。疏如提婆品至合四位益者。問。前
二位爲是此界。爲彼方耶。若是彼方。何關此
經現益之事。若此界者。經無明文。以何爲准。
又復疏主下釋彼文云。前二位彼土得益。一
何鉾楯。答。准下上疏。疏有二意。一者四位總
此界益。故判四位總名利今。二者。前二彼界
之益。經文形勢有此難准。故爲二釋云云
鏡水抄四云。言唯有龍女等者。科疏爲六
段。此文獲益。彼此合四位益。若准經文。奄
含進退不定。除却彌勒佛下生來卽定得。餘
人定不得。疏主尙自不敢定斷○從無垢世
界六反等。向後兩位益。決定是此方利。今中
收前前兩位是此方。或彼方益則不定云云。
文廣
可披
見之
  文安元年甲子七月十三日書功訖
文安元年甲子七月十四日一交了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也
不可有餘用矣
文安二年乙丑二月日
朱書曰
寬政七乙卯年二月初七以寫本一交之

 玉手 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八

  勸持品
1 勸持安樂行品前後
2 二萬大士請他土弘經耶
3 八千聲聞授&T047368;二方
4 何故憂色而視如來
5 總&T047368;攝學無學聖者歟
  安樂行品
1 聞大乘經
2 明珠喩文殘歟
3 前説明殊是後文故
4 今品説無上
5 四安樂行與不輕行同歟
6 亦不行不分別
7 不以小乘法答
8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
9 生大慈心
10 於非菩薩人中
11 譬如强力轉輪聖王
 已上兩品十六帖 
法華經第五卷開示抄勸持品
安樂行品
  ◎勸持品
。付諸品廢立。且勸持品爲有安樂行品後。
爲當何。兩方。若有安樂行品後者。正見經
文。勸持安樂爲其次乎。況正法華。添品法華
者。皆同妙經。加之讃重學行二流通異也。何
亂次列之乎。若由之爾者。法華論中。明修
行力中持力。法師安樂勸持三品示現云云
論可定品次第。若夫不依論任經現文。何難
屬累經中義。付經論相違難乎
會云。勸持品爲前安樂行安後云事。三代所
譯。皆無相違。玄賛彰品次第門。如文立理。就
中八品正宗釋者。三種流通之中。勸持品者。
讃重四品終。安樂行品者學行七品初也。若
持品在後者。豈無雜亂乎。又十九品正宗釋
者。勸持已上爲境一乘。安樂行以後者説行
一乘。安樂在前者。寧説境非行乎。事已炳然。
不可及疑問。但論持力三品次第稍違。實難
知深旨。法師品明能學行。安樂行品明所學
行。勸持品。勸彼能所受持。若以此意。論主
皆列三品歟。此文假説也。法師品實屬讃重
故也。或又雖無別故。小事故不顧之歟。於論
經相違難者非例。彼者論正云普賢品及後
品。此者無別安前後字。又彼者諸經本中。有
相違。兩宗諍其邪正之中。以論牒爲自宗證。
此者全代代譯無異説。何以論未分明之文。
輒可亂爾許諸本之次乎。論云。持力者有三
種法門示現。法師品。安樂行品。勸持品等如
云云
玄賛云
同一云。雖他佛説。證信此經。未顯自尊勸人
歸依故。顯身作國主。爲重此經於彼怨家。爲
狀求法。○故有提婆逹多品。旣現自他俱爲
寶重。威弘用速。慇懃勸勵聞經。菩薩皆受敎
願持。故有持品。其有末代行法。多越軌模。今
示儀方。令易宣暢。法旣易行。自難傷毀。故有
安樂行品○云云
。今品中。付明菩薩聲聞發誓弘經義。且藥
王等二萬大士。可請他土弘經乎。答。唯請此
土弘經也。付之夫藥王等大士者。敎化衆生。
弘誓力勢尤大也。一乘弘通之力。何不及
他方乎。彼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請弘經。旣
通自界他方。藥王等二萬大士。何狹限此界

會云。玄賛明此品弘經分三。初二萬菩薩。請
此方持。次四類聲聞。請他方持。後願八十萬
億那由他菩薩。彼此俱持云云此界他方有
單句有俱句。單重合有三類之中。藥王等二
萬菩薩。於此界弘經類也。故經文云。後惡
世衆生乃至雖難可敎化。偏限釋尊滅後娑婆
世界。至八十萬億。初兼自界他方。凡見彼
三類。四類聲聞者。雖向大乘。初心下劣故不
堪惡世護持。唯請他方土流通。次二萬菩薩
之中。藥王大樂説者上首也。自餘其眷屬也。
故與二萬菩薩眷屬俱云云旣爲眷屬從上首。
不必深位歟。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云皆是
阿惟越致。又加摩訶薩字。皆可深位大菩薩。
故玄賛云。此彼俱持力勢大故云云若爾二萬
者勝聲聞故。雖化剛强之濁世。非極位故。不
兼他方弘經歟
今云。依鏡水抄者。二萬菩薩。亦位齊藥王等
云云暗爲淺位。甚可恐之。同雖深位。機縁殊
厚于此土。意業專哀於濁世故。唯請此土弘
經歟。堪忍世界諸菩薩者。悲願熏心。攝度惡
世之旨。多見于大般若等諸經。二萬別願。殆
可謂超餘。雖云眷屬。何必下劣乎。彼魃陀婆
羅等十六人者。皆雖具足菩薩不思議事。對
魃陀有名眷屬。亦是同類也。未必尊卑歟
經云。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説菩薩
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
誓言○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説此經
典。後惡世衆生○雖難可敎化。我等當起大
忍力。讀誦此經。持説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
云云
玄賛云。經爾時藥王至説此經典。賛云。此
品大文分三。初二萬菩薩請此方持。以衆生
等多諸惡故。次四類聲聞。請他方持。不能堪
故。後願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此彼俱持力
勢大故云云
。經文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T047368;
何事乎
答。明菩薩滅後弘經中。八千人聲聞。得授&T047368;
者。請他土弘經云此文意也。問。三周得&T047368;
聞。其數未及八千。初周第二周。舍利弗及四
大聲聞也。第三周五百千二百及學無學二
千聲聞也。八千得&T047368;聲聞。一經都無其文。是
以法華論中。明今經授&T047368;。雖出別&T047368;&T047368;
六種。更無八千聲聞&T047368;如何
會云。攝釋有三解。一准𣵀槃經文。有八
人。千字應謬。二卽法師品中得授&T047368;。三八
字疑錯。應爲二字。是前授學無學人二千人
云云各有深意。臨義可思。其中第二釋任
經文。又同玄賛。天台嘉祥。皆不爲文誤。仍
法華經會上可有八千聲聞得&T047368;之人。若非
法師品總&T047368;者。指何處乎
問。○如前樸揚大師。*如何釋之乎。有三釋。
一云。千字誤。准𣵀槃經。可云八十。二云。法
師品總&T047368;有八千。三云。八字誤可作二字。付
之三釋俱有難。先付初後釋。見𣵀槃經。如法
華經中八千聲聞。得授&T047368;云云准彼經。能
叶八千數。況見正法華。八千比丘云云是亦
乎。依之玄辟釋今經文。此八千請云云
第二釋。當品八千聲聞學無學證果人也。而
法師品總&T047368;。云來聲聞者求辟支佛者。偏擧
來證果類。若爾。此八干人。豈有彼總&T047368;

私云。付初釋。樸揚旣引𣵀槃經。有八十八。千
字應誤云云若不見十字本者。爭爲證據。隨
文。義疏中𣵀槃云八十。今云八千云云嘉祥
所覽。卽同樸揚所引。第二釋法師品總&T047368;
雖無分明文。對佛前授&T047368;。其類旣廣。其中八
千。至此品請弘經。有何失。但求聲聞者云者。
顯下乘中志願。下至凡類。上攝賢聖歟。是以
今品云。我先總説一切聲聞皆已授&T047368;
不通聖者。難云一切聲聞。第三釋八字誤可
作二字者學無學二千人&T047368;。經有明文。故作
此釋也。正法華云八千比丘。雖違後釋。今述
義處當。不必盡理歟。第二釋無重難者。可爲
依憑歟
別尋云。今此八千聲聞他土聲聞歟。將又此
界聖者歟。若他土聲聞者。八千聲聞。其數雖
不相當。多是三周得&T047368;類也。而身子迦葉等
學無學聖者。同是自乘聲聞也。八千得&T047368;類。
定可非他方聲聞。若是他方會類者。明可云
他土聲聞。如彼藥王品説他方衆。云又他國
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衆。若又此界聲聞者。
正經中他方聲聞云云准之非此土衆
經云。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T047368;者。從座而
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
國土。廣説此經云云玄賛云。經復有學無學
至心不實故。賛曰。此八千請云云攝釋云。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等。問。准前授&T047368;。無八千
人。此何而來。答。有三釋。一准𣵀槃文有八
十人。千字應誤。二卽法師品中得授&T047368;。三八
字疑錯。應爲二字。是前授學無學人二千人
云云
𣵀槃經九云○能令衆生見於佛性。如法華
中八千聲聞。得受&T047368;別。成大乘果實云云
義疏十云。復有學無學第三文。𣵀槃云八
十。今云八千。或云。千字少點。誤成十耳。或
可別有八十也
正法華經云。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學不學者
○又復大聖他方世界如來。不可説學不學
○八千比丘復白佛言云云
。經文何故憂色而視如來云云爾者説誰人
何行相乎。進云。説憍曇彌以憂色視如來之
行相也。付之憍曇彌。無學比丘尼也。憂根
離欲時已斷之畢。有何憂根。以憂色視如來

會云。上卷玄賛有三義。一云。卽是法執之憂
云云則引畢藺之鹿惡語餘習爲例。同前斷
諸疑悔云云二云。實是憂者。卽惡作俱厭賤
捨。受以憂名説云云非實憂受。於惡作相應
捨受。假立執名也。三者或法執類。無&T047368;善憂
云云非煩惱。又非實法執。善無&T047368;性憂法執
類故。雖無學有憂惱。離欲捨者。煩惱相應
憂也爲言
尋云。法執類者。若習氣歟。若爾者與初釋無
差別。若初釋煩惱相應同體憂受。我執已斷
後猶行者。何以鹿惡語習氣爲例乎
經云。爾時佛姨母摩訶婆闍波提比丘尼○
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吿
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云云
玄賛五云。經昔來蒙佛敎至聞亦除憂惱。賛
云○此中憂者。憂不作佛。一云。卽是法執之
憂。離欲不捨。如畢藺陀筏蹉鹿惡語習。法執
不斷捨故。同前疑悔。隨應亦爾。二云。實是憂
者。卽惡作俱厭賤捨受。以憂名說。或法執類。
&T047368;善憂。離欲不捨。憂相應總。總卽憂悔。非
煩惱也云云
。今經總&T047368;中。可攝學無學聖者乎。若取者。
見法師品總&T047368;文。求聲聞者。求譬支佛者
明知。限未證果類云事。若*由之爾者。當
品經文。我先總説一切聲聞皆已授&T047368;云云
此文。法師品總&T047368;中。攝學無學聲聞授&T047368;
隨當品攝釋。八千聲聞得&T047368;。法師品總&T047368;
在之云云明知。總取學無學授&T047368;云事
會云。法師品總&T047368;。可攝聖者也。別&T047368;&T047368;
&T047368;者。分明&T047368;劫國名號。其外可成佛之類。法
師品總授&T047368;。何嫌四果聖人。是以今品一切
聲聞皆以授&T047368;之文。所指甚廣。若夫依求聲
聞言。偏限凡夫者。比丘尼學無學。何處與&T047368;
耶。彼已在總&T047368;中。總&T047368;者法師品也。知。於比
丘衆。猶可通凡聖也。但求者欣求。欣求成
滿。猶是求也
尋云。比丘尼&T047368;在法師品者。何至此品初爲
彼提耶輪授&T047368;耶。答。見當品文相。憍曇彌。先
已雖得總&T047368;。以不説別名現憂色。佛先指總
&T047368;。次正&T047368;別名。能遮其憂也。云汝心將無謂
我不説汝名。云我先總説一切聲聞皆已授
&T047368;。今汝欲知&T047368;者。總別兩度重説云事。無諍
者也。故水抄云。法師品初。已授&T047368;畢。若欲得
別説名號國土。亦更與汝説云云
經云。吿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
無謂我不説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T047368;
耶。憍曇彌。我先總説一切聲聞皆已授&T047368;。今
汝欲知&T047368;者。將來之世○云云同四法師品云。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汝見是大衆中。無
量諸天龍王夜叉○人與非人等及比丘比丘
尼○求聲聞者。求譬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
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
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説。當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云云
  ◎安樂行品
。三乘種性不定者。聞大乘經。卽取小果之
義可有乎。兩方。若有取小果之類者。旣具大
乘種性。聞大乘經之時。必可發菩提心是以
般若經而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
無上正等覺心云云若*由之爾者。今攝釋然
實亦有聞於大乘。卽求小者云云
會云。三乘種性不定人者。聞大乘經。時。必發
菩提心。不可取小果。見佛聞法。根縁相扣。若
具佛性聞大乘敎。有何故其席剩退大行住
小果乎。善勇猛般若於四種性。分明簡別。云
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般若第二時。
猶以爾。況於中道敎乎。但樸揚釋者。引大品
般若六十菩薩成羅漢爲其證。而彼六十人
者。昔於五百佛所。雖修有相五波羅蜜。不能
修習無相般若。聞般若經。卽成羅漢。是可定
性二乘。若有大乘種性。何逢爾許諸佛。多時
修前五度。於般若波羅蜜。曾不得修。爰知。
定性聲聞相似發心。假名菩薩。取小果則究
竟退類也
今云。攝釋於不定性分二類也。法華論。明第
六集功德人。聞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
賛釋此類云。退趣二乘。而將爲勝取非大乘
攝釋付此文。法華會所大分爲彼退大聲
聞故。聞大後退求小果。然實亦有聞於大乘。
卽求小果者云云退取小果類者。法華會上
舍利弗等也。不唯退取小果。實亦有大乘心
人聞大乘。故不退求小者云也。大品般若六
十菩薩卽其體也。若是定性者。非集功德人。
以大乘善根。可名功德故釋第七無功德人
不集善根云云
然實亦有者。有不退而取小果云也。若定性
者。永退大行。全不復釋本意。一義云不定性
中。可有此類也。三乘種性俱具之中。先證小
果後成大覺。而此人先雖發大心。不能直
進。佛爲之説大乘。欲令至不退故。先取小
果。小果則可入大之方便也。其中有二類。或
退大行畢。經多時後。別趣向類。如三周聲聞
也。或不退大取小果。速修大行類。六十菩薩
等也。此人若不證聖位者。多時退墮。還發可
難故。佛彼見取小果之期直授大乘歟。但依
淄洲釋者。證小果必退大心歟。其退者止大
心義也。不必捨大。譬如犯戒捨戒差別。攝釋
問答者。於不捨分二類歟。極樂中品三生取
小果。而淨土全無退。知。彼類本發菩提心之
人。若又有二乘宿習。今聞苦空等法。自然
證小果畢。速至大乘不退。六十菩薩卽其類

  唯識論尋思抄種性義&T047368;
玄賛云。第六集功德人。謂有功德人。說大乘
法而取非大乘增上慢。爲此說髻中明殊與
之。求三乘果者。名集功德人。昔雖總相爲說
大乘。彼心未定。退趣二乘。而將爲勝。取非大
乘。説功勳小。但賜餘物云云
攝釋云。疏説大乘法而取非大乘者○問。爲
聞説大乘。趣小果。爲退大後方趣小果。答。法
華會所。大分爲彼退大聲聞故。聞大後退求
小果。然實亦有聞於大乘。卽求小者。何以明
之。故大品經云。六十菩薩聞説般若。成阿羅
漢。問。豈不根法有差異耶。答。一雨所潤生長
不同。從多所爲名爲大乘。故未爽矣云云
同一云○何故判是定性聲聞。答。然法華經
是第三時普發之敎。分別品等。有發大心。故
遠塵言。明得小果。由此義。須發一切乘。亦復
不違遠塵之説。疏依斯義判是聲聞。不言遠
塵。不通大有。設爾何知是定性乎。答。按善勇
猛般若説云。若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
發正覺心。今旣不言發正覺心。故知。定性。餘
妨准思云云同三云。問。引攝一類説於一乘。
設不引之。此爲畢竟實趣自乘無餘滅度。不
爾乎。答。傳有兩釋。一云。必無趣滅會。得迴
心以有大乘種性排故。二云。若不遇縁。亦入
無餘。○議曰。初釋爲善云云
。當品中。明四安樂行。爾者可云明珠喩之
文殘乎。進云。玄賛明珠喩文殘也云云付之
十無上者。七喩三平等後説故。名七喩三平
等之殘。如云後十無上是初七喩三平等殘。
名爲上殘玄賛而當品中。前説四安樂行。後
説明珠喩。何云四安樂是明珠喩殘乎
會云。説七喩三平等之中。説十無上者。定彼
喩或平等之殘也。今品有明珠喩。四安樂行
者。勝妙力無上也。豈不明珠喩殘乎。依之玄
賛明珠安樂對望成殘義。但於前後相違者。
多分雖如次第。少分有不次第有何過。或
是義前後也。不文次第。七喩三平等。是根
本法門。十無上。其支末故。設雖在前。猶得殘
名。如人主伴。雖有前猶得從名歟
決擇&T047368;云。據排次第故。云前説。非謂此品前
説。於珠者。若義次第歟
問。四安樂行。是第十無上中。持力一分也。是
名文殘有何故乎。玄賛云。前説明珠。是後文
云云付之見當品上下。前説四安樂行。後
説明珠喩。何背見文定前後乎
會云。凡文殘義殘。其類相分。七喩或平等之
中。更説十無上名義殘。爲別文段前後明
者名文殘。今玄賛明珠喩勝妙力無上相對
名文殘之中。先顯名文之義。不正釋殘義。是
以栖覆釋云。若讀疏之時。此是文殘。前説爲
一句。明珠是後文故爲一句云云爾者前説者
無上也。後文者喩旣有前後故。文殘而非義
殘。是疏本意也。不明珠爲先無上爲後歟。
或疏正釋殘義。所謂義前後也如上題讀文云。
前説明珠。是後文故爲言
玄賛云。四者論解第十無上。七力中持力者。
謂法師安樂行持品。此安樂行。是所持行。前
持品旣明能持。必有所持之行故。此品來。卽
四安樂行文是。此是文殘。前説明珠。是後文
云云
決擇&T047368;云。疏此是文殘至是後文故者。問。明
珠後陳。何言前説。七喩後説無上。據排次第
故言前說。非謂此品前說。於珠今持力者。卽
勝妙力無上故。言是後文也。不爾難解云云
鏡水抄云。此是文殘。前説爲一句。明珠是後
文故爲一句。卽無妨難。若言此是文殘爲一
句。前說明珠爲一句。是後文爲一句。卽有妨
難也云云
攝釋三云。○問。無上居後可名爲殘。亦有在
於喩亦前説。何得言殘。答。論以七喩平等無
上。排爲其次。縱有一二無上在前而明。從多
類其總名殘也。下殘准此云云
問。今品中示現説無上。爾者説無上離明珠
喩爲有別文。將*如何。若有別文者。見經
文。明珠喩中。正與髻中明珠。名爲説無上。如
彼强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是也。何
云離喩有別文乎。況若有別文者。可爲文殘。
何名義殘乎。若*由之爾者。玄賛雖文有異
知有別文云事
會云。明珠喩中。有説無上。不別文段。故經
云。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説。於諸説中
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强力之王。久護明
乃至而敷演之等文所詮之理。能詮之敎。俱
爲説無上皆以明珠爲喩。離明珠喩無別文。
故爲義殘也。但雖文有異者。攝釋云。第六
無上與第六喩。皆説明珠。雖前後異明珠同
故是義殘云云明珠喩廣。從前説來。至末後
加説無上故。云雖文有異歟。實又其説無上。
猶明珠喩所攝故。不同持力等在別者也。今
云。玄賛釋文義二殘云。一者文殘。曾未説故。
二者義殘。前雖已説。義猶未盡。所望別故。今
復説之意云。喩中已雖説體。至無上重顯
其義名義殘。若體若義。喩中曾未説。至無上
初説名文殘。若爾者文殘義殘。俱對喩雖有
前後重説單説以爲差別也。雖文有異者。望
上廣説明珠喩之文。云文異
玄賛云。五者論云。六者示現説無上。故説髻
中明珠。與之。以此法賜。如解珠與。所説之
法。更無上故。雖文有異。俱説珠故。是前義殘
故此品來云云
經云。文珠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
說。於諸說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强力
之王。久護明珠。今爲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
經○而敷演之
玄賛云。經文殊師利至今乃與之。賛曰。此喩
合與第一。卽說無上有二。初所詮理。最先故
得無上。經文殊師利至而敷演之。賛曰。此能
詮敎。最先故無上云云
攝釋云。疏雖文有異至是前義殘者。第六無
上與第六喩。皆説明珠。雖前後異明珠同。故
是義殘云云
。當品中明四安樂行。爾者與不輕行爲同。
將如何。若同者。四安樂行擧十種不親近。
嫌惡縁親近。常不輕行專四衆之結縁。致作
佛禮拜。其行大異。何云彼此同爭。加之安樂
品常好坐禪於閑處云。不輕品遠見四衆亦
復故往云。豈同一之行乎。若異者賛主
卷。明釋尊因行。我爲不輕大士。行安樂行
知。二行同也。會云。不輕行者。卽安樂行
也。故玄賛釋不輕品來意云。明佛自身往居
因位。行安樂行。修忍辱等。流通此經常得
安樂云云彼此同云事分明也。凡一乘修行。
皆名安樂行。分三業爲四種。常行禮拜。是正
身行也。唱當得作佛。卽正語行也。雖被罵詈
不生愼恚。意離諸惡自利行也。○哀愍四衆
欲令成佛。心修諸善利他行也。忍辱堅固。旣
離傷毀。是因安樂也。二利成辨。今至大覺。又
果安樂也。此豈不安樂行之本乎。何況四行
通因。有空二行也。何行離有空。若不住無所
住。不觀如實相者。豈得六根淸淨乎。妙樂疏
&T047368;。雖出十箇不同。賛主御意。皆名安樂。經多
雖説初心相。實可攝凡聖一切一乘修行也」
玄賛下文涌出
品處
云。常不輕品。明佛自身往居
因位。行安樂行。修忍辱等。流通此經。今得佛
果。勸諸衆生。應勤修學云云不輕品玄賛同

玄賛云。經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
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賛曰。常離闠鬧。獨處
閑居。誡初學者。應自靜住。誡久學者。身雖處
鬧。心常靜故云云
。經文説行處。修有空二行云云大師云何釋
之乎
答。玄賛有多釋。一云
問。經文説行處。亦不行不分別云云爾者今
此文。唯説空行乎。玄賛雙説空有云云付之
見經文。住忍辱地柔和善順等者。明有行。又
復於法無所行等者。説空行。亦不行不分別
文。亦卽空行也。何爲雙顯空有二行之文乎。
是以偈頌頌行處。又復不行上中下法等者。
頌法空。亦不分別是男女者。頌生空也。准之
長行中不行不分別者。如次説法空生空也。
云行云分別。文勢同故。加之親近處中。説空
有境。未分單重文段。於行處。何勞爲三段

會云。亦不行不分別者。雙觀空有也。若不爾。
無所行文其義已足。何重云亦不行不分別。
安二箇不字。則對前有空也。故玄賛云。謂雖
觀空。而亦不行滯著空中。謂雖觀有。而不分
別滯著有中等云云但下頌偈者略也。雖雙
觀。皆無所得故。無所行外。不別頌之。故玄賛
會云。雖依人法二空。解此二執。總是於法。
而無所行攝。於理無違云云親近處文。不必
同無過
又案。經唯説有空二行。此文其空行段也。於
前有空重遮執也。所治雖有空二行中滯著。
能治俱眞空觀也。前後俱中道空觀也。但疏
有空雙觀方成中道者。合明二觀也。文相分
明也。若有單重三段者。何疏初科判云下釋
有二。初修有行。後修空行。此初也乎。至下亦
不行不分別故今雙拂云云於上有行空行。雙
拂其執。不云今雙兼空有。偈頌唯有有空二
段。爲能證矣
  玄賛上下。俱雖有或本不如此本。隨何本
不違之也
經云。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
不行不分別云云
玄賛云。經若菩薩至心亦不驚。賛云。下釋有
二。初修有行。後修空行此初也。○有空雙觀。
方成中道。卽是此之行處也。○經又復於法
至如實相。賛曰。此明空行也。○經亦不行不
分別。賛云。上來所觀空有。恐滯空有之中。故
今雙拂。謂雖觀空。而亦不行滯著空中。謂雖
觀有。而不分別滯著有中。應俱無住而明觀
法。若有所住者。則爲非住故。下頌雖依人法
二空解此二種。總是於法而無所行攝。於理
無違云云
攝釋云。疏下頌雖依人至於理無違者。卽下
頌云又復不行。一頌頌前長行又復於法無
所行等。頌云亦不分別等頌。頌此一唱亦不
行不分別等。然觀頌文。雖寄人法解於二空。
總明於法無所行攝。言解二種者。卽前云又
復不行等。及此云亦不行不分別等。兩唱文
云云
經下文云。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爲無爲實
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
不見。是則名爲菩薩行處云云
玄賛下云。經又復不行至菩薩行處。賛曰。此
頌有空法行處。初頌法空。後一頌半生空。前
說二處。卽有觀故頌。更不頌住忍辱等云云
問。經文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
而爲解説云云説何事乎。答如文付之如來設
敎隨根機宜。以小法爲問難者。以小乘可答
之。若偏以大乘答問者。問答寧不乖角乎。是
以偈頌中。或云若有難問隨宜而答。或述安
處法座隨問爲説。若爾長行偈頌。似相違。云

會云。大小鑒機應病授藥。是實義也。但今經
者。一乘爲宗。隱有餘乘。依此義勢。且如此説
歟。或菩薩意樂。不顧種性。皆欲令成佛故談
意樂。如闡提悲願。或設現雖授小法。開權顯
實故皆名大乘歟。或遮爲大機謬答小法。如
滿慈之被淨名呵。或依多分説。或奇初機者
須廣大故。或於三乘。若根熟人。隨應可説。若
極未熟之輩。直説大乘。令結逆縁矣
  已上七義皆可得矣
經云。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問難。不以小
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説。令得一切種智。
○安處法座。隨問爲説。○若有難問。隨義而
答。因縁譬喩。敷演分別云云
鏡水抄云。問根性若一准答大乘。根性旣異。
云何唯答大乘乎。答。且順經宗。作如是説。約
正悟行故不言小。若説小乘爲傍行云云
問。經中除懶惰意及懈怠想云云爾者懶惰
懈怠。各別法歟。玄賛各別釋也。付之唯識論
釋懈怠心所。懶惰爲性云云知。一體法云事
會云。經文旣云除懶惰意及懈怠想置及言。
定可別法。故疏主懶惰是放逸。與懈怠別
其放逸以懈怠及三不善根爲體。四法之
上。假立一放逸所依一分。旣懈怠也。說懶惰
有何過。若懶惰猶直取懈怠者。前後重説。似
無差別。故作此釋歟
問。經云。○爾者懶惰者。百法中何。玄賛放
逸心所云云付之。准上可尋之
玄賛云。懶惰是放逸與懈怠別云云
鏡水抄云。言懶惰是放逸等者。問。懶惰與懈
怠何別。答。王所別。經言除懶惰意。云。卽心
王也。懈怠想。云。卽心所也。問。放逸興懈怠
何別。答。放逸故馳流六境。懈怠所行不增長。
是二別也云云
決擇&T047368;八云。疏懶惰者。寶雲經云。懶惰是則
精進障。懈怠者精進垢。懶惰者一向不行。懈
怠者有時廢息故爲輕。由不行故爲重云云
唯識論云。云 何懈怠。於善惡品修行事中。
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二何放逸。
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
惡損善所依爲業。謂由懈怠及貪嗔癡。不能
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
。經云。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云云
過有情縁慈乎。進云。玄賛法縁慈釋也。付之
旣云於在家出家人生慈心。定可通有情縁
慈。例如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文通衆生
縁悲。就中今文四安樂行中。第四心修諸善
利他行也。尤可云有情縁慈。玄賛解釋不

會云。經文有二段。先云於在家出家人中。生
大慈心。次云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於所
化人初勝後劣也。故上釋於菩薩種性中。下
釋謂一闡提二乘等身。又初生大慈心。後生
大悲心。能化德中。與樂拔苦。先勝後劣也。
今欲顯彼差別。同雖慈心。擧勝充法縁慈。
同雖悲心。示劣云有情縁悲歟。但於人中起
故。可有情縁云難不可然。三種慈悲。皆於有
情行利樂故。若如此難者。法縁無縁慈悲。
不利衆生歟。其德次第深可勝有情緣慈悲
利益乎。仍第四利他行。全不相違歟
重尋云。法縁慈悲。觀五蘊等法。無縁觀眞如。
此時云何得慈悲想拔苦與樂。必可縁假者
有情故
答。先縁有情。次於其有情止總假者想。觀別
別法數。復止其分別。證有情實性眞如歟。三
種皆不離有情境。依其法縁縁無縁觀解力。
深施利益也。若如此難者。根本智等。可不與
慈悲相應。而加行之時。托有情起慈悲來故。
雖捨假者想。不室無瞋上。有拔苦與樂能。布
施安忍等行。通根本後得理觀皆此類也
經云。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悲心。於非菩薩
人中。生大悲心云云
玄賛云。行法縁慈。欲與法樂故。於在家出家
起慈心。此於菩薩種性中起。不怖生死苦故。
於非菩薩謂一闡提二乘等身。多怖衆苦故
起悲心。行衆生縁悲及法縁悲。其實慈悲二
類雙運。今據增上亦不相違云云
鏡水抄云次下
問。經文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云云爾者非
菩薩者。誰人乎。答。玄賛一闡提二乘等云云
付之見經次下文。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惠力。引之令得
住是法中云云旣云引非菩薩人令住一乘法
中。知。非闡提及二乘云事
會云。菩薩意業。廣大平等故。設於闡提定性。
欲令住是法中有何過。普賢行願。皆有其志。
若不爾者。何以無性有情不成佛故。云大悲
菩薩無成佛期乎。或玄賛者。於經所説二類。
以大旨相配也。未必限一闡提二乘故。玄賛
配二類畢結云。其實慈悲二類雙運。今據增
上。亦不相違云云不只慈悲差別。分所化勝
劣。又且擧增上。實俱通云歟。經幷玄賛如次

境水抄云。行法縁慈等者。觀衆生當情。作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想。與説法華令得樂
名法縁慈也。言於非菩薩謂等者。章敬云。此
是有種性者。非無種性一闡提及定性聲聞
也。但是暫時斷善根。及聲聞未發大心。名非
菩薩云云
上文云。經言非菩薩者。卽是闡提衆生及聲
聞人。雖有大乘種性。未發心前。名爲非菩薩
云云
問。當品經文。譬如强力轉輪聖王云云爾者
輪王所具七寶。依三善修因感之歟。攝釋依
無瞋一善云云付之依十善修因感輪王果報。
所具七寶。何唯由無瞋一善乎。是以仁王經
上品十善鐵輪王云云珞瓔經同之
會云。輪王七寶。廣依十善因。若有闕者。王德
難備。仁王經等。十善以上爲輪王位。則此義
也。但攝釋云依離瞋不善業者。且述薩遮尼
乾子經意也。會仁王薩遮二經相違云。彼經
具言此據增勝增勝者。於欲界無瞋增勝
也。所治瞋恚。唯限欲界故也。或可。云忍者。
無瞋爲性。能感大眷屬。輪王威德。四洲歸伏。
是眷屬成就力也仍云增勝歟
攝釋云○問。所感七寶何因而致。答。依離瞋
心不善業道之所得也。若爾何故仁王經。言
上品十善鐵輪王等。答。彼經具言。此據增勝
故無過失云云
  以寫本一交了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十八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二月十八日以寫本一交
了願以此功德離瞋不善業能感大福增
勝果矣南無大悲觀自在菩薩十反
 玉手國枝 謹白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九

  涌出品
1 過八恒河沙數
2 經五十小劫
3 池涌菩薩乘蓮華歟
4 除前修習學小乘者
5 乃不識一人
6 我於伽耶城
7 出釋氏宮去伽耶城
8 釋尊出家成道年歳
  以上八帖
法華經第五卷開示抄涌出品
  ◎涌出品
。當品經文。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
薩。過八恒河沙數云云爾者此菩薩。何時來
乎。攝釋有三釋。一云。塔品命持經人。二云。
無量義經會中菩薩。三云。妙音普賢二士所
云云問。先付初釋。寶塔品時。命持經。忽不
見他方來菩薩。付次釋。無量義經雖云八萬
菩薩。不説八恒沙數菩薩在會座。付後釋。妙
音普賢等菩薩。後品始來。何云二士所從

會云。凡二十一類同聞衆中。十五類者序品
列。六類者餘品。説其來至事。而今品雖有他
方來菩薩過八恒河沙數之文。何時來會云
事。前品無所見。樸揚推之設三釋。初釋云。
有義。塔品命持經人故。諸菩薩。應命欲持至
此矣者。見寶塔品云。以大音聲普吿四衆。誰能
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説妙法華經。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當入𣵀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
屬有在云云偈云。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
受持讀誦此經云云敎主旣勸護持。大衆何
無應命之人。爰知。過八恒河沙數他方菩薩。
各於本土聞此語畢。爲從佛勅。須臾從他方
來歟。自界他方默而無應者。恐成佛語虛唱。
故以今品文。知前品事也。第二釋云。又釋。
卽無量義經會中菩薩。經家擧勝。是以經首
而不列嘆者。此會不見故讓他經。二經一處
故。前衆至後故作此釋。但彼經云。八萬者。攝
釋預會。云經家擧勝不足重疑。第三釋云。或
是妙音普賢二士所從之衆者。妙音與八萬
四千菩薩圍繞。普賢與大菩薩無量無邊。過
八恒沙可在其中。但云前來事者。攝釋會云。
理實妙音等涌出前至。而集經者。排是次第。
安在於後云云雖有三釋。議曰。初釋者省非。
後二不如云云仍後二釋。不可强劬勞之
攝釋云。經他方國土諸來菩薩等者。問。此等
菩薩。何時而至。經之上下無文辨故。答。有
義塔品命持經人。故諸菩薩。應命欲持。至此
方矣。又釋。卽無量義經會中菩薩。經家擧勝。
是以經首而不列嘆。或是妙音普賢二士所
從之衆。問。涌出品後。妙音等方至。云何八恒
是彼從耶。答。理實妙音等涌出前至。而集經
者。排其次第。安在於後。若不爾者。妙音等大
旨。欲聽法華。及至此方。説經宗已訖。來作何
爲。以此故知涌出之前。早已來矣。議曰。初
釋省非。後二不如。思之云云
鏡水抄云。經言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至説之
者。攝釋問曰如攝釋答。三解。一是塔品命持。
持品應命。以大音聲吿四衆故。諸菩薩應命
而至。應命菩薩墮墮。而來。初持品中來由
未盡。至涌出品中來數方足故有八位菩薩
也。二云。無量義經會中○三云。或是妙音普
賢文殊海會等所從之衆。攝自斷取○塔品
命持。持品應爲正也云云
決擇抄八云。疏他土請持者。問。此過八恒菩
薩。從何而來。答。卽無量義經會諸菩薩也○
又解。卽是妙音普賢。他方所將諸菩薩衆○
云云
。經文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云云説何事
乎。答。上行等菩薩。從地涌出。種種讃佛之
間。經五十小劫云。此文意也。付之一經一品
時分。可不幾。何經爾許劫乎。況釋迦一代。僅
八十年也。云何及五十劫乎
會云。今經所説劫者。論主出五種劫。所謂晝
夜月時年也。今品所說。卽可其小劫。故玄賛
云。本論説此經所説劫。晝夜月時年。此以晝
夜合數不廢。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或復五
十日夜。五十月及時年云云於五種劫。初釋
合晝夜二劫爲二十五日。後三釋如應可知」
尋云。初釋合二劫爲二十五。不叶經五十數。
又興法師難之。後五十年釋不明。七十餘年
三十五成道
後四十餘年
更經五十年者。在世豈及百二
十五年哉
會云。法華論旣云。又復示現五種劫故。所謂
一者夜。二者晝。三者月。四者時。五者年。於
此品説。雖不正相配。文無所遮。疏先付最初
二劫分齊同作釋。興法師依何云無證乎。次
五十年釋者。唯神力品現神力時。滿百千歳
可會之
經云。是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以諸菩薩種
種讃法。而讃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云云
玄賛云。經是諸菩薩至謂如半日。賛曰。第三
神力促時。本論説此經所説劫。晝夜月時年。
此以晝夜合數不廢。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
或復五十日。五十月及時年云云水抄云。或
五十晝。五十夜。五十年。若晝夜合數二十五
晝。或二十五夜。合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化
度云。取二十五日爲正也云云
正法華云。從始以來。假使具足五十中劫。不
能究暢云云
。地涌菩薩來此界時。可乘蓮花乎。玄賛乘
蓮花。付之。經云各謂虛空七寶妙塔。更不云
乘蓮花。解釋依何文云爾乎
會云。崇俊師釋云。十地菩薩。行必乘花經雖
不言。理必應爾。故論云。亦如菩薩當坐蓮花
云云初地已上入佛知見。妙行開敷。必坐蓮
花。涌出菩薩。皆深位也。經雖不説下花相。疏
主以必然理。云下花讃禮也
經云。如是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
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云云
玄賛云。此方涌出有八。一從地涌出。二下花
讃禮。三神力促時○云云
決擇&T047368;云。疏下花讃禮者。問。海中菩薩。自説
乘花下方菩薩。只言涌出不説乘花。云何言。
答。十地菩薩。行必乘花。經雖不言。理必應
爾。故論云。亦如菩薩當坐蓮花云云
鏡水抄云。有言。下花讃禮者。謬也云云
又云。第二言昇空讃禮者。亦言。下花讃禮。
理合乘花而來也。又准同海會菩薩下花禮
云云
。經文除前修習學小乘者云云爾者學小
乘者。定性二乘歟。進云。玄賛定性也云云
之見經具文。除前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云云旣云聞經
證入佛慧。何云趣寂二乘乎
會云。玄賛有二釋。初釋云。初二讃菩薩。後一
説聲聞。聲聞漸悟也。故上文云。三迂會亦從
云云後釋云。或初二説迂會。後一説趣寂。
云云初釋可本義。今所疑者後釋也。但此釋
卽趣寂之人。成不愚法信解一乘。故云入於
佛慧。不如漸悟證入故。玄賛云。不愚法者。入
解佛慧非入證也云云
經云。爾時世尊。於諸大衆中而作是言○
是諸衆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
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衆生。始見
我身。聞我所說。卽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
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會得聞是經。
入於佛慧
玄賛云。經爾時世尊至入於佛慧。賛曰○釋
中有三。一見佛樹善。二卽便受化。三迂會亦
從。初雖不從。後亦從也。初二讃菩薩。後一説
聲聞。或初二説迂會。後一説趣寂。不愚法者。
入解佛慧非入證也云云
鏡水抄云○路府云。經中除字錯。應作餘字
也。小乘是大乘之餘。牟云。疏旣重科。經含兩
勢。不可定非也。若依初科。此是迂會漸悟者。
可是餘字。聲聞是菩薩之餘也。若是後
屬彼趣寂。卽是除字。定性人無後可迴心。
不名先修習。卽是所除趣寂聲聞也云云
文句九云。始見我身。卽稟華嚴入如來慧。果
熟易零。是衆生易度。二根鈍德薄。世世已來
不受大化。爲是人。故須開頓説漸。三藏方等
般若而調伏之。亦令此人今聞法華。入於佛
云云
。經云。我於此衆中乃不識一人云云説何
事乎
答。彌勒大士。於地涌諸菩薩不識一人云。此
文意也。付之彌勒者當來導師。位隣妙覺。地
涌菩薩。設位深德高。補處智力。豈隔知見乎。
就中彼等大士住此界下方虛空中。久受釋
迦敎化。旣同界菩薩也。一佛所化也。若干大
士中。何不識一人乎
會云。樸揚有三釋。一云據眞實理而無彼此
相。彼此相無故。不得言我識於彼也者。意
云。彼者他我相此者自我相也。能悟無我。不
分別自他相。故云乃不識一人。第二釋云。或
諸法離言。未可語之識與不識者。有爲無爲
諸法。其性皆離言。豈説識不識乎。初釋約
我。此釋約法。第三釋云或依示相者。彌勒等
菩薩。示不知相。序品疑問等。皆此類也」
經云。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沙諸菩
薩等心之所念。幷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
偈問曰○我於此衆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
地涌出。願説其因縁云云
攝釋云。經乃不識一人者。問。彌勒妙覺當成
熏習已遠。云何此衆不識一人。答。據眞實理
無彼此相。彼此相無故。不得言我識於彼也。
或諸法離言。未可悟之。識與不識。或依示
相故。下經云。新發意菩薩。或不信受。明已信
知。亦兼識矣○云云
決擇云。經乃不識一人者。問。彌勒果刻當來。
足識此衆。今言不識。豈不犯妄語乎。答云。不
識者示相而説。或一切法而性離言故云不
云云
文句九云文廣可
見之
&T047368;九云。今見皆不識者。此有二義。一約權
敎。雖於十方横竪遊履。敎權時淺。不測本人。
二約實道。雖居補處猶在迹中。是可云知○
後不知前是爲人者。前進人。有所證善。彌勒
不知彼之內善○云云
。當品中。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云云
現在伽耶城歟進云。玄賛昔伽耶城也。非現
在伽耶城云云
付之見經次下文。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
云云旣云成正覺轉法輪。明知。現在伽耶也。
若夫説昔成道者。彌勒何起疑。云從是已來
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於此少時。大作
佛事耶。釋尊已顯昔成道。故又何至後品。始
説久遠實成之旨耶
會云。釋尊常在娑婆世界。説法敎化。南州之
中。伽耶者。中國勝處也。過現未來出世成道。
不捨此處。是以佛指昔住處。衆會謂之伽
耶。發問遣疑。皆有所由。若實云於今伽耶城
菩提樹下。敎化涌出者。佛語可虛妄。但昔伽
耶者。玄賛意。指其處所。不必昔有此城。攝釋
疏。外更加云或伽耶名往已有矣。各有道理

經云。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
固。常勤求智慧。説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我
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
法輪爾乃敎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云云
玄賛云。經在娑婆世界至悉當得成佛。賛曰。
初一頌半住處深智。後二頌結成我化。於此
伽耶處所。昔來所化非今現在伽耶。如云常
在靈山。非山常在。在山處故此城亦爾云云
攝釋云。疏於此伽耶處至此城亦爾者。或佛
耶名往已有矣。久已在此。成道化生。下彌勒
疑。爲言今世。居伽耶城成道化也。故牒爲問
云云
經下文云。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
提樹。爾來尙未久云云
鏡水抄云。言結成我化等者。世尊言陳之中。
説現在伽耶城。意許之中。説無量劫前伽耶
城處所。彌勒亦知言陳。不知意許。將謂世
尊現在伽耶城。有抄説。伽耶城雖經劫壞。名
字常存。與恒河一種。此亦不然。但是説伽耶
城處爲正。往昔未必有城。設有。未必名伽耶。
如言常在靈鷲山。非淨土中有靈山。但是淨
土。向其靈山處。所以説靈山也
玄賛九云。於靈山處。現或。現有靈山云云
。經云。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云云爾者
此城在何處乎。玄賛云。是迦維羅國之都城
云云付之勘西域&T047368;。此城在摩訶陀國云云
何相違乎
會云。依玄賛者。今經所指伽耶城者。是可迦
毘羅城。隣上釋氏宮。説伽耶城故。若摩訶陀
國伽毘羅城者。不如來生處。又不成佛道場。
經擧其處有何由乎。依之玄賛云。伽耶是佛
生處。是迦維羅國之都城。佛於摩訶陀國菩
提樹下成道。俱中天竺相去極近。故言不遠。
得大菩提云云但於名號殊者。玄範師釋云。伽
耶城卽迦毘羅城。其言訛略故云伽耶。卽是
世尊生處都城云云毘羅二字速呼濫耶聲歟。
摩揭陀伽耶城者。正音所傳也。西域&T047368;説。疏
主豈不存乎
或玄賛或本云。伽耶城者。乃至卽在摩揭提
國之內境。佛菩提樹次南極近。故言不遠。又
言伽耶。是佛生處云云旣有二釋。所進者後釋
意歟。依初解者。廣引西域&T047368;。正爲摩揭陀國。
是如名指體。釋氏宮者。生處也。迦耶域者。成
道樹隣近也。後釋授體會名。其旨如上
玄賛云。伽耶是佛生處。是迦維羅國之都城。
佛於摩掲陀國菩提樹下成道。俱中天竺相
去極近故。言不遠。得大菩提云云
西域&T047368;八云。戒賢伽藍西南行四十五里。渡
尼連禪河至伽耶城。甚險固少居人。唯婆羅
門有千餘家。本仙人之祚胤也。王所不臣。衆
咸崇敬。城北三十餘里在淸泉。印度相傳謂之
聖水。凡有飮濯。罪垢消滅。城西南五六里。至
伽耶山。谿谷杳冥。峯巖危險。印度國俗稱曰
靈山。伽耶東南有窣堵婆。迦葉本生邑也。其
南有二窣堵婆。則迦耶迦葉。波捺地迦葉
事火之處。伽耶迦葉波事火東渡大河。至鉢
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
覺。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覺也
○自此西
南十四五里。去苦行處不遠。有卑鉢羅樹。下
有金剛座。去來諸佛。咸於此座而成正覺云云
  此卷題下云。一國○摩揭陀國上云云
鏡水抄引西域&T047368;云。准此與疏不同。未詳所
云云
會古通今抄引西域&T047368;畢云。准此之疏。而不
同也。未詳其旨。相去極近者。若依疏意。迦維
羅國都城去摩揭陀國極近。然准西域&T047368;。隨
三藏大師行至之處。却計約之。卽迦維羅衞
國東南。望摩揭陀國。去約九百里。雖俱中印
度境。然言極近。亦難扶順云云
玄賛或本云。伽耶城者。極險固少居人。唯婆
羅門減有千家。此竝仙人之祚胤也。不事公
主。貴庶崇仰。城居勝族。擧國咸忌。卽在摩竭
提國之內境佛菩提樹次南極近。故言不遠。
又云。伽耶是佛生處以下
同前
子島僧都點本也。心
地觀經云。又此光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
大寶塔。拘沙羅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
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云云
。釋尊出家成道年歳。云何釋之乎。玄賛有
二釋。一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二云。二十
九出家。三十五成道云云
問。先付初釋。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出
曜經。和須密論。俱説二十九出家。悲華經。善
見論三十五成道云云加之見本起經。佛出家
後六年苦行間。羅睺處胎內。第六年成道時。
羅睺始生云云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者。羅
睺豈十一年間處胎內乎。次釋亦不明。本起。
因果經。智度論等。説十九出家。思惟三昧
經。三十成道云云
會云。如來出家成道之事。年齒。諸部小乘有
二説。一者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本起因果經
説十九出家。思惟三昧經説三十成道等也。
二者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增一中雜三
部阿含。出曜經。和須密論説二十九出家。善
見論説三十五成道。依玄賛者。大乘中同後
説。悲華經三十五成道等也。六年苦行羅睺
住胎。今四十餘年之文。皆以符合。依之菩
提留支三藏。引經偈云。六年行苦行。三十五
成道。四十五年中。敎化諸衆生云云眞諦三
藏。西域&T047368;等。並説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
二説皆雖隨機感。大乘所傳可以爲通途矣」
尋云。苦行六年外。可有樂行時分。故玄賛引
有解云。十九出家後。五年事仙人行樂行。六
年行苦行。三十成道云云次三十五成道後四
十餘年者。僅尙七十五年。云何云佛壽八十

答。玄賛釋初難云。六年之內。兼修樂行云云
樂行者將詣道樹。於牧牛女邊受乳摩事也。
時分甚短故屬六年內。會彼難云。説法華之
初分云。過四十餘年。若終一部。在七十九

別尋云。二類機見不同者。若於太子誕生有
遲速歟。將又二類同時在宮。隨太子時。或人
知十九歳。或人知二十九歟。若如前義者。沙
羅林𣵀槃。又隨機見在前後歟此事無證。又
𣵀槃決定。諸機同時見於誕生出家。前後不
同者。佛壽命成長短。若如後義者。年月日時。
一國普同。如何或人前經十九年。或機前送
二十九歳乎
答。二義俱得。先誕生等有遲速者。百億四天
下出世不同天人吿
道宣
可爲例。一處一時。知年
齡不同。以延促劫智可爲證。入𣵀槃時不同
者。以像法決疑經。可説證。大聖境界。自在無
礙。不堪疑惑

玄賛云。言不遠得大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
十餘年者。於此義中略有二説。一者諸部説。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本起因果經説十九出
家。思惟三昧經說三十成道。卽智度論說。佛
臨𣵀槃吿須跋陀羅。我十九出家。已求佛道。
出家已來過五十歳。不説成道之時。佛實年
八十年矣。此有解云。十九出家後五年。事仙
人行樂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故吿須跋
陀羅。過五十歳。智度論中用於此義。卽依此
説。今言成道四十年者。纔年七十矣。二者亦
有諸部及大乘中。説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
道。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出曜經。和須
密論。並説二十九出家。悲華經。喜見論。並説
三十五成道。本起經云。佛欲出家指耶輸腹
云。却後六年。汝當生男。遂懷羅睺佛六年苦
行成道之夜羅睺始生。但言羅睺六年在胎。
不説十一年在母腹。故知。二十九出家。三十
五成道。六年之內。兼修樂行○菩提留文法
師。引經偈云。八年作嬰孩。七年作童子。四年
學五明。十年受五欲。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
道四十五年中。敎化諸衆生。眞諦三藏。及和
上西域&T047368;等。並説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
金光明經説佛壽八十年。今云成道過四十
餘年。卽七十有五。幷初成道年。合四十一年
名過四十云云
鏡水抄云。言於此義中略有等者。且第一諸
經不正義。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又智度論。
佛臨𣵀槃時。吿須跋陀羅言。我年十九出家。
出家來過五十歳。俱計六十九。此解佛不滿
八十。便入𣵀槃。章敬云。智度論文隨小乘。不
正説也。言本起因果經等者。疏主和會智度
論等文。智度論文錯。遺却十一年。只説出家
已前年歳。及成道已後年歳。計六十九也。遺
却出家已後成道已前。五年修樂行。六年苦
行。計十一年。後六十九年成八十。佛實年八
十矣。言此有解云等者。正是疏主和會初標
也。言智度論用者釋也。用十九出家義。並五
年事仙人行樂行。六年行苦行義。計成三十
成道。今言。成道已來。始過四十餘年。卽纔
年七十矣。卽法華會後更經十年。至𣵀槃會
也。取成道年。兼帖成道後四十年。共有四
十一年。故言四十餘年上依
智論
言二者亦有諸
部等者。申正義也。言佛欲出家等者。六年成
道。羅睺始生。却算出家。帖二十五。故知。成
道三十五年也。若言十九出家。更帖六年。卽
二十五成道。便違聖説。言不説十一年者。
若十一年在胎。可説帖十九爲三十成道。今
旣不爾。故十九非也。言六年之內等者。彼部
問云。若言二十九出家六年行苦行。卽菩薩
於何時中修樂行。更添樂行。卽非是三十五
也。答。疏言六年之內等。言菩提留支等。引何
經請撿也。言金光明等者。經言。妙幢疑云。釋
迦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云云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十九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十二月二日 執筆淸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二月二十日以寫本一交

 玉手國枝 



法華經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

  壽量品
1 三身成道
2 樹下成道
3 今昔二時
4 不集功德人體
5 菩提無上文殊
6 彌勒四請
7 除輕法請第二方
8 應化非眞佛
9 化身説有爲如幻
10 我常在此
11 遠成近成
12 我本行菩薩道
13 身子從迦葉世至釋迦世經幾生耶
14 總名一生
15 復至他國遣使還苦
16 雖近而不見
17 時我及衆僧
18 常在靈鷲山
19 大化身土可有成壞
  已上十八帖
法華經第六卷開示抄壽量品
  ◎壽量品
。宗家意。三身如來成道。爲必同時。將如
何。兩方。若必同時者。自利功德圓滿之位。成
自受用法身正覺。利他行願究竟之時。現他
受用變化二身。而自行化他二門旣異。何必
同時證其果。是以釋此品來意。法身本無起
滅。化佛近成。報身久證云云明知。釋迦如來。
往昔證實身菩提。賢劫唱應化成道云事。若
由之如此者。見佛地論文。彌勒自善根雖
熟。所化善根不熟故。在後成佛。釋迦所化。善
根先熟故。令超九劫。在前成佛云云若三身不
必同時者。彌勒先成智處城正覺。釋迦速可
唱菩提樹下成道。旣以不爾。知。三身無不
具足云事
會云。三身成道者必同時也。因行果滿。自然
感赴。內證外用。法爾不背。若自受法身未成
者。是因位菩薩也。設雖有外現色身不實佛。
若實身必圓滿者。平等性智。必現十重報
身。成所作智。定唱八相成道。不減不增之釋。
卽此故也
尋云。大悲闡提。菩薩利他善根。永不圓滿。若
成道云意者。唯成自受用道歟
答。成不成佛二義。古來未決。若付成佛義。自
受用成道時。必可有他受用變化二身。地前
地上。必可有成熟根機故。卽觀音文殊。過去
作佛。其證也。若不爾者。闡提菩薩。不共所
化。永可無出離期。凡不及疑者歟
問。釋迦彌勒所化。熟不熟事者。可爲同時證

答。超劫地位有多釋。相好九劫大旨化現也。
設在其前位者。至百劫中。自善根未熟云事
可不實。又彌勒者自善根雖熟。待所化抑成
道云事。佛地論不分明。設雖説其旨。是一化
一向不共師。隨敎顯文爲證也。仍此事付難
付答。恐不決定證歟
。付三身成道。且八相中。樹下成道。與智處
城作佛爲同時。將後時歟。兩方不明。若同時
者。入胎等八相。皆是成所作智所現也。成
事智現起者。自受用成道時也。知。八相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