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喜樂云云
玄賛云。經所以者。何至謂是究竟。賛曰。○
初二頌。空無相觀後一頌半是無願。觀諸法
皆空空觀也。二我旣無。何有生等。故次下
說無生滅等六種所無。竝無相觀。捨離貪著。
不貪一切。遂於佛智亦不貪求。是無願觀。由
聞般若密意所說空無相願。遂錯悟解。作此
三觀自得𣵀槃。後作此解。謂是究竟故不悕
云云
問。經文。今得無漏無上大果云云說何事耶。
如文問。四大聲聞聞今經。纔改小行。雖趣
向大乘。猶未入十信位。何忽云得無上大果

會云。明先得果非眞。今得是實道也。賛曰。梵
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云云且對昔顯勝。不
實已得圓滿大果也。云我等今者眞阿羅漢。
皆此義也。攝釋會云。旣能迴心依大敎行。
必得名得。或卽大敎亦名果體。如前乘車遊
四方義云云
經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淸淨
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玄賛云。經。世尊我今至無上大果。賛曰。二始
于今日。方名得果體。初一頌。總辯先得果非
眞。今得是實。道謂證智。果謂無爲。後二頌。
今得果是實。由前因證。於中初頌持戒因得
報。後頌梵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云云
攝釋云。疏始于今日方得果體者。問。雖
迴心。猶未逮信位。豈果此時而已得耶。答。旣
能迴心依大敎行必得名得。或卽大敎。亦名
果體。如前乘車游四方義云云
  寫本云
以寫本令■畢 一■了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寫本云 金藏院本願
料紙 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寫本云
永祿二年己未六月二十五日書之
 春信房淸 胤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九

  藥草喩品
1 藥草喩題今經意歟
2 今品種子無上者文殘歟
3 三草二木喩破何執耶
4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5 以二乘凡位爲小草歟
6 三乘共十地
7 以無性有情可取小草耶
8 中草體
9 漸悟菩薩受變易身已去三草中何
10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11 汝等所行
12 今此文說種子無上歟
13 聲聞小行
14 前所修行善根不滅
15 正法華日光喩
 以上十五帖 

法華經第三卷開示抄藥草
喩品
  ◎藥草喩品
。玄賛中。當品來意有四云云第一來意云
何釋之耶。答。佛爲中根以喩述成云云
之當品所明三草二木喩。顯乘差別旨。何爲
第二周述成段
問。當品中。說三草二木生長不同譬喩。爾者。
爲今經意。將指法花以前事歟。答。兩方。若顯
今經實意者。凡今經者。會昔三乘爲方便權
門。以一乘爲眞實素意。一經正宗三周四段。
皆是開權顯實道理也。何當第二周述成。忽
顯乘性各別旨*乎。明知。三草二木喩。顯以
前敎意云事。是以見經文。以諸因緣種種譬
喩。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者。以雲雨喩云云開以前
方便敎。今爲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衆。皆
非滅度者。以一佛乘爲今經實意也。若指已
前敎意者。玄賛引法花論。爲對治乘一執說
雲雨喩云云處處引此譬喩。爲法花實意。兩
方難思
會云。雲雨喩中。說三草二木差別。今經正意
也。不指以前方便。七喩所治七種增上慢者。
或三根聲聞昔執。或現坐凡夫所起也。俱在
法花會上或重淨前。或初除其執。旣當坐機。
依喩開悟。何關四十餘年昔事。若法花以後。
佛唯說一乘不許五性者。違深密。莊嚴等經
論。設後時雖說五性。今經猶不說諸乘差
別者。猶違法花論。但違一乘述成云難。實可
爾。竊案品意。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者。一乘
義也。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者。五性義也。總
論一切有情。雖有五性。別談不定性是一乘
也。一乘五性本有二門。佛意竝存。猶如
水不同。他宗不知五性。偏執一乘天親論
主。能得經意。爲之我宗至機矣
  今述成事有別案
玄賛云。來意有四。一者。前爲上根。初周法
說鶖子法領。佛法述成。後方授&T047368;今第二
周。旣爲中說。四人喩領。今佛。還爲以喩述成
後方授&T047368;。故此品來云云
同一云雖少信解。尙未深知。爲破疑情。重成
其意。故有藥草喩品
攝釋云問。二乘昔執乘有差別。爲除斯病說
於此經。故方便品。云唯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今說藥草生長不同。顯乘有異。二乘在席豈
不疑乎。答。略有四釋。一破求大者疾。非爲二
乘。唯應度聲聞故無疑也。二品有二意。爲
聲聞類說能資之雨。爲小菩薩明所潤草木。
二乘領雨亦不疑生。三二乘聞此還執乘異。
爲斯下說授&T047368;除之。顯乘平等。四上根等類。
雖聞此喩不疑。良以迴心領解眞旨。少袪法
障。於理不愚。故無疑執。議曰。第四解善。若
據初解。二乘不聞。云何得言爲中根者而述
成乎。第二解中分同此過。若第三解有無窮
失。說乘平等還執乘同。乘同旣痼。亦應更破。
便破無窮。故前三非。若爾。論云破執乘異。爲
而授&T047368;顯乘平等。豈不相違
答。論中但言固執乘異說乘平等。不言此執
因聞藥草。後而度生也。或二乘利鈍不等。鈍
聞藥草。其病因生爲說授&T047368;。准此理者。後
二解善云云
  論二處
。今品示現種子無上云云爾者文殘歟。義
殘歟。答。玄賛有二釋。一云義殘。二云文殘。
付第二釋不明。七喩三平等外。有別文。明無
上義名文殘。其義雖別無別文爲義殘。而種
子無上。在雲雨喩內。旣無別文。何云文殘
*乎。依之法華論示現種子無上故。說雲雨喩
*云云以知。說雲雨喩中。明種子無上云事若
爾設雖一釋。何云文殘*乎
會云。玄賛雖有二釋。初釋爲義殘。似順文
相。後釋爲文殘。不必盡理歟。但賛述後釋云。
或是文殘。謂小中大草文雲雨喩。破乘同
病。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此雨喩是
種子無上。前後文別。故是文殘*云云小根小
莖小枝小葉乃至大枝大葉者。正喩雲雨喩。諸
樹大小隨上中下者。別重於大草。說大樹小
樹旣別文故爲文殘。鏡水抄意者。大草約種
子。二木現行也*云云此義依玄賛。文云此大
種子得雨滋潤。體用弘廣後得果殊故名無
*云云意云。三草種子。在地中之時。其形未
必有大中小差別。生芽莖枝葉之時。樹別廣
大。不同中小草。今無上中說彼樹之勝餘草
爲言玄賛云。四者十無上中云。第一爲顯
種子無上故。說雨譬喩。十無上者。竝是七喩
三平等殘然於其中有是文殘。有是義殘者。
此是義殘。非是文殘也。七喩之中。已有雨喩。
十無上內又重說。仍名爲殘。前說雨喩。普潤
三草。三草旣別令知乘異。今說雨喩所潤三
草之中。形於二草。佛種名大草。自位相形加
名二木。所望義別名爲義殘。或是文殘。謂小
中大草文。是雨喩。破乘同病。諸樹大小。隨上
中下。各有所受。此雨喩是種子無上。前後文
別故。是文殘。此大種子。得雨滋潤。體用弘廣
後。得果殊。故名無上云云
水抄云。言或是文等者。大草文屬七喩之中。
雨喩文二木文屬十無上中種子無上文。問。
大草與二木何別。答。大草約種子。二木約現
行也。其前後文別者。依法華論中。前文明
雨喩後文云樹大小。隨上中下。解無上。前後
文別。故是文殘。是彼雨喩破病之殘文也*云
會古通今抄云。疏或是文殘等者。此中二意。
若約三草相形破乘同病。是其雨喩。其中大
草。卽名無上。同一文故。卽是義殘。若約三草
相形。但歸雨喩破乘同病。但論二木之文。方
屬種子無上。卽是文殘非義殘也云云
問經文說三草二木喩。爾者破何執乎。玄賛
破乘同執云云付之上信解品說窮子喩。旣破
乘同執畢。何至此品。重除此執*乎。況見法
華論。說雲雨喩。對治大乘增上慢之無別二
云云准之可云破乘一執乎
會云。第二第三人所起上慢。其相大異也。第
二名聲聞人。第三名大乘人。第二慢云我乘
與如來乘。等無差別。以聲聞下乘。謂齊等如
來上乘第三慢云無別聲聞辟支佛乘。執唯
有大乘。無別二乘也。故爲破此執說雲雨喩。
令知乘性差別。故論云。第三人者。令知種種
乘異云云但玄賛破乘同病者。以無別稱同有
何過。依實具論者。前名等無差別慢。第三云
無別聲聞辟支佛慢。或先德。會玄賛云。書寫
誤也。可云乘一云云是以賛一處文云。破彼
執一之病云云
  論云。三者大乘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如
是意。無別聲聞辟支佛乘。如是倒取。對治
此故。爲說雲雨譬喩。應知云云
又云。第三人者。令知種種乘異。諸佛如來
平等說法。隨諸衆生善根種子。而生芽故
云云
玄賛云。或是文殘。謂小中大草文。是雨喩。
破乘同病*云云下文云。但以正法之設。本
破生病。生有乘同之疾故。以草異故破之
云云
又云。但可總言。此以所潤機殊。破彼執一
之病故。唯以藥草爲喩云云
同一云。又彼經藥草喩品。加其後半。論釋
雨喩破執乘一。彼說乘同。日光爲喩。正法
妙法兩經俱無。論又不解云云
。經文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云云初句於三
身明何身耶。玄賛法身云云付之今文頌法
王出世喩。尤可云化身。況次下文。隨衆生欲
種種說法法身豈有此義哉。依之勘正法
華。吾興於世間。仁和爲法王。爲衆生說法。隨
其所信樂云云准之非法身乎
會云。經云。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衆生欲種
種說法者。玄賛相配法報化三身。初句顯法
身。有者三有等也。破者破滅。滅有與有具。是
法身斷德也。次句說報身。出者超出於有漏。
現者顯現。有爲生起之義也。後句化身。對
機說法故。雖顯三身皆寄化身。化身內證
德故。化身釋迦處說法報二身也。仍諸難皆
不違
玄賛破有者。能破一有。謂三界爲一業有之
所有故。或破二有。本有中有。○或此頌中。
初句法身。次句報身。下半化身云云
水抄云。言初句法等者。此四句經文。總配三
身三德。不得別配三德三身。但於化身上配
卽得。初句法身者。破生死有顯法身故。次句
報身者。生長爲出現。有爲稱世間。此有二解。
一云。由自受用身出三界生死故。名報身。
三界生死卽世間故。故名出現世間。二云。約
他受用身。利衆生故。現於世間名報身。二
說俱得下。二句隨衆生欲等。配釋大小化身
*云云
。經中。說三草譬喩。爾者。以二乘凡位可
爲小草耶。若爲小草者。玄賛上下。小草無
性也*云云若由之爾者。經云。百穀苗稼。甘蔗
蒲萄乃至乾地普洽藥木竝茂*云云苗稼等三。
顯三乘有性。乾地普洽者。別說無性也。旣
以三草喩三乘有性。若非二乘凡位者。以何
爲小草體乎。是以攝釋。小草卽是聲聞之人
*云云議云。指此釋。後解爲優
會云。以三草喩諸乘。玄賛有二釋。一者無
種性人與人天樂爲小草。或七方便亦名小
云云攝釋判正否。唯取無性爲正。捨或七
方便釋。云此釋不正*云云故見經文。或處人
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云云勝鬘
經云。無聞非法衆生。但以人天善根成就。
此同此經。故知。小草者無性也。但乾地普洽
者。攝釋云。乾地喩彼三草二木所依心王。昔
乏法水名爲乾地。今得名洽。由心受敎。五乘
種增名爲竝茂*云云以心王喩地。三草於其
上生長。未受敎潤時名乾地。但以三草喩三
乘。以無性喩乾地者。疏一釋也。故疏結文。此
依別義以配其喩云云
次攝釋云。後解爲優者。付疏無種性人得生
人天如乾地普洽無出世種故之文。作二釋
之中。小草喩聲聞爲優也。疏自本一別義也。
不正釋故。攝釋又不自正義者也
重尋云。傳列慈謬之中。以七方便爲小草。爲
其一云何
今云。玄賛上下有二釋之中。以七方便爲小
草者。是一釋也。樸揚以之爲不正義。而傳敎
解義意無偏黨。今何隱正擧傍。爲賛主謬哉」
經云
玄賛云。山川谿谷至藥木竝茂。賛曰。○百穀
甘蔗蒲萄三事。以喩中大小二草三乘。有種
性故。○此是小草無種性人。得生人天。如
乾地普洽。無出世種故。總結上云三乘藥草
大小二木有種子者。因此雨故普得滋茂。此
依別義以配其喩云云
攝釋云。疏此是小草者。此有二釋。一黑蒲桃
者。喩無性人。指前蒲桃名此是也。二三乘有
性名之爲草。禀潤能生無漏芽故。此前蒲桃
總喩小草。小草卽是聲聞之人。議曰。後解爲
優者。若爾。何故疏言百穀甘蔗蒲桃以喩中
大二草。答。前對無性而且總陳。今據無性委
曲而說。無性之人。配乾地故。疏此依別義
以配喩者。前後小草皆喩人天。中比二聖。
今百穀等對於聖。以明三草。乾地乃明人
天之類。又若生自果人天不名乾地。望無漏
芽故名乾地。問。經論不言。何要斯釋。答。理
應爾也。若以蒲桃喩無性人。名爲小草。乾
地言。復喩何類。由此多途故。疏說云。依於別
義以配喩也。議曰。百穀等三別喩三草。乾地
喩彼三草二木所依心王。昔乏法水名爲乾
地。今得名洽。由心受敎。五乘種性增名爲竝
茂。故長行云。衆生住於種種之地。地卽心王
也。以此釋者。頗順經旨。問。如菩薩等。恒聽
佛說。云何得言二木三草所依之心名爲乾
地。答。此通言爾。又菩薩等不聞之頃。卽名爲
乾地。如雲收已地名乾也。非元無雨方名乾

玄賛下文云如下引
攝釋下云。疏或七方便亦名小草等者。准疏
上下。此釋不正。何以爾者。疏斷小草以爲無
性。是七方便。是無性乎。又疏主意言。𣵀槃中
第三病人。勝鬘經中非法衆生。亦唯無性。云
何小乘七方便者。亦彼攝耶。故知。此中且據
未得聖位一邊。判屬小草非盡理也。故解下
言前解善。且不取之。以爲正義云云
玄賛下云。卽於大草分爲此二。地前爲小木。
伏疑決定知作佛故。十地名大木。得二利故。
證不退故。非行不退義。准二乘未成無學。亦
名中草。三意生身。據決定者。唯說無學迴心
已後。受變易生位決定故。不同有學。故此不
論。未入聖位。及無種性。可名小草。准此。地
前不名小木。若爾何攝。故前解善*云云
攝釋下云。疏准二乘至亦名中草者。之於菩
薩雖在地前。得名小木大草中收。二乘有學。
何非中草
疏三意生身至故此不論者。此會經中。不說
有學爲中草。所以經中但云。起六神通。及得
三明。不明有學。會意可知。議曰。經中所言知
無漏法。亦兼有學。有學亦能分知無漏。准此。
斯理無諸妨矣。疏前解爲善者。釋前長行。諸
樹大小堅長之處。二乘方便名中草下品。地
前菩薩名大草下品。以爲正義。今指彼也。尋
之可悉云云
法花去惑二云。○惑七方便小草謬。如是
等類。其數繁多云云
。玄賛釋隨力所受住於諸地文。乾惠等十
*云云爾者。今此十地。爲一一皆三乘俱行。
將云何
兩方。若三乘俱行者。三四五六七五地。聲聞
所行地也。獨覺地者如名。菩薩豈行之乎。菩
薩如來兩地。又非二乘所行乎。若依之爾
者。般若經。先說聲聞獨覺。次明三乘共十地。
若非三乘共行十地者。何別廢立之乎。依之
玄賛。云此前說三乘共行十地。智度論。八
人地乃至已辨地菩薩聲聞俱行*云云
會云。三乘名位互不相濫。而般若經智度論
說乾惠等十地。他宗或一類菩薩。其行實
共二乘。故合三乘立此十地云云我宗異此。
初二地聲聞凡位也。或通菩薩地前。雖有異
義。三地以上三乘聖位也。其中。自第三至
第七合五地。唯聲聞位也。第八獨覺地。唯中
乘也。第九第十。大乘因果兩位也。名言無
諍。行相何濫。況後二地。若不通二乘者。總
以十地難云共行。若又通者。二乘豈有菩薩
如來德乎。爰知。如其名言。入見及四果。唯聲
聞也。後三地。其名亦明也。但智度論者。德
一會云。智度論初七地聲聞菩薩共行者。約
斷惑行相稍相似說。故不相似云云意者。初
入見道。似聲聞見道十五心。乃至佛果無學
故。似聲聞羅漢。故彼五箇地。相寄說菩薩行。
不大乘行實共聲聞。而云一類菩薩下劣同
聲聞者。恐依智度論等之隱文。乖了義經論
歟。次玄賛者。共行語不越常相。亦是一類
十地。合說三乘之義也。以乾惠等十地。謂
菩薩共二乘者。猶少似有證據。於歡喜等十
地亦義通者。文理俱難立。德一所破卽其意
也。凡於菩薩根性種類不同云事。違起信論
之旨。如餘處抄。但他宗又覆之如掌。自宗末
學。勿偏執矣
玄賛云。住諸地者。謂三乘十地。謂乾惠地。種
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辨地。
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旣下別說三草故。此
前說三乘共行十地*云云智度論七十五云。乾
惠地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薩。聲聞人
獨爲𣵀槃故。慇懃精進持戒心淸淨。堪任受
道。或習觀佛三昧。或不淨觀。或行慈悲無常
等觀。分別集諸善法捨不善法。雖有智惠。不
得禪定分。則不能得道。故名乾惠地。菩薩
則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性地者。聲聞人。從
煗法乃至世間第一法。於菩薩得順忍。愛著
諸法實相。亦不生邪見。得禪定*分。八人地
者。從苦法忍至道法忍。是十五心。於菩薩則
是無生法忍。入菩薩位。見地者。初得聖果。
所謂須陀洹果。於菩薩則是阿鞞跋致地。薄
地者。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種煩惱分
斷故。於菩薩是阿等跋致地。乃至未成佛。
斷諸煩惱餘氣亦薄。離欲界等貪欲諸煩惱。
是名阿那含。於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
已作地者。聲聞人得盡智無生智。無著阿羅
漢。於菩薩成就佛地。辟支佛地者。先世種辟
支佛道因緣。今世得小因緣初出家。亦觀深
因緣法成道。名辟支佛*云云
中邊義鏡殘一
天台云。約通敎判位。卽是乾惠共行十地。一
乾惠地。○十佛地。初乾惠地是十信位。此外
凡夫種性地。卽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八人地
見地卽初極喜地。薄地向卽離垢地。果卽發
光地。離欲向地卽炎惠地。果卽難勝地。已辨
向地卽現前地卽遠行地。獨覺地卽第八不
動地。菩薩地卽第九善惠地。第十法雲地佛
地。卽佛果位。此十地中前之七地三乘共
行。後之三地。唯自乘行。不通餘乘。今謂不
爾所以者何。違經論文。加妄語故。智度論七
十八云。乾惠地者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
薩○菩薩地者。從歡喜地。乃至法雲地。皆名
菩薩地。佛地者。一切種智等諸佛法。案此諸
論意。菩薩斷惑。稍似聲聞。假聲聞名立共行
地。非謂三乘共行地。而汝不知此義意。以二
乘向果。配菩薩十地。是甚愚癡也。論文旣云
初七地聲聞菩薩共行。不言從歡喜地乃至
法雲地聲聞菩薩共行。云何。以小乘向果。配
菩薩十地。又彼云。第八不動地以還八地。配
二乘向果。菩薩地卽是第九善惠地。第十法
雲地者。此大妄語。論文旣云菩薩地者。從歡
喜地乃至法雲地。皆名菩薩地。云何違論臆
說妄語。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五說云。佛吿善
現。諸菩薩從初發心。勇猛精進修六波羅密。
以勝智見超過八地。謂淨觀地。種性地。第八
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辨地。獨覺地。准此
經文。彼菩薩。若漸悟。若頓悟。從地前三十心
位。超二乘方入菩薩見道正性離生位。而能
修行菩薩六度如何以二乘向果配菩薩十
地。然般若經云超過八地者。據實義說。智度
論初七地聲聞菩薩共行者。約斷惑行稍相
似論。故不相違出四敎義
也云云
問。經文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
藥草*云云爾者唯說無性歟。將兼說有性未
入七方便之類歟。兩方。若如前者。經文無
所簡。何唯限無性乎。釋梵諸天果報有性
無性同感之故也。是以玄賛。於七方便以去
雖作二釋。於外凡位。不嫌之乎。若依之爾
者。玄賛攝釋上下。唯以無性爲小草。兩方不
明云何
  以鏡水抄可會之。無別事
玄賛云。經或處人天至是上藥草。賛曰。此初
有三。一頌小草。二頌中草。三頌大草。無種性
人與人天樂名爲小草。善戒經云。無種姓人。
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或七方便。亦名小
草。二乘名中草。菩薩名上草*云云鏡水抄云。
言無種性人等者○問。豈一切釋梵之王。皆
是無種性乎。答。於中亦有有種性人。作釋梵
輪王者。今說。無種性人極頭。是釋梵輪王果。
約極處說。問。爭知無種性人不定作人天身
耶。答。經自云或處等。或者不定義云云
。付三草二木喩。中草體。可取聲聞及部行
獨覺耶
兩方。若取者。經云。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
覺證。是中藥草*云云正法花同之。旣云得緣
覺證。明知非聲聞。又說獨處山林。唯可限
獨一類。若由爾者廣可取之。有何由不取
*乎
  任經下文幷玄賛可會之
經云。知無漏法。能得𣵀槃。起六神通及得三
昧。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云云
又云。漸次修行皆得道果。聲聞緣覺。處於山
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云云
玄賛云。經漸次修行至各得增長。賛曰。明中
草也。因人天生漸得道果。二乘滿也云云
鏡水抄二十七云。經言名色各異者○法中
論菩薩之中。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初地二
云云聲聞初果二果云云緣覺之中。麟角
部行。人天釋梵輪王。名各異也云云
問。二乘聖者迴心向大後。受變易身已去。三
中何。進云。玄賛攝中草云云付之旣發大
心受變易生。是大乘菩薩也。尤可攝大草。如
地前菩薩攝大草。會云。依先德意。迴心以後。
未入僧祇之間。若成就二乘功德故攝中草。
若以彼大乘種性。亦可名大草云云旣兼二
邊。玄賛其一門歟。抑以玄賛定爲中草釋。頗
未定也。見文前後。以不定性有學。爲中草時
通伏難也。難云。勝鬘經明三種意生身。唯擧
無學。今何通有學*乎。通云。位決定故。經擧
無學。實又通有學爲言而釋彼勝鬘經之中。雖
有變易事。上正釋中草。全不云變易以後。勝
鬘經阿羅漢辟支佛。得意成身之文。又羅漢
等。顯迴心以前名也。仍玄賛釋。忽不疑難
玄賛云。義准二乘未成無學。亦名中草。三意
生身據決定者。唯說無學迴心已後。可受變
易生位。決定故。不同有學故此不論*云云
法華私云。&T047368;云。疏云義准二乘○故此不論
云云尋此文意。知。不定性二乘亦中草攝。非
唯定性二乘。意無學位迴心。定得變易生故。
約此位定人。且經說無學爲中草。其有學受
變易生之位不定故。*且不顯理實二乘有學
亦爲中草。此疏。亦說不定性無學爲中草。
迴心向大以前以後位。通取之。答可爾。受變
易生之無學爲中草故。問。未迴心前爲中草
耳。迴心以後。旣成菩薩。可名大草。何故
中草攝*乎。答。以發大乘心名菩薩。然此人
於僧祇外。尙成就二乘功德法故喩中草*耳。
問尋種性時。旣成就大種性。云何一向中
草攝耶。答。隨種性可然。一人身中所有大乘
種性相隨大草攝故。論說名種子無上。然疏
云不定性羅漢等中草攝者。舍利弗等隨聲
聞種性。發心修行。成就聲聞功德果法。約此
義邊故。中草攝也云云
。當品玄賛中。引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爾
者大師云何會之乎。答。有二釋。一云證發心。
二云種性發心*云云付之二釋俱有疑。若如
初釋者。不可云初發心時。初地證發心。非最
初發心故。如後釋者。違便成正覺之文。豈種
性發心時。卽取正覺*乎。若爾。他宗卽身頓
悟義。能叶經意。自宗二釋。皆違文相云

會云。初釋意。於十地證位最初故。名初發心。
後釋意者。習種性初入十信時。八相作佛。云
便成正覺。宗家二釋。以道理及餘敎爲證。會
此文也。他宗頓成。雖似順一兩文。相違非一。
彼此對而可思之
玄賛云。諸經論中。說得菩提。理不一准。○復
有敎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經下言八生
乃至一生當得菩提。亦有說言。三大劫修。方
登正覺。諸師於此衆義不同。瑜伽論說。劫有
二種。一日月歳數。卽此論說。晝夜月時年。二
阿僧祇劫。諸能超者。唯超前劫無超後者。故
依此義。○初地菩提發心便證。此證發心。非
必種性發心。與此經同。八生乃至一生當
得。或此經中。據證發心。論解證得初地菩提
故。其初發心。卽登正覺者。種性發心。菩提因
故三大劫修。得菩提者。無上菩提。果滿菩薩
大劫修故。亦不相違。佛果廣大。非小因成。
若更異思。深乖正道。故𣵀槃言。說佛難成。與
速授&T047368;。說佛易成。與遲授&T047368;
水抄云。言初地菩提發心者。會伽耶山頂經。
章敬云。彼經前解。後解種性發心菩提與此
經別也。○言與此經同者。會法華經。同此經。
一生八生得初地菩提。名證發心。將佛頂
經中證發心。同此經證發心也。言或此經中
等者。與佛頂經後義不同。言其初發心等者。
會佛頂經中後義。卽是種性發心也。○言若
更異思者。端坐成佛。更不肯修行。名異思也」
。經文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云云指誰人何
行說菩薩道耶。答。進云。玄賛。聲聞小行*云
付之聲聞期有餘無餘果。修自調自度行。
旣非廣大利他心。何指之爲菩薩道乎。是
以莊嚴論。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云云*旣
爲大菩提障。何剩爲成佛之因乎。依之法花
論釋此文云。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
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云云此文明見指
昔大心。如何
會云。汝等所行者。迦葉等漸悟聲聞小乘行
也。故玄賛釋。今爲汝等已下文云。聲聞所行。
成佛遠因故。是菩薩所行方便之道云云重引
文畢結云。故二乘修是大乘之遠方便因。
名菩薩道等*云云是以見經文。諸聲聞衆。皆
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云云指法花已前
聲聞所得。爲大乘方便之旨分明也。但莊嚴
論文者。漸悟小行。稽留難進。不疾證大菩提
故。對頓悟直往。漸悟大行。云菩提障。若望三
乘心。全未發之凡夫。二乘旣對治煩惱。悟證
生空。豈不大乘遠因乎。就中三乘種姓俱具
人者。先證小果。後入菩薩不退位。若不爾。可
有退義。四大聲聞。退大得小之後。受&T047368;作佛。
是方便義也。次法花論前所修行之文。卽
指法花已前二乘所修。玄賛釋。如上已出

經云。今爲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衆。皆非滅
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云云
論云。無上義者。略此義有十種應知。一者示
現種子無上故。說雲雨譬喩。汝等所行是菩
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修行。
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云云玄賛云。經今爲
汝等至悉當成佛。賛曰。此第三段結成。說
實爲授&T047368;之漸。聲聞所行成佛遠因故。是菩
薩所行方便之道。論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
不滅。同後得果故。二乘修是大乘之遠方便
因名菩薩道*云云
同四云。方便果者。二乘所有菩提𣵀槃。此經
下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云云
義決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
心退已還發。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
故。意說。二乘身中。有菩薩種子。但能還修皆
得作佛。已發心者。令堅固故。未發心者。令聞
無上亦發心故。旣云退已還發心前所修行
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明爲不定云云
又云如下
惠日論四云。此不定人所修善根。是大方便。
亦同菩薩善根。無盡故。法花云。汝等所行是
菩薩道等云云
燈六云。迴心已前旣名菩薩。所起無漏何非
此根。法華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據不定
者。皆是此根云云
莊嚴經云。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
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攝論云。非障諸惡趣。極障大菩提。如住於聲
聞及以獨覺地云云
。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云云此文說種
子無上歟。若說種子無上者。論明種子無上。
說雲雨喩云云此文非說雲雨喩之文。何云明
種子無上乎。況玄賛釋今文。聲聞所行成佛
遠因云云旣指二乘小行。豈種子無上乎。況於
種子無上。有文殘義殘二釋。皆就雲雨喩論
之。此文。若說種子無上者。何作義殘釋乎。又
文殘釋。何雲雨喩中。分文爲二乎。若依之
爾者。論明種子無上引此文。義決又爾也
會云。汝等所行文。不正說種子無上。是指
聲聞小行故也。但總結成上喩故。此文。顯
有種子無上之人少行故。論說種子無上中。
引此文無過。是以義一師。雖爲正種子無上
文。常騰僧都不用之。疏意。此偈文者。是總結
成非說種子無上之文云云但義決釋者。實
似難會。然而昔發大心之人。所修小行也。未
必越論
。玄賛解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又云。聲聞所
行成佛遠因也云云爾者引法華論何文成此
義乎。進云。引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心者文
成此義也。付之准上論議可疑之

義決云。問。此十無上有何次第。答。以義准
之。令勸發心須憑因力。說其曾種大因。
順修行。當得佛果。故說種子無上。卽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明昔發心善根不滅。今
此法。還同爲因後得果故云云
法華論注云。○一法師云。今准此文。唯是
文殘。非義殘。基法師云。此是義殘非是文殘
者。論文相違。今正釋云。雲雨所說三草二木
喩。破乘同病。偈末中。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此二句者。示現種子無上。論示如是。不用曲
云云他破如是。今基師意。此文者。屬於何
理。答。案基疏意。此偈文者。是總結成。非說
種子無上之文。故案疏云經今爲汝等說最
實事。諸聲聞衆。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
道者。第三段結成。說實爲授&T047368;之漸。聲聞所
行成佛道因故。是菩薩所行方便之道。論云。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同後
得果故。二乘修是大乘之方便因云云明種子
無上經文。如前已述云云玄賛上文云。經諸
樹大小至各有所受。賛曰。此竪。長也。論唯說
大木。不離我身。是種子無上義。大草中分大
小樹。不退位前名爲小樹。不退位後名爲大
云云
。法華論中。引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文。前所
修行善根不滅云云前所修行者。昔大行歟。二
乘小行歟。兩方。若指大行者。汝等所行文。旣
是聲聞小行也。論釋此文云前所修行。何忽
指大行乎。是以玄賛引此文畢。故二乘修是
大乘之遠方便因云云若依之爾者。論明種子
無上。云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定可昔大行。是
以義決。明昔發心善根不滅。今聞佛法。還同
爲因。後得果故云云
會云。以二乘小行云汝等所行也。玄賛上下。
其意分明也。但於義決釋者。曾種大因。今順
修行當得佛果故。說種子無上正文者。明
四大聲聞發心退大還發得果次第。次云明
昔發心善根不滅等者。昔發心之人。所修小
乘善根不滅。還爲大乘遠因。後得佛果云也。
發心與善根二句。不可連續歟
別云。汝等所行者。總言迦葉等。往昔以來所
有行業也。大心小行。廣說無嫌。是以論文云。
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前所修行。善根不滅。
同後得果故云云先明發已還發次第。云前
所修行。云善根不滅。此中。必有大行。況論
者。本解種子無上引經文。無上者大乘種子。
以大行所熏發之無漏種子也。或兼能增有
漏善種經文。若唯限小行者。論主何爲證無
上引此文*乎。義決。則深存此義也。雖會不
順文。不如任文取義。但經顯文。品大意。會小
歸大。玄賛亦此意也。實雖兼二邊。玄賛義決。
各隨要擧之。披文前後。可知其意。若依此義。
上三題皆無其難
  諸文如上
法華論注云。藏法師云。彰聲聞人有三時。一
者過去本發菩提心時。二者中間退大菩提
心時。三者聞法華經。還發菩提心時。今卽取
前後菩提心爲種子無上故。取此文而釋也。
先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者。過去
發菩提心行。菩提行中間雖退。而菩提心
種子不滅。如攝大乘論云。竝附著梨耶。同
後得果故者。初發菩提心。同後熏發菩提心。
得成佛果故也。案義決云。此意說云。二乘身
中有菩薩種子。俱能還修皆得作佛。已發心
者令堅固故。未發心者。令聞無上發心故。旣
云退還發前。所修行同後得果。故明爲不定。
問。若爾。何故十無上不在正宗。答。非獨爲顯
一乘之理。幷賛勸持。故通二分云云
。正法華經今品中。可說日光喩乎。若說者。
玄賛餘卷。彼說乘同。日光爲喩。正法妙法兩
經俱無云云若由之爾者。彼經今品初。說雲
雨喩。後明日光喩。長行云。譬如日明廣照天
下。又云。以智惠光。普照一切五道生死菩薩
聲聞云云偈頌云。譬如日光曜遍照於天下等
云云旣同添品法花。說日光喩。何云不說乎。
依之添品法花序。出法護羅什所譯互有所
闕。云什公譯闕日光喩。不云法護譯無此喩。
加之。範法師法花疏云。正法花藥草品。明日
光明照喩。其笈多本亦爾云云
答。人師義解非無謬錯。互斥其非。雖不可驚。
妙樂傳敎。俱以此一事永示末代。欲令人知
慈恩謬。其詞實甚。其志尤深。兩家末學各以
實心可案之。先如妙樂者。疏主僅傳聞彼經。
自未見其文云云此事可然否。凡上代高僧
者。不謂自他宗。皆廣學多聞無不通。況於義
學之祖師乎。況於翻經之筆受乎。就中製法
花大疏之時。於此經異譯。當代流布。聞于耳
隔于眼乎。況玄賛一部上下。處處引彼文。
其義。不知幾許。皆是傳聞歟。將又暗作
文歟。若又非湛公之實語。只是爲嘲弄之戲
言歟。談他過失。其殃在誰乎。又如專敎者。不
案經意致此謬云歟。疏主謬案其趣云何。雖
見喩文。謂不是喩歟。非一偈。非一句。又不
微隱深細之諍。豈乍對一品後半爾許法喩。
謂闕而無喩乎。況如現行者。正法日光。全
同添品。賛主。何故以正法同妙法經。獨以
添品可難四從三逆乎。抑傳敎以玄賛之批證
疏主之愚。蓋吹毛之論也。補處猶示不知之
相。覺母亦有自嫌之詞。賛家之推上。豈
怪乎。且止傍論。推本不同之所以者。淄洲
樸揚已下。至崇俊。法淸。法澄。栖覆。詮明等。
資嫡孫弟。依疏作釋之人。雖有玄賛之明文。
可疑者疑之。可亂者亂之。至此事曾無云云
見行經文。違賛說者。爭不會乎。爭不載乎。方
知。唐朝多分本無此喩歟
玄賛一云。又彼經藥草喩品。加其後半。論釋
兩喩。破執乘一。彼說乘同。日光爲喩。正法妙
法兩經俱無。論又不解。四從三逆。有爽通途。
無順成理云云
攝釋第一云。疏四從三逆者。若從第四。隨時
所添。違前二經一論三本云云
法華去惑二云其玄賛第一云。又彼藥草喩
品。加其後半。○論文不解。敬案。正法華經
第三卷藥草喩品。現有日光喩二紙餘。經文
品題無喩字。謬加喩字。云又彼經藥草喩品。
又經文。現有日光之喩。賛師不案經文。除日
光喩。云正法妙法兩經俱無。論文又不解。實
哉。博陵之恐。旣有明驗。夕製嗟。豈可不信
哉。猶恐旨謬言疎者。此言不空。寧輒抂爲援
據者。深有道理。慈恩旣有恐嗟。明誡末學輒
爲援據。謗人謗法學者深釁耳。鑒斯近謬。照
彼遠迷。何足援據黃紙墨字。雖有眼前。不免
脫落。況乎非色非心。越思量境。而色而心。開
一念心。非佛前聽。傳釋無由。又二乘因乘衣
裓机案謬。或七方便小草謬。如是等類。其數
繁多。濮陽攝釋。杭州決擇。翼賛。弘賛所救
所捨。其文非一。用此愚眼披閱賛文。錯謬不
少。況用彼智眼決擇文義。豈爲援據。麁食所
引玄賛。隨製無用。上下所引。不足爲據云云
  守護國界章。全以同之
正法妙法兩經俱無問答云定慶
  諸文繁多如別文集
  寫本云
以寫本一■之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寫本云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七月十五日執筆春信淸胤
  一■畢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

  授&T047368;
1 無學聖者起乘異執依聞藥草喩歟
2 授&T047368;品名有體性是有等三義歟
3 可有他知自不知授&T047368;
4 可有自他俱不知授&T047368;
5 故知作成立有前後二方
6 四大聲聞所供養佛不云恆河沙有何故耶
7 五果迴心所經必八六四二萬等劫歟
8 雖有魔及魔民
9 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
10 當供無數萬億諸佛
11 迦旃延授&T047368;
12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
13 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名號何釋之耶
14 多諸天人
15 大目揵連捨是身已已上十五帖
法華經第三卷開示抄&T047368;
  ◎&T047368;
。玄賛引法華論。爲對治乘異執。說乘平等
云云爾者無學聖者。起乘異執者。爲依聞前
品三草二木喩。爲當如何。若得藥草喩起此
執者。濮陽大師作此釋。自破付無窮過。知。雲
雨喩者。不增此執云事。若依之爾者。玄賛
云。上來佛說乘體有異。便有無學執乘定異。
爲此&T047368;別顯乘平等云云*如何
會云。三周一乘。皆破二乘執。令入一乘。何依
此經還起乘異執。若更起更破及多重者。可
有展轉無窮失。攝釋難一義卽此意也。但於
玄賛釋者。指法華以前說。云上來佛說歟。是
以玄賛次下文。爲此&T047368;別顯乘平等。故此品
來。如譬喩品已釋云云此則四十餘年前。依
三乘敎。舍利弗起乘異執○故。初周一乘破
之。及花光&T047368;別。以乘平等遣執之義究竟
也。後後品乘平等。准之應知
尋云。言上來者。付此經指已前文也。玄賛之
例。處處非一。依之水抄新抄。皆依藥草喩品
起此執云云初起執後遣之事。隨機各異也。
何依總相付無窮過乎。會云。大旨如前。況藥
草喩。第二周述成段也。喩說。後中根生領解。
止昔乘異執。述成段重淨其執。&T047368;永盡其
執。而中間起乘異執者。次第乖角。若又起執
人。非中根者。自不得授&T047368;。難破執歟。水抄等
釋。實難知。又上來之言。多雖指此經。不必可

  古抄無上來兩字。若或本歟。可尋
玄賛云。二論云。爲三種無煩惱人染慢。說
三平等。初說乘平等。故與授&T047368;上來佛說
乘體有異便有無學執乘定異。爲此&T047368;別。
顯乘平等。故此品來如譬喩品已釋
鏡水抄云。言上來佛說等者。起執處所也。
指藥草喩中。破頓悟菩薩病也。傍邊有聲
聞無學執乘定異也。由四十年前執乘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