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小果妄執爲極。不肯進發。可須破之。而令
神趣。定性所得卽以爲極。今亦破之。令何
所往是以破別。唯對不定。二亦對定性。夫最
尊至勝無所能逾。可名一極。定性所得理卽
不爾。何名一極。非自不得他之勝。卽將
得名爲一極。故後解勝云云
決擇&T047368;五云。若三義之中至不說者。此料簡
也。問。破別云何得通定性。以定性之果自
望極故。答。若二理雙證。二諦並斷已。可名
爲極。今定性人。但取證斷。障執爲極。故今破
之。令不盡也。或可。不破不定之人。必證大
乘。執二爲極者。可須破之。令其趣向定性之
人旣不證大。何須破之。今云。前二通定性
者。據前義解說云云
&T047368;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
第四
同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
寫本云
自永祿二年己未二月二十一日。百日參
籠。奉祈偏滅罪生善之頓證外無他事。
三月二日書之
 淸胤 
  寫本云
以寫本一■了





法華經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五

  方便品下
1 付一乘十因第八中第一意樂大師何釋耶
2 初意樂約不定性說之歟
3 定性二乘入𣵀槃後可身智還生耶
4 今經一乘顯了說歟
5 此唯攝入彼通出生
6 決定迴心求無上覺
7 勝鬘四乘
8 尙無二乘
9 蠰佉王出世與彌勒同時歟
10 今經正宗會座有定性聲聞歟
11 今經以前可說二乘作佛歟
12 如我昔所願
13 我知此衆生
14 當品時千二百聲聞自可知當作佛耶
 已上十四帖 
法華經第一卷開示抄方便
品下
。攝大乘論中。以十因說一乘云云爾者第
八因中第一意樂大師如何釋給進云。二
乘人我乘與如來乘無差別意樂也。付之法
華論中。爲對治聲聞一向增上慢人我乘
與如來乘無差別執。說窮子喩云云同體意樂。
旣是未得謂得。未證已證增上慢也。何以之
明一乘
會云。第八因中。同體意樂。若依不定性言之
者。法華以前。不許二乘成佛。故不能迴心向
大。今授&T047368;別令得與佛同體之意樂之時。發
心修行能證佛果。是聖位根熟時也。窮子喩
破凡夫執。彼煩惱上上慢故。尤可破之。若
依定性言之者
。就十因中第八因。初意樂。約不定性說之
歟。爲當定性歟。答。准義決可有二意。一
不定性。二云定性。付之初釋不明。惠日論。釋
攝論十因。前偈引攝不定性令作佛。後偈定
性二乘不作佛故。以祕密明一乘云云後偈
者。法無我解脫等一頌也。知。第八因於定
性明之云事。付第二釋。攝論十因釋法華一
乘。專於不定性可說之。旣玄賛釋第八因。與
二乘授&T047368;別。令得同體意樂云云處處解釋。
皆約不定性明之。*如何。會云。義決初釋云。
計自小乘與如來等。說如窮子喩。以對治
之。我乘與佛等。亦應當得此意樂。卽非對
云云意云。於與佛等有二義。若以自下乘
令齊等如來。過失甚重。以窮子喩可對治之。
若當得佛果遂可等者。有德無失。故今勸令
得其意樂也。惠日論。以二頌相配二機。是大
旨談也。若堅守之者。如究竟因。豈定性義乎。
第二釋云。定性人。終不作佛故。但令得同體
意樂。不定之人。當應作佛。計與佛等。障不迴
心故說對治云云意云。定性永不作佛。以得
同體意樂爲利益。不愚法故。不定須迴心。以
同體思還爲障故對治爲言重案之
玄賛云。第八二乘於佛得同自體意樂。同名
菩薩得受&T047368;別故。謂於此會佛與二乘受佛
&T047368;別。爲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
云云
義決云。問。窮子譬喩。對治一向增上慢。我乘
與如來乘。等無差別。若言我乘與如來乘無
差別。卽是與如來相似。乃是攝論說。聲聞
作佛令得同佛。自體意樂之義。何須對治。答。
有二解。一云。計自小乘。與如來等。說如窮子
以對治之。我與佛等。亦應當得此之意樂。卽
非對治。一云。定性之人。終不作佛故。但令得
同體意樂。不定性之人。當應作佛。計與佛等。
障不迴心故說對治。所望有別故不相違云云
同解節&T047368;四云。文問窮子譬喩至故不相違
者。爲一問答文顯可解。二解何長乎。解云。
初解爲長。所以者何。彼論第十說此十義。此
十義中。第七第八得二意樂。一者諸佛於諸
有情。得同自體意樂。云。我卽彼。彼卽
我。我旣成佛。彼等成佛。二者世尊法華會
上。與諸聲聞授佛&T047368;別。爲令攝得如是意樂。
我等與佛平等無二云云法華會上令得意樂。
與當&T047368;莂。而令得同自體意樂。故非對治。今
執我等而不求大。說如窮子而對治之。不顯
定性故初解爲長云云
無性攝論第十十五丁
。定性二乘入無餘𣵀槃之後。可身智還生
*耶
問。付攝論十因第九化因。引楞伽經何文成
耶。答。引彼經阿羅漢入無餘𣵀槃。經百
千劫耽三昧酒。醉逸而臥。後從彼起。方發大
心之文成之也。今付之別&T047368;
。今經一乘爲顯了說爲當云何。玄賛云。故
此一乘是密意說云云付之凡今經者。開方便
門示眞實相。所說一乘。豈方便之宿意*耶。
是以見經文。當品中。或云無二亦無三除佛
方便說。以三乘敎爲方便權門。或說正眞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今經一乘爲究竟顯了之
說。加之藥草喩品上。說三草二木喩了。以諸
因緣種種譬喩。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
然。今爲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衆。皆非滅度
云云五性爲權門。一乘爲眞實之旨。一經大
意也。況勝鬘經或云羅漢四智究竟。得蘇息
處者。有餘不了說。或決定了義入一乘道云云
任此等說可云一乘眞實*耶
今云。一乘之敎。權實難定。就機約理。二門不
定。夫一乘者是大乘。大乘則無上乘。汎爾論
之。可名了義。唯識本疏云。此論正是一乘所
云云自餘諸敎准而可知。且對今經判了不
了者。宗家所立了不了義。總有四重。其第三
名顯了隱密門。若依此門。偏有偏空名爲隱
密。中道大乘。皆名了義。今經正明非空非有。
方便品說遍計依圓三性。安樂行品空有二
行雙爲行處等也。故玄賛云。爲顯第三時眞
實之敎故。說此經*云云一乘之佛惠者。中道
之究竟也。豈非了義本乎。付第四言略語廣
門。猶有二意。若對四十餘年三乘諸敎。是顯
了也。昔未曾說二乘成佛。今至法華。開方便
門示眞實相。對不定性爲之究竟。一大事因
緣。豈其隱密不了說乎。若對解深密等。
立五性普盡諸機者。言略之故以攝隱密。如
彼經云。若不知佛此密意乃至故於其中立一
乘也。付其五性。今經亦有可爲了義。爲破
乘一執。說雲雨喩。令知種種乘故。而古來諸
師。如言取義。一而非五。以五爲權者。不唯
違四依。深違一代之諸經。不唯乖餘敎。還
失此經之實意。上自天親近及日域。一宗列
祖。每釋經文多稱眞實。皆重髻中珠。深求門
外之車。而近來末學。暗稱權敎。恐就一偏强
嫌他宗之故歟。玄賛結句云
  以採衆經要行理。略賛一乘眞法義
片言契實施群生。願共速證無上果
玄賛云。故此一乘是密意說。解深密經云。相
生勝義無自性。如是我皆已顯示。若不知佛
此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故於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別。於定不定性。有性無生。合
說一故。𣵀槃亦言。一乘一道四果聖人皆得
作佛。不解我意。故但應如是所說善。今此十
義說於一乘。法華論中。無此具足。顯揚說
亦因。莊嚴論八義。說於一乘。不過此十故
不叙云云
深密經第二云
同經四云
𣵀槃經三十一云。云善男子。我於經中吿
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緣。如是一乘乃至
一緣。能爲衆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繋縛愁
苦苦及苦因。令一切衆生到於一有。我諸弟
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云。如來說須陀洹
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善男子。我於經中
說。須陀洹人。人間天上七反往來。便般𣵀槃。
斯陀含人。一受人天。便般𣵀槃。阿那含人凡
有五種。或有中間般𣵀槃者。乃至上流般𣵀
槃者。阿羅漢人。凡有二種。一者現在。二者未
來。現在亦斷煩惱五蘊。未來亦斷煩惱五陰。
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
須陀洹至阿羅漢不得佛道*云云
一乘要決卷中云。三𣵀槃經*三十五云。善男
子。我於經中吿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如是一乘乃至一緣。能爲衆生。作大寂靜。永
斷一切繋縛愁苦及苦因。令一切衆生到於
一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
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人皆得佛道。善
男子。我於經中說。須陀洹人。人間天上七反
往來。便般𣵀槃。斯陀含人。一受人天。便般𣵀
槃。阿那含人。凡有五種。或有中間般𣵀槃者。
乃至上流般𣵀槃者。阿羅漢人。凡有二種。一
者現在。二者未來。現在亦斷煩惱五陰。未
來亦斷煩惱五陰。我諸弟子。聞是說已。
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不得佛道。一師云。有定性二乘不作佛故。皆
作佛者。是名不解佛意。不是二乘成佛道。皆
不作佛者。是名不解佛意。云何解者。不定
二乘作佛。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不作佛道。
是人名解佛意。此卽會法華唯一佛乘無二
無三文。不會四十年前一乘文。何以知然。至
法花方便品云。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
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
大乘。此等文。四十年前未說二乘作佛。
何時敎云到於一有。故是會法花一乘。非
會以前經。所言一乘者。法花云唯一佛乘無
二亦無三是也。一道者菩薩道。法華所言汝
等所行是菩薩道是也。一行者。六度四攝菩
薩行是也。乃至一緣者。法華云。如此皆爲得
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又云爲一大事因緣故
也。此義云何。答。寶公云。法華一乘唯
佛乘。勝鬘一乘二乘入一乘卽大乘。𣵀槃經
云。一切衆生皆歸一道。一道者大乘也。皆說
大乘以爲一乘。非是合三乘爲一乘。此文一
乘異時說同。一道者。如深密一道也。一行
一緣同顯揚。無差別乃至能令一切衆生
到於一有者。同華嚴經。智惠行有異。解脫
無差別。亦如出生菩提心經。同至一城。謂

又山家云。初諍論。執實失權。故不解我意。
後諍論。執權*失實。故不解我意。今天台正
義。方便之故。說三乘敎。暫滅不成。故法華
云除佛方便說。又眞實之故說唯一乘。五性
皆成。故法華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又
*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
成佛無疑。今加解云。雖言一乘一道一行
一緣。若未迴心。不能作佛。言皆作佛故。不
解佛意。雖說七返往來。𣵀槃乃至永斷煩惱
五陰。若迴心時皆得作佛。・而偏執言不作佛。
言不解佛意。或後入無餘者。永不成佛。餘
者成佛。是名不解。現身皆當迴心作佛。實無
過者。是亦不解。理實應言。若論佛實智。一
切皆究竟。旣發心勤修道。無一不成佛。
失權實敎。執人滅不滅。不辨發心不發心。
如是等計。皆名不解。經文雖略。義意非一。
問。若爾彼此不違經文。是非難知。答。如第二
門引。同經四果支佛必當成佛。不從之人名
爲常沒。又於有智者。不作二說。於無智者作
不定說等。文立一乘義。此中但擇他執。不
欲別立。況復十方有佛十方無佛。十二因緣
有爲無爲。雖名諍論。不應於中一方有佛。
一方無佛。一支有爲。一支無爲。以爲正理。如
是亦不應一類成佛。一類不成佛。以爲正
理故不可言。是非難
一乘要決下去
問。沼公云。深密吿勝義生。不吿諸比丘。故𣵀
槃經不會於彼。旣法華中吿諸比丘。𣵀槃旣
云我等經中吿諸比丘。准此卽是正會法華。
又法華論四義。釋一乘中云。二者同義。以
聲聞辟支佛之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見無
義別故。又解三平等中云。如來依三平等說
一乘法故。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無異故。
與授&T047368;云云此義云何。答。雖吿勝義生。亦不
遮吿諸比丘。如法華經法師品吿藥王一人。
卽爲吿八萬大士。況復不可准會深密。亦會
餘經有此言。如般若經。佛言。我常於大衆中。
寶幢菩薩尸棄菩薩云云龍樹云。未知何
經讃此菩薩云云以彼准之。不可輒言他經無
有。結比丘說。或復設是法華。亦無有失。末
代衆生。見法華文生異執耳。次引法身平等
者。爲成何義。案論意云。法身平等故。究竟成
佛故與授&T047368;。此有何過。如上數論。不能煩
云云
問。解深密經中。依諸淸淨道。淸淨者。唯依第
一。無第二故。於其中立一乘云云爾者會今
經一乘歟。若會今經一乘者
。今經一乘。爲唯攝入一乘。爲當可通出生
*耶。兩方。若通出生者。今經開會二乘歸入
一佛乘。唯可限攝入一乘。依之玄賛法華勝
鬘一乘相對。此唯攝入。彼通出生若依
之爾者。餘卷玄賛。此經雖說出生一乘云云
方云何
今云。玄賛以今經對勝鬘經云。此唯攝入。
彼通出生今經說攝入者。攝釋云。破二
歸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言。九部法入大乘
本。皆攝入也。上下非一云云但實亦通說出生。
分別功德品玄賛。此經唯說同生一乘。體性
寬備。勝鬘一乘。雖通攝入。唯無爲惠者。是
也。子島和會兩經及今經兩邊云。此經彼經
俱雖說攝入。出生。然其義有正有傍。此經一
乘顯正隱傍。云此唯攝入。勝鬘一乘正傍竝
說。下分別功德品中。皆表有傍義云云
今云。如來成道證大𣵀槃名之佛果。後於鹿
園說有聲聞果。舍利弗等求彼卽證𣵀槃。後
至法華。破二歸一。法華以前出生義也。法華
以後攝入也。前出生約能化佛。後攝入約所
化機。從末出本者。以一乘假爲二乘也。攝末
歸本。以二乘名一乘也。能化所化。俱雖有理
智。出生之門。取理爲本。若論智者。佛智直不
作二乘智。有爲各別故。攝入之門取智爲
本。二乘一身之中。先起小智。以彼爲方便。
後發大乘智故
問。攝入之義。一乘道理易知。出生者。出生
五乘。五乘指其所生。五而非一。何云出生
一乘乎。若指本名一乘者。是攝末歸本之義
也。與攝入有何差別。況無量義經所說。名
出生一乘。而彼經云四十餘年常說不生不
滅一理。是旣會昔諸乘歸今一乘也。不異法
華攝入*如何。答。先出生一乘者。不生五乘。
只是於不定性令得二乘果義也。若自一乘
出五性者。似一乘實而五性權之故也。無
量義經說出生一乘者。無相一理名一乘。自
其一法出生一代諸敎無量義。皆不離一理。
爲言彼經雖會以前三乘。是對頓悟。頓悟自
不證二果。故無捨權取實之義。何同攝入一
乘乎
問。五性眞實一乘權門者。何與頓悟機說一
乘乎。若理雖一實。有諸乘故。所流出之諸乘。
猶眞實不違一乘者。猶彼經成與頓悟宣說
五性。何云出生一乘被頓機乎。頓悟自無修
學一乘故
答。佛與頓機或說五性。深密經等也。或說一
乘。無量義經。勝鬘經等也。其中說五性者
其義易知。能了諸宗所學之法。應機而度。
自又了知群生種性。若說一乘者。不爲頓機
之自利。爲令利彼所*作漸機也。頓機隨佛
受無量義等一乘法畢。能解如來善巧方便。
對所化漸機者。授二乘。後待根熟引攝大
乘。合其初權後實。總名一乘法也。則同如來
鹿園。般若。法花次第。若論此義。無量義經。
一乘雖不異今經。若授頓悟之時。得出生名。
頓機能知其根本爲自內證。當來與化。可授
據末及攝末二重化故。若直對漸悟說一乘
之時。得攝入名。所*作正機自迴心故
  ○出生攝入差別
從本出末名出生。攝末歸本名攝入是一對頓
機名出生。度漸機名攝入是二展轉化名出生。
佛與頓機授此法了。頓機受之。爲漸悟說一
故。直化名攝入。佛利聲聞卽入大乘故是三
示理性名出生。談智用名攝入是四一體上施
設名出生。本末同是理故。別體中以方便隨
根本名攝入。三乘種子各別故是五
頓機意內存眞理故。設二入一。總皆名出生
一乘。不只後說一名一。彼初二亦名一。不爾
何云出生一乘乎
玄賛云。第四彰差別。此說一乘與勝鬘。𣵀
槃經所說一乘差別之相。此通理智。彼唯佛
性。此唯攝入。彼通出生○云云
攝釋云。疏此唯攝入者。破二歸一。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言九部法入大乘本。皆攝入也。上
下非一。疏彼通出生者。按勝鬘云。摩訶衍者。
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出世間善法。如阿耨
大地出八大河。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
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等善法。依於大乘而
得增長。又云。如世尊說。六處謂正法住乃至
受具。爲大乘故。說出生攝入。如文次第。問。
彼理爲乘。云何出世。答。如十二分敎依於法
界平等所流。爲依名生。此亦相似。中有稍異。
智者思之云云
&T047368;下云。問。章云。此唯攝入。彼通出生
意云。何。答。是第二攝入出生相對顯差別
也。諸乘章云。又法花一乘。唯依攝入。體用狹
爲方便說。勝鬘一乘。出生攝入二皆周
備。故是眞實云云問。先云何名攝入出生。答。
攝釋云。此唯攝入者。○出生攝入如文次第
云云此勝鬘經中。大地喩。種子喩。說出生義。
六處法說攝入義也。總意云。攝入二乘
大乘名攝入義。眞理出生萬法名出生義
也。問。勝鬘經。以理爲一乘。云何出生。答。攝
釋云。如十二分敎。依於法界平等所流。爲依
名生。此亦相似。中有稍異。智者思之云云
云。眞理名出生者。非爲種子生諸法名出生。
常住不變無種子義故。然爲諸法爲所依止。
從諸法種子令生諸法之義。猶如大地
長生草木。故云有出生義也爲言古師云。眞
如成諸法種子。甚於嬰兒也。問。若爾法花
唯有攝入義。無出生義。答。有之。故玄賛釋分
別功德品五度■量文云。此經雖說出生一
乘。體性寬備云云
水抄云。雖者不定義。意噵。此經多分是攝
入有爲智也。少分通出生無爲理也。正名攝
入有爲乘。傍名出生無爲乘。又此經理智
包。體性寬備云云攝釋云。疏多云此經唯說出
生。唯字誤也。令爲雖字云云以此等文。明
知。此經彼經俱雖說攝入出生。然其義有正
有傍。處處隱顯。謂此章及疏。釋此經一乘。
顯正隱傍。云此唯攝入。釋勝鬘一乘。正傍竝
說云彼通出生也。下分別功德品中。云此經
雖說出生。云彼經雖通攝入。皆表有傍義。各
唯取正義也。問。乘章云。此經體用狹下分
別品中云此經寬。何相違。答。乘章意正明
攝入義。此且智惠不兼眞理。約此義云體用
狹。*下文意。傍明出生義。此通眞理。約此義
云體性寬。故不相違也。問。有人云。此經亦通
出生。經云於一乘道分別說三。卽是出生。又
藥草喩品一雨普潤三草二木生長不同。
出生也。此義*云何。答。水抄云。此盡是攝
入非出生乎。於一乘道分出三乘。元來對
四十年前根也。後大乘根熟。都會入大乘。更
無別體。藥草喩品天雨是一會敎也。三草二
木生長不同。傍破頓悟菩薩病。亦是攝入非
出生也云云
玄賛第九云
攝釋四云
諸乘章云
  已上三處文。如功德品抄
。不定性者。可有入無餘圓寂耶
私云。攝釋有二釋。一云。必無趣滅。皆得迴
心。以有大乘種性排故。二云。若不遇緣。亦
入無餘。由此如來丁寧示勉。令迴心也。議曰。
初釋爲善。以八地已上諸佛七勸爲准例事」
問。若以種性不可默故必迴心者。所知障種
旣無治道。不可空亡。定性二乘。何入無餘。
若業力盡時。第八識滅所依滅故。任運入滅。
餘有爲法同時頓捨者。不定性人。發趣緣未
至時。先業勢力方盡者。何不入無餘乎
答。大乘種性。超過二乘。不可稱量。以小比
大。豈叶正理。故唯識論云。彼纔證得有餘𣵀
般。決定迴心。求無上覺云云表無上覺顯其
最勝。攝釋以有大乘種性排故者。竊述論
主意也。加之大乘種性。必有繋屬。無量有
情。各有能化。無量諸佛。不獨自身。豈默而止
乎。不同趣寂所作已辨
攝釋云。問。引攝一類說於一乘。設不引之。此
爲畢竟。實趣自乘。無餘滅道。爲不爾乎。答。
傳有兩釋。一云。必無趣滅。會得迴心。以有大
乘種性排故。二云。若不*遇緣亦入無餘。由
此如來丁寧示勉。令迴心也。不爾何假大師
慇懃。議曰。初釋爲善。何以驗之。答。雖有勸
文。無文說言。不誨入滅。又如八地已至不動。
如來亦勸令遣進趣。豈可畏此入寂。故誨此。
旣不爾。彼云何然。故十地經云。○故前說善。
但說趣寂入無餘依。當自難悉。況不定性而
入無餘。智者思之云云
瑜伽論三十五云。又諸菩薩最初發心。略有
二種。一者永出。二不永出。言永出者。謂發心
已。畢竟隨轉無復退還。不永出者。謂發心
已。不極隨轉。而後退還。此發心退後有二種。
一者究竟。二不究竟。究竟退者。謂一退已。不
能*復發求菩提心。不究竟者。謂退已後。數
數更發求菩提心云云
釋瑜伽&T047368;十二云。釋中言一退已不能等者。
有說。無種性人及二乘定性人。設一退已。不
能*復求菩提心。故云究竟。有說。無種性亦
有相似發心。故言退已等。而無眞實發心。故
終不證菩提。有說。約一身中不還起。故言
不能。非謂後後身不能。若不爾何無種性而
有發心故。言退已*復數數等者。有說。菩薩
種性人及不定性。設退已後*復不久更發心
求菩提故。云更發求菩提心也。有說。今此
身中還發故。言更發等云云佛地論二云。如
來聖敎。本爲有情出生死苦。是諸聲聞位登
無學。皆出生死故。善奉行如來聖敎。若爾何
故*復爲說法。爲令迴向大菩提故。是諸聲
聞。皆住無學。盡此一報必入永滅無餘𣵀槃。
寂靜安樂與佛無異。如餘論說。何故引彼趣
大菩提。長時受苦。反易位中無諸苦受。斯有
何過。行苦有故。此爲大過。雖經此苦。令得如
來三身功德大喜大樂故無有過。一切大樂
不過𣵀槃。彼已證得。復何故少更求菩提𣵀
槃。雖有寂靜安樂而無受樂。三菩提樂斷受
等。無量功德。何用行苦行有爲樂耶。有爲
無漏。猶如𣵀槃。是無漏故非行苦攝。又若成
佛。能化無量所化有情。出生死故。已成佛者。
無此能乎。無始時來衆生法爾。能化所化種
性相屬。不相屬者。卽無化能。是故如來種
種方便。化諸有情。令得佛果。化彼所化
。玄賛中引勝鬘經說。若如來隨彼意欲。而
方便說云云爾者指一乘爲方便歟答。玄賛
意。而方便說者。指一乘就之披彼經前後。
或說聲聞緣覺皆入大乘。或述決定了義入
一乘道。上下文明存一乘眞實之旨*耶。加之
羅漢辟支佛四智究竟者。方便有餘不了義說
云云准此等文。而方便說者。指四乘爲方便。下
文云卽是大乘無有二乘。以一乘爲究竟也。
是以立一乘佛性宗之家。得經意如此
會云。勝鬘夫人。頓悟大乘最上利根之人也。
佛爲頓機能說了義。是故寶積經云。如是攝
受正法。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堪能荷負四種
重任逾彼大地。何等爲四。謂離善友無聞非
法。諸有情類。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
者授聲聞乘。求獨覺者授獨覺乘。求大乘者
授以大乘云云旣建立四乘。同深密等經。明
知。此經之中說一乘法。是方便門。經題名
一乘大方便。以方便爲一乘也。其方便者。頓
悟之人。隨佛受學此法。與不定性初設二乘
權敎。後入一乘眞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者
是也。次下相隣卽是大乘無有二乘者。卽指
其方便義也。若不爾。而方便說之文。唯表方
便名。豈不出其方便體乎。就中同本經若諸
如來隨彼所欲而以方便說於二乘卽是大乘
者。以二乘以下六字。欲屬說字中安於字也。
解文章之人。深可知矣。但決定了義者。對二
乘敎以一乘名了義也。師子吼義。又以在之。
若以一乘對四乘。亦以四乘可名了義師子
吼也
  勝鬘經一軸首尾大順他宗深可思之
玄賛云。此說一乘爲實。二乘爲權。彼說一乘
爲權。四乘爲實。故勝鬘云。若如來隨彼意欲。
而方便說唯有一乘無有餘乘等也云云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云。若有衆
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澤。生信樂心
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
來。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
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
異二歸依。如來卽三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
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
欲而方便說。卽是大乘無有二乘。二乘者入
於一乘。一乘者卽是第一義乘云云
實積經百十九云究竟歸依者。謂如來應正
等覺。法者是一乘道。僧者三乘衆。此二歸依
非究竟依。名少分依。故說一乘道證究竟法
身。於後更無說一乘道。三乘衆者有恐怖
故。歸依如來。言如來者。是眞實依。此二歸
依以眞實義。卽名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
如來不異此二歸依。是故如來卽三歸依。何
以故。一乘道。如來最勝具四無畏。正師
子若諸如來隨彼所欲而以方便說於二乘。
卽是大乘以第一義無有二乘。二乘者同入
一乘。一乘者卽是勝義乘云云又云。世阿羅
漢及辟支佛。親密解脫四智究竟。爲蘇息者。
皆是如來隨他意語。不了義說云云次下文
云。聲聞獨覺皆入大乘。而大乘卽是佛乘。是
故三乘卽是一乘。證一乘者令得阿耨菩
提。阿耨乃至菩提者。卽是𣵀槃。言𣵀槃者。
卽是如來淸淨法身。證法身者。卽是一乘云云
末文云。復次憍尸迦。此所說。斷一切疑。決
定了義入一乘道云云
諸乘章云。法華一會對不定機。以二爲方便。
一乘爲眞實。○勝鬘了義師子吼說。法華隱
密說於一乘。總談聲聞。雖有四種○其增上
慢起已去。方爲二。非由如是理。雖說一乘。
不違餘云云
又云
  已上一乘義了
。經文尙無二乘。何況有三云云爾者所遮
二乘者。可通有爲無爲乘果耶。玄賛唯遮理
付之二乘理智。俱可遮之。何唯遮理。彼說
佛智惠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卽非
眞文。說二乘理智俱非眞極。今文又可同
會云。法華論云。無二乘者。無二乘𣵀槃。唯佛
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惠。名大𣵀
槃。非聲聞辟支佛等。有𣵀槃法。唯一佛乘故
云云賛云。三事體義皆具足故。二乘不然。唯
假擇滅無大智法身云云攝釋引薩遮尼乾子
經助成此
問。設雖有爲二乘菩提。非究竟故遮之。云無
二無三。有何相違乎。答。今遮文言甚重。故
論主依理解也。眞理實無二故。於有爲者。設
依究竟雖說一乘。難云無二無三歟
經云。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尙無二乘。何況有
云云玄賛云。經舍利弗至何況有三。賛曰。
此第六遮。尙無第二獨覺乘。何況第三聲聞
乘也○論云。無二乘者。無二乘𣵀槃唯佛如
來證大*𣵀槃。究竟滿足一切智惠。名大𣵀
槃。三事體義皆具足故。二乘不爾。唯假擇滅
無大智法身。非諸聲聞緣覺等有大𣵀槃法。
唯一佛乘故○何體法者。謂第六遮。遮無二
體。唯一乘體。卽是諸佛如來平等法身也。三
乘因果。觀行不同。可有差別。非此所遮。今所
遮者。遮無二種法身之體。三乘眞如法身同
故。○以此義理。推論可解。不爾論又稍隱難
云云
攝釋云。疏遮無二種法身之體等者。問。經中
但言無二三乘。論言遮體。體義亦得通於於
有爲。何以得知。經論據理云無二乎。答。此經
上下非不有文。然不明著。按。薩遮尼乾子經
第二云。說三乘者。示地差別。法相差別。非
宗差別。而佛法中無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
性無差別故。地差別者。示諸衆生三乘作業。
漸次令入。法相差別者。示現衆生如來種智。
漸次令入。又云。佛說三乘者。依世諦說。說
三乘者。依第一義說。第一義者。唯是一乘。
更無第二。故以斯明證。故法華言無二三乘。
據法身*說。理極成矣云云
義決云。問。釋遮中。准論云。無二乘者。無二乘
𣵀槃。爲但無𣵀槃。爲行果等。亦復非有。答。
有云能證之智。證所證理。卽無二𣵀槃。明亦
無二智。二智旣無故。亦無二行。行因緣起。亦
無別敎。故說一雨等。如實義者。則不如是。但
無二理。一眞如故。唯大𣵀槃故。上下諸文。但
云法身無差別故。又云何體法者。唯一乘體
故。一乘體者。謂諸佛如來平等法身。聲聞辟
支佛。非彼平等法身體。以因果行觀不同故。
旣云因果行觀不同明智行等別云云
  五濁義
問。四悉檀中。以幾悉檀對治五濁
。蠰佉王出世與彌勒同時歟。玄賛。四同時
釋也。付之輪王出增劫。佛必在減劫云事。大
小乘諸敎常途說也。蠰佉旣轉輪王也。何與
佛同時出耶
*答。玄賛云。問。若劫減時。佛方出世。劫增輪
王。何故蠰佉與彌勒同世○答。蠰佉劫增時
出。命長故逢彌勒。非彌勒佛不減時出云云
  玄賛第二同之
。四種輪王出世爲皆在增劫。將*如何。玄
賛。金輪王必增劫出。餘三不定也云云付之」
玄賛四二十左云。此說金輪必增劫出。銀銅鐵
輪王出世不定。是以無憂王世。佛滅百年鐵
輪王也云云
。今經正宗時。定性聲聞。可在會座耶。答。
義決有二釋。一云在座。二云無座。問。付初
釋。損驚怖是定性聲聞。旣可起損謗之類也。
在座何爲。依之玄賛若以一乘爲宗。唯被有
菩薩性。不被唯聲聞云云正宗所被機。唯限
大乘種姓云事。解釋分明。加之諸乘章。法花
初時有三聲聞。唯除趣寂云云付第二釋。經
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
是處云云是豈非趣寂聲聞耶。是以玄賛釋此
文。趣寂聲聞。信一乘成不愚法云云二釋俱
難思
私云。法花會上趣寂有無。義決雖作二釋。云
不如前解。取在座爲勝。玄賛解釋。又以分
明也。凡趣寂有二類。愚法。不愚法也。如來滅
後多愚法也。在世遇佛人多不愚也。故玄賛
云。但是眞聖而遇我者。趣寂多是不愚人也
云云其不愚法者。聞法花經信一佛乘之類
也。滅後猶有信受類。況於如來在世乎。若可
有其類者。必可列平等大惠席。若漏此
者。何時聞信一乘。故經云。若有比丘。實得阿
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此處。除佛滅度後現
前無佛云云聞信類者。不定性爲本兼定性。
旣云信此法。豈不聞而信乎。但損驚怖。玄賛
會云。初猶未信名損驚怖。返道疑生。後必信
之成不愚法云云諸乘章者。義決後釋意也。
對處處分明解釋。難依用之。玄賛。唯被菩薩
性者。明正宗之正機。定性雖信猶傍機也。無
相違歟
尋云。若信皆成佛者。何自不迴心乎。經中
有此衆云事。有何證乎。答。法花已前不知
二乘成佛。至此經信其理。又見舍利弗等
&T047368;作佛。信之云不愚法。於自心遂不趣向。
是種姓決定故也。云然不廢經旨。若如此難
者。滅後不愚法。如何信此法乎。次萬二千聲
聞中。得&T047368;別千二百人也。其外。設雖加二千
中無學。若雖有八千聲聞得&T047368;。猶有所殘。是
可趣寂。在三周座不得&T047368;者。豈非畢竟不成
性乎。論云。趣寂根未熟故。佛不與&T047368;者。卽其
類也
今云。義決二釋中。子島存後釋。法花會座無
趣寂者云云所以者何。論以趣寂名損驚怖。
玄賛釋云。返道疑生。故名爲損云云旣可有
損謗。何名眞實衆。依之玄賛云。若以一乘爲
宗。唯被有菩薩性。不被唯有聲聞*云云正宗
之機。唯限大乘種性。適在會後嚴王品等
也。彼流通分。還正宗可嫌之證也。故賛云。三
草各別可被聲聞。瑜伽等云乃至名法眼淨。
卽是見諦預流果等。故知。非*說一乘之處。
亦被聲聞。經會旣有。故作此通云云加之諸
乘章云。總談聲聞。雖有四種。法花初時有三
聲聞。唯除趣寂。其增上慢後起已去方爲二
&T047368;但方便品文者。如來在世。唯不定性
人可聞此經。聞經者皆信。有何相違。玄賛釋
之。雖許二類。可當義決一釋。不必正釋。義
決。集大師上下說。竝爲二釋。若存一義。不可
劬勞。若夫證果趣寂在會聞一乘者。謂自可
成佛乎否。若有其思何不迴心。若迴心者。何
歸寂滅。若又始終不迴心者。信愛相*如何。
若雖信受皆成佛道理。於自身全不發趣旨。
法理與自身豈不違背乎。爰知。法花會上。無
證果趣寂。二釋互雖有一往順違。遂不如後
釋歟
問。萬二千聲聞皆不定性者。趣向根可熟。若
根熟者。可受&T047368;別。而纔千二百人得&T047368;。萬餘
人無受&T047368;文。四十餘年根機調熟。聞三周
說何不迴心。此時不熟亦期何日。宗家以論
根未熟文。爲定性二乘永不成佛證。如今義
者。恐可有相濫。依之德一釋云。萬二千中。
除得&T047368;類。餘是趣寂也云云次方便品在世滅
後相對。在世皆信。滅後有信不信。在世信而
不發心。卽不愚法定性也。若在世趣寂猶皆
愚法者。滅後旣無現前化主。爭始有不愚人。
若不許不愚法者。違諸處釋文。是以義決上
下。猶有二釋之中。一處難會座無趣寂。云
釋不如前解。前損驚怖。設不迴心聞亦不謗。
順此文故*云云明判邪正。何捨正取邪耶。答。
萬二千聲聞列名嘆德。知。一乘正機也。
具大乘種性。可迴心作佛。但於&T047368;別中。
別後三種&T047368;者。國劫名號分明&T047368;別。法師品
&T047368;者。雖不及三種。正猶授作佛&T047368;也。然者
千二百人外。不定性&T047368;可在彼總&T047368;中。對佛
前授&T047368;何以爲輕。於趣寂者。佛令不與&T047368;。爲
永不成佛體。能叶經論意。次云不愚法者。
其類是廣。信藏識敎。於無色界入滅定等也。
於趣寂可許此類。於一乘法者。義門有局。爲
引攝一類不定性所設方便也。定性旣非機。
不聞不信。尤有其理。何以之總不許趣寂信
大乘之義乎。次義決二釋中。以無座可爲正。
但不如前釋者。次上所述定性無學不攝羅
漢。攝增上慢云義。不盡理故。捨其一分云不
如前釋也。不總相取捨也
重尋云。法師品總&T047368;。四衆八部凡類所受也。
恐是&T047368;而不&T047368;。萬二千羅漢。若可受&T047368;者。可
如三根。旣不分明。知。更無大乘種姓故。不
攝授&T047368;類。正値佛世。列眞實衆故。聞一乘
法信二乘作佛。此豈非不愚法乎
今云。趣向之名雖同。勝劣多重也。釋迦一代。
以千二百大聲聞爲根本所化。共發大心。皆
入菩薩位。雖退大後。餘薰在內。國劫名號
分明。&T047368;中勝事也。自餘聲聞設雖退大。
又直證小果。始雖迴心。其德猶不及三根。
&T047368;之中。可攝此類。若以總&T047368;不爲實授&T047368;
者。波提耶輸二人者。尊重內眷二衆也。彼
旣總&T047368;之中在之。豈不正&T047368;乎。勸持品&T047368;
號。以愛色觀佛。故重顯前&T047368;意也。故經云。
我前總&T047368;。○今汝欲知等者*云云知正受&T047368;
在前總&T047368;時。論名通行&T047368;。卽指彼文也。萬
二千人與彼爲同品。何不一乘正機乎
經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云云
玄賛云。經所以者何至無有是處。賛曰。此結
成二聖相。但是眞聖。而遇我者。趣寂多是不
愚法人。雖不能行。聞之亦信。不定種性理信
修學。故眞二聖。若不信者。必無有是處。彼非
道理。故其趣寂者。不能證入。初猶未信名損
驚怖。返道疑生。後必信之。成不愚法。故此結
云。不信一乘無有是處。○雖眞趣寂而遇我
者。多不共法。皆定聞知化菩薩事。若不遇我
而趣寂者。有愚於法。卽不能知。但化菩薩
云云
義決云。○問。旣不爲說。定性二乘。爲在座
不。答。辟支佛果。此會定無。經但說有求緣
覺。故定性聲聞。雖不正爲。有亦無妨。令成不
愚法故。又設聞雖信。旣不迴心。又損驚怖。
無亦何爽云云
又云。問。旣云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無有是
處。何得有損驚怖。答。今言實得。據迴心者。
第二云。我等今者。是眞是佛子。又云。眞阿
羅漢。明昔未迴非眞佛子。非眞羅漢。不定
旣爾。定性亦然。故名自謂非眞二聖。若爾得
名增上慢。不設爾何失。無文說故。雖無文
說。准凡增上慢得世間定。謂得無漏名增上
慢。但得得小解脫。未得全解脫。又未得法身。而
自謂言與如來等同坐解脫床等。雖無煩惱。
是所知障。雖不障彼。而得名慢。若不如是。
初時未信。後方能信。名無有是處。增上慢亦
爾除佛滅度後。在畢化得故。雖作此釋。不如
前解。前損驚怖。設不迴心。聞亦不謗。順
文故云云
又云。○准此諸文。法華會時。四種聲聞。初俱
在會。三止之後增上退席。不說眞聖亦退席
故。聞經令成不愚法。故論釋&T047368;中。不爲授&T047368;
不障在座。或可。無定性。論云有損驚怖故。不
&T047368;故。根未熟故。故不在座。取捨任意云云
一乘義私&T047368;云。問若爾。法華會座有定性人
乎。答。義決云。法華會時。○故不在座云云
今私謂。三周正說一乘時不在會座。可有損
自道怖故。流通傍說一乘時可在會座。得益
不愚法故也。故玄賛云。若以一乘爲宗。唯被
有菩薩姓。不被唯聲聞性。一雨所潤三草各
別。可被聲聞。瑜伽等云。無間道能遠離塵。
解脫道能離垢。證此勝智名法眼淨。卽是見
諦預流果等。故知。非說一乘之處。亦被聲
聞。經會旣有故作此通云云
又諸乘章云。總談聲聞。雖有四種。法華初時
有三聲聞。唯除趣寂。其增上慢後起已去。方
爲二&T047368;云云
問。妙莊嚴王品。得法眼淨人。趣寂凡夫。聞彼
品初得自乘初果等也。若無本得。定性聖果。
在此會座得不愚法益乎。答。正宗分中無其
類。至流通分可有其類也云云
玄賛第一
諸乘章
  十二分敎

。經文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云云顯何事

問。法華已前敎。可說二乘作佛之旨乎。經云。
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云云付之根機千品
也。設雖法華已前。無得作佛&T047368;之類。彼提謂
經第二七日說。五百價人。得齊成如來&T047368;
別。其中二百人。已證須陀洹果之類也。就中。
楞伽經成道初年說。爲羅漢授&T047368;別。此豈非
法華已前與聲聞&T047368;別耶
會云。法華以前。對聲聞無說二乘作佛。經未
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
至故云云玄賛云。佛自成道以來。未爲聲聞
&T047368;云云攝釋第一云。自昔未說二乘作佛。
今欲開權顯斯實旨*云云聲聞根機。設雖不
同。高名大德衆。無過舍利弗目連等。上根身
子猶欲以問世尊。況於中下二根耶。二根旣
隔知見。誰小聖超彼先預&T047368;別。況若不說一
佛乘皆成佛者。敗種懸崖之思。何忽可改變
耶。若說之者。是何經乎。楞伽經授&T047368;者。示應
化聲聞相。勝鬘一乘對頓機凡夫人。皆不爲
實二乘授&T047368;別之文。但提謂經二百須陀洹
者。鹿苑以前之說。通行法輪未轉。現座證
果。輒難有。況無迴心相。受作佛&T047368;。傍以難
信。恐是證果當來證果。授&T047368;者祕密授&T047368;歟。
以彼一敎難亂常途
經云。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惠。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
是其時。決定說大乘云云
玄賛云。經所以未曾說至決定說大乘。賛曰。
此釋前標。會於已前。汝根未熟。未悟大乘。
(鹿苑・・・途)五十六字=(攝釋一十八左會云。彼文言總。而意據彼提謂等&T047368;文。意云。言總雖授五百價人。意唯授三百之類云云四十字<甲>
不堪爲說。汝等根熱。正是其時。故爲說也。
同化城喩品云。諸比丘。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
到。衆又淸淨信解。堅固了逹空法。深入禪定。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說是經。世間無有
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云云
同一云。佛自成道未爲聲聞授菩提&T047368;。今爲
&T047368;。故說是經。故下經云。我設是方便○
*云云
攝釋云。問。准提謂等經。受價人等成佛之&T047368;
價人中亦有聲聞。云何得云前未&T047368;彼。答。彼
文言總。而意授彼提謂等&T047368;。若不爾者。云
何此經云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故知。彼
經文含意別云云
入楞伽經八云。爾時聖者大惠菩薩摩訶薩。
復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與諸羅漢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T047368;。佛吿大惠。我爲當行
菩薩行。諸聲聞等。依無餘𣵀槃而授&T047368;。大惠
我與聲聞授&T047368;者。爲怯弱衆生生勇猛心。大
惠。此世界中及餘佛國。爲諸衆生行菩薩
行。而後示於聲聞法行。爲轉彼取大菩提。
應化聲聞授&T047368;。非報佛法身佛而&T047368;
云云
法花疏&T047368;義決四云天台疏但&T047368;菩薩不&T047368;
聲聞者。如經云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楞
伽方等。雖有&T047368;等或爲斥奪。或是祕密。○不
同此經云云
。經文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云云爾者指
何願說滿足乎
答。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之願也。付之衆
生根緣區。化度未究竟。設雖盡未來際。何
化一切衆生令入佛道乎。是以天親論主。釋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之文。以
本願故。衆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
云云
今云。經欲令一切衆乃至今者已滿足者。設付
一人。只令發心趣果爲滿足。未必於衆多少
亙一切爲滿足。故攝釋一云。今正釋云。願衆
如我。行因趣果。生旣發心。欣無上覺。證入道
因。故對有緣言滿。無失云云相傳四釋。雖有
寬狹。皆依欲令一切衆文。以滿足言欲令亙
一切類。失經趣也。但樸揚正釋之中。故對有
緣者。通伏難也。乃難云。行因趣果之義。豈通
一切乎。通云。對有緣說爲言重意云。對有緣
說一切之義。相傳第四釋。攝釋正義。分齊雖
同。他師拘文故。種種雖會。皆不通難。樸揚入
別義門
問。此事甚疎。有何所詮。因位發願。以廣可
爲志。今於一切人。論行因趣果者。餘經皆同。
至皆成佛之敎。殊有此文。相傳釋可勝。答。若
於廣爲滿者。如來利生盡未來際。何云已滿
足耶。知。設付一人猶云滿也。但法華經殊
示成佛門不同餘經故。問。二義互有德失。
以何爲邪正。答。他師取欲令一切衆之義。
樸揚就如我等無失之旨。俱雖招其難。他重
自輕。思而可知
經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
切衆生。皆令入佛道云云
玄賛云。經如我昔所願至皆令入佛道。賛曰。
此一頌令入。今者果滿遂昔願心。故化衆生
入於佛道。道者因義。令入八地或初地以上
不退轉位佛之因故云云
攝釋云。問。現覩四生沈溺九有。願滿無異。
豈不爽歟。答。傳有四釋。一云。有一切有情。
言有無情。據有有性稱滿足。二云。就有性
中。有無緣別。依有緣者故云滿足。三就有緣
熟未熟差。約根熟者而云滿足。四云。熟
者度訖。未熟亦作度因緣。是以總云我願滿
足。議云。義門漸略。理亦可通。一一甄別。旨
猶矇昧。且第一釋。據有性者。有性旣有。未發
心與佛全差。一何云滿。餘思得失。今正釋云。
願衆如我。行因趣果。生旣發心。欣無上覺。證
入道同。故對有緣言滿無云云
決擇&T047368;一云。○攝叙多解。已辨其非。今之所
陳。唯申正說。下皆顯然。不須繁述。上雖已
具。今更助明。佛於因中發願。願令衆生如我
行因證果。佛今因果已圓故。故云如我昔所
願今者已滿足。非諸衆竝得成佛名爲滿足。
旣云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故知。俱勸行
因證果。非皆得佛。名願滿足云云
翼賛云。瑜伽論四十八云。願有二種。一求菩
提。二利樂他。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者。
卽求菩提願滿也。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
者。卽利樂作願。非說此亦云願滿。智周四釋
不然○今正釋者。合前四總爲一。謂約有情
無熟令其發心欣求佛果。證入道位不生
退轉。如我無異。故言滿足。故下經云。如是諸
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衆
生。如今日世尊。諸釋之中之王云云
。經文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云云說誰人
事耶。答。說舍利弗等事也。付之夫身子者。昔
發大菩提心已。經六十劫修行。何云未曾修
善本乎。是以經自云世世已曾從佛受化。何
前後相違乎
會云。玄賛。釋不善本義云。唯生得善云云
釋云。若爲求出世所修之善。名爲方便。若不
爾者。雖加功行但名生得云云准此意者。約今
世云未曾修善本歟。外道梵志爲師。未逢佛
故。義決會我本著邪見云。且據今生云云賛意
可同。若通前世者。旣至六住位體者。加行無
分別智也。豈只生得乎。知。依今世如此說也」
玄賛云。未曾修善本。善本卽是出世方便善
根。無始雖起多分暗劣。唯生得善。無無漏因。
由著五境堅執不捨。以此爲緣。癡便發業。
愛便潤生。故諸生死生老死支。一切苦惱苦
受增長。由無出世方便善本。有癡愛二以爲
其因。著五欲境云云
攝釋疏未曾修善本至唯生得善者。若爲求
出世所修之善。名爲方便。若不爾者。雖加
功行。但名生得。有義。未曾修行無所得善。
爲菩提本○等云云
義決云。問。何經云。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
此經本對退菩提人。前云今此會中。如我等
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第二卷。云
我曾於二萬億佛所爲無上道故。常敎化汝
等故。答。爲二解。一云。且據非退。創據小者。
云未修善。一云。設曾修大非增上品。未成定
位。云未修善根。非全不修。○若爾。何故云我
本著邪見爲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
𣵀槃。答。且據今生。不唯今聞卽得悟小。又
釋。此據化者。實卽不爾云云
  法輪義
問。大乘意。法輪自性體云何釋之乎。玄賛有
二釋。唯識論第一卷抄
問。付三轉法輪。且眼智明覺四行相。於四諦
俱觀去來今相歟
問。眼智明覺四行相。可通根本智乎
  玄賛。攝釋總料簡章等。勘合可沙汰也」
問。緣覺聖者。可有說法利生義乎
  藥王品抄可&T047368;
。經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云云爾者
千二百聲聞。自可知當作佛乎。若云然者。
與舍利弗同領解。第一周可得&T047368;別。何至化
城喩領解。弟子人&T047368;兩品時。得&T047368;別乎。若由
之自不識者。玄賛云。千二百聲聞。疑不得佛。
今正爲說。悉亦當作佛云云
會云。義決。問。旣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
佛。爲自知當作佛。爲不知乎。若自知者。千二
百人。應同鶖子一時與&T047368;。何故說化城已。方
生解心始與授&T047368;。答。有二解。一云。知得。但
未趣向。以樂小故。聞說化城方解。捨小始與
&T047368;。二云。未知。但是佛說。彼當作佛。聞第
三周方始解悟云云初釋可本。同玄賛故。
賛云。現前名千二百聲聞。疑不得作。今正
爲說悉當作佛云云
重尋云
經云。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
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云云
玄賛云。經我喜無畏至悉亦當作佛。賛曰。此
明堪授。初頌明捨權就實。後頌除疑得&T047368;
現前。名高千二百聲聞。疑不得作。今正爲說
悉當作佛云云
義決云。問。旣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爲自知當作佛。爲不知耶。若自知者。千二百
人。應同鶖子一時與&T047368;。何故說化城已。方生
解心。始與授&T047368;。答。有二解。一云。知得。但未
趣向。以樂少故。聞說化城。方解捨小。始與授
&T047368;。二云。未知。但是佛說彼當作佛。聞第三
周。方始領悟。問。何故菩薩聞卽疑除。知得
作佛。千二百人。自未能知。但是佛說。答。利
鈍異故。鶖子利根。一聞尙解。菩薩更勝。故
卽疑除。千二百鈍根。故未能解云云
問付過去未來時劫現在劫量。如何釋之乎」
問。釋尊出世。二十中劫中何乎
 唯識尋思抄第九卷之處&T047368;
以寫本一■畢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寫本云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寫本云
永祿二年己未三月十四日於春日社松
屋東向房奉書寫之滅罪生善滅罪生善
  淸胤春信敬白
一校畢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六

  譬喩品上
1 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
2 七喩正機誰人耶
3 七喩十無上俱非句指何品哉
4 以三平等對七喩可名殘耶
5 以上根授&T047368;疑爲別品哉
6 斷諸疑悔
7 我本著邪見
8 世尊知我心
9 我昔敎如志願佛道
10 舍利弗遇馬勝唯聞苦諦歟
11 過無量無邊
12 華光如來名號
13 今經舍利弗與華嚴第八會舍利弗同歟
14 華光如來國土有二乘機歟
15 末法可有行證二義哉
16 釋迦正法唯五百年
17 華光如來正像末劫數
1 8 舍利弗授&T047368;時同名菩薩同得授&T047368;
1 9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2 0 火宅喩五門於三乘如何分別之耶
 已上二十帖 
法華經第二卷開示抄譬喩品上
  譬喩品
。玄賛中。明今品來意。引法華論爲七種具
足煩惱性衆生說七譬喩之文。爾者七種人
者。爲通有學聖者。爲當限凡夫歟。進云。雖有
二釋。以唯凡夫釋爲正。付之有學聖者。猶具
煩惱。何不云具足煩惱人性乎。依之餘處玄
賛。此是有學及凡夫云云凡夫外擧有學。豈
非聖者歟
會云。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者。唯凡夫也。攝
釋有二釋。一云。凡夫。以具足煩惱性文爲證。
若有學聖者。不得說言煩惱具足。二云。亦通
有學云云議曰。前正。後謬。何以驗之。論云。
第一人者。而求人天妙境果報故云顚倒。豈
有學聖而求此耶云云意云。諸聖有學。不共
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而求勢人。顚倒
求人天五欲。定可不聖位。是以義決。起慢之
人。正關凡夫。攝釋議曰。則任淄州解釋也。但
玄賛云有學及凡夫者。攝釋四會云。凡夫有
二。求趣名學。未求爲凡。故云及取心無過。論
云。次爲七種具足煩惱染性衆生。說七種譬
喩。對治七種增上慢心云云
玄賛云。其七喩者。謂凡夫有學。名有煩惱。有
七種增上慢。爲對治此。說七譬喩云云
攝釋云。論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者。略有二
釋。一云凡夫。文言具足煩惱性故。若有學
聖者。不得說云煩惱具足。二云。亦通有學。有
學之人。何名具足。答。是具足有二。一約界
*言。二約惑數體*言。若據界*言。前二果人。
欲界有斷。不可云具。約體。言之。下界煩惱。
未全除故。故亦名具。議曰。前正後謬。何以驗
之。論云。第一者。而求人天妙境果報故名顚
倒。豈有學聖而求此耶。又前二果分別全無。
第二果人俱生定缺。初果不定。或旣有闕。云
何說之*言。約體名具。故知謬矣云云
玄賛八云。論又云。第五人者。顯示過去善根
令憶念。敎入三昧故。此是有學及凡夫。未得
定心。執二乘敎以爲究竟。不知過去大乘善
云云
攝釋四云。問。七種染慢皆是凡夫。何以復言
是有學。答。雖。言有學。亦凡夫攝。若爾。何故
置及字耶。答。凡夫又有二。一學求趣得有學
名。二不求趣。但得凡稱。或可。修習久近不
同。故云有學及凡夫也云云
義決
。今經中。說火宅窮子等七喩。爾者爲誰人
說之乎。答。進云。論云。爲七種具足煩惱性
衆生說七喩云云付之今經一乘對三根聲聞
說之。何云爲具足煩惱性人說乎。是以見經
文。由舍利弗請說火宅喩。若爾可云爲無學
聖者說七喩。何不然耶
會云。義決設問同今難勢。自會之有二釋。初
釋意。破四大聲聞昔執。法華會上。雖至應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