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 (No. 2194_ 圓珍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194 [cf. No. 277]
校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引

古云。唇竭齒寒。妙典及開結諸經其猶唇齒
歟。然此經爲法華結經也人皆知之。若其注
解蓋闕如焉。宋朝義疏今所不論。在昔我本
邦山家六祖曾撰文句疎通此經。更述此&T047368;
解釋其文。從此而後與高祖所製注無量義
並行也。尚矣。夫實如唇吻也。善哉
六祖疏之&T047368;之以貽後毘。嚮予偶得一本以
本經及文句與&T047368;合會藏之塾中有年于玆。
然檢坊間刻本不惟間錯謬。若無其釋經題
數百言者予亦始知舊刻總爲脱落。是故今
補竄其文兼正全篇。以是行于世焉
冀懷道君子善修此典。乃妙經齒亦不寒也。
豈不山家之大幸哉也。業就聊&T047368;數言以爲

  安永九年庚子促冬
  台宗菩薩沙彌敬光謹題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T047368;卷上

 入唐求法沙門圓珍撰
後學釋敬光&MT02380; 
釋經題諸家不同。從徳各異不能具出高祖
智者釋題目濶明五義。今於斯經例分別
五門。第一釋經名。第二辨經體。第三明經宗。
第四辨經用。第五判教焉。標其名字。示其下
體明其經宗。辨其功用。論其教相。是即一經
大意略盡委釋如法華經初。今略明之。第一
釋名者。梵云佛陀。此曰覺者。具徳之義。自覺
異凡。覺他異聖。覺滿異菩薩。而今所言佛者
三界大導師教主釋尊。説者以八音四辨宣
暢無上大乘也。觀者明普賢菩薩觀。有三種。
一寄依報説菩薩觀。二明普賢眞身菩薩成
正報觀。三十方諸佛爲行者廣説甚深大懺
悔法。是名觀無生懺悔。故經下文云。我心自
空罪福無主一切法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
心無心法不住法矣。普賢者梵號邲輸跋陀。
或云三曼跋陀。此曰普賢。大論與觀經名遍
吉。但普與遍字異義同。賢與吉止一物異名。
今稱普賢。居衆伏之頂伏道周遍故名普。在
斷道之終殘惑纔微故稱賢。悲華云。我誓於
濁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耍當勝
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縁今當字汝名普
已上普賢有五種。一應迹普賢。乘六牙白
象從東方來是。二等覺普賢。居衆伏之頂在
斷道之終是。三妙覺普賢居果滿極位是。大
日經義釋云。普賢菩薩蒙大日如來勅下閻浮
提八相成道名釋迦牟尼矣。釋迦證實相極理
號普賢也。四實相普賢。衆生心性。般若經云。
一切衆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已上
五文字普賢。法華一一文字悉顯實相理是
也。菩薩者梵音。此云道心。釋曰。菩即上求
薩即下化矣。行法者明六根懺悔方法。時行
者經根境識修行法衆多稱之行法也。經者
訓法訓常。即教行理可軌之法皆悉常故。梵
云修多羅。此翻經。又此土衆生用三塵爲經。
一用聲塵爲經。如佛在世金口演説聲音詮
辨聽者得道。大品云。從善知識處聞也。二用
色塵爲經。今佛去世紙墨傳持。大品云。從經
卷中聞也。三用法塵爲經。内自思惟必與法
合。不由他教而亦非紙墨。但心曉悟。故云
修我法者證乃自知也已上第二辨經體者。以
方等實相爲經正體。問。此經五味中何所攝
耶。答。第五味法華結經也云云有云。此經始
終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矣。可謂第三生蘇味所
攝。答。方等大乘通名。以一實相爲經正體有
何不何。第三明經宗者。行人修六根懺悔方
儀令父母所生肉身即成清淨法身爲宗矣。
第四辨經用者。以斷疑生信爲經力用。是則
行者懺悔無始罪障親感見生身普賢菩薩身
是此經之勝用經云。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已上
第五論教相者。無上醍醐爲教相。利未來惡
世衆生爲判教矣。次入文解釋。夫振旦講説
不同。或有分文
或不分者。只如大論釋大品不分科段。天親
解涅槃即有科文。道安別置序正流通。劉虬
但隨文解釋。此人情蘭菊好樂不同。意在達
玄非存涉事。今且依分文者説。聖人説法必
有由漸故明序分。序彰正顯利益當時。正説
分末世衆生同沾法利名流通分也云云
毘舍離國 明其方所此所。有二。一通方所。
二別方所。今且通也。西域&T047368;七云。從此東北
渡殑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吠舍釐國。舊曰毘
舍離國訛也。中印度境從此者。從戰主國伏鬼側東
南行百餘里至一大率堵婆
基趾已陷。八大國王分舍利地。後
無憂王開取舍利改建大卒堵婆云云
吠舍釐國五
千餘里土地沃壞云云邪正雜住。伽藍數百。
多已&T075882;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數十。
異道雜居。宮城西北五六里至一伽藍。僧徒
寡*少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傍有率堵婆。是
昔如來説毘摩羅詰經。長者子寶積獻寶蓄處
云云伽藍東北三四里有*率堵婆。是毘摩羅詰
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是無垢名
是稱。義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結訛略也
故宅*基。
多有靈異已上&T047368;天台維摩經疏云。通方所今上
明了
復爲三。一約事者。此云廣博嚴淨。其國寛平
名爲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有師翻爲好
稻。出好粳糧勝於餘國故也。有言好道。國有
好路平正砥直。又言好呼號道。其國人民好
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五百長者共行道
法率土人民莫不歸徳。故云好道。次對法門
釋者。隨有所翻即以對之。廣博嚴淨者。即是
釋迦法身本居寂光其性廣博由若虚空。功
徳智慧無諸穢惡故云嚴淨。迹居人間託廣博
嚴淨之土。是知非本無以垂跡故居人間嚴淨
之土。非迹無以顯本。寄毘舍離説諸佛國永
寂如空。以顯遮那常寂本國。言好稻者。釋迦
本在大般涅槃百句解脱。故法華云。百穀苗稼
普皆増長。因其増長穀實得成。即是百句解脱
之妙果爲好稻也。垂迹・顯本類前可解。信好
道路者。此表智度大道佛從來也。故本經云。
譬如隘路不容二人竝行。解脱不爾。多所
容受。即眞解脱也。今釋迦居不思議法界大
道。即是多所含容。故名好道。垂迹・顯本類前
可知。言好呼號道者。思議之道作意而修不名
好道。不思議道自行眞修任運現顯化他。如
磁石吸鐵。無縁無念此是性好之道也。由本
垂迹故名好道。因迹顯本故居人間好道之
國。説於心淨佛土淨也。三約觀心者。一心三
觀能觀心性即知心性猶如虚空即具福惠
二種莊嚴無染無著畢竟清淨。是則心淨故
佛土淨。約好稻者。若觀心性百句解脱之本
名爲好稻。約好道路者。若觀因縁中道即是
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有衆魔群道得入此
道最勝故名好道。約好呼號道者。若觀偏眞盡
苦涅槃則於一切道法無好樂之心。若觀圓
貞之道則好樂一切心無厭足盡未來際。故
名好道已上略疏之文
也。廣疏意同也
今案若約觀心萬教同
疏行大直道無所擁滯。一心三觀即今眞修。
若能修之能觀己心中普賢菩薩摩訶薩也。
行法亦即此觀也。三世諸佛皆因此觀得成
正覺。常恒之道無人改易故名經與也。題下深
意總在斯下。故須因通方解悟別趣耳云云
大林精舍此別方所
中通也
天台解云。大林者。是第
一義包含二諦故名大。萬徳聚故名林。精者
無八倒故名精。涅槃觀色不淨因滅是色獲
得常色。一陰通除八倒五陰合除此倒名精。
空於二邊畢竟空故名舍。亦是住十八空理
故名舍已上文今案西域&T047368;不見此精舍。既云
伽藍數百已多圯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不
妨佛世有此精舍滅後隳*壞。既言祇洹多
敗。餘者合知。而諸經云祇樹給孤獨園實據
佛世。今此合爾。亦應&T047368;默缺云云大林
樓上廣博嚴城。其因縁未見文。今家意在觀
解與經諳合。精舍之言與僧伽藍同。唐國稱
寺者且取俗九寺名流。後漢明帝時迎來西
天迦葉騰竺法蘭二大士羅漢擁寄舊洛城
臚寺領蕃
竪洛西於白馬寺公家相議名
寺。實非敵對之梵語
重閣講堂 此別中
別方所
天台云。重閣者重空觀也。
空生死涅槃也。今案重閣者重門也或云
側屋
城偈重門高樓閣是也。彼疏云。重門是三空
此有大小二義。謂小乘三空大乘三
空。彼品暫在小。今經存大乘云云
又是重空三昧
盡無生智爲樓閣重出也已上如此土朱雀門
美福門・皇嘉門樓。上樓閣下空門也。豐樂
門樓・八省院・飛鳳樓等上樓下屋。屋有人居
者。又如唐越州開元寺堂上則樓閣上居舍
也。安置佛像六時禮念。是一重閣即堂殿
也。且此經所指似他堂也。約義言之已如
初文。又無住涅槃爲重空也。樓閣之體上下
有空。空以容納爲義。謂堂多容義如空也。總
空別空亦爲重空。意通別圓云云凡講堂者未
審西天樣圖。若唐國堂無有前戸不置佛像
亦無壇場及以床座。尋其用者爲年三月俗
講經爲修廢地堂塔勸人覓物充修飾。例如
餘國知議矣。講了閉之以荊棘等。若無講時
不開之。言講者唐士兩講。一俗講。即年三月
就縁修之。只會男女勸之輸物充造寺資。故
言俗講僧不集
也云云
二僧講。安居月傳法講是不集俗
人類也。
若集之僧
被官責
上來兩寺事皆申所司可經奏外申州
也一日爲期
蒙判行之。若不然者寺被官責云云本國往年
於講堂不置像或不竪戸。此似唐樣。今愛安
佛乖舊跡也。又無俗講。古今空閑耳講堂時正
北置佛像
講師座高閣在佛東向于讀座短狹在西南角。或推在佛
前。故檀越設開題時北座言大衆處心合掌聽南座唱經題
却後三月我當般涅槃 本&T047368;云。自十一月十
五日至來二月十五日故云却後三月也。魔王
生嫉妬厭如來久住。仍欲慰彼言却後三月當
般涅槃已上文今謂。三月義未知來處恐憶推
耳。可謂二黒一白爲三月也。可以周書異&T047368;
爲正更莫他説耳。涅槃或四種。即有餘・無餘
生・自性。或三種。性・圓・方便淨也。或大論
中釋入涅槃義。正須依用之。涅槃多翻且依
最事出諸文又如
彼中
仁王般若𥅟&T047368;云。魔自
在者歴劫修行煩惱魔盡。二成道處除天魔。
三佛合百年八十而滅降陰魔。四待後三月
而入涅槃不由死魔也。天台金光明疏云。方
八十者。世壽有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
方百二十。下方少夭。上方大老。中方不少
不老表常。又十二因縁第八名愛支。八十滅
者表愛盡已入有餘涅槃。愛盡無傳表我。涅
槃表樂。又中方表中道。佛樂中道。中道表淨。
爲此義故方八十年也云云今加方字爲之一
黒二白之義
尊者阿難 達多品中云。龍女謂智積菩薩
尊者舍利弗曰。序品疏云。五列名略擧二十
一尊者已上文私謂。具足殺賊・應供・不生三
徳被人天之所尊重故言尊者。法華云惠命。
金光明云具壽。緇州云言具壽者福惠二命。
然舊翻者多云慧命。今顯雙成故云具壽。阿
難新云阿難陀。此云歡喜或無染云云白飯
王奏曰。生兒擧國欣欣。因名歡喜。是爲父母
作字。具如疏二約教釋之。又如疏一
長老摩訶迦葉彌勒菩薩 准法華等諸大羅
漢皆是長老。金剛經等云長老須菩提。法華
列名在人我下結云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
等。當知&T038558;有高低徳無優劣故稱長老。例長
者言云云迦葉多種。簡濫曰摩訶也。具如諸
文。略釋名者摩訶迦葉此云大龜氏。其先代
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徳命族故言龜
氏。眞諦翻光波亦云飮光。備如文句。彌勒此
云慈氏。思益云。若衆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故名慈氏。賢愚云。國王見象師調象即慈心
生。從是得名慈氏。悲華云。發願於刀火劫中
擁護衆生云云又云。慈乃姓也。名阿逸多。此
翻無勝具如
諸文
問。聲聞菩薩其數至多。何以三
士發斯三問。答。&T047368;不釋之。今難申通。但阿
難是聞經之主。迦葉嗣佛持法。彌勒即當來
教主也。非此三仁住持至難。如以上正説未
訖普賢請經如來總説四法。普賢許三七修
行行者於其行事未得委細。末代鈍根輒行
不易。所以三士愍彼同心發起今問。感斯妙
説可憐好矣
如來滅後云何衆生起菩薩心修行大乘正念
思惟一實境界 此三問中先問圓機衆生發
起純圓菩薩眞心修大乘行正思一實究竟妙
道。無作四諦正從此起。所以者何。權教菩薩
迂迴遠路不知佛道在於眼前。故歴劫數或
不證佛一實境界常在我心造境即中莫不眞
實。而彼菩薩不知不見虚損長功多墮疑網。
所以如來正説法華皆除他疑開示悟入如來
實智。今此更問爲佛滅後行經之人失道損
功謂佛道長遠不能即身成佛故今專誠發
起。抑普賢行約教有四。前三非耍。今爲後一
大直道故三士一心同問世尊。生死涅槃本
來實相體無有二。指之呼爲一實境界。即是
妙智所契妙境也。是無作滅諦亦名第一義
諦。滅果道因。故正説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
非眞。斯有多義。一指非頓非漸妙法爲一事
實而頓而漸爲餘二權。二呼三教之假名爲
非眞。指一圓之實理爲一實。三以四味爲非
眞。以醍醐爲一實云云今指佛法爲一實境界。
言佛法者觀如菩薩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平等
大慧實相之妙理也。若欲證此理必須修行
純圓妙行。若不符斯行無期剋證所以故
諸問獨開此砥路
云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釋曰。指無作四
弘爲無上覺心。菩提翻覺。即能覺智。此上上
觀即無作道也。約教言之。三教道心名爲有
上。圓教發心爲無上心。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是無上菩提之心矣。本&T047368;云。上二句問出世。
今寄勝義無失。得意而言從道滅觀苦集」
云何復當不斷若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
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
諸障外事 本&T047368;云。此問世間。今推其意。
寄淺問深。且從世諦入第一義。涅槃即生死
是苦。菩提即煩惱是集。集因苦果。普賢道場
題云法華
三昧行法
然後歛念正觀破除罪業。云何名
爲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
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云何名觀一切法空。
行者諦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縁境。如此之
心爲因心故。心不因心故。心亦因心亦不因
心故。心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非非因心非
非不因心故。心爲在三世。爲在内外兩中間。
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縁中求
心畢竟不可得。無名無相不可分別。爾時行
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槃。既不得
所觀亦不得能觀。不取不捨不倚不著。一切
念相不起。心常寂滅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
可宣説。雖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達一切
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如是觀心無心法
不住法。諸法解脱滅諦寂靜。作見懺悔名大
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懷心
識懺悔。行此懺悔心如流水不住法中。所以
者何。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諸法皆從心
起。離心之外則無罪福及一切法。若觀心無
心則罪福無主。知罪福性空則一切諸法皆
空。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三毒妄想
極重惡業。亦無所破。身心清淨念念之中照
了諸法。不受不著微細陰入界。以是因縁得
與三昧相應。三昧力故即見普賢及十方佛
摩頂説法。一切法門悉現一念心中。非一非
異無有障礙。譬如如意珠具足一切珍寶如
是寶性非内非外。行者善觀心性猶如虚空。
於畢竟清淨心中見一切法門通達無礙亦復
如是。是名行者觀心實相懺悔。六根不斷五
欲得淨諸根。見障外事廣説如法華普賢觀
中所明已上煩惱境十乘文云。不思議境者
如無行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
法中具一切佛法。如是四三毒
等分
雖即是道
復不得隨。隨之將人向惡道。復不得斷。斷
之成増上慢。不斷癡愛起諸明脱乃名爲道。
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住不調伏是愚人相。
住於調伏是聲聞法。所以者何。凡夫貪染隨
順四分生死重積&T026250;難能馴。故名不調。二乘
怖畏生死如爲怨逐。速出三界阿羅漢者名
爲不調。三界惑盡無感可調。如是不調名之
爲調。焦種不生根敗無用。菩薩不爾。於生死
而有勇。於涅槃而不味。勇於生死無生而
生。不爲生法所染。如華在泥。如醫療病。不
味涅槃知空不空。不爲空法所證。如鳥飛空
不住於空。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斷五欲而
淨諸根。即是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意乃至
何以故。煩惱即空故不住不調伏。煩惱即假
故不住調伏。煩惱即中故不住亦調伏亦不
調伏雙照煩惱故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云云
圓教念處云。若圓教斷惑者。始外内凡即圓
斷三界之惑。初十住圓斷無明。二住至等
覺皆圓斷無明。以此推之圓別斷則明矣別義
如此
文上
三斷不斷者。別但明斷不論不斷。圓具
二義。若教道明斷證道不斷。且如小乘七方
便論斷證眞不論斷不斷。今亦如是。若不思
議觀内不見有煩惱可斷。煩惱性不障菩提。
菩提不障煩惱。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故
淨名云。佛爲増上慢人説斷婬怒癡名爲解
脱。無上慢者婬怒癡性*即解脱。無行云。婬
欲即是道。又云。六十二見爲如來種。只六
根六塵而無限礙。只眼中見色亦眼中入三
脱門。華嚴明。十眼乃至六根皆明十。於一塵
中具十方三世諸佛八相成道轉法輪度衆
生。皆不斷而明了也已上文上來諸文更不會
釋。句句總通。今須經妙意。學者當知即苦集
中具足道滅。圓人不斷五住煩惱即煩惱中
得證菩提如上三
觀中
一切世間治生産業資生業
等皆是實相本末究竟一相一味。若見煩惱
可斷。此瞖眼之眼遠望空雲謂有其實近之
把唯是空也。無空不生無有不滅。世間
相常住。有何生滅乎。無生無滅猶如虚空。具
如初行中十八空文念處中説與今經文。無
明氷即是水。十二因縁即是佛性。本來實相
本性寂滅不生不滅。元來即空故無所著。即
妙慧也。嘉祥三年。彼西三條右大臣丞相於
當寺講堂修八座會時。故別當和尚慈覺大
師作首尾匠。別當撃揚覺大師講此經。首擧
即身成佛問。大師指兩行以爲其證。余思大
理更不可疑。文云五欲者。法華云色聲香味
觸。具如方便章。今一切法皆趣於欲。欲即法
界不過是趣。故色等中能見佛性。無非中道
意只在此。大品等云。諸法無礙凡夫作礙愚
謂麁異。智知妙法故假名位乃至相似信一
切法皆是佛法我法妙難解皆具安樂性皆是
一法界。作是觀故雖未得無漏法性六根即
内根識得佛六根。所以圓人所有肉眼名爲
佛眼。餘五亦爾。可謂觀行位能具佛六根。
此位稍長也。初即觀似二位。次即分・眞五
階。後即究竟一位。得意忘言。莫以水執云云
諸障者即五蓋五住乃至無明老死等障。位
位障理位位伏之。位位乘之。位位分證。位位
究竟。故淨名云。天魔外道皆吾侍也。塵勞
儔即如來種。上正説經。一相一種毘盧遮
那即釋迦文遍一切處也。圓人不見迷悟之
差凡聖之異。愚智皆般若性自明了。故地獄
天堂同常寂光。周遍法界盡無擁礙。故我於
凡位而能得見諸障外事。於他爲障於我爲
空。障即法身更非餘故。天台大師隋開皇十
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示滅。仁壽元年十二
月修齊。揚王請開大師龕墳。丹丘尊者例牟
尼右手開多寶塔戸開大師墳。顏容寥然都
不異昔。又大業元年忌日齋忌次更開見之。
唯見空床不見靈體。從此以後更不開之。當
知山河石壁於凡爲障於聖非礙皆是大虚
也。十方國土通爲一佛常寂光上。&T030351;眼有
隔。明人元通。位位不*濫智智證一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釋曰。此言遍於諸經
典中。今不可更談之。然佛法大海容入阿難
菩提心中。智之與定悉皆圓滿。所以正經名
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他經列數人。今家意爲。
一實是海阿難也。佛地論意呼傳法菩薩矣。
約如此義更無可識。而師弟位別滿分階差。
今演説意爲令滅後初心之人存于凡聖不
*濫始終不混之道。又等覺位尚入重玄門經
無量劫學凡夫事。況分證位四十餘智斷實
未究竟。何不蒙三誡。須約五即位釋配三慧
云云
如來昔於耆闍崛山及餘住處已廣分別一實
之道 釋曰。今此擧説法處。有古今兩翻。今
且擧古。如來者此十號中第一號也。抑多唱
十號。唯有于文未會其號。今正説中及諸
經中十號具足之言盈滿也。疏家謂易亦不
出之。我輩淺見不以爲難。今爲童蒙略載尊
號。且西明揚公製四分鈔數義圖云。多聞聖
弟子持八支*齋念如來十號。一如來。如理修
行號。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號如來。二應供。
行二利號。三正遍知。實智窮源號。四明行足。
因果滿足。五善逝。逝生菩提不退號。六世間
解。解權智圓明號。七無上士調御丈夫者位
過諸聖以攝有情號。八天人師。善軌衆生號。
實爲六道之師人天益多故。九佛。無師自覺
號。十世尊。殊勝號。諸天世人莫能過者。批中
六同上文七無上士位超諸聖號。大經云。有
所斷者名有上士。謂菩薩也。無所斷者名無
上士。謂佛果也。八調御丈夫。引攝有情號。
經如來實非丈夫非不丈夫。固調丈夫故名
也。此號准大經開二。瑜伽云無上丈夫調御
士。九人天師。善軌衆生號。大經實法界天人
益多故云也。十佛。無師勝覺號。明無師自
覺諸惑不能翳。世尊准大經十號外也。今
文句云。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丈夫。爲
衆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爲佛。壞波旬名
婆伽婆已上今案西明依瑜伽今及批依大
*經各有所依不可是非。本業亦開無上士
弘決云。調十法界名爲調御。了十法界法
名爲丈夫乃至此十號名經論不同。大經爲
十一。大論合無上士調御丈夫以爲一句乃
至世尊爲第十句已上今案文句併批符同本
業及大*經。其開合詞似不同。應是文誤耳。
仁王經疏云。成論與阿含皆合無上士調御
丈夫爲一號至世尊十數方滿。今經及釋論
開無上士與調御爲兩則十號已足總結上徳
十號具足名爲世所尊就別釋中不稱世尊
但言婆伽婆。此是佛之總名持將代世尊也
今案此疏釋正合以爲據。又瑜伽與成
論・阿含同亦不可不用之。梵網合後亦可撿
之。又妙樂科本中有數小科。古來未決。餘
近得之如之別抄。隨文會之於理無妨。今出此
者爲備幼學也。三世諸佛及十方佛皆有通
別二號。辨別化道故有別名。示徳齊等故立
通號。隨文亦異。總而言之總攝十號之一。以
智論上裁爲十。今絶無十一二等言以第七
一號一七箇字不分擘之合爲好耳。若約圓
解一一號中皆具十號乃至無量恒河沙號。
舒遍法界卷歸一體。名號品中説云亦我。且
可披彼。雖示種種道其實爲佛乘。眉間白毫
卷舒自在。輔行云。法應十號一體無二已上
隨義可思。不可分隔 耆闍崛山 西域&T047368;
云。宮掲陀國
京城也
東北十四五里至姞票陀
羅矩吒山。唐言鷲峯亦謂鷲臺。接北山之陽
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
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説
妙法。頻婆沙羅王爲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
麓至峯峯跨谷凌巖編石爲階廣十餘歩長五
六里。中路有二小率堵婆。一謂下乘。即王至
此徒行以進。一謂退凡。則簡凡人不令同往
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垂有甎。精
舍高廣奇製東闢其戸。如來在昔多居説法。
今作説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已上文諸宗章
疏解此山事。今不耍切。但靈鷲或不註。今
檢有處何不肯之。仍略示方耳。此亦通別通
通諸經別在正説云云及餘住處隨經各異。
道場・鹿苑・祇洹・恒河・空亭等逐時多大。而
多在靈山説諸大乘餘者少也。故云及耳云云
一實之道 文通義別。且如寂場圓實之下
兼含別教且如接
別云云
鹿苑唯小。方等漸頓竝陳説
一實道。般若相資説一實道。雙樹扶律顯常
教。猶四味兼對帶等實正權傍。雖不以一實
爲其純宗且約勝故爲一實道。擧若干者意
在法華。會三歸一究竟之實。若不如此合結
異途開會不成。故今出之
今於此處 別指今處。即大林精舍重閣講
堂也。先已擧所證實道。今欲説能證實行。行
即大乘實因也。大師曰。欲登妙位非行不階。
須修四種三昧入菩薩位云云此經所説非不
通四而別説半行半座三昧行相。指彼爲能
證實因。即三七日入道場修六根懺悔者具
如下文。今擧此處者的指説處。爲未來世諸
衆生等此總指教所機縁。凡有正傍二意。
正爲現機。傍爲末機。現爲我像末衆生。未通
賢聖等劫。正説文云未來世諸佛其數無有
量。故今籠通之義意無窮。且初四字通指時
也。後四字正指機。通六即位別觀行已前三
階也云云言衆生者。正經疏四云。中阿含十
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衆
共生世。故言衆生。此據最初也。若攬衆陰而
有假名衆生。此據一期受報也。若言處處受
生故名衆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正法
念云。十種衆生如文私志十二云。若欲即名
易解者。初約衆人共生故。次約衆法共成人
故。三約衆因諸處受生故。此易知。若依證契
大乘經舊譯云大
乘同性經
楞伽城主名毘曇産。而白佛
言。世尊。衆生者何義。經云。梵云薩埵。奮譯
云衆生。或爲有情也。佛言主。衆生是有情。總
衆和合故。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界入縁
起及因會對而生。猶蘆車。或執爲我或曰衆
生・養育者乃至受者想者。當知即此皆是衆
生想。今謂經中此釋即今・文三義之中次後
之二義也。故知今文三義釋名義是。是言衆生
者即三災之後上界天衆來生下世界故也。
正法念下次明差別如文餘者云云
欲行大乘無上法者 已上兩句絯而言之。
總貫一部始終之事。序説云無上大乘無量
義經。流通首云欲行大乘無上法者。正説中
云。此經最上在一切經上。論抄十七名最上
法門。其意可會此二句。經略撮一經七箇耍
句。法三人四。先抽上了意欲行妙法蓮華最
上乘法諸佛所護念之道也。大乘語通。今指
一實會三甚深難解之法。普賢文殊等大人
所乘名爲大乘。觀行相似學大乘觀直往菩
薩所乘。分眞究竟滿分位人所乘之道。名之
大乘。更無其上故言無上。且法三句竟
欲學普賢行行普賢行者 此句顯人四句。
且指下四。別無他故。先學已行。次擧今題
云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意彰經此。説正説分
經竟同席便合説之。何以別時更説流通分。
如來施化功待機悟。八年説正經時衆非無
倦。若忽爾更起衆會或惰懶無心專注恐失大
縁。故別取時更説流通慇懃誡聽。斯則如來
能知機時兩縁相應不待不失大巧方便也」
若見不見除却罪數 今准不段。若見普賢
此圓頓機三七日中修道場者是也。或可不
滿三七感得之者。且如天台大師。於大蘇山
纔見南岳大師。大師慰曰。昔在靈山同聽法
華。宿縁所追今復來矣。便示普賢懺法令入
三七日道場天台至二七日開示悟入佛之智
見。若望三七日滿得見者合是上上滿。三七
日見是上根。七七日見中根。一生中見是下
也更分別之。三七日見即上根。七七日見是
下根。一生見上。二生見中。三生見下。隨義釋
之於文無妨。一生見者是頓悟機。三生見者
是漸悟機。又約二義須分三差。若三七七七
日見爲頓。一生乃至三生爲漸。亦得若不見
者。是一生等望七七等且爲不見。以遲
故新金光明辨才天品云。三月六月九月或
一年。據今如此略爲四種根。且約當經人根
五差類。解之得知。若准三周合有九種。會
意在人耳。圓機極鈍不過三生。所以有圓頓
漸三階。上來頓悟漸悟文義倶在此經。又見
有二。一假二實。假約他普賢。實約自證。他謂
先達自謂自成外凡未見。或約他亦合見之。
内凡似見分眞分見。故判位中云。普賢在衆
伏之頂指。四十分眞爲衆伏。第四十一名之
爲頂。若對別位等覺後心此借
名也
對究竟位名之
爲伏。伏之極者第四十一位。凡不起名爲伏。
伏位窮極即是斷也。伏數稍多。所以名衆伏。
通斷遍位位有之若見不見義通假實。意
數如上
阿難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其國土相
雜華經中已廣分別我今於此經略而解説
華嚴華藏世界品初偈。普賢智地行悉成所
有莊嚴從此出。正説末品云。爾時普賢菩
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徳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
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乃至到娑婆世界耆闍
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遶七匝。白佛
言。世尊。我於寶威徳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
世界説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
薩衆共來聽受。唯願世尊。當爲説之。若善男
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云云今天台疏云。悲華云。我
誓於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耍
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縁今改汝
號爲普賢。妙樂&T047368;云。問。華嚴云。普賢菩薩依
於如如不依佛土。今何故云從東方來。答。
此據應迹所從。彼明所證自體。既云等覺猶
有一分報土身在。經從極理初住即證今
案經云生東方淨妙國土。豈非應迹乎。八十
華嚴經新疏云六十卷經是舊譯。康藏法師等製疏義
名探玄&T047368;。玄有三卷。名華嚴一乘教
&T047368;。此土學者字五教是。今八十卷經武太后代于闐
國三藏實叉難陀將梵本來。天台第四代弟子荊洲玉泉
寺傳律大徳沙門弘景勾當翻譯事了進表聞奏品歴。
后歡喜降筆製序。事具載史也。東都靜法寺沙門惠苑
製音義并疏刊定&T047368;。雖有此疏天下不趨。浙東沙門澄觀
後住也。清涼山大華嚴寺般若院七載不出院門硏覈新文
鑚仰切深削舊不安製疏十二卷。如今大唐天
下混依行之。舊本經疏等並休傳。故今云之
二從喩
受名如涅槃及觀佛三昧經詺此經爲雜華經
以萬行交雜縁起集成故。三從法彰名。如智
論釋囑累品詺此經爲不思議解脱經。四從
義用受名。如下離世間品及出現品各有十
號者。是依今梵本云摩訶毘佛略勃陀健拏
驃訶修多羅。此云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今
略雜飾字耳。疏主演義抄五上云。一時併擧
梵言一時釋。就此語若別對者。摩訶言大。毘
佛略云方廣。勃陀云覺者。是佛字略存梵音
故。健拏云雜華。驃訶云嚴飾。修多羅云經
今准此經及勸發品生東方事更不可疑。
又指華嚴經名雜華經。其據分明。或華嚴師
不以彼經爲釋迦最初説云云者甚違聖教。
可以今經及清涼疏爲其明證。言略説者。説
普賢依報相存大底不委細故言略説。又更
説之非切耍故存略。今耍觀法。其國土事非
耍也。所以略之。驃字毘召反馬名也。今
取音也
誦大乘修大乘發大乘意樂見普賢身多寶佛
塔釋尊及分身佛樂得六根清淨者 上來七
句此經骨目也。所以科文中毎至於廣文一
一點出之。行者存意尋看下文。若不措懷一
部首尾難可存也。今此不繁。本&T047368;初可容
意耳
當學是觀 所言觀者此能觀也。依大師教
必須三觀成得我行。若不然者千經萬論終
無可導。具如彼章等。諧會彼趣尋此經旨 
除諸障礙 障者閡也。二三五等諸障多出
他文。今不煩載云云石鼓闍梨釋正説初諸
有漏句有別章。亦尋彼耳
見上妙色 此普賢菩薩依正二色也。隨位
麁細准十報身分別之。准上下有麁妙。今文
且通擧之。無漏之報故云上妙云云
不入三昧但誦持故 言三昧者法華私志八
云。此名有通別。文但釋別不釋通名。舊云
正心行處亦調直定亦云正定。新云等持。其
義可知。十七地論第十一釋三摩&T004349;多地第
六之一。&T047368;四云。一云三摩&T004349;多。名等引地。
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舊云三昧訛也。三云
三摩鉢底。此云等至。舊云三摩跋提訛也。
四云馱衍那。此云靜盧。舊云禪義不正也。或
云持訶那*訛也。五云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
云心一境性質多云心。翳伽云一。阿羯羅云
境。多云性。舊云一心略也。六云奢摩他。此云
止也。七云現法示住。三摩&T004349;多又舊名三
者語訛。三摩地又舊名三摩跋提者。景云。
語*訛。是二師言有相違也。今謂三昧即三摩
地當知其説。所以知者。成實論云五聖智三
昧。此論十二云五聖智三摩地故也。新羅元
曉師云。三摩地之與三昧名義各異。所以知
者。如金光明經第三卷中明十地定初三地
定名三摩提後七地定名三昧。其若一名而
譯有*訛正者何故所譯經之中或名三昧或
名三摩提。故知異也。今謂是不然。彼經云
三摩提者即今所言三摩&T004349;多此云等引。彼
云三昧者舊翻名正受即今云三摩地翻名等
持。二義別故上下各名。影略互顯也。但曉公
不別地提二字*濫作斯難。然後勘其新翻十
卷金光明經十地定皆名三摩地。此即譯人
解音不同也已上道倫
&T047368;
止觀&T047368;二云。大智論云。
一切禪定心皆名三摩地。秦云正心行處。是
心無始常曲不端。入正行處心則端直如蛇
常曲入筒則直。今文存略故云善心一
處住等。論又云。三昧是通百八是別。私志九
云。言禪定者梵云馱演那或云禪那或單云
禪。此云靜定或云一心或云思惟修或云辨
蓋或云功徳聚林。新云馱演那翻爲靜慮。有
人釋云。慮是心慮靜此勞慮故云也。據正釋
云。靜謂寂靜慮謂思慮。靜而思慮故云爾也。
亦云。靜者思慮故云也。初是正義次是傍義。
總不出於因果。廣如餘文釋所釋已上馱演那當
瑜伽&T047368;七中第四。大底同也。今云三昧當七
中二。與止觀&T047368;引大論相同。意在正心行處
名之差別。且如十七地&T047368;。准普賢道場文。行
者懺後必修禪觀須假以名三昧。而初心人
雖有觀心未是純熟不免散亂如雜血乳故非
三昧。所以文云不入三昧但誦持故
一日至三七 以下義如上説。故今正釋安
樂行云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推上上根七
日得道。何無此理。本&T047368;五重。一最利一七三
七。二七七日。三一生。四二生。五最鈍三生得
見也。南岳天台依憑此經圓機極鈍不過三
生。斯據勇猛精&MT10773;六時不欠終非懶惰懈怠
者。努力行人莫愛惰懶
身量音聲色像無邊 三事無邊身爲其本。餘
事是支。依於如如不依世界。中觀所感更非
他致。若約四義釋之云云
欲求此國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 假用隨方。
若大若小以自在故卷舒任意。此娑婆國一
三千界丈六所主甚極近小。故不堪客。故促
本大隨迹之小。准勸發疏自在神通合破爲
二。如今此文以自在家之神通能令蹙小故
不破句。若六神通中是神境通也。如來促故
菩薩隨促。妙音被誡。佛身卑小菩薩隨爾。
今文相似。凡短促事皆從三藏機起以丈六
八十等爲其事。故諸*狹小事悉從彼發。如正
説別序疏。又淨名經云。衆香世界九百萬菩
薩。倶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
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衆。佛言香積
佛是
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又當
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
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卑想所以者何。十方
國土皆如虚空。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
不盡現其清淨土耳。今普賢促*小意義合同。
促且足反。禮&T047368;足足以數。鄭玄曰。促促言速
也。説文促迫也。廣雅近也。聲類催者促也。今
案短促也。神通名義如他文
閻浮提人 四洲得名如因果界地章等。今
此洲從樹得名。又從金華嚴音義云。瞻部樹
名也。提此云洲。謂香
山阿耨池南有一大樹名瞻部。其葉上廣下狹。此南州似
彼故取爲名也。又云。閻浮檀金具正云染部捺陀。此是西
域河名。其河近閻浮捺陀樹。其金出彼河中。此即河因樹
以立名金由河得名。或曰。閻浮菓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
染石成此閻浮檀金。其色
赤黄更帶紫眞氣也云云
人 尚書惟人萬物之
靈。孔安國曰。天地所生惟人爲貴也。周易。大
人者與天地合其徳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
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禮&T047368;。人者天地之心
五行之端也。又曰。天子自稱曰予一人。鄭
玄曰。自別於人而已。太玄經。九人。一爲下人。
二爲乎人。三爲進人。四爲下祿。五爲中祿。六
爲上祿。七爲失志。八爲疾瘀。九爲極已上
玄文
八陽經云。夫天地之間爲人最勝最上者貴
於一切萬物。人者眞也正也。心無虚妄身行
正直。左丿爲眞右乀爲正。常行正眞故名爲
人。是知人能弘道。道以調身。依道依人皆成
正道。大毘盧遮那經云。云何人心。謂思念利
他。釋云。謂如是思念。某甲於我有恩。我當以
如是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於我所有不繞益。
今當報之。及種種理人利物之訃皆是人心
已上此釋意未成佛前常生入道爲好彼釋
五末云。又一切眞言如來爲彼常樂人中者説
此人趣乘。若有衆生誦習之者永離惡道種
種不閑處亦離上界諸天多諸放逸長壽&MT10769;
即於人趣法門得自在故成大悲胎藏曼陀羅
也。復次如來生一切示同人法。是故此趣乘
於祕密藏中能建大義云云大底依戒善因得
生人天。天十善戒人依五戒。誓受堅持不毀
犯故得人天身。故藥草喩偈云。或處人天轉
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天台以喩子從
高擬墮地布以綿耨不令損身。衆生造業欲
墮三途。佛説戒善勸他受學免墜惡道暫置
人天。更有慚愧更學戒善得免墮落。或値釋
尊見道得行。或見佛滅修行戒善。縁是得見
彌勒得三乘道。種種善縁如止觀發心中等。
地上清涼益從人天而起。欲免熱火須留心
可見
玄文
方便品疏云。説散十善離三途著。説
靜十善離欲界著具如
彼文
據經不合更出上來諸
文。然依言次釋字義。故不免閑言。抛之任意

三障重故 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止觀
五云。三障四魔者。普賢觀云。閻浮提人三障
重故。陰入病患是報障。煩惱見慢是煩惱障。
業魔禪二乘菩薩是業障。障止觀不明靜。塞
菩提道令行人不得通至五品六根清淨位。
故名爲障。四魔者經文雖無今便明之。陰入
正是陰魔。業禪二乘菩薩等是行陰名爲陰
魔。煩惱見慢等是煩惱魔。病患是死因名死
魔。魔事是天子魔云云金光明疏云。餘經對
縁云報障難轉因時可救果無如何。此經三
障皆可轉。一往釋此三障由破五戒。破五戒
是業障。受三途人天等身是報障。煩惱爲
本是煩惱障。又云。煩惱與業云何。數人云。
數起而輕名煩惱。數起而重名爲業。天台師
云。任運常有是煩惱。卒起決定心發動身口
必牽來報者是業。若爾惡星災怪都不
心。云何是業障。此即外相表業將起是業責
報之相即得是業障也。若煩惱業轉報未必
轉。若報轉業煩惱必轉。通論見思煩惱皆有
憂愁恐怖。別論憂愁屬見煩惱恐怖屬愛煩
云云煩惱境中先釋名云。煩惱是昏煩之
法惱亂心神。又與心作煩令心得惱。即是見
思利鈍分別甚廣
今不煩載
業境初云。行人無量劫來所
作善惡諸業或已受報或未受報。若平平運
心相則不現。今修止觀能動諸業故善惡相
云云又法華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
罪福只是善惡業耳。二明發者。發無前後。先
明業發有六。一報果相現。二習因相現。三報
前現後習現。四習前現後報現。五習報倶時
現。六前後不定諸業現時參差萬品。識此六
意分別無謬具如
本文
私案三障次第且如初列。只
縁無明有行。縁行有識。縁三因有兩果。所以
一往列之如是。光明玄云。云何三道。過去無
明現在愛取三支是煩惱道。過去行現在有
二支是業道。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生
死七支是苦道。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從
煩惱通業。從業通苦。從苦通煩惱。故名三道
已上今案煩惱・業苦三道即如次第對配三
障。苦則報也。故初列且免妨。重字多音。唐韻
云。直容反。複也疊也已上平直隴力重反反。
多也厚也愼也。又直龍反。又直用反已上上
容反。更爲也。又柱容反已上去今依上聲。又
此八字結上又起下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 正經云。諸佛智慧甚
深無量。爲説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如來尊
重智慧深遠。如來智慧力觀彼久遠智勝佛
事也
日大底。略知是智。細會是慧。約位五差。
謂名字・觀行乃至究竟。今此智慧在分眞位。
唯識云滿分清淨者今且指分清淨。普賢位
在末後。常人謂之後位普賢。又云大普賢地。
是等覺位也。若廣解如智妙中。今且消經故
存略之。於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謂觀
得失倶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力者幹
用。即定之慧即慧之定二力平等。象有大力。
表法身荷負。即十智力等也。地持云。得勝堪
能名爲力。於十處悉知實離虚妄勝於魔自
行故名得勝。能以方便利益衆生故言堪能。
今言力者分眞後位十種智力隣於眞實也
云云化者化轉也。能以智力化内化外。内者
智慧外者白象也。象力強壯無能過者無罣
礙故。白是色本表無漏無染。潔淨無垢如白
淨帛易受染色。即實相信心。本性白淨之義
也。經云菩提心爲因。須會其趣。乘者騎也。象
字玉篇云。似養反。山海經。祷過之山多象。郭
璞曰。獸之最大者也。長鼻大耳牙長一丈。如
説文三歳一乳也。爾雅。南方之美者有深山
之犀象。璞曰。象牙骨也周禮。人君之象焉。
鄭玄曰。譯官也。玄曰。制四方之民言語不
通者。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
云云周易。象者像也。野王案之與像字同
若對人者。聲聞如麞直去不迴。縁覺如鹿
母並馳並顧。菩薩如大象捍刀箭全群而出。
此且約共地三乘且分別之。二乘發心近。縁
理淺。其智慧弱。斷通惑不能盡邊到底。非波
羅蜜。菩薩發心久遠其智慧強。能斷別惑窮
源盡性。大品云。二乘如螢火菩薩如日光。此
約獨菩薩乘分別。象子力微身沒刀箭。掬湯
投水翻添氷聚。毘婆娑云。破敗菩薩也私謂。
未斷
煩惱智力微弱憑物易
破故。故破敗。云云
智力強盛須廣利益。如大
象捍群近而言之。第五品
上利益稍廣。云云
若其不然。且當安忍深
修三昧。行成力著象化不悗懌哉。可以鏡
焉。今斷簡之。大象捍群合允今文義決
云云
其象六牙七支跓地 薩遮尼揵子三云。彼
大象寶猶如良馬云云七支善跓所謂四足牙
及陰尾是七種支善跓大力。本&T047368;云。六牙者
是則譬六波羅蜜也。六牙者其即有鼻邊中
也。止觀云。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
通。牙有利用如通之劇疾。象有大力表法身
荷屓。無漏無染稱之爲白。本&T047368;云。七支者四
足一鼻一尾一根。如是七支即是譬四攝三
菩提行。經云跓。故常不捨離七種生死衆生
也。生死者方便・因縁・有有・無有・欲界・色界・
無色界合七也已上今准法華疏等。攝大乘
師立七種生死云云而未成也。本&T047368;七名未
見誠文。私謂。疏中以險難惡道譬生死因果
也。分段變易此即果險也。見思五住即因險
也。由此因果故言惡道也。今以果二因五爲
所跓之地以七菩提爲能跓之支。無漏七覺
跓於無明十二因縁之地不能令傾動。此
近十二因縁名爲佛性之旨又四攝三菩
提爲能跓支
又以鼻
尾陰足於七支者。一切四足傍生有此七分。
何獨象乎。文云跓地。知異他者。此爲最希。故
且不同餘傍生也。傍謂形傍行傍。傍輔也側
也比也依也。又云傍薄。謂彭魄展其體以向
之也。跓須從木即指柱也
其七支下生七蓮華 本&T047368;云。生七蓮華者
即七種生死衆生也已上今謂華表七淨也。
若言表七衆生七淨因華者一端似爾。直指
七華爲七衆生恐未可也。覺力得生妙因。
其義合便擇法精進喜除捨定念
此七覺分能生妙因
又七覺義通大小。
*今取圓寂無作覺分意接上文。又支者分也。
如常唯生蓮華。七支近地。以此爲異。若不然
者異義難別。既言跓地豈無實乎
其象色鮮白白中上者。白色衆多故言白中
上者。約圓教義四十一位分證之中普賢正
居衆伏之頂。位位萬善遞互勝劣。前後相望
下劣上勝。今普賢行居因位頂故言白中上
者。二物之色不得相比。義渉亦因亦因因亦
果亦果果。今月非耍故亦不取
&T073723; 力私反。西國寶名也。梵言寒頗胝迦譯
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論云。此寶出山石窟中。
過千年氷化爲頗*&T073723;珠。此應誤也。案西國
極饒此物。彼乃無氷以何化也。此但石之類
私已下出一切經音義。若縁界内何
無理。故不可偏執。彼乃無氷與經論違
又白中上
義表伏極未是斷極。今且在分眞位極也
其象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本&T047368;
不解。私推約本是五百由旬而伏五住或未
盡後分居從伏枯故四百五十。然分證位亦
備四徳。所以四百由旬也。約智言之。空觀智
知三百。有觀智知四百。中觀智知五百。後
觀已入五百之内而未究竟後邊故云四百五
十。象必蹈地定有行歩。所以不免用五百義
云云四波羅蜜分已滿足。後位望前其勢尊高。
故高四百也云云
於六牙端有六浴池 本&T047368;云。六浴池表於
六度云云止觀云。牙上有池。表八解。是禪
體。通是定用。體用不相離。故牙端有池已上
今思本&T047368;以牙與池喩六波羅蜜義且似混
雜。天台以牙爲通以池爲禪。禪智相應不相
離也。其義冷然又一牙二四六不同。未釋之。略在弘決後可委
一一池中生十四蓮華與池正等 本&T047368;以十
四蓮華譬四無畏四無礙六神通也。止觀云。
池中有華。華表妙因。以神通力淨佛國土利
益衆生即是因因從通生。如華由池發已上
今案&T047368;家先以七蓮華爲七衆生。此以人物
爲蓮華也。而今十四華爲無畏無礙六通。以
華喩法門也。今師喩妙因義通七淨。七淨者
信解品疏云。散衆名華者布以七淨華。謂戒・
定・慧・斷疑・道非道・知見淨・斷智淨也。戒者
攝律儀等三種戒也。定者首楞嚴等也。慧者
實智慧也。斷疑者已度三諦之疑也。道非道
淨者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也。知見淨者智徳
圓滿了了見佛性也。斷智者斷徳成就無明
永盡也。又云。即四攝。淨名批下云。戒・心二
淨在七方便位。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此三
在見道。從離身・邊・邪三見名見淨・離疑名度
疑淨。離戒取見善議邪道正道名分別道非
道淨。行在修道位離九地修惑名爲行淨。涅
槃淨在無學道。私云。七淨義渉智斷。可以十
四蓮華喩十四般若。十四變化亦合得喩
等覺・迴向・行・住是十
四也。變化如次第文中
其華開敷如天樹王 靜法云。波利此云遍
也。亦曰周匝。質多羅云間錯莊嚴也。言此樹
衆雜色華周匝嚴飾。或曰圓妙莊嚴。法華疏
三云。樹王者即波利質多。且輔正&T047368;云。波利
樹者經大涅
槃也
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其根入
地深五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延葉熟則黄諸
天見了心歡喜是葉不久必當墮落。其葉既
落復生。歡喜是枝不久必當變色。枝既變色
復生。歡喜是色不久必當生皰。見已復喜是
皰不久必當生嘴。見已復喜是嘴不久必當
開敷。開敷之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光明遠
照八十由延。諸天爾時夏三月中在下受樂。
我諸弟子亦復如是。其葉黄者喩念欲捨家。
葉落喩剃髮。已色變喩白四羯磨。生嘴喩發
菩提心。嘴喩十住菩薩見性。開敷喩得菩提。
香氣喩十方無量衆生受持禁戒。光喩如來
名號周遍。夏三月喩三三昧。諸天受樂喩於
諸佛在大涅槃常樂我淨弘決云。大經三
十七波利樹
一一華上有一玉女 本&T047368;云。即説一乘。止
觀云。女表慈。若無無縁慈豈能以神通力促
身令小入此娑婆。通由慈運如華&T016254;女。玉字
魚欲反。白虎通曰。玉者象君子之徳燥不輕
涅不重。是以君子寶之。禮&T047368;曰。執玉兢烈
火燒之不熱者眞玉也出唐韻
顏色如紅暉有過天女 顏語斑反。國語。天
威不違顏。賈達曰。顏顙也。方言汝頴。淮泗
之間謂之顏。蒼頡篇顏色也。漢書逆執事之
顏行久。頴曰。顏行猶雁行。行在前故曰顏。&MT03247;
雁字。紅胡工反。説文。帛赤白色也。廣雅
謂之紅也。陳粟爲䉺。字在米部已上
玉篇
容也。
赤顏與顙
字同
又性以紅者色也。又姓已上
唐韻
肝飛反。光也。説文曰。光也。或爲輝字已上
玉篇
光輝也。許歸反。暉曰色輝上同已上。
出唐韻
天者
川云。然天有多種。輪王即是飛行皇帝。是人
中天。三界諸天名爲生天。須陀洹已上名爲
淨天。地住已上亦名淨天。佛乃四魔永破明
見佛性三菩提已圓法身常身金剛之身究竟
圓滿住大涅槃出過諸天之上名爲究竟淨
天。故云最後天中天也已上文
有石解
此文性者思靚
反。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韓康陌云。性者
所禀之分。命者性之極也。禮&T047368;。天命謂之性。
鄭玄曰。謂天命生人者也。孝經説云。性者生
子之質也。白虎通曰。性者生也。此人禀天氣
以生也。又五性仁義禮智信也云云。已
上。出玉
今謂
准儒家言會釋今義言同意別耳。文過天女
是世天即所過也。今言過者是第一義天能
超過世天矣。紅含赤白。似於四華云云
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五百樂器以爲
眷屬 手舒首反。周易艮爲手。禮&T047368;手容恭。
鄭玄曰。高且正也。説文拳也。毛詩賓章手仇。
傳云手取。無爲而然故云自然。然者如也。今
准教文。自然是無功用義也。化者化轉。今意
在出。唐韻云。箜篌樂器。釋名云。師延所造靡
靡之音出上續。漢書云。靈帝好胡服作胡箜
篌也。本&T047368;云。五箜篌者即五分法身。五百
樂器者五百陀羅尼已上止觀云。女執樂器表
四攝也。慈修身口現種種同事利行財法二
施利物多端。如五百樂器音聲無量也已上
若得意者兩説合宜。更分文者爲口輪化。如
下段中。又以妙音供養伎樂奉上寶器之義
與此相會。樂唐韻云。五角反。音樂。周禮有六
樂。雲門咸池・天韶・大夏・大濩・大武。又姓
出南陽云云今不取之。眷居倦反云云屬之
欲反。付也是也會也官衆也儕等也亦連屬。
又巿玉反。屬俗也
有五百鳥鳧雁鴛鴦皆衆寶色生華葉間 本
&T047368;以上句樂器喩五百陀羅尼。止觀云。示喜
見身是普現色身三昧也。隨所宜身而爲現
之。未必純作白玉之像。語言陀羅尼者即是
慈薫口説種種法也。皆法華三昧之異名。得
此意於象身上自在作法也已上法界次第下
云。次三昧而辨陀羅尼者。若依論解。三昧但
是心相應法。陀羅尼或相應或不相應。故異
於三昧。若法華所明普現色身三昧猶是解
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以三昧陀羅尼既是
相成之法故。次而辨之。此五百通名陀羅尼
西土之言。此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
持者。集種種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
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
不令起故云能遮。又翻爲總持。隨有若名若
義若行地功徳皆悉能持故名爲總持。今此
五百並有持遮總持之義。故通名陀羅尼。陀
羅尼者略説則有五百廣明則有八萬四千乃
至無量。悉是菩薩諸佛所得法門。名義皆不
與二乘共也。今依智論略辨三陀羅尼以成次
第章門。五百之數名義既多。豈可具辨。一聞
持陀羅尼得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
失。所謂十方諸佛及弟子衆有所演説一時
能聞憶持不忘。故名聞持
陀羅尼也。即是名持
二分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
諸衆生諸法
大小好醜分別悉知。故名
分別陀羅尼。即是義持
三入音聲陀羅尼得此陀羅
尼者聞一
切語言音聲不喜不順。一切衆生如恒河沙等劫中惡言
罵詈心不憎恨。一切衆生如恒河沙等劫讃嘆供養其心
不動不喜不著。是爲入音聲陀羅尼。即是行持也。復有
寂滅陀羅尼無邊陀羅尼威徳陀羅尼隨觀陀羅尼
陀羅尼虚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陀羅尼明諸法義
陀羅尼。如是等略説乃至五百陀羅尼。廣明則無量陀羅
今案語言陀羅尼即是五百乃至八萬無量
總持法門也。衆鳥相鳴無非陀羅尼。樂器音
聲無量水鳥樹林皆演妙法無非陀羅尼衆多
法門。雖示種種道其實爲佛乘云云手中以下
葉間已上或開或合若約一普現色身三昧爲
一段得。若一三業上假分別之者樂器爲口
輪化衆鳥爲身輪化。雖假分之一心爲本故
言慈修身口現種種相。火宅喩中以鳥譬慢
依於義便不可與今相混。此取輕飛喩無漏
通。任意自在無有罣礙。&MT04530;扶音防無反野鴨
出唐韻靜法云。&MT04530;扶趺反。似鴨而小。謂之
&MT04530;也。雁吾安反。禮曰。盂春之月鴻雁來賓。白
虎通曰。鷙用雁者取其隨時。又鴻雁屬傳云
大蝦。又姓。鴛於袁反。鴦央音於良反又烏良
已上出
唐韻
象鼻有華其莖譬如赤眞珠色其華金色含而
未敷 若准正經皆如金色可謂白金。行在初
心故含未敷云云眞珠色者或白或赤。今取
赤色。此眞珠如常。可知約位解。亦准正經
序耳。思惟不休見華即敷。且華開發行相成
相也。勤精進念念莫住此華敷之兆矣
叔迦寶初字案一曰居
延反又測隣反
崇福一切經音
義。鸚鵡梵音*叔迦又云甄*叔。譯云赤色寶
餘如城
&T047368;
又釋紫礦云。謂波羅奢樹此也。其色
甚赤用染皮疊也。其樹至大名甄*叔迦。一物
也。華大如斗極赤色至堅肋音刄商人縫爲
袋者。法華辨圓云。甄*叔迦寶者唐言赤色
寶。案西域傳云。有緊*叔迦樹。其華赤色形
大如手。此寶似此華。因以名焉。嘉祥舊説。此
云鸚鵡。此寶似鸚鵡鳥嘴而赤色也。東春義
纉云。甄*叔迦寶者云是赤色寶。此土所無。
故相承不譯。注云鸚鵡此寶似鸚鵡嘴而赤
色也。*霅川法華&T047368;云。甄*叔迦者。注家云。此
寶似鸚鵡嘴邊赤。或云色縁。今案嘉祥依
經也。未見細釋。且依西域&T047368;及崇福耳。又纉
&T047368;此天台家也
妙梵摩尼以爲華臺金剛寶以爲華鬢 天台
梵網疏云。梵者西音。具足應云梵覽摩。傳譯
存略但云梵也。此云極淨。此明行體離染爲
義。梵云梵摩。此譯云寂靜或云清冷或曰淨
潔。又云。一切經音義云。梵摩此云鉢天。亦即
梵天王也已上如下略明之。梵王所得妙摩
尼也。此似二物共以爲臺。即玉與寶也。金剛
寶爲鬚者。輔行&T047368;云。金剛寶者。大經二十二
云。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
亦復如是。若在大衆色則不定。大論三十八
又云。如頗梨珠隨前色變自無定色。諸法亦
爾。大論五十九云。金剛寶者帝釋所執。
與修羅戰碎落閻浮今案色不定珠與
釋所把其體合矣
當象頭上有三化人一捉金剛輪一持摩尼輪
一捉金剛杵 此觀云。頭上三人一持金剛
杵一持金剛輪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無漏
頂。輪轉表出假。如意表中已上&T047368;引本業瓔
珞經上卷云。經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輪云云
六輪者。謂鐵輪十信銅輪十住銀輪十行金
輪十向瑠璃輪十地摩尼輪等覺。輪是碾惑
摧伏等義私謂。杵能摧物喩即空智能遣
三惑。輪能摧碾亦能轉法喩即假智令他破
惑。寶珠體空能含萬物。物無其相無内無外
能空能雨天下諸寶喩即中智。一心三智無
縁無念能一能三無迷不破無法不備無理不
圓。三智一心中得。故當頭上有三化人。體用
不二亦無不二云云
擧杵擬象象即能行歩 止觀云。杵擬象能
行表慧導行已上私謂。即空妙慧能導萬行
故。象能行縁擬打故。象能進行如大論快馬
見鞭影能行於正路。擬唐韻上云。擬度也。魚
紀反。玉云。魚理反。周易擬其形容蒙其物質。
珍案謂准蒙之也。禮&T047368;擬人必形其倫。鄭玄
曰。擬猶*比也。説文擬度也。字書向也度及向
隨宜用
脚不履地躡虚而遊 縁因之行足不踏無明
地能躡法性空能遊萬有上。空有不二無能
無所。躡者唐韻云。尼輒反。踏也履也登也急
與聶
同反
離地七尺地有印文於文中千輻轂輞皆悉具
足 地有七種。謂已辨已前是有功用地。今
八地已上離他功用地。今約普賢非無此義。
以先免下地累今登於上地故云云七慢七漏
等一一可釋之。不住生死故離地。七尺表離
七有等。生死即涅槃故地有印文。輻輔鞠反。
考工&T047368;。輪人爲輪斬三材輻也者。以爲直
指者也。珍案湊轂張輞者也。毛詩坎坎伐
輻是也。轂化木反。考工&T047368;。輻斬三材必以
時轂也者。以爲利轉也。説文。輻輪所湊
也。左傳長轂九百。扗預曰。長轂戎車也輞無
枉反。字書輞&MT00073;也。或爲&MT00074;字。&MT00073;鉅居反。考
&T047368;。車&MT00073;三柯者三。鄭玄曰。&MT00073;二丈・七尺謂
輞也。其侄九尺。鄭玄曰。謂車輮所謂牙者
也。珍案大具如車之&MT00073;是也。今或爲渠字或
爲據字若約法釋。正見・正思惟・正勤・
正念似世間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
輞。故名法輪。問。何以得知。法輪唯是見道。
答。憍陳如等見道生時説名已轉。故唯見道。
天親總取見・修・無學三道名爲法輪。婆
本意亦總説一切聖道皆名輪也。問曰。有宗
還説三道。何故前云唯見道名法輪耶。答。據
有宗三道倶名法輪。前唯見道者從初立名。
以見道是三道之初耳巳上小若依大乘明法
輪體者有四。一通明輪體。二別明輪體。三簡
異小乘。四遮外難。初輪體者。擇法覺支・正
見・正智是法輪。體者謂。此法輪若在見道即
七覺分中剋取正見爲體。若在無學道中即
十智中剋取正智爲體云云二別者。七覺在見
道。八正在修道。十智在無學道。即大乘通
別相也。若小乘中通者。與大乘同。別者。八正
在見。七覺在修。十智在無學道也。今大乘通
別體者意在於此。若准四教。但在藏別則闕
通圓法輪體也。二明法輪體中。正見等二爲
輪轂者體是惠故。問。何故前言體唯正見今
總取八爲輪體耶。答。前約剋體此約相從眷
屬。謂正見是體思惟是用。前擧其體不取其
用。據實此二體總是惠。既有惠簡擇除惡取
善方能持戒故有正語等三次而起。戒既清
淨定次現前。故正念等三次第而起。念能憶
持。勤能遍策。定能專一。故此三種體皆是定
分也。三簡異者。問。何因八正道配轂輻輞大
小不同耶。答。小乘定中以戒爲本定慧方生。
即正語等三體是其戒爲輪轂也。故遺教經
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尸羅
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大乘中先有慧簡擇是
非方能持戒戒既清淨定方現前。故六度中
前五不得智慧不成其度。菩薩發心先學般
若也。四遮難者。問。大乘八正道在修道。何
因今説通三道耶。答。八正道支通於三道約
通相説。若不爾者世尊即是無學。應無八正
道支佛既具有。本知八正通三道有。此中意
説大乘見道。唯一刹那時節既促。未能進修
所以不立。夫道通因趣向之義。進修相顯言
在修位。據實而言通於三道。若約別相在
修道也。諸經論中説佛教法名法輪者。即法
説段云。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前爲後因
合果因者即見道爲修道因修道爲無學道
因。望前爲果望後爲因。若約教分別略如上
説具在諸文。若約圓門三觀三智是輻轂輞。
普賢妙解曾已圓滿隨通機宜轉無可定相。
以空假中智轉位行念三不退輪。一中無量
無量中一。逐四種根轉所宜輪。何以定説。内
體外用容與在主。可以意會。圓妙用中一具
一切法故名一切種智。種智所知何法不圓。
圓中之別常無不具。故三十七品乃至八萬
法藏出内取與一切時中無有暫廢。常別常
圓恒體恒用説默宛然施收無間。具足言下
合具體用事理等義。今不能載
一一輞間生一蓮華 輞間有空地故生蓮華
也。令案經文唯一輪已如此。輪者象脚下地
所現印文焉。文如佛脚底千輻輪相。此非車
輪。只有輻轂而成輪相。合無有輞而今有之。
然則應有駕乘文。一車一輞於理有之。而一
輪多輞道理未會。若一一輻彼此有間。須得
生物。今既不然。恐文失錯。設准車輪使此輪
間於理不得。一一之言猶尚難會本云。一一
輪間且
不同。但輪字亦不
成義若*輻如何
生七千象以爲眷屬 一一支下各生一千。
是七千。十善各百。故一支中都生一千。
千從七生。故爲七千云云
金鞍 七寶光轉成鞍
七寶校具 妙慧巧轉觸於六處便備七財。
即七聖財鞍擬坐人行成徳。宛准擬普賢備
四徳者。安載其上
於鞍四面有七寶柱 鞍具四無畏。亦本來
有之。四無畏上具足四攝能以成立菩提心
柱。柱能成臺。如莊嚴王眞珠瓔珞成四柱

臺安寶鬘 擬普賢也又如華蓋
必合有柱
百寶共成 後位百福成其寶鬘。無量劫修
大悲萬行今圓現也須以十寶爲本一一加九。今
是云百寶。十善即寶。一一具
十百義
顯然
其蓮華臺是大摩尼 上云妙梵摩尼以爲華
臺。妙言與大其義相通梵報所感可與先
會也
妙梵摩尼世中梵福最上
所以言大也
若約位中有六種輪。今
等覺位是摩尼輪亦如
上也
如普賢居於彼故以外
報莊嚴内體也
五十種光五十種色 總爲百福莊嚴之相。五
蘊本空。即空觀成故能觀本有普賢色心二
境。依正平等。五十種境之與智豈非深達九
界罪福即本來佛界百福莊嚴法身乎了因是
光縁因
是色。此莊嚴
於正性 云云
其象開口牙上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讃嘆
大乘一實之道 開口即是出言之端。依報如
此。是正報身如極樂刹水鳥草木皆演法音。
即彌陀佛法門主力。如今普賢。欲爲行人説
一實道故。其依報變化女等八音清淨詞韻
絶妙讃嘆圓妙實相一乘醍醐味標法微妙
且令仰崇頓漸泯合唯一妙法。正宗妙文以
一大事因縁出現於世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快籠斯章也。鼓古音。動也撃也。玉
篇引尚書六鼓。具如彼中。樂玉篇云。古角
反。周禮。六樂云云孔子曰。樂者節也云云
周禮鄭玄注謂。琴瑟也云云神農作琴七尺
二寸上有五絃出三
十本
疱義作瑟二十五絃。如
事始中。歌禮&T047368;。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
釋名曰。人聲曰歌。歌柯也。八音尚書。八
音克諧云云八音金石土草絲竹木瓠也。鄭
玄曰。宮商角徴羽雜者皆音也。單曰&T016254;也。
&T047368;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八音已下
出玉篇
晝夜六時 四分行事鈔評大論出晝三夜
三常行三昧。晝三晨朝午時黄昏。夜三初夜
中夜後夜。三事一禮佛懺悔二隨喜功徳三請
佛轉法輪。今案三事大底五悔。具如止觀七
末。又中台大師教修七時。即上六中開午時
爲兩。謂齋前*齋後。其前如常唱禮。此亦兩
時稍異。即台山國清寺食前唱禮略依十方。
禪林寺行十二爲幷五悔。其食後禮三千佛
名經五十箇佛。上下二寺並同也。故世曰至
細修行不如天台呼七時禮念也。即依午時前後。
十住婆*沙出此六時行事委曲
視一切人猶如佛想於諸衆生如父母想 本
&T047368;云。初句佛性平等觀。後句恩養平等觀。義
意今通也。大底與安樂行品所説不相異。常
不輕禮拜一性。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故菩薩
戒六道衆生皆我父母故不可輕慢。本末究
竟皆是眞佛故不可疎異。生生世世生養我
故。極而言之衆生與如來同共一法身名妙
法蓮華。以我大師釋迦如來於法身地立大
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後念當作佛故。三
界衆生皆是我子。故毎自作是意。以何令衆
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依佛此意佛與
衆生同一法身。娑婆世界其地瑠璃坦然平
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一切衆生平等蹈之。
以一佛性無差別故。勉講諸人信佛上誡恒
作是觀。觀人如佛亦如父母。敬之拜之如常
不輕。有何罪過怕不肯修。常住佛性遍一切
處依正本無差異。努力觀之念之行之
五體投地 新譯諸經云五輪著地。一頭二
肘二膝名爲五輪。輪能摧破。縁投地敬能摧
罪故
乘六牙白象王 二牙四牙六牙不同。今經
依六取普賢無漏六神通云云又是六根清淨。
此位有三。一似二分三滿
禮十方佛 安國云。如佛説十方皆許有佛。
即唯自成而他不成。小乘宗中唯上座部許
他方佛。仍但八方不具十方世界。唯傍無上
下故。自餘諸部唯有此方。他方謂有即分身
云云大小二乘立方不同。諸小乘師無十
方佛。諍論紛紜。今此大乘正立十方。故正
説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凡言諸佛皆
指十方。四方四維及以上下也。金剛經云。東
方虚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虚空云云又出十
住廣説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T047368;卷上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卷下

十力 此諸佛所得也。大菩薩亦分得之。比
佛小劣故沒不受名。此十通名力者。即諸佛
所得如實智門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
無能勝故名力也。一是處非處力。佛知一切
諸法因縁果報定相。從是因縁生如是果報。
從是因縁不生如是果報。如惡業得受善報。
無有是處。惡業尚不能得世間樂。何況出世
間樂。惡行生天。無有是處。惡行尚不得生天。
何況涅槃。五蓋覆心散亂離修七覺而得涅
槃。無有是處。五蓋覆心*離修七覺尚不能得
聲聞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何況聲聞道。如
是等種種量是處不是處佛悉遍知無能壞無
能勝。是初力。二業智力。知三世諸業諸受。三
定力。知一切諸禪解脱三昧垢淨分別相。四
根力。知他衆生諸根上下。五欲力。知他衆生
種種欲。六性力。知世間種種無數性。七至處
道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宿命力。知種種宿
命因縁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初盡我在彼衆
生中姓名飮食苦樂壽命長短如是等皆知。
九天眼力。佛天眼淨見衆生死生端醜大小
隨善惡道等。十漏盡力。諸漏盡故云云知我
生已盡已不作後有。如實遍知無能壞能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