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注無量義經 (No. 2193_ 最澄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193 [cf. No. 276]
註無量義經徳行品第一

 沙門最澄撰 
釋曰。無量義經者。法華開經分也。十七名中
之第一名也。故擧開經分。爲合經序。言無量
義者。隨所生義。以得其名。故下文云。善男
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
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
經典者。亦復如是。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
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
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是則第
二功德不思議力也。無量者。數名也。義者。所
生義名也。言經者。聖教都名也。言德者。道
徳。萬二千比丘。略有三徳。殺賊之徳・應供之
徳・不生之徳。八萬菩薩。略有六度・四攝・四
無量徳。三身如來。亦有斷徳・智徳・恩徳。亦
有法身徳・般若徳・解脱徳・常徳・樂徳・我徳・
淨徳。今此品中。說小乘之德・菩薩之德・如來
之徳故云徳也。言行者。謂小乘之行・菩薩之
行・如來之行。亦此品內。略說其行。故云行
也。言品者。類別之義。言第一者。此經有三
品此品居首故云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釋曰。示現序分成就。言如是者。擧所聞法體。
指一部能詮。即信順之辭言。我聞者。擧能聞
之人。示阿難結集言一時者。釋迦成正覺四
十餘年後説無量義經及説法華經時也。言
佛者。稱能説主示金口説。佛者。梵語略。若
具應言佛陀。唐飜覺者。言住王舍城耆闍崛
山中者。擧所説處示二種勝。一者法門勝。如
王城勝。二者功徳勝。如崛山勝。言王舍城者。
中印度境。摩竭提國寒林城名也。梵語應云
伽羅闍吉只城。言耆闍崛山中者王城
東北山。新飜鷲峯山。正説開經及合經處也」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倶
釋曰。自下示現衆成就。言與者共義。謂共阿
難聞開合經也。言大者。三義之中。是大之
義擧一兼二。言比丘衆者。標類也。比丘者
梵語。唐飜淨命。離四口食。乞食淨命言衆
者。三人以上即衆類也。言萬二千人倶者。是
數成就也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釋曰。衆成就之中。標菩薩之類也言菩薩摩
訶薩者。梵語略也。若具應言菩提薩埵摩訶
薩埵。唐飜覺有情。八萬人者。數成就之中菩
薩之數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
釋曰。衆成就之中。標八部之類也。言天者。二
十八天等部。言龍者。西天所領八龍等部。言
夜叉者。北天所領部。言乾闥婆者。東天所領
四乾闥婆部。言阿脩羅者。六道之中一道。四
脩羅等部。言伽樓羅者。六道之中一道。畜生
四迦樓羅鳥等部。言緊那羅者。三十三天樂
神部也。言摩睺羅者。疑神部也。天龍二部
稱唐名。自餘六部存梵號也
諸比丘・比丘尼・及優婆塞・優婆夷倶
釋曰。衆成就之中。標三衆類也。言比丘尼衆
者。擧八敬標崇離染衆。即大愛道等比丘尼
也。言優婆塞者。擧滿分居家修正衆。即闍王
眷屬等。言優婆夷者擧推城康志孤貞衆。即
韋提希等類。三衆之名。倶在梵語也
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輪之王
釋曰衆成就之中。標輪王之類也。言大轉輪
王者。領大千界。名大轉輪。言小轉輪王者。領
小千界名小轉輪。總領四洲。名金輪。除北領
三。名銀輪。除北及西名銅輪。除三領南名鐵
輪。今此經文銅鐵合稱。爲諸輪王也
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
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遶。來詣佛所。頭
面禮足。遶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已。退
一面坐
釋曰。衆成就之中。標五印度王衆之類也。言
國王者。五印度諸國王。得一通三也。即闍王
等類。言王子者。太子等類。言國臣者。左右僕
射・左輔・右弼・三公・宰相等類也。言國民者。
無位貢調八方兆民。言國士者。有藝之男言
國女者有才之娘。言國大長者者。有威富者。
言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者。輪王以下所將眷
屬。百千萬數者。擧多分數。言而自圍遶者。謂
君臣上下各有禮節。言來詣佛所者。動機發
心。至親友家。言頭面禮足者恭盡敬極。頭面
者。能禮貴體。足者所禮底下。以所貴頭接
底下足表求法敬。言遶百千匝者。謂瞻仰無
厭。言燒香散華者。熏五分身。去五住臭開七
覺華。期三徳果。言種種供養者。衣服・飮食・臥
具・醫藥。言退坐一面者。正向佛面。坐待法雨」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徳藏法
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辨藏法王子・彌勒菩
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華幢菩薩・
華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
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首菩薩・寶
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毘摩&T075586;羅菩
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
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
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
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列名唱數。初唱文殊者。三世覺母故。終置大
莊嚴。以正對揚故。言法王子者。擧第九住
位。即圓教位也。言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者結
也。言八萬人倶者唱數。現列二十九人。四法
王子。依位表名。二十五菩薩名依自願及以
行徳以爲其號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惠・解
脱・解脱知見之所成就
自下歎徳言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
者。明所成就身。即法性身也。言戒・定・慧・解
脱・解脱知見之所成就者。明能成就法。即五
分法身。一者戒身。二者定身。三者慧身。四者
解脱身。五者解脱知見身也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憺怕。無爲無欲。顚
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淸澄志玄虛漠。守之
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次明定徳。言其心禪寂常在三昧者。一明不
起滅定徳。言恬安憺怕無爲無欲者。二明滅
定常寂徳。言顚倒亂想不復得入者。三明滅
定離倒徳。即四倒八倒等也。言靜寂淸澄志
玄虛漠者。四明滅定實相徳。離十散故名靜
寂。安一實故爲淸澄。不期權果名志玄。遊
心性海爲虛漠。言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者。五
明守定長劫徳。守首楞嚴。名爲守之。不起此
定故爲不動。不但小時。故爲億百千劫。言無
量法門悉現在前者。六明依禪發惠徳。十界
威儀。不但一種。是故名爲無量法門也
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眞實。有
無長短。明現顯白
自下歎智徳也。言得大智惠者。謂諸佛二智。
言通達諸法者。謂十法界法。言曉了分別性相
眞實者。曉了千如性相等。分別三千世間法。
言有無長短明現顯白者。明現妙有眞空體。
顯白實長權短用。初定歎止徳。次智歎觀徳。
自利之行。在上已説利他之行。在下當説也」
又善能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諸
佛轉法輪。隨順能轉自下明利他徳。即承佛
加。轉乳法輪説別圓教。照山王機也。言又善
能知諸根性欲者能知界外別圓兩根過現性
欲。言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者。謂四陀羅尼・四
無礙辨。陀羅尼者。是印度語。唐飜總持。言諸
佛轉法輪隨順能轉者。因分法輪。被加能轉」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脱風。除
世惱熱。致法淸涼
次於鹿苑。聽四諦教。爲小乘根。説酷味教。言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者。先墮苦空之微渧。以
淹五欲之五塵。言開涅槃門扇解脱風者。開
化城門。扇息苦風。言除世惱熱致法淸涼者。
除苦集熱。致道滅涼
次降甚深十二因縁。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
盛熾燃苦聚日光
次大寶坊中及吠舍厘。是諸菩薩。聞生酥
教。降十二縁甚深法雨。用洒四機。五濁衆生。
無明老死。八苦日光。言次降甚深十二因縁
者。次降者。酪味之後。次生酥。故云次降也。
甚深者。難解難入義。十二因縁者。一者無明
支。二者行支。三者識支。四者名色支。五者六
入支。六者觸支。七者受支。八者愛支。九者取
支。十者有支。十一者生支。十二者老死支。言
用*灑無明等者。用*灑者。散*灑義。對境無
覺爲無明。五陰衰損名爲老。四大違變名爲
病。一息不返名爲死。內外不一故云等。輪轉
不停爲猛盛。相應五濁爲熾燃。八苦集心名
爲聚。常熱火宅爲日光
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衆生諸有善根。布
善種子遍功徳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萠。智慧
日月方便時節扶蔬増長大乘事業
次十六會中是諸菩薩聞熟酥教注大乘流潤
五姓根令諸窮子領知家業也。言爾乃洪注
無上大乘者指般若教。爾乃者生酥之後以
相續故名爲爾乃。洪注者五乘共潤故名洪
注。無上者熟酥圓教無有過上故云無上。大
乘者大人所乘故名大乘。言潤漬衆生諸有
善根者明人天得益。潤漬者潤成之義。衆生
者求勢人等。諸有者除四趣有擧餘之有。善
根者人天善根。言布善種子遍功徳田者謂
二種佛性。布善種子者謂了因佛種。遍功徳
田者謂縁因佛種。言普令一切發菩提萠者
謂正因佛種。萠者種子未牙皮內發動。言
三乘五性共聞般若性徳三種無明殼內三性
令動。言智慧日月方便時節者明佛父母。
慧日月者擧般若母明定慧運。方便時節者
擧方便父明伏受化。言扶蔬増長大乘事業
者明爲菩薩而説般若。扶蔬者蔬支義。轉教
般若即大乘事業故
令衆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
妙眞實無量大悲救苦衆生
次明證果。言令衆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者明所化得果。令衆者擧所化人。疾成者
以不引導紆迴歷劫小侄險路故云疾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印度語。阿者唐翻
爲無。耨多羅者唐翻爲上。三者借梵音唐翻
爲正。藐者唐翻遍知。三者亦唐翻爲正。菩提
者唐飜爲覺。總應言之無上正遍知正覺。今
存梵音故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常住
快樂微妙眞實者明內證果。永離四相故名
常住。自受法樂故云快樂。性徳顯現故稱微
妙。非妄依他故爲眞實。言無量大悲救苦衆
生者明外化果。苦數不少故云無量。拔二死
苦故稱大悲。影垂三土隨類拔濟故云救苦
衆生
是諸衆生眞善知識。是諸衆生大良福田。是
諸衆生不請之師。是諸衆生安穩樂處
自下歎諸菩薩利他之徳。非邪僻友故云眞
善知識。即明第一善友徳。無犯戒失故云大
良福田。是明第二福田徳。言不請之師者不
過時故是明第三應時徳。言安穩樂處者奪
八苦危故云安穩與無盡燈故爲樂處。是明
第四安穩徳處也
救處護處大依上處。處處爲衆生作大良導
師大導師
第五明救護依止徳。苦者歸依能救苦。是故
菩薩名救處。畏者歸依能擁護。是故菩薩爲
護處。拔苦與樂除佛無等。是故名爲大依止
處。言處處爲衆生作大良導師大導師者。普
門示現倶爲衆生如應説法故爲導師。三界
九居名爲處處。能居有情故號衆生。作字入
開五乘道造化城故稱大良之導師。能知
通塞達寶所。是故名爲大導師也
能爲衆生盲而作眼目。聾劓瘂者作耳鼻舌。
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顚狂荒亂作大正念
第六明令具六根徳。言能爲衆生盲而作眼
目者明令具眼根。生盲者顯色形色都不見
知名爲生盲。言聾劓瘂者作耳鼻舌者。擧三
根缺不了三聲名爲聾。不了三香名爲劓。舌
根不轉名爲瘂。已上三者擧所具根失。作耳
鼻舌者擧能具三根。作字去聲。言諸根毀缺
能令具足者是明身根之缺具也。諸根者調
頭等六分內外身體。毀缺者矬陋&T029039;躄侏儒
等類。言顚狂荒亂作大正念者明其意根之
缺具也。顚狂者鬼病名也。對境不正名荒亂。
作大正念者謂令得八正道。非小權故名大
正念也
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度生死河置涅槃岸」
第七明能度二死徳也。度分段河故名船師。
度變易河名大船師。造六度船浮二死海從
此夢岸到彼覺岸。是故名爲運載群生。言度
生死河置涅槃岸者謂能度七種生死河安置
四種涅槃岸
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
令衆藥服
第八明應病授藥徳也。能治世間出世病。是
故名爲醫王也。無餘已死二乘人再生名爲
大醫王。言分別病相者謂能知膏亡六弊病。
言曉了藥性者能知一乘三乘藥。隨病授藥
者。爲多貪者説不淨觀。爲多瞋者説慈悲觀。
爲多愚癡説因縁觀。令衆藥服者。説法應機
必機令修惠也
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
無不調
第九明調放逸徳也。調人天二乘故曰調御。
調四教菩薩故云大調御。所化人天三乘衆
無有三業諸掉悔。是故無諸放逸行。能化法
身菩薩衆。六度四攝如説修行。是故猶如象
馬師。應機能導。是故云能調無不調
師子勇猛威伏衆獸難可俎壞
第十明伏外導徳也。言師子勇猛感伏衆
獸者。擧喩歎徳。師子者印度獸名。於衆獸中
都無畏心。菩薩亦如是。於外道中都無畏心。
師子之威能伏從獸。菩薩之威能伏外道。師
子勇猛難可俎壞。菩薩勇猛難可俎壞。俎者
敗心
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
自下重歎自利徳也。言諸波羅蜜者謂十波
羅蜜也。言如來地者謂忍辱地也
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次明四弘徳。言願力者謂四弘誓願力。言佛
國者隨縁心也
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明金剛心位也。言不久者居補處階成佛
不遠故云不久
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斯不思議徳
次明總結也。言是諸菩薩摩訶薩者。總結人
也。言皆有如斯不思議徳者。總結徳也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
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
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優婆離・侍者
阿難・佛子羅雲・優婆難陀・離波多・劫賓那・
&T025632;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優樓頻
&T045006;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
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眞正
解脱
次列小乘向大衆也。凡有二十尊者等。言大
智舍利弗者釋迦世尊智慧第一之弟子也。三
根之中先覺一乘故云大智。舍利弗者印度
略語應具足言舍利弗多羅。今略多羅之兩
字但存舍利弗三字。舍利弗鸜鵒鳥名亦名
鶖鳥。弗多羅者唐翻子也。舍利弗母眼精似
鸜鵒眼。故立母名號爲鸜鵒。鸜鵒女之子。故
稱鸜鵒子。今存印度語故導舍利子。言神通
目*揵連者。神通者六通通稱。目*揵連者印
度語。唐翻讃誦。即母姓。言慧命須菩提者。慧
命者慧人所命故言慧命。唐翻善現。言摩訶
迦旃延者凡有五字。印度之語。唐翻大思勝。
論議第一弟子也。言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者。
彌多羅尼者印度語也。唐翻慈行女。即是其
母名也。言子一字是唐語是兒子義也。富樓
那者翻滿願。是兒號也。言阿若憍陳如者。
阿若者印度語唐翻初智。即是其名。憍陳如
者印度語也。唐翻火器。即是其姓。五比丘中
最初得智。言天眼阿那律者。天眼者六通之
中第一通也阿那律者印度語也。唐翻如意。
是甘露飯王之子即佛堂弟。天眼第一弟子
也。言持律優婆離者。持律者擧持戒徳也。優
婆離者印度語唐翻上首。持律第一弟子也。
結集之時結集毘尼藏者也。言侍者阿難者
於佛堂弟調達之弟也。侍者者生年二十爲
佛侍者。阿難者印度語也。唐翻慶喜。即多聞
第一弟子也。言佛子羅雲者釋迦世尊未出
家時所生王子耶輸之子也。羅雲者羅睺羅
之別號也。羅者梵語略。應具言之羅睺羅唐
翻覆障。雲一字唐語。取覆障之義以加梵。
雲即忍辱第一弟子也。言優波離陀者凡
有四字。印度語也。唐翻淨信歡喜。言離波多
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假和合。言劫賓
那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房宿。言薄
狗羅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善容。言
阿周陀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蛇奴。言
莎伽陀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善來。言
頭陀大迦葉者。頭陀二字印度語也。唐翻斗
藪。大一字唐語迦葉二字印度語也。唐翻飮
光。釋尊頭陀第一弟子也。言優樓頻螺迦葉
者。凡有六字。印度語也。唐翻木苽林。言伽耶
迦葉者。伽耶者印度語也。唐翻鐵林城。迦葉
是姓如前。言那提迦葉者凡有四字。印度語
也。唐翻河畔。迦葉如上。以姓加名。故云那提
迦葉。二十尊者隨母隨行隨處隨姓得名不
同。非要不繁也。如是等下結歎也。言如是
等比丘者結類也。言萬二千人者結數也。皆
阿羅漢下歎徳也。言皆阿羅漢者歎位也。言
盡諸結漏者。結者謂五上分結五下分結亦
九結也。漏者謂欲涌有漏無明漏。言無復
縛著者。謂無三縛故無四著故無見思故。復
字入聲。三界之中無復往來故言。眞正解脱
者心善解脱故云眞。惠善解脱故云正也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衆坐各定意已
與衆中八萬菩薩摩訶薩倶從坐而起來詣佛
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
自下別序。別在此經故。言大莊嚴者。此菩薩
有二種畢竟。一究竟畢竟。二莊嚴畢竟。今擧
莊嚴畢竟以爲其名也。今是菩薩問大中大
直道義。是故稱大。言摩訶薩者簡自覺有情
加稱摩訶薩。言遍觀衆坐各定意已者。爲擧
大問先觀衆心內機已熟外儀亦定。故云遍
觀衆坐各定意已。言與衆中八萬菩薩摩訶
薩倶從坐而起來詣佛所者。歷劫等菩薩未
知大直道。是故必應問人天大導師。言從坐
而起者謂弟子取敬。曾子避席。其意所同也。
言來諧佛所者謂表近佛果也。言頭面禮足
遶百千匝者於印度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
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擧手高指。四合
掌手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
倶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跪而
讃徳謂之盡敬。遠則稽顙拜手近則舐足摩
踵。凡其致辭受命褰裳長跪。尊賢受拜必有
慰辭。或摩其頂或拊其背善言誨導以示親
厚。出家沙門既受敬禮。唯加善願無上跪拜。
隨所宗事多有旋繞。或唯一周或復三匝。宿
心別請數則從欲。今此菩薩屈尊致敬故言
頭面禮足。忘淺請深故云遶百千匝。百者即
百界千者即千如。致敬之道雖世俗法而來
法初門。是故列數字
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珠從
上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
言天者第一覺天表非七方便人。花者表法
性七覺。香者表法性五分。衣者表法性寂滅。
瓔珞者表法性四攝。無價寶珠者表法性圓
珠。上者指寂光土下者示同居士。空者法性
即空中者法性即中。旋轉來者現法性隨縁
是即假義。此五種供內飾法身外除垢穢也。
言四面者謂住行向地。言雲集者八萬外衆。
言而獻於佛者謂獻五種供也
天厨・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
然飽足
言天厨者一心即中諦。天鉢器者一心即空
諦。天百味者一心即假諦。本來有故名爲充
滿。即用不盡故名盈溢。言見色者謂見法性
色。言聞香者謂聞法性香。法性色香皆是中
道雖離四食而能長四大也。非所作食故云
自然。更無求食故稱飽足
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
妓樂娛樂於佛
言天幢者表不變三諦。即動不動故。言天幡
者表隨縁三觀。即不動動故。言天軒蓋者表
無縁慈。言天妙樂具者謂無盡燈法樂也。衆
心非一故名處處。今日新熏故名安置。言作
天*妓樂者法性菩薩作第一義樂故云作天
伎樂。伎者菩薩舞伎即金剛舞等身密印也。
樂者菩薩音聲即金剛歌詠等口密眞言也。
言娛樂於佛者。第一義天所作伎樂寂光一
佛自受法樂。故云娯樂於佛也
即前&T050352;跪合掌。一心倶共同聲説偈讃言
爲求直道先讃師徳。言即前者八萬同前導
師佛前。言胡跪者謂右膝著地。言合掌者十
二合掌中三補陀合掌也。言一心者。三界唯
心義。言倶共同聲者八萬倶動八萬同聲。言
説偈讃言者。偈頌覘息義讃者讃歎義。即前
胡跪表身敬。合掌一心表心敬。説偈讃言表
口敬
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
馬調御師。道風徳香熏一切
法身之體無所不遍猶如虚空。故言大哉。三
諦之境無所不照猶如大日。故言大悟。四聖
之中佛聖爲主。故稱眞佛爲大聖主。永離六
垢故名無垢。永離六染故名無染。無著諸界
無著諸地。無著諸分無著諸乘。是故眞佛名
無所著。言天人象馬調御師者。三界之天。三
界之人。如未調象如未調馬。唯佛一人能調
能御。是故名佛爲調御師。言道風徳香熏一
切者。一道之風三徳之香扇於五性熏於一
切。是故名法爲風香
智恬情泊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永斷夢
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入界
泯夢四智故名智恬。雪虚妄六情故爲情泊。
言慮者靜慮。離世靜慮名爲凝靜。離思量意
故名意滅。離了別識故爲識亡。離集起心名
心亦寂。生死巨夜覺無明眠名永斷夢。言思
者七尋思。言想者八妄想。言念者雜念。離
如是等思想念故云妄思想念。言無復諸大
陰入界者。謂離無明所起四大五陰十八界
十二入故名無復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縁。非自他。非方非
圓。非短長。非出非沒。非生滅。非造非起。非爲
作。非坐非臥。非行住。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
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
非去來。非靑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
已上六行明內證身。離常有故名非有。離斷
無故名非無。離十因故名非因。離四縁故名
非縁。離四性故名非自他。非北洲面故名非
方。非東洲面故爲非圓。非西洲面名非短。非
南洲面名非長。內證色身離外形色故言非
方非圓等也。言非出非沒非生滅者。內證色
身離四生故名非出。離二死故名非沒。三種
常故非生滅。三種義常義諸説不同。今約
法性三種常。故三佛倶常倶體倶用。言非造
非起非爲作者。離四大等諸所造故名非造。
離無明等諸縁起故名非起。離四相故名非
爲作。言非坐非臥非行住者約四威儀辨法
界身。隨縁坐故名非坐。隨縁臥故名非臥。隨
行故隨縁住故名非行住。言非動非轉非
閑靜者約動靜儀歎內證身。如影動故名非
動。如影轉故名非轉。應群機故名非閑靜。言
非進非退非安危者。遍法界故名非進。遍法
界故名非退。離小涅槃離幻生死名非安危。
言非是非非非得失者約是非等歎內證身。
離我見等故名非是。離邪見等故名非非。離
有所得故名非得失。言非彼非此非去來者
約彼此去來歎內證身。不天遊故名非彼。不
起樹故名非此。不離覺樹不到四天名非去
來。言非靑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者
約此顯色歎內證身。隨縁色故名非靑。隨縁
色故名非黃。隨縁色故名非赤白。隨縁色故
名非紅。隨縁色故是故名非紫種種色也
戒・定・慧・解・知見生。三昧六通道品發。慈悲
十力無畏起。衆生善業因縁出
言戒・定・慧・解・知見生者約五分身明修法
身。言三昧六通道品發者約定慧等明修報
身。言慈悲十力無畏起者約力無畏明修勝
應。言衆生善業因縁出者約所化縁明修劣
應。已上四身本來具有衆生心中。理即之位
俱名性得三佛陀也。名字即位俱名名字三
佛陀也。觀行即位俱名觀行三佛陀也。相似
即位俱名相似三佛陀也。分眞即位俱名分
眞三佛陀也。究竟即位俱名究竟三佛陀也。
是究竟即三佛陀等者唯有一人。修顯得體
周遍法界居常寂光。三千世間依正宛然自
受法樂。如一衆生本來具有三佛陀性。一切
衆生亦復如是。已顯爲佛陀。未顯爲衆生。分
顯爲菩薩。言戒者謂戒身。即佛身中虚空不
動戒。又一金剛寶戒。又攝律儀戒・攝善法
戒・攝衆生戒。言定者謂定身。即佛身中虛空
不動定。又首楞嚴定・又金剛三昧定。又無
量義處定。言慧者謂慧身。即佛身中虛空不
動慧。又如來自行權實二智慧。又金剛五智
慧。又毘盧遮那阿字心慧。言解脱者謂解脱
身。即佛身中性淨解脱・圓淨解脱・方便淨解
脱。言知見者謂解脱知見身。即佛身中開佛
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言知者
佛知。言見者佛見。言生者不新而新故名爲
生。言三昧者謂佛身中因徳果徳空三昧・無
相三昧・無願三昧。言六神通者謂佛身中因
徳果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境通・宿命
通・漏盡通・言道品者謂佛身中因徳果徳三
十七種助菩提品。即四念處者身・受・心・法。
四正勤者已生惡法令除滅未生惡法不令生
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四如
意足者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
根・慧根。五力者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
力。七覺者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捨覺・
定覺・念覺。八正道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
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言發者。本來具
足性功徳中三十七品種菩提分法於佛身中
究竟開發故云發也。言慈悲者謂四無量。即
佛身中性功徳中無縁慈無量・無縁悲無量・
無縁喜無量・無縁捨無量。今此偈中文局七
言。是故存略二種無量。言十力者謂即佛身
中性功徳之是處非處力・業智力・定力・根力・
欲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盡
力。言無畏者謂四無畏。即佛身中性功徳之
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説障道無畏・説盡苦
道無畏。言起者縁起。依萬行縁起性功徳故
云起也。言衆生善業因縁出者自名字即所
化衆生善業因縁於究竟即能化佛身衆徳出
現故云爾也
示爲丈六紫金暉。方整照曜甚明徹。毫相月
旋項日光。旋髮紺靑頂肉髻。淨眼明鏡上下
眴。眉紺紺舒方口頰。脣舌赤好若丹華。白齒
四十猶珂雪。額廣鼻脩面門開。胸表萬字師
子臆。手足柔軟具千輻。腋掌合縵內外握。臂
脩肘長指直纖。皮膚細軟毛右旋。踝膝露現
陰馬藏。細筋鎖骨鹿膊脹。表裏映徹淨無垢。
濁水莫染不受塵。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種
好似可見
已上十行偈約四八相歎內證身。言示爲丈
六紫金暉者總歎紫金法身體。示者示現爲
者爲作。丈六者一丈六尺。當用周尺。準唐代
尺當八寸也。紫金者謂紫摩黃金。暉者謂日
光。此紫金光如日光以表一心金光明。言方
整照曜甚明徹者總歎相好得所用。言方整
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萬相海各各得所
故云方整。各各放光故言照曜。各各澄徹名
甚明徹。言毫相月旋項日光者。此句兩相。言
毫相者謂眉間白毛。月喩毛光。旋即毛形。項
者頭後。日光者以喩圓光。言旋髮紺靑頂肉
髻者。此句兩相。旋髮者髮形。紺靑者髮色也。
頂者頭上。肉髻者頂上肉埵。言淨眼明鏡上
下眴者。此句兩相。淨眼者六根初根。無翳
等患名爲淨。照色無著以喩明鏡。上下眴者
眼孔放光名上下眴。言眉睫紺舒方口頰者。
此句兩相。眉者眼上額下左右毛所。睫者眼
孔上下所生之毛。紺者毛色。舒者毛形。言方
口頰者。方者方整。口者七竅之一。頰者鼻左
右面。夫口小頰大不端正相。今如來面口頰
得所故方口頰也。言唇舌赤好若丹華者。此
句兩相。言唇者面門兩扇。舌者口裏樞機。赤
好者唇舌之色。若丹華者。丹者赤。丹華者赤
華。以喩兩相。又丹者華色也。取丹華色喩唇
舌赤。言白齒四十猶珂雪者。此句兩相。白
者鮮白即齒之色。齒者口裏上下所生牙齒。
言四十者擧齒大數。夫少數齒廣即鬼齒相。
今擧四十令知齒美。猶珂雪者珂者珂貝。雪
者白雪。即以喩齒色。或云珂雪兩字一寶之
名。言額廣鼻脩面門開者。此句三相。額者眉
上髮際下。廣者額之形相。鼻者人口上眉間
下兩頰中。脩者長義。夫短鼻鬼面瞋相。是故
以長爲端正也。面門開者。面門者口異名也。
開者開喚。言佛離瞋相常似慈喚也。言胸表
萬字師子臆者。此句兩相。胸表萬字者。胸者
頸骨之下乳房之上現字之處。表者表示。萬
者借音之字。胸上表示梵滿之字。其梵字者
應作卍字。此經借音作此萬字即表果滿也。
言師子臆者。師子者獸名獸中之王都無怖
畏。師子二字印度之語唐翻無畏。或云師子
無畏者梵漢倶擧也。臆者師子胸臆以喩佛
臆。夫師子之臆無窪凹弱相有凸强相即表
無畏相也。言手足柔軟具千輻者。此句兩相。
手足柔軟者。自腕至指名爲手。自踝至指名
爲足。軟者柔軟。具千輻者。手裏足底有輪文。
輪幅數千。故云具千輻。言腋掌合縵內外握
者此句三相。腋者左右臂根脇上膊下。掌者
指掌。合縵者網縵。言腋裏前後有合縵。指掌
指岐有合縵。內外握者。握者捲握。握掌名內
握背名外。言臂脩肘長指直纖者。此句三相。
臂者肘上肩下。脩字長也。肘者臂下腕上。長
者左右之肘立過膝。指直纖者。指者手指。直
者正直。纎者脩纎。言皮膚濡潤毛右旋者。此
句二相。皮者外皮。膚者內皮。濡者柔濡。潤者
潤澤。毛者身上孔毛。右旋者毛形。言踝膝露
現陰馬藏者。此句兩相。踝者左廟右*廟足
上脛下中間之節膝者左*廟右*廟脛上髀下
中間前節。露者顯露。現者現相。夫踝膝不露
似有病。是故露現爲端正。陰馬藏者是即能
喩也。陰者勢峯。馬藏者勢峯外皮能覆勢峯
令不現見。擧能覆相所覆之勢況佛峯藏。言
細筋鎖骨鹿膊腸者。此句三相。細者小細。筋
者五體肉裏九百之筋。鎖者拘鎖。骨者骸
骨。筋細之故無現見失。骨鎖之故有强力相。
鹿膊腸者是即喩名也。鹿者獸名也。膊者肩
膊。腸者腸&T038356;。言鹿膊如鹿*脩纖。鹿腸無
脹滿相。今取鹿體端正之相況佛身體端正
之相。言表裏映徹淨無垢濁水莫染不受塵
者。此二句中歎四八相淸淨之相。表者相皮
之表。裏者相皮之裏。映者光映。徹者通徹。淨
無垢者倶明内淨。濁水者。濁者穢濁也。水性
雖淸淨而縁泥等故名爲濁水。紫金之體淸
淨無垢。是故濁水不能汚染。不受塵者。淸
淨之體猶如蓮華。是故衆相不受塵也。言如
是等相三十二者。今此一句略擧機見。是故
經論所説不同。不可執一非餘所説。言八十
種好似可見者。今此一句歎相上好也。言八
十種好者。謂一者無見頂。二者鼻直高好孔
不見。三者眉如初生月同紺瑠璃色。四者耳
輪埵成。五者身堅實如那羅延。六者骨際如
鈞鎖。七者身一時迴如象王。八者行時足去
地四寸而印文現。九者爪如赤銅色薄而細
澤。十者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者身淨潔。十二
者身柔軟。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長纖圓。
十五者指文莊嚴。十六者腋深。十七者踝不
現。十八者身潤澤。十九者身自持不逶迤。二
十者身滿足。二十一者識滿足。二十二者容
儀備足。二十三者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
者威震一切。二十五者一切樂觀。二十六者
面不大長。二十七者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
者面具足滿。二十九者脣者如頻婆菓色・三
十者音響深。三十一者臍深圓好。三十二者
毛右旋。三十三者手足滿。三十四者手足如
意。三十五者手文明直。三十六者手文長。三
十七者手文不斷。三十八者一切惡心衆生見
者和悅。三十九者面廣姝好。四十者面淨滿
如月。四十一者隨衆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
者毛孔出香氣。四十三者口出無上香。四十
四者儀容如師子。四十五者進止如象王。四
十六者行法如鵝王。四十七者頭如摩陀那
菓。四十八者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者身和。
五十者舌色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
紅色。五十三者毛潔淨。五十四者廣長眼。五
十五者孔門相具。五十六者手足赤白如蓮
華色。五十七者臍不出。五十八者腹不現。
五十九者細腹。六十者身不傾動。六十一
者身持重。六十二者其身分大。六十三者
身長。六十四者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者
邊光各一丈。六十六者光照身而行。六十
七者等視衆生。六十八者不輕衆生。六十
九者隨衆音聲不過不減。七十者説法無著。
七十一隨衆語言而爲説法。七十二者一
發音報衆聲。七十三者次第有四縁説法。七
十四者一切衆生不能盡觀。七十五者觀無
厭足。七十六者髮長好。七十七者髮不亂。七
十八者髮旋好。七十九者髮色如靑珠。八十
者手足有徳相。言似可見者。見影像身四
八相故名爲可見。不是內證法身相好是故
稱似
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絶。無相之
相有相身。衆生身相相亦然
此二行偈明遣有相諸相好。示現無相諸相
好也。而者然而也。實者眞實。言無相非相色
者遣二相色。相者染分相色。非相者淨分相
色。待染分色有淨分色。是故倶遣不存似有
也。言一切有相眼對絶者。此句明相空。一切
有相者。相渉染淨故云一切。非無影相故名
有相。染分淨分有爲眼識不變隨縁無爲有
相都不能對故名對絕。言無相之相者謂實
相之相也。實相之境離有爲相故名無相。不
動本性隨縁現相故稱之相。言有相身者謂
性功徳身隨縁顯現。言衆生身相者謂性染
分身隨縁顯現。言性淨隨縁性染隨縁兩俱
不異。是故名爲相亦然也
能令衆生歡喜禮投心表敬成慇懃。因是自
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軀
此二行偈歎相用也。言能令衆生歡喜禮者。
即此一句歎相可愛。言*投心表敬成慇懃者。
亦此一句歎相威嚴。言因是自高我慢除者。
次歎能成就。自高者謂慢體也。我慢者八慢
之一。擧一例諸。言成就如是妙色軀者。次歎
所成就。成就者圓滿義。寂光眞軀故云妙色
躯也
今我等八萬之衆倶皆稽首咸歸命善滅思相
心意識象馬調御無著聖
自下明歸敬歎。言今我等八萬之衆者。我等
者即大莊嚴菩薩。世流布我也。等者等大莊
嚴菩薩若干眷屬。八萬之等衆者。八萬者擧
上首數。之等衆者等各與若干諸眷屬衆。
者俱皆稽道咸歸命者明能敬者之威儀。俱
皆者謂八萬之衆進退同儀故云俱皆。稽者
至也。首者頭首也。是盡禮極也。咸者皆也。歸
者歸奉。命者謂出入息。夫有心衆生以命爲
寶。一切寶中命寶第一。今八萬衆第一命寶
歸實相佛故云歸命。言善滅思相心意識者
謂歎所敬佛之實徳。觀行相似兩即位中善
伏思想心意識分證即中四十一位善滅思想
心意識故云爾也。所化能化俱無所著。是故
名爲象馬調御無著聖也
稽首歸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見聚
此一行偈明敬能説。言法色身者兼敬兩身。
言戒定慧解知見聚者謂五分法身也
稽首歸依妙種相。稽首歸依難思議。梵音雷
震響八種。微妙淸淨甚深遠
此二行偈明一乘法輪。言妙種相者謂歎近
於一佛乘也。言難思議者謂歎因分可説別
圓兩教。言梵音雷震響八種者。梵者梵天。音
者十四音。雷者雷雲。震者震動。響者音響。
八種者八轉聲。梵音和雅名微妙。雷震遠聞
爲深遠。八響無濁爲淸淨也
四諦・六度・十二縁隨順衆生心業轉。若有聞
莫不意開無量生死衆結斷
此二行偈歎三乘法輪也。言四諦者。一者苦
諦。二者集諦。三者滅諦四者道諦。即生滅四
諦爲聲聞乘所説法門也。言六度者。一者施
度。二者戒度。三者忍度。四者進度。五者禪
度。六者智度。言十二縁者。過去二因・現在五
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言隨順衆生心業轉
者。隨他意説故名隨順。衆生心者樂欲心。業
者所作業。轉者輪轉。言若有聞莫不意開者
歎輪智用。有聞者擧能聞機。心意者俱迷心
意。開者開發。言三乘根機聞三乘教開發自
乘之智慧。言無量生死衆結斷者歎輪斷用。
無量者數名。生死者七種生死。衆結者謂五
上五下九結等。斷者斷除也
有聞或得須陀洹・斯陀・阿那・阿羅漢・無漏無
爲縁覺處・無生無滅菩薩地。或得無量陀羅
尼・無礙樂説大辨才。演説甚深微妙偈。遊
戲澡浴法淸渠。或躍飛騰現神足出沒水火
身自由
此五行偈歎法輪相也。言有聞或得須陀洹
斯陀阿那阿羅漢者。此二句明四沙門果。有
聞者擧所化之人也。一者須陀洹。此翻預
流。預是入義。流者流類。永斷三界見所斷
惑入聖人類故名預流。二斯陀含。此云往來。
斷欲界中下品修所斷惑得第二果於人中一
往一來而般涅槃名一往來。三阿那含。此云
不還。永斷欲界餘三品惑決定不受欲界生
故名爲不還。四者阿羅漢此有三義。一者殺
賊。永斷三界煩惱賊故。二者應供。能作福田
受供養故。三不生。永不復受三界生故。如是
四果聞聲悟道故曰聲聞。言無漏無爲縁覺
處者。此一句歎縁起教用。無三漏故名無漏。
離四相故名無爲。聞因縁教悟縁起道。是故
名縁覺。處者處位也。今聞佛教。是故不稱名
爲獨覺。言無生無滅菩薩地者。此一句歎六
度教用。界內之理本來不生故名無生。今亦
不滅故名無滅。菩薩地者通別等地。言或
得無量陀羅尼者。此一句歎三陀羅尼。無
量者數名。一者無量旋陀羅尼。二者百千
萬億旋陀羅尼。三者法音方便陀羅尼。言
無礙樂説大辯才者。此一句歎四*辨才。四
無礙中擧樂説無礙辯才。非小乘辯故名爲
大。言演説甚深微妙偈者此一句歎所化智
徳。言遊戲澡浴法淸渠者此一句歎所化定
徳。浮遊禪渠故名遊戲。定水去垢名爲澡
浴。言或躍飛騰現神足出沒水火身自由者。
此二句歎所化神通徳也。躍者擧足。飛騰者
騰空。現神足者示難思事。出沒水火者作十
八變。身者身兩上身兩下身大身小等。自由
者大唐俗語。文語云爲自在也
如來法輪相如是淸淨無邊難思議
此一行偈結歎法輪相。言如來法輪相如是
者。此一句結歎所化法輪相。言淸淨無邊難
思議者。此一句結歎輪相徳。法輪無垢名清
淨。輪轉無窮名無邊。輪用難測名難
我等咸復共稽首歸命法輪轉以時。稽首歸
依梵音聲。稽首歸依縁諦度
此二行偈歸歎能説所説也。言我等咸復共
稽首者。此一句擧能敬人也。我者大莊嚴菩
薩我也。等者等八萬等。咸智皆也。復者重也。
共者倶時義。稽首者致敬也。言歸命法輪轉
以時者。此一句歸歎能化應時之徳。言稽首
歸依梵音聲者。此一句歸歎能説能詮言巧
易領之徳。言稽首歸依縁諦度者。此一句歸
歎能化所詮之理易悟之徳。縁者十二縁起
教。諦者四諦教。度者六度教
世尊往昔無量劫懃苦修習衆徳行
自下歎佛因行徳。今此一行總歎因行。世尊
者擧能説主。言往昔者擧行因世。無量劫者
明因行時。勤行精進名勤苦。求學止觀名修
習。十法成乘名衆行。徳者智斷等徳
爲我人天龍神王普及一切諸衆生
此一句擧所化衆生。我者大莊嚴我。人者四
洲人。龍者四生龍神。王者冥道神王。普者遍
普。及者施及。一切者悉數義。諸衆生者總擧
六道也
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内外
無所悋。頭目髓腦悉施人。奉持諸佛淸淨禁
乃至失命不毀傷。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
辱終不嗔。歷劫挫身不惓惰。晝夜攝心常在
禪。遍學一切衆道法智慧深入衆生根
此六行偈歎佛自行六波羅蜜。初二行偈明
施波羅蜜。言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
國城者。此二句歎外施。言於法內外無所悋
頭目髓腦悉施人者。此二句歎內施。言奉持
諸佛淸淨禁乃至失命不毀傷者。此二句歎
戒波羅蜜。言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
不嗔者。此二句歎忍波羅蜜。言歷劫挫身不
惓惰者。此一句歎精進波羅蜜。言晝夜攝心
常在禪者。此一句歎禪波羅蜜。言遍學一切
衆道法智慧深入衆生根者。此二句歎般若
波羅蜜也
是故今得自在力於法自在爲法王。我復咸
共俱稽首歸依能勤諸難懃
此二行偈擧果滿結歸也。言是故今得自在
力於法自在爲法王者。此一行歎果滿。言我
復咸共俱稽首歸依能勤諸難懃者。此一行
明結歸
無量義經註釋卷上


註無量義經説法品第二

言説法者。説者釋迦牟尼金口之所吐。法者
無量義經一相之法也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
説是偈讃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
薩之衆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不審。
世尊垂愍聽不
自下正説分也。凡有一十一分也。是即第一
大衆正問分。言今者欲於如來法中者釋迦
如來成道已後四十年間所説法中。言諮問
者問道訓也。言不審者不審諦義也
佛吿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善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
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
問。便可説之
第二如來垂許分也。自佛吿大莊嚴至菩薩
言者是即經家辭。自善哉善哉至便可説之
者正如來語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者讃悟
權實徳。言善知是時者讃知時徳。言恣汝所
問者正許所問。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者明
正許所由。言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
者明問功能。言欲何所問者是佛還問所問
之旨。言便可説之者佛勸所問
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
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
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三正發問分也。自於是大莊嚴至白佛言
者經家辭也。自世尊菩薩至後三菩提者是
即正發問。世尊者擧能説名。言菩薩摩訶薩
者擧能行衆。言欲得疾成者明求疾成。言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明所成果。言應當修
行何等法門者問所行法門。自何等法門下
問疾成法門也
佛吿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
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第四如來略答分也。自佛吿大莊嚴至菩薩
言者經家之辭也。自善男子至得三菩提者如
來所説。此有二説。自有一法門下略答問所
行也。言一法門者謂無量義。即如來欲説法
時至成就先爲菩薩説大直道。藏教六度菩
薩等聞佛所説三僧祇百劫相好修成佛發
菩提心。其所説門能化行所化菩薩無歷劫
行不是疾成大直道。通教無生菩薩等乾慧
等十地行位不是疾成大直道。別教萬行菩
薩等三賢十地歷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圓
教即是菩薩等雖是直道不大直道。今是一
法門既異先説。故下經文云。四十餘年未顯
眞實。言則能疾得者。二答問疾成法。疾得
者明法功能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
何修行
第五重問三疑分也。一者問一法門名。二者
問一法門義。三者問一法門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爲無量義
第六如來廣説分也。是即三問中先答初名
問。言無量義者。成就字義故。以此法門説彼
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諸佛
如來最勝境界故
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
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
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一法
自下越答第三行問。言應當觀察者勸觀照
辭也。言一切諸法者擧所觀諸法也。是即四
種十二因縁境界內界外因法果法。其事其
理機見非一。是故名爲一切諸法。言自本來
今者總擧十世。言自者詮九世之自性世。言
本者三世之過去。言來者三世之未來。言今
者三世之現在。言性相者指十如是。今但擧
二。性者如是性。相者如是相。今約法性之縁
起建立法性之三世今立法性十二縁起不生
不滅不思議故。十二縁起即是三道。是三道
者即三佛性。是三佛性即空・假・中。是空・假・
中恒是一心。今此經性者即中義。相者即
假義。空者即空義。寂者寂次第之空・假・中
故。言無大者謂無歷劫菩薩大。言無小者謂
無折體二乘小。言無生者謂無王宮出胎生。
言無滅者謂無雙林灰身滅也。言非住者生
相已無故名非住。住相已無故名非動。七
翅足垂迹示權。故名不進。諍諦墮獄從他
化現故名不退。常寂光土者無有餘乘。是故
名爲猶如虛空。唯一佛乘者無有餘乘。是故
名爲無有二法。是以言依報則遍一切處常
寂光土。言正報則唯佛一人居淨土也。言其
法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三法者一
心具足不一不異。一切衆生平等共有。已顯
爲佛未顯衆生。今爲權大諸菩薩等開演所
觀最勝境界。上根大士聞開悟合故經云教
菩薩法也
而諸衆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
不善念造衆惡業。輪迴六趣受諸苦毒。無量
億劫不能自出
此明無明縁起也。言而者然而也。言諸衆生
者謂能迷衆生。言虛妄者不即依他。言橫計
者巾上之&T073156;。言是此者生死此岸。言是彼者
涅槃彼岸。言是得者阿耨菩提。言是失者住
地煩惱。言起不善念者謂分別念即習因也。
言造衆惡業者謂十惡業報因也。是二句即
明三界因。言輪迴六趣者謂輪轉六道即是
報果。言六趣者。一者地獄趣。二者畜生趣。三
者餓鬼趣。四者阿修羅趣。五者人趣。六者天
趣。言受諸苦毒者謂受八苦即是習果。言無
量億劫者謂受苦時節。言劫者印度語略。具
存本音應言劫跛。有二義。一者妄執義。二者
時節義。時節義有小中大時。芥城・排石・人
日・天珠。妄執義有麁細極執。三瑜祇行一
生得超。今約受苦取時節義。芥城難盡是故
名爲無量億也。言不能自出者。不遇善友不
具三慧牢獄免出難得。是故名爲不能自出」
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
欲救拔
此明成行菩薩發心也。言如是諦觀者。上
則諦觀三諦之境下則諦觀六趣之境。言生
憐愍心者。憐愍不了三諦之境。言發大慈悲
者。慈悲與拔六趣之境。大者無縁義。言將欲
救拔者。大悲爲根拔二死苦發心爲因救五
住煩惱也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
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
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
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此擧遍知境也。言深入者。入法性底。言一切
諸法者。謂千如因果。言法相如是者。不變眞
如。言生如是法者。隨縁眞如。是即第一擧
大相生。次言法相如是者。亦擧不變。次住如
是法者。亦擧隨縁。是即第二擧大相住。次
法相如是者。亦擧不變。次言異如是法者。亦
擧隨縁。是即第三擧大相異。次言法相如是
者。亦擧不變。次言滅如是法者。亦擧隨縁。是
即第四擧大相滅。又言法相如是者。亦擧不
變。言能生惡法者。亦擧隨縁。無明縁起是名
惡法。次言法相如是者。亦擧不變。言能生善
法者。亦擧隨縁。法性縁起是名善法。善生惡
生俱是生相也。住・異・滅者亦復如是者惡住
善住惡異善異惡滅善滅其義如是也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
此結大四相。母胎出生名生相。五蘊相續名
住相。五蘊衰變名異相。一期命終名滅相。無
明四相始。老死四相末。無明即是法性體。老
死即是法性體。三道即是三佛性。三種佛性
爲三徳。善法能了知三道。即是三身三徳。是
故名爲悉遍知已也
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
此明似生似滅。言一切諸法者。謂世出世因
果之法。不求隨縁故。是故名爲念念不住。
暫隨縁故。是名爲新新生滅
復觀即時生・住・異・滅
此明小四相也。言即時者刹那時。一刹那中
亦生亦住亦異亦滅。小相有四。大相有四。都
合有八相。八相遷物前後難測。唯如來知見
能知能見。是故菩薩以一一法門爲量義智
觀大四相。觀小四相
如是觀已
此一句結上事也
而入衆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説法無量。
説法無量故義亦無量
此明起教也。言而者然而也。言入衆生諸根
性欲者。入者悟入也。言衆生者界內界外十
界衆生。言諸根者界內理事根・界外理事根。
言性欲者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欣樂名欲。習
欲成性成性生習欲。又過去名根現在名欲
未來名性。言性欲無量故説法無量者。前四
味所説八教等。言説法無量故義亦無量者。
華嚴所説別圓兩教能詮所詮體用因果權
實衆義。四阿含等所説衆義。方等部等所説
衆義。般若部等所説衆義。前四味中所説衆
義。所謂四種十二因縁義。四種四諦義。七種
二諦義。五種三諦義等。如是義隨性無量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
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爲實相
自下三問之中答第二問問無量義。言無量
義者從一法生者擧所生之無量義示能生之
一無相也。言其一法者者此擧中道無二邊
相也。言即無相也者謂無有爲染淨相。言
如是無相無相不相者此明無相則無相不
相者謂隨縁眞如。其隨縁眞如猶如圓鏡面
一切表色隨來能影。眞如隨縁亦復如是。一
切染淨相隨來亦能相。是故名爲無相不相。
言不相無相名爲實相者此明實相。不相不
涅槃故名爲不相。無生死故名爲無相。無相
即是中名爲實相也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眞實相已。所發慈悲
明諦不虛。於衆生所眞能拔苦。苦既拔已復
爲説法令諸衆生受於快樂
此明實相之功能也。言菩薩摩訶薩者擧能
安住也。安住者心無作意常遊實相。言如是
眞實相已者擧所住實相。即十如境。言所發
慈悲者。與四徳樂名爲慈。拔五住苦名爲悲。
言明諦不虛者。明諦者審諦義。不虚者眞實
義。言於衆生所者擧所拔之衆生。言眞能拔
苦者是擧能拔之悲効。言苦既拔已復爲説
法者擧了因種。言令諸衆生者擧能受之衆
生。言受於快樂者是擧所受之慈力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門無量義
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擧所詮而結歎也。言善男子者是稱對揚
大莊嚴也。言菩薩者是擧能行者也。言若能
如是修一切法門無量者擧上所説所行之道。
言一切法門者是能觀智。言無量義者是所
觀境。境雖無量然隨智一境。智雖唯一而隨
境多名。言必得疾成者。必得者遮不定辭。疾
成者破歴劫義。言阿耨菩提者擧所得果
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
眞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衆
魔群道得入。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
是擧能詮而結歎也。言善男子者稱對揚辭。
言如是者擧此經體。言甚深者謂實相甚深。
言無上者實相無上。言大乘者實相大乘。言
無量義者實相無量義。言經者説實相義能
詮教名。言文者説實相之名句文。言理者文
所詮之實相理。説實相文故名爲眞。內證妙
理故名爲正。此文此理獨超三乘。是故稱尊。
既無等倫。何況有勝。是故名爲無過上也。言
三世諸佛所共守護者是明大聖守護此經
三世諸佛者過去世中已成佛・未來世中當
成佛・現在中現成佛。不但一人名爲共。不失
能詮名爲守。不失所詮名爲護。言無有者都
無義也。言衆魔者謂四魔・八魔・十魔等。言
群道者三師外道・六師外道・言得入者謂乳
中加水等。加文爲得混理爲入。今此經文理
已用實相既如來印定。故魔道不得入。言不
爲者不被義。言一切邪見生死者。一切者擧
總數也。邪見者內邪見也。兩教二乘四教菩
薩各執自教隨情諍門皆名邪見。是擧因敗。
言生死者七種生死。是擧果敗。文是實相故
不爲邪見敗。理是實相故不爲生死敗
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
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是即擧能説結歎勸學也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説法
不可思議。衆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脱
亦不可思議
自下第七大衆重徵分也。言爾時大莊嚴菩
薩復白佛言者經家序。言世尊者擧能説之
號。言世尊説法不可思議者歎法身不可思
議。言衆生根性亦不可思議者歎般若不可
思議。言法門解脱亦不可思議者歎解脱不
可思議
我等於佛所説諸法無復疑難。而諸衆生生
迷惑心。故重諮世尊
是明發問之所由也。言我等者莊嚴等八萬
衆。言於佛所説諸法無復疑難者明自從敬。
言而諸衆生生迷惑心故重諮世尊者明爲他
諮決
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爲衆生演説
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
無小・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
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
煗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
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至第十地。往日所説
諸法之義與今所説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
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
提。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慈哀一切廣爲衆生
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
疑網
是擧正問也。言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
年者是明説法之年代也。自從者從來義。如
來者是擧賢劫第九釋迦。得道者謂釋尊生
年至三十年摩竭提國菩提場中菩提樹下坐
金剛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云得道。
四十餘年者三十成道後生年七十一説無量
義經故名四十餘年。言常爲衆生演説諸法
者總擧不斷三乘法施。言四相之義下別擧
所施法。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異
相。四者滅相。破樂倒故説苦義。破淨倒故説
空義。破常倒故説無常義。破我倒故説無我
義。無大者遮大四相。無小者遮小四相無生
者遮縁生。無滅者遮縁滅。一相者謂一眞如
相。無相者遮有爲相。法性者謂諸法性。法相
者謂諸法相。本來空寂者謂不可得。不生故
不來。不滅故不去。不淨故不出。不染故不沒。
言若有聞者。下明法勝利。言或得煗法下明
聲聞勝利。言辟支佛道者明縁覺勝利。言發
菩提心下明菩薩勝利。言往日所説諸法之
義者擧四十餘年所説三乘教。言與今所説
有何等異者擧今日所説分一乘教。而言甚
深無上大乘不擧今日經疑疾成異。言唯願
世尊下爲利他故請佛分別。言普令現在下
明分別功能也
於是佛吿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
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
自下如來廣説也。言善哉善哉者。初歎擧往
後歎擧今。言大善男子者。問大直道是故稱
歎大善男子。言能問如來下讃能問妙義
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衆生。眞
大慈悲信實不虚
所問今經內證甚深・內證無上・內證大乘・內
證微妙・三乘・五乘・七乘・九乘及無量乘皆出
此經。故問其義多所利益。七方便人第一義
天俱與安樂。況乎世間一切人天。分段麁苦・
變易細苦俱拔衆生。拔無作苦名眞大悲。與
無爲樂名眞大慈。圓信具足名爲信實。性功
徳故名爲不虛也
以是因縁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
來世諸有衆生得成無上菩提
言以是因縁者明疾成由也。言因者性得三
因。言縁者今經一乘。今大莊嚴菩薩大悲爲
根圓覺爲因疾得成佛。是即自利。言亦令一
切者兼有餘記。言今世者指近世。言來世者
指遠世。言諸有衆生者兼五種姓。言得無上
道者記當來果也
善男子。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
不可宣説
言善男子者唱大莊嚴菩薩。言我者指垂迹
釋迦。言先道場樹下者。未成道時故名爲先。
道場者三世諸佛得道之處故名道場。言菩
提樹下者。觀樹通稱隨佛各別。釋迦之樹正
得其名。言端坐六年者指圓六度。非苦行故
云端坐六年。言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坐圓六度所得之果。言以佛眼觀者謂如
來知見眼見觀知俱內證故名佛眼觀。言一
切諸法者謂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間
實相之法。言不可宣説者有爲之知不能所
説名不可説也
所以者何。知諸衆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
種説法。種種説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
眞實。是故衆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

言所以者何者徵問之辭也。言知諸衆生性
欲不同者謂十二種衆生性欲各各不同。是
擧所被機也。一往昔値遇菩薩之化但修大
乘得成習性今生名爲定性大乘。二往昔値
遇獨覺之化但修獨覺乘得成小習性今現生
名爲定性獨覺乘。三往昔値遇但聲聞化但修
聲聞乘得成小習性今現生名爲定性聲聞乘。
四往昔値遇具三乘化具修三乘行成三乘習
性今現生名爲三乘不定性。五往昔値遇菩
薩獨覺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
大小二乘習性未遇聲聞小乘之化今生名爲
菩薩獨覺闕聲聞種不定種性。六往昔値遇
菩薩聲聞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
大小二乘習性未遇獨覺二乘之化。今生名
爲菩薩聲聞闕獨覺種不定種性。七往昔値
遇獨覺聲聞小乘之化未遇大乘菩薩之化今
生名爲獨覺聲聞闕菩薩種不定種性。八往
昔雖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習性。
是故今生遇惡知識一向行惡。是故名爲暫
時無涅槃一向行惡行。九往昔雖遇三乘之
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習性。是故今生遇惡
知識撥無因果普斷善根。是故名爲暫時無
涅槃普斷諸白法。十往昔雖遇三乘之化然
未成三乘及不定習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
無涅槃分。是故名爲暫時無涅槃無有涅槃
分。十一往昔雖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
不定習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樂人天善。是
故名爲暫時無涅槃斷善少一闡提。十二往
昔未遇三乘之化未修三乘及不定行。是故
今生無三乘因。是名爲畢竟無涅槃無因一
闡提。世尊能知如是等類一切衆生各各性
欲。是故衆生得道差別名知諸衆生性欲不
同也。言性欲不同種種説法者是擧能被教
也。釋迦一代四十餘年所説之教略有四教
及以八教。所謂樹王華嚴・鹿苑阿含・坊中方
等・鷲峯等般若。演説一乘・大小菩薩歷劫修
行・小乘三藏教・大乘通教・大乘別教・大乘圓
教・頓教・漸教・不定教・祕密教・如是等前四
味各各不同。是故名爲種種説法。言以方便
力四十餘年未顯眞實者但説隨他五種性等
門外方便差別權教帶權一乘未顯隨自一佛
乘等露地眞實平等直道捨權一乘。是故説
言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眞實。言是故衆
生得道差別者。未顯直道眞實甚深一大事
因縁。是故諸乘得道差別。言不得疾成無上
菩提者。未解直道一乘海路未乘純圓六度
固船未得實相方便順風。是故橫道三乘險
路歩行歷劫多留難處勤苦妄想夢裏大河。
是故説言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
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
者亦復如是能洗衆生諸煩惱垢
自下擧喩顯法勝劣。此有二段。從法譬如水
至諸有垢穢者明開譬也。從其法水者至諸
煩惱垢者略明合譬。是即擧異顯同喩也。井
池江河溪渠大海者擧異喩。洗垢諸水者顯
同喩。井池喩三藏教。江河喩通教。溪渠喩別
教。大海喩圓教。井池水不流喩二乘別觀折
法諦縁空。江河水流動喩三乘共觀體法般
若空。溪渠衆多流喩菩薩假法無量四諦觀。
大海圓滿水不增亦不減喩圓機菩薩約竪實
相觀。言諸有者謂二十五有。言垢穢者謂煩
惱障垢・所知障穢也。言諸煩惱者謂九十八
使也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
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
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是即牒合文也。擧同顯異。言水性是一者
是擧同喩。言江河井池等者是顯異喩。言其
法性者亦復如是者正牒合。以法性用喩水
性洗塵勞別喩江等。言三法者。一者四諦法。
二者十二因縁法。三者六法波羅蜜。言四果者。
一者須陀洹果。新翻名爲預流果。二者斯陀
含果。新翻名爲一來果。三者阿那含果新飜
名爲不還果。四者阿羅漢果。新翻名同也。言
二道者。一者權道。二者實道。言不一者。下智
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中智
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上智
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上上
智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或
有經本云。二法三道四果。言二法者即頓漸
也。頓謂華嚴頓中一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
般若一切法也。言三道者即三乘也。方四果
者羅漢果・支佛果・菩薩果・佛果也。又云。三
藏佛果・通教佛果・別教佛果・圓教佛果也。雖
有衆釋然不出能所。能生一法所生無量開
合雖異其義無別。二法者合諦縁爲漸六度
爲頓。部頓指華嚴部漸指三藏方等及般若。
言三道者。下上二觀爲小乘。上智觀道爲菩
薩。開權一道爲一乘。實道地本加二三。言四
果者所生故通大小。是故不相違也
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
非海。如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説諸法亦復
如是。初中後説皆能洗除衆生煩惱。而初非
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説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是即牒合衆教勝劣也。井池之水但洗見思
江河之水洗見思垢及侵習氣。折・體不同斷・
伏亦別。溪渠之水未有甘味但洗四住內外
之垢。其海之水同一醎味能洗五住一切之
垢。言如如來世雄者即指自身。言於法自在
所説諸法者。位登妙覺具八自在。是故名爲
於法自在。所説諸法者。乳味華嚴。酪味阿含。
生酥方等。熟酥般若也。言亦復如是者合譬
之辭也。言初中後説皆能洗除衆生煩惱者俱
除界內垢。四諦略故不同縁起。故云而初非
中。縁起廣故亦是自利不同六度。故云而中
非後。本來空寂念念生滅其文雖一內外不
同性相各異。是故説言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捺鹿野園中爲阿
&T025632;隣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説諸法本來
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
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等。言我起樹王者。我
者指勝應釋迦。起者指劣應釋迦樹王者二
應覺樹。約於一樹有寶木別。即標一身機見
有別。勝應不起樹王之座結通十方恒説華
嚴。是即乳味時也。劣應著弊起樹王座趣波
羅*捺度五比丘。詣字訓至也去聲也。言波羅
*捺者國名也。五天竺中此東天竺也。新翻名
爲波羅泥斯國。言鹿野園者新名爲仙人墮
處施鹿林。昔五百仙人見王釆女發染欲心
永失神通墮此林中。是故名爲仙人墮處。言
施鹿林者。大論云。昔波羅奈王入山遊獵。見
二鹿群。數各五百。各有一主。有一鹿主身七
寶色。是釋迦菩薩。復有一主。是提婆達多。菩
薩鹿主見王殺其群黨起大悲心直至王前。
諸人競射飛箭如雨。王見此鹿無所忌憚必
有深意。勅令勿射。鹿主王所跪白王言。以游
樂小事故一時令鹿受於死苦。若以供饌當
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於是二主各差
次送。次當調達。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
死分當而我懷了。子非死次。乞垂料理即使
生者不濫死者得次。主怒之曰。誰不惜命。次
來但去。母鹿思惟。我主無慈橫生嗔怒。即至
菩薩主所具白主言。大主仁慈。如我今日天
地曠遠無所控吿。具以事白。菩薩王言。若
我不理枉殺其子。若以非次更差後次何可
遣。唯我當代。思惟既定即自送身。鹿母還群。
菩薩鹿王到其王門。衆人見之怪其自來以
事白王。王亦怪之。王問之曰群鹿盡即而忽
自來。鹿言。大王仁慈人無犯者。但有滋茂無
有盡時。但彼群鹿有吿於我。我愍之。故若非
分差是亦不可。若縱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
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徳無量。若人無
慈與虎狼何別。王聞是語即從座起而説偈
言。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名
曰鹿頭人。以理而爲人不以形爲人。我從今
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施亦可安汝意。
諸鹿得安王得仁信。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佛
初於此而轉法輪。者故云始。從樹爲名亦名
奈苑。二仙所住亦曰仙苑。中字訓裏。爲字去
聲。言阿若&T025632;隣等五人者。一者阿若憍陳如
名狗隣。二者阿説侍多亦名阿説示亦云
阿説婆侍多。三者婆涅波亦云頞鞞亦云涅
鞞。四者摩訶那摩亦云拔提亦云摩訶男亦
名摩男*狗利。五者婆帝利迦亦名十力迦葉。
或以摩男*狗利爲二人。此亦不爾。*狗隣*狗
利不同故。摩男狗利四人之內其一人故。言
轉四諦法輪者。轉者移轉義也。輪者摧破義
也。言移世尊所解生滅四諦法轉阿若身中
摧破煩惱障。餘四人亦爾。轉有三一者示轉。
謂如來説三苦八苦名爲苦諦。煩惱及業名
爲集諦。苦集盡變名爲滅諦。戒定慧等名爲
道諦。二者勸轉。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
應修。三者證轉。謂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
道已修。如是三轉四諦有十二行。於三轉
中初轉時證見道。第二轉時證修道。第三
轉時證無學道。若三正轉四諦應有四十八
行。何故但説十二行耶。然雖觀一一諦法
有三轉十二行相而不過三轉十二行相。其
四十八行者於四聖諦轉十二行相生眼智明
覺。眼者謂法智忍。智者謂法智。明者謂類
智忍。覺者謂類智。復次眼是觀眼義。智是
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警察義。四諦
中一一法具四理。苦諦四者。一苦二非常
三空四非我。集諦四者。一因二集三生四
縁。滅諦四者。一滅二靜三妙四離。道諦四者。
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是故應有三轉四諦四
十八行相。言四諦者有四種四諦。一者生滅
四諦。二者無生四諦。三者無量四諦。四者無
作四諦。今此酪味時顯説生滅四諦密説餘
三四諦。其生滅四諦者。一者苦諦謂生死果。
二者集諦謂生死因。三者滅諦謂涅槃果。四
者道諦謂涅槃因。言法輪者。謂其四諦法能
壞煩惱故名法輪。言時者謂酪味時也。約説
次第於勝應佛爲第二時於劣應佛名爲初
時。言亦説諸法本來空寂者謂折色入空。言
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者謂界內生滅
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爲諸比丘並衆菩薩。
演富説十二因縁・六波羅蜜・亦説諸法本來
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
言中間者。乳酪之時名爲初分。醍醐之時名
爲後分。生熟二酥名爲中分。今指二酥時。是
故名中間。言於此者指王城示崛山。言及以
處處者指給孤獨等自餘説法處。言爲諸比
丘者指求縁覺比丘。言並衆菩薩者謂藏・通・
別・圓四種菩薩外凡・內凡・分聖衆。言辯演宣
説者。辯者四辯。演者演暢義。宣者吿下言。説
者吐口之語。言十二因縁者有四種十二因
縁。一者界內思議生滅十二因縁。二者界內
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三者界外不思議
生滅十二因縁。四者界外不思議不生不滅
十二因縁。今是二酥時顯爲界內機説二種
十二因縁等法。密爲餘機説餘因縁。其十二
因縁者。一者無明支。二者行支。三者識支。四
者名色支。五者六入支。六者觸支。七者受支。
八者愛支。九者取支。十者有支。十一者生支。
十二者老死支。初生滅十二因縁亦有三。一
者三世。二者二世三者刹那。言六波羅蜜者
亦有四種。一者三藏教六波羅蜜。二者通教
六波羅蜜。三者別教六波羅蜜。四者圓教六
波羅蜜。亦有三種六波羅蜜。一者世間六度。
二者出世間六度。三者出世間上上六度。出
十卷楞伽第八。言六波羅蜜者。一者布施。二
者持戒。三者忍辱。四者精進五者禪定。六者
智慧。言亦説諸法者隔歷三諦等諸法。言本
來空寂者。滅色入空即色是空。滅邊入空即
邊是空。言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者界內界外
有爲生滅也
今復於此。演説大乘無量義經。亦説諸法本
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
此指醍醐初分時也。言今復於此者明説經
處。言演説大乘者明非小乘。言無量義經者
明所説經。言亦説諸法本來空寂者即空義。
言代謝不住者即中義。言念念生滅者即假
義。五味之教文辭雖同。一味之義隨機各異。
是即擧同文
善男子。是故初説中説後説文辭是一而義
別異。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
道亦異
總結五時所説文同義異。言善男子者指大
莊嚴。言是故者此取下言證成 上之言。謂上
所叙義必待此後語始得證成 也。言初説者
指乳酷二時。言中説者生熟二酥時。言後説
者醍醐初分時。言文字是一者謂五時所説。
亦説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之同
一文也。言而義別異者其初乳時別圓兩教
八門之義隨機義別。其初酪時小藏一教四門
之義隨機義別。其生酥時具説四教十六之
門隨機義別。其熟酥時除小藏教説三種教
一十二門隨機義別。今醍醐初分時。但説直
道内證無相之一法門。引導紆迴歷劫菩薩。
迴入大直無留難道。其義甚深眞實甚深。不
同前説四時教門。是故義別也。言義異故衆
生解異者隨其本性所説各別。隨其別説得
解亦別。故言衆生解異。言解異故得法得果
得道亦異者得法者。人得五戒法。天得十善
法。小乘聲聞得四諦法。小乘縁覺得十二支
因縁之法。藏教菩薩得六度法。通教聲聞縁
覺菩薩得共般若無言説法。別教菩薩得無
量之萬善行法。圓教菩薩得無障礙圓融相
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百界千如三千世間實
中實法。得果者。依五戒因所期人果。依十善
因所期天果。依道諦因所期四果。依縁滅智
因所期縁覺果。依六度因所期樹下劣應佛
果。依共般若因所期聲聞果。依共般若因所
期縁覺果。依共般若因所期勝應果。依萬行
因所期萬徳權報佛果。依實相因所期常住
三身佛果。得道者。修五戒行獲得人道。修十
善行獲得天道。修道諦行得聲聞道。修因縁
行得縁覺道。修六度行得劣佛道。修無言行
得聲聞道。修無言行得縁覺道。修無言行得
勝佛道。修萬善行得初地道。修實相行得内
證道。是故名爲得法得果得道亦異也
善男子。初説四諦爲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
來下聽法發菩提心
此指劣應初説法時。顯爲聲聞説小乘教密
爲菩薩説大乘教也。是擧酪味時也
中於處處演説甚深十二因縁爲求辟支佛
人。而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
此指劣應次説顯爲支佛説縁起法密爲菩
薩及聲聞人説六度法及道諦門
次説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
説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
量衆生得住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
羅漢果住辟支佛因縁法中
此擧二酥時。言次説方等十二部經者是生
酥部時。言摩訶般若者此熟酥部時。言華嚴
海空者普賢行願・海印三昧時。遍通五時。入
法界義名爲華嚴。海印三昧名爲海空。言宣
説菩薩歴劫修行者顯未説直道。言而百千
比丘萬億人天無量衆生者擧能行人。言得
住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果
辟支佛因縁法中者明所得果。未説一大事
因縁故合經。是故得道人不得疾成佛也
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説同而義別異。義異
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此明説同義別。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以是
義故者與上四時義同。言故知者取下言以
證成於上也。言説同而義別異者謂四時説
同而義別異。事理内外其義是異故衆生解
異。其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説法至于今日
演説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説苦・空・無常・無
我・非眞・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
滅・一相・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諸衆
生四相所遷
是即結成。言是故者取下言以證成於上也。
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自我得道者指釋
迦得道。言初起説法者擧二初乳酪時。言至
于今日演説大乘無量義經者明醍醐初分
時。自未曾不説下明不説一字。是即二夜經
意也。言而諸衆生四相所遷者明隨他意説。
未字不用重二返讀。例如應當之當字不用
二返讀。不説眞如隨縁苦不説眞如隨縁空。
不説隨縁之無常。不説隨縁之無我。不説偏
眞之非眞。不説依他之非假。不説權大之非
大。不説權小之非小。不説心性本來不生。不
説心性今亦不滅。不説即中之一相。不説即
空之無相。不説即假之法相。不説一心之法
性。不説一心之不來。不説一心之不去。雖然
隨衆生生等四相所遷説苦空等。是即權説
隔歴三諦。未説眞實圓融三諦。法華之前四
十餘年四時所説四教八教結成已竟。在此
上經也
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諸佛無有二言。能以
一音普應衆聲
自下結歎諸佛三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
嚴。言以是義故者擧上不説而説之義。言諸
佛者顯非獨我形聲二徳。言無有二言者約
佛内意。言能以一音者法華之前一味法雨。
言普應衆聲者十法界生縁起衆聲。是初結
歎諸佛口蜜也
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
沙身
是則結歎諸佛身密也。言能以一身者謂一
大法身。言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
河沙身者謂分身佛也
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
恒河沙種種類形
是即十法界依正二報種種類形也
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
恒河沙形
是則具明一界別形。一一法界有多衆形。言
一人法界修因萬別。是故得果其形億異。何
況九法界修因各別得果億品也。是第二結
歎諸佛身密
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
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
究了
是則結歎諸佛意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
嚴。言是則者承上事勢申明其理也。言諸佛
不可思議者指上内證口密身密。言甚深境
界者明內證意密。是則五時三密不可思議。
言非二乘所知者非折・體二乘所知。言亦非
十住菩薩所及者。通教十地別教十地内外
菩薩所不能知。是故名爲亦非十住菩薩所
及。言唯佛與佛乃能究了者。唯簡持義。簡
藏通別大小二乘七乘九乘*持妙圓教果佛
因佛分極究了。言唯佛者究竟即。是妙覺果
佛。言與佛者分證即。是四十一佛。言乃能究
了者。果佛能究因佛能了。是故名爲乃能究
了也
善男子。是故我説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
義經文理眞正尊無過上
是則結歎無量義經。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
言是故者是取下言證成於上也。言我説者
明能説釋迦。言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
經者明所説開經。非三教麁非四時麁故云
微妙。理内三諦故云甚深。居七權頂故云無
上。獨一無對故云大乘。一法所生其義無量。
是故名爲無量義經。其文爲眞其理爲正於
三教尊於四時部教都無過上。是故名爲文
理眞正尊無過上也
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衆魔外道得入。不
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
是明經勢也。言三世諸佛所共守護者明能
護高。言無有衆魔外道得入者明所護强。言
衆魔者謂四魔八魔乃至十魔。言外道者。謂
外之外道九十六乃至三師六師等。内之外
道七方便乃至未入内證境坐禪講近無道
心者。言不爲一切者謂有爲無爲染淨諸法
故云一切。言邪見者謂人我見及法我見・單
見・複見及具足不可説見・増見・減見・斷見・
常見。言生死者二種生死七種生死。言之所
壞敗者明無能壞。已説經勢。今明勸學也」
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
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是則明勸學也。言菩薩摩訶薩者擧能學人。
言若欲疾成無上菩提者明所求果。言應當
修學下擧所學經也
佛説是也。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
然空中雨種種天華。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
&T025632;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
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施轉來下
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衆。天厨・天鉢器
天百味食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
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
是明此方隨喜供養也。言佛説是已者是經
家辭。言佛説者擧能説釋迦。言是者指所説
正經。言已者已了。言於是者承上事勢申明
其理也。言三千大千者數名都名百億。言世
界者間隔義。百億須彌輪迴之山一一間隔
都無雜亂。言六種震動者。六根震動器世間
釋。六根震動衆生世間釋。六種地動破無明
釋。今明地祇之隨喜。言自然者天眞不假他
縁義。言空中者指上方。言雨種種天華者總
明天神之隨喜。言天優鉢羅華者青色華。言
鉢曇摩華者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
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是也。非芬陀
利。言&T025632;物頭華者有赤及青二種。又云俱勿
頭。是蓮花青色也。言分陀利華白色華。言
又雨無數種種天香者表供五分法身。言天
衣者表供三忍衣。言天瓔珞者表供三聚戒。
言天無價寶者表供心如來供法寶也言於上
空中者明供所在。言旋轉來下者明供物來
下。言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衆者明所
供二寶。言天厨者納食厨。言天鉢器者盛食
器。言天百味者蘇陀等食。言充滿盈溢者天
厨充滿鉢器盈溢。言天幢者表法幢。言天幡
者即幡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言天軒蓋者
表慈悲。言天妙樂具處處安置者表第一義
天自受法樂具安衆生心處。是故名爲處處
安置。言作天伎樂者擧身供也。言歌歎於佛
者擧口供也
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
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厨・
天鉢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
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衆。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此明他方隨喜供養也
於是衆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義三

自下明得益 也。言於是者承上事勢申明其
理也。言衆中者擧合有會衆。言三萬二千菩
薩摩訶薩等者擧八萬菩薩得三昧分限也」
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
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法輪
是擧八萬之菩薩内得無量陀羅尼外轉一切
不退輪也
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
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
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輪之
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
者及諸眷屬百千衆俱。聞佛如來説是經時。
或得煗法・頂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
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又得菩
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
又得三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七八九十
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
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
法輪。無量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明雜衆大小得益也。言其諸者明總數也。
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者擧四衆。言
比丘者或翻除饉男。是義翻也。言比丘尼者
或翻除饉女。言尼者天竺女通稱也。言優婆
塞者或飜近事男。言優婆夷者或飜近事女。
言天龍下至摩睺羅伽者是擧八部衆。自大
轉輪王下至諸輪之王者是擧輪王衆。言大
轉輪王者王三千大千。言小轉輪王者王四洲
也。銀輪三天下。鐵輪一天下。言諸輪之王者
銅輪二天下。四輪之類其數無量。故名諸輪。
言國王王子國臣者高貴衆也。言國民國士
國女者上下衆也。言國大長者者福徳衆也。
言及諸眷屬百千衆俱者天龍等眷屬。言百
千者擧甚多數。非但百千也。言聞者此會大
衆聞也。言佛如來者指大牟尼。言説者金口
所吐。言是經者指欲説法時至之時也。言或
得煖法下明得益名也。言煖法者第一善根
位。言頂法者第二善根位。言世間第一法者
第四善根位。言須陀洹果下至阿羅漢果者
明聲聞四果。言須陀洹果者是初果也。言斯
陀含果者第二果也。言阿那含果者第三果
也。言阿羅漢果者第四果也。言辟支佛果者
縁覺果也。言又得菩薩下明大乘得益。言無
量衆生下明大乘發心也。是開經故得果階
級也
無量義經註釋卷中


註無量義經十功徳品第三

言十者數名也。言功徳者。功者功力也。徳
者得也。言縁無量義正説分經十種正行不
思議力能行行者今世後世・世出世間得十
利益。是故此品名十功徳。三段之中此品在
後。故云第三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世
尊説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眞實
甚深甚深甚深
標歎正説經也
所以者何。於此衆中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
衆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衆生聞是甚深無
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
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法文理眞正尊無過
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衆魔群道得入。
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
聞能持一切法故
言所以者何者徵問之辭也。言於此衆中下
至諸有衆生擧所利益人也。言聞是甚深下
至無量經經明能利益經也。言無不獲得下
至菩提之心明利益名。言阿羅尼門者十地
等陀羅尼・等覺百千萬億陀羅尼・妙覺無量
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言三法者煖法・
頂法・世法。言四果者聲聞・預流・一來・不還・
阿羅漢。言菩提之心者上無量衆生發阿耨
菩提心也。言當知者勸知之辭也。言此法者
謂無量義一法門。言文理眞正下至之所壞
敗歎經徳也。言所以者何下釋利益所由也
若有衆生得聞是經則爲大利。所以者何。若
能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其有衆生不得
聞者。當知是等爲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
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無上菩提。所以者
何。不知菩提大直道故。行於險逕多留難故」
言若有衆生者指未聞人。言得聞是經者擧
無量義經。言則爲大利者明聞經利。言所以
者何下釋修行果大利所由也。言其有衆生
者擧不聞人也。言不得聞者下明不聞失。謂
爲失大利言明失疾成無上道利。更無過利。
是名大利言過無量下至無上菩提明長劫中
不疾成佛。言所以者何下釋不疾成由也。言
不知菩提大直道故者。不聞是經故不知大
直道。言行於險逕多留難故者。不聞是經。故
紆迴三乘。經二乘之險權大之逕多留難故」
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爲大
衆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
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
無量功徳不思議力令衆疾成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是則爲衆發問也。言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
議者先歎經難思。言唯願世尊者。唯者惟也。
世尊者指釋迦。於三種世間獨釋迦可貴。是
故名世尊。言廣爲大衆下至不思議事者明
正爲大衆勸請説經義。言世尊是經典者下
至住何所住者正問是經來至住也。言乃者
是取下言證誠於上也。言有如是下至三菩
提釋疾成由
爾時世尊吿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
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説。善男子。我
説是經。甚深甚深眞實甚深
言爾時者大莊嚴菩薩發問勸請時也。言世
尊者指釋迦。言吿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者是
經家辭也。言善哉善哉者。初善哉者歎自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