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經義疏 (No. 2186_ 聖徳太子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維摩詰經疏卷第下

 上宮皇御製 
文殊問疾品第五 上來雖復命五百聲聞
八千菩薩。各陳昔日受屈皆辭曰不堪。一
無欲往。故不成問疾。但至此文殊
即就方丈。正陳佛意方成問疾。故因爲
也。從此品以下。入見阿閦佛國品
事訖已還復本處擧衆皆見以來。經三段中
第二正説也。就中開爲二。第一從此品
下訖香積品凡有六品。明淨名正在方丈
之内。自宣不思議權實二智之理三根
。第二從菩薩行品以下。入見阿閦佛國
擧衆皆見以來。明方丈於菴
。與佛共明種種妙法成方丈不思議
之説也。一云。正説唯在初六品。從菩薩行
以下。爲流通説也。而至處當釋。就
一淨名正在方丈三根人自有三。第
一問疾與不思議二品化上根人。第二觀衆
生與佛道二品化中根人。第三入不二法門
香積二品化下根人。就第一擧二品
上根亦有二。第一問疾品中。人則唯淨
名一人。事則唯現疾一事。故名爲略明不思
。第二不思議品中。人則諸佛菩薩皆現。事
則廣明種種不思議之事。故名爲廣明不思
也。上根之人聞此廣略二説。生信益解。
凡成聖。一云。就第一正在方丈不思
。但開爲二。問疾一品略明不思議。不
思議品以下五品廣明不思議也。五品即因
上事而來故分文。亦即當品而釋也。然今
前釋而述也。就此問疾品。初開爲二。第
一從初訖更不可見。名問疾縁由。第二從
且置是事以下。正明問疾。就第一問疾縁
由中。亦開爲六。第一佛命。第二文殊奉旨。
第三從於是衆中以下。明大衆願文殊
共往。第四從於是文殊以下。文殊與大衆
共入方丈。第五從爾時長者以下。明淨名
文殊與大衆倶來。空其室内。第六從
摩詰言以下。明淨名與文殊略申賓主之
。往伏除疑。第一可見。就第二奉旨中
二。第一先嘆淨名難酬之徳。第二從
以下。正明旨可往。就第一嘆難酬
。亦有二。第一總嘆。彼上人者難爲酬對
是。第二從深達實相以下。擧法門別嘆。就
中有九句分爲三重。第一初四句據四辨
嘆。第二有四句雜門嘆。第三有
二智嘆。深達實相者。義辨。眞理絶
僞超於有相。故稱實相。善説法要者。辭辨。
辨才無滯者。樂説辨。智慧無閡者。法辨。從
一切菩薩以下四句。第二就雜門嘆。一
切菩薩法式悉知者。善達因地一切諸行。諸
佛祕藏無不得入者。明善達果地所説十二
也。肇法師云。近知菩薩之儀式。遠入
佛之祕藏。祕藏謂佛身佛身口意祕密之藏。此二
句困果相對。明困果之理無達。降伏
衆魔者。明四魔也。此句嘆其剛用。亦可。
外化行。遊戲神通者。乘於五通物適意。
即義同遊戲。此句嘆其柔用。亦可。自行。此
二句剛柔相對。明剛柔之義無能。其
慧方便皆已得度者。第三擧二智結嘆。慧者
實智。方便者横智。明能具此二智故。上
嘆諸徳亦悉清。從雖然以下。奉旨中第
二正明旨可往。第三・第四可見。但就
第五明淨名知文殊與大衆其室内
自有二。第一明淨名空其室内以爲
。第二從既入其舍以下。明文殊見室空
夫論現疾之情。欲新學菩薩雖疾患
而起大悲心化物莫惓癈。空其室
者。正爲衆生是非之惑。而就別爲論。
空室五事。由現疾六論也。因
五事者。第一文殊見室空淨名。居
士此室何以空。淨名答言。諸佛國土亦復皆
空。非但我室。第二文殊問。何無侍者。淨名
答言。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第三身
子見室空念。此諸菩薩大弟子等當
何坐。淨名知意。先擧至理
曰。唯舍利弗。爲法耶。爲床坐耶。即借*坐
於燈王。仍廣明菩薩種種不思議之理也。第
四普現色身菩薩見室空淨名。居士父母
妻子及諸知識悉爲是誰。象馬車乘奴婢僕
使皆何所在。淨名答言。智度菩薩母。方便以
父。即廣顯大士種種之行。第五身子見
室空念。日時已室。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是淨名知意。先以八解脱呵曰。佛説
八解脱。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即
飯香士。以一食滿一切。因顯種種作
佛事之義。因空室五事略如是。由
六論者。第一文殊問言。居士此疾何
因起。淨名答言。菩薩病者以大悲起。第
二文殊問言。居士此疾其生久如。淨名答言。
癡有愛。即我病生。第三文殊問言。居士
此疾當云何滅。淨名答言。以一切衆生病
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即我病滅。第四
文殊問。居士此疾爲何等相。淨名答言。我病
形不見。第五文殊問。菩薩云何慰
有疾菩薩。淨名答言。説身無常
於身等義而可慰喩。第六文殊問言。有疾菩
薩云何調伏其心。淨名答言。有疾菩薩應
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
生。無實法。誰受病者。先應病因
後教觀。因疾生六論略如是也。而文
殊・普現發口顯問。舍利弗但念而已者。二
大士與淨名同是大乘。所以若心有懷即便
口相問無慚也。但身子既爲小乘。於
諸大士即進退難便。所以不口。但念
而已也。從時維摩詰以下。第六略申賓主
之禮。就中亦有二。第一主先讃賓。第二從
如是居士以下。賓謙答。就第一主讃賓中
自有二意。一善來文殊師利者。直讃來。當
物機必有深益。去來者向背爲語也。從
菴羅來。從菴羅方丈去。不
來相而來者。實中爲論。菴羅一渉即謝不
方丈。故云不來相。而假中作論。菴羅一渉
相續不滅來至方丈。故云而來。二不見相
而見者。亦實中作論。菴羅文殊即謝。無
方丈見。故云不見相。而假中作論。菴羅
文殊相續不滅。即至方丈而得見。故云
也。此二句讃來不相也。從文殊言
下。第二賓謙答。就中亦有二。第一直述。第
二釋述。如是者。明居士所言理無是。若
來已更不來者。若假中來竟者。實中更有
來也。若去已更不去者亦同次應若見已
更不見。但文略耳。從所以者何以下。第二
釋。標疑云。所以去來無定者何。來者無所
從來者。假中來者實中爲論。菴羅之渉即滅
於菴羅。方丈之渉只生方丈。故云無所從
。去者無所至者。假中去者實中爲論。菴羅
文殊自滅於菴羅。不去至方丈。故言無所
所可見者。假名道中菴羅與方丈
見之義。而實中爲論。菴羅見即滅不
丈。彼此各生各滅。文殊無能見之義。淨名
亦無所見之功。故云更不可見也。從且置
是事以下。第二正明問疾。就中亦開爲三。
第一先傳佛問意。第二從居士是疾何所因
以下。陳其私懷。第三從説是語時以下。
時衆得益也。且置是事者。將欲佛相問
故請初論也。從居士以下。正傳佛相
。即有三問。一居士是疾。寧可忍不。二療
治有損。三不増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
者。仍傳如來深意。言非但問此三句。大
悲無極廣問一切。從居士是疾以下。第二
其私懷。就中亦開爲二。第一只就方丈
内事論。第二從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
詰言菩薩云何慰喩有疾菩薩以下。汎爲
諸新學菩薩論也。就第一只就方丈内
作論中。亦開爲三。第一因病作論。第
二從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以下。因
室空論。第三從居士所疾爲何等相
下。因疾寒熱相論。就第一因疾作
亦有二。第一文殊以三事淨名。第二
淨名答其三問。三問者。一問。居士是疾何所
因起。此句問其起疾之因。此是因疾生
中第一論。二問。其生久如。此句問
病日數久近。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
二論。三問。當云何滅。此句問疾見差遲速之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三論。就第二淨
名答三問亦有二。第一先答後二問。第
二從又言是疾以下。追答其第一問。就
一先答後二問亦第三。第一正答後二問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雙釋。第三從譬如
長者以下。寄譬重顯答意。上第二問云
生久如今答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者。言衆
生由癡愛實病用感菩薩。故菩薩亦有
應病。上第三問言當云何滅。今答言以一
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
者。明若衆生用感菩薩癡愛實病滅。則
菩薩應病亦隨滅也。從所以者何以下。第
二雙釋。標疑云。所以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何。菩薩爲衆生癡愛
實病故入生死。有生死則菩薩亦有應病
故云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且衆生癡愛實病
滅。則菩薩亦無餘病。故云衆生病滅則我病
。從譬如長者以下。第三寄譬重顯答意
即開合有二。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
父母亦病者。顯上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若子
病愈父母亦愈者。顯上若一切衆生病滅則
我病滅。第二合可見。從又言以下。答三問
中第二追答第一因起問。又言是病何所因
起者。牒上語。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者。正答
其問。明若非妙本大悲則應病亦無起。
故云以大悲起也。就中略擧幡問答
料簡。第一問者。文殊問疾本在佛命。而
今淨名何故不佛問。唯答文殊私問耶。
佛問略有三意。一者必方丈事畢。淨
名與文殊共就如來面敬答。故此不
也。二者文殊傳佛命次即陳私問。無間
佛問。故亦即不答也。三者實而爲論。雖
文殊私問。即是佛問。何則上既云世尊慇懃
致問無量。文殊即領此意而問。則此中文殊
所問無佛意。所以淨名亦不別答也。第
二問者。上三問中先問起病之因。何今答中
先答後二問耶。釋曰。大衆未菩薩之病
但應非實。若即先答第一因起問菩薩病
者以大悲者。則便謂菩薩猶有實病以
大悲起者。是以先答後二問菩薩本無
實病唯有化物應病者。衆生因此方悟
爾菩薩病者但應非實。即次明菩薩病者以
大悲者。使衆生實病因癡愛而生。
菩薩應病以大悲而起。所以先答後二問。後
第一問也。第三問者。然則文殊應先問
第二其生久如。第三當云何滅。而文殊未
此義故。猶先問因起耶。而既云維摩・文殊
同是已登正覺之大聖也。豈復方有勝負之
也。釋曰。何其不達而文殊先問因起者。
大悲是菩薩萬化之元。淨名先答後二
者。欲大士之病唯應非實。若文殊不
先問因起。則無由顯大悲是菩薩萬化之
。淨名若不先答後二問者。亦無
薩之病但應非實。是蓋二聖同達當時之宜
互相出之耳。第四問者。如言大士本無
但爲物病者。亦可癡愛而起用答
一何所因起問。何不猶言癡愛而起也。
釋曰。衆生有癡愛實病以感菩薩。菩薩有
大悲心故亦有應病。然則立於應病
生癡愛。既爲遠縁。但菩薩大悲既親。所以今
親作因用答第一因起問也。第五問者。
菩薩有大悲心故亦有應病者。則應菩薩
應病從大悲而生。用答第二其生久如
。何故不然也。釋曰。不得。何則既云大士
本無實病。唯有化物應病。所以答云
衆生癡愛實病則我病生也。所以亦差必須
衆生癡愛實病滅也。若言大悲而生。以
第二其生久如問者。大悲則菩薩自事故。
病亦自生非物感。若爾則但爲物病之旨
所在也。且大悲無無時故。則應常日
床。而大悲雖常亦不恒寢。所以不
大悲而生也。或解言。三問中先答
二問者。病本爲物。所以欲先顯物之意
故先答屯。亦可。有迹必有本。有本未必有
迹。所以先答迹也。答第二問其生久如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者。明衆生有癡愛煩
生死病以感菩薩。菩薩以大悲故。
應同其病。明衆生癡愛無始故。菩薩大悲
病亦無始也。答第三問當云何滅若一
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明衆生既無盡。我
病亦何時滅。此明病無終也。此是舊義所
須。推尋此釋。直言衆生癡愛實病無始終
故。菩薩大悲應病亦無始終也。而新義又釋
曰。夫衆生實病凡有二種。是故菩薩應病亦
從有二。一者生死煩惱常病。爲此菩薩亦有
生死大悲常病。二者須寢疾
除滅癡愛別病。爲此菩薩亦有現寢別病
若以入生死常病論。亦復可然。而
今所問者。但是現疾可滅癡愛別病。非
入生死大悲常病也。何則若是入生死
大悲常病故須寢床者。則諸聖皆應
床。豈獨淨名。且若是大悲常病者。只是淨名
亦應恒日常臥。而或有寢。且必是常病
始終者。寄譬結答。豈可其子病愈父
母亦愈也。世子病必有愈時。而未舊義
窮釋。但私懷者。亦可。恒日常寢絶不寢。亦
可。諸聖皆寢。只一淨名猶不寢。何則寢與
豈是聖人自有。是必衆生感機不同故然。
若見淨名病愈起行。而或見猶寢床者。是
則所謂恒寢亦絶不寢也。且若有縁則諸聖
皆現寢。無縁只淨名亦不寢。衆生亦有
諸聖皆寢。或見唯淨名寢絶不寢。豈有
哉。以此爲推。衆生癡愛實病無始終故。
菩薩大悲應病亦無始終者。無慊也。從
文殊師利言以下。論方丈内事中第二因
空室論。就中自有二。第一明文殊問
。第二淨名答文殊問。就第一文問中
自有二問。一問此室何以空。問意者。既爲
白衣。應事業。且身居疾。應供養之
。而今室内悉無所有故致問也。此是因
室空六論中第一論。二問何無侍者
問意者。亦居疾之時。必須看養。而今都無
侍者故問也。此是因室空六論中第二
論。第二淨名答中亦有二。第一答其室空
。第二答其何無侍者。就第一答室空
亦有二。第一擧理空正答。第二從
問以何爲空以下。擧幡問答往伏除疑。
第一正答。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者。
諸佛國土本來即空。寧復問此室空。問
事空。答以理空也。就第二擧六*幡問
往伏除疑中亦有二。第一切三幡*明
。後三*幡明智空。第一問以何爲空者。室
物故空。今諸佛國土現見諸物。以
説爲空耶。答曰以空空者。明眞諦空
故説爲空也。又問空何用空者。若諸佛國土
本來即空。直置自空。何用空室方明空耶。
答曰。眞諦以無分別故空。欲無分別空
故須空室也。若欲眞諦空故須室空
者。則眞諦空・室空有二空故。又問。空可
耶。眞諦之理絶於分別故。答言。分別亦
空。然但舊解小異。以何爲空者。爲是理空
室空事空耶。答曰以空空者。明是理空
故以空智來。上空是境空。下空是智空。
又空何用空者。明理自是空。何假空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者。明理非智。然
智無見。故以無分別空智來乃得
此空也。智是有法。空是無法。便有二相
分別故。問空可分別耶。空中都無二相可
分別。故云分別亦空。從又問以下。第二擧
三*幡問答智空。又問空當於何求者。恐
惑者見二大士善談空義。便謂空義在
邪。則此空智只應二大士求。故
又問此空智當何求。答曰。六十二見擧體
即空。於中可求也。既云空中可求。則無
求明矣。而物謂然則只應外道可求。故
又問六十二見當何求也。答曰。諸佛解
脱空不六十二見空。於中可求也。而物
又計然則只應諸佛求。故又問諸佛
解脱當何求。答曰。衆生心行空亦無
諸佛解脱空。於中可求也。窮上極下及以
中間。無相平等都無異相。若欲正智。只
此平等空中可求也。一家以互無
釋。明六十二見中求正智不可。喩如無相
中無智可得也。私懷。空智只就此三境擧
體即空得也。從又仁所問以下。答第二
何無侍者問。就中亦有二。第一正答。第二
釋。又仁所問何無侍者者。牒上問。一切衆魔
及諸外道皆吾侍也者。侍以伏從義。衆
魔外道皆從我化。故云皆吾侍也。第二釋。
以皆吾侍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於
生死而不捨。教令道。外道者樂諸見
菩薩於諸見動化令己。故云皆吾侍
。從文殊師利言以下。只就方丈内事
論中。第三因疾相論。此是因疾生
中第四論。就中即問答爲二。問言居士
所疾爲何等相者。寒熱羸疲爲病相。故問
何爲相也。一云。四大之中爲何等相也。第
二淨名答自有三。第一直言病相可見。
第二從又問此病身合耶以下。有二*幡問
往伏除疑。第三從而衆生病以下。結
病相。我病無形不可見者。病體即空。無
故無形状可見也。一云。法身之地本來無
病相可見也。第二往伏除疑。又問此病身合
耶心合耶者。或聞我病無形不見。便謂
別有一病無形不見者。故問此病身合
耶心合耶也。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者身即
空也亦非心合心如幻故者。心亦空也。明
心既空。無病可合也。一云。物疑病相微細
身心合故不見。故問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者。明法身已離身相
也。亦非心合心如幻故者。明智無相也。肇
法師直云。物聞我病無形不見。便謂
病無形故不見。身病微細故不見。故
之生問也。答意同前。第二問。四大之中
何大之病者。物疑猶是四大之病而不
見。故問四大之中何大之病也。答曰非地
大者。地體即空也。不離地大者。明地外亦
也。餘三大類此皆爾也。一云。四大是疾
病之本故。更別問。故答曰非地大者。明法身
地大也。亦不離地大者。應病不地大
也。從而衆生病以下。第三結病。亦可。
法身無實病相可見。從文殊師利問維
摩詰言以下。文殊陳其私問中。第二汎爲
外諸新學菩薩論。就中亦開爲二。第一
慰喩。第二明調伏。然慰喩是外化行。調
伏是自行。何則文云菩薩云何慰喩有疾菩
。調伏則文云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慰
是安慰義。喩是開喩義。若論慰喩略有
。一初地以上雖復優劣之異。同是眞觀明
解現。故唯能慰他自不慰。二者六心以
下但自須慰不他。三者但七心以上
定位。未眞解。不
物。故必須他慰亦能慰他。一云。七地以
下雖是眞觀。未常現。故猶須慰也。慰喩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五論也。就中即問
答爲二。文殊問維摩詰言無疾菩薩云何慰
喩有疾菩薩者。病來在身意。法身羸羸諸苦
逼。正志迷亂思痛無間。何暇慕道。是以
必須他人善慰方得心趣理。故問言
病菩薩云何慰喩有疾菩薩也。若是同位亦
相慰也。而但疑者。今文殊奉旨而來。則
此慰喩應是問疾文殊。然何意反問有疾淨
。釋曰。略有三意。一者在病多集。則智人
慰喩。必善慰喩。二者爲病所安。必居疾自
知。傍者不達。三者淨名上既言本自無
但爲物病。亦應於慰喩。有此三意故反
淨名也。然三猶不去。何則夫慰喩者必
是止其迷惑正志之謂也。若從
安。則何慰之有。且雖是智人。有疾之時
豈可云何慰喩汝也。又上所説之理豈唯
淨名所巧。文殊亦能同達。同能之間。必問
者宜慰也。有此難故。私釋少異。尋夫文殊
反問淨名者。慰喩・調伏如教受行。必是爲
行可難。若無疾文殊爲法主者。則時衆必
清信。所以更使疾淨名自説。以勸
也。就第二淨名答中亦有二。第一正答。
第二結答。就第一正答中亦有二。第一就
別門慰喩。第二就雜門慰喩。説身
無常者。應病者此身無常其貪
此身。不説厭離於身者。亦應爲説
猶留生死廣化衆生。亦明凡夫計常故
世而不厭離。二乘觀無常故厭世而不
物。皆違佛意倶失中道。菩薩觀無常
能不着不厭離。故能留生死廣化衆生
二乘・凡夫之偏。妙得中道。如此爲説。
是名喩有疾菩薩之謂也。下三句亦同。
説身有苦不説樂於涅槃者。雖身苦。莫
二乘唯存自度於外化也。説身無我
而教導衆生者。雖無我。而以假我
衆生。莫二乘但觀無我於外化也。説
身空寂不説畢竟寂滅者。雖空寂。莫
二乘唯取畢竟寂滅於外化。從説悔先
以下。第二就雜門慰喩。一云。就四精
慰喩。説悔先罪而不説入於過去者。雖
爲説此病皆由我宿罪業。至心悔過。莫
定有罪性過去也。若存罪性過去
者。罪不滅。一云。雖先罪。不
過去也。以己之病愍於彼疾者。應爲説
己方人。今我輕苦尚爾。況乎三塗之重苦
哉。則懃施化也。外論云。能近取譬可
之方。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
生者。應爲説宿世造作惡業故今
病苦。推知現不惡必未來無苦。慇懃
物也。肇法師云。當宿世苦無量。今苦
何足憂苦。救彼苦也。當憶所修福念於
淨命勿生憂惱者。明當憶己所福以爲
。但修正行於淨命。勿爲將身疾
於邪命。邪命者。諂飾要利存生。常起精
進當作醫王療治衆疾者。言懃福化物也。菩
薩如是慰喩有疾菩薩令其歡憙者。第二結
答。明無疾菩薩即應上所明慰喩有疾
菩薩勸憶自行外化。令其生樂道之心也。
一云。此中諸句。上半明實智。下半明權智
亦好。隨欲可見也。從文殊師利言有疾菩
薩云何伏其心以下。第二明調伏。然調伏
亦有三別。一六心以下雖調伏之義。理
解未有。猶是位退故調伏沒而不明。二初地
以上雖復優劣之異。同是眞觀故不調
。三但七心以上乃至三十心雖定位。未
眞解故須調伏也。一云。七心以上七地
以還皆須調伏。何則住前可知。但初地以上
七地以還雖是眞觀。未能竝照。猶有優劣
之異故亦須調伏也。就中亦問答爲二。問
言。有疾之時。以疾爲逼正志迷亂不
道。云何調伏其心而得道也。就淨名答
。亦開爲三。第一從初訖兼除老病死者
菩薩之謂也。就自行外化二行調伏。第
二從彼有疾菩薩復應作是念以下訖而不
永滅是名方便。勸著以明調伏。第三從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 以下
品。廣明菩薩種種中道之行。結成調伏
之義。就第一二行調伏中。亦開爲三。第
一明自行以調伏心。第二從是有疾菩
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以下。憶外化以調
伏心。第三從文殊師利是爲有疾菩薩以下。
雙結上二重。就第一勸自行亦有二。
第一明假名空以調伏心。第二從彼有
疾菩薩爲滅法相以下。明觀實法空以調
伏心。就第一觀假名自有三。第一直明
假而調伏心。第二從又此病起以下。觀
知病本而調伏心。第三從當起法相以下。
實法過假名而調伏心。就第一直明
假名而調伏心亦有二。第一直觀
假無實而調伏心。第二釋。今我此病皆從
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者。萬法計實爲
。横計四句顛倒。以此妄想顛倒諸煩
因而生此身者。此句明病因。無有實
法誰受病者。正明唯是假無實也。言但是假
實故。亦無病行者也。一云。上句明
虚無實法。誰受病者者。明果僞。無有實
法者。上下通用。第二釋。標疑云。所以無
者何。明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
亦無我。故云苦者也。從又此病起
下。第二出病本。又此病起皆由着我者。正
病本。是故於我不應生著者。明
也。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衆生想者。明
也。當無我以除我也。我患既去。十六知
見倶亡。故云及衆生相。略擧一也。從當起
法想以下。第三以實法過假名而調伏心
當起法想者。明知但有五陰和會。以成
此身。無實衆生也。起唯法起滅唯法滅者。
起滅唯是五陰。無定別有神我衆生
也。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
時不言我滅者。明五陰法不相知也。明
上來所説推思以調伏其心也。從彼有
疾菩薩以下。明自行以調伏心中。第
二明實法空以調伏心。就中亦有三。第
一明實法之心。第二從云何爲離
以下。出其所離法。第三從得是平等以下。
畢竟空結。彼有疾菩薩爲滅法想者。
言爲滅實法也。當作是念此法想者
亦是顛倒者。明五陰實有心亦是顛倒
也。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者。明此顛
必召未來苦患。故我應道離之也。此
因中説果。亦可是過患。從云何爲離以下。
第二出所離法。云何爲離離我我所者。凡夫
五陰我所。聖人以涅槃我所。今通
凡聖二我所也。云何離我我所謂二法者。
所離體。二法者。一凡我所法。二聖我所
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内外諸法行於平等
者。出所離體。内者自我所。亦可凡聖内
我所。外者他我所。亦通凡聖假名我。云何
行於平等謂我等涅槃等者。出所離名。明
上齊下悉皆平等空也。所以者何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者。釋上平等。以何爲空但以名字
故空者。重釋二皆空也。明但以名字無
故空。非是強空。如是二法無決定性者。結
五陰涅槃二法皆空無定性也。亦云。内者五
陰。外者山河等。一云。云何謂離二法不念内
外諸法行於平等。以上只明凡夫我所。二法
者。依正二報也。從云何平等以下。萬法
皆空平等也。此言如是二法無決定性者。
我與涅槃二。又云。上二法。我與
自爲二。從得是平等以下。第三擧畢竟
結。亦可。以空遣空爲結。得是平等無
餘病者。存實有之病永盡也。唯有空病者。
唯有偏空之病也。空病亦空者。言所計空亦
空也。凡物情易染故。上以法除我。次以
法。此以畢竟空於空者。乃無患之極
也。從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以下。就二行
調伏中。第二明外化以調伏心。就
中義家多須段解釋。而今不過段
文直釋。則所謂闕所明也。是有疾菩
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者。明大士本來無
身之業。但欲物故猶受六道之身。未具佛
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者。言所化衆生未
佛法。終不獨滅而取自證也。此二句明
能與樂。設身有苦念惡趣衆生起大悲心者。
大士忘其身苦苦而化也。此句明
能拔苦。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衆生者。明
是與群生其苦樂也。但除其病而
不除法者。上直言調伏衆生。而未明調伏
之相。故從此以下明其調伏之相也。前法
自無。妄想爲有。故云但除妄想之病。法無
除也。一云。但除衆生妄想病。而不
化法也。一云。菩薩教人雖復斷生死因。猶
生死四等益物爾也。而不除法者。莫
二乘教人灰身滅智除却生死之法也。爲
斷病本而教導之者。上直言病是應除。而
除方法。是以從此以下明其除之
方法。就中即有二。第一先立兩章門。第二
何謂以下。釋兩章門。爲斷病本。立病本
章門。而教導之。立除方法章門。明
物病本。用斷之法而教導之也。何謂病
本謂有攀縁從有攀縁則有病本者。明
諸境無而計有顛倒之心。能造諸業則爲
病本。此句正釋病本。何所攀縁謂之三界
者。出其所縁之境。云何斷攀縁以下。釋
方法章門。云何斷攀縁以無所得若無所得
則無攀縁者。言若能解諸境即空無所得者。
則攀縁自亡也。何謂無所得謂二見何謂二
見謂内見外見是無所得者。出無所得境。自
五陰爲内見。他五陰爲外見。亦可。五陰外
諸境。皆是外見。明達二見即空。病本則
自亡也。從文殊師利以下。就二行調
中。第三雙結自他二行。就中自有二。第
一擧法説結。第二擧譬爲結。是爲有疾
菩薩調伏其心者。明上來所説。明達假
實即空存著。復能竝憶自他二行者。
是爲有疾菩薩調伏其心之法也。爲斷老病
死苦是菩薩菩提者。明上修行竝斷自他
老病死苦者。乃名菩薩菩提也。若不如是
修治爲無惠利者。明若不竝斷自他
者。雖修行。内未惠。外未
利也。第二擧譬爲結。譬如勝怨乃可
爲勇者。明自勝己怨。復能害他怨者。乃名
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者。合可
見也。從彼有疾菩薩復作是念以下。明調
中。第二勸著以明調伏。明
行外化以調伏心。若存自他二境修行。則
所修不廣。不物同其苦樂。所以勸應
著。就中亦有四重。第一正勸著。
第二釋。第三從所生無縛以下。擧縛解
上釋。第四從何謂縛何謂解以下。仍
縛解。如我是病非眞非有者。假故非眞。
即空故非有。此句勸自上著。若
衆生病亦非眞非有者。此句勸他上
著。此二句勸虚假。作是觀時於諸衆生若
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者。明此愛見悲雖善。
猶是存相不等自他二境廣化衆生
故云之也。從所以者何以下。第二釋。
疑云。所以應愛見悲者何。菩薩斷除
客塵煩惱而起大悲者。明菩薩爲自他客
塵煩惱故。而起無相大悲也。此句將欲
其愛見悲故。先擧無相大悲是。釋客義
不同。或以根本主。枝條爲客。或云。居
在理外客。今所須者。一切不善理非
。終必有遣除之義。故爲客。愛見悲者則
於生死有疲厭心者。此句明愛見悲是過故
離也。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
愛見之所覆也者。此句正顯離意。從
生無縛以下。第三擧縛解重顯上釋。言所
以化物。只欲先離自惡邪。所生無縛能爲衆
生説法解縛者。明自行既精。即所生能解
。故云莫以愛見己也。此句正顯
上釋。次取佛誠言證。如佛所説若自有
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是
有是處者。明善惡之生必始於己
也。是故菩薩不應起縛者。結著。問曰。
凡夫或以散心好説禪方。學者尋説修習
得深靜。且凡夫惑心爲説十地淺解。亦
學者尋説修行或得階級之解。以此爲推。
則所言若自有縛不他縛者。或悉
然。且如來既是無縛之極。而善星猶生
。又舍利弗亦是無縛。而其二弟子惑倒彌
興。然則若自無縛能解他縛。亦非悉然。釋
曰。從他得益略有二種。一者或從其行。二
者或從其説。今此明者。只述其行邊
也。今所難。受凡夫散心之説而得益者。或
是但述其説其行故然。何則若從
。其行即是縛故亦可縛。而増善者。但
其無縛之説故。云善星斷現善根。若非
如來未來因亦可斷。豈言佛爲善星
哉。且舍利弗二弟子惑倒彌興者。習其僻教
故然。若從其行。其行既是無學故亦可
無學也。然猶不清去。雖復行説便是凡夫
行説。亦是身子行僻教。豈得行唯是凡。説
凡説。亦可唯行屬舍利弗。僻教非舍利
乎。但私懷者。細論事相。何無此。而今
此只就天下道理論故其然也。何則若論
天下道理。遣惡取善必始於己方能勸人。
若自不能。安得人。且偏談益善生惡
生惡雖復凡聖皆有。不凡之多。其益
善雖復通在凡聖。不聖之美。理既
是。則縛解之致明矣。從何謂縛何謂解
以下。第四仍辨縛解之相。上直言縛解
其相。故須辨也。就中開爲三。第一一
往據禪定及方便直顯縛解之體。第二從
又無方便慧縛以下。擧方便智慧妙辨
。第三從又復觀身以下。仍簡方便智慧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者。明
禪味業受生而不自在。是爲菩薩縛
也。以方便生是菩薩解者。明以業生。但
物應生能得自在者。是菩薩解也。就
第二擧方便智慧妙辨縛解亦有三。第
一先列四章門。第二從何謂無方便慧縛
下。以次第四章門。第三從文殊師利
下。結無縛。然夫方便是渉有積徳之
心。亦有能資空解之功。智慧是能照之解。
亦有能導有之力。此二必要相帶爲用也。
無方便慧縛者。言若無方便爲資。則此空
解能唯證空而住。不有化物。故此空
解爲空被縛也。有方便慧解者。明方便
資。則此空解不偏證空而住。亦能導
物。故此解得解也。無慧方便縛者。若無
空慧爲導方便。則此方便終日住有不
結。故此方便爲有被縛也。有慧方便解
者。明空慧導。則此方便不煩惱
縛。故此方便得解也。第二釋四章門。即
次第釋可見也。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
是觀諸法者。第三勸無縛也。從又復觀
以下。辨縛解中。第三料簡方便智慧。上
直言方便智慧而未其相。故此亦因
之。亦可見。在前爲新。在後爲故。從
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以下。淨
名答文殊問以明調伏中。第三廣明菩薩
種種之行。結成調伏之義。就中有二。第一
總開中道之端。第二從在於生死以下。列
諸中道行。就第一開端中亦有三。第一直
端。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第三從
以下。結勸中道。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
心者開端。不住其中者。莫二乘偏
調中也。亦復不住不調伏心者。莫凡夫
不調伏中也。第二釋。若住不調伏心
是愚人法者。釋上亦復不住不調伏心。若住
調伏心是聲聞法者。釋上不住其中。從是故
以下。第三結勸中道見。一云。不住其中
者。即言上來所説中也。從在於生死
以下。第二列諸中道行。在於生死不爲污行。
住於涅槃不永滅度。非凡夫行非賢聖行。非
垢行非淨行。此上六句皆明偏住也。雖過
魔行而現降魔者。明現受生死而降魔也。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者。二乘中間證果爲
。亦云。化物未竟自證員果。名非時求
也。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雖觀十二縁起
而入諸邪見。此句明諸法即空。不
空而住。亦能有中化物也。雖攝一切衆生
而不愛著者。明凡夫也。雖樂遠離而
不依身心盡者。明二乘也。樂離謂離
煩惱也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者。明
也。雖行於空而殖衆徳本。雖行無相而度衆
生。雖行無作而現受身。雖行無起而起諸善
行。此四句皆同意。可見也。亦明
乘凡夫之偏也。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衆生
心數法者。六度是無相行。而遍知衆生心數
也。二乘雖第六波若度。而不
有化物也。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
行四無量而不貪著生於梵世。雖行禪定解
脱三昧而不隨禪生。此三句明凡夫也。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雖行四正
懃而不捨身心精進。此二句明二乘
四念精懃唯求身心也。雖行四如意
足而得自在神通者。明二乘四如
意足。而得大乘自在神通也。雖行五根而
分別衆生諸根利鈍者。明五根即空
亦能分別諸根利鈍也。二乘雖己。而
他根也。雖行五力而樂求十力者。
二乘行五力見諦也。雖行七
意而分別佛之智慧者。明二乘行
七覺唯求阿羅漢果也。雖行八正道而樂行
無量佛道者。明二乘行八正於八
也。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
滅者。止者定也。觀者慧也。此二助道之勝法
也。明行而不入涅槃也。雖行諸法不
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者。明二乘
空即不有修行也。雖行聲聞辟支
佛威儀而不捨佛法。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
隨所應爲現其身觀。雖諸佛國土永寂如空
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此三句即同可見。雖得
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
者。言菩薩雖現得佛道。而不菩薩之行
也。明佛而不菩薩即至中明矣。從
説是法時以下。正明問疾中。第三明時衆
得益
維摩詰經疏卷第下一


維摩詰經疏卷第下二

 上宮皇御製 
不思議品第六 此品明菩薩種種不思
議之事。故因爲品目。此是化上根中。第二
廣明不思議也。廣義即如上釋。就此品
開爲六。第一從初訖當於何座。明身子念
。第二從知其意以下訖五百天子得法眼
。譏身子有求仍明無求也。第三從文殊
仁者以下訖便得坐師子座。明座燈王
以應所求也。第四從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
以下訖窮劫不盡。明身子嘆廣明
佛菩薩有不思議權實二智能現不思議之
。第五從是大迦葉以下訖三萬二千天子
發菩提心。明迦葉自慨嘆絶分勸新學發
。第六從維摩詰語大迦葉以下訖品。淨
名述成迦葉上嘆。此六重皆是因空室
五論中第三論也。第一念座可見。就第二
有求自有四。第一先問身子來意。明
云何仁者爲法來耶。爲床座。第二身
子答。我爲法來。非床坐也。第三從維摩
詰言以下。正譏有求。第四從説此法時
下。明益。前二可見。就第三正譏中亦有
二。第一呵其念座。第二從唯舍利弗夫求
法者不著佛求以下。呵己爲法來。唯舍利
弗夫求法者不貪躯命何況床座者。明夫求
法者亡身致命而求。汝言既爲法來者。豈
座也。且汝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及三
界皆空。將安何身此座耶。就第二呵
法來自有四。第一正明理中無求。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求。第三從
名寂滅以下。擧無相形顯釋。第四從是故
以下。結求也。夫求法者不三寶
四諦者。明理中無三寶可依。亦無
四諦可觀也。從所以者何以下第二釋可
見。第三形顯釋第四結可見。若求法者於一
切法應無所求者。明唯應無求求乃
眞好求法也。從説是語時以下。譏其有
中。第四明時衆得益也。從爾時長者維
摩詰以下。六大段中。第三明座燈王
所須也。就中即有六。第一明淨名問
殊何處有妙高坐。然所以問客者。文殊廣
化無方。即無所不致。必知妙高座之處
且求座本由於客。欲客情所樂。所以反
問也。第二從文殊言以下。明文殊答。第三
維摩詰現神通力以下。明淨名借座燈
。第四從即時彼佛以下。明燈王佛遣座。
第五從諸菩薩大弟子以下。叙大衆見
曾有之相。第六從爾時維摩詰語文殊以下。
淨名勸大衆就坐。就中自有二。第一
先勸大衆。第二別勸身子。身子是求坐之
主。所以別勸之也。就第一勸大衆亦有三。
第一勸。第二明神通昇。第三明新發
昇。即可見。就別勸身子亦有四。
第一勸。第二明身子辭能。第三明淨名
燈王。第四明大衆禮燈王昇。從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以下。六大段中。第四明
身子嘆仍廣明諸佛菩薩有不思議權實
二智能現不思議之迹也。就中亦有二。第
一明身子略嘆。第二從維摩詰言以下。明
淨名因身子嘆廣明不思議之迹。就中亦
三。第一將欲迹先擧其本。諸佛菩薩
解脱不思議也。解脱者則是權實二智
也。此二智倶出千累故言解脱。明諸佛菩
薩有此權實二智不思議之本故能現
種不思議之迹也。第二從若菩薩住是解脱
以下。廣明不思議之迹。第三從舍利弗我
今略説以下結也。苞山呑海。吸風服火。
聲改質。促長演短。皆是不思議之迹也。
然釋不思議三家。一云。須彌芥子同是虚
假故得相容也。二云。須彌非實入芥子中
但聖人神力令感者也。三云。實入不知。
亦不入。不其所以然。猶然故名
不思議也。從是時大迦葉以下。六大段中。
第五明迦葉自慨嘆絶分勸新學發心也。
中自有三。第一明經家叙迦葉聞不思
未曾有也。第二從謂舍利弗以下。正
慨嘆之事。第三從大迦葉説是語時
下。明三萬二千天子發心也。就第二正明
慨嘆自有四。第一明聲聞絶無成佛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