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經義疏 (No. 2186_ 聖徳太子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勸修善。第三從諸仁者欲得佛身以下。結
上誡勸。就第一誡離惡中。即擧五門爲
誡。初擧無常門訖不可信也。從爲苦爲
惱以下。擧苦門。内心不適謂之苦。外逼謂
之惱。内外皆不隨故言衆病所集也。從是
身如聚沫以下。擧空門。自有十譬。即分爲
二。第一前五譬明内我所空。從是身如夢
以下五譬明外我所空。或云。初五譬。別明
内五陰空。後五譬總明内五陰空也。經云。
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炎。行如芭蕉。識如
幻。明以智手摩不得實。從是身無主以
下。擧無我門。亦有二。第一歴以四大譬明
無我。第二從是身無實以下。總四大通寄
餘事明無我也。如地者。地假。四微任持無
主。今此身亦假。五陰而無主。即如地。如火
者假。薪焚燒揚炎而無主。此身假名。東西
而無主。即如火。如風者。風連持鼓動而無
主。明念念連持而無主即如風。如水者。水
隨方圓而無實。明此身掘折從禮而無主
即如水。是身無實四大爲家者。言但合四
大成身。何有實。是身爲空離我我所者。内
身尚無我。外我所那得不空。是身無智如草
木者。言無神我。是身無作風力所轉者。動轉
謂有作。但風力所轉實無作。從是身不淨
以下。明不淨門。就中亦有二。第一初明三
十六物不淨。第二從虚僞以下。皆明理不
淨。虚僞之法智者皆以下淨。故言理不淨。一
云。上已明四門。此下復明不淨・無常・苦・無
我。翻倒。又一云。從虚僞以下。結上五句。虚
僞結空門。雖假澡浴結不淨門。必歸摩滅
結無常門。爲災以下結苦門。陰界結無我
門。皆可見。隨欲可用也。從諸仁者以下。
因疾爲賓説法中之第二勸修善。就中分
爲三。第一直勸樂法身。第二從所以者何
以下釋勸第三從無量功徳以下。明法身
因。諸仁者此可患厭者。將欲勸佛身故。先
誡厭上五門。第二釋勸。佛身者。既是法身。
故可樂也。就第三明法身因中亦有三。第
一總萬善是法身因。第二從戒定慧以下。別
明行體。第三從如是以下。總結萬善是法
身因。從諸仁者以下。因疾爲賓説法中第
三通結誡勸。可見也。然此中法身是何身
也。解有二。一云。是猶七百阿僧祇身。二云。
是常住身。何則雖復當説此經。未明常住。
而此經正滯只在文殊奉旨問疾以後。今
此品者但是出經阿難後集之日。深取佛意
欲令末代衆生聞其高徳敬重其説。故以
此一品全歎淨名無方化物之徳。所以知明
常亦無可慊。若是七百阿僧祇身者。擧五
門爲誡中。餘門可以爲誡。但無常門不可
以爲誡也。何則若是七百阿僧祇身猶未免
無常。豈言當樂如來身。然疑者只就阿難
作論。亦復可然。然此品中事亦是淨名所説。
阿難但領佛意。而存之也。則淨名意何也。
且此品事必取問疾以下事爲存耶。若是者
言常住亦不然也。釋曰。因此現疾所明非
一。受衆亦無數。豈必其然。且淨名意然。若
非文殊問疾之衆。則爲説常亦可無妨也。
爲此經已明常住家則自去也。從如是長
者以下。述其現疾以來方便之迹中。第三
明問疾諸賓。聞法發心得益也
維摩經義疏上卷終


維摩詰經疏卷第中

 上宮皇御製 
弟子品第三 明如來聞淨名有疾。遣五百
弟子問疾。故因爲品目也。此品及菩薩品。
別序中之第三顯徳序也。何則如來三達適
然萬機同照。豈其不知爲遣問疾。但文殊
可往。五百聲聞不堪。八千菩薩亦不能。而
猶遣者。乃是欲令諸人各陳昔日受屈。因
顯淨名之妙辯徳行無等雙。是故名爲顯徳
序也。就中開爲二。第一明經家叙淨名悕
使之想。第二從佛知其意以下。正命遣。第
一可見。就第二正命遣中自有二。第一先
遣聲聞。第二遣菩薩。然先遣聲聞。後命菩
薩者。若菩薩既辭不能。則聲聞無復可遣。
先命聲聞皆辭不堪。即命菩薩。理無可
推。自受應往。所以先遣聲聞後命菩薩
也。就第一遣聲聞中亦有二。第一別命五
百弟子。第二總結不堪。第一命舍利弗。此
人十弟子中智慧第一。所以第一命也。就中
自有二。第一佛命。第二辭不堪。就中亦有
三。第一宜辭。第二釋辭。第三結不堪。第
一*宜辭可見。就第二釋辭中即有二。第
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時維摩詰以下。正
出呵事。第一縁由可見。就第二正出呵事
中。亦開爲三。第一出總呵。己爲宴不稱
理。第二從夫宴坐者以下。據事別呵。第三
從若能如是以下。總結呵。唯舍利弗不必
是坐爲宴坐者。夫論理中之宴。不必如舍
利弗也。眞子既爲少乘故。患世散亂欲
隱山林以攝身心。而淨名致呵者。若解萬
境即空不存彼此者。何有身心而生散
亂也。若存萬法是有不能亡者。雖入山
林。則散亂何離也。第二別呵。夫宴坐者不於
三界現身意是爲宴坐者。言彼此倶亡。無山
可入。無世可避。是則身心不現於三界。是
名爲宴。汝存彼此。棄俗入山。則身心現於
三界。豈名好宴。此句呵不能攝身心。不起
滅定・而現諸威儀是宴坐者。起之言出。智雖
合空。而現有中種種威儀。無方化物。乃名
爲宴。汝則唯心自度。益物爲煩那得好宴。
此句呵不能平空有二境也。不捨道法而
現凡夫事是爲宴坐者。道法謂聖法。言雖能
聖法。亦俗法中現凡夫事。隨機化物。乃名
眞宴。汝存凡夫可捨聖道可取。則成分別。
那得爲宴。此句呵不能平凡聖二境也。心
不住内亦不在外是爲宴坐者。二諦理爲内。
六塵爲外。言不著二諦。不著六塵。内外
雙亡乃名好宴。汝存六塵可棄二諦可修
則成是非。那得好宴也。此句呵不能亡
是非。肇法師云。身爲幻宅。曷爲住内。萬物
機斯虚。曷爲在外。小乘防念故繋心於
内。凡夫多求故馳想於外。大士齊觀故内外
無寄也。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爲
宴坐者。動之言出。若能解諸見即空無可
捨。亦修行三十七品。乃名眞宴。汝存諸見
可遣道品可修。則是取相。何名好宴。此句
呵不能平眞俗。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
宴坐者。若能解煩惱即空無可斷。是則自
證涅槃。汝存煩惱已斷方入涅槃。則成分
別。何名爲宴。此句呵不能證涅槃方便。
肇法師云。煩惱眞性即是涅槃。慧力強者觀
煩惱即空。是入涅槃。不待斷而後入也。此
中大意皆同擧是顯非。但遂事文異也。從
若能如是以下。第三總結呵。從時我世尊
以下。辭中第三結不堪也。第二命目連。此
人十弟子中神通第一。就中亦有命・辭。辭
中三重例同上。就第二釋辭中。亦開爲三。
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時維摩詰以下。
正出呵事。第三從維摩詰説是法時以下。
明因呵傍人得益。而此目連所以被呵者
則有二失。一者爲無相機妄説有相。二者
爲大乘機妄説小乘。有此二過。所以淨名
致呵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亦有二。第一
總呵。第二從法無衆生以下。據事別呵。唯
大目連爲白衣居士説法不當如仁者所説
者。明不應違機而説也。夫説法者當如法
説者。明必應審察前機乃可爲説也。就第
二別呵中自有二。第一從此訖當建此意
而爲説法。呵其乖無相機爲説有相也。第
二從當了衆生根有利鈍以下。呵其乖大
乘機爲説小乘也。就第一呵其乖無相
中亦有二。第一直擧無相呵其有相。第二
從唯大目連以下。因結呵仍教無相説法
也。就第一正呵中。即有三十句分爲二。第
一初十句就假名空作呵。第二法無我所以
下有二十句。擧實法空作呵。就第一假名
空中亦有二。第一前四句明衆生空。第二
後六句擧理空爲證也。法無衆生者。第一
義中無衆生可得也。離衆生垢故者。何知
無衆生。作無衆生觀時。與理相符即能離
計衆生之垢。故知無衆生。下三例同此釋
也。又一云。此擧能計破所計。所計謂衆生。
能計則惑情也。法無衆生者。明無相法中
無所計神我衆生也。離衆生垢故者。離之言
空。明能計惑情尚空。況其所計。故云無衆
生也。法無有我離我垢故者亦同。一云。計
我之垢既空故所成行者亦空也。法無壽命
離生死故者。識心相續不斷。謂之壽命。亦
同上釋。一云。生據其始。死據其終。壽命據
中。明始終皆空。中間壽命那得不空也。法
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者。前後謂生死二際。亦
同上釋。一云。前際謂過去。後際謂未來。人
據現在。過去未來二際既空現在之人那得
不空也。從法常寂然以下。第二明理空爲
證。明理既自空。則衆生空明矣。法常寂然
滅諸相故者。明眞諦即然。法離於相無所縁
故者。世諦中心爲能縁境爲所縁。而眞諦中
能縁心離於相也。何者。所縁境既空。那得
能縁。一云。應言法無所縁離於相故。隨
欲可用。此二句明心行處滅。法無名字言語
斷故者。名生於言。言既斷故無名字也。法
無有説離覺觀故者。説由覺觀而起。然理中
無覺觀故無説也。此二句明言語道斷也。
法無形相如虚空故者。結心行處滅。明相因
有生。理與虚合。故無形相。既與空合。雖
欲縁何所縁。故云結心行處滅也。法無戲
論畢竟空故者。結言語道斷。明戲論因有
而生。理既竟空。何有戲論。理既畢空。雖欲
言何所言。故云結言語道斷也。從法無我
所以下。擧無相正呵中之第二。就實法空
作呵。有二十句分爲四。初一句通明實法
空。從法無分別以下有六句。明六塵空。從
法無動搖以下有五句。明六識空。從法無
好醜以下八句。明六根空。法無我所者。根
與識塵皆是我所故言通。第一義中亦不可
得。離我所故者。即如上釋。一云。離之言空。
理中根與識塵擧體即空。故知無我所。就
第二別明六塵空。有六句分爲二。第一初
三句正明六塵空。第二從法同法性以下三
句結即無相。法無分別離諸識故者。世諦中
六塵有分別。而第一義中六塵擧體即空離
於識故無分別。一云。分別六塵唯識所能。
明能縁六識既空。所縁六塵那得不空。法無
有比無相待故者。比由相待而生。理本無
相待。故無比。法不屬因不在縁故者。因由縁
起。縁既自空。故不囑因也。從法同法性
以下。第二結即無相。法同法性入諸法故者。
明此六塵法即體無相。故言法同法性也。
入諸法故者。言眞諦入諸法。明若眞諦異
諸法。則此六塵法那得同眞諦。眞諦通諸
法。故此六塵法亦得同法性。法隨於如無
所隨故者。明六塵法隨眞如也。無所隨故
者。物謂如與法既是別體。有前後相從。故
言隨。所以明如與法同是一相無相無隨
不隨。故此六塵法得隨於如。若是別體。那
言得隨也。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者。法謂六
塵。實際謂眞諦。明此六塵擧體即空。能不
動有無二邊。故云住實際。亦可。法則如上。
謂眞諦。上擧事明眞諦。此還就眞諦明眞
諦。明理極唯是。釋文自去也。從法無動搖
以下。第三明六識空。即有五句分爲二。初
二句正明六識空。從法順空以下三句。亦
結即無相。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者。明世諦
中有六識馳走六根分別六塵。而眞諦中
識體即空不依六塵故無動搖。一云。六塵
擧體即空。明所縁六塵既空。能縁六識。那
得不空也。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者。明亦世
諦中亦有六識往來六根。而眞諦中六識念
念不住故無去來。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此
三句第二結即無相。明此六識即三空不異
也。從法離好醜以下。第四明六根空。即有
八句分爲二。第一初四句正明六根空。第
二後四句擧理空爲證。法離好醜者。世諦
之中六根有美惡之別。而眞諦中無可別
也。法無増損者。世諦六根有盛衰。而眞諦中
亦無盛衰也。法無生滅者。世諦中六根有
初生後滅。而眞諦中本無生滅也。法無所歸
者。世諦中因六根作善惡必有所歸。而眞
諦中無作善歸於人天。作惡歸於三塗。故
云無所歸。一云。外人計五大生五根。死時
五根還歸五大。而眞諦中絶無爾也。從法
過眼耳以下四句第二擧理空爲證。明理
既自空。則六根那得不空。法過眼耳鼻舌身
心者。明理非六根所及也。或云。以空過諸
根。不見諸根。法無高下常住不動者。高言
聖。下言賢。明至理不能以諸智移動。或
云。天爲高。人爲下。言理無高下也。法離
一切觀行者。亦言至理非諸觀之所及。或
云。從法無我所以下訖諸邊不動。通明三
空。從法無動搖以下訖應無作。明六識空。
從法離好醜以下訖法無所歸。明六塵空。
從法過眼耳以下訖離一切觀行。明六根
空。而大意即同。隨欲可用也。從唯大目連
以下。呵己乖無相中。第二因結呵仍教無
相説法。法相如是豈可説乎者。結呵。明理
既如是。豈可違機妄説有相。從夫説法者
以下。教無相説法。即有二。第一擧法説竝
師弟子明不存。第二擧譬竝師弟子明不
存。可見也。從當了衆生以下。別呵中之第
二。呵其乖大乘機爲説小乘也。當了衆生
根有利鈍者。呵其不知衆生病相。善於知
見無所罣礙者。呵其不知爲除藥。此二句
明不能下化蒼生。以大悲心讃于大乘者。
若機大者即應爲説大乘也。念報佛恩不斷
三寶者。明若能稱機爲説者。乃名念報佛
恩不斷三寶之種也。而汝既違前機爲説
小乘。則差乎佛意。豈言念報佛恩令長
三寶之種也。此二句明不能上弘佛道。然
後説法者。言應如上。而可爲説也。從維摩
詰以下。釋辭中第三明因呵傍人得益也。
我此辯以下。辭不堪中第三結不堪。
第三命迦葉。此人十弟子中頭陀第一。就中
亦有命・辭。辭中三種亦如前。就第二釋辭
中亦有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時維
摩詰以下。正出呵事。第三從時我世尊以
下。因呵迦葉得未曾有。就第二正出呵事
亦有二。第一正呵。第二從迦葉若能如是
食以下。結呵。然此迦葉所以被呵者。己有
四失。一者迦葉内計富者宿世畏罪脩福故
今得富樂。貧者宿不脩福故今受貧因。若
今不脩善未來亦貧。我應只就貧家乞食。
所以淨名呵己慈悲不等曰。貧富豈常。則
應平等爲化。不可別也。二者亦計但以人
天劣果報利施主。不在佛果。所以淨名亦
呵其運心不遠也。三者亦計富里塵美恐
生著心。應捨富郷只就貧里。淨名呵者。若
解六塵即空。不存美惡。何有六塵可避。若
存六塵可避。則六塵終日不離。然此意非
但迦葉。外老子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難得之貨令人
行妨。四者我能具智斷兩徳。故必有勝田之
徳。若施我者應多得益。故應懃乞食。而淨
名呵者。若能雙亡邪正不存尊卑者。眞可
謂有勝田之徳。而汝存尊卑。自擧兼人。
則成分別。何名勝田。若以分別爲勝田
者。無人不有分別之心。故皆有勝田之徳。
非但汝也。呵此四失故。就正呵中。自有
四重。第一從初訖應次行乞食。呵其慈悲
不等過。第二從爲不食故以下。呵其運
心不遠過。第三從以空聚想以下。呵其不
能亡六塵之過。第四從迦葉若能不捨八
邪以下。呵其計勝田徳之過。唯大迦葉有
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此二句正
呵其慈悲不等過。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
者。教也。從爲不食故以下。第二呵其運心
不遠過。爲不食故應次行乞食者。言爲令
施主得涅槃不食之報故須行乞食。而汝
計但欲令施主得人天受食之果者則非
也。此句明初將行乞時立意。爲壞和合相故
而取揣食者。爲令施主壞五陰生死和合
之身得無相法身故取彼揣食。汝計令得
人天五陰身者非也。此句明正受食時立
意。爲不受故應受彼食者。明欲令施主得
無受法身故應受彼食也。而汝計令受
人天五欲樂者非也。此明當食時立意。從
以空聚想以下。第三呵其不能亡六塵之
過。就中亦有三。第一總呵。第二從所見色
以下。別據六塵作呵。第三從無自性以下。
明理空證結上總別二呵。以空聚想入於聚
落者。言若能觀聚即空。何有美塵而生染
也。一云。觀六塵即空與無人空聚等者。有
何生染也。從所見色以下。第二別據六塵
作呵。所見色與盲等者。明所見色即空與盲
等者。何有色而生著。所聞聲與響等者。響
中雖有美惡二聲。而人不愛憎者。知其無
實故也。若觀聲塵即空與響等者。何有聲
塵而生染也。一云。響由聲而生而於聲無
染爲喩也。所嗅香與風等者。嗅香雖在風
中。而風不別憎愛。若觀香即空與風等者。
何有香而生染也。一云。無香之風雖對鼻
不發識。無由生染亦然。所食味不分別
者。觀味即空不分別者。何味爲著。受諸觸
如智證者。若能觀諸觸即空。如無生智證諸
法者。寧復生著。知諸法如幻相者。此明意
塵。言若觀諸法即空。何有生著。從無自性
以下。呵其不能亡六塵中。第三明理空
證通結上總別二呵。無自性者。無自五陰。
無他性者。無他五陰。一云。無自性者。屬己
六塵擧體即空。無他性者。屬他六塵亦不
有。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者。法若本自有生終
亦有滅。本無生故今亦不滅。此明始終皆
空也。一云。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者。此釋自
他六塵所以是空。明法無始終一切皆空。
何有自他六塵之實也。從迦葉若能不捨八
邪以下。別呵中第四呵其有勝田徳。就中
亦有二。第一呵己有福田體。第二從其有
施者以下。呵己有福田用也。就第一呵
有福田體中有二。第一呵有智田。第二
從如是食者以下。呵有斷田也。不捨八邪
入八解脱者。言若觀八邪即空。空中無可
捨用入八解脱者。可謂正行。汝存必捨
八邪方修八正。是則分別。那得有正行。此
句呵有正行。一云。若能現同八邪。而不違
八解脱。不同聲聞凡夫之偏可謂正行也。
八邪者。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
五邪命。六邪念。七邪精進。八邪定也。八解
脱。解脱有三種。一八禪定。二數論所明内無
色相等。三八正道。今以八正道爲八解脱
也。以邪相入正法者。若能觀邪境即空無
可捨用入正法者。眞可謂觀正境。汝存
邪正可分別。那得觀正境。此句呵觀正境。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衆賢聖然後可食
者。若能同觀凡聖泯然一空。空無二故。以
一食施汝時。即是供養一切。若能如是亡
者。眞可謂正人。汝則抑凡揚聖。自謂福田。
既成取相。寧是正人。一云。若能如維摩詰
以一食充滿一切而不盡者。可謂正人。迦
葉既不能如是。何名正人。此句呵其謂正
人。從如是食者以下。呵己有福田體中之
第二。呵有斷田。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
惱者。明理中無斷不斷可別。若能雙亡斷
不斷者。可謂有斷田體。汝存斷不斷可
別。那得有斷田體也。一云。若能如是以
一食施一切者。則是大士中道之食。非凡
夫有煩惱食。非二乘離煩惱食也。非入定
意非起定意者。入定是智。起定是愚。理中皆
無別也。一云。非入定意者。明大士恒在定
而能現同散亂。非起定意者。明雖能現同
散亂而未乖靜也。非住世間非住涅槃者。
明眞諦即然也。若能如是亡不存尊卑者。
可謂有斷田體而汝不能。何得斷田體。此
句呵己計有斷田體。一云。凡夫樂於住世。
二乘欲出世。大士心存濟物。故不同聲聞
欲出世。亦不忘佛地。故不同凡夫欲住
於世也。從其有施者以下。第二呵己有福
田用。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者。明眞諦中
無施聖得大福。施凡得少福。若能如是亡
者。可謂有福田用。汝既不能。何得有福
田用。此句據始明無用。不爲益不爲損者。
明眞諦中亦無施聖後得福。施凡見損。若
能如是亡者。眞可謂有福田用。而汝存益
損既成分別。那得有福田用。此句據終明
無用。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者。謂如上
不存。迦葉若能如是食者爲不空食人之施
也者。正出呵事中。第二結呵。從時我世尊
以下。釋辭中之第三明因呵迦葉得未曾
有。就中即有五重。第一嘆未曾有法。第二
從即於菩薩以下。嘆未曾有人。第三從復
作是念以下。嘆未曾有徳。第四從其誰不
發以下。發未曾有心。第五從我從是來以
下。立未曾有志。皆可見。是故以下。辭中第
三結不堪。第四命須菩提。此人十弟子中解
空第一。就中亦有命辭。辭中三重亦如前
就第二釋辭中亦有三。第一出致呵之縁
由。第二從時摩詰以下。正明被呵。第三
從説是法時以下。因呵時衆得益。就第二
正明被呵中亦有四。第一叙致呵之相。第
二從唯須菩提以下。正出呵事。第三從時
我世尊以下。明因呵内懷之相。第四從維
摩詰言以下。淨名還須慰喩。取鉢盛滿飯
者。示非惜也。不即與者。恐捨去不盡論
語也。然此須菩提所以被呵者。亦有四失。
一己計貧者惡貧悔宿不施。亦能近取譬
不起慳心。故今世雖貧將來必富。富者恃
其富樂無畏不施。無自困故不知他乏。
是故今世雖富將來必貧。所以應但從富而
乞也。淨名呵者。雖貧雖富。因教乃益。今汝
捨貧則慈悲不等也。二者己計我是解空第
一。雖入富郷無畏著塵。我將但就富郷
教化。淨名致呵者。第一義中則無能解不
解。汝存我解。豈是解空第一。三者己計我
避外道就從佛學故可謂正學。淨名呵者。
第一義中則無邪正之異。若能如是解者。可
謂正學。汝存邪正則成是非。豈言正學。
四者己計我能具智斷兩徳。故必有勝田之
徳。故應須乞食利益施主。淨名呵者。第一
義中本無以智斷結。若能如是解者。可謂
有福田徳。汝存智斷具與不具。豈言有勝
田體。呵此四失故。就第二正呵中自有四。
第一呵其心不等。第二從若須菩提不斷婬
怒癡以下。呵其解空第一。第三從若須菩
提不見佛以下。呵其避邪就正。第四從若
須菩提入諸邪見以下。呵己有勝田徳。就
第一呵己心不等中亦有二。第一正呵。第
二結呵也。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
等者。明若能有中乞食等者。諸法空亦能平
等無別。此句擧末驗本。諸法等者於食亦
等者。明若能解諸法空平等無別者。有中
諸行亦能平等也。此句擧本驗末。如是行
乞乃可取食者。第二結。明若能本末等者乃
可取食也。就第二呵己解空第一中亦有
三。第一呵己不能亡是非。第二從亦不解
不縛以下。呵不能亡智愚。第三從雖ID.268084就
一切法以下。雙結上二重。就第一呵己不
能亡是非中。即有四句。若須菩提不斷婬
怒癡亦不與倶者。第一義中三毒擧體即空。
無可斷故言不斷。是非。而三毒擧體既空。
則行者與誰爲倶。故言不與倶。是是。下三
句皆同此。而汝存三毒已斷方能不倶者。
豈名解空第一。一云。聲聞斷故不與倶。凡
夫不斷故則與倶。大士明達平等空故不
同聲聞斷而不與倶。亦不同凡夫不斷而
與倶。若能如是。可謂解空第一。下諸句皆
同。一云。若能見三毒即空無可斷。則此解
合理三毒自亡。即行者與誰爲倶。不壞於
身而隨一相者。若論理空。非須身壞方求
是空。即現體自空。若能如是解者。可謂解
空第一。汝計壞身方隨一相。豈名能解空
第一。不滅癡愛起於明脱者。解癡愛即空無
可滅。是則明脱。汝存癡愛既滅方得解脱。
何名解空第一。此句明不能亡結。以五逆
相而得解脱者。即同此釋。亦不解不縛以下。
第二呵己不能亡智愚。即有五句。亦不解
不縛者。解是智。縛是愚。而眞諦中無可別。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者。見諦是智。不見是愚。
而第一義中亦無別也。非得果。亦應有非不
得果。但文闕耳。明第一義中無二乘見四
諦故得果。凡夫不見故不得果。非凡夫法
者。有漏是凡法。無漏非凡法。應有非離凡
夫法。亦闕也。而眞諦中亦無別也。非聖人非
不聖人者。言眞諦即然也。言若能上來所説
雙亡智愚者。可謂解空第一。汝既非然。
豈言解空第一也。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
相乃可取食者。第三結上二重。明雖成就
一切善法。而能雙亡是非。亦能亡智愚。乃
可取食也。從若須菩提以下。第三呵其避
邪就正。就中亦有二。第一呵己就正。第
二從彼外道以下。呵己避邪。若須菩提不
見佛不聞法者。明第一義中無佛可見。無
法可聞。若能如是。眞是就正。汝存佛法見
聞。豈是就正。一云。今須菩提不能如是亡。
故更是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以下。
第二呵己避邪。富蘭那迦葉者。字富蘭那。
姓迦葉。此是計邪見外道。末迦梨拘&T049271;
子者。末迦梨字。拘&T049271;梨其母名。此是計自
然外道。刪闍夜毘羅胝子者。刪闍夜字。毘羅
胝其母名。此是計無爲外道。阿耆多翅舍欽
婆羅者。阿耆多翅字。舍欽婆羅麁衣名。此是
五熱炙身外道。迦羅鳩馱迦旃延者。迦羅鳩
駄字。迦旃延姓。此是計斷常二見外道。尼
犍陀若提子者。尼犍陀外道出家總名。義如
佛法中沙門也。若提其母名。此是計同須拔
外道也。是汝之師因其出家者。明第一義中
無邪正之異。汝存佛是我師者。佛空外道
空。一相無二。故外道亦汝師也。外道若非
汝師。空無二故。佛亦非汝師。一云。第一義
中本無如來外道之異。若能如是解者。眞
可謂是佛弟子。因佛出家。汝存佛異外道。
汝則既是取相邪見。故云此六外道是汝師。
因其出家也。此據始用爲呵。彼師所墮汝
亦隨墮者。亦空無二故也。一云。汝存墮與
不墮故更成邪見。所以若外道墮。汝亦墮
也。此據終用作呵。乃可取食者。若能如上
所説。乃可取食也。從若須菩提以下。正出
呵事中。第四呵己有勝田徳。就中亦有四。
第一呵己有勝田體。第二從其施汝者以
下。呵己有福田用。第三從爲與衆魔共一
手以下。結第一無福田體。第四從於一切
衆生以下。結無福田用也。就第一呵己
有福田體中。即有四句分爲二。初二句明
無斷田。後二句明無智田也。須菩提入諸
邪見不到彼岸者。入之言解。若解邪見即空
無可捨。彼岸即空無可到者。眞可謂有
斷田體。汝存邪見可捨有餘涅槃可到。既
是取相分別。子縛猶存。奈得斷田體乎。一
云。第一義中本無邪見彼岸之異而汝自計
我能已捨邪見到於彼岸。凡夫入諸邪見
不到彼岸。是則分別取相。故更是入諸邪
見不到彼岸也。私釋。空中無分別故。若
欲到彼岸。亦不應捨諸見。故云入諸邪
見。若欲捨諸見。亦不應須到彼岸。故云
不到彼岸。空無二故。取皆應取。捨皆應捨
也。下諸句皆同此。住於八難不得無難者。住
之言不捨。無難謂無餘果也。釋文二家皆同
其釋。若解八難即空無可捨。無難無可得。
眞是斷田。汝存八難可捨無難可證。同是
取相果縛尚存。那得斷田。一云。汝存凡夫
住八難我證無難則成大邪見。故更是住
於八難不得無難也。此二句明無斷田用。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者。同之言不乖。離之言
不著。釋文如上。一家亦同其釋。汝存得無
諍三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者。亦明空無二
故也。此二句明無智田。從其施汝者以下。
第二呵己有福田用。其施汝者不名福田者。
亦空無二故也。一云。若論至理。一相無別。
而汝存福田非福田。故汝則更成邪見所以
施汝者不名施福田也。此句據始用爲呵。
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者。亦空無異故也。一云。
汝存分別。更自邪見。故施汝者必墮三塗。
此句據終用爲呵也。從爲與衆魔以下。第
三結第一無福田體。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
勞侶者。汝計魔具結業兩存故無斷田。我能
斷故有斷田體。而理中空無二故。魔與汝亦
無別。此句結上無斷田體。一家即如其上。
汝與衆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者。汝存我有
清智。亦空無二故。即等無別。一家亦如其
上。此句結上無智田體。從於一切衆生以
下。第四結上第二無福田用。於一切衆生而
有怨心者。汝計外道無資施主之用故。於
一切衆生而有怨心。而空亦無二故。汝亦
等諸外道。一家亦如其上。謗諸佛毀於法不
入衆數終不得滅度者。明亦空無二故也。但
終不得滅度者。只言令施主終不得滅度
也。一云。須菩提終不得滅度。釋文亦如上。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者。言如上來所明也。
從時我世尊以下。正明被呵中之第三。明
其聞呵内懷之相。從維摩詰言以下。第四
淨名還須慰喩。就中亦有四。第一正慰喩。
須菩提取鉢勿懼是。第二從於意云何以下。
擧譬問善吉。第三善吉答。我言不也是。第
四從維摩詰以下。淨名擧合重慰喩。就中
亦有三。第一直慰不應懼。第二釋慰。第三
重釋。從何以故以下。是所以言如幻化
不應懼者何。不離是相者。明即是幻化相
也。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著也。故云汝亦
不應懼也。第三重釋。何以不著文字。文字
性離無有文字者。明文字性即空故不著。非
有而不著也。是則解脱者。明名性皆空無
累故爲解脱也。一云。空爲解脱縁故。名
空爲解脱也。從維摩詰以下。釋辭中第三。
明因呵時衆得益。故我不堪詣彼問疾者。
辭不堪中第三結不堪也。第五命富樓那。
彌多羅其母名。此人十弟子中説法第一。就
中亦有命・辭。辭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釋
辭中亦有四。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時
維摩詰以下。正出呵事。第三從時維摩詰
即入三昧以下。淨名入定令比丘知識宿
命。第四從我念聲聞以下。富樓那因呵發
未曾有志。然此富樓那所以被呵者。不審
前人根性。爲有大乘機而説小乘。故淨名
致此呵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即有二。
第一先教。第二從無以穢食以下正呵。先當
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説法者。明爲人説法應
當然也。就第二正呵中即有四。第一呵己
不知三世根性。第二從欲行大道以下。呵
己説與機差。第三從富樓那此比丘以下。
結第二説與機差。第四從我觀小乘智慧
以下。結第一不知三世根性也。無以穢食
置於寶器者。明無以小乘應大機也。當
知此比丘心之所念者。明應審此比丘心之
所念乃可爲説也。此句呵己不知現機。無
以瑠璃同彼水精者。亦明無以小乘同彼
大機也。一云。流離譬大乘機。水精譬小乘
法。明不可相比也。汝不能知衆生根原者。
謂不知人根。此句呵其不知過去根性。無
得發起以小乘法者。明莫説小乘令起小
樂也。彼自無創勿傷之也者。言此比丘本
來無小乘病。汝今莫爲説小乘令生小乘
創也。此句呵其不知未來益也。從欲行大
道以下。第二呵己説與機差。就中即有三
句。三句皆以外譬爲顯。即可見也。從此比
丘以下。第三結上第二呵己説與機差。從
我觀小乘以下。第四結第一呵己不審前
根性。一云。從富樓那以下訖而教導之。通
合上小徑牛迹二譬。從我觀小乘以下。別
合螢火譬。而大意不乖隨欲可用。從時維
摩詰以下。釋辭中之第三。明淨名入定使
比丘令識宿命。就中亦有三。第一正明入
定令識宿事。第二從於是以下。明諸比丘
報敬淨名。第三從時維摩詰以下。因爲説
法固成大乘心。從我念聲聞以下。釋辭中
第四明因呵發未曾有志。是故以下。辭中
第三結不堪。第六命迦旃延遣問疾。此人
十弟子中論義第一。就中亦有命・辭。辭中
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釋辭中亦有三。第一
出致呵之由。第二從時維摩詰以下。正明
被呵。第三從説是法時以下。明因呵傍人
得益。就第一出致呵之由。中亦有三。第
一明佛爲比丘略説法要。如來所説五義
皆是入道之要詮。故云法要也。第二明己
述覆。我即於後敷演斯義是。第三出其所述
之法。三相不住遷滅是無常義。八相刀切是
苦義。内離人是空義。五陰不自在是無我
義。灰身滅智是寂滅義。然此迦旃延但傳佛
説。所以被呵者。略有二意。一者就理爲
論。此諸比丘必應以三聖共度。故雖無所
失而致此呵也。二者就事作論。當佛説
時機可有相。故佛亦爲説有相。但迦旃延
傳述之時機轉無相。而迦旃延不知猶爲説
有相。所以淨名。致此呵也。就第二正明被
呵中即有二。第一總呵。第二從迦旃延諸
法畢竟以下。遂事別呵也。無以生滅心行説
實相法者。解有四種。一云。説此五義時。此
心隨説五義而生滅。故言無以生滅心行
説實相法。二云。相心縁無常境。從境立名
故名生滅心行也。亦應無以苦心行乃至
寂滅心行也。三云。勿以心行家生滅爲實
相法。應説心行即空爲實相法也。四云。無
以心行生滅有相法口説無相法也。當以
心縁無相而説之。而實相法者。十二年中。
茍以生滅等乃至滅身無爲。竝取五義爲
第一實相法。以假名爲非實相也。今呵者。
當以假實即空爲實相法。肇法師云。夫實
相幽玄妙絶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
之所能言。迦旃延聞五義。謂法有生滅之
相。故云無以生滅心行而説之。從迦旃
延以下。第二別呵。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
常義者。明三聚法即體自空無生滅。是無常
義。汝今但以觀法生滅爲無常義。則不知
無常爲義之所以也。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
是苦義者。亦如上空爲苦之本也。汝則但
以境逼心行爲苦義。不知苦義之本也。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者。明諸法究竟空
無所有。是空義。汝則但知内離人故空者。
不知空義也。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者。言外道所計神我五陰不自在故無我。皆
空無二者。是無我義也。一云。無我者除神
我之無我也。或云。假名我。我空爲二。汝則
但知五陰不自在故無我。既不知無我之
所以也。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者。生
體不可得故言不生。本自不生。何有還滅。
故言不滅。理本無有生滅。是寂滅義。汝
但知身滅智亡是寂滅義。則不知寂滅之所
以也從説是法時以下。釋辭中之第三。因
呵傍人得益。故我不任問疾者。辭中第三
結不堪也。第七命阿那律。此人十弟子中
天眼第一。就中亦有命・辭。辭中三重亦如
前。就第二釋辭中亦有四。第一出致呵
之由。第二從時維摩詰以下。正出呵事。第
三明被呵之相。第四從彼諸梵衆以下。梵
王請問天眼之極也。就第一出致呵之由
亦有三。第一明經行處。依經行道故云經
行也。第二明梵王來問阿那律天眼廣長之
相。第三阿那律順答。即可見。然此阿那律
所以被呵者。佛恒讃嘆阿那律得天眼第
一。梵王内計。我亦得天眼。若阿那律天眼
勝我所得者。即應就學。若無勝者。如來何
以爲嘆。而阿那律不知此意。直隨所見而
答。淨名呵者。梵王應以佛眞無相天眼。而
阿那律以有相直擧其所見而答。所以淨
名致此呵也。就第二正明被呵中自有
二。第一擧兩章門先定其相。第二從假使
作相以下。釋兩章門仍結難。唯阿那律天
眼爲作相耶者。明作世諦有相而見耶也。
無作相耶者。明無作眞諦無相而見耶也。
從假使作相以下。第二釋仍結難。假使作
相即與外道五通等者。釋第一章門。明若
存五塵而見即同外道。此復何奇爲梵説
乎。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有見者。明若不
存五塵即是無爲。不應有見。豈應爲梵
王説乎。世尊我時默然以下。第三被呵
之相。明欲言有作相見。恐同外道。欲言
無作相見。上已隨答。所以默然不知所趣
也。從彼諸梵王以下。第四梵王請問天眼
之極。就中自有四。第一梵王請問天眼之
極。第二淨名。以佛眞天眼而答。第三明梵
王得益。第四致敬而還。可見也。故我不
彼問疾者。辭中第三結不堪也
維摩詰經疏卷第中一終



維摩詰經疏卷第中二

 上宮皇御製 
第八命優波離。此人十弟子中持律第一。
就中亦命・辭。辭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釋
辭中。亦開爲五。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
時維摩詰以下。正出呵事。第三從於是二
比丘以下。二比丘讃嘆淨名。第四從我答
言以下。優波離述嘆。第五從此比丘以下。
二比丘得益。就第一致呵之由亦有三。第
一叙比丘犯律内懷之相。有二比丘犯律行
誠以爲恥不敢問佛是。第二正問。第三優
波離依律而答。所犯者。若是初篇。不得悔
過。故知是屬第二篇。然犯律既是惡中之極。
不別上下。皆應爲慚。所以唯恥如來而
不恥優波離者。即有二意。一佛則本師亦
是受戒之主故。慚愧極深。優波離則非本師
亦非受戒之主。慚愧猶可。二者如來既滅
三毒永無餘習。都無違犯亦無誤犯。故
慚愧亦深。優波離猶有餘習亦有誤犯。則
與己氣類相似。故慚愧亦可也。有此二意
故。唯恥如來而問優波離也。從來問我言
以下。第二正問。問意者略有三。一者問疑。
不知己犯定屬何篇。欲聞輕重之相。二者
願教悔過方法。悔凡有四。一悔棄本心。
二悔違佛意語。三悔在亂心。四悔當來苦
果。三者願或因悔過得免咎耶。我即爲其
如法解説者。第三明優波離依律而答。明
所犯應屬第二篇。二十人中悔過。若能如
是。罪可得免。皆答己所求三事也。然所以
淨名致呵者。則應以無相作答。而還以有
相答。故致此呵。就第二正出呵事中亦有
三。第一正呵。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不釋呵。
第二從其知此者以下結呵。無重増此二比
丘罪者。明此二比丘等犯律定執實罪。故
來問汝。汝亦存相爲説罪報。則其執心彌
堅。亦可増新罪。故言無重増也。當直除
滅勿擾其心者。明當應爲説無相遣其所
執舊罪。勿爲説有相令其擾亂也。就第二
釋中亦有二。第一先明罪體空。第二從優
波離顛倒是垢以下。明諸法空爲證罪空。
就第一罪體空中亦有三。第一直明罪體
空。第二從如佛所説以下。明罪本心空。第
三從如優波離以下。擧問答明罪本心空。
彼罪性不在内者。身與六根爲内。則是罪
因。不在外者。境與六塵爲外。則是罪縁。明
眞諦中罪體即空無可見。故云不在因縁
内外也。不在中間者。作罪諸具及與作罪
心六識爲中間。釋文同上。從如佛所説以
下。第二明罪本心空。明罪福之起必以心
爲本。言能生心既空。則所生罪體空明矣。
就中亦有三。第一將欲明心空故。先明心
爲衆生及淨垢之本。如佛所説心垢故衆生
垢心淨故衆生淨是也。第二正明心空。心亦
不在内者。不在六根。不在外者。不在六塵。
不在中間者。不在六識。從如其心然以下。
第三通結以心空類萬法皆空。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者。本心既空。末罪自空。諸法亦然
不出於如者。非但心罪是空。一切諸法亦皆
空不出於如。從如優波離以下。第三據問
答證成上二重。就中即有三第一問。如優
波離以心相得解脱時寧有垢不。心相得解
脱有二種解。一云。只汝觀心得解脱時。所
觀心寧有垢不。第二答。我言不也者。心體
即空。空中何所垢。故言不也。二肇法師云。
得解脱時。謂其初成羅漢得第一解脱。爾
時心冥逐。義無復心相。故答不也。第三一
切衆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者。正類之令解
一切衆生心皆空也。從唯優波離顛倒是垢
以下。釋呵中之第二。明諸法空爲證罪空。
就中亦開爲二。第一先明清穢。上明心爲
清垢之本。未辨其相。物謂何其言清。何其
言垢。所以此明三倒是垢。無三倒是清也。
第二從優波離一切法以下。正明諸法空
爲證罪空。就第一辨清垢中。則有三句。妄
想是垢無妄想是清者。明想倒。顛倒是垢無
顛倒是淨者。明心倒。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清
者。見倒。一往倒是垢。無三倒是清。而就理
爲論。則無倒不倒可辨。故云罪空也。從
優波離以下。第二正明諸法空爲證罪空。
言諸法皆然。故罪亦空也。呵即有二意。其知
此者是名奉律者。言若能解罪與心一切皆
空者。可稱持律第一自行足也。其知此者
是名善解者。若能如是除人罪者。乃名善
解法義化他行足。從於是二比丘以下。釋
中第三明二比丘讃嘆淨名。從我答言以
下。第四優波離述嘆。從是時二比丘以下。
第五明因呵得益。即有二。第一直明得益。
疑悔即除發無上心是。第二明發願。令一切
衆生皆得是辯是也。故我不任詣彼問疾。辭
中第三結不堪。第九命羅睺羅。此人十弟子
中持戒第一。就中亦有命・辭。辭中三重亦
如前。就第二釋辭中。亦開爲三。第一出
致呵之由。第二從維摩詰以下。正出呵事。
第三從於是維摩詰以下。淨名勸諸長者出
家。就第一致呵之由中亦有二。第一明長
者問羅睺羅出家利相。第二羅睺羅答。我即
爲説出家功徳之利者。明得四沙門果涅槃・
功徳・道品等利也。一云。道品爲功徳。無餘
果爲利。明始修道品功徳。終得無餘果之
利也。又云。功徳者二種涅槃體。利者其因。
然所以淨名致呵者。長者根機宜聞無相
大乘出家。而羅睺羅乖其機感。爲説有相小
乘出家功徳之利。所以淨名致此呵也。就
第二正出呵事中自有三。第一總擧無相
大乘二種出家。直呵己有相小乘出家也。第
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呵。第三從若能如
是以下。總結呵。不應説出家功徳之利者。
明不應違機爲説有相小乘出家功徳之
利也。就第二釋呵中自有二。第一擧無相
出家呵己有相出家。第二從羅睺羅出家
者以下。擧大乘出家呵己小乘出家。標疑
云。所以不應説出家功徳之利者何。無利
無功徳是爲出家者。明無相出家即然也。而
爲説有相出家故非也。此明擧是顯非。有
爲法者可説有利有功徳者。明有相出家即
應然也。此明擧非顯是。夫出家者爲無爲
法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徳者。於無相中發心
出家則然也。從羅睺羅出家者以下。第二
擧大乘出家呵已小乘出家。就中亦有
二。第一據自行明大乘出家義。第二從降
伏衆魔以下。據外化明大乘出家義。羅睺
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者。彼者涅槃。
此者生死。彼此既有。則義自應有中間。故
云中間。明大乘出家也。就自行爲論。亦
即無相大乘出家乃名眞出家。今前機應聞
如是即無相大乘出家。汝爲説即有相小乘
出家者即非也。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者。明
大乘出家建意亦然也。智者所受聖所行者。
即明此上二句即是衆聖所受行處也。從降
伏衆魔以下。第二據外化明大乘出家義。
就中亦有二。第一明降魔。第二從摧諸外
道以下。明制外道。就第一降魔中亦有
二。第一直明降魔。今降伏魔怨。此句是明
大乘出家建意必欲降令入佛道也。肇法
師云。正道既受邪徑自塞。經云一人出家
魔宮皆動。斯之謂也。從度五道以下六句。
因釋疑仍顯魔所益。明物聞伏魔。則疑故
欲逼擾故然。所以釋曰。非故欲逼。只欲
令得善也。度五道淨五眼。此二句是果。得
五力立五根。此二句是因。此四句正明魔所
得益。不惱於彼離衆過惡者。正釋疑。明非
故欲伏。只欲離惡故也。亦可。六句通明
所益釋疑。一云。從度五道以下六句。釋
所以能得降衆魔者。只以智斷具故也。
六句分爲二。初四句明智。後二句明斷。度
五道者明下化蒼生。淨五眼者明上求佛道。
立五根者因。明始登信首永無退轉。得五
力者果。明五根増長綽有餘勢故言力。後
二句明斷。不惱於彼者。言於他上不起
瞋。離衆過惡者。除自結。從摧諸外道以
下。第二明摧外道。就中亦有二。第一直明
摧外道。明大乘出家建意只欲制諸外道
迴邪歸正也。肇法師云。日月不期去闇而
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而外道自消也。
從超越假名以下。亦釋疑仍顯外道所得。
明只欲令離惡得善故摧。非故欲惱也。
超越假名者。明欲令識假實二空使不存
相。出淤泥者。亦欲令出五陰淤泥。無繋著
者。亦欲令不存著於五陰。無我所者。亦
欲令不存我所。無所受者。亦欲令不受
六塵。此五句正明外道所得。無擾亂者。外
無欲惱。内懷喜者。内無嫉妬。護彼意者。只
欲迴邪意入正。隨禪定離衆過惡者。亦欲
令得善離惡也。此五句正釋疑。明只欲
令得善離惡故摧。非故欲惱摧也。亦可。
十句通明釋疑所益。一云。從超假名以下
七句。釋所以能得摧外道。只以智斷兩具
故能摧也。七句分爲二。初六句明斷。第七
句内懷喜明智。護彼意隨禪定離衆惡者。通
結上智斷兩徳若能如是是眞出家者。明大
乘出家中之第三。通結自行外化能具於大
乘出家者乃名眞出家也。從於是維摩詰
以下。釋辭中之第三。明淨名勸諸長者出
家。就中亦有四。第一直勸身出家。第二明
諸長者辭以父母。第三淨名勸心出家。第四
明諸長者隨教發心出家。可見。故我不任
詣彼問疾者。辭中第三結不堪。第十命阿
難。此人十弟子中總持第一。就中亦有命・
辭。辭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釋辭中亦
有四。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維摩訶以
下。正出呵事。第三從時我世尊以下。出己
被呵内懷之相。第四從即聞空中以下。空中
出聲和諧兩家也。就第一致呵之由中亦
有三。第一明乞乳。第二淨名問。第三阿難
答。即可見。如餘經云。佛知波羅門當墮無
澤地獄故。將欲得濟度。故現有風病令
阿難乞乳。亦爲示末世諸病比丘乞藥方
法也。淨名所以呵者。乳光經云。七聖共度
一人。一佛。二阿難乞乳。三淨名呵。四母牛
説偈。五犢子説偈。六空中聲。七化人搆乳
也。而就事爲論。淨名呵意有四。一明法身
不須乳。二迹受非實。三令外道生謗。四
令諸弟子懷愧也所以。就第二正呵中亦
有三。第一直明法身無病。第二從阿難轉
輪聖王以下。釋無病之所以。第三從阿難
當知以下。勸識法身義。一云。亦爲三。一
就理正呵。二擧世無疾爲況。三還就理爲
結呵。又云。文中即有五唱阿難。故自爲五
重。然大意皆同。隨欲可用。止止阿難者。一
言已吐四過竝成。違理大甚故重言止止
也。如來之身金剛之體者。言法身不可&MT00016;
壞。諸惡已斷者。明斷徳具。衆善普會者。智
徳具。當有何疾者内無患。當有何惱者。外
迦。一云。諸惡已斷者。明無苦因。衆善普
會者。有樂因。當有何疾者。無苦果。當有何
惱者。有樂果。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者。言*默
往取乳。莫言如來有疾也。一云。往之言
去。可默去也。莫使異人聞此麁言者。言
勿令聞外道。從阿難轉輪聖王以下。正出
呵事中第二釋法身無疾之所以。亦云。擧
世無疾爲況。即可見。從當知阿難以下。正
出呵事中第三勸識法身義。或云。還就理
結呵。思者業。欲者煩惱。此二句直明法身
非有業煩惱。佛爲世尊過於三界者。離三
界因果。一云。過三界枝條因果也。佛身無
漏諸漏已盡者。明斷因盡。亦云根本相滅。
佛身無爲不墮衆數者離有爲果報。此二句
正釋法身。如是之身當有何病者。結法身
無疾。然此中諸文皆以已斷衆惡爲宗。又
云。金剛不壞。若是衆惡已斷金剛不壞。則是
常住明矣。上方便品云。若非正在方丈内
説。序與流通明常住亦無可慊。諾矣。從
時我世尊以下。釋辭中第三明被呵内懷之
相。從即聞空中以下。第四明空中出聲和
諧兩家。如居士言者。述淨名妙本無病。但
爲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脱衆生者。述
阿難應中亦非無現疾乞乳。行矣阿難取
乳勿慚者。應中無失故勿慚也。一云。從行
矣以下。述阿難應中非無疾。此上皆述淨
名妙本無疾。從世尊以下。辭中第三結不
堪。從如是五百以下。弟子品中第二總結
不堪也
菩薩品第四。 此是顯徳中之第二命菩薩
問疾。故因爲品目也。就中開爲二。第一
別命四人。第二總結八千人皆不堪。第一
命彌勒菩薩。就中亦有命・辭。辭中三重亦
如前。就第二釋辭中。亦開爲三。第一出
致呵之由。第二從時維摩詰以下。正出呵
事。第三從説是法時以下。因呵時衆得益。
致呵之由者。彌勒既是補處菩薩。昔爲兜率
諸天説八地以上三不退地之行。一云。八地
名不退。七地以下爲八地作因故稱行。今
爲説七地行故云不退地之行。然所以淨
名致呵者。今彌勒凡有四執。一存己有勝
行。二存受&T047368;。三存菩提果。四存滅度涅槃。
前二是因執。後二是果執。今諸天機應聞無
相空行。而今以此四存爲説。故則説與機
差。所以淨名致此呵也。就第二正明被呵
中。初開爲二。第一從初訖不可以身心得。
遣其所執四事。第二從寂滅是菩提以下。廣
明菩提之相。就第一遣四事中。亦開爲三。
第一一往擧生明無受&T047368;。第二從若彌勒
得受&T047368;者以下。以次第遣其所執四事。第
三從彌勒當令此諸天子以下。結勸捨著。
亦可。遣其能封心。就第一一往擧生明無
&T047368;中。亦開爲三。第一就有明生無定故
無受&T047368;。亦可。就無常門明無受&T047368;。第二
從若以無生以下。就空明生空故無受&T047368;
第三從爲從如生以下。就空有合門明生
空故無受&T047368;就第一就有明無受&T047368;中。開
爲三。第一直擧三世總難。第二從過去耶
以下有三句。別擧三世作定難。第三從若
過去生以下。還擧三世無定作釋難。解生
略有二種。一云。沒此後一生天宮即成佛。
二云。從天宮沒一生壞佉王家乃成佛。第
二定難可見。但就第三擧三世無定釋難
證。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故可無受&T047368;。若
未來生。未來生未至故可無受&T047368;。若現在
生。現在生則念念遷滅不住故亦可無受&T047368;
即引佛誠言爲證。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者。
明暫無停住。然所以但現在引佛誠言爲
證者。過去未來但義未實。故則一言可信。
但現在今有故。但以一言難去。所以引
佛言爲證。從若以無生以下。第二就空
明無受&T047368;。若以無生得受&T047368;者者。提章門。
無生即是正位者。會無生。即眞如正位也。
於正位中亦無受&T047368;亦無得菩提者。正明無
&T047368;。言空正位中無始受&T047368;終得菩提果
也。云何彌勒受一生&T047368;乎者。結生空故無受
&T047368;。從爲從如生以下。第三就空有合門明
生空故無受&T047368;。上來但就空有別門明生
空故無受&T047368;。物謂空有合時若可得耶。故
此明空有合時亦不可得。就中亦有三。第
一立定難。第二從若以如生以下。擧理
釋難。第三從一切衆生皆如也以下。擧四
如結難。爲從如生得受&T047368;耶者。如是空之異
名。生是有之別目。言汝計如與生合爲得
&T047368;耶。爲從如滅得受&T047368;耶者。滅亦有之別
名。或計如與滅合爲得受&T047368;耶。一云。彌
勒計得如理生智滅煩惱。故將欲合定
故云。計以如理生智得受&T047368;耶。如理生智
滅煩惱而得受&T047368;耶。從若以如生以下。第
二擧理釋難。若以如生得受&T047368;者如無有生
者。明如本無生。如與誰合而得受&T047368;也。
一云。若以如理生智爲得受&T047368;者。如中無智
可生。若以如滅得受&T047368;者如無有滅者。明如
本無滅。如與誰合而得受&T047368;。一云。若以如
理生智滅煩惱爲受&T047368;者。如中無煩惱可滅
也。從一切衆生皆如也以下。第三擧四如
結難。有四句分爲二雙。一切衆生一切法
亦如也。此二句我與我所相對明空無異。
亦云有情無情相對。衆賢聖皆如也至於彌
勒亦如也。此二句自他相對明無異。亦云賓
主相對。明今此四處皆空無異者。無異空
中豈得爲諸天子説一生當得菩提&T047368;乎。
私譯少異。就第一先明生空故無受&T047368;中。
只開爲二。第一就有明無受&T047368;。第二就空
明無受&T047368;。就有明無受&T047368;。有如前釋。但
就空門明無受&T047368;中開爲二。第一直就空
門明無受&T047368;。第二從爲從如生以下。還就
空門遣其沒此生彼之計。滅之言沒。言空
中本無沒此生彼也。從若彌勒以下。遣其
所執四事中之第二。正以次第遣其所存四
事。遣四事故自有四。第一遣其受&T047368;。若彌
勒得受&T047368;者一切衆生亦應受&T047368;者。竝決。從
所以者何以下。釋竝。明彌勒與衆生性空
無二故。&T047368;&T047368;亦等也。第二遣菩提。若彌
勒得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者。亦竝決。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者。釋竝。衆生即菩提相。
有四種解。一云。菩提即是佛無上智。言眞諦
中彌勒空・衆生空。一相爲二無得不得。故云
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亦得。二云。今言
菩提即是眞諦。彌勒衆生皆即眞諦。故云一
切衆生亦得。三云。衆生性空即智無相空。故
云一切衆生亦得。四云。一切衆生皆有菩提
智理。故云一切衆生亦得。若彌勒得滅度一
切衆生亦滅度者。亦有四種解。一云。如上
空無二故。得亦同得。不得亦同。衆生性空本
來自空。無復更滅應得涅槃。故云無復更
滅。二云。衆生性空即涅槃空。非方更滅而
即。故云無復更滅即涅槃相。三云。即以衆
生性空爲涅槃。故云即涅槃相無復更滅。
四云。衆生本有滅理。故云即涅槃相非復更
滅而即。從是故以下。第四遣其勝行。無以
此法誘諸天子者。此法謂其所存三不退地
之勝行法也。實無發菩提心者亦無退者者。
發心者謂彌勒。亦無退者謂餘人未發心之
類也。一云。發心者謂住下初發心也。無退者
謂八地以上三不退也。或云。無以此法誘諸
天子者。總結無以上所存三事爲誘諸天
子也。從實無發心者以下。正遣所存勝
行也。從彌勒當令此諸天子以下。遣其所
執四事中。第三結勸捨著。或云。此上遣
其所執四事。從此以下遣其封心。就中亦
有二。第一直勸捨著。第二從所以者何以
下。釋勸捨著。明菩提非色故不可以身
得。非心故不可以心得也。一云。菩提空故
不可以身心也。從寂滅是菩提以下。正呵
中第二廣明菩提之相。上則除蕩衆相皆空
不可得。則物情無寄。故此就名用明無相
之相是菩提之妙相。一云。上明能得果人
空。從當令此諸天子以下。明所得菩提果
空。就中凡有二十五句。分段各各不同。而
今隨文宜釋。寂滅是菩提者。菩提是西國
之音。此言道種智。此智明照寂滅之境。故
從境立名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者。釋所
以寂滅是菩提。明不存諸相故也。一云。智
體即空故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者。種
智從境而生。智體既寂故諸相不得。故云
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者。明智不存前境
可觀。離諸縁故者。明縁體既空故不觀。一
云。觀體即空故云不觀。離諸縁故者。觀體
即空故不縁諸縁故也。不行是菩提者。智
不行前境。無憶念故者。無前境能生憶念
故。一云。行體即空故不行。無憶念故不行
也。斷是菩提者。諸見盡亡爲菩提。何則離諸
見故。然斷非種智。但能嚴智。故以能嚴明
菩提也。又解。直云智能捨諸見故言斷是
菩提。離是菩提離諸妄見故者。智體妙絶妄
想諸倒。一云。斷與離皆是空之異名。斷是菩
提。亦空是也。離是菩提者。五見空故亦是也。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者。智障生死諸願。不入
是菩提無貪著故者。智無貪著。不與六塵
相渉。入生死故。云不入是菩提也。一云。達
煩惱即空故。不見十二入相會入。順是菩
提順於如故者。智順眞如空。住是菩提住法
性故者。智住眞空性。智體即空。不出空法
性也。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者。智至照實際。
一云。智體空極同空際也。不二是菩提離意
法故者。智觀不二之理。意者智。法者境。離
之言空。智・境皆空不二也。等是菩提等虚空
故者。智觀平等之理。如虚空無高下也。一
云。智・境皆空如虚空無差別。無爲是菩提
無生住滅故者。智觀空理不見三相有爲。
一云。智・境皆空則是無爲。無爲無生住滅。
是菩提也。智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者。佛果
圓智明了衆生心行差別是菩提。不會是
菩提諸入不會故者。智能不見根塵十二入
相和會也。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者。智觀
煩惱即空。乃至無餘習故。無煩惱聚合生
死。一云。不與六塵合是菩提。何則不合
時能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者。
明空觀不見形色所處是菩提也。假名是
菩提名字空故者。智觀乃至名字皆空。如
化是菩提無取捨故者。明一切皆空也。一
云。智體即空如化故無取捨。無亂是菩提常
自靜故者。佛定常是靜是菩提。智體即空絶
於動亂。何則眞諦之理常自靜故。善寂是菩
提性清淨故者。佛順寂滅之理常清淨。一云。
智體善寂本來清淨。無取是菩提。離攀縁故
者。明不見前境可取。離攀縁故者。攀縁體
即空故。一云。智體即空無取。何則離於攀
縁故。無異是菩提。不見前境可異。諸法等
故者。明一切皆空平等故。一云諸佛功齊故
云無異。十力四無畏等故。言諸法等故。無
比是菩提無可喩故者。智非譬況所及。一
云。佛竝絶金剛以下之所形待故言無比。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者。智體微妙絶於
塵累。非下情所測。故云難知也。從世尊
以下。第三因時衆得益。故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者。辭中第三結不堪。第二命光嚴菩薩。
就中亦有命・辭。辭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
釋辭中亦有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
直心是道場以下。正出呵事。第三從説是
法時以下。因呵得益。就第一致呵之由中
亦有四。第一明淨名與光嚴相逢。第二明
光嚴致敬問其所從來處。第三淨名答從
道場來。第四光嚴復問道場何所是。然所
以此光嚴被呵者。就理爲論。大士萬行皆
能利益衆生。同歸佛果故。莫非道場。而光
嚴但識釋迦得道摩竭道場。則疑路遠來疾。
更復近有道場。故請問何所是也。是以淨
名。呵其未廣識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
亦有五階。第一從初訖捨有爲故。就諸行
明場。第二從四諦是道場以下。就縁明場。
第三從降魔是道場以下。就外化明場。第
四從十力無畏是道場以下。就仰學佛地
明場。第五從如是善男子以下。總結上四
重。直心是道場無虚假故者。道是能通爲義。
場以決判爲義。道當佛果圓智。場據學地
爲明。明學地直心能判善惡遠感佛果。故
云直心是道場。無虚假故者。釋信質直無
虚假也。從此以下訖於三十七品是道場捨
有爲法故以來。皆是修心之美行。弘佛道
之平等場也。發行是道場能辨事故者。直心
既立則能發行衆善。所以能發行。能辨事
故。深心是道場増益功徳故者。衆善既積其
心轉深。其心轉深則増益諸功徳。菩提心
是道場無錯謬故者 夫由直心則能發行。
由發善行則心轉深心。深心變爲菩提心。
何則上弘佛道下化蒼生無所錯謬。六度即
兼自行外化。故皆是眞道之美場。四無量心
者。乃是大士廣化衆生之要行。故亦是道之
尊場。神通者。由因地五通能得果上六通。
故是道場。解脱者。謂八解脱也。方便者。善
察藥疾之宜化衆入道。四攝。從已而化。二
皆大士化物之巧行。成道之要場。故云是道
場伏心者。修心二諦之理。而如理解乃稱
正觀。道品者。若能備修則能捨生死有爲之
法。故云是道場。從四諦是道場以下。第二
就縁明場。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者。四諦
爲縁能生智解。終得如來不誑之果也。或
云。四諦眞實不虚誑世間。縁起是道場無明
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者。縁起者十二因縁。因
縁相感無盡也。亦可。因縁即空。空無可盡
也。若能悟此因縁所由則智自明。智心既
明則道心自成。故云縁起是道場。諸煩惱是
道場知如實故者。解煩惱即空仍生明解
得佛故。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
場知諸法空故。此二句即同釋煩惱。從降魔
是道場以下。第三就外化明場。降魔是道
場不傾動故者。明不爲魔所動也。降魔非
故強勢逼惱。但欲令改惡從善生信入道。
故知外化行。三界是道場無所起故者。但
欲化物。雖處三界非業所繋。故云無所
*起。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者。説法度衆
一無所畏。如師子吼也。從力無畏是道場
以下。第四就仰學佛地功徳明場。力無畏
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者。永絶諸惡故無
過也。三明是道場無餘闇故者。諸闇永盡無
滯礙也。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
故者。一念知一切法者謂金剛心。成就一切
智者。仰學佛果一切智。從如是善男子以
下。第五總結上四重。菩薩若應諸波羅密
者。八地以上菩薩有無竝照。永無出入之異。
能以八萬波羅密相應故云諸波羅密。此句
明自行。從教化衆生以下明外化。諸有所
作擧足下足皆從道場來者。八地以上菩薩
所有施爲。皆乘萬善功徳諸行而來向佛
果。住於佛法矣者。至佛果方住。從佛果而
望爲來。從因而望爲去。或云。諸有進止
無非佛法故云住也。從説是法時以下。第
三因呵得益。故我不任詣彼問疾者。辭中
第三結不堪。第三命持世菩薩。就中亦有
命・辭。辭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釋辭中亦
有四。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從所言未訖
以下。正出呵事。第三從即語魔言以下。
明淨名求女於魔。第四從爾時維摩詰以
下。淨名爲天女説法。就第一致呵之由中
亦有四。第一明魔至來之相。第二明持世
不識是魔。從我意謂之以下是。第三明魔
以天女施持世。從即語我言以下是。第四
明持世辭不受。然所以淨名致呵者。魔將
欲嬈持世宴坐之心。但恐持世不相與故。
帝釋是佛檀越。諸弟子敬重。所以變形作帝
釋而來也。而持世不識此事。故淨名致此
呵也。從所言未訖以下。第二正明被呵。非
帝釋也者。直呵己不識變形也。是爲魔來
嬈固汝耳者。呵己不識魔來意也。從即
語魔言以下。第三淨名求女。就中即有四。
第一直索。第二從魔即驚懼以下。明魔怖
畏欲隱捨去。第三從即聞空中以下。空中
出聲勸與。第四明魔奉女。魔以畏故俛仰
而與是。可以與我如我應受者。言持世是出
家菩薩故不宜受。淨名白衣故應受也。次三
重可見。從爾維摩時詰以下。第四爲天女
説法。就中亦有二。第一正爲説法。第二從
於是波旬以下。魔見説法竟。告女等共還
天宮。就第一正爲説法中亦有二。第一正
説法。第二從汝等已發道意以下。復爲説
法樂以代其五欲樂也。就第一正説法中
亦有三。第一令知屬己。第二從今汝以下
勸發心。第三從即隨所應以下。各從所宜
爲説也。從復言汝等以下。第二復爲説法
樂。夫女人之性以樂爲美。若不明法樂代
其五欲樂者。恐難忘其五欲樂。所以明此
法樂以代其五欲樂也。就中亦有四。第一
淨名開法樂勸應用。第二天女等問法樂
之相。天女即問何謂法樂是。第三從答言樂
常信佛以下。廣列法樂。第四結。是爲菩薩
法樂是。就第三廣列法樂中。亦開爲四。第
一就三寶明法樂。第二從樂離五欲以下。
就厭離惡門明法樂。第三從樂隨道意以
下。就修善門明法樂。第四從樂伏衆魔以
下。就善惡雜門明法樂。夫天下事品雖羅。
要在離惡取善。離惡取善。必以三寶爲
本。所以第一先就三寶爲明也。第二厭惡
純是自行。就第三修善中。即自行外化兼明。
則可見。第四雜門中。亦兼明自行外化。衆
魔者四魔。深法者大乘法。二乘畏故言莫畏。
亦云。深法是無生理。凡夫若聞。畏而不信。
故云不畏。三脱門者三空門。非時二乘中
途果。同學者。發菩提心同求佛果之類。一
云。凡同學謂己志所述。非同學者謂二乘。
不同大士所行故云非同學。亦云。凡違我
志者皆是非同學。惡知識者。忍惡不從聖
教者也。善知識者。改愼從聖教者也。心喜
清淨者。隨喜他善不使嫉妬。是爲菩薩法
樂者。第四結。從於是波旬以下。説法中之
第二。魔見説法竟。告天女還天宮。就中
有七重第一魔告女等欲還天宮。第二從
諸女言以下。天女辭不欲還。第三從魔言
居士以下。魔求放於淨名。第四從維摩詰
言以下。淨名許放。第五從於是諸女問以
下。天女請問住天宮之法。第六從維摩詰
言以下。爲説住天宮之法。第七從爾時天
女以下。天女致敬隨魔還天宮。我欲與汝
倶還天宮者。上與者聞空中聲畏而與。非
其心故求欲還也。第二・第三可見。第四淨
名許捨。我已捨矣汝便將去者。本爲説法
故受。説法既竟。無可惜也。令一切衆生得
法願具足者。大士恒因事發願。故云令一
切衆生得法願具足。如魔得女願心滿也。
第五天女問住天宮之法。我等云何止於
魔宮者。昔爲魔類。今作菩薩。則邪正有別。
那得共住魔宮也。第六爲説共住魔之法。
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擧無盡燈法門勸學。
第二從汝等雖住魔宮以下。勸流通。可見
也。從爾時天女以下。第七明天女致敬隨
魔還天宮。從世尊以下。辭中第三結不堪。
第四命善得菩薩。就中亦有命・辭。辭中
三重亦如前。就第二辭中亦有三。第一出
致呵之由。第二從時維摩詰以下。正出呵
事。第三從世尊説是法時以下。因呵得益。
然所以被呵者。此善*得立意。三年集財七
日大施。淨名呵者即有四意。一財施雖多猶
有窮竭。二財不益神。三前來得精。後來得
麁。四當于施時猶有先後。不能一時等
與。所以今擧法施呵己財施。然既言菩薩
隨機施化故則無所不爲。且布施是六度
之初行亦入四攝。何意爲呵者。明非
財施是不可爲。但己財施爲極故。淨名致
此呵也。其欲呵者即應早呵。所以既滿七
日方來呵者。財施雖不如法施。亦理非不
修。若七日未滿。則其所指無次第。所以須
滿七日方來呵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開
爲五重。第一直擧法施呵其財施。第二從
我言居士以下。善*得問法施。第三從法施
會者以下。一往略擧法施直答其問。第四
善*得復問法施體相。何謂也是。第五從謂
以菩提以下。廣列法施體相。夫大施會不當
如汝所設者。明不應三年聚財七日行施。
此句正非其財施。當爲法施之會者。明法施
始有資神益解。終得微妙極果。此句勸法
施。何用是財施會爲者。結財施不應爲也。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者。第二善徳問法
施。從法施會者以下。第三一往略擧法施
直答其問。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
切衆生者。明法施不同財施有四劣之異。
一言宣唱。有識同聞各各得益。遠資法身
慧命。是名法施會者。結法施。何謂也者。第
四善徳復問法施體相。上雖聞法施最勝一
時同益。而未聞其體相。故今復間其體相
也。或云。此言何謂也者。非善*得語。此是
淨名將欲廣明法施之相故。更自立問何
謂也。從謂以菩提以下。第五廣明法施體
相。就中即有二。第一正明法施體相。第二
從如是善男子以下。結勸法施。就第一正
明法施體相中。即有三十二句分爲二。第
一初十七句明自行。第二從於身命財以
下十五句明外化行。謂以菩提起於慈心
者。解有二種。一云。欲化衆生令得菩提
果者。應起慈心。二云。若見前人欲以菩
提樂施衆者。教化令起慈心。下諸句亦然。
隨欲可用。以救衆生起大悲心者。明拔苦
必以大悲。以持正法起於喜心者。言嫉妬能
障諸善。故應起喜心。以攝智慧起於捨心
者。智慧是無相之眞解。若非捨心則正智
無由可攝。故起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
密者。教令起布施行。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
密者。教應起持戒行。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
密者。若非忍則存彼我不能平心。故起
忍。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密者。言能不
存身心。必由精進而得。或云。若存身心
則精進不成。以菩提相起禪波羅密者。菩提
果必由禪定而得故。以一切智起波若波羅
密者。一切智是果。波若是因。明果智必由
因解而成。教化衆生而起於空者。雖欲化
物。若不由空則化存偏故。不捨有爲法而
起無相者。言有無竝用萬事備成故。示現受
生而起無作者。無作是空。即同上句。護持正
法起方便力者。正法如來勸・誡二教。與理不
違故稱正。爲物作則故言法。若非方便
無以護通正法故。以度衆生起四攝法者。
四攝爲化物之要行。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者。可知。從於身命財以下。第二明外化行。
於身命財起三慳法者。捨煩惱身命財。修
法身・慧命・法財也。於六念中起思念法者。
於戒・施・天・佛・法・僧思念不忘。於六和敬起
質直心者。身・口・意爲三。四時得重養與人
共之。五持戒清。六修漏盡慧。若行六即
與物相和而有敬。非直心無以具六法。正
行善法起於淨命者。明若欲正行善法。不
以邪心爲命。故云起於淨命。如法得財
爲淨命。心淨歡喜近賢聖。即令人心淨和
悦。近愚即生憂苦。不憎惡人起調伏心者。若
能自調伏心。即三毒不起故不憎惡人。以
出家法起於深心者。出家難事。薄心非成。故
起深心。以如説行起於多聞者。雖欲如説
行。若不多聞無由得故。以無諍法起空閑
處者。空閑能無諍故。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者。
非定心無由向佛慧故也。解衆生縛起修
行地者。若自行不能。安得濟衆。以具相好
及淨佛土起福徳業者。非福徳非可得成
故。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説法起智業者。
不修因中智業。無由得佛果。此句據有
爲明。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
業者。據空爲明。欲得佛果亡想眞解者。
必須因中修慧業而得。斷一切煩惱一切
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者。唯善能遣
諸惡。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
佛道法者。佛道法者大乘無漏之法。從如是
善男子以下。廣明法施中第二結勸法施
也。就中自有二。第一結。是名法施之會是。
第二從若菩薩以下。勸明内得大施主之
稱。外爲一切作福田。所以法施宜修也。從
世尊維摩詰以下。釋辭中第三因呵得益。
就中亦有二。第一明時衆得益。波羅門衆
中二百人皆發菩提心是。第二從我時心得
清淨以下。明善徳自得益。就中亦有三。第
一直言自得益。我時心得清淨是。第二以三
業讃。嘆未曾有口業。禮足身業。若非内
意身口二業無由可發。故知意業亦并也。
第三從即解瓔珞以下。以財報恩。就中亦
有六。第一明即解瓔珞報恩。第二明淨
名不受。不受意有二。一須得施主意。二
應任受者之懷。第三善徳請受。示其施意
任受者懷也。從我言居士以下是。第四明
淨名受瓔珞善爲財施。上既言財施不如
法施。而今善徳猶以財施淨名。淨名亦受
者。欲令淨名復顯善爲財施之義。使亡
時衆不平等之心。何則如來既是可敬之最。
乞人是可愛之極。尊卑雖殊。生福不異。故
分爲二。一分奉如來。一分施乞人。若爾如
來即無尊可多奉。乞人無卑應少施。雖復
財施。若能如是上下平等者。可言善爲財
施。非但顯施。即現淨土佛身。及種種莊嚴
之事者。欲表若能平等作財施者。終必得
如是之報也。瓔珞變成四柱寶臺者。表行
滿成佛四等普覆四生。四面不障礙者。表
四辨化物無妨礙也。從時維摩詰以下。第
五更擧財施弘通法施。即有五句。若施
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
分別者。擧下齊上明平等。言愛乞人等佛
上敬心重。等于大悲不求果報者。擧上齊下
明平等。言敬佛等乞人上悲心重也。是則
名曰具足法施者。結也。從城中貧人以下。
第六明貧類見聞淨名神力所變及其所説
發心得益。故我不任詣彼問疾者。辭中第三
結不堪。從如是諸菩薩以下。品中第二總
結不堪也
維摩詰所説經疏中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