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 (No. 2157_ 圓照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五色之祥雲。闡揚眞乘符契妙理。須因指喩
早結師資。覩此感通彌深頂敬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五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六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六
時左右六軍使覩此慶雲陳表奉賀。永泰元
年九月三日特進右龍武大將軍知軍事上
柱國徐國公臣劉仙智等上表。臣仙智等言。
昨日迎新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伏
有慶雲應見瑞呈五色彩散一天。抱慧日而
逾鮮。順祥風而表聖。伏惟陛下以大道頼物
以至徳臨邦。精誠感神靈應斯降。臣等職忝
侍衞。久沐淳風親覩禎祥。無任慶幸。謹詣右
銀臺門。奉表陳賀以聞。臣仙智等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謹言。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不
二之門早傳祕藏。重宣其義庶廣其言。將敷
貝葉之文用啓蓮宮之會。天浮瑞色日麗*慶
雲。見以神通彰其瑞應。和平之兆慶慰同
懷。所賀知。從是初日至白月終。兩上講經二
時行道。飮食茶藥並出有司。六律五聲晝夜
不絶。至十六日西明散齊。鼓樂絃歌百戲
彌日。西明講終陳表奉賀。永泰元年九月
日西明寺上座沙門懷感等上表。西明寺上座
沙門懷感等言。特奉恩命令開百座講仁王
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以今日經周設齋慶
畢。凡是生靈不勝抃躍。伏惟陛下再造天地
明齊日月。垂衣之暇重譯眞經。聖心佛心同
歸一理。唐言梵語不隔殊方。貫花之偈備聞。
傳燈之僧可覩。金繩之界彌勒下生。玉京之
中輪王出見。秋天麗景稼穡將成。彩雲浮空
氛必盡。吾君至聖佛力至慈。法潤恒沙天
下幸甚。懷感等忝棲祇樹喜躍無涯。稽首焚
香何階上答。其功徳數別状封進。謹奉表陳
謝以聞。沙門懷感等誠歡誠喜謹言。寶應元
聖文武皇帝批曰。師等演暢眞經弘宣妙旨。
用滋仁壽拯護生靈。法會既終當同慶也。時
大寧郡王僕固懷恩分第列。士位至太師背
逆天恩。遠自靈武合聚蕃醜馮陵涇陽
勅下西明百座大徳。同赴資聖寺百座道
場。永泰元年九月十七日。高品李希逸
勅。應先西明寺百座法師大徳。並赴資聖寺
佛殿爲國轉經行道。其資聖寺百座法師良
賁五十座。依前講説仁王般若護國密嚴等
經普及蒼生。其京城諸寺觀僧道等並二時
於當處轉經行道。仍令三綱差了事僧專知
撿校。務在精修不得疏怠。爾時兩街大徳
百座法師准勅咸皆萃資聖寺。二時講唱兩
上轉經行道。午時及與日暮。供設音樂無易。
於初夜後夜悉集大講堂内。齊聲稱念摩訶
般若波羅蜜多。爲國爲家願無憂懼。京城寺
觀轉念亦然。時制使關内河中副元帥司。徒
兼中書令上柱國汾陽郡王郭子儀杖節
出師。親總戎律發于帝里。洎彼*涇陽馮
天威。頼茲經力兩軍交對。列陣相望。鉦鼓
發聲劍戟如雪。時汾陽王單騎直出挺立軍
前。感激一言懷恩屏退西戎北狄各自相攻。
浹旬之間王國大定。是知仁王護國般若。眞
經聖心佛心子育萬姓其義一也。然後收軍
整律振旅還京親對。天顏特蒙賜齎。勅資
聖寺百座道場。取閏十月二十三日。設無遮
*齋以成慶散。是日也寺南門外陳布道場盡
正一坊。東西街内弈幕雲布幡花麗天。尊容
煥然光照人里。飯僧既畢。六樂爭陳百戲充
衢歌吹盡日。京城大徳各&T049514;十。不空三
藏賜九百匹絹帛綿綵以充數焉侍者小僧
十五匹。又特降恩旨賜資聖寺講堂。名爲
永泰善法之堂。御札題牓。此即萬古千秋法
門故事也。自蕃戎入境。夜集僧徒於大講堂
齊聲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志一心更無
異想。未盈累月果得清平。此乃聖力經威感
斯福應。翻經百座錫齎珍財。自佛法東流莫
尚於茲日也。至十一月一日恩旨荐臻 勅
不空三藏和上。故金剛三藏可贈開府儀同
三司。仍賜號大弘教三藏。已如前述。同日又
降鴻恩延及不空三藏。勅不空三藏蓮宮釋
種香界導師。性表眞如學精祕藏。承紺園
之妙旨開示四依。譯金口之微言津梁六趣。
身持梵夾遠渉流沙。傳燈益明甘露溥潤。散
慈雲於火宅揚慧日於幽塗。頃者躬問勝因
弘示方便。永決疑網滋予智芽。雖出塵之心
齊謝於名位。而褒崇之典式旌於賢哲。俾應
嘉命用協朝章。可特進試鴻臚卿。仍賜號大
廣智不空三藏。伏聞母以子貴俗禮恒規。師
因弟榮釋門罕有。恭受榮命喜懼感懷捧戴
屏營。陳表謝曰。永泰元年十一月五日特進
試鴻臚卿。三藏大興善寺沙門大廣智不空
表進。詞曰。三藏沙門不空言。奉今月一日制
錫。故大和上金剛三藏可贈開府儀同三司
仍贈號大弘教三藏。不空特進試鴻臚卿仍
賜號大廣智不空三藏。一雨自天潤流根葉。
圓毫發艶照及幽明。捧戴傍惶悲喜交集。不
空誠歡誠喜以悽以懼不空聞。十號者表徳
之殊稱。九卿者象河之重位。故大和上道洽
傳燈。誠以彰其遺烈不空法慚紹搆。虚並荷
於鴻私。猶燕石之混光。同齊竿之濫吹。榮
兼存歿寵及師資祇奉兢驚瞻言靦恧。況
出家落彩本志榮辱潔誠報國僧者通規。陛
下廣運金輪曲收瓦礫。引安禪於中禁。旌
褎崇之殊禮。雖負山無力而踐跡近賓。虧高
謝之法流。點少欲之清躅。是以面奏三讓言
煩九重。冀殷鑒於懇誠。豈礭然之不拔。羊
車稚子慚廣智而茫然。鹿苑卑材愧鴻臚而
甚矣。無任感戴之至。謹奉表陳謝以聞。沙
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寶應元聖文武皇帝
批曰。和上道祕雙林功超正覺。遠從天竺來
布眞言。頃得歸依親承付囑。褎崇之典禮秩
攸先。俾増印綬之榮。式重師資之敬。兼申寵
贈庶表追榮也。表謝已訖答制又宣。存歿哀
榮但増感慰。次譯
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
右一部八卷。准永泰元年六月十八日勅。鄜
坊等州都防禦*使特進試太常卿使持節
鄜州諸軍事鄜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
鄭國公杜冕奏。宣州實封壹伯戸寶應元年
五月十九日勅賜。臣素無功勳。曲霑恩渥謬
踐寵錫。願答聖慈。今迴寶應元年已後至永
泰元年。以前約計錢一萬餘貫。臣請爲國
迴造功徳。其寶應元年封先請得二千五百
餘貫到京分付興善寺不空三藏助翻譯佛
經。其所請到封物錢請充給道場齋儭。翻譯
抄寫糧食等用。其請未到者先差。弟紞請受
望請。各下所由發遣續供。其佛經或有梵夾
未翻。冀聞傳譯古本雖著義味不周。特望天
恩。委龍武軍將軍李元琮句當與三藏及興
善寺大徳潜眞。僉量京城義學大徳十人同
參會翻詳。各寫二十一本。頒示諸道及京
城大寺。即傳諸千界流布萬年。使不臣者滅
蜂蠆之形狂虜者掃犲狼之跡。伏惟陛下納
無疆之福膺無疆之休。即愚臣微誠生死願
畢。特望聖慈允臣所請。勅旨依奏。從是翻譯
諸大乘經。先仁王經及密嚴經及仁王經念
誦法念誦儀軌。永泰二年景午十一月十二
日改爲大暦元年歳仍景午。次譯虚空藏經。
此經從晋至。唐凡經五譯。一西秦沙門。
賢或云法堅。或云堅公。初譯一本。名方等
主虚空藏經。或加云所問經。或云勸發菩薩
莊嚴菩提經。二北涼曇無讖三藏。又譯方等
大集經六十卷。中與漢支讖及姚秦羅什出
者並同。此即大集經之一分也。舊録合入大
集經中。今以理義幽深。又別翻出耳。時大暦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三藏不空及京城大徳具
状奏聞。尋有制曰。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右京
城大徳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
廣智不空等奏。忝跡緇門久修梵行。習譯聖
典頗悟玄門。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大乘密教
皆因流演。今鎭在臺山福滋兆庶。伏惟寶應
元聖皇帝陛下。徳合乾坤明並日月。無疆之
福康我生人。伏望自今已後令天下食堂中
於賓頭盧上特置文殊師利形像以爲上座。
諸聖典具有明文。僧祇如來尚承訓旨。凡出
家者固合摳衣。普賢觀音猶執拂而爲侍。聲
聞縁覺亦擁篲而居後。斯乃五天竺國皆然。
非僧等鄙見。仍請永爲恒式。中書門下牒祠
部牒。奉勅。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法王之子威
徳特尊爲諸佛之導師。洗群生之心目康我
兆庶是徳無邊。不有尊崇人何瞻仰。今京城
大徳懇慈申奏。雅合聖典所請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其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即代宗睿文
孝武皇帝大暦年中當第五譯也。特進試鴻
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宣譯梵
文。伏以三藏和上學藝崇深神儀秀邈。瑜伽
三密獨歩南天。專精一乘共推東夏。曉二方
之世論尤善聲明。達五部之眞言妙窮法印。
奉詔翻譯善得其眞。然此經是法性大乘文
理照顯。傳譯雖久世未受持。若明珠繋於衣
中金寶隱於室内。能發撣者其惟大師歟。前
鄜坊防禦使兼御使中丞鄭國公杜冕 忠以
奉主孝以寧親。重義輕財施封請譯。又請
京城三學大徳同崇法會。講論大徳大安國
*寺上座沙門子鄜筆受。大興善寺上座沙
門潜眞潤文。臨壇大徳西明寺上座沙門乘
如證義。講論大徳章敬寺上座沙門奉國臨
壇大徳千福寺沙門飛錫。講論大徳勝光沙
門神曉西明寺主沙門道液。西明寺都維那
沙門歸性。臨壇大徳大薦福寺沙門如淨。大
興善寺主沙門圓敬等並同證義。譯語大徳
千福寺沙門法崇證梵文。兼譯大虚空藏菩
薩念誦法一卷。再三詳挍刊削繁蕪。函帙莊
嚴光炫人目。至大暦六年十月十二日。*特
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謹因代
宗皇帝降誕之晨隨表進上。沙門不空言不
空爰自幼年承事先師大弘教三藏和*上。二
十有四載禀受瑜伽法門。後遊五天尋求所
未受者并諸經論更重學習。凡得梵本瑜伽
眞言經論五百餘部。奉爲國家詳譯聖言廣
崇福祐。天寶五載却至上都。奉玄宗皇帝恩
命於内建立道場。所齎梵經盡許翻譯。肅宗
皇帝配天繼聖。特奉綸旨於内道場建立護
魔及灌頂法。又爲國譯經助宣皇化。累奉二
聖恩勅。先代三藏所有梵文並使搜訪。其
中有緪索脱落便令修補。其未經翻譯者續
譯奏聞伏惟陛下纉承皇運大庇含靈。廣闢
福田重明日月。恩波遠被法雨分流。四海宅
心萬方欣戴。是知佛之付囑允在聖君。不空
明承渥澤榮幸實深。日夜思之如何報國。
先奉先皇聖制令闡微言。又奉陛下恩命恭
遵遺旨。再遣翻譯利濟群生。雖復四時精勤
未酬萬一。是以區區於日夕詳譯眞言及大
乘經典。冀効涓微上資皇道。其所譯金剛頂
瑜伽法門是成佛速疾之路。其修行者必能
頓超凡境達于彼岸。餘部眞言諸佛方便其
徒不一。所譯諸大乘經典皆是上資邦國息
滅災危。星辰不愆風雨順序。仰恃佛力輔
成國家。謹纉集前後所翻譯訖者。自開元
至今大暦六年。凡一百一卷七十六部并目
一卷。及題筆受僧俗名字繕寫已訖謹因降
誕之*晨謹具進奉。庶得眞言福祐長護聖躬。
大乘威力永康國界。其未翻梵本經中。但有
護持於國澤潤生靈者續譯奏聞。不勝虔誠
之至謹奉表以聞。沙門不空。誠惶誠恐謹言。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和尚夙事先朝弘
闡妙教。演茲貝葉廣示迷津。朕嗣纉丕圖恭
承睿旨。和*上再加詳譯今卷軸續畢。永濟生
靈深可嘉歎仍宣付中外編入一切經目録。
至其月二十二日中使李憲誠奉宣勅旨。大
徳比翻譯多勞也。不空三藏宜賜錦綵絹等
共八百匹。同翻經十大徳各賜綵三十匹。敬
問諸徳漸寒各得好在。時大徳等明日謝聞。
大暦六年十月二十三日翻譯經大徳大興善
寺上座沙門潜眞等上表。沙門潜眞等言。伏
奉今月二十二日中使李憲*誠至奉宣聖旨。
翻經十大徳各賜綵三十匹者。潜眞聞。垂教
者法王。王三界而示跡行教者。人主主四海
而流傳。非法王無以開四句之文。非人主無
以闡一乘之理。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
下。道合天地恩加草木。轉輪馭極灌頂稱尊。
運慈悲方便之門。當付囑弘宣之位。然所譯
仁王虚空藏密嚴等八十部經者。並圓音至
教寶界眞説。無來無去即身爲常住之身。不
滅不生諸佛是自心之佛。指虚空爲庫藏。現
色相而莊嚴。演瑜伽之無窮。知眞言而不竭。
自非才行兼美定慧倶融。安能發揚幽微弘
宣祕奧。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言善兩方行
通三密。得淨滿如來加持之力。奉寶應明主
弘護之縁。由是理義昭彰文句炳煥。潜眞等
靈山細塵祇樹小葉。識智荒鄙學藝庸淺。幸
蒙天睠濫在翻經。承聖力而俯被。得讃潤
而終畢。雖曰愚瞽猶知慶慰。況上契天慈許
宣中外。仍錫綵帛以光愚拙。凡在法門不勝
慶幸。無任戴荷殊常之至。謹附中使李*憲誠
表陳謝以聞。謹言。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師等道行精深智識弘遠。三乘奧旨*十葉遺
編。翻譯流行利濟國家。薄申錫命煩至謝恩。
至大暦七年正月二十七日。特進試鴻臚卿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三藏。既荷
墨制特許流行。踊躍屏營。陳表奉謝。沙門不
空言。中使李*憲誠奉宣聖旨。送新翻經目
録。勅一道制答進經表。勅一道。特令中外施
行。仍入一切經目録奉戴。忻躍喜荷。無任誠
歡誠悚再歎再愧。伏惟陛下承法王之付囑
滿人心之志願。持普賢之密印。行天子之正
教。浹辰之際朗慧日於八方。在於頃刻注洪
澤于萬物。斯乃普天幸甚而況在不空者焉。
然不空所翻聖典。四十餘年三朝已來賛修
功徳志在宣傳。上資王室下潤生靈。豈意夙
心一朝願滿。聖恩廣大累劫難酬。況更*特許
翻譯所是未翻梵本。倍増悲喜敢罄竭心力。
承奉聖旨續譯進奉。不勝歡悚懷恩之至。謹
因中使李*憲誠*奉表以聞。沙門不空誠喜
誠媿謹言。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和上久
證菩提入佛知見。所翻經典皆洞精微。爰命
施行式傳惠照。頒示寰宇廣濟含靈。未光
慈航煩至陳謝也。又至其年十月十六日。中
書門下牒不空三藏。牒奉勅。京城及天下僧
尼寺内。各揀一勝處置大聖文殊師利菩薩
院。仍各委本州府長官即旬當修葺。并塑文
殊像裝飾綵畫。功畢各畫圖具状聞奏。不得
更於寺外別造。牒至准勅故牒。其月二十七
日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謝曰。沙門不
空言。伏見今月十六日特勅。京城及天下僧
尼寺内。各棟一勝處置大聖文殊師利菩薩
院。并塑文殊像裝飾綵畫者。不空聞。惟聖
作法其徳動天。澤潤生靈懸之日月。不空誠
歡誠荷載忻載躍。伏惟陛下開法王之玄造
闢非常之福田。建文殊眞容使普天瞻仰。在
於緇侶光幸光深。且文殊聖者即諸佛祖師。
大悲弘願不取正覺。大乘引導利益無垠。
釋迦如來先有懸記。一乘典誥興在中華。
當有至聖帝王必以大乘理國。八百餘載
代帝王聖賢多矣。實未有如陛下者也。不空
何幸生遇聖朝。分修大乘奉事文殊師利。常
以此聖眞言奉爲國家。持誦毎蒙護念。恩徳
逾深。日夜思之無諧上報。不爲忽然天慈
普洽垂沃宿誠。廢寢忘飡無任悲喜。不勝戴
荷之至謹附中使楊貴珍奉表陳賀以聞。
空誠歡誠悦謹言。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大聖文殊久登正覺。拯生人於三界。鎭毒龍
於五峰。慈悲道深弘濟功遠。故令釋衆同此
歸依。三藏梵域宗師當深慰愜也。所賀知
洎大暦八年正月八日中書門下勅。新譯大
虚空藏經興善寺大徳潜眞法師請保壽寺講
資聖寺大徳道液法師請西明寺講
右特進
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
奏。前件經奉詔頒行。曾未開闡。若不稱讃寧
表聖功。上件大徳並述疏已成。請東西兩街
各於一寺常講此經。冀福河潜流上資聖壽。
牒奉勅宜依牒至准勅。故牒。先於六年有勅。
請三藏譯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徳莊嚴經按傳録
所説。此經自晋至唐凡經三譯。一西晋惠帝
太熙元年庚戌之歳竺法護譯。名文殊師利
佛土嚴淨經兩卷。亦名嚴淨佛土經。文勢多
古語簡理幽。二皇唐天后久視元年庚子歳
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唐言喜學。於京清禪寺
譯。名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玄範法師筆受。
復禮法師潤文。體勢類於華嚴。梵旨近於巧
略。三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大暦六年所譯者
也。翻譯大徳與虚空藏經同。御史中丞杜
冕捨封請譯。八年五月裝寫方成。端午之
晨寶函封進。沙門不空言。伏奉恩旨翻譯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徳莊嚴經。天力
護持卷軸功畢。證義筆受僧俗名字年月處
所咸列終篇。今因端午之*晨謹以進奉。不
空誠歡誠悚。不空聞。開教者如來弘傳者君
主。施行佛事非聖主而誰。伏惟陛下迴日
月於黄道。垂雨露於蒼生。霑潤物情僧侶偏
幸。循涯撫己未知何報。然此經者衆行之本
源淨土之殊稱。菩薩大願功徳莊嚴三昧神
如來法印無不具足。暫聞隨喜福尚無窮。
況讀誦受持功徳何限。冀茲法利酬恩萬一。
特望天恩令天下大寺七僧小寺三僧於新置
文殊院。長時爲國講宣讀誦。有闕續填。務使
法音相續傳燈不絶永康率土長護聖躬。不
誠願謹奉表陳進以聞。沙門不空誠悚
謹言。又至十月十三日三藏沙門大廣智不
空状進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徳莊嚴經一部三
并寶
鈿函
右不空先奉綸旨今譯此經。天恩曲臨並已
辦。參校唐梵譯定言音。年月處所筆受
證義僧俗之名咸題卷中。文殊事跡縁起根
由。始于發心至成正覺莊嚴淨土。此經具載。
諸佛理體菩薩行門。法界有情無生實相。分
明表示。功徳廣大餘經罕儔。願此勝因上資
聖祚伏乞宣示寰宇以福生靈。特望天恩所
是新置文殊院。大寺七僧小寺三僧。於文殊
院中長時爲國講宣誦習。有闕續填。是使法
燈繼明不絶。靈神庶類孰不歡心。幸因輪王
降誕之*晨天人喜賀同歡之日。冀茲景福上
益壽山。願以法流添於聖海。謹隨状陳進以
聞。天恩允許請降墨勅依。大廣智不空三藏
和上。本諱智藏。號不空金剛。梵曰阿目佉跋
二合本西*域人也。昔事大弘教金剛智
三藏和上禀受眞言。二十四年摳衣請益。大
師歿後還詣五天。梵本瑜伽備皆披閲。周遊
遍覽旋赴帝京或化河西或居嶺表。或居
内或處王宮。翻譯眞經不遑寢食。屬天寶未
歳胡馬入關。至徳二年剋復京洛。和上親承
聖旨爲灌頂師。妃主降階六宮羅拜。三朝寵
遇恒建道場詳考幽微卷不釋手。内宮譯者
隨竟上聞。或已宣行或留中禁。其已得者具
録如前。其未獲者一心求訪耳。和上精勤不
怠多歴歳時。洎大暦九年示有微疾制使勞
問。天降名醫針藥相仍曉夕繼至。疾將未損
宸極不安。天慈曲臨錫以官封。大暦九年六
月十一日勅。大道之行同合於異相。王者至
理總歸於正法。方化城之齊致。何儒釋之殊
途。故前代帝王罔不崇奉法教弘闡與時偕
行。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
智不空我之宗師人之舟楫。超悟三學坐離
於見取。修持萬行常示於化滅。執律捨縛護
戒爲儀。繼明善教之志來受人王之請。朕往
在先朝早聞道要。及當付囑常所歸依。毎執
經内殿開法前席。馮几同膠序之禮。順風比
崆峒之問。而妙音圓演密行内持。扣待如説
自涯皆晤。滌除昏妄調伏魔怨。天人洗心於
度門。龍鬼受識於神印。固以氣消災厲福
致吉祥。實惟弘我之多。寧止利吾之美。嘗有
命秩用申優禮而得師。爲盛味道滋深。思復
強名載明前志。夫妙界有莊嚴之土。内品有
果地之殊。本乎尚徳敬順時典。可開府儀同
三司仍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戸。餘如故。三藏
和上再蒙恩寵官封増新。然氣力轉微無由
謁見。至十五日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三藏
沙門大廣智不空修表上辭。文曰。沙門不空
言。不空幼事先師已過二紀。早承天澤四十
餘年。演瑜伽之法門奉累聖之恩眄。自從陛
下臨御殊私轉深。賜黄閤以宴居。降紫微
而問道。積恩重疊日月相繼。雖復精懇豈酬
萬一。而露電難駐蒲柳易衰。一從伏枕自春
徂夏。陛下深睠存問再三。中使名醫相望道
路。但以膏盲之病。雖針藥而難生。生滅之質
戀惜而能固。忽從昨夜已來。頓覺氣力
彌惙身非己有。瞬息掩忽心神浸微。違謝聖
朝不任戀慕不空者年過中壽未爲夭逝。但
以往時越度南海周遊五天。尋其未聞集其
未解所得金剛頂瑜伽十萬頌。諸部眞言及
經論等五十餘萬頌。冀總翻譯少答國恩。何
夙願之未終。忽生涯之已盡。此不空所以爲
恨也。伏惟陛下。降諸佛之慈惠。下從人之所
願。不空先進大聖文殊佛刹經。聖情尋許頒
示中外。伏願哀愍念臨終之一言。冀福皇家
滋吉祥之萬劫。實爲僧人生死榮幸。五鈷金
剛鈴杵先師所傳。并銀盤子菩提子及水精
念珠并合子並謹隨表進奉。臨紙涕泣悲涙
交流。永辭聖代不勝戀慕之至。謹附監使李
*憲誠奉表陳辭以聞。沙門不空誠悲誠戀謹
言。大暦九年六月十五日開府儀同三司肅
國公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寶應元聖
文武皇帝批曰。和上行登十地來自五天。敷
演瑜伽宣流梵*夾。周遊萬里踐歴三朝。
澤聖言親承師授。當下武之興運。繼前薪之
火傳。而弘菩薩心爲衆生。病彌留有問震悼
増深。宜依所請也。爾時開府儀同三司試
鴻臚卿肅國公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上表陳
情。聖恩垂涕墨制旋降。所請皆依和上情禮。
獲申一心觀行。右脇累足怗然而薨。弟子號
踊無算。中使奏聞聖上宸悼殊深廢朝三日。
爰降中使詣于僧藍。宣慰衆徒乃錫賻贈。
絹三百匹。布二百端。白米粳米各五車。白麺
亦爾。柴十車。油七石。炭三車。並如京宣。索
如無准擬奏來當別支送。至其月二十八日
勅。内侍韋守宗送絹七百五十二匹。充先師
造靈塔直。洎七月五日追贈司空。聖睠殊深。
又錫謚號勅。寂滅爲樂。所以歸於眞。付屬有
縁。所以尊其稱。修其故事其或強名故開府
儀同三司試鴻臚卿肅國公大興善寺三藏大
廣智不空。徳盛道高朕所師仰。心密法印行
超度門。精微有説廣大無相。一雨之潤傳洽
於群生。百燈所傳遍明於正覺。傍達義趣博
通儒玄。聖人之情合若符契。朕順風前席積
有歳年。慈航不留梁木其壞。徽音永隔震悼
殊深。論道之官追嚴師禮。仍加謚號用副名
實。可贈司空仍謚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
和上。洎六日癸卯陳設葬儀。遷神城南荼毘
供養。皇帝遣内給事劉仙鶴。以香茶之
敬祭于故大*辯正廣智三藏和上之靈。惟靈
智識明晤天姿聰達。夙植梵行生知勝因。挺
秀五天周遊萬里。心蘊海藏音通華夷。貝葉
傳經瑜伽演教。弘利兆庶出入三朝。道在不
言理均無跡。涅槃常寂至聖同歸。焚香澡身
與化而盡。朕頃承了義禮具師資。永訣之
*晨攸深震慟。香*茶之*奠有靈照之。是月也
宰臣中貴神策六軍御史大夫及京兆尹尚書
僕射侍郎列卿諸衞將軍各申*奠祭。其餘緇
素不可具陳。七日平晨又陳表謝。草堂沙門
惠朗等言。昨六日先師*茶毘之夕。聖慈哀
悼追贈司空。仍謚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
和上。昭宣國禮寵光神道。三公之贈有越舊
章。和上之稱先經未載是知高天之澤浸江
海而無涯。幽途之靈蒙日月而下照。凡百弟
子數千衆人。悲感聖恩無任載荷。謹附中使
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沙門惠朗等誠惶誠
愧謹言。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和上發迹
五天周遊萬里。宣演正法*拯晤生靈。涅槃
歸常考行崇謚。禮經斯在煩以謝恩。同日又
奉勅語僧惠朗。專知撿挍院事兼及教授後
學。一尊一契有次第者聞奏。其日僧惠勝附
奏請於塔所供養三年。敢効丹勤常修香火。
又奉勅語惠勝。和上在日阿師子偏得意旨。
今聞於塔所焚香火守護。先於和上邊受得
普賢念誦法與朕同尊。努力精修。三年滿後
即來對朕。與商量本尊法。所請任依。是時
也火滅已後收得遺身。髏頂等中皆有舍利。
光相瑩淨皎若琉璃。具以上聞。聖情哀悼内
宮稽首置在道場。至十五日又勅語句當京
城寺觀修功徳使開府儀同三司右龍武軍大
將軍知軍事上柱國涼國公李元琮。故大
*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塔所修造宜令且
停。別擇好地起修。洎八月二十八日又勅語
元琮故辯正三藏荼毘得舍利。令於當寺院
造舍利塔。至造塔畢建立豐碑。銀青光祿
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國憑翊縣開國公嚴郢撰
文。銀青光祿大夫彭王傅上柱國會稽郡開
國公徐浩書字
論曰。自古高僧碩徳寵遇殊恩。生時則榮歿
則已矣。今大*辯正三藏和上則不如是。生承
恩渥歴事三朝。授以列卿品加特進。及臥疾
也勞問相仍。中使名醫晨夕相繼。特加開府
封肅國公。洎乎薨焉上彌震悼。輟朝三日錫
増優。授以司空謚大*辯正仍號和上。先
古未聞。城外茶毘寺中起塔不日不月悉成
就焉。兼樹豐碑紀其徳行。冠絶今古。首出僧
論。亞相作文。王傅書字。斯乃萬代不朽也。
此之所述略擧大綱。若欲具知備如司空大
*辯正廣智三藏表制集中廣説。然所譯經一
百一十部都一百四十三卷。無失一部一
卷。事歴三朝准上勅文。編入貞元新定釋教
目録中矣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六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七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七
今聖神文武皇帝朝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一部十卷御製序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一部十卷貞元六年
庚午譯
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八卷御製序貞元
六年庚午譯
  右五部三十卷其本見在
般若三藏續翻譯經記曰。昔秦主姚氏有連
理樹生於朝庭。龜茲羅什踐西涼而入貢。今
我皇濬哲。有合蔓瓜生於御苑。罽賓龍象汎
南海以來朝。手持梵經六波羅蜜。大臣聞奏。
帝兪其言制委有司。精選碩徳就西明寺譯
訖。奏聞者即三藏法師其人矣。法師梵名般
刺若唐言
智惠
北天竺境迦畢試國人也言罽賓
者訛略
喬答摩氏言瞿曇者
訛略不正
頴晤天假七歳發心。違侍
二親歸依三寶。時依大徳名調伏軍。諷四阿
含經滿十萬偈阿毘達摩二萬餘偈。又乃隨
師詣迦湿蜜。至年二十具足律儀。諷薩婆多
近四萬偈及倶舍論偈二萬八千并大婆沙。
兼受其義。七年此國學習小乘。至二十三詣
中天竺那蘭陀寺。受大乘唯識瑜伽中邊等
論及聲明論。學與金剛經因明醫明工律論
等。並依智護進友智友三大論師。時乃遊從
雙林八塔。往來瞻禮一十八年。時聞南天尚
持明藏。遂便住詣諮禀未聞。有灌頂師厥名
法稱。受瑜伽教入曼荼羅。三密護身五部契
印。如是承奉住經一年。諷滿三千五百餘偈。
嘗聞支那大國。文殊在中。東赴大唐誓傳佛
教。汎海東邁架險乘航。垂至廣州風飄却
返。至執師子國之東隅。又集資糧堅修船
舶。備歴南海路次國中建中二年垂至廣府
風吹舶破平沒數船。始從五更洎于日出。或
漂或溺頼遇順風。所持資財梵夾經論。遭此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