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 (No. 2157_ 圓照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宮。見于儀鸞殿。特蒙慰問面奉
天顏。談叙眞俗無爽。帝旨。從卯至酉不覺
時延迄于閉鼓。上即事戎旃問罪遼左明旦
將發。下勅同行。固辭疾苦。不違其請。先是
中印度菩提寺僧三人送經初至。下勅普請
京城設齋。仍於弘福寺譯大嚴等經。不久之
間奘信又至。乃
勅且停待到方譯。既見洛宮深沃虚想。即陳
翻譯探擢賢明。上曰。法師唐梵具瞻詞理通
敏將恐徒揚仄陋終虧聖典。奘曰。昔二秦之
譯門徒三千。雖復翻傳猶恐後代無聞懷疑
乖信。若不搜擧同奉玄規。豈以褊能妄參朝
委。頻又固請。乃蒙降許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一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二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二
帝曰。自師行後朕奉爲穆大后。於西京造弘
福寺可就翻譯。所須人物吏力。並與玄齡商
量務令優洽。既承明命返迹京師。遂召證義
大徳諳解大小乘經論爲時輩所推者一十一
人至。即京弘福寺沙門靈潤。沙門文備。羅
漢寺沙門惠貴。實際寺沙門明琰。寶昌寺沙
門法祥。靜法寺沙門普賢。法海寺沙門神昉。
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汴州演覺寺沙門玄
忠蒲州普救寺沙門神泰。線州振響寺沙門
敬明等。綴文大徳九人至。即京普光寺沙門
迻玄。弘福寺沙門明濬。會昌寺沙門辯機。
終南山豐徳寺沙門道宣。簡州福聚寺沙門
靖邁。蒲州普救寺沙門行支。栖巖寺沙門
道卓。邠州照仁寺沙門惠立。洛州天宮寺沙
門玄則等。字學大徳一人至。即京大總持
沙門玄應。證梵語梵文大徳一人至。即京大
興善寺沙門玄謨。其年五月方操貝葉開演
梵文。創譯大菩薩藏經。沙門道宣執筆并刪
綴詞理。又復旁翻佛地經六門陀羅尼經顯
揚聖教論。二十年春正月又譯大乘阿毘達
磨雜集論。次譯瑜伽師地論。法師於論重加
陶練。微有餘隙又出西域記十二卷。沙門*辯
機親受事連比前後。自前代已來所譯經教。
初從梵語倒寫本文。次乃迴之順同此俗。然
後筆人亂理文句。中間増損多墜金言。今所
翻傳都由奘旨。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
寫即可披翫。于時
駕返西京。奘乃進新譯經論并大唐西域記
表請題序
手勅答書略云。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佛
教幽微豈能仰測。請爲經題非己所聞。其
撰西域記者當自披覽。又再三表請方蒙允
許。遂謂駙馬都尉高履行曰。卿前請朕爲父
作碑。今氣力不如昔願作功徳。爲法師作序
不能作碑。卿知之
貞觀二十二年春幸玉華宮。六月勅追法師
赴宮見於玉華殿。帝問。比翻何經論。答近翻
瑜伽師地論訖凡一百卷
曰。此論甚大何聖所説。復明何義。答曰。
論是彌勒菩薩説。明十七地義。又問。何名十
七地。奘擧綱提目陳列大義
帝深愛焉。遣向京取瑜伽論。帝自詳覽。覩
其詞義宏遠非從來所聞。歎謂侍臣曰。朕觀
佛經譬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
域得是深法。朕比以軍國務殷不及委尋佛
教。而今觀之宗源杳曠靡知涯際。其儒道九
流比之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
致此妄談也
勅所司簡祕書書手。寫新翻經論爲九本。頒
與豫雍洛兗相荊楊涼益等九大州展轉流
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聞之義。帝先許作新
經序。機務繁劇未及措意至此。法師重啓方
爲染翰少頃而成。名大唐三藏聖教序。神筆
自寫勅貫衆經之首
帝居慶福殿百寮侍衞命法師坐。使弘文館
士上官儀以所製序對群寮宣讀。霞煥錦
舒極褒揚之美致。天皇在春宮奉覩。聖文
又製述三藏聖記。自此常參内禁扣問沈
隱。翻譯相續不爽法機。又讀法師所進菩薩
藏經。美之因 勅春宮作序。其後秋七月夏
罷 勅賜雲納袈裟一領妙絶今古。又勅天下
諸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維持聖
種皆奘正言之力也。冬十月隨駕還京。勅
所司於北闕紫微殿西別營一所。號弘法院。
令奘居之。晝則帝留談説。夜乃還院翻經。更
譯無性攝論。世親攝論。縁起聖道經。百法明
門論
皇太子奉爲 文徳聖皇后。於晋昌里置慈
恩寺度三百人。別造翻經院令法師移就翻
譯。仍綱維寺任給新度弟子一十五人。弘福
寺舊處仍給十人。皇儲親降製詩褒飾。二十
三年夏四月駕幸翠微宮。仍勅陪從。既至
處分之外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及西域

聖遺芳故迹。皆引經酬對。帝深信納。數攘袂
歎曰。朕共師相逢晩。不得廣興佛事。逮高
宗嗣録素所珍敬追入優問禮殊恒祑。永徽
二年請造梵本經臺。蒙 勅賜物尋得成就。
又追入内於修文殿翻發智等論。降手詔飛
白書慰問優洽。顯慶元年正月。爲皇太子於
慈恩*寺設大齋。朝寮總至。黄門侍郎薛元
超中書侍郎李義府曰。譯經佛法之大。未知
何徳可以光揚耶。奘曰。公之問常所懷矣。譯
經雖位在僧。光價終憑朝貴。至如符秦時曇
摩難提譯經。黄門侍郎趙文業執筆。姚秦時
鳩摩羅什譯經。秦主及安成侯姚嵩筆受。元
魏時菩提留支譯經。則宣武皇帝及侍中崔
光録文。齊梁周隋並皆如是。大唐貞觀初波
頗翻譯
勅左僕射房玄齡。趙郡王李孝恭。太子詹事
杜正倫。大府蕭璟等。監問譯之。今並無之
不足光遠。公等能爲致言則斯美可至。二公
詳爲陳奏。尋下
勅曰。慈恩翻譯文義須精。宜令左僕射于志
寧。中書令來濟。禮部尚書許敬宗。黄門侍郎
薛元超。中書侍郎李義府等時爲看閲。有
便處即隨潤色。若須學士任量追兩三人。冬
十一月中宮在難。歸依三寶請垂加祐。法
師啓曰 聖體必安和無苦。然所懷者是男。
平安之後願聽出家。當蒙 勅許。其月一日」
皇后施納袈裟一領妙勝前者并時服玩百有
餘件。五日有 勅令報法師。皇后分難已
訖。端正奇特神光滿院自庭燭天。朕歡喜無
己内外舞躍。必不違所許。願法師護念。遂號
爲佛光王。當受三歸被袈裟服。十二月五日
滿月 勅爲佛光王度七人。仍請法師爲王
剃髮。其佛光王即
中宗孝和皇帝初生之瑞號也。創登皇極勅
爲法師。於兩京各置一佛光寺。并度人居
之。其東都佛光寺即法師之故宅也。復内出
畫影奘之寶輿。送慈恩寺翻譯堂中。追謚法
師稱大遍覺。顯慶二年春二月 駕幸洛陽
宮。法師與佛光王駕前而發。并翻經僧五人。
陪從弟子各一事事公給。既到安置積
宮。召入大内麗日殿。翻觀所縁等論。夏四

車駕避暑於明徳宮法師亦陪從。安置飛花
殿譯大毘婆沙等論。五月 勅法師還於積
翠宮翻譯。法師初謁文帝。已請於少林寺翻
經。至是秋九月復請入少林
天皇手詔抑而不許。三年二月隨 駕還京。
秋七月西明寺成。勅法師居之。令給上房一
口新度沙彌海會等十人充弟子。天皇以法
師先朝所重。嗣位之後禮敬逾隆。中使朝臣
問慰無絶。東國重於般若。前代雖翻文不周
備。衆人更請委悉重翻。然般若部大。京師多
務又人命無常恐難得了。請就於玉華宮翻
譯。即以四年冬十月徙於玉華宮。并翻經
大徳及門徒等同去其供給諸事一如京下。
至彼安置肅誠院焉。五年春正月一日起首
翻大般若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佛於四處
十六會説。文既廣大學徒毎請刪略。如羅什
所翻除繁去重。法師將順衆意。於夜夢中即
有極怖畏事以相警誡。覺已驚懼向諸衆説。
還依廣翻。夜中乃見諸佛菩薩勝吉祥事。覺
而喜慶不敢更刪。至龍朔三年十月二十日
功畢絶筆。合成六百卷。合掌歡喜告徒衆曰。
此經於此地有縁。玄奘來此玉華者經之力
也。向在京師諸縁牽亂豈有了時。今得終訖。
並是諸佛冥加龍天擁護。此乃鎭國之
典人天之大寶。徒衆宜各踊躍欣慶。於
間又翻成唯識論*辯中邊唯識二十論品類
足論等。至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弟子窺基奉
表奏聞。請御製經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
人馮義宣 勅垂許。麟徳元年正月一日翻
經大徳及玉華寺衆。慇懃啓請翻大寶積經。
法師見衆僧專至俛仰翻數行訖。便攝梵本
停住告衆曰。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
量氣力不復辦此。奘自貞觀十九年乙巳於
弘福寺創啓梵文。訖麟徳元年甲子終玉華
宮寺。凡二十載。總出大小乘經律論等合七
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別撰西域記
一部。自般若翻了惟自策勤行道禮懺。告翻
經僧及門人曰。有爲之法必歸磨滅。泡幻形
質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華。於經
論有疑者今可速問。又謂門人曰。吾來玉
華本縁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若無
常後汝等遣吾宜從省儉。可以籧篨裹送。仍
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從
屏遠。門徒等聞之莫不哀鯁。奘生常以來願
生彌勒及遊西域。又聞無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頻祈請咸有顯證。懷此專至蓋増翹勵。所
造功徳皆願往生。至正月九日脚趺傷脛因
即寢疾。開目閉目見大蓮華鮮白而至。又見
偉相知生佛前。遂命僧喜尚讀所翻經論名
目。及造像寫經施僧濟乏然燈放生。具令讀
訖自懷欣悦。總召門人有縁並集。於是罄
捨衣資。更令造像及轉讀&T049514;。又命塐工
宗法智。於嘉壽殿竪菩提像骨。對寺僧門人
辭訣并遣表訖。便默念彌勒。又令旁人稱願
生頌至二月四日右脇累足。右手支頭。左手
申髀。曁于屬纊竟不迴轉。不飮不食至五日
中夜。弟子光等問云。和上決定得生彌勒
内衆不。答曰。得生。言訖氣息漸微少間神逝。
侍人不覺屬纊。方委從足漸冷最後頂暖。顏
色赤白怡悦勝常。過七七日竟無改變亦無
異氣。自非定慧莊嚴戒香資被。孰能致此。
又冥應衆多具於別傳。此略不述。時坊州刺
史竇師倫奏。法師已亡。帝聞之哀慟傷感爲
之罷朝曰。朕失國寶矣。時文武宰寮莫不悲
咽流涕。帝言已嗚咽悲不能勝。翌日又謂群
臣曰。惜哉朕國内失奘法師一人。可謂釋衆
梁摧矣。四生無導矣。亦何異苦海方濟舟檝
遽沈。闇室猶昏燈炬斯掩。帝言已嗟惋不怡。
尋下 勅移神柩歸京安置慈恩寺。葬事所
須並令官給。又 勅葬日聽京城僧尼幢蓋
送至墓所。法師道茂徳高。爲明時痛惜故於
亡後重疊降恩。求之古人無以加也。於是素
蓋素幢浮空雲合。哀笳哀梵氣遏人神。四俗
以之悲涼。七衆惜其沈沒。以四月十五日葬
&T023156;東白鹿原四十里中。皂素彌滿其塋與
兄捷公相近。苕然白塔近燭帝城。禁中多見
時傷聖慮。至總章元年四月八日。有勅改葬
&MT00111;川北原。與州縣相知供給吏力乃又出之。
衆咸歎異。經久埋瘞。色相如初。自非願力所
持。焉能致此。法師形長七尺板身赤白色眉
目疏朗。形貌端凝。談論清華。音詞遠暢。使
聽者無倦。瞻者忘疲。或處徒衆。或對嘉賓。一
坐半日。終無傾動。服止乾陀。裁唯細&T073554;。脩
廣適中行歩雍容。直前而視輒不顧眄。滔滔
焉若長江之紀地。灼灼焉類芙蕖之在水。加
以戒範端凝始終如一。愛惜之志過護浮嚢。
持敬之堅超逾繋草。性愛怡簡不好交遊。一
入道場非朝命不出。又聞盛暑之辰體無霑
液。祁寒之際貌不慘悽。又不夭不申不欠不
啑。斯蓋未詳其地位何賢聖之可格哉。又北
宮現疾之時徴應繁縟。將終之日色貌敷愉。
亦難得而測也。及終月餘有人齎栴檀末香
至。請依西國法以塗三藏身。衆咸莫之許。其
人作色曰。弟子別奉進止。師等若不許請録
状以聞。衆從之及開棺發殮已。人覺異香
香等蓮花之氣。互相驚問。皆云若茲。向人
徐併殮衣唯留襯服。衆覩三藏貌如生人。皆
號絶共視。向人塗香服殮蓋棺已俄失所在。
疑天人焉。又其聽言觀行名實相守。精厲
晨昏計時分業。虔虔不懈專思法務。言無名
利行絶虚浮。曲識機縁善通物性。不倨不
謟行藏適時。吐味幽深辯開疑議。寔當代
之英賢。乃釋門之法將矣。且其發蒙入法特
異常倫。聽覽經論用爲恒任。既周行東夏挹
酌諸師。披露肝膽盡其精義。莫不傾倒林藪
更親學府。遂能不遠數萬諮求勝法。誓捨形
命必會爲期。發趾張掖途次龍沙。中途艱險
身心僅絶。既達高昌倍光來價。傳國祖送備
雲儀。路出鐵門石門。躬乘沙嶺雪嶺。歴
天險而志逾慷慨。遭凶賊而神彌厲勇。兼以
歸禀正教師承戒賢。現逐言揚義非再授。廣
聞異論包藏胸臆。致使梵侶傾心不遺其法。
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印度諸僧思承其
本。奘乃譯唐爲梵通布五天。斯則法化之縁
東西互擧。又西華餘論深尚聲明。奘乃卑心
請決隨授隨曉。致有七變其勢動發異蹤。三
修廣論恢張懷抱。故得施無厭寺三千學僧
皆號智嚢護持城塹。及覩其脣吻聽其
義。皆彈指讃歎。何斯人也。其遊歴塞外海東
百三十國。道俗邪正承其名者。莫不仰徳歸
依更崇開信。可以家國増榮光宅遠獻奉
歳至咸奘之功。若非天挺英靈生知聖授。何
能振斯鴻緒。導達遺蹤。前後僧傳往天竺者。
首自法顯法勇終于道邃道生。相繼中途一
十七返。取其通言華梵妙達文筌揚導國風
開悟邪正。莫高於法師矣。恨其經部不翻其
數猶衆。年未遲暮足得出之。無常奄及惜哉。

肅宗文明武徳大聖大宣孝皇帝有 勅。於
塋所置大唐興教寺。以旌傳譯之功。垂芳
不朽時至徳三載歳在戊戌二月五日改爲乾元元年八月
二日勅内出寺額度僧七人至十二月日白黒奉
迎大唐興教寺額至
於鬱川寺所安置耳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一卷序題云曇無徳部四分
律刪補隨機羯磨見内
  
釋迦氏略譜一卷或無略字見内典録麟徳二年
九月十八日於西明寺撰記
釋迦方志二卷見内典録永
徽元年撰
大唐内典録十卷見内典録麟徳元
年於西明寺
集古今佛道論衡實録四卷見内典録麟徳元
年龍朔元年於
  西明寺撰第四卷麟
徳元年撰或三卷
東夏三寶感通録三卷亦云集神州三寶感通録
見内典録麟徳元
續高僧傳三十卷見内
典録
廣弘明集三十卷見内
典録
  右八部八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道宣。俗姓錢氏。呉興人也。彭祖之後
胤。宣少尋教相長慕尋師。關之東西河之南
北。追訪賢友無憚苦辛。外博九流内釋三學。
戒香芬潔定水澄漪。存護法城著述無輟。尤
工律藏刪補章儀。常於終南山以堅其志。凡
所修撰並行於代。護法經要此録載之。餘別
行門在於内典録。貞觀末年方事修緝撰四
分刪補羯磨等八部。内典録中更有後續高
僧傳十卷。尋本未獲故闕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見内
典録
  右一部二十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應。大慈恩寺翻經沙門也。博聞強
記鏡林苑之宏標。窮討本支通古今之五體。
故能讎校源流勘閲時代。刪雅古之野素削
澆薄之浮雜。悟通俗而顯教。擧集略而勝
美。眞可謂文字之鴻囿。言音之龜鏡者也。以
貞觀之末勅召參傳綜經。理經正緯咨爲實
録。因譯尋閲捃拾藏經爲之音義。注釋訓解
援引群籍。證據卓明煥然可領。昔高齊沙門
釋道*慧爲一切經音。依字置反曾無追顧。致
失教義寔迷匡俗。應所作者全異恒倫。徴覈
本據務在實録。即萬代之師宗。亦當朝之難
偶也。恨叙綴纔了未及覆疎。遂從物故惜哉
古今譯經圖紀四卷
  右一部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靖邁。簡州人也。以博學馳譽。大唐
三藏翻譯衆經。召充綴文大徳。後大慈恩寺
翻經堂中。壁畫古來傳譯緇素。靖邁於是緝
維其事。撰成圖紀題之于壁。但略費長房録
續逮皇朝。直述譯經餘無所紀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二卷
  或一卷貞觀中在内譯初出與流
志千手千眼身經同本波崙製序
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呪經一卷或無經字
永徽四年於
  總持
寺譯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一卷亦云多唎心經永徽
四年於總持寺譯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一卷永徽四年於總
持寺譯見大周
  
右四部五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智通。律行清高兼明經論。於總持門
特所留意。通以隋大業年中出家。住京大總
持寺。有遊方之志。遂於洛京翻經館學梵書
語。早通精奧。唐貞觀中有北天竺僧。齎千臂
千眼經梵本奉進文帝。勅通共梵僧相對譯
出。勒成二卷。後於天皇永徽四年癸丑。於
總持寺又出千囀等經三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
  陀羅尼經一卷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伽梵達摩。此云尊法。西印度人也。譯千
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然題云西天竺伽梵
達摩譯不標年代。推其本末似是 皇朝新
譯。但以傳法之士隨縁利見。出經流布更適
餘方。既不記年號故莫知近遠。昇親問梵僧
云有梵本。既非謬妄故載斯録。准千臂經序
亦云智通共出
陀羅尼集經十二卷見大周録永徽四年三月十四日
於*慧日寺譯至五年四月十五
  日畢沙門
玄楷筆受
右一部一十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阿地瞿多。唐言無極高。中印度人。學
窮滿字行潔圓珠。精練五明妙通三藏。加以
大士利生無悋郷國。志弘像教罔懼艱險。遂
西踰雪嶺東越沙河。載歴艱危來儀 帝闕。
以 天皇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廣將梵本來
屆長安 勅令慈恩寺安置。沙門大乘琮等
一十六人。英公鄂公等一十二人。請高於*慧
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所須並皆
供辦。法成之日屡降靈異。京中道俗咸歎希
逢。沙門玄楷等遂固請翻其法本。後以四年
癸丑至五年甲寅。於*慧日寺從金剛大道場
經中要鈔譯集成一十二卷。沙門玄楷等筆
受。于時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難律木叉
師迦葉師等。於經行寺譯功徳天法。編在集
經第十卷内。故不別存也
諸經要集二十卷顯慶四年
西明寺撰
  右一部二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惲。本名世道。律學高譽謨重前
良。綴緝爲務。兼有鈔疏注解衆經。西明創居
召爲大徳。顯慶年中讀一切經。鈔諸要事撰
成一部。名諸經要集。餘如内典録載
集沙門不拜俗議六卷見内
典録
  右一部六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彦琮。識量聰敏博曉群經善屬文筆
尤工著述 天皇龍朔二年壬戌有 詔令拜
 君親。恐傷國化令百司遍議。于時沙門道
宣等。共上書啓聞于朝廷衆議異端。所司進
入 聖躬親覽。下勅罷之。琮恐後代無聞故。
纂斯事并前代故事及先賢答對。名爲集沙
門不拜俗議。傳之後代永作楷摸。牆塹法城
玄風不墜也。兼撰大唐京師寺録行於代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一卷亦名八曼荼羅經
龍朔三年於慈恩
  寺譯見
大周録
離垢惠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一卷龍朔三年於慈
恩寺譯見大周
  
阿吒那智呪經一卷龍朔三年於慈恩
寺譯見續高僧傳
  右三部三卷前二部二卷見在後
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那提。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則云布如烏
代耶。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云那提也。本
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師開悟志氣雄遠。弘道
爲懷歴遊諸國務在開物。而善達聲明通諸
詁訓。大夏召爲文士擬此士蘭臺著作者。
汎愛好奇尚。聞有渉悟不憚遠夷。曾往執師
子國。又東南上楞伽山。南海諸國隨縁遠化。
承脂那東國盛傳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
乃搜集大小乘經律論五百餘夾合一千五百
餘部。以天皇永徽六年創達京師。有勅令於
慈恩寺安置所司供給。時玄奘法師當途翻
譯聲華騰蔚。無由克彰掩仰蕭條。達名寔
難。那提不蒙引到無由自敷。顯慶元年
勅往昆崙諸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
敬爲別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廣又倍於前。
以昔被 勅往理須返命慈恩寺梵本擬重
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爲奘
將出。意欲翻度莫有依憑。惟譯八曼茶羅
等經三部。要約精最可常行學。禪林寺沙門
惠澤譯語。豐徳寺沙門道宣綴文并製序。其
年南海眞臘國爲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已。思
見其人互相牽率假途遠請。乃云。國有好藥
唯提識之。請自採取。下勅聽往返亦未曾
有。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龍樹之門
人也。所解無相與奘碩。反西梵僧云。大師隱
後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乘五部
毘尼。外道四違陀論。莫不洞達源底通明言
義。詞出珠聯理暢霞擧。所著大乘集義論可
有四十餘卷。將事譯之被遣遂闕。夫以抱麟
之歎代有斯蹤。知人難哉。千齡罕遇那提挾
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所待。乃三被毒再充
南役。崎嶇數萬頻歴瘴氛。委命遭命斯
斯人。嗚呼惜哉
大般涅槃經後譯茶毘分二卷亦云闍維分亦云
後分沙門惠立製
  序見大
周録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若那跋陀羅。唐云智賢。南海波凌亦曰
訶凌
人也。善三藏學。往者麟徳年中益府成都沙
門會寧。故遊天竺觀禮聖。跡汎舶西逝路經
波凌國。遂共智賢譯涅槃後分二卷。寄經達
於交州。會寧方之天竺。後至儀鳳年初交州
督梁難敵遣使附經入京。三年戊寅大慈
恩寺沙門靈會。於東宮啓請施行
大乘顯識經二卷第二出與寶積賢護長者會同本見
大周録永隆元年於東都太原寺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或無續字續
舊華嚴經闕
  文見大周録垂拱元年
於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一名神通遊戲第四出與竺
法護普曜經等同本見大周
  録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畢於西太
原寺歸寧院譯沙門復禮筆受
證契大乘經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界智陪盧遮那藏
第二出與大乘同性經同本見大
  周録永隆元年
於太原寺譯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第三出與元魏菩
提留支所出無字
  寶篋經等同本見大周録永淳
二年於太原寺歸寧院譯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第四出即與
次前離
  經同本日
照重出
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第二出與如來師子吼經同
本見大周録永隆元年於東
  太原
寺譯
大乘百福相經一卷初出見大周録永淳二年
於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第二出即與次前百福
相經同本日照重出
大乘四法經一卷初出見大周録永隆
元年於東太原寺譯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永隆二年正月於京弘福寺
譯沙門彦琮製序第二出與
  前大乘四法同
本於京再出
七倶胝佛大心准提陀羅尼經一卷初出與金剛
智出者同本
  大周録垂拱元年
於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杜顗等出者同
本永淳元年五月二
  日於京弘福寺共沙門彦
琮譯兼製序見經前序
最勝佛頂陀羅尼除業障經一卷第四出即與
前經同本日
  照後欲歸國於大東都共沙門
惠智再譯前縁後法二文並廣
大乘密嚴經三卷見大
周録
造塔功徳經一卷見大周録 永隆元
年於東太原寺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功徳救菩薩造亦云功徳施論見大周録永
淳二年九月十五日於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安惠菩薩造無廣字見大周録垂
拱元年六月十五日於西太原
  寺歸寧
院譯
右一十八部三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地婆訶羅。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三
藏。博曉四含。戒行清高學業優贍。尤工呪術
兼洞五明。志在利生來遊此國。以天皇儀
鳳初至。天后垂拱末於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
原寺
即今西崇福寺是也東太原
寺即今太福先寺是也
及西京弘福寺。譯大乘顯識經等一十八部。
沙門單陀般若提婆譯語。沙門惠智證梵語
 勅召名徳十人助其法化。沙門道成薄塵
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沙門思玄
復禮等綴文筆受
天后親敷睿藻製序標首。光飾像教傳之不
朽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初出與日照等出者同
本儀鳳四年正月五日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清信士杜行顗京兆人。儀鳳中任朝散郎行
鴻臚寺典客署令。顗明諸蕃語兼有文藻天
竺語書亦窮其妙。于時有罽賓國僧佛馱波
利。齎梵經一夾詣闕奉獻
天皇有詔命顗翻出。名爲佛頂*尊勝陀羅尼。
寧遠將軍度婆及中印度三藏法師地婆訶羅
證譯。是時儀鳳四年正月也。此杜譯者有廟
諱國諱皆隱而避之。即世尊爲聖尊。世界爲
生界。大勢爲大趣。救治爲救除。譯訖奉進
皇上讀訖顧謂顗曰。既是聖言不須避諱。杜
時奉 詔以正屬故而有寢焉。荏苒之間杜
君長逝。未遑改正其經遂行。後日照三藏奉
詔再譯。名佛頂最勝陀羅尼。大周録云。佛
頂*尊勝陀羅尼日照三藏譯者誤也
十門*辯惑論二卷答太子文學權無二
釋典稽疑或三卷
  右一部二卷本在
沙門釋復禮京兆人。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
興善寺。性靈靜寡嗜慾。遊心内典兼博玄
儒。尤工賦詠善於著述。俗流名士皆慕仰之。
三藏地婆訶羅實叉難陀等譯大莊嚴華嚴等
經。皆勅召禮令同翻譯。綴文裁義實屬斯
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巳。因太子文學權無二
述釋典稽疑十條用以問禮請令釋滯。遂答
之撰成二卷。名曰十門*辯*惑蒙。賓主酬
答剖折稽疑。文出於智府。義在於心外。如斯
答對非此而誰。可謂龍猛更生馬鳴再出。權
文學覩斯輪已衆疑頓遣頂戴遵行。此雖一
時之酬答。寔爲萬代之龜鏡也。法師兼有文
集行於代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
  右一部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惠立。本名字立。天皇改爲惠立。俗
姓趙氏。天水人也。遠祖因&T032881;徙寓新平。故爲
今改
爲邠
人焉。爰祖及父倶馳高譽。立節隋祕
書郎毅之第三子也。生而破嶷有棄俗之志。
年十五貞觀三年出家住豳州照仁寺。此寺
薛擧之戰場也。立識敏才俊神清道遠。
習林遠之高風。邁肇融之識量。聲譽聞徹
勅召充大慈恩寺翻經大徳。次補西明寺都
維那。後授太原寺主。皆降綸旨令維寺
天皇之代頻召入内。與黄冠對論皆愜
旨。事在別傳。立以玄奘法師求經印度
經無紀述季代罕聞。遂撰慈恩三藏行傳。未
成而卒。後弘福寺沙門彦琮續而成之。總成
十卷。故初題云沙門惠立本釋彦琮箋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題云四分戒本并序西
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題加尼字
餘同前
四分僧羯磨三卷題云羯磨卷上并序出四
分西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四分尼羯磨三卷題加尼字
餘同前
  右四部八卷其本並在
沙門懷素。俗姓范氏。京兆人。世襲冠冕。貞
觀十九年出家師奘法師爲弟子。而立性聰
敏專尋經論。進具之後偏隷毘尼。依道成
律師學四分律。不淹時序而爲上首。先居弘
濟後住太原。學侶雲奔教授無輟。以先徳所
集多不依文率己私見妄生増減。遂乃撿尋
律藏抄出戒心羯磨。但取成文非妄穿鑿。可
謂嗣徽迦葉繼軌波離而已焉。又別撰四分
記抄兼經論疏記等五十餘卷行於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佛陀跋多羅。唐云覺救。北印度罽賓人
也。於東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此近
出不委何年。且弘道爲懷務甄詐妄。但眞詮
不謬豈假具知年耶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第三出與杜顗等出者同
本見大周録及經前序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佛陀波利。唐言覺護。北印度罽賓國人。
忘身侚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清涼山。
遠渉流沙躬來禮謁。以
天皇儀鳳元年景子杖錫五臺虔誠禮拜。悲
泣雨涙望覩聖容。倐焉見一老翁從山中出
來。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師精誠懇惻何所
求耶。波利答曰。聞文殊大士隱迹此山。從印
度來欲求瞻禮。翁曰師從彼國將佛頂尊勝
陀羅尼經來不。此土衆生多造諸罪。出家之
輩亦多所犯。佛頂神呪除罪祕方。若不將經
徒來何益。縱見文殊何必能識。師可還西國
取彼經來流傳此土。即是遍奉衆聖。廣利群
生拯濟幽冥。報諸
佛恩也。師取經來至此弟子當示師文殊師
利菩薩所在。波利聞此語已不勝喜躍。遂裁
抑悲涙向山更禮。擧頭之頃忽不見老人。
利驚愕倍増虔敬。遂返歸本國取得經來。既

帝城便求進見。有司具状
聞奏
天皇賞其精誠崇斯祕典。遂詔鴻臚寺典客
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於内共譯。譯訖&T049514;
三十匹。經留在内。波利因乃垂泣奏曰。委棄
身命志在利人。請布流行是所誠望
帝愍其專至遂留所譯之經還其梵本任將流
布。波利得經不勝喜躍。將向西明寺訪得善
梵語僧順貞奏共翻譯
帝允其請。遂對翻經大徳圓測共貞翻出。名
佛頂尊勝陀羅尼。與前杜令所翻之者。呪韻
經文大同小異。波利所願已畢持經梵本入
於五臺于今不出。莫知所之。比諸衆譯此最
弘布
准經前序乃云永淳二年迴至西京具状聞奏其年即共順
貞再譯名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今尋此説年月稍乖其杜令
譯者乃儀鳳四年正月五日也日照再譯乃永淳元年五
月十三日也既云永淳二年方達唐境前之二本從何而
得又永淳二年天皇已幸東都如何乃云在京譯出其序復
是永昌已後有人迷記却叙前事致有參差此波利譯者
不可依序定
其年月也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二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三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或二
卷十
  二紙永昌元年於魏國東寺譯見大周録初
出與後實叉難陀譯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
東寺譯見大周録
大乘造像功徳經二卷或一卷天授二年於大
周東寺譯見大周録
智炬陀羅尼經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
東寺譯見大周録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一卷天授二年於大周
東寺譯見大周録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天授二年月十四日於
大周東寺譯見大周録
  右六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提雲般若。或云提雲陀若那。唐云天智。
于闐國人。學通大小智兼眞俗。呪術禪門悉
皆諳曉。以天后永昌元年來屆于此。即以其
年謁
帝于洛
勅於魏國東寺後改爲大
周東寺
翻經。以永昌元年己
丑至天授二年辛卯。總出經六部。沙門威陀
惠智等譯語。沙門處一等筆受。沙門復禮等
綴文。沙門徳威慧儼法明弘景等證義
讃觀世音菩薩頌一卷見大
周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智。父中印度人也。婆羅門種。因
使遊此而生於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沙門釋慧智。父中印度人也。婆羅門種。因
使遊此而生於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