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開元釋教録/附、入藏目録 (No. 2154_ 智昇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154
開元釋教録卷第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夫目録之興也。蓋所以別眞僞明是非。記人
代之古今。標卷部之多少。摭拾遺漏刪夷
贅。欲使正教綸理金言有緒。提綱擧要歴然
可觀也。但以法門幽邃化網恢弘。前後翻傳
年移代謝。屡經散滅卷軸參差。復有異人時
増僞妄。致令混雜難究蹤由。是以先徳儒賢
製斯條録。今其存者殆六七家。然猶未極根
源尚多疎闕。昇以庸淺久事披尋。參練異同
指陳臧否。成茲部帙。庶免乖違。幸諸哲人俯
共詳覽
    稽首善逝牟尼尊 無上丈夫調御士
    亦禮三乘淨妙法 并及八輩應眞僧
    我撰經録護法城 三寶垂慈幸冥祐
    惟願法燈長夜照 迷徒因此得慧明
    正法遐久住世間 依學速登無上地
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歳次丁卯。至大
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庚午之歳。凡六百
六十四載。中間傳譯緇素總一百七十六人。
所出大小二乘三藏聖教。及聖賢集傳并及
失譯。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
六卷。其見行闕本並該前數
新録合二十卷。開爲總別。總録括聚群經。別
録分其乘藏。二録各成十卷。就別更有七門。
今先叙科條餘次編載
總括群經録上
  右從漢至唐所有翻述。具帝王年代并譯
人本事。所出教等以人代先後爲倫。不依
三藏之次。兼叙目録新舊同異
別分乘藏録下
  右別録之中曲分爲七。一有譯有本。二有
譯無本。三支派別行。四刪略繁重。五拾遺
補闕。六疑惑再詳。七僞邪亂正。就七門中
二乘區別三藏殊科。具悉委由兼明部偶」
總録分爲十卷。起第一盡第十此粗顯綱條若
一一具明在第
  十卷
第一卷漢魏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戒羯磨
等及新舊失譯并附出譯人列傳
第二卷呉晋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戒等并新
舊失譯諸經同前附*出譯人列傳
第三卷東晋苻秦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
律論等并新舊失譯列傳同前
第四卷姚秦西秦前涼北涼四代緇素譯人
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經等
第五卷宋朝一代緇素譯人所出經
律論等并新集失譯經等
第六卷齊梁元魏高齊四代緇素譯人所出
經律論等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
第七卷周陳隋三代緇素譯人
所出經律論及傳録等
第八卷
第九卷八九二卷皇朝緇素譯人
所出經律論及傳録等
第十卷敍古舊諸家目録部
帙多少及詳顯同異
別録分爲十卷。起第十一盡第二十此粗顯綱
條具述在
  第十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十一十二兩卷有譯有本菩薩
藏經律論目録兼述譯人時代
第十三卷有譯有本聲聞藏經律論及賢
聖集傳目録亦述譯人時代
第十四卷有譯無本大乘經
律論闕本目録
第十五卷有譯無本小乘經律論
及賢聖集傳闕本目録
第十六卷支派別行大小乘經律論
及賢聖集傳別生目録
第十七卷刪略繁重別生同本異名經等刪除目録補闕
拾遺舊譯大小乘經律論大周入藏録中遺漏
  不上目録及新譯大小乘經
律論集傳等新編入藏目録
第十八卷疑惑再詳目録僞妄亂眞新編僞經
及群録中僞經并諸家集鈔等目録
第十九卷大乘經律論
入藏目録
第二十卷小乘經律論賢聖
集傳入藏目録
總括群經録上之一
後漢劉氏都洛陽
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獻帝延康元年庚
子。凡一十一帝一百五十四年。緇素一十二
人。所出經律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
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於中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
卷見在一百九十五部二百
六十四
卷闕本
以爲後漢經録云。於中直云帝者爲眞。兼斥
名者是僞。年代甲子依唐司隷甄鸞成均博
士。王道珪二家年歴參定後漢沙門迦葉摩
一部一
卷經
沙門竺法蘭四部一十
五卷經
沙門玄婁迦讖二十二部六
十七卷經集
沙門安世高九十五部一百一
十五卷經律集
沙門竺佛朔二部三
卷經
優婆塞安玄二部三
卷經集
沙門支曜一十部一十
一卷經集
沙門康巨一部一
卷經
沙門嚴佛調五部八
卷經
沙門康孟詳六部九
卷經律
沙門竺大力一部二
卷經
沙門曇果一部二
卷經
新舊諸失譯經一百四十一部一百五十一八卷五十
九部七十六卷舊集八十二部八十二
卷新
四十二章經一卷永平十年丁卯於白馬寺與法蘭共
譯初出舊録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迦葉摩騰。或云竺葉摩騰。亦云攝摩騰。
群録互存未詳孰是。先來不譯所以備彰。中
印度人婆羅門種。幼而聰敏博學多聞。思力
精拔特明經律。嘗遊西印度有一小國。請騰
講金光明經。俄而隣國興師而來。既將踐境。
輒有事礙兵不能進。彼國兵衆疑有異術密
遣使覘。但見群臣安然共聽其所講大乘經
明地神王護國之法。於是彼國請和求法。明
帝以永平七年甲子。夢見金人身長丈六項
佩日輪光明赫奕飛在殿前。明日博問群臣。
此何神異。通人傅毅進奉對曰。臣聞西域有
得道者。號之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
爲然。詔遣郎中蔡愔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
遵等一十八人。往適天竺尋訪佛法。於大月
支國與摩騰相遇。時蔡愔等固請於騰。遂與
同來至于洛邑。明帝甚加賞接。所將佛經及
獲畫像。駄以白馬同到洛陽。因起伽藍名白
馬寺。諸洲競立報白馬恩。騰於白馬寺出四
十二章經。初緘蘭臺石室第十四間内。自爾
釋教相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依録而
編。即是漢地經法之祖也。舊録云。此經本是
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經十八
章。出舊録及朱士行漢録僧祐出三藏記等。
道安録中不載。騰以大化初傳人未深信。蘊
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經要以導時俗。騰後
終於洛陽。載其由委備如朱士行漢録及高
僧傳等。昇尋録之源始意述譯經。譯經之來
須有由致。故傍採衆説以廣異聞。雖於文爲
繁而僧事備矣
十地斷結經八卷或四卷亦云十住初出與竺佛念十
住斷結經同本永平十三年出見朱
  士行漢録及高
僧傳長房録等
法海藏經一卷一本無藏字初出與法海經等
同本見高僧傳及長房録等
佛本行經五卷永平十一年出見高
僧傳及長房録等
佛本生經一卷見高僧傳及
長房録等
  右四部一十五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蘭亦中印度人。自言誦經論數萬
章。爲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
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
蘭乃間行而至。既達洛陽與騰同止。少時便
善漢言。初共騰譯四十二章經。騰卒。蘭自譯
十地斷結經等四部。昔前漢武帝穿昆明池
底得黒灰。問東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
域胡人。法蘭既至。追以問之蘭云。此是劫燒
時灰。朔言有徴。信者甚衆。又秦景使還於月
支國得釋迦佛像。是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
作也。來至洛陽帝即勅令圖寫。置清涼臺及
顯節陵上供養。自爾丹素流演迄今。蘭後終
於洛陽。時年六十餘矣
又長房等録云。蘭譯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
者不然。細詳名目非蘭所翻。委求同異如下
別録闕本中述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道
行經亦云般若道行品經
  或八卷初出與明度小品及大般若第四會
同本光和二年七月八日出見敏祐二録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亦直云無量清淨經第二
出與大阿彌陀及寶積無
  量壽會等並
同本見呉録
阿閦佛國經二卷建和元年譯或一卷初出與寶積不
動如來會等同本見朱士行漢録及
  僧祐録亦云阿閦佛刹諸
菩薩學成品經或無國字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初出與寶
積普明菩薩會等同本一名
  古品遺日説般若經一名大寶積經
一名摩訶衍寶嚴經見僧祐長房二録
般舟三昧經三卷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舊
録云大般舟三昧經或二卷光和
  二年譯初出與大集賢護經
等同本見聶道眞録及呉録
兜沙經一卷見僧祐録及呉録是華
嚴*經名號品異譯
伅眞陀羅所問經二卷初云伅眞陀羅所問寶如來
三昧經舊録云伅眞陀羅尼
  王經或三卷初出與大樹緊那羅經同
本安録無見朱士行漢録及僧祐録
阿闍世王經二卷初出與普超三昧經等同本見僧
祐録安公云出長阿含者非也
内藏百寶經一卷亦云内藏百品初出與世高譯者
小異安公云出方等部見僧祐録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亦直云問署經見僧祐
録及呉録安公云出方
  
雜譬喩經一卷凡十一事祐云失譯房云
見別録已上見在已下闕
大方等大集經二十七卷初出與曇無讖等
出者同本見李廓録
般舟三昧經一卷是後十品重翻祐有此一卷無三卷
者見靜泰録或加大字第三出祐録
  云光和二年
十月八日出
梵般泥洹經二卷或一卷初出與大般涅槃經等同
本見朱士行漢録及僧祐録舊云胡
  般新改
爲梵
象腋經一卷初出見
法上録
諸法勇王經一卷初出見
法上録
光明三昧經一卷初出祐云出別録安
録無房云亦見呉録
孛本經二卷初出見
僧祐録
首楞嚴經二卷中平三年二月八日出第一譯又云
三卷見朱士行漢録及僧祐録呉録
大方便報恩經一卷見呉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亦云阿闍世王經
初出見長房録
禪經一卷初出房云
見別録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縁經一卷佛涅槃後一百餘年
育王方出故非佛説
  或無經字初
出見長房録
右二十三部六十七卷雜譬喩上一十一部二十
六卷見在大集經下一十
二部四十
一卷闕本
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月支國人。操行
純深性度開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名。諷誦
群經志在宣法。桓靈之代遊于洛陽。從桓帝
建和元年丁亥。至靈帝中平三年景寅。於洛
陽譯道行等經二十三部。審得本旨曾不加
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河南清信士
孟福張蓮筆受。而舊譯云胡般泥洹者竊所
未委。上代翻經已來賢徳筆受。毎至度語。無
不稱云譯胡爲漢。胡乃五天邊俗類此之有
氏羌今乃稱胡。豈關印度。深爲楚越。可不
詳焉。但佛所説經皆合稱爲梵本。梵者此
言清淨。昔劫初時梵世光音天來下。彼土有
食地肥者。身重不得復去。因遂爲人。即五天
之本祖也。仍其天號而立稱焉。若彼稱胡。理
將何出。但彼稱梵語。如此土所謂漢言。蓋有
所憑。非爲謬耳。如舊日僧悉稱俗姓。起符秦
世有沙門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云。既剃
落紹繼釋迦子而異父。豈曰承襲。今去出家
宜悉稱釋。及翻四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
一釋種。衆咸歎伏四姓者一刹帝利二婆
羅門三吠舍四戌達羅
而安正
當晋秦之世。刊定目録刪注群經。自號彌天
楷模季葉。猶言譯胡爲秦。有五失三不易。此
蓋通人一蔽未盡美歟。上代已來有胡言處
今並改爲梵字。庶無紕謬使談者得其正焉。
又長房等録支讖譯中。復有大寶積經一卷。
今以與佛遺日摩尼寶經既是同本不合再
出。又尋文句非讖所翻。別録之中皆爲失譯。
今依別録爲正。故讖録除之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初出與寶積彌勒問八
法會同本見長房録
太子慕魄經一卷初出出六度集中
異譯見長房録
長者子制經一卷一名制經初出與逝童子
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一名遺日寶積三
昧文殊師利菩薩
  問法身經初出與入法界
體性經同本見長房録
自誓三昧經一卷題下注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
中初出與法護出者大同小異見長
  
温室洗浴衆僧經一卷亦直云温室經
初出見長房録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或直云明度校計亦直云五
十校計元嘉元年出見朱士
  行漢録及
僧祐録
佛印三昧經一卷見長
房録
八大人覺經一卷見寶
唱録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直云悔過經
初出見長房録
人本欲生經一卷永嘉二年出長阿含第十卷異譯道
安注解見朱士行漢録及僧祐録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或云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出長阿含第十一卷異譯
  見長
房録
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一名多増道章經或直云十
報經出長阿含第九卷異譯
  舊録亦云出長
阿含見僧祐録
一切流攝守因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卷異譯舊録
云一切流攝經呉録云流攝
  守因經亦云受因亦直云流攝亦云
一切流攝守見朱士行及僧祐二録
四諦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七卷異譯見僧祐
録安公云出長阿含者或誤也
本相倚致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卷異譯呉録云
相倚致與縁本致經同本或作猗字
  見朱士行漢
録及僧祐録
是法非法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一卷
異譯見士行僧祐二録
漏分布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見朱士行
漢録及僧祐録安公云出長阿含者或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
十卷異譯見長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
卷異譯見長房録
普法義經一卷亦名普義經一名具法行經普法義作
舍利曰具法行舍利弗餘並同云出中
  阿含元嘉二年出與廣義法
門經同本見士行僧祐二録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二十
三卷異譯見長房録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四十
九卷異譯見長房録
阿難同學經一卷題云出増一阿含
檢無見長房録
七處三觀經一卷出雜阿含中首末總三十經從初標
名故也或二卷元嘉元年出見朱士
  行漢録及
僧祐録
五陰譬喩經一卷或無譬字一名水沫所漂經出雜阿
含第十卷異譯見朱士行漢録及僧
  
轉法輪經一卷或云法輪轉經出雜阿含第十五卷
異譯與其本經後同前異見僧祐録
八正道經一卷出雜阿含第二十八卷
異譯見士行僧祐二録
摩鄧女經一卷或云摩鄒女一名阿難爲蠱道女惑經
見長房録初出與摩登伽經等同本
鬼問目連經一卷初出與餓鬼報應經
等同本見長房録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名阿難問事經亦云
事佛吉凶經見長房録初
  出與阿難分
別經等同本
柰女祇域因縁經一卷初出或無因縁字亦直
云奈女經見長房録
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一卷初出或云地獄
報應經見長房録
堅意經一卷初出一名堅心正意經
亦名堅心經見長房録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或一卷或無守意字或直云安
般安公云小安般兼注解祐録
  別載大安般一卷房録更載安般一
卷並重也見士行僧祐李廓三録
陰持入經二卷或一卷祐云除持入誤也亦云陰持入
安公注解房録陰持入外別存除持入
  者誤也見士
行僧祐二録
處處經一卷見長
房録
罵意經一卷見長
房録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見長
房録
出家縁經一卷一名出家因縁
經見長房録
鋡正行經一卷一名正意經
見長房録
十八泥犁經一卷或云十八地獄
經見長房録
法受塵經一卷見僧
祐録
禪行法想經一卷見僧祐寶
唱二録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一卷一名長者夭惱三處經
亦直云三處惱經見長房
  
揵陀國王經一卷或無國字
見長房録
父母恩難報經一卷亦云勤報見長房録
房云出中阿含檢無
九横經一卷房云出雜阿含
檢無見長房録
禪行三十七經一卷或加品字
見寶唱録
犯戒報應輕重經一卷出目連問毘尼經亦云犯戒
罪報輕重或云目連問經見
  長房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二卷或四卷亦云大僧威儀經
房云見別録按僧祐失譯
  録中分爲二部部各二卷別録
中合今只有二卷餘三莫存
道地經一卷初出或加大字是修行經抄元外國略本道
安注解見僧祐録群録並云二卷准安公序
  云凡有七章此之
一卷文亦備矣
迦葉結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阿毘曇五法行經一卷或無行字亦云阿毘曇
慧經見祐僧録
  已上見存已下闕本
無量壽經二卷初出與寶積無量壽會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一卷初出與寶積善住
意會等同本見長房録
月燈三昧經一卷出大月燈經第七
異譯見長房録
十二因縁經一卷初出亦云聞城十二
因縁經見僧祐録
内藏經一卷第二出一名内藏百品或云百寶元
嘉二年十二月出見朱士行漢録
四不可得經一卷初出或無可
字見長房録
藥王藥上菩薩觀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一卷舊録云空淨三昧
經初出見長房録
卒逢賊結衣帶呪經一卷見長
房録
呪賊經一卷一名辟除賊害呪見長房録僧祐失譯
録中雙載二本同名呪賊此但存一
十四意經一卷舊録云菩薩十四
意經見僧祐録
法律三昧經一卷初出見
法上録
道意發行經二卷或一卷見道安及僧
祐録房云出長阿含
大十二門經二卷或一卷出長阿含安公
注解見寶唱及僧祐録
小十二門經一卷出長阿含安公注解見
寶唱録及僧祐録
七法經一卷舊録云阿毘曇七法行經或直云七
法行經見僧祐録房云出長阿含
多増道章經一卷舊録無道字云異出十報
法見長房録云出長阿含
義決律經一卷或無經字亦云義決律法行經
安公云出長阿含見僧祐録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名未
知何經安公云出増一阿含見僧
  
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録云増一阿含百
六十章經見僧祐録
舍頭諫經一卷見舊録第二出亦云舍頭諫太子明二
十八宿經亦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經
  亦云虎
耳經
瑠璃王經一卷或云流離房云出増
一檢無見長房録
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太子夢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禪經二卷第二出房
云見別録
恒水經一卷初出亦云恒水不説戒經見
法上録寶唱録云恒水誡經
悔過法經一卷見長
房録
五法經一卷見僧
祐録
五行經一卷見長
房録
小般泥洹經一卷房云見別録祐録云或名泥洹後
諸比丘經或云泥洹後變記經或云
  泥洹後比丘世變經或云
佛般泥洹後比丘世變經
正齋經一卷見長
房録
分明罪福經一卷見長
房録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見僧
祐録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見長
房録
禪法經一卷見長
房録
當來變滅經一卷見長
房録
修行道地經七卷或六卷初出或云順道行經漢永康
元年譯支敏度製序見寶唱録及
  
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思惟要略經一卷或直云思惟經
初出見僧祐録
法句經四卷初出見
長房録
請賓頭盧法一卷初出見内典録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見僧
祐録
  右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方等要慧下五十四
部五十九卷見存無
量壽經下四十一
部五十六卷闕本
沙門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
幼懷淳孝敬養竭誠。惻隱之仁爰及蠢類。其
動言立行若踐規矩焉。加以志業聰敏剋意
好學。外國典籍莫不該貫。七曜五行之象。風
角雲物之占。推歩盈縮悉窮其變。兼洞曉
醫術妙善鍼𧖹。覩色知病投藥必濟。乃至鳥
獸鳴呼聞聲知心。嘗行見群&MT03647;忽謂伴曰。&MT03647;
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衆咸奇之於
是雋異之名被於西域。遠近隣國咸敬而偉
之。高雖在居家而奉戒精峻。講集法施與時
相續。後王薨將嗣國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名
器。行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綜經
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既而
遊方弘化遍歴諸國。以漢桓之初始到東夏。
高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大通華言。
慨正法微廣事宣譯。高窮理盡性自識宿縁。
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稱先身已經爲
安息王子。與其國中長者子倶共出家。分衞
之時。値施主不稱。毎輒懟恨。高屡加訶諫。終
不悛改。如此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辭訣云。我
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勤不在吾
後。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道必
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値寇賊大亂。行路逢
一年少。唾手拔刀曰眞得汝矣。高笑曰。我宿
命負卿故遠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
也。遂申頸受刃容無懼色。賊遂殺之。觀者填
路。莫不駭其奇異。而此神識還爲安息王太
子。即今時世高身是。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
値靈帝之末關洛擾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
過廬山度昔同學。行達&T052981;亭湖廟。此廟舊有
靈威。啇旅祈祷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嘗有
乞神竹者。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
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
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門可更呼上。
客咸驚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國與
子倶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爲
&T052981;亭廟神。周迴千里並吾所治。以布施故珍
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
可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於此捨命穢
汚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後恐墮地獄。
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可爲立法營塔使生
善處也。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
甚醜異衆人必懼。高曰。但出衆不怪也。神從
床後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
邊。高向之梵語數番讃唄數契。蟒悲涙如雨
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颺帆。
蟒復出身登山而望衆人。擧手然後乃滅。倏
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造東寺。高去後
神即命過。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受其
呪願忽然不見。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T052981;
亭廟神得離惡形矣。於是廟神歇滅無復靈
驗。後人於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里。今
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
害己少年尚在。高徑投其家説昔日償對之
事。并叙宿縁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今當
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
恨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會稽。至便
入市正値市中有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
殞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具説事
縁。遠近聞知莫不悲歎。明三世之有徴也。高
以桓帝建和二年戊子至靈帝建寧三年庚戌
二十餘載。譯大乘要慧等經九十五部。並義
理明柝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
讀者等斖斖然而不勌焉。世高本既王種
名高外國。所以西方賓旅猶呼安侯至今爲
號焉。天竺自稱書爲天書語爲天語。音訓詭
蹇與漢殊異。先後傳譯多致謬濫。唯高所出
爲群譯之首。安公以爲若及面禀不異見聖。
列代明徳咸賛而思焉。其釋道安録。僧祐出
三藏記。慧皎高僧傳等。止云高譯三十九
部。費長房録便載一百七十六部。今以房録
所載多是別生從大部出。未可以爲翻譯正
數。今隨次刪之。如後所述
情離有罪經房云世注僞疑
今亦在疑僞録
 八光經 舍利弗
問寶女經 舍利弗歎寶女説不思議經 亦直
云歎
寶女
 申越長者悔過供佛經亦云申起長者悔過
經申越申起末詳何
正八光等四
經並出大集
 四百三昧名經出大
雲經
 摩訶衍精進
度中罪報品經出智
度論
 大迦葉遇尼乾子經出長
阿含
阿難惑經出人本
欲生經
 第一四門經 第二四門經
 第三四門經 甘露正意經亦云佛入甘露調意
經第一四門等四經
出僧祐失譯録亦出寶唱録並是大十
二門經一部後人分品寫出遂成四經
尊者薄拘羅經或直云薄拘羅經亦云
薄拘羅答異學問經
 婆羅門行
經 長者兄弟詣佛經亦云長者梨師達多兄弟二
人往佛所經薄拘羅等三經
出中
阿含
 五戰鬪人經 世間強盜布施經 梵
天詣婆羅門講堂經 郁伽居士見佛聞法醒
悟經亦云修伽陀居士佛
爲説法得性悟經
 水喩經五戰鬪等五經
並出増一阿含
 
佛爲婆羅門説四法經 佛爲事火婆羅門説
悟道經 佛爲婆羅門説耕田經或無
田字
 佛爲
憍慢婆羅門説偈經 佛爲頻頭婆羅門説像
類經 佛爲阿支羅迦葉説自他作苦經 目
連見衆生身毛如箭經 阿那律思惟目連神
力經 無畏離車白阿難經 商人脱賊難經
 世間言美色經 純陀沙彌經或作沙門
或爲淳字
 商
人子作佛事經 婆羅門通達經論 外道出
家經 婆羅門服白經 精勤四念處經 婆
羅門虚僞經 佛爲調馬聚落主説法經 一
切行不恒安住經 婆羅門問世尊將來有幾
佛經 婆羅門問佛布施得福經 豆遮婆羅
門論議出家經 佛化火與或作大
 婆羅門出
家經 浮水譬喩經一名恒水流
經或作流澍
 四吒婆羅
門出家得道經 過去彈琴人經 婆羅門解
知衆術經 獨富長者經亦云獨付長者財物無
付經亦云長者命終無子
付囑
 佛爲年少婆羅門説知善不善經 佛爲
那拘羅長者説根熟經或無羅根
熟三字
 禪思滿足經
説四法等三十二
經並出雜阿含
 禪祕要經出治禪病
祕要法
 前世諍
女經 子命過經 迦旃延無常經 審裸形
子經一名佛覆
裸形子經
 鱉喩經前世諍等五
經並出生經
 鏡面王經
出義
足經
 三毒經 數息事經上二小
乘雜抄
 七老婆羅
門請爲弟子經 孤母喪一子經 斫毒樹復
生經 求離牢獄經 良時難遇經 昔有二
人相愛敬經 慈仁不殺經 摩耶祇女人謗
佛生身入地獄經 最勝長者受呪願經
亦直云受
呪願經
 佛神力救長者子經 佛度旃陀羅
兒出家經 承事勝己經 調達生身入地獄
經 多倒見衆生經 長者夜輸得非常觀經
亦直云得非常觀經七老婆羅
門等一十五經並出出曜經
 人受身入陰經 人
身四百四病經 五陰成敗經 地獄罪人衆
苦經 人病醫不能治經人受身等五經並
出修行道地經
 阿
練若習禪法經出坐禪
三昧經
 蓮華女經出法句
譬喩經
 迦
葉詰阿難經名迦葉責阿
難雙度羅漢喩經
 金色女經迦葉詰
阿難等
  二經出
雜譬喩
右八光經等八十五部八十五卷。長房等
録皆云安高所出。今按隋開皇仁壽二
衆經録及新括出別生抄經等。此等並從
諸經別生。或非安高所出。不合足爲翻譯
之數。今爲實録故總刪之
道行經一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見經後記朱士行漢
録僧祐録等安公云道行品者般若抄也外
  國高明者所撰
安爲之序并注
般舟三昧經二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見經後記高
僧傳等二經同時啓夾故出日同
也舊録云大般舟三昧經或一卷
第二出與大集賢護經等同本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佛朔。經後記云。竺佛朔印度人也。識
性明敏博綜多能。以靈帝光和之初。齎道行
等經來適洛陽。轉梵爲漢。譯人時滯雖有失
旨。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月支沙門支讖傳
語。河南孟福字元士張蓮字少安筆受。並見
經後記 法鏡經二卷安公云出方等部初出與寶
積郁伽長者會等同本或一
卷沙門嚴佛調筆受
康僧會注見僧祐録
阿含口解十二因縁經一卷
  亦云斷十二因縁經亦直云阿含口解舊録云安侯口解
凡有四名同是一本内典中安高安玄倶出口解者誤也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在
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也。志性貞白深閑理
致。秉持法戒毫釐弗虧。博誦群經多所通習。
漢靈帝時遊賈雒陽。有功號騎都尉。性虚靜
温恭。常以法事爲己務。漸練漢言志宣經典。
常與沙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以
光和四年辛西。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等
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
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祐云法鏡佛調出者。
據其共譯以説。又稱阿含口解世高譯者。此
乃姓同相濫也舊録既名安侯口解
計亦合是世高出也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經或直
云成具光明經第二出見朱
  士行支敏度僧祐
等三録及高僧傳
阿那律八念經一卷或直云八念經一名禪行斂意經
舊録云禪行檢意出中阿含經第
  十八卷異
譯見舊録
馬有三相經一卷亦云善馬有三相經出雜阿含經
第三十三卷異譯房云見呉録
馬有八態譬人經一卷亦直云馬有八態經一名馬
有八弊惡態經出雜阿含經
  第三十三卷異
譯房云見呉録
小道地經一卷房云見呉録已前
見存已後
聞城十二因縁經一卷第二出與世高譯十二因
縁經等同本房云見呉録
大摩耶經一卷或無大字或二卷初出與摩
訶摩耶經同本房云見呉録
頼吒和羅經一卷出中阿含經第三十一卷異譯房云
見呉録安云出方等部者或恐誤也
小本起經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宿行本起近加小
字耳初出與瑞應本起經等同本見舊
  録及高
僧傳
墮落優婆塞經一卷或云優披塞
房云見呉録
  右一十部一十一卷小道地上五部五卷見在
聞城下五部六卷闕本
沙門支曜西域人。博達群典妙解幽微。以靈
帝中平二年乙丑。於洛陽譯成具光明等經
十部。長房等録又有首至問佛十四事經
或無
佛字
余親見其本乃是經抄已編別生録内。
此刪不載
問地獄事經一卷見朱士行漢
録及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康臣或作臣字
未詳孰是
西城人。心存遊化志在弘
宣。以靈帝中平四年丁卯。於洛陽譯問地獄
經。言直理詣不加潤飾濡首菩薩無上清
淨分衞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化三昧經初出與
大般若那伽室利分等同本或一卷見
  長房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初出與寶積大乘方便
會等同本或無菩薩字
或一卷見
長房録
古維摩詰經二卷初出見古録及朱士行漢録
與唐譯無垢稱經等同本
思意經一卷亦云益意經初
出見長房録
菩薩内習六波羅蜜經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或云
内六波羅蜜經亦云内
  外者見
長房録
右五部八卷前四部七卷本闕
後一部一卷見在
沙門嚴佛調亦云浮調據僧祐録及高僧傳合是
沙門長房等録云清信士者非也
臨淮
郡人。綺年頴悟敏而好學信慧自然。遂出家
修道通譯經典見重於時。調以靈帝中平五
年戊辰。於洛陽譯*濡首菩薩等經五部。世稱
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爲難繼。安公稱
佛調出經省而不繁全本巧妙焉。又長房等
録更有迦葉詰阿難經。亦云佛調所譯。余親
見其本乃是諸經之抄。有數條事。隨衆經録
云出雜譬喩。安世高聶承遠録内並有此經。
録家誤也。既是別生抄經。不合爲翻譯正數。
又有沙彌十*慧經云。佛調自撰并注序。既非
聖言。又闕其本。今並刪之
舍利弗摩目揵連遊四衢經一卷出増一阿含
第四十一卷
  異譯見
別録
興起行經二卷亦名嚴誡宿縁經見呉
題云出雜藏
梵網經二卷初出見呉
録或三卷
四諦經一卷興平元年出第二譯出中阿含第七卷異
譯與世高出者小異見竺道祖漢録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亦云瑞應本起第二出與過
現因果經等同本房云見三
  藏記然祐三藏記中孟詳出
中本起非瑞應本起
報福經一卷或云福報
見呉録
  右六部九卷興起行經上二部三卷見在
梵網經下四部六卷闕本
沙門康孟詳。其先康居國人。有慧學之譽。以
獻帝興平元年甲戌至建安四年己卯。於洛
陽譯遊四衢等經六部。安公云。孟詳所翻弈
弈流。便足騰玄趣也
修行本起經二卷見始興録第三出與瑞應本
起經等同本一名宿行本起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竺大力西域人。情好遠遊無憚艱險。以
獻帝建安二年丁丑三月。於洛陽譯修行本
起經。其經梵本亦是曇果與康孟詳。於迦維
羅衞國齎來。康孟詳度語
中本起經二卷或云太子中本起經見始
興録經初題云出長阿含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果西域人。學該内外解通眞俗。於迦
維羅衞國齎經梵本屆于洛陽。以獻帝建安
十二年丁亥譯中本起經。康孟詳度語。内典
録中以曇果與孟詳共出。遂與孟詳太子本
起瑞應合爲一本者非也。二經全異不可合
之。祐云。中本起康孟詳出者。據其共經故耳」
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一名大迦葉品第二出與寶積普明菩薩會*等同本
中云晋言合編晋録今且依舊祐云摩訶乘寶嚴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或無經字
第二出
未曾有經一卷初出與唐譯甚
希有經等同本
作佛形像經一卷一名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一名作像
因縁經與造立形像福報經同本
安宅神呪經一卷亦云安宅呪法
*經祐云安宅呪
受十善戒經一卷
苦陰經一卷出中阿含經第
二十五卷異譯
魔嬈亂經一卷一名弊魔試目蓮經一名魔王入目
蘭腹經出中阿含經第三十卷異譯
沙彌尼戒經一卷或無
經字
波離問佛經一卷或云優
*波離律
分別功徳論四卷或云分別功徳經
或三卷或五卷
禪要呵欲經一卷題云禪要
經呵欲品
内身觀章句經一卷或無
句字
雜譬喩經二卷一名菩薩
度人經
六菩薩名*經一卷房入藏云六菩
薩名亦當誦持
已上存已下闕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
  是行品別
翻第四出
阿彌陀佛偈一卷
梵本經四卷舊云胡本新改爲
梵似長安中出
泥洹後千歳變經四卷一名千歳變經祐云泥
洹後千歳中變記一卷
諸經佛名二卷今疑是不思
議功徳經
三千佛名經一卷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一卷亦直名百七十佛名
今疑出稱揚功徳經
南方佛名經一卷舊云一名治城寺經者非也此
乃題寺爲記非是經之異名
滅罪得福佛名經一卷
觀世音所説行法經一卷是呪
薩陀波崙菩薩求深般若圖像經一卷
受持佛名不墮惡道經一卷
五龍呪毒經一卷
取血氣神呪經一卷舊録云
血呪
呪賊呪法*經一卷房云異出本
祐直云呪賊
七佛安宅神呪經一卷
菩薩受戒法經一卷祐録無經字
房云異出本
受菩薩戒次第十法一卷
菩薩懺悔法一卷
初發意菩薩常晝夜六時行五事*經一卷
頂生王因縁經一卷舊録云頂
生王經
長者賢首經一卷
梵志喪女經一卷
&T026596;狗齧王經一舊録云
&T026596;狗經
勤苦泥犁經一卷
地獄經一卷
十一因縁章經一卷舊録云十一因縁
經或作十二
沙門爲十二頭陀經一卷
僧名數事行*經一卷
比丘諸禁律*經一卷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一名摩訶僧祇部
比丘隨用要集法
沙彌十戒經一卷舊録云
沙彌戒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賢者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庾伽三磨斯經一卷譯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禪法
或云達磨多羅菩薩撰禪經要集
梵音偈本一卷舊云
胡音
讃七佛偈一卷
惒尼百句一卷
五言詠頌本起一卷一百四
十二首
道行品諸經梵音解一卷舊云
胡音
法句譬喩經一卷祐録云凡十七事或無喩字上
五十九部並見僧祐失譯録
  右五十九部七十六卷准房録本數合有七十七
卷其分別功徳論録云五
卷今有四卷故七十六菩薩名上一十六部
二十六卷見在般舟下四十三部五十卷闕本
長房等録漢後失譯。總有一百二十五部一
百四十八卷。今以餘六十六部七十一卷子
細讎校非是失源。具述委由列之如左
佛遺日摩尼寶經漢支
讖譯
菩薩生地經
惟日雜難經已上二經
呉支謙譯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或云金剛清淨
經長房等録
  云呉代支謙譯漢後失譯録中復載今詳此經非是漢代
失源復非支謙所出似是姚秦以來什公等譯今且爲失
源編於
秦録
舊雜譬喩經二卷呉代康
僧會譯
十方佛名經三十二相因縁經已上二經西
晋竺法護譯
菩薩修行經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或云長
者修行經已曾三譯一存二闕備顯録中
迦葉赴佛泥洹經一名佛般泥洹
時迦葉赴佛經
鐵城泥犁經一名中阿
含泥犁經
寂志果經三十七品經抄諸經撰
在別生録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
幻師陂陀神呪
呪齲齒呪一名呪蟲齒
一直名呪齒
呪牙痛呪
呪眼痛呪迦葉赴下十經東
晋竺曇無蘭譯
千佛因縁經
海八徳經已上二經法上録
云姚秦羅什譯
菩薩所生地經
摩訶刹頭經已上二經乞
伏秦聖堅譯
寂調意合作音字
意者誤也
所問經一名如來所説
清淨調伏經
轉女身菩薩經一名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名樂瓔
珞莊嚴女經已上二經宋代法海譯
沙彌威儀經或無經字宋
求那跋摩譯
四天王經宋智
嚴譯
鹽王五使者經一名五
天使經
譬喩經已上二經
宋*慧簡譯
八部佛名經元魏瞿曇
流支譯
觀無量壽佛此經已曾兩譯一
存一闕備顯録中
般若波羅蜜神呪經出大
品經
功徳莊嚴王八萬四千歳請佛經出大
集經
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亦直云如來性
起經是舊華嚴
經如來
性起品
合道神足經四卷一名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即
道神足經之異名二本無別
持齋經齋經別
過去香蓮華佛世界經出悲
華經
善徳婆羅門求舍利經
人弘法經已上二經
出大雲經
五十三佛名經出藥王
藥上經
彌勒爲女身經
一切施王所行檀波羅蜜經亦直云行檀波羅蜜
經亦名薩和檀王經
摩調王經
小兒聞法即解經已上四經
出六度集
淨除業障經抄淨業
障經
十住毘婆沙經抄十
住論
七寶經出増一
阿含經
質多長者請比丘經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
佛見牧牛者請比丘示導經
長者命終無子付囑經獨富長者經異名質
多等四經出雜阿含
積骨經出七處
三觀經
誨子經出生
梵志觀無常得解脱經出筏
足經
梵志避死經
貧子得財發狂經
無害梵志執志經
善唄比丘經梵志避等四
經出出曜經
福子經
居士物故爲婦鼻中蟲經
須河譬經
教子經一名須達教子經亦云須達訓
子經福子等四經出雜譬
龍種尊國變化經
觀世樓炭經云有
三品
清淨法行經已上三經
先在僞録
華嚴瓔珞經 般若得經已上二經僧法尼
誦出亦在僞録
 
劫千佛名經一卷祐云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出四諦
經千佛名異出賢劫經中異譯
  右佛遺日下六十六部七十二卷。或翻譯
有憑。或別生疑僞。今既尋知所據故非漢
代失源。同舊重編恐成繁雜。今並剛也。
長房録云。已上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
八卷。並是僧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
録及安録失源。并新集所得失譯諸經卷
部甚廣。讎校群目蕪穢者衆。出入相交實
難詮定。未覩經卷空閲名題。有入有源無
入無譯。詳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渉遠年故
附此末。冀後博識脱覩本流。希還正收以
爲有據。瀅澄法海使靜波濤焉。今尋長房
此言未可依據。委求同異如前所述
已下新附此録
拔陂菩薩經一卷或爲拔波安録云&T075586;披陀菩薩經安
公云出方等部是般舟經初四品
  異譯第
五出
栴檀樹經一卷
阿鳩留經一卷
菩薩道地經一卷安公云出
方等部
魔王入目揵蘭腹經一卷名弊魔試目連經
舊録云魔王入目連腹
  中經出中阿含第三十
卷即後十經之一也
佛有五百比丘經一卷
凡人有三事愚癡不足經一卷
誡諸比丘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
醜尊者卑者經一卷安公云上三
經出中阿含
自見自知爲能盡結經一卷
有四求經一卷
佛本行經一卷
河中大聚沫經一卷或云水沫所漂經或云聚沫譬
經衆經録云出雜阿含今以安録
  先集雜含後譯是
別譯本非從彼出
便賢者坑經一卷坑字或
作旃
所非汝所經一卷
兩比丘得割經一卷
道徳舍利日經一卷
舍利日在王舍國經一卷
獨居思惟自念止經一卷
問所明種經一卷
欲從本相有經一卷或云欲
從本經
獨坐思惟意中生念經一卷
佛説如是有諸比丘經一卷
比丘所求色經一卷
道有比丘經一卷
色爲非常念經一卷從自見自知下本有二十二經安
公云是阿含一卷於中五經已備
  餘録今但有十七
雜含分中
比丘念本起經一卷
善惡意經一卷
比丘一法相經一卷
有二力本經一卷
有三力經一卷
有四力經一卷
人有五力經一卷
不聞者類相聚經一卷舊録云類相聚經與
相應相可經同本
天上釋爲故世在人中經一卷或作無
上誤也
爪頭土經一卷
身爲無有反復經一卷
師子畜生王經一卷
阿須倫子婆羅門經一卷
*婆羅門子名不侵經一卷
生聞*婆羅門經一卷舊録云生
聞梵志經
有𨻗竭經一卷
署杜乘*婆羅門經一卷
佛在拘薩國經一卷
佛在優墮國經一卷經作
優隨
是時自梵守經一卷
有三方便經一卷舊録云三方便經法
經録云出七處三觀
*婆羅門不信重經一卷
佛告舍日經一卷
四意止經一卷舊録云四意止本行
法録云出中阿含
説人自説人骨不知腐經一卷
 色比丘念下二十五經安公云並出雜阿含今尋藏
中單卷雜阿含内並有此經多是後人合之成卷
雜阿含三十章經一卷法經録云出
雜阿含異本
五十五法誡經一卷或云五十
五法行
一切義要一卷
説善惡道經一卷
愛欲聲經一卷一本云愛
欲一聲經
摩訶遮曷旋經一卷
天王下作猪經一卷
始造浴佛時經一卷
十二賢者經一卷
佛併父弟調達經一卷五十五法下安公云上十經
出阿毘曇今但有九一本入
  重譯中即魔王
入目連腹經是
憂墮羅迦葉經一卷
四部本文經一卷公云上二經出長
阿含一本云出阿毘曇
讓徳經一卷
有賢者法經一卷
摩訶厥彌難問經一卷或云大
厥彌經
大本藏經一卷
説阿難持戒經一卷
阿難問何因縁持誡見世間貧亦現道貧經
一卷
給孤獨四姓家問應受施經一卷
曉所諍不解經者經一卷今疑上
經字錯
奇異道家難問住處經一卷
奇異道家難問法本經一卷
賢者手力經一卷
八法行經一卷
憂多羅經一卷或作
夏字
栴檀調佛經一卷
惡人經一卷
難提和難經一卷或云難提
和羅經
四姓長者難經一卷舊録云四
姓長者經
折佛經一卷
道地經中要語章一卷或云小道地經今
疑支曜出者是
數練意章一卷舊録云數練經安公云上二經
出生經祐按今生經無此章名
  右八十二部八十二卷初拔陂等三經
見在餘者並闕
並是僧
祐録中集安公古典經。既云。古典明是遠
代。今者編於漢末以爲失源。安公本録古
典總有九十二經。今以餘之十經檢尋群
録。或標譯主或是別生。彼中既載故此除

通前舊失譯經五十九部七十六卷。總一百四
十一部。一百五十八卷。並爲漢代失源云
魏曹氏都洛陽
自文帝黄初元年庚子。至元帝咸熙二年乙
酉。凡經五帝四十六年。沙門五人。所出經戒
羯磨。總一十二部。合一十八卷於中四部五卷
見在八部一十
三卷
闕本
曹魏沙門曇柯迦羅一部一
卷戒
沙門康僧鎧三部四卷
經羯磨
沙門曇無諦一部一
卷羯磨
沙門白廷五部七
卷經
沙門安法賢二部五
卷經
僧祇戒本一卷初出見竺道
祖魏世録
  右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曇柯迦羅。魏云法時。中印度人。家世大
富常修梵福。迦羅幼而才悟質像過人。讀書
一覽皆文義通暢。善學四韋陀論。風雲星宿
圖讖運變莫不該綜。自言天下文理畢己心
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見法勝毘曇。
聊取覽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増惛漠。乃
歎曰。吾積學多年。浪志墳典遊刃經籍。義不
再思文無重覽。今覩佛書頓出情外。當理致
鉤深別有精要。於是齎牒入房請一比丘略
爲解釋。遂深悟因果妙達三世。始知佛教宏
曠俗書所不能及。乃棄捨世榮出家精苦。誦
大小乘經及諸部毘尼。常貴遊化不樂專守。
以文帝黄初三年壬寅來至洛陽。于時魏境
雖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有衆僧未禀歸戒。
止以剃落爲殊俗耳。設復齋懺事同祠祀。迦
羅既至大行佛法。諸僧請出毘尼。迦羅以律
藏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遂以
齊王芳嘉平二年庚午。於洛陽白馬寺出僧
祇戒心且備朝夕。於是更集梵僧立羯磨受
戒。東夏戒律始自乎此。迦羅後不知所終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或二卷第三譯一名郁伽羅
越問菩薩行經嘉平四年出
  見竺道祖魏録今編入
寶積即第十九會是
無量壽經二卷第四譯見竺道晋世雜録及寶唱録與
世高出者小異又與寶積無量壽等同
  
四分雜羯磨一卷題云曇無徳律部雜羯
磨以結戒場爲首新附
  右三部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康僧鎧印度人也。廣學群經義暢幽旨。
以嘉平四年壬申。於洛陽白馬寺譯郁伽長
者經等三部。高僧傳中云譯四部不具顯名。
竺道祖魏晋録僧祐寶唱梁代録等。及長房
道宣靖邁三録並云二部。餘二既不顯名。校
閲未見。今更得一部。餘欠一經。檢亦未獲
曇無徳羯磨一卷題云羯磨一卷出曇無徳律以
結大界爲首見竺道祖魏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無諦亦云曇諦。魏云法實。安息國人。
善學律藏妙達幽微。以高貴郷公正元元年
甲戌屆于洛汭。於白馬寺譯曇無徳羯磨一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第五出與漢世支讖等所
出及寶積無量壽會並本
  同文異見竺道祖晋
世雜録及僧祐録
叉須頼經一一本無叉字祐録作又初
出見竺道祖及僧祐録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一
名長者修行經第二出見始興寶唱
  
除災患經一卷見僧祐録初出與
除恐災患經同本
首楞嚴經二卷第五出與漢世支讖等所出本同文
異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僧祐録
  右五部七卷其本並闕
沙門白延西域人也。才明蓋世深解踰倫。以
高貴郷公甘露三年戊寅。遊化洛陽止白馬
寺。出無量清淨等經五部。長房等録又有平
等覺經一卷。亦云白延所出。今以此經即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但名有廣略故不復存

羅摩伽經三卷見竺道祖寶唱法上靈祐等四
録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少分初出
大般涅槃經二卷第二出略大本前數品爲
此二卷見竺道祖魏録
  右二部五卷其本並闕
沙門安法賢西域人。藝業克深慧解尤峻。振
錫遊邦自遠而至。譯羅摩伽等經二部。群録
並云魏世。不辯何帝之年。今依編于末。又
別録亦載諸失譯經。總於呉録後列
開元釋教録卷第一 總録之一




開元釋教録卷第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二
呉孫氏。前都武昌。後都建業
從孫權大祖
文皇帝
黄武元年壬寅。至孫皓無謚
紀四年庚子。凡經四主五十九年。緇素五人。
所出經等并及失譯。總一百八十九部。四百
一十七卷於中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見在一
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闕本
呉沙門維祇難二部六
卷經集
沙門竺律炎四部六
卷經集
優婆塞支謙八十八部一百一
十八卷經律集
沙門康僧會七部二十
卷經集
沙門支彊梁接一部六
卷經
魏呉兩代諸失譯經八十七部二
百六十一卷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初出與西晋法護阿差末及無
盡意經等並同本見呉別二録
法句經二卷初出亦云法句集尊者法救撰與律炎支
謙共出見僧祐録呉録云竺卷未詳
  右二部六卷法句經二卷見在
阿差末四卷闕本
沙門維祇難呉云障礙。本印度人。世奉異道
以火祠爲上。時有天竺沙門。習學小乘多行
道術。經遠行逼暮欲寄難家宿。難家既奉異
道猜忌釋子。乃處之門外露地而宿。沙門夜
密加呪術。令難家所事之火欻然變滅。於是
擧家共出啓請沙門入室供養。沙門還以呪
術變火令生。難既覩沙門神力勝己。即於佛
法大生信樂。乃捨本所事出家爲道。依此沙
門以爲和上。受學三藏妙善四含。遊化諸國
莫不皆奉。與同伴竺律炎發自西域因到江
左。以孫權黄武三年甲辰。於武昌郡共竺律
炎出阿差末等經二部。而祇難及炎既未善
方音。翻梵之際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近朴

摩登伽經三卷見法上録與支謙共出與舍頭
諫經等同本或*二卷第四譯
三摩竭經一卷初出見始興録與分惒檀王經同本異
出一名須摩提女經一名難國王經一
  名恕
檀王經
佛醫經一卷與支越共出非是全典從大經略
出或云佛醫王經見寶唱
梵志經一卷見始
興録
  右四部六卷前三部五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竺律炎印度人也。解行清厲内外博通。
與維祗難同遊呉境。維祗卒後。以孫權黄龍
二年庚戌。於楊都譯摩登伽等經四部。其名
群録不同。或云將炎。或云持炎。或云律炎。未
詳孰是故備列之
大明度無極經四卷第二出或六卷亦直云大明度經
與道行小品等同本見竺道祖魏
  呉録及僧
祐等録
阿彌陀經二卷内題云佛説諸佛阿彌陀三邪三佛薩
棲檀過度人道經第三出亦名無量壽
  見竺道祖僧祐二録
與世高等譯小異
菩薩本業經一卷亦直名本業經亦名淨行品經是華
嚴淨行品異譯見僧祐録長房録中
  本業之外別載
淨行品者誤也
維摩詰經二卷維摩詰説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普入道門三昧經第二出或三卷見竺
  道祖僧祐二録與
漢佛調等譯少異
慧印三昧經一卷亦直云慧印經一名寶田慧印三昧
經初出與如來智印經同本見道祖
  僧祐
二録
九色鹿經一卷出六度集異
譯見法上録
老女人經一卷安公云出阿毘曇呉録直云老女
經或云老母經初出見僧祐録
犢子經一卷見法上録初出與
乳光佛經等同本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縁經一卷見長房録第三
出與唐譯
  起聖道經
等同本
了本生死經一卷安公云出生經祐按五卷生經無此
名見僧祐録與稻芋經同本異出
  謙自注并製序安公
序云漢末出謙注
龍施女經一卷初出與龍施菩薩本起經同
本祐云別録所載安録無
八吉詳神呪經一卷初出或無神字或云八吉祥經與
八陽神呪經等同本房云見古録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亦直云微密持經一名成道
降魔得一切智經初出與出
  生無量門持經等同本見
僧叡二秦録及僧祐録
華積陀羅尼神呪經一卷見寶唱録或無神字與
華聚陀羅尼等同本
持句神呪經一卷初出見長房録與陀隣尼鉢經
等同本亦云出陀羅尼句
訶昧經一卷第二出或云私訶末一名菩薩道樹
亦名道樹三昧見道安支敏度僧
  祐等三録祐云此
經即是菩薩道樹
菩薩生地經一卷一名差摩竭經初出見
竺道祖呉録及僧祐録
孛經一卷亦云孛抄經祐云今孛經一卷
是第二出見僧祐録及別録
月明菩薩經一卷或加三昧字一名月明童子經
一名月明童男經見僧祐録
三品弟子經一卷一名弟子學有三
輩經見長房録
法律三昧經一卷亦直云法律經第
二出見長房録
梵志阿&T075586;經一卷一名阿&T075586;摩納經安録直云阿拔經
亦名佛開解梵志阿&T075586;經出長阿含
  第十三卷異
譯見長房録
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一名梵網經房云見別録
出長阿含第十四卷異譯
七知經一卷或作七智見長房録出
中阿含第一卷異譯
釋摩男本經一卷祐録無本字一名五陰因事經安録
云出中阿含第二十五異譯見竺道
  祖呉録及
僧祐録
諸法本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八異譯見長房録
弊魔試目連經一卷一名魔嬈亂房云見舊録
出中阿含第三十卷異譯
頼吒和羅經一卷或云羅漢頼吒和羅經與後漢支曜
出者少異出中阿含第三十一異譯
  祐云別録所
載安録中無
梵摩喩經一卷或作渝字見道祖僧祐二録
出中阿含第四十一異譯
齋經一卷一名持齋經見別録及僧祐
録出中阿含第五十五異譯
須摩提女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二十
二異譯見長房録
不自守意經一卷或無意字或云自守亦不自守經出
雜阿含第十一卷異譯見長房録
五母子經一卷見長房録初出與
沙彌羅經同本
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黄武年譯第四出亦云太子
本起瑞應亦直云瑞應本起
  與孟詳出者小異陳郡謝鏘呉郡張洗等筆
受魏河東王桓詳定見始興僧祐二録
龍王兄弟經一卷一名難龍王經或無王字一
名降龍王經初出見長房録
長者音悦經一卷一云長者音悦不蘭迦葉經亦
直云音悦經初出見長房録
七女經一卷亦云七女本經安公云出
阿毘曇初出見僧祐録
八師經一卷見竺道祖呉録
及僧祐録初出
&T042511;沙王五願經一卷或作瓶字一名弗沙迦王經見長
房録初出安公云出中阿含檢無
義足經二卷見竺道祖呉録及僧祐寶唱
二録初出有一十六經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一名會諸佛前亦名如來
所説示現衆生見長房録
阿難四事經一卷見僧祐録
及別録
未生怨經一卷見長
房録
四願經一卷見竺道祖呉
録及僧祐録
里氏梵志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猘狗經一卷見長
房録
孫多耶致經一卷或云梵志孫多耶致經見長
房録安公云出中阿含檢無
戒銷災經一卷亦云戒銷伏
災經見舊録
撰集百縁經十卷見内
典録
菩薩本縁經二卷亦云菩薩本縁集經或二卷或四
卷天竺沙門僧伽斯那撰見長房
  
惟日雜難經一卷見長房録上見
存已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呪經一卷或無摩訶字
見寶唱録
法鏡經二卷或一卷第二出祐云見別録安録中無又長
房等録更有郁伽長者經二卷亦云謙譯即
  是此經不
合重載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呉録第三出與維
祇難所譯本同文異
小阿差末經二卷見別録及僧祐録既加小
字與次前經應非同本
大般泥洹經二卷三出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爲
二卷後三紙小異耳見竺道祖呉
録安公云出長阿含祐
云今長阿含與此異
佛以三車喚經一卷見長房録云出法華
應出第二卷譬喩品
不莊校女經一卷初出見
寶唱録
須頼經一卷或云須頼菩薩經第三出與白延等出者
同本別譯見竺道祖呉録及僧祐録
菩薩修行經一卷初出見
寶唱録
演道俗業經一卷初出見舊録
或無業字
方等首楞嚴經二卷黄武年譯第二出與後漢支纖等
出者同本見竺道祖呉録安録中
  祐無方等
字云見別録
惟明二十偈經一卷初出或無經
字見僧祐録
法滅盡經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或云空
寂菩薩所問經見長房録
七佛神呪經一卷一本無經字
見長房録
摩訶精進經一卷亦云大精進
經見長房録
十二門大方等經一卷安録無祐
云見別録
佛從上所行三十偈經一卷或無經字
見僧祐録
四十二章經一卷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
義允正辭句可觀見別録
禪祕要經四卷或無經字初出
見呉別二録
堅意經一卷或云堅心經第
二出見長房録
勸進學道經一卷一本無勸字初
出見長房録
恒水戒經一卷或無戒字第
二出見舊録
七漏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悔過法經一卷或無法字一名序十方禮
拜悔過文見僧祐録
賢者徳經一卷見僧
祐録
梵志結淨經一卷見長
房録
阿質國王經一卷見長
房録
惟婁王師子潼譬喩經一卷一本無譬喩
字見長房録
藍達王經一卷一云目連功徳經亦云目
連因縁功徳經見呉録
百喩經一卷見長
房録
五陰事經一卷見長
房録
魔化作比丘經一卷見長
房録
優多羅母經一卷一本無母字
見僧祐録
人民求願經一卷見長
房録
修行方便經二卷亦云修行方便
禪經見呉録
法句經二卷第二出亦法句集
見別録及僧祐録
  右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惟日雜難經上五
一部六十九卷
見在摩訶般若呪下三
十七部四十九卷闕本
優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越。大月支人也。祖
父法度以漢靈帝世率國人數百歸化。拜率
善中郎將。越年七歳騎竹馬戲於隣家。爲狗
所囓脛骨傷碎。隣人欲殺狗取肝傅瘡。越曰。
天生此物爲人守吠。若不往君舍狗終不
囓。此則失在於我不關於狗。若殺之得差尚
不可爲。況於我無益而空招大罪。且畜生無
知豈可理責。由是隣人感其言至遂不復殺。
十歳學漢書。十三學婆羅門書。並得精妙兼
通六國語音。初桓靈世支讖譯出法典。有支
亮字紀明。資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博覽經
籍莫不明練。世間藝術多所綜習。其爲人細
長黒痩。眼多白而睛黄。時人爲之語曰。支郎
眼中黄形體雖細是智嚢。其本奉大法精練
經旨。獻帝之末漢室大亂。與郷人數十共奔
於呉。初發日唯有一被。有*一客隨之大寒無
被。越呼客共眠。夜將半客奪其被而去。明旦
同侶問被所在。越曰。昨夜爲客所奪。同侶咸
曰。何不相告。答曰。我若告發卿等必以劫罪
罪之。豈宜以一被而殺一人乎。遠近聞者莫
不歎服。後呉主孫權聞其博學有才慧即召
見之。因問經中深隱之義。越應機釋難無疑
折。權大悦拜爲博士。使輔導東宮甚加寵
祑。越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莫有解者。既
善華戎之語。乃收集衆本譯爲呉言。從權黄
武二年癸卯至亮建興二年癸酉三十餘載。
譯大明度等經八十八部。曲得聖義辭旨文
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經製讃菩薩連句梵
唄三契。注了本生死經。皆行於世。後太子登
位。遂隱於穹隘山不交世務。從竺法蘭道人
更練五戒。凡所遊從皆沙門而已。後卒於山
中。春秋六十。呉主孫亮與衆僧書曰支恭明
不救所疾。其業履冲素始終可高。爲之惻愴
不能已已。其爲時所惜如此謙所出經部卷
多少諸説不定。其僧祐三藏記唯載三十六
部。祐録謙傳云出*二十七經。慧皎高僧傳
乃有四十九經。長房録中便載一百二十九
部。今以房録所載多是別生或異名重載。今
隨次刪之如後所述
鹿子經與西晋竺法護所
出鹿母經文同
申日經亦與法護所出
月光童子經同
出家功徳經今有兩本一是秦譯附於秦録
一從賢愚抄出今附別生録中
金剛清淨經云金剛三昧本姓清淨不滅不壞經後
漢失譯録中復載詳文非是支謙所出今移
  附秦
大慈無減經
寶女問三十二相經
魔女聞佛説法得男身經大慈無減等三
經並出大集經
寶海寂志成就大悲經出悲
華經
普廣菩薩經即別行隨願往生
經是出灌頂經
摩調王經出六
度經
佛爲訶利曠野鬼説法經或云訶利
出中阿含
枯樹經或上加
大字
鷹鷂獵經
鵄鳥事枯樹等三經並
出増一阿
色無常經
諸漏盡經或無
漏字
雪山無獼猴經或作猨猴
或無無字
無母子經
不淨觀經
三種良馬經
四種良馬經
壽命促經
河中草龜經
國王成就五法久存於世經
佛爲外道須深説離欲經色無常等十一
經並出雜阿含
是我所經
梵志經上二經並
出生經
桀貪王經出義
足經
外道仙尼説度經
度梵志經上二經
小乘抄
瞎鼈經
梵志問佛世間増減經
三魚失水經
甘露道經
降千梵志經
梵志子死稻敗經
護口意經
梵志問佛師經
法施勝經
水上泡經瞎鼈等十經
並出出曜經
修行慈經出修行
道地經
度脱狗子經
譬喩
  右大慈無減經等三十八部三十八卷。長
房等録並云謙譯。今按隋代二本衆經録及
新括出別生抄經等。此等並從諸經抄出。
不合足爲翻譯之數。今存實録故並刪之」
六度集經八卷或九卷或云六度無極度經或云度無
極集或云雜無極經見竺道祖呉録及
  僧祐
舊雜譬喩經二卷内典有舊字房録中無亦云雜
集經或無集字見高僧傳及長房録
呉品經五卷祐録無經字云凡有十品第三出
房云即是小品般若見僧祐録
菩薩淨行經二卷是大集寶髻品異譯或直云淨律
經云赤烏年出見竺道祖呉録
權方便經一卷與順權方便經等同本
初出見呉録及別
菩薩二百五十法經一卷或二卷以此替大僧二百
五十戒示皓者是見高僧
  傳及長
房録
坐禪經一卷見長
房録
  右七部二十卷六度等二部十卷見在
呉品等五部十卷闕本
沙門康僧會其先康居國人。世居印度。其父
因商賈移于交阯。會年十餘歳二親並亡。以
至性奉孝服畢出家厲行甚峻。爲人弘雅有
識量篤志好學。明解三藏傳覽六經。天文圖
緯多所綜渉。辯於樞機善屬文翰。時孫權
稱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優婆塞支謙宣譯
經典。既初染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
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遊。以呉赤烏十年
初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呉國以初
見沙門。覩形未及其道疑爲矯異。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恒事應檢察。
權曰。吾聞漢明夢神號稱爲佛。彼之所事豈
其遺風耶。即召會詰問。有何靈驗。會曰。如來
遷迹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
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夫塔寺之興所以表遺
化也。權以爲誇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當
爲造塔。如其虚妄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乃
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擧。今不至誠後
將何及。乃共潔齋靖室以銅瓶加持燒香禮
請。七日期畢寂然無應。求申二七亦復如之。
權曰。此寔欺誑將欲加罪。更請三七。權又
特聽。會謂法屬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沒文不
在茲乎。法雲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
以誓死爲期耳。三七日暮猶無所見莫不震
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視
果獲舍利。明旦呈權。擧朝集觀五色光焔照
曜瓶上。權自手執瓶寫于銅盤。舍利所衝
*盤即破碎。權肅然驚起曰。希有之瑞也。會
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乃劫燒
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令試之。
會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迹
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鉆上使力者撃
之。於是砧鎚倶陷舍利無損。權大嗟服即爲
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爲
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至孫皓即政法
令苛虐廢棄淫祀。乃及佛寺並欲毀壞。皓曰。
此由何而興。若其義教眞正。與聖典相應者。
當存奉其道。如其無實皆悉焚之。諸臣僉曰。
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寺。今
若輕毀恐貽後悔。皓遣張昱詣寺誥會昱雅
有才辯難問從横。會應機騁詞文理鋒出。自
旦至夕昱不能屈既退。會送于門時。寺側有
淫祀者。𦸸曰。玄化既孚此輩何故近而不革。
會曰。震霆破山聾者不聞非音之細。苟在理
通則萬理懸應。如其阻塞則肝膽楚越。𦸸還
歎會才明。非臣所測。願天鑒察之。皓大集朝
賢以馬車迎會。會就坐。皓問曰。佛教所明善
惡報應何者是耶。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
世。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仁徳育物。則醴泉涌
而嘉禾生。善既有瑞惡亦如之。故爲惡於隱
鬼得而殺之。爲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
善餘慶。詩詠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
教之明訓。皓曰。若然則周孔已明何用佛教。
會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於釋教則備極
幽微。故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
永樂。擧茲以明勸助不亦大哉。皓當時無以
折其言。皓雖聞正法而昏暴之性不勝其虐。
後使宿衞兵入後宮治園。於地得一金像高
數尺呈皓。皓使著不淨處至四月八日以穢
汁灌之。共諸群臣笑以爲樂。俄爾之間擧身
大腫陰處尤痛叫呼徹天。太史占言。犯大神
所爲。即祈祀諸廟而苦痛彌劇。婇女先有
奉法者。因問訊云。陛下就佛圖中求福不。皓
擧頭問曰。佛神大耶。*婇女云。佛爲大聖天
神所尊。皓爲心悟具語意故。*婇女即迎像
置殿上。香湯洗數十過燒香懺悔。皓叩頭于
枕自陳罪状。有頃痛間遣使至寺問訊。諸道
人請會説法。會即隨入。皓具問罪福之由。會
爲敷析詞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悦。因
求看沙門戒。會以戒文祕禁不可輕宣。乃取
本業百二十五願分爲二百五十事。行住坐
臥皆願衆生。皓見慈願廣普益増善意。即就
會受五戒旬日疾瘳。乃於會所住更加修飾。
號爲天子寺。宣示宗室莫不必奉。會在呉朝
亟説正法。以皓性兇麁不及妙義。唯叙報應
近事以開其心。至呉天紀四年四月晧降晋。
九月會遘疾而終。是歳晋武太康元年也。至
晋成咸和中蘇峻作亂焚會所建塔。司空何
充復更修造。平西將軍逍誘世不奉法傲篾
三寶。入此寺謂諸道人曰。久聞此塔屡放光
明。虚誕不經所未能信。若必自覩所不論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誘肅然毛竪
由此信敬。於寺東更立小塔。遠由大聖神感
近亦康會之力。故圖寫厥像傳之于今。孫綽
爲之賛曰。會公簫瑟*寔惟令質。心無近累
情有餘逸。厲此幽夜振彼尤黜。超然遠詣卓
矣高出。會以權太元元年辛未。於所創建初
寺譯六度等經七部。並妙得經體文義允正。
又傳泥洹唄聲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又長房
等録更有阿難念彌經鏡面王經。察微王經
梵皇王經上之四經雖云會譯。然並出六度
集中。不合爲正譯之數。今載別生録中。復有
法鏡經注解二卷道樹經注解一卷安般經注
解一卷。已上三經會兼製序。三經會雖注解
本非僧會所翻。故亦不爲會譯之數。兼前七
部今並刪之
法華三昧經六卷一本有正字初出與法護正法華等
同本見竺道祖魏録亦見始興録
  右一部六卷本闕
沙門支彊梁接。呉云正無畏。西域人。以孫亮
五鳳二年乙亥。於交州譯法華三昧經。沙門
竺道馨筆受。長房内典二録編於曹魏之代。
今依交州及始興地割入呉録
不思議功徳諸佛所護念經二卷虫經或云不
思議功徳或直
  云功
徳經
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舊録云七佛姓字經出増
一阿含第四十五異譯
雜阿含經一卷見舊録出雜
阿含中異譯
阿毘曇甘露味論二卷或無論字亦云甘露味阿毘
曇或云甘露味經尊者瞿沙
  
上見存已下*闕
蜀普曜經八卷似是蜀土所
出第一譯
長者子誓經一卷見舊録
第二出
無端底持經一卷舊録云無端底
總持經第二出
蜀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録似蜀土
所出第三譯
後出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録云有十
偈第四
阿惟越致轉經一十八卷見舊
摩訶乘經十四卷或云摩
訶衍
摩訶衍優波提舍經五卷祐云摩
訶乘
三昧王經五卷
梵王請問經五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出王
宗録
四天王經四卷四部
四本
魔王請問經四卷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經三卷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今疑抄
正法華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三卷
梵天王請佛千首經二卷又大梵天王
經二卷似此
菩薩常行經一卷見舊
熒火六度經一卷舊録有明度經一卷
云一名熒火明度經
内禪波羅蜜經一卷見舊
六波羅蜜經一卷見舊
大總持神呪經一卷見舊録亦云
總持呪經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舊録無
菩薩字
雜數經二十卷見舊
那先譬喩經四卷見舊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深斷連經二卷
摩訶目揵連與佛捔能經一卷見舊
阿難得道經一卷見舊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見舊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見舊
沙門分衞見怪異經一卷見舊
弟子本行經一卷見舊録高僧傳
云白法祖
爲壽盡天子説法經一卷舊録云命
盡天子經
魔試佛經一卷見舊
阿須倫問八事經一卷舊録云阿須倫
所問八事經
摩竭王經一卷舊録云摩
竭國王經
薩波達王經一卷見舊録祐録云
菩和達王經
年少王經一卷見舊
是光大子經一卷見舊
長者難提經一卷見舊
女利行經一卷見舊
四婦因縁經一卷見舊
須多羅經一卷舊録云須多
羅入胎經
墮迦經一卷見舊録晋言堅強既曰晋
言合編晋録或作隋字
盤達龍王經一卷見舊
牛米自供養經一卷舊録無
養字
行牧食牛經一卷見舊録或
作放字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見舊録或
作隨字
法嚴經一卷見舊録疑即是
等入法嚴經
壁四經一卷見舊
止寺中經一卷見舊
安般行道經一卷見舊
解慧微妙經一卷見舊
失道得道經一卷見舊
心情心識經一卷見舊録
云有注
檢意向正經一卷見舊
道徳果證經一卷見舊
父子因縁經一卷見舊
小觀世樓炭經一卷見舊
大四諦經一卷見舊
五方便經一卷見舊
五惟越羅名解説經一卷見舊
五陰經一卷見舊
中五濁世經一卷見舊
大七車經一卷見舊
八正邪經一卷見舊録祐云
八正八邪經
八總持經一卷見舊
八輦經一卷見舊
大十二因縁經一卷見舊
十八難經一卷見舊
五十二章經一卷見舊録別有孝
明四十二章經
百八愛經一卷見舊録似抄
五蓋疑結經
小安般舟三昧經一卷見舊
禪數經一卷見舊
群生偈經一卷見舊
大戒經一卷見舊
衣服制經一卷見舊
沙彌離威儀經一卷見舊
道本五戒經一卷見舊
威儀經一卷見舊録法經
録中無經字
雜譬喩經八十卷見舊
  已上八十七部僧祐失譯録並載
右八十七部二百六十一卷不思議等四部六卷
見在蜀普曜等八十
三部二百五
十五卷闕本
長房等録魏呉失譯。總有一百一十部一百
九十一卷。云並是古舊二録失譯諸經。今
附此以彰遠年無所依據。今以餘二十三部
三十卷。或翻譯有源。或別名異號。或大部流
出。或疑僞非眞。今並刪除庶免繁雜。備述如

不退轉輪經四卷北涼失譯中有此中復載故知是重
僧祐録云安公涼土異經今存涼録
  此中
除之
小本起經二卷後漢支
曜譯
四輩經或云四輩弟子經亦云四輩學
經法上録云西晋竺法護譯
逮慧三昧經一名文殊師利問菩薩十
事行經單卷月燈經異名
禪行斂意經亦云禪行檢意經阿
那律八念經異名
濡首菩薩經二卷即濡首菩薩清淨分
衞經是此名但略耳
度無極譬經三卷或四卷出
大品經
尸呵遍王經或作
尼字
太子法慧經或作惠字尸呵等
二經出六度集經
淫人曳踵行經出義
足經
人詐名爲道經
貧女聽經
蛇齧命終經亦云貧女聽經蛇
齧命終生天經
國王癡夫人經
賣智慧經
初受道經
學經
福經學福共
是一經
八部僧行名經
化譬經亦云化喩經人詐名等
八經並出雜譬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經五百梵志
經異名
薩和菩薩經云國王
薩和菩
慧定普遍神通菩薩經亦云慧定普遍國
土神通菩薩經
貧女人經亦云貧女
難陀經
阿秋那經亦云阿秋那三昧經五百婆
羅門等五經並在疑僞録
  西晋司馬氏都洛陽亦云
北晋
起武帝太始元年乙酉至慜帝建興四年景
子。凡經四帝五十二年。緇素一十二人。所出
經戒集等及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三百三
部合五百九十卷於中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一卷
見在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

西晋沙門竺法護一百七十五部三百
五十四卷經戒
沙門彊梁婁至一部一
卷集
沙門安法欽五部一十
六卷經集
沙門無羅叉一部三
優婆塞竺叔蘭二部五
卷經
沙門白法祖一十六部*一
十八卷經
沙門釋法立四部一十
二卷經集
沙門釋法炬四十部五
十卷經律
清信士聶承遠二部三
卷經
清信士聶道眞二十四部三
十六卷經律
沙門支法度四部五
卷經
沙門若羅嚴一部一
卷經
新舊諸失譯經五十八部五十九卷五十五部
五十六卷新附三部三卷舊集
光讃般若波羅蜜經十五卷初出或十卷與大般若
第二會及放光大品並
  同本亦云光讃摩訶般若經凡二十七品太康
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見道安録及僧祐録
密迹金剛力士經七卷或五卷或四卷或八卷太康
元年十月八日出亦直云密
  迹經見支敏度竺道祖及僧祐
三録今編入寶積當第三會
菩薩説夢經二卷見法上録今編入寶積當第四會改
名淨居天子會法上録云護公所出
  詳文乃非且
依上録爲定
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一名菩薩淨行經舊録直云
寶髻經是別譯大集寶髻品
  太熙元年七月十四日出見道眞
僧祐二録今入寶積當四十七會
普門品經一卷初出亦云普門經與寶積文殊普門
會等同本太康八年正月十一日出見
  聶道眞録
及僧祐録
胞胎經一卷舊録云胞胎受身經太安二年八月一日
出與寶積處胎會同本見聶道眞録及
  僧祐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或直云嚴淨淨土經
亦云佛土嚴淨經太
  熙元年譯初出與寶積文殊授記會等
同本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僧祐録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或云郁伽長者經即大
郁伽經或二卷第四出
  與安玄法鏡及寶積郁伽長者會
等同本見道安敏度僧祐三録
幻士仁賢經一卷或云仁賢幻士經初出與寶積授幻
師記會同本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須摩提經一卷初出亦直云須摩提菩薩經與寶積妙
慧會等同本見聶道眞竺道祖僧祐等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第二出亦云
阿闍*貰女
經亦云阿述達女經建武元年譯見眞敏祐等三録祐房二
録別存無憂施經祐録更載阿闍*貰王女經*二倶誤
  
離垢施女經一卷初出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出與寶
積無垢施會等同本見道眞僧祐
  二録内典録内更載無垢施應辯
經者誤也彼道眞譯如後所顯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二出或三卷或四卷與寶積
善住意會等同本見僧祐録
太子刷護經一卷初出見法上録與寶積
阿闍世王子會等同本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第二出或一卷太康六
年六月十七日出或云
  大善權經或云慧上菩薩經或云善權方便
經或云善權方便所度無極經見眞祐二録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初出太安二年五月
十一日譯或無所問二
  字亦云彌勒本願經一名彌勒難經與寶積
彌勒所問會等同本見道眞道祖僧祐三録
阿差末經七卷題云晋曰無盡意或四卷或五卷出大
集第三譯元嘉元年十一月一日出或
  加菩薩字見眞祐二録祐房二
録重載無盡意經四卷誤也
大哀經八卷舊録云如來大哀經元康元年七月七日出
八月二十三已訖有二十八品是大集初
  品別譯或六卷或七卷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及僧祐録
寶女所問經三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出是大集
寶女品異譯或四卷亦直云寶女
  問慧經亦云寶女三昧
經見道袒僧祐二録
無言童子經二卷或云無言菩薩經是大集無言品異
譯或一卷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是華嚴十住品異譯見隋沙
門法經録祐房二録直云菩
  薩十住即此
行道品是
漸備一切智徳經五卷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或十卷元康元年十一月二
  十一日出是華嚴十地品異
譯見聶道眞及僧祐二録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二卷一名普賢菩薩定意或
直云等目菩薩經或三
  卷是新華嚴十定品異譯
舊經無此品見僧祐録
如來興顯經四卷一名興顯如幻經元康元年十二月
二十五日出是華嚴經如來性起品
  及十忍品異譯見聶
道眞及僧祐二録
度世品經六卷或云度世經或五卷元康元年四月十
三日出是華嚴離世間品異譯見聶道
  眞僧祐
二録
方等般泥洹經二卷初出與隋譯四童子經同本或無
般字或三卷或云大般泥洹經太
  始五年七月二十三日
出見道眞僧祐二録
普曜經八卷一名方等本起安公云出方等部永嘉二年
五月於天水寺出第二譯沙門康殊白法
  巨等筆受見
古眞祐三録
正法華經十卷或云方等正法華或七卷二十七品太
康七年八月十日出第三譯清信士張
  士明張仲正聶承遠等
筆受見眞祐二録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初出安公云出方等部亦直云頂
王經一名維摩詰子問經亦云善
  思童子經凡四名見
支敏度録及僧祐録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經二卷初出或三卷亦
佛昇忉利天品經
  與道神足經等同本太始
年出見聶道眞及僧祐録
阿惟越致遮經三卷初出或四卷或云阿惟越致經太
康五年十月十四日於燉煌出與
  不退轉經廣博嚴淨經
同本異譯見眞祐二録
等集衆徳三昧經三卷初出舊録云等集衆徳經或
直云等集經與集一切福徳
  經等同本或二卷見
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持心梵天經四卷一名莊嚴佛法又名等御諸法凡十
七品或六卷初出或加所問二字或
  直云持心經太康七年三月十日
出聶承遠筆受見舊眞祐*三録
持人菩薩經四卷初云持人菩薩所問陰種諸入以
了道慧經初出或三卷與持世經同
  本異出見
僧祐録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天竺薩和鞞日僧迦或無學字初
出與方廣總持經同本見竺道祖
  録及僧
祐録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三卷初出或無現字與方廣寶
篋經等同本太始六年十
  月出或二卷亦直云寶藏經見僧祐録
長房録中別載寶藏經二卷誤之甚也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初出或云無極寶經與寶如來三
昧同本永嘉元年三月三日出
  見別録及聶道
眞僧祐二録
普超三昧經三卷第二出或四卷一名阿闍世王品太
康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或無三
  昧字或上加文殊師利安録云
更出阿闍世王經見祖祐二録
無所希望經一卷第二出或作悕字一名象歩經與象
腋經等同本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大淨法門經一卷題云大淨法門品上金光首女所問
溥首童眞所開化經初*出與大莊
  嚴法門經等同本建興元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出見聶道眞及僧祐二録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身菩薩經或作惟權舊録
云順權女經亦云隨權女經第二出
  或一卷見道眞僧祐二録祐
房二録別存隨權女經誤也
太子沐魄經一卷第三出六度集第四卷異
譯或作暮魄見僧祐録
月光童子經一卷初出一名月明童子經或名申日經
與徳護長者經等同本見僧祐録
乳光佛經一卷第二亦云乳光經與犢
子經等同本異出見僧祐録
無垢賢女經一卷第二出或名胎藏經與轉女身經等
同本見聶道眞録祐房二録載胎藏
  經即此無垢
賢女經是
決定總經一卷初出或云決總持經與
謗佛經同本見僧祐録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亦云搏證自誓三昧經
或云如來自誓三昧經
  第二出與漢安世高自誓
三昧經同本見僧祐録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舊録云龍施本經或云龍施
女經第二出與龍施女經同
  本見僧
祐録
八陽神呪經一卷亦直云八陽經第二出與八
吉祥呪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盂蘭盆經一卷亦云盂蘭經與報恩奉
盆經同本見長房録
四不可得經一卷第二出見聶道
正度僧祐等三録
梵女首意經一卷初出一名首意
女經見僧祐録
寶網經一卷初出亦云寶網童子經
見聶道眞僧祐二録
菩薩行五十縁身經一卷初出舊録云菩薩縁身五
十事經亦云五十縁身行
  經見竺道祖
録及僧祐録
須眞天子經三卷初出或二卷或加所問二字亦云問
事經太始*三年十一月八日於
  長安青門外白馬寺出安文惠等傳聶承遠等
筆受至十二月十三日訖見祖僧祐二録
海龍王經四卷初出或三卷太康六年七月十日
出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諸佛要集經二卷天竺曰佛陀僧祇提亦直
云要集經初出見僧祐録
賢劫經十三卷題云&T075586;陀劫三昧晋曰賢劫定意經永
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出趙文龍筆受
  初出或七卷或十卷見道眞僧祐二
録房等別存&T075586;陀劫三昧經誤
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一名阿耨達龍王所問決諸
狐疑清淨品亦名入金剛問
  定意經凡十二品或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
見眞祐二録内典中別載阿耨達經誤*也
心明經一卷一名心明女梵志婦
飯汁施經見僧祐録
滅十方冥經一卷光熈元年八月十四日出或云十
方滅冥經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鹿母經一卷又別有鹿子經一卷
與此全同見僧祐録
魔逆經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於洛陽城四白馬
寺出聶道眞筆受見僧祐録及經後記
徳光太子經一卷或云頼吒和羅所問光徳太子經太
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見竺道祖録
  及僧
祐録
般泥洹後灌臘經一卷或云般泥洹後四輩灌臘經
亦直云灌像經見長房録
四輩經一卷或云四輩弟子經亦云
四輩學經見法上録
當來變經一卷或云當來變識經
見道眞僧祐二録
過去佛分衞經一卷舊録云過世佛分
衞經見僧祐録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初出又直云淨律經太康十
年四月八日於白馬寺*出先
  遇西域寂志誦出經本後尚有數品其人
忘但宣憶者道眞筆授見祖祐二録
文殊悔過經一卷初出或加師利字亦云文
殊五體悔過經見僧祐録
離睡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卷異譯見長房録
受歳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三
卷初異譯見長房録
樂想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六異譯見長房録
尊上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
三異譯見長房録
意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
五異譯見長房録
應法經一卷亦出中阿含第四十
五異譯見長房録
鴦崛摩經一卷或作魔字或云指髻經或云指鬘經出
増一阿含第三十一異譯見道眞僧祐
  
力士移山經一卷亦直云移山經見僧祐録出
増一阿含第三十六異譯
四未曾有法經一卷或無法字亦云四未有經見長房
録亦出増一阿含第三十六異譯
聖法印經一卷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出雜阿含第*三
或無法字亦云慧印經元康四年十二
  月五日於酒泉郡出竺法首筆
受見道眞寶唱僧祐三録
舍頭諫經一卷題云舍頭諫晋曰太子二十八宿經一
名虎耳經與摩登伽經等同本第五出
  與漢世高出者少異見
道安録祐云虎耳意經
所欲致患經一卷初出太安三年正月譯
見道眞王宗僧祐三録
瑠璃王經一卷第二出或作流
離見僧祐録
生經五卷初出或四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出
有五十五經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分別經一卷舊云與阿難分別經等
同本者非也見長房録
五百弟子自説本起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
或云佛五百弟子
  自説本起舊録云五百弟子自説本末經
亦云五百弟子本起經見道眞僧祐二録
大迦葉本經一卷或云迦葉本
經見僧祐録
四自侵經一卷康云出阿毘
曇見僧祐録
身觀經一卷云出雜阿含檢
無見長房録
修行道地經六經初卷題云楡遮伽復彌經晋曰修行
道地太康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出或
  七卷二十七品第三出亦
直云修行經見祐唱二録
法觀經一卷見長
房録
  上見存已下
新道行經十卷亦名小品或七卷祐云更出小品太始
八年譯第四出與舊道行等同本房録
  更載小品七卷誤也見祐房
二録藏中者非此本先闕
仁王般若經一卷或二卷三十一紙初出
云見晋世雜録
無量壽經二卷一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永嘉二年正
月二十一日出第六譯與漢世高支讖
  等所出本同文異見
竺道祖録及僧祐録
菩薩藏經三卷初出見
長房録
般舟三昧經二卷安公録云更出般舟三
昧經第五出見僧祐録
菩薩十地經一卷亦云大方廣經亦直云
十地經初出見僧祐録
薩芸芬陀利經六卷太始元年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第二出隋録云薩曇芸者恐誤祐
  録中
維摩詰所説法門經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第
四出見聶道眞録祐録直
  云維摩詰經祐録又有刪維摩詰經祐
云意謂先出維摩繁重護刪出逸偈也
閑居經一卷與悲華經等同本異
譯初出見僧祐録
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四出見僧祐録若准安録
但有更出阿闍世王經無普
  超三昧祐房二録雙載二
經既梵本同不合再出
彌勒成佛經一卷初出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太安二
年出一十七紙見聶道眞録及僧祐
  
十二因縁經一卷第四出亦云貝多樹下思
惟十二因縁見僧祐録
温室洗浴衆僧經一卷第二出亦直云温室經
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百佛名經一卷初出祐無經
字見僧祐録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初出元康年出亦直
云觀世音受記經見
  聶道眞僧
祐二録
勇伏定經二卷安公云更出首楞嚴也康元年四
月九日出聶承遠筆受第六譯見道
  眞僧祐二録祐房二録更
載首楞嚴二卷者誤也
無思議光孩童菩薩經一卷亦*云無思議孩童經
亦名無思議光經舊録
  直云孩童經初
出見僧祐録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太始七年正月譯初出或三卷或
直云超日明經見聶道眞録及僧
  
照明三昧經一卷初出見
僧祐録
惟明*三十偈經一卷或無經字第二出與呉代
支謙出者本同見長房録
法沒盡經一卷或云空寂菩薩所問經第二出與支謙
出者同本或云法滅盡經見僧祐録
諸神呪經三卷見僧
祐録
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見長
房録
小郁伽經一卷與大郁伽經不同見
僧祐録或作迦字
諸方佛名功徳經一卷祐無功徳字見
僧祐長房二録
十方佛名經一卷*祐無經字見僧
祐長房二録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一卷或直云八十種好經
見道安録及長房録
三十二相因縁經一卷或云菩薩三十二相經
見道安録及長房録
嚴淨定經一卷一名序世經
見僧祐録
寶施女經一卷一名須摩提法律三
見僧祐録及道眞録
金益長者子經一卷見僧
祐録
離垢蓋經一卷見僧
祐録
慧明經一卷見僧
祐録
衆祐經一卷見僧
祐録
三轉日明經一卷祐録云月明
見僧祐録
十等藏經一卷見僧
祐録
決道俗經一卷見僧
祐録
殖衆徳本經一卷見僧
祐録
小法沒盡經一卷見僧
祐録
猛施經一卷舊録云猛施道
地經見僧祐録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卷一本無天字房云出佛
本行集經見僧祐録
菩薩齋法經一卷或無經字或無法字一名菩薩正齋
經一名持齋經一名賢首菩薩齋法
  經初出見僧長房二
録別載菩薩齋經誤也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第二出亦直云悔
過經見僧祐録
佛悔過經一卷見僧
祐録
大六向拜經一卷舊録無大字太安元年譯或云尸迦
羅越六向拜經出長阿含第十一
  異譯見支敏度
僧祐寶唱三録
六十二見經一卷亦云梵網六十二見經見道祖僧
祐二録出長阿含第十四異譯
樓炭經六卷或五卷或八卷初出是長阿含第四分記世
經異譯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安公云出方
  等部者
不然也
普法義經一卷亦云普義經第二出與漢代世高出
者大同小異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卷或云舍利弗摩目建
連遊諸四衢經出増一
  阿含第四十一
異譯見僧祐録
捺女耆域經一卷或云*捺女經太安年譯第二
出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七女本經一卷或云奈女經太安年譯第二
出見聶道眞録及僧祐録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永寧二年四月十二日出第
一譯安公云不似護公出見
  聶道眞録
及僧祐録
佛爲菩薩五夢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第二出一
名佛五夢經一名太子五夢
  經一名仙人五夢經見舊
録及道眞僧祐*二録
摩目揵連本經一卷名有訶字無
揵字見僧祐録
五福施經一卷見僧
祐録
觀行不移四事經一卷見僧
祐録
四婦喩經一卷見僧
祐録
廬夷亘經一卷見僧
祐録
廅羅王經一卷見僧
祐録
檀若經一卷見僧
祐録
龍施經一卷今疑是龍施菩薩
本起經見僧祐録
給孤獨明徳經一卷録給孤獨氏
經見僧祐録
龍王兄弟陀達誡王經一卷見僧
祐録
勸化王經一卷見僧
祐録
鴈王經一卷見僧
祐録
鴈王五百雁倶經一卷見僧
祐録
解無常經一卷見僧
祐録
城喩經一卷見僧
祐録
降龍經一卷見長
房録
邪法經一卷見長
房録
犯罪經一卷見長
房録
苦應經一卷見長
房録
三品修行經一卷亦云三品悔過經安公云近代人合
大修行經見*僧*祐長房二録別存
  三品悔過
經誤也
夫那羅經一卷見長
房録
賈客經二卷見僧
祐録
沙門果證經一卷見僧祐録今疑與
寂志果經同本
貧女爲國王夫人經一卷見長
房録
誡王經一卷見僧
祐録
誡具經一卷見僧
祐録
誡羅云經一卷見僧
祐録
比丘尼戒一卷祐云比丘尼戒經出十誦律與曇
摩持所出少異初出見僧祐録
迦葉結集傳經一卷或無傳字舊録云迦葉結經或云
結集戒經祐云迦葉集結經第二
  出見道眞
僧祐二録
耆闍崛山解一卷見僧
祐録
雜譬喩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祐云譬喩三百
首經見僧祐録
房云見
別録
  右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法觀經上九
十一部二百
八卷見在新道行經下八十
四部一百四十六卷闕本
沙門竺曇摩羅察。晋言法護。其先月氏國人。
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歳出家事外國
沙門竺高座爲師。遂稱竺姓秦晋已前沙門多隨
師稱姓後因彌天道
安遂總
稱釋氏
誦經日萬言過目則能。而天性純懿操
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
遊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嘗介抱。是時晋武
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
葱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師至西
域歴遊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護皆遍
學。貫綜詁訓音義字體無不備曉。遂大齎梵
經還歸東夏。自燉煌至長安。後到洛陽及往
左。沿路傳譯寫爲晋文。起武帝太始二
年景戌至慜帝建興元年癸酉。出光讃般若
等經一百七十五部。清信士聶承遠。及子道
眞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
護旨執筆詳校。而護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爲
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經法所以廣流東夏
者護之力也。末隱居深山。山有清澗恒取澡
漱。後有採薪者。穢其水側俄頃而燥。護乃徘
徊歎曰。人之無徳遂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
眞無以自給。正當移去耳。言訖而泉流滿澗。
其幽誠所感皆此類也。故支遁爲之像賛云。
護公澄寂道徳淵美微吟。穹谷枯泉漱水邈
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拔玄致。後立
寺於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於是徳化遐布
聲蓋四遠。僧徒數千咸共宗事。及晋惠西幸
長安。關中蕭條百姓流移。護與門徒避地東
下至澠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護於懷愍
之世仍
更出經傳云惠帝西幸長安護公避亂東出至澠池卒者或
未然也護世居燉煌而化道周洽時人咸謂之燉煌菩薩
也衆録或云月支菩薩亦云天竺菩薩者斯皆重其徳稱美
其號也然法護者此土翻名曇摩羅刹西方梵稱而梁僧祐
録及隋法經録内立爲二人云各別出經小非詳審也今詳
檢群録護所出經多少不定長房録中其數彌衆今細尋括
多是別生等經有非護公所出不可足爲
正譯之數今爲實録故總刪之如後所述
師子月佛本生經或無本字房等諸録云護公譯
詳文乃非今爲失譯編於秦録
法社經世注爲疑曾見其本
是人所造今編疑録
寶女問慧經
梵王變身經上二經
出大集
四自在神通經出自在
王經
金剛藏菩薩行經
備經
光世音經出正法
華經
寶日光明菩薩經亦云寶日光明菩薩問蓮
華國相貎經出悲華經
普首童眞經或作溥字
出普超經
隨藍本經
馬王經
彌勒爲女身經
摩調王經隨藍等四經
並出六度
菩薩悔過法經或無經字出
龍樹十住論
人從所來經亦云人所從來
出人本欲生經
貧窮經
何苦經貧窮等二經
並出中阿含
七寶經出増一
阿含經
醫王經
悉鞞梨天子詣佛説偈經
四種人經醫王等三經
並出雜阿含
閑居經
總持經或云佛
心總持
腹使經
蜜具經
雜讃經*閑居等五經
並出生經
女人慾熾荒迷經
多聞經
寤意經已上三經並
出出曜經
  寶女下二十七經並是別生抄經從大部
出。今並刪之
衆經目録一卷護公自撰非梵本翻叙
目録中列此不復存也
十二遊經一卷初出
  右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彊梁婁至。晋言眞喜。西域人。志情曠
放。弘化在懷。以武帝太康二年辛丑。於廣州

十二遊經一部見始興録及寶唱録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第二出一名合道神足
經或三卷與竺法護所
  出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
經同本異譯見竺道祖録
阿育王傳七卷或加大字亦云大阿育王經或五卷初
出與梁譯育王經同本光熈年譯見竺
  道祖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初出亦云示現寶藏經或
三卷與寶篋經等同本太
  安年譯見
竺道祖録
阿闍*貰王經二卷太康年譯見竺道祖録第
三出與普超經等同本
阿難目佉經一卷第三出與微密持經等
同本異譯見竺道祖録
  右五部一十六卷前二部十一卷見在
後三部五卷闕本
沙門安法欽。安息國人。學贍衆經幽鑒無滯。
以武帝太康二年辛丑訖惠帝光熙元年
寅。於洛陽譯。道神足等經五部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第二出與光讃大品
等同本或二十卷
  亦云放光摩訶般若經亦云摩訶般
若放光經元康元年出日經後記
右一部三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無羅叉經後記云
無叉羅
于闐國人。以惠帝元康
元年辛亥五月十五日於陳留倉經記作
南寺譯放光經一部。至十二月二十四日訖。
河南居士竺叔蘭口傳。祝太玄周玄明筆受。
其經梵本。元是頴川沙門朱士衡。嘗於洛
陽講道行經。至於深義往往不通。毎歎此經
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身發心尋取。
遂以曹魏甘露五年庚辰。發迹雍州西度流
沙至于闐國。寫得正品梵文九十章六十萬餘
言。以晋太康三年壬寅。遣弟子弗如檀晋言法
等十人送還洛陽。未發之間于闐小乘學衆。
遂以白王云。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
正典。王爲地主若不禁之將斷大法聾盲漢
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士*衡憤慨乃求
燒經爲證。王欲試驗乃積薪殿庭以火燒之。
士*衡臨階而誓曰。若大法應流漢地者經當
不燒。若其無應命也如何。言已投經不損一
字。皮牒如故更覺光鮮。大衆駭服稱其神感。
遂送達到洛陽住三年。復至許昌二年。後至
陳留水南寺。衆請無羅叉等譯出。而竺道祖
僧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諸録。並
云朱士*衡出者。此蓋據其元尋之人推功歸
之耳。今據經後記支敏度録諸雜目等。乃是
無叉羅竺叔蘭等共譯。其朱士*衡停在于闐
年八十而卒。依西方闍維法薪盡火滅而尸
骸猶全。衆咸驚異乃呪曰。若眞得道法當毀
壞。應聲碎散。遂斂骨起塔焉。既在于闐終
亡。其經定非其譯也
異毘摩羅詰經三卷祐云異維摩詰經或作思字或二
卷元康六年譯第三出與佛調支
  謙等所出本同文異
見道祖僧祐二録
首楞嚴經二卷元康元年出第七譯與支讖支謙白延
法護等所出本同文異見聶道眞録及
  僧祐
右二部五卷其本並闕
優婆塞竺叔蘭今准僧祐録中朱士行傳竺叔蘭傳放
光經後記支敏度合首楞嚴記皆云叔
蘭是白衣居士長房内典
等録云是沙門首誤也
本天竺人。祖父婁陀篤志好學清簡有節操。
時國王無道百姓思亂。有賊臣將兵得罪懼
誅。以其國豪呼與共反。婁陀怒曰。君出於
微賤而任居要職。不能以徳報恩。而反爲逆
謀乎。我寧守忠而死不反而生也。反者懼謀
泄即殺之而作亂。婁陀子達摩尸羅晋言
法首
先在
他國。其婦兄二人並爲沙門聞父被害國内
大亂。即與二沙門奔晋居于河南生叔蘭。叔
蘭幼而聰辯。從二舅諮受經法一聞而悟。善
梵晋語及書亦兼諸文史。然性頗輕躁遊獵
無度。嘗單騎逐鹿値虎墮馬折其右臂。久之
乃差後馳騁不已。母數訶諫終不改。爲之蔬
食乃止。性嗜酒飮至五六升方暢。嘗大醉
臥於路傍。仍入河南郡門喚呼。吏録送河南
獄。時河南尹樂廣與賓客共酣已醉謂蘭曰。
君僑客何以學人飮酒。叔蘭曰。杜康釀酒天
下共飮何有僑舊。廣又曰。飮酒可爾何以狂
亂乎。答曰。民雖狂而不亂。猶府君雖醉而不
狂。廣大呼。時坐客曰。外國人那得面白。叔蘭
曰。河南人面黒尚不疑。僕面白復何怪耶。於
是賓主歎其機辯遂釋之。頃之無疾暴亡三
日還蘇。自説入一朱門金銀爲堂。見一人自
云是其祖父。謂叔蘭曰。吾修善累年今受此
報。汝罪人何得來耶。時守門人以杖驅之入
竹林中。見其獵伴爲鷹犬所啄齧流血號叫
求救於叔蘭。叔蘭走避數十歩値牛頭人欲
扠之。叔蘭曰。我累世佛弟子常供二沙門何
罪見治。牛頭人答。此雖受福不關獵罪。俄而
見其兩舅來。語牛頭曰。我等二人恒受其供。
惡少善多可得相免。遂隨道人歸。既而還蘇。
於是改節修慈專志經法。以晋惠帝元康元
年。與無羅叉出放光經。後於洛陽自出異毘
摩詰等經二部。既學兼梵晋故譯義精允。後
遭母艱三月便欲葬。有隣人告曰。今歳月不
便可待來年。叔蘭曰。夫生者必有一死。死者
不復再生。人神異塗。理之然也。若使亡母棲
靈有地則烏鳥之心畢矣。若待來年恐逃走
無地何暇奉營乎。遂即葬畢。明年石勒果作
亂寇賊蹤横。因避地奔荊州。後無疾忽告
知識曰。吾將死矣。數日便卒。識者以爲知

菩薩逝經*一卷第三出亦云誓童子經或直名逝經
與長者子制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菩薩修行經一卷第三出亦云威施長者問觀身行
經亦云長者修行經見長房録
佛般泥洹經一卷出長阿含是初分遊行經異
譯亦直云泥洹經見長房録
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
五十卷異
賢者五福經一卷見長
房録
  上見在已下闕
嚴淨佛土經二卷第二出亦云淨土經與文殊佛土
嚴淨*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郁伽羅越問菩薩經一卷第五出與漢安公所出法
鏡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等集三昧經一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無量破魔陀羅尼經一卷第四出與微密持
經等同本異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惟逮菩薩經一卷見高僧傳
及僧祐録
特陀羅尼經一卷見長
房録
如來興顯經一卷見長
房録
善權經一卷見長
房録
海龍王經一卷見長
房録
持心梵志經一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六部一十八卷賢者五福上五部六卷見
在嚴淨佛土下十一部十
二卷
闕本
沙門白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内人父威達
以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行。祖少發道心
啓父出家。詞理切至父不能奪。遂改服從道。
祖才思俊徹敏朗絶倫。誦經日八九千言。研
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索多所該貫。乃於
長安造築精舍以講習爲業。白黒宗禀幾
千人。晋惠之末太宰河間王顒鎭關中。虚心
敬重待以師友之敬。毎至閑辰靜夜輒談講
道徳。于時西府初建俊又甚盛。能言之士咸
伏其遠達。祖既博渉多聞善通梵晋之語。於
惠帝代譯菩薩逝經等一十六部。後忽謂弟
子及諸道人云。我數日對當至。便辭別作素
書分布經像及資財訖。時張輔爲秦州刺史
祖與倶往。明晨詣輔共語。忽忤輔意遂爲所
害。時人以爲知宿命矣。後少時有人姓李名
通。死而更蘇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爲王
講首楞嚴經。云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
王浮及道士基公。次被杻械求祖懺悔。昔祖
平素之日與浮毎爭邪正。浮屡屈既瞋不自
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殃有所歸
故死方思悔耳。又長房等録更有七經亦云
祖出。今以並是別生故刪不立。
佛問四童子經
調伏王子道心經已上二經
並出大集
五百王子作淨土願經或作幼童
出普超經
幼童經或作幼童
出普超經
二童子見佛説偈供養經出雜
阿含
五百幼童經亦云
童子
首達經亦云惟先首達經
上二經並出生經
諸徳福田經一卷初出或云諸福田經或直云福田
立與法炬共出見僧祐録
樓炭經六卷第二出或云大樓炭經出長阿含與第四分
記世經同本異出與法護所出五卷者少異
  或五卷或八
卷見僧祐録
法句譬喩經四卷第二出一名法句本末經亦云法喩
經或四卷或六卷立與法炬共出
  見僧
祐録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舊録云佛藏方等經
初出見僧祐録
  右四部一十二卷前三部十一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釋法立。不知何許人也。智道弘拔。悟物
爲先。於惠帝代。共法炬等。於洛陽譯諸徳福
田等經四部
優填王經一卷與寶積優陀延王會
同本初出見長房録
前世三轉經一卷初出與銀色女經
同本見長房録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初出與採蓮違王
經同本見長房録
灌洗佛形像經一卷初出亦云四月八日灌經亦直云
灌經與摩訶刹頭經同本見長房
  
恒水經一卷亦云恒河喩經出中阿含
第九卷異譯見長房録
頂生王故事經一卷亦直云頂生王經出中阿
含第十一異譯見長房録
求欲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二異譯見長房録
苦陰因事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五異譯見長房録
瞻婆比丘經一卷或作瞻波出中阿含
第二十九異譯見長房録
婬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
卷異譯見長房録
數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五
卷異譯見長房録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一卷出増一阿含
第十八卷異
  譯見長房録又有波斯匿王喪母經
即此塵土坌身經是無繁重載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亦云頻婆出増
一阿含第二十
  六異譯見
長房録
鴦崛髻經一卷與竺法護指髻經大同小異出増
一阿含第三十一異譯見長房録
難提釋經一卷出雜阿含第三十
卷異譯見長房録
相應相可經一卷出單卷雜阿含經
異譯見長房録
慢法經一卷第二出與阿難分別
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法海經一卷第二出與海八徳
經同本見長房録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羅云忍辱經一卷或直云忍辱
經見長房録
佛爲年少比丘説正事經一卷見長
房録
沙曷比丘功徳經一卷房云見
舊録
群牛譬經一卷見長
房録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一卷見長
房録
  上見存已下闕
福田經一卷一名諸徳福田經第二出與法
立譯者少異見竺道祖晋録
諸經菩薩名經二卷見長
房録
正意經一卷見長房録録中注云第二
出未詳何者爲初譯本
明帝釋施經一卷見長
房録
樓炭經八卷第三出是長阿含第四分記世經異譯與
法護法立所出者大同先共法立出立以
  意未悉故廣之見
敏度寶唱二録
淨飯王般泥洹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貧窮老公經一卷初出見
法上録
危脆經一卷見長
房録
大蛇譬喩經一卷亦直云大蛇經
房云見舊録
羅漢迦留陀夷經一卷或無羅漢字
見長房録
爪甲&T016254;土譬經一卷亦云爪甲取土
經房云見舊録
衰利經一卷見長
房録
衆生未然三界經一卷見長
房録
求欲説法經一卷見長
房録
羅旬喩經一卷今疑是別生經中羅彌
壽經異名見長房録
遺教法律經三卷一名遺教法律三昧經一云遺
教三昧經或二卷見始興録
  右四十部五十卷比丘避女上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見在福田經下一十六部二十六
卷闕
沙門釋法炬。亦未詳氏族。器量高峙遊化在
懷。於惠帝代初與法立同共出經。法立沒後
炬遂自譯優填王等經四十部。又長房等録
更有諸經並云炬出。今以皆是別生之經録
家誤上。今並刪之如後所述
時非時經亦直云時經准經後
非法炬譯如後所述
 魔女聞佛説
法得男身經出大
集經
 大悲比丘本願經出悲
華經
 往
古造行經 擧鉢經上二經並出
普超三昧經
 以金貢太
山贖罪經 調達教人爲惡經上二經並
出六度集
 佛降
鴦崛魔人民歡喜經 鴦崛魔歸化經或云婦死
應誤上二
經並出鴦
崛魔羅經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經或作天人
出長阿含
 福
行經 惡道經一名惡意經或作要意應誤也録
中惡道惡意二名雙載者非*也
 息
恚經 柔軟經 受持經 名稱經 浮彌經
福行下七經
並出中阿含
 飛鳥喩經 積木燒燃經一名大
枯樹經
 
波斯匿王詣佛有五威儀經 増一阿含經
飛鳥喩等四經
並出増一阿含
 普施經 差摩比丘喩重病經
 佛爲比丘説燒頭喩經 優陀夷坐樹下寂
靜調伏經 佛爲比丘説大力經 四大色身
生厭離經 異信異欲經 佛爲比丘説三法
經 葉喩多少經 佛爲比丘説極深險難處
經 佛爲諸比丘説莫思惟世間經或云莫思惟
世間思惟經
 衆生身穢經 眼色相繋經 比丘於色厭離
經 捨諸世務經 嬰兒喩經 轉輪聖王七
寶現世間經 向邪違法經 田夫喩經 信
人者生五種過患經 少多制戒經 無始本
際經 羅漢遇瓶沙王經 尊者瞿低迦獨一
思惟經 人民疾疫受三歸經 恒水流澍經
或作
流樹
 灰河經一名塵灰河譬喩經
録中二名別載誤也
 波斯匿王祖
母命終經 鑄金喩經 木杵喩經 金師精
舍尊者病經 群羊喩經 處中行道經 波
斯匿王女命過詣佛經 比丘問佛名經 優
婆塞命終經普施下三十五
經並出雜阿含
 比丘分衞經 和
難經 邪業自活經 比丘各言志經 和難
釋經 比丘疾病經 無懼經 毒草喩經 
毒喩*經 馬喩經比丘分衞下
經並出生經
 譬喩六人經
出罵
意經
 阿闍世王問瞋恨從何生經 摩訶比丘
經 調達喩經阿闍世等三
經小乘抄經
 栴檀塗塔經出百
縁經
 
無常經 比丘求證人經 阿梵和利比丘無
常經 比丘問佛何故捨世學道經 佛看病
比丘不受長者請經 坐禪比丘命過生天經
 放逸經 深淺學比丘經 拘提比丘經 
波利比丘謗梵行經 北方世利經 流離王
攻釋子經 信能渡河經 有衆生三世作惡
經 聰明比丘經 説法難値經 調達問佛
顏色經無常下一十七
經並出出曜經
 曉食經出修行
道地經
 須河喩
出雜
譬喩
 魔女下八十九經並從大經抄出別
生録載此中除之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第二出或直云超日明經或三
卷此經護公先出梵文而辭義
  煩重承遠詳整文偈刪改
勝前見高僧傳及僧祐録
越難經一卷一名曰難長者經一名
難經初出見長房録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在
清信士聶承遠。明解有才篤志務法。護公出
經多參正文句兼執筆承旨。後於惠帝代自
譯超日明等經二部。又長房等録云。承遠更
譯迦葉詰阿難經。此乃雜譬喩抄非是別翻。
又漢世佛調世高及此承遠三録倶載誤之甚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離垢
施經等同本亦云分
  別應報今編入寶積當第三十三會餘
録有云竺法護出者誤也見長房録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或無諸字是華嚴淨
行品異譯見長房録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見長
房録
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或無起字
見長房録
三曼陀&T075586;陀羅菩薩經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受齋經一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上見存已下闕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者
大同小異見長房録
菩薩十法住經一卷是華嚴十住品異譯
第三出見長房録
十住經十二卷是華嚴十地品異譯
二出見長房録
菩薩縁身五十事經一卷第二出與五十縁身經
大同小異見長房録
觀世音受記經一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諸佛要集經二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寂音菩薩願經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求五眼法經一卷祐無經字或云五
眼文見長房録
菩薩道行六法經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初地經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有云是前譯菩薩
十地見長房録
文殊師利與離意女論議極似維經一
  卷見長
房録
菩薩雜行法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所行四法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宿命經一卷見長
房録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
小異見長房録
菩薩戒獨受壇文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懺悔法一卷云異出本
見長房録
  右二十四部三十六卷菩薩受齋上六部六卷見
在大方廣下一十八部三
十卷
闕本
清信士聶道眞即承遠息。父子清悟皆以度
語爲業。從武帝太康初至懷帝永嘉末。其間
詢禀諮承法護筆受之外。及護歿後眞遂自
譯無垢施應辯等經二十四部。誠師護公眞
當其稱。頗善文句辭義分炳。一又長房等録
更有二十九經亦云道眞所出。今以並是別
生抄經。故刪之不存也
菩薩奉施詣塔作願念經 師子歩雷音菩薩
問發心經 菩薩三法經菩薩奉施等三經並
出文殊佛土嚴淨經
 菩
薩布施懺悔法出決定
毘尼經
 自在王菩薩問如來
警戒經或云菩薩戒
身自在經
 菩薩導示行經 菩薩初
發心時經 無言菩薩流通法經 無言菩薩
經 菩薩出要行無礙法門經 光味菩薩造
七寶梯經自在王菩薩等
七經並出大集
 菩薩如意神通經 菩
薩戒自在經上二經出
自在王經
 寂音菩薩問五濁經
或云
寂意
 轉輪聖王發心求淨土經上二經
出悲華
 大雲
密藏菩薩問大海三昧經出大
雲經
 溥首童眞經

 儒童菩薩經或無菩薩字
出六度集經
 波斯匿王欲伐
鴦崛魔羅經出鴦
魔羅經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
願經 菩薩六法行經 菩薩本願行品經 
菩薩苦行經 菩薩訶睡眠經 菩薩訶家過
大光明等六經祐録云
抄今並爲大乘抄
 菩薩戒要義經出地
持經
 
菩薩五法行經 初發意菩薩行易行法經
上二經並
出十住論
 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經出雜
阿含
 衆經
目録一卷道眞自撰非梵本翻傳
叙録中列此不復存也
又長房等録云。優婆塞衞士度。於惠帝代。出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二卷云。從舊道行
中刪改略出僧祐録云衆録並云道
行經二卷衞士度略出
既取舊經刪
略即非梵本別翻。今載別生録中。此不復存

逝童子經一卷第四出亦名長者制經亦直云制經亦
名菩薩逝經亦直云逝經五本大同別
  譯爲異名殊
耳見寶唱録
善生子經一卷初出與祇多蜜竺難提等所出同本出
中阿含第三十三異譯見支敏度竺道
  祖寶唱
等三録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第三出與竺法護所出現
寶藏經等同本見竺道祖
  録及寶
唱録
十善十惡經一卷初出見竺道祖
晋録及寶唱録
  右四部五卷逝童子等二部二卷見在文
殊現寶藏等二部三卷闕本
沙門支法度。未詳何許人。於惠帝代永寧元
年辛酉譯逝童子經等四部
又僧祐長房等録。於惠帝時沙門支敏度合
兩支支讖
支謙
兩竺竺法護
竺叔蘭
四本房録更加一白爲五本今
准祐録及合經記但四本
合成無
白延也
首楞嚴爲八卷祐云或
爲五卷
合一支支謙兩竺
護竺
叔蘭
三本維摩爲五卷。既非梵本別翻。復闕
其本故此録中刪而不載
時非時經一卷或直云時經
見經後記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若羅嚴。外國人也。譯時非時經一部經。
後記云。外國法師若羅嚴。手執胡本口自宣
譯。涼州道人于閴或作
釬𤛞
城中寫記。房等皆
云法炬譯者謬也。既莫知於帝代。且附西晋
録中
方等陀羅尼經一卷
寶嚴經一卷
五福徳經一卷
  右三部三卷其本
並闕
長房等録西晋失譯總八
部一十五卷云。呉別二録並單注元康年
中出不顯譯人。詳覽群録未見指的。所以
別件猶殊失譯。今以餘之五部一十二卷
檢尋群録兼閲經文。皆有所憑即非失譯。
具述由委。列之如左
度世品經六卷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是弘道廣
顯三昧經
異名已上二
經竺法護譯
 如來祕密藏經二卷一名大方廣如
來性起微密藏
經亦直云如來性起經是舊華嚴經如來性起品後
漢失譯已有此復重載誤之甚也今附別生録中
 明相
續解脱地波羅蜜經一卷宋求那&MT00099;
陀羅譯
 弟子學有
三輩經一卷三品弟子經異
名呉支謙譯
  已後新附此録
太子和休經一卷第二出與太子
刷護經等同本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舊録云薩芸芬陀利經亦直云
分陀利經是法華經寶塔天授二
  品各少
分異譯
放鉢經一卷是普超經擧鉢品異譯*出
第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
菩薩睒經一卷或云孝子睒經亦直云睒經第
二出出六度集第二卷異譯
長壽王經一卷
法常住經一卷
鹹水喩經一卷舊録云鹹水譬喩經出
中阿含第一卷異譯
兜調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四
十四卷異譯
舍衞國王夢見十事經一卷或直云十夢經舊録云
舍衞國王十夢經或云
波斯匿王十夢經出増一阿含第五
十一卷異譯安公云出阿毘曇
玉耶女經一卷或云玉耶經初出與
阿遬達經等同本
孝子經一卷一名孝子
報恩經
頞多和多耆經一卷
普達王經一卷
佛滅度後棺&MT01490;送經一卷一名比丘師經
亦名師比丘經
鬼子母經一卷
梵摩難國王經一卷
迦旃延説法沒盡偈經一卷題云佛使比丘迦旃
延説法沒盡偈百二十
  章直云迦
旃延偈
佛治身經一卷或無佛字舊録云佛
治身經餘録並同
治意經一卷舊録云佛治意
經餘録並同
上見存已下闕
彌勒當來生經一卷初出與彌勒來
時經等同本
失利越經一卷第二出與月光
童子經等同本
異了本生死經一卷與稻*芋經
等同本
内藏大方等經一卷今疑是佛藏
大方等經
小阿闍世經一卷
小須頼經一卷
目佉經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今
疑是阿難目佉經
彌勒經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墮藍經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七事經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頼吒謣羅經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歡豫經一卷法經録云勸豫云
出中阿含第十二
十二死經一卷今疑是十二
品生死經
七婦經一卷
阿難邠坻四時施經一卷舊録云阿難邠
四時布施經
七車經一卷今疑是中阿含
七車譬喩經
海有八事經一卷
難等各第一經一卷舊録云阿難迦
葉各説第一經
惟留經一卷舊録云惟
留王經
理家難經一卷
迦留多王經一卷
梵志闍孫經一卷古録云梵
志闇遜經
波達王經一卷
悲心悒悒經一卷
趣度世道經一卷
長者威勢經一卷
癡注經一卷
調達經一卷
和達經一卷
鉢呿沙經一卷
分八舍利經一卷或作
分身
應行律一卷
悉曇慕二卷
吉法驗一卷
口傳劫起盡一卷
打揵秖法一卷
  右五十五部五十六卷治意經上一十九部一十
九卷見在彌勒當來下三
十六部三十
七卷闕本
梁僧祐録云。安公録中失譯經唯祐録載房
等並闕。祐載安公失譯總一百四十二經。今
以餘八十七部檢尋諸録多題譯主。或是別
生抄經及人撰傳記。既有所憑故刪不載。安
既不標時代。今且附於晋末
通前舊失譯經三部三卷。總五十八部五十
九卷。並爲西晋失源云
開元釋教録卷第二總録
之二








開元釋教録卷第三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三
東晋司馬氏都建康亦云
南晋
從元帝建武元年丁丑。至恭帝元熙二年庚
申。凡一十一帝一百四年。緇素十六人。所
譯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一百六十
八部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見在
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闕本
東晋沙門帛尸梨蜜多羅三部一十
四卷經
沙門支道根二部七
卷經
沙門竺曇無蘭六十一部六十
三卷經戒集
沙門瞿曇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八
卷經論教授法
沙門迦留陀伽一部一卷
賢聖集
沙門康道和一部三
卷經
沙門佛陀跋陀羅一十三部一百二
十五卷經律論集
沙門曇摩一部二
卷律要
沙門卑摩羅叉二部五卷
律雜事
沙門釋法顯七部二十六
卷經戒論集
沙門祇多蜜三十三部四
十五卷經
居士竺難提二部五
卷經
沙門竺法力一部一
卷經
沙門釋嵩公三部三
卷經集
沙門釋退公一部一
卷經
沙門釋法勇一部一
卷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