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内典録 (No. 2149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寶女問慧經第二譯與支謙出者
同出四卷寶女經
七女本經第二譯與呉
支謙譯同
女人欲熾荒迷經出出曜
悉鞞梨天子詣佛説偈經出雜
*阿含
梵王變身經
光世音經出正
法華
惟明二十偈第二出與支
謙譯者同
三品悔過經
耆闍崛山解經見祐録
比丘尼戒十誦本或有經字與
曇摩持所出少異
衆經目録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
沙門曇摩羅察。晋言法護。本姓支。歴遊西
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
本婆羅門經來。達王門。因居燉煌。遂稱竺
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太始元
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縁便
譯。清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
高僧傳惟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
三藏集記。止録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
其中釋道安録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値
亂世録目星散更相錯渉。信有是焉。所以
雜録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
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
眞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等。前後
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
廓及雜別衆録。悉云。支菩薩譯經六部一
十六卷。僧祐録云。天竺菩薩譯經數同群
録。惟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
譯。檢上翻名曇無羅察。晋言即是法護。然
支菩薩六部經目。並入法護録中。支竺姓
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檢群
録。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
記便成二擧小非審譯
十二遊經一卷
  右上一經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晋
言眞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寶
唱録
大阿育王經五卷光熙年
出見道祖録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第二譯或三卷即法護出佛
昇忉利天爲母説法同本別譯文
小不同見
竺祖録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一
云示現寶藏經見道祖録
阿闍世王經二卷太康年
譯見道祖録
阿難目佉經一卷與微密持經本同譯
見道祖録有本作目法字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
安法欽太。康年於洛陽譯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
道行及小品並同本異譯別名耳
  右一部二十卷。此經元是頴川朱士行覩
其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覺文
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毎嗟嘆曰。此經實是
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捐身
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迹雍州
遂遊西域。於于闐國得前梵本。九十章減
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晋言法饒。從于
闐送還洛陽。未發之頃。于闐諸小乘學衆
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書惑亂正典。
王爲地主。若不禁之。城斷正法聾盲漢地。
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出境。士行懊惱
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經爲證。王即許焉。
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誠
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然。
如其不獲命也。如何。言已投經。火即爲
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衆駭服咸稱神
異。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闐僧無羅
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
日。於陳留倉垣水南寺譯之。而竺道祖僧
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諸録。述著
衆經。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元尋之人
推功歸之耳。長房云。余審詳校勘支敏度
録及高僧傳出經後記諸雜別目等。乃是
無羅叉竺叔蘭等三人。詳譯。朱士行身留
停於于闐。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齎經來
到于晋地。斯豈得稱士行出耶


大唐内典録卷第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第一之三
 東晋 前秦 後秦 西秦 北涼
  東晋朝傳譯佛經録第五
序曰。經云。三界無常有爲非久。晋氏之基。魏
室遠係。高標。誅曹爽而絶其宗。設帝策而陳
其績。及金承土運暦數在躬。平蜀而降大呉。
升平而曰寛政。文既允備武亦戢戈。百六奄
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亂莫匪斯焉。于時道俗
崩離朝不謀夕。寄政江表法隨政興沙門信
士於是攸集。故就録之
東晋録者。宣帝曾孫瑯瑘武王後恭王之子。
名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内有神光一室盡明。
白毛生於日角之左。眼有精曜睇眄煒如也。
累官使持節安東將軍都督楊州諸軍事左
承相。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或爲
曜戮。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于時忽見五
日。群下勸睿宜稱晋王。統攝萬機以臨億兆。
愍帝崩後遂即居尊號建武年。因都建業。避
愍帝諱改爲建康。先太康二年。呉舊將管恭
作亂。于時建業。伍振筮曰。恭已滅矣。然更
三十八年。揚州當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
又秦始皇世。望氣者云。呉金陵山。五百年後
當出天子。始皇忌焉。發兵因鑿金陵山斷改
稱秣陵。冀絶其王。自正于睿五百二十六
年。廼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在於
斯。時又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爲龍。永嘉
喪亂天下淪覆。唯瑯琊西陽汝南南頓彭城
等五王獲濟江表。而睿首基爲元帝矣。將知
受命上感天靈。欲跨輿圖下資地勢。地負其
勢。始皇鑿之弗亡。天降其靈劉曜殲而莫盡。
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創都。至恭帝元熙元年
己未禪宋。其間一百四載華戎道俗二十七
人。而所出經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三部。五
百八十五卷。集爲東晋一十二主建康録云」
東晋帛尸利蜜多羅三部十一
卷經呪
沙門支道根二部七
卷經
沙門康法邃一部十
卷經
沙門竺曇無蘭一百一十部一百
九十二卷經呪戒
沙門支道林七部七卷
論指歸
沙門竺僧度一部一
卷指歸
沙門康道和一部三
卷經
沙門加留陀伽一部一
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
十七卷經論
沙門卑摩羅叉二部五卷
律雜事
沙門曇摩一部二
卷律要
沙門佛駄跋陀羅一十五部一百
十五卷經戒論
沙門釋法顯六部二十四
卷經戒論傳
沙門祇多蜜二十五部四
十六卷經
外國居士竺難提三部三
卷經
沙門釋法力一部一
卷經
沙門釋嵩公三部三
卷經
沙門釋退公一部一
卷經
沙門釋法勇一部一
卷經
沙門釋慧遠一十四部三
十五卷論讃
沙門釋僧敷一部一
卷論
沙門釋曇詵二部六
卷法論
沙門釋道祖四部四
卷目録
沙門支敏度一部一
卷都録
沙門康法暢一部一
卷論
沙門竺法濟一部一
卷傳
沙門釋曇微二部*二
卷論指歸
諸失譯經五十三部五
十六卷經呪
灌頂經九卷見雜
大孔雀王神呪經一卷見道祖
及三藏記
孔雀王雜神呪經本見道祖及三藏
然倶譯未盡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門帛
尸梨蜜多羅。晋言吉友。國王之子。當承世
位。以國讓弟。暗軌太伯。悟心内啓。遂爲沙
門。天姿高朗風神俊邁。直爾對之。便已卓
然出於物表。況其聰辯言晤者乎。丞相王
導一見而奇之。以爲吾之徒也。由是顯名。
導嘗謂蜜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
而曰。若使貧道如檀越爲今日。豈得歴遊
至此。時人以爲佳對。善持呪術。所向皆驗。
盛行建康。時人呼爲高座法師。又授弟子
歴覓高聲梵唄傳響迄今
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
年譯
阿閦佛刹諸菩薩學戒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
二譯與支讖
譯大同
小異
  右二部。合七卷。成帝世。沙門支道根出。並
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譬喩經十卷舊録云出
譬喩經
  右一部。合十卷。成帝世。沙門康法邃。類集
衆經撰出。此部事甚要好
即色遊玄論
辯三乘論
曚論
聖不辯知論
本業經序
本起四論序
道行指歸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門支遁撰。遁字
道林。幼而才拔善談名理。謝安王洽劉恢
殷浩許詢郄超孫綽桓彦表王敬仁何次
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彦伯等。一代名流皆
著塵外之狎。毎以山居爲得性之所。頻被
勅召。後出帝京。郄超與親友書云。道林
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
大法令眞理不絶者一人而已。餘如傳述。
有集十卷。盛行於世
毘曇指歸一卷
  右一卷。哀帝世。沙門竺僧度撰。餘如高僧

義足經二卷見呉録亦
云異出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
於謝鎭西寺合僧譯重
挍見舊
唱二録
三十七品經一卷元年譯道安云
出律經後例一卷
賢劫千佛名經上二經
見祐録
八師經
玉耶經或云玉
耶女經
荷鵰阿那含經舊録阿鵰
或作苛字
戒徳經云戒
徳香經
七夢經舊録阿難
七夢經
水沫所漂經
比丘聽經
治禪法經
蛇行法經出阿含
暴象經
群羊千頭經
拘薩國烏王經或有羅字
出生經
夫婦經出生經
犢牛經或作
野雞經出生經
驢駝經
蠱狐鳥經或作
出生經
孔雀經出生經
五苦經或淨除罪蓋娯樂佛經或五道
章句經或五苦章句經凡四名
十善十惡經第二譯呉
録云異出
自愛經或自愛不自
愛經見舊録
阿難念彌經或作
離字
國王不黎先尼十夢經
摩天國王經出六
度集
彌蓮經見舊録或彌蘭或
連出六度集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寂志果經
羅婆鳥爲鷹所捉經晋言
半雉
大魚事經
見水世界經出大集
新歳經
佛見梵天頂經
鼈獼猴經出生經
&MT01403;烏喩經
無吾我經
戒相應經
阿耨風經*晋言
依次
阿難多洹羅云母經
阿育王供養道場樹經
採蓮花違王經或採蓮花*違王上
佛授決號妙花經
四天王案行世間經
帝釋慈心戰勝經
三十三天園觀經出増一
阿含
比丘問佛釋提桓因縁經出雜
阿含
天於修羅欲鬪戰經
天帝受戒經
釋提桓因詣目連放光經
梵天策數經舊録云諸
天事經
諸天地經異本出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經
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
足經
罪業報應經
救護身命經
集修士行經
勸行有果經出雜
*阿含
禪思滿足經出阿含
第二譯
忠心正行經出六度集或忠心經舊
録大忠心經小忠心經
見正經
四大泥梨經別録載三藏記
云失譯無大字
佛爲比丘説大熱地獄經
地獄衆生相害經
十法成就惡業入地獄經
衆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經出雜
*阿含
見一衆生擧體糞穢塗身經出雜
*阿含
鐵城泥犁經
泥犁經或中阿含
泥犁經
目連見大身衆生然鐵纒身經出雜
*阿含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獄經出阿含
學人意亂經
洴沙王五願經
般泥洹時大迦葉赴佛經或云摩
訶迦葉
五眼文經
弟子命過經
孔雀王呪經異前吉
友出者
龍王結願五龍神呪經
摩尼羅亶神呪經
龍王呪水浴經
大神將軍呪經
伊洹法願神呪經
大龍大神呪經
摩尼羅亶神*呪案摩經
藥呪經
大神母結誓呪經
呪毒
持句神呪經
麻油術呪經
特羅麻油術神呪經
七佛所結麻油術呪經
解日厄神呪經
呪水經
嚫水經
請雨呪經
止雨呪經
幻師跋陀羅神呪經亦云
波陀
陀隣鉢呪經
呪時氣病經
呪小兒經
呪齒經
呪眼痛經
呪牙痛經
六神名神呪經
幻師阿鄒夷神呪經
醫王惟婁延神呪經或加阿難所
問餘如上列
十誦比丘戒本太元六年合僧純曇摩持竺僧舒
三家本以爲此一卷見寶唱録
離欲優婆塞優婆夷戒文亦云具行
十二戒文
  右一百九部。合一百十二卷。孝武帝世。
西域沙門竺曇無蘭。晋言法正。於揚都謝
鎭西寺簡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經。是僧
祐録載。自餘雜見別録。雖並有正本。既
復別行。故悉列之示有所據
益意經三卷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門康道和。太
元末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朱士行漢録
云二卷。不顯譯人
十二遊經第二出與畺
良譯者小異
  右一卷。孝武帝世。外國沙門迦留陀伽。
晋言時水。太元十七年譯。見竺道祖晋世
雜録及寶唱等録
中阿含經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於東亭寺出至二
年六月訖道祖筆受第二譯與曇摩
難提出不
同見祖録
増一阿含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譯與難
提本小異道祖筆受卷或四十二
三十三無定見
道祖寶唱録
阿毘曇心四卷太元十六年在廬山出
道慈筆受見僧祐録
三法度論二卷太元六年於廬山出別録云一卷與秦
曇摩難提出者小異或云三法度無論
字或注
經者
教授比丘尼法見別録亦云
在廬山出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
罽賓國三藏法師瞿曇僧伽提婆。晋言衆
天。後秦姚世度江。先是廬山釋慧遠翹心
妙典。聞提婆至止即請入廬岳出之。去華
存實。今見所傳。蓋其文也。隆安末年春遊
建康。晋朝王公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至
冬爲衞軍將軍東亭侯王珣重出中増阿含
等。集京都名徳釋慧持等四十沙門。詳共
翻譯。來夏方訖。其在江洛。前後所出經論
百餘萬言。皆妙得深旨
毘尼誦三卷是十誦
後善誦
雜問律事二卷衆律要用並
見二秦録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賓國三藏律師
卑摩羅叉。晋言無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
長安。羅什去世。乃適壽春止石澗寺。律徒
雲聚盛闡毘尼。先弗若多羅共羅什所譯
十誦有五十八卷。羅叉後開爲六十一卷。
改善誦爲毘尼誦。故今有兩名。後之江陵
出律雜事道場慧觀筆受。盛行於世。相傳
迄今
雜問律事兩卷人處不同文亦
不異見別録
  右一部。合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
日。沙門釋僧遵等二十餘徳。於*楊州尚書
令王法度精舍。請三藏律師曇摩。晋言法
澤出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渉。分
齊差殊甚。要須善防護
華嚴經五十卷義熙十四年於道場寺出至宋永初二
年方訖或六十卷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觀佛三昧經八卷一加海字見道祖晋
世録或云宋世出
過去因果經四卷見別録
新無量壽經二卷永初二年道場
寺出見唱録
達摩多羅禪經二卷一名不淨觀經
名修行道地經
大方等如來藏經元熙二年於道場寺出是第二譯
見道祖晋録與法立出者小異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元熙二年於鬪場寺出出經後
記其歳庚申或無偈字見唱録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名成道隆魔得一切智
經於廬山譯見竺道祖録
本業經
新微密持經隆安二年第二出與
支謙出小異見祖録
淨六波羅蜜經
菩薩十住經第三出
僧祇律四十卷義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顯
譯見道祖及別録或三十卷
僧祇大比丘戒本於道場寺譯第
二出見唱録
方便心共法業出
見高僧傳
  右一十五部。合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
天竺國三藏禪師佛陀跋陀羅。晋言覺賢。
於*揚都及廬山二處譯。沙門法業慧義慧
嚴等詳共筆受。高僧傳云。賢出泥洹及修
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寶唱
録。足無量壽及戒本。部數雖滿尚少兩卷。
未詳何經。來哲博尋。或希續繼。冀補遺漏。
庶滿法流焉余撿別録云方等泥洹經二卷與顯公共譯疑入顯傳是
大般泥洹經六卷義熙六年於謝司空謝石道場寺出
舊録云覺賢出寶雲筆受是大本前
分十卷大衆問品
見祖録或十卷
方等泥洹經二卷見竺道
祖録
雜藏經與鬼問目連餓鬼報應目連説地獄餓鬼
因縁等四本同體異名別譯見寶唱録
僧祇尼戒本共覺賢譯第二出與
柯迦羅出小異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共覺賢譯第二出與秦
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歴遊天竺記傳
  右六部。二十四卷。平陽沙門釋法顯。以安
帝隆安三年。發趾長安遊歴天竺。遠尋靈
跡求晋所無衆經律論。經渉諸國學梵書
語。自手抄寫前件梵本。從北之南次師子
國中有佛齒。毎年三月。彼之國王預前十
日莊嚴白象。遣一貴重辯説智臣。著王衣
裳象上撃鼓。大聲唱言。如來在世四十
年。説法度人無量億數。衆生縁盡乃般泥
洹。自爾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載。世間長
昏衆生可愍。却後十日佛齒當出。無畏精
舍可辦香花各來供養。時正當晋義熙元
年。顯還汎海達到楊都。於道場寺譯經戒
論。別傳備委所履歴云。計從義熙元年太
歳乙巳。至開皇十七年歳次丁巳。便成一
千六百八十一載矣
瓔珞經十二卷或十
四卷
維摩詰經四卷第三出
禪經四卷
大智度經四卷已上四部二十四
卷見南來新録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與漢支謙出般若三
昧二卷小異見道祖晋録
阿術達經一卷已下
單卷
無所悕望經
普賢觀經或觀普賢菩
薩見道慧録
無極寶三昧經第二出
五蓋疑結失行經第二出
所欲致患經第二出
如來獨自誓三昧經第二出
法沒盡經第二出
菩薩齊經第二出
照明三昧經第二出
分衞經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作威
華字
菩薩十住經第二出
摩調王經
鬘經或作指
浮光經或乳
光經
彌勒所問本願經
十地經
寶女施經
普門品經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大
同見道祖及三藏記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門祇多
蜜。晋言訶友。譯諸録盡言。祇多蜜晋世
出譯。名多同計不應虚名。若非涇洛應是
江南。未詳何帝。一部見僧祐出三歳記。已
外並彰雜別諸録所載
大乘方便經二卷元熙二年譯是第二出與法護僧
伽陀譯小異與慧上菩薩所問經同
本別譯見
始興録
諸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第二出見
法上録
華長者六向拜經晋宋間廣州譯第三出與法護
多蜜六向拜同見始興録及寶

  右三部。合四卷。外國居士竺難提。晋言喜
法。上録云晋世譯。未詳何帝年代。唐録
云宋時
無量壽至眞等正覺經一名佛土樂經
一名極樂土經
  右一經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國沙
門竺法力譯。是第六出與支謙康僧鎧白
延竺法護鳩摩羅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
少異。見釋正度録
迦葉結集戒經
萍沙王五願經一名弗
沙王經
日難經即是越難經
後説事小異
  右三部三卷。群録並云。晋末。不知何帝年。
沙門釋嵩公出。或云高公。見趙録及始興
録載
迦葉禁戒經一名摩訶比丘經
一名眞僞沙門經
  右一經一卷。晋末。末詳何帝。云沙門釋
退公出。見始興録
佛開解梵志&T075586;
  右一經一卷。晋末。未詳何帝。云沙門釋法
勇出。見趙録
大智論要略二十卷亦云釋
論要鈔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合三卷并羅
阿毘曇心序
妙法蓮華經序
修行方便禪經序 三法度序
法性論   明報應論
釋三報論  辯心識論
不敬王者論 沙門袒服論
大智論序秦主姚興
遙請述
佛影讃
  右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廬
山沙門釋慧遠述制。遠鴈門人。姓賈氐。
年二十一。遇釋道安。以爲眞吾師也。聽安
講波若經。乃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使投
簪落&T061190;即以綱維大法持爲己任。聞羅什
入關。便致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去歳得
姚左軍書。具承徳問。仁者曩日殊域越自
外境。于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悦。頃承懷寶
來遊。則一日九馳。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
盡。寓目望途増其勞佇。夫栴檀移植則異
物同薫。摩尼吐曜則衆珍自積。且滿願不
專美於絶世。龍樹豈獨善於前蹤。今往比
景衣裁。願登高座爲著之。什答曰。鳩摩羅
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詞殊隔。導心之
路不通。得意之縁&T075882;絶。傳譯來説粗述風
徳。比如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言。末後
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善弘其事。
才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
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言
通好。因譯傳心。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
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
意。但人不稱物以爲愧耳。今往常所用鋀
石雙口澡灌。可以備法物數也。并遺偈一
章曰。既已捨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
散。深入實相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
若悦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虚誑等無實。亦
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重
答以報偈一章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
際。一微渉動境。成此頽山勢。惑想更相
乘。觸理自生滯。因縁雖無主。開途非一
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歳。餘爲什欽重。姚主致書桓玄。
雅歡靈運崇服。文多如傳。遠有詩書等集
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
神無形論
  右論一卷。元帝世。揚都瓦官寺沙門竺僧
敷撰。于時異學之徒。咸謂心神有形但妙
於萬物耳。隨其能言更相摧壓。邪正莫辯
取捨靡從。僧敷縁茲故著斯論。其論略云。
有形便有數。有數則有盡。神既無盡。故知
無形。時伏辯之徒。見理愜服
維摩詰子注經五卷
窮通
  右二部六卷。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詵撰。
詵即慧遠弟子。甚有才學
魏世録目 呉世録目
晋世雜録 河西録目
  右四録經目。合四卷。廬山東林寺遠公弟
子釋道流創撰。未就而卒。同學竺道祖成
之行世
經論都録
  右録一卷。成帝世。豫章山沙門支敏度。總
挍群經合古今目撰此都録
人物始義論
  右論。成帝世。沙門康法暢常執麈尾行毎
値名賓。輒清談盡日。餘如傳
高逸沙門傳
  右傳。孝武帝世。剡東仰山沙門竺法濟撰
立本論九篇
六識指歸十二首
  右二卷。孝武帝世。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
徽作。徽本安公弟子。圖形禮拜講利爲
業。故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薩云
遺教三昧經二卷或遺教三
昧法律經
未曾有因縁經二卷或未曾
有經
阿那含經二卷
那先經二卷或三卷
觀無量壽佛經
三世三千佛名經餘例
一卷
千佛因縁經
五十三佛名經
八部佛名經
十方佛名經
賢劫千佛名經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
出四諦經千佛名異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或直云百
七十佛名
南方佛名經
滅罪得福佛名經
比丘諸禁律經或無
經字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或云僧祇部
隨用要集法
優波離問佛經
沙彌威儀一卷
比丘尼十戒經
受十善戒法
沙彌尼戒經
賢者五福經
賢者五戒經或云賢者
威儀經
優婆塞五戒經
優婆塞威儀經
波若得經
觀世樓炭經
本行六波羅蜜經
定意三昧經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
庾伽三磨斯經隋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法
一名摩多羅菩薩撰禪法要集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
禪要呵欲經
七萬三千神王護比丘呪經
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呪經
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呪經
百結神王護身呪經
宮宅神王守鎭左右呪經
塚墓因縁四方神呪經
伏魔封印大神呪經
摩尼羅亶大神呪經
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呪經自七萬三千神王已下
至此並有灌頂字今總
爲大灌
頂經
梵天神策經
普廣經右二卷并藥師合成一部
合前爲灌頂經凡十二卷
七佛所結麻油術呪異本出
七佛神呪有結縷法
異出本
陀羅尼章句經
摩尼羅亶神王呪按摩經或無
王字
五龍呪毒經
齲齒呪經或云呪齲齒
或云呪
七佛安宅神呪經
安宅
三歸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法護經目有神呪三卷
此神王名既入中即非失譯
  右五十三經。合五十七卷。並是僧祐三藏
集記新録失譯見有經本者。八百四十六
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諸代世録。
所餘附此爲晋下失源
  ◎前後二秦傳譯佛經録第六
自晋氏失御天下分崩。匈奴焚雒伊瀍涇渭。
非曰常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其
在斯乎。然則天無二日。有道則可君。人十
六國中二秦爲覇得矣。符氏富有八州。意在
兼并區宇。姚主情存三寶。志在弘護法城。故
使萬里追風異人間出。翻傳大部盛集于今。
是則棟幹由茲増隆。匡救不爽。高稱言前。秦
符氏録者。其先健氐武都人也。因二趙
亂據有關西。子孫乘機繼立稱帝。號秦都長
安。至第三主諱堅字永固。生有神光從天屬
地。銘見其背曰草付臣。遂改蒱爲苻氏。堅
立後十有六年。時太史奏。有徳星見外國分
野。當有聖人輔中國。得之者王。堅乃使將呂
光求龜茲國鳩摩羅什。又使將苻丕攻取襄
陽彌天釋道安并習鑿齒等。堅既獲之。欣然
謂僕射權翼曰。朕不以珠玉爲珍。但用賢哲
爲寶。今以十萬之師攻襄陽獲一人有半。翼
曰誰。堅曰。安公一人。鑿齒半也。毎與安同輦。
言及東征。安極諫曰。東南土卑氣厲。非曰中
華。且虞舜遊而不返。秦皇適而不歸。今以
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未敢聞也。餘云
云不載。自爾詢安政術兼敷釋典。征西得什。
而堅已沒。六主四十四年。依甲子推苻健皇
始元年當晋穆帝永和六年庚戌之歳。至堅
建元二十一年。當晋孝武太元十年乙酉之
歳。華夷道侶凡八人。所出經戒論集志解
傳。四十部。合二百三十九卷。結爲前秦之録
苻秦沙門曇摩*特二部二卷
戒本壇文
沙門釋慧常一部一
卷戒本
沙門曇摩蜱一部五
卷經
沙門鳩摩羅拂提一部
卷經
沙門曇摩難提五部一百一十
四卷經集論
沙門僧伽跋澄三部二十
七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三部六十
卷阿毘曇
沙門釋道安二十四部二十
八卷注解志録
十誦比丘戒本
教授比丘尼二歳壇文僧純於龜茲國得來佛念執
文譯語慧詳筆受見寶唱録
  右二部。合二卷。晋簡文世。西域三藏律師
曇摩*特。秦言法慧。共竺佛念等於長安
譯。慧詳筆受
比丘尼大戒本
  右一卷。晋簡文帝世。律師釋慧常共曇摩
*特竺佛念等於長安譯。録乃不載所出部
名。計應多是十誦戒本
訶鉢羅般若波羅蜜經建元十八年譯或七
卷見僧叡三秦録
  右一經五卷。晋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門
曇摩蜱。秦言法愛。執大品梵本竺佛念譯
爲秦文。亦云長安品從所出處爲名是。外
國經
四阿含暮抄經建元十四
年出之
  右一經二卷。晋孝武世。西域三藏沙門鳩
摩羅佛提。秦言童覺。於鄴寺譯。佛提執
梵本。竺佛念佛護等譯爲秦文。沙門僧導
曇究僧叡等筆受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是第一譯竺
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増一阿含經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爲秦武威
守趙業出第一譯慧嵩佛念筆
受見僧叡二秦
録祐唱録並載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縁經亦云王子法益壞目因
縁經建初二年六月八
日於安定城爲尚書令姚旻出見二秦
録一本無經字此應入後從多附此
僧伽羅刹集二卷佛後七百年僧伽
刹造見唱録
三法度二卷與晋世僧伽提
婆出者小異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晋孝武帝世。兜
佉勒國三藏法師曇摩難提。秦言法喜。以
建元初至長安。誦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
念寫爲梵文。到二十年爲苻主譯。作五十
九卷。時屬慕容冲。及姚萇反亂關中危阻。
未過委悉。難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
艱。遇縁也勤就。可重可悲
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
或云是集論
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
出或十一卷
僧伽羅刹集經三卷建元二十年十
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晋孝武帝。世罽賓三
藏法師僧伽跋澄。秦言衆現。舊誦婆羅門
梵本甚熟利。難提先録爲梵文。佛圖羅刹
傳譯。沙門慧嵩智敏祕書郎趙文業等
受爲秦文
阿毘曇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
阿毘曇佛念傳沙門慧力僧
茂等筆受佛滅後三百餘年
旃延阿羅漢或二十卷
阿毘曇心一十六卷建元末於洛陽出
見僧叡二秦録
毘婆沙毘曇一十四卷亦云廣説同洛
陽出見二秦録
  右三部六十卷。罽賓三藏法師僧伽提婆。
或云提和。此蓋梵之楚夏耳。秦言衆天。晋
簡文帝世苻氏建元年中。入乎長安宣流
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
譯。中増二舍及三法度等。時屬戎難。譯未
詳悉。道安去世。未及改正。後山東清帖。提
婆乃與道安同學釋法和倶適洛陽。四五
年間研講前經。居華稍久。博洞秦言。方
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難遭之法出而
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譯前經。如是少時。後
姚興法事甚盛。法和西歸。提婆南度。故前
後本文有小不同
般若析疑略二卷
大十二門注解二卷
陰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難二卷
光賛折中解
光讃抄解
般若*析疑准起盡解
道行集異注
小十二門注解 了本生死注解
密迹持心二經甄解
賢劫諸度無極解
人本欲生注撮解
安般守意解 大道地注解
衆經十法連雜解 義指注解
九十八結連幻通解
三十二相解
三界混然諸雜僞録
答法將難
西域志
綜理衆經目録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晋孝武帝太元
中。前秦沙門釋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
俗姓衞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蔭。爲外兄
孔。氏所養。年七歳。讀書再覽能誦。郷隣嗟
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
不爲師之所重。執勞作役曾無怨色。篤性
精進齋戒無闕。數歳之後方啓師求經。師
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
息就覽。暮還以經歸師。更求餘者。師曰。昨
經未讀。今復求耶。安答。已誦訖。師雖異
之而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萬
言。齎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
一字。師大驚嗟而大異之。後爲受具戒恣
其遊學。晋懷愍世。避難西東。初遇佛圖
澄。澄見嗟嘆。與語終日。衆方敬伏。後至襄
陽大宣佛法。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致
使深義隱而未通。安毎至講説唯叙大意
轉讀而已。安乃窮覽經典鉤深致遠。注述
前件二十餘部。叙致淵富妙盡奧旨。條貫
既叙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抑習
郁以彌天分梨盡衆答郄超之遺米有待爲
繁。又以漢魏至晋經來稍多。其傳述經人
名字弗説。後生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
目名表其時代詮品新舊。撰爲經録。衆
經有據。實由有功苻主遠承故命苻丕將
十萬衆攻取襄陽獲安。既返長安住五重
寺。僧衆數千大弘法化。苻主常出命安升
輦同載。有譏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
輦輿之榮。豈稱其徳。安諫不聽南征。帝不
從。果敗之。安毎稱。譯胡爲秦有五失。本
三不易也。一者胡言盡倒而使從秦。一失
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衆心
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經委悉。至
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
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説正似亂
詞。尋説向語文無以異。或一千或一百。今
並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將
更傍及。反騰前詞已乃後説。而悉除此。五
失本也。然智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
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
易也。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
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
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
阿羅漢乃競競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
此。豈將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渉
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爲秦。詎可不愼乎。
正當以不關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復嫌
於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
經。支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繼者也。羅叉支
越斵鑿之巧者也。夫聖賢導達正可勗勵
龜鏡以書諸紳永爲鑒誡。但稱梵爲胡。言
小傷本據。竊所未承耳。依撿安公出家之
始。西晋愍帝建興之末年。徳王道振。乃
居東晋孝武太元之晩紀。今取注述之時。
故在斯列
  後秦傳譯佛經録第七
覇主承統。隨方利見各有司存。正朔接運知
之久矣。故因時而王事通夷夏。眄望前古繼
踵相從。後秦姚萇西戎羗也。因苻堅征齔即
而締搆。仍都雍關。改長安爲常安。登位八
年。苻堅領鬼兵白日入宮刺其陰。出血一石。
計論怨結難可淪亡。可不鏡諸。既崩。其子
興立。弘始三年春。有樹連理生於廟庭。逍遙
一園葱變爲薤。咸稱嘉祥。應有智人來入國
瑞。冬什到。雍興加禮。遇待以國師。崇敬甚
隆。大闡經論。震旦宣譯盛在此朝。四方沙門
雲奔湊集。先是長安自前漢廢到苻秦興。其
間三百三十一載。曠絶朝市民俗荒蕪。雖數
伽藍歸信尟寡。三千徳僧同止一處。共受
姚秦天王供養。世稱大寺非是本名。中構一
堂權以草苫。即於其内及逍遙園二處翻譯。
法寶遠被瑞驗若茲。因立僧官俸侍中祑。置
兩都録緝五部僧。昭玄之興始自此起。魏末
周初衢術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藍。草堂本
名即爲一寺。草堂東常住寺。常住南京兆王
寺。京兆後改安定國寺。安定國西爲大乘寺。
邊安定左天街東畔八隅大井。即舊大寺之
東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孫三主三十二
年。爲晋所滅。始於姚萇。初元元年歳在丙戌。
即晋太元之十一年。終於姚泓。永和二年太
歳丙辰。即晋安義熙之十二年也。身死建康。
國入元魏。沙門譯傳凡有八人。所出經律戒
論。一百二十四部。合六百六十五卷。爲後
秦姚氏録云
沙門竺佛念十三部八十
六卷經論
沙門曇摩耶舍二部二十一
卷阿毘曇
沙門弗若多羅一部五十
八卷律
沙門鳩摩羅什九十八部四百二
十五卷經論傳
沙門佛馱耶舍四部六十九
卷經律戒
沙門釋僧肇四部四
卷論
沙門釋僧叡一部一
卷録目
  沙門釋道恒一部一
卷論
出曜經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見二秦録及
高僧傳寶唱録或云論
菩薩瓔珞經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見二
秦録及高僧傳或十二卷
十住斷結經一十二卷第二出與漢法蘭出八卷小
異見二秦録高僧傳或十卷
鼻柰耶律一十卷或云戒因縁經沙門曇
景筆受見釋道安經序
十地斷結經一十卷第二出
菩薩處胎經五卷亦直云胎經見
秦録高僧傳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或四卷
大雲經
持人菩薩經三卷  菩薩普處經三卷
瓔珞本業經二卷  中陰經二卷見二秦録
高僧傳
王子法益壞目因縁經第二出與曇摩難提譯者小異
或云阿育王息壞目因縁經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僧純於拘夷國得本佛念
文後竺法汰刪改正
見唱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晋孝武帝世。涼
州沙門竺佛念。識朗通敏少好遊方。家世
西河洞華戎語。前秦苻氏建元年初。來入
長安。時祕書郎趙正。請僧伽跋澄及曇摩
難提等出衆經論。當世名僧莫能傳譯。衆
咸推念。二含文顯念之譯功。自漢末來。安
高支謙之後。莫踰於念。故苻姚二代爲譯
人之宗。關内名僧咸共嘉尚。其後目出所
件如前。高僧傳中唯載五件。其外八部彰
別雜録。故備列之
舍利弗阿毘曇三十卷或二十卷祐云毘婆沙出長
房撿傳乃是耶舍故改正
之見寶
唱録
差摩經一卷晋隆安年達廣州在白沙寺爲清信
女張普明出此應入晋世隨人附秦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晋安帝世。罽賓三藏
法師曇摩耶舍。秦言法稱。耶舍是名稱。而
高僧傳乃云法明。從聲爲字。於理小僻。義
熙中入長安共天竺沙門曇摩掘多。秦言
法藏。以弘始九年初爲姚興書出梵文。至
十六年秋譯訖。秦太子泓親管理味。沙門
釋道標制序
十誦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
於中寺出見二秦録
  右晋安帝世。罽賓三藏律師弗若多羅。秦
言功徳華。以戒節見稱。歴遊行化。羅既至
止。姚興即召常安名徳六百餘僧。延請多
羅憩於中寺。誦出十誦律梵本。羅什度
爲秦文。三分獲二。未竟而多羅卒。衆咸
痛惜。什後又共曇摩流支。秦言法希。續譯
都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三十卷舊二十七
卷僧叡二秦録云姚
執舊本什執梵又念傳叡肇筆
并制序故知先譯今第二出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第二出與支讖出二十七卷
小異見李廓今別録及二秦
録並題新字如舊
明矣今六十卷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第二出
見別録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叡
筆見二秦録與七卷菩提
經同本名異
出叡制序
華首經一十卷一名攝善根經弘始
八年出見二秦録
撿諸罪福經一十卷見別録
妙法蓮華經七卷弘始八年於大寺出叡筆制序第二
出與護正法華同本相去垂百年見
二秦
賢劫經五卷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護譯小異曇恭
筆見二秦録一名賢劫三昧經一名賢劫
定意
十住經五卷什共佛陀耶舍譯
或四卷見二秦録
思益經四卷名思益梵天所問經弘始四年十月一
日逍遙園出第二譯與護出勝思惟經本
同異出見二
秦録叡制序
大樹緊那羅經四卷二出與支讖屯眞
陀羅同本文有廣略
持世經四卷第二出與護持人菩薩所
問經同本小廣見二秦録
維摩結經三卷弘始八年於大寺出第四譯與佛調支
謙法護出小異生筆什注叡序見二秦
佛藏經三卷亦名選擇諸法經或四卷見二
秦録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
菩薩藏經三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一名大悲經
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録
稱揚諸佛功徳經三卷弘始七年出見二
秦録一名集華經
禪經三卷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見二秦及唱録
一名菩薩禪法經與坐禪三昧經同
禪祕要經三卷見別録或
無經字
禪法要三卷
阿闍世經二卷見別録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見別録或無經字與坐
禪三昧經同本異譯
禪要經二卷一名禪法要
解見別録
發菩提心經二卷見李
廓録
自在王經二卷弘始九年於尚書令常山公姚顯第出
叡筆制序與大集自在品不同長五
文句出沒互多
少見二秦録
善信摩訶神呪經二卷見李
廓録
首楞嚴經二卷第七出與讖謙白延法護蘭公及勇伏
定二經等本同別譯又蜀及後出二本
合九譯
文各異
網經二卷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
一品梵本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譯訖融影
等三百人一時受菩薩
十戒見經前叙肇筆受
大善權經二卷見李
廓録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見
二秦録
無量壽經一卷一名阿彌陀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第
五譯與支謙僧鎧白延法護出兩卷小
異見二
秦録
彌勒下生經亦云彌勒受決
經見二秦録
彌勒成佛經弘始四年出第二譯與法護
出者大同小異見二秦録
金剛般若經佛在舍衞國
見二秦録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見別録第二出與晋
法護出者文少異
菩提經一名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
伽耶頂經一名菩提無行經
遺教經一名佛垂般涅
槃略説誡經
十二因縁觀經
菩薩訶色欲經
雜譬喩經弘始七年十
月出道略集
須摩提菩薩經
文殊悔過經
比丘應法行經長*阿含中
祐注入疑録
無思議光孩童菩薩經亦云不思議
光菩薩所説經
大方等頂王經第二出與法護譯
大王經同文少異
大金色孔雀王經在逍遙園并結
界場法悉備具
莊嚴菩提心經第二出與護譯菩
薩十地同本異出
佛弟子化魔子偈頌經出大集
太白魔王堅信經出大集
開化魔經
魔業經
過魔法界經出大集
佛問阿須輪大海有減經出長
阿含
魔王變身經
東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動經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
佛跡見千輻輪相經
化菩薩經
往古生和佛國願行法典經
佛謦咳徹十方經出大集
過去無邊光淨佛土經
佛變時會身經
無量樂佛土經
王后爲蜣蜋經
佛心總持經與生經所出
心總持少異
獼猴與婢共戲致變經
水牛王經出生經
雀王
兎王經出生經
菩薩身爲鴿王經出六
佛昔爲鹿王經
牧牛經
虚空藏菩薩問持經功徳經
觀世音經出新妙法
華經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已上四十二經並
見別録云什重譯
燈指因縁經
觀普賢菩薩經
睒本起
觀佛三昧經
寶網經
樂瓔珞莊嚴經
請觀世音經已上七經見李
廓録云什譯
思惟要略法經或無
經字
持地經
菩薩戒本
十誦比丘戒本第二出與曇摩
持出者小異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造弘始六年五月逍遙園出叡
筆制序見二秦録什云具翻千卷秦
人識弱略
之十分一
般若經論集二十卷見呉録
十住毘婆沙一十二卷龍樹菩
薩造
成實論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曇略筆見二秦
録佛滅後八百餘年訶梨跋摩造叡
大莊嚴論一十卷馬鳴菩
薩造
十住論一十卷龍樹造弘始年譯未訖卷
末似六度集經見二秦録
中論八卷或四卷龍樹造弘始
年出見二秦録叡序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弘始
六年出見二秦録
十二門論龍樹造見寶
唱録序叡公
馬鳴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
實相論什自著
  右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五卷。晋安帝世。
天竺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婆。秦言童壽。
弘始三年冬到常安。秦主姚興厚加禮遇。
乃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勅令
&MT03037;集諸沙門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出
大品。使什持梵本。興自執舊經以相讐挍。
新文異舊義悉圓通。衆心愜伏。故二秦録
稱什所定者爲新大品。即知有舊明矣。諸
此例有二十餘部。並摽新部字在於題首。
後人年遠多省新字。今並悉無。然後秦之
世大盛宣譯。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興
既虚襟崇仰佛法。恒於大寺草堂之中供
三千僧。與什參定新舊諸經。莫不精究洞
其深旨。時有僧叡法師。甚爲興知。什所譯
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華。受決品
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至。言曰。此語與西
域義同。但在言過質。叡應聲曰。將非人天
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實然。故相開
發。皆此類也。什又爲著實相論及注維摩。
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嘗嘆曰。吾操筆著
摩訶衍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此秦
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嘗聽秦
僧道融講新法華。乃嘆曰。佛法之興其人
也。俄伏師子國婆羅門。事在別傳云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佛
念筆見二秦録
虚空藏經後反罽賓得此經寄與涼
部諸僧見道慧宋齊録
曇無徳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
四分律主今六十卷
曇無徳戒本上二律戒見
晋世雜録
  右四部。合六十九卷。晋安帝世。罽賓三藏
法師佛馱耶舍。秦言覺明。家世外道不信
奉佛。沙門從乞父怒打之。父因遂攣。問
巫。坐犯乃請所打沙門竭誠懺悔。數日便
瘳。因令耶舍剃落爲其弟子。至年十五。日
誦經得二三萬言。有羅漢乞食供之。年十
九諷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頗以簡傲。年
及進戒莫爲臨壇。及從舅學五明世術。至
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讀誦披尋爲務。昏
曉勤劬手不釋卷。毎思惟義尚不覺虚過
良時。其精專例此。後與羅什於沙勒國相
見。什待以師禮。什後前至常安。耶舍後
來姑臧。什令興請別立新省逍遙園四事
供養。並不受。時至分衞一食而已。舍爲
人赤髭。善毘婆沙。人因號之。既奉什師爲
大毘婆沙四事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爲
貨造寺舍。先甞誦四分律。疑其遺謬乃
試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二日覆之。不誤
一字。衆咸揖服。弘始十二年譯四分等。十
五年解座。興施耶舍萬匹。悉不受。沙門道
含竺佛念二人筆受。各施千匹。已外名徳
五百沙門。皆重嚫施。後還西域不知所終」
般若無知論  不眞空論
物不遷論  涅槃無名論
  右四部四卷。晋安帝世。京兆沙門釋僧肇
作。其行状精理具如本傳
二秦衆經
  右沙門釋僧叡撰。叡魏郡人。少出家。年二
十二博通經論。聽僧朗法師講放光。屡有
譏難。朗謂其師僧賢曰。叡比格難吾累思
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也。後與羅什相遇。
參預翻譯。又爲姚嵩所重。興又賞嘆。什後
出成實。命叡講之。文迂義伏者皆釋滯懸
會。什歎曰。吾傳譯値子眞無恨矣。後常
以西方爲任。臨終合掌瑞光出云
釋駮論
  右沙門道恒撰。恒京兆人。年九歳爲隱士
張忠嗟曰。此小兒有出人之相。俗有輔政
之功。道有光顯佛法。恒少事後母以孝
聞。手自書繢供奉。二十遊刃佛理學該
内外。遇羅什譯經。並助詳定。有同學道
標。雅有才力。姚興以恒標二人有經國之
量。下書逼令罷道云云。恒標答詔云云。興
又致書於什&MT03037;。什&MT03037;又答之云云。興後頻
復下書。闔境救免。乃嘆曰。古人有言。益
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遂緬迹
人外故著論及百行箴云
  西秦乞伏氏傳譯佛經録第八
若夫乘時拯俗。開道化生。有國之歸宗。華
夷所同志。有乞伏國仁者。隴右鮮卑也。代
居苑川。爲南單于前秦敗後接統創業。都於
子城。號爲西秦。尊事沙門。時聖堅大徳行化
達彼國。仁崇敬恩遇其禮彌隆。既播釋風因
事陳譯。相承五主四十四年。爲夏赫連所滅。
夏又爲魏所呑。一云仁弟。乞伏乾歸稱王。建
號南涼。太初元年當晋孝武太元十三年戊
子之歳。至太初十二年降於李曇。經於九
年。乾歸子立稱元。更始至暮未。立二年當
宋元嘉七年。爲夏勃所擒。其實合三十七年
矣。今總會之。所出經及失譯等。如別所顯。不
繁標列
方等主虚空藏經八卷一云虚空藏所問經或五卷
第二出與法賢譯羅摩伽同
本見晋雜
録出大集
演道俗業經第二出與支謙出
小異後例一卷
孛經第二出與呉
支謙異譯
太子須大拏經於江陵寺出庾爽筆見始興
寶唱録應入晋世隨人附秦
睒子經一孝睒經一菩薩睒經一佛説睒經一睒本經一
孝子隱經凡六名第二出與羅什譯者小異見始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名無際經見始興録
名金光首女所問經
除恐災患經第二出與魏世白延出
小異見始興寶唱二録
婦人遇辜經見始
興録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名阿難分別經一分別經與弟
慢多耆域述經同本見始興
録上九經法
上録云出別録
菩薩所生地經一摩竭所問經見趙録未知前
後趙逐人附西秦見始興録
賢首經一名賢首夫人
經見始興録
僮迦葉解難經第二出與什譯迦葉經同庾爽筆見
始興王宗寶唱支敏度四録同載
灌佛經與別譯摩訶刹頭經
大同小異見始興録
七女本經第二出與支謙出太同
小異亦名女本心明經
羅伽摩經三卷入法界品
見唐録
  右一十五經。合二十二卷。晋孝武世。沙
門聖堅於河南國。爲乞伏乾歸譯。或云堅
公。或云法堅。未詳孰是。故備列之。依撿群
録。一經江陵出。一經見趙録。十經見始
興録。始興見南録。或竺道祖。晋世雜録。或
支敏度都録。或王宗。或寶唱。勘諸録。名人
似遊渉諸處。隨處出經。既適無停所。弗知
附見何代世録爲正。今依上總注入乞伏
西秦世録云
*胡本經四卷似是長
安中出
薩惒薩王經
阿多三昧經或作
阿陀
陀賢王經
&T075586;陀悔過經
沙彌羅經
方等決經
比丘二事經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並是沙門僧祐出三
藏集録。釋道安所記。關中異經。今還附入
三秦之録。總爲失譯時代處云
  北涼沮渠氏傳譯佛經録第九
序曰。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也。代爲北匈奴
左大。沮渠即官爲氏。因藉前涼改業所基。至
晋安帝隆安五年歳在辛丑。自號北涼。改元
承乾。至十二年。從於姑臧改元玄始。遇曇無
懺法師。翻譯大部弘扇佛教。即宋武之初運
也。初遜奉*懺欽重難倫。元魏聞*懺道術將
延東謁。遜懼*懺爲魏設計。或反西圖。執固
不許。*懺知遜情便辭西出求經。又知業期將
及。詐爲行調累以終事。既爾果行。遜忿之令
刺客於路害*懺。古人諺曰。知識相逢不吉則
凶。斯言可録。於後遜行虐己心愧其事。白日
見鬼以劍刺之遂崩。二主四十三年。爲魏所
滅。凡譯經道俗九人。所出三十二部。二百
六十六卷。并失譯經。爲北涼之録
沮渠北涼沙門釋道龔二部一十
二卷
沙門釋法衆一部四
卷經
沙門僧伽陀一部二
卷經
沙門曇無讖二十四部一百五
十一卷經戒壇文
安陽侯沮渠京聲一部二
卷禪法
沙門佛陀跋陀一部六
十卷
沙門釋智猛一部二
十卷經
沙門釋曇覺一部一十
五卷*經
沙門釋道泰一部二
諸失譯經五部一十七
卷經佛名
悲華經十卷見古録似是先
譯龔更刪改
寶梁經二卷見竺道祖
河西録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晋安帝世。沙門釋道
龔。於張掖爲河西王沮渠氏出
大方等檀特陀羅尼經四卷亦云方等
陀羅尼經
  右晋安帝世。高昌郡沙門釋法衆。於張掖
爲河西王沮渠氏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善權
方便經同見始興録一
名大善權經一名大乘方便經一
名慧上菩薩經凡五名本並同
  右晋安帝世。西域沙門僧伽陀。涼言饒善。
於張掖爲河西王沮渠氏出。見法上録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玄始三年於姑臧出至十年訖此
經凡三萬五千偈於涼減百萬言
止萬餘偈三分
始一見道祖涼録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一卷二出與漢出二十七
卷什出三十卷廣略小
殊或二十九或三十二由初未勘定即
抄寫致本不同今翻驗矣見道祖録
悲華經十卷第二出見道祖河西録又古録載此道龔已
出雖歳不同等是涼世出疑前譯未善故
有兩分異
似再翻實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稱論亦八卷
見道祖河西録
優婆塞戒經十卷永玄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涼城内
出道俗五百餘同聽沙門道泰筆
或六卷大
小不定
菩薩戒經八卷
方等大雲經六卷一方等大雲無想一大雲無想一大
雲密藏於涼内苑寺出見叡二秦録
及李廓録
呉録又載
虚空藏菩薩經五卷第二出與西秦聖堅譯方
等王虚空藏經同出大集
佛本行經五卷第二出
金光明經四卷第一出十八品
見道祖河西録
海龍王經四卷玄始七年出第二譯與法
護出同本見道祖河西録
楞伽經四卷
信善經二卷或云善女
經祐云疑
無爲道經二卷世注
爲疑
勝鬘經一勝鬘師子吼
一乘大方便經
羅摩伽經一卷第二出與魏世安法
賢出者三卷廣略異
須眞天子經見呉録又云
公再
居士請僧福田經見別録
祐云疑
文陀竭王經
功徳寶一光菩薩經
腹中女聽經一名不
莊挍女
決定罪福
菩薩戒本第二出
菩薩戒壇文*一優婆塞壇
文見唱録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晋安帝世。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曇摩讖。或云無懺。涼
言法豐。齎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等。
到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T018533;之而寢。夜
有人牽讖墮地。驚覺謂盜。如此三夕。乃聞
空中聲曰。此如來解脱之藏。何爲&T018533;之。讖
慚悟別安高處。果有盜者。夜數擧竟
不能勝。明旦讖持不以爲重。盜謂聖人悉
來拜謝。沮渠蒙遜僭據涼土稱河西王。聞
讖徳名呼與相見。一面交言禮遇甚厚。仍
請宣譯。涼土英俊沙門慧嵩親承筆受。西
州道俗將數百人。欣覩明能縱横問難。讖
釋疑滯清辯若流。仍出寶坊諸經等。六十
餘萬言。涅槃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
尋。渉歴八年。凡經三度譯。乃周訖。雖四十
卷。所闕尚多。冀弘法王咸令滿足。一覩圓
教再隆化哉涼譯經竟宋
武永初二年
禪法要解二卷
  右晋安帝世。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爲人
博識渉獵書史。因讖弘經乃閲意内典。奉
持五禁守攝六情。請讖譯經即能諷誦。西
千闐。從天竺三藏禪師佛馱斯那。涼言
佛將。諮問道義。斯那天才聰明誦半億偈
經。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爲人中師子。
安陽從學禪要諸術。口誦梵本。歸涼翻譯
傳示流行。後南度江。事在別傳
阿毘曇毘婆沙六十卷
  右佛滅度後六百餘年。迦旃延羅漢弟子
五百人造。見寶唱録。宋文帝世。西域沙門
浮陀跋摩。或云佛陀。涼言覺鎧。於涼
内閑豫宮寺。承和五年爲遜子虔譯。沙門
道泰筆受。慧嵩道朗與名徳僧三百餘人。
考正文義再周方訖。凡一百軸。沙門道挺
製序屬魏滅涼。經法被焚失三十卷。至今
應有六十卷是。而王宗録云。一百。此據本
耳。今日見行有一百九卷。當是近代後人
分之
般泥洹經二十卷
  右宋文帝世。雍州沙門釋智猛。遊歴西域
尋訪異經。從天竺國齎梵本來。道經玉門
於涼州譯。元嘉十四年流至*楊都。與法顯
同見宋齊録
賢愚經十五卷
  右宋文帝世。涼州沙門釋曇覺。一云慧覺。
與僧威徳於于闐得此經梵本來。當元嘉
二十二年。於高昌國天安寺譯。見宋齊録」
大忍辱經十卷
不退轉經四卷一名不退
轉法輪
金剛三昧經
金輪王經
賢劫五百佛名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門僧祐新集。釋
道安涼土異經。今還附入涼世目録爲失
譯源。庶知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少多出之
處所
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
薩撰
  右一部。北涼世釋道泰譯。見唐舊録
大唐内典録卷第


大唐内典録卷第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第一之四
 宋朝 前齊 梁朝 後魏 後齊
  宋朝傳譯佛經録第十
佛經創云。信爲道原功徳之母。智是出世解
脱之基。無信不可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
深惑。故生死大海浩汗無涯。非夫六舟無以
超越。是以智士信六度爲超生之本。故登舟
而大濟。斯道顯然。唯智能克。自教開中土三
被誅除。晩移南服五代弘闡。以事據量。則文
明之朝。信智不言而自顯。武猛之國。仁慧不
可以開疆。可不然乎。可不然乎。然則晋宋兩
朝斯文卓越。揚扇釋道宗猷可觀。今略叙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