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出三藏記集 (No. 2145_ 僧祐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入盡漏名不退轉。諸佛嘉歎記其成號。深不
可測獨見曉焉。神不可量獨能精焉。陵雲輕
擧淨光燭幽。移海飛嶽風出電入。淺者如是。
況成佛乎。是乃三乘之大路。何莫由斯定也。
自始發跡逮于無漏。靡不周而復始。習茲定
也。行者欲崇徳廣業而不進斯法者。其猶無
柯而求伐。不飯而徇飽。難以獲矣。醒寤之士
得聞要定。不亦妙乎。安宿不敏。生値佛後。又
處異國。楷範多闕仰希古烈。滯而未究寤寐
憂悸。有若疾首毎惜茲邦禪業替廢。敢作注
于句末。雖未足光融聖典。且發*曚者。儻易
覽焉。安世高善開禪數。斯經似其所出故録
之于末
  大十二門經序第九    釋道安
夫婬息在乎解色。不係防閑也。有絶存乎解
形。不係念空也。色解則冶容不能轉。形解
則無色不能滯。不轉者。雖天魔玉顏窈窕艶
姿。莫足傾之之謂固也。不滯者。雖遊空無識
泊然永壽莫足礙之。之謂眞也。何者。執古以
御有。心妙以了色。雖群居猶芻靈。泥洹猶如
幻。豈多制形而重無色哉。是故聖人以禪防
淫。淫無遺焉。以四空滅有。有無現焉。淫
有息要在明乎萬形之未始有。百化猶逆旅
也。怨憾之興興於此彼。此彼既興遂成仇敵。
仇敵適成勃然赫怒。赫怒已發無所不至。至
不可&MT00084;神幽想獄。乃毒乃辛欣之甘之。是以
如來訓之以等。等所難等何往不等。等心既
富怨本息矣。豈非爲之乎未有圖難於其易
者乎。夫然則三事凶耽廢然息矣。十二重關
廓然闕矣。根立而道生。覺立而道成。莫不
由十二門立乎定根以逆道休也。大人揮變
榮光四塞。彈撇安明吹沫千刃默動異刹必
先正受。明夫匪禪無以統乎。無方而不留。匪
定無以周乎。萬形而不礙。禪定不愆於神變
乎何有也。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此經世高所
出也。辭旨雅密正而不艶。比諸禪經最爲精
悉。案經後記云。嘉禾七年在建鄴周司隷舍
寫。緘在篋匱。向二百年矣。冥然不行。無聞名
者。比丘竺道護於東垣界賢者經中得。送詣
濩澤乃得流布。得經之後。俄而其家遇火。護
若不覩爲灰炭矣。自然將喪斯禪也。後死者
不得與聞此經也。此經也。八音所誨四道作
訓約無。之文重無簡矣精義。入禪何以上
乎前世又爲懸解一家之傳。故全而次之。然
世高出經。貴本不飾天竺古文。文通尚質。倉
卒尋之。時有不達。今爲略注繼前人之末。非
敢亂朱。冀有以寤焉
  法鏡經序第十     康僧會
夫心者。衆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異名禍
福分流。以身爲車以家爲國。周遊十方禀無
惓息。家欲難足。由海呑流火之獲薪。六邪
之殘已甚於蒺&T067436;網之賊魚矣。女人佞等三&T061579;
其善僞而促寡家之爲禍也。尊邪&T028888;賤清眞。
連叢瑣謗聖賢。興獄訟喪九親。斯家之所由
矣。是以上士恥其*&T028888;懼其厲。爲之懾懾如也。
默思遁邁。由明哲之避無道矣。剔髮毀容法
服爲珍。靖處廟堂練情攘*&T028888;。懷道宣徳
導聾瞽。或有隱處山澤枕石嗽流。專心滌垢
神與道倶。志寂齊乎無名。明化同乎群生。
賢聖競乎清靖。稱斯道曰大明。故曰法鏡。騎
都尉安玄臨淮嚴浮調。斯二賢者。年在
齔弘志聖業。鉤深致遠窮神達幽。愍世*矇
惑不覩大雅。竭思譯傳斯經景摸。都尉口陳
嚴調筆受。言既稽古義又微妙。然時干戈未
戢志士。莫敢或遑。大道淩遲内學者寡聞。
覩其景化可以拯塗炭之尤嶮。然義壅而不
達。因閑竭愚爲之注義。喪師歴載莫由重質。
心憤口悱停筆愴如。追遠慕聖涕泗并流。今
記識闕疑俟後明哲。庶有暢成以顯三寶矣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
 *釋僧祐撰 
道行經序第一      釋道安
道行經後記第二     未詳作者
放光經記第三      未詳作者
合放光光讃略解第四   道安法師
須眞天子經記第五    未詳作者
普曜經記第六      未詳作者
賢劫經記第七      未詳作者
般舟三昧經記第八    未詳作者
首楞嚴三昧經注序第九  未詳作者
合首楞嚴經記第十    支敏度作
首楞嚴經後記第十一   未詳作者
新出首楞嚴經序第十二  弘充法師
法句經序第十三     未詳作者
阿維越致遮經記第十四  出經後記
魔逆經記第十五     出經後記
慧印三昧及濟方等學二經序讃第十六
  王僧孺撰
聖法印經記第十七    出經後記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第十八 出經後記
王子法益壞目因縁經序第十九
  佛念法師
合微密持陀以尼總持三本第二十
  支恭明*作
  道行經序第一    釋道安*作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
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
病無形。兩忘玄塊然無主。此智之紀也。
夫永壽莫美乎上乾。而齊之殤子。神偉莫美
陵虚。而同之&MT01422;滯。至徳莫大乎眞人。而
比之朽種。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喩之幻夢。由
此論之。亮爲衆聖宗矣。何者。執道御有卑高
有差。此有爲之域耳。非據眞如遊法性冥然
無名也。據眞如遊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
奧室也。名教遠想者。智度之蘧廬也。然存乎
證者。莫不契其無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
不忿其蕩冥而誕誹。道動必反優劣致殊眩
誹。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與進度齊
軫。逍遙倶遊。千行萬宜莫不以成衆行。得
字而智進令名諸法參相成者。求之此列也。
且其經也。進咨第一義以爲語端。追述權便
以爲談首行無細而不歴。數無微而不極。言
似煩而各有宗。義似重而各有主。瑣見者慶
其邇教而悦寤。宏哲者望其遠標而絶息。
陟者彌高而不能階。渉者彌深而不能測。謀
者慮不能規。尋者度不能曁。窈冥矣。眞可
謂大業淵藪。妙矣者哉。然凡諭之者。考文以
徴其理者。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驗其義者。迷
其旨者也。何則。考文則異同毎爲辭。尋句則
觸類毎爲旨。爲辭則喪其平成之致。爲旨則
忽其始擬之義矣。若率初以要其終。或忘文
以全其質者。則大智玄通居可知也。從始發
意逮一切智。曲成決著八地無深。謂之智
也。故曰。遠離也。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統鑑諸
法因後成用。藥病雙亡。謂之觀也。明此二行。
於三十萬言。其如視諸掌乎。顛沛造次無起
無此也。佛泥曰後。外國高士抄九十章爲道
行品。桓靈之世朔佛齎詣京師。譯爲漢文。因
本順旨。轉音如已敬順聖言了不加飾也。然
經既抄撮合成章指。音殊俗異。譯人口傳。
自非三達胡能一一得本縁故乎。由是道行
頗有首尾隱者。古賢論之。往往有滯。仕行恥
此。尋求其本。到于闐乃得。送詣倉垣。出爲放
光品。斥重省刪務令婉便。若其悉文將過三
倍。善出無生論空特巧。傳譯如是。難爲繼
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煥爾闡幽。支讖全本
其亦應然。何者。抄經刪削。所害必多。委本從
聖。乃佛之至戒也。安不量未學。庶幾斯心
載詠載玩。未墜于地。撿其所出事本終始。猶
析傷玷缺厭然無際。假無放光何由解
斯經乎。永謝先*哲所蒙多矣。今集所見爲解
句下。始況現首終隱現尾。出經見異。銓其得
否。擧本證抄敢増損也。幸我同好飾其瑕謫

  道行經後記第二    未詳作者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陽孟元士口授。
天竺菩薩竺朔佛時傳言者譯。月支菩薩支
讖時侍者南陽張少安南海子碧。勸助者孫
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陽城西
菩薩寺中沙門佛大寫之
  放光經記第三二十
卷者
惟昔大魏頴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學
道爲沙門。出塞西至于闐國。寫得正品梵書。
胡本九十章。六十萬餘言。以太康三年。遣
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饒送經*胡本至洛陽。住
三年。復至許昌二年。後至陳留界倉垣水南
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衆賢者皆集
議。晋書正寫。時執*胡本者于闐沙門無叉羅
優婆塞竺叔蘭口傳。祝太玄周玄明共筆受。
正書九十章。凡二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一言。
時倉垣諸賢者等。大小皆勸助供養。至其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寫都訖。經義深奧。又前後
寫者。參挍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
五日沙門竺法寂來至倉垣水北寺。求經本
寫時撿取現品五部并*胡本。與竺叔蘭更共
考挍書寫。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訖。於前後所
寫撿最爲差定。其前所寫可更取挍。晋*胡音
訓暢義難通。諸開士大學文生書寫供養諷
誦讀者。願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合放光光讃略解序第四 釋道安*作
放光光讃。同本異譯耳。其本倶出于闐國持
來。其年相去無幾。光讃于闐沙門祇多羅以
泰康七年齎來。護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
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闐爲師
送至洛陽。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
光讃來四年後光讃出九年也。放光于闐沙
門無叉羅執*胡竺。叔蘭爲譯言。少事約&MT00085;
削復重事。事顯炳煥然易觀也而從約必有
所遺。於天竺辭及騰毎本蘭焉。光讃護公執
*胡本。聶承遠筆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飾。悉
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毎至事首輒多不
使。諸反覆相明又不顯灼。考其所出。事
事周密耳。互相補益所悟實多。恨其寢逸
涼。土九十一年。幾至泯滅。乃達此邦也。斯經
既殘不具。並放光尋出。大行華京。息心居士
翕然傳。焉中山支和上遣人於倉垣。斷絹寫
之。持還中山。中山王及衆僧。城南四十里幢
幡迎經。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讃人無知者。昔
在趙魏迸得其第一品。知有茲經而求之不
得。至此會慧常進行慧辯等持如天竺。路經
涼州。寫而困焉。展轉秦雍。以晋泰元元年
五月二十四日乃達襄陽。尋之玩之。欣有所
益。輒記其所長爲略解如左。般若波羅蜜
者。無上正眞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
也。等道有三義焉。法身也。知也。眞際也。
故其爲經也。以如爲始。以法身爲宗也。如
者爾也。本末等爾。無能令不爾也。佛之興滅。
綿綿常存。悠然無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
常淨也。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於戒則無戒
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泯
爾都忘二三盡息。皎然不緇。故曰淨也。常道
也。眞際者。無所著也。泊然不動湛爾玄齊。無
爲也無不爲也。萬法有爲而此法淵默。故
曰。無所有者是法之眞也。由是其經萬行兩
廢。觸章輒無也。何者。癡則無往而非徼。終日
言盡物也。故爲八萬四千塵垢門也。慧則無
往而非妙。終日言盡道也。故爲八萬四千度
無極也。所謂執大淨而萬行正。正而不害妙
乎大也。凡論般若推諸病之疆服者。理徹者
也。尋衆藥之封域者。斷迹者也。高談其
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
號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貢高。是其渉百辟
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徹迹。又思存其所
指。則始可與言智已矣。何者。諸五陰至薩云
若。則是菩薩來往所現法慧可道之道也。諸
一相無相。則是菩薩來往所現眞慧明乎常
道也。可道故後章或曰世俗。或曰説己也。常
道則或曰無爲。或曰復説也。此兩者同謂之
智。而不可相無也。斯乃轉法輪之目要。般若
波羅蜜之常例也
  須眞天子經記第五   未詳作者
須眞天子經。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於長安
青門内白馬寺中。天竺菩薩曇摩羅察口授
出之。時傳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聶
承遠張玄泊孫休。達十二月三十日未時訖
  普曜經記第六     未詳作者
普曜經。永嘉二年太歳在戊辰五月。本齋菩
薩沙門法護。在天水寺。手執*胡本口宣晋
言。時筆受者。沙門康殊帛法
  出賢劫經記第七    未詳作者
賢劫經。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薩
竺法護。從罽賓沙門得是賢劫三昧。手執口
宣。時竺法友從洛寄來。筆者趙文龍。使其
功徳福流十方普遂蒙恩離於罪蓋。其是經
者。次見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薩決。致無生
忍至一切法。十方亦爾
  般舟三昧經記第八   未詳作者
般舟三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薩
朔佛。於洛陽出。菩薩法護。時傳言者。月
支菩薩支讖授與。河南洛陽孟福字元士。隨
侍菩薩。張蓮字少安筆受。令後普著在。建
安十三年。於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後有寫者。
皆得南無佛。又言。建安三年歳在戊子八月
八日於許昌寺挍定
  首楞嚴三昧經注序第九 未詳作者
首楞嚴三昧者。晋曰勇猛伏定意也。謂十住
之人忘當而功顯。不爲而務成。蓋勇伏之名
生於希尚者耳。雖功高天下。豈係其名哉。直
忘宗而稱立遺稱。故名貴訓三千數典
誥群生瞻之而弗及。鑚之而莫喩。自非奇致
超玄胡可以應乎。聖録所謂勇猛者。誠哉難
階也。定意者。謂迹絶仁智有無兼忘。雖復寂
以應感。惠澤倉生何甞不通。以仁智照以
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
遍諸國亦無所分。而於法身不壞也。謂雖從
感若流身充宇宙。豈有爲之者哉。謂化者以
不化爲宗。作者以不作爲主。爲主其自忘焉。
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極也。可分
則有虧。斯成則有散。所謂爲法身者。絶成虧
遺合散。靈鑒與玄風齊蹤。員神與太陽倶暢。
其明不分萬類殊觀。法身全濟非亦宜乎。故
曰不分無所壞也。首楞嚴者。冲風冠乎知喪。
洪緒在於忘言。微旨盡於七位。外迹顯乎三
權。洞重玄之極奧。耀八特之化谷。挿高木
之玄標。建十准以伺能。翫妙旨以調習。既習
釋而知玄。遺慈故慈洽。棄照而照弘也。故有
陶化育物紹以經綸。自非領略玄宗深致奇
趣。豈云究之哉。沙門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
世。神悟發於天然。俊朗明澈玄映色空。啓
于往數位叙三乘。余時復疇諮豫聞其一。敢
以不敏係于句末。想望來賢助刪定焉安公經
録云中
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讖所出其經首略
如是我聞唯稱佛在王舍城靈鳥頂山中
  合首楞嚴經記第十*胡文同晋
音勇伏定意
 支慜度三經謝敷合
注共四卷
 
此經本有記云。支讖所譯出。讖月支人也。漢
桓靈之世。來在中國。其博學淵妙才思測微。
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今
之小品阿闍屯眞般舟。悉讖所出也。又
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其父亦漢靈帝
之世。來獻中國。越在漢生。似不及見讖也。又
支亮字紀明。資學於讖。故越得受業於亮焉。
越才學深徹内外備通。以季世尚文時好簡
略。故其出經頗從文麗。然其屬辭析理。文而
不越。約而義顯眞可謂深入者也。以漢末沸
亂南度奔呉。從黄武至建興中。所出諸經凡
數十卷。自有別傳記録。亦云。出此經。今不
見。復有異本也。然此首楞嚴自有小不同。辭
有豐約。文有晋*胡。較而尋之。要不足以爲
異人別出也。恐是越嫌讖所譯者辭質多*胡
音。異者刪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
家各有記録耳。此一本於諸本中辭最省便。
又少*胡音。偏行於世。即越所定者也。至大
晋之初。有沙門支法護白衣竺叔蘭。並更譯
此經。求之於義互相發明。拔尋三部勞而難
兼。欲令學者即得其對。今以越所定者。爲母
護所出。爲子蘭所譯者繋之。其所無者輒於
其位記而別之或有文義皆同。或有義同而
文有小小増減。不足重書者。亦混以爲同。雖
無益於大趣。分部章句差見可耳
勇伏定記曰。元康元年四月九日。燉煌菩薩
支法護。手執*胡經口出首楞嚴三昧。聶承遠
筆受。願令四輩攬綜奉宣觀異同意
  首楞嚴後記第十一   未詳作者
咸和三年歳在癸酉。涼州刺史張天錫。在州
出此首楞嚴經。于時有月支優婆塞支施崙。
手執*胡本。支博綜衆經。於方等三昧特善。
其志業大乘學也。出首楞嚴須頼上金光首
如幻三昧。時在涼州。州内正聽堂湛露軒下
集。時譯者歸慈王世子帛延善晋*胡音。延
博解群籍内外兼綜。受者常侍。西海趙潚會
水令馬奕内侍來恭政。此三人皆是俊徳。有
心道徳時在坐沙門釋慧常釋進行。涼州自
屬辭。辭旨如本不加文飾。飾近俗質近道。文
質兼唯聖有之耳
  新出首楞嚴經序第十二 釋弘充*作
首楞嚴三昧者。蓋神道之龍津。聖徳之淵府
也。妙物希微。非器像所表。幽玄冥湛。豈情言
所議。冠九位以虚昇。果萬行而圓就。量種智
以窮賢。絶殆庶而靜統。用能靈臺十地扃鐍
法雲。罔象環中神圖自外。然心雖澄一應無
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故明宗本則三達
同寂。論善救則六度彌綸。辯威効則強魔慴
縛。語衆變則百億星繁。至乃微號龍上晦
跡塵光。像告諸乘有盡無滅。斯皆參定之冥
功。成能之顯事。權濟之樞綱。勇伏之宏要矣。
羅什法師。弱齡言道思通法門。昔紆歩關右
譯出此經。自雲布以來競辰而衍。中興啓運
世道載昌。宣轉之盛日月彌懋。太宰江夏
王。該綜群籍討論淵敏。毎覽茲卷特深遠情。
充以管昧嘗厠玄肆。預遭先匠啓訓音軌。參
聽儒緯髣髴文意。以皇宋大明二年歳次奄
茂。於法言精舍略爲注解。庶勉不習之傳。敢
慕我聞之義。如必紕繆以俟君子
  法句經序第十三    未詳作者
曇鉢偈者。衆經之要義。曇之言法。鉢者句也。
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
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
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衆經。佛一切
智。厥性大仁愍傷天下。出興于世開現道義。
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有四部
鋡。至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
聞如是處佛所究暢其説。是後五部沙門各
自鈔采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
爲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
法句。夫諸經爲法言。法句者猶法言也。近世
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
渾漫。惟佛難値。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
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爲天書。語
爲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侯
世高都尉弗調。譯*胡爲漢。審得其體。斯以
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尚貴其實。粗得
大趣。始者維祇難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來
適武昌。僕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
炎爲譯。將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
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於質直。僕初
嫌其辭不雅。維祇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
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
厥義。是則爲善。座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
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
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胡義實宜經
達。是以自竭受譯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
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
此雖辭朴而旨深。文約而義博。事鉤衆經。
章有本故句有義説。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
學法句。謂之越叙。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
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啓矇辯惑誘人自立。學
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實可謂妙要者哉。昔
傳此時有所不出。會將炎來。更從諮問受此
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挍往故有所増定。第
其品目合爲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
十二章。庶有補益共廣聞焉
  阿維越遮致經記第十四晋言不退轉法
輪經四卷
 出經後記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薩沙門法護。於燉
煌從龜茲副使美子侯。得此梵書不退轉法
輪經。口敷晋言。授沙門法乘使流布。一切咸
悉聞知
  魔逆經記第十五    出經後記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薩法護。手執
梵書口宣晋言。聶道眞筆受。於洛陽城西白
馬寺中始出。折顯元寫使功徳流布。一切蒙
福度脱
  慧印三昧及濟方等學二經序讃第十六
 王僧孺撰 
夫六畫相因。懸日月而無改。二字一吐。更
天地而靡渝。雖書不盡言。言非書不闡。言不
盡意。意非言不稱。是以諦聽善思承茲利喜。
俯首屈足恭此受持。若讀若誦。已説今説。一
音一偈莫匪舟梁。一讃一稱動成輪軌。況夫
五力方圓四攝無怠。開方便門示眞實相。流
方等之妙説。得菩提之至因。沐此寶池照茲
法炬。香雲靡靡慧露傍流。出伽耶之妙城。發
娑羅之寶樹。建安殿下含章。基性育徳成體。
憓聲溢於秋水。義美光於冬日。事高祖丘兎
圃。名出前意後蒼。損己利人忘我濟物。傍通
兼善無礙無私。若空谷之必應如洪鍾之虚
受。匡法弘道以善爲樂。重以植顯因於永
劫。襲妙果於茲生。託意紹隆用心依止。妙達
空有深辯權實。而玉體不安有虧凉暑。行仁
莫顯楚君日見其瘳。施徳靡言。漢相方饗其
樂。桂葉龜腦。固風寒之易銷。茘葩鸞骨。更
騰飛之可孱。況復慧身方漸善根宿樹。無勞
湔腸澣胃。不待望色察聲。有廣州南海郡民
何規。以歳次協洽月旅黄鍾天監之十四年
十月二十三日。採藥於豫章胡翼山。幸非放
子逐臣。乃類尋仙招隱。登峰十所里。屑若有
來。將循曲陌先限清澗。或如止水乍有潔流。
方從掲厲且就褰攬。未濟之間忽不自覺。見
澗之西隅有一長者。語規勿渡。規於時即留。
其人面色正青。徒跣捨屨。年可八九十。面已
皺斂。鬚長五六寸。髭半於鬚。耳過於眉。眉
皆下被。眉之長毛。長二三寸。隨風相靡。脣色
甚赤。語響而清。手爪正黄。指毛亦長二三寸。
著赭布帔。下有赭布泥洹僧。手捉書一卷。遙
投與規。規即捧持望禮三拜。語規可以此經
與建安王。兼言王之姓字。此經若至。宜作三
七日病齋。若不曉齋法。可問下林寺副公。
副法師者。戒行精苦恬憺無爲。遺嗜欲等豪
賤。蔬藿自充禪寂無怠。此長者言畢便去。行
十餘歩間。忽不復覩規開卷敬視。名爲慧印
三昧經。經旨以至極法身無相爲體。理出百
非義喩名相。寂同法相妙等眞如。言其慧
冥此理有若恒印心照凝寂。故以三昧爲名。
後又有濟諸方等學經。此下又題云。天竺薩
和鞞曰僧迦與海虎王。經旨以流通至教。軌
法有體。所以誡示大土化物方法言若濟諸
民。宜弘方等之教。方等者大乘之通名。
究竟之弘旨。其軸題云。燉煌菩薩沙門支法
護所出。竺法首筆受。共爲一卷。寫以流通。軸
用淳漆。書甚緊潔。點製可觀。究尋義趣。或微
或顯。稱在羅閲山箸陀隣尼行。無來無去非
住非止。斯蓋鷲嶽鶴林之別記。寶殿孤園之
後述。不殊玉撿靡異寶函。理出希微辭深鉤
致。是惟正説曾匪異端。雖王遵之得四十二
章。安清之出百六十品。無以惑異
大王沐浴持奉&T016254;跪鑚習。多寫廣述闡揚玄
旨。孰匪醫王即斯藥樹。不待眴無勞苦
口。捨茲六術屏此十巫。昔或授編書於
上。受揣術於谷裏。乍有寓言。且或假夢未有
因應。炳發若此其至焉。受命下才式旍上道。
敢因滓賤率此顓蒙。其辭曰
雷音震響。録簡青編。匪言曷教。非迹靡傳。是
資妙象。實寄幽筌。照之慧燭。濟以寶船。懇哉
至矣。在應斯圓。覆其靉靆。浸此熙漣。救焚
拯溺。去蓋銷纒。灼灼應韓。英英河楚。松孤
桂鬱。鸞栖鵬擧。照野光朝。潤山枯渚。濫源茲
永。覆匱已多。欝爲蕃幹。擢此天柯。寄誠梵
表。託好禪阿。接足能仁。心直妙覺。用遺滯
染。是袪塵濁。靡向非眞。何背非俗。一忘受
想。將損味觸。無徳不詶。有感必召。吐彼神
決。示我玄要。既蠲既已。留華及少。等以北
恒。均之東耀
祐少尋經律。竊&T055761;諸部之奧。但一切變易萬
事遷訛。所以古今同異觸類皆有。故魚謬爲
魯陶誤成陰。案晋末以來。關中諸賢經録
云。慧印三昧經。支謙所出。濟方等大乘學經。
法護所出。聖法印經。後記云。晋元康四年。菩
薩沙門支法護。於酒泉出此經。弟子竺法首
筆受。而何規所得經本二經同卷題方等。於
法護亂三昧。於支謙實由編寫成。然非爲誣
濫。而一往觀覽。容生疑惑。聊記所憶。存之末
塵。故出別記
  聖法印經記第十七天竺名阿遮
曇摩文圖
出經後記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
曇法護。於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
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住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第十
經後記云。沙門曇法護。於京師遇西國寂志
從出此經。經後尚有數品。其人忘失。輒宣
現者轉之爲晋。更得其本補令具足。太康十
年四月八日。白馬寺中。聶道眞對筆受。勸助
劉元謀傅公信侯彦長等
  王子法益壞目因縁經序第十九
 竺佛念造 
原夫善惡之運契。猶形影之相顧。受對明驗
凡三差焉。現世中世後世。播九色之深恩。以
悦天妃之耳目。孤禽投王而全命。形受五
之切酷。斯現報也。群徒潜淪於幽壑。神陟淪
漂而不改。身酸歴世之殃亹。不曉王子之喪
目。斯中報也。阿蘭從禍於無相。嬰佩永惑
於始終。爲著翅之暴狸。飛沈受困而難計。
斯後報也。故聖人降靈必有所由。非務不
豫。清白明矣。玄鑒三世弱喪之流。深記來
世坯形之累。趣承入百練之室。自如來逝後
阿育登位。綱維閻浮光被六合。圖形神寺八
萬四千。羅漢御世汜濟億數。國主師宗玄化
滂沛。萬民仰戴而不已。神祇欽頼而愈深。然
王子法益宿殖洪業。生在王宮容貌殊特。復
斯對靡知縁趣。會秦尚書令輔國將軍
宗正卿領城門挍尉使者司隷挍尉姚旻者。
南安郡人也。親姚韶之次兄。字景嶷。文爲儒
表。則烈勳於千載。武爲邈群。則皎然而獨標。
凡音通實。則辯機而曠遠。執素縱情。則&T037173;
翔而無倫。徳也純懿。範也難摸。赫逸幹於群
才。振龍威於昆鋒。然愍永惑之叵救。傷愚
黨之不寤。欲紹先勝之遺迹。竪玄宗於末俗。
故請天竺沙門曇摩難提。出斯縁本。秦建初
六年歳在辛卯。於安定城。二月十八日出。
至二十五日乃訖。*胡本三百四十三首盧也。
傳爲漢文。一萬八千言。佛念譯音。情義實難。
或離文而就義。或正滯而傍通。或取解於誦
人。或事略而曲備。冀將來之學士令。鑒罪福
之不朽設。有毫氂潤色者。盡銘之於萌兆故
序之焉
  合微密持經記第二十  支恭明*作
合微密持陀以尼總持三本本是地以尼下
*本是總持微密持也
佛説無量門微密持經佛説阿難陀目佉
尼阿離陀隣尼經
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二本後皆有此名
並不列出耳
又別剡西臺曇斐記云
此經。凡有四本。三本並各二名。一本三名。備
如後列。其中文句參差。或*胡或漢音殊。或
隨義制語。各有左右。依義順文。皆可符同。所
爲異處。後列得法利三乘階級人數及動地
雨華諸天伎樂供養。多不悉備。意所未詳
一本。一名無量門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
得一切智此一本名行於世爲常舊本
一本。一名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羅尼。二名
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一本。一名無端底門總持之行。二名菩薩降
諸魔堅固於一切智
一本。一名出生無量門持。二名一生補處道
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本備明法利
及動地伎樂事
四本皆各標前一名於經首。第二第三名不
以題經也。後舍利弗請名佛説名皆備如前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
 釋僧祐撰 
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道安法師
大品經序第二     長安叡法師
大品注經序第三     大梁皇帝
小品經序第四     長安叡法師
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  支道林作
正法華記第六      出經後記
正法華後記第七     未詳作者
法華宗要序第八     慧觀法師
法華經後序第九    長安叡法師
持心經後記第十    出經後記
思益經序第十一    長安叡法師
維摩詰經序第十二    僧肇法師
合維摩詰經序第十三   敏度法師
毘摩羅詰堤經義疏序第十四
  長安叡法師
自在王經後序第十五  長安叡法師
大涅槃經序第十六   涼州朗法師
大涅槃經記序第十七   未詳作者
六卷泥洹經記第十八   出經後記
二十卷泥洹經記第十九  出智猛傳
  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
 道安法師 
昔在漢陰十有五載。講放光經歳常再遍。及
至京師漸四年矣。亦恒歳二。未敢墮息。然毎
至滯句首尾隱沒。釋卷深思。恨不見護公叉
羅等。會建元十八年正車師前部王。名彌第。
來朝。其國師。字鳩摩羅跋提。獻大品一
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失盧。*失盧三十二
字。*胡人數經法也。即審數之。凡十七千二
百六十首盧。殘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萬二
千四百七十五字
天竺沙門曇摩蜱執本。佛護爲譯。對而撿之。
慧進筆受。與放光光讃同者。無所更出也。其
二經譯人所漏者。隨其失處稱而正焉。其義
異不知孰是者。輒併而兩存之。往往爲訓其
下。凡四卷。其一經五卷也。譯*胡爲秦。有五
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衆心非文不
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經委悉至於嘆詠。
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記正似亂辭。尋説
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
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
乃後説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經。三達
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
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人叵階。
乃欲以千歳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
俗。二不易也。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
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
截。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
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渉
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爲秦。詎可不愼乎。
正當以不開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復嫌大
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前人出經。支
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繋者也。叉羅支越。
鑿之巧者也。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
若夫以詩爲煩重。以尚爲質朴。而刪令合
今。則馬鄭所深恨者也。近出此撮欲使不雜
推經言旨。唯懼失實也。其有方言古辭。自爲
解其下也。於常首尾相違句不通者。則冥如
合符。厭如復折。乃見前人之深謬。欣通外
域之嘉會也。於九十章蕩然無措疑處。毫芒
之間泯然無微疹。已矣乎
摸一切佛過去未來現在佛如諸法明天竺
禮般
  若辭也明智也外國禮有四種一罽耶二波羅南三婆南四
摸南*摸屈體也此跪此四拜拜佛外道國主父母通
拜耳禮父母云南*摸
薩迦薩迦供養也
摩訶大也鉢羅若智也波羅度也無極經抄天竺
經無
  前題前題皆云吉法吉法竟
是也道安爲此首目題也
  大品經序第二    長安釋僧叡
摩訶般若波羅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階
之龍津也。夫淵府不足以盡其深美。故寄大
以目之。水鏡未可以喩其澄朗。故假慧以稱
之。造盡不足以得其崖極。故借度以明之。
然則功託有無。度名所以立。照本靜末。慧
目以之生。曠兼無外。大稱由以起。斯三名
者。雖義渉有流而詣得非心。跡寄有用而功
實非待。非心故以不住爲宗。非待故以無照
爲本。本以無照則凝知於化始。宗以非心則
忘功於行地。故啓章玄門。以不住爲始。妙歸
三慧。以無得爲終。假號照其眞。應行顯其明。
無生冲其用。功徳旍其深。大明要終以驗始。
漚和即始以悟終。蕩蕩焉。眞可謂大業者之
通塗。畢佛乘者之要軌也。夫寶重故防深。功
高故校廣。囑累之所以慇懃。功徳之所以屡
増。良有以也。而經來茲土。乃以秦言譯之。典
摸乖於殊制。名實喪於不謹。致使求之彌至
而失之彌遠。頓轡重關而窮路轉廣。不遇淵
匠殆將墜矣。亡師安和上。鑿荒塗以開轍。
摽玄指於性空。落乖蹤而直達。殆不以謬文
爲閡也。亹亹之功。思過其半。邁之遠矣。
摩羅什法師。慧心夙悟超拔特詣。天魔于而
不能迴。淵識難而不能屈。扇龍樹之遺風。
振慧響於此世。秦王感其來儀。時運開其
凝滯。以弘始三年歳次星紀冬十二月二十
日至長安。秦王扣其虚關。匠伯陶其淵致。虚
關既闡乃正此文言。淵致既宣而出其釋論。
渭濱流祇洹之化。西明啓如來之心。逍遙集
徳義之僧。京城溢道詠之音。末法中興將始
於此乎。予既知命遇此眞化。敢竭微誠屬當
譯任。執筆之際三惟亡師五失及三不易之
誨。則憂懼交懷。惕焉若厲。雖復履薄臨深。未
足喩也。幸冀宗匠通鑒。文雖左右而旨不違
中。遂謹受案譯敢當此任。以弘始五年歳在
癸卯四月二十三日。於京城之北逍遙園中
出此經。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
音交辯文旨。秦王躬攬舊經。驗其得失。諮
其通途。坦其宗致。與諸宿舊義業沙門釋慧
恭僧&MT03037;僧遷寶度慧精法欽道流僧叡道恢道
㯹道恒道悰等五百餘人。詳其義旨。審其文
中。然後書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盡。校
正檢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訖。文雖粗定。
以釋論撿之猶多不盡。是以隨出其論隨而
正之。釋論既訖。爾乃文定。定之未已。已有寫
而傳者。又有以意増損。私以般若波羅蜜爲
題者。致使文言舛錯前後不同。良由後生虚
己懷薄信我情篤故也。*胡本唯序品阿鞞跋
致品魔品有名。餘者直第其事數而已。法
師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數
之名與舊不同者。皆是法師以義正之者也。
如陰入持等名。與義乖故隨義改之。陰爲衆。
入爲處。持爲性。解脱爲背捨。除入爲勝處。意
止爲念處。意斷爲正勤。覺意爲菩提。直行爲
聖道。諸如此比。改之甚衆。*胡音失者。正之
以天竺。秦名謬者。定之以字義。不可變者。
即而書之。是以異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實匠
者之公謹。筆受之重愼也。幸冀遵實崇本之
賢。推而體之。不以文撲見咎煩異見愼也
  注解大品序第三    大梁皇帝
機事未形。六畫得其悔吝。玄象既運。九章測
其盈虚。斯則鬼神不能隱其情状。陰陽不能
遁其變通。至如摩訶般若波羅蜜者。洞達無
底。虚豁無邊。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以數
術求。不可以意識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辯
所能論。此乃菩薩之正行。道場之直路。還源
之眞法。出要之上首。本來不然。畢竟空寂。寄
大不能顯其博。名慧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
機其通。借岸不能窮其實。若談一相。事絶百
非。補處默然。等覺息行。始廼可謂無徳而稱
以無名相作名相説。導渉求之意。開新發
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號。頃者。學徒罕
有尊重。或時聞聽不得經味。帝釋誠言信而
有徴。此實賢衆之百慮。菩薩之魔事。故唱愈
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貴。致使正經沈匱於
世。寔由虚己情少懷疑者多。虚己少則是我
之見深。懷疑多則横構之慮繁。然則雖繁慮
紛紜不出四種。一謂此經非是究竟。多引涅
槃以爲碩訣。二謂此經未是會三。咸誦法華
以爲盛難。三謂此經三乘通教。所説般若即
聲聞法。四謂此經是階級行。於漸教中第二
時説。舊義如斯。廼無是非。較略四意粗言所
懷。涅槃是顯其果徳。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
則以常住佛性爲本。明因則以無生中道爲
宗。以世諦言説。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義
諦言説。豈可復得談其優劣。法華會三以歸
一。則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萬善
爲乘體。般若即三而不三。則三遣而一亡。然
無法之可得。故以無生爲乘體。無生絶於戲
論。竟何三之可會。所謂百花異色共成一陰。
萬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執二文。
今復開五意以増所疑。一聲聞若智若斷皆
是菩薩無生法忍。二三乘學道宜聞般若。三
三乘同學般若倶成菩提。四二乘欲住欲證
不離是忍。五羅漢辟支從般若生。於此五義
不善分別。堅著三乘教同一門。遂令朱紫共
色珉玉等價。若明察此説深求經旨。連環既
解弄丸自息。謂第二時是亦不然。人心不同
皆如其面。根性差別復過於此。非可局以一
教。限以五時。般若無生非去來相。豈以數量
拘。寧可以次第求。始於道樹終於雙林。初中
後時常説智慧。復何可得名爲漸教。釋論言。
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説於佛所作少功徳乃至
戲笑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
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是故今問
爲畢定爲不畢定。以此而言。去之彌遠。夫學
出離非求語言應定觀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
依何義説。相與無相有如水火二性相違。豈
得共貫。雖一切聖人以無爲法。三乘入空其
行各異。聲聞以壞縁觀觀生滅空。縁覺以因
縁觀觀法性空。菩薩以無生觀觀畢竟空。此
則淄澠殊味涇渭分流。非可以口勝。非可以
力爭。欲及弱喪去斯何適。値大寶而不取。遇
深經而不求。亦何異窮子反走於宅中。獨姥
揜目於道上。此廼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
心。但好龍而觀畫。愛象而翫跡。荊山可爲流
慟法水。所以大悲經譬兎馬論喩鹿犀。倶以
一象配成三獸。用度河以測境。因圍箭以驗
智。格得空之淺深。量相心之厚薄。懸鏡在前。
無待耳識。離婁既睇。豈勞相者。若無不思誼
之理。豈有不思誼之事。放瑞光於三千。集
寄蓮於十方。變金色於大地。嚴華臺於虚
空。表舌相之不虚。證般若之眞實。所以龍樹
道安童壽慧遠。咸以大權應世。或以殆庶救
時。莫不伏膺上法如説修行。況於細人可離
斯哉。此經東漸二百五十有八歳。始於魏甘
露五年至自于闐。叔蘭開源彌天導江。鳩摩
羅什澍以甘泉。三譯五校。可謂詳矣。龍樹菩
薩著大智論。訓解斯經。義旨周備。此實如意
之寶藏。智慧之滄海。但其文遠曠。毎怯近情。
朕以聽覽餘日集名僧二十人。與天保寺法寵
等。詳其去取。雲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採
釋論以注經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釋。此外或
捃關河舊義。或依先達故語。時復間出以相
顯發。若章門未開義勢深重。則參懷同事廣
其所見。使質而不簡文而不繁。庶令學者有
過半之思。講般若經者多説五時。一往聽受
似有條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唯仁王般若
具書名部。世既以爲疑經。今則置而不論。僧
叡小品序云。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
適化之説。多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略出
四種而不列名。釋論言。般若部黨有多有少。
光讃放光道行。止擧三名復不滿四。此土別
有一卷。謂爲金剛般若。欲以配數。可得爲五。
既不具得經名。復不悉時之前後。若以臆斷
易致譏嫌。此非議要請俟多聞。今注大品自
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時般若。勸説以不住標
其始。命説以無教通其道。願説以無得顯其
行。信説以甚深美其法。廣説以不盡要其
終。中品所以累教。末章所以三屬。義備後
釋不復詳言。設迺時曠正教處無法名。猶且
苦辛草澤經歴嶮遠。翹心逿聽澍意希夷。冀
遲玄應想像空聲。輕生以重半偈。賣身以尊
一言。甘渫血而不疑。欣出髓而無悋。況復
龍宮神珠寶臺金鍱。難得之貨難聞之法。遍
布塔寺充刃目前。豈可不伏心受持虚懷鑚
仰。使佛種相續菩提不斷。知恩反復更無他
道。方以雪山疋以香城。寧得同日語其優劣。
率書所得。懼増來過。明達後進。幸依法行
  小品經序第四     釋僧叡作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
佛之弘軌也。軌不弘則不足以冥群異指其
歸。性不盡則物何以登道場成正覺。正覺之
所以成。群異之所以一。何莫由斯道也。是以
異教慇懃。三撫以之頻發。功徳疊校。九増
以之屡至。如問相標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
而忘其忘。道行坦其津。難問窮其原。隨喜
忘趣以要終。照明不化以即玄。章雖三十貫
之者道。言雖十萬倍之者行。行凝然後無
生。道足然後補處。及此而變一切智也。法華
鏡本以凝照般若冥。末以解懸解懸理。趣菩
薩道也。凝照鏡本告其終也。終而不泯則歸
途扶疎。有三實之跡。權應不夷則亂緒紛綸。
有惑趣之異。是以法華般若相待以期終。方
便實化冥一以侠盡。論其窮理盡性夷明萬
行則實不如照。取其大明眞化解本無三則
照不如實。是故歎深則般若之功重。美*實則
法華之用微。此經之尊三撫三囑。未足惑
也。有秦太子者。寓跡儲宮擬韻區外。翫味斯
經夢想増至准悟大品。深知譯者之失。會聞
究摩羅法師。神授其文眞本猶存。以弘始十
年二月六日。請令出之。至四月三十日。校正
都訖。考之舊譯。眞若荒田之稼芸過其半。未
詎多也。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
廣略之説也。其多者云有十萬偈。少者六百
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隨宜之
言。復何必計其多少議其煩簡耶。*胡文雅
質按本譯之。於麗巧不足樸正有餘矣。幸冀
文悟之賢。略其華而幾其實也
  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 支道林作
夫般若波羅蜜者。衆妙之淵府。群智之玄宗。
神王之所由。如來之照功。其爲經也。至無空
豁廓然無物者也。無物於物。故能齊於物。無
智於智。故能運於智。是故夷三脱於重玄。齊
萬物於空同。明諸佛之始。盡群靈之本無。
登十住之妙階。趣無生之徑路。何者耶頼其
至無。故能爲用。夫無也者。豈能無哉。無不
能自無。理亦不能爲理。理不能爲理則理非
理矣。無不能自無則無非無矣。是故妙階則
非階。無生則非生。妙由乎不妙。無生由乎生。
是以十住之稱興乎未足定號。般若之智生
乎教迹之名。是故言之則名生。設教則智存。
智存於物*實無迹也。名生於彼理無言也。何
則至理冥壑歸乎無名。無名無始道之體也。
無可不可者聖之愼也。苟愼理以應動則不
得不寄言。宜明所以寄。宜暢所以言。理冥則
言廢。忘覺則智全。若存無以求寂。希智以忘
心智不足以盡無。寂不足以冥神。何則故有
存於所存。有無於所無。存乎存者非其存也。
希乎無者非其無也。何則徒知無之爲無。莫
知所以無。知存之爲存。莫知所以存。希無以
忘無。故非無之所無。寄存以忘存。故非存之
所存。莫若無其所以無。忘其所以存。忘其所
以存。則無存於所存。遺其所以無。則忘無於
所無。忘無故妙存。妙存故盡無。盡無則忘玄。
忘玄故無心。然後二迹無寄無有冥盡。是以
諸佛因般若之無始。明萬物之自然。衆生之
喪道。溺精神乎欲淵。悟群俗以妙道。漸積損
至無。設玄徳以廣教。守谷神以存虚。齊衆首
於玄同。還群靈乎本無。蓋聞出小品者道士
也。常遊外域歳數悠曩。未見典載而不詳其
姓名矣。嘗聞先學共傳云。佛去世後。從大品
之中抄出小品。世傳。其人唯目之以淳徳。驗
之以事應。明其至到而已。亦莫測其由也。夫
至人也。*攬通群妙凝神玄冥。虚靈響應感
通無方。建同徳以接化。設玄教以悟神。述往
迹以搜滯。演成規以啓源。或因變以求通。事
濟而化息。適任以全分。分足則教廢。故理非
乎變。變非乎理。教非乎體。體非乎教。故千變
萬化莫非理外。何神動哉。以之不動故應變
無窮。無窮之變。非聖在物。物變非聖。聖未始
於變。故教遺興乎變。理滯生乎權。接應存物。
理致同乎歸。而辭數異乎本。事備乎不同。不
同之功。由之萬品神悟遲速莫不縁分。分闇
則功重。言積而後悟。質明則神朗。觸理則玄
暢。輕之與重未始非分。是以聖人之爲教。不
以功重而廢分。分易而存輕。故群品所以悟。
分功所以成。必須重以運通。因其宜以接分。
此爲悟者之功重。非聖教之有煩。今統所以
約。教功所以全。必待統以適任。約文以領玄。
領玄則易通。因任則易從。而物未悟二本之
不異。統致同乎宗。便以言數爲大小。源流爲
精麁。文約謂之小。文殷謂之大。愼常之爲
通。因變之爲&T023742;。守數之爲得。領統之爲失。
而彼揩文之徒羈見束教。頂著阿鋡神匱
分。淺才不經宗儒墨。大道域定聖人志記文
句詰教難擁。謂崇要爲達諒。領統爲傷宗。
須徴驗以明實。効應則疑伏。是以至人順群
情以徴理。取驗乎沸油。明小品之體本。塞群
疑幽滯因物之徴驗。故示驗以應之。今不可
以趣徴於一驗。目之爲淳徳。効喪於事。*實
謂之爲常人。而未達神化之權。統玄應於將
來。暢濟功於殊塗。運無方之一致。而察殊軌
爲異統。觀*寄化爲逆理。位大寶爲欣王。聚
濟貨爲欲始。徒知至聖之爲教。而莫知所以
教。是以聖人標域三才玄定萬品。教非一
應物萬方。或損教違無寄通適會。或抱一御
有繋文明宗。崇聖典爲世軌則。夫體道盡神
者。不可詰之以言教。遊無蹈虚者。不可求之
於形器。是以至人於物遂通而已。明乎小大
之不異。暢玄標之有寄。因順物宜不拘小
介。或以大品辭茂事廣喩引宏奧。雖窮理有
外終於玄同。然其明宗統一會致不異。斯亦
大聖之時教。百姓之分致。苟以分致之不同。
亦何能求簡於聖哉。若以簡不由聖。豈不寄
言於百姓。夫以萬聲鍾響。響一以持之。萬物
感聖。聖亦寂以應之。是以聲非乎響。言非乎
聖明矣。且神以知來。夫知來者。莫非其神也。
機動則神朗。神朗則逆鑒。明夫來往常在鑒
内。是故至人鑒將來之希纂。明才致之不並
簡。教迹以崇順。擬群智之分。向關之者易統。
知希之者易行。而大品言數豐具辭領富溢。
問對衍奧而理統宏邃。雖玄宗易究而詳事
難備。是以明夫爲學之徒。須尋迹旨關其所
往。究*攬宗致標定興盡。然後悟其所滯統
其玄領。或須練綜群問明其酬對。探幽研賾
盡其妙致。或以教衆數溢諷績難究。欲爲寫
崇供養力致無階。諸如此例群仰分狹。&T055761;
絶希。是故出小品者。參引王統。簡領群目。
筌域事數。摽判由宗。以爲小品。而辭喩清約
運旨亹亹。然其往往明宗而標其會。致使宏
統有所於理無損。自非至精孰其明矣。又察
其津塗尋其妙會。*攬始源終研極奧旨。領
大品之王標。備小品之玄致。&T036091;&T036091;焉*攬津乎
玄味。精矣盡矣。無以加矣。斯人也。將神王於
冥津群形於萬物量不可測矣。宜求之於筌
表。寄之於玄外。惟昔聞之曰。夫大小品者出
於本品。本品之文有六十萬言。今遊天竺未
適於晋。今此二抄亦興于大本。出者不同
也。而小品出之在先。然斯二經雖同出於本
品。而時往有不同者。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
不載。大品之所備。小品之所闕。所以然者。或
以二者之事同互相以爲頼明其本一。故不
並矣。而小品至略玄總事要擧宗。大品雖辭
婉巧而不喪本歸。至於説者。或以專句推
事而不尋況旨。或多以意裁不依經本。故使
文流相背義致同乖。群儀偏供喪其玄旨。
或失其引統錯徴其事巧辭。辯僞以爲經體。
雖文藻清逸而理統乖宗。是以先哲出經。以
*胡爲本。小品雖抄以大爲宗。推*胡可以明
理。徴大可以撿小。若苟住胸懷之所得。背
聖教之本旨。徙常於新聲。苟競於異常。異
常未足以徴本。新聲不可以經宗。而遺異常
之爲談。而莫知傷本之爲至。傷本則失統。失
統則理滯。理滯則惑殆。若以殆而不思其
源。困而不尋其本。斯則外不關於師資。内不
由於分得。豈非仰資於有知。自塞於所尋。困
蒙於所滯。自窮於所通。進不闇常退不研新。
説不依本理不經宗。而忽詠先舊毀呰古人。
非所以爲學輔其自然者哉。夫物之資生。靡
不有宗。事之所由。莫不有本。宗之與本萬理
之源矣。本喪則理絶。根朽則枝傾。此自然之
數也。末紹不然矣。於斯也。徒有天然之才
淵識邈世。而未見大品*攬其源流明其理統。
而欲寄懷小品率意造義。欲寄其分得標顯
目然。希邈常流徒尚名賓。而竭其才思玄格
聖言。趣悦群情而乖本違宗。豈相望乎大品
也哉。如其不悟。將恐遂其所惑以罔後生。是
故推考異同驗其虚實。尋流窮源各有歸趣。
而小品引宗時有諸異。或辭例事同而不乖
旨歸。或取其初要廢其後致。或筌次事宗*例
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時有此事乖
互不同。又大品事數甚衆而辭曠浩。衍本欲
推求本宗明驗事旨。而用思甚多勞審功又
寡。且稽驗廢事不覆速急。是故余今所以例
玄事以駢比。標二品以相對。明彼此之所
在。辯大小之有光。雖理或非深奧。而事對
之不同。故釆其所究。精麁並兼。研盡事迹。
使驗之有由。故尋源以求實。趣定於理宗。是
以考大品之宏致。驗小品之總要。搜玄沒之
所存。求同異之所寄。有在尋之有軌爾乃也。
貫綜首尾推歩玄領。究其盤結辯其凝滯。
使文不違旨理無負宗。棲驗有寄*辯不失
微。且於希詠之徒。浪神遊宗陶冶玄肆。推
尋源流關虚考*實。不亦夷易乎。若其域乖體
極對非理標。或其所寄者願俟將來摩訶薩
幸爲研盡備其未詳也
  正法華經記第六    出經後記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燉煌月支菩薩沙門法
護。手執*胡經口宣出正法華經二十七品。
授優婆塞聶承遠。張仕明張仲政。共筆受。竺
徳成竺文盛嚴威伯續文承趙叔初張文龍陳
長玄等。共勸助歡喜。九月二日訖。天竺沙門
竺力龜茲居士帛元信。共參校。元年二月六
日重覆。又元康元年。長安孫伯虎。以四月十
五日寫素解
  正法華經後記第七   未詳作者
永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於洛
陽寫正法華品竟。時與清戒界節優婆塞張
季博董景玄劉長武長文等。手執經本詣白
容對與法護。口校古訓講出深義。以九月
本齋十四日。於東牛寺中施檀大會講誦此
經。竟日盡夜無不咸歡。重已校定
  法華宗要序第八     釋慧觀
夫本際冥湛則神根凝一。渉動離淳則精麁
異陳。於是心轡競策塵想諍馳。翳有淺深則
昏明殊鏡。是以從初得佛曁于此經。始應物
開津。故三乘別流。別流非眞則終期有會。會
必同源。故其乘唯一。唯一無上。故謂之妙法。
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最無有
上。夫妙不可明。必擬之有像。像之美者蓮華
爲上。蓮華之秀分陀利爲最。妙萬法而爲言。
故喩之分陀利。其爲經也。明發矇不可以語
極。釋權應之所由。御終不可以祕深則開*實
以顯宗。權應既彰則扃心自廢。宗致既顯
則眞悟自生。故能令萬流合注。三乘同往。同
往之三會而爲一乘之始也。覺慧成滿乘之
盛也。滅景澄神乘之終也。雖以萬法爲乘。然
統之有主。擧其宗要則慧收其名。故經以眞
慧爲體。妙一爲稱。是以釋迦玄音始發讃佛
智甚深。多寶稱善歎平等大慧。頌曰。爲説佛
慧故。諸佛出世間。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
然則佛慧乃一之正*實。乘之體成。妙之至
足。華之開秀者也。雖寄華宣微而道玄像表。
稱之曰妙。而體絶精麁。頌曰。是法不可示。言
辭相寂滅。二乘所以息慮。補處所以絶塵。
唯佛與佛乃能究焉。故恒沙如來。感希聲以
靈萃。已逝之聖。振餘靈而現證。信佛法之
奧區。窮神之妙境。其此經之謂乎。此經之謂
乎。觀少習歸一之言。長味會通之要。然緬思
愈勤而幽旨彌潜。未嘗不面靈鷲以遐想。臨
*辭句而増懷。諒由枝説差其本。謬文乖其正
也。有外國法師鳩摩羅什。超爽俊邁奇悟天
拔。量與海深辯流玉散。繼釋蹤以嗣軌。秉神
火以霜燭。紐頽綱於將絶。拯漂溺於已淪。耀
此慧燈來光斯境。秦弘始八年夏。於長安大
寺集四方義學沙門二千餘人。更出斯經。與
衆詳究。什自手執*胡經口譯秦語。曲從方言
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亦已過半。雖復霄雲
披翳陽景倶暉。未足喩也。什猶謂語現而理
沈。事近而旨遠。又釋言表之隱。以應探賾之
求。雖冥扉未開。固已得其門矣。夫上善等潤
靈液尚均。是以仰感囑累俯慨未同。故採
述旨要流布未聞。庶法輪遐軫往所未往。十
方同悟究暢一乘。故序之云爾
  法華經後序第九    僧叡法師
法華經者。諸佛之祕藏。衆經之*實體也。以
華爲名者。照其本也。稱分陀利者。美其盛
也。所興既玄。其旨甚婉。自非達識傳之。罕有
得其門者。夫百卉藥木之英。實之本也。
八萬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喩焉。
諸華之中蓮華最勝。華而未敷名屈摩羅。敷
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未敷
喩二道。將落譬泥洹。榮曜獨足以喩斯典。至
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
無不該。故乘者以之而濟。然其大略皆以適
化爲本。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爲用。權之
爲化悟物雖弘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
宜矣。尋其幽旨恢廊宏邃所該甚遠。豈徒説
*實歸本畢定殊塗而已耶。乃*實大明覺理
嚢括古今。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
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
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
成。多寶*照其不滅。夫邁玄古以期今。則萬
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則千*塗無異轍。
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
可言其滅矣。尋幽宗以絶往。則喪功於本無。
控心轡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經流茲土雖
復垂及百年。譯者昧其虚津。靈關莫之或啓。
談者乖其准格。幽蹤罕得而履。徒復搜研皓
首。並未有窺其門者。秦司隷挍尉左將軍安
城侯姚嵩。擬韻玄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信
詣彌至。毎思尋其文。深識譯者之失。既遇
究摩羅法師。爲之傳寫。指其大歸。眞若披
重霄而高蹈。登崑崙而俯眄矣。于時聽受領
悟之僧八百餘人。皆是諸方英秀。一時之傑
也。是歳弘始八年歳次鶉火
  持心經記第十     出經後記
持心經。太康七年三月十日。燉煌開士竺法
護在長安説出梵文授承遠
  思益經序第十一   釋僧叡法師
此經天竺正音。名毘絁沙眞諦。是他方梵天
殊特妙意菩薩之號也。詳聽什公傳譯其名
幡覆展轉。意似未盡。良由未備秦言名*實
之變故也。察其語意會其名旨。當是持意。非
思益也。直以未喩持義。遂用益耳。其言益者。
超絶殊異妙拔之稱也。思者進業高勝自強
不息之名也。舊名持心最得其*實。又其義旨
舊名等御諸法。梵天坦其津塗。世尊照其所
明。普華奬其非心。文殊泯以無生。落落焉眞
可謂法輪再轉於閻浮。法鼓重聲於宇内。甘
露流津於季末。靈液沾潤於遐裔者矣。而恭
明前譯頗麗其辭迷其旨。是使宏標乖於謬
文至味醈於華艶。雖復研尋彌稔而幽旨莫
啓。幸遇*究摩羅什法師於關右。既得更譯梵
音。正文言於竹帛。又蒙披釋玄旨。曉大歸於
句下。于時諮悟之僧二千餘人。大齊法集之
衆。欣務難遭之慶。近是講肆之來。未有其
比。于時予與道恒謬當傳寫之任。輒復疏其
言記其事。以貽後來之賢。豈期必勝其辭必
盡其意耶。庶以所録之言。粗可髣髴其心耳。
不同時事之賢。儻欲令見其高座所説之旨。
故具載之于文。不自加其意也
  維摩詰經序第十二    釋僧肇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妙絶之
稱也。其旨淵玄。非言像所測。道越三空。非
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絶有心之境。眇莽
無爲而無不爲。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
議也。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倶照。法身無
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
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
現天下於我無爲。而惑者覩感照因謂之
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籍便謂之言。見變
便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
而語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
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
維摩於他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
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樹徳本則以六度爲
根。濟朦惑則以慈悲爲首。語宗極則以不二
爲言。凡此衆説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
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像。不思議
之迹也。然幽關難啓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
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故命侍者標以爲名焉。大秦天王。俊神超世
玄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
載之下。毎尋翫茲典以爲栖神之宅。而恨支
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懼玄宗墜於譯人。北天
之運。運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歳次鶉火。命
大將軍常山公左將軍安城侯。與義學沙門
千二百人。於常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
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眞境。既盡環中又善
方言。時手執*胡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
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詣。其旨
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余以闇短時豫
聽次。雖思乏參玄。然麁得文意。輒順所聞
而爲注解。略記成言述而無作。庶將來君子
異世同聞焉
  合維摩詰經序第十三  支敏度作
蓋維摩詰經者。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標也。
其文微而婉。厥旨幽而遠。可謂唱高和寡。故
擧世罕*攬。然斯經梵本出自維耶離。在昔漢
興始流茲土。于時有優婆塞支恭明。逮及於
晋有法護叔蘭。此三賢者並博綜稽古研機
極玄。殊方異音兼通關解。先後譯傳別爲三
經。同本人殊出異。或辭句出入先後不同。或
有無離合多少各異。或方言訓古字乖趣同。
或其文*胡越其趣亦乖。或文義混雜在疑似
之間。若此之比。其塗非一。若其偏執一經則
失兼通之功。廣披其三則文煩難究。余是以
合兩令相附。以明所出爲本。以蘭所出爲子。
分章斷句使事類相從。令尋之者瞻上視下
讀彼案此。足以釋乖迀之勞。易則易知矣。若
能參考挍異極數通變。則萬流同歸百慮一
至。庶可以闡大通於未寐。闔同異於均
致。若其配不相儔儻失其類者。俟後明哲君
子刊之從正
  毘摩羅詰堤經義疏序第十四
 僧叡法師 
此經以毘摩詰所説爲名者。尊其人重其法
也。五百應眞之所稱述。一切菩薩之所嘆伏。
文殊師利對揚之所明答。普現色身之要言。
皆其説也。借座於燈王。致飯於香積。接大衆
於右掌。内妙樂於忍界。阿難之所絶塵。皆其
不可思議也。高挌邁于十地。故彌勒屈之而
虚己。崇墉超於學境。故文殊已還。並未有&T055761;
其庭者。法言恢廓。指玄門以忘期觀品夷照。
總化本以冥想。落落焉。聲法鼓於維耶。而十
方世界無不悟其希音。恢恢焉。感諸佛於一
室。而恒沙正覺無不應其虚求。予始發心啓
曚。於此諷詠研求以爲喉衿。禀玄指於先
匠。亦復未識其絶往之通塞也。既蒙*究摩
羅法師正玄文摘幽指。始悟前譯之傷本。謬
文之乖趣耳。至如以不來相爲辱來。不見相
爲相見。未縁法爲始神。縁合法爲止心。諸如
此比。無品不有。無章不爾。然後知邊情
詖難可以參契眞言厠懷玄悟矣。自慧風東
扇法言流詠已來。雖曰講肆格義迂而乖本
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
*實然鑪冶之功微恨不盡。當是無法可尋。
非尋之不得也。何以知之。此土先出諸經。於
識神性空明言處少存神之文其處甚多。中
百二論文未及此。又無通鑒誰與正之。先匠
所以輟章遐慨思決言於彌勒者。良在此也。
自提婆已前。天竺義學之僧並無來者。於今
始聞宏宗高唱敢豫悕味之流。無不竭其聰
住其心。然領受之用易存。憶識之功難
掌。自非般若朗其聞慧。總持銘其思府。焉能
使機過而不遺。神會而不昧者哉。故因紙墨
以記其文外之言。借衆聽以集其成事之説。
煩而不簡者其事也。質而不麗者重其
意也。其指微而婉。其辭博而晦。自非筆受胡
可勝哉。是以即於講次疏以爲記。冀通方之
賢不咎其煩而不要也
  自在王經後序第十五  僧叡法師
此經以菩薩名號爲題者。蓋是思益無盡意
密迹諸經之流也。以其圓用無方故名自在。
勢無與等故稱爲王。標准宏廓。固非思之所
及。幽旨玄凝。尋者莫之髣髴。此土先出方等
諸經。皆是菩薩道行之式也。般若指其
標。勇伏明其必制。法華泯一衆流。大哀
拯濟雖各有其美。而未備此之所載。秦大
將軍尚書令常山公姚顯。眞懷簡到徹悟轉
詣。聞其名而悦之。考其旨而*靈衿。思弘斯
化廣其流津。以爲斯文既布。便若菩薩常住
不去此世。奔誠發自大心。欣躍不能自替。遂
請鳩摩羅法師譯而出之。得此二卷。於菩薩
希蹤卓犖之事。朗然照列矣。是歳弘始九年
歳次鶉首
  大涅槃經序第十六 涼州釋道朗作
大般涅槃者。蓋是法身之玄堂。正覺之實稱。
衆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其爲體也。妙存有
物之表。周流無窮之内。任運而動。見機而赴。
任運而動。則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
化。見機而赴。則應萬形而爲像。即群情而設
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慮。教彌天下情
不在己。厠流塵蟻而弗下。彌蓋群聖而不高。
功濟萬化而不恃。明踰萬日而不居。渾然與
太虚同量泯然與法性爲一。夫法性以至極
爲體。至極則歸于無變。所以生滅不能遷其
常。生滅不能遷其常。故其常不動。非樂不能
虧其樂。故其樂無窮。或我生於謬想。非我起
於因假。因假存于名數。故至我越名數而非
無。越名數而非無。故能居自在之聖位。而
非我不能變。非淨生於虚淨。故眞淨水鏡於
萬法。水鏡於萬法。故非淨不能渝。是以斯經
觸章。叙常樂我淨爲宗義之林。開究玄致爲
涅槃之原。用能闡祕藏於未聞。啓靈管以通
照。拯四重之&MT01832;疽。拔無間之疣贅。闡祕藏則
群識之情暢。審妙我之在己。啓靈管則悟玄
光之潜。映神珠之在體。然四重無間誹謗方
等。斯乃衆患之&MT02359;痟。創疣之甚者。故大涅槃
以無創疣爲義。名斯經以大涅槃爲宗目。宗
目擧則明統攝於衆妙。言約而義備。義名立
則照三乘之優劣。至極之有在。然冥化無朕
妙契無言。任之冲境則理不虚運。是以此經
開誠言爲教本。廣衆喩以會義。建護法以渉
初。覩祕藏以窮*原。暢千載之固滯。散靈鷲
之餘疑。至於理微幽蟠微于微者。則諸菩薩
弘郢匠之功。曠舟船之濟。清難雲搆幡覆周
密。由使幽途融坦宗歸豁然。是故誦其文而
不疲語其義而不惓。甘其味而無足。飡其音
而不厭。始可謂微言興詠於眞丹。高韻初唱
于赤縣。梵音震響於聾俗。眞容巨曜於今
日。而寡聞之士偏執之流。不量愚見敢評大
聖無崖之典。遂使是非興於諍論。譏謗生于
快心。先覺不能返其迷。衆聖莫能移其志。方
將沈蔽八邪之網。長淪九流之淵。不亦哀
哉。不亦哀哉。天竺沙門曇摩讖者。中天竺人
婆羅門種。天懷秀拔領鑒明邃。機辯清勝内
外兼綜。將乘運流化先至燉煌。停止數載。大
沮渠河西王者。至徳潜著建隆王業。雖形處
萬機。毎思弘大道。爲法城塹。會開定西
斯經。與讖自遠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
茲之遇哉。讖既達此。以玄始十年歳次大梁
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勸請令譯。讖手執梵
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鋭。而爲法殷重。臨
譯敬愼殆無遺隱。搜研本正務存經旨。唯恨
胡本分離殘缺未備耳。余以庸淺豫遭斯運。
夙夜感戢欣遇良深。聊試標位叙其宗格。豈
謂必然&T055761;其宏要者哉
此經梵本正文三萬五千偈。於此方言數減
百萬言。今數出者一萬餘偈。如來去世。後人
不量愚淺。抄略此經分作數分。隨意増損雜
以世語。縁使違失本正。如乳之投水下。章言
雖然猶勝餘經。足滿千倍。佛涅槃後初四十
年。此經於閻浮提宣通流布。大明於世。四十
年後隱沒於地。至正法欲滅餘八十年。乃得
行世。雨大法雨。自是以後尋復隱沒。至于
千載像教之末。雖有此經。人情薄淡無心敬
信。遂使群邪競辯曠塞玄路。當知遺法將滅
之相
  大涅槃經記第十七   未詳作者
此大涅槃經。初十卷有五品。其*胡本是東方
道人智猛從天竺將來。暫憩高昌。有天竺沙
門曇無讖。廣學博見道俗兼綜。遊方觀化先
在燉煌。河西王宿植洪業素心冥契。契應王
公躬統士衆。西定燉煌。會遇其人。神解悟識。
請迎詣州安止内苑。遣使高昌取此*胡本。命
讖譯出。此經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已後。其
本久在燉煌。讖因出經。下際知部黨不足。
訪慕餘殘。有*胡道人。應期送到此經。*胡本
都二萬五千偈。後來*胡本想亦近具足。但頃
來國家慇猥。未暇更譯。遂少停滯諸可流布
者。經中大意宗塗悉擧。無所少也。今現已有
十三品。作四十卷。爲經文句。執筆者一承經
師口所譯不加華飾。其經初後所演。佛性廣
略之聞耳。無相違也。毎自惟省。雖復西垂深
幸此遇。遇此大典開解常滯。非言所盡。以諸
家譯經之致大不允其旨歸。疑謬後生。是故
不辭。輒作徒勞之擧。冀少有補益。諮參
經師。採尋前後。略擧初五品爲私記。餘致
惟之悉可領也祐尋此序與朗法師序及懺法傳
小小不同未詳孰正故復兩
  六卷泥洹記第十八   出經後記
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優
婆塞伽羅。先見晋土道人釋法顯遠遊此土。
爲求法故。深感其人。即爲寫此大般泥洹經
如來祕藏。願令此經流布晋土。一切衆生悉
成平等如來法身。義熙十三年十月一日。於
謝司空石所立道場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
經。至十四年正月二日挍定盡訖。禪師佛
大跋陀。手執胡本。寶雲傳譯。于時坐有二
百五十人
  二十卷泥洹記第十九
 出智猛遊外國傳 
智猛傳云。毘耶離國有大小乘學不同。帝利
城次華氏邑有婆羅門。氏族甚多。其禀性敏
悟歸心大乘。博*攬衆典無不通達。家有銀
塔。縱廣八尺高三丈。四龕銀像高三尺餘。多
有大乘經。種種供養。婆羅門問猛言。從何來。
答言。秦地來。又問。秦地有大乘學不。即答。
皆大乘學。其乃驚愕雅歎云。希有。將非菩薩
往化耶。智猛即就其家得泥洹*胡本。還於涼
州出得二十卷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
 釋僧祐撰 
華嚴經記第一出經後記
十住經含注序第二釋僧衞作
漸備經十住胡名并書叙第三未詳作者
菩薩善戒菩薩持二經記第四釋僧祐撰
大集虚空藏無盡意經記第五釋僧祐撰
如來大哀經記第六未詳作者
長阿鋡經序第七僧肇法師
中阿鋡經序第八道慈法師
増一阿*鋡經序第九道安法師
四阿鋡暮抄序第十未詳作者
優婆塞戒經序記第十一出經後記
菩提經序第十二僧馥法師
關中出禪經序第十三叡法師
山修行方便禪經序第十四慧遠法師
禪要祕密經記第十五出經後記
修行地不淨觀序第十六慧觀法師
勝鬘經序第十七法慈法師
勝鬘經序第十八慈法師
文殊師利發願記第十九出經後記
賢愚經記第二十釋僧祐撰
八吉祥經後記第二十一出經後記
無量義經序第二十二劉虯作
譬喩經序第二十三康法邃作
百句譬喩經前記第二十四出經前記
  華嚴經記第一     出經後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