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出三藏記集 (No. 2145_ 僧祐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禪行斂意經一卷舊録云禪
行極
禪數經一卷舊録
所載
禪行法經一卷
須彌山譬經一卷
日月譬經一卷
海水譬經一卷
藥草喩經一卷
功徳天譬經一卷
賢劫譬經一卷
金剛譬經一卷
寶藏譬經一卷
明珠譬經一卷
聚木譬經一卷
四大譬經一卷
化譬經一卷舊録云
化喩經
般若波羅蜜偈一卷
佛清淨偈一卷
太子出國二十偈一卷
佛十力偈一卷
群生偈一卷舊録
所載
十方佛神呪一卷
大總持神呪一卷舊録云
總持呪
四天王神呪一卷
護諸比丘呪一卷出生經
十二因縁結縷神呪一卷
摩訶神呪一卷
移山神呪一卷
降魔神呪一卷
和摩結神呪一卷
威徳陀羅神呪一卷
異出般舟三昧經一卷
異出寶藏經一卷
異出普門經一卷目録云向
一萬言
異出義足二卷
異出四諦經一卷
異出菩薩本經一卷
異出逝童子經一卷
異出孫陀耶致經一卷
異出十善十惡經一卷
異出九傷經一卷
異出了本經一卷
  右合四百六十部。凡六百七十五卷。詳挍
群録。名數已定。並未見其本。今闕此經右
二都件。凡一千三百六部。合一千五百七
十卷已寫前件八百四十六部八百九十五卷在
藏未寫四百六十部六百七十五卷今闕
出三藏記集録下卷第



出三藏記集録下卷第五
 *釋僧祐撰 
新集抄經録第一
新集安公疑經録第二
新集疑經録第三
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録第四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長安叡法師喩疑第六
  新集抄經録第一
抄經者。蓋撮擧義要也。昔安世高抄出修行
爲大道地經。良以廣譯爲難。故省文略説。及
支謙出經亦有孛抄。此並約寫胡本。非割斷
成經也。而後人弗思肆意抄撮。或棋散衆品。
爪剖正文。既使聖言離本。復令學者逐
末。竟陵文宣王慧見明深。亦不能免。若相競
不已。則歳代彌繁蕪黷法寶。不其惜歟。名部
一成難用刋削。其安公時抄。悉附本録。新集
所獲。撰目如左。庶誡來葉無効尤焉
抄華嚴經十四卷
抄方等大集經十二卷
抄菩薩地經十二卷
抄法句譬經三十八卷
抄阿差末經四卷
抄淨度三昧經四卷
抄摩訶摩耶經三卷
抄胎經三卷
抄央掘魔羅經二卷
抄報恩經二卷少上卷
抄頭陀二卷抄律
中事
抄義足經二卷
抄法華藥王品一卷
抄維摩詰所説佛國品一卷
抄維摩詰方便品一卷
抄維摩詰問疾品一卷
抄安般守意經一卷
抄菩薩本業經一卷
抄菩薩本業願行品一卷
抄四諦經要數一卷
抄法律三昧經一卷
抄照明三昧不思議事經一卷
抄諸佛要集經一卷
抄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抄普賢觀懺悔法一卷
抄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
抄未曾有因縁經一卷
抄阿毘曇五法行經一卷
抄諸法無行經一卷
抄無爲道經一卷
抄分別經一卷
抄徳光太子經一卷
抄魔化比丘經一卷
抄優婆塞受戒品一卷
抄優婆塞受戒法一卷
抄貧女爲國王夫人經一卷從華嚴經至貧女爲國
王夫人凡三十六部並
  齊竟陵文宣王所抄凡抄字
在經題上者皆文宣所抄也
般若經問論集二十卷即大智論抄或云要論
或云略論或云釋論
  右一部凡二十卷。廬山沙門釋慧遠。以論
文繁積學者難究故略要抄出
抄成實論九卷齊武帝永明七年十二月竟陵文宣王
請定林上寺釋僧柔小莊嚴寺釋慧次
  等於普弘
寺共抄出
淨度三昧抄一卷
律經雜抄一卷
本起抄經一卷
睒抄經一卷舊録
所載
五百梵律經抄一卷舊録
所載
大海深嶮抄經一卷上六抄經是舊
抄今並闕本
抄爲法捨身經六卷抄字在上似是文宣
王所抄今闕此經
法苑經一百八十九卷此一經近世抄集撮撰群經
以類相從雖立號法苑終入
抄數今
闕此經
  右抄經。四十六部。凡三百五十二卷。其
四十八部。一百五十一卷。並有經。其八
部。二百一卷。今闕
  新集安公疑經録第二   安法師造
外國僧法學。皆跪而口受。同師所受。若十二
十轉。以授後學。若有一字異者。共相推挍。得
便擯之。僧法無縱也。經至晋土其年未遠。而
憙事者以沙標金。斌斌如也。而無括正。何以
別眞僞乎。農者禾草倶在。后稷爲之嘆息。
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爲之懷恥。安敢預學次
見涇渭雜流龍蛇並進。豈不恥之。今列意謂
非佛經者如左。以示將來學士。共知鄙

寶如來經二卷南海胡作或云
寶如來三昧經
定行三昧經一卷或云佛遺定行
摩目揵所問經
眞諦比丘慧明經一卷或云慧明比丘經
或云清淨眞諦經
尼吒國王經一卷或云尼吒黄羅國王
經或云黄羅王經
胸有萬字經一卷或云胸現
萬字經
薩和菩薩經一卷舊録云國王薩
和菩*薩經
善信女經二卷或云善
信經
護身十二妙經一卷一名度世
護世經
度護經一卷或云度
護法經
毘羅三昧經二卷
善王皇帝經二卷或云善王皇帝功
徳尊經或爲一卷
惟務三昧經一卷或作惟
無三昧
阿羅呵公經一卷或云相國
羅呵公經
慧定普遍神通菩薩經一卷舊録云慧定普遍國
土神通菩薩經
陰馬藏經一卷或云陰馬
藏光明經
大阿育王經一卷云佛在波
羅奈者
四事解脱經一卷或云四事解
脱度人經
大阿那律經一卷非八念
者闕
貧女人經一卷名難陀者舊録云
貧女難陀經闕
鑄金像經一卷
四身經一卷
普慧三昧經一卷
阿秋那經一卷舊録云阿秋
那三昧經闕
兩部獨證經一卷
法本齋經一卷西涼州
來闕
覓歴所傳大比丘尼戒一卷*
  右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經僞撰雜録第三
長阿含經云。佛將涅槃。爲比丘説四大教法。
若聞法律當於諸經推其虚實。與法相違則
非佛説。又大涅槃經云。我滅度後。諸比丘輩
抄造經典令法淡薄。種智所照驗於今矣。自
像運澆季浮競者多。或憑眞以構僞。或飾虚
以亂實。昔安法師摘出僞經二十六部。又指
慧達道人以爲深戒。古既有之。今亦宜然矣。
祐挍閲群經。廣集同異。約以經律。頗見所疑。
夫眞經體趣融然深遠。假託之文辭意淺雜。
玉石朱紫無所逃形也。今區別所疑注之於
録。并近世妄撰。亦標于末。並依倚雜經而自
製名題。進不聞遠適外域。退不見承譯西賓。
我聞興於戸牖。印可出於胸懷。誑誤後學。良
足寒心。既躬所見聞。寧敢默已。嗚呼來葉。愼
而察焉
比丘應供法行經一卷此經前題云羅什出祐案經
卷舊無譯名兼羅什所出又
無此經故
入疑録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此經前題云曇無讖出案
讖所出無此故入疑録
灌頂度星招魂斷絶復連經一卷
決定罪福經一卷
無爲道經二卷
情離有罪經一卷
燒香呪願經一卷或云呪
願經
安墓呪經一卷
觀月光菩薩記一卷
佛鉢經一卷或云佛鉢記甲申年大
水及月光菩薩出事
彌勒下教一卷在鉢
記後
九十六種道一卷
  右十二部經記。或義理乖背。或文偈淺鄙。
故入疑録。庶耘蕪穬以顯法
灌頂經一卷一名藥師琉璃光經或名灌
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右一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魅陵鹿野
寺比丘慧簡。依經抄撰此經後有續命法
所以偏行於世
提謂波利經二卷舊別有提
謂經一卷
  右一部。宋孝武時。北國比丘曇靖撰
寶車經一卷或云妙好寶
車菩薩經
  右一部。北國淮州比丘曇辯撰。青州比丘
侍改治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經一卷
  右一部。齊武帝時。比丘道備所撰備易名
道歡
佛法有六義第一應知一卷未得本
六通無礙六根淨業義門一卷未得本
  右二部。齊武帝時。比丘釋法願抄集經義
所出。雖弘經義異於僞造。然既立名號
一部。懼後代疑亂。故明注于録
佛所制名數經五卷
  右一部。齊武帝時。比丘釋王宗所撰。抄集
衆經有似數林。但題稱佛制。懼亂名實。故
注于録
衆經要攬法偈二十一首一卷
  右一部。梁天監二年。比丘釋道歡撰。右合
二十部。二十六卷。疑經兩録合四十六部。
五十六卷。其三十八部失源。八部有人名
  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録第四
夫日月麗天衆星助燿。雨從龍降彪池佐
潤由是豐澤洪沾大明煥赫也。而猶有燋火
於雲夜。抱瓫於漢陰者。時有所不足也。佛之
著教。眞人發起。大行於外國。有自來矣。延及
此土。當漢之末世。晋之盛徳也。然方言殊音。
文質從異。譯*胡爲晋出非一人。或善*胡而
質晋。或善晋而未備*胡。衆經皓然難以折
中。竊不自量敢豫僧數。既荷佐化之名。何得
飡終日乎。輒以洒掃之餘暇。注衆經如
左。非敢自必。必値聖心。庶望考文時有合義。
願將來善知識不咎其默守。冀抱瓫燋火讜
有微益
光讃折中解一卷
光讃抄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者。分別盡漏而不證八地也。源
流浩汗厥義幽邃。非彼草次可見宗廟之義
也。安爲折疑准一卷。折疑略二卷。起盡解一

道行品者。般若抄也。佛去世後。外國高明者
撰也。辭句質複首尾互隱。爲集異注一卷
大小十二門者。禪思之奧府也。爲各作注
大作注。大十二門二卷。小十二門一卷今有
了本生死者。四諦四信之玄藪也。爲注一卷
今有 密迹金剛經。持心梵天經
  右二經者。護公所出也。多有隱義。爲作甄
解一卷
賢劫八萬四千度無極者。大乘之妙目也。爲
解一卷
人本欲生經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爲注撮
解一卷今有
安般守意。多念之要藥也。爲解一卷今有
陰持入者。世高所出殘經也。淵流美妙至道
直逕也。爲注二卷今有
大道地者。修行抄也。外國所抄。爲注一卷
衆經衆行或有未曾共和者。安集之爲十
法句義一卷。連雜解共卷
義指者。外國沙門於此土所傳義也。云諸部
訓異。欲廣來學視聽也。増之爲注一卷
九十八結者。阿毘曇之要義。爲解一卷。連約
通解共卷
又爲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諸天混然淆雜。安爲録一卷今有
此土衆經出不一時。自孝靈光和已來。迄今
晋康寧二年。近二百載。値殘出殘遇全出全。
非是一人難卒綜理。爲之録一卷今有
答沙汰難二卷
答法將難一卷
西域志一卷
凡二十七卷其諸天録經録。及答沙汰難至
西域志。雖非注經。今依安舊録附之于末
僧法尼所誦出經入疑録
寶頂經一卷 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歳
淨土經一卷 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歳
正頂經一卷 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歳
法華經一卷 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歳
藥草經一卷 永元二年出時年十歳
太子經一卷 永元二年出時年十歳
伽耶波經一卷 永元二年出時年十歳
波羅奈經一卷 中興元年出時年十二
優婁頻經一卷 中興元年出時年十二*歳
益意經二卷 天監元年出時年十三智遠
承旨
般若得經一卷 天監元年出時年十三智遠
承旨
華嚴瓔珞經一卷 天監元年出時年十三
  智遠
承旨
踰陀衞經一卷 天監四年臺内華光殿出
  時年十六
阿那含經二卷 天監四年出時年十六
妙音師子吼經三卷 天監四年出年十六
  借張家
出乘師子吼經一卷 天監三年出時年十五
勝鬘經一卷 永元元年出時年九歳
優曇經一
妙莊嚴經四*卷
維摩經一卷江家
序七世經一卷
  右二十一種經凡三十五卷
經如前件。齊末太學博士江泌處女尼子所
出。初尼子年在齠。齓。有時閉目靜坐。誦出此
經。或説上天。或稱神授。發言通利。有如宿
習。令人。寫出。俄而還止。經歴旬朔續復如
前。京都道俗威傳其異。今上勅見面問所以。
其依事奉答。不異常人。然篤信正法少修梵
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許。後遂出家。名僧
法。住青園寺。祐既收集正典。撿括異聞。事接
耳目。就求省視。其家祕隱。不以見示。唯得妙
音師子吼經三卷。以備疑經之録。此尼以天
年三月亡。有好事者。得其文疏前後所出

二十餘卷。厥舅孫質以爲眞經。行疏勸化收
合傳寫。既染毫牘必存於世。昔漢建安末。
濟陰丁氏之妻。忽如中疾。便能*胡語。又求
紙筆自爲*胡書。復有西域*胡人。見其此書
云。是&T040879;。推尋往古不無此事。但義非金
口。又無師譯。取捨兼懷。故附之疑例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一卷二十
餘紙
  右一部。梁天監九年。郢州投陀道人妙
光。戒歳七臘。矯以勝相。諸尼嫗人僉稱聖
道。彼州僧正議欲驅擯。遂潜下都住普弘
寺。造作此經。又寫在屏風紅紗映覆香花
供養。雲集四部嚫供煙。塞事源顯發。勅付
建康辯覈疑状云。抄略諸經多有私意。妄
造借書人路琰屬辭潤色。獄牒。妙光巧詐
事應斬刑。路琰同謀。十歳謫戍。即以其年
四月二十一日。勅僧正慧超。令喚京師能
講大法師。宿徳如僧祐曇准等二十人。共
至建康。前辯妙光事。超即奉旨。與曇准僧
祐法寵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雲等二十人。
於縣辯問。妙光伏罪。事事如牒。衆僧詳議
依律擯治。天恩免死。恐於偏地復爲惑亂
長繋東治。即收拾此經得二十餘本及屏
風。於縣燒除。然猶有零散。恐亂後生。故復
略記薩婆若陀長者。是妙光父名。妙
光弟名金剛徳體。弟子名師子
法苑經一百八十九卷
抄爲法捨身經六卷
  右二部。蓋近世所集。未詳年代人名。悉總
集群經以類相從。既立號。法苑則疑於別
經。故注記其名以示後學。卷數雖多猶是
前録衆經。故不入部最之限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夫至人應世觀衆生根。根力不同設教亦異。
是以三乘立軌隨機而發。五時説法應契而
化。沿麁以至妙。因小以及大。階漸殊時教
之體也。自正法稍遠受學乖互。外域諸國或
偏執小乘。最後涅槃顯明佛性。而猶執初教。
可謂膠柱鼓琴者也。元嘉中。外國商人竺婆
勒。久停廣州。毎往來求利。於南康郡生兒。仍
名南康。長易字金伽。後得入道。爲曇摩耶舍
弟子。改名法度。其人貌雖外國。實生漢土。天
竺科軌非其所諳。但性存矯異。欲以攝物。故
執學小乘。云無十方佛。唯禮釋迦而已。大乘
經典不聽讀誦。反抄著衣。以此爲法常用銅
鉢無別應器。乃令諸尼作鎭肩衣。似尼師壇。
縫之爲嚢。恒著肩上而不用坐。以表衆異。毎
至出路相捉而行布薩悔過。但伏地相向而
不胡跪。法度善閑漢言。至授戒先作*胡語。
不令漢知。案律之明文授法資解。言不相領
不得法事。而竺度昧罔面行詭術。明識之衆
咸共駭棄。唯宋故丹陽尹顏竣女。宣業寺尼
法弘。交州刺史張牧女。弘光寺尼普明等。信
受其教以爲眞實。雖出貴族而識謝慧心。毀
呰方等既絶法雨。妄學詭科乖背律儀。來苦
方深良可愍傷。自正化東流大乘日曜。英哲
頂受遍寓服膺。而使迷僞之人專行偏教。莫
或振止。何其甚哉。昔慧導拘滯疑惑大品。
曇樂偏執非撥法華。罔天下之明。信己情之
謬。關中大衆固已指爲無間矣。至如彭城僧
淵誹謗涅槃舌根銷爛。現表厥殃。大乘難誣。
亦可驗也。尋三人之惑並惡止其躬。而竺度
之悖。以毒飮人。凡女人之性。智弱信強一受
僞教則同惑相埏。故京師數寺遂塵異法。東
境尼衆亦時染此風。將恐邪路易開淄汚不
已。嗟乎斯豈魔斷大乘故先侮女人歟。此實
開士之所痛悼。而法主所宜匡制也。大方便
經云。釋迦如來昔爲比丘。專以四阿含教化
謗毀方等。於無數劫受大苦報。從阿鼻出發
大乘心。致成正覺。後進之賢宜思防斷。古今
明誡可不愼乎
昔慧叡法師久歎愚迷。製此喩疑防於今日。
故存之録末。雖於録非類。顯證同矣
  喩疑第六      長安叡法師
夫應而不寂感之者至。感有精麁應亦不一。
影響理也。若以方斯之非徒乖其圓。乃亦喪
其方。故以備聞之悟喩其所疑。疑非膏肓
必爲治。若治所不至。喩復其如之何。並可詳
覽往喩。昔漢室中興。孝明之世。無盡之照。始
揮光此壞。於二五之照。當是像法之初。
自爾已來。西域名人安侯之徒。相繼而至。大
化文言漸得淵照。邊俗陶其鄙倍。漢末魏初。
廣陵彭城二相出家。並能任持大照。尋味之
賢始有講次。而恢之以裕義。迂之以配説。
下至法祖孟詳法行康會之徒。撰集諸經宣
暢幽旨。粗得充允祖聽曁今。附文求旨。義
不遠宗。言不乖實。起之於亡師。及至符并龜
茲三王來朝。持法之宗亦並與經倶集。究摩
羅法師至自龜茲。持律三藏集自罽賓。禪師
徒衆尋亦並集。關中洋洋十數年中。當是大
法後興之盛也。叡才常人鄙而得厠。對宗匠
陶譯玄典。法言無日不聞。聞之無要不記故
敢依准所聞。寄之紙墨以宣所懷。什公云。大
教興世五十餘年。言無不實。實無不益。益而
爲言無非教也。實而爲稱無非寶也。寶以如
意爲喩。教以正失爲體。若能體其隨宜之旨。
則言無不深。若守其一照。則惑無不至。今
此世界以雜爲名。則知本自離薄。本自離薄
則易爲風波。風波易以動。不淳易爲離。易動
易離。故大聖隨宜而進。進之不以一途。三乘
離化由之而起。三藏祛其染滯。般若除其虚
妄。法華開一究竟。泥洹闡其實化。此三津開
照。照無遺矣。但優劣存乎人。深淺在其悟。
任分而行。無所臧否。前五百年也。此五百
年中。得道者多。不得者少。以多言之。故曰正
法。後五百年。唯相是非執競盈路。得道者少。
不得者多。亦以多目之。名爲像法。像而非眞。
失之由人。由人之失。乃有非跋眞言斧戟實
化。無擇起於胸中不救出自脣吻。三十六國
小乘人也。此釁流於秦地。慧導之徒遂復不
信大品。既蒙什公入關開託眞照。般若之明
復得揮光。末俗朗茲實化尋出法華開方便
門。令一實究竟廣其津途。欣樂之家景仰沐
浴。眞復不知老之將至。而曇樂道人。以偏執
之。見而復非之。自畢幽途永不可誨。今大般
泥洹經。法顯道人。遠尋眞本。於天竺得之。持
至揚都。大集京師義學之僧百有餘人。師執
本。參而譯之詳而出之。此經云。泥洹不滅佛
有眞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學得
成佛。佛有眞我故聖鏡特宗而爲衆聖中王。
泥洹永存。爲應照之本。大化不泯眞本存焉。
而復致疑。安於漸照而排跋眞誨任其偏執
而自幽不救。其可如乎。此正是法華開佛知
見。開佛知見今始可悟。金以瑩明顯發可知。
而復非之。大化之由而有此心。經言闡提。眞
不虚也。此大法三門皆有成證。昔朱士行既
襲眞式。以大法爲己任。於中講中小
品。亦往往不通。乃出流沙尋求大品。既至于
填果得眞本。即遣弟子十人。送至雒陽。出爲
晋音。未發之間。彼土小乘學者。乃以聞王。云
漢地沙門乃以婆羅門書或亂眞言。王爲地
主若不折之。斷絶大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
王即不聽。時朱士行乃求燒經爲證。王亦從
其所求積薪十車於殿階下。以火焚之。士行
臨階而發誠誓。若漢地大化應流布者。經當
不燒。若其不應命也如何。言已投之。火即爲
滅。不損一字。遂得有此法華正本。於于填大
國輝光重壤踊出空中而得流此。此大般泥
洹經既出之後。而有嫌其文不便者。而更便
改之人情少惑。有慧祐道人。私以正本雇人
寫之客書之。家忽然火起。三十餘家一時蕩
然。寫經人於灰火之中求銅鐵器物。忽見所
寫經本在火不燒。及其所寫一紙陌外亦燒。
字亦無損餘諸巾紙寫經竹筒。皆爲灰燼。此
三經者。如什公所言。是大化三門無極眞體。
皆有神驗。無所疑也。什公時雖未有大般泥
洹文。已有法身經明佛法身。即是泥洹。與今
所出若合符契。此公若得聞此佛有眞我一切
衆生皆有佛性。便當應如白日朗其胸衿。甘
露潤其四體。無所疑也。何以知之。毎至苦問
佛之眞主亦復虚妄。積功累徳誰爲不惑之
本。或時有言。佛若虚妄誰爲眞者。若是虚
妄積功累徳誰爲其主。如其所探。今言佛有
眞業衆生有眞性。雖未見其經。證明評量意。
便爲不乖。而亦曾問此土先有經言一切衆
生皆當作佛。云何。答言法華開佛知見。
亦可皆有爲佛性。若有佛性。復何爲不得皆
作佛耶。但此法華所明。明其唯有佛乘無二
無三不明一切衆生皆當作佛。皆當作佛我未
見之亦不抑言無也。若得聞此正言。眞是會
其心府。故知聞之必深信受。同吾之肆學正
法者。小可虚其衿帶更聽往喩。如三十六國
著小乘者。亦復自以爲日月之明。無以進於
己也。而大心寥朗。乃能鄙其狂而偏執。自貽
重罪。慧道之非大品而尊重三藏。亦不自以
爲照。不周也。曇樂之非法華憑陵其氣。自以
爲是天下悠悠。唯己一人言其意亦無所與
讓。今疑大般泥洹者。遠而求之。正當以一切
衆生皆有佛性爲不通眞照。眞照自可照其
虚妄。眞復何須其照一切衆生。既有僞矣。別
有眞性爲不變之本。所以陶練既精眞性乃
發。恒以大慧之明除其虚妄。虚妄既盡法身
獨存。爲應化之本。應其所化能成之縁。一人
不度吾終不舍。此義如驗。復何爲疑耶。若
於眞性法身而復致疑者。恐此邪心無處不
惑。佛之眞我尚復生疑。亦可不信佛有正覺
之照而爲一切種智也。般若之明自是照虚妄
之神器。復何與佛之眞我法身常存。一切皆
有佛之眞性。眞性存焉。學不越崖成不乖本
乎。而欲以眞照無虚言。言而亦無。佛我亦無。
泥洹是邪見。但知執此照惑之明。不知無惑
之性非其照也。爲欲以此誣誷天下。天下之
人何可誣也。所以遂不開默而驟明。明此
照者。是惜一肆之上而有鑠金之説。一市之
中而言有虎者。三易惑之徒則將爲之所染。
皆爲不殺之物。亦得已而言之。豈其好明
人罪耶。實是蝮蛇螫手。不得不斬。幸有深識
者。體其不默之旨。未深入者尋而悟之。以求
自清之路。如其已不可喩。吾復其如之何
出三藏記集録下卷第五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
 釋僧祐撰 
四十二章經序第一    未詳作者
安般守意經序第二    僧會法師
安般注序第三      道安法師
安般守意經序第四     謝敷作
陰持入經序第五     道安法師
人本欲生經序第六    道安法師
了本生死經序第七    道安法師
十二門經序第八     道安法師
大十二門經序第九    道安法師
法鏡經序第十      僧會法師
  四十二章經序第一   未詳作者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
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問
群臣。此爲何神也。有通人傳毅曰。臣聞天竺
有得道者。號曰佛。輕擧能飛。殆將其神也。於
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
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
經。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
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爲
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内清寧。含識之類蒙恩
受頼。于今不絶也
  安般守意經序第二   康僧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