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氏要覽 (No. 2127_ 道誠集 ) in Vol. 54

[First] [Prev]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中後不食得五福 處處經云。佛言中後不
  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
無下風。五身得安樂。亦不作病。是故。沙門
知福不食
絶食 佛本行集經云。若因斷食當得大福
  者。其野獸等。應得大福藏中亦有休糧方
法蓋防比丘有難
事故。若不食則與
自餓外道同儔也
中食論 弘明集。南齊沈約字休文撰論曰。
  人所以不得道者。由於心神昏惑。心所昏
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
則榮名勢利。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
濃。榮名雖日用。於心要無晷刻之累。妖
妍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濃。爲累甚切。萬
事云云。皆三者之枝葉耳。聖人知不斷此
三事求道無從可得不爲之立法使而易從
也。若直言三事惑本。乃宜禁絶。而此三
事。是人情所惑甚。念慮所難遣。雖有禁之
旨事難卒從。譬於方舟濟河。豈不欲直至
彼岸。河既急會無直濟之理。不得不從邪
流。靡久而獲至非不願速事難故也。禁此
三事。宜有其端。何則食之於人。不可頓息
於其情性。三累莫甚故。以此晩食併置中
前。自中之後清虚無事。因此無事。念慮得
簡。在始未專。在久自習。於是束八支。紆以
禁戒。靡曼之欲。無由得前榮名衆累稍從
事遣。故云。往古諸佛。過中不食。蓋是遣累
之筌罤。適道之捷徑。而惑者謂止於不食
此。乃迷於向方。不知厥路者也
釋氏要覽卷上


釋氏要覽卷中
 錢塘月輪山居講經論
賜紫沙門釋道誠 集 
  禮數道具制聽畏愼
勤懈三寶恩孝界趣
習學
  禮 數
天竺九儀 西域記云。天竺致敬之式。其儀
  有九。一發言問訊。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
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肘據
地。八五輪著地。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
爲一拜
合掌 若此方之叉手也○法苑云。若指合
  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須
指掌相著。不令虚也
問訊 爾雅云。訊言也○善見云。比丘到佛
  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否○僧祇律
云。禮拜不得如瘂羊。當相問訊○地持論
云。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
前問訊○僧史略云。如比丘相見云不審。
謂之問訊。律文。其卑者問尊。則云不審少
病少惱起居輕利否。若上慰下。則云不審
無病無惱乞食易得否。住處無惡伴否。後
人省其言辭。乃止云不審。大似歇後語也。
直須分明道箇不審字。始可成禮爾
抽坐具 南方以抽坐具爲禮。律檢無文。按
  僧史略云。近以開坐具便爲禮者。得以論
之。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師壇。就上作禮。後
世避煩。尊者方見開尼師壇即止之。便通
叙暄涼。又展之猶再拜也。尊者又止之。由
此只將尼師壇。擬展爲禮之數。所謂蓌拜
蓌音挫拜失
容又云詐也
如此設恭。無乃太簡乎。然隨
方爲清淨者。不得不行也
禮拜式 聲論云。盤那寐或云槃淡。華言禮
  ○地持論云。五輪著地○長阿含經云。二
肘。二膝。頭頂。謂之五輪。輪者。圓轉之義
也。亦云。五體。凡禮拜必先並足正身。合掌
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問云。
不褰三衣禮拜。得衆多罪
先以
右膝著地。次下左膝。以二肘著地。舒二掌
過額。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頭在地。良
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柱。或以掌承
面。或捺地並非儀也○智度論云。禮有三
品。一口但稱南無。是下品禮。二屈膝著地。
頭頂不著地。是中品禮。三五輪著地。是上
品禮。又云。下者揖。中者跪。上者頭面著

三拜 白虎通云。人之所以相拜者。何以表
  情見意屈節卑體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
俗中兩拜者。蓋法陰陽也。今釋氏以三拜
首。蓋表三業歸敬也。智論云。内式禮拜。大
約身口業也。佛法以心爲本。以身口爲末。
故三拜爲禮數也
稽首 稽首謂屈頭至地。故又稽音雞謂首至
  地。稽留少時也。此即周禮九拜之初拜也
稽顙 顙額也。謂屈額至地。即周禮。第五
  拜也
頓首 謂頭向下。虚搖而不至地。即周禮第
  二拜也凡釋氏致書俗人。即不得
言稽首頓首。謂渉拜也
拜首 謂以頭至手。即第三空首拜也
揖 即周禮第九肅拜也。又是内法下品禮
  也。書云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謹。
即慢甚也。故孔子曰。爲禮不敬吾何以觀

恭敬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於我法中出家。
  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毘尼母云。佛
言吾去世後當依波羅提木叉行法。當各
各謙卑。除去憍慢○戒本云。若比丘不恭
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論云。若見年長福
徳勝者。應起奉迎禮拜問訊。若見徳與己
者。先意問訊。謙下軟語。不生慢憍。若見年徳於己
少者。應先意軟語。心不輕慢。設其有罪終不譏刺
謙下獲四種功徳 文殊佛刹經云。一遠離
  惡趣。不受駝驢牛馬等諸傍生身。二不被
輕毀。三者惡友怨敵不能凌突。四常爲人
天恭敬
長幼序 釋氏序長幼。即不以老少貴賤但
  取夏臘多少也○毘婆沙論云。比丘受大
戒。名生在佛家。是故應禮先受戒者○十
誦律云。佛言從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
時。是人應先坐先受食等○月燈三昧經
偈云。當問其夏臘。若是耆宿者。應供養
恭敬頭面接足禮○梵網經云。若佛子應
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不貴老少
貴賤莫如兵奴外道之法而菩薩一一不如
法者。犯輕垢罪○大莊嚴經云。佛弟難陀
有僕名優婆離。投佛出家受戒。後依僧次
坐。王子難陀後至出家。次第作禮。至優波
離前念。是我僕不當設禮。爾時佛告難陀
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皆同一味。但據受
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大假名爲身。於中空
寂。本無吾我。當思聖法。勿生憍慢。爾時難
陀去自貢高便禮此以受戒先後。不以尊卑。若法
門弟姪之行。必須依服序之
應遍禮 五分律云。有常住比丘。不禮來去
  比丘。來去比丘不禮常住比丘。有比丘到
一寺不禮久住比丘。久住比丘問汝從何
來。當知汝彼處比丘。皆如是憍慢。以此白
佛。佛言應遍禮。不禮者得突吉羅罪
齋會禮拜 奇歸傳云。大衆聚集齋會之次。
  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勞全禮。禮便違教
互跪 天竺之儀也。謂左右兩膝互跪著地。
  故釋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訛也
長跪 即兩膝齊著地。亦先下右膝爲禮○
  神足無極經云。月天子即從座起更整衣
服。前下右膝。叉手長跪○毘奈耶云。尼女
體弱。互跪要倒。佛聽長跪
偏袒 天竺之儀也。此禮自曹魏世寢至今
  也。律云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云。一切供
養。皆偏袒。示有便於執作也。亦如仲尼云。
矩右袂便作事也言一切供養即見佛
禮佛及禮二師等
若入聚落
俗舍。皆以袈裟通披之
結加趺坐 毘婆沙論云。是相圓滿安坐義。
  聲論云以兩足趺加致兩髀如龍盤結○脇
尊者云。是吉祥坐○念誦經云。全加趺是
如來坐。半加趺是菩薩坐○踞坐謂垂足
實坐也○跘跨坐上平患切。下口爪切。淮南謂
開膝坐爲跘跨。江東謂之甲趺

代禮 若此方俗之傳拜也。十誦律云。弟子
  遊方。和尚知彼有靈蹤聖像名徳人。和尚
令傳禮於彼。其弟子得側身受和尚禮
珍重 釋氏相見。將退。即口云珍重。如此方
  俗云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囑云善加保重
也。若卑至於尊所。尊長命坐及受經。後去。
即不云珍重。但合掌俯首示敬也
慚愧 大雲經云慚愧者衆善之衣服○唯識
  論云。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羞恥過惡
爲性。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羞恥過惡
爲性○阿毘達磨論云。慚者謂於諸過惡。
自羞爲體。惡行止息。所依爲業。愧者。謂於
諸過惡。羞他爲體。惡行止息爲業○増一
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世有二妙法。擁護
世間。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
法。世間則不別父母兄弟妻子知識尊長
大小。即與畜類同等也。是故。比丘當習有
慚有愧
  道 具
道具 中阿含經云。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
  即是増長善法之具○菩薩戒經云。資生
順道之具
什物 經音疏云。什者。雜也聚也。乃是一切
  受用器物也
百一物 大概之辭也。薩婆多論云。百物各
  可蓄一也
六物 謂三衣。尼師
壇。鉢。濾。
水嚢○増輝記云非謂別
有六物
  經音義第
六是針筒
鉢 梵云鉢多羅。此云應器。今略云鉢也。又
  呼鉢盂。即華梵兼名也。鉢者乃是三根人。
資身要急之物。佛聽用二種。注之如左
瓦鉢 佛住孫婆白土村。爾時。係婆天神白
  佛。過去佛皆受用此處瓦鉢。佛乃聽比丘
受瓦鉢
鐵鉢 佛住王舍城行諸房。見一比丘枕手
  臥。知而問曰。汝安樂否。答我所枕手。失
鉢墮地乃破故不樂。佛言聽蓄鐵鉢○鉢
律有制。聽三品量文多不録
五綴鉢 綴謂
校釘
○四分律戒本云。比丘蓄鉢減
  五綴連綴
不漏更求新者爲好故尼薩耆波
逸提○法苑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
舍城國王請食訖。令羅云滌鉢。失手撲爲
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白佛皆撲鉢破爲五
片。佛言表我滅後初五百年諸惡比丘分
毘尼藏爲五部也。佛乃親將鈆錫釘。綴破
鉢。故云五綴
降龍鉢 遠取佛降迦葉火龍於鉢中。名之。
  近取晋高僧渉公以符堅建元十一年長安
大旱。堅請渉呪龍。俄爾龍在渉鉢中雨遂
告足。至十六年渉遷化。十七年自正月止
六月不雨。多求不應。堅謂中書朱肜曰。渉
公若在。朕豈焦心於雲漢若是哉
鉢器大小數 十誦律云。鉢半鉢大鍵&MT00004;鍵音
處。
  &MT00004;音咨。經音疏云。鉢
中之小鉢。助鉢用故
小鍵&MT00004;僧祇
○四分律
云。鍵&MT00004;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
此律言。小鉢即十誦大鍵&MT00004;也。次鉢即半鉢也。淮
諸律四事可見也。今呼爲&MT04920;子。&MT04920;音訓切。&MT04921;云鐵
類也。
非器故
鉢支 律云。鉢不正聽作鉢支
鉢袋 律云。聽作鉢袋青色今呼鉢
嚢也
鉢蓋 律云。有塵坌。鉢聽作鉢蓋
錫杖 梵云隙棄羅。此云錫杖。由振時作
  錫聲故○十誦云聲杖○錫杖經云。佛告
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
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又名徳杖。
彰顯智行功徳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土之
明記道法之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
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
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
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疎斷故。若二
股六環。是迦葉佛製。若四股十二環。是釋
迦佛製彼經大有訓釋名字説作亭分表
法持法功徳文多不録在定字函
○三千威
儀經云。持錫不得入衆。日中後不得復持。
日中
即知
不得檐於肩上○五百問云。持錫有
多事能警惡虫毒獸故
解虎錫 始因齊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王屋山
  習禪。聞有虎鬪稠往以錫杖中解之。虎遂
各去。因是名焉
拂子 律云比丘患草虫。佛聽作拂子○僧
  祇云。佛聽線拂列&T073554;拂甚拂樹皮拂制。若
猫牛尾馬尾拂。并金銀裝柄者。皆不得執
麈尾 音義指歸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
  群鹿隨之。皆看麈所往隨麈尾所轉爲準
今講者執之象彼蓋有所指麾故○五百問
云。比丘捉麈尾&MT04922;
如意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歸云。古之
  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
長三尺許。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掻抓。
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誠甞問譯經三藏通
梵大師清沼。字學通慧大師雲勝。皆云。如
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状
如雲葉。又如此方篆書心字故。若局爪杖
者。只如文殊亦執之。豈欲掻痒也。又云。今
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
忽忘。要時手執目&T002805;。如人之意。故名如意。
若俗官之手版。備於忽忘。名笏也。若齊高
祖賜隱士明僧紹竹根如意。梁武帝賜昭
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倫王敦皆執鐵如
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論則有二如意。蓋
名同而用異焉
手爐 法苑云。天人黄瓊説迦葉佛香爐。略
  云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
蓮華臺以爲爐。後有師子蹲踞。頂上有九
龍繞承金華。華内有金臺寶子盛香。佛説
法時常執此爐。比觀今世手爐之製。小有
倣法焉
數珠 牟梨曼陀羅呪經云。梵語鉢塞莫。梁
  云數珠。此乃是引接下根牽課。修業之具
也○木槵子經云。昔有國王名波流梨。白
佛言。我國邊小。頻年冠疫穀貴民困。我常
不安。法藏深廣。不得遍行。惟願垂示法
要。佛言大王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
百八箇。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
達磨。南無僧伽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
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諂曲。
捨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
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百八結者。
小乘見修合
論煩惱共有一百八數且明見惑三界四諦下煩惱共有
八十八。謂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貪瞋癡慢疑身邊見。
邪見。見取戒禁取也。集滅離三見謂集滅二諦下各除
身邊耶三見也道除於二見謂道諦除身邊二見也上界
不行恚謂上界四諦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諦共有
八十八也。修道所斷惑欲界有四謂貪瞋癡慢上二界
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計九十八也。更加十纒謂無
慚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擧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
○曼殊室利校量數珠經。略。云。其數珠
體種種不同校量。乃至槵子搯一遍。得福
千倍。蓮子得福萬倍。水精得福千億倍。若
菩提子或搯。或手持得福無量彼經廣有説
文。繁不具録
扇 西天多用。如阿含經云。阿難羅云。皆執
  扇侍佛。優波離結集律藏時。波斯匿王與
象牙裝扇。令執誦律○古高僧慧榮。講時
執扇○隋煬帝賜高僧敬脱。大竹扇闊三
尺入内講經論
拄杖 十誦律云。佛聽蓄杖。其&T030607;用鐵爲堅
  牢故。斯蓋行李之善助也。&T030607;用鐵即小拄杖
子非今擔衣鉢大者
毘奈耶云。佛聽蓄拄杖。有二因縁。一爲老
痩無力二爲病苦嬰身故○隋煬帝在&MT09347;
時。送法藏禪師靈壽杖。書云毎策此杖時。
賜相憶策杖有禮。呂氏春秋日。孔子弟氏抱杖而
問其父。拄杖而問兄弟。曳杖而問妻子。
蓋尊卑之差也。凡策杖若見尊宿并二師皆須投杖於
地問訊。或是二師杖必倚著處然有問訊若爲二師揉
杖師有願問必
抱杖以對之
淨瓶 梵語軍遲。此云瓶。常貯水。隨身用以
  淨手○寄歸傳云。軍持有二。若甆瓦者。是
淨用。若銅鐵者。是觸用
蓋 律有二種。一竹蓋。二葉蓋。寄歸傳云。西
  域僧有持竹蓋。或持傘者。梁高僧惠韶。遇
有請。則自携枝笠也。今僧戴竹笠。&MT05434;笠乃
竹蓋之遺製。但去柄爾。今又加油絹於上。
即唐馬周。製在蓆㡌以禦雨故。効之也
戒刀 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許蓄
  月頭刀子。爲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
蓋佛不許斫截一切草木壞鬼神村故。草
木尚戒。況其他也
濾水嚢 増輝記云。觀其状雖輕小。察其功
  用○爲護生命。即慈悲之意。其在此也。中
華僧鮮有受持。今准律摽。示備於有問爾
○根本百一羯磨云。水羅有五種。一方羅
用絹三尺或二尺隨時大小作絹須細密不透
虫者若用疎絹薄紗紵布者本無護生之意
二法瓶
陰陽
瓶也
三君遲以絹繋口以繩懸況。
於水待滿引出
四酌水羅。五
衣角羅言衣角者非袈裟角也但取密絹方一
探手或繋瓶口或安鉢中濾水用也
○南
山鈔有式樣。文多不録○道具律中聽者
名式極多非今所用。故不注之
  制 聽
持蓋 律云。跋難陀比丘持大蓋行似今涼
傘也
  居士遙見謂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
丘。乃譏謙之。佛乃制戒。不應持大蓋。若天
雨即聽字平聲即
開許也
畫房壁 僧祇云。比丘作房欲畫壁。佛言聽
  畫山林人馬之屬。不得畫男女和合之像
○昔者南齊竟陵文宣王圖先賢形貌於書
齋壁。俾若神對其中。有烈女之像。時有客
曰。君畫烈女。似好色不好徳也。文宣遂
削去謝之。俗宮避嫌。尚如此焉
懸香 四分云。比丘房内臭。佛許用香泥。泥
  之。猶臭。佛言應四角懸香
籴粜 僧祇云比丘籴貯穀米。應作是念。我
  當依是。得誦經坐禪行道。到穀貴時。若食
&T072855;若作功徳。餘者粜之
&T072250;樹 毘尼母云。若比丘爲三寶。種三等樹。
  一果樹。二華樹。三葉樹。但有福無過
養狗 薩波多律攝云。大寺内爲防守故聽
  養狗。須知行法。若瓟損塔并房院地應平
填。若遺下應除去。不爾者得惡作罪
嚴飾床褥 律難陀比丘。嚴飾床褥爲人譏
  云。此太嚴麗。非比丘所宜。佛制不得過量
嚴飾床褥
用外書治佛經 四分云。勇猛比丘白佛。欲
  以世間言論。修治佛經。佛言癡人以外道
言論。欲雜糅佛經。乃是毀損
帶縷釧 若今百索也。十誦律云。比丘若著
  縷釧。犯突吉羅罪
偸税 十誦云。比丘過關邏字羅之去
聲成屬
應税不
  税若爲賈客過税物或示人異道斷官税錢
直五文者犯波逸提言異道即偸
税私挫也
看鬪 僧祇云。比丘看象牛馬乃至雞鬪及
  人鬪口諍者。得越法罪
照鏡 僧祇云。若病差若新剃頭。若頭面有
  瘡照無罪。若爲好故照者。得越毘尼罪
歌 若今唱曲子之類也。律云。有五過一使
  自心貪。二令他起著。三獨處多起覺觀。四
常爲貪欲覆心。五令諸年少聞常起愛欲
反道故
飮酒 律云。酒有二種。一穀所成。二木酒即
  草根果作者○涅槃經云。酒爲不善諸惡
根本。若能除斷則遠衆罪○成實論問云。
酒是實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飮酒爲惱衆
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飮酒則開不善之門
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植衆果無牆障故。
若飮酒如果無牆障焉○四分律云。飮酒
有十過失。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眼視不
明。四現嗔相。五壞田業資生。六増疾病。七
益鬪訟。八惡名流布。九智惠減少。十身壞。
命終墮三惡道。○沙彌戒經。有三十六失。
乃至破家。危身。失道。喪命皆由之○法苑
云。今有耐酒之人飮之不醉。又不弊神。亦
不作過。飮得罪否。答制戒防非本爲生善
戒是正善身口無違縁中正息遮性兩斷乃
戒名善。今耐酒之人。雖不亂神。未破餘戒。
但飮便爲罪因。正違遮戒縁中生犯乃名
有罪
食肉 楞伽經云。大慧菩薩白佛言。願説食
  肉過惡。佛言有無量因縁。不應食肉。我今
爲汝略説一切衆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縁。
常爲六親故。不淨氣分所生故。衆生聞惡
氣。悉生怖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凡夫
所嗜。無善名故。諸天所棄故○律云。夫食
肉者。斷大慈種。水陸空行。有命者怨故○
法苑問云。酒是和神之藥。肉是充飢之膳。
古今同味。獨何鄙焉。設君王賜食。豈關
僧過。答肉由殺命。酒能亂神縱逢見抑。亦
須嚴斷。雖違君命。還順佛心矣
食辛 楞伽經云。一切葱薤韭&T042179;。臭穢不淨。
  能障聖道。亦障世間淨處。何況佛之淨土
○涅槃經云。乃是食葱韭&T042179;薤。當生苦處
○楞伽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食増
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能宣十二部經。十
方天人嫌其臭穢。咸遂遠離。諸餓鬼等。因
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得日消。長
無利益
捨身 十住斷結經云。佛言。過去無數劫。有
  一大國。名裴扇闍。有一女人名提謂。夫喪
守寡。家富無子。有婆羅門謂曰。今身之厄。
由汝前世罪故。若不修福滅罪。後墮地獄。
悔無所及。提謂問作何福得罪滅耶。婆羅
門曰。莫非積薪自燒身。提謂依教積薪次。
有一道人。名鉢底婆漢言
辯才
問曰。辦具薪火。
而欲何爲女人答曰。欲自燒身滅罪。辯才
告曰。先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自
燒身。安能滅罪。何於苦惱求善報耶。於理
不通。譬如牛厭車。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
得後車。假使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縁。相
續不滅○勸人捨身者。律犯波羅夷罪
浴 四分律云。許數數浴生世善故○毘尼母
  云。澡浴但爲除身中風冷病。得安隱行道
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膚令一色。三破
寒熱。四下風氣五少病痛○温室經。佛爲
醫王耆域漢言
固活
説浴僧當用七物一燃火。二
淨水。三澡豆。四蘇膏。五淳灰。六楊枝。七
内衣除七病。一四大安隱。二除風。三除濕
痺。四除寒氷。五除熱氣。六除垢穢。七身體
輕。便眼目清淨。得七福。一四大無病。所生
常安。二所生清淨。面首端嚴。三身體常香。
衣服淨潔。四肌體濡澤威光徳大。五饒人
從拂拭塵垢。六口齒香好所説肅用。七所
生之處。自然衣服○律云。凡比丘入浴室。
應一心小語。好持威儀。收攝諸根
  畏 愼
畏愼 雜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當恭敬住。
  當常繋心。常畏愼。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恭
敬。不繋心。不畏愼。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
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
處。學法不滿。欲令五分法身具足者。無有
是處。五分法身不具足。欲得無餘涅槃者。
無有是處。是故比丘。當勤學恭敬。繋心
畏愼
護惜浮嚢 涅盤經云。有一人渡海。假於浮
  嚢。有一羅刹隨渡者乞其浮嚢。乃至一針
眼許。渡者不得。此喩持戒人。守護戒法。
如渡海浮嚢。不得少許穿漏。方渡生死大

毀破徳缾 又名吉祥缾智度論云。譬如有
  人患貧。供養諸天求富。滿十二年。天慜其
志。賜與一缾。告曰。此名徳瓶。凡有所須。
皆自瓶出。其人久貧乍富。人皆怪問。遂出
缾示人。見種種物。從缾涌出。其人嬌逸登
缾舞蹈。其缾即破。諸物皆失。此喩持戒人。
應生天上。受自然樂。若憍逸自恣爾。如缾
破一切皆失
市買禍母 雜譬喩經云。昔有一國。五穀豐
  熟。絶兵無疫。人民常樂。其王忽問群臣曰。
我聞四方有禍何似。對曰臣亦未識。王遣
求覓要見。臣遂推求。是時天神化作一物
似猪。賣於市中。其臣問名曰是禍母。四方
之禍。皆由此生也。問食曰日食針一升。遂
買進王。勅令畜養。飼針國乏。乃率於民。民
輸不堪。逃移他土。有智臣請殺。乃至斫刺。
無能傷害。遂焚之身亦同火。躍走入城。一
切燒盡。此買禍母所致也。喩比丘不護戒
身。欲火所燒。身名倶失
狸呑鼠子 經云。昔有一狸張口伺鼠。有鼠
  子出穴。狸即呑之。鼠子入腹猶活。反食狸
臟腑。患痛迷悶狂走。遂至命終。此喩。比丘
依聚落住。不護根門。被欲損心。迷悶狂走。
不樂精舍。捨戒還俗。遂至于死
綿裹鐵丸 經云。譬如赤燒鐵丸。裏劫具綿
  中。綿速燃否。比丘言速燃。佛言愚癡之人。
依聚落住。不善護戒心。不正念。欲火燒心。
捨戒還俗。是故汝等。應護根門也
日用木杵 雜阿含經云。譬如木杵。日用不
  止。不覺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守根
門。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減

小魚忘教 太魚事經云。昔有一池。多有諸
  魚。爾時大魚誡諸小魚。莫往他處。必爲
人捕。時諸小魚忘其教誡。便往他處。幾被
網獲。洎歸本所。大魚問曰。汝何所見。小魚
曰。唯有長線。大魚曰。我之祖父皆死此線。
愼勿再往也。後時小魚忘教復往。盡爲所
捕。此喩比丘不受善教。後罹横禍
野干拒諫 僧祇律云。過去有一婆羅門。於
  曠野造井。以給行人。至暮有群野干。趣井
飮水。其野干主。便内頭汲罐中飮已。戴
起高擧。撲破而去。諸小野干諫主曰。若樹
葉可用者。猶護惜之。況此利濟之具。何忍
壞也。主曰。我但戲樂耳。損壞既多。施者懷
恨。乃作木罐用機。故頭可入不可出。置于
井側。執杖屏處伺之。及暮果至作戲如初。
内頭入罐。求撲不脱。婆羅門以。杖打死
時。空有神説偈曰。知識慈心語。狼戻不受
諫。守頑招此禍。自喪其身命
九横 九横經云。佛告比丘。有九因縁。命未
  盡便横死。一不應飯而飯謂食不可意。或
蒲腹不調。更食
不量食不節三不習食謂往他處未知
食性便強食
四不出
謂食未
消復食
五止熟謂強制
大小便
六不持戒謂犯五戒。成
疾及遭官法
七近惡知識。八入里不時謂非時入城市。及
人家等。太早太夜
九可避不避謂。奔牛。逸馬。馳
車。醉人。惡大等
入俗舍五法 律云。一入門小語。二攝身口
  意。三卑躬。四善護諸根。五威儀庠序。令人
生善○華首經偈云。比丘入他家。不應懷
憍慢自大自高心。若有皆當滅。當以慈慜
心。無欲無所求。説法廣饒益。淨行於世

捨五慳 成實論云。當捨五慳。
一財物慳二法慳三
家慳謂惜門徒家不
欲別人識。恐
  失已
利故
四住處慳謂有房舍
不欲人居
五讃歎慳謂不揚人美
事恐勝已故
除三惡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言人身難
  得。雖得其壽復促。於短命中。更有三惡。一
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懷慳嫉。懼他勝
己。三設知勝己。恥而不問
息三暴害 僧祇云。身暴害者。比丘入人家。
  牽拽小兒。打拍推撲。破損器物。斫牛脚。
刺羊眼。將他穀米豆麥和雜。若田中須水
決破令去。不須者。開竇放入等。口暴害
者。詣王臣前。讒佞良善。身口暴害者。於屏
處藏身。作異聲怖人等
招輕賤三法 毘奈耶律偈曰。無事多言語。
  身著垢弊衣。不請往他家。此三被人賤
得人不可愛有十法 僧祇云。一不相習近。
  二輕數習近。三爲利習近四他愛者不愛。
五他不愛者愛。六諦言不受。七好預他事。
八實無威徳而欲&T020717;人。九好與人屏處私
語。十多所求欲。此十法。能令他起不愛心

八誡 分別善惡所起經云。傳遠疏通。誡於
  太察篤信守一誡於壅弊。勇猛剛毅。誡於
暴亂。仁愛温良誡於不斷。廣心浩大。誡於
狐疑。沈靜安舒。誡於後時。刻削隘忽。誡於
熛疾。多人長辭。誡於無實
成就威儀四法 十住斷結經云。一不染三
  有。知之爲苦。二我與彼人。苦樂倶然。三常
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恥
受施知節量 智度論云。佛言白衣給施衣
  食。當知節量。不令他&MT02513;竭。則檀越歡喜。信
心不絶。受者不乏
四聖種 倶舍論云。一隨所得衣。二隨所得
  食。三隨得臥具。皆生喜足。四樂修樂斷
前三對治貪。後
一對治放逸
以出家者。有二因縁。故名聖
種。一意樂。二受用。此四。能生無漏善相
續。故名聖種○又佛説。名四勝寶藏。能令
住者。意望滿足故。本生心地觀經云。四無
垢性。謂比丘於衣食。臥具。湯藥。隨其麄細
稱心。遠離貪求。三十七菩提分法。皆從此
生故
警誡 六度集經云。佛因地作貧人云。吾寧
  守道貧賤而死。不爲無道富貴而生○左
傳鄭子張曰。生在警戒不在富也。君子曰
善戒
  勤 懈
勤 謂正勤也有四焉。即四種精進遮。二不
  善法。集。二善法。謂已生不善法令斷。未生
者令不生故。未生善令生。已生者令増長
故。○智度論云。四種精進心。勇。發。動。畏。
錯誤故。言正勤也○順正理論云。無始時
來所以不能見四聖諦。都由懈怠。勤能治
彼。令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聖諦理。速證
菩提
精進 即心所法善十一中第十一法也○唯
  識論云。勇捍爲性。疏云。勇而無怯。自策發
也。捍而無懼。耐勞倦也○僧伽吒經云。欲
求涅槃。當勤精進○十誦律序云。諸大徳
爲道故。當一心勤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
心勤精進故。得阿耨菩提。何況餘善道法
○智度論云。有二精進。一身精進爲小。二
心精進爲大。佛説意業大故
懈怠 菩薩本行經云。夫懈怠者。衆行之累。
  在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擧。出家懈
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釋論云。出家
懶墮。則喪於法寶
放逸 正法念處經云。此放逸過。一切過
  爲勝上。又偈云。愚癡樂放逸。常受諸苦
惱。若離放逸者。則得常安樂。一切諸苦
樹。放逸爲根本。是故。欲離苦。應當捨放
逸。又云。順法而行。遠離放逸。則閉一切惡
道之門
魔 智度論云。梵語魔羅。秦言奪命論云。唯
死魔實能
  奪命。餘者能爲奪命因。亦能奪智惠命故。瑜珈論
云。由蘊魔遍一切隨逐義。天魔障礙義。死魔。煩
惱魔。能與死生
衆生。作苦器故
○魔逆經云。大光夫人白文
殊言。其魔事住於何處。文殊言住於精
進。又問何故住於精進。文殊言其精進者。
乃爲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當奈何因明勤
懈乃述

○瑜珈論云。魔事者。若於利養。恭敬。稱
譽。心樂趣入。或放逸。慳悋。廣大希欲。不
知喜足。忿恨。惱覆。矯詐等。皆是魔事
  三 寶
三寶 謂佛法僧也。寶性論云。依彼六種相
  似對故。佛法僧説名爲寶。一世間難得相
似。以無善根諸衆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
故。二無垢相似。以離一切有漏法故。三威
徳相似。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徳自在
故。四莊嚴相似。以能莊嚴出世間故。五勝
妙相似。以出世間故。六不可改異相似。以
無漏法。世八法不能動。故。偈云。眞實世希
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

同體三寶 謂於一眞如上。義説爲三也。一
  眞如。是覺性。名佛寶。二眞如。有執持義。
名法寶。三眞如。有和合義。名僧寶
別體三寶 此有二宗。初小乘説。丈六金身。
  是佛寶。四諦十二因縁生空教。是法寶四
果縁覺是僧寶。次大乘説。三身如來是佛
寶。二空教是法寶。三賢十聖是僧寶
住持三寶 範金雕木繪塑形像。是佛寶。三藏
  文句。是法寶。剃髮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寶
佛寶 梵語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
  母駄或沒陀。皆是五天竺語楚夏也。並譯
爲覺。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今略稱佛
也○般若燈論云何名佛於一切法。不顛
倒。眞實覺了。故名佛。又云。於無體法中。
覺了無餘。諸法平等覺。故名爲佛○菩薩
本行經云。佛者諸惡永盡。諸善普會。無復
衆垢。諸欲都滅。六度無極。皆悉滿畢。以權
方便。隨時教化。有大神力。身紫金色。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六通清徹。前知無窮。却覩
無極。現在靡所不知。三達遐鑒有如此徳。
故號佛也
一身 唯就法身也體依聚義。名身○攝論
  云。爲應化身。及如來一切功徳所依故。名
法身也
二身 佛地論云。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
  二生身即他受用。并化身佛也○攝論云。
如來有二種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
人功得身。是應化二身也
三身 唯識論云。一清淨法身。謂諸如來眞
  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絶
諸戲論。具無邊際眞常功徳。是一切法平
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爲大功徳所
依止故○二圓滿報身論云。此有二種。一
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
福徳資糧。所起無邊眞實功徳。及圓淨常
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常自受用廣
大法樂○二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
智。示現妙淨功徳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
菩薩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衆疑網。令彼
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曰報身○三
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
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來登地菩薩。及二
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説法。令各得諸利
樂事○又覺性是法身。以無相爲相。覺相
爲報身。用四智爲體。覺用名化身。即隨類
變現。形量大小不定○莊嚴論云。應知此
三身。攝一切佛身。示現一切自利利他依
止故
四身 楞伽經云。一應佛。二功徳佛。三智慧
  佛。四如如佛
五身 菩薩瓔珞經云。一如如智法身。二功
  徳法身。三自法身。四變化法身。五虚空法

十身 華嚴經云。一無著佛。二願佛。三業報
  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
八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無所發菩薩經。
及佛地論。頗同
有云。十重他受
用佛。亦名十身
○已上諸身不同無出於三身
也三身不同即不離一身而佛佛具足矣
十號 菩薩地持經云。如來有十種名稱功
  徳。謂非不如説故。名如來得一切義無上福
田。應供養故。名應字平聲呼謂具上三義故若
去聲呼只有應供一義也
如第一義開覺故。曰等正覺止觀具足。名
明行足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如
世界衆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名世間
解。第一調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間唯一丈
夫。名無上士調御丈夫四種眞實智義法
眞實故。顯示不了義故。依一切義故。廣説
斷一切疑顯示甚深清白處故。爲一切法
導師故。名天人師三聚具足。一切種平等
開覺。名佛壞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六徳 梵音婆伽婆。或云薄伽梵。此含六義。
  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
六尊貴○親光菩薩造佛地論釋云。謂如
來永不繋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焔猛智
火所燒錬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
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徳圓
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
養。咸稱讃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徳。常起方
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云。無上正遍知
  覺
釋迦牟尼 智度論云。秦言能仁寂默姓名兼
稱也
天中天 佛之小字也。本行經云。淨飯王云。
  太子生後。諸事皆成。宜字薩婆頞他悉陀
華言一切義成或云
悉達多。此云財成
又諸釋稱立性憍慢多言。
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名牟尼此云
寂默
一日抱太子。謁釋迦増長大天神。廟神石
爲像。即起禮太子足。王曰。我子於天神中
更爲尊勝。宜名天中天此並約事
而言也
○古譯經。
有稱佛名大仙者。此與天仙不同。般若燈
論云。聲聞菩薩等亦名仙佛於中最尊上
故。已有一切波羅蜜多。功徳善根。彼岸故
名大仙○又大毘婆沙論。稱佛爲眞人者。
謂佛既受人異熟相續證眞實法故名眞人
○又本行集經稱佛爲龍者。謂世間有愛
皆遠之。繋縛解脱。諸漏已盡名龍。故云那
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梵音那伽。此云龍非是
世間業報龍。蓋取自在
變化無
礙義梵
右佛寶訖
法寶 梵音達磨。華言法。以軌持爲義。謂軌
  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般若燈論云。何名
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脱樂。佛知衆生
諸根性。欲不顛倒故。説人天道及涅槃道
故。名法。復次自他相續。所有熏習。及無熏
習。煩惱怨賊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住
持法寶。分爲三。謂經律論焉
經 梵音素怛&MT01169;。或蘇怛囉者。華言線。蓋取
  貫穿攝持義也○又梵云。修多羅。或云修
妬路者。秦言契。謂上契理下契根故。今言
經者。具三義謂久通由也。肇云。經。常也。
謝靈運云。經由也津也。通也。謂言由理生。
理。由言顯。學者神悟。從理教而通矣
典 經也常也法也
教 梵音阿含。此云教○唯識論云。阿含者。
  謂諸如來所説之教○長阿含經序云。阿
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善之淵府。總持之
林薨也。又云阿笈摩新梵
語也
○一切經。皆以
聲名句文四法爲體。克實用佛無漏聲音
爲體。故云聲教○智度論云。若苦行頭陀。
初中後夜。勤心禪觀。若而得道者。聲聞教
也。若觀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

十二分教 亦云十二部經。一修多羅契經
  二祇夜應頌。三和伽羅授記。四伽他調頌。五
尼陀羅因縁。六優陀那自説。七伊帝目多
。八闍陀伽本生。九毘佛略方廣。十阿浮達
未有。十一婆陀譬喩。十二優波提舍論議
若小乘。只有九部。無自説授記方廣等
律 梵云毘尼。此翻名律。律法也。從教爲名。
  謂斷。割。輕重。聞。遮。持。犯。故○清淨毘尼
經云調伏煩惱爲煩惱故名毘尼。新梵語
云。毘奈耶唐言調伏。謂顯律儀調伏六根
三毒故○薩娑多論云毘尼有四義。一是佛
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
依戒住。一切衆生依戒而有。三趣涅槃之
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故
五部律 出三藏記云。一婆麄富羅即僧
祇律
。二
  薩婆多梁云一切有
即十誦部
三曇無徳梁云法鏡即
四分部
。四彌
沙塞即五
分部
。五迦葉毘未至
梁地
律名始 古今譯經圖記云。初是漢靈帝建
  寧二年庚戌安世高首譯出義決律一卷。
次有比丘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僧
曇摩迦羅。此云法時。到洛陽見僧全無律
範。於嘉平年中。與曇諦譯出羯磨僧祇。戒
心圖記即律名始也
論 梵云。阿毘曇此云無比法。爲分別慧故。
  而有四種。一梵云摩怛理迦此云本母取
出生之義也。二梵云奢薩怛囉此云議論。
謂議詳空有。論量假實。三烏波儞舍。此云
近説。謂略説經中要義不次第故。四梵云
阿毘達磨。此云對法。謂能對所對論也○
又有二論。則攝前四焉。一宗論即宗大小
乘經造也。二釋論釋大小乘經也
大乘 梵云。摩訶衍此云大乘。大者。簡小之
  稱。乘者。運載爲義○十二門論。龍樹菩薩
問云。何名摩訶衍。答於二乘爲上故。諸佛
最大。是乘能至故。諸佛大人乘是乘故。能
盡諸法。邊底故。名大乘○菩薩地持經云。
有七種大名大乘。一法大。謂。方廣藏。最上
大故。二心太。謂。發阿耨菩提心故。三解
大。謂。解菩薩方等藏故。四淨心大。謂。過
行解地故。五衆具大。謂。福徳衆具故。六時
大。謂三阿僧祇劫故。七得大。謂。得無上菩
提故
小乘 小者。簡非大也。謂。如來觀根逗機。方
  便施設也○文殊問經。文殊白佛言。世尊
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佛言
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並得
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
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眞實如來所説。根
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
縁覺。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多出故
三藏 經。律。論。謂之三藏。又佛藏菩薩藏。
  聲聞藏。名三藏。藏者。攝也。謂。攝人攝法
故○莊嚴論云。謂攝一切所應知義故○
仁王經偈云。佛法衆海三寶藏。無量功徳
於中攝○阿毘達磨集論。云。何故如來建
立三藏。爲欲對治疑煩惱故。建立素呾&MT01169;
藏。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毘奈
耶藏。欲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
毘達磨藏
八藏 菩薩處胎經云。胎化藏。中陰藏。摩訶
  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薩藏。雜藏。金剛藏。佛
藏。是爲釋迦文佛經法具是矣○若今安
置經律論處名藏者梵云倶舍。此言藏。謂。
庫府之總稱也
法門 肇云。言爲世則。謂之法。衆聖所由。謂
  之門○智度論云。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
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一蜫勒門此云
篋藏
阿毘曇門。三空門。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
入阿毘曇門。或佛自説諸法義名字。諸弟
子種種集解。入空門者。所謂衆生空。法空。
若大乘義。一切諸法。性自常空。不以智
慧方便觀故空○八萬四千法門者。賢劫
王經云。謂。佛最初修行諸波羅蜜多。乃至
最後分布佛體波羅蜜。三百五十度。一一
皆具六波羅蜜。如是總有二千一百對治。
貪瞋癡及等。分有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六
無義六塵
所生過失十轉合。有八萬四千法
門也
法輪 大毘婆沙論云。何名法輪。答是法所
  成故。法爲自性故。名法輪。如世間呼金輪
等輪。是動轉不住義。捨此離彼義。能伏怨
敵義。又圓滿義。謂。轂輻輞三事具足故。輪
體法。即八聖道支也。初明小乘法輪者。以
戒爲先故。用正語正業正命爲轂。轂根本
也。依戒生定故。用正定正勤正念爲輞。輞
能攝録。依定發慧故。用正見正思惟爲輻。
○次大乘法輪者。以智爲先。用正見正思
惟爲轂。智惠皆名根本智故。次用正語正
業正命爲輻。輻依轂立。戒因智淨故。後用
正。定正念正勤爲輞。定因戒得。戒爲定攝

二諦 一俗諦。又名安立諦。二眞諦。又名非
  安立諦。又名勝義諦○婆沙論云。諦者實
義。眞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虚誑義○契經
云。佛所説法。皆歸二諦
四諦 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毘
  婆沙論云。逼迫流轉。是苦相。生長能轉業。
是集相。寂靜止息。是滅相。出離還滅。是道
相。○又云。一切如來宣説。開示四諦法。拔
濟有情。出離生死故。欲顯要由自勤修道
不由他修故
正法 婆沙論。正法有二種。一世俗正法。謂
  名句文身。即經律論也。二勝義正法。謂。聖
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也
佛法壽命 法住經云。佛告阿難。我涅槃後
  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故。減五百年。像
法一千年。未法一萬年○鈔云。正法有二。
一證正法。約證聖道説。正猶證也。二教
正法。謂。内法文字。總名正法。統像末説。
若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故。若像法時。像
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時則證果者鮮矣。
若末法時。空有教。無修行者○大毘婆沙
論云。佛言有二補特伽羅。能住持正法。謂。
説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
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
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謂
續誦解説經律論等。持正法者。謂。能修證
無漏聖道
佛法先後 報恩經云。佛以法爲師。佛從法
  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於三寶中。何不以
法爲初。佛言。法雖是佛師。而非佛不弘。所
謂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後也。右法寶

僧寶 法苑珠林云。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
  眞威儀出俗圖方外以發心。棄世間而立
法。宮榮無以動其意。親屬莫能累其想。弘
道以報四恩。育徳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
逾金王。稱爲僧寶○順正理論云。僧有
五種。一無恥僧。謂毀戒披法服者。二瘂
羊僧。謂於三藏教不了達。無聽説用。三朋
黨僧。謂於遊散營務鬪諍。善巧結搆。此三
種多分造非法業。四世俗僧謂善異生此
通作法非法業。五勝義僧。謂。四果此定不
容造非法業○十輪經云。僧有二種。一勝
義僧。即佛菩薩二乘等。般若燈論云。四果
人。謂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和合故。名
僧也
菩薩 菩薩者。具足應云菩提薩埵。唐言覺
  有情。覺者。所求果也有情者。所度境也。言
摩訶薩者。此云大有情即能求能度人也。
地持論云薩埵是勇猛義精進義求大菩提
故名摩訶薩
聲聞 聲聞者。瑜伽論云諸佛聖教。聲爲上
  首。從師友所聞。此聲教。展轉修證。永出世
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
獨覺 梵云。畢勒支底迦。唐言獨行。此有二。
  謂部行。麟喩也。瑜伽論云。常樂寂靜。不欲
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出世間中
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縁悟道。又名縁覺
華嚴經云。上品十善道修治清淨。不從他
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
深因縁法故○二住持僧者淮高僧傳有十
科。一譯經。二解義。三習禪。四明律。五護
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聲
通惠大師云。爲僧不預於
十科。事佛徒勞於百歳
右僧寶訖
福田 彦悰法師福田論云。夫福田者何也。
  三寶之謂也。功成妙智道登圓覺。佛也。玄
理幽微。正教精誠。法也。禁戒守眞。威儀出
俗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
供養三寶 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經云。供養
  佛者得大福徳。速成阿耨菩提。令諸衆生
皆獲安樂。供養法者。増長智慧證法自在。
能了知諸法實性。供養僧者。増長無量福
徳資糧。致成佛道
供養佛 寶積經。廣博仙人問。佛滅度後。云
  何種植。獲福報耶佛言。諸如來者。皆是法
身。若在世。或滅後。所有供養。福無有異。
又問。福爲積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壓之
時。汁不可見。彼於一節二節之中。求汁積
聚了無見者。然彼汁不從外得。福徳果報
亦復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身中。亦不
相離。猶影隨形○大集經。商主天子問。佛
在世日供養。世尊是受者。而施者獲福。世
尊滅後。供養形像。誰是受者。佛言。諸佛如
來法身也。若在世若滅度。所有供養。其
福無異○善生經云佛言如來即是一切智
藏。是故智者。應當志心勤修供給。生身滅
身。形像塔廟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
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若我現在。若涅槃
後。等無有異○優婆塞戒經。佛言有人言。
供養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以
無受者故是義不然有信心故用施主信心
布施是故得是五常福報。譬如比丘修習
慈心。實無受者。而亦獲得無量果報
讃佛 菩薩本行經。阿難白佛。若使有人以
  四句偈讃歎如來。得幾功徳。佛言。正使億
百千那術無數衆生。皆得辟支佛道設有
人供養是等衣服飮食醫藥床臥敷具。滿
百歳其功徳多否。可難言甚多。佛言若人
以四句偈用歡喜心。讃嘆如來所得功徳。
過於上福。百千萬倍。無以爲喩○智度論
云。若聞諸佛功徳。心尊重。恭敬讃嘆知一
切衆生中徳無過者故。言尊也。敬畏之心。
過於君王父母師長利益故。言重也。謙遜
畏難故。曰恭也。推其智徳故。曰敬也。美其
功徳爲讃。讃之不足。又稱揚之。爲歎
念佛 智度論云。但一稱南無佛。是人亦得
  畢苦。其福無盡。問云何但空稱佛名字。便
得畢苦。其福不盡。答是人曾聞佛功徳。能
度人老病死。若少供養及稱名字。得福無
量。亦至畢苦○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超
日月光如來。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
專憶人一。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
非見。二人相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母子歴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此則名爲&MT04001;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

觀佛 護國經。佛。問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
  而觀如來。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
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
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
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乃
至非見聞覺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眞
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觀如來。佛言。善男子
如汝所説。諸佛如來力無畏等。河沙功徳。
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多者。
應如是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禮佛 大方廣寶篋經。智燈聲聞問文殊言。
  云何禮佛。文殊言。若見法淨。名見佛淨。若
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
心寂靜。行寂靜行。是名禮佛○法苑。齋有
天竺三藏勒那。譯出七種禮法。一我慢禮。
謂依位次。心無恭敬。心馳外境。五輪不具。
如碓上下。二唱和禮。謂粗正威儀。心無淨
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墮心疲。蓋
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
名。便念佛相。身心恭敬。情無厭怠。四發智
清淨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
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以佛法身融
通故。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
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
是遍禮。法界諸佛。六正觀禮。謂禮自佛。不
縁他佛。何以故。一切衆生各有佛性。平
等正覺。七實相平等禮。謂前猶有禮有觀
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
如。體用如如。平等故。文殊云。能禮所禮性
空寂此七禮。前三約
事。後四就理
○凡禮佛須自展尼師
壇。不得令他人展。或至塔殿上。先有地蓆。
便就上禮。先無。不得立佇布席。不得於低
床上禮須脱屣履勿以無儀。自招深罪矣
親近佛 勝思惟梵天問經云。梵天問文殊
  言。比丘云何親近於佛。答云若比丘於諸
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親近於
佛○大集經云。不覺一法微相者。乃能了
知如來出世。常見諸佛
一切恭信 凡禮佛。首唱此言者。收攝衆心。
  不馳散故。一者普及爲言。切者盡際爲語。
恭者束身翹仰。信者心無異心信本爲敬
避廟諦也
○智
度論云。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實一切。
今以名字歸實理也。或問禮拜三業何攝。
答。通三業。若五輪著地。是身業。稱佛名
號。是口業。縁想聖境。專注不散。是意業
南無 悲華經云。佛言南無者。此決定諸佛
  世尊名號音聲○唯識鈔云。梵語南無。此
翻爲名。即是歸趣之義也。或云那摩。或曩
謨。皆梵音訛也
遶佛 又云旋遶。此方稱行道○西域記云。
  西天隨所宗事禮後皆須旋遶。蓋歸敬之
至也。唯佛法右遶。法苑云。順天行也。若匝
數則不定。若三匝表三業也。七匝表七支。
如經云百千匝無數匝。但以多爲數。表敬
之極也○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匝。表敬
三尊。爲滅三毒故○提謂經。問散華。燒香。
燃燈。禮拜。是爲供養。旋遶得何等福。佛言
有五福。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好聲。三得
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三千威
儀經云。旋遶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
蹈虫。三不得左右視。四不得唾地。五不得
與人語話
造像 大乘造像功徳經云。優陀延王雕像。
  始夜自思惟。但其像爲坐爲立。時有智臣
白王。當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諸佛得大菩
提。乃至轉法輪。現神變。皆悉坐故。是故應
作師子座結加之像。王雕像訖。以頂戴像
至如來所白佛言。如來最上微妙之身。無
與等。我所造像。不似於佛。竊自思惟。深爲
過咎。佛告王言非爲過咎。汝已作無量利
益。更無與汝等者。汝今於佛法中。初爲軌
則未來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
像而獲大福○佛在金棺敬福經云。造經
像主莫論雇匠。匠人不得飮酒食肉。不依
聖教。雖造經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
具相好者。五百萬世。諸根不具○五百問
經云。治生破戒得財造佛。尚不免地獄。何
況得福○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或自
財或勸化得財擬作佛像用經久將此錢造
作鳥獸形安佛盤上計損五錢犯逆罪究竟
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若用贖香油供養者
不犯○宣律師云。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
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來
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
宮娃如菩薩也。又云今人隨情而造。不追
本實。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論尺寸長短。
不問耳目全具。或爭價利。計供厚薄。酒肉
餉遺。身無潔淨。致使尊像雖樹。無復威靈。
乃至抄寫經卷。惟務賤得。弱筆麄紙。使前
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減矣。若
使道俗存法。造得眞儀鳥獸尚不敢汚。何
況人乎鈔文多。但撮要
言。故不次第焉
師子座 智度論問。云何名師子座。爲佛化
  作爲實師子爲金銀木石作耶。答云是號
師子座。非實也。佛爲人中師子。凡佛所坐。
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夫師子獸中獨歩
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
道。一切人天中。一切降伏。得無所畏。故稱
人中師子
蓮花座 智論問云。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
  諸床爲世間白衣坐法。又蓮華濡淨柔脆。
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華不壞故。又以莊
嚴妙法座故
火焔 長阿含經云。佛在摩竭國毘陀山中。
  入火焔三昧。又昔在舍衞婆羅舍。入火焔
三昧。今則象之
雕像始 増一阿含經云。優填王用牛頭旃
  檀雕佛形像。高五尺此爲始也
鑄像 經云。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用香雕
  像。乃用紫磨黄金鑄佛像。亦高五尺。此爲
始也
畫像 唐内典録云。後漢明帝永平七年。使
  秦景往月支國得優填王雕像師第四畫樣
此西域
始也
至洛陽。勅圖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
上供養此土爲始也
浴佛 摩訶刹頭經云。佛告大衆。十方諸佛。
  皆用四月八日夜半子時生。所以者何。爲
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
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人民
念佛功徳浴佛形像而今江浙用四
月八日浴佛
○譬喩經
云。佛以臈月八日現神變。降伏六師。六師。
負墮。遂投水而死。徒黨有存者。佛爲説法
開悟。同白佛言。世尊以法水洗我心垢。今
我請佛僧。洗浴身垢今淮比。乃至三京。
皆用臈八。浴佛
○浴
佛功徳經。清淨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佛
在世。及滅度諸未來世中。諸衆生云何浴
像。佛言。不作空有想。於諸善品心懷渇仰。
不生疲厭。何以故。爲成就如來法報身故。
我今爲汝説浴像法。諸供養中最爲殊勝。
爲衆香湯置淨器中。先作方壇敷妙床座。
於上置佛。以諸香湯次第浴之。用香水畢。
復以淨水。淋洗其像。人各取少許洗像水。
置自頭上彼經有用香煎
湯設壇法式
初於像上淋水時應
誦此偈云。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徳莊
嚴聚。五濁衆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
○摩訶刹頭經云。浴像得錢。當分作三分。
一分屬佛。一分屬法。一分屬僧。若佛錢得
作佛像用。若法錢得造寺樓塔籬落墻壁
内外屋舍等用。若僧錢各給與比丘用
三寶物 佛物有四種。一佛受用物。謂殿堂
  衣服床帳等。不得互用。若曾佛用者。只得
著塔内供養。不得移易使用○五百問經
云。佛堂柱木壞。有施主修換訖。其故者施
僧。僧不得用之。二施屬佛物。五百問云。佛
物不得移至他寺犯棄。若僧盡去當白僧。
僧聽將去無罪。又云。佛物得賣買取供養
具○十誦律云。以佛塔物出息聽之。三供
養佛物僧祇云。供養佛華多聽賣買。香油
猶多者更賣。著佛無盡財中即長生錢。謂子
母滋生故無盡
五百問云。佛幡多欲作餘事者若施主不
許不得四獻佛物。律云。供養佛塔食。治塔
人得食○善見律云。佛前獻飯侍佛比丘得
食。或白衣侍佛者亦得食侍佛比丘。即今殿
主。白衣即淨人也
茶毘經云。佛滅度後一切信施物。應用造
佛像及佛衣幡蓋。買香油華以供養佛。餘
不得用餘用者犯盜罪。次法物者如箱函
簏巾帊櫃等。本是經物。不可回改別用。後
僧物者若二常住物。局本處。已定不得移
往他處。又佛堂内設僧席。僧房安佛像經
卷。妨僧受用。並是互用。由三寶位別故。各
攝分齊故。若無妨。暫安著即無損○五百
問云。本非佛堂。今設僧席。在中比丘共佛
宿。若作障隔者不犯。由佛在世亦與弟子
同房故
盜三寶物結罪處 大毘婆沙論問云。若盜
  佛塔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答於國王施
主及守護人天處結罪。有説。於佛邊結罪
此物爲佛攝受故。若盜亡僧物者。若已作
羯磨。於羯磨衆處得。若夫作羯磨者。普於
一切善説法衆處。得根本業道
受用自體物福 般若燈論云。云何受用自
  體。謂檀越所捨。房舍園林。衣服飮食。臥具
湯藥。資身具等。云何名福。謂撈摝義也。見
諸衆生沒溺煩惱河中。起大悲心。摝出生
死。置涅槃岸。故名福
令佛法速滅有五法 四分律。有長老波摩
  那。白佛言以何因縁。如來正法疾滅而不
久住息用名滅
非死滅也
佛言。有五因縁若如來滅後。
比丘不敬佛法。僧。戒定。以是正法不得久
住○南山鈔云。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
我等所尊故。今僧尼多不奉佛法。内無正
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或在形像前。更
相戲弄。出非法語。擧目攘臂。遍指聖像。或
端坐踞傲情無畏憚。雖見經像。不起迎奉。
致令俗人輕笑。損滅正法。既知多過。彌須
大愼。凡至塔。覩形像。必懾然加敬。如對王
臣。亦可知矣
  恩 孝
凡釋氏。晨暮祝香禮佛。乃至作一毫善事。
  皆回向四恩三有者。蓋是廣大心報恩申
孝之至也
恩 有四焉。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
  四施主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言。世
間恩有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三國
主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
荷負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
世。一劫説不能盡。二衆生恩者。無始已來。
一切衆生。輪轉五道。互爲父母。各有大恩
故。三國王恩者。福徳最勝。雖生人間。得大
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護持國界。山河
大地盡屬國王。是故。大聖王以正法化。能
使衆生。悉皆安樂○後譯華嚴經云。國有
君王。一切獲安。是故。人王爲一切衆生安
樂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撿。皆依正國而
得住持。演化流布。若無王力。功行不成。法
滅無餘況能利濟。是故。所修一切功徳。六
分之一。常屬國王。願王福山崇固難壞○
薩遮經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衆生。
令安樂故○又禮佛時。常爲諸天龍神願。
風雨順時。文武百官。常居祿位者。西域記
云。大臣者。國之重鎭。農務者人之命食國
失鎭則危。人絶食則死。又佛法付囑國王
大臣故。常須繋心祝願也。四三寶恩者。佛
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
無休息○正法念經云。如來。三界最勝。度
脱生死。此恩難報。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
信是名報恩○華嚴經偈云。如來無數劫。
勤苦爲衆生。云何諸世間。不報大師恩○
報恩經云。父母者三界最勝福田○毘奈
耶律云。父母於子。有大勞苦。護持長養。資
以乳哺假使一肩持母。一肩持父。經於百
劫徒自疲勞。或持七寶種種供養令得富
樂。亦未報父母恩。若其父母無信者令起
信心。若無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慳者令行
惠施。若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
曰報恩○不思議光經云。非飮食及寶能
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爲供二親○彌
沙塞律云。佛言從今聽比丘盡心盡壽供
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又云。我聽五處
縱極破戒。應供養所謂父母親教師受業和
尚也
軌範師。及病人。又云出家人。於父母應供
養供給。於三衣外自餘物或從施主乞。或
從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減半供給。若
常乞食亦與己所滿腹食内。應取其半。濟
其父母○中心經云。佛言知師恩者。見師
則承事。不見則思惟教誡。如孝子之念父
母。如人念飮食等○大方廣不思議境界
經云。當供養父母。和尚。及世間。曾致饒
益。頼其恩者應念倍増報恩。何以故。知恩
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
滅。是故。諸佛稱讃知恩報恩者○或問釋
氏爲俗人作疏子亦有云奉爲四恩者。其
國王父母可知。其師長施主何耶。答經不
云。及世間曾致饒益。頼其恩者。若教授經
書伎術事業。或令避惡從善者。皆師長也。
夫師者教以道之稱也。若假借財本拯苦
與樂者皆施主也。夫施者有三種。一財施
謂與人財。二心施謂慈悲心與人樂。三法
施謂説法利人等
孝 爾雅云善事父母曰孝○諡法云慈愛忘
  勞曰孝○雜記云。養徳順理。不逆於時曰
孝○四天王經云。佛告諸弟子。愼汝心念。
無受五欲。漱情去垢。無求爲首。内以清淨。
外當盡孝○梵網經云。佛初坐道樹。成無
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以孝順父母師
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盂蘭盆
經云佛令比丘爲七世父母設盆供養佛及
自恣僧世人行孝只於一身釋氏行
孝兼爲七世父母可謂孝矣
○法苑云持
戒即是行孝謂一切衆生皆曾爲我父母宗
親今持戒不殺生不偸盜等是名行孝
  界 趣
界。謂三界。趣。謂六趣○祐法師序云。夫三
  界定位。六道區分。麄妙異容。苦樂殊迹。觀
其源始。不離色心。撿其會歸。莫非生滅。生
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爲苦本。故
涅槃喩之大河。法華方之火宅聖人超悟。
息駕反源。拔出三界。然後爲道
三界 界者何義。瑜伽論云。種性義。因義。住
  持義。婆沙論云。分叚義。聲論云。趣義倶舍
論云
種族義。因果不同。故有三焉
欲界 欲有四種。一情。二色。三食。四婬欲。
  以希須爲義。謂此界四欲具足。故名欲界。
此有六天。謂。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
他化自在
色界 婆沙論云。有色可了施設故名色界。
  有一十八天。謂初禪有三天。梵衆。梵輔。
大梵。二禪有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三
禪有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九
天。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
善見。色究竟
無色界 婆沙云。無色可了施設故名無色。
  有四天。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
想處婆沙論。問。何故世尊。於四無色立處名。答爲
破外道執空處爲無身涅槃執識處。爲無邊意
涅槃。執無所有處名淨聚涅槃。執非想非非想處。
名世間空窣堵波涅槃。佛説爲生處。非眞解脱故
九地 一五趣雜居地攝欲界三惡。
道四洲六天
二離生喜
  樂地攝初禪
三天
三定生喜樂地攝二禪。
三天
四離生妙
樂地攝三禪。
三天
五捨念清淨地攝四禪
九天
六空處地。
七識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
處地。地有四義。謂住處攝治
三有 婆沙論云。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
  有者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
令後生相續是有又云生滅故名有。墮苦
集諦中是有
二十五有 阿毘曇云。欲界有十四。謂四惡
  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謂四禪天。又
於初禪中取大。梵天。第四禪中取五淨居
天。并無想天。無色界有四。即四定處也。法
苑問云。未知何義。初禪中大梵天別立爲
有。答謂外道人計常者。以大梵天王。爲能
生萬物之主。違則受生死。順則得解脱。又
大梵天王亦自計己身能爲造化之主。是
常是眞解脱。如來爲破彼情見故。立爲一
有也。又無想天者。爲彼天衆生定壽五百
劫無心之報。外道計爲眞實涅槃。如來爲
破彼見顯非涅槃故。別立爲一有。又取五
淨居天者。謂彼天主摩醯首羅。彼外道計
彼爲能造化主。歸之則得眞解脱。爲破彼
見故。別立爲一有。又人趣四洲各立爲有
者。謂四趣苦多衆生不樂著故。別立有。人
趣次勝衆生樂著深重。四洲受報不同故
各立一有
三千大千世界 即釋迦牟尼佛所化境也。
  世界何義○首楞嚴經云。世爲遷流。界爲
方位。又云。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名界。過去
未來現在名世。又文殊問經云。有二世。一
衆生世。即一切衆生也。二行世。即衆生
住處○長阿含并起世因本經等云。四洲
地心。即須彌山梵音正云蘇迷
盧。此名妙高
此山有八山遶
外。有大鐵圍山。周迴圍繞。并一日月晝夜
回轉照四天下。名一國土。積一千國土。名
小千世界。積千箇小界。名中千世界。積一
千中千界。名大千界。以三積千故。名三千
大千世界
趣 即五趣也。一天。二人。三地獄。四畜生。
  五餓鬼。謂修羅四趣皆攝故。今開爲一趣。
故云六趣也。趣者何義。毘婆沙論云。所往
義。是諸有情。所應往結生之處故名趣也
○毘曇論云。趣到義。謂彼善惡業因能令
有情到其生處。又道義。故名六道矣
天趣 毘婆沙論云。諸趣最勝故光明照耀
  故。名天也○智度論云有四種天。一生天。
謂四天王等已上天也。二名天謂今國王
稱天子。三淨天。謂人中生諸聖人。四生淨
天。即上界生諸聖人也
生天因 業報差別經云。具修増上十善。得
  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應。
生色界天。若離色修。遠離身口。以定相應。
生無色界○正法念處經云。因持戒。不殺。
不盜。不婬。由此三善。得生天○辯意長者
子經云。有五事。得生天。一不殺物命。令衆
生安樂。二賢良不盜。布施無貪。濟諸窮乏。
三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齊精進。四
誠信不欺。護口四過。五不飮酒
人趣 大毘婆沙論云。梵云未奴沙。以能用
  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或多憍慢。或能寂。
靜意故名人○阿毘曇論云。何故人道名
&T072933;沙。此有八義。一聰明。二爲勝。三意微
細。四正覺。五智慧増上。六能別虚實。七聖
道正器。八聰明業所主故
人因 業報差別經云。由先造増上。下品身
  語意妙行故。生人道○辯意經云。有五事。
得生人中。得人尊貴。一施惠普廣。二敬禮
三寶及長者。三忍辱無嗔。四柔和謙下。五
博聞經戒。又有五事。一布施貧窮。二持戒
不犯十惡。三忍辱不亂。四精進勸化。五
一心奉孝盡忠。此五事生人中。大富長壽。
端正威徳。爲人敬仰。有五事生人中卑賤。
一憍慢。二於二親。剛強無恪。三放逸不禮
事三寶。四盜竊以爲生活。五負債不償。又
有五事生人中。口氣香潔。身心安樂。爲人
稱擧。不爲誹謗。一至誠不欺於人。二誦經。
三護戒。四教人遠惡就善。五不求人長短。
又有五事生人中。常被誹謗。爲人所憎。形
體醜惡。心意不安。常懷恐怖。一常無至誠。
欺詐於人。二衆中説法者。而誹謗之。三見
諸同學而輕試之。四不見他事而爲作過。
五鬪亂兩舌○人道三勝。一勇猛。二憶念。
三梵行此三勝。生天人
人道十苦 菩薩藏經云。人有十苦之所逼
  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
苦。六怨苦。七苦受。八憂苦。九病惱。十流
轉大苦○人胎藏八位瑜伽論云一羯羅籃
託胎疑
結位
二遏部曇表裏
如酪
三閑尸已至肉位
仍極柔軟
四鍵南
堅厚五鉢羅奢佉支分
相現
六毛髮爪位七根位

八形位所依處
分明現
○又十時膜時泡時
皰時
肉團時
五枝時胎中
五時
嬰孩時童子時少年時盛壯時
衰老時人中
五時
凡夫 大威徳陀羅尼經云。於生死迷惑流
  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梵云婆羅。隋言毛
道。謂行心不定。猶如輕毛。隨風東西故。又
有二種。一嬰兒凡夫。謂無智惠故。二愚暗
凡夫頑鈍不可教故○佛性論云。凡夫以
身見。爲性
人有爲四相 長阿含經云。一生相。謂五陰
  興起。已得命根。二老相。謂生。壽向盡餘命
無幾。三病相。謂衆痛迫切。存亡無期。四死
相。謂盡也。風先。火次。諸根敗壞。存亡異
趣故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 正法念經云。一少年。
  二安隱。三壽命。四具足具足即
是富貴
如是四法。
必定別離。智者常須觀察
地獄趣 立世論云梵音泥黎耶。此云無喜
  樂○毘婆沙論云。泥犁迦。秦言無去處○
大毘婆沙論云。捺洛迦。此云不可樂。論
問。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
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諸有情無悦
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那洛迦也。今
稱地獄者。地底也。下也。謂萬物之中最在
底下也。獄局也。謂拘局不得自在故○三
法度人經云。地獄有三種。一熱有一十八
所。二寒有一十八所此是
根本
三邊又名輕繋。又
名孤獨。此有三別。一山間。二水中。三曠

落地獄因 婆沙論云。由先時造作増上暴
  惡。身語意惡行生彼○辯意經云。有五事
死入地獄。一不信三寶。而行誹謗。輕毀聖
道。二破壞佛寺。三四輩轉相誹謗。不計殃罪
無敬順意。無有君臣父母。五已得爲道。不
順師教。而自貢高。輕慢謗師地獄因果。廣
有章門。此但

&MT04923;
畜生趣 立世論云。梵語底都履
栗車。此云畜
  生○大婆沙論云。傍生謂其形謗故
畜生因 業報差別經云。具造十業生畜生。
  一身惡。二口惡。三意惡。四從貪起惡。五從
嗔起惡。六從癡起惡。七毀罵衆生。八惱害
衆生。九施不淨物。十邪婬○辯意經云。有
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竊。二負債不還。三
殺生。四不喜聽受經法。五常以因縁艱難
齋會
三塗 西域記云。俗書春秋有三塗危險之
  處。借此名也。塗猶道。非謂塗炭之義。若依
梵語。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惡道。道是因義。
由履而行
八難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無
  想天。六佛前後。七世智辯聰。八生盲瘖瘂
修羅趣 又云阿須倫○海龍王經。此云無
  善神○大毘婆沙論云。阿素洛此云非天。
又素洛。是端正義。阿是非義。謂身形不
端正故○楞嚴經云若於鬼道以護法力。
成通入空。從卵而生鬼趣攝。若天中降徳
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從胎而生人趣
所攝。若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
天帝釋四天爭權。因變化有天趣所攝。有
一類下劣。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虚空。
暮歸水宿。因濕氣生。畜生趣攝
修羅因 諸經論。多由瞋慢及疑。三種因生
閻羅王 梵音閻摩羅。此云遮。謂遮令不造
  惡故○瑜伽論問。焔摩王。爲能損害。爲能
饒益。名法王。答由饒益
衆生
故。若諸衆生執到
王所令憶念故。遂爲現彼相似之身。告言
汝等自作。當受其果。由感那洛迦。新業更
不積集。故業盡已脱那洛迦。是故焔摩。由
能饒益諸衆生。故名法王
衆生 梵云僕呼善那。此云衆生謂衆縁所
  生故○祐法師云。衆共生世。故名衆生○
唐三藏譯名有情。謂一切無情物。皆假衆
縁生。今簡去無情。故云有情○證契大乘
經云。衆生者何義。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謂
地水火風空識名色界入縁起及因業果會
對而生故○楞伽經云。一切衆無明爲根
本。於愛隨業流運
心 梵音。質多。又喞多。此是縁慮義。唯識論
  云。集起名心。即八識也○中陰經偈云。心
爲人毒本。善惡隨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惡
即趣惡○正法念經云。一切法行主。所謂
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爲根本○
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爲主。衆生之
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
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三乘。以是因縁。三
界唯心。故名心地
  志 學
學 効也。白虎通云。學覺也。覺悟所不知也
  ○中論云。昔之君子成徳立身。身沒而名
不朽。其故何也。學也。學者。所以疏神達
思。怡情治性。聖人之上務也。學猶飾也。器
不飾。則無以爲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
徳。志者。學之師也。學者。患志之不立故。
篇目志學焉○僧史略云。夫學不厭博。有
所不知。蓋闕如也。此土高僧。能攝異宗者。
率由博學之故也
二學 毘奈耶云。佛説有二種學業。一讀誦。
  二禪思○鈔云。五夏已前。依人受學。律藏
五夏已後。應學無人我法
三學 僧祇律云。學有三種。一増上戒學。二
  増上定學。三増上慧學又學經律
論爲三學
開外學 毘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撥無後
  世外道。佛聽比丘學外論。仍須是明慧強
記者。方可於一日分三時。初中二分。讀誦
佛經。至晩讀外書。是故祇垣中有書院。其
中置大千界不同文書。佛許比丘遍讀。爲
降外道故。不許依其見解。地持論云。若聰
明上智。能速受學者。於日月中。常以二分
學佛法。一分學外典
學書 五分律云。比丘差次不知書記佛聽
  學書。不得爲好而廢道業魏韋誕字仲佫。誡子
孫曰。書但記姓名而
二智 般若經云。禪學。謂開智。講學謂之演
  智
視肉 法苑云。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視肉。
  學而不行。謂之撮嚢
府庫 齊高僧僧範。善解群書。號府庫
智嚢 呉支謙。字恭明。號智嚢。高僧傳云。祇
  洹寺三千僧。皆號奘法師。爲智嚢
義龍 陳高僧惠榮。講學縱横。號義龍
義虎 高僧道光。在江東研窮義理號義虎
律虎 隋高僧法願。大明律藏。詞辯高亮。彭
  亨難敵。號律虎
僧英 高僧智琰。與安法師及遍知三藏結
  交。惠解相敵。號三英才兼百
人曰英
僧傑 高僧僧慧。與暢法師。長講三藏號二
  傑○隋高僧敬脱。號僧傑才兼萬
人曰傑
彌天釋 道安。法師在嚢陽因習鑿齒來謁
  云。四海習鑿。齒答云彌天釋道安
釋門千里駒 長安。常辯。二法師爲上京之
  法匠。嗟賞奘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里駒

義天 婆沙論云。能解諸法義。見一切法空
  義。名義天
學海 高僧曇顯。山東江表。號爲學海
經笥法將 並五印度學人。稱奘法師
釋門瑚璉 隋虎丘惠聚法師。汝南周弘正
  常嘉歎也
慧苑琳瑯 隋高僧志念。有學名當時號也
寫瓶傳器 經云。阿難領受佛法。如瀉瓶水。
  傳之別器。更無遺餘。瓶器雖殊。水則無

傳燈 肇云自行化彼。則功徳彌増。法光不
  絶。亦名無盡燈
投針 西域記云。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初
  謁龍猛菩薩本滿
猛以金盛
水令弟子持示之。提婆見
默以針投之。弟子持返。猛問彼何辭乎。答
默但投針。猛曰智矣。若人也。宜速命入於
斯際會
三絶 高僧法安。身長八尺有三絶。一風儀
  挺特。二解義窮深。三精進潔己
四絶 高僧洪偃。博學内外。凡所著述。皆封
  入祕閣。時號四絶。一貌。二義。三詩。四書
五備 羅什答遠法師書云。夫財有五備。謂
  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道隆。未具者
凝滯。仁者備之或聖化物之資
用。故名財也
八備 隋彦琮。法師云。夫預翻譯有八備。十
  條。一誠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將踐勝場。先
牢戒足。三文詮三藏。義貫五乘。四傍渉文
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五㦗怉平恕。器量
虚融。不好專執。沈於道術。淡於名利。不欲
高衒。六要識梵言。七不墜彼學。八博閲蒼
雅粗諳篆隷不昧此文。十條者。一句韻。二
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呪功。七
品題。八專業。九字部。十字聲
因人顯名 晋吉友。法師永嘉中到江左。丞
  相王導一見奇之。以爲吾之徒也。因此名

紙貴如玉 高僧無垢眼。又云青眼律師。初
  譯出十誦律。京師僧尼競寫。諺云。都人繕
寫。紙貴如玉
摽領 僧叡。年二十二。博解經論禪觀。能講
  説。司徒姚崇重之。時姚興猶未識。問崇
曰叡。也如何崇曰
可謂
鄴衞松柏。及興相見語
論。觀之才器。興曰乃是四海摽領
領神 高僧慧約。學窮内外。何尚之所重。竟
  陵文宣王。出鎭禹穴時。有名僧在座。約年
夏未隆。王見歛躬盡禮。衆不悦。王曰。此上
人方爲釋門領神
八達 高僧支學龍。博通内外。阮膽等名士。
  並爲知己。呼爲八達
八能 高僧眞觀。有八能謂義。導。書。詩。辯。
  貌。聲。棊
辯鼎 道安號彌天釋。學贍内外。符堅於藍
  田獲一大鼎。邊有篆字。朝廷人不識乃問
於安。安曰魯襄公所鑄。堅勅三館有疑。皆
問安師
擔筆 高僧敬脱游學時擔一笔長三如臂有
  人乞書大小字隨笔而成。曾無修飾。觀者
無厭
談諧上首 支遁。字道林。晋哀帝請住東安
  寺。郄超。孫綽。等一代名士。皆爲塵外之
交。日造其室。皆推遁談諧爲上首
義解名知 高僧法開。以義解知名天下。與
  謝安王文度等。爲文學之友。孫綽曰。深通内
外。才華贍逸。其在開乎
寒松 惠隆。學窮義理。宋代名賢多爲交友。
  而節操容貌。有若寒松。時周顆。謂曰隆法
師蕭散森疎。若霜下松竹
碧雲 慧休。姓湯。工於風雅。甞吟詩曰。日暮
  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文選中沙門
詩惟休一也
立雪 此土第二祖本名神光。更名惠可。初
  參達磨立在雪中
撒被 高僧惠韶。學於綽公。獨貧于衆。撒被
  寫論。忍寒聽講。大曉文義
擁塵 道超。苦學。獨居一室。以儒釋經典環
  座。手不釋卷。任塵擁室。時中書呉群問曰。
虫鳴塵擁。安得無忤。超曰䖝聲足代蕭管。
塵土滿室未暇掃也
擬書 高僧法雅。善内外學。多俗士咨禀。以
  經義難解雅。將比擬外書爲生解之。例謂
之挌義
徳香 増一經云。有妙香三種。謂多聞香戒
  香。施香。此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之最勝
無等
道風 寶林傳云。祖師難提至摩提國一日
  有風西來。占曰此道風也。必有道人至。果
得伽耶舍多至
變薤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興園中植葱。一
  日皆變爲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羅什
法師來
學者二患 肇法師云。雖解深義。未爲心用。
  尊己慢人。不能誨益此學者之外患也。因
其所解。而取相分別。雖曰爲解。未合眞解。
此學者之内患也
無錢決貨 法苑云論衡曰。手中無錢之市
  決貨。貨主必不與也。夫胸中無學。亦猶手
中無錢也
炳燭 説苑云。晋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
  欲學恐已暮矣。對曰暮何不炳燭乎。臣聞。
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
之光。老而學者。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誡 法苑云。今有淺學之人。自謂智出於衆。
  起大憍慢。放誕形容。&T020717;滅一切。籠罩天地。
箕踞於師長之前。叱吒於尊者之側。道本
和合。恭順爲僧。既心貌乖返。豈成寶也。愼
之哉
釋氏要覽卷中



釋氏要覽卷下
 錢塘月輪山居講經論
賜紫沙門釋道誠 述 
  説聽躁靜諍忍入衆
擇友住持雜紀贍病
送終
  説 聽
説 毘奈耶律云。説者。彰表開導之義也。今
  稱講者。説文云。講和解論議。廣雅云。讀
也。顧野王云。解説談議也。訓誥也
聽 唯識論云。謂耳根發識領受。曰聞也。即
  沈思靜意。屬耳於法也○法苑云。有三品。
以神聽爲上以心聽爲中。以耳聽爲下
説聽二難 中觀論云。眞法及説者聽者難
  得故○涅槃經云。一樂説難。二樂聞難
法師升高座 十住婆沙論云。欲升高座。先
  應恭敬禮拜大衆。然後升
法師心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夫法師者。常
  應如是用。惟我今所處。即如來師子之座。
宜應忍默慈慜。愛語謙下。將護衆心。若懷
嗔妬。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心説法成大
功徳。能令佛法久住於世。凡所生處。常得
値佛。能消種種供養。應慚愧。勿生貪心。不
得我慢。無令消滅施主善根
法師八種言 瑜伽論云。一可喜樂言。二善
  開發言。三喜識難言。四善分㭊言。五善順
入言。六引餘證言。七勝辯才言。八隨宗

語有八支 顯揚論云。一美妙語。二顯了語。
  三易解語四樂聞語。五無依語謂無
望也
六不逆
知量
七無邊語善巧
多故
八上首語趣涅
槃宮
説者過罪 佛藏經云。自未證法。而在高座
  爲人説者。法墮地獄○十誦律云。若自解
未明。於法有疑者。則不得爲人説。恐有
錯傳之失。彼此得罪○華嚴經云。於甚深
法心生慳悋。有堪化者。而不爲説。若得財
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爲説
自大憍人 未曾有經云。若多少有徳。自大
  以憍人。如彼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講説三益 十地論云。説法利他有三時益。
  一聞時。二修行時。三轉生時
説者五福報 賢者五福經云。説法得五福。
  一當生長壽。由聽者不殺故。二得大富。由
聽者不盜故。三得端正。由聽者和氣故。四
得名譽由聽者歸依三寶故。五得聰明。由
聽者曉了妙慧故
講堂制 佛本行經云。時比丘集一堂内。有
  二比丘説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以比近
故迭相誘引往來交雜亂衆佛制。今後不
得共一堂。及二堂相近。亦不得彼堂來此
堂。此堂詣彼堂不得憎惡法門若今三學迭
相是非也
講堂置佛像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法師説
  法時。有羅刹女名愛欲。常來惑法師。令心
散亂。是故説法處。常須置如來像。香華供養。
勿令斷絶。彼羅刹女。見已即自迷亂。不能爲

講處念經 梁僧旻法師。講次謂衆曰。昔彌
  天道安毎講。於定座後。常使都講。爲含靈
轉經。此事久廢。既是前修。欲屈大衆。各誦
觀音經一卷。於是闔座忻然。遠近相習耳。
今亦念佛是也
學肆 肆者。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因後漢張
  揩。字公超學徒隨之。所居爲市故。今學處
稱肆焉
省 釋氏呼學院爲省者。高僧傳云。佛陀耶
  舍初至。姚興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待之。韻
注云。省署也
絳帳 絳赤色也。范曄後漢書云。馬融達生
  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常坐高堂施絳帳。前
授生徒。後列女樂。或稱馬帳○又晋書宣
文君宋氏。即韋逞母也。立講堂。隔絳紗幔
授學徒今釋子稱絳帳等。有
所不冝。智者思之
龍門 高僧慧持即遠法師之弟也。性格清
  峻。解行並高。領徒千人。凡有升堂。入室者
皆號登龍門
籌室 寶林傳云。西天第五祖優波毱多有
  石室。縱十八肘肘長尺八南北
三丈二尺四寸
廣十二肘東西
二丈
一尺
六寸
受學者有一得道。則擲一四寸籌於室
中。籌遂滿室。至毱多滅度將室中籌茶毗

函丈 曲禮云。非飮食之客席。間函丈注函
容也。
  謂講問冝相對容
丈足以指劃也
都講 即法師對揚之人也。梁武帝毎講經詔
  枳園寺法彪。爲都講。彪先擧一問帝。方皷
舌端。載索載徴。隨問隨答○晋支遁至越
王義之請講維摩經。以許詢爲都講。詢發
一問。衆謂遁無以答遁答一義。衆謂詢無
所難。今之都講。但擧唱經文。而亡撃問也」
講僧始 講經。即曹魏時朱士行講道行般
  若爲始也。尼講。以東晋道馨。講法華維摩
二經爲始也。講律。即元魏世法聰爲始。聰
但手披目閲。敷揚四分律。有門人道覆。旋
聽旋抄。漸成䟽焉。講論。即羅什授嵩法師
成實論。爲始也
法器 廣百論云。要具三徳名法器。一禀性
  柔和無有偏黨。常自審察。不貪己利。二常
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
爲性聰惠於善惡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別。
若無如是。三徳雖有。師資終無勝利
人中師子 治禪經後序云。天竺大乘沙門
  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諸國獨歩内外綜博。
無籍不練。世人咸曰。人中師子
法匠 齊高僧僧印善講經論。稱法匠
義少 少字
去聲
法安年十八。講涅槃經。張永問
  年幾永歎曰。昔扶風朱勃年十二能讀書。
人號才童。今安公可曰義少
四海論主 隋高僧敬脱稱也
三國論師 齊僧粲號也三國謂齊。
陳。周
毘曇孔子 西秦惠嵩善阿毗曇論。時重號
  之
壽光學士 梁惠超學經論。明解宏達愽瞻
  内外。武帝勅爲壽光殿學士
經論元匠 梁僧盛講衆經論。爲時元匠。特
  精外興爲群儒所憚
菩薩戒師 慧約爲梁武帝戒師
講經天花墜 梁法雲講次天華散墜。又唐
  西京勝光寺道宗講時天華施遶講堂飛流
戸内。但不委地。久之還無
説律山峰落 智文善講律。方擧麈尾。兩箇
  山峯倶落
聰明釋子 羅什謂姚興曰。融公是聰明釋
  子
摽表道人 曇影姚興禮重見其超拔群士
  毎謂羅什曰。影法師眞爲此國風流摽表
之道人矣
優賞 西域記云。講宣一部。乃免知事今浙右
律寺。
  有比丘。聽學成名。
便免知事。以此爲證
講二部。加上房資具。講
三部。差侍者秪承。講四部。給淨人。講五部
乘輿
金師子座 鳩摩羅什。秦云。童壽。昔在龜茲
  王。爲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請什
坐説法
學者爲四事墮落 法律三昧經云。一學不
  知善權方便。輕慢師友。無有一心。其意數
轉。二學不精進。無有道力。但貪名譽。望人
敬待。三學所事師。不念勤苦當得成就。虚
飾貢高。四學好道反持異術。比佛深經。言
道同等○菩薩戒經云。爲名譽聚徒。名魔
弟子
  躁 靜
貪 瑜伽論云。於諸境界。深起耽著名貪。諸
  煩惱中。貪爲最勝○阿毗達磨論云。貪者。
三界愛爲體。生衆苦爲業業用
○法蘊足論
云。佛言。汝等若能永斷一法保汝定得不
還果。一法者貪也○六度集經云。佛因中
曾作鴿王。誡諸鴿曰。佛經衆戒。貪爲元首。
貪以致榮者。猶餓夫獲毒饍得志之樂其
久若電。衆苦困己。其有億載
欲 希須爲義。雜阿含經云。佛言。若衆生所
  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増一經云。
欲生諸煩惱欲爲生苦本○瑜伽云。諸煩
惱中貪爲最勝於貪中。欲貪爲勝。生諸苦
故。集論云。此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
身心相續不寂靜轉由是義故束此二法名
躁蓋取不安之義也
出家人三欲 涅槃經云。一惡欲。若比丘欲
  爲一切大衆上首令一切僧隨我令四衆皆
供養恭敬讃歎尊重我若爲説法皆信受令
我大得衣食屋宅等。二大欲。若比丘生欲
心當令四衆知我得初住乃至四無礙智爲
利養故。三欲欲。若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刹
利家得自在故
五欲 謂。色聲香味觸也。智論云。五欲名華
  箭。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行者當訶云。
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求不已。將墜
大𡊬。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
咬骨。五欲増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
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
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此五欲。得
暫時樂。失時大苦○雜阿含云。聞陀梵志
問阿難言。汝以何義於佛教出家。答爲斷
惡生善。故又問斷何惡。答斷貪欲瞋癡。問
此有何過患。答欲愛染著。能生惱亂於現
在世増長惡法憂悲苦惱由之。而生未來
世中亦復如是
苦 逼迫爲性。由彼貪欲乃生苦故○佛地
  論云。惡事有二種。一者衆生。二者土地。且
衆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
苦。五愛別離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寃憎
會苦。八憂悲苦。二土地者。如説國土多寒
多熱。無救護。多飢多病等○法句經云。天
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渇寒熱。瞋恚驚怖。色
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衆苦之本。禍患
之源。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苦
殘害。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與欲。
離世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
得泥洹。此最爲樂○身苦偈云。乘騎疲極
故。求索住立處。住立疲極故。求索坐息
處。坐久疲極故。求索安臥處。衆苦從作生。
初樂後則苦。視瞬息出入。屈身坐臥起行
立。及往來。此事無不苦
五畏 佛地論云。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
  畏。四趣畏。五怯畏畏亦
怖也
○妙色三經云。由
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別離於愛者。無憂
亦無怖
七情 喜。怒。憂。懼。愛。憎。欲情者。是非之
主。利害之根
八風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又云世
八法
○佛
  地論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
現前誹撥名毀。不現前讃美名譽。現前讃
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
悦身心名樂
少欲知足 師子吼菩薩問云。少欲知足。有
  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
得少不悔恨○正法念處經云。沙門法中
第一勝者。所謂知足○婆沙論云。佛法以
少欲爲本。爲俗利故。則道利不成○遺教
經云。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
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取。則無此患。少欲
能生諸功徳。則無諂曲以來人意。少欲者。
心則坦然無所憂懼。觸事有餘。比丘爲脱
諸苦惱。當觀知足之法。則是富樂安隱之

四歡喜灋 一・儉素歡喜。能引少欲樂。二・積
  集梵行歡喜。能引遠離樂。三・元悔歡喜。能
引三摩地樂。四・樂斷樂修歡喜。能引三菩
提樂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 凡富貴貧賤好醜得
  失。皆是過去自造善惡業種子。總別依正
果也。皆由第八識相分所變。故云。相分已
定。鬼神不能移也○優婆塞戒經云智者
了知是業果。云何説言時節星宿自在天
作耶。若是時節星宿因縁者。天下有同時
同宿生。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
人是男。一人是女耶○正法念經云。善不
善業。衆生自作。非星宿作
靜 能斷金剛論云。定名靜以得禪者説名
  寂靜。寂靜有二種。一心寂靜。二身寂靜。
今以四句料簡。一有身欲寂靜。而心不寂
靜。謂貪欲比丘林下坐禪。二・有心寂靜而
身不寂靜。謂。無貪瞋比丘親近王臣。三・有
身心倶寂靜。謂。諸聖人。四身心倶不寂靜。
謂凡夫
三摩提 智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
  提。秦言正心行處。謂是心從無始已來。常
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如蛇入
竹筒内
禪 阿毗曇論云。阿名禪。答謂以斷結正觀。
  名禪
坐禪 三千威儀經云。坐禪有十事。一・當隨
  時。謂四時也。二・得安床。謂禪床也。三・軟
座。毛座也。四・閑處・謂山間樹下也。五・得
善知識謂好伴也。六・善檀越。謂不外求也。
七・善意謂能觀也。八・善藥謂伏意也。九・
能服藥。謂不念萬物也。十・得善助。謂畜禪
帶也
禪帶 此坐禪資具也。經云。用韋爲之熟皮
曰韋
  廣一尺。長八尺。頭有鉤。從後轉向前。拘兩
膝令不動。故爲乍習坐禪易倦。用此檢身
助力故。名善助。用罷屏處藏之
禪鎭 木版爲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
  於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昏睡頭
傾則墮以自警
倚版 今呼禪版。毗奈耶攝頌曰。倚版爲除
  勞僧私皆許畜僧即衆。
私即己
骨人 智度論云。更與骨人。令坐禪者觀之。
  即今盡作枯骨幀子。是也
禪杖 以竹葦爲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
  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
禪毱 毛毬也。有睡者。擲之令覺
宴坐 又作燕坐燕去
安也。安息貌也○月燈
  三昧經云。住於宴坐。有十利益。一其心不
濁。二住不放逸。三諸佛愛念。四信正覺行。
五於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謗。八善防禁。
九到調伏地。十證無礙智
佛法二柱 毗婆沙論云。佛法有二柱。能持
  佛法。一者學問。二者坐禪
  諍 忍
諍有四種 十誦律云。一鬪諍。二助諍。三犯
  罪諍。四常所行事諍○毗尼母云。二人共
競名鬪。徒黨相助名諍。往徹僧者名言
僧衆
各説其理名訟
諍根本有六 毗尼母云。一瞋恚。謂面色變
  異。令人可怖。二惱害。謂害他生惱故。三幻
僞。謂詐作事。四慳嫉。謂貪己物不與人曰
慳。見他有得生惱曰嫉。五見取。謂己所見
所作。皆是。他所見所作不是今人呼爭爲人
我者。非也。
言見取者。取諸
見解爲最勝故
六邊邪。二見。謂見續爲常。
見滅爲斷。是邊見也。謗無因果。是邪見
鄙喩 法句經云。佛言。爲沙門不念精進。攝
  身口意三毒。垢穢充滿胸懷。如洗足水不。
可復用謂不可
用饌食
又云。雖爲沙門。口無誠信。
心性剛強。曾受惡名。亦如澡盤。不堪盛食
澡槃即
洗足器
惡報 根本毗奈耶云。有苾芻二人。決擇義
  理。小者訶大者。大者遏入房中。瞋火所燒。
尋即命終。身變爲毒蛇。欲螫小者。時佛
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懺悔。汝可作昔
日苾芻想作禮。佛爲蛇説法云。賢首。汝於
我所。已修淨行。合生天上。由瞋火所燒。今
作毒蛇。汝應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
寂靜。蛇聞法已。即命終住天○瑞應經云。
痛哉世間人。共爭不急事。於此極惡中。勤
身苦營務。雖求不能得。徒役身心勞。死墮
苦海中。自當無代者○南山鈔云。凡欲責
他。先自量己内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
忍。火從内發。先自焚身
諍有五過 五分律云。一兇惡。二後悔恨。三
  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
忍 瑜珈論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
  故名忍。由二因縁。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
能證沙門義利。何等爲二因縁。一忍辱二
柔和。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柔
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攝論云。忍能
生自他平和事。謂自身不爲瞋恚過失所
染。即是自平和。既不憤恨。不生他苦。即是
他平和○六度集經云。夫忍者。萬福之源
也○正法念處經云。忍者第一善法。第一
清淨。佛所讃嘆。忍有二種。一法忍。縁法
道行思惟。白法善道勝故能忍。二生忍。謂
欲起瞋恚。忍令不起。知瞋過故
以忍止諍 中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若以諍。
  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眞尊
貴○長阿含經云。天帝釋偈云。我常言。智
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則爲勝彼愚
滅瞋五觀 攝論云。由觀五義。以滅瞋恚。一
  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二觀一
切衆生常念念滅。三觀唯法無有衆生。何
者能損所損四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云
何復加之以苦。五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
云何欲生損害
行忍五徳 雜寶藏經云。若人行忍則有五
  徳。一無恨。二無訶。三衆人愛。四有好名。
五生善道
治一切煩惱灋 賢愚經云。比丘於十二入。
  思惟無量生死無常。又思惟地獄之苦。及。
諸畜生更相殘害。餓鬼飢渇衆苦所逼。思
惟人中四方馳求。天上敗壞。如是五道身
心之苦。無有樂處。觀此五陰。無常苦空無
我不實。譬如空村無有居民。如是五陰。皆
空無我。以無常火燒諸世間。諸佛弟子常
作此觀。云何得起一切煩惱
禍從口生 報恩經云。人生世間。禍從口生。
  當護於子甚於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
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
是故一切衆生。禍從口生。口舌者鑿身之
斧也七聖財者。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
六思七定惠。瓔珞經云。資用成佛故名財
緘口愼心 法苑云。恨他起謗。自加塗炭。且
  唇爲弓。心慮爲弦。音聲是箭。長夜空發。徒
染身口。特須自省。緘口愼心也
  入 衆
遊行人間 今稱行脚。未見其典。毘奈耶律
  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
止。遊行人間。五法者。一識犯。二識非犯。
三識輕。四識重。五於別解脱經。善知通塞。
能持能誦別解脱經
即戒本也
優波離問佛。有滿四夏。
善五法。得遊行否。佛言不得。以五夏爲定
量。又問。有滿五夏。未閑五法。得否。佛言
不得。以五法成就。爲定量故
飛錫 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峯
  遊五臺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
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
海衆 増一經云。衆僧如彼大海。流河決水。
  以入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入衆五灋 五分律云佛言入衆應以五法。
  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説
餘事
入寺問制 制者。即今叢林規繩也。毘奈耶
  云。凡客比丘入寺。應問舊住。此中僧伽有
何制令。若不問者。得突言羅罪。舊住不告
者罪同
接新到衣鉢 十誦律云。有客比丘來應問
  訊與擔衣鉢入寺
入堂五灋 南山鈔云。先於戸外。預安靜心。
  律云。以五法。一慈心由僧通凡聖行渉麁細
須慈心敬名重法尊人
。二
應自卑下如拭塵中推直於他。引曲向己。常省
己過不説彼短。記云。巾能
攬穢歸己令
物潔淨故
三應知起坐。若見上座。不應安
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人應於衆
俯仰得時
四在僧
中。不爲雜語談世俗事。若自説法若請他
衆依於法
動必有方
五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
應作默然由無善伴擧必有時。
故應忍默權同僧事
掛錫 今僧止所住處。名掛錫者。凡西天比
  丘。行必持錫杖。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
室中。不得著地。必掛於壁牙上。故云掛

威儀 經律中。皆以行住坐臥名四威儀。其
  他動止。皆四所攝
安居 南山鈔云。形心靜攝。曰安。要期此住。
  曰居。律制三時偏約。夏月者。一無事遊行
妨修出世業。二損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爲
既非故招世謗。宣律師四分羯磨云。三安
居。謂前中後也。律有比丘四月十六日欲
安居不至所在。十七日方到。佛言聽後安
居即五月十六日也○明了論云。無五過
處得安居一大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
市。妨修出世道。三多虫蟻自他兩損。四無
可依人可依人者具五用一求聞令聞。二聞已令清
淨。三能決斷是非。四通達無滯。五正見

五無施主供給衣藥。並不可安居
夏臘 即釋氏法歳也。凡序長幻。必問。夏臘
  多者爲長。故云天竺以臈人爲驗焉。經音
䟽増輝記皆云。臘接也蔡邕獨斷云。臈者。歳之
終也。晋博士張亮議云。
臈接也新故交接俗謂臈之明日爲
初歳也。今釋氏。自四月十六日
前安居入制。
至七月十五日。爲受臘之日。若俗歳除日
也。至十六日。是五分法身生養之日。名新
歳也自夏九旬。統名法歳矣
自恣 十誦云。好惡相教以三語自恣三語者
謂見聞
  ○鈔云。九旬之内。人多迷己。不自見過。
理宜仰憑清衆垂慈示誨。縱宣己罪。恣僧
擧過。内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
他人。故曰自恣
迦提 梵語具云迦栗提迦。即九月望宿名
  也。謂西國三月安居。至九月十六日解。後
安居比丘行化故。取望宿爲名也
經行 慈恩解云。西域地濕。疊塼爲道。於中
  往來。如布之經。故曰經行○十誦律云。經
行有五利。一勦健勳音巣
輕捷也
二有力。三不病。
四消食。五意堅固○三千威儀經。有五處
可經行。一閑處。二戸前自房
戸前
三講堂前。四
塔下。五閣下
在衆安樂行灋 瑜伽論云。終不嗤笑。輕弄
  於他。令他&T014261;愧不安穩住。終不現前。毀他
所愛。讃他非愛。非情交者。不吐實誠。不屡
希望。知量而受。若先許應他飮食等終無
假托不赴先期○龍王經云。有三事。常在
安隱。謂不剛硬。不諛不諂。除貪嫉。見人得
供養。代其歡喜
掃地 佛在逝多林。見地不淨。欲令樂福衆
  生。於勝福田植淨業故。佛即自執篲欲掃。
時大聲聞見。皆執篲共掃。佛言凡掃。地有
五勝利。一自心清淨。二令他心清淨。三
諸天歡喜。四植端正業。五命終當生天上
○阿含經云。佛教朱利槃特誦掃箒字。復
教執掃箒。佛言汝誦此字。爲目何等。然此
掃箒。復名除垢。槃特作是思惟。垢者灰土
瓦石也。除者清淨也。佛以此教誨我令思
惟。結縛是垢。智慧是除。今可以智慧之箒
除結縛垢。因此便成阿羅漢○増一經云。
夫掃地有五事不得福。謂不知逆風。不知
順風。不作聚不除糞。不淨潔○四分云。逆
風掃不滅迹不除糞不復箒本處○正法念
經云。若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身。香氣
熏百由旬
同力收拾 僧祇云。若大會多出幢蓋若卒
  風雨至一切同力收拾不得云我是行去聲
人大徳等應隨近房安置不得護房。應爲
抖擻疊擧
燃燈 僧祇云。燃燈不得卒入房。應先在外
  唱言。諸大徳燈入記云。此的衆。若今禪居及講
院寮舍也。若卒將入恐暗中
比丘威
儀不整
至滅燈時。亦不得卒滅先以手遮燈
告曰。滅燈。衆若默方可滅此慮衆僧
收拾不辨
不得用
口吹。當將筯敧燼折去之攲音&MT04924;。言取物
也記作&MT04925;非也
禮拜忌 僧祇云。若他禮佛。誦經。寫經。授
  經時。並不得禮。又云。禮人不得對佛。又
夜闇僻處不得禮。人恐渉嫌疑○五分律
云。相瞋人不得於屏處禮拜○四分律云。
飮食。敢果。説法。漱口。嚼楊枝。剃髮。裸身。
大小行時。並不得禮
向火七過 僧祇云。一損眼。二壞色。三身羸。
  四衣垢。五壞臥具。六生犯戒縁。七増俗

嚏 僧祇云若在僧中嚏者。不得放聲。應以
  手遮口。勿令涕唾汚比座
剪爪 涅槃經云。爪長破戒之相○文殊問
  經云。爪許長一横麥。爲掻癢故
剃髮 涅槃經云。髮長破戒之相○文殊問
  經云。髮長二指當剃○剃髮次第有四。第
一上座。二髮長人。三若偕長聽先洗人。四
有縁人有勾當僧
縁務人
已上四人。應相度尊卑急
緩。推讓先之
臥法 寶雲經云。欲臥。身向右邊累足。以法
  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但爲長養諸
根大種故○瑜伽論問曰。何縁右脇而臥。
答與師子王法相似一切獸中。勇捍堅猛。
最爲第一。苾芻亦爾。發勤精進。勇捍堅猛。
最第一。由是因縁。與師子臥法相似。如是
臥時。身無掉亂。念無忘失。睡不極重。不見
惡夢故
睡眠 臥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
  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爲性。障染爲業○
發覺淨心經。有二十種睡眠過患。一懶墮。
二身體沉重。三皮膚不淨。四皮内麄澁。五
諸大穢濁威徳薄少。六飮食不消。七體生
瘡疱。八多懈怠。九増癡。十智慧弱。十一善
欲疲倦。十二常趣黒暗。十三人不恭敬。十
四禀質愚癡。十五多煩惱。十六於善不樂。
十七白法減。十八多驚怖。十九見精進者
毀辱之。二十於衆被輕賤○十誦云。若鼾
鼾音
者。應記經行。不能者。屏處睡。不得
惱衆○僧祇云。若比丘夜鼾睡振動寱語
不作擾亂意無罪
發睡縁 雜集論云。謂羸痩疲倦。身心沈重。
  思惟闇相。捨諸作務。或曾此時慣習。或他
呪術所引。或動扇涼風吹等
晝小眠 智度論云。春末夏初。以時熱故。小
  眠息除食患故
在床忌七事 三千威儀經云不得大欬謦妙
  咤咤字去
聲嘆也
噴嚏㖑許介
切喝也
歎息思念世事。不
得倚壁。欲起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即
起經行
小行 往小便文言可云私左傳師惠過宋朝將私
焉。注云。小便也。律
  
小行
毘尼母云。不聽於伽藍内處處小便。當
聚一屏猥處。若瓦瓶木桶埋地中。以物蓋
覆。勿令有臭氣。五分云。許將小便器入房
中。密塞口房外應滿盛水○優鉢祇王經
云。伽藍法界内地漫去聲
亂也
大小便。五百生墮
拔波地獄。後二十劫。常遣肘手。把此穢地
屏厠 説文云屏蔽也。釋名曰。厠雜也。雜厠
  其上也。或曰溷溷濁也。或曰圊圊清也。至
穢之處。宜潔清故。今南方釋氏呼東司。未
見其典。登厠文言可云如左傳晋侯食
&T030022;如厠隱
○三千
威儀經云。上厠有二十五法。一欲登厠當
行不得於道上禮人。二不得受人禮三直視
地。四到門外三彈指恐有人
在内
五已有人不得
逼。六已登正彈指此警噉
糞諸鬼
乃至十七不得將
草劃地草即籌子浙
人呼厠草
十八不得持草劃壁作字
十九已下
洗淨法
又云設見草土盡當語主者若自手
取添爲善○虚空藏經云。若懺罪人。治厠
八百日能滅罪咎
洗淨 四分云。洗穢。百一羯磨本云。如世尊
  説勝義。洗淨有三種。一洗身。二洗語。三洗
心。云何此中。但説不淨染汚教令洗耶。佛
言。欲令除去臭氣安樂住故。又佛言。有染
比丘。不得禮人。不得受人禮。違者得越法
罪。染有二種。一飮食染。二不淨染。不淨染
者。但是糞土涎唾汚穢。及大小行來。未洗
者。佛言。汝等比丘應可洗淨○三千威儀
經云。比丘若不洗大小便。得突吉羅罪。亦
不得坐僧床座及禮三寶。亦不得受人禮
拜○律云。凡洗淨用水以右手執瓶。左手
洗之。出外先以灰滓摩手水洗。又用黄土。
三度摩擦水洗又用皂角澡豆。皆洗至肘
前○毘奈耶云。佛告苾芻汝等當知此是
常行法。常須存意。如是洗淨。有大利益。令
身潔淨諸天敬奉。是故汝等若依我爲師
者。咸應洗淨。若不洗者不應遶塔禮佛讀
經。不禮他不受他禮。不應噉食坐僧床。不
得入衆。由身不淨故。能令諸天見不生喜。
所持呪法。皆無靈驗。若違者得惡作罪
善品軌則 顯揚聖教論云。讀誦經典和敬
  師長。修承事業。瞻侍病患。互起慈心。請問
聽法。精勤無墮。於諸聰慧同梵行者。躬自
供事奬勸他人修行善品。及爲宣説深妙
之法。入靜密處結加趺坐○大般涅槃經
云。常修七事。一歡悦和諧。猶如水乳。二常
共集會。講論經法。三護持禁戒。不生犯想。
四恭敬於師及上座。五料理愛敬阿練比
丘。六勸化檀越。修營三寶住處。七勤加精
進。守護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徳智慧。
日就増進
六和敬 肇云。以慈心起身業。以慈心起口
  業。以慈心起意業。若得重養。與人共之。持
戒清淨。修漏盡慧。若行此六法。則衆和順。
無有乖諍
善言 法句經云。惡言罵詈憍凌篾人。興起
  是行。嫉怨茲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
忍惡。嫉怨自滅。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
亦不剋衆人。是爲能善言也
在衆惡報 雜阿含經云。佛在舍衞國。目連
  見一大身衆生。比丘之象。鐵葉爲衣。擧身
火燃。以鐵鉢盛熱鐵丸食。乃問佛。佛言。此
衆生迦葉佛時。作比丘。好起諍訟鬪亂衆
僧作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者厭惡捨去。
未來者不來縁。斯罪故。已入地獄中。受無
量苦。餘罪今受此身九入衆高識
可以此箴
  擇 友
擇友 順正論云。善友者。能爲衆行本故。歡
  豫經云。賢友者。乃萬福之基也。現世免王
者之牢獄。死則杜三塗之門戸。外天得道。
皆賢友之助矣○大莊嚴論云。若人親近
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内外倶淨。斯則名爲
眞善丈夫○毘奈耶云。阿難白佛。善知識
者。是半梵行。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
辦。佛言。是全梵行。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
至涅槃無事不辦。故名全梵行
四品友 孛經云孛者即佛因中爲藍
達國王師時名也
孛謂王曰。
  友有四品。一如華友。謂好時挿頭。萎時捐
棄於地。見富貴則附。貧困則捨。是也。二如
秤友。謂。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
無與則慢。是也。三如山友。譬如金山。鳥獸
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
也。四如地友。百穀財物。一切仰之。施給養
護。恩厚不徳。是也前二友不
可親厚
朋友三要 因果經云。婆羅門優陀夷。聰明
  多智。淨飯王勅爲太子友。白太子言。朋友
有三要法。一者見有失輒相曉諫。二見有
好事深生隨喜。三在苦厄不相棄捨
得善友 常行四法
  龍王經云。一不慢不諂常加恭敬。二柔和
愼言。三不自大。四常受言教
親友七法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親友。一
  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
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
窮不輕
視朋友五事 尸迦越經云。一見作惡往屏
  處曉諫呵止。二所有急事當奔赴救護。三
所有私語。不得説向他人。四常相敬難。五
所有好事當多少分與之
庸人 音義云。謂常愚短。心不節愼。口無法
  言。惡人爲友。此名庸人
染習 佛本行經云。世尊與難陀比丘至魚
  肆。佛令難陀取少籍魚草。握少時棄之。令
臭手問之。難陀曰。唯有腥臭之氣。又至香
店令取裹香紙。掬少時棄之。復問難陀。答
唯聞香氣。佛語難陀。善友惡友相染習亦
復如是。若親善友。必定當得廣大名聞
察間諜 間字去聲。謂被
中間言語鬪亂
根本毘奈耶云。朋友
  不得因他語便相棄捨。若聞他語當善觀
謂徴其辭
察有罪也
  住 持
禪住持 伏覩 聖朝頒賜大宋傳燈録云。
  禪門住持規式。自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
懷海創置也。略云。以禪宗自少室至曹溪
已來多居律寺。雖住別院。然於説法住持。
未有規度。常爾介懷。博約折中。設於制範。
務其儀也。遂創意別立禪居。凡具道眼有
可尊之徳者。命爲長老。既爲化主。即處于
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也。院不立佛殿。
惟樹法堂。表佛祖所囑受當代爲尊也。所
裒學衆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中。依夏臈
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
枕床脣。右脇吉祥。睡以其坐禪既久。略偃
息而已。具四威儀也。其入室請益之者。任
其勤怠。闔院大衆。朝參夕聚。長老升堂。主
事徒衆。雁立側聆。賓主問詶。激楊宗要。表
依法而住也。齋粥二時均遍。務于節儉。表
法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也。置十
務。謂之寮舍。毎一寮用首領一人。令各司
其局也。或有假號竊服。混乎清衆。并別致
喧撓之事。即堂維那檢擧抽下本位。掛搭
單擯出院者。貴安清衆也。或彼有重犯即
以拄杖杖之。對衆燒衣鉢道具。遣從偏門
而出。示恥辱也。詳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
汚清衆。生恭信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
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不洩于外。護宗
綱故
主事四員 一監寺會要云。監者。總領之稱。
  所以不稱寺院主者。蓋推尊長老○二維
那。此云悦衆。毘奈耶云。授事人○三典座。
僧祇律云。典次付床座。此掌僧九事之一
也○四直歳。三千威儀經。具十徳堪充直
文多
不録
今但掌園民直歳調也上之四人。皆不
用本處徒弟。並
於十方海衆内。僉選道心身幹知因果者。打鍵椎曰。
衆請之。用無常人其或心力勞倦。告衆歸堂。則別請
能者
禪 智度論云。秦言思惟修○阿毘曇論云。
  斷結故名禪○禪要序云。無禪不智。無智
不禪。然則禪非智不照。照非禪不成。大哉
禪智之業可不務乎○鞞婆沙論云。禪者。
此云普智。謂可得道。亦能棄結。此是禪
用。若有禪名無禪用。號之泥。梁慧遠大師。
禪修行方便經序云。夫三業之興。以禪智
爲宗。雖精麁異分。而階藉有方。是故。發軫
分逵。途無亂轍。革俗成務功不待積。靜復
所由。則幽緒告微。淵博難究。然理不云昧
庶旨統可知試略而言。禪非智。無以窮其
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則禪智之要。照寂
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
倶遊應必同趣功玄在於用交養於萬法其
妙總也。運群動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於未
形而不無無思無爲而無不爲。是故洗心
靜亂者。以之研慮悟徹入微者。以之窮神
也○僧史略云。禪者。即是定惠之通稱。明
心達理之趣也。昔者菩提達磨。觀此土機
縁。一期繁紊。乃曰不立文字者。遣其執文
滯相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明其頓了
無生也。其機峻而理深故。漸修者篤加訕
謗焉
禪僧行解 宗鑑録云。禪僧行解有十。一了
  了見性。如晝觀色。二逢縁對境。見色聞聲
擧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
應。三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
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四因差別問難種種
詰責能斷他疑。五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
無滯。不見一法能爲障礙。六於逆順境盡
識得破。七心境起時了知起處不爲生死
根塵所惑。八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欽承祇
對著衣喫飮與道相應。九聞説有佛無佛
有無衆生。或讃或毀一心不動。十於差別
智。皆能明達。性相倶通。理事無滯。無有一
法不鑒其原
禪門別號 叢林大莊嚴論云。如是衆僧者。乃是
勝智之叢林。一切諸善行運。集
  在其中○又梵云。貧陀婆那。此云
叢林因祖師舍那婆期居住故名之
○曹溪韶州雙
峯山下。
昔晋武侯孫曹叔良宅。建
寶林寺。六祖能大師居之
○禪肆高僧傳云。齊天
保二年。勅諸州
別立
禪肆
○青林西天祖師商那
和修説法之處
○禪窟湖南東寺如會
禪師徒衆多堂
&MT90165;榻爲之陷折。
時重號禪窟
○少林少室達磨大師面
壁九年之處
○奈園
内典録云。罽賓禪師法秀。初至燉煌。即亡禪
閣。開園百畝。植奈千株。禪衆濟濟。趣者如雲
十方住持 律有四方僧物鈔言十方常住有
  師釋云。四則攝彼方隅。十則該乎凡聖謂
此一住處所有之物。雖局一界。而體屬十
方一切僧伽。其至止之者。無凡聖無親疎
來者不拒。去者無礙。長老知事人並不用
本處弟子。惟於十方海衆擇有道眼徳行
之者。請爲長老。居正寢朝晡説法誨人。或
有才幹懼因果。道心之者堪任知事。皆鳴
犍稚集衆請之。洎居其位。或道徳不實。才
力無取。行止弊惡。亦白衆揖退。別請能者
凡度弟子。惟長老一人。諸僧無各度別者
之事。或有僧務一切同作。謂之各出一手。
或有利養一切均行。故云十方住持也
長老巡寮 今禪居常式也。僧祇律云。世尊
  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著
有爲事。二恐著俗論。三恐著睡眠。四爲看
病僧。五令少年比丘見佛威儀亦生歡憙
言寮者。唐韻云同官曰寮今禪居意取多人同
居共司一務故稱寮也。又欲別律住房名故
侍者 即長老左右也。肇云。恭己順命給侍
  之者。菩薩從兜率下生經云。侍者具八法。
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覓進。三身無病。四精
進。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
具足聞智
普請 律云因佛説掃地勝利。時諸老宿比
  丘皆棄禪誦掃地佛止曰我爲知事人説其
知事。又不遍掃佛令鳴犍椎總集共爲之。
此普請之始也
僧次 鈔云。寺中差僧訃請而簡客者。翻名越
  次此住處不得名僧。以簡客主非和同義故」
律住持 或有同法同食。或同法別食主事
  三員謂之三綱。若罟綱之巨繩提之則正
也。一上座梵云悉
替摩
二寺主梵云毘呵
囉莎弭
三綱維
云。
羯磨陀那。
此云知事
布薩 此律居常式也。此云共住又云淨住
  ○毘奈耶云。裒洒陀唐言長養淨。謂除破
戒垢長養清淨故。意令半月半月憶所犯事
對無犯人説露異改前愆。一則遮現在之更
爲。二則懲未來之慢法故○毘尼母論云。
何名布薩。答斷名布薩。謂能斷所作能斷
煩惱斷一切不善法。故又云。清淨名布薩」
行籌 梵音舍羅此云籌律因有婆羅門問比
  丘逝多林現住幾人比丘不知佛言應可行

營事比丘 寶積經云佛言。我許二種比丘
  營事。一能持戒。二思於後世。又二人一知
識業報二有諸慚愧及悔心如是人等。營
衆事自無瘡疣護他意此事難故
出力比丘 十誦云。出力者若白衣於寺欲
  作惡事侵擾比丘。應苦切折伏。或直向王
臣言令其止惡
守寺比丘 善見律云。佛使一比丘食時守
  寺即今二寺有直
月看堂者是
僧使 凡二寺差行法事司賓侍者馳書先置
  皆是僧使也。四分律云。具足八法應差。一
能聽。二能説。三自解。四令他解。五能受。
六能憶持。七無謬失。八別好惡言議頌曰。
若在大衆中心無有怯弱。所説亦不増受
教無損減。言語無錯亂問時不移動有如
是比丘堪爲僧使者
常住 鈔云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謂
  衆僧舍宇什物樹木田園僕畜米麥等物以
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通分賣故
重言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謂如一寺中供
僧成熟飮食等。以體通十方唯局本處。善
見律云。不打鐘食犯盜罪今諸寺同食食既成
熟乃打鐘鼓者。此
蓋召十方僧故以
此物十方有分故
三者現前常住此有二種。一
物現前。二人現前但此物唯施此處現前僧
故。四者十方現前常住謂亡僧輕物施體
通十方。唯局本處現前僧得分故大毘婆沙論
問云。盜亡
僧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答若已作羯磨者於羯磨衆
處得若未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説法衆得今詳分亡
僧物十方來僧在羯磨
數即得羯磨後來不得
祗待俗士 僧祇律云。國王大臣到寺聽將
  僧物祗待次及工匠惡賊於僧有損益者。
佛聽將僧物看待無罪非俗人合消但爲知
事人不祗待恐於佛法有損故○五分律云
俗人入寺値僧食次不供乃起謗佛許與食
仍須用好器物供之
慳惜僧物惡報 付法藏傳云。僧伽耶舍因
  遊大海邊至一住處堂閣嚴麗滿中。比丘
時至鳴鐘集食。食訖爾時餚饍變成膿血
便以鉢器互相打擲頭身血汚各作是言何
惜衆物今受此苦時。耶舍乃問。有一答曰。
我等迦葉佛時同止一寺有客比丘來共生
嗔恚藏惜飮食不與以此因縁今受此苦
擯治 五分律云。梵壇治之○彌沙塞云。梵
  罰此有二法。一默擯謂一切人不與來往
言話等。二滅擯滅即滅名也 爾雅云。點
滅如今句點&MT04926;滅名字也
律謂
犯重罪心無慚愧衆所不容不可共住擧來
僧中示罪驅出○多論云。但實犯罪大衆
有知不須自言直爾滅擯驅出所謂貴安善
人也○瑜伽論云。驅擯由三因縁。一爲護
他故。二彼不堪爲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
無威徳故○問今僧中有先驅出人後却容
入未知可耶。答亦有此理何者。瑜伽論云。
犯下中品過爲教誡餘者權時驅擯後還攝
受若犯上品過罪應可驅擯盡壽不與共住
結界 僧祇律。不羯磨地不得作僧事。作者得
  越法罪○四分刪補羯磨云。界有三。謂攝
僧界攝人以同處令無別衆罪故。二攝衣
界。攝衣屬人。令無離衣罪。三攝食以障僧
令無宿煮罪。宗意如此。又云。大界有三種。
一人法二同二法食二同三法同食別初唯
本制後隨縁別開界者。分段義。
分齊義。住持義
伽藍立廟 四分云。伽藍中立神屋○傳云。
  中國僧寺。立鬼廟増輝記云。即
鬼子母廟也
次立伽藍神
護伽藍神有十八。
或是今土地廟也
次立賓頭盧廟即今堂中聖
僧也。始因
道安法師夢一胡僧。頭白眉長悟安云。可時設食。
後十誦律。至惠遠方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於是
立座飯之。寺寺成則。法苑云。聖僧元無形像。至宋
泰初未正勝寺僧法願。正喜寺僧法鏡等。始圖形像
矣。今堂中聖僧。多云。是憍陳如。非也。縁經律
不令爲立廟故。不走四天供故。又安法師夢是賓頭

淨人 毘奈耶云。由作淨業故。名淨人。若防
  護住處。名守園民。或云。使人。今京寺呼家
人。縁起者。十誦律云。瓶沙王見大迦葉自
&T050460;泥修屋。王於後捕得五百賊人。王問。汝
能供給比丘。當赦汝&MT01320;皆願。王遂遣往祇
園。充淨人謂爲僧作淨。免僧有過故名淨
人。又梵云。吃栗多。唐言賤人今見童行自稱
淨人。蓋不知端
  雜 紀
寺院畫壁 毘奈耶云。給孤長者造寺後作
  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隨意。
未知畫何物。佛言。於門兩頬。應畫執杖藥
叉。次傍一面畫大神變。次一面。畫五趣生
死輪。簷下畫本生事。佛殿兩頬。畫持鬘藥
叉。講堂畫者説食堂。畫持餅藥叉。庫門。
畫持寶藥叉。水堂畫龍王。持瓶浴室火堂
畫天使者。經法堂畫菩薩并地獄相瞻。病
堂畫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處畫死屍
相。僧堂畫白骨相天使者。或云五天使。或云五
官。即是生老病死及現世牢獄
五趣生死輪 根本毘奈耶律第三十四卷
  云。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園中。時大
目乾連。於時中往五道。慈愍觀察。至捺洛
地獄也。此
云無喜樂
見諸有情受種種苦。於四衆
中。普皆宣告阿難陀言。非一切時處甞有
目連。今勅諸苾芻。於寺門壁。畫生死輪。應
隨大小。圓作輪形。中安轂。次安五輻。表五
趣當轂下畫地獄。二邊畫傍生餓鬼。次上
畫人天。於人趣中。唯畫四洲。於其轂上。塗
白色。中畫佛。佛前畫三類物。初畫鴿。表
多貪。次畫蛇。表多嗔。後畫猪。表愚癡於網
處應作漑灌像多安水罐中。畫有情生死
之像。生者。於罐出頭。死者出足。於其五
趣。各像其形。應畫十二支生滅之相。無明
支。作羅刹像。行支。作陶家輪像識支。作獼
猴像。名色支。作人乘船像。六處支。作六根
像。觸支。作男女撫像。受支。作男女受苦
樂像。愛支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作丈夫
汲井像。有支。作大梵王像生支。作女人誕
孕像。老作男女衰老像。病。作病像。死支作
死像。憂。作男女憂慼像。悲。作啼哭像。苦。
作男女受苦像。惱。作丈夫挽難調駱駝像。
其輪頂應畫無常大鬼。髼髼張口。長舒兩
手。挽其網於鬼頭。兩畔書二伽他。一曰。汝
當求出離。於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
摧草舍。二曰。於此法律中。常爲不放逸。能
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次於鬼頭上。畫一
白圓壇相。表涅槃圓淨之像。號爲五趣生
死輪
修飾畫像 根本目得伽論云。佛言若佛形
  像。泥塑虧損。苾芻生疑。不敢修飾。佛言或
増大。或可相似。隨意而作諸彩畫壁。不分
明者。應可拂除。更爲新畫
伽毘羅神像 法秀禪師元嘉年中。初至建
  業。憩祇桓寺。畫此神像。于今効之
犍稚 犍。巨寒切。稚。地音。出要律儀云。此譯
爲鐘磬○五分律云。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
  犍稚○經音疏云。犍。處音。稚。直利切。此
云撃木聲○五分比丘問。以何木作犍稚。
佛言。除漆樹。餘木鳴者聽作。智論云。迦
葉於須彌山頂。撾銅犍稚○増一經云。阿
難升講堂。撃犍稚者。此名如來信鼓也
令詳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搥。有聲能集
衆者。皆名犍稚也。今寺院木魚者。蓋古人不可以木
朴撃之故。創魚象也。又必取張華相魚
之名。或取鯨魚一撃&MT04927;勞爲之大鳴也
寺院撃鼓 五分云。諸比丘布薩。衆不時集。
  佛言。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貝。若食時撃者。
楞嚴經云。食辦撃鼓。衆集撞鐘。若説法時
撃者。僧祇云。帝釋有三鼓。若善法堂説法。
打第三鼓
寺院長生錢 律云。無盡財蓋子母展轉。無
  盡故○兩京記云。寺中有無盡藏。又則天
經序云。將二親之所蓄。用兩京之舊&MT09347;
不總結招提之宇。咸充無盡之藏○十誦
律云。以佛塔物出息。佛聽之○僧祇云。供
養佛華多。聽賣買香油。猶多者。賣入佛無
盡財中詳諸律。三寶
皆有無盡財
盂蘭盆 此釋子。申孝報恩。救苦之要。以目
  連救母爲始也。梵語盂蘭。此云救倒懸也。
盆則此方器也。此經目華梵雙擧也。若梵
語從聲。其盂字不須從皿必執笔者誤爾。
若于闐等可知也○義淨云。盂蘭者。西域
之語。此云救倒懸。即飢虚危苦。謂之倒懸
也。盆乃東夏之音。此則救苦之器。所以仰
大衆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此從義以制
名也○古師云。盆或是鉢。但譯時隨俗稱
盆。盆之與鉢。皆器故也。經云。是佛弟子修
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
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爲作盂蘭盆。施佛及
僧。以報父母長育慈愛之恩○晋沙門惠
達。姓劉。名薩何。年二十一忽暴死。以心熱
故。家人未即葬之。經七日乃蘇。説。冥間見
一人。長二丈許。相好嚴麗。身黄金色。使者
報之。此觀世音大士也。達禮畢。菩薩爲説
法。又云。凡爲亡人設福。或在寺。或家中。
於七月十五日。沙門受臘之日。此時彌勝
也。若割器以供養。摽題云。某甲爲亡人某
甲○經又云。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當爲
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此文又通。
保安現在父
。具飮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燭床敷
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盆會
之中
供養十方大
徳衆僧。又云初受食時。先安洒佛塔中。衆
僧呪願竟。便自受食若供養佛食。回供僧者。即
此日得。他日不通。今却於
寺中。設供亡
人。蓋誤之也
解夏草 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苑以遺
  檀越。謂之解夏草。今詳此草。已爲五分法
身座故。名爲吉祥草也○根本百一羯磨
云。受隨意苾芻。應行此苑與僧伽爲座。諸
苾芻並於草上坐言隨意。即自恣也。言僧伽。
即衆也。以草藉地坐也
三長月 不空骨索經云。諸佛神通之月○
  智論云。天帝釋以大寶鏡。從正月照南剡
部洲二月照西洲。至五九月。皆照南洲。察
人善惡故。南洲人多於此月。素食修善。故
經云。年三長齋也。又一説。北方毘沙門
天王。巡察四洲善惡。正月至南洲。亦如鏡
照至五九月。皆察南洲故
寄褐 今世人護惜兒孩。遂服以僧衣謂之
  寄褐。大唐開元釋教録云。始因中宗孝和
皇帝初生奇特。神光滿院自庭燭天。因號
佛光王。即受三歸。被袈裟服。至十二月五
日滿月。勅爲佛光王度七僧仍請奘法師
爲王剃髮
清齋 今有民俗。以辰飮一盃水。終日不食。
  謂之清齋。智度論云。劫初有聖人教人持
齋。修善避凶。直以一日不食爲齋。後佛出
世。教人過中不食爲齋。此爲正法言中者日
午也。過
午不
得食
法曲子 毘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樂人名
  臈婆。取菩薩八相緝爲歌曲。令敬信者聞。
生歡喜心。今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
三歸依。柳含煙等號唐讃。又南方禪人作
漁父撥棹子。唱道之詞。皆此遺風也
柳枝淨水 比人風俗毎至重午等毒節日皆
  以盆盛水。内挿柳枝。置之門前辟惡按灌
頂經云。昔維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年少比
丘名禪提奉佛教。持摩訶神呪。往爲辟之
疫人皆愈。其禪提住彼國。二十九年。民安。
至其遷化。民復遭疫。民思禪徥。遂往其
住處。但見所嚼齒木擲地成林。林下有泉。
民酌其水。折楊枝掃拂洒。病者皆愈。毒氣
消亡。辟除衆惡。萬事吉祥故
唾空 世人凡冥夜行。忽毛寒心悸。疑有鬼
  物。故四散唾之。法苑云。列異傳。南陽宋定
伯。少時夜獨行逢一鬼。鬼問定伯。誑云。我
是鬼又問何往。曰往苑市。鬼言。可遞負
行定伯。曰大善鬼先負定伯怪重。伯誑曰。
我新死故重。次定伯。負鬼果輕。伯問鬼曰。
我新死不知畏何物。鬼曰唯畏人唾。將近
市。伯乃緊持急唾之。鬼遂化爲羊。入市。賣
得壹貫五百文。于時石崇聞。諺之曰。定伯
賣鬼得錢千五
紙錢綵絹 唐吏部尚書唐臨。撰冥報記云。
  唐眭仁蒨者趙人。少事經學。不信鬼神。於
一日路次見一人。衣冠乘馬。從者五十餘
人。眄視眭。如此十年頻見。忽一日又相逢。
乃駐馬召睦謂曰。比頻見君情相卷戀。欲
與君游。睦問君何人。答吾鬼也。姓成名景
本。弘農人。仕西晋別駕。今爲胡國長史。睦
問。胡國何在。曰自黄河北倶攝正都樓煩
西北。沙磧中。王即昔趙靈王也。毎月遣
我朝泰山故。由此路睦許之。乃設酒食。復
以錢綵爲好。辭曰。鬼所用。錢即紙錢也。若
綵絹。亦紙爲之。銀即錫紙。金即黄塗之也
呼爲
贈作
三目齋 北人亡。至三日。必齋僧。謂之見王
  齋。法苑云。唐中山郎元休撰冥報拾遺記
云。北齊仕人姓梁。將死告其妻曰。吾生所
愛奴。并馬皆爲殉。既死家以土嚢壓奴。死
至第四日。奴還魂言地府見郎主。被鎖械
人衞謂某曰。我謂同死。得儞使喚。故囑儞
來。今各自受。必告放儞迴。言訖驅入府。奴
於屏外窺聞。官問衞者曰。昨日壓得多少
脂。對曰八斗。官曰今日壓石六尋便牽出
至明旦見有喜色謂奴曰。今日必告。放儞
既入府。奴復窺聽。官問壓脂。衞人對曰。以
此人死經三日。妻子設齋。衆僧作唄轉經。
鐵梁輒折故。壓脂不得。官稱善尋告放還。
乃囑曰。傳語妻子。頼汝營齋追薦。獲免大
苦。猶未全脱。更告營齋。福相救。愼勿殺生
祭奠。又不得食但益吾罪
累七齋 人亡毎至七日。必營齋追薦。謂之
  累七。又云。齋七。瑜伽論云。人死中有身
冥間化起一相。似
身傳識。謂之中有
若未得生縁。極七日住中陰
經云
中有。極
壽七日
若有生縁即不定。若極七日。必死
而復生。如是展轉生死。乃至七七日住。自
此已後。決定得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
於此類。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便於餘類
中有生。今尋經旨。極善惡無中有。既受中
有身。即中下品善惡業也。故論云。餘業可
轉也。如世七日七日齋福。是中有身。死生
之際。以善追助。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
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闕怠也
齋七幡子 北俗亡。累七。齋日。皆令主齋僧。
  剪帋幡子一首。隨帋化之。按正法念處經。
有一十七種中有。謂死時。若生天者。即見
中有如白&T073554;垂下。其人識神見已。擧手攬
之。便受天人中有身。故今七七日。是中有
死生之日。以白紙幡子勝幢之。相示之故
此人招魂帛。皆用白練。甚合經旨也
無常鐘驗 唐高僧傳云。京大莊嚴寺釋智
  興次當打鐘。寺僧有兄隨煬帝駕幸楊州。
在道死。一夕託夢與妻子曰。吾達彭城病
亡。以今月初。蒙禪定寺僧智興打鐘聲振。
地府受苦者皆解脱。吾亦預此。汝可將絹
十疋奉興。陳吾意也。其妻依言送之。興不
受乃均施。寺主恭禪師問。其何法而有此
驗。興答吾見付法傳。罽賓吒王受苦。聞鐘
業輪息。乃依増一阿含鳴鐘法故今詳此文。
凡爲人聲
鐘。此爲拔苦。必
須依法處心扣之
預修齋七 灌頂經普廣菩薩白佛言。若善
  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未終之時逆修
生七。然燈懸幡蓋。請僧轉念尊經。得福多
否。佛言其福無量
城門上天王 僧史略云。唐天寶元年壬子。
  西蕃五國來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請兵
解援發師萬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詔不空
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爐不空誦仁王護
國陀羅尼。方二七遍帝忽見神人可五百
員帶甲荷戈在殿前。帝問。不空。對曰。此毘
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徤副陛下心。往救安
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時
後城東北三十里雲霧冥晦。中有神可長
丈餘。皆被金甲至酉時鼓角大鳴地動山
搖。經二日蕃寇奔潰斯須城樓上有光明
天王現形。謹圖樣隨表進呈因勅諸道節
鎭所在州府於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
至於佛寺亦勅別院安置
娑婆世界 正云索訶。又自誓三昧經云。沙
  訶。漢言忍或云堪忍謂此土剛強難忍故
即事立名也
閻浮提 又云。剡部即此洲名在彌盧山南。
  故稱南閻浮提。長阿含經云。由閻浮提樹
得名也
  贍 病
贍病制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按行
  見躬與阿難爲洗身及衣曬臥具訖。又爲
説法佛問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
不看誰當看汝。乃制戒自今後應看病比
丘。若欲供養我應供養病人西國傳云。唐三藏
親至王舍城東北。
禮佛洗
病僧塔
贍病人五徳 四分律云。一知病人可食不
  可食。二不惡病人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
不爲衣食。四能經理湯藥。五能爲病人説
法令歡喜已増長善法
贍病人六失 増一經云。一不辯良藥。二懈
  怠。三喜嗔好睡。四但貪衣食。五不以法供
養。六不共病人言語談&MT01046;
得病十縁 佛説醫經云。一久坐。二食不節。
  三多憂愁。四疲極。五婬欲。六瞋恚。七忍大
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上風謂呵
欠嚏嗽等
十制下風
横死九法 僧祇律云。一知非饒益食而貪
  食。二不籌量食。三内未消更食。四強擿
吐。五已消欲出而強制。六食不隨病。七隨
病不籌量。八懶服藥。九無智慧不能調心」
病僧得數數食 僧祇云。佛問病比丘。比丘
  答我病不損先得數數食。時身得安樂。世
尊制戒故我病不損。佛言聽病比丘數數

得以酒爲藥 分別功徳論云。祇園有比丘
  病經六年優波梨往問所須。答唯思酒優
波梨曰。待我問佛遂至園問佛有比丘病
思酒爲藥。不審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
苦者。優波梨復往索酒令飮病尋平復重
爲説法得羅漢果。佛讃優波梨汝問此事
使比丘病瘥又使得道
無常院 西域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
  爲無常院。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爲凡人
内心貪著房舍衣鉢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
故制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彼常故
今稱延壽堂涅槃堂者
皆後人隨情愛名之也
堂内置佛 南山鈔云。無常堂内置一立像
  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左手中指繋一五綵
幡幡脚曳地有比丘病甚者當洗拭易衣安
像後左手執幡脚作隨佛往生之意也。贍
病者當爲燒香散華&MT01320;僧念誦乃至隨機説
鈔有
廣文
若至甚者不更移動只於像後以俟
命終。或有吐唾便利贍病人隨時除去無
有罪也鈔有
問答
爲病人念誦 華嚴經第十五賢首菩薩品偈
  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沒者令
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
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稱十念者即是念十聲阿
彌陀佛觀經云臨終遇知識教稱十聲阿彌陀佛得生
第九品十疑論問云衆生造惡無量云何臨終
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答衆生造惡是有
間心臨終念佛是無間心善心猛利故承佛願力故
説法示導 十誦律云。應隨時到病者。爲説
  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或隨他先習而讃嘆
之令生歡喜南山鈔
有文
以臨終時妄業競集多
無立志此是一期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
手示題目又將佛像對面觀矚常説法語念
佛愼勿傳於世事
捨墮 今有比丘。病出衣鉢。唱賣施僧。謂之
  捨墮。此但用名。而不得其實也。出要儀
云。梵語尼薩耆。舊翻爲捨墮。即是六聚
罪名一也。謂因財事生犯貪慢心。強制捨
入僧故。如聲論翻爲盡捨。謂捨。財捨心捨
罪。若不盡捨還成相染
打無常磬 増輝記云。未終時長打磬。令其
  聞聲。發其善思。得生善處。智者大師臨終
時。語維那曰。人命終時。得聞磬聲増其
正念。惟長惟久。勿令聲絶。以氣盡爲期
風刀 正法念經云。命終時刀風皆動。如千
  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猶不及一。若有
善業。則不多苦惱○顯宗論云。爲人好發
言。譏刺他人。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
當招風刀之苦
命終心 唯識鈔云命終心起四種愛。即一
  切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也。一者。於其自
身。起現有愛。二者。於現眷屬。起貪喜倶行
愛。三者。於現田宅資生業。起彼彼喜樂愛。
四者。於當來生。起後有愛。且四愛中。前三
是助潤生。後一是正潤生。謂於當來生地
起故。亦名受生心。此心位。若得人善巧策
發。聞佛名磬聲。令專繋聖境。以不顛倒
故。必隨願往生善趣
悶絶位 梵語。末摩此云死穴。或云。死節以
  病觸此處有悶絶生故雖死而心頭熱也。
縁第八識未捨故
死位 瑜伽論云。謂壽量極故○雜阿含經
  云。壽煖識三法捨離名死○唯識疏云。身
壞命終。將入滅相。方名死縁。大乘宗滅
相屬過去故○正法念處經偈云。不擇於
貧富少壯。及老年。若在家出家。無不爲死

問捨戒 問。三位之中戒於何捨。答大毘婆
  沙論云。將死時身力羸劣。或斷末摩苦惱
觸故。便失所受身。語律儀本所要期。至最
後命終刹那心。與律儀一時倶失縁由心
引起從心發生心捨故戒隨捨也
無常 攝大乘論云。有三種。一念念壞滅無
  常。二和合離散無常。三畢竟如是無常○
唯識疏釋。無常有二義。一有生滅體是無
常。二無他常故名無常
沙門不應畏死 婆沙論云。待死如寄客去
  如至大會多集福徳故捨命時無畏。復作
是念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爲死。若爾心念
念滅。皆應有畏。非但末後心滅可畏也
沙門以寂滅爲樂 僧祇律云。欲求寂滅樂。
  當學沙門法○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
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論云。寂滅爲樂
者。若言滅法爲樂者此義不然。何以故。爲
有現在滅是過去已滅法殘故。以有殘故
非樂也。若滅現在生爲樂者。此義不然。何
以故。有未來生是現在生殘故。以有殘故
非樂也。若言未來生是常者。此義不然。生
必有滅故非樂也。若能令未來應生滅法
而不得生乃可爲樂耳。此爲正義
驗來果 瑜伽論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
  名爲命。諸師相傳。造善之人。先從下冷觸。
至臍已上煖者。然後氣盡。即生人中。若至
頭面後頂煖乃氣盡。即生天上。若造惡者。
從上冷至腰熱後氣盡。生餓鬼中。從腰膝
已上熱氣盡。生傍生中。若從膝已下至足。
熱氣盡者。生地獄中。若無學聖人入涅槃。
或心及頂皆煖也
  送 終
初亡 釋氏死。謂涅槃。圓寂。歸眞。歸寂。滅
  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隨便稱之。蓋異
俗也
龕子 音堪。唐韻
云龕塔也
今釋氏之周身。其形如塔。
  故名龕方志云受也。廣雅云。
盛也。此名蓋異俗也
南山鈔云。作絹
棺覆尸。此爲無龕子。故制若船。籥子以竹
爲骨。白絹鞔之○周禮曰。周尸曰棺。棺寛
也。釋名曰棺關也。白虎通曰所以有棺者。
以掩藏形惡也
安龕柩 音舊白虎通云。在棺曰柩。柩究也。
  久也。不復彰也。釋名曰。柩究也。送終隨身
之制。皆究備也。釋氏則云。設利羅。此云
骨身。即全身舍利也。夫釋氏安龕柩不可
習俗沽務生善也。若應之大師五杉集頗
合禮式或堂有三間。即置龕於西間面向
南前設一燈一香而已。中一間用白幕。自
南達北。金城柱。而東洎南三面幃之。於
中設繩床。掛眞影。香華供養。以時設食。用
白紙作娑羅華。八樹以簇繩床。表双林之
相床。西別設一儀床。置平生道具之屬。繩
床後。正北幕内。名子位。即是弟子受吊之
位也。請以普通子遠大師喪儀應之。五杉
集參詳用之。一則免知禮者嗤。二則生世
人之善心矣
服制 釋氏之喪服。讀涅槃經。并諸律。並無
  其制。今準増輝記。引禮云。服有三。一正
服。二義服。三降服。白虎通曰。弟子於師。
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則尊敬而親
之。死則哀痛之。恩深義重。故爲降服○釋
氏喪儀云。若受業和尚。同於父母。訓育恩
深。例皆三年服。若依止師資飡法訓次於
和尚隨喪服。五杉云。師服者。皆同法服。但
用布稍麁純染黄褐。増輝云。但染蒼皴之
色。稍異於常爾。有人呼墨黲衣。爲衰服。蓋
昧之也。言衰者衰音崔
或作縗
俗禮喪服傳云。衣上
之物則有袪袂衰燕尾衣帶下尺負版等同
名衰服者。其衰之制。用布長六寸。象六腑
薄四寸象四時綴於衣左襟廣袤當心言衰
者摧也。象孝子心思親摧傷也。故稱斬衰
齊衰齊音
焉衣本不名衰蓋從此布以名也。
此衰布至小祥先除之。墨黲前法衣中有

杖 有二種。一喪父曰。斬衰言斬者喪君父
夫心如斬截也
  杖苴惡也。用竹陽也。大如腰經。圍七寸二
經音迭言實也。
傷椎之貫也
精義云。苴杖用竹。蓋以體
圓性正欲明孝子心哀痛自然圓足有終身
之憂斷而用之無所厭殺也。長齊孝子心自
成服日止大祥除之。二齊衰齊音咨也。齊者㓨
也。緶也。緝也。言
喪母痛苦而刲
㓨言輕於斬也
削杖削即殺也。言母於父有
降殺也。用桐陰也精義云。削杖用桐。蓋
削奪其貌。使不苴也。外雖削内則同也。禮
曰。削使方爲母象也。長齊心本在下本根
言。痛在心自成服。至十三月小祥日除之
此非釋氏所要因言
其杖故委曲注之
白虎通云。所以必杖者。孝
子失親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體羸病故。
以扶身明不以死傷生也。禮曰。童子婦人
不杖。以其不能病也。今釋子心形出俗。達
了無常。雖喪親以師。豈有絶漿而成病也。
何必杖乎。非是不孝及婦人童子等。蓋律
禮宗致不同故。其杖不用無過失矣
頭巾 増輝記云。僧無冠經。或用頭巾。當以
  全幅褐布。杜氏呼布帽。用布五尺三寸。背
後長二尺五寸。面前長二尺八寸。摺定後
兩幅邊縫其半。微&MT04928;兩角。以圓上面前酌
量從額際直破下開出眼鼻口不得絶開。
又不得絶小。皆正縫緶之
哭 涅槃經。佛滅度。諸聲聞弟子皆哭。未離
  欲者。皆宛轉于地。椎胸大叫。此並悲切痛
極不省自身故○四分律云。尼椎胸啼哭。
一一犯尼薩耆。比丘犯突吉羅○五百問
云。比丘師亡。不得擧聲大哭應小小泣涙
○凡釋子師亡。二親或喪。痛自心起。何有
不哭。但不得縱聲。委曲并致詞。稱蒼天。罪
逆之語。唯一往其聲哀哀而已
祭奠 尚書大傳云。祭者。察也。察至也。言人
  事室於神也。釋名云。奠停也。言停久也。凡
釋氏之喪。不宜効俗。可稱時藥香華供養
時藥即
食也
行吊 弔者至也。詩云。神弔矣。五杉集中。弔
  儀甚備可檢行用○南山鈔云。行弔人小
於亡者至尸所設禮多云僧亡戒捨不得禮拜若
爾南山大師却云小於亡者
至尸設禮又經中比丘化爲蛇佛令有此
比丘禮拜今詳必是長於亡者不禮爾
。後執弟子
手而慰問。然後至其師所。依法弔之記云。
弟子即
亡僧弟子也以其荒迷故。
執其手其師即亡僧二師也
。曲禮云。知生者弔。
知死者傷。涅槃經。佛滅度人天大衆。咸曰。
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似傷辭也。若俗舍
婦人處女寡女非是宗親不可傷之禮所以
別嫌疑也
受弔 南山鈔云。和尚闍梨鋪床在慢外坐
  擬人客來弔同學小者。布草立大者坐於
草上和尚闍梨即亡者二師也。同
學小者大者即亡者弟子也
喪儀云。親度
小師哭於幕内受學弟子哭於幕外凡僧來
吊則哭而伏俗來弔但哭不伏若比丘喪父
母往俗舍受弔其儀即不可雜於男女之中
須於幕外堂前布草。或薦面東而坐有人
弔則拱手低頭哀哀而哭不用稱罪逆等言
無人弔則誦經念佛
奔喪 釋氏。奔喪即大迦葉爲始也。佛入涅
  槃已七日迦葉領徒方至雙林。佛於金棺
出雙足示之○鈔云。若奔喪者直至尸所
禮拜展哀已後從次第位坐○増輝記云。
奔喪者。謂在外處師亡凶信至朋友間先
爲排比處設靈位此擧哀
儀也
然後引至其處擧
盡哀後疾疾而歸見星而行見星而舍既至
本院若龕柩已歸塔即先往塔所禮拜盡哀
右遶數匝然後歸院與法眷行弔。鈔云。若
高節拔群由來清卓者故不局世情必若任
情喜怒隨俗浮沈者。或父母二師亡而護
夏不來雖來又不展哀者亦道俗同恥
葬法 天竺有四焉。一水葬謂投之。江河。以
  飼魚鱉。二火葬謂𧂐薪焚之。三土葬謂埋
岸傍取速杇也。四林葬謂露置寒林飼諸
禽獸寒林即西域棄尸處僧祇律云。謂多死尸凡
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今云尸陀林訛也
闍維 或云。茶毘。或耶維闍毘正。梵云闍鼻
  多。此云焚燒○十誦律云。比丘疑火葬殺
身中八萬戸虫。佛言。人死虫亦死
指果 月上女問舍利弗。言佛弟子當住何
  處。答曰。當住涅槃夫比丘既落髮披衣。
梵云。室羅未尼。唐言。求寂滅洎受戒已名
鄔波三鉢那唐言近圓。圓寂。皆涅槃故。釋
子死之所歸即涅槃爲果
送葬 毘尼母云。闔寺並送葬記云。令觀無
  常生厭故今禪居僧亡者。不以尊少主
客並打鼓普請送葬蓋准此律
○毘奈
耶云。送葬苾芻。可令能者誦無常經。并伽
他爲其呪願此文似山
所十念也
○淨飯王涅槃經云。
淨飯王命終殮以七寶棺佛與難陀在前恭
肅而立阿難與羅睺羅在後佛念當來兇暴
不報父母深恩躬自&T016254;棺。爾時大千世界六
種振動。時四天王乃代佛&T016254;棺。佛乃執香
爐。在棺前。導引而行今釋子。送父母葬可准
此經依佛前導生人善心
舍利 此物乃是戒定慧。忍行功徳熏成也。
  梵語。設利羅今訛略稱舍利華言骨身所
以不譯者。恐濫凡夫骨身故也。又云馱都
此目不壞義有二種。舍利。一全身。二碎身
碎身有三。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紅色。
三髮舍利黒色惟佛舍利五色有神變一切
物不能壞焉
立塔 梵語。塔婆。此云高顯。今略稱塔也。又
  梵云。蘇偸婆。此云寶塔。又梵云。窣堵波。
此云墳。又云抖擻婆。此云讃護。或云浮圖。
此云聚相○西域記云。立表寄歸傳云。作
倶攞。皆壘塼石爲之。形如小塔。上無輪。蓋
且立塔。有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生信
爲報恩而有等級若初果一級二果二級三
果三級四果四級表超三界也。辟支佛十
一級表未超無明一支故佛塔十三級。表
超十二因縁故。若凡夫比丘有徳行者。亦
得立塔。即無級。僧祇云。持律比丘法師營
事比丘。有徳望者皆應立塔○五百問云。
得爲亡師立塔用自物得不得用師物○塔
有銘記非起今世按佛本行集經云。迦葉
佛滅度後。波羅奈國王名吉利尸。收舍利
用七寶造塔。爲作銘記名達舍婆陵迦隋
言十相
誌石 杜氏云。精義曰。准禮無文自魏司徒
  繆襲改葬父母遂刻石以誌又宋元嘉十一
年王球死立石誌顏延之爲文因此士族祖
習焉又馮鑑續事始云。按西京雜記。前漢
杜子臨終作文命刻石埋於墓前厥後恐因
此矣○白氏六帖云。孔子之喪公西赤爲
識銘
誌也
子張之喪公明儀爲識此又非起
於漢魏也
又云。
銘者論譔先祖之有徳君子觀於銘既美其
所稱又美其所爲故。銘之義稱美不稱惡
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美而不明也。
知而不傳不仁也。三者君子所恥也取要言
之故略
而不
今釋子二師實有徳行名業亦宜識之。
爲僧傳之張本也
稱孤 曲禮云。孤子當室。謂年未三十也。壯
  有室。有代親之端。不爲孤也。今見釋子稱
孤。弟子不然也。五杉云。孝院小師者宜也。
孝謂喪孝之院。若俗云。孝堂非自代語也。
若居大寺院房者。亦可稱之
唱衣 律云。僧輕物。差一五法比丘。分與現
  前僧。爲分不均故。佛聽集衆。先以言白衆。
和許可賣共分言五法者。不隨愛。不隨嗔。不隨
癡。不隨怖。知得不得。亦名五徳
十誦律云。賣衣未三唱比丘益價。後心悔
疑奪彼衣疑是奪前
酬價者
佛言。未三唱竟益價。不
犯○目得迦云。佛言。初准衣時。可處中。勿
令太貴大賤。不應待其價極方與之。若不
買者故増價。犯惡作罪○大毘婆沙論。問。
命過比丘衣鉢等。云何得分。答彼於昔時。
亦曾分他。如是財物。今時命過。他還分
之○増輝記云。佛制。分衣本意。爲令在者
見其亡物分與衆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
我還若此。因其對治令息貪求故。今不能
省察此事。翻於唱賣之時。爭價上下。喧呼
&MT01046;。以爲快樂。誤之甚也。仁者宜忌之
覆墓 殯後三日。再往墓所。謂之覆墓。杜氏
  云。不載禮經但以孝子自迁奉後追慕所
親。又慮墳墓未完復往省之。今釋子往亦
無咎。蓋檢校之至也
禮師塚 五百問云。得禮師塚。報恩徳故
忌日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
  營會供養。即忌日之事也。俗禮君子育終
身之孝。忌日之謂也。又謂不樂之日。不飮
樂故。或云。諱日。或云。遠日遠日。猶濫曲
禮葬事先遠日
子師亡。可稱歸寂之日。蓋釋氏無忌諱故
疏子 白佛辭也。蓋疏通齋意爾。亡師雖尊。
  對佛。必須名呼禮云。君前不諱。父前子名
明不敢諱於尊前也。如律中舍利弗滅度。
有弟子沙彌均提來。白佛言。我和尚舍利
弗命過五杉云。小師某甲奉爲親教和尚某
甲某日設現前僧齋一中。用嚴報地。或覺
路等。即不可虚詞壯飾。自掇妄罪焉
寒食上墓 杜氏云。唐開元二十年。勅仕庶
  家。許寒食上墓。同拜掃禮。今釋子不可習
俗。貴免葷酒男女。參雜。貽於譏嫌也。或二
親墓須去者必焚香。或呪土呪食。撒於墓
所。或高聲念尊勝等。俾幽魂蒙益。即不可
與骨肉同座。飮食歡&MT01046;禮云。哭
則不歌也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 灌頂經云。阿難白佛
  言。若人命終。造立墳塚。是人精魄在中否。
佛言。亦在亦不在。何以故。若人生時不造
善根。不識三寶。無善受福。無惡受殃。無善
知識。爲其修福。是其精魄在墳中。未有生
處故。或生前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
上人間。故言不在。或生前不信正眞。謟誑
欺人。造作惡業。合墮畜生惡鬼地獄。倭受
苦惱。故言不在○或問之。子今集此要覽。
雖欲利他。安能利己。何則其如抄略眞教。
増減聖言。得無咎耶。答有聖言爲證何者
佛本行經云。有諸比丘。取經中要義味。爲
他説法不依次第。懼以白佛。佛言。我許隨
便。於諸經中。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爲人説
法。但取中義。莫壞本經○雜譬喩經云。若
有凡人解深經一句。口誦心念。身中三毒
四魔。八萬垢門。皆不能自安。何況博採衆
法。爲世橋梁耶
 習法堂同比丘行妙謹書 
釋氏要覽卷下






後序
 起復中散大夫守光祿卿知
江寧府護軍紫金魚隨 撰 
錢塘月輪山擇賜紫誠公峻修潔之行明内外
之學靡嬰拂於塵務常宴息於雲寺以
聖朝隆浮圖之教盛田衣之衆且謂契經至廣
博習難周虞來學之童蒙昧出俗之本末乃閲
寶華之藏遍窮貝葉之文釆義類以貫穿撮樞
要而精簡門目具擧事迹該詳披其言則曄若
春融質其理則煥然氷釋猶儒官之學記實佛
門之會要也
毘陵郡牧職方外郎崔公智識囦博才雅精粹
乃作字引辭旨妙絶幸獲捧覽讃歎無㪤宜其
鏤板傳諸不杇聊笔編未冀翼而行之云爾天
聖甲子歳季春月辛亥叙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