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昌。春秋六十矣。屍送南山鴟鳴堆。弟子等
收骸起塔樹碑會昌。侍中于志寧爲文右此一
驗出唐
高僧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 此有七部
  述意部 勸持部 三歸部 五戒部
八戒部 十善部 三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拔苦與樂。必須崇戒。
經喩多種。且述三五。能渉遠路。喩之脚足。勝
持一切。喩之大地。生長萬物。喩之時雨。善療
衆病。喩之良醫。能消飢渇。喩之甘露。接濟沈
溺。喩之橋梁。運度大海。喩之浮嚢。照除昏
暗。喩之燈光。防非止惡。喩之戒善。歸趣解
脱。終籍尸羅。莊飾法身。喩之瓔珞。如是之
喩。亦有無量。豈不敬之。勵意奉持也
勸持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
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又
大品經云。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
人身。況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
又薩遮尼揵子經云。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
癘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徳之身。又華嚴經
偈云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於禁戒 則是如來所讃歎
又月燈三昧經。佛説偈言
    雖有色壽及多聞 若無戒智猶禽獸
    雖處卑下少聞見 能持淨戒名勝士
又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脱之本。又持此戒
得生諸禪定。又奉此戒是汝大師。若我住世
無異此也。又智度論云。若求大利當堅持戒。
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
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濟。是不可
得。若無淨戒欲得妙果。亦復如是。若棄捨此
戒。雖復山居服藥食草與禽獸無異。若能持
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愛敬。所願皆
得。持戒之人壽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脈斷
絶心不怖畏。又地持論云。三十二相無差別
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
況復大人相報。又成實論云。道品樓觀以戒
爲郭。禪定心城以戒爲柱。要佩戒印得入善
衆。又薩婆多論云。佛告比丘。戒有四義。故
毀者重於餘經。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
生長。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若無戒者則無
所依。一切衆生由戒而有。三戒是趣涅槃之
初門。若無戒者則無由得入泥洹城。四戒是
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也。又何故律初集。
以勝故。祕故。但諸契經不擇時人説而得名
經。律則不爾。唯佛自説。要在僧中。故勝也。
又依涅槃經云。如圓護持戒乃至沒命終不
故犯。佛説喩云。如一羅刹隨度海者總乞浮
嚢。度者答言。寧殺身命浮嚢叵得。羅刹復
言。不肯全施見惠其半。彼人爾時亦不施與。
如是展轉乞微塵許。彼人爾時乃至微塵亦
不施與。菩薩摩訶薩持禁戒時亦復如是。煩
惱羅刹教化菩薩令犯四重。護餘輕者菩薩
不隨。勸犯僧殘菩薩不許。勸犯波逸提菩薩
不肯。勸犯提舍尼菩薩不肯。勸犯突吉羅菩
薩不隨。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持四重禁及突
吉羅。敬重堅固等無差別。作是願言。寧以
此身投於熾然猛火深坑。終不毀犯三世諸
佛禁戒。與居士女等而行不淨。復作是願。寧
以熱鐵周匝纒身。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
信心檀越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呑熱鐵
丸。終不敢以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飮食。
復作是願。寧臥此身大熱鐵上。終不敢以破
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臥敷具。復作是願。寧
以此身受三百鉾。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
心檀越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T055114;
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復作
是願。寧以鐵椎打碎此身令如微塵。終不敢
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禮拜。復作是願。寧
以熱鐵挑其兩目。不以染心貪視好色。寧以
鐵錐遍耳剌。不以染心聽受諸聲。寧以
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貪著諸香。寧以利
刀割去其舌。不以染心貪著美味。寧以利斧
斬斫其身。不以染心貪著諸觸。何以故。以
是因縁能令行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又發
願言。菩薩護持如是諸禁戒已。悉以施與一
切衆生。願令衆生得清淨戒。不折戒。不退
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成就波羅蜜戒。菩薩
摩訶薩修持如是清淨戒時。即得住於初不
動地
述曰。菩薩既能如是堅持禁戒得不退果。今
勸道俗有能仰慕者。從受三聚淨戒十無盡
戒二十四戒在家出家所有諸戒。如二百五
十戒五百戒等。悉能圓護。是眞佛子。開佛
性門。入涅槃道
又十輪經云。或有戒壞見不壞於聖道中堪
任法器。四句分別。思意可知。故涅槃經云。
於乘緩者乃名爲緩。於戒緩者不名爲緩。亦
有四句分別可知。又辯意長者子經云。佛爲
辯意長者子。要有五事行得生天。以偈頌

    不殺得長壽 無病常解脱
    一切受天位 身安光影至
    不盜常大富 自然錢財寶
    七寶爲宮殿 娯樂心常好
    男女倶不婬 身體香潔淨
    所生常端正 徳行自然明
    不欺口氣香 言語常聰明
    談論不吃蹇 所説衆奉用
    酒食不過口 無有誤亂意
    若當所生處 天人常奉侍
    若其壽終後 二十五神
    五福自然來 光影甚煒燁
又大莊嚴論云。昔有旃陀利家生其七男。六
兄並得須陀洹道。唯小者故處凡夫。母人旃
陀利身得阿那含果。兄弟七人盡持五戒。彼
國常儀栴陀利行殺。國中男女犯殺盜婬及
餘重罪。盡使旃陀利殺之。時國王召彼大兄
言。有應死之徒汝行殺之。其拜自陳。特願
弘恕。我受五戒守身謹愼。乃至蟻子亦不敢
殺。不能爲非。寧自殺身不敢犯戒。時王奮
怒勅市殺之。復白王言。身是王民心是我心。
恣王欲殺。殺心不得。仰從王命即令梟首。次
召諸弟。五人皆言。受戒不敢行殺。王瞋恚
盛。盡便殺之。次復召小子。母子倶來。王
見母來倍復瞋怒。前殺六子母不送行。今召
小子。何故便來。母曰。願聽微言以自宣理。
前六子者盡得須陀洹道。正使大王取彼六
人碎身如塵終不興惡如一毛髮。今此小
子處在凡夫。身雖修善未蒙道法。是故念
子。既未得道或能失意。畏王教令。自惜形
命。毀戒行殺。身壞命終入大地獄。憐念子
故是以送來。王復問母。前死六子盡得須陀
洹道耶。答曰。盡得。王復問母。母得何道。答
曰。得阿那含道。王聞斯語自投于地稱怨自
責。我造罪根坐不安席。即自嚴辦香油
薪。取六死屍而闍維之。爲起六偸婆與之供
養。日三懺悔。復出財貨給彼老母。至於齋
日數數懺悔。望得罪薄免於地獄。故涅槃
經云。須陀洹果雖生惡國。以道力故猶故持
戒。不起殺盜婬兩舌飮酒等過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
佛時去世。七百年後。出罽賓國。時罽賓國
有一惡龍。名阿利那。數作災害。時有二千
羅漢。各盡神力。驅遣此龍。令出國界。其中
有百羅漢。以神通動地。又有五百人放大光
明。復有五百人入禪定經行。諸人各盡其神
力不能使動。時尊者祇夜多。最後往到龍
池所。三彈指言。龍汝今出去。不得此住。龍
即出去不敢停住。爾時二千羅漢語尊者言。
我與尊者。倶得漏盡解脱法身。悉皆平等。而
我等各各盡其神力不能令動。尊者云何以
三彈指令龍遠入大海也。于時尊者答言。我
凡夫已來受持禁戒。至突吉羅。等心護持。如
四重無異。今諸人者。所以不能動此龍者。神
力不同故不能動
又賢愚經云。時有乞食比丘持戒清潔。有一
沙彌弟子。護持禁戒沒命不犯。有優婆塞。
長請其師。日別送食。就處供養。時優婆塞
合家良賎竝外作客。唯留一女守舍。忘不送
食。爾時尊者日時恐晩。即告沙彌。汝往取
食。沙彌善攝威儀到家打門。女問是誰。答
言。沙彌爲師迎食。女心歡喜我願遂矣。即
與開門。是女端正容貌殊妙。年始十六。婬
慾火燒。於沙彌前作諸妖媚。搖眉顧影現
染欲相。沙彌見已念言。此女爲有風病顛狂
病耶。是女將無欲結所使欲嬈毀我淨行耶。
堅攝威儀顏色不變。時女即便五體投地。白
沙彌言。我常願者今已時至。我常於汝欲
有所陳。未得靜便。想汝於我亦常有心。當
與我願。我此舍中多有珍寶。如毘沙門天宮
寶藏。而無有主。汝可屈意爲此舍主。我爲
汝婢供給使令。必莫違我。滿我所願。沙彌心
念。我有何罪遇此惡縁。我今寧捨身命不可
毀破禁戒。又復思惟。我若逃突女欲心盛捨
於慚愧。走外牽捉及誹謗我。街陌人見不離
汚辱。我今當於此處捨命。方便語言牢閉門
戸。我入一房作所應事。女即閉門。沙彌入
房。關橝門戸。得一剃刀。心甚歡喜。脱身衣
服置於架上合掌跪向佛涅槃處。自立誓願。
我今不捨佛法僧不捨和尚阿闍梨。亦不捨
戒行。正爲持戒捨此身命。願所往生出家學
道。淨修梵行盡漏成道。即刎頸死。血流汚
身。時女怪遲趨戸看之。見戸不開。喚無應
聲。方便開戸。見其已死失本容色。欲心尋
息慚結懊惱。自拔頭髮分裂面目。婉轉灰
土之中。悲呼泣涙。迷悶斷絶。其父會還打
門喚女。女默不應。父怪其靜。使人&T050460;門。
開視之見女如是。即問女言。汝何爾耶。女
默不答。心自思惟。我若實對甚可慚愧。若
言沙彌毀辱我者。則謗良善當墮地獄。受罪
無極。不應欺誑。即以實答。具述前縁。父聞
女言。心無驚懼。即告女言。一切諸法皆悉
無常。汝莫憂懼。即入房内見沙彌身。血皆
赤如旃檀。即前作禮讃言。善哉護持
佛戒能捨身命。載死沙彌至平坦地。積衆香
木闍毘供養。王即請師廣爲大衆説微妙法
一切見聞皆發道心
三歸部此有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神衞部 歸意部
受法部 得失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寶應化隨機感益。一音演説各得類解。
故論云。歸依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
依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僧者。謂諸賢
聖學無學功徳自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
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故般若經云。一切
聖人皆以無爲法得名。無爲即無漏之別因
也。由此三寶常住於世。不爲世法之所&T020717;
慢。以稱寶也。如世珍寶爲生所重。今此三
寶爲諸群生三乘七衆之所歸仰。故名三歸

功能部第二
如希有校量功徳經云。爾時長老阿難向佛
而作是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言。我
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得幾所功徳我實
未解。唯願如來分別演説。令諸衆生得正知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爲
汝分別解説。假使滿閻浮提須陀洹人。其有
善男子善女人滿一百年。持於世間一切所
有娯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具足供養。
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同前供
養。於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難白佛。甚多世
尊。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心作如
是言。我今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徳。於彼福徳
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乃至算數譬喩所不
能及。佛告阿難。假使滿西瞿陀尼斯陀含人。
滿二百年如前供養。亦不可及。假使滿東
弗婆提阿那含人。滿三百年如前供養。亦所
不及。假使滿北方欝單越滿中阿羅漢。滿四
百年如前供養。亦所不及。假使滿四天下辟
支佛。滿十千年如前供養。亦所不及。假使
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二萬歳中如前供養。雖得無量無邊不
可算數福徳。猶不如有人以淳淨心作如是
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徳。勝
前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類所能
知及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
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
受已修行。以是因縁得無量無邊功徳。若復
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説修行。所
得功徳勝前福徳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
算數譬喩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盡其形
壽。如説修行。所得功徳勝前福徳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非算數譬喩所能知及。若復有人
受沙彌戒沙彌尼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受
式叉摩那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受比丘尼
大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盡形壽受大比丘
戒。修行不缺。復勝於前。阿難聞説三歸依處
乃至盡壽獲大功徳。歎未曾有。是經微妙不
可思議。明甚深義。功徳廣大。難可挍量。
是故佛言。名爲希有希有經。汝當奉行。又
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
窮盡。如四大寶藏擧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
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又校量功徳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
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
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徳。不可思
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若起謗毀獲罪
無邊。以善惡例同故。耆域調達倶出佛血。
由心善惡。致同劫壽。苦樂有異
又雜阿含經云。與須達令受三歸終生天上。
有懷妊者爲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後有
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
亦如是教。若買奴婢能受三歸。及以五戒。
然後買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擧息要受三
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
稱名呪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
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歸功力
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喩經云。昔者天帝
釋五徳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
家受驢胎。自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
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馳往佛所。稽
首作禮。伏地志心三自歸命佛法聖衆。未
起之間其神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
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
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徳還備復
爲天帝。佛三昧覺。讃言。善哉天帝。能於殞
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爾時
世尊以偈頌曰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爲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
衰之本。尊寂滅之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
又僧護經云。爾時世尊告僧護比丘。汝於海
中所見龍王。由聞法故。雖受龍身。命終之
後生兜率天。天中命盡得受人身。彌勒出世
作大長者。財富巨億。爲大檀越。供養彌勒世
尊及比丘僧。四事具足。是諸龍王猶尚能得
如是功徳。況我弟子如法出家。坐禪誦經三
業具足。必證涅槃。爾時世尊。無問自説云
    歸依佛者 得大吉利 晝夜心中
    不離念佛 歸依法者 得大吉利
    晝夜心中 不離念法 歸依僧者
    得大吉利 晝夜心中 不離念僧
又舊雜譬喩經云。昔釋迦佛往到第二忉利
天上爲母説經。時有一天壽命垂盡。有其七
事爲之應現。一者項中光滅。二者頭上傳飾
華萎。三者面色變。四者衣上有塵。五者腋
下汗出。六者身形痩。七者離本座。即自思
惟。壽終之後。當棄天樂下生拘夷那竭國受
疥癩母猪復中作子。甚預愁憂不知何計得
免此罪。有天語言。今佛在此爲母説經。佛
爲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重罪。何不
往歸。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告
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爲憂
愁。天白佛言。雖知天福不可得久。恨離此
座當爲母猪。以是爲毒。人趣受身不敢爲恐
也。佛言。欲脱猪身當三自歸言。南無佛。南無
法。南無比丘僧。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
僧。如是日三。天從佛教晨夜自歸。於後七日
天命壽盡。來至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
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其母
娩身又無惡露。母傍侍婢怖而棄走。母亦
深怪兒墮地語。謂之熒惑。意欲殺之。退自
念言。我少子息。若殺此兒父必罪我。即具
白長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兒非凡人。生百
歳尚不曉歸。況兒墮地能自稱佛。好養視之
無令輕慢。兒遂長大。七歳與其輩類於道邊
戲。時佛弟子舍利弗目連。適過兒傍。兒言。
我和南。舍利弗等驚怪小兒。能禮比丘。兒
言。道人不識我耶。佛於天上爲母説經。我
時爲天當下作猪。從佛受教自歸得人。汝豈
不知耶。比丘禪亦尋知之。即爲呪願。
因請佛及僧供養畢訖。佛爲説法。父母及兒
内外眷屬。應時皆得阿惟越致。自歸之福

神衞部第三
依七佛經云。三歸有九神衞護行者。其九是

歸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
羅那 三名陀摩流支 歸法有三神 一名
法寶 二名呵責 三名辯意 歸僧有三神
 一名僧寶 二名護衆 三名安隱。又依
灌頂經云。佛在舍衞國與大衆説法。於是
異道有一鹿頭梵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
跪合掌白佛言。久聞瞿曇。名聲遠振。令欲
捨置異學受三自歸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
哉。梵志。汝能捨置餘道歸命我者。當自悔過。
生死之罪。其劫無量。不可稱計。梵志言諾。受
教即淨身口意。復作是言。唯願世尊。施我法
戒。終身奉行。不敢毀缺。佛告梵志。汝能一
心更三自歸已。我當爲汝及十方人。勅天帝
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輩受三歸者。梵
志因問佛言。何等是耶。願欲聞之。開化十
方諸受歸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今當爲
汝略説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不羅婆漢言
善光
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訶娑*漢言
善明
主頭痛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娑邏波*漢言
善力
主寒熱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旃陀羅*漢言
善月
主腹滿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陀利奢*漢言
善現
主癰腫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訶樓訶*漢言
善供
主癲狂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娑帝*漢言
善捨
主愚癡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志坭哆*漢言
善寂
主瞋恚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提婆薩*漢言
善覺
主婬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提波羅*漢言
善天
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呵婆帝*漢言
善住
主傷亡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不若羅*漢言
善福
主塚墓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苾闍伽*漢言
主四方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麗婆*漢言
善帝
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羅闍遮*漢言
善王
主偸盜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修乾陀*漢言
善香
債主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檀那波*漢言
善施
主劫賊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支多那*漢言
善意
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羅婆那*漢言
善吉
主五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三鉢摩*漢言
善山
主蜚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三摩陀*漢言
善調
主注連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戻禘駝*漢言
善備
主注復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陀*漢言
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那*漢言
善淨
主惡黨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虔伽地*漢言
善品
主蠱毒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毘梨馱*漢言
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支陀那*漢言
善壽
主厄難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林摩*漢言
善游
主産乳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留伽*漢言
善願
主縣官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闍利*漢言
主口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伽馱*漢言
善照
主憂惱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呵*娑*漢言
主不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和邏*漢言
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那*漢言
善藏
主嫉妬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周陀那*漢言
善音
主呪詛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韋陀羅*漢言
善妙
主厭祷
佛語梵志。是爲三十六部神王。此諸善神。凡
有萬億河沙鬼神。以爲眷屬。陰相番代。以
護男子女人等輩受三歸者。當書神王名字
帶在身上行來出入。無所畏也。辟除邪惡
消滅不善。梵志言諾。唯天中天
歸意部第四
如優婆塞戒經云。長者善生言。如佛先説。有
來乞者。當先教令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耶。
云何名爲三歸。佛言。善男子爲破諸苦斷除
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縁受三歸
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者。謂佛法僧。佛者。
能説壞煩惱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壞煩惱
因眞實解脱。僧者。禀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脱。
或有説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義不然。
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
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
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持者。
如來出已則有持者。是故應當別歸依法。如
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如來
出已則有受者。佛弟子衆能禀受故。是故應
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脱。是名爲法。無師獨
覺。是名爲佛。能如法受。是名爲僧。若無三
歸。云何説有四不壞信
又薩婆多論問。云何爲歸。云何爲趣。答曰。
歸者是滅諦道諦少分。趣者是口語。復有
説。趣者能起口語心是也。復有説。信可此
法。是名爲趣。問曰。歸者爲歸色身。爲歸法
身耶。答曰。歸法身。若爾何故壞色身犯逆。
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問歸依佛
者。爲獨歸一佛。爲通三世佛耶。答曰。諸佛
同一法身故須通歸。不獨歸釋迦佛。雖
一佛爲境。發言之時理須通歸。餘二法僧理
亦通歸。問曰。佛法境界塵沙無量。何故但
説三種不増不減耶。答曰。若廢三從境。境
別塵沙。若廢境從三三歸攝盡。則該通法

又大莊嚴經論云。我昔曾聞。有一比丘。常
被盜賊。一日之中堅閉門戸。賊復來至扣門
而喚。比丘答言。我見汝時極大驚悑。汝可
内手於彼窓中。當與汝物。賊即内手置於
*窓中。比丘以繩繋之於柱。比丘執杖開門
打之一下已。語言。歸依佛。賊以畏故即便隨
語歸依於佛。復打二下。語言。歸依法。賊畏
死故復言歸依法。第三打時。復語之言。歸依
僧。賊時畏故復言歸依僧即自思惟。今此
道人有幾歸依。若多有者必不見放。身體疲
痛即求出家。有人問言。汝先作賊造諸惡行。
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觀察佛
法之利。然後出家。我於本日遇善知識。以
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許命在不絶。如來世尊
實一切智。若教弟子四歸依者。我命即絶。
佛遠見斯事。故教比丘打賊三下。使我不死。
是故唯説三歸不説四歸
受法部第五
依毘尼母論。三歸有五種。一翻邪。二五戒。
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五八十戒三歸下依受
文自別。大戒三歸者。
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歸得戒者。有善來得戒
者。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創易心歸正佛今先受
三歸後始懺悔。是名翻邪三歸。故智度論云。先始三歸
後始懺悔。若久來信佛不須先受三歸。但依五戒八戒三
歸。先懺悔已。後受
三歸。然後説戒相
依智度論。正欲受時具修威
儀。至一出家人前。戒師爲説善惡兩法。令
識邪正生其欣厭開託心神。然後爲授云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説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
僧竟三説初三歸依竟即發善法。次三結已。
唯有身口無教屬己。故薩婆多論云。若淳
重心受具教無教。若輕慢心受但有其教。無
其無教言教無教者。猶
是作無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
如薩婆多論。問他人爲求受歸趣者。是人
爲得不。答或有得不得者。如迦尸女瘂不能
言。餘人爲受者得。自若能言。不得歸戒也。
又依大集經云。妊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
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後身心具足。善神擁
護。問曰。總別云何。答曰。二種皆得。故善
見論云。受有兩種。一別受言。我某甲歸依
佛。歸依佛竟法僧
亦爾
二總受者。如前受者是也。
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答言。不正云歸依弗。
若師言佛。弟子言弗不得成。若師及弟子言
倶不正者。不成三歸。若師教言歸依佛。弟
答爾。或言不出口。或逐師語不具。又
不稱己名字。並不成歸。或中邊二國。言音
不同。不相領解者不成。若指事教解者得成。
如似夷人好樂殺生戒。師手執其刀用擬畜
生。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殺。汝能持不。胡
頷頭。答言。好亦得成受戒
問曰。先後云何。答曰。如薩婆多論云。若弟
子先稱法後稱佛。不成三歸。以三寶位差別
故。若愚癡無所曉知。不是惡心説不次者。
自不得罪。亦成三歸。若先知解故倒説者得
罪。亦不成三歸。問曰。對趣云何。答曰。如薩
婆多論云。趣通五道皆得三歸。除重地獄。自
外山間樹下空野海邊輕繋地獄。皆得成歸。
無受戒法。又成實論問曰。餘道衆生得戒律
儀不。答曰。經説諸龍亦得受一日戒。故知
得有。又善見論云。龍神等得受三歸五戒不。
答曰。如薩婆多論説。龍畜等以業報無所知
曉。故不成受。除經中説得受八齋。但増其
善。不得齋也。又如四分律説龍得三歸者。如
賈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歸無其戒也。雖律
中龍神得受三歸者。此並知解人語。識其意
趣。方與受戒。自外愚癡猪羊&T045006;蛤等。並不
發歸
問曰。漸頓云何。答曰。如依薩婆多論。漸頓
倶不得
問曰。若爾何故經論云有一語二語優婆塞
等。答曰。此是制前。制後不得。問得從一二
三人各受一歸。答曰。不得
問曰。得一年二年受不。答曰。隨日多少受皆
得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部第八十七之二
五戒部此別六部
  述意部 遮難部 受法部 戒相部
得失部 神衞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世俗所尚。仁義禮智信也。含識所資。不
殺盜婬妄酒也。雖道俗相乖。漸教通也。故發
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敬於禮者
則不婬。説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
酒。斯蓋接化於一時。非即修本之教。修本
教者是謂正法。内訓弘道必始于因。因者
殺盜婬妄酒也。此則在於實法。指事直言。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