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故。稠曰。恐身不淨穢汚伽藍在此候耳。帝
下馬禮伏愧悔無已。謂尚書令楊遵彦曰。如
此眞人何可毀謗也。乃躬負稠身往寺。稠
聲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遍天下未足謝
愆。因謂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羅
刹王。是以今猶好殺。即呪盆水令帝自視。
見其形影如羅刹像焉。毎年元日常問一歳
吉凶。後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
不悦。帝問師復何如。答曰。貧道亦不久。至
十月帝崩。明年即是齊乾明元年。四月十三
日辰時。絶無患惱。端坐卒於山寺。春秋八
十有一。當終之時異香滿寺。聞者悚神。勅
慰殷勤。令依中國闍維之法。四部彌山人兼
數萬。香柴千計。日正中時以火焚之。道俗
哀慟哭響流川。登有白鳥數百裴回煙上悲
鳴相切。移時乃逝。仍於寺之西北建以甎塔。
毎有靈景異香應于道俗。康存之日宣帝謂
稠曰。弟子未見佛之靈異。頗得覩不。稠曰。
此非沙門所宜。帝遂強之。乃投袈裟于地。帝
使數十人擧之不能得動。稠命沙彌取之。初
無重焉。因爾篤信彌厚右此四驗出
梁高僧傳
隋益州響應山寺釋法進。不知氏族。爲輝禪
弟子。常於竹林坐禪。有四老虎繞於左
右。師語勿泄其相也。師後教爲水觀。家人取
柴。見繩床上有好清水。拾兩白石安著水中。
進暮還寺彌覺背痛。具問家人。云安石子。語
令明往所除此石。及旦進禪。家人還見如初
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爾習定不出此
山。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請進治損。
後辭還山。王及妃躬送向山。王及妃見進足
離地四五寸。以大業十三年正月八日終於
此山
唐長安普光寺僧慧融。字圓照。俗姓張氏。
南陽人也。幼而精進不犯微惡。少年落髮。即
樂禪伍。嘗隱居泰山。後奉勅追入京住普
光寺。時游終南山。或來或往。嘗登山逢雪
深厚。不能得進。忽有一虎近前弭耳俯伏。
慧融知其意。乃乘之。虎遂負融而上。常有
雙鳥於山林中前行引路。至永徽初遷神於
本寺。寺僧於慧融房舍上。見五色光起。及於
山焚身。肌骨總銷。唯心不爛右此二驗出
唐高僧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四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六
智慧部第六此別三部
  述意部 引證部 慧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二種莊嚴慧名最勝。三品次第智曰無過。
故經言。五度無智似若愚盲。所以般若勝
出世間破除諸有。釋論又言。佛是衆生母。
般若能生佛。是則智爲一切衆生之祖母。故
外書云。叡哲欽明。乃稱放勛之徳。仁義禮
智。方曰宣尼之道。當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
出世之因無宜弗習。能排巨暗。譬滿月之照
三途。巧遣衆毒。似摩祇之除萬惡。豈可任無
常沒守此長迷。取相交纒我心縈結。常多有
愛恒富無明。未達因縁不修對治。所以欝欝
慢山殆高崇華。滔滔愛水遂廣滄溟。或横執
斷常偏論即離。神黄神白。我見我知。一脚常
翹五邊長炙。食草學牛噉糞如犬。或盛談下
諦。寧識中道之宗。或封執四韋。豈寤大乘
之旨。或謂冥初生覺其永不知。世間定常唯
此爲貴。或復言非有想是證涅槃。計自在天
能成世界。愚戇昏瞢庸魯頑疏。看指求月
守株竢兎。尚疑駝馬寧分菽麥。雖知歡笑。
&MT05160;&MT05160;而不殊。徒識語言。與猩猩而不異。
良由不識空理常處無明。凡是倒心皆名邪
見。五住煩惱未減一毫。百八使纒森然尚在。
是故大士。爲求八字不惜驅命。恐在纒中逢
苦即退。故自剋心以牢其志也
引證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菩薩爲求法故能施法者。作如
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與汝法。菩薩
聞此歡喜無量。作是思惟。我爲法故尚不惜
身命。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
人間微小火坑而得聞法。依集一切功徳三
昧經云。釋迦過去久遠作五通仙人。名曰最
勝。依智度論云。釋迦文佛本爲菩薩時。名曰
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進不
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
言。我有佛所説一偈。汝能以皮爲紙。以骨
爲筆。以血爲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
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剥
皮暴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
志心。即從下方踊出爲説深法。即得無生
法忍
又涅槃經云。菩薩爲法因縁剜身爲燈。&T073554;
纒皮肉。蘇油灌之。燒以爲炷。菩薩爾時受
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
獄苦。百千萬分猶未及一。汝於無量百千劫
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
苦。云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衆生。菩薩摩訶
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
轉。菩薩爾時應自深知。我定當得阿耨菩提。
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爲法因縁。能
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於衆生。以釘釘身
投巖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衆苦。其
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
之心。當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經云。菩薩爲於一字一句之義。能以
十方世界珍寶奉施法王。一偈因縁。捨於身
命。雖於無量殑伽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
一聞菩提之事心生歡喜。於正法所樂聞樂
説。常爲諸佛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間所有
經典書論悉能通達
又大方便報恩經云。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爲
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
瘁。菩薩*志心求佛語時。渇法情重不惜
身命。設踐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爲患。菩薩爲
一偈故尚不惜身命。況十二部經。爲一偈
故尚不惜命。況餘財物。聞法利益故身得安
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見説法者如見父母。
心無憍慢。爲衆生故*志心聽法。不爲利養。
爲衆生故。不爲自利。爲正法故。不畏王難肌
渇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
諸根。然後聽法
又華嚴經云。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
無貴惜者。於此物中不生難想。若得一句未
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
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處。菩
薩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設令三千大千世
界大火滿中。上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
我尚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
中諸小苦惱。爲求法故發如是心。如所聞法
心常喜樂。悉能正觀。未曾有經云。昔毘摩國
徙陀山有一野干。爲師子所逐墮一丘井。已
經三日。開心分死。自説偈言
    一切皆無常 恨不飴師子
    奈何死丘井 貪命無功死
    無功已可恨 復汚人中水
    懺悔十方佛 願垂照我心
    前代諸惡報 現償皆令盡
    從是値明師 修行盡作佛
帝釋聞之。與八萬諸天到其井側曰。不聞聖
教久處幽冥。向説非凡願更宣法。野干答曰。
天帝無訓不識時宜。法師在下自處其上。初
不修敬而問法要。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叩
頭懺悔。憶念我昔曾見世人。先敷高座後請
法師。諸天即各脱寶衣積爲高座。野干昇座
曰。有二大因縁。一者説法開化天人。福無
量故。二者爲報施食恩故。天帝白曰。得免井
厄功報應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
宜。有人貪生。有人樂死。有愚癡人。不知死
後更生。違遠佛法。不値明師。貪生畏死死墮
地獄。有智慧人。奉事三寶。遭遇明師。改惡
修善。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死生天上。天帝
曰。如尊所誨全命無功者。願聞施食施法。
答曰。布施飢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者。濟
一世之乏。増益生死。説法教化者。能令衆
生出世間道得三乘果免三惡道受人天樂。
是故佛説以法作施功徳無量。天帝曰。師今
此形爲是業報。爲是應化。答曰。是罪非應。
天帝曰。我謂是聖方聞罪報。未知其故。願
聞因縁。答曰。昔生波羅柰國波頭摩城。爲
貧家子。刹利之種幼懷聰朗。特好學習。至
年十二逐師於山。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
十六種經書靡所不達。皆由和尚之恩。其
功難報。由先學慧自識宿命。由受王位奢婬
著樂。報盡命終生地獄畜生自下云云
略而不述
時帝釋與八萬諸天。從受十善。今還天宮。和
*尚何時捨此罪報得生天上。野干曰。剋後
七日當捨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願生彼
天。多有菩薩説法教化。七日命盡生兜率天
宮。復識宿命行十善道
又賢愚經云。佛在波羅柰國。於林澤中爲諸
天人四輩之類顯説妙法。時虚空中有五百
雁爲群。聞佛音聲深心愛樂。迴翔欲下。獵
師張羅雁墮其中。爲獵師所殺生忉利天。處
父母膝上若八歳兒。端嚴無比光若金山。便
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識宿命愛法果報。
即共持華下閻浮提。至世尊所。禮足白言。我
蒙法音生在妙天。願重開示。佛説四諦得須
陀洹果。即還天上
利益部第三
又大寶積經云。第六菩薩修行智慧。復有十
法不與二乘共。何等爲十。一思惟分別定慧
根本。二思惟不捨斷常二邊。三思惟因縁
生起諸法。四思惟無衆生我人壽命。五思惟
無三世去來住法。六思惟無發行不斷因果。
七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八思惟無相而度
衆生不廢。九思惟無願而求菩提不離。十思
惟無作而現受身不捨。如是慧者不與聲聞
辟支佛共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能行般若
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一切悉捨不取施
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於忍力而不
住衆生想。四行於精進而離身心。五修禪定
而無所住。六魔王波旬不能擾亂。七於他言
論其心不動。八能達生死海底。九於諸衆生
起増上悲。十不樂聲聞辟支佛道
又佛言。若有菩薩信樂多聞有十種利益。何
等爲十。一知煩惱資助。二知清淨資助。三遠
離疑惑。四作正直見。五遠離非道。六安住
正路。七開甘露門。八近佛菩提。九與一切衆
生而作光明。十不畏惡道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智慧具足智慧。何
等爲四。一不住斷見。二不入常見。三了十二
縁。四忍無我行
菩薩復有四種&T016508;護法具足智慧。何等爲四。
&T016508;護法師如己君主。二護諸善根。三將護
世間。四護利益他人。菩薩復有四種無厭足
行具足智慧。一樂於多聞無有厭足。二樂於
説法無有厭足。三行慧無有厭足。四行智無
有厭足
又華嚴經云。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未曾失
時。何等爲十。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未曾失時。
一切諸佛善根業報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授
菩薩記未曾失時。一切諸佛隨應衆生示現
神力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現如來身未曾失
時。一切諸佛悉行於捨未曾失時。一切諸佛
入城聚落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攝歡喜衆生
未曾失時。一切諸佛難化衆生而不放捨
之。爲調伏故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示現不可
思議自在神力未曾失時。佛子。是爲一切諸
佛十種未曾失時
頌曰
    三塗阻隔 六度相宗 施戒忍進
    禪智開蒙 四等慈照 三學哀
    唯斯福利 寔由心崇 染淨隨情
    取捨我躬 解或喪 自妄休
    六蔽久壅 八正虚融 福智雙感
    理量倶通
感應縁略引七驗
晋亭湖神廟經驗 魏沙門釋志湛 唐沙
門釋慧因 唐沙門釋慧稜 唐沙門釋法敏
 唐沙門釋空藏 唐司元大夫妻蕭氏
楊州江畔。有亭湖神。嚴峻甚惡。于時有
一客僧婆羅門。名曰法藏。善能持呪辟諸邪
毒。並皆有驗。別有小僧就藏學呪。經於數
年。學業成就。亦能降伏諸邪毒惡。故詣亭湖
神廟止宿。誦呪伏神。其夜見神。遂致殞命。
藏師聞弟子誦呪致死。懷忿自來夜到神廟。
瞋意誦呪。神來出現。自亦致死。同寺有僧
毎常受持般若。聞師徒並亡。遂來神所。於廟
夜誦金剛般若。至夜半中聞有風聲極大。迅
速之間見有一物。其形偉大。壅聳驚人。奇
特可畏。口齒長利。眼光如電。種種神變不可
具述。經師端坐正念誦經。刹那匪懈。情無怯
怕。都不憂懼。神見形泰。攝諸威勢來至師前。
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聽經訖。師問神曰。檀
越是何神靈。初來猛峻後乃容豫。神答云。弟
子惡業報得如是。是此湖神。然甚信敬經師。
又問。若神信敬何意前二師並皆打死。答云。
前二師死者。爲不能受持大乘經典。嗔心誦
呪。見弟子來逆前放罵。專誦惡語。欲降弟
子。弟子不伏。于時二僧見弟子形惡自然
悑死。亦非弟子故殺二僧。左近道俗見前
二僧被殺。謂經師亦死。相率往看。且見平
安。容儀歡泰。時人甚怪。競共問由。具答前
意。寔因般若威力聖教不虚。諸人因此發心
受持般若者衆
魏泰岳人頭山銜草寺釋志湛。齊州山莊縣
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立行純厚省事少
言。住銜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游
諸禽獸而不驚亂。常誦法華用爲常業。將終
之日沙門保誌奏梁武曰。北方山莊縣僧住
銜草寺。是須陀洹聖人。今日入涅槃。*楊都
道俗問誌。皆遣遙禮。端坐氣絶。兩手各舒一
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是二果聖人各舒兩
指。湛舒一指定是初果。收葬人頭山造塔安
之。鳥獸不汚。今猶在焉。又雍州有僧亦誦法
華。隱于白鹿山。感一童子常供給。至終置
屍巖下。餘骸枯朽。唯舌多年不壞。又齊武成
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土。其色
黄白。與傍有異。尋見一物。状人兩脣。其内
有舌。鮮紅赤色。以事奏聞。問諸道人無能
知者。沙門大統法師上奏曰。此持法華者。令
六根不壞。慇誦千遍定感此徴。乃勅中書舍
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
靈異。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奉勅至彼。集
諸持法華沙門。各執香鑪潔齊旋繞。而祝
曰。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者。
請現靈感。纔始發聲脣舌一時鼓動。雖無響
及而似讀誦。諸同見者莫不毛竪。珍以状聞。
詔遣藏之石函遷于山室。又魏太和初年北
代京閹官。自慨形殘不逮餘人。旋奏乞入
山修道。出勅許之。乃齎一部華嚴。晝夜讀誦。
禮悔匪懈。夏首歸山。至六月末髭鬚盡生。陰
相復現。丈夫相状宛然復舊。具状奏聞。高
祖増信内宮驚訝。於是北代之國。華嚴轉盛
右此二驗見
侯君素集
唐西京大莊嚴寺釋慧因。俗姓于。呉郡海鹽
人也。禀靈温裕清鑒倫通。後造長干辯法師
所。禀學三論。窮實相之微言。弘滿字之幽
旨。瀉水一器。青更逾藍。辯後歸靜山林。便
以學徒相委。受業弟子五百餘人。踵武傳
燈。將三十載。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
使云。王請法師。部從相諠。絲竹交響。當即氣
同捨壽。體如平日。時經七夕若起深定。學徒
請問。乃云。試看箱内見有何物。尋檢有絹兩
束。因曰。此爲嚫遺。重問其故。曰妄想顛倒。
知何不爲。吾被閻羅王召。夏坐誦大品般
若。於冥道中謂經三月。又見地獄衆相五苦
次第。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豈能赴彼
冥祈神游異域者矣。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
日。卒于大莊嚴寺。春秋八十有九
唐襄州紫金寺釋慧稜。姓申屠。凡有法論皆
令覆述。吐言質朴談理入微。時人同號得意
稜也。至貞觀十四年正月半。襄州有感通寺
昶法師曰。夢見閻羅王請稜公欲講三論。昶
公講法華如何。稜曰。善哉。慧稜發願。常處地
獄教化衆生。講大乘經。既有此徴。斯願畢
矣。至九月末。蒋王見稜氣弱。送韶州乳二兩。
逼令服之。其夕夢見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
閻羅王莊嚴道場已竟。大有乳藥。至十月半
黄昏時。遂覺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臟已崩
無有痛所。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憶年
八歳往龍泉寺借觀音。未至耆闍已講三遍。
皎如目前。説言。未訖。外有大聲告曰。法師
早起燒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閻羅
王使迎稜法師來。即起燒香洗浴懺悔禮佛
訖。還房中與度別。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記
焚之曰。此私記於他讀之。不得其致矣。至
小食時異香忽來。稜斂容便卒。即十四年十
月十六日。春秋六十有五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姓孫。丹陽人也。法華
三論常講不絶。至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華
嚴涅槃。至二年。於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
講道俗數千慶之嘉會。至十九年會稽士俗。
請往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衆集。有
蛇懸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作黄金色。吐
五色光。訖講方隱。至夏終還一音寺。夜有
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徳難
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
數十人同見此相。至八月十七日。爾前三日
三夜無故暗冥。恰至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
日。因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停喪七日異香

唐京師會昌寺釋空藏。姓王氏。先祖晋陽。今
在雍州之新豐縣。母初孕之日。自然不食酒
肉。葷辛不嘗。以同身子密加異之。既誕之
後靈鑒日陳。情用高遠。讀誦經論。思存拔
濟。聰勤無比。日誦萬言。至年長大。總誦經
論三百餘卷。鈔摘衆經大乘要句。十有餘卷。
流行於世。賢劫千佛日禮一遍。春夏方等。
常坐不臥。翹勤難加。寸陰不虧。以貞觀十
六年五月十二日。終於會昌。春秋七十有
四。遺身於龍池寺側。收骨起塔。其髏骨兩
耳相通。頂有雙孔眼&MT01840;合竅。各有三焉。弟
子等追惟永往。樹碑會昌寺。左僕射燕國公
于志寧爲文。又有釋遺裕。常誦法華。千有
餘遍。以貞觀初因疾將終。遺囑友人慧廓
曰。比雖誦經意望靈驗。身死之後不須露骸。
埋之十載屈爲發出舌根爛不。審若不壞爲
起一塔。以示經感。言訖而終。依囑而埋。至
貞觀十一年。廓與知友就墓開之。身肉都盡。
唯舌不朽。一縣女咸覩敬仰。以函盛舌。
於陽陸北性谷南岸爲建塔銘。識者尊嚴發
信誦經。又有京城西豐谷郷南福水南史村
史呵誓。少懷善念。常誦法華。臨終之時感
有異香。氛氳滿村。埋後十年妻亡開墓同殯。
見舌鮮明異常紅赤。又蕭僕射宋國公兄太
府寺大卿。榮位高貴。國史具傳。欣懷道業。
無棄寸陰。暗誦法華萬有餘遍。兄弟各造千
部法華。書生潔淨勘校無謬。莊飾函盛。散付
流通。請受人名各録一通。躬自禮敬日夜一
遍。宋公自撰經疏十有餘卷。廣集諸家向
半世。採掇菁華糅以胸臆。四時無事。
座*常講。至於開題之首。毎召京城名徳朝野
宰貴。躬臨座席以申賓主。況卿情好讀誦。
所寫法華千部。躬自勘校。毎日朝參。必使
侍人執經在前。至於公事。伺有閑隙。便自勘
讀。日誦一遍。以爲常式。靈祥徴迹頗難記録。
家門高遠不好傳述右此四驗出
唐高僧傳
唐蕭氏。是司元大夫崔義起妻。是蕭鏗女。鏗
是僕射之姪。蕭氏爲人妬忌多瞋。好打奴婢
不信業報。至麟徳元年。從駕到雒陽。二年
正月身亡。死在地獄。蕭氏手下常所愛婢。
名閏玉。年可十八。雖是獠婢容貌端正性識
聰敏。信樂佛法。至二月。家内爲夫人設三七
日齋。僧正食時夫人自來。看齋枷項鎖腰
獄卒衞從。餘人不知。唯此婢見。夫人靈著此
婢言。音共夫人生平語音無異。使傳語向家
内大小云。吾&T008625;崔家已來。爲性多瞋。横生
嫉妬。好打奴婢。兼不信因果。今至地獄受
罪極重。備經諸苦不可具説。聞家内今三七
日爲吾設齋。請求獄官放一日假。暫來看齋。
語汝男女合家大小。吾自共汝同住已來。身
三口四意怒三毒。好瞋打汝兼嫉妬丈夫。所
看婢妾種種不善。發起惡業今受報苦。不可
具陳。願汝男女合家大小。内外眷屬。從汝懺
悔。願施歡喜。然汝男女憶吾乳餔之恩。將吾
生平受用資具。速捨修福望拔冥苦。至七七
日爲吾設齋之時。令此功徳早得成就。吾至
齋日。更請官人望得復來。語*丈夫及兒女
等。*丈夫生平急性多瞋。不得過分瞋打奴
婢。勸信三寶恭敬上下。修持齋戒檀忍不絶。
臨去之時語男女云。吾且將閏玉去。使在地
獄看吾受罪苦痛如何。經五六日還放來。令
汝男女知吾受罪苦痛虚實。作此語已閏玉
即死。唯心上暖餘分並冷。身臥在地不敢埋
之。此婢既至地獄。見一大殿院門。嚴兵守
衞。云是王殿不敢窺窬。行至東院。別見一
廳上有大官人。云是斷罪官。復過廳院東有
地獄種種苦具。一如圖畫。夫人語婢云。汝看
吾受罪之苦。作此語已即有種種獄卒羅刹。
撲擲夫人屠割身肉。&T055114;湯煎煮。煮已還活。活
已復歴諸獄鐵鉗抽舌。鐵鳥啄之。復臥鐵
床。飛鳥猛火一時著身。死己還活。活已復受
諸苦。不可具陳。夫人蘇已。即見其父蕭鏗
乘紫金蓮華座騰空而來。鏗生平已來及歴
任諸官。皆不食酒肉葷辛。常誦法華經。日別
一遍。恭敬三寶。晝夜六時禮誦無闕。今生善
處。見女受苦故來相救。即語女云。吾生平
之日。毎勸汝生信止怒。汝不用吾語。今致
其殃。汝復何因。將此婢來。女報父言。爲兒
生平不信今受罪苦。故將此婢看兒受罪輕
重。令傳向家内男女使其生信。父聞印可。
即語女言。吾雖生善處。未能全救汝苦。汝努
力自勵發心兼藉家内福善共相助佐決望得
出上昇人天。作此語已忽有一婆羅門師。年
少端正亦乘空而來。語夫人云。由汝不信
因果今受罪苦。未知此婢性識如何。吾欲教
誦經使傳家内令世人生信。夫人報云。請師
但教。此婢聰明誦經可得。師即先教誦金剛
般若。初受二三行有忘一二句者。後續授
之。漸得半紙一紙。少時誦得不忘。復教誦藥
師法華。一受不忘。此之三部。皆作梵音。不作
漢語。文詞典正音韻清亮。文句皆熟。即已放
歸。臨來語云。汝至家内逢人爲誦。漢人道
俗不別汝音。令覓婆羅門善梵語者。試看
誦之。始知善惡。世人多有信邪事道不樂佛
法。既見汝獠婢尚能誦得三本梵經。豈可不
生信心。儻得一人迴邪入正。非直夫人得
福。亦令汝後報不入三塗。既受此語已放出。
至家惺了。如舊即集家内尊卑具説夫人地
獄受罪苦事。猶恐曹主兒郎等不信。即臥在
地。作夫人在地獄受苦之事。或云看夫人呑
熱鐵丸。開口咽之。口赤腹熱如火。或云看夫
人受鐵犁耕舌吐舌二三尺餘。或云看夫
人受鐵床苦。身體紅赤熱氣如火。如是變現
種種苦痛之相已。然後蘇惺。復説見夫人
父誡勅之事。復説見婆羅門教誦經。意夫人
得出地獄上昇天報。此婢即爲家内正坐而
誦。文文句句皆作梵音。聲氣清亮令人樂聞。
室家大小見此善惡靈驗。罕所未聞。夫人男
女大小五體自撲。號哭哀慟。逾痛初亡。道
俗郡官聞者皆勸。易心歸信齋戒不絶。麟徳
元年有西域四婆羅門。來獻佛束頂骨。因親
眷屬將軍薜仁軌家内設齋。諸親聚集。諸官
人共議云。此婢雖誦得梵經。某等皆不別之。
故邀屈請得此四婆羅門。至將軍舍齋。復喚
得此婢。不語四僧云在地獄中誦得。但誑
云別有婆羅門誦得此三部經。密試虚實。即
西僧令婢誦之。且誦金剛般若訖。此四
婆羅門一時皆起合掌怪歎希奇未曾有也。
何因漢人能得如此。更爲藥師法華訖。彌
加歡喜恭敬如師。即譯語傳云。此女何因得
如此善巧音詞。文句典正經熟不錯。吾西域
善能誦者。未能如是。此非凡人能得如此。諸
官人等始爲説實。*西僧泣涙非是聖力冥加。
豈能如是言詞典正。諸官道俗見者悲歎。深
信佛法不敢輕慢。將軍因見此事。奏上聞徹
皇帝。勅語百官。信知佛法衆聖之上冥祐所
資。孰不能信。百官拜謝慶所未聞。良由三
寶景福恩重慈蔭四生。非臣下愚所能籌度。
聖凡受益。豈得不信崔大夫亦麟徳二年亡宅在西
京宮城東翼善坊西門大巷南
壁上道至其家見婢
誦經具説如是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五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懺悔篇第八十此有六部
  述意部 引證部 違順部 會意部
儀式部 洗懺部
述意部第一
敬惟。佛日潜暉正像&T033064;訛。人情嶮異世序
漓。仰別大師千有七百。衆生頑瞽善根
羸薄。正法既衰邪見増長。内無勝解。常爲
蓋自縈。外失良縁。致使四魔得便。故放
縱三毒馳騁六塵。日夜攀縁無非搆禍。招釁
之咎積罪尤多。今既覺寤盡誠懺悔。然懺
悔之儀。須憑聖教。教有大小。罪有輕重。
通塞不同。開遮有異。是故第一廣引聖教明
成不。如七衆之人。曾經受得五八十具
三聚等戒。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
律開許。盡形學悔。不限時節。若覆藏者。縱
有懺悔依律不許。第二篇已下隨犯輕重。覆
與不覆。但識名種。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
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謗方等邪見
重縁業思極重戒體不全。縱有好心懺犯大
難。必須懇意用心徹到。犯餘輕者。懺悔可
通。令依方等佛名經等。無問在家出家。大
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種。所以開懺。惟
此懺悔爲除罪障。冀免業非。欣慕清昇。遠
求大聖。思極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閑聖
教。無宜得滅。知罪眞妄。染淨虚融。心境開
合。常須作意不起攀縁。罪方伏除也
引證部第二
如最妙初教經説。佛告舍利弗。我憶往昔。
有一比丘。名曰欣慶。犯四重禁。來至僧中。
九十九夜懺悔自責。罪業即滅戒根即生。如
初受戒時無有異也。如人移樹餘處得生。彌
更滋長乃得成樹。破戒懺悔亦復如是。爾時
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慚愧。轉加苦行。
乃經七年。道成羅漢。説是品時。五百破戒比
丘。以慚愧故戒根還復
又大莊嚴經論云。若人學問雖復毀行。以學
問力能尋復迴。以是義故應勤學問。我昔
曾聞。有一多聞比丘住阿練若處。時有寡婦
數數往來此比丘所。聽其説法。于時學問比
丘。於此寡婦心生染著。以染著故所有善法
漸漸劣弱。爲凡夫心。結使所使與此婦女
共爲言要。婦女言。汝今若能罷道還俗。我當
相從。彼時比丘即便罷道。既罷道已不能堪
任世間苦惱。身體羸痩不解生業。未知少作
而大得財。即自思惟。我於今者作何方計得
生活耶。復作是念。唯客殺羊用功極輕兼得
少利。作是念已求覓是處。以凡夫心易朽
敗故造作斯業。還與屠兒共爲親友。於賣
肉時有一相識乞食道人。於道路上遇値得
見。見已便識。頭髮蓬亂著青色衣。身上有
血猶如閻羅羅刹。所執肉秤悉爲血汚。見
其*秤肉欲賣與人。比丘見已即長歎息。作
是思惟。佛語眞實。凡夫之心輕躁不停。極
易迴轉。先見此人勤修學問護持禁戒。何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