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如人彼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云何而可眠
    眠爲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蓋者有三。一口掉者。謂好喜吟咏
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話等。名爲口掉。
二身掉者。謂好喜騎乘馳騁放逸筋力相
撲扼腕指掌等。名爲身掉。三心掉者。心情
放蕩縱意攀縁。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
覺觀等。名爲心掉。掉之爲法。破出家心。故
智度論偈云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鉢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所
言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
猶在縁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
覆心。故名爲蓋。此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
悔。如前所説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懷*悑
畏。毒箭入心。堅不可拔。如智度論偈云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蓋者。謂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
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如人入
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復次通疑甚多
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種疑。一疑自。二疑
師。三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諸根暗
鈍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發。
若欲學法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
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
教我。作是疑慢。即爲障定。欲除之法。如臭
皮嚢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於皮嚢。行者亦
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於佛想。三疑法者。如
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
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論
偈云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眞有法 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摶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問曰。不善法無量無邊。何故但捨五法。答曰。
此五法中名雖似陜義該三毒。亦通攝八萬
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蓋。即是貪毒。第二
瞋恚蓋。即是瞋毒。第三睡眠蓋疑蓋。即是癡
毒。其掉悔一蓋。即是等分攝。合爲四分煩
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
諸塵勞門。是故若能除此五蓋。即能具捨一
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脱。重病得差。如
飢餓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之中得自免濟
安隱無患行者亦爾除此五蓋其心清淨。譬
如日月以五事覆。煙雲塵霧脩羅手障則
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喩可知
頌曰
    五欲昏神識 五蓋蔽福力
    六根成苦業 六賊亂心色
    欲浪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三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今雖改修 斬籌方未極
    鸛鴿既無窮 猿攀此焉踣
    自非絶欲蓋 何能遠升陟
    齊&MT04135;屆寶城 共覩能仁徳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一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四生篇第八十
十使篇第八十三
四生篇此有五部
  述意部 會名部 相攝部 受生部
五生部
述意部第一
夫行善感樂。近趣人天。遠成佛果。作惡招苦。
近獲三塗。遠乖聖道。愚人不信。智者能知。故
有四生躯別六趣形分。明闇異途。昇沈殊路。
業縁之理皎然因果之報常式也
會名部第二
如般若經云。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
生。四者化生。又阿口解十二因縁經云。
有四種生。一腹生者。謂人及畜生胎生
者是
二寒
熱和合生者。謂蟲蛾蚤虱濕生
者是
三化生者。謂天
及地獄。四卵生者。謂飛鳥魚鼈。又正法念經
云。畜生無量。略説三處。一者水行。所謂魚等。
二者陸行。所謂象等。三者空行。所謂鳥等。
或以天眼見諸畜生有四種生何等爲四一者
胎生。所謂象馬牛羊之類。二者卵生。所謂
蚖蛇鵝鴨鷄雉衆鳥。三者濕生。所謂蚤虱
蟣子之類。四者化生。如長面龍等。故經曰。
生者。新諸根起。死者。諸受根滅
又善見論云。一者色生。二者無色生。色生可
壞。無色生不可壞無色之生依於色生。色心
相依共成假者。名之爲生。使前不感後。後不
赴前。名之爲死。又涅槃經云。衆生佛性住五
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
惡道。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T021400;而生曰卵。
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欻然而現曰
化。衆生所攝不過此四也
相攝部第三
如婆沙論説云。此欲界之中具攝六趣。色無
色界各攝天趣少分。所以別者。以此欲界是
亂地故。衆生雜惡起業不純。或善或惡。以不
同故。隨業受報。有多差別。上之二界唯是定
地。衆生沈靜起業亦純。是故無有多趣差別。
問曰。四生六趣相攝云何。答曰。如毘曇中
説。天及地獄。一向化生。鬼趣唯二。謂胎及
化。人及畜生。各具四生。故此論問云。爲生攝
於趣爲趣攝於生。即自答云
    生攝一切趣 非趣攝於生
    謂生中陰増 當知非趣攝
故知生寛趣陜。以化生寛故。全攝二趣及
三趣少分。地獄趣中一向化生。問曰。六欲諸
天既行慾同人。何故無有胎生。答曰。*慾愛
雖同行事不等。故樓炭正法念經等云。四
王忉利此二地居。行*慾之時男女形交。同
人無異。而無泄精。與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
全異。焔摩天行*慾意喜相抱。或但執手而爲
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喜語笑。即爲
究竟。不待相抱。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爲究
竟。不待語笑。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
即爲究竟。不待瞻視。故異於人。以天化生故
從母膝化起。鬼趣化生可知。胎生者。少隱如
彼淨觀音説。謂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爲鬼
精著。身生五百鬼子。又倶舍論。有鬼告目連
云。我晝生於五子。夜亦生五子。隨生而食。噉
竟無有飽時。此爲胎生鬼也。阿脩羅趣亦具
胎化二生。以有匹配故有胎生。脩羅劫初從
天而出。即是化生。又依觀佛三昧經説。根本
女脩羅元從大海泥卵濕潤中出。通彼胎化。
亦具四生也。人具四生者。胎生現見可知。卵
如涅槃經説。如毘舍佉母生一肉卵。於中出
其三十二卵。如鞞婆沙論云。問云何知人
中有卵生。答如佛所説。閻浮利地多有商
人入海採寶。得二鶴。隨意所化。失一一在。
與共遊戲寢臥一室。共彼合會。遂生二卵。卵
漸濕熟便生二童。後大出家學道得阿羅漢
果。一名尸婆羅。二名優鉢尸婆羅。問曰。云何
知人中有濕生。答曰。如經所説。有頂生王。尊
者遮羅。尊者優婆遮羅。梨女及柰女等。即其
事也。問曰。云可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如劫初
人是也。已得聖法者。不復卵生濕生。問曰。何
故不復卵生濕生耶。答曰。卵生濕生是畜生
趣所攝也。畜具四生者。胎卵濕生。此三目覩
可知。其化生者。依樓炭經云。如四生金翅鳥。
還食四生龍。化生食四。胎生食三
卵生食
除化
及胎
濕生還食濕生一除三
可知
又起世經云。大
海之北。爲諸龍王及一切金翅鳥王故生一
大樹。名曰居吒奢摩離隋言
鹿聚
其樹根本周七由
旬。入地二十由旬。身高一百由旬。枝葉遍覆
五十由旬。樹東面有卵生龍及卵生金翅鳥。
樹南面有胎生龍及胎生金翅鳥。樹西面有
濕生龍及濕生金翅鳥。樹北面有化生龍及
化生金翅鳥。此四處各有宮殿。縱廣六百由
旬。七重垣牆。七寶莊嚴。妙香遠熏。諸鳥和鳴」
又彼卵生金翅鳥王。若欲搏取卵生龍時。便
即飛往居吒奢摩離大樹東枝之上。觀大海
水已乃更飛下。以兩翅扇大海水。令水自開
二百由旬。即於其中銜卵生龍。將出海外隨
意而食。卵生金翅鳥王。唯能取得卵生龍等。
則不能取胎濕化生龍等。若胎生金翅鳥王
欲取卵生龍者。還向樹東海中取之
又胎生*金翅鳥王欲取胎生龍者。即向樹南
海中取之。水開四百由旬。此胎生鳥王。唯能
取卵胎二生龍。不能取濕化二生龍也
又濕生金翅鳥王。欲取胎生龍。還向樹東海
中取食。又濕生鳥王欲取胎生龍。即向樹南
海中取食。水開四百由旬。又濕生鳥王欲取
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水開八百由
旬。濕生鳥王唯能取卵生胎生濕生龍等。不
能取化生龍也
又化生金翅鳥王欲取卵生龍。即向樹東海
中取之。若欲取胎生龍者。向樹南海中取
之。若欲取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若
欲取化生龍者。即向樹北海中取之。水開一
千六百由旬。彼諸龍等皆爲此金翅鳥王之
所食噉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言。閻浮提中及四天下。
有金翅鳥名伽樓羅王。於諸鳥中快得自在。
此鳥業報應食諸龍。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
及五百小龍。第二日於弗提婆。第三日於瞿
耶尼。第四日於欝單越各食如前。周而復始。
經八千歳。此鳥爾時死相已現。諸龍吐毒無
由得食。彼鳥飢逼周章求食。了不能得。游
巡諸山永不得安。至金剛山然後暫住。從金
剛山直下至大水際。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爲
風所吹還至金剛山。如是七返然後命終。其
命終已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爾時
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大降雨。渧如車軸。
鳥肉散盡唯有心在。其心直下如前七返。然
後還住金剛山頂。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爲
明珠。轉輪王得爲如意珠
又樓炭經云。天下諸龍以三熱見燒。阿耨達
龍王不以三熱見燒。一餘龍王。熱沙雨身上
燒炙甚痛 二餘龍王起婬相向熱風來吹其
身上。焦即失顏色。得蛇身便恐不喜。三餘
龍王被金翅鳥食。悉皆恐悑。天下餘龍悉見
毒熱。唯阿耨達龍王獨不見熱
又善見律云。佛言。龍有五事不得離龍身何
者爲五。一行婬時。若與龍共行婬得復龍身。
若與人共行婬不得復龍身。二受生不離龍
身。三脱皮時。四眠時。五死時。是爲五事不得
離龍身
問四食相攝云何。答如毘曇中説。總而言之。
六趣之中皆具四食然有寛*陜不同。如地獄
中得有段食者。如有鐵丸及洋銅汁。雖復増
苦。以壞飢渇故名段食。又如輕繋獄中得具
冷煖二風。更互觸身亦名段食。唯上二界無
有段食。以彼身輕妙。故論偈云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段食彼則無
問曰。未知一一趣中何食増耶。答曰。如毘曇
中説。於六趣中謂鬼全趣及於卵生并前三
無色皆思食偏増。何以然者。以彼餓鬼趣中
意行多故。卵生衆生在卵&T021400;時。以思念母故
卵得不壞。前三無色亦如意行思惟多故。是
故皆悉思食増也。又此人趣及與六欲天中。
皆段食偏増。何以然者。以此二處要假食
持身命故。又彼地獄趣及與非想全皆識
食偏増。何以然者。以地獄中識持名色故。
非想地中以識持名故。又彼色界及與濕生。
皆悉觸食偏増。何以然者。以色界中受修
諸禪樂觸持身故。濕生之中以因濕觸持身
活故
受生部第四
如新婆沙論云。中有有多名。或名中有。或名
健達縛。或名求有。或名意成。問何名中有。答
居死有後在生有前。二有中間有自體起。問
何故中有名健達縛。答以彼食香而存濟。此
名唯屬欲界中有。問何故中有名求有耶。
答於六處門求生有故。問何故中有復名意
成。答從意生故。謂諸有情。或從意生。或從業
生。或從異熟生舊名
果報
或從婬欲生。從意生者。
謂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并變化身。從
業生者。謂諸地獄。如契經説。地獄有情。業所
繋縛。不能免離。由業而生。不由意樂。從異熟
生者。謂諸飛鳥及鬼神等。由彼異熟勢輕
健故。能飛行空。或壁障無礙。從欲婬生者。
謂六欲天及諸人等。諸中有身。從意生者故。
乘意行故。名爲意成舊名
中陰
次依婆沙論。問中
有諸根具不具者。答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
受異熟必圓妙故。有説。不具者。如印印物像
現。如是中有趣本有故。如本有時有根不具。
此中初説於理爲善。謂中有位於六處門。遍
求生處根必無缺。此説眼等非男女根。色界
中有無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當受卵
胎二類生者。住有位有男根。至卵胎中方
有不具。若不爾者。應無當受卵胎生義問諸
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獄中有頭下足上而
趣地獄。故伽他言
    顛墜於地獄 足上頭歸下
    由毀謗諸仙 樂寂修苦行
此諸天中有足下頭上。如人以箭仰射虚空。
上昇而行往於天趣。餘趣中有皆悉傍行。如
鳥飛空行所至處。又如壁上畫作飛仙。擧身
傍行求當生處。問中有行相皆如是耶
答不必皆爾。且依人中命終者説。若地獄死
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還
生天中。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於
人趣。應首上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
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隨而住處。如應當知。
次依論問中有生時爲有衣不。論答。色界中
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慚愧増故。慚愧即是
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勝衣服。生身亦爾。故
彼中有常與衣倶。欲界中有多分無衣。以欲
界中多分無慚愧。唯除菩薩及白淨苾芻尼。
所受中有。*常有上妙衣服。有餘師説。菩薩
中有亦無有衣。唯白淨尼等所受中有常與
衣倶。問何縁菩薩中有無衣而白淨尼有衣。
白淨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故彼中有常
有衣服。問若爾菩薩於過去生。以妙衣服施
四方僧。白淨尼等所施衣服。碎爲微塵猶未
爲比。如何菩薩中有無衣。而彼有衣服。答由
彼願力異菩薩故。謂白淨尼以衣奉施四方
僧已。便發願言。願我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
有亦不露形。由彼願力所引發故。所生之處
常豐衣服。彼最後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
母胎位。乃至出時衣不離體。如如彼身漸次
増長。後出家受具戒已。轉成五衣。勤修正
行。不久便證阿羅漢果。乃至後涅槃時。即以
此衣纒身火葬。菩薩過去三無數劫。所修種
種殊勝善行。皆爲迴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
諸有情故。由斯行願。雖具相好。而無有衣。
願力有殊不應爲難。次依論問。在中有位資
段食不。答色界中有不資段食。欲界中有必
資段食。問欲界中有段食云何。有作是説。欲
界中有。至有食處。便食彼食。至有水處。便飮
彼水。由彼飮食以自存濟。此説非理。所以者
何。中有極多。難周濟故。謂契經説。如從袋等
瀉粳米等。置&T055114;中數極稠密。五趣有情所
受中有。散在處處數量過彼。若彼受用諸飮
食者。一切世間所有飮食。唯供狗犬一類中
有。尚不周濟。況餘中有。而可充足。又中有身
既極微輕妙。受麁重食身應散壞。應作是説。
中有食香。非食麁質。故無前過。謂有福者。歆
饗清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
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
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

次依論引世尊經中作如是説。三事和合得入
母胎。父母倶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無病。是
時及健達縛正現在前。此健達縛。爾時二心
展轉現前入母胎藏。此中三事和合者。一者
父母交愛和合。二者母身是時調適。三者健
達縛是時正現在前。時父母倶有染心和合
者。謂父母倶起婬貪而共合會。母身調適無
病。是時者。謂母起貪身心悦豫名身調適。持
律者説。由母起貪身心渾濁。如春夏水渾濁
而流。不能自持名身渾濁。母腹清淨無風熱
淡。互増逼切。故名無病。由此九月。或十
月中。任持胎子。令不損壞。言是時者。謂諸母
色有穢惡事。日月*常有血水流出。此若過
多。由稀濕故不得成胎。此若太少。由乾稠故
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乾不濕。方
得成胎。名爲是時。是中有者入胎時故。謂母
血水於最後時餘有二滴。父精最後餘有一
滴。展轉和合方得成胎。及健達縛正現在前
者。謂即中有此處現在前。非於餘處。非前非
後。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
者。謂健達縛將入胎時。於父於母愛恚二心。
展轉現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將入胎時。於
母起愛於父起恚。若女中有將入胎時。於
父起愛於母起恚。次依論問中有何處入於
母胎。有作是説。中有無礙。隨所樂處而便入
胎。問若中有身無能障礙。如何依住此母胎
中。答業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業力不可思
議。無障礙物令有障礙。是故於此不應爲難。
應作是説。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受故。由
此理趣諸孿生者。後生爲長。所以者何。先
入胎者。必後出故。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答
從右脇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復
有説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問輪
王獨覺先中有位何處入胎。答從右脇入正
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復有説者。從
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有餘師説。菩
薩福慧極増上故。將入胎時無顛倒想。不
起婬愛。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極増上。將
入胎時雖無倒想。亦起婬愛。故入胎位必從
生門入也
次依論引施設論説。若彼父母福業増上。子
福業劣不得入胎。若彼父母福劣薄。子福業
勝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
問若富貴丈夫與貧賤女合。或富貴女人與
貧賤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答富貴男
子與貧賤女人合時。必於自身起下劣想。於
彼女人生尊勝想。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子合
時。必於自身生下劣想。於彼男子起尊勝
想。貧賤男子與富貴女人合時。必於自身生
尊勝想。於彼女人起下劣想。貧賤女人與
富貴男子合時。必於自身起尊勝想。於彼男
子生下劣想。子於父母將入胎位。應知亦然。
故入胎時皆有等義
次依論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
不能礙。此彼中有爲相礙耶。有作是説。此彼
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
故。復有説者。此彼中有亦互相礙。以相遇時。
此彼展轉。有語言故。問若爾寧説中有無礙。
答於餘無礙。非謂中有。問此彼中有皆相礙
耶。答自類相礙非於餘類。謂地獄中有但礙
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有作是
説。劣礙於勝。以麁重故。勝不礙劣。以細輕
故。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傍生中有礙四中
有。鬼界中有礙三中有。人中有礙二中有。天
中有唯礙天中有
五生部第五
如地持論云。菩薩生有五種。住一切行。安樂
一切衆生。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勝生。四増
上生。五最後生
菩薩以願力故。於飢饉世受大魚等身。以肉
救濟一切衆生。於病疾世爲大醫王。救治衆
病。於刀兵世爲大力王救息戰諍。以法化邪
及諸惡行如是無量皆悉往生。是名息苦生。
菩薩以願自在力故。於種種衆生天龍鬼神
等。遞相惱亂及諸外道。起諸邪見悉生其中。
爲其導首。引令入正。廣爲宣説。是名隨類生。
菩薩以性受生。勝於世間壽色等報。是名勝

菩薩從淨心住。乃至最上菩薩住。於閻浮提
自在受生。一切受生處於中奇特。是名増上

最上菩薩住受生調伏業。菩提衆具増上滿
足。生刹利婆羅門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
事。是名最後生。世世菩薩皆此五種受生。無
餘無上。因此疾得阿耨菩提
又瑜伽論云。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
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
等爲五。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
生。四者増上生。五者最勝生。菩薩於諸飢饉
作大魚等。並給一切皆令飽滿。或有疫病。
作大良醫息除疾疫。或有戰諍。以大威力善
巧息除。或有惡王非理治罰。以大願力哀愍
一切。或起邪見能除邪惡。是名略説除災横
生。或有菩薩。以大願力生趣異類。方便化導
令彼行善。是名略説隨類受生。或有菩薩禀
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最
爲殊勝。所作事業自他兼利。是名略説大勢
生。或有菩薩住於十地。作十王報。最爲殊勝。
已得成滿。即由此業増上所感。是名略説隨
増上生。或有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
圓滿。或生大貴國王家。能現等覺廣作佛事。
是名略説最後生。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
仁賢妙善生處。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
過若増。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
取有智菩薩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
薩疾證菩提
頌曰
    四生誠易轉 五陰病難
    壽報雖延促 終成丘墓塵
    徒知餌六色 會當悲四隣
    復愍輪迴報 難成不壞身
感應縁略引
二驗
晋沙門支道林 唐居士信都元方
晋沙門支遁字道林。陳留人也。神宇雋發。爲
老釋風流之宗。常與其師辯論物類。謂雞卵
生用未足殺之。與諸蠕動不得同罰。師尋
亡。忽見形來至遁前。手執雞卵投地破之。見
有雞雛出&T021400;而行。遁即惟寤悔其本言。俄而
師及雞雛並滅不見右此一驗
出冥祥記
唐相州滏陽縣人信都元方。少有操尚。尤好
釋典。年二十九。至顯慶五年春正月死。死後
月餘。其兄法觀寺僧道傑。情切友情。乃將
一巫者至家。遣求元方與語。法觀又頗解法
術。乃作一符攝得元方。令巫者問其由委。巫
者不識字。遣解書人執筆。巫者爲元方口授。
作書一紙。與同學憑行基。具述平生之意。
并詩二首。及其家中亦留書啓。文理順序言
詞悽愴。其書疏大抵勸修功徳。及遣念佛寫
經。以爲殺生之業罪之大者。無過於此。又
云。元方不入地獄。亦不墮鬼中。前蒙冥官處
分。令於石州李仁師家爲男。但爲隴州呉山
縣石名遠於華嶽祈子。乃改與石家爲男。又
云。受生日逼怱迫不得更住。從二月受胎。至
十二月誕育。願兄等慈流就彼相看也。言訖
洟泣而去。河東薛大造寓居滏陽。前任呉山
縣令自云。具識名遠。智力寺僧慧永法眞等
説之右此出冥
報拾遺記
十使篇第八十三此有四部
  述意部 會名部 迷理部 斷障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三界昏寢。皆由十使爲窟宅。六賊
縁。寔因五住爲猛將。致使妄想虚構。惑倒
交興。萬苦爭纒。百憂總萃。於是十使驅馳。十
纒拘束。五鈍易沈。五利難制。苦集順流。無
常漂。滅道清虚。何由得證也
會名部第二
初釋名者。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戒取。
五見取。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此之十
使生死根本。凡夫倒惑未曾觀理。妄執相續
不出三有。如世公使隨逐罪人。名之爲使。
地論云。隨逐轉義名之爲使。雜心論云。
使之隨逐如空行影。成論云。使之隨逐如母
隨子。於三界中常隨逐義。上來總釋。自下別

第一身見者。亦名我見。色心相依。名之爲身。
凡愚迷此。執爲我人。從其所迷。故名身見以
迷色心計爲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故
十地經云。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著我。則
無世間受生身處。故知我見是生煩惱原。故
涅槃經云。如六大賊欲劫人時。要因内人。若
無内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是。欲劫
善法。要因内有。衆生知見常樂我淨不空等
相。若内無如是等相。六塵惡賊則不能劫一
切善法。有智之人。内無是相。凡夫則有。是故
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故知我見生惡滅善
之原也。又大寶積經云。如咽塞病即能斷命。
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即時能斷於智慧命也」
第二邊見者。夫世間因果生滅相續。非定斷
常。是中道理。不解偏執。故名邊見。如中論
説。因果常生滅相續故往來不絶。生滅故不
常。相續故不斷。故知因果三世相續是正道
理。又成論云。以世諦故得成中道。以五陰相
續生故不斷。念念滅故不常。離此斷常名爲
中道。故知因果非定斷常。於現報中凡愚不
觀。念念遷滅則是常見。不觀念念新生則是
斷見。若於來報愛未盡者。隨業受生六道不
定。人非常人迷此謂常。則是常見。若謂死後
更不受生。心識永謝。則是斷見
第三明邪見者。謂謗無因果。乖正名邪。若依
倶舍論。一切諸見皆違理起。悉是邪見。但説
一見爲邪見者。由此見最惡能斷善根故。説
爲邪見。若論身邊見等。雖邪非正。直是迷理。
障出聖道。不謗因果。邪心則輕。不妨修善。仍
感世樂。若如觀佛三昧經云。不信因果斷
學般若等重罪。過殺八萬父母罪。此由邪見
感斯重報。故中論云。邪見有二。一破世間樂。
是麁邪見。言無罪福無佛賢聖。捨善爲惡。二
破涅槃道。貪著於我分別有無。故不得涅槃

第四明戒取者。但諸妄執戒取之人。隨其
別執自有二種。一是獨頭。二是足上言獨頭
者。所謂直取持戒爲道。或取苦行以之爲道。
或取布施以之爲道。乃至或取八禪事定以
爲眞道。此等直取所行之事。不知非道。謬
執爲道。是故名爲獨頭戒取。言足上者。謂有
愚人。不解正理妄立是非。謂己見是。取爲眞
道。則名戒取。此後戒取依前見生。前見與後
戒取爲本。戒取所依名爲脚足。是故説後戒
取之心。名爲足上戒取煩惱。是故行者應善
思量。道法難識。須訪良友。不得信己。愚心倒
見。謬執乖正。反成不善。當知道者。唯是慧
觀。戒定等善是疏縁具。要觀衆生色心非我。
見此理智方是出道。離此以外種種皆非。是
故若執餘善爲道。皆同愚人。執戒爲道。以
是齊名戒取煩惱攝。故倶舍論云。非道中道。
是名戒取見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佛告迦葉。有四種破戒
比丘似如持戒。何等爲四。一有比丘。於戒經
中盡能具行。而説有我。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二有比丘。誦持經律守護戒行。於身見中不
動不離。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三有比丘。具行
十二。頭陀。而見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
持戒。四有比丘。縁衆生行慈心。聞諸行無生
相心則驚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以此文證。
故知。愚人雖依戒行身口無過。謬執乖理心
無道戒。若能觀見色心無我。此智清淨方有
道戒。戒行既然。施等亦爾
第五明見取者。此還有二。一是獨頭。二是足
上。言獨頭者。謂直取世間有漏善法及有
漏果。以爲第一勝妙善者。名爲獨頭。如人直
取無想天報。計爲涅槃。謂第一好。又於内身
不淨謂淨。如是皆名獨頭見取。言足上者。謂
人迷法妄立是非。謂己見是。餘者非。便即生
心。於己見上執爲第一。是故名爲足上見取。
如起身見是其我倒。愚人不解後更起心。取
前身見以爲第一。如此見取名爲足上。餘義
同前釋。此既同前有何差別。若執有漏世間
事業。取以爲道。即名戒取。若執爲勝。即名見
取。故倶舍論云。一切有流法。聖人所棄捨。
故執此法爲最勝。是名見取。又成論云。若
人持戒最爲清淨。名戒取結。即謂所取。以
爲眞實。餘皆妄語。名見取結。若謂世法第
一。皆同愚人。取見爲勝。是以齊名見取煩惱

又新婆沙論問。此之見取於一刹那頃如何
推度。答性猛利故。亦能推度堅執故者。謂能
堅執。故名爲見。此見於境僻執堅牢。非聖慧
刀無由令捨。非佛弟子執聖慧刀截彼見牙
方令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齧物
非刀不能解。謂彼若*齧諸草木等。要截其
牙。方令捨故。如有頌
    愚人所受持 鱣魚所銜物
    室首摩羅齧 非刀不能解
深入所縁故者。謂性猛利深入所縁。如鍼墮
泥。故名爲見
第六明貪使過者。貪乃衆多或愛自身他身。
或愛妻子室宅田園。或愛善法如愛佛菩提
等。若依大乘此皆是使。若依小乘善貪非
使。具説難盡。略述而已
第七明瞋使過者。所謂惱恨嫉妬不悦。此等
煩惱悉是瞋使。大莊嚴論云。身如乾薪。瞋恚
如火。未能燒他先自焦身。又正法念經云。瞋
心如火燒一切戒。瞋如大斧能破法橋。住在
心中如怨入舍。故知起瞋障諸善法。又華嚴
經云。一切惡中無過是惡。起一瞋心則受百
千障礙法門。又菩薩地經云。若諸菩薩犯如
河沙等貪。不名毀戒。若犯一瞋因縁。是名
破戒。瞋恚之心能捨衆生。貪愛之心能護衆
生。不名煩惱。瞋捨衆生。名重煩惱。是故如來
於經中説。貪結難斷不名爲重。瞋恚易斷名
之爲重。此亦略述。具説難盡
第八明癡使過者。若依毘曇。癡暗之心體無
慧明。故曰無明。若依成論。邪心分別無正慧
明。故曰無明。又毘曇論説。無明使有其二種。
一者不共。二者相應。言不共者。於四諦理及
於色聲香味觸等。縁而不了。則是無明。此獨
無明不與一切諸使和合。名不共無明。二相
應無明者。除前不共。自餘一切諸煩惱中無
知之心。名爲無明。與諸使合。名爲相應無明。
若依成論。無明亦二。一是取性。二是現起。言
取性者。直是任運迷法假集喑心取性。唯是
違理。性惡不善。此細無明。諸凡常有。是故得
在善無記中。要觀無性方得漸除故行善時
須觀無性。迷事取性則成有漏
第九明慢使過者。依論慢有八種。一直名慢。
謂於下境自高卑彼。於齊等處還計爲等。
過輕故。直名爲慢。此無所恃何故成慢。成論
釋言。是中有其執我相過。故説爲慢。謂人勝
劣。唯心解別。若知心勝稱實無過。迷如此
法。計我勝彼及與我等有恃我心。故名爲慢。
二者大慢。謂於等處自謂爲大。故名大慢。三
者慢慢。謂於上境謂己勝彼。此過最重。故名
慢慢。四者不如慢。謂他行徳過己彌深。多身
修業。方可似彼。即謂現令少不如彼。
他多邊。名不如慢。五者傲慢。謂於父母師長
上境不肯恭敬。故名傲慢。六者我慢。謂於色
心無我法中執我自高。故名我慢。此諸慢中
執我心也。此一我慢最難伏斷。要成羅漢方
能除盡。但諸凡愚未學觀者。莫問麁細我見
皆強。是故名爲示相我慢。若能觀理成聖學
人。我見則微分斷麁現。是故名爲不示相慢。
七者増上慢。謂未得聖而謂已得。以其聖智
是増上行。於此出世増上法中起心生慢。名
増上慢。八者邪慢。謂諸惡人無徳。自高恃惡
&T020717;人。故名邪慢。此八慢心。皆悉名爲慢使
煩惱也
第十明疑使過者。疑有二種。一疑事。如夜見
樹疑爲人等。此疑事心不招生死。故小乘中
不説爲使。非煩惱故。羅漢亦有。故智度論
云。阿羅漢雖無四諦中疑。一切法中處處有
疑。此諸事疑。若望大乘是暗妄心。招變易死。
亦説爲使。二者疑理。謂諸身心生滅非我。疑
謂常我。名爲疑理。故成論問。疑有何過。答若
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又疑
法不可學得。疑師不能敬彼。疑自非是學時。
若生此三疑。亦是障道根本。但起決定心學。
不須疑此三事。凡夫未觀理來莫問上下。皆
有十使。上界雖無麁現瞋使。自餘九使皆常
具有。修得定者。雖伏欲結。由有此使故不得
出世果也
迷理部第三
述曰。迷理不同者。良由衆生無始時來流轉
生死不能斷漏不得出世果。致令十使煩惱
是能障業。四眞諦法是所障理。言四諦者。一
苦。二集。三滅。四道。具釋四諦因果次第大小
同異者。恐文煩不述。今且略釋其名令識因
果。生滅無常理實是苦。逼迫行者名爲苦
諦。諦是實義。審爾不謬。故稱爲諦。下三諦
義同此一釋。有漏善惡皆能生果。理是因集
名爲集諦。煩惱盡處名之爲滅。理實不生名
爲滅諦。觀理除壅此實不虚。名爲道諦。若就
一人論四諦者。謂此身心苦之與樂有漏報
邊。是其苦諦。若不觀理所起善惡。乃至八禪。
是其集諦。若觀身心生滅無我。即此觀智。是
其道諦。因此道智見無我時。惑斷之處。則是
滅諦。言迷理者。論説不同。若依毘曇論云。身
見邊見唯迷苦諦。謂凡夫皆執苦報爲我。
是故身見縁苦諦生。依身苦報計斷計常。是
故邊見亦迷苦生。故雜心論云。身邊二見果
處起故。唯迷苦諦。凡計罪福是我所作。不將
善惡業因爲我。是故身見不依集起。知集非
我不名迷集。邊見依身亦不依集。又亦不將
滅道爲我計斷計常。義皆同此。是故身邊唯
依苦報名迷苦諦
若論戒取迷苦及道。謂有愚人直爾聞説。精
勤苦行能斷生死。不知此説。曉夜勵心。勤觀
苦空。方斷生死。即謂事中苦身是道。不知身
苦非是聖道。是故戒取迷苦諦生。或有不將
身苦爲道。直執戒等福行爲道。此將集因轉
將爲道。如此戒取名迷道諦。理實凡愚不識
集因。妄執爲道。應是迷集。但彼迷心不計福
行以爲集因。方轉爲道。是故不得名爲迷集。
不同計苦以爲道者。將苦爲道。故名迷苦。是
故戒取。有迷苦者。有迷道者。不迷於集。滅是
聖果。衆生所求。不取惑滅。爲道因行。是故
戒取不名迷滅
若論邪見見取及疑。此三皆悉通迷四諦。所
謂邪見。謗無因果。該凡及聖。是故通迷。若論
見取。於自身報取爲第一。即爲迷苦。於事善
業計爲第一。即名迷集。若取梵天無想天等
以爲涅槃。名爲迷滅。於彼戒取所言之道取
爲第一。名爲迷道。是故見取通迷四諦。若論
疑心。於諸凡聖因之與果。不知有無。生疑
不決。故亦迷四。向來所明五見及疑。唯迷
諦理。不名迷事。以迷理故。觀見理時知無我
人。方斷我心證知慧觀。能斷煩惱凡夫因果
苦集非道。識觀是道方斷戒取。正識滅道以
爲第一。不將有漏以爲勝好。知世可厭方斷
見取。以見四諦不生疑謗。證信決定方斷邪
疑。是故身邊戒見邪疑。迷理而生還見理斷。
不將塵境色聲等事以爲我人計斷常等。故
雖正識色聲等事。不斷我心乃至疑使。若論
貪瞋癡慢四使。通障見修。皆迷理事。謂依見
起則名迷理。若依事生則名迷事。依見起者。
若論其貪如愛身見。即名爲貪。由愛我見令
心轉迷。若觀生空知無我時。則嫌我見。此貪
則斷。若論其瞋。有我心時。聞説無我則生瞋
恚。後觀無我知無人時。聞説生空心則歡喜。
故見理時彼瞋則斷。依見起癡不知見過。後
見理時彼癡則斷。依見起慢恃見自高。後
理時彼慢則斷。是故貪等依見起者。亦是迷
理。見理方斷。依餘見起。類此可知。所言貪等
依事起者。謂依塵境色聲香等。於此起貪纒
綿難斷。故見理時仍有未斷。後更修道數數
漸除。瞋慢癡等依事皆爾。此明十使迷理不
同。迷苦有十。迷道有八。迷集及滅各有七使。
迷事有四。合三十六。此説欲界凡夫心也。若
論色界凡夫心中具三十一。彼無瞋故。於五
行中各除其一。四諦修道名爲五行。是故唯
有三十一使。無色凡心亦三十一。三界通論。
總有九十八。迷四諦理有八十八。三界迷事
合有十種。此依毘曇略釋如是。若依成論十
使煩惱皆有取性。悉通達理。謂迷四諦無性
之空。故總觀諦無性空時。斷重取性名爲見
道。後斷細時名爲修道。此名十使迷理不同

斷障部第四
述曰。此十使煩惱斷有難易者。夫論使性凡
常具有。今明入道故叙難易。但諸見惑難識
易斷。貪等四使易識難除。見難識者。謂凡常
迷。理易斷者。見理即盡。所謂若能學觀無我。
創見理時。則名初果。即先斷除八十八使。
但初見諦有利有鈍。若利根者。總觀諸法。皆
假無性。不見我人。一念之中斷八十八。即此
一念名爲見道。若鈍根者。別觀四諦。次第
漸斷八十八使。故佛性論云。若利根人於一
念中則等觀四諦。八十八使一時倶斷。皆名
見諦。若鈍根人於次第觀者。則初念觀苦。不
見餘三諦。但斷苦下。以此文證。總別觀法。皆
得入道。不得偏執。若依諸經教人入道。多直
説觀生滅無我。則斷諸結出離生死。如地持
經説。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著我則無世
間受身生處。又如經説。縁覺性人不解四諦
法門名字。直籍事縁觀生無我。便斷諸結過
諸聲聞。於此直作無我觀中。雖不作其四諦
別解。如此觀時具有四諦。謂彼所觀有漏報
身念念生滅。是理苦集。從前名苦。生後名集。
知無我時即是見苦。爾時無我即斷事集。所
斷不生即是證滅。此能觀智即是聖道。是故
直觀無我之時。具有四諦斷結得出。不要別
觀四諦方出。故成論引經説言。如甄叔迦經
中説種種得道因縁。非但以四諦得道 故知
入道不要別觀。總觀無我一行亦得。若能明
見身心無我。則是見道。斷諸見*惑。但諸見
*惑約諦分別。三界合説有八十八。若就一人
以論迷心。總則唯是五見及疑。此六望愚則
名難識。若望智人復名易斷。謂諸凡愚學修
善者。多皆知厭貪瞋癡慢。於其我心及執戒
等。不覺是過。是故難識。以難識故。經説爲
重。如涅槃釋。我見戒取及以疑等。一切衆生
常所起故。又難覺故。如病常發名爲重病。又
難識故。亦名重病。又成論云。世間人於戒取
中不見其過。故使爲結。故知利使愚人不識。
言望智人名易斷者。謂若學觀身心生滅。分
見無我。煩惱薄時。即知觀智是斷法道。心中
六使自然永無。謂知色心生滅非人。則無我
心邊見自斷。以觀見理識聖道故。正信無疑。
謗無自斷。智慧是道。戒等非勝。則無戒取。見
取自斷。是故六使難識易斷。以難識故。無始
來迷。以易斷故。解理則盡。不同貪等易識難
斷。以易識故。人多不執。以難斷故。那含亦有。
是故利使迷理邪心。親覆聖解合行不出。不
同貪等別縁事起唯妨修觀非親迷理。故諸小
聖雖有貪瞋。不妨仍得解理無疑。是故智人
學修業者。唯修觀解除迷入道。若學觀行雖
昧名凡。少解理時即無妄取。若不學解*常迷
道法。雖修諸善不除邪執。非直妄執自不能
出。多謗正法及行道者。以其迷心未識邪正。
不知他是不與己同。即謂己是。説他爲非。是
故迷人心無道法。多依世善妄執相非。故倶
舍論云。在家由取五塵故。與在家起鬪爭。出
家由取諸見各不同故。與出家起鬪爭。又成
論云。若人持戒取爲清淨。名戒取結。即謂所
取。以爲眞實。餘皆妄語。名見取結。此二是其
出家之人鬪爭根本。亦即名爲隨順苦邊。又
依此戒取能捨八眞聖道。此非正道。非清淨
道。能隨苦過。又戒取是出家人縛。諸欲是在
家人縛。又戒取者。雖復種種行出家法。空無
所得。又因此戒取能謗正道及行正道者。又
戒取是諸外道起憍慢處。作如是念。能勝餘
人。以此等文證知。戒取等唯是世善招生死
果。故名隨苦。非眞道法。愚人多迷妄執生罪。
是故十使雖皆不善。論其障道起過之原。則
唯六使迷心爲本。若不能斷。非直不出。因起
麁罪當生惡道。此明十使斷有難易竟
頌曰
    邈邈愛王城 峨峨欣鷲嶺
    業結三界獄 利鈍十使頸
    濁惡順下趣 斷漏昇上頂
    著我甘苦報 *悑象投丘井
    翹翹羨化倫 念念除心癭
    宿祐遇釋尊 高慕大仙頴
    既破無明結 還同寤眞正
    荷戢怡沖心 隨憩靡不靜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二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 此有一十三部
  述意部 業因部 果報部 殺生部
偸盜部 邪婬部 妄語部 惡口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