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虚蕩。一裙一帔布納重縫。所著麻鞋經三
十載。繒帛雜飾未經冠體。冬夏一服不避寒
暑。當於講席評叙玄奧。不事宮商。人無
之。初言牟楯噉食。此事難行世人悉伏。左
僕射房玄。齡聞而異焉。迎至第中敬重如父。
而達體道不拘形骸。出言不簡放暢心懷。玄
齡以風表處之。不以形言致隔。見貴如是。朝
野皆遵。不食五穀唯食蔬菜。縱得蒿藋攬而
食之。事同佳味。若得桃杏殼*果之屬。合核
而食不以爲難。人怪問之。答云。信施難棄。
貞觀已來轉顯神異。屡屆人家。歡笑則吉。愁
慘必凶。或索財功力。隨命多少即須依送。
若違來意後遭凶禍。有人乘驢歴寺遊看。達
從乞之惜而不施。其驢尋死斯例非一。故京
室貴賤咸宗事之。禍福由其一言説導。
存雜著所得財利爲主營寺。有大將軍薛萬
均。初聞異行迎宅供養。百有餘日不遺僧
軌。忽於一夜索食欲噉。初不與之苦求不已。
試與遂食。從爾已後。稍改前迹。專顯變應。其
行多僻。欲往入内。將軍兄弟其性麁武不識
密行。大怒打之。幾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
肉都毀血汚不淨。須作湯洗。待水沸已脱衣
&T055114;。身不傷爛。状入冷池。傍人怖之。猶催
加火。不暖我身。合宅驚奉恣其寢宿。因此已
後若有病苦之者。使令煮水涌沸。先自入洗
後教人入。病無不愈。達曾負人錢百有餘貫。
辦得錢無人可送。乃將錢至寺門首。伺覓
行人。隨負多少倩。詣西市覓主還之。付而
不禁。後勘不失一文。由達徳行虚懷。所以
人不虧信。又時逢米貴欲設大*齊。乃命寺
家多放疏請。及至明旦來赴盈千。而供度
閴盡全無支擬。大衆恥責深愧外客。達曰。
他許送供計非虚妄。臨時恐過僧尼欲散。忽
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馳走而來。皆充
足餘長。供庫更濟多人。食訖須臾人車並散。
究尋來處畢竟不知。良由賢愚難辯故。冥感
神供。朝野具瞻。叙事無盡右八驗出
唐高僧傳
唐坊州人上柱國王懷智。至顯慶初亡歿。其
母孫氏及弟懷善懷表並存。至四年六月。雍
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經七日背上已
爛而甦。此人於地下見懷智云。見任泰山
録事。遣此人執筆。口授爲書。謂之曰。汝雖
合死今方便放汝歸家。宜爲我持此書至坊
州訪我家。通人兼白我孃。懷智今爲太山
録事參軍。幸蒙安泰。但家中曾貸寺家木作
門。此既功徳物。請早酬償之。懷善即死。不合
久住。速作經像救助。不然恐無濟理。此人既
蘇之後。即齎書故送其舍。所論家事無不闇
合。至經三日懷善遂即暴死。合州道俗聞者
莫不増修功徳&MT01926;州人勳衞侯智純説之右一
驗出
冥報
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三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攝念篇第二十
發願篇第二十九
攝念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凡情難禁。譬等山&T026260;常隨外境。類同
狂象。三業鼓動。縁搆茲彰。故佛立教令常
馭。故經云。當爲心師不師於心。身口意
業不與惡交。身戒心慧不動如山。又經云。制
之一處無事不辨。然心性惑倒我見爲先。
煩惑難攝亂使常行。於一切時高擧頗屈。自
非託處寂靜摧伏三毒。身不游行口默緘言。
少睡多覺常坐省食。思量正法知非有無。直
身正意繋念在前。如斯等教。是名攝念也
引證部第二
如増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
行十法便成神通。去衆亂想至致涅槃。一謂
念佛。二謂念法。三謂念衆。四謂念戒。五謂
念施。六謂念天。七謂念休息。八謂念安般。九
謂念身非常。十謂念死。當善修行
    佛法聖衆念 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後
第一念佛者。專精念佛如來形相。功徳具足
身智無涯。周旋往來皆具知之。修行一法
自致涅槃。不離念佛便獲功徳。是名念佛
第二念法者。專精念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
渇愛之心永不復興。於欲無欲離諸結縛諸
蓋之病。猶如衆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
便成神通自致涅槃。思惟不離便獲功徳。是
名念法
第三念衆者。謂專精念如來聖衆。成就質直
無有邪曲。上下和穆。如來聖衆。四雙八輩
當敬承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僧念便
獲功徳。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
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衆好故。猶如吉祥
瓶所願便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戒
念便獲功徳。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謂專精念施所施之上。永無悔
心。無反報想。快得善利。若人罵毀相加刀
仗。當起慈心不興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
絶。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施念便獲功徳。
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謂專精念天身口意淨不造穢
行。戒行成身。身放光明無所不照。成彼天
身善業果報。成彼天身衆行具足。除諸亂想
自致涅槃。不離天念便獲功徳。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謂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
卒暴。當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
定。常念不貪勝光常達。除諸亂想自致涅
槃。不離休息便獲功徳。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謂專精念安般者。若息長時
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
短。若息極冷極熱亦當觀知我今息冷熱。出
入分別數息長短。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
安般便獲功徳。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謂專精念身。髮毛瓜齒皮肉
筋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直旁光
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溺涙唾洟。膿血脂
涎髑髏腦等。何者是身。地種水種火種風
種是也。皆是父母所造。從何處來爲誰所造。
此之六根。於此終已當生何處。除諸亂想自
致涅槃。不離身念便獲功徳。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謂專精念死。此沒生彼。往來諸
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絶
種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除諸亂想自
致涅槃。不離死念便獲功徳。是名念死。而説
偈曰
    佛法及聖衆 乃至竟死念
    雖與上名同 其義各別異
又分別功徳論云。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剛
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文跡
現於地。足下諸蟲七日安隱。若其命終皆得
生天。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誹謗
逐如來行。自殺飛蟲著佛跡處。言佛蹈殺。然
蟲雖死遇佛跡處尋還得活。若入城邑足蹈
門閾。天地大動。百種音樂不鼓自鳴。諸聾盲
瘂百病自除。覩佛相好隨行得度。功徳所濟
不可稱計。總會萬行運載爲先。所謂念佛。其
義如此
第二念法者。法是無漏道無爲無欲。佛者是
諸法之主。法者是結使之主。法出諸佛。法
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念法後念佛耶。答
曰。法雖微妙無能知者。猶若伏藏無處不
有。要藉通人示處。方得自濟窮乏。法亦如
是。理雖玄妙非如來不暢。是以念佛在先。稱
法爲後
第三念僧者。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捨世貪
諍開導天人。則是衆生良祐福田故。昔有薄
福比丘。名梵摩達律名羅
喩比丘也
在千二百五十
衆中。令衆僧不得食莫知誰咎。佛使分爲二
部。一部得。一部不得。復分不得爲二部。半
得。半不得。如是展轉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
得食。乃知無福雖得至鉢自然消化。佛愍
其厄自手授食。在於鉢中。神力所制不能化
去。佛欲令現身得福故。令二滅盡比丘以食
飽此。即時得福。時波斯匿王聞此薄福佛愍
與食。我今亦當爲其設福。即&T035068;米。時有
一烏飛來銜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爲梵摩
達設福。汝何以持去耶。烏即持還本處。所
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鳥獸不能侵害也。
用是證知爲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
念衆之法其義如此
第四念戒者。從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
戒皆禁制身口斂諸邪非。*斂御六情斷諸
欲念。中表清淨乃應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
佛所。路經曠澤頓乏水漿。時有小池汪水
衆蟲滿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無犯爲首。若
飮此水殺生甚多。寧全戒殞命。於是命終即
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飮水全命可至佛所焉
知死後當生何趣。即飮蟲水所害甚多。雖得
見佛去我甚遠。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終。
佛指上天曰。汝識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
戒功即生天上。今來在此。卿雖見我去我大
遠。彼雖喪命常在我所。卿今見我正覩我
肉形。豈識眞戒乎。以是經云。波羅提木叉
是汝大師。若能持戒展轉行之。即是如來
身常在而不滅也。夫戒有三種。一是俗戒。
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爲俗戒。
無漏四諦爲道戒。三昧禪思爲定戒。以慧御
戒使成無漏。乃合道戒。聲聞家戒喩若膝華。
動則解散。大士持戒喩若頭上挿華。行止
不動。小乘撿形動則越儀。大士領心不拘外
軌。大小軌異。故以形心爲殊。内外雖殊倶
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經云。又欲近道當有四喜宜善
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離。二曰。念法意喜
不離。三曰。念衆意喜不離。四曰。念戒意喜不
離。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見。當望正
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斷地獄畜生餓鬼之道。
雖往來走天上人中。不過七生自得苦際
又三千威儀云。當念有五事。一當念佛功徳。
二當念佛經戒。三當念佛智慧。四當念佛恩
大難報。五當念佛精進乃至泥洹。復有五事。
一當念比丘僧。二當念師恩。三當念父母恩。
四當念同學恩。五當念一切人皆使解脱離
一切苦
又處處經云。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計知。如人
所作善惡殃福。前後所作不可復計。要在命
盡。作惡逢惡處。作善逢善處。殃福皆預有
處。亦預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等得道便止。
若不得道便不斷絶。佛語比丘。當念自身無
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
間。極可至五十歳。佛言。莫説是語。復有一
比丘言。可三十歳。佛言。莫説是語。復有一比
丘言可十歳。佛言。莫説是語。復有一比丘
言可一歳。佛言。莫説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
一月。佛言。莫説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日。
佛言。莫説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言。
莫説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嘑噏間。佛言。
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峻速
在*嘑噏之間
又毘尼母經云。若説法比丘復應常念。觀身
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莫使有絶。何以故。當
得十二念成聖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
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願得人身。四念
生種姓家。五念於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
所生處不加其功而得寤法。七念所生處諸
根完具。八念値佛世尊出現於世。九念所
生處常得説正法。十念願所説法常得久住。
十一念願法久住得隨順修行。十二念常得
憐愍諸衆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聖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
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
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
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
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
而去。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彼。知魔波
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
香。舌甞味。身著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
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
執持眼根律儀。惡魔不得其便。隨出隨縁。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縁
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爾時
世尊即説偈言
    龜蟲畏野干 藏六於殼内
    比丘善攝心 密藏諸覺想
    不依不悑彼 覆心勿言説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
六種衆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繋著一處。次
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
次得獼猴。得斯衆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
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
其野干者樂向塜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
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衆生悉縛一處。各各
嗜欲到所安處。各不相樂於他處所而繋縛
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脱。如是六根
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
眼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鼻
舌身意亦復如是。此六種根種種行處。各各
不求異根境界。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
界。如彼士夫繋六衆生。是故當勤修習身念
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惡
毒熾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求樂厭苦求
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
此篋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内以時。若四
毒蛇脱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
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
而走。人復語言。士夫内有六賊。隨逐伺汝。
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
拔刀怨及内六賊。恐*悑馳走還入空村。見
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促皆危脆無有
堅固。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六賊來
掩汝。爾時士夫畏毒蛇五拔刀賊内六
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
河。其水復急。但見此岸有諸*悑畏。而見彼
岸安隱快樂。清淨無畏。而無橋䑪可度得至
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草木縛束成筏。手足
方便度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
傍。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横度。如是士
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惡賊。復得脱於
空村群賊。度於澓流離於此岸種種*悑畏。
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説此譬。當解其義。
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
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
之法。毒蛇者譬如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
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
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内六賊者
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内入。觀察眼入之
處。是無常變壞虚僞之法。耳鼻舌身意亦復
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爲可意
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如是。澓流者譬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
流。河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
*悑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
筏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度者。譬精
進勇猛得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
等正覺
又木患子經云。時有難國王。名波瑠璃。白
佛言。我國邊小頻歳寇賊五穀涌貴。疫疾流
行人民困苦。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修
行。唯願垂矜賜我法要。佛告王言。若欲滅煩
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常以自隨至心
無散。稱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名。
乃過一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患子。若十
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
遍。身心不亂離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
焔摩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
萬遍者。當斷除百八結業獲無上果。王聞歡
喜我當奉行。佛告王曰。有莎升比丘。誦三
寶名經歴十歳。得成斯陀含果。漸次修行。
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王聞是已倍復修

又賢愚經云。波羅奈國有居士。字曰鞠提。此
人有子名優波鞠提。後年長大家貧燋煎。父
付財物居肆販賣。有貰䩭阿羅漢。往到
其邊。而爲説法教使繋念。以白黒石子。用當
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黒。優波鞠提奉受其
教。善惡之念輒投石子。初黒偏多白者尠少。
漸漸修習白黒正等。繋念不止。更無黒石。純
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又譬喩經云。昔有人不信敬。婦甚事佛。婦
白婿曰。人命無常可修福徳。婿無心懶墮。
婦恐將來入地獄中。即復白婿。欲懸一鈴安
著戸上。君出入時&T016113;鈴作聲。稱南無佛。婿
曰甚善。如是經久。其婿命終。獄卒叉之擲
&T055114;湯中。*叉*&T016113;&T055114;作聲。謂是鈴聲。稱南無佛。
獄官聞之。此人奉佛放令出去。得生人中
又雜譬喩經云。昔有五百賈客乘船入海。値
摩竭魚。出頭張口欲食衆生。時日少風而船
去如箭。薩薄主語衆人言。船去太疾可捨
帆。如言捨下。船去轉駛不可得止。薩薄主
問樓上人言。汝見何等。我見上有兩日出。下
有白山。中有黒山。薩薄主驚言。此是大魚。
當奈何哉。我與汝等今遭困厄。入此魚腹無
有活理。汝等各隨所事一心求之。於是衆人
各隨所奉。一心歸命求脱此厄。所求逾篤船
去逾疾。須臾不止當入魚口。於是薩薄
告諸人言。我有大神。號名爲佛。汝等各捨
奉神一心稱之。時五百人倶發大聲稱南無
佛。魚聞佛名自思惟言。今日世間乃復有
佛。我當何忍傷害衆生。即便閉口水皆倒
流。轉得遠魚。五百賈人善心即生。皆得解

又大集經云。譬如沙門自有頭髮生不知日
長幾分。如是菩薩罪生不能自知。言我無罪

又雜阿含經。爾時世尊説偈言
    善護於身口 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 是名善守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
等爲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
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姉妹妻子。宗親師
長尊卑之緒。顛倒渾亂如畜生趣。即説偈

    世間若無有 慚愧二法者
    違越清淨道 向生老病死
    世間若成就 慚愧二法者
    増長清淨者 永閉生死門
又惟無三昧經云。佛告阿難。善男子。人求
道安禪先當斷念。人生世間所以不得道者。
但坐思想穢念多故。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
宿有八億四千萬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
得善果報。一惡念者亦得惡果報。如響應聲
如影隨形。是故善惡罪福各別
頌曰
    靜念遺忘慮 有慮非理盡
    境來投虚空 虚空何所軫
    託陰游重冥 冥亡影迹
    四果皆欣求 一乘獨玄泯
發願篇第二十九此有
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佛果夐絶登之有階。法雲峻極屆之有漸。
是以創發大誠。則玄福招於極果。初立弘誓。
則妙願遍於來際。一念興行。遂感塵劫之
瑞華。半刻虔躬。乃得大千之甘露。蓋是大乘
之根基。種智之津衢也
引證部第二
如阿彌陀經云。佛語阿難。阿彌陀佛爲菩薩
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珍寶愛重保持恭
順。何等爲二十四願
第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泥犁禽
獸薜茘蜎飛蠕動之類。得是願乃作佛。不得
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
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
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
寶水池蓮華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
都無央數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

第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土自然七寶
廣甚大。曠蕩無極極自軟好。所居舍宅被服
飮食都皆自然。比如第六天王所居處。得
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
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座
中。説我功徳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
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踊躍者。皆
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
作佛
第五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
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若前世作惡聞我
名字。欲來生我國者。即便反正自悔過。爲
道作善便持經戒。願欲生我國不斷絶。壽
終皆令不復泥*犁禽獸薜茘。即生我國在心
所願。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六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
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來生我
國。用我故益作善。若分檀布施繞塔燒香。
散華然燈懸雜繒綵。飯食沙門起塔作寺。斷
愛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我。晝夜一日不斷絶。
皆令來生我國作菩薩。得是願乃作佛。不得
是願終不作佛
第七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
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薩道
奉行六波羅蜜。若作沙門不毀經戒。斷愛
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
絶。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
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則作阿惟越致菩
薩智慧勇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
作佛
第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到
他方佛國生者。皆令不更泥*犁禽獸薜茘。
皆令得佛道。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
作佛
第九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
漢面目皆端正淨潔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種
類。比如第六天人。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
願終不作佛
第十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
漢。皆同一心所念欲所言者預相知意。得
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
羅漢。皆無有淫泆之心。終無念婦女意。終
無有瞋怒愚癡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第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
漢皆令心相敬愛終無相嫉憎者。得是願乃
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
共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皆令飛行即
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
諸佛悉皆得遍。以後日未中時。即飛行還我
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
羅漢欲飯時。即皆自然七寶鉢中有自然百
味飯食在前。食已自然去。得是願乃作佛。
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五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身
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
羅漢語者。如三百鍾聲。説經行道皆如佛。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洞視徹聽飛行
十倍勝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
不作佛
第十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智慧説經行道
十倍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
作佛
第十九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
佛國。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人道。
悉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
知我年壽幾千億萬劫歳數。皆令無有能極
知壽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

第二十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各千億
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作辟
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國中
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令無有
能知數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
作佛
第二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
阿羅漢壽命無央數劫。得是願乃作佛。不
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
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時。
宿命所作善惡却知無極皆洞視徹。知十方
去來現在之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
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
阿羅漢。皆智慧勇猛頂中皆有光明。得是願
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絶
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絶勝諸佛
光明焔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
明。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
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
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爲菩薩時。當奉行是二
十四願。不犯道法絶去財色。精明求願。積
功累徳。無央數劫。今致作佛。悉皆得之。不
亡其功也
又佛説滅十方冥經云。時有釋種童子。名面
善悦。來白佛言。唯天中天。今我二親身不
安和。横爲非人所見侵嬈。晝夜寤寐不得
寧息。出入行歩亦見逼惱。或遭非人妖蠱姦
邪。無以防護。唯願世尊。告示以法。隨時救
濟令無嬈害。佛告面善悦。當爲汝説擁護之

佛言。東方去此過于八千那術佛土。有世界
名拔衆塵勞。其佛號等行如來。今現在説法。
人若東行先當稽首歸命。供養於東方佛。則
無恐懼莫敢侵*嬈。有所興作悉當如願
佛告童子。南方去此過于十億百千佛土。有
世界名消冥等要脱。其佛號初發心念離恐
畏歸依超首如來。今現在説法。若欲南行當
遙稽首歸命彼佛專意不離。則無恐懼不遇
患難
佛告童子。西方去此如殑伽河沙諸佛刹土。
有世界名善選擇。其佛號金剛歩迹如來。今
現在説法。若欲西行先當稽首禮於彼佛一
心歸命。則無恐懼不逢患難
佛告童子。北方去此過二萬佛土。有世界名
覺辯。其佛號寶智首如來。今現在説法。若
北行設在家居。稽首作禮歸命彼佛。則
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告童子。東北方去此過于百萬億佛土。有
世界名持所念。其佛號壞魔慢獨歩如來。今
現在説法。若詣東北方當遙稽首歸命彼佛。
所在獲安則無所畏
佛告童子。東南方去此過二*殑伽河沙等
佛土。有世界名常照曜。其佛號初發心不退
轉輪成首如來。今現在説經。若東南方行先
當稽首。五體投地一心歸命。然後乃進則無
恐懼
佛告童子。西南方去此過于八萬佛土。有世
界名覆白交露。其佛號寶蓋照空如來。今現
在説法。若西南行先當稽首彼方如來。以華
遙散念於無相。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西北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之
刹土。有世界名住清淨。其佛號開化菩薩如
來。今現在説法。若西北方行先禮彼佛。自
歸悔過淨修梵行。然後出家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下方去此過九十二垓佛之刹土。
有世界名念無倒。其佛號念初發意斷疑拔
欲如來。今現在説法。若欲坐時。若夜臥時。
念斯如來稽首自歸。常以普慈念救衆生。然
後坐臥則無恐
佛告童子。上方去此過六十*殑伽河沙等佛
土。有世界名離恐懼無有處所。其佛號消
冥等超王如來。今現在説法。若從坐起常禮
彼佛自歸供養。則無恐懼所至獲安
告童子假使有人受此經典。持諷讀誦
爲他人説。具足備悉令不缺減速成所願終
無恐懼。若到縣官不見侵枉。若行賊中不見
危害。若行大火中即爲消滅。若行大水中終
不沒溺。天龍鬼神弊惡之神無敢觸者。諸惡
獸無敢近者。諸魅魍魎無能嬈者。若在閑
居獨處。則爲如來之所擁護。佛説如是。帝釋
善面悦童子等。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持地論云。菩薩發願略説五種。一發心
願。二生願。三境界願。四平等願。五大願。彼
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
世爲衆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
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
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
大願者。即平等願
菩薩又説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三者願通達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衆生
七者願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是菩薩住於初地。方便淨信現在修行。於未
來事生十大願
一者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
二者受持守護諸佛正法
三者勸請諸佛轉未曾有法
四者順行菩薩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七者自淨佛土
八者一切菩薩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衆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如是大願能生無量百千大願。不離衆生界
不離世間。此諸大願生生常行終不忘失
又華嚴經云。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
爲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不可盡
法而生是願。爲滿是願勤行精進。何等爲十。
一衆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虚空不可
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
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縁不
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輪智轉不
可盡。若衆生盡我願乃盡。乃至起智轉盡我
願乃盡。而衆生乃至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
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云。爾時天子問文殊
師利言。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文殊答
言。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爲
四。一初發心。二行道心。三不退轉心。四一
生補處心。初發心爲行道心作因縁。行道心
爲不退轉心作因縁。不退轉心爲一生補處
心作因
又初發心如種穀田中。行道心如穀子増長。
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華果有用
又初發心如車匠輯材。行道心如斫治材木。
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
運致
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五日月。不
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
如來智慧如十五日*月
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
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
定地
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
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
又大集經云。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
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衆生有如是行。不
驚不*悑。是事實難不可思議。佛言。舍利弗。
於意云何。如師子雖復初産聞師子吼。有*悑
畏不。不也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
心時。聞衆生行亦復如是。舍利弗。於意云
何。火熱雖小畏乾薪不。不也世尊。菩薩初
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復如是。舍利
弗。今以非喩爲喩。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乾
薪。結期七日當大戰鬪。爾時一切乾樹菓木
種種枝葉。悉共合聚如須彌山。爾時猛火有
一親友。而告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覓
有救。援助彼衆。汝唯一己。何能當之。時火答
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舍利弗。菩
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
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如阿伽陀一丸
之藥能破大毒。菩薩智慧亦復如是。小智慧
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佛告諸比丘僧。作如是
言。汝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有一貧人
以乞自活。從一城至波羅柰城。至彼城已。其
城所有乞人見者皆呵責言。汝從何來而至
於此。遂遮不聽游行告乞。爾時彼人見有障
礙作是思惟。我於彼輩無有過失。何故障
我而告乞也。於時波羅柰城有一長者。遺
失銅鉢。時彼長者求覓銅鉢所在不獲。因求
鉢故至餘一村。時彼乞人於糞聚中得彼銅
鉢掛於杖頭。將來往入波羅柰城。從街至
街。從衖至衖。從此交衖至彼交衖。從此
隅至彼*方隅。口唱是言。此之銅鉢是誰之
物。識者收取。而彼游歴處處東西求覓其主
了不能得。既不得主。便即往至付梵徳王。乃
至長者後聞有人從彼糞中得一銅鉢掛於
杖頭。將來入彼波羅柰城。處處游訪不知主
處。既不得主便付梵徳王。既聞是已。到梵徳
王邊。到已白言。大王當知。前者乞人所奉
銅鉢是我之物。時梵徳王遣使往喚彼之乞
人。而語之言。汝於前者所送銅鉢。今此長
者云是我許。其事如何。彼人即白梵徳王
言。如是大王。我本不知彼之銅鉢是誰之物。
在糞聚中。我既得已。即掛杖頭將來入城。東
西訪問不知主處。遂奉大王任王所用。爾時
梵徳聞彼語已。心大歡喜而告彼言。人者。
汝今欲於我邊乞何等願。我當與汝。而彼銅
鉢還其長者。爾時彼人白梵徳王作如是言。
大王。今若必欲歡喜與我願者。願王於此波
羅柰城。所有乞人用我爲王也。時梵徳王復
告彼言。今者何用與彼乞兒而爲王也。但當
更乞諸餘好願。或金或銀。或索國中最勝村
落用爲封邑。我即與汝。時彼乞人復白王言。
王若歡喜與我願者。我今正欲得前所願。王
遂報言。任汝所樂。隨汝作耳。爾時在彼波羅
柰城。合有五百乞兒依住彼乞願者。悉喚令
集而告之言。我今得與汝等爲王。汝等必當
聽我處分。時諸乞人問彼王言。汝今云何處
分我等。令作何事。時彼人言。汝等相共或有
捉置髆上者。或有取我而背負者。自餘皆悉
爲我左右圍繞而行。而彼五百諸乞兒輩聞
語已。即從處分。或有輿者。或背負者。
處處游行所有飮食坐席之所即往彼乞。乞
已將向一處。分張而共食噉。如是方便多時
活命。時有一人屏處獨食摩呼茶迦隋言歡
喜丸
爾時乞王從其人邊奪取彼食已將走。其王
徒衆五百乞兒。逐彼王走至於遠處。皆悉疲
乏。既疲乏已。悉各迴還。其彼乞王身力壯
健。走而不乏。更至遠已。迴頭望看五百乞兒
悉皆不見。既不見已。入一園内取水洗手。
坐於一邊欲食彼食。未食之間便生悔心。我
今不善。我今何故於彼人邊奪取其食。更復
誑我隨從人輩。此食既多我食不盡。若世間
内有諸聖人。願知我意而來此者。我即分與。
發是心已。有辟支佛。名曰善賢。從虚空
飛騰而來。在彼人前。從空直下。去其不遠。
其人遙見彼辟支佛威儀庠序。行歩齊。停。
擧動得所不緩不急。見如是已。於彼辟支佛
所心得淨信。得淨信已作如是念。由我往
昔所受貧煎。及以現在皆悉不値如是福田。
於如是人不行布施恭敬供養。我昔若値如
是福田。今日應不遭斯困頓。亦不應被他逼
切而得活命。我今將此食奉上仙人。未審此
仙受納以不。若蒙受者。願我將來免此貧煎
困厄之身。作是念已。即將此食奉此仙人。然
辟支佛有如是法。唯現神通教化衆生。更無
別法。時辟支佛受取彼食。從地騰空而去。其
人見彼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以歡
喜故頂戴指掌。遙禮彼尊辟支佛足。作是禮
已心發是願。願我此身於未來世。毎常値
遇如是世尊。或勝此者。而彼世尊所説之法。
願我一聞速得證解。又願我於未來世中。在
大威徳豪族姓家。爲王治化更莫在彼貧兒
之内。復作是願。生生世世不墮惡道
佛告諸比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若有心疑
於彼之時。波羅柰城乞兒之王。施辟支佛摩
茶迦此是誰者。莫作異見。婆提唎迦比
丘是也。時乞兒王施辟支佛食。因彼業果今
生釋種大豪貴族。資財無乏少。由昔願故。
今得王位。又由昔願不墮惡道。*常生人天
多受快樂。又由昔願今値於我。而得出家。受
具足戒。得羅漢果。我又授記。於我聲聞弟子
之中。豪姓出家最第一者。婆提唎迦比丘是

頌曰
    賢人慕高節 志願菩提因
    御鶴翔伊水 策馬出王田
    本祈立弘誓 感報彌陀身
    能仁修八正 超逾九劫前
    聲流遍三界 慈化通大千
    掩塵息妄想 凡聖並欣然
    含生同志趣 保益啓心神
    生死必永盡 豈同莊老仙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法服篇第三
然燈篇第三十一
法服篇此有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會名部 濟難部 感
報部 違損部
述意部第一
夫袈裟爲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爲儭
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銷痩。取能銷痩煩惱。
鎧名忍辱。取能降伏衆魔。亦喩蓮華。不爲
汚泥所染。亦名幢相不爲邪衆所傾。亦名田
文之相。不爲見者生惡。亦名救龍之服。不爲
金鳥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爲外道所壞。亦
名不正之色。不爲俗染所貪是以教有内外
之別。人有道俗之異。在家則依乎外教。服
先王之法服。順先王之法言。上有敬親事君
之禮。下有妻子官榮之變。此則恭孝之躅理
叶儒律。出家則依乎内教。服諸佛之法服。
行諸佛之法行。上捨君親愛敬之重。下割妻
子官榮之好。以禮誦之善自資父母。行道之
福以報國恩之重。既許不以毀形易服爲過。
豈宜責以敬親事君之禮。是故。&T061269;髮之辰。
天魔聞而遙悑。染衣之日。帝釋見而遠歡
戲女聊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惡縁即捨。龍
子頼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怯。故知三領法衣
蔽身儉用。三種壞色伏我愛情。既倣稻田。
自成應供之徳。遠同先佛。寔遵和敬之道。出
塵反俗所貴如斯者乎
功能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也。又大
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汚沙門行自稱沙
門。形似沙門被著袈裟。於彌勒佛乃至樓
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錯。又悲華經云。釋
迦牟尼佛。昔於過去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
我成佛時。令我袈裟有五功徳。一者我成佛
已。若有衆生入我法中出家著袈裟者。或犯
重禁。或犯邪見。若於三寶輕毀不信。集諸重
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於念中生
恭敬心尊重佛法僧。如是衆生乃至一人必
與授記。於三乘中得不退轉。二者我成佛已。
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若能於此著袈裟者。恭
敬供養尊重讃歎。其人若得見此袈裟少分。
即得不退於三乘中。三者若有衆生爲飢渇
所逼。若貧窮鬼神下賤諸人。乃至餓鬼畜生。
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即得飮食充
足。隨其所願疾得成就。四者若有衆生共相
反。起賊想展轉鬪諍。若諸天龍八部人
及非人共鬪諍時。念此袈裟。尋生悲心。柔軟
之心。無怨賊心。寂滅之心。調伏善心。五者有
人若在兵甲鬪訟斷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
至此輩中。爲自護故。供養恭敬尊重袈裟。是
諸人等無能侵毀觸嬈輕弄。常得勝他過此
諸難。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事聖功徳
者。則爲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於未來世
不成菩提作佛。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持
戒信心清淨。知僧福田。爲法衣故。施一菓直
爲作衣價。心常愛樂而生隨喜。命終生林戲
天。自在游戲隨意所至。若生人中神徳自在。
若有衆生心有淨信。爲比丘僧染治袈裟法
服。命終生彩地天。與諸天女五欲自娯。飮食
甘露無有醉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人所愛

會名部第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