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次第。於時比丘慚愧恐怖。慮違經律具以白
佛。於時佛告諸比丘言。我許隨便於諸經中
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爲人説法。但取中義莫
壞經本
又佛本行經云。時諸比丘集一堂内。有二比
復演説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二堂之
内各別説法。猶故相妨。此堂之内將引比丘
往詣彼堂。彼堂之處有諸比丘。迭相誘接令
詣此堂。往來交雜遂乃亂衆。人或去來法事
斷絶。或有比丘於此法門不喜聞説。時諸比
丘具以白佛。佛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一
堂二人説法。亦復不得二堂相近使聲相接
以相妨礙。亦復不得彼詣此衆此詣彼衆。亦
復不得憎惡沙門不喜聞説。若憎惡者須如
法治之又四分律亦不許同一堂内二法師説法高座相
近並坐而説歌詠聲説雙聲合唄並皆不許餘律
亦不許法師高座受白衣
散花花若著身即須振却
又善見律云。若法師爲
講聽者説法。女人聽者以扇遮面。愼勿
露齒笑。若有笑者驅出。何以故。三藐三佛
陀。憐愍衆生金口所説。汝等應生慚愧心而
聽。何以笑之驅出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違法部  如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
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説法時莊校文辭
令衆歡樂。惡魔爾時助惑衆人障礙善法。
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
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不安隱。
是諸人等爲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
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爲誑所欺。皆使令墮
深坑而死。復次舍利弗。不淨説法者。不
知如來隨宜意趣。自不善解而爲人説是
人現世得五過失。何等爲五。一説法時心
懷怖畏恐人難我。二内懷憂怖而外爲他
説。三是凡夫無有眞智。四所説不淨但有
言辭。五言無次第處處抄撮。是故在衆心
懷恐怖。如是凡夫無有智慧心無決定但
求名聞。疑悔在心而爲人説。是故舍利弗。
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
法墮地獄。又増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
諸比丘。當知有此四鳥。云何爲四。一或
有鳥聲好而形醜。謂拘翅羅鳥是也。二或
有鳥形好而聲醜。謂鷙鳥是也。三或有鳥
聲醜形亦醜。謂土梟是也。四或有鳥聲好
形亦好。謂孔雀鳥是也。世間亦有四人當
共觀知。云何爲四。一或有比丘顏貌端正
威儀成就。然不能有所諷誦諸法初中後
善。是謂此人形好聲不好。二或有人聲好
而形醜。出入行來威儀不成。而好廣説精
進持戒初中後善義理深邃。是謂此人聲
好而形醜。三或有人聲醜形亦醜。謂有人
犯戒不精進。復不多聞。所聞便失。是謂此
人聲醜形亦醜。四或有人聲好形亦好。謂
比丘顏貌端正威儀具足。然復精進修行
善法多聞不忘。初中後善善能諷誦。是謂
此人聲好形亦好也。又増一阿含經云。爾
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雲。云何爲四。一
或有雲雷而不雨。二或有雲雨而不雷。三
或有雲亦雨亦雷。四或有雲不雨不雷。是
四種雲而像世間四種人。一云何比丘雷
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十二部經諷
誦不失其義。然不廣與人説法。是謂雷而
不雨。二云何雨而不雷。或有比丘顏貌端
正威儀皆具。然不多聞高聲誦習十二部
經。復從他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
亦好與他人説法。是謂雨而不雷。三云何
不雨不雷。或有人顏色不端威儀不具。不
修善法亦不多聞。復不與他人説法。是謂
此人不雨不雷。四云何亦雨亦雷。或有人
顏色端正威儀皆具。好喜學問亦好與他
法説。勸進他人令便承受。是謂此人亦
雨亦雷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説聽篇第十六之二
簡衆部第五
夫法師昇座。先須禮敬三寶自淨其心。觀時
擇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爲説。故報恩
經云。聽者坐説者立不應爲説。若聽者求説
者過。不應爲説。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依字
不依義。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依識不依
智。並不應爲説。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
菩薩清淨法故。若説尊重於法。聽法之人亦
崇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説。
故阿含經偈云
    聽者端心如渇飮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踊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爲説
又五分律云。除其貪心。不自輕心。不輕大衆
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立此等心。乃至
宣説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實解者。長夜安樂
利益無量
又涅槃經云。若有受持讀誦書寫宣説。非時
非國不請而説。輕心輕他自歎隨處而説。反
滅佛法。乃至令無量人死墮地獄。則是衆生
惡知識也
又十誦律云。有五種人。問法皆不應爲説。一
試問。二無疑問。三不爲悔所犯故問。四不受
語故問。五詰難故問。並不得答。若前人實
有好心。不具前意。爲欲生善滅惡者。法師隨
機方便好心爲説。若自解未明。或於法有
疑者。則不得爲説。恐令前人有錯傳之失。彼
此得罪
又百喩經及毘曇論。問答有四。一有決定答。
譬如人問一切有生皆死。此是決定答。二
問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
愛者必有生。是名分別答。三有問人爲最勝
不。此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爲問諸天。若問
三惡道。人實爲最勝。若問於諸天。人必爲
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四若問十四難。若
問世界及衆生有邊無邊有始終無始終。如
是等義名置答。論問若論諸外道愚癡自以
爲智。不閑四論。唯作一分別論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
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
者有八智。何等爲八。一法智。二義智。三時
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衆智。七根智。八
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説具十
六事。一時説。二至心説。三次第説。四和合
説。五隨義説。六喜樂説。七隨意説。八不輕
衆説。九不訶衆説。十如法説。十一自他利説。
十二不散亂説。十三合義説。十四眞正説。十
五説已不生憍慢。十六説已不求來世報。如
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時
聽。二樂聽。三至心聽。四恭敬聽。五不求過
聽。六不爲論議聽。七不爲勝聽。八聽時不輕
説者。九聽時不輕於法。十聽時終不自輕。十
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爲受持讀誦。十
三聽時爲除五欲。十四聽時爲具信心。十五
聽時爲調衆生。十六聽時爲斷闇根。善男子。
具八智者。能説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
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
復次能説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
不清淨。不清淨者復有五事。一爲利故説。二
爲報而説。三爲勝他説。四爲十報説。五疑

清淨説者。復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説。二
爲増長三寶故説。三斷自他煩惱故説。四爲
分別邪正故説。五爲聽者得最勝故説。善男
子。不淨説法者。名曰垢穢。名爲賣法。亦名
汚辱。亦名錯説。亦名失意清淨説者
翻前即是
又法句喩經云。於是世尊即説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又大法炬陀羅尼經云。若受法人欲行呪法
令不斷者。彼諸法師欲説法時。斂容端坐
先誦呪曰
絰他 陀迦那 阿迦男迦那 迦那
 迦那 那迦 迦迦那迦 阿迦迦那迦 迦
那 迦那 迦那阿迦那 迦迦那 婆鼻
殺 帝夜他婆鼻殺 夜他伽伽那 多他
婆鼻殺帝 多他摩迦舍 那迦舍 迦迦

法師爾時眷屬圍繞。即得成此加護方便。令
彼法師心不動亂説法不斷。滅除欲執。令諸
羅刹女等。所有聽衆不爲留難。法師所須不
爲障礙
漸頓部第六
如百喩經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
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
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
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爲汝白王。改五
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
王。王爲改之作三由旬。衆人聞已便大歡喜。
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
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
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
倦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
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説三。小乘之人聞
之歡喜。以爲易行。修善進徳求度生死。後聞
人説無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語終不肯
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又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
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
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應先照諸大山
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先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成
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
智慧光明。*光照菩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縁
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衆生隨應受化。
然後悉照一切衆生。乃至邪定爲作未來饒
益因縁。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
菩薩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
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
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
不明了。但衆生悕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
種種差別
法施部第七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若菩薩欲以法施衆生
者。應如決定王大乘經中稱法師功徳及説
法義戒隨順修學。謂説法者應行四法。何
等爲四。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
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
者得禪定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者不増
不損如所説行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正行善業。爲邪見
人説一偈法令淨信佛。命終生應聲天受種
種樂。從天還退隨業流轉。若爲財物故與人
説法。不以悲心利益衆生。而取財物。或用
飮酒。或與女人共飮共食。如伎兒法自
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於天上作智慧
鳥。能説偈頌。是則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
爲中品法施耶。爲名聞故。爲勝他故。爲勝餘
大法師故。爲人説法。或以妬心爲人説法。如
是法施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果報。或生
人中。是則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爲上品
法施耶。以清淨心爲欲増長衆生智慧。而
爲説法。不爲財利。爲令邪見衆生等住於正
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
槃其福不盡。是則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葉經爾時世尊而説偈頌曰
    三千大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徳少
    若説一偈法 功徳爲甚多
    三界諸樂具 盡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徳爲最勝
    此功徳勝彼 能離諸苦惱
    若河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施諸如來 不如一法施
    施寶福雖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 況多難思議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
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
家人。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
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
誦通達。爲人解説在衆無畏。非在家者之所
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説
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説曰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遠離阿練
若處。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説發起
三毒。於六度等心薄。乃至貪著五欲捨戒還
俗。故名爲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
等。諸煩惱苦患。以是因縁故。於出家者稱
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
又金光明經云。説法者有五種事。一者法施
彼我兼利。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衆生出
於三界。財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
身。財施之者長養色身。四者法施増長無窮。
財施必有竭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只
有伏貪心。故知財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
自有階漸。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勝己祕
有説。則自未來常不聞法
又智度論云。若悋惜法則常生邊地無佛法
處。由悋法故障他慧明。此則不如賣法。他人
反勝過此
又成實論云。若人但能爲他説法。是名利他。
是人雖不自隨法行。爲他説故自亦得利。於
惠施門略有三品。下法施者。説布施法
不説智慧。中法施者。説於持戒。上法施者。
説於智慧。以説智慧。教人觀理得斷惑智二
障出離生死遠成菩提涅槃樂果。乃至但能
唯説小乘。教化一人令觀生空。信解依行雖
未得道。亦勝教化一閻浮中所有衆生令行
十善。以信解人解修聖道。則有出因要得涅

又諸法勇王經云。閻浮提中所有水陸空行
衆生盡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諸人令其安
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徳。不如有人教誨一人
令得信行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
薩所應遠離。何等爲四。一不敬法及説法者。
二於要法祕匿悋惜。三樂法者爲作障礙壞
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復有四法。得其
智慧。應常修習。何等爲四。一恭敬法及説法
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爲他人説其心清
淨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
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
説行不貴言説
報恩部第八
如善恭敬經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
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
劫。取彼和尚阿闍梨等荷擔肩上。或時背
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
供養是師。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若
當來世於師和*尚所起不敬心。常説於過
我説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
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當得
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重三寶甚深之法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迎
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
金。百味飮食床座供養法師。一切所須盡給
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説法。日日三時禮拜。不
生瞋心患惱之心。爲法滅身請法。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六重戒已。
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父母
妻子。不放此人至於道場者。此人應向父母
等前燒種種香。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今欲
至道場哀愍聽許亦應種種諫曉隨宜説法。
亦應三請。若不聽者。此人應於舍宅默自思
惟誦持經典
又正法念經云。若人供養説法法師。當知是
人即爲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
發願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養
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以
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有
一法能調伏心
又勝思惟經云。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
動業者。是名供養佛
又華手經云。若以華香衣食湯藥等供養諸
佛。不名爲眞供養。如來坐道場所得微妙法
隨能修學者。是名眞供養。故説偈云
    若以華塗香 衣食及湯藥
    以此供諸佛 不名爲眞供
    如來坐道場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學 是眞供養佛
又十住婆沙論云。佛告阿難。天雨香華不名
供養恭敬如來。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法。是名眞供
養佛
又寶雲經云。不以財施供養於佛。何以故。如
來法身不待財施。唯以法施供養於佛。爲
具佛道。以法供養爲最第一
又善恭敬經云。佛言。若有比丘。雖復有夏不
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
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
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祕密之事。不解
法律等。亦應説依止。若有比丘從他受法。於
彼師邊應起尊貴敬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
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
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脚。師不發問不得輒言
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面。離師三肘令
坐即坐。勿得違教。於彼師所應起慈心。若有
所疑先應諮白。若見師許然後請決。當知一
日三時應參進止。若三時間不參進止。是師
應當如法治之。若參師不見應持土塊或木
或草以爲記驗。若當見師在房室内。是時學
者應起至心繞房三匝向師頂禮爾乃方還。
若不見師衆務皆止不得爲也。除大小便。又
復弟子於其師所不得麁言。師所呵責不應
反報。師坐臥床應先敷拭令無塵汚蟲蟻之
屬。若師坐臥。乃至師起。應修誦業。時彼學
者。至日東方便到師所。善知時已數往師邊
諮問所須。我作何事。又復弟子在於師前不
洟唾。若行寺内恭敬師故。勿以袈裟覆於
肩髆。不得籠頭。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
師。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復三時應獻冷飮
師。師所營事應盡身力而營助之。佛告阿
難。若將來世有諸比丘。或於師所不起恭敬。
説於師僧長短之者。彼人則非是須陀洹。亦
非凡夫。彼愚癡人。應如是治。師實有過
不得説。況當無也。若有比丘。於其師邊不恭
敬者。我説別有一小地獄。名爲&T011803;撲。當墮
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倶然。状如火
聚。出大猛焔熾然不息。然已復然。於彼獄
處復有諸蟲。名曰鉤&T072334;。彼諸毒蟲常噉舌根。
時彼癡人從彼捨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罵
辱於師舌根過故。*常食屎尿。捨彼身已雖
生人間。常生邊地具足惡法。雖得人身皮不
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極賤誹謗
陵辱。離佛世尊*常無智慧。從彼死已還墮
地獄。更得無量無邊苦患之法
利益部第九
如正法念經云。説法有十功徳多所利益。何
等爲十。一時處具足。二分別易解。三與法相
應。四非爲利養。五爲調伏心。六隨順説法。七
説施有報。八説生死法多諸障礙。九説天退
歿。十説有業果。若説法人有此十法。令聞
法者得多功徳利益安樂乃至涅槃。若聞法
功徳成就深心。信根清淨一向淨心信於三
寶。詣聽法處爲聞正法。隨擧一足皆生梵福。
又大菩薩藏經云。於諸菩薩起深愛樂。猶如
大師。於正法所起愛樂心。如自己身。於如
來所起愛樂心。如自己命。於尊重師起愛樂
心。猶如父母。於諸衆生起愛樂心。視如一子。
於阿遮利耶受教師所起愛樂心。敬如眼目。
於諸正行起愛樂心。猶如耳目身首。於波羅
蜜起愛敬心。猶如手足。於説法師起愛樂心。
如衆重寶。所求正法起愛樂心。猶如良藥。於
能擧罪及憶念者起愛樂心。猶如良醫
又僧伽吒經云。爾時一切勇菩薩白佛言。世
尊。若有衆生聞此法者壽命幾劫。佛言。壽
命滿八十劫。一切勇白佛言。劫以何量。佛
言。譬如大城縱廣十二由旬高三由旬盛滿
胡麻。有長壽人過百歳已取一而去。如是城
中胡麻悉盡。劫猶不盡。又如大山縱廣二十
五由旬高十二由旬。有長壽人過一百歳以
輕繒帛一往拂之。如是山盡劫猶不盡。是名
劫量。時一切勇菩薩白佛言。世尊。一發誓願
尚得如是福徳之聚。壽命八十劫。何況於佛
法中廣修諸行
又涅槃經云。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
何等爲四。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繋
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義故。聽法因縁。則
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世有
三人。一者無目譬凡
夫人
二者一目譬聲
聞人
三者二目

言無目者。常不聞法。一目之人羅暫聞法
其心不住。二目之人專心聽受如聞而行。以
聽法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
又法句喩經云。昔佛在舍衞國給孤精舍。爲
諸天人民説法時。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
曰金剛。父母哀愍別爲作好舍宅。給五百妓
女以娯樂之。衆共有一長老青衣。名曰度勝。
*常行市内買脂粉香華。時見男女無數大
衆。各齎香華出城詣佛。即問行人。欲何所
至。衆人答言。佛出於世。三界之尊度脱衆生
皆得泥洹。度勝聞之心悦意喜。即自念言。
今老見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買好華。隨
衆人輩往到佛所作禮却立。散華燒香一心
聽法已。過市取香。因聽法功宿行所追。香
氣熏聞斤兩倍前。嫌其遲晩而共詰之。度勝
奉道即如事言。世有聖師三界之尊。撃無上
法鼓震動三千。往聽法者無央數人。實隨聽
法。是以稽遲。金剛之徒聞説世尊法義殊妙
非世所聞。悚然心歡而自歎曰。吾等何罪獨
隔不聞。即報度勝。試爲我説之。度勝白曰。
身賤口穢不敢便宣。説法之儀先施高座。度
勝受勅具宣聖旨。五百侍女皆大歡喜。各脱
衣服一領積爲高座。度勝洗浴承佛威神如
應説法。金剛之等五百侍女。疑結破惡得須
陀洹道。説法甚美。不覺失火。一時燒死。即生
天上。王將人從來欲救火。見之已然。收拾棺
斂葬送畢已。往過佛所。爲佛作禮叉手言
曰。金剛不幸不覺失火。大小燒盡。適棺
訖。不審何罪遇此火害。唯願世尊彰告未聞。
佛告大王。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有長者
婦。將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難急。
他性之人不得到邊。無問親疎。其有來者擲
著火中。時世有辟支佛。名曰迦羅處在山中。
晨來分衞暮輒還山。迦羅分衞來趣郊祠。長
者婦見之忿然瞋恚。共捉迦羅撲著火中。擧
身燋爛。便現神足飛升虚空。衆女驚怖泣
涙悔過。長跪擧頭而自陳曰。女人愚戇不
識至眞。群迷長慢毀辱神靈。自惟過釁罪惡
如山。願降尊徳以消重殃。尋聲即下而般泥
洹。諸女起塔供養舍利。佛爲大王而説偈

    愚*戇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愚不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爾時長者婦者。今王女金剛是。五
百侍女者今度勝等五百妓女是。罪福追人
久無不彰。善惡隨人如影隨形。説是法時諸
來大小即得道迹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説法。時
以歩障遮諸婦女。使其聽法。爾時法師爲諸
婦女説法。*常説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有一
婦女。分犯王法。發幕向法師前問法師言。如
來大覺於菩提樹下覺諸法時覺悟施戒耶。
更悟餘法耶。法師答言。佛覺一切有漏法皆
苦。猶若融鐵。此苦因從習而生。猶如毒樹。
修八正道以滅苦*習。是女人得聞此語獲得
須陀洹道。以刀繋頸往到王所。而白王言。
我今日犯王重法。願王以法治我。王問言。汝
犯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
渇牛不避於死。我實渇於佛法。是以默突聽
法。王問言。汝聽法時頗有所得不。答言。得
法見四眞諦。解陰入界及以諸大。皆知無我。
遂得法眼。王聞是語踊躍歡喜。即爲作禮。便
唱令言。自今已後不聽作障隔。樂聽法者聽
直至法師所對面聽法。歎言。奇哉。我宮内乃
出人寶。以是因縁。當知聽法有大利益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般遮羅國。以五百白雁
獻波斯匿王。王令送著祇桓精舍。衆僧食時
人人乞食。雁見僧衆來在前立。佛以一音説
法衆生各得類解。當時群雁亦解僧語。聞法
歡喜。鳴聲相和還於池水。後毛羽轉長飛至
餘處。獵師以網都覆殺之。一雁作聲諸雁皆
和。謂聽法時聲。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之
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從來。二念定生何處。
三念先作何業得來生天。便自思惟。自見宿
因更無餘善。唯佛僧邊聽法。作是念已五百
天子即時來下在如來邊。佛爲説法悉得須
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見五百雁羅列。
佛前。是日不見。便問佛言。此中諸雁向何處
去。佛言。欲見諸雁者。先雁飛去他處。爲獵師
所殺。命終生天。今此五百諸天子等。著好天
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聽法皆得須陀洹。王
問佛言。此諸群雁以何業縁墮於畜生。命
終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葉佛時。五百
女人盡共受戒。用心不堅毀所受戒。犯戒因
縁墮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値如來
聞法獲道。以雁身中聽法因縁生於天上
又舊雜譬喩經云。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
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
得人形。生舍衞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
衞。便走自持飯與沙門歡喜。後作比丘尼。
得應眞道
頌曰
    王猷外釐 神道内綏 皇覺正法
    斯極宗師 敬承玄教 崇徳振輝
    師弟説授 芳葉秀滋 四諦感悟
    三達熙怡 啓境金牒 開訓神機
    空有齊&MT04135; 玄門洞微 遣于無遣
    至道非彌
感應縁略引
九驗
宋沙門竺道生 宋居士費崇先 魏沙門天
竺勒那 齊沙門釋僧範 隋沙門釋曇延 
隋沙門釋慧遠 隋沙門釋法彦 唐沙門釋
道宗 唐沙門釋道
宋長安龍光寺有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也。
少小出家聰鋭神異。年在志學便登法座吐
納宮商。道俗高伏。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
機警神氣清穆。初入廬山幽栖七年以求其
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爲本。故鑚仰群經斟
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疲苦。後與慧叡慧嚴
同游長安。從什公受業。關中僧衆咸謂神
寤。後還都止青園寺。宋太祖文皇帝深加歎
重。後太祖設會。帝親同衆御于地筵。下食良
久衆咸疑日晩。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
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鉢食。於是一
衆從之。莫不歎其樞機得衷。後校閲眞俗研
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
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
有縁論等。籠罩舊説妙有淵旨。而守文之
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
洹先至京都。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説
闡提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
獨見忤衆。於是舊學以爲邪説。機憤滋甚。
遂顯大衆擯而遣之。生於大衆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説反於經義者。謂於現身即表
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師
子座。言竟拂衣而逝。初投呉之虎丘山。旬
日之中學徒數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
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曰龍光。時
人歎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廬山
銷影巖岫。山中僧衆咸共敬服。後涅槃大本
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説合
若符契。生既獲斯經。尋即講説。以宋元嘉
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於廬山精舍*升于法
座。神色開明徳音濬發。論義數番窮理盡
妙。觀聽之衆莫不悟悦。法席將畢。忽見
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几而卒。顏色不
異似若入定。道俗嗟駭遠近悲洟。於是京
邑諸僧内慚自疾追而信服。其神鑒之至
徴瑞如此乃葬廬山之阜。初叡公及嚴觀
同學齊名。故時人評曰。生叡發天眞。嚴觀
霔流得。慧義彭享進。寇淵于默塞。生及叡
公獨標天眞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關中
僧肇始注維摩。世咸翫味。生乃更發深旨顯
暢新異。及諸經義疏世皆寶焉。王微以生比
郭林宗。乃爲之立傳。旍其遺徳。時人以生
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頓悟不受報等時亦
憲章。宋太祖甞述生頓悟義。有沙門僧弼等
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爲諸君所
屈。龍光寺又有沙門寶林。初經長安受學。後
祖述生公諸義。時人號曰逝玄。生著涅槃記。
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
内外。著金剛後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
代又有釋慧生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衆經。
攻草隷。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
右此一驗出
梁高僧傳
宋費崇先者。呉興人也。少頗信法。至三十
餘精勤彌篤。至泰始三年受菩薩戒。寄齋
於謝慧遠家。二十四日晝夜不懈。毎聽經常
以鵲尾香鑪置膝前。初齋三夕見一人容服
不凡。徑來擧鑪將去。崇先視膝前鑪。猶在
其處。更詳視此人見提去甚分明。崇先方悟
是神異。自惟衣裳新濯了無不淨。唯坐側有
唾壺。既使去壺。即復見此人還鑪坐前。未至
席頃猶見兩鑪。既至即合爲一。然則此神人
所提者蓋鑪影乎。崇先又當聞人説。福遠寺
有僧欽尼。精勤得道。欣然願見未及得往。屬
意甚至。甞齋於他家。夜三更中忽見一尼容
儼若。著赭布袈裟正立齋席之前。食頃
而滅。及崇先後觀此尼。色貌被服即牕前
所覩者也驗出
冥祥記
元魏時有中天竺沙門勒那。魏云實意。是西
國人。不知氏族。遍通三藏妙入總持。以魏永
平之初來游東夏。宣武皇帝毎請講華嚴經。
披閲精勤毋廢一日。正處高座。忽有一人持
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來請法師
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
文當來從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
香火維那梵唄。咸皆須之。可請令定。使者
如所請。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衆
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四人亦同時殞。
魏境道俗聞見斯異無不嗟嘆
齊鄴東大覺寺沙門僧範。姓李。平郷人也。善
解群書時稱府庫。晩年出家經論諳委。言行
相輔祥徴屡降。甞有膠州刺史杜弼。於鄴顯
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雁飛下
從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地聽法。講
散徐出。還順塔西爾乃翔逝。又於此寺夏講。
雀來在座西南伏聽終於九旬。又曾處濟州。
亦有一梟。飛來入聽講訖便去。又有一僧懷
忿加毀罵云。伽斗汝何所知。當夜有神打而
幾死。自非道洽冥符能感應如是。以天保
六年三月二日卒於大覺寺。年八十矣
隋京師延興寺釋曇延。姓王。蒲州萬泉人
也。世家豪族宦歴齊周。而姓協書籍郷邦稱
叙。探&MT00097;玄旨洞曉無差。欲著涅槃大疏。恐
滯凡情毎祈誠寤寐。願得嘉徴。乃於夜夢有
人被白服乘於白馬。騣尾拂地而道授經旨。
延手執馬騣與之請論。寤後惟曰。此必馬鳴
菩薩授我義端。執騣知其宗旨。抵事可觀耳。
雖感此瑞猶恐不合理。更持經疏。於陳州治
仁壽寺舍利塔前。燒香誓曰。延以凡度仰測
聖心。銓釋已了具如別卷。若幽致微達。願
示明靈。如無所感誓不傳授。言訖涅槃卷軸
並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稱慶。塔中舍利又
放光明。三日三夜暉光不絶。上燭天漢下
照山河。合境望光皆來謁拜。既感徴祥衆伏
傳受。君臣重徳罕有斯人。以隋開皇八年八
月十三日。終於延興寺。春秋七十有三
隋京師淨影寺釋慧遠。姓季。燉煌人。後居上
黨之高都焉。三藏備通九流洞曉。天縱疏朗
儀止沖和。講導爲業天下同歸。昔在清化先
養一鵝。聽講爲務。開皇七年勅召入京。鵝
在本寺栖宿廊廡。晝夜鳴呼衆共愍之。附使
達京至淨影寺大門放之。鳴叫騰躍注入遠
房。依前馴聽不避寒暑。但聞法集鍾聲不問
旦夕。皆入講堂靜聲伏聽。僧徒梵散出堂翔
鳴。若値白黒布薩鳴鍾。終不入聽。時共異
之。若遠常途講解。依法潜聽。中間及餘語
便鳴翔而出。信知道籍人弘。靈鳥嘉應。不可
非其身未證法輒*升法座。定墮地獄。此亦別
時之意。不得雷同總廢也。以開皇年中卒
於淨影寺
隋西京眞寂道場釋法彦。姓張。寓居治州
志隆大法。而聰明振響冠遠儕倫。雖三藏並
通。偏以大論馳美。游渉法會莫敢抗言。開皇
十六年。下勅以彦爲大論衆主。住眞寂寺。鎭
長引化仁壽造塔。復召送舍利于汝州。四年
又勅送舍利沂州善應寺。掘其深丈餘。乃
得金沙。濤汰成純。凡有二升。光曜奪日。又感
黄牛。自至塔前屈膝前足兩拜而止。迴身又
禮文帝。比景像一拜。及入石函于時三萬許
人。並見天雲五色長十餘丈闊三四丈。四繞
白雲状如羅綺。正當基上空中。自午至未方
乃歇滅。後降五色雲從四方來。状同前瑞。
又感玄鶴五頭從西北來迴旋塔上乃經四度
去復還來。復感白鶴於上裴回久之乃逝。又
感五色蛇盤屈函外可三尺頭向舍利。驚終
不怖。如此數度。刺史鄭善果以表奏聞曰
臣聞。敬天育物。則乾象著其能。順地養民。
則坤元表其徳。是以陶唐砥躬弗懈。伏氣呈
祥。夏后水土成功。玄珪告錫。方知天時人事
影響若神伏惟陛下。秉圖揖讓。受命君臨。區
宇無塵聲教盡一。含弘光大慈愍無邊。天佛
垂鑒降茲榮瑞。塔基六處並得異砂。炫曜相
暉倶同金寶。牛爲禮拜。太古未經。雲騰五色。
於今方見。又感蛇形雜采盤旋塔基。鶴颺玄
素*裴回空際。雖軒皇景瑞空傳舊章。漢帝慶
徴徒書簡策。自非徳隆三寶道冠百王。豈
能感斯美慶致招靈異。帝乃大悦。著于別記。
以大業三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矣
唐西京勝光寺釋道宗。俗姓孫氏。莱州即墨
人也。三藏通明大論尤精。毎講大論天雨衆
華。旋繞講堂飛流戸内。既不委地。久之還
去。合衆驚嗟希覩斯瑞。武徳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一
唐蒲州仁壽年釋道*慧。俗姓張氏。河東虞
郷人也。神氣高邈器度虚簡。善通機會鑒達
治方。雖通群典偏以涅槃攝論爲栖神之宅
也。至貞觀二年冬月。有請講涅槃。預知將終
苦不受請。前人不測鄭重延之。不免來意赴
請登座。發題告諸四衆。悲歎而言。自惟去聖
遙遠微言隱絶。庸愚所傳不足師範。但以信
心歸向自當識悟。今席講説止於云何偈後。
但世界法爾不久當終。時日既促願各用心。
逐文依叙。恰至偈初。即覺失念無疾而終。
春秋七十有五。即以其年十二月。送往王城
子午谷中南山之陰。闔境同號若喪考妣。當
夜降雪。周三四里。乃掃路通行陳屍山嶺經
夕忽有異華。繞屍周匝備地涌出。可五百枝。
長二尺許。上發鮮榮似款冬華。而形相全異。
大衆驚慟悲慶諠山。乃折入城示諸耆宿。
乃内水瓶。至來年五月猶不萎瘁。自非宿祐
所資。豈感冥祥嘉應也。晋州有人。性愛
獵。初不奉信。有傳*慧感。乃造山覓唯覩空
處。自悔哀哭曰。生不蒙開信死不逢瑞。獨
何無感。必有神道願示微祥。言訖地涌奇
華。還長二尺。欣慰嘉應發心永固右此八驗出
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見解篇第十七此有
述意部第一
夫心識運變厥理無常。解惑相翻聖人何迹。
澄神虚照應機如響。所謂寂滅不動感而遂
通。悟道縁機然後神化。是以文字應用彌綸
宇宙。聖變隨方該羅法界。非六通之至聖。孰
能垂化於五道者也
引證部第二
如分別功徳論云。如來所以廣爲四部各説
第一者。乃爲將來遺法之中。四姓出家見解
不同。共相是非自稱爲尊餘人爲卑。如是之
輩不可稱計故。預防於未然開其自足之路。
如光明之中日爲其最。星宿之中月爲其最。
川流之中海爲其最。六天之中波旬以爲其
最。色界十八天之中淨居以爲其最。九十六
部之中釋僧以爲其最。九十六道之中佛道
以爲其最。如五百聲聞弟子之中。神解各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