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尼慧果淨音等。共請跋摩云。去六年有師子
國八尼至京云。宋地先未經有尼。那得二衆
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衆
發。設不本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縁。諸尼
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跋摩稱云。善哉。苟
欲増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人
不滿。且令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
尼來足滿十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
有信者採花布席。唯跋摩所坐花采更鮮。衆
咸崇以聖禮。夏竟還祇*桓。其年九月二十
八日。中食未畢。先起還問其弟子。後至奄然
已終。春秋六十有五。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
顏貌不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餘人。並
聞香氣芬烈。咸見一物状若龍陀。可長一
許。起於屍側直上衝天。莫能銘者。以香薪
闍維香油灌之。五色焔起氛氳麗空。四部
群集哀聲慟天。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又二驗出
梁高僧傳
宋尼釋曇輝。蜀郡成都人也。本姓青陽。名
曰玉。年七歳便樂坐禪。毎坐輒得境界意未
自了。亦謂是夢耳。曾與姉共寢。夜中入定。姉
於屏風角得之。身如木石亦無氣息。姉大驚
怪喚告家人。互共抱扶。至曉不覺。奔問巫覡。
皆言。鬼神所憑至年十一有外國禪師畺良
耶舍者。來入蜀。輝請諮所見。耶舍尼以輝
禪既有分。欲勸化令出家。時輝將嫁已有定
日。法育未展聞説其家。潜迎還寺。家既知
將逼嫁之。輝遂不肯行。深立言誓。若我道心
不果遂被限逼者。便當投火飼虎棄除穢形。
願十方諸佛證見至心。刺史甄法崇信尚正
法。聞輝志業迎與相見。并召綱佐及有懷
沙門互加難問。輝敷演無屈。坐者歎之。崇
乃許離夫家聽其入道。元嘉十九年。臨川康
王延致廣陵
宋淮南趙習。元嘉二十年爲衞軍府佐。疾
病經時憂必不濟。*常至心歸佛。夜夢一人形
貌秀異若神人者。自屋梁上以小裹物及剃
刀。授習云。服此藥用此刀病必愈。習既驚
覺果得刀藥焉。登即服藥疾除。出家名僧秀。
年逾八十乃亡
宋元嘉元年。東宮侖二女。姉十歳妹九歳。
里越愚蒙未知經法。忽其年二月八日。並失
所在。三日而歸。粗説見佛。至九月十五日又
失一旬。還作外國語。誦經梵書。見西域僧
便相開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又失。在田作人
從風上天。父母哀哭求神鬼。經月乃返。
剃頭爲尼被服法衣。持髮而歸。自説見佛及
比丘尼。曰汝宿縁爲我弟子。手摩頭髮便落。
與其法名。大曰法縁。小曰法綵。遣還曰。可作
精舍當與經法。既達家即除鬼坐立精舍。旦
夕禮誦。毎現五色光流汎峯嶺。自此容止音
調詮正有法。上京風規不能過也。刺史韋朗
孔默等。皆迎敬異右此三驗
出冥祥記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二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慚愧篇第十
奬導篇第十五
説聽篇第十
慚愧篇此有
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世輪轉六道旋還。若有一片神明無不
離多處。既其禀生無定有智有愚。受性
不同爲善爲惡。爲善故有慚有愧。爲惡故無
慚無愧。但凡夫之法相惑居懷。若未得治道
斷除。理應日夜勵己策修慚愧冥空辭謝幽
顯。從來無智不識至眞。致使煩惱森然結漏
繁擁。冀藉一善消除萬累。排蕩重昏豁然清
淨。是故大聖慇勤制諸道俗深慚應供。横受
福田之名。仰愧沙門。虚當乞士之號。進無菩
薩兼濟之能。退乏聲聞自調之徳。點辱師
辜負檀越。不堪行國王之地。無以報父母
之恩。事等破瓶。義同燋種。亦如多羅既斷。寧
可重生。析石已離終無還合。鬼常掃迹唱是
惡人。如來勅言。非我弟子。不能爲世福田。豈
可勝他禮拜。近障人天遠妨聖道。如斯罪累
何可言陳。在道尚然居俗寧救。是以一失人
身動經累劫。再逢服本還同遇本。今當以慚
愧水洗浴戒塵。執發露刀割覆藏網。仰愧
先賢。深慚後徳。盡誠懺謝徹窮來際。見一
切凡聖敬同佛想。自勒己心卑如賤想。所有
諸過。不起一念私隱之心。所有諸善。常生修
學之意。粗陳此心。是名慚愧也
引證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
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造。慚者内自羞
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
慚愧。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道
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寶滅諸惡業
又迦延論云。何名無慚。答曰。可慚不慚。可避
不避。不善恭敬。不善往來。此謂無慚。云何名
無愧。可羞不羞。可畏不畏。惡事不畏。故稱無
愧。又不善往來名無慚。惡事不見畏稱無愧。
翻此前名。故云慚愧
又新婆沙論云。世間有情見無慚者。言是無
愧。見無愧者言是無慚。到謂此二其體是
一。今欲顯示性相差別。令彼疑者得決定解。
問無慚無愧有何差別。答於自在者無怖畏
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
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
怖畏是無愧。復不恭敬是無慚。不怖畏是無
愧。復不厭賤煩惱是無慚。不厭賤惡行是無
愧。復作惡不自顧是無慚。作惡不顧他是無
愧。復作惡不自羞是無慚。作惡不恥他是無
愧。復作惡不羞恥是無慚。作惡而傲逸是無
愧。復獨一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對他造罪
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少人造罪而不羞
恥是無慚。若對衆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復若對惡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
對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
愚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智者造罪
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卑者造罪而不羞
恥是無慚。若對尊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復若對在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
出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非親
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親教軌
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作惡時不羞
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復
若於諸惡因不能訶毀是無慚。於諸惡果不
能厭怖是無愧。復貪等流是無慚。於癡等流
是無愧。是謂無慚無愧差別。如是二法唯欲
界繋。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
相應。唯除自性各翻前惡
是名慚愧
又瑜伽論云。云何無
慚無愧。謂觀於自他無所羞恥。故思毀犯。犯
已不能如法出離。好爲種種鬪訟違諍。是名
無慚無愧也。又遺教經云。慚如鐵鉤。能制人
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
愧則失諸功徳。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
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又智度論偈云
    入道慚愧人 持鉢福衆生
    云何縱欲塵 沈沒於五情
    著鎧持刀杖 見敵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 擧世所輕賤
    比丘爲乞士 除髮著袈裟
    五情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貴人 衣服以嚴身
    而行乞衣食 取笑於衆人
    比丘除飾好 毀形以攝心
    而更求欲樂 取笑亦如是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貪欲人 不知觀本願
    亦不識好醜 狂醉於渇愛
    慚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棄
    賢智所不親 愚癡所愛近
    諸欲求時苦 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愁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當捨之
    得福禪定樂 則不爲所欺
    欲樂著無厭 以何能滅除
    若得不淨觀 此心自然無
又正法念經云。若破戒多欲而行惡法。實非
沙門自稱沙門。猶如野干著師子皮。如虚僞
寶内空無物。又莊嚴論偈云
    既著壞色衣 應當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 *常思自調柔
    云何著是服 竪眼張其目
    蹙眉復聚頬 而起瞋恚相
    瞋恚於出家 不應所住處
    嫌恨如屠枷 瞋乃是恐怖
    輕賤之屋宅 醜陋之種子
    麁惡語之伴 燒意林猛火
    示惡道之業 鬪諍怨害門
    惡名稱床縟 暴速作惡本
    應當自觀察 出家之標相
    心與相相應 爲不相應耶
    比丘之法者 從他乞自活
    云何食信施 而生重瞋恚
    他食在腹中 云何生瞋恚
    而爲於信施 之所消滅耶
    此身不清淨 九孔*常流汚
    臭穢甚可惡 乃是衆苦器
    是身極鄙陋 癰瘡之所聚
    若共&MT05555;觸時 生於大苦惱
    身如彼箭鏑 有*鏑箭即中
    有身衆苦加 無身則無苦
    蚊虻蠅毒虫 皆能&T045578;殺人
    應當勤精進 遠離於此身
故知。上來所録。若道若俗。常須作意正念現
前。不得微解少法便起慢心不生慚愧。如四
果人等雖不可受總報。別報猶受。故賢愚經
云。如鴦崛魔羅。由殺九百九十九人。雖値
佛成羅漢。居在房中地獄之火。從毛孔出極
患苦痛。何況外凡未起對治。隨造一業決定
墮三惡道。但人身難得。遇惡因縁則便易
失。以惡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無

又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
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
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
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
億五千萬雜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
甚爲難數。魂神逐種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
體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間無空處。又菩薩
處胎經偈云
    吾從無數劫 往來生死道
    捨身復受身 不離胞胎法
    計我所經歴 記一不説餘
    純作白狗形 積骨億須彌
    以利針地種 無不値我體
    何況雜色狗 其數不可量
    吾故攝其心 不貪道放逸
又提謂經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
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
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又菩薩處
胎經。世尊説偈云
    盲龜浮木孔 時時猶可値
    人一失命根 億劫復難是
    海水深廣大 三百三十六
    一鍼投海中 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 難得過於是
又大莊嚴論偈云
    離諸難亦難 得於人間難
    既得離諸難 應當常精進
我昔聞有一小兒。經中説盲龜値浮木孔其
事甚難。時此小兒。故穿一版作孔受頭。擲
著池中。自入池中。低頭擧頭欲望入孔。水漂
*版故不可得値。即自思惟。極生厭惡。人身
難得。佛以大海爲喩。浮木孔小盲龜無眼。百
年一出。窬難可値。我今池小其*版孔大。復
有兩眼日百出頭。猶不能値。況彼盲龜而當
得値。即爲説偈云
    巨海極廣大 浮木孔復小
    百年而一出 得値甚爲難
    我今池水小 浮木孔極大
    數數自出頭 不能値木孔
    盲龜遇浮木 相値甚爲難
    惡道復人身 難値亦如是
    我今値人身 應當不放逸
    河沙等諸佛 未曾得値遇
    今日得諮受 十力世尊言
    佛所説妙法 我必當修行
    若能善修習 濟拔極爲大
    非他作已得 是故自精勤
    若墮八難處 云何可得離
    世間業隨逐 墜墮於惡道
    我今當逃避 得出三有獄
    若不出此獄 云何得解脱
    畜生道若干 歴劫極久長
    地獄及餓鬼 黒闇苦惱深
    我若不勤修 云何而得離
    險難諸惡道 今日得人身
    不盡苦邊際 不離三有獄
    應當勤方便 必離三有獄
    今我求出家 必使得解脱
又罪業報應經偈云
    水流不常滿 火盛不久燃
    日出須臾沒 月滿已復缺
    尊榮豪貴者 無常復過是
故知。人身難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須生著。當
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牽猪羊詣於屠所。故涅
槃經云。觀是壽命。常爲無量怨讎所繞。念念
損減無有増長。猶如暴水不得停住。亦如朝
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歩歩近死。又摩耶經
偈云
    譬如旃陀羅 驅牛就屠所
    歩歩近死地 人命疾過是
自大聖已還體未圓明。雖復分證無生。猶爲
三相遷流。況於凡愚理隔淨境。善惡雜糅明
白未分。豈能免點累之愆愛染之失。今聞
出家入道之美。不得便言無惡。聞白衣在家
之過。不得都無其善。若内修其行則如出家
之美。若内乖其信徒爲剪落。在家之人有諸
眷屬公私擾擾。資待所須尚不應慳。沙門淨
行塊然獨立。止須三衣六物極至百一供身。
自外妨縁何須蓄積。經律具呵明在聖教。若
慳悋法財不惠愚貧。智種不成便失聖胎。乃
至小罪猶懷大懼。常應謙肅恭敬大小。不得
自大輕慢前人。若具犯大罪廣畜田宅。過分
貯積勤營俗事。此定極惡。何須述之。今且
略論中下之人。薄學淺識謂智過人。起大憍
慢放誕形容。篾一切籠罩天地。踑踞師
長之前。叱吒尊人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爲僧。
既心形乖反。豈成僧寶也。或有專讀外典
玩琴棊諷讀詩書徒消日月。内教法藥救
生爲急。文奧理深詞華祕博。能解一句演
無量義。新舊經論卷軸數千。曾不窺撿一句
文。外書不急之事日夜勤學。若恐白衣
笑我無知不學世典者。何如俗人問我經義
不能答。恥居内不閑於外。未足可羞。在内
不解於内。恥辱彌甚良由時將末法人命轉
促。無常交臂朝不謀夕。恐一入幽塗累劫難
出。再遇佛法想見無由。雖有經律許一分學
外爲伏外道。此爲上品聰叡者説。先諳於内
兼令知外。譏辯鋒芒出言關典。内外博究
堪爲師匠。得如經説爲伏外道。今自量身觸
事無能。神識常蔽愚戇&MT02774;然。自救無
何能利物。色香不通何辯菽麥。願自私退省
己爲學。故涅槃經云。佛語諸比丘。出家之
人應修慧學尋究經典。不得披讀外道典籍
路伽耶等。常處山澤空閑靜室。修禪禮誦斷
邪顯正。是汝所宗
又叔迦經中説。叔迦婆羅門子白佛言。在家
白衣能修福徳善根勝出家者。是事云何。佛
言。我於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則
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則勝出家
又三千威儀云。出家人所作業務者。一者坐
禪。二者誦經法。三者勸化衆事。若具足作三
業者。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
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喩經云。昔有一人事須
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罐盛水。置
於火上。後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
復熱。火及冷水二事倶失。世間之人入佛法
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念妻子五欲之樂。
由是之故失其功徳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
欲之人亦復如是
又涅槃經。佛言。我涅槃後有聲聞弟子。愚
癡破戒喜生鬪爭。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
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
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瓦木。以金
易鋀石。以銀易白鑞。以絹易氀褐。以甘露易
於惡毒
又遺教經云。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
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
以睡眠因縁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依是行
道可得四沙門果乃至菩提。如是行者堪爲
師範。眞良福田得消信施
又婆沙論云。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論
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淨。
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
俗。如打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
眞金多*練多淨。又菩薩善戒經云。菩薩不
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
罪。不犯者。若爲論義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
一分外書。何以故。爲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
眞實故。爲知世事故。不爲世人所輕慢故。
以此文證。佛法學人若一向*廢内尋外則
便得罪。縱解理行唯可暫習。爲伏外道。還
須厭離進修内業務令増勝。若偏耽著則壞
正法。故地持論云。若菩薩於佛所説棄捨不
學。乃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爲犯衆多
犯。是犯染汚起。若上聰明人能速受學得
不動智。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受學佛法一分
外典。是名不犯。若於世典外道邪教。愛樂
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汚
起。頌曰
    冬狐理豐毳 春蠶緒輕絲
    形骸翻爲阻 心識還自欺
    齠齔歌鼓腹 平生少年時
    驅車追侠客 酌酒弄妖姫
    但念目前好 安知後世悲
    惕然一以愧 永與情愛辭
    願識眞妄本 染淨自分離
    羞慚滯五蓋 焉知同四依◎
奬導篇第十五此有四部
  述意部 引證部 生信部 業因部
述意部第一
夫貴賤靡*常貧富無定。譬水火更互寒暑
遞來。故見有財富室温衣豐人足不勞營覓
自然而至。復見有貧苦飢弊役力馳求。晨起
夜寐形骸爲之沮悴。心情爲之勞擾。縱有所
獲百方散失。終日願於富饒未甞暫有。以
此苦故。所以勸奬令其惠施力厲修福。若復
有人衣裘服玩鮮華香潔。春秋氣序寒温冷
暖。四時變改隨須無闕。而復見有尺布不完
丈帛殘弊。垢穢塵墨臭膩朽爛。炎暑不識
&T035290;。氷雪不知繒纊。乃至形骸不蔽。男女
惡露非唯可恥實亦慚怍。若見此苦豈可
不遠。所以勸奬令其修福。應施衣服及以室
宇。豈不見衆人皆有而我獨無。是故應須勇
猛修習。若復有人。食則甘味並薦珍羞備擧。
連机重案滿床亘席。芳脂芬馥馨香具列。而
復有脱粟之飯不充。藜藿之羹常乏。鹽梅早
自兩無。魚菜久已雙闕。乃至并日而餐糜粥
相係。雜以水果。加以草菜。萎黄困篤自濟
無方。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奬令其修
福。應施飮食及以水漿豈可衆人皆足而我
獨困。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榮位
通顯乘肥衣輕適意自在。行則天人瞻仰。住
則鬼神敬貴。而復見有卑鄙猥賤人所不齒。
生不知其生。死不知其死。塗炭溝渠之側。坐
臥冀壤之中。雖有叱咄之聲。反致捶撲之苦。
非唯神鬼不敬。乃亦狗犬加毒。若見此苦豈
可不遠。所以勸奬令其修福。應滅憍慢奉行
謙敬。豈可他人常貴而我*常賤。是故應當
勇猛修習。若復有人。形貌端正言音風吐。
常存廣利。仁慈博愛語不傷物。而復有人而
痤醜所言嶮暴。唯知自利不計念彼。彼忍
辱故所以致勝。多瞋恚故所以招惡。若見此
苦豈可不遠。所以勸奬令其修福。應滅瞋恚
奉行忍辱。豈可以令衆人*常處勝地而我永
隔淨縁。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意力
強幹少有疾病。常堪行道無有障礙。而復
有人羸瘵多患氣力弊劣。動輒増困眠坐不
安。見有此惡實宜捨遠。所以勸奬令其修
福。應施醫藥隨時賑救。豈可衆人常無疾頓。
而我永嬰沈滯。是故應須勇猛修習。凡是如
此之事。實最應勸。若不相勸。則學者不勤

引證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居家如牢獄。妻子如枷鎖。財物
如重擔。親戚如怨家。而能一日一夜受持
清禁六時行道。兼年常三長月*常六齋。菜
蔬節味。檢身口意不馳外。縁專崇出俗高
慕佛法。俯仰無虧坐臥無失。夜係明相晝思
淨法。深敬沙門悲心利俗。若能如是。雖居在
家可得度苦。故經云。佛法欲盡白衣護法。修
善上生天上如空中雪墮。比丘違於戒律。墮
陷惡道如雨從天落。當知於苦修福其福最
大。於福作罪其罪不輕。是以從苦入樂。未
知樂中之樂。從樂入苦。方知苦中之苦。斯言
可驗。幸願省之。又法句經偈云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佛説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
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
時有四禽獸。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
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獸者。晝行
求食暮則還宿。四禽獸一夜自相問言。世間
之苦何者爲重。烏言。飢渇最苦。飢渇之時
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
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渇爲苦。鴿言。
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
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
親疎。亦能殺人復亦自殺。鹿言。驚怖最苦。
我在林野心*常&MT05419;惕。畏懼獵師及諸犲狼。髣
髴有聲奔投&MT03184;。母子相捐肝膽掉悸。以此
言之驚怖爲苦。比丘聞之即答之曰。汝等所
論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
身。身爲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俗學道
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源。志存泥洹
是故知身爲大苦本。故書云。大患莫若於身

生信部第三
如那先比丘問佛經云。時有彌蘭王。問羅漢
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歳臨欲死
時念佛。死後生天。我不信是語。復言殺一
生死即入泥梨中。我亦不信是也。那先比丘
問王。如人持小石置在水上。石浮耶沒耶。王
言。其石沒也。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在
船上。其船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
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
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何不信耶。
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
泥犁。何不信耶。王言。善哉善哉。那先比丘
言。如兩人倶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一人生
罽賓國。此二人遠近雖異。死則一時倶到。如
有一雙飛鳥。一於高樹上止。一於卑樹上止。
兩鳥一時倶飛。其影倶到地耳。那先比丘言。
如愚人作惡得殃大。智人作惡得殃小。譬如
燒鐵在地一人知爲燒鐵。一人不知。兩人倶
取。然不知者手爛大知者小。作惡亦爾。愚
者不能自悔。故其殃得大。智者作惡知不
當爲。日自悔過。故其殃少耳
又四品學經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
生或勝於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
獄。罪畢始爲餓鬼。餓鬼罪畢轉爲畜生。畜生
罪畢乃還爲人。以畜生中畢罪便得爲人。是
故當作善奉三尊之教。長離三惡道。受天人
福後長解脱
又四十二章經云。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
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覩佛經
難。生値佛世難是也
又雜譬喩經有十八事於世甚難。一値佛世
難。二正使値佛得爲人難。三正使成人在中
國生難。四正使在中國生種姓家難。五正使
在種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難。六正使四支六
情完具得財産難。七正使得財産値善知識
難。八正使得善知識具智慧難。九正使得智
慧具善心難。十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難。十一
正使能布施欲得賢善有徳人難。十二正使
得賢善値有徳人往至其所難。十三正使至
其所得宜適難。十四正使得宜適得受聽説
難。十五正使聽説得正解智慧難。十六正使
得解能受深經難。十七正使受深經得如説
修行難。十八正使能受深經得如説修行得
證聖果難。是爲十八事難
業因部第四
佛説太子刷護經云。阿闍世王太子名爲刷
護。白佛言。菩薩何因縁得顏貌端正。何因
縁不入女人腹。於蓮華中化生。何因縁故能
知宿命之事
佛告太子。由能忍辱故即爲姝好。不婬泆故
即能化生。人生七日便知宿命無數世事
復何因縁身有三十二相。復何因縁有八十
種好。復何因縁見佛身者視之無厭
佛告太子。本爲菩薩好喜布施種種雜物與
諸佛菩薩及師父母人民索用。故得三十二
相。當有慈心哀念十方蠕動之類。如視赤子。
皆欲度脱。故得八十種好。見怨如視父母。等
心無異。故視佛無厭
復何因縁知深經慧及陀羅尼行。復何因縁
知三時定意得安隱。復何因縁佛所説善其
有聞者皆喜信受。佛告太子。菩薩喜書信
受諷誦學問。是故知深經智慧及得陀羅尼
行。復常專心意用。是故得三昧安隱。所説
至誠。是故所語人皆信向聞者歡喜。復何因
縁不生惡處。復何因縁得生天上。復何因縁
不貪愛欲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信佛法僧。用是故不生
八惡處。由持戒不缺。是故生天。由知經法
本空。是故不貪欲
復何因縁菩薩身口心行所念皆淨。復何因
縁魔不得便。復何因縁不敢誹謗三寶
佛告太子。菩薩喜愛三寶。是故得淨。精勤
不懈。是故魔不得便。所作皆至誠。是故衆
人不敢誹謗三寶
復何因縁菩薩得好高聲如梵天聲。復何因
縁有八種音。復何因縁知衆人念皆悉能報」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至誠不欺。是故得好高
聲如梵天聲。由世世不惡口。是故得八種音。
由世世不兩舌不妄語。是故衆人所念悉皆
能報
復何因縁得壽命長。復何因縁身得無病。復
何因縁家室和順不令別離。佛告太子。由不
殺生。是故爲人壽命長。由不持刀杖撃人。
是故後生爲人無病。由見鬪和解令喜。是
故後生爲人不得別離
復何因縁得財不離。復何因縁不爲劫盜。復
何因縁得處尊高
佛告太子。由不貪人財。是故富樂。喜施不
慳。是故不亡財物。心不嫉妬。是故生得尊

復何因縁得天眼洞視。復何因縁得天耳徹
聽。復何因縁知世間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由好意燃燈供於佛前。是故得天
眼洞視。由喜持伎樂於佛寺前。是故得天耳
徹聽。由喜定意。是故知世間死生之變
復何因縁得飛行四禪。復何因縁知前世無
數劫來之事。復何因縁得三佛身便般涅槃」
佛告太子。由喜施車馬船等與三寶人用。是
故得飛行四神足。由常專念諸佛三昧
行教人。是故得念前世無數劫事。由菩薩得
惟越致道。是故能斷死生之根。得佛道已
便般涅槃
頌曰
    茫茫荒宇 蠢蠢迷昉 居苦謂樂
    靡勤靡奬 不遵厥理 空傳妄想
    外順情塵 内乖心朗 慈誘返迷
    扣誠發爽 靈通吐曜 冥資妙響
    歸心正覺 津悟福賞 撫之有會
    功超由曩
感應縁略引
三驗
  晋竺長舒  宋邢懷明  宋王叔達
晋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爲富
人。竺居晋元康中内徙雒陽。長舒奉法精
至。尤好誦觀世音經。其後隣比失火。長舒家
悉草屋。又正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復出
物所全無幾。乃勅家人不得槤物。亦無灌
救者。唯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隣屋。與長舒
隔籬而風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于時咸以
爲靈。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
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晴燥夕當爇其屋。
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後天甚旱燥風起亦駛。
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
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家。自説
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
觀世音當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
耳。自是隣里郷黨咸敬異焉
宋邢懷明。河間人。宋大將軍參軍。嘗隨南郡
太守朱循之北伐。倶見陷沒。於是伺候間隙
倶得道歸。夜行晝伏。已經三日猶懼追捕。
乃遣人前覘虜候。既數日不還。一夕將雨陰
闇。所遣人將曉忽至。乃驚曰。向遙見火光
甚明。故來投之。那得至而反闇。循等怪愕。懷
明先奉法。自征後頭上*常戴觀世音經。轉
讀不廢。爾夕亦正暗誦。咸疑是經神力。於是
常共祈心。遂以得免居于京師。元嘉十七年
有沙門。詣懷明云。貧道見此巷中及君家殊
有血氣。宜移避之。語畢便去。懷明追而目
之。出門便沒。意甚惡之。經二旬隣人張景秀
傷父及殺父妾。懷明以爲血氣之徴。庶得無
事。時與劉斌劉敬文。比門連接同在一巷。其
年並以劉湛之黨。同被誅夷云
宋王球字叔達。太原人也。爲涪陵太守。以
元嘉九年於郡失守繋在刑獄。著一重鎖釘
鍱堅固。球先精進。既有囹圄用心尤至。獄
中百餘人並多飢餓。球毎食皆分施之。日自
持齋。至心念觀世音。夜夢昇高座見一沙門。
以一卷經與之。題云光明案行品。并諸菩
薩名。球得而披讀忘第一菩薩名。第二觀世
音。第三大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
輪也。既覺鎖皆斷脱。球心知神力彌増專到。
因自釘治其鎖經。三日而被原宥右此三驗
出冥祥記
説聽篇第十此有
八部
  述意部 引證部 儀式部 簡衆部
漸頓部 法施部 報恩部 利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師資義重慧學爲勝。修以義方多聞爲善。
故馬鳴振將絶之綱。龍樹興大小之辯。慧
&T050610;昭然清論英出。信可該領名數藻雪
疑。然學而不説尼父所憂。於義不了釋尊所
誡。故經曰。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故外書云。
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受
説無違則理超情腑。如説聽乖宗則尠難通
會。是以一象既虧則六爻斯墜。一言有失
則累劫受殃。故知傳法不易受聽極難。良由
去聖日久微言漸昧。而一説一受固亦難行。
恐名利關心垢情難淨也
引證部第二
如中論偈云
    眞法及説者 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又十地論云。由説聽二人不稱法故各有兩
過。一不平説過。二佛不隨喜過。故大集經
偈云
    若諸衆生無法器 如來於彼修捨心
    設大方便待時節 爲令彼得眞解脱
大莊嚴論偈云
    隨聞而得覺 未聞愼勿毀
    無量餘未聞 謗者成癡業
寶性論偈云
    愚癡及我慢 樂行於小法
    謗法及法師 則爲諸佛呵
    外現如儀相 不識如來教
    謗法及法師 則爲諸佛呵
今見初學黒白幼童。發足守迷。於文義中生
知足想。自恃&T020717;他轉加輕侮。故地持論云。
隨文取義有五種過。一無正信。二退勇猛。三
誑衆生。四輕法。五謗法。能説之人尚垢自
心。況所聽之人能生信乎。若淨心説法。縱是
生死變爲涅槃。若染心説。縱是涅槃變爲
生死
又涅槃經云。大乘爲甘露。亦名爲毒藥。能消
即爲甘露。不消即成毒藥。如人置毒乳中
則能殺人。故寶性論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則爲毒
又十輪經云。如刹利旃陀羅等。見有依我
法中出家若聲聞辟支佛乃至大乘説法法
師。誹謗罵辱欺誑正法。而作留難惱亂法師。
以是因縁墮阿鼻地獄。若見依我法中而出
家者。於此人所數數瞋恚。罵辱我所説法不
肯信受。破壞塔寺僧坊堂舍殺害比丘。先所
修習一切善根。皆悉滅盡。命欲終時支節皆
疼如火焚燒。其人舌根如被繋縛。於多日中
口不能語。命終之後墮阿鼻地獄
儀式部第三
如三千威儀云。上高座讀經有五事。一當先
禮佛。二當禮經法上座。三當先一足躡阿僧
提上正住座。四當還向上座。五先手按座
乃却座。已座有五事。一當正法衣安座。二
稚聲絶當先讃偈唄。三當隨因縁讀。四
若有不可意人不得於座上瞋恚。五若有持
物施者當排下著前。又問經有五事。一當如
法下床問。二不得共座問。三有解不得直當
問。四不得持意念外因縁。五設解頭面著地
作禮反向出戸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法師處師子座有四種
法。何等爲四。一者欲昇高座。先應恭敬禮拜
大衆然後昇座。二者衆有女人應觀不淨。三
者威儀視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顏色和悦
人皆信受。不説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者於
惡言問難當行忍辱
復有四法。一於諸衆生作饒益想。二於諸
衆生不生我想。三於諸文字不生法想。四願
諸衆生從我聞法。於阿耨菩提而不退轉
復有四法。一不自輕身。二不輕聽者。三不
輕所説。四不爲利養。又文殊師利問經云。文
殊師利白佛言。四衆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
身口木石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六時中不得作聲。禮佛時。
聽法時。衆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小便
時。何故是時不得作聲。佛告文殊。於是時中
有諸天來。彼諸天等常清淨心無染心空心
隨波羅蜜心觀佛法心。以彼聲故令心不定。
以不定故悉皆還去。以諸天去故諸惡鬼來。
作不饒益不安隱事。彼入於此生諸焔患。人
民飢餓更相侵犯。是故文殊。應寂靜禮佛。佛
説祇夜云
    不作身口聲 木石餘音聲
    寂靜禮佛者 如來所讃歎
又佛本行經云。佛告諸比丘。從今日制諸弟
子。不得請於諸根闇鈍及以缺漏戒不具者
而説其法。從今以後若請説法。應請妙行具
足之人於諸衆内勝行成就多解修多羅及解
毘尼解摩登伽人。應選擇文字分明具足辯
才者説法。是等比丘從下座次第差遣爲衆
説法。若一乏者更請第二。第二疲乏應請第
三。第三疲乏應請第四。第四疲乏應請第五。
乃至若干堪説法者。次第應請爲衆説法。爾
時衆人見彼法師辯才具足能演説法。即持
香華而散其上。時諸比丘不受其法而生厭
離。何以故。以佛斷故。出家之人不得將持塗
粖香及諸香鬘。時諸人輩聞見此事毀呰
説言。是等比丘。如是供養尚不堪受。況復
勝者。時諸比丘以如是事具往白佛。爾時佛
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若有諸白衣檀越。以
歡喜心。以吉祥故。持種種香華塗香*粖香
及諸華鬘散法師上者。應當受之。是白衣諸
檀越等。遂將種種資財寶。物及袈裟等供養
法師。是諸比丘恐懼慚愧不受彼物。世諸人
輩毀呰談説。是輩沙門諸釋子等。若干輕物
尚不堪受。況復勝者。爾時諸比丘聞是事已
具往白佛。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若
有俗人持諸財物及袈裟等奉施法師。爲歡
喜故我許捨施。若有須者聽其受取。若不須
者我許送還
時諸比丘取經中要略義味。而爲化説不依
次第。於時比丘慚愧恐怖。慮違經律具以白
佛。於時佛告諸比丘言。我許隨便於諸經中
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爲人説法。但取中義莫
壞經本
又佛本行經云。時諸比丘集一堂内。有二比
復演説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二堂之
内各別説法。猶故相妨。此堂之内將引比丘
往詣彼堂。彼堂之處有諸比丘。迭相誘接令
詣此堂。往來交雜遂乃亂衆。人或去來法事
斷絶。或有比丘於此法門不喜聞説。時諸比
丘具以白佛。佛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一
堂二人説法。亦復不得二堂相近使聲相接
以相妨礙。亦復不得彼詣此衆此詣彼衆。亦
復不得憎惡沙門不喜聞説。若憎惡者須如
法治之又四分律亦不許同一堂内二法師説法高座相
近並坐而説歌詠聲説雙聲合唄並皆不許餘律
亦不許法師高座受白衣
散花花若著身即須振却
又善見律云。若法師爲
講聽者説法。女人聽者以扇遮面。愼勿
露齒笑。若有笑者驅出。何以故。三藐三佛
陀。憐愍衆生金口所説。汝等應生慚愧心而
聽。何以笑之驅出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違法部  如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
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説法時莊校文辭
令衆歡樂。惡魔爾時助惑衆人障礙善法。
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
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不安隱。
是諸人等爲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
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爲誑所欺。皆使令墮
深坑而死。復次舍利弗。不淨説法者。不
知如來隨宜意趣。自不善解而爲人説是
人現世得五過失。何等爲五。一説法時心
懷怖畏恐人難我。二内懷憂怖而外爲他
説。三是凡夫無有眞智。四所説不淨但有
言辭。五言無次第處處抄撮。是故在衆心
懷恐怖。如是凡夫無有智慧心無決定但
求名聞。疑悔在心而爲人説。是故舍利弗。
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
法墮地獄。又増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
諸比丘。當知有此四鳥。云何爲四。一或
有鳥聲好而形醜。謂拘翅羅鳥是也。二或
有鳥形好而聲醜。謂鷙鳥是也。三或有鳥
聲醜形亦醜。謂土梟是也。四或有鳥聲好
形亦好。謂孔雀鳥是也。世間亦有四人當
共觀知。云何爲四。一或有比丘顏貌端正
威儀成就。然不能有所諷誦諸法初中後
善。是謂此人形好聲不好。二或有人聲好
而形醜。出入行來威儀不成。而好廣説精
進持戒初中後善義理深邃。是謂此人聲
好而形醜。三或有人聲醜形亦醜。謂有人
犯戒不精進。復不多聞。所聞便失。是謂此
人聲醜形亦醜。四或有人聲好形亦好。謂
比丘顏貌端正威儀具足。然復精進修行
善法多聞不忘。初中後善善能諷誦。是謂
此人聲好形亦好也。又増一阿含經云。爾
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雲。云何爲四。一
或有雲雷而不雨。二或有雲雨而不雷。三
或有雲亦雨亦雷。四或有雲不雨不雷。是
四種雲而像世間四種人。一云何比丘雷
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十二部經諷
誦不失其義。然不廣與人説法。是謂雷而
不雨。二云何雨而不雷。或有比丘顏貌端
正威儀皆具。然不多聞高聲誦習十二部
經。復從他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
亦好與他人説法。是謂雨而不雷。三云何
不雨不雷。或有人顏色不端威儀不具。不
修善法亦不多聞。復不與他人説法。是謂
此人不雨不雷。四云何亦雨亦雷。或有人
顏色端正威儀皆具。好喜學問亦好與他
法説。勸進他人令便承受。是謂此人亦
雨亦雷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説聽篇第十六之二
簡衆部第五
夫法師昇座。先須禮敬三寶自淨其心。觀時
擇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爲説。故報恩
經云。聽者坐説者立不應爲説。若聽者求説
者過。不應爲説。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依字
不依義。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依識不依
智。並不應爲説。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
菩薩清淨法故。若説尊重於法。聽法之人亦
崇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説。
故阿含經偈云
    聽者端心如渇飮 一心入於語義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