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月二十二日。忽語衆吾將去矣。言已端坐
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
七。至於滅後而多靈驗。到仁壽末年已前忽
振錫被衣猶如平昔。凡經七現重降山寺。一
還佛壟語弟子曰。案行故業各安隱耶。擧衆
皆見。悲敬言問。良久而隱
唐潞州法住寺釋曇榮。俗姓張氏。定州人也。
神厲氣清。觀榮勤攝。隨縁通化。曾無執著。毎
年春夏立方等般舟。至於秋冬各興禪誦。乃
告衆曰。舍利之徳挺變無方。若苦業有銷。請
祈可遂。乃人人前別置水鉢。加以香鑪通夜
苦求。至明鉢内總獲舍利四百餘粒。後時所
住堂舍忽自崩壞。龕像舍利宛然挺出。布在
庭中一無所損。又至貞觀七年。清信士常凝
保等。請榮於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懺法。至七
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行精固。
於道場内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上而下。中
有七佛相好非常。語僧定云。我是毘婆尸如
來無所著至眞等正覺。以汝罪銷故來爲證。
然非本師不與受記。如是六佛皆同此詞。最
後一佛云。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也。爲汝罪
銷故來授記。曇榮是汝滅罪良縁。於賢劫中
名普寧佛。汝身器清淨。後當作佛名普明。
若斯之應現感靈祥信難圖矣。以貞觀十三
年卒於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右二人出
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十二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 此有
七部
  述意部 念佛部 觀佛部 彌陀部 彌
勒部 普賢部 觀音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人應感。茲赴物機。色相光明。振徳於
甘露之澤。影留圖像。遣化於日隱之運。所以
忉利暫隔。猶致刻檀之聖容。況堅固長晦。孰
忘疇昔之心哉。是故發源西國。則優填創其
始。移教東域。則漢明肇其初。沿茲而來。匠者
踵武。聿追法身備極珍寶。金石珠玉之飾。土
木繍畫之姿。莫不即心致巧。因茲呈妙。昔
晋代僧衆創造煒絶。宋齊帝王製作日新。
多未記銘。懼或失源。今録其殊勝。垂範表益

念佛部第二
夫大聖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稱揚之徳。故十
方諸佛。同出於淤泥之濁。三身正覺。倶坐於
蓮臺之上。隨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謂始從出
家終成正覺。於其中間。道樹降魔。鹿野説法。
相好圓滿。光明炳著。身色清淨。事等鎔金。面
貌端嚴。猶如滿月。齒同珂雪。髮似光螺。目譬
青蓮。眉方翠柳。八音響亮。萬相雍容。五眼洞
明。六通遙颺。懸河寫辯。連注投機。圓三點以
成身。具五分而爲體。帶權實以度物。隨眞應
以化人。或扇廣大之慈風。灑滂沱之法雨。能
使身田被潤。即吐無上之牙。心樹既榮。便
茂不彫之葉。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爲衆
生故。隨縁應現。十方十億並願歴侍。三千大
千倶得親承。長種福田廣興供養。吐邪倒之
根。拔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見佛之果。故
法華經偈云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又譬喩經云。昔有國王。殺父自立。有阿羅漢。
知此國王不久命終。計其餘命不過七日。若
命終後必墮阿鼻地獄一劫受苦。此阿羅漢
尋往化之。勸教至心稱南無佛。七日莫絶。臨
去重告愼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稱説晝夜
不廢。至七日頭便即命終。魂神趣向阿鼻地
獄。乘前念佛。至地獄門知是地獄。即便大
聲稱南無佛。獄中罪人聞稱佛聲。皆共一時
稱南無佛。地獄猛火即時化滅。一切罪人皆
得解脱出生人中。後阿羅漢重爲説法得須
陀洹。以是因縁。稱佛名號。所獲功徳無量無
邊不可爲喩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佛在世時。佛爲父王及
諸大衆。説觀佛三昧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身眞金色光明無量。時座下有五百釋
子。以罪障故。見佛色身。猶如灰人羸婆羅
門。見已號哭自拔頭髮。擧身投地鼻中血出。
佛安慰曰。汝勿號哭。吾爲汝説。過去有佛名
毘婆尸。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長者。名
日月徳。有五百子。聰明多智無不貫練。其
父長者信敬三寶。常爲諸子説佛法義。諸子
邪見都無信心。後時諸子同遇重病。父到兒
前。泣涙合掌語諸子言。汝等邪見不信佛法。
今無常刀切割汝身。爲何所怙。有佛世尊。名
毘婆尸。汝可稱名。諸子聞已。敬父言故稱南
無佛。復教稱法及稱僧名。稱已命終。由稱佛
故生四天王天上壽盡以前邪見還墮地獄。
獄卒羅刹。以熱鐵叉刺壞其眼。受是苦時。憶
父教稱念佛因縁。從地獄出來生人中。貧窮
下賤。後式棄佛出。亦得値遇。但聞佛名不
覩佛形。後隨葉佛。拘樓秦佛拘那含佛迦葉
佛。亦皆聞名不見其形。以聞如是六佛名故。
今得與我同生釋種。我身端嚴如閻浮金。汝
見灰色羸婆羅門。皆由前世邪見故爾。汝今
可稱過去佛名。并稱汝父。亦稱我名及彌勒
佛。稱已作禮。及向大衆大徳衆僧。五體投地。
發露懺悔邪見之罪。諸人受教懺悔訖已。見
佛金色如須彌山。見已白佛。我今見佛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光明。作是語已得須陀
洹。求佛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佛告比丘。我滅度後。若稱我名。南無諸佛。所
獲福徳無量無邊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有佛出世。號
釋迦牟尼。滅度之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
慢邪見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自在。語王
子言。世有佛像。衆寶嚴飾然爲可愛。可暫
入塔觀佛形像。王子即隨共入塔中見像相
好。白比丘言。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眞身。
比丘告言。汝今見像不能禮者。應當合掌稱
南無佛。是時王子。即便合掌稱南無佛。還宮
繋念塔中像故。即於後夜夢見佛像。夢已歡
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由一入塔稱佛善根。
命終得値九百萬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逮
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諸佛現前爲其
授記。從是已來經於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
道。乃至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定。昔王子者。
今財首菩薩是。以是因縁。智者應當如是
念佛也
觀佛部第三
竊聞法王法力道濟無疆。大慈大悲聲高有
頂。隨根普雨靉靆密雲。觸類等觀朗同明鏡。
是以金容誕迹。遂致恒星匿彩。月愛舒光。便
使晨曦掩色。八音纔吐。則尼揵轍亂。七辯
暫宣。則富那旗靡。故知威神尊重利益弘深。
隨喜見聞則難遭難遇。勸諸行者。常須觀佛。
心存妙色似對目前。意想光儀如臨咫尺。雖
法身無二隨應説三。逗機弘誘乃有多種。今
且録經。後述靈驗。餘之不盡。備在廣文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
佛出世。號寶威徳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
往詣佛塔。禮拜佛像。有見一寶像。嚴顯可
觀。禮已諦視説偈讃歎。後時命終。悉生東方
寶威徳上王佛國。大蓮華中結跏趺坐忽然
化生。從此已後常得値佛。於諸佛所。淨修
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爲授記。於
十方面各得成佛。東方善徳佛者。則彼師是。
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謂東南方。無優徳佛。
南方栴檀徳佛。西南方寶施佛。西方無量明
佛。西北方華徳佛。北方相徳佛。東北方三乘
行佛。上方廣衆徳佛。下方明徳佛。如是十佛
由因過去禮塔觀像一偈讃歎。今於十方各
得成佛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有佛出世。號
曰空王。入涅槃後有四比丘。共爲同學習佛
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
業當墮惡道。空中有聲語比丘言空王如來。
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可入
塔觀像。與佛在世時等無有異。聞空聲已。
入塔觀像眉間毫相。即作念言。如來在世光
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
語已。如太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由入佛
塔觀像毫相懺悔因縁。後八十億阿僧祇劫
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
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爲十方佛現前
授記。今悉成佛。東方有國名曰妙喜。佛號阿
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名曰歡喜。佛號
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名曰極樂。佛
號無量壽。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名蓮華
壯嚴。佛號微妙聲。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縁
行者。應當如是數觀佛也
又迦葉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菩薩。名大精
進。年始十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一比
丘。於白&T073554;上。畫佛形像。持與精進。精進見
像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來形像妙好乃爾。
況復佛身。願我未來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
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啓父母求哀
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
家我等當死。子白父母。若不聽我者。我從
今日不飮不食。不昇床坐亦不言説。作是誓
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識八萬四千
婇女等。同時悲泣。禮大精進尋聽出家。
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爲座。在畫像前結
跏趺坐。一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如來像
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相離相
體性空寂。作是觀已。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
足無量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
淨天眼見於東方阿僧祇。佛以淨天耳聞佛
所説悉能聽受。滿足七月。以智爲食。一切諸
天散華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爲人説法。
二萬衆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祇人住於聲
聞縁覺功徳。父母親眷皆住不退無上菩提。
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是。由此觀像今
得成佛。若有人能學如此觀。未來必當成無
上道
感應縁 略引五
十三
自法移東漢教漸南呉。佛像靈祥充牣區
宇。而群録互擧。出沒有殊。至於瑞迹蓋無
異也。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陳晋
代。而暦表隋唐。或陶化在人。而迹從倚
伏。故不獲銓次。依縁而辯集之此卷一
十五縁
東漢雒陽晝釋迦像縁 南呉建業金像從
地出縁 西晋呉郡石像浮江縁 西晋泰山
七國金像瑞縁 東晋楊都金像出渚縁 東
晋襄陽金像游山縁 東晋荊州金像遠降縁
 東晋呉興金像出水縁 東晋會稽木像香
瑞縁 東晋呉郡金像傳眞縁 東晋東掖門
金像出地縁 東晋廬山文殊金像縁 元魏
涼州石像山袈裟出現縁 北涼河南王
塑像縁 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
案南齊王琰冥祥記云。漢明帝夢見神人。形
垂二丈。身黄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群臣。或對
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
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夏。
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莫
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葉
摩騰等。齎優填王畫釋迦倚像。帝重之。如
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
臺乃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又於白馬寺
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
呉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躯。討其本
縁。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鎭於江府也。何以知
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
于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厠
處令執屏籌。至四月八日。皓如戲曰。今是八
日浴佛時。遂尿頭上。尋即通腫陰處尤劇。痛
楚號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聖所
致。便遍祀神祇並無効應。宮内伎女素有信
佛者。曰佛爲大神。陛下前穢之。今急可請耶。
皓信之。伏枕歸依。懺謝尤懇。有頃便愈。遂以
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洗像。慚悔殷
重。廣修功徳於建鄴寺。隱痛漸愈也
西晋愍帝建興元年。呉郡呉縣。松江滬涜口。
漁者萃焉。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游水上。漁
人疑爲海神。延巫祝。備牲牢以迎之。風濤
彌盛駭懼而返。復有奉五斗米道費老之
往曰。斯吾師也。復共往接。風浪如初。有奉
佛居士呉縣朱膺。聞之歎曰。將非大覺之垂
降乎。迺潔齋共東靈寺帛尼及信佛者數人。
至涜口稽首迎之。風波遂靜。浮江二人隨潮
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將欲捧接。人力未
展。聊試&T016254;之。飄然而起便輿。還通玄寺。看像
背銘。一名惟衞。二名迦葉。莫測帝代而書
迹分明。擧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像。人雖
數十而了不動。復重啓請翻然得起。以事表
聞朝廷。士庶歸心者十室而九。沙門釋法開。
來自西域。稱經説。東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
塔。有供養禮覲者。除積劫罪
又別傳云。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
乃水上不沒不行。以状奏聞。下勅聽留呉郡
見高僧傳及
旌異記等
西晋泰山金輿谷朗公寺。昔中原値亂永嘉
失馭。有沙門釋僧朗。所居之山常有雲陰。俗
異其禎。威聲振遠。天下知聞。于時無主英雄
負圖。七國宗廟敬以崇福焉。諸國競送金銅
像并贈寶物。朗恭事盡禮毎陳祥瑞。今居一
堂門牖常開。鳥雀不近雜穢不著。遠近嗟異。
其寺至今向三百五十年
東晋成帝咸和年中。丹陽尹高悝。往還市闕。
毎張侯橋浦有異光現。乃使吏尋之獲金像
一躯。西域古製。光趺並闕。悝下車載像。至
長干巷口。牛不復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
徑赴長干寺。因安置之。楊都翕然勸悟者甚
衆。像於中霄。忽放金光。歳餘臨海縣漁人
孫世。於海上見銅蓮華趺。丹光游泛。乃
馳舟接取。具送上臺。帝令試安像足。恰然
同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詣悝云。昔游
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于河濱。王路
既通尋覓失所。近感夢云。吾出江東。爲高悝
所得在阿育王寺。故遠來相投欲一禮拜。悝
引至寺。五僧見像歔欷洟泣。像爲之放光
照于堂内。及繞像形。僧云。本有圓光。今在遠
處。亦尋當至。五僧即住供養。至咸和元年。南
海交州合浦採珠人董宗之。毎見海底有光
浮于水上。尋之得光。以事上聞。簡文帝勅施
此像。孔穴懸同光色無異。凡四十餘年。東
西別處祥感光趺。方乃符合。此像華臺有西
域書。諸道俗來者。多不識之。有三藏法師求
那跋摩。曰此古梵書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
造。時瓦官寺沙門慧邃。欲求摸寫。寺主僧尚
恐損金色。語邃曰。若能令佛放光迴身西向
者。非余所及。邃至誠祈請。至於中霄。聞有
異聲。開殿見像大放光明轉坐面西。於是乃
許摸之。傳寫數十躯。所在流布。至梁武帝。於
光上加七樂天并二菩薩。至陳永定二年。王
琳屯兵江浦將向金陵。武帝命將泝流。軍發
之時。像身動搖不能自安。因以奏聞。帝撿之
有實。俄而鋒刃未交。琳衆解散。單騎奔北。遂
上流大定。故動容表之。天嘉之中。東南兵起。
帝於像前乞願。凶徒屏退。言訖光照階宇。不
久東陽閩越皆平。沙門慧曉長干領袖。行化
所及。事若風移。乃建重閣。故使藻繢窮奇登
臨極目。至徳之始加造方趺。自晋迄陳。五
代王臣。莫不歸敬。亢旱之時。請像入宮。乘以
帝輦。上加油覆。僧爲雨調。中途滂澍。常
候不失。有陳運否亟渉訛謠。禎明二年像面
自西。雖正還爾。以状聞。帝延入太極。設齋行
道。其像先有七寶冠。飾以珠玉。可重三斗。
上加錦帽。至曉寶冠掛于像手。錦帽猶在頭
上。帝聞之燒香祝曰若國有不祥。還脱寶冠
用示徴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脱掛如昨。君臣
失色。及隋滅陳。擧國露首面縛西遷。如所表
焉。隋高祖聞之。勅送入京大内供養。帝躬
立侍。下勅曰。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有司造
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興善寺。像既
初達。殿大不可當陽。乃置北面。及明乃處正
陽。衆雖異之。還移北面。至明還南如初。衆咸
愧謝輕略。今現在圖寫盛矣
東晋孝武寧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陽檀溪寺
沙門釋道安。盛徳昭彰播聲宇内。於郭西
精舍。鑄造丈八金銅無量壽佛。明年季冬嚴
飾成就。晋鎭軍將軍雍州刺史郗恢之。創莅
襄部賛撃福門。其像夜出西游萬山。遺示一
跡。印文入石。郷邑道俗一時奔赴。驚嗟迎
接。還本供養。後以其夕出住寺門。衆咸駭異。
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
下勅於建興苑鑄金銅華趺。高五尺九寸。廣
九尺八寸。莊嚴既訖。泝流送之。以承像足。立
碑頌徳。劉孝儀文。蕭子雲書。天下稱最。碑現
逮周武滅法。建徳三年甲午之歳。太原公
王秉爲襄州刺史。副鎭將上開府長孫哲。志
不信法。聞有靈感先欲毀除。邑中士女被廢
僧尼。聞欲除滅哀號盈路。哲見道俗歎惜瞋
怒彌盛。逼逐侍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
繩繋頸挽牽不動。哲謂不用心。杖監事者各
一百。牽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動如故。哲怒逾
壯。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慄。
哲獨喜踴。即令融毀。揚聲唱快。便馳馬欲報
剌史。纔可百歩忽然落馬。失瘖直視四支不
擧。至夜便卒。道俗唱快于甚。哲當毀像時。於
腋下倒垂衣内銘云。晋太元十九年歳次甲
午。月朔日。比丘道安。於襄陽郭西造丈
八金像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子。百八十年當
滅。後計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安師聖
人誠無虚記。今本所住名啓法寺。所覆之石
人鑿取現存焉
又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陽留守竇盧褒。攝
據一部屬王世充。有啓法寺憲法師者。爲士
俗所重。數諫竇君令投唐國。竇不從。憲與
士俗内外通使。京輔遂發兵至襄陽。竇固
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後知憲情遂密殺之。
憲臨終語弟子蘇富婁曰。我與汝父。見毀安
師金像。自爾已來遺迹不嗣。我死後可依造
之。及武徳四年。官軍圍急。竇降方恨不取憲
語。枉殺何酷。斯即於國有功無人申者。城平
富婁。便從俗服。憲有衣資什物。並富婁
拾。乃有心擬像。不知何模樣。一冶便成。無有
缺少。當鑄像時。天陰雲有雨華如李。遍一寺
内。富婁性巧財用自富。又於家内造金銅彌
勒像。高丈餘。後夢。憲令其更造佛像。乃於梵
雲寺造大像。高五十九尺。事如別顯。昔
初。秦孝王俊。曾鎭襄部。聞安師古像形製
甚異。乃遣人圖之。於長安延興寺造之。初鑄
之夕。亦感天樂雨華。大有靈瑞像今現在延
興寺也
東晋穆帝永和六年歳次丁未。依勘長暦乃
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現于荊州城北。長
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測其所
從也。初永和五年。廣州商客下載欲竟恨船
輕。中夜覺有人來奔船。驚共尋視了無所見。
而船載自重不可更加。雖駭其異而不測也。
列邁利渉常先諸舫。不久遂達渚宮。纔泊水
次。夜復覺人自船登岸。船載還輕。及像現也
方知其兆。時大司馬桓温鎭牧西陜。躬事
拜傾動邦邑。諸寺僧衆咸迎引。鏗然不
動。有長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
以永和二
年捨宅爲寺。額表郡名。承道安法師襄川綜
領。請一監護。安謂弟子曇翼曰荊楚士庶始
欲信法。成其美者非爾誰歟。爾其行矣。翼
負錫南征。締構一載。僧宇雖就。而像設弗施。
毎歎曰。育王寺像隨縁流布。但至誠不極。何
憂不垂降乎。及聞荊城像至。欣感交懷。曰斯
像余之本誓也。必歸我長沙。固可心期。難
以力致。衆咸僉曰必如所言。驗之非遠。翼燒
香拜請。令弟子三人捧。颯然輕擧。遂安本寺。
道俗慶悦。至晋簡文咸安二年。始鑄華趺。晋
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爲刺史。於中夜出寺
西門。邏者謂人問而不答。以刀撃之鎗然。
視乃像也。刀撃胸處文現於外。有罽賓僧伽
難陀禪師者。多識博觀。從蜀來荊。入寺禮像。
歎咽久之。翼問其故。答曰。近天竺失之。如何
遠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看像光背梵
文。曰阿育王造也。時聞此銘更倍欽重。曇翼
興念致應之驗也。及病將亟。像光忽逝。翼
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振。光往地方復爲佛事。
旬日而終。後僧擬光更鑄今者。宋孝武時。
像大放光。江東佛法一期甚盛。宋明帝太始
末。像輒垂涙。明帝尋崩。嗣主狂勃。便有宋齊
革運。荊州刺史沈悠之。初不信法。沙汰僧尼。
長沙一寺千有餘僧。應還俗者將數百人。擧
衆惶駭長幼悲泣。像爲汗流五日不止。有聞
沈呂寺大徳玄暢法師訪問所以。暢曰。
聖不云遠無憂不徹。去來今佛佛佛想念。得
無今佛念諸佛乎。欲諫檀越不信之心。故有
斯應。問出何經。答出無量壽。悠之取經尋之
殊悦。即停沙汰。齊永元二年。鎭軍蕭頴胄與
梁高共荊州刺史。南康王寶融起義時。像行
出殿外將欲下階。兩僧見而驚喚。乃迴入殿。
三年頴胄暴亡。寶融亦廢。而慶歸高祖。梁天
鑒末。寺主道岳與一白衣。淨塔邊草。次開塔
戸乃見像繞龕行。道岳密禮拜不令洩言。及
大開堂像亦在座。梁鄱陽王爲荊州。屡請入
城建大功徳。及感病迎之倍掆不起。少日而
薨。高祖昔在荊陜。宿著懇誠。屡遣上迎終
無以致。中大通四年三月。遣白馬寺僧璡主
書何思。遠齎香華供養。具申丹欵。夜即放光
似隨使往。明旦承接還復留礙。重謁請祈方
申從往。四衆應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屆
于金陵。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
續無絶。道俗欣慶歎未曾有。在殿三日。竭誠
供養一云停
中興寺
設無遮大齋二十七日。從大通
門出入同泰寺。其夜像大放光明。勅於同泰
寺大殿東北起殿。三間兩厦。施七寶帳坐。以
安瑞像。又造金銅菩薩二躯。築山穿池奇樹
怪石。飛橋欄檻夾殿兩階。又施銅&T055114;一雙各
容三十斛。三面重閣宛轉玲瓏。中大同二年
三月。帝幸同泰設會開講。歴諸殿禮。黄昏始
到瑞像殿。帝纔登階像大放光。照竹樹山水。
並作金色。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並
盡。唯佛所居殿存焉。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
年十一月侯景亂階。大寶三年賊平。長沙寺
僧法敬等。迎像還江陵復止本寺。梁後大定
七年像又流汗。明年二月中宋宣帝崩。天保
三年長沙寺延火所及。合寺洞然煙焔四合。
欲救瑞像無方可移。由來擧必百人。爾日六
人便起。天保十五年明帝延像入内禮懺冥
感。二十三年帝崩。嗣主蕭琮移像於仁壽宮
又大流汗。廣運二年而梁國云滅。至開皇七
年長沙寺僧法蒨等。復迎還寺。開皇十五年。
黔洲刺史田宗顯至寺禮拜。像即放光。公發
心造正北大殿。一十三間。東西夾殿九間。被
運材木。在荊上流五千餘里。斫材運之至江
散放。其木流至荊州自然泊岸。雖風波鼓扇
終不遠去。遂引工營之。柱徑三尺。下礎闊
八尺。斯亦終古無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
中安十三寶帳。並以金寶莊嚴。乃至榱桁藻
井無非寶華間列。其東西二殿瑞像所居。並
用檀帖。中有寶帳華炬。並用眞金所成。窮極
宏麗天下第一。大業十二年瑞像數汗。其年
朱粲賊破掠諸州。來至荊邑營于寺内大殿。
高臨城北。賊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
火箭燒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滅失。其夜不
覺像踰城而入。至寶光寺門外立。且見像存
合城欣悦。賊散看像故處一不被燒。灰炭不
及。今續立殿不如前者。僞梁蕭銑鳳鳴五年。
僞宋王楊道生等至寺禮拜。像大流汗。身首
雨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馬從蜀江
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運將統。希求
一瑞繞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滿堂。至二十五
日。光彩漸滅。其日趙郡王兵馬入城。斯亦慶
幸大同。故流光爲其善瑞也。至於亢陽之月。
宰牧致誠無不畢應。至貞觀六年六月大旱。
都督應國公武&T012568;。迎像建齋行道七日。官僚
上下立於像前一心觀佛。良久雲氣四布甘
雨滂流。其年大熟。都督乃捨黄金更度瑞像。
輦輿幡華莊嚴衆具備矣。今現在江陵長沙
寺。又有外國銅像高七尺許。古異不甚重
之。道安法師在石城長安所送。令弟子於髻
中得一舍利。有光出之
東晋周玘。字宣珮。義興陽羡人。晋平西將軍
處之第二子也。位至呉興大守。家世奉佛。
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魚。忽見金光溢川
映流而上。當即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
相嚴明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往白玘。玘告
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遙見喜心禮而手挽。
即得上船。在家供養。女夕夢佛左膝痛。覺看
像膝果有穿處。便截金釵以補之。玘後以女
適呉郡張澄。將像自隨。言歸張氏。後病卒。乃
見女在城牆上姿飾逾於平日。内外咸覩。俄
而紫雲下迎。遂上昇空。極目乃沒。澄曾孫事
接戎旅平討孫恩之亂。久廢齋戒。不覺失像。
而光尚在。擧家懺悔祈求備至。有一老
齎詣賣之。索價極少。識是前像方欲雇直。失
*嫗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張家云
東晋會稽山陰靈寶寺木像者。徴士譙國戴
逵所製。逵以中古製像略皆朴拙。至於開敬
不足動心。素有潔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斲。威
容庶參眞極注慮。累年乃得成。遂東夏製像
之妙。未之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忽
若親遇。高平郄嘉賓撮香呪曰。若使有常將
復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彌勒之前。所拈之
香於手自然。芳煙直上極目雲際。餘芬
回馨盈一寺。于時道俗莫不感厲。像今在越
州嘉祥寺
東晋太元二年沙門支慧。護於呉郡紹靈寺
建釋迦文丈六金像。於寺南傍高鑿穴以啓
鎔鑄。既成將移。夜中雲内清明有華六出。白
色鮮發四面翻灑。未及於地斂而上歸。及曉
白雲若煙出所鑄穴。雲中白龍現。長數十
丈。光彩煙煥徐引繞穴。毎至前瞻仰遲徊似
歸敬者。斯風霽景清細雨而加香氣。像既入
坐。龍乃昇天。元嘉初徴士譙國戴顒嫌制古
朴。治像手面威相若眞。自肩以上短舊六寸。
足蹠之下削除一寸云
東晋義熙元年。司徒王謐入宮住東掖門。有
寺人於門東見五色光出地。驚而穿之得古
形銅盤。盤下獲金像。高四尺光趺並具。斯又
同孫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宮。宋祖素不甚
信。及獲此像加敬欣悟。躬禮事焉。此像本在
瓦官。後移龍光云
東晋廬山文殊師利菩薩像者。昔有晋名臣
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漁人毎夕見海濱
光。因以白侃遣尋。俄見金像。陵波而趣船
側。撿其銘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師利菩薩
像也。昔傳云。育王既統此洲。學鬼王制獄
怨酷尤甚。文殊現處&T055114;中。火熾水清生青蓮
華。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四千塔。建立
形像其數亦爾。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
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後
遷荊州。故遣迎上。像初在輿數人可擧。今加
以壯夫數十確不移處。後更足以事力輲車
曳僅得上船。船復即沒。使具聞侃聽還本
寺。兩三人便起。沙門慧遠敬伏威儀迎入廬
岫。而了無艱阻。斯即聖靈感降惟其人乎。故
諺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
遙是也。隋末賊發衆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
來辭瑞像。像曰。爾年老但住何得相捨。遂依
言住。于時董道沖賊寇擾江州。其徒入山覓
財物。執僧索金。僧曰。無可得。乃以火炙。僧
曰徒受炙死穢屍伽藍。何如寺外。賊將出欲
殺。僧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已申頸
時可下刀。賊然之。已見申頸受刀。即便下斫。
刀反刺心刃出於背。群賊奔怕。東走至遠師
墓。于時天氣清朗。忽有雲如蓋屯黒下布。雷
電四繞遂震霹靂。賊死六人。江州士女及
以衣物多依山藏匿。由是賊徒不敢入山。江
州郭下焚蕩略盡。今在山東林寺重閣上。武
徳中石門谷風吹閣北傾。將欲射正施功無
地。僧乃祈請山神賜吹令正。不久復有大風
從北而吹。閣還得正如舊
元魏涼州山開出像者。至太武大延元年。有
離石沙門劉薩何師。備在僧傳。歴游江表禮
鄮縣塔。至金陵開育王舍利。能事將訖。西至
涼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東。北望御谷
山遙禮。人莫測其然也。何曰。此山崖當有
像出。靈相具者則世樂時平。如其有缺則世
亂人苦。經八十七載至正光元年。因大風雨
雷震山巖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嚴
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安訖還落。魏道
凌遲其言驗矣。至周元年。涼州城東七里
澗。忽石出光照燭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
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儀彫缺四十餘年。身
首異處二百許里。相好昔虧一時還備。時有
燈光流照鍾聲飛響。皆莫委其來也。周保定
元年立爲瑞像寺。建徳將廢首又自落。武帝
令齊王往驗。乃安首像項。以兵守之。及明還
落如故。遂有廢法國滅之徴接焉。備于周釋
道安碑。周雖毀教不及此像。開皇通法依前
置寺。大業五年煬帝西征躬往禮覲。改爲感
通道場。今像存焉。依圖擬者非一。及成長短
終不得
涼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遜。以晋安帝
隆安元年。據有涼土三十餘載。隴西五涼斯
最久盛。專崇福業。以國城寺塔終非久固。古
來帝宮終逢煨燼。若依立之効尤斯及。又用
金寶終被毀盜。乃顧盻山宇可以終天。於州
南百里連崖綿亘東西不測。就而斲窟安設
尊儀。或石或*塑千變萬化。有禮敬者驚眩心
目。有土聖僧可如人等常自經行初無寧舍。
遙見便行近矚便止。視其顏面如行之状。或
有羅土坌地。觀其行跡。人纔遠之即便蹈地。
足跡納納。來往不住。如此現相經今百餘年。
彼人説之如此
北涼河西王蒙遜。爲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
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興國攻
抱罕大敗。興國遂死於佛佛氏。遜恚恨以
事佛無靈。下令毀塔寺斥逐道人。遜後行至
陽述山。諸僧候於路側。望見發怒。立斬數人。
爾時將士入寺禮拜此像洟涙横流。驚還説
之。遜聞往視。至寺門擧體顫悸。如有犯持
之者。因喚左右扶翼而進。見像涙下若泉。即
稽首禮謝深自尤責。登設大會倍更精到。招
集諸僧還復本業焉。觀遜之爲信。信不深明。
攻殺以取。豈佛之爲非禁也。性以革改爲先
任意肆惡知何所而不至初重法讖譯大涅槃
願同生死後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役失
利又咎佛僧殄寺誅僧一何酷濫。晩雖再復
不補其云。今沙州東南三十里三危山
即流四
凶之地
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龕光相亟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法苑珠林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之二
觀佛部感應縁之餘
宋都城文殊師利金像縁 宋東陽銅像從
地出縁 宋浦中金像光現乃出縁 宋江陵
上明澤中金像縁 宋荊州壁畫像塗却現縁
 宋江陵支江金像誓志縁 宋湘州桐
感通作佛光縁 齊番禺石像遇火輕擧縁 
齊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縁 齊楊都觀音金像
縁 梁荊州優填王栴檀像縁 梁楊都光
宅寺金像縁 梁高祖等身金銀像縁 
魏定州金觀音像高王經縁 陳重雲殿并
像飛入海縁 周晋州靈石寺石像縁 周
宜州北山鐵礦石像縁 周襄州峴山華嚴
行像縁 隋蒋州興皇寺焚像移縁 隋京師
日嚴寺瑞石影縁 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
縁 隋雍州凝觀寺釋迦夾紵像縁 唐
州石像出山現縁 唐簡州佛跡神光照現
縁 唐涼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縁 唐渝州相
思寺佛跡出石縁 唐循州靈龕寺佛跡縁
 唐雍州李大安金銅像感救縁 唐幽州漁
陽縣失火像不壞縁 唐并州童子寺大像放
光現瑞縁 唐西京清禪寺盜金像縁 唐撫
州及潭州行像等縁 唐雍州藍田金像出石
中縁 唐雍州鄠縣金像出澧水縁 唐沁州
山石像放光照谷縁 唐益州法聚寺畫地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