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經律異相 (No. 2121_ 寶唱等集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昔閻浮提有大國王。名衢樓婆。領八萬四千
小國。覆育人物。心自念言。我但以財貨資給
一切。終無道教此實我咎。宣令國内誰能有
法爲我説者資其所須。毘沙門王化爲夜叉
來詣宮門。誰欲聞法我當爲説。王躬出迎作
禮。初集群僚請聞正法。夜叉告言。學法事難。
須王所愛妻子。與我食之。王即命夫人太子
與夜叉食。群臣皆哭。王意不迴。夜叉食盡。即
説偈言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
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王心喜無悔班示天人咸使誦持。毘沙門王
還復本形。夫人太子端然如故。歎王奇特。佛
言。時國王者今我身是出賢愚經
第一
善宿王好施令鬼王移信*十一
昔有噉人鬼。作人中王。恒食人肉以爲厨宰。
隣國征伐得九十九王。九十九王白羅刹王
曰。隣國有王。名曰善宿。好行施惠修菩薩徳
有所求索不逆人意。大王設能擒獲彼者我
等甘心受死無恨。爾時羅刹王即起鬼兵。往
伺其便。正値善宿遊在外園觀於浴池。有一
梵志辭家外學。夫梵志之法臨辭去時。白父
母言。我今離家追伴學問。計還之日且未有
期。設財貨窮乏從王擧貸。我還當償。其人學
以得成就。來至家中但見空屋不見人衆。
即問比隣。我今世父母兄弟姉姝竟爲所
在。比隣報曰。汝學之後擧王財賄無以當償。
爲王所繋今在牢獄。其人自念。家窮事狹無
有財寶。設我詣獄親覲父母復當拘執。同受
其苦不免王法。宜今在外改形易服竊行求
索。畢償官物乃得出耳。其人復念。隣國有王。
號曰善宿。修行道徳施心不絶。當往至彼至
誠告請。必不見違足償王物。尋往至彼隨王
乞索。王言大佳。當相供給。須吾沐浴訖。當相
惠施。小停勿憂不負言信。王詣浴池爲鬼兵
所擒。王尋還顧悲慼涕零。鬼王問曰。我等聞
王仁和博愛靡不周濟。雖遭厄困何爲悲慼。
王報鬼曰。我生惠施未曾有悔。向有梵志在
外乞索。許而未與。是以憂慼耳。鬼王白王。王
守誠信由來不改。如今放王施訖時還乃知
王心。王得還宮。開藏惠施恣彼人意。尋還就
信詣鬼王所。鬼王告曰。汝不畏吾乎。何爲受
死而來。善宿偈答
    作福不作惡 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 如船截流渡
鬼王聞之内懷慚愧。改心易行思修善本。即
告善宿王曰。今聞所説人中難有。今放九十
九王。我捨此位。願王攝領以法治化我領鬼
衆還歸窠窟。若倶律者自當數覲。即共離別
各還所在。萬民稱慶國界清泰。共行十善不
修惡業。善宿積行不息。後得成佛。於樹王下
復説先偈出出曜經
第十六卷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五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六行菩薩道下諸
國王部第三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惒黒王因母疾悟道大行惠施一 二王以
袈裟上佛得立不退之地二 薩和達王布
施讓國後還爲王三 日難王棄國學道濟
三種命四 仙豫王護法殺婆羅門五 普
明王誦般若偈得免班足王害六 阿闍
貰王從文殊解疑得於信忍七 大光明王
始發道心八 多福王事梵志増福太子奉
佛兩師角術九
*惒黒王因母疾悟道大行惠施
昔有國王。名曰*惒黒。處在邊境未覩聖化。
奉事外道擧國邪信。殺生祭祠王母寢病。
求諸醫神經歴年歳。未得除差。更召國内
諸婆羅門二百人。而告之曰。吾大夫人病困
經久不知何故。諸婆羅門言。星宿倒錯陰陽
不調故使爾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婆
羅門言。當於城外平治淨處。郊祀四山日月
星宿。當得百頭畜生種種異類及一小兒殺
以祠天。王自躬將母跪拜請命然後乃*差。王
即奉命。驅人及象馬牛羊百虫之類。隨道悲
鳴震動天地。從東門出當就祭壇殺以祠天。
佛懷大慈愍王頑愚。即將徒衆往向其國。王
遥見佛。如日初出如月盛滿光相炳然。人民
見者莫不愛敬。祭餟之具皆願求脱。王爲佛
作禮叉手長跪問訊説。母病經久良醫神祇
無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謝星宿四山五嶽。爲
母請命冀蒙得*差。佛言。欲得穀食當行耕
種。欲得大富當行布施。欲得長壽當行大慈。
欲得智慧當行學問。行此四事隨其所種得
其果實。祠祀婬亂以邪爲正。殺生求生去生
道遠。即説偈言
    若人壽百歳 勤事天下神
    象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放光明烈照天地。三塗八難莫不歡喜。王聞
法覩光即得道迹。母聞情中悦豫所患消除。
二百梵志慚愧悔過皆爲沙門出慈仁法句譬喩
經第二卷又出大
乘方便
經上卷
王於是後愛民若子。五穀豐熟一國無
災毒。人壽八萬歳慈護衆生如天帝釋。信敬
三寶常行十善率化四鎭一切人民。時有貧
者盜他財物。財主得之。王問何以盜。答曰。貧
無自活仰違聖法。王悵然曰。民之飢者即我
餓之。寒者即我裸之。吾勢能令國無貧者。民
之苦樂在我而已。即大赦國内。出藏珍寶布
施飢寒。車馬湯藥恣意而取。飛鳥走獸下及
蟲魚王施之。後國豐民富相率以道。無十惡
之名。鬼神助喜擁護其國。五穀豐登家有餘
財。即得五福。一者長壽。二者顏色更好。三者
徳動八方。四者無病増力。五者境内安隱心
常悦樂出度無極集
經第三卷
二王以袈裟上佛得立不退之地
昔有國王。以袈裟上佛。因發無上平等度意。
佛般泥洹自燒其身。袈裟不然。取佛舍利起
塔。滅盡袈裟故在。後轉無塔供事。袈裟積
有年歳。不復聞佛法。毎到齋日。國王大臣無
數人民。以香華幡蓋供養袈裟。轉相承續更
相法效未曾有廢。後有國王。念言。先王及我
敬事此衣。當得何福。爲何等衣。莫有知者。佛
國人來商販治生。以白王言。我國有王。名悦
頭檀。生一聖子字爲悉達。出家學道號名曰
佛。身有三十二相。正著此衣。王聞歡喜。遣
使請佛。商人言。若請佛者但燒香遥禮請
之。即燒香熏請佛。願佛明日。勞屈精神。香煙
趣佛繞佛七匝。即於虚空化成華蓋。時佛乃
笑。口氣光炎照無數刹。上昇虚空與香共
合。合成花蓋倶還入頂。阿難白佛。而此香烟
從何方來。佛具告阿難。應時三千大千國土
爲大震動。彼國城門皆悉爲金。箜篌樂器不
鼓自鳴。婦女珠環皆悉作聲。百歳枯木更生。
王大恐怖呼問人言。此何災怪。使我國動。商
人白王。世尊所至之處先現善相。皆王功徳
之所致。王即踊躍。宣語臣民。燒香迎佛。王心
願言。令我得如世尊侍者羅漢。王以袈裟奉
上世尊。佛不能勝。下沒地中乃至下方無數
佛刹。懸止空中。下刹菩薩白彼佛言。是袈裟
從何所來。亦不墮地。佛言。須臾自當有應。釋
迦文佛。教目連舍利弗等五百弟子行取袈
裟。各盡神足都不能致。佛告文殊往取復不
能勝。佛言。此袈裟。前世人持上先佛。發大道
意。更無數世。復還屬王。今復上我。中欲取
證。願爲聲聞。是以袈裟故不可勝。所以者何。
前意尊重則袈裟輕。後志於小故袈裟重。王
聞佛教即自懺悔。我爲國王。不欲令國内人
願處我位。若有此意。我謂之逆。佛爲世尊。是
故不敢願求佛果。王及臣民皆發無上平等
度意。袈裟自然於地踊出。王擧袈裟。&T016254;
上佛。願爲十方一切蠕動。受此袈裟。便爲説
經。王及群臣皆立不退轉地出折伏
羅漢經
薩和達王布施讓國後還爲王
過去劫時有大國王號薩和達梁言一
切施
施諸沙
門及一切人不逆其意。異國婆羅門子少喪
其父。獨與母姉弟居家甚貧苦。其母曰。今窮
無自供。可往詣薩和達王乞匃。兒報母言。我
今未有所知。先當學問然後乃行。母不許。
兒先假貸索一兩金。可備一歳之糧。乃出家
行學一歳來歸。母見逆問。汝詣薩和達王。兒
復報母言。所學未通當復更學。母言。前金已
盡。即復往至前所貸家。貸一兩金。金主語兒。
汝前取金既未還我。若復欲索。卿母及姉皆
將上券爾乃可得。若至時不畢以爲奴婢。便
作券取歸以付其母。復捨家學。復經一年。所
知粗備欲歸。詣薩和達王。道中爲債主所牽。
及母姉弟將歸鎖繋。婆羅門子語債主言。卿
今繋我終年無益。不如放我往詣薩和達王。
乞匃得物相償。其主令去。時異國興兵。取薩
和達王。王聞自念。人命短促會歸無常。我
少好布施。慈忍無傷不欲復與彼國共相拒
逆。所以者何。但不須爲備。亦勿恐怖。但且嚴
出迎逆作禮恭敬承事。受其勅令使踰於我。
諸臣白王。他國入界云何不備。王默然不應。
如是至三。王言。不須拒逆。如我前言。諸臣奉
旨。王言大善。各自安家愼莫勞擾。其王夜半
即脱印綬默亡而去。彼王入國即領王位。便
募索薩和達。其賞甚重。王出國行五百餘里。
遥見一婆羅門子。二人相逢。王問。卿今欲
何所至。答曰。欲詣薩和達。我少小失父。居家
甚貧窮。以母及姉弟。持行質債。欲乞匃贖之。
并得自濟。王言。我是薩和達。有他國王欲得
我國。不欲傷害是以避之。婆羅門子躄地大
泣。不能自勝。王便諫曉使起不須復啼。所求
索者今當相與。婆羅門子言。王今失國。當持
何等以相濟乞。王便報言。彼國王來見募甚
重。卿今可截我頭持往與之。在所求索皆可
得也。於是婆羅門子即説偈言
    世間殺父母 命盡墮泥犁
    今若加害王 其罪等無異
    我今實不忍 加惡於大王
    寧今身命盡 終不造逆意
薩和達王。復語婆羅門子言。卿若不欲取我
頭者。便可截我鼻耳送之。不復中王故也。
婆羅門子言。亦所不忍。王曰。縛送亦可。婆羅
門子曰。能知彼王無所危害。於是王與婆羅
門子相將共還。臨至國二十餘里。王言。卿可
縛我。婆羅門子乃縛王。一國人民男女大小
莫不啼哭崩絶。劇喪父母前詣宮門。諸臣即
入。白彼王曰。前募薩和達者已爲婆羅門子
所縛送。今在宮門。彼王即言。便促現之。一
切臣民見薩和達王。無不僻地而啼泣者。彼
劫人王亦復涙出。而問諸臣。汝輩何以皆啼。
諸臣白言。我等見薩和達王。棄國與王。復持
身施與婆羅門子。所作不悔是故啼耳。彼劫
人王聞諸臣民各各説是。即便躄地而大啼
泣不能自勝。即問婆羅門子。汝本那得是王。
婆羅門子答王言。我實貧窮。以母姉弟行用
質債。聞此薩和達王大好布施故。從遠來欲
乞匃還贖母姉弟得自濟活。於道中逢之共
問勞。薩和達王而語我言。我今棄國以與
他王。無以相乞。我時愁憂酷毒無頼。時薩和
達王。便教我截取其頭送來與王。我時不敢。
復令我截取鼻耳送之。我復不肯。遂相將還
令縛送之。所問本末其實如此。於彼劫人王。
聞婆羅門子所説。即復躄地涕涙。如言。告勅
諸臣。促解王縛洗浴衣被著其印綬還立爲
王。即上坐領國如故。於是彼王即長跪叉手
讃嘆。而説偈言
    自在本國時 遥聞大王徳
    今來至於此 見尊踰所聞
    巍巍積功徳 譬若純金山
    其力堅如是 無能動搖者
    今見王所行 於世甚無雙
    願以國相還 并奉所居界
    願歸得本土 修敬爲臣禮
    不復敢憍慢 事王如尊天
佛言。時王薩和達者我身是也。彼國王者舍
利弗是也。婆羅門子調達是也。成我六波羅
蜜。三十二相十種力滿諸功徳。皆是調達恩。
調達是我善知識。亦爲善師出佛説一切施主所
行六度檀波羅蜜經
日難王棄國學道濟三種命
昔摩天羅國。有王名日難。學通神明靡幽不
覩。覺世非常曰。吾身當朽爲世糞壞。何國之
可保。捐榮棄樂服上法服。一鉢食爲足。禀沙
門戒山林爲居積三十年。樹邊有坑深三十
丈。時有獵者馳騁尋鹿墮于坑中時有一烏
一蛇。倶時驚殞體皆毀傷。仰天悲號有孤窮
之音。道士愴然火照見之。涕泗交頚。臨坑告
曰。汝等無憂吾將拔汝。即下長繩或銜或持。
遂獲全命。倶時謝曰。吾等蒙道士仁惠無量。
得覩天日。願終斯身給衆所乏。道士曰。吾爲
國王。國大民多宮寶婇女諸國爲上。願即響
應何求不得。吾以國爲怨六塵爲六劍。常截
吾身。六箭射吾體。因此六邪。轉受三塗。酷
烈難忍吾甚厭之。故捐國爲沙門。願獲佛道
開化群生令還本元。豈但汝等三命而已乎。
各還舊居見汝所親。令受三自歸無違佛教。
獵者曰。我處世有年甞覩善人。無有若佛弟
子者。恕己濟衆隱不揚名。若道士有乏願至
吾家乞微供養。烏曰。吾名鉢。道士有難願呼
吾名。吾當馳詣。蛇曰。吾名長。若道士有患。
願呼吾名必來報恩。辭畢各退。他日道士
獵者舍。獵者遥見其來。告妻曰。彼不祥之人
來。吾勅汝。爲饌徐設之。彼過日中不食。妻覩
道士。覲而作色詭留設食虚談過中。道士退
而還山。覩烏呼名曰鉢。烏問曰。自何來耶。
答曰獵者所來。烏曰已食乎。曰彼設未辦日
已過中不待而退。烏曰。凶咎之物難以慈濟。
違仁背恩凶逆之人。吾無食飮以相供養。
且留心坐。吾須臾飛往般遮國。覩王夫人臥
首飾之中有明月珠。烏銜而還以奉道士。夫
人寐寤求之不獲。即以上聞。王勅臣民。有得
之者。賞金銀各千斤牛馬各千首。得不貢上
罪及滅宗。道士以惠獵者。獵者縛考白王。
曰。汝何從得。道士深惟。若言其主必一國
烏死。此非佛弟子。默然受考杖楚千數。初不
怨王亦不讐彼。如慈誓曰。令吾得佛度衆苦
矣。王埋道士唯出其頭明日戮之。道士乃呼
蛇曰長。蛇曰天下無知我名者。唯有道士耳。
揚聲相呼必有以也。疾邁見道士。問曰。何由
致此。道士乃説厥所由然。蛇流涙曰。道士仁
慈天地之間尚與禍會。豈況無道誰將祐之
乎。我將入宮咋殺太子。蛇以神藥與道士傅
之即瘳。蛇夜入宮*咋太子即絶。停屍三日令
曰。有能活太子者。分國而治。載之山間歴道
士邊過。道士曰。吾能活之。王聞心喜。道士以
藥傅太子身。忽然語曰。吾那在斯。從者具陳
所以。太子還宮巨細喜舞分國惠之。道士一
無所受。王悟曰。分國不受豈當盜哉。問何
從獲珠。行高乃爾忽離斯患。道士具陳本末。
王涕涙流面。告獵者曰。汝有勳於國。悉呼九
親來。吾欲重賜之。親無巨細皆詣宮門。王曰。
不仁背恩惡之元首盡殺之矣。道士入山學
道精進不倦。終生天上。時道士者我身是也。
烏者秋露子是。蛇者阿難是。獵者調達是。
妻者懷柈女子。是也摩國
王經
仙豫王護法殺婆羅門
昔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仙豫。愛重大乘其
純善。無有麁惡嫉妬慳悋。口常宣説愛語
語。身常攝護貧窮孤獨。布施精進無有休
廢。時世無佛聲聞縁覺。時王愛樂大乘方等
經典。十二年中事婆羅門。供給所須過十二
年。施安已訖。即作是言。師等今應發三菩提
心。婆羅門言。大王。菩提之性是無所有。大乘
經典亦復如是。大王。云何乃欲令人同於虚
空。王聞婆羅門誹謗方等。即斷其命。以是因
縁不墮地獄。擁護攝持大乘經典。有如是力
出大涅槃
第十一卷
普明王誦般若偈得免班足王害
昔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
受外道羅陀師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冡神然
後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所少一王。即
北行萬里得普明王。普明白*班足言。願聽我
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班足許之。普明即
依過去七佛法。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
千偈竟。第一法師爲王説偈
    劫燒終訖 乾坤洞然 須彌巨海
    都爲灰煬 天龍福盡 於中凋喪
    二儀尚殞 國有何常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爲害
    欲深禍重 瘡疣無外 三界皆苦
    國有何頼 有本自無 因縁成諸
    盛者必衰 實者必虚 衆生蠢蠢
    都如幻居 聲響倶空 國土亦如
    識神無形 假乘四蛇 無眼保養
    以爲樂車 形無常主 神無常家
    形神尚離 豈有國耶
時普明王。與其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虚空
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告九
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
七佛仁王般若波羅蜜偈。*班足問。誦何法。
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聞是法得空三昧。
九百九十九王亦聞法已。皆證三空門定。時
*班足王極大歡喜。告諸王言。我爲外道邪師
所誤。非君等過。皆還本國。各各請法師。講
般若波羅蜜名味句衆。時*班足王以國付弟。
出家爲道證無生法忍。如十王地中説出仁王
般若經
阿闍世王從文殊解疑得於信忍
阿闍世王白文殊師利言普首童眞經
白普首童眞
唯願加
恩明且屈徳就我宮食。答言以足可爲供養。
又佛法非以衣食故。王曰。當何以施之。答言。
若深入微妙其事審諦。無所染汚亦無所著。
亦無所疑。亦無所畏難。又念諸法亦不念有
無不念去來現在竟。又不當念一切可見者
皆得加哀。王曰。如所言悉法之所載無有異
也。唯以身故當加哀受請。文殊言。且止。其
道者非以是之故。若飮若食。若王不念有吾
我壽命人。以念是者以得加哀如此往反甚
長文多不載
王大
歡喜問。有幾人。舍利弗言。五百人。可悉令於
宮食。還城勅辦百味之食治其殿上。施諸幢
幡帷帳華蓋。以華布地悉以香薫。設五百高
床。宮城市里皆悉掃除。布以華香人民奉迎。
文殊如申臂頃便到東方。過八萬二千佛土。
佛號常名聞。其佛字惟淨首。今現在世。有衆
菩薩更無異道。其刹常轉阿惟越致法輪。其
土常出三寶之聲。文殊白佛。願盡令諸。菩薩
到沙呵刹土。至阿闍世所食。佛言。欲行者
出阿闍世
王經上卷
王聞。文殊師利*且到從菩薩二
萬二千五百人。其比丘者五百人普首童眞經云
二萬二千菩薩
及諸
聲聞
王自念。吾正作五百人具云何供當。應
時天王名曰休息心。與尊閲叉名曰金毘。倶
來與王相見曰。勿恐勿懅勿以爲難。曰云何
不難。報言。文殊者作漚惒拘舍羅無極智慧。
以功徳光明具足而來。能以一飯與文殊等。
若有三千大千一切人。索飯食者悉能飽之
其食不盡。是二萬三千人何足爲憂。文殊者
其功徳甚尊。而不可盡。王歡喜踊躍。將其伎
樂自出奉迎倶時入宮。有一菩薩。名曰普視
悉見。文殊勅三摩陀阿樓陀者。令嚴治其處
可容來者。菩薩受教。四面視占則時悉辦。
復有菩薩。名曰法來則得。勅令具床。於彈指
頃有二萬三千床座種種莊嚴。菩薩聲聞皆
悉就坐。王白文殊。所作供具甚少。願忍須
臾今更辦具。答言。所作已足勿復勞意。天王
毘沙門。與家室僕從悉來而謁。皆恭事左
右。釋提桓因。自與大夫人。名曰首耶。及與
天女。皆持名香供養。散文殊及諸菩薩比丘
僧上。諸菩薩等不以華香之所轉動。梵天。自
化作年少婆羅門。姝美端正。住文殊之右侍
而扇之。諸梵天子。悉扇諸菩薩比丘。阿耨達
龍王。在虚空中而無見者。把持貫珠垂下若
幡。八味香水從貫流降。人人之前皆有垂珠。
水從中出悉給所須。王念會者而不持鉢當
何器食。時文殊言。菩薩者不齎鉢行。而所食
處鉢自來手中。諸菩薩念鉢。鉢自飛來行伍
而到。阿耨達王。皆自淨洗盛滿其水。諸龍
婇女。皆&T016254;持二萬三千鉢。授諸菩薩人人手
中。文殊謂王。可分布飯食遍而不減故。文殊
言。今爲盡不。答言不盡。所以未盡者以有疑
故。諸菩薩飯竟。擲鉢虚空行列而住。亦不墮
地亦不轉搖。王復問。鉢云何住依何等。文殊
言。是鉢所住如王疑所住王復言。是鉢亦無
所住處。亦不在地。亦無所。依亦無處所。文殊
言。如王狐疑亦無所住。諸法如鉢無所住亦
無所墮。飯事既訖。王取一床座。白文殊言。願
解我疑。答曰。若恒沙等佛不能爲王説是狐
疑。王時驚怖。從床而墮若大樹躄。摩訶迦葉
謂王言。勿恐勿懼。所以者何。文殊入甚深漚
惒拘舍羅。徐徐而問。王言。恒邊沙等佛不能
説我之所疑。文殊言。仁者謂從心因縁而可
見。王曰。不用心生故可見佛。不生死與脱持
是二事作佛。吾之狐疑恒邊沙等佛所不能
説。所以者何。若人言。能以塵汚虚空乃能爲
不。若有人言。能却虚空之垢定能却不。王言
不能。文殊言。佛知諸法皆若虚空。所以者何。
脱於本故。亦不見諸法有本。若有説者王之
狐疑非恒邊沙等佛之所能説。時王即得信
忍。歡喜踊躍言。善哉善哉。解我狐疑。文殊
曰。是爲大疑屬所説法諸無有本何從得疑。
王言。蒙此大恩而得小差。今我命盡不憂不
至泥洹。文殊言。而王之所希望者是無有
本。所以者何。諸法本泥洹故無所生。王則從
坐起。取名&T073554;價直億百千撓繞文殊身。文殊
身不現。&T073554;處於虚空中。但聞言説不見其形
聞説如見。王自見疑以見諸法如所見。空中
有聲謂王所見。便以&T073554;而與之。次坐菩薩名
得上願。王復持是&T073554;欲奉上之。得上願言。求
脱泥洹者。我不從是有所受。亦不受凡人所
有。何以故。凡人者。謂有俗間事故而不受。亦
不從求羅漢辟支佛者。有所受與者。無二心
受者。亦無二心。故曰所受過於脱。王即以衣
欲著菩薩上。忽然不現不復知處。但聞其音
見其形。説言。其所現身以衣與之。如是
次第一一以衣與之皆悉不現。乃至床机坐
處悉亦不現。但聞其音。言其所現者以衣與
之。乃至五百聲聞皆亦不受。王熟思念。諸菩
薩比丘僧悉亡。當以我衣與誰。自與中宮極
大夫人。夫人時亦不現。王便以得三昧。不見
諸色。亦不見女人。亦不見男子。乃至垣牆樹
木室宅城郭。尚有餘念謂。有我身諸色識。悉
止。復聞其音。如一切有所見當自見疑。如所
見疑見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便取其衣還欲
自著。不見其身心説此忘相
文多不
文殊言。曾聞佛説
作逆罪者當入大泥犁不。王言聞。汝自知當
入泥犁不。王曰。得佛有法上生天入泥犁者
不。有法安隱當至泥洹者不。文殊言無王曰。
我知諸法空。所以者何。泥犁上天安隱亦復
皆空。諸法無可壞敗。是故入法身。法身者
亦無天上人間泥犁禽獸薜荔等。世王諸逆
以淨已得是忍。王言。一切諸法悉淨無所沾
汚。説是語時疾得信忍出阿闍世王經下卷又出
普超三昧第二第三卷
大光明王始發道心
阿難知衆所念。前白佛言世尊。從何因縁初
發道心。佛言。過去遠劫。此閻浮提有一大王。
名大光明。福徳聰明。時邊國王與爲親厚。更
相贈遺國之所珍。時彼國王獵得二象。白如
頗梨七支拄地。莊以雜寶極世之珍。遣人
往送。時光明王見象心悦。付象師散闍。散闍
奉勅。不久調從。往白王言。象今已調。願王觀
試。王會臣下令觀試象。大衆既集。王初升象
出城遊戲。象氣猛壯。見有群象在蓮華池。奔
牸象遂至深林。時王身破出血。自惟必
死。手搏樹枝象去王住。下樹坐地生大苦惱。
象師叩頭白言。願王莫憂苦。象淫心息厭
穢。草思美飮食如是自還。王即告曰。吾不復
用。象後果還。象師白王。象今還來。王言。我
不須汝亦不須象。散闍啓王。王若不須。唯願
觀我調象之方。王即可之。尋使師作七鐵丸
燒令極赤。作已念言。象呑此丸決定當死。王
或悔白言。大王。此白象寶唯轉輪王乃得
之耳。今有小過不應喪失。王怒隆盛告言。遠
去。象師告象。呑此鐵丸。若不呑者當以鐵鉤
斷裂汝腦象知其心。我寧呑此熱丸而死。屈
膝向王垂涙望救。王怒徐視散闍告象何不
呑丸。時象取丸置口呑之。入腹燋爛直過而
死。丸墮地猶赤。王見乃悔。即告散闍。汝調
象乃爾。何故在林不能制之。時淨居天知光
明王應發菩提心。即令象師跪答王言。我唯
能調身不能調心。唯有佛能調心耳。王言。佛
者何種。姓生。答二種*姓生。一者智慧。二者
大悲。勤行六事。所謂六波羅蜜。功徳智慧悉
具足已。號之爲佛。王聞踊躍。即起洗浴更著
新衣四向作禮。於一切衆生起大悲心燒香
立誓。願我所有功徳迴向佛道。自調其心亦
當調伏一切衆生。若於地獄有所益者當入
是獄。終不捨於菩提之心。作是誓已。六種震
動。諸山大海虚空之中自然樂聲。佛告諸比
丘。爾時白象呑鐵丸者難陀是也。時象師者
舍利弗是也。光明王者我身是也。我於爾時
見象調從始發道心出賢愚經
三卷
多福王事梵志増福太子奉佛兩師角術

昔有國王。名曰多福。太子名曰増福。王奉六
師。其子事佛。世無沙門。唯一白衣以爲師首。
外道五百人嫉其名徳。即白王言。國事兩法
令心不一。願與佛師各現奇徳。約不如者
屬爲奴。王即可之。外道與師剋日結約。王前
各試功藝。梵志善射即行入山。五百人各射
大鹿。皆貫左目負來伎。賢者入山精思
念佛。求威佐助以彰大道。有五色鹿踊從地
出。歡喜持歸。外道知之。伺賢者行。往語其婦
曰。卿夫捨家作沙門。但坐此鹿。破汝家法。
婦聞恚怒以鹿乞之。賢者來歸不見其鹿。即
問所在。婦曰。此不祥之物今已失去。夫甚愁
憂。復還山中至誠悔過。即有明月神珠忽從
地出。便持此珠察梵志出行。往詣其門衒賣
奇物。梵志婦曰。吾家亦有異物可以相比。
即出五色鹿。賢者便言。王使吾齎此鹿。汝
今盜之其罪不測。婦遽還之。至其試日。梵志
各送鹿皆傷左眼既穢且臭。王甚惋之。賢者
來奉奏神鹿齎明月神珠入王殿上。二物飛
騰倶戲星流電耀。擧宮讃奇。婆羅門五百人。
知術藝不如。即役爲奴。其婦爲婢。賢者導示
經教以爲弟子出雜譬喩
經第*三卷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六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七聲聞道上諸
國王部第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波羅奈王得辟支佛一 月氏王造三十二
塔成羅漢道二 摩訶劫賓寧王伐舍衞
遇佛得道三 有徳王擁護弘法法師失命
爲佛弟子四 功徳莊嚴王請佛得道五 
藍達王因目連悟道六 普安王化四王聞
法得道七 婆羅門王捨於國俸布施得道
八 摩達王從羅漢聞法得道九 乾陀王
捨外習内得須陀洹道十 普達王遇佛得
道十一
波羅奈王得辟支佛
波羅奈王。夏暑熱時處高樓上。坐七寶床令
青衣摩。牛頭栴檀香塗身。青衣臂多著釧
王身。時釧聲滿耳王甚患之。教次第令脱釧。
唯獨一釧寂然無聲。王時悟曰。國家臣民婇
女多事多惱亦復如是。即時離欲獨處思惟
得辟支佛。鬚髮自落著自然衣。從樓閣去以
己神足力出家入山。如是因縁中品辟支佛
也。有人願作辟支佛。種此善根時世無佛。
善熟。厭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出坐禪三
昧經中卷
月氏王造三十二塔成羅漢道
月氏國王。欲求佛道故作三十二塔。爲供養
相一一作之至三十一。時有惡人觸王。王心
退轉。如此惡人云何可度。即時迴心捨生死
向涅槃。作第三十二浮圖以求解脱。由是因
縁成羅漢道。是故此寺名波羅提木叉梁言
解脱
爾以來未滿二百年。此寺猶在。吾亦見之
寶藏
摩訶劫賓寧王伐舍衞遇佛得道
舍衞國王名波斯匿。于時南方有國。名曰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