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鐔津文集 (No. 2115_ 契崇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故爲人統也。殷之末也。如夏文王以至徳懷
民。故天命將歸而武王承之故爲天統也。秦
也隋也而人苦其敞。漢唐始以寛仁。振五季
僞亂也 吾宋以神武平。故天命皆歸焉。曰
天事幽也。莫可聞見接。而謂天命也。曷以
明之耶。曰人心歸其徳而五行七政順其時
者也。此舜禹湯武之所以享天下也。泰誓曰。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所以明天
命也。異乎後世則推圖讖符瑞。謂得其命也。
用五行相勝。謂得其徳也。五勝則幾乎厭勝
也符瑞則幾乎神奇也。魏季南北雜然稱制。
而互謂自得天命也。而以兵相凌。四海之内
斃民如棄芥。夫天命者因人心而安人也。是
則人心歸其徳乎。五行七政順其時乎。雖曰
奉天之命。其實安天之命者也。後世不仁而
棄徳。始異者之致之也。坐其罪故不容於刑。
天命者大命也。人命者禀天而成形。亦大命
也。交大命者貴以正氣會。會之不得其正也。
雖成其人非善人也。雖成其形非美形也。故
天也常乘。正而命人。故人也常持正而乘天。
如君非得其忠。不可推命於其下。臣非有其
職。不可禀命於其上。父命其子必待孝。子奉
父命必須恭。天人之道也。古之所謂正統也
者。謂以一正而通天下也。統之不正則天下
何以通乎。後之不及乎古者多矣。豈天命之
來至乎正也哉
  皇問
或者問曰。今稱皇者而不列其道。眞學士固
疑之而罔辯。雖然百家雜出。君子謂非所信
也。是果有然。是果無耶。吾子至學不謬聖人。
必能引決。爲我明之也。曰是何云乎皇道豈
無有耶。特乃不見耳。夫皇道者簡大無爲。不
可得而言之也。縣縣默默合體乎元極。元也
者四徳之冠也。五始之本也。體而存之。聖人
之所以化也。推而作之。聖人之所以教也。教
也者五帝之謂也。化也者三皇之謂也。善推
教化則皇帝之道皎如也。古語云。徳合元者
皇。徳合天者帝。與仁義合者王仁或
作人
孰曰皇
無道眞乎。曰如此也。孔子盍推而廣之。而祖
述則何獨尊乎堯舜文武而已矣。曰夫聖人之
云爲者。必以其時之所宜也。苟非其宜雖堯
舜必不能徒爲也。故曰。孔子聖之時者也。言
其能以時爲而爲之也。昔者孔子處周之衰
世。因酌後世之時必也益薄且僞。因不稱以
簡大之道化。是故推至乎禮樂刑政者也。蓋
以合乎後世之時爲治之宜也。然禮樂大造
莫造乎堯舜者也。刑政大備莫備乎文武者
也。此孔子所以推尊乎堯舜文武者也。故皇
道者聖人存而不推也。王道者聖人推而不
讓也。易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堯舜垂衣裳
而天下治。此聖人現皇道而存之者也。禮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
志焉。此聖人歎皇道而不得行之也。適有贏
糧而趨於行者。不審其所以往而趨於行也。
第以路跂相爭。斯雖愚夫亦笑其不知道也。
與乎今之學者所以辯何以異哉。老子莊生
亦頗論皇道。而學士嘗以爲聖人之書。雜其
所出而鄙之。此亦非詳也。夫皇道也以易言
之。則文王周公其先徳也。彼老莊也又何能
始之乎。曰孔氏云。伏犧神農皇帝之書謂之
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帝高辛唐虞之書謂
之五典。言常道也。今子也而論皇帝。而安見
其所謂大道常道者耶。曰彼孔氏者以迹其
教化而目之也。吾本其道眞而言之也。教化
迹也。道本體也。窺迹則宜其有大有常。極本
則皇與帝者宜一。孔氏可謂見其徼者也烏
足以知道淵邪。或者曉然而作
鐔津文集卷第五



鐔津文集卷第六
  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論原
  問兵
客以論兵問。而叟愀然曰。何是問之相屬
也。叟野人也。安知兵乎。客曰。謂子其學兼
儒。儒之道具於文武。兵也者武之効也。不知
兵孰謂之道。曰道也者何眞兵亦仁義而已
矣。客不達且引去。叟介然謂席人曰。兵者刑
也。發於仁而主於義也。發於仁。以仁而憫亂
也。主於義。以義而止暴也。以義而止暴。故相
正而不相亂。以仁而憫亂。故圖生而不圖殺。
是故五帝之兵謂之正刑。三王之兵謂之義
征。義征擧而天下莫不懷也。正刑行而天
下莫不順也。炎帝之後不逞。而軒轅氏陳于
涿鹿。兵未接而其人已服。共工氏封豕其民
而顓帝伐之。亦未戰而遂服。湯東面而征西
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爲後我民望之
若大旱之望雲霓也。紂爲無道而武王征之。
至于孟津不誥而諸侯會。紂有億兆夷人。不
用於商而用於周。周衰而兵道一變。所謂仁
義者遂妄矣。乃發於暴而至於詐。強國以兵
横。大國以兵驕。忿國以兵亂。貪國以兵侵。齊
始勝於楚。而齊後負於晋。晋始勝齊。而晋復
負於秦。迭興迭亡。類乎博塞之爲玩。夫兵
逆事也。無已則君子用之。是故聖人尚徳而
不尚兵。所以明兵者不可專造天下也。穀梁
子曰。被甲嬰冑非所以興國也。則以誅暴亂
也。文中子曰。亡國戰兵。覇國戰智。王國戰仁
義。帝國戰徳。皇國戰無爲。聖王無以尚可以
仁義爲。故曰仁義而已矣。孤虚詐力之兵而
君子不與。吾其與乎。席人咨嗟曰。未之聞也。
羅拜而罷
  評讓
世所謂讓者宜有輕重。而學者混一而論之。
於禮無別則後世何以取法乎。若夫天子以
其天下讓諸侯。以其國讓卿大夫。以爵位讓
士庶。以名利讓。是皆有所以而讓之者也。
其所以讓之得其正。則其禮可取也。所以讓
之不得其正則其禮何所取乎。夫讓也有以
時而讓者。有以義而讓者。有以名而讓者。有
以勢而讓者。有以苟而讓者。以時讓者仁。以
義讓者勸。以名讓者矯。以勢讓者窮。以苟讓
者亂。魯之隱公其苟讓者也。漢之孝平其勢
讓者也。呉季札曹子臧其名讓者也。伯夷其
義讓者也。堯舜其時讓者也。堯之時大同其
時可讓。故遜于賢而天下戴其仁也。故曰以
時讓者。仁禹之世浸異其時。不可讓于人。故
其子承之而天下亦戴其仁也。太伯伯夷以
賢相推而其義可讓也。讓之足以勸百世。故
曰以義讓者勸。季札子臧當列國相爭而父
子交殘。乃以讓名奮所以矯激其時也。故曰
以名讓者矯。漢之孝平迫于強臣之勢而其身
窮因殆不能振。遂以其天下讓。故曰以勢讓
者窮。魯之隱公不以正讓非其人而苟去之
卒至乎淫亂。故曰以苟讓者亂。孟子曰。天與
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荀子曰。堯舜禪讓
或作擅字。依荀子文也。此乃專
擅意也。在理當作擅。與禪契
是不然也。天子勢
位至尊無敵於天下者。夫有誰與讓矣。楊子
曰。允哲堯擅舜之重。則不輕於由矣。韓子曰。
堯舜之傳賢也。欲天下得所也。然四子皆不
達乎聖賢之時也。其言孰爲詳乎。如堯非其
時則豈肯以天下讓于他人乎。使禹得堯之
時而天下豈及其子乎。所謂堯舜禹其奮於
萬世之上者。正以其時而爲之者也。堯舜禹
其聖之時者也。嗚呼後世者其人自私甚乎。
禹之時也而傳授者不能本。禹曰吾慕堯舜
爲之禪讓。是亦妄矣。其知時乎
  問覇
問者曰。君子稱王或不稱覇。謂覇執權。謂王
修信也。而覇孰謂無信邪。固疑其道也。幸吾
子辯之。使桓文之事皆悉也。曰王尚徳覇尚
功夫王有權。王者以權而行徳也。覇有權。覇
者以權而取功也。取功故其權未必不私也。
行徳故其權未必不公也。故公者爲權而私
者爲詐也。王有信誠信也。覇有信假信也。假
信故愈久而愈渝。誠信故愈久而愈信。齊桓
公方會諸侯。自北杏抵幽十一主盟而諸侯
皆順。其信存也。及城縁陵而諸侯皆散。其信
渝也。晋文公其戰克楚踐土之盟。以功自高
遂召天王。其章詐也。是故君子稱之。稱其當
時之功也。不稱者或無
者字
惡其詐且不誠也。詩
稱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爲
好也。善罰之功也。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卑
覇之道也。中古之覇。有異禮而無異道。後
古之覇。有異道而無異禮。守職命而不擅征。
不亦有異禮乎。信征伐而尚詐力。不亦有異
道乎。故曰覇非古也。亂王政自桓文始也。今
俗曰。覇道適變治者不可不用也。仲尼曰。管
仲相桓公覇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我其舍諸。噫致
合天下之猖狂詭譎。傳會于孫子呉起之説
淫溺而不反者也。此誠愚者之言。烏足與知
聖人之意邪。所謂適變者。蓋君子因事而正
之以義者也。豈曰以智詐而變正道者也。春
秋之譏變古正以諸侯用私而變公者也。夫
至道之世不顯權。至徳之世不懷功。懷功恐
其人因功而競利也。顯權恐其人因權而生
詐也。是故堯舜之化淳而文王之化讓。漢氏
曰。吾家雜以王覇而治天下。暫厚而終薄。少
讓而多諍
  巽説
易曰。巽以行權何謂也。曰君子乘大順而擧
其事者也。時不順雖堯舜未始爲也。重巽順
之至也。陽得位而中正當位也。剛正以用巽
用之當也。故君子爲之也。乘其順履其中効
其用。其道莫不行也。其物莫不與也。然則時
之順必大權。然後帥其正也。權之作必大人。
然後理其變也。權也者適變之謂也。夫大人
其變也。公小人其變也。私權也者治亂安危
之所繋也。故權也不可以假人也。孔子曰。可
與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
立未可與權。蓋愼之至也。至順者大有爲之
時也。位中正者君之位也。剛正則用巽天下
之大權也。唯天子居其位行其權。以順其時
也。用巽則以制其物也。用巽不可以示其民
而使知之也。制莫之制則亂也。愼密則民不
知其所以而姦不生也。故文言曰。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
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
下。則各從其類也。九二曰。巽在床下。蓋言卑
而失其正也。不可以用巽也。用巽則物不與
而且亂也。上九曰。巽在床下。喪其資斧其貞
凶。蓋言過其時則用斷不可。是失其權也。
九五曰。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蓋言愼其出號
令也。故號令不可輕發而屡改也。是故用巽
不宜在九二也。上九用巽固不可也用或作則
或無固字
九五其用巽者也。宜專乎號令者也
  人文
辯者曰。是世文隆天下其將成乎。其隆者文
言也。而文言烏足以驗乎天下成邪。何文其
可驗乎。曰必也人文也。易曰。觀乎人文而天
下化成。斯之謂也。曰何謂人文乎。曰文武王
之道也。文武相濟以賁人道。故曰人文也。文
者徳也。武者刑也。徳以致大業。刑以扶盛徳。
徳其至也。刑其次也。會文武者所以以文總
之。故曰人文也。夫聖人以盛徳教天下。而天
下保其徳也。示大刑所以約之也。既正則停
刑而達徳也。徳也者待刑而輔之也。刑也
者待徳而忘之也忘或
司字
是故文武皆得則其政
和而其民安。刑徳皆敝則其政失而其民散。
此君子所以見天下之成敗也。吾觀周文。文
武至之也。宣其甚刑而平其徳衰也。吾觀漢
文。高文僅至也。惠其減徳武其多兵也。吾觀
唐文。文皇大正而小繆也。曰三代之道有質
焉有文焉。曰文而亡質。王道其可盡乎。故曰
質文者聖人之所以適變而救敝也。質文本
正而末敝也。質如不敝何以文爲。文如不正
何以質爲。故吾所謂文者。蓋言文治之正也。
孔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曰言文將
無用乎。曰孰不用也。人文至焉。言文次焉。以
言文而驗其人。人其廋哉。以人文而驗其世。
世其廋哉。故人文者天下之道之所存也。言
文者聖賢之志之所寓也。先天下而後聖賢
者。聖賢發己矣。天下至公也。故公者至而己
者次也。孰曰言文其無用乎
  性徳
性生人者之自得者也。命生人者之得於天
者也。徳能正其生人者也。藝能資其生人者
也。然性命有厚薄。而徳藝有大小也。性命
者生所雖得而未嘗全得其厚薄者也。徳藝
者人所宜能而未必全能其大小者也。古之
人厚其性而薄其命有也。而古人不惑。古之
人達於藝而窮於徳有也。而古人不亂。故曰
聖賢無全徳。君子無全能。有其内而無其外。
聖賢之所以無全徳也。能於徳而不能於藝。
君子之所以無全能也。徳上也藝下也。君子
修其上而正其下也。故其不必工於百工而
尊於百工也。性内也命外也。聖賢正其性而
任其命。故其窮之不憂。而通之不疑也伊尹
古之賢人也。方耕于莘佃。佃之耕夫以其能
尚之。而伊尹不敢與之校。呂望古之賢人也。
方漁于棘津。津之漁人以其能尚之。而呂望
不敢與之校。迨乎二子徳顯于商周也。而天
下百姓由之正矣。孔子古之聖人也。方力聘
之秋猶一旅人而不暇息也。方時命大謬而
亂物物焉不失其道也。顏子子思原憲孟軻
古之賢人也。窮於幽閻委巷樂然將終其身。
而衆子也不易其樂。夫徳也者。總仁義忠孝
之謂也。性也者。原道徳思慮之謂也。仁義忠
孝修而足以推於人矣。君子之學。學其正也。
何必多乎。道徳思慮明。而足以安其生矣。聖
賢之盡。盡其生也。何必皆乎。是故聖賢之世。
而占相卜祝者無所張其巧也。君子之前。而
孫呉申商者無所夸其法也。夏人之學曰教。
殷人之學曰序。周人之學曰庠。夫三代之學
皆所以詔人而學於徳也。徳義者學之本也。
文藝者學之末也。三代之盛其教天下所以
學其本也。三代之敝其教天下所以學其末
也。學末故天下皆僞也。學本故天下皆厚也。
是故君子貴其敦本也。聖賢貴其盡理也。古
人有言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哉。古人
有言。樂天知命吾何憂乎。窮理盡性吾何疑

  存心
教人者正其所存。能教也。存心者省其所感。
能存也。存心乎善則善類應之。存心乎惡則
惡類應之。心其非定象也。在其所存者也。應
之非定名也。在其所感者也。其所感苟存而
應之。豈不速乎而感應之數未始跌也。吾嘗
驗之。其人聞其爲心始善而人鮮不愛之也。
聞其爲心始惡而人鮮不惡之也。雖喜怒未
出其己而彼之愛惡已來。故存心者必愼其
所以感之者也。而辯人者必觀其所以應之
者也。是以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故曰。觀
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有人于此
曰。人莫之知以惡心而欺人。迨惡積而禍至。
孰曰心不可知乎。有人于此曰。心不可欺。以
善心而待人。迨善積而福至。孰曰人可欺乎。
故曰。禍福與善惡相交也。嗚呼人無全信久
矣哉。信其所心而不信其所感也。夫天地至
遠而誠感之通。性理至神而物感之滅。堯舜
不家勸而天下厚。厚之感也。桀紂不人誘而
天下僞。僞感之也。感應之謂其可忽乎。休徴
者所以應。其善政之所感也。咎徴者所以應。
其惡政之所感也。五福者善人所存。吉之驗
也。六極者惡人所存。凶之驗也。天人相與未
嘗睽也。吁豈天爲之。人實召之。夫政者示天
下之同之者也。萬民之所由也。政之善惡民
所以而從之者也。故驗之雨暘燠寒風。五者
示天下之同之者也。人者一身之自也。人之
善惡。身所以而振之者也。驗之福極者。示一
身之自之者也。方諸感月而水焉。陽燧感日
而火焉。雲從龍也。風從虎也。南人發歌而
此脱地
名二字
草舞。銅山始崩而景陽鐘響。此物之相
感然也。人道以情感。故生生不窮。聖人以神
感。故幽明一通。是故存心于賢而賢至。存心
于不肖而不肖來。存心于親則其子孝。存心
于學則其徒勸。所謂出乎爾反乎爾者。斯言
近之
  福解
世之曰福。專利而言之者也。吾之曰福。專道
而言之者也。利道故而判福爲兩端焉。利福
者嘗多有也。道福者嘗寡有也。多謂衆人也。
寡謂聖賢也。故曰聖賢之福聖賢之所得也。
衆人之福衆人之所得也。聖賢所得而聖賢樂
之。衆人所得而衆人欲之。欲之故天下競利
也。樂之故天下安性也。是故世之人。無樂之
者。不爲樂也。有欲之者。非爲安也。得聖賢之
得謂之重也。得衆人之得謂之輕也。重所重
所以率天下敦道也。輕所輕所以教天下薄
利也。齊侯楚子其富貴天下不逮也。及其以
之與侯相爭相殺也。雖曰福之其實禍之。顏
回原憲其貧賤天下之至也。及其樂道全徳
而後世慕其美名也。雖曰極之其實福之。今
世俗視君子之樂然其身不振曰。福奚爲聖
賢邪。視高明之家恣勢充欲曰。唯福也將跋
意而圖其富貴。是安福之謂乎。使天下之相
率背道而趨利。斯言者之罪也。夫聖賢之福。
福之本也。衆人之福。福之末也。修本以來末
者古人有之。舜其是也。以末而行本者古人
有之。周公其是也。猶吾先聖人曰道爲福基。
可以修行也矣。故君子有道而無富貴曰時
也。而君子不慊。有富貴而無道曰忝也。君子
恥之。富貴而有道。君子廣之也。後世舍聖賢
而從衆人。不亦輕本而重末乎。本末顛倒則
天孰與厚也哉
  評隱
文王太伯其同道者哉。文王始之。事紂其隱
徳焉。泰伯終之。遜呉其隱名焉。君子之出處
語默也。皆所以訓也。文王太伯之同道同其
作訓也。故曰。世亂隱徳世。治隱名。隱名者
所以警其爭名者也。隱徳者所以遠其害徳
者也。遠害者聖人之時也。警爭者聖人之化
也。化以感人。其聖人之至徳也。時以教人。其
聖人之大義也。微大義則後世之君臣安得
以其道全也。微至徳則後世之昭穆安得以
其禮序也。天地之道遠也。其生可見而其所
以生不可見也。聖賢之道亦遠也。其爲可見
而其所以爲不可見也。辯生曰。有許由者。輕
天下而遯去。其義高而其事疑也。苟事誠而
義博。亦可以媿其盜國者之心乎。曰若由者
苟不爲也。未若聖人之爲不苟也。可爲則爲
之也。不可爲則不爲之也。是故舜依乎中庸
而隱也。可則行之否則已之舜哉至矣。不失
其道也。一郷之賢隱。則其郷之禮可知也。一
書之道隱。則其書之文可知也。故謂文。必
工。文不工則失其道也。謂禮必修也。禮不修
則失其賢也。是故一天下之治亂由賢人之
隱見而所以章也。可不重乎。一賢人之動靜
將天下之教化而所以勸也。可不愼乎。呂望
東海之隱。稱隱也。伯夷西山之隱。憤隱也。顏
回之隱。不須時不怨世。樂隱也。原憲之隱。不
卑論以儕俗。驕隱也。四皓之隱。去以避亂。來
以補政。達隱也。谷口鄭子眞修隱也。成都嚴
君平和隱也。曼倩隱於朝玩隱也。子雲隱於
官苟隱也。孫思邈盧鴻一處不汚道出不屈
節。高隱也。張果之隱。詭隱也李泌者身朝而
名野。接祿而尚君。假隱也。李
者身伏而達
言。釣隱也
  喩用
水固勝火。而善固勝惡也。苟用之不得其道。
雖水火善惡亦不可得其勝矣。水之制火。必
於火之方然而水可勝矣。善之制惡。必於惡
之未形而善可勝矣。及其惡至乎不可掩。而
欲推善以救惡。火至乎不可熄。而欲激水以
沃火。其勢可勝之乎。君子小人者其善惡之
所出者也。是故君子用則其政善。小人用則
其政惡也。斯欲政善而專用小人。曁其惡熾
至乎暴戻。上下欲君子而拯之也。是奚異乎
激水而沃者邪。雖有彦聖之人如彼堯舜禹。
吾知其無如之何也。故古之善用人者用君
子必先而小人必後。君子先用。善得以而制
惡也。小人後使。惡得以而遷善也。禮不容
小人加乎君子。不使不肖高於其賢。所以隆
善而沮惡也。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
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憂心悄
悄。慍于群小。遇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
之。寤辟有標。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者。君子有
志可以與守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者。君子
有法可以與爲也。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者。惡
小人之加乎君子也。遇閔既多受侮不少者。
疾小人之玩政也。靜言思之寤辟有標者。怨
不用君子也。雖小人之道不能。不加於盛徳
之家。雖君子之道不能。不沮於已破之國。用
舍之政然也。一小人壞之于其前。雖百君子
莫能修之于其後。一君子治之于其上。雖百
小人莫能亂之于其下。邪正之勢然也。越之
漁者使其子漁于夷溪。鄙者專之。能者散之
散疑筆誤
宜作助兼
及鄙負其所使也。網則隳其紀綱而
命能者治之。能者終不能也
  物宜
君子發身。以道不以財。庶人謀生。以力不以
詐。大夫趨事。以義不以利。是三者正。然後天
下可以觀王道也。夫王道也者正宜也。小大
之物正其宜則何有乎亂世也。夫道義固君
子大夫之所宜也。利力固庶人之所宜也。曰
君子而專財。曰大夫而專利。曰庶人而玩智
詐。是喪其宜也矣。大夫處上猶衣也。庶人處
下猶裳也。上宜衣而下宜裳必也。苟上而下
之。下而上之。不亦倒且亂乎。道其何効哉。冉
求嘗爲季氏宰。爲季氏而聚斂。孔子惡之曰。
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若求者以人
而利之。尚不容於君子而如此也。矧以己而
利之。孰可容乎。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
矣亮乎安國家天下者。在義不在利也
  善惡
有形之惡小也。不形之惡大也。有名之善次
也。無名之善至也。有名之善。教而後仁者也。
無名之善。非教而仁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
也。不形之惡讒人者也。讒人之惡存其心。殺
人之惡存其事。事可辦而心不可見也。教
者情也。非教者性也。情可移而性不可變也。
玩隣人之子也好語誘之可以喜。惡語激之
可以怒。及其趨於父母也。雖美惡之言而
不能親疏之也。其盜跖膳人肉而人皆能惡
之。少正卯顯於朝而衆不能辨之。是故君子
善善也。必審其名同。惡惡也。必辨其情異。夫
賞罰者所以正善惡也。聰明不能盡其善惡。
則不足與議賞罰也故察讒在微。誅讒在持。
刑殺宜議。性善者宜任。情善者宜使。察讒不
微則不能觀其。心之所之也。誅讒不持則不
能遏其大惡也。刑殺不議則不能究其誠也。
任性善則安危不振也。使情善則威福不專
也。善善得其宜也。則大賢盡其徳而小賢盡
其才也。惡惡得其所也。則讒人悛其心而殺
人伏其罪也。孰有正善惡而治道不至乎哉
  性情
性貴乎靜。故性變而不可太易。情患乎煩。故
情發而不可太早。太早則傷和。太易則傷中。
反中和則陰陽繆。損民壽而物多疵癘。是故
聖人之隆治也。仁以厚人性。義以節人情。是
所以陰陽和而遂生物者也。禮教二十而冠
者。蓋以其神盛而可以用思慮也。教三十而
娶者。蓋以其氣充而可以勝配耦也。故古之
君子觀陰陽而所以知其性情之得失。觀情
性所以知聖人之道行否。然後以其得失究
其本末相與人主起天下之病癖。雖伊尹匹
夫之賤。而猶曰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
若已推而納諸溝中。嘗五就桀五干湯而不
沮。其以天下自任如此之勤也。今天下之民
方髫髻未剪。而以利害相欺父母則悚之。唯
其姦巧之不早也。僅童而男已室女已家。過
之則淫奔。是不亦性變之太易乎。情發之太
早乎。將不有所傷乎。欲世蹈中和。則何異乎
適胡而南轅。其安能至之也。吾觀陰陽繆則
寒暑風雨庸有及時。百穀種植。未始不疾其
人。則斃夭者世嘗多有。而仁壽者寡焉。適見
情性失之之効也。人失情性既如此也。而聖
人之道行也。豈曰至乎。謨者尚曰。天下甚寧。
是亦諛也。而嚚嚚不肯知其失操。其本爲人
主。起天下之病。則又奚貴其當時者。古語曰
日中則&MT02386;。操刀則害。言適用於當時也。若伊
尹始窮賤之不暇。彼欲適用。豈當用邪。而伊
尹爲之。今乘適用之時。攝當用之柄。而不肯
爲之。不亦爲伊尹愧乎
  九流
儒家者流其道尚備。老氏者流其道尚簡。陰
陽家者流其道尚時。墨家者流其道尚節。法
家者流其道尚嚴。名家者流其道尚察。縱横
家者流其道尚變。雜家者流其道尚通。農家
者流其道尚足。然皆有所短長也。苟拂短而
會長。亦足以資治道也。班固本其所出尊儒
也。司馬遷會其所歸尊始也。尊始者其心弘
也。尊儒者其心專也。固嘗非馬氏以其先。黄
老爲甚繆。是亦固不見其尊儒之至者也。若
黄帝之道其在易矣。易也者萬物之本。六藝
之原也。其先之不亦宜乎。豈班氏之智亦有
所不及乎。伯夷之所長者清。而所短者隘。柳
下惠之所長者和。而所短者不恭。孟子尊二
子之所長。則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
惠是也。遷之心抑亦與孟氏合矣。故君子善

  四端
司馬長卿楊子雲。其人其文皆世之稱也。及
楊子爲劇秦美新。長卿爲封禪書也。封禪
之言怪乎淫徒。加其夸大之心者也。美新之
言苟言也。記曰。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賢而不
默孰與默邪。是皆不宜爲而爲之也。晁錯論
五帝三王之道諧其極也。宜賢于管子仲晏
子嬰。及其請削諸侯之封。舌未卷而晁氏以
赤其族。蓋時未可言而言之也。東方朔枚乘
其才俊坌涌飛書走檄不足其奮筆。然皆不
能効一官就一政。蓋徒才而不得其實能也。
劉向劉歆皆漢室之賢儒曁治傳也。父子各
專師説而家自是非。蓋得道而不得其極也。
道而不極非道也。才而不効徒才也。發而不
時逆理也。爲而不宜失義也。是故事貴合宜。
智貴識時。器貴適用。法貴折中。中也者道義
之端也。用也者器効之端也。時也者動靜之
端也。宜也者事制之端也。四端者君子之道
之至者也。善學者不得其端不盡也。善爲者
不得其端不擧也。是故古之聖賢學道而有
道。興事而濟事。存其端而已漢。世之二三子
雖激昂而無所成其徳。抑亦未得端而然也
鐔津文集卷第六



鐔津文集卷第七
  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論原
  中正
物理得所謂之中。天下不欺謂之正。適中則
天下無過事也。履正則天下無亂人也。中正
也者王道之本也。仁義道徳之紀也。人以強
弱愛惡亂其倫。而聖人作之教道以致人於
中正者也。教者効也。道者導也。示之以仁義。
使人所以効之也。示之以禮樂名器。導人所
以趨之也。洪範曰。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此君
子所以自行其道者也。時人斯其唯皇之極。
此君子所以進人趨其道者也。詩云。士也罔
極。二三其徳。此君子所以惡人不由是而適
其道者也。是故治人者。非以中正存其誠。則
不足以與議仁義禮法也。教人者不以中正修
其誠。則亦不可以與議仁義禮法也。夫聖人
之法猶衡也斗也。而持之在人者也。持之不
得其人。器雖中正而人得以欺之也。金石之
音中正。則其所響也震。而其所應也和。人之
誠中正。則其所作也至。而其所感也詳。是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