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北山録 (No. 2113_ 神清慧寶注 ) in Vol. 52

[First] [Prev]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郡縣。祗奉迎接。若邑胥之畏於尊吏焉。是
以廉懦者避色避言而不居也潔己以
避州縣
愚慝者
費力費財而無益也。金田化爲枳棘。實則患
是之由。夫如是蓋將廢寺舍於府縣也。何只
笑於二武焉府縣侵耗不
讓二武也
故臨民者。在知人在
安人。宜察其言行。於其善者施折腰沒階之
禮。且以力援。否者當降之。使君子小人不同
日。誠則祇林鬱鬱布金之望如可待也。由是
寺廟之興。興有道者也。故入其境自大國至
子男。幢廟修整。僧徒肅穆。則亦是以見俗政
之清淨矣。西域常住給僧衣食。以田園所産。
由乎施者。豈施只論於衣食哉。夫僧饌以時
撃鍾乃食。餕則歸僧勿己有也餕餘也。殘
宿食者犯戒
異界
不以法不通也。三聖之財出納有司匪則有
三寶之財典座掌之。
無有祕之悋也
王臣力勢肆求所備。固無
得而辭也。劫賊凶人校力不制。末違其欲也。
僧有病而無藥。隨有而給之。其貧無衣。即
隨貨而益之。死者之衣從之。既葬復于僧也
若有三寶常住財物貯之以備王賊。貧病之僧。若貧
無衣。則以衣備之。死葬之後。却取納僧常住也
經務有勞者。以衣食倍之若今主事者
別與施利也
故律謂之
福饒類也。而任務者。毎事匪專。擧必詢衆。詢
衆不恒。宜立知法。故律謂之處分人也若今
寺院

若以物非我有。縱心糜散。事自我逸。廢
業墮功。鳩役計食。量衡無節鳩聚也。量□衡秤
也。尺寸無法也
致使傷蠹衆財。此職司復于罪也。昔僧伽□
舍見海上寺僧。以膿血爲食。以器相撃。蓋
迦葉佛世同一淨宇有客僧至忿怒藏食故
也。宋法豐死爲不食之鬼。巡寺作餓駝聲。
以專寺任刻薄故也。臨邛僧孫氏見身如厠。
持鉢食穢以儉歳割杓減粥故也。智瑰死作
衆奴。以寺布借人故也如聖壽寺僧清訓念蓮經。
毎在送終處。於行食者求
酒肉及色之以歸。一日驟無聲。經年
不通食漸不通水。自云。生入餓鬼也
鏡茲冥運。孰
莫是徴。高僧傳十科一譯經。二義解。三習禪。四明
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
八讀誦。九興
福。十雜科
以住持爲興福。余毎考行其事實
則有福興焉。昔吾聞諸梵僧問吾師曰。頽墉
許近
礎必焚炙奧渫
者居焉。華軒綺疏必
懷冰澡雪者居焉疏窓
惜哉今驗若不虚矣。
又曰。佛圖澄建八百九十餘所寺。洎天台三
十有五。吾今不能興弘一二。蓋非夫也非丈
夫也
爰在爾徒。因涕下承睫。在予狂惑。不克荷負
尚書云。其父析薪。
其子不克荷負
俾式光遺寄積行于艱難。爲
法衡倚。愧瞻雲日。愴然永慕耳
北山録卷第八




北山録卷第九
  異學第十五異學外學也。習異宗之
解。助本教之旨歸者也
器弘者以虚受爲美。心遠者以贍聞爲優
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子云。日知其所亡
月無亡其能也。温故知新。可以爲師矣。優勝也
故我
大聖曁古先哲王嘉讃博能高稱上智。使圓
顱方趾賢愚於焉別矣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
立。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也
薩婆多師西天小乘宗也。此云廣解師。
博通敏智。導利法化者也
十二時中
許一時學外。故於其宗悉能區別内外典籍。
善解論義。曇無徳部此云法鏡部。即
化他部分出也
俗藝呪術
爲防己害。兼以閑邪開學不犯也其宗立五藏。
一律。二經。三
論。四呪。五
菩薩藏也
華嚴經讃菩薩偈云。雅思淵才文中
王。歌舞譚説衆所欣第十
四卷
智論顯結集羅漢徳
云。讀誦三藏。知内外經書。外道十八種大書。
亦盡讀知即毘伽羅
吠陀論等
緬覿前風。聖人皆不限所
知。捐其小善。近崇文徳。遠成種智熏習以成
其種性
有羅漢。不識赤鹽之義。外黨諸俗。深以爲誚
舍衞城法預婆羅門。常請僧食。問其義。能答者自與美
食。不能者令下人與麁惡食。由是比丘皆不往其家。因至
佛所。佛不遠有羅漢比丘。法預乃問之。何名赤鹽。鹽有
幾種。比丘言。我知汝是法預。輕慢比丘。今復惱我。鹽止
是鹽。聞比丘語已。心懷罔然。來至佛所。佛云。此比丘未
從師學。故不能曉答鹽也。有比丘名弗絺盧。佛令往問鹽
義。比丘云。鹽有二義。一種味如大海水同一鹹味。二性
味者有黒鹽・赤鹽・辛頭鹽・拔遮鹽・毘攬鹽・迦遮鹽・私多
鹽・毘迦鹽。略語二種。若生若煮。
是名鹽義。法預聞之。歡喜而退
蓋出朽宅則生死
凡夫藐哉何及藐遠也。聖人出於朽故火
宅。在生死凡夫不能及也
語外事
則解脱聖智或不如凡夫也但以一行一智斷惑證
聖。於所知未遍。或不
及凡
故採棟桴於杞梓。繳羽儀於鴻鵠。畋文彩
於虎豹。則於物幾矣幾近也。棟桴與杞梓近。羽儀
與鴻鵠近。文彩與虎豹近。以
類求之可也。
繳弋射箭也
索遍知於羅漢則否矣四加行位。尚
如暗中放箭。
或中或否。
況小聖哉
昔王城野人不謂大聖智周萬物。問
以鄙賤芻牧之事。大聖俯其事而申之。牧族
奇其聞踴躍而信。因皆階乎道也放牛難陀。以佛
生王宮出家
成道。必不曉放牧之事。豈曰遍知。遂往問佛。佛謂説放
牛經一卷。皆四時所放安養之事。其族歡喜出家。皆獲道

故釋氏子内審諸己。於進修之門。可學而
不學。可知而不知。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西
域所學。總有五明一聲明。謂詮顯文字。二醫方明。
謂醫術卜算。三工巧明。謂一切伎
藝。四因明。謂宗因喩三揩定邪正。
五内明。謂識達因果。究暢眞宗也
其攝拕苾駄。此
曰聲明。則五明之一也。以其廣記諸法聲教
故也。而彼俗典總曰毘何羯喇拏。舊曰毘伽
羅論也。大數有五。如此方之五經焉。一曰悉
曇章。以成就吉祥爲義。被于創學之流也。本
以四十九字相承。成一十八章。總有一萬餘
字。合三百餘頌。頌凡四句。句以八字。合三十
二字。傳是大自在天説此文在西天相傳。
今不可盡知也
二蘇呾
即素呾覽。此云契經
即解聲教之經也
則是一切聲明之根本正
經也。略詮要議。有一千頌。是上古鴻儒波爾
仙所撰。其人爲大自在天所護。面有三目。三
駄覩。有一千頌。專顯字功。如上經矣亦如上經
是聲明之

四三棄囉。是荒梗義。意比田隴之夫創開
畎畝。其有三章。章各一千頌有三
篇也
廣顯聲韻。
合成字體若此方之乎側四
聲。爲學之先也
五苾栗底蘇呾囉。即
是蘇呾囉釋也上之四件是正經。
此下並解釋之者
上古造釋衆矣。
於中妙者有十八千頌。演其經本演上四
經也
是闍
耶昳底大學士所造。其人當此國之初矣武徳
貞觀

凡造西土不習此者。於其所學徒然哉。其
有苾栗底蘇呾囉議釋二十四千頌。是學士
鉢顛杜攞所造。斯乃重顯前經解前正
經也
又有呵
利伐㨖論二十五千頌。廣敍人事聲明諸家
興廢若今
書史
即以其人爲論目也。凡此諸書在異
域。法俗通學。始爲有知矣異域西
國也
彼方論師。
前則龍猛・提婆・馬鳴猛即龍樹也。南印度梵志。造
智論十萬偈。提婆者南印度
人。才超倫輩。一國有大自在天金鑄高二丈。以頗黎爲目。
提婆鑿之。夢神索眼。以手出眼還之。遂闕一目。師龍猛
出家。爲外道所殺。馬鳴者師脇尊者。本外道也。爲月
氏王説法。馬垂涙悲鳴。又云。生時諸馬盡鳴故名也
則無著・天親北印度人。佛滅
九百年間出世
僧賢・清辯僧賢。亦云
衆賢。清辯
造掌珍論。以芥子撃脩
羅窟。待彌勒出問義也
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
賢・師子月・安慧・慧護・徳光戒賢。唐三藏往
西國猶見之也
靡不
具茲内外之典也。馬鳴大士撰蘇遠拏太子
歌詞太子好施捨
男女等事
并本行詩序佛成道等事。并佛
所行讃。今在藏内也
樹以詩代書。寄南天竺國婆多婆漢那。彼方
之人。咸皆誦詠若此方文
選等也
以爲華而典也。其有
摩呾哩制咤。承佛先記。廣興讃詠。初造四百
頌。次造一百五十頌。無著世親西土修詞者。
莫不鑚仰祖習爲美焉論語云。鑚之彌堅。仰之彌
高也。祖習師承也。祖宗也。
習學
其身毒以婆羅門爲上。不齒餘三姓婆羅
門。本
梵天苗裔。徳尊也。刹帝
利。但貴爾故皆不及也
故有四圍陀書。可十萬偈
一云阿由。此云方命。謂醫方等。二云殊夜。謂祭祀。書
也。三婆麼。謂禮儀十相音樂戰法諸事等也。四阿達婆。
謂呪術等。皆
梵天所説也
咸悉口相傳授。不書皮貝七歳就師口
誦學之。學
成爲國
之師也
彼國相承云。有學聰明法。一謂覆審生
謂推求道理。
審覆義味也
二顯字母從字生字。從
聲生聲也
安神旬月
之内思若湧泉。計無此法則無以誦群言如
激箭也。昔者佛陀耶舍求那跋摩則其人也。
初耶舍至于秦。將事翻譯。秦人試之。授以差
籍藥方及諸書。於三日誦畢。求那所誦凡百
餘萬言。諸來三藏罕有不至此者。華夏自燧
人氏仰觀斗極。以定方名伏犧□□民之純鈍。但
識其母。不識其父。只知
蔽前。不知蔽後。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太昊伏而
化之。故曰伏犧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以辨方物也
犧用之而畫八卦造書契。至若三墳五典八
索九丘。皆古之遺書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
書。八索八卦之書。九丘九州

如楚倚氏之所讀者也楚靈王時。左史倚相能讀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
洎仲尼。刪詩定禮樂。賛易道修春秋。振崩壞
之俗周自幽厲之後。東遷洛邑。諸侯專征禮樂崩壞。魯
哀公十一年。夫子自衞反魯。十四年獲麟。遂修春
秋。刪詩。定禮。
正崩瑰之俗
故有六經焉春秋。禮記。周易。
尚書。毛詩。樂章
故孔
子曰。温柔敦厚詩教也不學詩
無以言
疏通知遠書教
正王言
之道
廣博易良樂教也和民
之情
潔淨精微易教
窮理
盡性
恭儉莊敬禮教也安上
治民
屬辭比事春秋教
正褒貶之道
事類相近也
左氏國語左丘明以春秋事義未
盡。置國語以互見也
馬遷
史記司馬遷得罪囚蠶室因修史記。
以至漢武時凡一百三十卷
漢魏以後。皆有
書誌班固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司馬彪後漢書
八十卷。陳壽三國志等。諸國書籍極多
兼乎百
氏備于金馬石渠之目皆漢藏書之府。又近有經籍
志呉氏西齊母氏東齊。皆
見其
至若文章之始歌虞頌殷。逮周徳下衰詩
人盛矣。詩人之後。騷宋變於風雅騷屈原宋宋
玉也。皆六
國時
人也
賈馬楊班漸變乎騷賈誼司馬相如
楊雄班固也
逮安變乎
賈馬漢獻
帝時
晋宋已降。咸韶不接咸韶堯
舜之樂
齊梁之
間。花繪相擬沈約劉勰任
昉謝安等
此方六書象形。指事。會
意。形聲。轉注。
假借
定文字之所出。故窮大篆則於文字之不
惑也。彼方六釋一持業。二依主分出依士。三相違。
四帶數分同依士。五隣近。六有財也
辯名題之因致。故窮世語典語。則於名題有
得矣一切眞俗世諦名題。皆以六
釋攝之。無不辯認宗旨者也
而康僧會・支道林・
澄・什・安・遠。什門四聖生肇
融睿
梁僧祐・周道安・隋
彦琮・國初淨・宣・林・概慧淨。道宣
法林。明概
靡不洞閑本
教。該渉經史。研綜詞翰。咸事著述。極夫匡紹
者也皆貞觀譯
經之高僧
禮曰。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
不怠。謂之君子僧也。支遁注莊子逍遙篇。希
玄之賓高其致也。慧淨撰英華集
麗藻之
士美其鑒也。由是表正人天。折衝師律。文場
法苑。何世曠能。嘗有客聽遠公實相義。往復
移時。彌増疑昧。遠引莊子義爲連類。惑者乃
悟。自後安公時聽遠不廢俗典。宋元嘉年文帝
巳日三月
三也
車駕臨曲水。命慧觀與朝士賦詩。觀
即座先獻。周建徳年。陳周弘正來聘詢謀談
士。曇延首應之周武帝
時也
大駕親臨釋奠。延當席
抑揚。陳人敷衽。稽首拜聽展衣襟作
禮而聽也
因構詩四
十首簡延。延用其韻酬和。如宿誦焉。彼乃圖
延形像歸于陳周都長安。
陳都金陵
晨夕向北致禮。以爲
曇延菩薩也。夫世以容詞徳行難以求備之
仁也。難語其闕眞可謂堂堂乎難與並爲仁
如子張之容子責詞
顏回徳行各有偏也
靈裕初出家。師令誦經。執
卷矢曰。我於三藏洎儒教。必望通曉。無或以
渝其志渝變
由是學光時彦。世號裕菩薩也。梁
武暮年。詔捨道法弘明集云。梁武初崇道。至天
監二年捨道歸佛。具有文也
鄙儒教。彼或慮人深溺不返聖人令習外典。但使
知之慮成耽惑溺於

或正失其極。將亡之數也若失其正
則迷於理
夫有益於
生民。大聖未嘗祛之儒道之教。皆益於人。
是以吾教不必除之
故經
曰。不壞俗諦而建立眞諦。彼二教仁智所行。
亦人天之報也如清虚寡欲仁孝忠信。
皆人天之行者也
但報在人
天。爲道之門階。何必捨而鄙之也。聖人不私
己。豈以己不欲而施天下乎不可以己不欲而
令天下皆黜之
重名教。彼猶無親疏。重禮樂彼猶無君臣。重
律。暦彼猶昧寒暑。重刑法彼猶亂彛典彝常
也。
典法
重廉讓彼猶規僭競。重道徳彼猶尚浮僞。
況加之使人後二教混沌若鳥獸人若不習二教。
與鳥獸何別也
而欲訓之以無生乎儒道尚昧。何
由示之眞理
夫欲絢美玄
黄先潔其素。欲渉道徳先履仁義。故大聖遺
法二千年。而中華之人以先有孔老虚無仁
智。而後識精眞之教。迴向崇奉者。門門如日
教之矣孝經曰。非家
至而日見之
四夷之人。非二教所覃。于
今猶不能齋戒。而況能神遊八解之理乎八解
脱觀
名如内有觀
外無色等也
故釋教籍二教以爲前驅也前導
老教云自然者蓋眞如相似之名也。言萬物
自然者。謂自然之道與萬物爲一萬物者有爲事
法也。自然者
無爲眞理也。萬物事法與
無爲眞理不即不離也
非萬物不由因縁不言萬物
不從因縁
而生
稱之曰自然也。今説者未達異執之
徒也
乃毀内
教因縁之義。妄發揮自然之理。斯乃與西域
外道同見如自然外道云。誰尖棘刺畫离獸。誰掘河海
與川源。暴風卒起。還自定萬法。須知皆自
豈謂迦葉之貳化歟清淨法行經云。老
子是迦葉所化也
而洙泗
之門以仁爲至行非道徳則必先於仁矣。故
雖由也可使治千乘之賦諸侯之賦。可
使子路治之
赤也可
使束帶立於朝公西華可使爲通使之
官立朝與賓客言也
楚子文無三
巳之色楚令尹。姓鬥。名穀。字烏兔。三仕爲令尹不喜。
三巳去職亦不慍。舊令尹之政必告新令尹
陳文子棄十乘之馬。求其仁稱陳須無也。時崔杼
弑君。文子棄四十
匹馬而奔
惡之也
仲尼之所不與孔子皆曰。不知其
仁明仁道難也
彼仁也
者。通乎百行。協于一徳專一
之徳
未有不由仁而廣
大者。在五天稱菩薩。在九州稱仁人。蓋人能
慈慧。慈慧能仁。菩薩行仁之極行。君子漸得
其門者矣。若使梁武不由二教。安得爲君子
儒而至於大方乎方道也。若言梁武局執。豈
得稱君子儒而至於大道乎
今爲
論者必張孫呉之勢孫武呉起並六國時良將。各著
兵書善戰陣。今論義者與敵鏗
鏘。如孫呉
之戰勢也
學戒者必敦顏柳之節顏叔子孤居有少
女。夜風雨屋倒
投之宿。叔子拒之不已。出屋令其入舍也。柳下惠姓展名
离。食邑柳下諡惠。寒夜婦不及國門。柳下惠以衣覆之。
至明而去不犯男
子不仁之行也
栖禪者必慕巣由之高許由巣父
皆堯時高
士。堯將禪位。惡之
而洗耳隱居不仕也
維持者必思齊魯之變綱紀維
持之者。
必須改更匡引。如齊一變
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也
故持外教以誘掖。窺内
法以激志。亦惡有害焉惡安也。初以外教誘引。後
將内教訓導。亦安有害也
夫登木者競其高。鑿泉者競其深。不有前懦。
誰爲後勇。但梁氏雖至信。不審觀前往存亡。
式恒其事式用
驟欲遷物從道以窮物之性不
虞東野畢之御而終於佚矣顏回見東野畢車知其
必敗。以其馬未調良
故也。既御果輸
敗而馬傷也
嘗讀斷酒肉之文。慈愈於佛。輕
身貸法。事過帝王三度捨身入寺。與衆爲奴。臣下備
錢百萬。贖之衆僧。默許方歸。雖
屈身爲座亦未過
此。何必然也
且勅綾錦窠不得有鳥獸之形。
而嫌裁剪起殺傷之意恐傷仁
恕之道
斯雖得養虎之
術。而亦誨人殺心矣周宣王之牧正梁鴦善養虎。以
不與之生物爲其因殺而怒也。
不以全物與之。爲碎之而怒。饑飽以時。達其怒心不逆其
意也。不使之喜。喜復必怒。雖欲絶之殺心而翻生其殺念
者也。羅綺本無殺相。今強興殺想。此
乃從無。設有亦是教人殺心之義也
宗廟郊祀。以麺
爲犧牲不爲則不爲何誣祖考耶。而或有負
以麺作肉。則成誣誑。
不爲又負祖考也
子由緇而乘。不鑒妍蚩。
式顯誇傲。題于縹墉素扆之上。特不知是誘
敵致寇也今有自披緇至顯榮。不辯善惡。空恣傲倪。
而又兼以捐棄上教之事。題粉壁素屏之上。
可謂自招
於槃詰
昔周道安二教論。隋彦琮通極論。恣
縱心目。出沒玄奧。假立賓主。先設奇難。後始
通之。將探賾異黨枳棘邪徑爲法繚垣先假立
異宗。
詰難本教。然後答之。
預備異宗所見也
而後世李仲卿等得之穿窬
爲盜。隱其所通。演其所難。以製十異九迷等
論。誑彼所不知者皆唐朝邪見之徒。誑以淺
學者。不見安琮之論也
濟其
毀詞。豈非二士圖馴而反噬皆由二子著論防微
反遭竊器以相攻也
將安而貨危也。但此論未已。邪難未止。夫先
王以衡斗去盜。而人以之于盜焉置劍者比爲殺
賊。今賊反得
以用
以兵戈止殺而人以之于殺焉。故所防逾
多。所資逾遠。噫難乎哉。然守本教者。朴則
有餘。兼異學者。競則有餘。非君子罔以謹其
極矣若守本宗。可自質朴。因習異宗。遂多爭競。
若兼異宗外學而能謙謹者。司謂君子僧也
故前
哲云。學之於身。如餌如樂。夫餌以醯醢鹽梅。
齊之使和。濟其不及。泄其所過。而後享之。五
藏平矣濟益也。泄減也。此乃齊侯與梁丘據晏遄臺。晏
子對齊侯之詞也。左傳第二十四文小異也
樂以金石絲竹韻之使諧金鍾也。石磬。絲琴瑟。竹
簫等。匏笙竽也。土塤也。
革鼓也。木柷敔
也。謂之八音也
節其將遺。剪其所淫五聲之後。不
容彈矣。則有
繁手淫聲。宜
剪節之也
而後聽之。五氣正矣五行
之氣
若專夫一
味一音。則於焉何取。昔慧遠製沙門不敬論。
但欲自理。而不毀儒道。人到于今受其賜也。
周道安二教論。忘功指過。語發心鬥。宇文氏
窺之。得卞莊子之刺虎也昔卞莊子見二虎爭食而
鬥將斬之。家人諫請伺
其鬥。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後刺之可一擧雙獲也。果如
其言。今道安與外宗相毀。皆極其瑕礫。周武得以窺之。
而用其
謀也
然帝邕恃威邕周武名也。帝武成三年即位。至
建徳二年廢佛道二教。至大成元
年崩。毀滅自
癸巳至戊戌
不信不甚於桓玄。而桓則服周則
桓玄將令僧拜及沙除。遠
公上書而止。又作不拜論
豈不以才識厚薄而可
知也。但時有不學者。心智聾瞽。恃其頑薄。如
豕如羊。很戻朋從。視於智藝。狎而笑之。以爲
著文字。過比夫衡岱未云重也其有傭昧淺識之
徒。如豕如羊。翻
以習文字者。
爲山岳之過
先聖以爲群羊僧。不甚然乎經律謂
唖羊僧
復有狂狷之夫。棄乎本教。聊覽墳素。遊衍
内侮。若豕負塗。潔則忌之狂狷進趨不得中者
也。其有辭親慕道。割
愛爲僧。而不知勵己進修。全棄教典。專心外習。吟詠風
騷。而於本教反生輕侮。故我高徳顧之忌如穢物。所謂辜
負先聖無利檀越。沈
墜三塗。自貽伊咎也
如宋慧琳慧休之流也二子皆
江表詩
僧。於道徳
則無取者也
琳詞學迴拔。爲太祖所賞太祖
劉裕
毎昇
獨榻。顏延之嫉其才。嘆咜不平之曰。此三台
之座。豈可使刑餘居之乎。琳怠慢自賢。其師
道淵者有學行。文帝頗器重。嘗詣傅亮宅。琳
先在座。淵至不爲禮。淵色怒。亮笞琳二十。後
著黒白論。大較六度與五教並行。信順與慈
悲齊立。其間自多傷毀。何承天以爲琳比丘
捷生奇見也。顏延之謂之居其門而伺其闕。
爲法盜害。何地可容。後抵罪于交州。鼓憤而
卒。然傅公之爲罰君子哉。不以己愛黨過而
失刑。實肅物之教也。小人則不然。與其臣而
違君。介其卑而侮尊。且悦己之所利。而忘
於巨醜也。慧休爲文。名冠上才。嗜酒色無儀
蜀僧可朋亦然。死於
逆旅。而尸棄郊野
孝武以其汚沙門行。詔勒
還俗補揚州文學從事患不得志。終於句容
令焉。有僧明解者。篇什琴書丹青以爲絶藝。
視後學負笈謂之驢子。顯慶年唐高
宗時
西明寺成。
詔靈潤令選有徳者居之。寮寀有薦解者。潤
公曰。公等國器。名臣出言不易宜求。戒定慧
學増長福田。何容擧酒肉畫師以當洪寄。解
聞尤以爲懟遇。詔徴四科不問僧俗。遂射策
登第。喜曰。今得捨驢皮矣。後筮仕無成寒餒
沈疾將死。覩異形十人執烈炬而迎之。蓋不
祥之兆也。故小人之量有君子之藝。未嘗不
顛覆敗辱。實天貽之不祥矣。其猶狂象燧尾
以束蘆繋象尾燒之。令
奔踐敵人。謂之燧象也
怒雞介羽季郈隣居雞鬥。季氏
以金介其翼。郈氏以
金爲距二家。因
以相攻致亂也
祇益其害也。故易曰。負且乘致
寇至易解卦六三爻辭也。言居非其位。履非其正。
乘二負四以容其身。寇之來也。自己所致矣
小人不當有盜思奪之也。非獨才藝由之。然
而貎亦未嘗不然非其才而有其藝。是以顛蹶。
非其才而有其貎。亦致顛蹶
陽貨象孔子魯季氏家臣陽貨。貎似孔子。而害季氏。
以作亂出魯也。故孔子曾至匡。爲匡誤
圍。錯認爲陽虎。以
陽虎曾暴於匡故也
項籍如帝舜項羽也。舜目重瞳。
項羽目亦重瞳也
皆文犢状虎。而終殘乃壽也。今爲釋不以道。
而但以儒學聞彼。蓋斷髮一俗人耳。其可令
得終久乎近代雲頂山詩僧昭符毀佛輕人。投江而死。
東川楚巒自縊而死。平膺死客舍冷然凍餒赤
地而卒。龜符終歳。
瘡痍皆輕慢之士也
昔晋道寶臨剃髮爲詩曰。方
知萬里水。初發濫觴源。眞翛然之道意也。識
者感其言。而勵進是曰爲文夫稻畦爲衣。陶
土爲器稻畦袈裟。陶
土瓦鉢也
使人服而執之。澹然無爲。
然後以經律爲繩墨。以文章爲潤色。其能不
思容服而神何福歟。詩曰。維鵜在梁。不濡其
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鵜洿澤鳥也。梁魚梁也。
今澤鳥而居梁而濡其翼
者未之聞也。此詩本刺曹共好用小人升之爵位。但潔其
衣服逍遙而已。無治國之心。如鵜洿在梁者也。今釋子非
僧行而處僧
田亦爾也
余嘗觀乎緇衣者。讀書爲文。唯知
有俗情。而不知其他。迨病喘喘然。涙横于目。
怨誤于昔。其雖悔可追乎傷哉處布金之地。受檀
越之食。著信施之
衣。惑溺墳素。不事進修。自倚薄才。輕侮賢善。篾視本
教。以爲棄物。此乃賤住比丘。一旦風燭將臨可不忙乎
然有抱琳琅之器。炳龍象之姿。高出塵世。既
寛且慧。篤志好學。開卷求於未聞。務滋其美。
以崇其徳。至若觀夷叔讓國。得其仁也。里名
勝母曾子不入。得其孝也曾參至孝行次有勝母
里。參惡其名而不入也
柳下惠援寡室。得其貞也。顏叔子辭隣女。得
其愼也。孫叔敖爵益高身益卑身爲楚令尹
而常謙卑也
其防惡也。正考父三命循牆。得其恭也正考父
仲尼祖
也。宋君一命而俯。再命而
傴。三命而僂循牆而走也
孟之反不伐。得其讓也
孟之庂也。魯與齊戰魯敗。孟之反奔而殿將入國門。國
人功之。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不欲取其功。故
云得其
讓也
列禦寇不受鄭子陽之粟。得其知難也
列禦寇。鄭人。家貧有客言也於鄭子陽。子陽遺之粟。列
子再拜而不受。其妻望之拊心曰。妾聞爲有道者之妻子
皆佚樂。今有飢色。君遺先生何不受。曰君非
自知。以人言而遺我罪我也。後子陽果及於難
爰精目
吐狐丘父之食。得其嫉惡也爰精目乞食於狐丘
父。丘父下壷餐餔
之。精目食已曰。子何爲者。曰我狐父之人丘也。曰汝
非盜也。遂嘔出而死。狐丘之人爲盜也。惡其不義也
安喜慍不在色。得其量也謝安。字安石。相東晋孝
武帝。符堅統百萬之衆
攻晋。安亦無懼。及謝玄等
破之。安亦不喜。可知量也
王敬之徐武於焚屋。得
其審也武歩也。王元度。字子敬。晋右軍之子
也。其屋遇焚。子敬衣冠從容而出也
戴逵不
鼓琴於王門。得其耿介也耿介倜儻也。戴逵戴顒
兄弟二人皆善琴。兩遊
王氏門。有請顒鼓琴。顒輒鼓之。請於逵。逵謂使者曰。逵
所鼓琴非爲王門之伶人也。遂對使者碎其琴。即二戴優
劣可
知也
其能酌一善於身足以光於朽骨。況兼之
者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也
孔子謂魯哀公曰。
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人。有賢
人。有聖人。庸人者心不則愼終之規。口不吐
格訓之言格法也。左傳云。心不則徳義之經
曰頑。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嚚
不擇賢以
託其身。不力行以定其志。見小暗大而不知
其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其所執。此庸人也。
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
之本。必有率也率述也。
循也
雖不遍百善之美。必
有處也。是故智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
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智既
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
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
士人也。君子人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妄無詐妄
之情也
仁義在身而色無伐無自
矜也
思慮通明而辭不
專。篤行信道而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
終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油然不進之貎也。越過也。
君子雖能爲可貴可信用而
不能使必貴己信己用己也。是以恥不信不恥不見信
恥不能不恥不見用也。不誘於譽不怨誹率道而行也
人者。徳不踰閑閑法
行中規繩。言足法於天
下而不傷於身。道足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
滿天下無怨惡也
富則天下無苑財長短經云苑財
苑積也。今有
依怨天下無怨惡
也。謂以義得也
施則天下不病貧病患
此賢人
也。聖人者。徳合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始
終。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
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徳。覩者不識
其隣百姓日用
而不知也
此聖人也。公曰。善哉非子之賢
則寡人不聞此言也。今揆茲五儀之人。爲五
儀之僧。誠則皆不乖其本矣。若使裁其尊卑
勵其情操去此取彼。易庸人爲士君子。易士
君子爲賢聖。則天下之僧皆高僧也。故斲石
刻木範金之像。石則石矣。木則木矣。金則金
矣。非變化則不能革其本態也。而人有生而
知之。有學而知之。但有知則不難乎遷遷庸
爲智。
遷凡
爲聖
其所難在乎不知矣。世或以槃特不學不
謂無道平生唯誦半偈而得聖果。偈云。守
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也
善星多聞
不謂立一徳善星比丘本釋族。聰明詐作薄
倶羅鬼驚佛。而生入地獄也
彼乃不
達槃特聖人也。善星庸人也。槃特不學而生
知。善星雖學而不知也。若使槃特無生知則
不聖。善星有學知則遷善矣。夫生而知之千
載無一。學而知之遍於天下。若以千載之一
而廢乎天下者。非聖人之志也。況學以資生
知。若金之有礪礪磨石也。金性雖
利更假磨之也
舟之有楫楫棹
類也。
尚書云。若濟川
用汝爲舟楫也
惟利與速物莫能加之。昔仲尼
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
自直。斬而用射。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
爲。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勵之。其入豈不益
深乎因鏃羽
而彌深
子路再拜曰。故木以繩直。土自
水平。王用人器。未有不學而能自致奇功知
道者也。凡人之不學。其猶牆面無所
見也
人而博
學。不出戸而知天下。始吾聞之。心存之躬嘗
之。於所不學實若蔽目。於所遠知誠不由足。
故有生之域域涯
貴乎有學既學矣。貴乎知
既知矣。則慕大覺之曠照。成遍知之有日。故
日就月將猶患失之。佛陀慷慨。仲舒下幃。恨
光陰之不再也董仲舒下幃三年讀書。
不窺園圃。佛陀如上注
昔黄覇漢相
與夏侯勝同下獄。覇欲從勝受經。勝辭以罪
當死。覇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勝賢其言。遂受
之再更。而講讀不怠也漢昭帝將議立武帝廟爲世
宗。勝奏武帝奢侈殺戮不宜
立廟。遂坐謗毀先帝。與黄覇同
縶。覇乃求從學。會赦倶免也
常啼求法於法勇
經常啼
菩薩也
以骨骸致香花。兼俟乎宮門。凡七載。異
有所聞也。於予之眇志。實學知之。不足教知。
其困兢兢勤勤慚曠此生已下北
山自敍
嘗撰釋氏年
志。編年序事務成林藪年志三十卷。又撰法華玄箋
十卷。二衆初學儀律新疏要
決十卷。識心澄觀倶
舍等論鈔共百餘卷
鄙野一家之言。經郡邑寇亂
而亡矣。鄙以學無常師。遂體三教參玄之旨
趣。裁而録之。暮年神疲。不盡所志。而有告余
者曰。日月既逝。老之至矣。蓋釋文字乎蓋何不
也。釋

余莞爾而笑莞爾
笑貎
曰。彼不吾知也。余今自
欲實腹精於義。何嘗計利而進。度齒而廢乎
齒年
夫去學而神虚焉。則善有所補。不則聽言
譁噪。無若誦言爲優聽言塵俗之言也。徒爲喧噪。
誦言典雅之言。聞之經濟。優
者勝
然法華誡其親近法華經不許親近世
俗文筆外道文字
華嚴責
其多聞者。蓋恐封乎所嗜封滯
密設其防謂不
爾者。彼善財童子歴抵一百一十城何爲

北山録卷第九




北山録卷第十
  外信第十六明佛教於外宗
有信有不信者
大荒之西天子王畿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
綏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荒服去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