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門辯惑論 (No. 2111_ 復禮撰 ) in Vol. 00

[First] []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111

十門辯惑論卷上
  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答大子文學權無二釋典稽疑
序曰
權文學聲冠應徐地參園綺。搢紳嘉其令望。
緇素挹其芳猷。而頃著十疑干我二諦。公孫
生之駿辯。自昔難酬。舍利子之雄才。嗟今
莫擬。豈當仁而抗議。試言志以成文。必也
&T002363;名乎。稱之曰十門辯惑。雖詩云勸誡蔽之。
可幾乎一言。而法惟祕密。述之敢忘乎三
轉。遂取類觀象再盈卷軸。煩而無當。有愧
知音者焉
  通力上感門一 應形俯化門二
    淨穢土別門三 迷悟見殊門四
    顯實得記門五 反經賛道門六
    觀業救捨門七 隨教抑楊門八
    化佛隱顯門九 聖王興替門十
通力上感門第一
稽疑曰。竊見維摩神力掌運如來但十地之
觀。如來尚隔羅縠。如何一掌之内能容十號
之尊乎。非獨以卑移尊於理非順。寔亦佛與
菩薩豈無等差。如有等差安能運佛。如無等
差何須成佛也。若維摩是如來助佛揚化。未
知何名何號何論何經。請煩上智以示下愚
也。辯惑曰。嘗聞逆情而取。匹夫雖賤而難奪。
順理而求。萬乘雖尊而可降。山澤通氣。未始
一其崇卑。金石同聲。何必均其小大。況惟諸
佛有平等誓願乘時應物。菩薩能遊戲神通
坐忘致遠。遞相影響咸赴機縁哉。維摩羅詰
者。蓋是法身大士。徳超群聖。啓權智以有
生。示居家而弘道。蓮花總持之力來自他方。
芥子解脱之門開於此國。未曾有室括嚢無
外。不思議道利用無方。是以五百聲聞咸辭
問疾。八千菩薩莫能造命。彌勒居一生之地。
服其懸解。文殊是衆佛之師。謝其眞入而菴
園之集。因淨名而發興。淨名之跡藉無動而
方明。故如來迺睠於此方。居士敬延於右
掌。三昧之力有感必通。十號之尊不行而至
矣。然則至諴感神者。莫知神之巨細。孝徳
動天者。孰知天之高下。矧乎慧眼遐觀。見牟
尼於實相。神足甫運。持妙喜於花鬘。而不
能屈彼仁尊入茲國界。豈唯羅縠之喩比而
可通。亦將金粟之名傳而有據者也吉藏師云金
粟事出思惟
三昧經自云未見其本今撿諸經目録無
此經名竊謂西國有經東方未譯者矣
應形俯化門第二
稽疑曰。龍女成佛少選之間。若其眞者佛道
甚易。何云懃苦無量方得成佛也。如其化者
化是不實。豈以不實化群生也。佛無不實語
何爲若斯哉。且文殊乃燃燈之師。釋迦又燃
燈弟子。文殊既爲諸佛之母。應成佛在燃燈
之前。況彌勒未通文殊已悟。龍女成道文殊
之力。今龍女成佛於前。彌勒成佛於後。而文
殊不成。安能無惑。若先成者成在何經。經云
何。佛若未成者何事淹留。請示淹留之意也。
如文殊未成爲是。則諸佛成者應非。如以成
者非。非則文殊豈是。是非之理。請爲言之
辯惑曰。至人無己爲物有形。高卑不可*以跡
定。隱顯不可*以情測。龍女雖身遊五道。而
位光十地。文殊雖名稱菩薩。而實是如來。何
以明之。按法花經云。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
八歳。智慧利根。善知衆生諸根行業。乃至辯
才無礙能至菩提。詳夫智慧利根者。非下趣
有也。知諸根行業者。非小乘之事也。辯
才無礙者。善慧之地也。能至菩提者。等覺之
道也。斯則三祇劫畢十度因滿。獻寶珠而
轉女形。坐蓮花而昇覺位。義殊早計事同俯
拾。而惑者見龍女。即謂是三塗而嬰五障。聞
發心即謂自凡位而希聖果。殊不知五道有
示生之義。四發有補處之文。智積所以懷疑。
身子由其致詰。蓬之心也。何其曲哉。又按首
楞嚴經云。文殊是過去平等國。龍種上尊如
來。央崛魔羅經云。是北方常喜世界。摩尼寶
積佛。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云。未來作佛名
曰普見。竊以文殊智包權實體兼眞應。或成
道先劫。已爲龍種之尊。或流形此界。尚號法
王之子。或*&T002363;位北方久名寶積。或受記來
劫將稱普見。變化十方而無礙。周行三際而
不動。無取無得而成果。不去不來而見身。豈
可以一相求。未可以一名定。故遇燃燈而函
丈。逢釋迦而避席。慈氏造之以決疑。龍女師
之而進道。然龍女自垢身而明速疾。誘物持
經。文殊處因位而示淹留。勸人後己。並曲成
方便實爲利益。且君子之道貞而不諒。聖人
之事巽*以行權。同許車而不與。類化城而復
進。既信彼之非妄。仍疑此之不實。吁嗟七竅
一猶未達乎
淨穢土別門第三
稽疑曰。佛説法花經之時五十小劫。但春秋
夜明以爲釋迦生也。正法五百。像法一千。
謂滅度之後。同斯一劫。若西域聽法之
人。神力促爲食頃。則此不聽之人。已隔五
十小劫。何則初未聞佛神力豈加神力。不加
合成煨燼。今既不成煨燼。則是千餘年耳。
苟知千餘非謬。安有五十小劫。若以雖不聞
佛神力亦加則佛成道之初大小倶合得果。
何止頻婆一國十二萬人哉。持此相況不加
明矣沙門復禮曰。法花序品云。日月燈明佛説法花
經。經六十小劫。謂如食頃踊出品云五十小劫謂
如半日今發難在釋迦之佛引文兼燈明之
事。但取意而直通不依文以反者矣
辯惑曰。佛有眞身焉應身焉。眞土焉應土焉。
眞身眞土絶名相而獨立。應形應國隨物感
而多状。淨者見之謂之淨。穢者見之謂之穢。
久者見之謂之久。近者見之謂之近。各滯所
封罕能達觀。故身子覩穢而迷淨。空承日月
之談。彌勒執近而疑久。仍生父子之喩。及其
按地顯莊嚴之國。下塵比僧祇之壽。執穢之
情始去。封近之見方除。然示淨所以除穢。穢
去而淨可留乎。説久所以破近。近亡而久可
存乎。非淨非穢方爲妙土。非久非近始曰眞
身。然則四十餘年者。穢土化身也。五十小劫
者。淨土報身也。化身遷動。自可以年月測。
報體圓常。詎可以時代限。既報化分跡久近
殊歸。以久難近得無爲謬。法花壽量之品。維
摩佛國之文。斯義朗然。豈俟多述。惑曰。釋
迦利見元是化身。娑婆盡野本非淨國。耆闍
穢國之靈鎭。法花化身之妙典。今乃以報身
而述化身。將淨國而明穢國。其爲謬也不亦
大哉
釋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先豈不云乎。淨穢
久近生於所見。生於所見者同處而異見。非
別處而異見也。且釋迦一佛也。或以之見久。
或以之見近。娑婆一界也。或以之見淨。或以
之見穢。久與淨菩薩上人之見也。近與穢凡
夫下乘之見也。若然者穢既娑婆矣。而淨得
非乎。近既釋迦矣。而久得異乎。而云釋迦但
是化身。娑婆唯曰穢土。義符偏著理異玄同。
況乎法花數品靈山一集。初則會二歸一。迴
小道以入大乘。次則三變八方。引穢心而觀
淨土。大乘已入無復小乘。淨國已觀何有穢
*國。故始自集分身之佛。至乎説壽量之經。
並於淨土之中。而演常身之義。故經云。如是
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又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衆
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
充滿。故知聖壽遐長。非界塵之能數。妙境安
固。豈劫火之所焚。何乃推始起於春秋。以
五十小劫爲焉有覈。未經於水火。將一千餘
年爲指實。不見履霜者必疑堅冰乎
迷悟見殊門第四
稽疑曰。説法花之時。神光遠照他界。説
槃之日。寶蓋廣覆大千。未知此方何爲不見。
若以無縁不得見者。無縁則罪人也。有縁則
福人也。達多殺父及母。豈福人哉。而許
其出家也。闍王害父囚母。豈福人哉。而照
月光三昧也。此地萬里爲國賢哲相。仍豈無
一人有縁何爲獨隔。不言林放反勝太山乎」
辯惑曰。蒼旻信廣醯雞甕遊而不見。白日
蓋明仙鼠晝伏而奚覩。豈資始之有外而照
臨之不及哉。固以近物爲之覆。則不能遠察
倒情爲之惑。則不能順辯。假使語之曰。有天
焉有日焉。天周三百度廣而覆下。日徑一千
明而照外。瞻彼二蟲必以狂而不信也。今
未披業障者。何異甕遊乎。未開慧目者。孰非
晝伏乎。雖寶蓋曾懸百億四天之上。毫光溥
照萬八千國之中。而有漏宵昏方馳大夢。無
明被覆何階徹視。若不見則無者。蒼旻白日
可無耶。若不見而有者。寶蓋毫光非有耶。反
覆相明言而足矣。況乎魯史直書。記祥暉於
卯夜。孔君多識。推聖徳於西方。並紛綸而有
據。豈寂寞而無朕。故知君子或默已昭彰
而感通。中士若存尚河漢而驚怖。其有飾智
凌之伍。懷愚混沌之流。將撫掌而大噱。
或絶膂而曾毀非其人也。道可虚行者哉。故
仲尼體無化之先渉於有。季路問死對之反
詰於生。仁義稍撿其性靈。道徳粗明其徼妙。
然後應眞西擧像教東來。八萬法門呑納九
流而微顯。三千寶塔充滿四瀛而輪煥。若先
霞而後日。類始雲而終雨。教之有漸。不亦宜
乎。然則有縁無縁者。三乘菩提之性也。福人
罪人者。六趣生死之業也。業有輕重性分生
熟。性猶生。福雖多而難啓。縁既熟。罪雖重而
可化。福尚難啓。而況於罪者乎。罪猶可化。而
況於福者乎。故有遠得四禪矜小功而背誕。
具行三逆知昨非而迴向。迴向生於正解。
&T002363;解生而罪可滅。背誕興於邪見。邪見興而
福自亡。福亡永劫而沈淪。罪滅即身而解
脱。故語曰。蹈道則爲君子。違之則爲小人。仁
遠乎哉。行之即是借以明義。誰曰不然。老子
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
物。又曰。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況大悲平等
而有所棄哉。譬夫良工相木名醫瞻病。可用
而用之。不簡木之美惡。可療而療之。不擇病
之輕重。人或問之曰。伊蘭惡木也。汝何以用
之。迦摩重病也。汝何以療之。仁將此爲是問
乎爲非問乎。必以爲非問也。如來善別機根
巧知藥病。雖*達多行衞頑之惡。闍王有楚穆
之罪。然以曾發菩提之心可用也。今興悔解
之念可療也。可療而療之。可用而用之。引使
歸心化令入道。開其與進之路。塞彼爲亂之
源。俾有罪者自新於孝慈。無過者守卒於純
至。善權方便。其利博哉。然闍王問道而反迷。
自同於林放。夫子知幾而仰聖。可比於泰
山。賢哲相仍。雖三復而無失。何爲獨隔。請再
思而可矣
顯實得記門第五
稽疑曰。提婆是佛弟。勸闍王害佛尚爲天王
如來。善星是佛子。罪輕於提婆。何爲生入地
獄。但害者應重謗者應輕。今乃重者爲如來。
輕者入地獄。以斯示後。何以安哉。若以善星
是化者。後應成佛。有授記乎無授記乎。如有
授記。請指言之也。如無授記。安得爲化哉。
若以善星爲眞者。何不同之。昆季昇天宮
以誘之。入地獄以懼之。忍其入獄豈慈悲
也。但拯樹提於烈火之中。飛巨石於高旻之
上。懼曠野之鬼神。伏闍王之醉象。何爲於
善星也。不若斯以救之哉
辯惑曰。蓋聞如來設教有大小二乘。調達所
行有權實兩事。大乘闡其實。小乘語其權。若
晦實論權。有害佛之逆。而招地獄之苦。若廢
權談實無破僧之罪。故受天王之記。權也。有
報與善星可得異乎。實也。無罪與善星可得
同乎。不同非設難之地。不異又無難可設。來
論疑旨於何而致耶。況謗害重輕更殊高議。
何者夫害雖是逆。或不壞於見。謗則壞見而
不成於逆。成逆但嬰業障。近招無間之殃。
壞見斯斷善根。*迺受闡提之號。所以訶罵調
達唯曰癡人。題目善星則云邪見。斷可知

又問。善星爲眞爲化者。凡化之爲理。必當以
混眞爲妙。眞之爲事。自然以似化爲恒。眞
化相渉魚魯難辯。然則綆短汲深。清泉無以
上濟。智小謀大。美餗固其停覆。輕而議之則
吾豈敢。聊復稽之聖典。匪曰攻乎異端。試論
之曰。夫牟尼一代。涅槃爲最後之説。迦葉
載請。善星是斯下之人。穢溷嗟其永墜。
苦獄見其生入。又惡友行惡。報恩已明其是
權。善星斷善。涅槃不言其爲化。豈無爲化之
理。曾無是化之文。以此而推。眞亦可矣。至若
廣持衆部。守筌而詎得魚。遍習諸禪。爲山而
已止簣。同石鼠之爲技。若飛鳥之能言。雖
簉門人還如伯繚。空稱佛子更甚商均。中夜
披衣。發怖小男之語。通衢掃跡。滅表大人之
相。逢餔糟之人言其證道。見食吐之鬼唱已
生天。彼何人斯頑之甚也。夫以辯才第一。尚
招螢火之譏。智慧無雙。未免金師之誤。故
知有根力解力照往照今俾化者不可逃其
眞。愚者不能隱其智。斯大聖之分也。非常人
之所及也。嗟夫玉毫已翳金口莫宣。但可禀
教而爲解。庸詎棄文而生意。若斯而已哉。
夫可與爲善不可與爲惡者上智也。可與爲
惡不可與*爲善者下愚也。與善而善與惡而
惡者中人也。語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明中
人則可移也。故宣父至聖。不迴盜跖之心。清
河中賢。能變周處之節。今難陀之等者中人
也。若善星之輩者至愚也。故可誘可逼。
而學之乃成羅漢。謗因謗果人斯下矣。
作闡提。豈大聖忍其苦哉。蓋下愚不可救耳。
譬夫厥田上上。詎可使燋種生芽。有渰淒淒。
不能遣枯條布葉。豈可間然。於時雨有望於
良疇者哉。洎乎力士之慢可降。嬰兒之厄可
拯。曠野之神可化。宮城之象可伏。連類雖廣
一以貫之。方於闡提固無等級。故經云。害蟻
子有罪。殺闡提無過。尚復引使出家置之左
右。譬羸老之馬未可先乘。同荊棘之田寧
後種。知現在之無益。冀將來之有因。畢下
趣而向人天。發廣心而成福智。是知慈悲之
大方便之巧。天地不足儔。陰陽無以測。迴向
者若子之事父。行莫之大。誹謗者猶臣之叛
君。惡不可解。然不解本乎滅趾。莫大始自因
心。初有其微卒成其著。樞機之發。可不愼

十門辯惑論卷上



十門辯惑論卷中
  大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反經賛道門第六
稽疑曰。提婆達多後爲如來者。則是菩薩也。
豈有菩薩而勸人害父乎。若業合害者。闍王
必應自害。何爲待勸而害也。若業非害者。菩
薩初無害心。不應勸人令害也。聖人設教何
至斯哉
辯惑曰。山非自高。所以高者澤下。夏非自
暑。所以暑者冬寒。故水火相革而變生。鹽梅
相糅而功著。相糅也者相異也。爲功則大同。
相革也者相反也。在變則咸順。故可否相濟
損益相成。殊途而同歸。何莫由斯道。詳夫大
權菩薩住不思議。應物而遊。從人之利害。放
情而動。忘己之得失。人之利矣。己雖失而行
之。人之害矣。己雖得而違之。而大智若愚正
言似反。見之者誹毀。聞之者聽瑩。然則凡
夫之行有否有臧。聖人之道或逆或順。凡夫
之行褊。否臧不足以訓時。聖人之道弘。逆順
咸可以匠物。順而匠物者文殊之等也。逆而
匠物者調達之流也。惑曰。順以化人久事斯
語。逆而教俗深異所聞。將以書紳希更指
掌。釋曰。起予者商也。聊爲子言之。夫善著則
顯惡。惡著則明善。必然之分其理不忒。故聖
之用權道也。惡既著矣。善自明矣。惡著
俾人之内省。善明使物之思齊。思齊既可以
勸善。内省又可以止惡。順而弘道者亦以止
勸也。逆而行事者亦以止勸也。止勸既均矣。
優劣可得乎。而人聞師利是聖人。即扣頭申
敬。謂達多爲菩薩。即扼腕不平。斯蓋朝三
暮四識五迷十。可爲受化之人耳。安知爲化
之理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
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善爲師茲
理久著。仲尼既稱善誘矣。調達何用不臧
耶。故經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
六波羅蜜。即其義也。惑人又曰。若順道
能勸善也。可須反經以勸之。順道不
止惡也。可須反經以止之。今順而爲化既足
矣。何用反而爲化乎。釋曰。夫二儀覆載四
序生成。夏氣長羸隴麥。以之憔悴。秋風凄緊
巖桂。以之芳菲。春日遲遲。未可使菊華榮曜。
冬霜凛凛。詎能遣松貞搖落。惟夫大悲運物。
若兩儀之覆載。因機設教。猶四序之生成。禀
悟各殊。似數物之榮悴。智者因喩而得解。庶
幾沿淺及深乎。又曰。爲惡可以化人者。
人爲惡亦化乎。惡人若已能化者。何用善人
爲化乎。釋曰。惡人爲逆。果或&T049271;而未受。大士
行權。報在今而必驗。今則斯須可覩物恐怖
而能悛&T049271;則冥寞難知。人僥倖而冀免。故惡
人不足以化物。必俟大權爲化焉。然調達始
終行事權實雙辯。經云。惡友猶是權名。論曰。
大賓方爲實稱。故鷲山會上。天王記十號之
尊。奈國經中。地獄比三禪之樂。至仁不
應同頴叔。小惡無犯豈作潘崇。固以父王定
業不移必遇其逆。佛弟因之有勸示受其殃
實也。未始勸人權也。令人見勸。既令人見
勸也。亦令人見殃也。殃生於勸。勸止則殃息。
見勸故怖殃。怖殃而止勸。斯則調達之勸。
欲令人不勸耳。令不勸故勸則勸爲不勸乎。
權有勸尚爲不勸。實無勸安得有勸哉。此迺
錫類之義本全。同惡之疑可息。仁而能反。
兼四子以爲師。非道可行。駕一乘而通達。子
夏既其默識。師利曾何致疑。介如石焉。豈
俟終日矣
觀業救捨門第七
稽疑曰。頻婆娑羅首供養佛。佛見提希之
時。頻婆幽而未死。以佛大悲神力。芥子尚納
須彌。如何不救頻婆。令其遇害。至於闍王瘡
特照神光。將入地獄遂延遐壽。於逆子何
幸獨得延齡。於賢父何幸獨不延也。但頻婆
證果賢王也。應救而不救之。闍王賊臣逆子
也。不應救而救之。何以勸將來。何以示人子。
顛而不扶焉。用彼相任子害父佛何爲哉
辯惑曰。夫業之爲理也。大矣哉。深焉不測。廣
焉不極。眇眇綿綿變化消息。夷兮無形希兮
無聲。無形無聲庶類以生。生極之謂命。習成
之謂性。其體也若無而有。其用也不疾而速。
方其來也不可排。方其謝也不可止。至若天
地之廣。陰陽之靈。日月貞明於上。山川
理於下。幽顯異致而云爲。動植殊途而布
濩。人咸見其然也。而莫知所以然也。故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