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103

廣弘明集卷第一
  唐麟徳元年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自大夏化行布流東漸。懷信開道代有澆
淳。斯由情混三堅智昏四照。故使澆薄之黨。
輕擧邪風。淳正之徒。時遭佞辯。所以教移震
旦六百餘年。獨夫震虐三被殘屏禍不旋踵。
畢顧前良殃咎己形。取笑天下。且夫信爲徳
母智寔聖因肇祖道元終期正果。據斯論理。
則内傾八慢之惑。覈此求情。則外蕩六塵之
蔽。蕭然累表。非小道之登臨。廓爾高昇。乃上
仁之翔集。然以時經三代。弊五滓之沈淪。
識蒙邪正。銓人法之天網。是以内教經緯。
立法依以攝機。外俗賢明。垂文論以弘範。
昔梁鍾山之上定林寺僧祐律師。學統九流
義包十諦。情敦慈救志存住法。詳括梁晋列
辟群英。留心佛理構叙篇什。撰弘明集一部
一十四卷。討顏謝之風規。總周張之門律。
辯駮通議。極情理之幽求。窮較性靈。誠智
者之高致。備于祕閣廣露塵心。然智者不迷
迷者非智。故智士興言。擧旨通標領。迷
夫取悟。繁詞而啓神襟。若夫信解之來諒資
神用。契必精爽事襲玄模。故信有三焉。一知。
二見。三謂愚也。知謂生知。佩三堅而入正聚。
愚謂愚叟。滯四惑而溺欲塵。化不可遷下愚
之與上智。中庸見信從善。其若流哉。是以法
湮三代。並惟寡學所纒。故得師心獨斷禍集
其計向若披圖八藏綜文義之成明尋繹九識
逹情智之迷解者則正信如皎日。五翳雖掩
而逾光矣。余博訪前叙廣綜弘明。以爲江表
五代三寶載興。君臣士俗情無異。奉是稱文
國。智籍文開。中原周魏政襲昏明。重老輕
佛。信毀交貿。致使工言既申佞倖斯及。時
不乏賢。剖心特逹脱頴拔萃。亦有人焉。然則
昏明互顯邪正相師。據像則雲泥兩分。論情
則倚伏交養。是以六術揚於佛代。三張冐於
法流。皆大士之權謀。至人之適化也。斯則滿
願行三毒之邪見。淨名降六欲之魔王。咸開
逼引之殊途。各立向背之弘轍。今且據其行
事決滯胥徒。喩逹蒙泉疏通性海。至如寇
謙之搆崔浩。禍福皎然。鄭藹之抗周君。成
敗俄頃。姚安著論。抑道在於儒流。陳琳綴篇。
揚釋越於朝典。此之諷議涅而不緇。墜在
諸條差難綜緝。又梁周二武。咸分顯晦之儀。
宋魏兩明同乘弘誘之略。沈休文之慈濟。顏
之推之歸心。詞釆卓然迥張物表。嘗以餘
試爲擧之弊於庸朽綜集牢落有漢陰博
觀沙門繼賛成紀顧惟直筆即而述之。命
族題篇披圖藻鏡。至若尋條揣義有悟賢明。
孤文片記撮而附列。名曰廣弘明集。一部三
十卷。有梁所撰。或未討尋。略隨條例銓目歴
擧。庶得程諸未覩廣信釋紛擬人以倫。固非
虚託。如有隱括。覽者詳焉
  歸正篇第一明佛爲大聖凡俗攸歸
二儀三五不足師敬
辯惑篇第二明正邪互擧狂哲相陵
較而考定不勞龜鏡
佛徳篇第三皇覺睠命開濟在縁
從其化者言行攸別
法義篇第四寶乘獨運攝度迷津
得其趣者心照遐擧
僧行篇第五紹蹤聖種人斯弘道
名霑三寶實副一歸
慈惻篇第六在生所重厚身寶命
恕己則憐慈爲覺本
誡功篇第七情寄懲約縱則憍陵
欲階聖撿匪斯不
啓福篇第八福號樂門日用斯貴
准酌乘時行而不著
滅罪篇第九罪爲摧折起必快心
覆水難收悔往相習
統歸篇第十奉正閑邪據道成徳
神解既暢陳詞詠歌
序曰。夫邪正糺紛愚智繁雜。自非極聖焉能
兩開。所以欲主天魔猶能變爲佛相。況餘色
有孰可言哉。固知一洲萬國一化千王。互興
廢立不足論評。是以九十六部。宗上界之天
根。二十五諦。討極計之冥本。皆陳正朔。號三
寶於人中。咸稱大濟。敷四等於天下。又有魯
邦孔氏。導禮樂於九州。楚國李公。開虚玄
於五岳。匪稱教主。皆述作於先王。賛時體國。
各臣吏於機務。斯並衢分限域謂流沙以東孔老
之化及葱河以西
異部之
所統
辯御乖張理路天殊。居然自別。何以
明其然耶。故西宇大夏。衆計立於我神。東華
儒道。大略存於身國。孰解妄想流愛纒綿於
九居。倒情徙滯。祛除於七識。致令惑網覆心
莫知投向。昏波漾目寧辯歸依。不可効尤。務
須反本。原夫小道大道自古常談。大聖小聖
由來共述。至於親承面對。曾未覺知。雷同體






附相從奔競。故有剋念作聖狂哲互稱。即斯
爲論未契端極。昔皇覺之居舍衞。二十五年。
九億編戸逆從太半。素王之在赤縣。門學三
千。子夏蔑而致疑。顏回獨言莫測。以斯論
道。又可惑焉。夫以會正名聖。無所不通。根塵
無礙於有空。陶冶莫滯於性欲。形不可以相
得。挺金姿之四八。心不可以智求。垂不共之
二九。斯止一人名佛聖也。故能道濟諸有。幽
顯咸所歸依。自餘鴻漸。天衢之所未陟。且自
方域位殊義非叨僣。若夫天無二日國無二
王。惟佛稱爲大聖。光有萬億天下。故今門
學日盛。無國不仰其風。教義聿修。有識皆參
其席。彼孔老者名位同俗不異常人。祖述先
王自無教訓。何得比佛以相抗乎。且據陰陽
八殺之略。山川望祑之祠。七衆委之若遺。五
戒捐而不顧。觀此一途。高尚自足投誠。況有
聖種賢蹤。則爲天人師表矣。是知天上天下
惟佛爲尊。六道四生無非苦者。身心常苦義
畢驅馳。不思此懷妄存高大。大而可大則不
陷於有爲。既履非常固可歸於正覺。有斯事
類。故敢序之云爾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
  梁弘明集歸正目録
明僧紹正二教論 謝鎭之折夷夏論 朱
昭之難夷夏論 朱廣之諮夷夏論 釋慧
通駮夷夏論 釋僧敏戎華論 何尚之答
宋文佛教 譙王論孔釋教并張答
唐廣弘明集歸正篇總目
子書商太宰問孔子以佛爲聖人 老子符
子明以佛爲師 漢顯宗開佛化立本傳 
後漢書郊祀志 呉主孫權論佛化三宗 
宋文帝集朝宰叙佛教 元魏孝明召釋老
門人述宗 元魏書釋老志 南齊江淹遂
古篇 北齊顏之推歸心篇 梁阮孝緒七
録序 北齊王邵齊志明佛教 梁高祖捨
事道詔 北齊宣帝廢道詔 隋釋彦琮通
極論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之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 出列子 子書中
以佛爲師 出老子符子 漢法本内傳 
未詳作者 後漢郊祀本志 出范曄後漢
書 呉主孫權論佛化三宗 出呉書 宋
文集朝宰叙佛教前集略 出高僧傳 元魏
孝明述佛先後 出魏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 列禦寇一云呉
太宰
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也博
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
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
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
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聖非丘所知。太宰
大駭曰。然則孰爲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
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據斯以
言。孔子深知佛爲大聖也。時縁未升故默而
識之。有機故擧。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子書中佛爲老師
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
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余尋終古三五帝皇有事西奔罕聞東逝。故
軒轅遊華胥之國。王劭云。即天竺也。又陟
崑崙之墟。即香山也。老子迹沈扶風。史述於
流沙。而道家諸記。皆西升崑丘而上天矣。以
事詳之。並從於佛國也。故伯益述山海申毒
之國。偎人而愛人。郭璞博古者曰。申毒即天
毒也。浮圖所興。今聞之説曰。地殷土中物
壤琛麗。民博仁智俗高理學。立徳厚生何負
諸夏。古稱愛人之國。世挺賢聖之人。豈虚搆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傳三 未詳作者
傳云。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金身丈六
項有日光。寤已問諸臣下。傅毅對詔。有佛出
於天竺。乃遣使往求。備獲經像及僧二人。
帝乃爲立佛寺畫壁。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
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上顯節陵。所圖佛
立像并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廣如前
集牟子所顯
傳云。時有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位行難
測。志存開化。蔡愔使逹請*滕東行。不守區
域隨至雒陽。曉喩物情崇明信本。帝問*滕
曰。佛法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毘羅
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
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
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衆生
無縁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
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一千年外。皆有聖人
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廣説教義文廣故略也」
傳云。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
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
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
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
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
虚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
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義皇徳高堯舜。竊承陛
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説
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
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
已來。太上群録太虚符祝。無不綜練逹其涯
極。或策使鬼神。或呑霞飮氣。或入火不燒。
或履水不溺。或白日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
方術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
安。二則得辯眞僞。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
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
勝乞除虚妄。勅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
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
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岳道士褚善信。華岳
道士劉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度。岱岳道士焦
得心。嵩岳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
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齎靈寶眞文太
上玉訣三元符録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壇茅
成子許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二
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
東壇。帝御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經像置於
道西。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沈香
爲炬。遶經泣曰。臣等上啓太極大道元始天
尊衆仙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
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
使開示蒙心得*辯眞僞。便縱火焚經。經從火
化悉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將
欲昇天隱形者。無力可能。禁&T002573;鬼神者。呼
策不應各懷愧恧。南岳道士費叔才自憾而
死。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
虚妄。宜就西來眞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
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
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徳之名。無言教之稱。今
子説有言教。即爲妄也。信默然。時佛舍利光
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
日光。摩*滕法師踊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
變。于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
人情。大衆咸悦歎未曾有。皆遶法蘭聽説法
要。并吐梵音歎佛功徳。亦令大衆稱揚三寶。
説善惡業皆有果報。六道三乘諸相不一。又
説出家功徳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
司空陽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
出家。四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
出家。陰夫人王婕妤等。與諸宮人婦女二百
三十人出家。便立十寺。七所城外安僧。三
所城内安尼。自斯已後廣矣。傳有五卷。略不
備載。有人疑此傳近出。本無角力之事。按呉
書。明費叔才憾死。故傳爲實録矣
  後漢書郊祀志四   出茫曄漢書
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
教以修善慈心爲主。不殺生類專務清淨精
進者爲沙門。漢言息心剔髮去家絶情洗
慾。而歸於無爲也。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
復受形。所行善惡。後生皆有報應。所貴行善
以練其精神。練而不已。以至無生。而得爲佛
也。身長一丈六尺。黄金色項中佩日月光。
變化無常。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
群生也。有經書數千卷。以虚無爲宗。包羅精
粗無所不統。善爲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
體之内。所明在視聽之表。歸依玄微深遠難
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無不
懅然自失也。魏書云。其佛經大抵言生生之
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也。
其修道階次等級非一。皆縁淺以及深。藉微
以爲著。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慾。習虚靜而成
通照也。云云
  呉主孫權論叙佛道三宗五 出呉書
孫權赤烏四年。有康居國大承相長子。棄俗
出家爲沙門。厥名僧會。姓康氏。神儀剛正遊
化爲任。時三國鼎峙。各擅威權。佛法久被中
原。未逹江表。會欲道被未聞。化行南國。初逹
建鄴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呉人初見謂爲妖
異。有司奏聞。呉主曰。佛有何靈驗耶。會曰。
佛晦靈迹垂餘千載。遺骨舍利應現無方。呉
主曰。若得舍利當爲立塔。經三七日遂獲舍
利。五色耀天。剖之逾堅。燒之不然。光明出
火。作大蓮花。照曜宮殿臣主驚嗟希有瑞也。
信情大發。因爲造塔。度人立寺。以其所住爲
佛陀里。又以教法初興。故名建初寺焉。下勅
問尚書令闞澤曰。漢明已來凡有幾年。佛教
入漢既久。何縁始至江東。澤曰。自漢明永平
十年佛法初來至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
年矣。初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與摩滕角力
之時。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費叔才等。
在會自*憾而死。門徒弟子歸葬南岳。不預出
家無人流布。後遭漢政陵遲兵戎不息。經今
多載始得興行。又曰。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
不。澤曰。臣聞魯孔君者英才誕秀聖徳不
群。世號素王。制述經典。訓奬周道。教化來
葉。師儒之風澤閏今古。亦有逸民知許成子
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皆修身自翫。
放暢山谷縱佚其心。學歸澹泊事乖人倫。長
幼之節亦非安俗化民之風。至漢景帝以黄
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爲經始立道學。勅令
朝野悉諷誦之。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遠
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
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
之。實非比對今見章醮似俗
酒脯碁琴行之
呉主大悦。以澤爲
太子太傅。云云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六 出高僧等傳
文帝。即宋高祖第三子也。聰睿英博雅稱令
逹。在位三十年。嘗以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
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來讀經不多。比
日彌復無暇。三世因果未*辯措懷。而復不敢
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茫泰謝
靈運常言。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爲政。必求性
靈眞奧。豈得不以佛理爲指南耶。近見顏延
之折逹性論。宗炳難白黒論。明佛法汪汪。
尤爲名理。並足開奬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
敦此化。則朕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對
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
非所敢當。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
中朝已遠。難復盡知。渡江已來。則王導周
顗庾亮王濛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謐郭文擧
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
范汪孫綽張玄殷覬等。或宰輔之冠蓋。或人
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迹煙霞之
表。並禀志歸依措心崇信。其間比對。則蘭
護開潜深遁崇邃。皆亞迹黄中。或不測之人
也。慧遠法師嘗云。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適道
固自教源。濟俗亦爲要務。竊尋此説有契理
要。若使家家奉戒。則罪息刑清。陛下所謂坐
致太平。誠如聖旨。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
之際。豈臣所宜預。竊謂秦楚論強兵之事。孫
呉盡呑併之術。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
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對曰。夫禮隱逸則戰
士怠。貴仁徳則兵氣衰。若以孫呉爲志。苟在
呑噬亦無取堯舜之道。豈惟釋教而已哉。帝
曰。釋門有卿。亦猶孔門之有季路。所謂惡言
不入於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經。及見嚴觀
諸僧。輒論道義。屢延殿會躬御地筵同僧列
飯。時有沙門竺道生者。秀出群品英義獨拔。
帝重之。嘗述生頓悟義。僧等皆設巨難。帝
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爲諸君所屈。時願延之
著離識論。帝命嚴法師*辯其同異。往返終
日。笑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之談也。云云
  元魏孝明召佛道門人前後
  出魏書
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
宗門人殿前。齋訖。侍中劉騰宣勅。請法師等
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時清通觀道士
姜斌與融覺寺僧曇謨最對論。帝曰。佛與老
子同時不。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時以充侍
者。明是同時。最曰。何以知之。斌曰。案老子
開天經。是以得知。最曰。老子當周何王幾年
而生。周何王幾年西入。斌曰。當周定王即位
三年乙卯之歳。於楚國陳郡苦縣厲郷曲仁
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至周簡王四年丁
丑歳。事周爲守藏吏。簡王十三年遷爲太史。
至敬王元年庚辰歳。年八十五見周徳陵遲。
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胡。斯足明矣。最曰。佛
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
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後經三百
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
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二十五年。始
與尹喜西遁。據此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
若佛生周昭之時。有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
漢法本内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制法
聖人。當時於佛迥無文記何耶。最曰。仁者識
同管窺覽不弘遠。案孔子有三備卜經。謂天
地人也。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早自披究。
不有此迷斌曰。孔子聖人。不言而知。何假卜
乎。最曰。惟佛是衆聖之王。四生之首。逹一切
含靈前後二際吉凶終始。不假卜觀。自餘小
聖。雖曉未然之理。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侍
中尚書令元乂宣勅語。道士姜斌論無宗旨。
宜下席。又問。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説。即
遣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等。就觀取經。
帝令議之。太尉丹陽王蕭綜太傅李寔衞尉
許伯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温子昇等
一百七十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更
無言説。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衆。帝加斌極
刑。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諫乃止。配徙馬

廣弘明集卷第一



廣弘明集卷第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二
  元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
高齊書述佛志隋著作王邵
  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
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紀。羲
軒已還至於三代。墳典之迹爲秦所焚。漢採
遺籍復若山丘。固使六家七略班馬區異。釋
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
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爲大神。列
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云。身毒天竺
國有浮圖之教。哀帝元壽中景憲受大月氏
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傅毅
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於
天竺寫浮圖遺範。仍與沙門迦攝摩滕竺法
蘭還雒陽。又得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帝
令畫工圖之。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緘經於
蘭臺石室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云淨
覺。言滅穢成明道爲聖悟也。凡其經旨。大抵
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
來。歴三世識神常不滅也。凡爲善惡必有報
應。漸積勝業陶冶麁鄙。經無數劫藻練神明。
乃致無生而得佛道也。其間階次心行等級
非一。皆縁淺以至深。藉微而爲著。率在於積
仁順蠲嗜慾。習虚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
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
也。又有五戒。去殺盜婬妄言飮酒。大意與仁
義禮信智同。云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
則墜鬼畜諸苦。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
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
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也。其根業各差。
謂之三乘。聲聞縁覺及以大乘。取其可乘運
以至道爲名也。上根者修六度進萬行。
度億流彌歴長遠。登覺境而號爲佛也。本
釋迦文。此譯能仁。謂徳充道備戡濟萬物也。
降於天竺迦維羅衞國王之子。生於四月八
日夜。從母右脇而出。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以二月十五日
而入涅槃。此云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
謝及諸苦累也。又云。諸佛有二義。一者眞實。
謂至極之體妙絶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
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二權應者。謂
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脩短應物。形
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眞體不遷。但時
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斯則明佛生非實生
滅非實滅也。佛既謝往。香木焚屍靈骨分碎。
大小如粒。撃之不壞。焚亦不燋。而有光明神
驗。謂之舍利。弟子收奉竭香花致敬慕建宮
宇。謂之爲塔。猶宗廟也。故時稱爲塔廟者是
矣。於後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舍
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
日而就。今雒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
寺。蓋承其遺迹焉。而影迹爪齒留於天竺。中
途來往者。咸言見之。初説教法後皆著録。綜
覈深致無所漏失。故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
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爲本。後有羅漢菩
薩。相繼著論賛明經義。以破外道。皆傍諸藏
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傳於中國
漸流廣矣。漢初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
色。至於微言隱義。未之詳究。有沙門常山衞
道安。性聰敏。日誦萬餘言研求幽旨。慨無
師匠。獨坐靜室十有二年。覃思搆精神悟妙
賾。以前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爾後沙
門傳法大著中原
先建國出於玄朔。風俗淳一與西域殊絶。
故浮圖聲教未之得聞。及神元與魏晋通聘。
文帝在洛陽。昭成在襄國。備究南夏佛法之
事。太祖平中山。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禁軍
旅無有所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隱于泰山。
帝致書以繒素罽缽錫爲禮。今猶號朗
公谷焉。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
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
憑。其勅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舍。令
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歳作五級佛圖耆闍
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別搆講堂禪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