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100] [Prev]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絶韋編構述餘緒。爰登弱冠捃摭百家。及乎
從仕留連文翰。雖未能採龍門而梯會稽。
賦鷦鷯而詠鸚鵡。若求其一介。亦彷彿古人。
但深悟聚泡情悲交臂。常欲蝉蛻俗解貪味
眞如。一日鄖城訊修隗館。屈膝情欣係襪遇
同。進履未盡開襟遽嗟。飄忽尋望。拂衣世網
脱屣牽絲。滄浪濯纓漢陰抱甕。行餐九轉用
遣幽憂。漸寤三空將登苦忍。仙梁視玉不
廢從師。深澗折桃無妨請益。所希彌天勝氣
乍詶鑿齒。雁門高論時答嘉賓。冬暖如春願
珍清軌。室邇人遐彌軫禁帶。餘辭殘簡
無金玉
  幽林沙門釋惠命詶書濟北戴先生
夫一眞常湛。徼妙於是同玄。萬聖乘機。違順
以之殊迹。是以西關明道東野談仁。雕朴改
工有無異軫。今若括此二門原茲兩教。豈不
歸宗三轉會入五乘。藉淺之深資權顯實。斯
若池分四水始則殊名。海控八河終無別味。
檀越幼挺奇才夙懷茂緒。華辭卓世雅致參
玄。智渉五明學兼三教。益矣能忘。蹈顏生
之逸軌。損之爲道。慕李氏之玄蹤。雖復六經
該廣百家繁富。聖賢異准儒墨分流。或事曠
而文殷。或言高而義遠。莫不納如瓶受説似
河傾。明鏡匪疲洪鍾任扣。子建挹以奇文。
長卿恧其高趣。故雖秦楚分
墟周梁改俗。白眉青眼。龜玉之價弗踰。栖
鳳臥龍。魚水之交莫異。加以識瑩苦空志排
塵俗。形雖廊廟器乃江湖。是以屬歎牽絲興
言世網。辭同應陸調合張嚴。嗟朱火之遽傳。
愍清波之速逝。方應濯足從道洗耳辭榮。九
轉充虚四扉排疾。然後尋八正以味一眞。解
十纒而遣三患。斯之徳也寧不至哉。貧道識
鏡難清心塵易壅。定慚華水戒非草繋。才侔
撤燭學謝傳燈。内有愧於徳充。外無狎於人
世。是以淹滯一丘寓形蓬柳。端居千仞託志
筠松。測四序於風霜。候三旬於眺魄。至迺夜
聞山鳥仍代九成。晝視遊魚聊追二子。蓽戸
弊衿既在原非病朱門結駟亦於我如雲。
所歎藤鼠易侵樹猿難靜。勞想鷲頭倦思雞
足。至於林凋秋葉。曾無獨覺之明。谷響春鶯。
終切寡聞之歎。忽承來問曲見光譽。幽氣若
蘭清音如玉。誠復溢目致歡。而實撫膺多愧。
雖識謝天池未辯北溟之説。而事同泥井慚
聞東海之談。所冀伊人於焉好我。黄石匪遙
結期明旦。白駒可縶用永終朝。善敬清猷
時因素札。言不洗意報此何
  弔延法師亡書隋薛道衡
八月二十三日名和南。俗界無常。延法師遷
化。情深悲怛不能已已。唯哀慕摧割當不可
任。法師弱齡捨俗高蹈塵表。志度恢弘理識
精悟。靈臺神㝢可仰而不可窺。智海法源可
渉而不可測。同夫明鏡屢照不疲。譬彼洪鍾
有來斯應。往逢道喪玄維落紐。栖志幽巖確
乎不拔。高位厚禮不能迴其慮。嚴威峻法未
足懼其心。經行宴坐夷險莫二。戒徳律儀始
終如一。聖皇啓運像法重興。卓謂緇林鬱爲
稱首。屈宸極之重。申師資之義。三寶由其弘
護。二諦藉以宣揚。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
遠。而法柱忽傾仁舟遽沒。匪直悲纒四部。固
亦酸感一人。師杖錫挈瓶夙承訓導。升堂入
室具體而微。在三之情。理百恒慟。往矣奈何。
無常奈何。疾礙不獲展慰。但深悲結。謹
白書。慘愴不次。弟子薛道衡和南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四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僧行篇第五之三
  福田論 隋沙門釋彦琮 問出家損益詔
 唐高祖 出沙汰佛道詔 同上
令道士在僧前詔并表 唐太宗 議沙門
敬三大詔并議状
表啓論
 今上皇帝
  福田論  隋東都洛賓上林園翻
  經館學士沙門釋彦琮
  隋煬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諸
僧道士等有所啓請者。並先須致敬然後
陳理。雖有此令僧竟不行。時沙門釋彦琮
不忍其事。乃著福田論以抗之。意在諷
刺。言之者無罪。聞之者以自誡也。帝後
朝見。諸沙門並無致敬者。大業五年至西
京郊南大張文物。兩宗朝見。僧等依舊不




拜。下勅曰。條令久行。僧等何爲不致敬。時
明贍法師對曰。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
經中不令拜俗。所以不敢違教。又勅曰。若
不拜敬。宋武時何以致敬。對曰。宋武虐
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陛下異此無得下
拜。勅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令拜。
僧曰。陛下必令僧拜。當脱法服著俗衣。此
拜不晩。帝夷然。無何而止。明日設大齋法
祀都不述之。後語群公曰。朕謂僧中無人。
咋南郊對答亦有人矣。爾後至終必無拜
者。其黄巾士女。初聞令拜合一李。衆連拜
不已。帝亦不齒問之
論曰。昔在東晋太尉桓玄議令沙門敬於王
者。廬山遠法師高名碩徳。傷智幢之欲折。悼
戒寶之將沈。乃作沙門不敬王者論。設敬之
儀當時遂寢。然以緝詞隱密援列杳深。後學
披覽難見文意。聊因暇日輒復申叙。更號福
田論云。忽有嘉客來自遠方。遙附桓氏重述
前議。主人正念久之。抗聲應曰。客似未聞福
田之要。吾今相爲論之。夫云福田者何耶三
寶之謂也。功成妙智道登圓覺者佛也。玄理
幽寂正教精誠者法也。禁戒守眞威儀出俗者
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高拔天人重
踰金石。譬乎珍寶劣相擬議。佛以法主標宗。
法以佛師居本。僧爲弟子崇斯佛法。可謂尊
卑同位本末共門。語事三種。論體一致。處五
十之載。弘八萬之典。所説指歸惟此至極。
寢聲滅影盡雙林之運。刻檀書葉留一化之
軌。聖賢間起門學相承。和合爲群住持是寄。
金人照於漢殿。像法通於洛浦。並宗先覺倶
襲舊章。圖方外而發心。棄世間而立徳。官榮
無以動其志。親屬莫能累其情。衣則截於壞
色。髮則落於毀容。不戴冠而作儀。豈束帶而
爲飾。上天之帝猶恒設禮。下土之王固常致
敬。有經有律斯法未殊。若古若今其道無滯。
推帝王之輕重。亞神祇之大小。八荒欽徳
四海歸仁。僧尼朝拜非所聞也。如懷異旨請
陳雅見。客曰。周易云。天地之大徳曰生。聖人
之大寶曰位。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竊以莫非王土。建之以國。莫非王臣。繋之以
主。則天法地覆載兆民方春比夏生長萬物。
照之以日月之光。潤之以雲雨之氣。六合則
咸宗如海。百姓則共仰如辰。戎夷革面馬牛
迴首。蛇尚荷於隋侯。魚猶感於漢帝。豈有免
其編戸。假其法門忘度脱之寛仁。遺供養之
弘造。高大自許卑恭頓廢。譬諸禽獸將何別
乎。必能御以神通得成聖果。道被天下理在
言外。然今空事剔除尚増三毒。虚改服飾猶
染六塵。戒忍弗修定智無取。有乖明誨不異
凡俗。詎應恃宣讀之勞而抗禮萬乘。藉形容
之別而闕敬一人。昔比丘接足於居士。菩薩
稽首於慢衆。斯文復彰厥趣安在。如以權道
難沿佛性可尊。況是君臨罔非神降。伯陽開
萬齡之範。仲尼敷百王之則。至於謁拜必遵
朝典。獨有沙門敢爲陵慢。此而可忍孰可容
乎。弊風難革惡流易久。不遇明皇誰能刊正。
忽起非常之變易。招無信之譏。至言有憑幸
垂詳覽。主曰。吾所立者内也。子所難者外也。
内則通於法理。外則局於人事。相望懸絶詎
可同年。斯謂學而未該聞而不洽。子之所惑
吾當爲辯。試擧其要總有七條。無徳不報一
也。無善不攝二也。方便無礙三也。寂滅無榮
四也。儀不可越五也。服不可亂六也。因不可
忘七也。初之四條對酬難意。後之三條引出
成式。吾聞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王不言而萬
國治焉。帝有何力民無能名。成而不居爲而
不恃。斯乃先王之盡善。大人之至徳。同霑庶
類齊預率賓。幸殊草木差非蟲鳥。戴圓履方
俯仰懷惠。食粟飮水飽滿銜澤。既能矜許出
家慈聽入道。斷麁業於已往。祈妙果於將
來。既蒙重惠還思厚答。方憑萬善之益。豈在
一身之敬。追以善答攝報乃深。徴以身敬收
益淺。良由僧失正儀俗減餘慶。僧不拜
俗佛已明言。若知可信理當遵立。如謂難依
事應除廢。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復責其
禮。即令從禮便同其俗。猶云請福未見其潤。
此則存而似棄僧而類民。非白非黒無所名
也。竊見郊禋總祭*惟存。仰福爲尊僧尚鄙
斯。不恭如何令僧拜俗。天地可反斯儀罕乖。
後更爲叙是謂第一無徳不報者也。法既
漸衰人亦稍末。罕有其聖誠如所言。雖處凡
流仍持忍鎧。縱虧戒學尚談智典。如塔之貴
似佛之尊。歸之則善生。毀之則罪積。猛以始
發。割愛難而能捨。引凡終期。成覺迥而能
趣。斯故*剔髮之辰天魔遙懾。染衣之日帝釋
遙歡。妓女聊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有縁即
結。龍子頼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怖。威靈斯在
儀服是因。多未受具對揚佛旨。小不可輕
光揚僧力。波離既度釋子服心。尼陀亦歸匿
王屈意。乃至若老若少可師者法。無賤無豪
所存者道。然後賢愚之際默語之間。生熟相
似去取非易。肉眼分別恐不逢寶。信心平等
有値眞。纔滿四人即成一衆。僧既弘納佛
亦通在。食看沸水之異方遣施僧。衣見織金
之奇乃令奉衆。僧之威徳不亦大矣。足可以
號良福田之最爲聖教之宗。是謂第二無善
不攝者也。若論淨名之功早昇雲地。臥疾之
意本超世境。久行神足咸嘆辯才。新學頂禮
誠謝法施。事是權宜式非常准。謂時暫變其
例乃多。則有空藏弗恭如來無責。沙彌大願
和上推先。一往直觀悉可驚怪。再詳典釋莫
匪通塗。不輕大士獨興高跡。警彼上慢之
流。設茲下心之拜。偏行一道直用至誠。既非
惠詎是恒式。因機作法足爲希有。假弘教
化難著律儀。大聖發二智之明。制五篇之約。
廢其爵齒存其戒夏。始終通訓利鈍齊仰。耆
幼有序先後無雜。未以一出別業而令七衆
普行。自然之理。分明可見。昔妻死歌而鼓
盆。身葬嬴而襯土。此亦匹夫之節。豈概明
王之制乎。況覺典冲邃聖言幽密。局執一邊
殊乖四辯。是謂第三方便無礙者也。且復周
之柱史久牽王役。魯之司寇已居國宰宗歸
道徳始曰無名。訓在詩書終云不作。祖述堯
舜憲章文武。鞠躬恭敬非此而誰。巣許之風
望古仍邁。夷齊之操擬今尚迥焉。似高攀十
力遠度四流。厭斯有爲之苦。欣彼無伴之
滅。不繋慮於公庭。未流情於王事。自然解脱
固異儒者之儔矣。是謂第四寂滅無榮者也。
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岳。國容盛典書契美
談。神輩爲王所敬。僧猶莫致於禮。僧衆爲神
所禮。王寧反受其敬。上下參差翻違正法。衣
裳顛倒何足相方。令神擁護今來在僧。祈請
之至會開。咒力竟無拜理。是謂第五儀不可
越者也。本皇王之奮起。必眞人之託生。上徳
雖祕於淨心。外像仍標於俗相。是以道彰緇
服則情勤宜猛。業隱玄門則形恭應絶。求之
故實備有前聞。國主頻婆父王淨飯。昔之斯
等咸已克聖。專修信順毎事歸依。縱見凡僧
還想崇佛。不以跪親爲孝。許非不孝之罪。
不以拜君爲敬。豈是不敬之愆。所法自殊所
法已別。體無混雜制從於此。是謂第六服不
可亂者也。謹案多羅妙典釋迦眞説。乃云。居
刹利而稱尊。籍般若而爲護。四信不壞十善
無虧。奉佛事僧積功累徳。然後日精月像之
降。赤光白氣之感。金輪既轉珠寶復懸。應天
順民御圖握鏡。始開五常之術。終弘八正之
道。亦宜覆觀宿命追憶往因。敬佛教而崇僧
寶。益戒香而増慧力。自可天基轉高。比梵宮
之遠大。聖壽恒固。同劫石之長久。然則雷霆
勢極龍虎威隆。慶必頼兼犯使怒及。出言布
令風行草偃。既抑僧禮誰敢鱗張。但恐有損
冥功無資。威業曷誠盡命如斯而已。是謂
第七因不可忘者也。上已略引吾意粗除子
惑。欲得博聞宜尋大部。客曰。主人向之所引
理例頻繁。僕雖庸闇頗亦承覽。文總幽明辯
苞内外。所論祭典尚有迷惑。周易云。一陰
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竊以昧隱神
路隔絶人境。欲行祠法要藉禮官。本置奉常
專。司太祝。縱知鬼事終入臣伍。眞佛已潜
聖僧又滅。仰信冥道全陟幽神。季葉凡夫。
薄言迴向。共規閑逸。相學*剔剪職掌檀會。
所以加其法衣。主守塔坊。所以蠲其俗役。纔
觸王網。即墜民貫。既同典祀詎合稱寶。朝敬
天子固是恒儀。苦執強梁定非通識。宋氏舊
制其風不遠。*惟應相襲更欲何辭。主人曰。
客知其一未曉其二。請聽嘉言少除異想。吾
聞鬼者歸也。死之所入。神者靈也。形之所宗。
鬼劣於人唯止惡道。神勝於色普該情趣。心
有靈智稱之曰神。隱而難知謂之不測。銓其
體用或動或靜。品其性欲有陰有陽。周易之
旨蓋此之故。殊塗顯於一氣。誠言闕於六識。
設教之漸斷可知焉。鬼報冥通潜來密去。標
以神號特用茲耳。嘗試言之。受父母之遺。禀
乾坤之分。可以存乎氣。可以立乎形。至若已
之神道。必是我之心業。未曾感之於乾坤。得
之於父母識含胎。藏彌亘虚空。意帶熏種漫
盈世界。去而復生。如火焔之連出。來而更逝。
若水波之續轉。根之莫見其始究之。豈覿其
終。濁之則爲凡。澄之則爲聖。神道細幽理固
難詳矣。神之最高謂之大覺。思議所不得名
相孰能窮。眞身本無遷謝。生盲自不瞻覩。託
想追於舊蹤。傾心翫於遺法。若欲荷傳持之
任。啓要妙之門。頼此僧徒膺茲佛付。假慈
雲爲内影。憑帝威爲外力。玄風遠及至於是
乎。教通三世衆別四部。二從於道二守於俗。
從道則服像尊儀。守俗則務典供事。像尊謂
比丘比丘尼也。典供謂優婆塞優婆夷也。所
像者尊則未參神位。所典者供則下預臣頒。
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吾非當職子何錯
引。由子切言發吾深趣。理既明矣。勿復惑諸。
在宋之初。暫行此抑。彼亦乖眞。不煩渉論。邊
鄙風俗未見其美。忽遣同之。可怪之極。客曰。
有旨哉斯論也。蒙告善道請從退
  問出家損益詔唐高祖
皇唐啓運諸教並興。然於佛法彌隆信重。捨
京舊第置興聖寺。自餘會昌勝業慈悲證果
集仙等寺。架築相尋。至於道觀無聞於俗。武
徳四年有太史令傅奕者。先是黄巾深忌緇
服。既見國家別敬。彌用疚心。乃上廢佛法事
十有一條云。佛經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
未聞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
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辯。朝輔任其放言。乃下詔問僧
曰。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
門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
釋。有濟法寺沙門襄陽釋法琳。憤激傅詞側
聽機候。承有斯問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絶言
豈九流能辯。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但四趣
茫茫飄淪慾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
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至人所以降靈。大
聖爲之興世。遂開解脱之門。示以安隱之路。
於是天竺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夏貴遊厭榮
華而入道。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
善以報四恩。立徳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
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其
道。故去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内懷其孝。
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福霑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爲
益。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爲損。懲惡則濫者
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
  出沙汰佛道詔唐祖太武皇帝
門下釋迦闡教澄淨爲先。遠離塵垢斷除貪
*慾。所以弘宣勝業修殖善根。開導愚迷津梁
品庶。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調伏身心捨
諸染著。衣服飮食咸資四輩。自正覺遷謝像
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旋之
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爲剃落
託號出家。嗜慾無厭營求不息。出入閭里周
旋闤闠。驅策畜産聚積貨財。耕織爲生估販
成業。事同編戸迹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
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
妖訛交通豪猾。毎罹憲網自陷重刑。黷亂眞
如傾毀妙法。譬茲稂莠有穢嘉苗。類彼淤泥
混夫清水。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栖心之所
理尚幽寂。近代以來多立寺舍。不求*閑曠
之境。唯趣喧雜之方。繕築崎嶇甍宇舛錯。
來隱匿誘納姦邪。或有接近&MT01163;邸隣邇屠酤。
埃塵滿室羶腥盈道。徒長輕慢之心。有虧崇
敬之義。且老氏垂化本貴冲。虚養志無爲
遺情物外。全眞守一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
乖宗旨。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深思利益情
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薫蕕有辯。長存妙道
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
官等。有精勤練行遵戒律者。並令就大寺
觀居住。官給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進戒
行有闕者。不堪供養並令罷道。各還桑梓。所
司明爲條式務依法教。違制之事悉宜停斷
  令道士在僧前詔并表唐太宗
貞觀十一年駕巡洛邑。黄巾先有與僧論者。
聞之於上。乃下詔云。老君垂範義在清虚。
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
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然大道之興肇
於遂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
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反
樸還淳。至如佛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後漢。
方被中土。神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縁匪一。洎
於近世崇信滋深。人冀當年之福。家懼來生
之禍。由是滯俗者聞玄宗而大笑。好異者望
眞諦而爭歸。始波涌於閭里。終風靡於朝庭。
遂使殊俗之典。鬱爲衆妙之先。諸華之教。翻
居一乘之後。流遯忘返于茲累代。今鼎祚克
昌。既憑上徳之慶。天下大定。亦頼無爲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後齋供行立。至
於稱謂道士女*官可在僧尼之前。庶敦反本
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時京邑
僧徒各陳極諫。有司不納。沙門智實後生俊
頴内外兼明。携諸夙老隨駕陳表。乃至關口。
其表略云。僧某等言。某年迫桑楡。始逢太平
之世。貎同蒲柳。方値聖明之君。竊聞父有
諍子君有諍臣。某等雖預出家。仍在臣子之
例。有犯無隱。敢不陳之。伏見詔書。國家本
系出自柱下。尊祖之風形于前典。頒告天下
徳而稱。令道士等在僧尼之上。奉以周
旋豈敢拒詔。尋老君垂範治國治家。所佩服
章亦無改異。不立館宇不領門人。處柱下以
全眞。隱龍徳而養性。智者見之謂之智。愚者
見之謂之愚。非魯司寇莫之能識。今之道士
不遵其法。所著冠服並是黄巾之餘。本非老
君之裔。行三張之穢術。棄五千之妙門。反同
陵漫行章句。從漢魏*以來。常以鬼道化
於浮俗。妄託老君之後。實是左道之苗。若位
在僧之上。誠恐眞僞同流有損國化。如不陳
奏何以表臣子之情。謹録道經及漢魏諸史
佛先道後之事。如別所陳。伏願天慈曲垂聽

  今上制沙門等致拜君親勅一首
勅旨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爲重。愛敬之道凡
百之行攸先。然釋老二門雖理絶常境。恭孝
之躅事協儒津。遂於尊極之地。不行跪拜之
禮。因循自久迄乎茲辰。宋朝暫革此風。少選
還遵舊貫。朕禀天經以揚孝。資地義而宣禮。
奬以名教被茲眞俗。而瀬郷之基克成天構。
連河之化付以國王裁制之由諒歸斯矣。今
欲令道士女*官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
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詳議
奏聞
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光祿大夫右相太子
賓客上柱國高陽郡開國公臣許敬宗宣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沙門不合拜俗表
一首
僧威秀等言。伏奉明詔令僧拜跪君父。義當
依行理無抗旨。但以儒釋明教咸陳正諫之
文。列化恢張倶進芻蕘之道。僧等荷國重恩。
開以方外之禮。安居率土。得弘出俗之心。所
以自古帝王齊遵其度。敬其變俗之儀。全其
抗禮之迹。遂使經教斯廣代代漸多。宗匠攸
遠時時間發。自漢及隋行人重阻。靈岫之風
猶鬱。仙苑之化尚疏。未若皇運肇興隄封海
外。五竺與五嶽同鎭。神州將大夏齊文。皇華
之命載隆。輶軒之塗接軫。莫不欽斯聖迹興
樹遺蹤固得。梵侶來儀相從不絶。今若返拜
君父乖異群經。便登驚俗之譽。或陳輕毀之
望。昔晋成幼冲。庾氷矯詔。桓楚飾詐。王謐抗
言。及宋武晩季將隆虐政。制僧拜主尋還停
息。良由事非經國之典。理越天常之儀。雖曰
流言終纒顯議。況乃夏勃勅拜納上天之怒。
魏燾行誅肆下癘之責。斯途久列備擧見聞。
僧等奉佩慖惶投庇失厝。恐絲綸一發萬國
通行。必使寰海望風。方弘失禮之譽。悠哉後
代或接効尤之傳。伏惟陛下中興三寶慈攝
四生。親承付囑之旨。用勵學徒之寄。僧等内
遵正教固絶跪拜之容。外奉明詔令從儒禮
之敬。俯仰惟谷慚懼實深。如不陳請有乖臣
子之喩。或掩佛化便陷惘君之罪。謹列衆經
不拜俗文。輕用上簡。伏願天慈賜垂照覽。則
朝議斯穆終遵途於晋臣。委略常談畢歸度
於齊后。塵黷威嚴惟深戰戢。謹言
龍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時京邑僧等二百餘人。往蓬莱宮申表上
請。左右相云。勅令詳議拜不拜未定。可待
後集僧等乃退。於是大集西明。相與謀議
共陳啓状。聞諸寮寀云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論沙門
不應拜俗啓一首
僧道宣等啓。自金河徙轍玉門揚化。歴經
英聖載隆良輔。莫不拜首請道歸向知津。故
得列刹相望仁祠棋布。天人仰福田之路。幽
明懷正道之儀。清信之士林蒸。高尚之賓雲
結。是使教分三法。垂萬載之羽儀。位開四部。
布五乘之清範。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過
犯滋彰。有塵御覽。下非常之詔。令拜君親。垂
惻隱之懷。顯疏朝議。僧等荷斯明命感悼涕
零。良由行缺光時。遂令上霑憂被。且自法教
東漸亟渉&T032876;隆。三被屏除五遭拜伏。倶非休
明之代。並是暴虐之君。故使布令非經國之
謨。乖常致良史之誚。事理難返還襲舊津。伏
惟大王統維京甸攝御機衡。道俗來蘇繁務
攸靜。今法門擁閉聲教莫傳。據此靜障拔難
之秋。拯溺扶危之日。僧等叩閽難及。徒鶴望
於九重。天階罕登。終栖遑於百慮。所以干冐
陳欵。披露冀得。俯被鴻私載垂提洽。是則遵
崇付囑。清風被於九垓。正像更興。景福光於
四海。不任窮塞之甚。具以啓聞。塵擾之深
*惟知慚惕。謹啓。四月二十五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
論沙門不合拜俗啓一首夫人帝后之母也
敬崇正化大建福
門造像書經架築相續入出宮禁
榮問莫加僧等詣門致書云爾
*僧道宣等啓。自三寶東漸六百餘年。四俗立
歸戒之因。五衆開福田之務。百王承至道之
化。萬載扇*惟聖之風。故得寰海知歸生靈迴
向。然以慧日既隱千載有餘。正行難登嚴科
易犯。遂有稊稗渉青田之穢。少壯懷白首之
徴。備例前經聞*于視聽。且聖人在隱凡僧程
器。後代住持非斯誰顯。故金石泥素表眞像
之容。法衣*剔髮擬全僧之相。依而信毀
果兩分。背此繕修倶非正道。又僧之眞僞生
熟難知。行徳淺深愚智齊惑。故經陳通供。如
海之無窮。律制別科。若涯之有際。宗途既
列名教是依。設出俗之威儀。登趣眞之圓徳。
固使天龍致敬幽顯歸心。弘護在懷流功不
絶。比以時經濁染人渉凋訛。竊服飾詐之徒。
叨倖憑虚之侶。行無動於塵俗。道有翳於憲
章。上聞御覽布君親之拜。乃迴天睠垂朝議
之勅。僧等内省慚懼如灼如焚。相顧失守莫
知投厝。仰惟佛教通屬四部。幽明敢懷竊
議。夫人當斯遺寄。況復體茲正善崇建爲心。
垂範宮闈成明道俗。今三寶淪溺成濟在縁。
輒用諮陳。希垂救濟。如蒙拯拔依舊住持。則
付囑是歸弘護斯在。輕以聞簡追深悚息。謹
啓。四月二十七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簡諸宰
輔等状一首
列子云。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來。反山川移
城邑。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穆王敬之若神重
之若聖。此則佛化之初及也。朱仕行釋道安
經録云。秦始皇時西域沙門十八人來化始
皇。弗從禁之。夜有金剛丈六人。破獄出之。
始皇稽首謝焉。漢書云。武帝元狩中。開西
域獲金人。率長丈餘。列之甘泉宮。帝以爲大
神。燒香禮拜。後遣張騫往大夏尋之。云有身
毒國。即天竺也。彼謂浮圖。即佛陀也。此初知
佛名相云。成帝都水使者劉向云。向檢藏書。
往往見有佛經。此即周秦已行。姑皇焚之不
盡。哀帝元壽中。使景憲往大月氏國。因誦浮
圖經還。于時漢境稍行齋戒。據此曾聞佛
法。中途潜隱重此中興
後漢明帝永平中。上夢金人飛行殿前。乃使
秦景等往西域尋佛法。遂獲三寶東傳雒陽。
畫釋迦立像。是佛寶也。翻四十二章經。是法
寶也。迦竺來儀。是僧寶也。立寺於*雒城西
門。度人開化自近之遠。展轉住持終於漢祚。
魏氏一代五主四十五年。隆敬漸深不聞拜
毀。呉氏江表四主五十九年。孫權創開佛法。
感瑞立寺名爲建初。其後孫皓虐政將事除
屏。諸臣諫之乃止。召僧而受五戒
蜀中二主四十三年。于時軍國謀猷佛教無
聞信毀。晋司馬氏東西立政。一十二主。一百
五十六年。中朝四帝崇信之極不聞異議。唯
東晋成帝咸康六年。丞相王導太尉庚亮薨
後庾氷輔政。帝在幼冲。爲帝出詔令僧致拜。
時尚書令何充尚書謝廣等。議不合拜。往
返三議。當時遂寢。爾後六十二年。安帝元
初中。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下書令拜。尚書
令桓謙中書王謐等抗諫曰。今沙門雖意深
於敬。不以形屈爲禮。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
是以外國之君莫不降禮如育王等
禮比丘
良以道在
則貴。不以人爲輕重如魏文之軾干木
漢光之遇子陵等
尋大法東
流爲日諒久。雖風移政易。而弘之不異。豈不
以獨絶之化。有日用於陶漸。清約之風。
害於隆平者乎。玄又致書廬山遠法師。序老
子均王侯於三大。遠答以方外之儀。不隷諸
華之禮。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其事由
息。及安帝返政。還崇信奉終於恭帝。有宋劉
氏八君五紀。雖孝武大明六年暫制拜君。尋
依先政。齊梁陳氏三代一百一十餘年。隆敬
盡一信重逾深。中原魏氏十有餘君一百五
十五年。佛法大行。備見魏收良史。唯太武眞
君七年聽讒滅法。經於五載感癘而崩。還興
佛法終於靜帝。自晋失御中原。江表稱帝。國
分十六謂五涼四燕三秦
二趙夏蜀是也
斯諸僞政信法不虧。唯
赫連佛佛據有夏州。兇暴無厭以殺爲樂。佩
像背上令僧禮之。後爲震死。尋爲北代所呑。
妻子刑刻具如簫子顯齊書。高齊在鄴六
帝二十八年。信重逾前國無兩事。宇文周氏
五帝二十五年。初武帝信重佛法。後納張賓
之議。便受道法將除佛教。有安法師。著二教
論以抗之。論云。九流之教。教止其身。名爲外
教。三乘之教。教靜心惑。名爲内教。老非教
主。易謙所攝。帝聞之存廢理乖。遂雙除屏。不
盈五載身歿政移。隋氏承運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載興佛法。海内置塔。百有餘州。皆
發休瑞。具如圖傳。煬帝嗣録改革前朝。雖
令致敬僧竟不屈。自大化東漸六百餘年。三
被誅除五令致拜。既乖經國之典。又非休明
之政。刳斮之虐被於亂朝。抑挫之儀揚於絶
代。故使事理乖常尋依舊轍。良以三寶爲歸
戒之宗。五衆居福田之位。雖信毀交貿殃咎
推移。斯自人有&T032876;隆。據道曾無興廢。所以千
餘大聖出賢劫之大期。壽六萬年。住釋門之
正法。況乃十六尊者作化於三洲。九億應供
護持於四部。據斯以述歴數未終。焉得情斷
同符儒典。且易之蠱爻不事王侯。禮之儒行
不臣天子。在俗四位。尚有不屈之人。況棄俗
從道。而便責同臣妾之禮。又昊天上帝嶽瀆
靈祇君人之主。莫不祭饗而下拜。今僧受佛
戒形具佛儀。天龍八部奉其道而仰其容。莫
不拜伏於僧者。故得冥祐顯徴祥瑞雜沓。聞
之前傳。豈復同符老氏均王侯於三大者哉。
故沙門之宅生也。財色弗顧榮祿弗縻。觀時
俗若浮雲。逹形命如陽焔。是故號爲出家人
也。故出家不存家人之禮。出俗無霑處俗之
儀。其道顯然。百代不易之令典者也。其流極
廣故略述之
今列佛經論明沙門不敬俗者。梵綱經下
卷云。出家人法不禮拜國王父母六親。亦不
敬事鬼神。涅槃經第六卷云。出家人不禮敬在
家人。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
不應禮拜一切白衣。佛本行經第五十三卷云。
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第禮佛已。佛言。
王今可禮優波離等諸比丘。王聞佛教即從
座起。頂禮五百比丘新出家者。次第而禮。薩
遮尼乾經云。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
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經不拜君親
是奉佛教今乃令違佛教拜
跪俗人即不信
佛語犯根本罪
又謗無善惡業報不畏後代。自作
教人堅住不捨。是名根本重罪。大王。若犯此
罪不自悔者。燒滅善根受無間苦。以王行此
不善重業故。梵行羅漢諸仙聖人出國而去。
諸天悲泣諸善鬼神不護其國。大臣輔相諍
競相害。四方賊起天王不下。龍王隱伏水旱
不調。死亡無數。時人不知是過。而怨諸天訴
諸鬼神。是故行法行王爲救此苦。不行此過。
廣如經説。更有諸論文多不載
僧道宣等白朝宰群公。伏見詔書令僧致敬
君父。事理深遠非淺情能測。夫以出家之迹
列聖齊規。眞俗之科百王同軌。干木在魏。高
杭而謁文侯。子陵居漢。長揖而尋光武。彼稱
小道尚懷高蹈之門。豈此沙門不垂*閑放
之美。但以三寶嚮位。用敷歸敬之儀。五衆
陳誠。載啓福田之道。今削同儒禮。則佛非出
俗之人。下拜君父。則僧非可敬之色。是則三
寶通廢。歸戒絶於人倫。儒道是師孔經尊於
釋典。在昔晋宋備有前規。八座詳議足爲龜
鏡。僧等荷國重寄開放出家。奉法行道仰承
聖則。忽令致拜有累深經。俯仰栖遑罔知投
庇。謹列内經及以故事。具擧如前。用簡朝議
請垂詳採。敬白。至五月十五日。大集文武
官僚九品*以上并州縣官等千有餘人。總坐
中臺都堂將議其事。時京邑西明寺沙門道
宣。大莊嚴寺沙門威秀。大慈恩寺沙門靈會。
弘福寺沙門會隱等三百餘人。并將經文及
以前状。陳其故事以申厥理。時司禮太常伯
隴西郡王博叉謂諸沙門曰。勅令俗官詳議。
師等可退。時群議紛紜不能畫一。隴西王曰。
佛法傳通帝代既遠。下勅令拜君親又許朝
議。今衆人立理未可通遵。司禮既曰職司。可
先建議。同者署名。不同則止。時司禮大夫孔
志。約執筆述状如後。令主事大讀訖。遂依位
署。人將太半。左肅機崔餘慶曰。勅令司別立
議。未可轍承。司禮請散可各隨別状送臺。時
所送議文抑揚駁雜。今謹依所司上下區以
別之。先列不拜之文。次陳兼拜之状。後述致
拜之議。善惡咸録件之如左焉
  中臺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大夫孔志
約等議一首
竊以凡百在位。雖存敬上之道。當其爲師尚
有不臣之義。況佛之垂法事超俗表。*剔髮同
於毀傷。擁錫異乎簪紱。出家非色養之境。離
塵豈策名之地。功深濟度道極崇高。何必破
彼玄門牽斯儒轍。披釋服而爲孔拜。處俗塗
而當法禮。存其教而毀其道。求其福而屈其
身。再三研覈謂乖通理。又道之爲教雖全髮
膚。出家超俗其歸一揆。加以遠標天構大啓
皇基。義藉尊嚴式符高尚。並仍舊貫無點彝
章。如必改作恐非稽古。雖君親崇敬用軫神
衷。道法難虧還留睿想。既奉詢芻之詔。敢罄
塵嶽之誠。懼不愜允。追深戰
  司元議*一首
肖形二氣。嚴父稱莫大之尊。資用五材。元
后標則天之貴。至於&T016254;跪曲拳之禮。陶化之
侶同遵。服勤就養之方。懷生之倫共紀。凡在
君父理絶名言。而老釋二門出塵遺俗。虚無
一旨離有會空。瑞見毘耶。闡慈悲之偈。氣浮
函谷。開道徳之篇。處木雁之間。養生在慮。罷
色聲之相。寂滅爲心。執禮蹈儀者。靡窮其要
妙。懷忠履孝者。未酌其波瀾。理存太極之先。
事出生靈之表。故尊其道則異其服。重其教
則變其禮。爰自近古迄乎末葉。雖沿革暫乖
而斯道無墜。洎哀纒雙樹慟結三號。防後進之
虧風。約儒宗以控法。故當輔成舊教。豈應裁
制新儀。誠宜屈宸扆之嚴。申方外之旨。委尊
親之重。縱環中之遊。愚管斟量遵故爲
  司戎議*一首
臣聞三災變火六度逾凝。二字爲經百成攸
緬。是以白毫著相。闡一乘於萬劫。紫氣浮影。
混萬殊於一致。爰有儒津復軔殊軫。秀天地
陰陽之禀。禮君臣父子之穆。故知循名責實
矩跡端形。則教先於闕里。齋心力行修來悔
往。則化漸於連河。釋爲内防。雅有制於魏闕。
儒爲外檢。不能括其靈臺。別有玄宗素範振
蕩風物。翾鵬逸鷃促椿遼菌。無爲無事何得
何失。然則道佛二教倶爲三寶。佛以佛法僧
爲旨。道以道經師爲義。豈直攝生有託陶性
通資。信亦爲政是基裨聲濃化。而比丘未
先生多僻。恃出俗而浮逸。以矜傲爲誇誕。
處匹夫之賤。直形骸於萬乘。忘子育之恩。不
降屈於三大。固君父所宜革。乃臣子所知非。
遂降綸璽是改其弊。雖履孝居忠昌言改轍。
而稽古愛道參酌群情。懷響者谷不銷聲。撫
塵者山無隔細。必備輿人之頌。以貢芻蕘之
説。何則柱史西浮千有餘祀。法流東漸六百
許年。雖暦變市朝而事無損益。唯庾氷責沙
門之拜。桓玄議比丘之禮。幸有何充進奏慧
遠陳書。事竟不行道終不墜。是以大易經綸
三聖。蠱象不事王侯。大禮充牣兩儀儒行不
臣天子。亦有嚴陵踞謁光武。亞夫長揖漢文。
介冑豈曰觸麟。故人不爲纓網。惟舊詎先師
道。法侶何後戎昭。上則九天眞皇十地菩薩。
下則南山四皓淮南八公。或順風而禮謁。或
御氣而遊處。一以貫之靡得而屈。十室忠信
亦豈無其人哉。五刑之設關三木者不拜。
豈五徳之具居三服者拜之。罪之不責。恭肅
徳之誠足容養。然則含識之類。懷生之流。莫
不致身以輸忠。彼則不臣王者。莫不竭力而
尊孝。彼則不敬其親。雖約㢮三章律輕三
尺。有一於此。三千其大。而不被以嚴誅。嫈於
巨責者。豈不以道釋與堯孔殊制。傷毀與禮
教正乖。蓮華非結綬之色。貝葉異削珪之旨。
人以束帶爲彝章。道則冠而不帶。人以束髮
爲華飾。釋則落而不容。去國不爲不忠。辭家
不爲不孝。出塵滓割愛於君親。奪嗜欲棄情
於妻子。理乃區分於物類。不可涯檢於常塗。
生莫重於父母。子則不謝。施莫厚於天地。物
則不答。君親之恩事絶名象。豈稽首拜首可
酬萬分之一者歟。出家之於君父。豈曰全無
輸報。一念必以人王爲願首。四諦則於父母
爲弘益。方祛塵劫永離死生。豈與夫屈膝爲
盡忠。色養爲純孝而已矣。必包之俗境。處之
儒肆。屈其容降其禮。則不孝莫過於絶嗣。何
不制以婚姻。不忠莫大於不臣。何不令稱臣
妾。以袈裟爲朝服。稱貧道而趨拜。儀範兩失
名稱兼舛。深恐一跪之益。不加萬乘之尊。一
拜之勞式彰三服之墜。則所不可而豈然乎。
王者無父事三老。無兄事五更。君人之尊亦
有所敬。法服之敬不敬其人。若屈其數則卑
其道。*數而可卑道則云缺矣。豈若存敬於
己。存道於物。敬存則己適。道在則物尊。尊
道所以敬於物。敬物亦所以尊於己也。況復
形猶身也。道若影焉。身既如聲。道亦如響。形
動則影隨。聲揚則響應。道崇則形寵。身
則道息。豈可使居身之道屈於道外之身。豈
可使方外之人存於身中之敬。又彼守一居
道不離塵俗。若可拜之是謂俗之道而可俗
俗又參道。則一當有二而道不專行矣。安可
以區道俗之常域保專一之至誠哉。據僧祇
律。敬袈裟如敬佛塔。謂袈裟爲福田衣。衣名
銷痩。取能銷痩煩惱。鎧名忍辱。取能降伏魔
軍。亦喩蓮華不染泥滓。亦爲諸佛之所幢相。
則袈裟之爲義其至矣。夫若損茲佛塔壞彼
幢相。將輕忍辱更貶福田。甚用危疑終迷去
取。解衣而拜則越俗非章甫之儀。整服而趨
則緇衣異朝宗之典。故禪幽舍衞之境。歩屏
高門之地。理絶朝請事乖榮謁。豈不謂我崇
其道。所以彼請其來。請而卑之復何爲者。廬
山爲道徳所居。不在搜揀之例。甘棠爲聽訟
所息。式致勿翦之思。山與樹之無心。且以徳
而存物。法與道之有裕。豈崇道而遺人。語曰。
人能弘道則道亦須人而行也。王人雖微位。
在諸矦之上。行道之輩焉復可卑其禮。若謂
兩爲欺詭。則可一而寢之。寢之之道則芟薙之
之謂。是則所奪者多。何止降屈而已。若謂兩
爲濃助。則宜崇之。崇之之道則尊貴之之
謂。豈可尊貴其道而使其恭敬哉。假以金翠
爲眞儀。不以金翠而増肅。以芻狗而尊像。不
以芻狗而加輕。肅敬終寄於道輕重不係於
物。物之不能遷道。亦猶道之恒隨於物矣。沙
門横服於己。資法服而爲貴。莫不敬其法服
而豈係於人乎。不拜之典義高經律。法付國
王事資持護。法爲常也。常行不易。一隅可革
千門或爽。通有護法之資。塞有墜法之慮。與
其墜之曷若護之。何必屈折於僧容。盤辟於
法服。使萬國歸依者居蔕芥於其間哉。語曰
因人所利而利之。則利之之術亦可因其精
詣而爲利矣。洎乎日光上照皇運攸宗。海接
天潢枝連寶構。藉無上之道。闡無疆之業。別
氏他族敬猶崇往。神基靈泒道豈撝今。此爲
甚不可一也。月氏東國寶祚斯俟。定水玄波
法雲彩潤。高解脱之慶。演常住之福。王
帝昔尚或攸遵。主聖臣良胡寧此變。臣愚千
慮萬不一得。儻縁斯創造無益將來。於恒河
沙劫有毫釐之累。雖率土碎首群生粉骨。何
以塞有隱之責。蠲不忠之罪。此爲甚不可二
也。臣所以汲汲其事區區其誠。掻首捫心隳
肝瀝膽。伏願聖朝重興至教。恒春柰苑永轉
法輪。一心歡録其人。百祚遠光於帝册。則
雖死猶生朝夕可矣。竊惟詔旨微婉義難適
莫。天情畫一則可使由之。睿想傍求。則誰
不竭慮。臣以庸昧何足寓言。以兩教爲無。則
崇之於聖運。聖而崇之則非無矣。以兩教爲
有。則筆削於明時。時而削之恐非有矣。斯
所以岐路徘徊兩端交戰。道宜存跡理未
心。管豈天窺蛙焉海測。理絶庶幾之外。事超
智識之表。自可懷鉛閣筆扣寂銷聲。而欲鳥
處程言竽中竊吹。將聳聾聽而齊俗。與瞽視
而均叟。雖有罄於心靈。終不詣於聞見也。直
以八風迥扇。萬籟咸貢其音。兩曜昇暉。千形
不匿其影。茲焉企景是庶轉規。就日心葵輸
涓驛露。而靦顏漿夏履薄氷春。兢惕已甚。赧
畏交集。謹議
司刑太常伯劉祥
竊以朝廷之叙肅敬爲先。生育之恩色養爲
重。釋老二教今悉反之。抗禮於帝王。受敬於
父母。而優容自昔迄乎今代。源其深致蓋有
以然。諒由剔髮有異於冠冕。袈裟無取於章
服。出家故無家人之敬。捨俗豈拘朝廷之禮。
至於玄教清虚道風遐曠。高尚其事不屈王
矦。帝王有所不臣。蓋此之謂。國家既存其道
所以不屈其身。望准前章無違舊貫。謹議。
拜者。明沙門應致拜也。昔皇覺御㝢尚開
信毀之源。豈惟像末不流弘約之議。頃以法
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頗聞朝聽。致使
拘文之士。廢道從人。較而言之。未曰通方之
巨唱也。余所以考諸故實隨而彈焉。庶崇佛
君子。或能詳覽
  議沙門兼拜状合三首
左威衞長史崔安都録事沈玄明等議状一

竊以紫氣騰眞。玄牝之風西被。白虹沈化。涅
槃之蘊東流。轡羽驤霞。影王京而凝衆妙。
津慈照寂。啓金園而融至道。義冠空有。理洞
希夷。祛濟塵蒙薫滌因累。神道裨教茲焉有
徴。坦躅業已遵從。流弊義資懲革彈曰守法
高尚稱爲
流弊違經拜俗謂之懲
革即事不可其如理
原夫在三之敬六位。峻
尊卑之象。百行之本四始。旌罔極之談。本立
然後道生。敬形於焉禮穆。寔王化之始。乃天
地之經。佛以法爲師。帝以天爲則。域中有四
大王者居一焉。王道既其齊衡。天法固乃同
貫。身爲法器法惟道本。黄冠慕道緇裳奉
佛。致敬君父眇契玄波*彈曰。佛法乃寰外之尊。
王爲域中之大。教存
而令屈折。不羈還類編人。此乃
法水壅而不流。何玄波之眇契耶
且夫戒録纔高。
猶盡肅於膜拜。況乎貴賤懸邈頓遺恭於屈
膝*彈曰。王謐云。沙門所以上下相敬而抗禮。宸居者
良以宗致既同則長幼成序。津途有隔則義無降屈。
誠哉是言。可
爲龜鏡矣
必以山林獨往物我兼忘。混親疏
齊寵辱。惠我不爲是。損己詎稱非。自當泯若
無情。湛然恒寂。安假仰迦維而頓顙。覿天尊
而雅拜。塵容不異俗。致敬未乖眞*彈曰。沙門
采披緇。
道俗懸隔拜違佛教。具顯經文。而言敬未
乖眞容不異俗。此乃指南爲北。反白成玄
且伯陽緒訓
於和光。不輕演教於常禮。妙協謙尊之徳。遠
符隣照之規伯陽誕自姫周。身充柱史。爲官則王朝之
一職。言道儒宗之一流拜伏君親固其宜
矣。至若不輕之禮四衆乃權道之一時。其猶
文命入裸俗而解裳。不可例率土以爲模
又三極之
中師居其末。末猶展敬。本何疑哀*彈曰。釋衆
所以師資
相敬。正以教義不殊故耳。非
是約本末而言。何孟浪之甚也
若以袈裟異乎龍黼。
縠巾殊於鷩弁。服既戎矣。拜何必華。各循
其本無爽彝式。其有素履貞遯清規振俗神
響戒行精勤。藻掞桐鸞梵清霄鶴。錦
旌徴獸瓊符御靈。徳秀年耆。蠲其拜禮。自餘
初學後進聲塵寂寥。並令盡敬君父。請即編
之恒憲*彈曰。若以不拜爲非。則徳秀年耆詎宜蠲免。
若以不拜爲是。則後進初學無宜令拜進退矛
盾去取自乖。請即編之
恒憲。何所見之短乎
如此則進徳修業。出塵之
軌彌隆。苦節棲壇。入道之心逾勵。玄風斯遠
國章*惟緝。庶可以詳示景。則靜一訛弊*彈曰。
以乖
宗爲景。則謂守法爲訛
弊。約斯以驗餘何可觀
自我作古奚舊之拘。夫鏡
非常之理。必藉非常之照。天鑒玄覽體睿甄
微。探象外之遺宗。極環中之幽致。雖則暫
駭常聽。抑亦終嫈大道。謹議
  右清道衞長史李洽等議*状一首
竊以道教冲虚釋門祕寂。至於照仁濟物崇
義爲心。乃睠儒風理言不異彈曰。儒教所明不
踰寰域。釋宗所
辯高出見聞。故魏東陽王丕曰。佛法冲
洽非儒墨者所知。今言不異。何多謬耶
至若宿徳耄
齒。戒律無虧。栖林遯谷。高尚其事。若斯儔輩
可致尊崇。其有弱齔蒙求薫修靡譽。背眞混
俗心行多違。以此不拜義難通允*彈曰。夫稱沙
門者何也。謂
紹法象賢。發蒙啓化。儀搢紳之飾。教殊廊廟之規
求宗故所以直骸孰可分其徳業。矯俗故由茲抗禮。寧容
隔以
尊卑
但在家在國事親事君。不拜之儀何可以
訓*彈曰。誠哉奉君親者無宜不拜。沙門不
事王侯。背恩天屬。以拜爲訓。似未之思
望請勒
拜垂憲於後。謹議
  長安縣令張松壽議*状一首
竊惟。佛道二門虚寂一致。縱不能練心方外
擯影人間。猶須迹與俗分事與時隔。然今出
家之輩多雜塵伍。外以不屈自高。内以私謁
爲務。徒有入道之名。竟無離俗之實*彈曰。不
科簡懲
屈者奉法而然。私謁者誠違教義。只可峻其
彼不逞之流。寧容縱火崑崗而欲倶焚玉石耶
至若君
親之地禮兼臣子。孝敬所宗義深家國。不有
制度何以經綸。望請僧尼道士女冠等。道爲
時須事因法會者。雖在君后聽依舊式。捨此
以往並令讃拜。若歸覲父母子道宜申。如在
觀寺任遵釋典*彈曰。夫僧尼合拜則無宜不拜。不
合豈簡時方何得剃髮。同是一人約
處便開。異禮法服始終無二。據事遂
制殊經此乃首鼠兩端。要時妄
庶其以卑屈爲
恥。稍屏浮競。以道徳自尊。漸弘教法。輒進愚
管。伏増慚戰。謹議
  中臺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執議状奏
一首
禮議僧尼道士女冠等拜君親等事一五
百三十九人議請不拜
右大司成令狐徳棻等議稱。竊以凡百在位
咸隆奉上之道。當其爲師尚有不臣之義。況
佛之垂法事越常規*剔髮同於毀傷。振錫異
乎簪&MT00466;。出家非色養之境。離塵豈*策名之
地。功深濟度道極崇高。何必破彼玄門牽斯
儒轍。披法服而爲俗拜。踐孔門而行釋禮。存
其教而毀其道。求其福而屈其身。詳稽理要
恐有未愜。又道之爲範雖全髮膚。出家超俗
其歸一揆。加以遠標天構大啓皇基。義藉尊
嚴式符高尚。*惟此二教相沿自久。爰曁我唐
徽風益扇。雖王猷遐暢實頼天功。而聖輪常
轉式資冥助。今儻一朝改舊無益將來。於恒
沙之劫起毫塵之累。則普天率土灰身粉骨。
何以塞有隱之責。蠲不忠之罪。與其失於改
創。不若謬於修文。孔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二教所
利弘益多矣。百姓之心歸信衆矣。革其所利
非因利之道。乖其本心非無心之謂。請遵故
實不拜爲允。伏惟陛下。徳掩上皇業光下問。
君親崇敬雖啓神衷。道法難虧還留睿想。既
奉詢芻之旨。敢罄塵嶽之誠。懼不折衷。追深
戰惕。一三百五十四人議請拜
右兼司平太常伯閻立本等議*稱。臣聞剛折
柔存。扇玄風之妙旨。答形甘辱騰釋路之微
言。故能開善下之源。弘不輕之義。是以聲
聞降禮於居士。柱史委質於周王。此乃成緇
服之表綴。立黄冠之龜鏡。自茲已降喪其宗
軌。歴代溺其眞理。習俗守其迷途。一人有
作。萬物斯覩。紐維天地驅駕皇王。轉金輪於
勝境。構玉京於玄域。遂使尋眞道士追守藏
之遐風。落&T061190;沙門弘禮足之錦典。況太陽垂
曜在天。標無二之明。大帝稱尊御宇。極通三
之貴。且二教裁範雖絶塵容。事止出家。未能
逃國。同賦形於姒鏡。皆仰化於姚風。豈有抗
禮宸居獨高眞軌。然輕尊傲長在人爲悖。臣
君敬父於道無嫌。考詳其義跪拜爲
前奉四月十六日勅旨欲令僧尼道士女冠
於君親致拜恐爽於恒情宜付有司詳議奏聞
者件状如前伏聽勅旨
  今上停沙門拜君詔一首
東臺若夫華裔列聖異軫而齊驅。中外裁風
百慮而同致。自周霄隕照漢夢延輝。妙化西
惠流東被。至於玄牝邃旨碧落希聲。具開
六順之基。偕協五常之本。而於愛敬之地。忘
乎跪拜之像。其來永久罔革茲弊。朕席圖登
政崇眞導俗。凝襟解脱之津。陶思常名之境。
正以尊親之道禮經之格言。孝友之義詩人
之明准。豈可以絶塵峻範而忘恃怙之敬。拔
累貞規迺遺温清之序。前欲令道士女冠僧
尼等致拜。將恐振駭恒心。爰俾詳定。有司咸
引典據兼陳情理。沿革二塗紛綸相半。朕商
搉群義沈研幽賾。然箕潁之風。高尚其事。遐
想前載。故亦有之。今於君處勿須致拜。其父
母所。慈育彌深。祇伏斯曠更將安設。自今
已後即宜跪拜。主者施行龍朔二年六月八
日。西臺侍郎弘文館學士輕車都尉臣上官
儀宣
  京邑老人程士顆等上請表一首
臣言。臣聞佛化所資在物斯貴。良由拔沈冥
於六道。濟蒙識於三乘。其徳既弘其功亦大。
所以佛爲法主。幽顯之所歸依。法爲良藥。煩
惑由之清蕩。僧爲佛種。弘演被於來際。遂使
歴代英主重道徳而護持。清信賢明度子女
而承繼。固得僧尼遍於區㝢。垂範導於無
窮。伏惟陛下。慈濟九有開暢一乘。愛敬之道
克隆。成務之途逾遠。近奉明詔令僧跪拜父
母。斯則崇揚孝始布範敬源。但佛有成教。
出家不拜其親。欲使道俗殊津歸戒以之投
附。出處兩異眞俗由之致乖。莫非心受佛戒
形具佛儀。法網懸殊敬相全別。且自高尚之
風。人主猶存抗禮。豈惟臣下返受跪拜之儀。
俯仰撫循無由啓處意。願國無兩敬。大開方
外之迹。僧奉内教。便得立身行道。不任私
懷之至。謹奉表以聞。塵黷威嚴。伏増戰越。
謹言直東臺舍人馮神徳上
一道士増尼請依舊僧尼在前此一條在貞觀十
一年因令合上
一僧尼請依舊不拜父母
臣聞祕教東流。因明后而闡化。玄風西運。憑
至識以開宗。故知弘濟千門義宣於雅道。提
誘萬品理塞於邪津。只可隨聖教以抑揚。豈
得逐人事而興替。沙門者求未來之勝果。道
士者信有生之自然。自然者貴取性眞。絶其
近僞之跡。勝果者意存杜漸。遠開趨道之心。
誘濟源雖不同。從善終歸一致。伏惟皇帝陛
下。包元建極御一飛貞。乘大道以流謙。順無
爲而下濟。因心會物教不肅成。今乃定道佛
之尊卑。抑沙門之拜伏。拜伏有同常禮未是
出俗之因尊卑。物我之情豈曰無爲之妙。陛
下道風攸闡釋教載陳。毎至齋忌皆令祈福。
祈福一依經教。二者何獨乖違。陛下者造化
之神宗。父母者人子之慈稱。陛下以至極之
重。猶停拜敬之儀。所生既曰人臣。何得曲申
情禮。捨尊就愛棄重違經。縁情猶尚不通。據
教若爲行用。陛下統天光道順物流形。形物
尚不許違。淨教何宜改作。願陛下因天人之
志。順萬物之心。停拜伏之新儀。遵尊卑之舊
貫。庶望金光東曜。不雜塵俗之悲。紫氣西暉。
無驚物我之貴。即大道不昧而得盛於明時。
福業永貞庶重彰於聖日。謹言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論
拜事啓一首
僧道宣等啓。竊聞紹隆法*任必歸明哲。崇護
眞詮良資寵望。伏惟夫人宿著熏修啓無
彊之福。早標信慧建不朽之因。至於佛教威
儀法門軌式。實望特垂恩庇不使陵夷。自勅
被僧徒許隔朝拜。誠當付囑之意。寔深荷戴
之情。然於父母猶令跪拜。私懷徒愜佛教甚
違。若不早有申聞。恐遂同於俗法。僧等翹注
莫敢披陳。情用&MT00467;惶輒此投訴。伏乞慈覆
特爲上聞。儻遂恩光彌深福慶。不勝懇切之
甚。謹奉啓以聞。塵擾之深。唯知悚息謹啓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請表一首
謹録。佛經出家沙門不合跪拜父母。有損無
益文如左
梵網經云。出家人不向國王父母禮拜。順正
理論云。國君不求比丘禮拜。玄教東漸六百
餘年。上代皇王無不依經敬仰。洎乎聖帝遵
成教彌隆。故得列刹相望精廬峙接。人知
慕善家曉思&MT01891;。僧等忝在生靈。詎忘忠孝。
明詔頒下率土咸遵。恐直筆史臣書乖佛教。
萬代之後蕪穢皇風
僧威秀等言。竊聞眞俗異區。桑門割有生之
戀。幽顯殊服。田衣無拜首之容。理固越情道
仍舛物。況挺形戒律鎔念津梁。酬恩不以形
駭。致養期於福善。而令儀不改釋拜必同
儒。在僧有越戒之*&MT01891;居親有損福之累。臣子
之慮敢不盡言。伏惟陛下。匡振遠猷提奬幽
概。既已崇之於國。亦乞正之於家。足使捨俗
無習俗之儀。出家絶家人之敬。護法斯在
福莫先。自然教有可甄。人知自勉。不勝誠懇
之至。謹奉表以聞。塵黷扆旒伏増戰越
  玉華宮寺譯經沙門靜邁等上拜父母有
損表一首
沙門靜邁言。竊聞策係告先。尊父屈體於
其子。形章攸革。介士不拜於君親。伏惟僧
等揚言紹佛嗣尊之義是同。故愛敬降高。乃
折節於其氣。容服異俗。形章之革不殊。致使
沙門亦不支屈於君父。窮茲内外。雖復繼
形變。則而心敬君親敢有怠哉。至如臣服薨
君。以日易月。形雖從吉而心喪三年。是知遏
密八音期於三載修于心敬其來尚矣。若
令反拜父母。則道俗倶違佛戒。顛沒枉
淪迴未已。況動天地感鬼神者。豈在於跪伏
耶。但公家之利知無不爲。恐因今創改萬有
一累。則負聖上放習法之洪恩。彌劫粉身奚
以塞責。伏惟陛下廣開獻書之路。通納芻言
之辯。輕塵聽覽。伏増戰汗謹言
  襄州禪居寺僧崇拔上請父母同君上不
令出家人致拜表一首
沙門崇拔言。拔聞道俗憲章形心異革。形
則不拜君父。用顯出處之儀心。則敬通三大。
以遵資養之重。近奉恩勅令僧不拜君王。而
令拜其父母。斯則隆於愛敬之禮。闕於經典
之教。僧寶存而見輕。歸戒沒而長隱。豈有君
開高尚之迹。不悖佛言。臣取下拜之儀。面
違聖旨。可謂放子求其福。受拜仍獲其辜。
一化致疑二理矛盾。伏願請從君敬之禮。以
通臣下之儀。輕黷扆旒彌増隕越。謹言
論曰。威衞司列等状。詞則美矣。其如理何。
咸不惟故實昧於大義。苟以屈膝爲敬。不悟
亡脣之禍。内經稱沙門。拜俗損君父功徳及
以壽命。而抑令俯伏者。胡言之不訒輕發樞
機哉。雖復各言其志。亦何傷之大甚。而威
衞等状通塞兩兼。司列等状一途氷執。或
二議優劣。余以爲楚則失矣。齊亦未爲得也。
然兩兼則膚腠。氷執乃膏盲。故升威衞於乙
科。退司列於景第。至若範公質議則旨贍文
華。隴西執奏言約理擧。既而人庶斯穆龜筮
協從。故得天渙下覃。載隆高尚之美慈育之
地。更弘拜伏之仁。時法侶名僧都鄙耆耋僉
曰。協私志矣。違教如何。於是具顯經文廣陳
表啓。匪朝伊夕連訴庭闕。但天門邃遠。申請
靡由。奉詔求宗。難爲去取。易曰。羝羊觸
羸其角。方之釋侶。豈不然歟
讃曰。威衞之流。議雖通塞。以人廢道。誠未爲
得。司列等状。抑釋從儒。拜傷君父。詎曰忠
謀。質議遒華。敷陳簡要。天人協允。爰垂璽
誥。恭承明命。式抃且歌。顧瞻玄籍。有累如
何。法俗疇咨。咸申啓表。披瀝丹欵。未紆黄
道。進退惟谷。投措靡由。仰悕神禹。疏茲法

  沙門不應拜俗總論
釋彦琮曰。夫沙門不拜俗者何。蓋出處異
流内外殊分。居宗體極息慮忘身。不汲汲以
求生。不區區以順化。情超*㝢内迹寄寰中。
斯所以抗禮宸居背恩天屬。化物不能遷其
化。生生無以累其生。長揖君親斯其大旨也。
若推之人事稽諸訓詁。則所不應拜。其例十
焉。至如望秩山川郊祀天地。欲其利物君罄
迺誠。今三寶住持歸戒弘益。幽明翼化可略
言焉。斯神祇之流也。爲祭之尸必協昭穆。割
牲薦熟時爲不臣。今三寶一體敬僧如佛。備
乎内典無俟繁言。斯祭主之流也。杞宋之君
二王之後。王者所重敬爲國賓。今僧爲法王
之胤。王者受佛付囑。勸勵四部進修三行。斯
國賓之流也。重道尊師則弗臣矣。雖謁天
子無北面焉。今沙門傳佛至教。導凡誘物嚴
師敬學。其在茲乎。斯儒行之流也禮云。介者
不拜。爲其失於容節。故周亞夫長揖漢文也。
今沙門身被忍鎧戡剪慾軍掌握慧刀志摧
心惑。斯介冑之流也。著代筮賓尊先冠阼。母
兄致拜以禮成人。今沙門以大法爲己任。拯
群生於塗炭。敬遵遺躅祖承嫡胤。斯傳重之
流也。堯稱則天。不屈頴陽之高。武盡美矣。終
全孤竹之潔。今沙門高尚其事不事王侯。蝉
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斯逸人之流也。
犯五刑關三木被箠楚嬰金鐵者。不責其具
禮。今沙門剔毛髮絶胤嗣毀形體易衣服。
斯甚刑之流也。又詔使雖微承天則貴。沙門
縱賤禀命宜尊。況徳動幽明化霑龍鬼。靜人
天之苦浪。清品庶之炎氛。功既廣焉。澤亦弘
矣。豈使絶塵之伍拜累君親。閑放之流削同
名教而已。余幼耽斯務長頗搜尋。採遺烈於
青編。纂前芳於汗簡。重以感淪暉於佛日。
罄爝火以興詞。庶永將來傳之好事。又古今
書論皆云不敬。據斯一字愚竊惑焉。何者。敬
乃通心。曲禮稱無不敬。拜唯身屈。周陳九拜
之儀。且君父尊嚴。心敬無容不可。法律崇重。
身拜有爽通經。以拜代敬用將爲允。故其書
曰。不拜爲文。遠公有言曰。淵壑豈待晨露哉。
蓋自申其罔極也。此書之作。亦猶是焉。逹鑒
通賢儻無譏矣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五
  隋煬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諸僧
道士等有所啓請者並先須致敬然後陳理
雖有此令僧竟不行時沙門釋彦琮不忍
其事乃著福田論以抗之意在諷刺言之
者無罪聞之者以自誡也帝後朝見諸沙門
並無致敬者大業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張文
物兩宗朝見僧等依舊不拜下勅曰條令久
行僧等何爲不致敬時明贍法師對曰陛下
弘護三寶當順佛言經中不令拜俗所以不
敢違教又勅曰若不拜敬宋武時何以致敬
對曰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陛下異
此無得下拜勅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
令拜僧曰陛下必令僧拜當脱法服著俗衣
此拜不晩帝夷然無何而止明日設大齋法
祀都不述之後語群公曰朕謂僧中無人昨
南郊對答亦有人矣爾後至終必無拜者其
黄巾士女初聞令拜合一李衆連拜不已帝
亦不齒問之
議拜者。明沙門應致拜也。昔皇覺御宇。尚
開信毀之源。豈唯像末不流弘約之議。頃
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頗聞朝
聽致使拘文之士。廢道從人較而言之。未
曰通方之巨唱也。余所以考諸。故實隨而
彈焉。庶崇佛君子或能詳覽







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第二十六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若夫慈濟之道終古式瞻。厚命之方由來所
重。故蠢蠢懷生喁喁哨類。莫不重形愛命
憎生惡死。即事可覩豈待言乎。然有性渉昏
明情含嗜慾。明者恕已爲喩。不加惱於含
靈昏者利己爲懷。無存慮於物命。故能安忍
苦楚縱蕩貪癡。以多殘爲聲勢。以利*慾爲功
徳。是知坑趙六十餘萬。終伏劍於秦邦。膳
畢方丈爲常。窮形戮於都市。至於禍作殃
及。方悔咎原徒思顧復。終無獲已。然則釋氏
化本止殺爲先。由斯一道取濟群有。故慈爲
佛心。慈爲佛室。慈善根力隨義而現。有心慈
徳。通明起慮而登色界。況復慈定深勝兵毒
所不能侵。慈徳感徴蛇虎爲之馴擾。末代門
學師心者多。不思被忍辱之衣示福田之相。
縱恣饕餮以酒肉爲身先。飮噉異於流俗。踐
陟同於賢聖。經誥明示不得以佛爲師。譏醜
塵點滅法在於斯矣。況復蠶衣肉食。聞沈侯
之極誡。醞釀屠宰。見梁帝之嚴懲。觀其勸
勗之文統其慇懃之至。足令心寒形慄。豈臨
履之可擬乎。故上士聞之足流涕而無已。下
愚詳此等長風之激空林。且夫生死推遷匪
旦伊夕。隨業受報淪歴無窮。不思形神之疲
勞。而重口腹之快利。終縻碎於大地。何所
補於精靈乎。所以至人流慟常慘慼於狂生。
大士興言慨怨魂於煩惱。撫膺弔影可不自
憐。一旦苦臨於何逃責。既未位於正聚。何以
抵於三途。行未登於初地。終有懷於五怖。輒
舒事類。識者思之
廣弘明集慈濟篇第六
  究竟慈悲論齊沈
休文
 與何胤書論止殺梁周顒
斷殺絶宗廟犧牲詔梁武帝
并表請
 誡殺家訓北齊
顏之
 斷酒肉文梁武帝
  究竟慈悲論沈休文
釋氏之教義本慈悲。慈悲之要全生爲重。恕
己因心以身觀物。欲使抱識懷知之類。愛生
忌死之群。各遂厥宜得無遺夭。而俗迷日久
淪惑難變。革之一朝則疑怪莫啓。設教立方
毎由漸致。又以情嗜所染甘腴爲甚。嗜*染
於情尤難頓革。是故開設三淨用申權道。及
涅槃後説立言將謝則大明隱惻貽厥將來。
夫肉食蠶衣爲方未異。害命夭生事均理一。
爚繭爛蛾。非可忍之痛。懸庖登俎。豈偏重
之業。而去取異情開抑殊典。尋波討源良有
未逹。漁人獻鮪。肉食同有其縁。桑妾登絲。
蠶衣共頒其分。假手之義未殊。通閉之詳莫
辯。訪理求宗未知所適。外典云。五畝之宅樹
之以桑。則六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肫犬彘
勿失其時。則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則五十
九年已前。所衣宜布矣。六十九年已前。所食
宜蔬矣。輕煖於身事既難遣。甘滋於口又非
亡。封而爲言非有優劣。宜枲麻果菜事等
義同攘寒實腹曾無一異。偏通繪纊當有別
途。請試言之。夫聖道隆深非思不洽。仁被群
生理無偏漏。拯麁去甚教義斯急。繒衣肉食
非已則通。及晩説大典弘宣妙訓。禁肉之旨
載現于言。黜繒之義斷可知矣。而禁淨之始
猶通蠶革。蓋是敷説之儀。各有次第。亦猶闡
提二義倶在一經。兩説參差各隨教立。若執
前迷後。則闡提無入善之塗。禁淨通蠶。則
含生無有頓免之望。難者又以闡提入道聞
之後説。蠶革宜禁曾無概理。大聖弘旨義豈
徒然。夫常住密奧傳譯遐阻。泥洹始度咸謂
已窮。中出河西方知未盡。關中晩説厥義彌
暢。仰尋條流理非備足。又案涅槃初説阿闍
世王大迦葉阿難三部徒衆獨不來至。既而
二人並來。惟無迦葉。迦葉佛大弟子。不容
不至而經無至文理非備盡。昔涅槃未啓。十
數年間廬阜名僧已有蔬食者矣。豈非乘心
闇踐自與理合者哉。且一朝裂帛可以終年。
烹牢待膳亘時引日。然則一歳八蠶已驚其
驟。終朝未肉盡室驚嗟。拯危濟苦先其所急。
敷説次序義實在斯。外聖又云。一人不耕必
有受其飢者。故一人躬稼亦有受其飽焉。桑
野漁川事雖非已。炮肉裂繒咸受其分。自涅
槃東度。三肉罷縁。服膺至訓操概彌遠。促命
有殫長蔬靡倦。秋禽夏卵比之如浮雲。山毛
海錯事同於腐鼠。而繭衣絋服曾不惟疑。此
蓋慮窮於文字思迷於弘旨。通方深信之客。
庶有鑒於斯理。斯理一悟行迷克反。斷蠶肉
之因。固蔬枲之業。然則含生之類。幾於免

  與何胤書梁周顒
普通年中。何胤侈於味。食必方丈。後稍欲其
甚者。使門人議之。學士鍾岏曰。蛆之就
驟於屈伸。蟹之將煻躁擾彌甚。仁人用意深
懷如怛。且不悴不榮曾芻蕘之不若。無馨無
臭與瓦礫其何算
有汝南周顒貽胤書曰。丈人所以未極遐蹈。
惑在於不全菜耶。剉折之升鼎俎。網罟之興
載册。其來寔遠。誰敢干議。觀聖人之設膳
羞。乃復爲之品節。蓋以茹毛飮血與生民共
始。縱而勿裁將無崖畔。善爲士者豈不以恕己
爲懷。是各靜封疆罔相陵轢。況乃變之大者
莫過死生。生之所重無過性命。性命之於彼
極切。滋味之於我可&T049271;。而終身朝*脯資之以
永歳。彼就怨酷莫能自列。我業長久。吁哉
可畏。且區區微卵脆薄易矜。歂彼弱麑顧歩
宜愍。觀其飮啄飛沈使人憐悼。況可甘心撲
揥加復恣忍呑嚼。至乃野牧成群閑豢重
圈。量肉揣毛以俟支剥。如土委地。僉謂常理
可爲愴息。事豈一途。若云三世理誣。則幸矣。
良快。如使此道果然。而受形未息。一往一來
生死常事。雜報如家人天如客。過客日少在
家日多。吾修信業未足長免。則傷心之慘行
亦自念。丈人於血氣之類。雖不身殘。至於
晨鳧沈鯉。不能不取備屠門。財貿之一經
盜手。猶爲廉士所棄。生性之一啓鸞刀。寧復
慈心所忍。騶虞雖飢。非自死之草不食聞其
風豈不使人多愧。胤獲書納之。遂絶血味。
注百論十二門論。行於法俗
  斷殺絶宗廟犧牲并表
 梁武帝
梁高祖武皇帝臨天下十二年。下詔去宗廟
犧牲。修行佛戒蔬食斷欲。上定林寺沙門僧
祐。龍華邑正柏超度等上啓云。京畿既是福
地。而鮮食之族猶布筌網。並驅之客尚馳鷹
犬。非所以仰稱皇朝優洽之旨。請丹陽瑯琊
二境。水陸並不得蒐捕。勅付尚書詳之。議郎
江貺以爲。聖人之道以百姓爲心。仁者之化
以躬行被物。皇徳好生協于上下。日就月將
自然愍俗。一朝抑絶容恐愚民。且獵山之人
例堪跋渉。捕水之客不憚風波。江寧有禁即
逹牛渚。延陵不許便往陽羨。取生之地雖異。
殺生之數是同。空有防育之制。無益全生之
術。兼都令史王述以爲。京邑翼翼四方所視。
民漸至化必被萬國。今祁寒暑雨人尚無怨。
況去俗入眞所以可悦。謂斷之爲是。左承謝
幾卿曰。不殺之禮誠如王述所議。然聖人爲
教亦與俗推移。即之事迹恐不宜偏斷。若二
郡獨有此禁。便似外道謂不殺戒皆有界域。
因時之宜敬同議郎江貺議。尚書臣亶僕射
昂令瑩以下並同貺議。帝使周舍難貺
曰。禮云。君子遠庖厨。血氣不身剪見生不忍
其死。聞聲不食其肉。此皆即自興仁非關及
遠。三驅之禮。向我者舍背我者射。於是依王
述議遂斷
又勅太醫不得以生類合藥。公家織官紋
錦。並斷仙人鳥獸之形。以爲褻衣。裁剪有
乖仁恕。至遂祈告天地宗廟。以去殺之理被
之含識。郊廟皆以麺爲牲牷。其饗萬國用菜
蔬去生類。其山川諸祀則否。乃勅有司曰。近
以神實愛民。不責無識。所貴誠信。非尚血膋。
凡有水旱之患。使歸咎在上。不同牲牢。止告
知而已。而萬姓祈求諂黷爲事。山川小祇難
期正直。晴雨或乖容市民怨。愚夫滯習難用
理移。自今祈請報答可如俗法所用。以身
咎事自依前
前臣曰。夫神道茫昧求諸不一。或尚血腥之
祀。或歆蘊藻之誠。設教隨時貴其爲善。其誠
無忒何往不通。若祭享理無則四代之風爲
爽。神明實有三世之道爲弘。語其無不待牲
牷之潔。據其有宜存去殺之仁周文禴祭由
來尚矣。苟有明徳神其吐諸。而以麺爲牲於
義未逹。方之紋錦將不矛盾乎
  齊光祿顏之推誡殺訓
儒家君子離庖厨。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
不食其肉。高柴像未知内教。皆能不殺。
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含生之徒莫不愛命。
去殺之事必勉行之。見好殺之人臨死報驗。
子孫殃禍其數甚多。不能具録耳。且示數條
於末
梁時有人。常以雞卵白和沐云。使髮光。毎沐
輒破二三十枚。臨終但聞髮中啾啾數千雞
雛聲
江陵劉氏以賣鱓爲業。後生一兒。頭具是鱓。
自頸已下。方爲人耳
王克爲永嘉郡。有人餉羊。集賓欲讌。而羊
繩解來投一客。先跪兩拜便入衣中。此客竟
不言之。固無救請。須臾宰羊爲炙。先行至
客。一臠入口便下皮内。周行遍體痛楚號&T047379;
方復説之。遂作羊鳴而死
梁時有人爲縣令。經劉敬躬亂。縣廨被焚。寄
寺而住。民將羊酒作禮。縣令以羊繋刹。
屏除形像鋪設床座於堂上。接賓未殺之頃。
*羊解徑來至階而拜。縣令大笑。命左右宰之
飮噉飽酒便臥簷下。投醒即覺體痒。爬掻&T028933;
胗因爾成病。十餘年死
楊思逹爲西陽郡。値侯景亂。時復旱。儉飢民
田中麥。思逹遣一部曲守視。所得盜者輒
截手腕。凡戮十餘人。部曲後生一男。自然無

齊國有一奉朝請。家甚豪侈。非手殺牛則噉
之不美。年三十許病篤。大見牛來。擧體如被
刀刺。*&T047379;呼而終
江陵高偉隨父入齊凡數年。向幽州淀中捕
魚。後病毎見群魚齧之而死
  斷酒肉文梁
弟子蕭衍。敬白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
寺三官。夫匡正佛法是黒衣人事。迺非弟子
白衣所急。但經教亦云。佛法寄囑人王。是以
弟子不得無言。今日諸僧尼開意聽受。勿生
疑閉内懷忿異
凡出家人所以異於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
信經。所明信是佛説經言。行十惡者受於惡
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此是經教大意。如是
言。出家人猶嗜飮酒噉食魚肉。是則爲行
同於外道。而復不及。何謂同於外道。外道執
斷常見。無因無果無施無報。今佛弟子酣酒
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
果。與無施無報者復何以異。此事與外道見
同。而有不及外道。是何外道。各信其師。師所
言是弟子言是。師所言非弟子言非。涅槃經
言。迦葉我今日制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而
今出家人猶自噉肉。戒律言。飮酒犯波夜提。
猶自飮酒無所疑難。此事違於師教。一不及
外道
又外道雖復邪僻持牛狗戒。既受戒已後必
不犯。今出家人既受戒已。輕於毀犯。是二不
及外道
又外道雖復五熱炙身投淵赴火窮諸苦行。
未必皆噉食衆生。今出家人噉食魚肉。是三
不及外道
又外道行其異學。雖不當理各習師法無有
覆藏。今出家人噉食魚肉。於親所者乃自和
光。於所疏者則有隱避。如是爲行四不及外

又外道各宗所執各重其法。乃自高聲大唱
云。不如我道眞。於諸異人無所忌憚。今出家
人或復年時已長。或復素爲物宗。噉食魚肉
極自艱難或避弟子。或避同學。或避白衣。或
避寺官。懷挾邪志崎嶇覆藏。然後方得一過
噉食。如此爲行五不及外道
又復外道直情逕行。能長己徒衆惡。不能長
異部惡。今出家人噉食魚肉。或爲白衣弟子
之所聞見。内無慚愧。方飾邪説云。佛教爲法
本存遠因。在於即日未皆悉斷。以錢買肉非
己自殺。此亦非嫌。白衣愚癡聞是僧説謂眞
實語。便復信受自行不善増廣諸惡。是則六
不及外道
又外道雖復非法説法法説非法。各信經書
死不違背。今出家人噉食魚肉。或云肉非己
殺猶自得噉。以錢買肉亦復非嫌。如是説者
是事不然。涅槃經云。一切肉悉斷及自死者。
自死者猶斷。何況不自死者。楞伽經云。爲利
殺衆生以財網諸肉。二業倶不善死。墮叫呼
獄。何謂以財網肉。陸設罝罘水設網罟。此是
以網網肉。若於屠殺人間以錢買肉。此是以
財網肉。若令此人不以財網肉者。習惡律儀
捕害衆生。此人爲當專自供口。亦復別有所
擬。若別有所擬。向食肉者豈無殺分。何得云
我不殺生。此是灼然違背經文。是則七不及
外道
又復外道同其法者和合。異其法者苦治。令
行禁止莫不率從。今出家人或爲師長。或爲
寺官。自開酒禁噉食魚肉。不復能得施其教
戒。裁欲發言他即譏刺云。師向亦爾。寺官亦
爾。心懷内熱默然低頭。面赤汗出不復得言。
身既有瑕不能伏物。便復摩何直爾止住。所
以在寺者乖違。受道者放逸。此是八不及外

又外道受人施與如己法。受烏戒人受烏戒
施。鹿戒人受鹿戒施。烏戒人終不覆戒。受
鹿戒施鹿戒人終不覆戒。受烏戒施。今出家
人云。我能精進我能苦行。一時覆相誑諸白
衣。出即飮酒開衆惡門。入即噉肉集衆苦
本。此是九不及外道
又外道雖復顛倒。無如是衆事。酒者何也。
謂是臭氣水穀失其正性成此別氣。衆生以
罪業因縁故受此惡觸。此非正眞道法。亦非
甘露上味。云何出家僧尼猶生耽嗜。僧尼授
白衣五戒。令不飮酒令不妄語云。何翻自飮
酒違負約誓。七衆戒八戒齋五篇七聚長短
律儀。於何科中而出此文。其餘衆僧故復可。
可至學律者彌不宜爾。且開放逸門集衆惡
本。若白衣人甘此狂藥。出家人猶當訶止云。
某甲汝就我受五戒。不應如是。若非受戒者
亦應云。檀越酒是惡本。酒是魔事。檀越今日
幸可不飮。云何出家人而應自飮。尼羅浮陀
地獄身如段肉。無有識知此是何人。皆飮酒
者出家僧尼。豈可不深信經教。自棄正法行
於邪道。長衆惡根造地獄苦。習行如此豈不
内愧。猶服如來衣受人信施。居處塔寺仰對
尊像。若飮酒食肉如是等事。出家之人不及
居家。何故如是在家人雖飮酒噉肉無犯戒
罪。此一不及居家人
在家人雖復飮酒噉肉。各有丘窟。終不以此
仰觸尊像。此是二不及居家人。在家人雖復
飮酒噉肉。終不吐泄寺舍。此是三不及居家

在家人雖復飮酒噉肉無有譏嫌。出家人若
飮酒噉肉。使人輕賤佛法。此是四不及居家

在家人雖復飮酒噉肉。門行井竈各安其鬼。
出家人若飮酒噉肉。臭氣薫蒸一切善神皆
悉遠離。一切衆魔皆悉歡喜。此是五不及居
家人
在家人雖復飮酒噉肉。自破財産不破他財。
出家人飮酒噉肉。自破善法破他福田是則
六不及居家人
在家人雖復飮酒噉肉。皆是自力所辦。出家
人若飮酒噉肉皆他信施。是則七不及居家

在家人雖復飮酒噉肉。是常罪業更非異事
出家人若飮酒噉肉。衆魔外道各得其便。是
則八不及居家人
在家人雖復如此飮酒噉肉。猶故不失世業
大耽昏者。此則不得。出家人若飮酒噉肉。若
多若少皆斷佛種。是則九不及居家人。不及
外道不及居家略出所以各有九事。論欲過
患條流甚多。可以例推。不復具言
今日大徳僧尼。今日義學僧尼。今日寺官。宜
自警戒嚴淨徒衆。若其懈怠不遵佛教。猶是
梁國編戸一民。弟子今日力能治制。若猶不
依佛法。是諸僧官宜依法問京師頃年講大
涅槃經。法輪相續便是不斷。至於聽受動有
千計。今日重令法雲法師爲諸僧尼講四相
品四中少分諸僧尼常聽涅槃經。爲當曾聞。此
説爲當
不聞。若已曾聞不應違
背。若未曾聞今宜憶持
佛經中究竟説。斷一切肉
迺至自死者。亦不許食。何況非自死者。諸
僧尼出家名佛弟子。云何今日不從師教。經
言。食肉者斷大慈種。何謂斷大慈種。凡大慈
者皆令一切衆生同得安樂。若食肉者一切
衆生皆爲怨對同不安樂。若食肉者是遠離
聲聞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辟支佛法。若食肉
者是遠離菩薩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道。
若食肉者是遠離佛果。若食肉者是遠離大
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況涅槃果。若
食肉者是障四禪法。若食肉者是障四空法。若
食肉者是障
戒法。
食肉者是障定法。若食肉者是障慧法。
若食肉者是障信根。若食肉者是障進根。若
食肉者是障念根。若食肉者是障定根。若食
肉者是障慧根。擧要爲言。障三十七道品。若
食肉者是障四眞諦。若食肉者是障十二因
縁。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羅蜜。若食肉者是障四
弘誓願。若食肉者是障四攝法。若食肉
者是障四無量心
若食肉者
是障四無礙智。若食肉者是障三三昧。若食
肉者是障八解脱。若食肉者是障九次第定。
若食肉者是障六神通。若食肉者是障百八
三昧。若食肉者是障一切三昧。若食肉者是
障海印三昧。若食肉者是障首楞嚴三昧。若
食肉者是障金剛三昧。若食肉者是障五眼。
若食肉者是障十力。若食肉者是障四無所
畏。若食肉者是障十八不共法。若食肉者是
障一切種智。若食肉者是障無上菩提。何以
故。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有菩薩法。以食肉
故。障不能得初地。以食肉故。障不能得二地。
乃至障不能得十地。以無菩薩法故。無四無
量心。無四無量心故無有大慈大悲。以是因
縁佛子不續。所以經言。食肉者斷大慈種。諸
出家人雖復不能行。大慈大悲究竟菩薩行。
成就無上菩提。何爲不能忍此臭腥修聲聞
辟支佛道。鴟鴉嗜鼠蝍蛆甘螮。以此而推何
可嗜著。至於豺犬野犴皆知嗜肉。人最有知
勝諸衆生。近與此等同甘臭腥。豈直常懷殺
心斷大慈種。凡食肉者自是可鄙。諸大徳僧
諸解義者講涅槃經。何可不慇懃。此句令聽
受者心得悟解。又有一種愚癡之人云。我止
噉魚實不食肉。亦應開示。此處不殊水陸。衆
生同名爲肉。諸聽講者豈可不審諦受持如
説修行。凡食肉者如前説。此皆是遠事未爲
近切。諸大徳僧尼。當知噉食衆生者是魔行。
噉食衆生是地獄種。噉食衆生是恐怖因。噉
食衆生是斷命因。噉食衆生是自燒因。噉食
衆生是自煮因。噉食衆生是自炮因。噉食衆
生是自炙因。噉食衆生是自割因。噉食衆生
是自剥因。噉食衆生是斷頭因。噉食衆生是
斷手因。噉食衆生是斷足因。噉食衆生是破
腹因。噉食衆生是破背因。噉食衆生是刳
因。噉食衆生是碎髓因。噉食衆生是抉目因。
噉食衆生是割鼻因。噉食衆生是截耳因。噉
食衆生是貧窮因。噉食衆生是下賤因。噉食
衆生是凍餓因。噉食衆生是醜陋因。噉食衆
生是聾因。噉食衆生是盲因。噉食衆生是瘖
因。噉食衆生是瘂因。噉食衆生是跛因。噉食
衆生是蹇因。噉食衆生是瘡因。噉食衆生是
瘍因。噉食衆生是疥因。噉食衆生是癬因。噉
食衆生是瘤因。噉食衆生是癭因。噉食衆生
&T028609;因。噉食衆生是疵因。噉食衆生是癰
因。噉食衆生是癤因。噉食衆生是痔因。噉
食衆生是疽因。噉食衆生是瘺因。噉食衆
生是癩因。噉食衆生是致蚤因。噉食衆生
是致虱因。噉食衆生是致蚊因。噉食衆生
是致虻因。噉食衆生是遭毒蟲因。噉食衆
生是遭惡獸因。噉食衆生是病痩因噉食衆生是
寒熱。噉法
食衆
是頭痛因。噉食衆生是心痛因。噉食衆生
是腹痛因。噉食衆生是胸痛因。噉食衆生是
背痛因。噉食衆生是手痛因。噉食衆生是足
痛因。噉食衆生是髓痛因。噉食衆生是腸痛
因。噉食衆生是筋縮因。噉食衆生是胃反因。
噉食衆生是脈絶因。噉食衆生是血流因。噉
食衆生是咽塞因。噉食衆生是喉痛因。噉食
衆生是風病因。噉食衆生是水病因。噉食衆
生是四大不調適因。噉食衆生是五藏不調
適因。噉食衆生是六腑不調適因。噉食衆生
顛因。噉食衆生是狂因。噉食衆生乃至是
四百四病一切衆因。噉食衆生是熱因。噉食
衆生是惱因。噉食衆生是受壓因。噉食衆生
是遭水因。噉食衆生是遭火因。噉食衆生是
遭風因。噉食衆生是遭偸因。噉食衆生是遭
劫因。噉食衆生是遭賊因。噉食衆生是鞭因。
噉食衆生是杖因。噉食衆生是笞因。噉食衆
生是督因。噉食衆生是罵因。噉食衆生是辱
因。噉食衆生是繋因。噉食衆生是縛因。噉食
衆生是幽因。噉食衆生是閉因。噉食衆生是
生苦因。噉食衆生是老苦因。噉食衆生是病
苦因。噉食衆生是死苦因。噉食衆生是怨憎
會苦因。噉食衆生是愛別離苦因。噉食衆生
是求不得苦因。噉食衆生是五受陰苦因。噉
食衆生是行苦因。噉食衆生是壞苦因。噉食
衆生是苦苦因。噉食衆生是想地獄因。噉食
衆生是黒繩地獄因。噉食衆生是衆合地獄
因。噉食衆生是叫喚地獄因。噉食衆生是大
叫喚地獄因。噉食衆生是熱地獄因。噉食衆
生是大熱地獄因。噉食衆生是阿鼻地獄因。
噉食衆生是八寒八熱地獄因。乃至是八萬
四千鬲子地獄因乃至是不可説不可説鬲子
地獄因。噉食衆生乃至是一切餓鬼因。噉食
衆生乃至是一切畜生因。當知餓鬼有無量
苦。當知畜生有無量苦。畜生暫生暫死爲物
所害。生時有無量怖畏。死時有無量怖畏。此
皆是殺業因縁受如是果。若欲具列殺果展
轉不窮盡。大地草木亦不能容受。向來所説
雖復多途。擧要爲言。同一苦果。中自有輕
重。所以今日致衆苦果。皆由殺業惱害衆生。
略擧一隅粗言少分
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復當應
思一大事。若使噉食衆生父。衆生亦報噉食
其父。若噉食衆生母。衆生亦報噉食其母。若
噉食衆生子。衆生亦報噉食其子。如是怨對
報相噉食。歴劫長夜無有窮已。如經説。有一
女人五百世害狼兒。狼兒亦五百世害其子。
又有女人五百世斷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斷
其命根。如此皆是經説。不可不信。其餘相報
例可知。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
三官。又有一大事當應信受。從無始以來至
于此生。經歴六道備諸果報。一切親縁遍一
切處。直以經生歴死神明隔障。是諸眷屬不
復相識。今日衆生或經是父母。或經是師長。
或經是兄弟。或經是姉妹。或經是兒孫。或經
是朋友。而今日無有道眼。不能分別。還相噉
食不自覺知。噉食之時。此物有靈。即生忿恨
還成怨對。向者至親還成至怨。如是之事豈
可不思。暫爭舌端一時少味。永與宿親長爲
怨對。可爲痛心難以言説。白衣居家未可適
道。出家學人被如來衣習菩薩行。宜應深

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又復當
思一事。凡噉食衆生是一切衆生惡知識。是
一切衆生怨家。如是怨家遍滿六道。若欲修
行皆爲障難。一理中障難。二事中障難。何者。
是理中障難。以業因縁自生障難。令此行人
愚癡無慧。不知出要無有方便。設値善知識
不能信受。設復信受不能習行。此是理中障
難。事中障者。此諸怨對或在惡鬼中。或在毒
獸中。或在有大力神中。或在大力龍中。或在
魔中。或在天中。如是處處來作留難設令
行遇善知識深心信受適欲習行。便復難起。
或引入邪道。或惱令心亂修戒修定修慧。修
諸功徳常不清淨常不滿足。皆是舊怨起諸
對障。此是事中障難。如是之事又宜深
思。但以一噉食衆生因縁。能遠離一切佛法。
有如是種種過患。貪毒亦如是。瞋毒亦如是。
毒如是。三毒等分皆同過患。相與宜深自
覺察善思方便
弟子蕭衍。又復敬白。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
尼諸寺三官。北山蒋帝猶且去殺。若以不殺
祈願輒得上教。若以殺祈願輒不得教想。
今日大衆已應聞知。弟子已勒諸廟祀及以
百姓凡諸群祀。若有祈報者皆不得薦生類。
各盡誠心止修蔬供。蒋帝今日行菩薩道。諸
出家人云何反食衆生行諸魔行。一日北山
爲蒋帝齋。所以皆請菜食僧者。正以幽靈悉
能鑒見。若不菜食僧作菜食往。將恐蒋帝惡
賤佛法怪望弟子。是請法師當見此意
弟子蕭衍。又敬白大徳僧尼諸義學者一切
寺官。弟子蕭衍於十方一切諸佛前。於十方
一切尊法前。於十方一切聖僧前。與諸僧尼
共申約誓。今日僧衆還寺已後。各各檢勒使
依佛教。若復飮酒噉肉不如法者。弟子當依
王法治問。諸僧尼若被如來衣不行如來行。
是假名僧。與賊盜不異。如是行者猶是弟子
國中編戸一民。今日以王力足相治問。若爲
外司聽察所得若爲寺家自相糺擧。不問年
時老少。不問門徒多少。弟子當令寺官集僧
衆鳴揵槌捨戒還俗著在家服。依涅槃經還
俗策使。唯取老舊者。最多門徒者。此二種
人最宜先問。何以故。治一無行小僧。不足以
改革物心。治如是一大僧。足以驚動視聽。推
計名徳大僧。不應有此。設令有此當依法治
問。其餘小僧故自妄言。今日集會此是大事
因縁。非直一切諸佛在此。非直一切尊法在
此。非直一切聖僧在此。諸天亦應遍滿虚空。
諸仙亦應遍滿虚空。護世四王亦應在此。金
密迹大辯天神。功徳天神。韋駄天神。毘
紐天神。摩醯首羅。散脂大將。地神堅牢。迦毘
羅王。孔雀王。封頭王。富尼跋陀羅伽王。阿修
羅伽王。摩尼跋陀羅伽王。金毘羅王。十方二
十八部夜叉神王。一切持咒神王。六方大護
都使安國。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徳
力。以如是一切善神遍滿虚空。五方龍王娑
竭龍王阿耨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伊
那滿龍王。如是一切菩薩龍王。亦應遍滿在
此。天龍夜叉揵闥婆王。阿修羅王。迦婁羅
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非人等。如是一
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徳力。八部神王皆應
在此。今日土地山川房廟諸神。亦應仄塞虚
空。如是幽顯莫不鑒觀。唯無瑕者可以戮人。
唯自淨者可以淨人。弟子今日昌言此事。僧
尼必當有不平色。設令刳心擲地以示
與數片肉無以取信。古人有言非知之難其
在行之。弟子蕭衍雖在居家不持戒。今日當
先自爲誓以明本心。弟子蕭衍從今以去至
于道場。若飮酒放逸起諸婬欲。欺誑妄語噉
食衆生。乃至飮於乳蜜及以蘇酪。願一切有
大力鬼神。先當苦治蕭衍身。然後將付地獄
閻羅王與種種苦。乃至衆生皆成佛盡。弟子
蕭衍。猶在阿鼻地獄中。僧尼若有飮酒噉魚
肉者而不悔過。一切大力鬼神亦應如此治
問。増廣善衆清淨佛道。若未爲幽司之所治
問猶在世者。弟子蕭衍。當如法治問。驅令還
俗與居家衣隨時役使。願今日二部僧尼。各
還本寺匡正佛法和合時衆。皆令聽經法者
如説修行。不可復令斷大慈種。使佛子不續。
若有犯法破戒者皆依僧制如法治問。若有
容受不相治擧者。當反任罪
又僧尼寺。有事四天王迦毘羅神。猶設鹿頭
及羊肉等。是事不可急宜禁斷。若不禁斷寺
官任咎亦同前科。別宣意是義論竟
宣意如此
弟子蕭衍。敬白諸大徳僧尼諸義學僧尼諸
寺三官。向已粗陳魚肉障累招致苦果。今重
復欲通白一言。閻浮提壽云百二十。至於世
間罕聞其人。遷變零落亦無宿少。經言。以一
念頃有六十刹那。生老無常謝不移時。暫有
諸根俄然衰滅。三途等苦倏忽便及。欲離地
獄其事甚難。戒徳清淨猶懼不免。況於毀犯
安可免乎。雖復長齋菜食。不勤方便欲免苦
報。亦無是處。何以故。爾此生雖可不犯衆罪。
後報業強現無方便。三途等苦不能遮止。況
復飮酒噉食衆生。諸僧尼必信佛語。宜自力
勵。若云菜食爲難。此是信心薄少。若有信心
宜應自強。有決定心菜食何難。菜蔬魚肉倶
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
便是臭穢下食。所以涅槃經言。受食之時令
子想。如倶非惑豈須此法。且置遠事止借
近喩。今已能蔬食者懕惡血腥。甚於不能
蔬食者。懕*惡菜茹事等如此。宜應自力迴不
善惑以爲善惑。就善惑中重爲方便。食菜子
想。以如是心便得決定。凡不能離魚肉者皆
云。菜蔬冷於人虚乏。魚肉温於人補益。作
如是説皆是倒見。今試復粗言。其事不爾。若
久食菜人榮衞流通。凡如此人法多患熱。榮
衞流通則能飮食。以飮食故氣力充滿。是則
菜蔬不冷能有補益。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
悉患熱類皆堅強。神明清爽少於昏疲。凡魚
性類皆多冷。血腥爲法増長百疾。所以食
魚肉者神明理當昏濁。四體法皆沈重無論。
方招後報有三途苦。即時四大交有不及。此
豈非惑者。用心各有所執。甘魚肉者便謂爲
温爲補。此是倒見事不可信。復有一種人。食
菜以爲冷便復解素。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
與魚肉如水與火。食菜裁欲得力。復噉魚
肉。魚肉腥臊能滅菜力。所以惑者云。菜爲性
冷。凡數解素人。進不得菜蔬之力。退不得魚
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是諸僧尼復當
知一事。凡食魚肉是魔境界行於魔行。心不
決定多有留難。内外衆共魔相嬈作。所以行
者思念。魚肉酒是魔漿。故不待言。凡食魚肉
嗜飮酒者。善神遠離内無正氣。如此等人法
多衰惱。復有一種人。雖能菜食。恃此憍慢多
於瞋恚。好生貪求。如是之人亦墮魔界多於
衰惱。又有一種人。外行似熟内心麁惡。見人
勝已常懷忿嫉。所行不善皆悉覆相。如是等
人亦行魔界。雖復菜蔬亦多衰惱。若心力決
正蔬食若節。如是等人。多爲善力所扶。法
多堪能。有不直者宜應思覺。勿以不決定心
期決定人。諸大徳僧尼有行業已成者。今日
*以去善相開導。令未得者今去皆得。若已習
行願堅志力。若未曾行願皆改革。今日相與
共爲菩提種子。勿怪。弟子蕭衍。向來所白
  寺官三百六十八人宿徳二十五人義
學五百七十四人 導師三十九人
  右牒衆僧合一千六人
  寺官三百六十九人 義學六十八人 導
師五人
  右牒合尼僧四百四十二人
  并右牒僧尼合一千四百四十八人。並以
五月二十二日五更。一唱到鳳莊門
二十三日旦。光宅寺法雲。於華林殿前登
東向高座爲法師。瓦官寺慧明。登西向高
座爲都講。唱大涅槃經四相品四分之一。
陳食肉者斷大慈種義。法雲解釋。輿駕親
御。地鋪席位於高座之北。僧尼二衆各以
次列坐。講畢。耆闍寺道澄。又登西向高座。
唱此斷肉之文。次唱所傳之語。唱竟又禮
拜懺悔。普設中食竟出
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云。律中無
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勅
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
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
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
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
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
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
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衆
前。求律中意。聞諸
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
諸律師從來作若爲開導。使人致有此疑。
法超奉答。律教是一。而人取文下之旨不同。
法超所解。律雖許噉三種淨肉。而意實欲永
斷。何以知之。先明斷十種不淨肉。次令食三
種淨肉。未令食九種淨肉。如此漸制。便是
意欲永斷。法超常日講。恒作如此説
制又問僧辯法師。復作若爲開導。僧辯奉答。
僧辯從來所解大意。亦不異法超。但教有深
淺。階級引物。若論噉三種淨肉。理當是過。但
教既未極。所以許其如此
制又問寶度法師。復若爲開導。寶度奉答。愚
短所解只是漸教。所以律文許噉三種淨肉。
若涅槃究竟明於正理。不許食肉。若利根者。
於三種淨肉教。即得悉不食解。若鈍根之人。
方待後教
制又問法超法師。向答是文外意。若依律文
作若爲判。奉答。常日解義只作向者所説
制問僧辯法師。意復云何同超法師不。奉答。
同法超所解
制問法超法師。從來作此解律。諸律師並皆
噉肉爲不噉肉。法超奉答。不知餘人並若爲。
法超從來自不食肉
制問僧辯法師。復食肉不。僧辯奉答。昔恒不
食肉。中年疾病有時暫開
制問寶度法師。復云何。奉答。本住定林末移
光宅。二處不得進肉。若在餘處爲疾病亦不
免開。問講律時噉肉不奉答。講時必有徒衆。
於徒衆中不敢
問不敢有兩義。爲不敢食爲不敢不食
制又問僧辯法師。常日講律時爲當許徒衆
食肉。爲當不許。若不許噉肉有食肉者應驅
遣去。若許者作若爲説。奉答。若約教解不全
言不許。若論其意未常開許
問今正問。約教時爲許爲不許。答約教不遮」
問不遮是許爲是不許。答引其向理許其得
食三種淨肉
問見殺亦可不見。聞殺亦可不聞。疑作若爲
得免。答若見因縁不假疑。聞因縁亦不假疑。
唯遇得者疑
問以錢買魚肉。是疑非疑。答若理中理自是

問不得以理中見。答若理中爲論。衆僧不應
市魚肉。今所問事中是疑不。答若約教非疑
問市中人爲誰殺。答乃爲買者殺。但買者不
作此想
問買肉者此人既不惛亂。豈得不知是爲買
者殺而不作此想。答于時作現死肉心
問爲自死詺作死。爲殺詺作死。答此旨是理
中言。約教辯只得如此
問法師既爲人講説爲人明導。爲人法城。云
何言只得如此。但問作意使人買時作若爲
意。答買自死者意
問若自死者處處應有寺中。亦應有自死者。
何假往屠肉家買。答理中居然是疑
問若理中居然是疑者。云何得不疑肉食。僧
辯無復對
制又問。此肉爲當作肉味。爲當作菜味。僧辯
奉答。猶作肉味
問爲是慈心故食肉。無慈心故食肉。答此非
慈心
問若非慈心。豈得非殺耶。答理中常應不得。
約事故如此
問律教欲使人出離不。答令人出離
問食肉得出離不。答不得
問若爾云何令食肉。答爲淺行者説。引其令

問爲具足戒者説。爲不具足者説。答爲具足
者説
問既爲具足者説。不爲童蒙。云何食肉
而是引其令深。答初教如此非是極教
問云何。初教教具足戒人。答僧辯所解正自
齊此
制又問。律教起何時。僧辯奉答。起八年已後
至涅槃
問若如此涅槃經有斷肉。楞伽經有斷肉。央
掘摩羅經亦斷肉。大雲經縛象經並斷肉律。
若至涅槃云何無斷肉事。答律接續初教。所
以如此
問律既云接續初教至於涅槃。既至涅槃則
應言斷肉。答若制教邊。此是接續初教通於
五時。不言一切皆同。僧辯解正齊此
問法師既是大律師。爲衆開導。今日大衆取
判法師。不得言齊此。齊此亦不得住。不齊此
亦不得住。只問此是優波離律不。答是
問佛般泥洹時。優波離既親在坐。云何律文
不斷食肉。答此是接續前近教
問若言接近教。近教亦不明食肉。且涅槃前
迦葉已持修行不食肉。法律若異此。則非優
波離律。是異部家律。云何用此講説以化群
僧。僧辯不復奉答
制問寶度法師。説既同徳同行。云何解此語。
寶度奉答。若律中事是優波離所出。經事悉
是阿難所出
問若爾律中事便當皆不出經。答若經中事
牽律。律中事牽經
問佛説經時有所制約。便集以爲律。何處方
復牽律。若經皆牽律。是則説經應在律後。答
只言經中有明戒處。愚謂應相關渉
問若論相渉。三藏義何嘗不相渉。修多羅中
亦有毘尼與毘曇。毘尼中亦有修多羅與毘
曇。毘曇中亦有修多羅與毘尼。不言無此義。
但問法師今所講律。是優波離律義。不違經
不。答今所講是優波離律。與經不違
問若是優波離律不違經者。則斷肉義不應
異涅槃。答涅槃經顯斷肉律文雖不明。而優
波離意未*常開肉
問律既是具教。優波離既不開肉。律何得無
文。法師此解殊爲進退。只可爲寺中沙彌式
叉摩尼説。不得以此答弟子。答寶度愚解
自極此
制又問。下座諸律師。復云何解。龍光寺道恩
奉答。律文不斷。涅槃經方
問法師所講是誰律。答是佛律
問所引乃極弘曠。只未知此律是優波離律
不。答優波離仰述佛律
問優波離悉集佛所説不。答集前四時。不集
涅槃時
問若爾迦葉那得語阿難道。佛從何處説法。
至涅槃時集修多羅藏。語優波離道佛從何
處説法。至涅槃時集毘尼藏。云何得言唯取
前四時不取涅槃。答涅槃時不復制戒
問涅槃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我從今日制
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一切悉斷及自死
者。如此制斷。是戒非戒。道恩不復奉答
制又問。諸律師親自講律。諸大法師盡講大
涅槃經。云何有時解素。素是何義。若不解是
素。解則非素。素若使得不素。戒既是淨。亦可
得使淨爲不淨不。諸講律師親違此教。外書
所云。自踰短垣竊簡書法。正是此義宣武寺
法寵奉答。閉穢門稱爲素開穢門稱不素
問若爾衆僧云何開穢門。答實自不應得開。
但貪欲情深。所以如此
問云何懺悔。答懇惻至心是爲懺悔。若能懺
悔是大丈夫
問諸學人即時懺悔不。故如弟子請諸法師
動至千數。導師唱導令懺悔者。于時諸法師
懺悔*以不。答那得不懺
問若懺竟出寺更食肉不。答居然不食。但其
中有無明多者。或亦不免更食
問出寺更食。何如發初作者輕重。答一種
問云何一種。初直爾而食。後已經於諸佛前
誓方復更噉。云何一種。答初人無慚愧。後
人有慚愧。乃得有勝初人義
問若爾但先道慚愧痛打前人。而道我慚愧
汝我打汝。我慚愧汝我食汝。答如大邪見人
無慚愧。其既知慚愧。故知差不慚者
問先道慚愧而猶噉食。此是知而故犯。非謂
慚愧。若使先時不知。或是過誤。後方起愧乃
是慚愧。豈非知而故犯。其罪大於不知。又復
慚愧不得重犯。如其直犯。復是違破初心。
論此爲罪所以彌大。答經有誠文。耆婆云汝
有慚愧。故罪可滅。慚愧即是清白法
問法師是得經言不得其意此明。若作罪後
方知慚愧。此爲白法。不言發初慚愧而故作
罪。以爲白法。答經又道慚愧爲上服。若爾便
有非上服義
問義亦如此。若正作罪。雖云慚愧終無所益。
若作罪後能生慚愧者。乃是上服。法寵無復

法寵奉答事畢。三律師並下。又勅始興寺。景
猷昇高座。讀楞伽央掘魔羅經所明斷肉經
文。今載如左
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上第此品今月二十三日
會。已唱此文。法雲
法師解説今二十
九日不復重唱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
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
大功徳。佛讃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
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
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
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
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
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十種不淨乃至九
種清淨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
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菩薩復白佛
言。云何如來稱讃魚肉爲美食耶。善男子。我
亦不説魚肉之屬爲美食也。我説甘蔗粳米
石蜜一切穀麥及黒石蜜乳酪*蘇油以爲美
食。雖説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
何況貪著是魚肉味。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
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蘇熟*蘇胡
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
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善男子。不應同彼
揵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故
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
切悉斷及自死者。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
不得復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
住若坐若臥。一切衆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
譬如有人近師子已。衆人見之聞師子臭亦
生恐怖。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
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
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衆生聞其肉氣。
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
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
食肉。爲度衆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
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
當食肉。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歳。四道聖
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
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飮食長養其身。其
所被服麁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徳。放畜
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
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
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内
懷貪嫉。如受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
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
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説解脱果離不淨法。
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説經律。而
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
佛説。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善男子。
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肉魚手
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
長者。占相星宿。懃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
璃硨磲碼瑙頗梨眞珠珊瑚琥珀璧玉珂貝種
種果蓏。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
植根栽。蟲道咒幻。和合諸藥。作倡伎樂。香
花治身。摴蒲圍碁。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
如是諸惡事者。當説是人眞我弟子。爾時迦
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
食應清淨法。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
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爲肉所汚。但使無味
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
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
之制。若廣説者則不可盡。涅槃時到。是故略
説。是則名爲能隨問答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第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言
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葱。飮食
爲云何。惟願無上尊。哀愍爲演説。愚夫所
著。臭穢無名稱。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
食。食者生諸過。不食爲福善。惟願爲我説。食
不食罪福
大慧菩薩説偈問已。復白佛言。惟願世尊。爲
我等説食不食肉功徳過惡。我及所菩薩。於
現在未來當爲種種悕望肉食衆生分別説
法。令彼衆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於住地
清淨明了疾得究竟無上菩提。聲聞縁覺自
地止息已。亦得逮成無上菩提。惡邪論法。
諸外道輩。邪見斷常顛倒計著。尚有遮法不
聽食肉。況復如來世間救護。正法成就而食
肉耶。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
之。當爲汝説。大慧白佛。唯然受教。佛告大
慧。有無量因縁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爲汝略
説。謂一切衆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縁常爲六
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
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
所生長故不應食肉。衆生聞氣悉生恐怖。如
栴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
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
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
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
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
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
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
應食肉。令飮食無節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
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説言。凡所飮食。
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
者。無有是處。復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
娑。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
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
食肉。復次大慧。凡諸殺者爲財利故殺生屠
販。彼諸愚癡食肉衆生。以錢爲網而捕諸肉。
彼殺生者。若以財物若以釣網。取彼空行水
陸衆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
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以是義故不應食肉。
大慧。我有時説遮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此
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大慧。
如來應供等正覺。尚無所食。況食魚肉。亦不
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視一切衆生猶如一子。
是故不聽令食子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説偈言
曾悉爲親屬。鄙穢不淨雜。不淨所生長。聞氣
悉恐怖。一切肉與葱。及諸韭蒜等。種種放逸
酒。修行常遠離。亦常離麻油。及諸穿孔床。以
彼諸細蟲。於中極恐怖。飮食生放逸。放逸生
諸覺。從覺生貪欲。是故不應食。由食生貪欲。
貪令心迷醉。迷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脱。爲利
殺衆生。以財網諸肉。二倶是惡業。死墮叫呼
獄。若無*教想求。則無三淨肉。彼非無因有。
是故不應食。彼諸修行者。由是悉遠離。十方
佛世尊。一切咸訶責。展轉更相食。死墮虎狼
類。臭穩可厭惡。所生常愚癡。多生*栴陀羅。
獵師譚婆種。或生陀夷尼。及諸肉食性。羅刹
猫狸等。遍於是中生。縛象與大雲。央掘利
*魔羅。及此楞伽經。我悉制斷肉。諸佛及菩
薩。聲聞所訶責。食已無慚愧。生生常癡冥。先
説見聞疑。已斷一切肉。妄想不覺知。故生食
肉處。如彼貪欲過。障閡聖解脱。酒肉葱韭
蒜。悉爲聖道障。未來世衆生。於肉愚癡説。
言此淨無罪。佛聽我等食。食如服藥想。亦如
食子肉。知足生厭離。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
者。我説常厭離。虎狼諸惡獸。恒可同遊止。若
食故血肉。衆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
食肉。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脱。及違聖表相。
是故不應食。得生梵志種。及諸修行處。智慧
富貴家。斯由不食肉
央掘*魔羅經第一卷
上座迦葉。捨種種甘膳之食。捨肉味食。受持
修行不食肉法
央掘魔羅經。第二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
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衆生無始生死。生生
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姉妹。猶如伎兒變易無
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復次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界我界即是一界。
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文
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珂貝獵蜜皮革繒綿。非
自界肉耶。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語。如來遠
離一切世間。如來不食。若言習近世間物者。
無有是處。若習近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轉來
者則可習近。若物所出處不可習近。若展轉
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文殊師利白佛言。今
城中有一皮。師能作革。屣有人買施。是
展轉來。佛當受不。復次世尊。若自死牛。牛主
從栴陀羅取皮持付皮師。師作革屣施持
戒人。此展轉來。可習近不。佛告文殊師利。若
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爲應
受不。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
受者非慈悲。然不破戒唱經竟。制又語諸僧
道。諸小僧輩看經未遍。互言無斷肉語。今日
此經言何所道。所以唱此革屣文者。本意乃
不在此。正爲此二十三日法雲法師講涅槃
斷肉事。于時僧正慧超法寵法師難云。若經
文究竟斷一切肉。乃至自死不得食者。此則
同尼揵斷皮革不得著革屣。若開皮革得著
革屣者。亦應開食肉。法雲法師乃已有通釋。
而二法師難意未已。于時自仍通云。若是聖
人故自不著此物。若中行人亦不著此。著此
皆下行人。所以不同尼*揵者語有。所含。若
無麻紵之郷。亦有開皮革義論。有麻紵處大
慈者。乃實應不著。但此事與食肉不得
同。凡著一革屣。經久不壤。若食噉衆生。就一
食中便害無量身命。況日日餐咀數若恒沙。
亦不可得用革屣以並斷肉。于時諸僧乃無
復往復。恐諸小僧執以爲疑方成巨蔽。所以
唱此不受革屣文。正欲釋一日所疑。非關前
制。凡噉肉者是大罪障。經文道。昔與衆生經
爲父母親屬。衆僧那不思。此猶忍食噉衆生。
己不能投身餓虎割肉貿鷹。云何反更噉他
身分。諸僧及領徒衆法師諸尼。及領徒衆者。
各還本寺宣告諸小僧尼。令知此意
制説此語竟。僧尼行道禮拜懺悔。設會事畢

其晩又勅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左衞率周捨
曰。法寵所言慚愧而食衆生。此是經中所明
羅刹婦女云。我念汝我食汝。法寵此心。即是
經之羅刹
又勅捨云。僧辯所道自死肉。若如此説。鴟鴉
鳩鴿觸處不死。那不見有一自死者。獐鹿雉
兎充滿野澤。亦不甞見有一自死者。而覓死
肉其就屠殺家。覓死魚必就罾網處。若非殺
生豈有死肉。經言。買肉與自殺。此罪一等。我
本不自爲。正爲諸僧尼作離苦因縁
又勅捨云。衆生所以不可殺生。凡一衆生具
八萬戸蟲。經亦説有八十億萬戸蟲。若斷一
衆生命。即是斷八萬戸蟲命。自死衆生又不
可食者。前附蟲雖已滅謝。後所附蟲其數復
衆。若煮若炙此斷附蟲。皆無復命。利舌端少
味。害無量衆生。其中小者非肉眼能觀。其中
大者炳然共見。滅慈悲心増長惡毒。其實
非沙門釋子所可應行
又勅捨云。衆僧食肉罪劇白衣。白衣食肉。乃
不免地獄而止是一罪。至於衆僧食肉。既犯
性罪又傷戒律。以此爲言有兩重罪。若是學
問衆僧食肉者。此爲惡業復倍於前。所以如
此。既親逹經教爲人講説。口稱慈悲心懷毒
害。非是不知。知而故犯。言行既違即成詭妄。
論學問人食肉。則罪有三重。所以貴於解義。
正爲如説修行。反復噉食魚肉侵酷生類。作
惡知識起衆怨對。墜墮地獄疾於&T030607;矛。善惡
報應必也不亡。凡出家人實宜深思
又勅捨云。聲聞受律儀戒。本制身口七支。一
受之後。乃至睡眠悶等律儀恒生。念念得未
得律儀。所以爾者。睡眠等非起惡心。故
不損不失。乃至常生。若起欲殺心。於聲聞法
雖不失身口戒。而於戒有損非唯損不殺戒。
亦兼汚餘戒。至於手夾齒齧動身口業。則失
身口戒。爾時律儀無作。即斷不續。既失不殺
戒。亦損汚餘戒。所以爾者。旃陀羅人爲屠肉
時。爲何等人殺。正爲食者。若食肉即有殺
分。於不殺戒即成有缺。若謂於善律儀受殺
生分。於不殺戒無所缺者。是不善律儀人持
八戒齋。是惡律儀猶應相續。若惡律儀人持
八戒齋。惡律儀不復相續者。是知善律儀人
受諸殺分。是不殺戒即時便缺別解脱戒。不
復解脱。惡律儀人無論持八戒。齋但起一念
善。心惡律儀即。斷若一念不斷。多念亦應不
斷。若多念斷是知一念時斷。善律儀人其事
亦爾。無論受諸殺分。有少殺分不殺律儀即
時亦爾。菩薩人持心戒。故自無有食衆生理。
若缺聲聞戒終不免地獄等苦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六



廣弘明集誡功篇序第二十七卷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夫群生所以久流轉生死海者。良由無戒徳
之舟楫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
截風濤遠登彼岸者。無此理也。故正教雖多
一戒而爲行本。其由出必由戸。何莫由斯戒
矣。是以創起道意先識斯門。於諸心境籌度
懷行。其状如何。故論云。夫受戒者慈悲爲務。
於三千界内萬億日。月上至非想下及無間。
所有生類並起慈心不行殺害。或盡形命或
至成佛。長時類通統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滿
虚空。其徳難量。惟佛知際。不殺既爾。餘業例
然。由斯戒徳故能遠大。所以上天下地幽顯
聖賢。莫不憑祖此縁用爲基趾。經不云乎。戒
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發。是曰生也。聖道
良資。是曰成也。法延六萬。是曰住也。保
三業。是曰持也。諸餘善法蓋闕此功。有入此
門便稱聖種。乖斯妄立是謂凡流。長沒苦海
出濟無日。自法移東夏千齡過半。在魏嘉平
方聞戒法。自爾迄今道俗流布。然大聖垂教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